中国减掉1.5亿钢铁雄心2啤酒馆1.5版不再生产废铁还有用吗

注: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整理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举世瞩目,同时我们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代价和环境代价。高开采、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经济发展模式走到尽头。
资源无节制开采,原生矿产的乱挖乱采普遍存在,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矿产的破坏。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给全球带来了严重的后患和灾难。我国虽然有所预警,采取了诸多措施,但终究未能幸免于难,重蹈了发达国家的覆辙。
中国国情,人口众多,人均资源蕴藏量少,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的加快,资源和环境的瓶颈效应和制约潜力日益突出。资源将难以为继,环境将难以承受,社会将难以协调发展。
节约&一次资源&利用&二次资源&,发展再生资源,减缓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的压力。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保证科学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和必然选择。
3、新的发展方式的选择
&十二五&规划确立了我国今后5年乃至更长一个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路线: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保友好型社会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力点;以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为基本国策;以节能减排,再生资源,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为重要举措。达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4、战略性新兴产业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将节能环保产业为第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废钢铁产业是再生资源的主体,&钢铁循环&的支柱产业,节能环保产业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决定》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废钢铁产业责任重大。
5、废钢铁产业是我国再生资源的主体产业
2010年我国回收再生资源总量约14890万吨,其中废钢铁8310万吨,占回收总量的56%。回收总价值约5069亿元人民币,其中废钢约2450亿元,占价值总额的48%。废钢铁在我国再生资源产业中居主导地位。
2010年世界再生金属资源约占金属总量的45%,其中废钢铁平均为37.5%(包括中国在内)。2010年中国平均综合废钢比为13.8%,差距很大。
因此,废钢铁产业的发展将为我国高增长经济与战略转型提供有效地资源和环境保障。同时,新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也将有力地促进废钢铁产业核心技术的突破与创新。
废钢铁的应用价值
发展废钢铁产业,提高废钢铁的供应能力,减少铁矿石的开采,提高废钢比,促进钢铁循环,从资源配置的源头节能减排,规避碳排放。尤其在中国经济转型期,有着更高的实用价值和经济战略意义。
1、废钢铁是一种载能资源,用于炼钢可以大幅降低钢铁生产综合能耗
炼钢生产线,按工序流程可分为&长流程&和&短流程&。
&长流程&的工艺流程:铁矿石&烧结(焦化)&炼铁&炼钢。主要是转炉炼钢,以铁矿石为主、废钢为辅。
&短流程&的工艺流程:废钢&炼钢,工序简单。一般指电炉炼钢,以废钢为主、生铁为辅(即以铁矿石为辅)。
在&长流程&炼钢工序中,炼铁及前工序能耗占综合能耗的60%。&短流程&用废钢直接炼钢,省略了炼铁及前工序,和长流程相比可节约能耗60%。
每利用1吨废钢,平均约替代1吨生铁,可节约0.4吨焦炭或1吨原煤。
2、废钢铁是一种绿色低碳资源,用于炼钢可以大量减少&三废&的产生和碳排放
&短流程&和&长流程&相比,可减少排放CO、CO2、SO2、粉尘等废气86%,废水76%,废渣72%(加上选矿尾渣可减少排渣97%)。这是国际同行一般采用的数字。也可能国家之间、企业之间有所差异,但>60%的减排是肯定的。
每利用1吨废钢,平均可减少产生炼铁渣0.35吨,尾矿渣2.6吨,约3吨固体废物。
3、废钢铁是一种不可缺少的优质炼钢原料,可以&百炼成钢&
废钢铁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炼钢炉料,无论是&长流程&或&短流程&,没有废钢都不能炼钢,这是由炼钢工艺所决定的。
废钢铁是一种优质的炼钢原料,可贵的再生资源。不同于废塑料、废橡胶、废废纸、废有色金属等,再生一次、内在质量就降低一次。而废钢铁反复回炉炼钢循环使用,不会降低钢材的理化性能和技术指标。从某种意义上讲,炼钢过程就是钢水净化过程,反复回炉有利于提高钢水内在质量,可&百炼成钢&。
4、废钢铁是一种可以无限循环使用的再生资源,是替代铁矿石的唯一原料,缓解我国矿产危机的重要途径
钢铁循环周期:钢材&钢铁制品&报废&回炉炼钢&钢材。每8-30年一个轮回,可以无限循环使用,且自然损耗很低。
每用1吨废钢铁,平均可节约1.7吨铁精矿,按照我国平均选矿水平测算,可减少4.3吨原生矿开采。
我国铁矿石资源相对贫乏,为保证我国快速增长的钢铁产能对资源的需求,长年依赖进口,对外依存度超过50%。2001年我国进口成品矿9230万吨,平均到岸价27.12美元/吨。2010年进口6.186亿吨、平均到岸价128.4美元/吨,分别增长6.7倍、4.7倍。对外依存度高达63%,缺失话语权,进口市场十分被动。
铁矿石连年价格的暴涨给我国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2010年我国铁矿石进口均价为128.4美元/吨,2009年为79.87美元/吨,同比增长60.76%。进口量为6.2亿吨,共增加采购成本300亿元美金,折合人民币2001亿元。相当于同年中国的钢铁产业主业利润770亿元的2.6倍。钢铁成本大幅增加,利润紧缩,受制于人的资源环境日益趋紧。
加大废钢铁产业投资,发展废钢产业,提高废钢铁供应能力,增加废钢比是缓解铁矿石进口危机的主要途径。
年我国进口铁矿石统计表
数量:万吨价格:美元M吨
年我国进口铁矿石走势图
我国废钢铁产业的投资环境
中国经历了30年改革开放、10年入世的风风雨雨,倾销与反倾销,制约与反制约,投机与投资,紧缩与放宽,失败与成功&,使中国投资市场逐步成熟规范。特别是随着资源环境日益趋紧,再生资源的发展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废钢铁产业的投资环境更加宽松安全、供需两旺、市场更加广阔。受到国内外、业内外投资者的注目,前景看好。
1、钢铁工业:废钢是为钢铁工业提供资源供给的。钢铁工业的发展与规模直接左右着废钢铁产业的发展和未来。2000年我国粗钢产量约1.3亿吨、2010年增长到6.3亿吨、增长了5倍,占世界粗钢总量14亿吨的44%。2011年将到达7亿吨。
中国是世界第一钢铁大国,有着庞大的废钢需求市场和潜在的吸纳能力。
2、废钢需求量:2000年全国消耗废钢总量2900万吨,2010年达到8700万吨,增加了3倍,2011年废钢消耗总量将达到9000万吨,但年年低于粗钢的增长率,使废钢资源缺口逐年递增。废钢比同期由22.7%下降到13.8%。其主要原因就是废钢资源缺乏。
中国的废钢铁资源由三部分组成:社会采购废钢,钢企自产废钢和进口废钢,分别占资源总量的55%,35%,10%左右。10年来废钢市场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态势。若废钢供应好转,恢复到我国2000年废钢比水平,废钢消耗总量应为1.5亿吨;达到全球平均废钢比水平,应为2.8亿吨。
中国是世界第一废钢需求大国且发展空间广阔。
3、社会废钢回收:主要指城乡居民报废车辆、机具、家电、生活设施产生的生活废钢,以及设备制造业、建筑业、运输业、矿山等非冶金企业,在生产、施工、检修过程中所产生的边角余料、报废设备等工业废钢,统称为社会废钢。
2000年社会废钢产生量为1788万吨,2010年为5100万吨,增加2.8倍,比2009年增加520万吨。从年,平均以年368万吨的幅度递增,占废钢供应总量的50-60%,是我国废钢资源的主要来源。
该领域废钢的回收,主要由拾零人员和废钢收购网点完成,由大型专业化废钢公司进行分选和加工净化处理,生产出合格废钢炉料,供给钢厂。
我国社会废钢还未进入高产期,粗钢产量1996年首次突破1亿吨,2003年突破2亿吨,2005年突破3亿吨,2008年突破5亿吨,2011年预计达到7亿吨。数据显示我国废钢铁储蓄量是在近十年快速增长起来的,进入高产期还需要10年左右。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废钢产生量将逐步增长。我国将逐步进入废钢高产期,由废钢净进口国逐步走向自给自足,走向出口。不久的将来,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废钢进出口大国。
4、自产废钢:主要指钢铁生产线产生的切头、切边、废次材、注余、跑漏、渣钢及设备检修产生的废钢总量。年,由年产1299万吨增长到4310万吨,占废钢供应总量的30-40%,平均每年以200万吨的幅度递增。
随着连铸工艺的推广应用和提高,钢材成材率大幅上升。同期废钢产生率由10.11%降到5.35%,减少4.78个百分点。废钢产生率的下降为钢铁工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由于钢铁产量快速增长,基数变大,自产废钢总量仍逐年增加。自产废钢多用于钢厂自用,部分投入市场销售。
5、进口废钢:我国年废钢资源缺口同比均大于1000万吨,仅、2009年进口超过1000万吨,多年一直未得到充分补充。资源缺口越来越大,废钢需求强劲。
年废钢进口价格持续攀升,由108美元/吨增长到400美元/吨以上,增长了3-4倍,持续高价位运行。中国钢铁制造以普钢为主,附加值较低,消化废钢成本能力比较脆弱。国家为了鼓励废钢进口,扩大资源渠道,于2009年出台了新的进口政策,为专业化废钢铁公司自主进口废钢新增了资质许可,进一步开放进口市场。
当国际废钢市场价高于国内市场价时进口量减少,小于国内价格时进口量增加。这次欧美债权危机也将为我国废钢铁进口带来一定的机遇。
6、废钢铁产业体制:入世以后中国废钢铁供需体制加快了改革,淘汰&自己采购,自己加工,自己使用&的小而全的传统体制,建立&批量采购,集中加工,统一配送&的新体系。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废钢加工配送公司蓬勃兴起。年加工能力20-100万吨以上的专业化废钢公司超过20家,产能占供应总量的20%,引领着废钢企业的发展,是我国未来废钢铁产业的主体企业。产业体制将按照市场运行的科观规律,继续进行深层次的改革和完善。
7、技术装备水平:废钢铁加工技术基本成熟,设备比较先进。代表世界废钢加工先进设备的剪切机、打包机、破碎机、抓钢机、防辐射设施、环保设备、监控设备在规模化废钢加工配送公司广泛应用。既有国产设备也有进口设备,大型破碎生产线、防辐射设备以进口为主,其他设备以国产为主,节能环保型是新设备研发和追捧的目标。中小型废钢公司装备水平普遍落后,亟待提升改善。
8、废钢铁质量标准:常用标准有国家标准、企业标准、环保标准。国家废钢铁技术标准由强制性标准和指导性标准组成。指导性标准主要指外形和物理指标。强制性标准主要指有毒有害、爆炸、放射性污染物的无害化处理和检测标准,强制执行,也是其他相关标准制定的准则。
无论是进口废钢或国内采购废钢,都不能直接入炉,必须按照国家标准、企业标准进行净化加工和无害化处理,加工生产成各类品种的废钢,才能回炉炼钢。由废钢破碎机生产加工的破碎料废钢质地纯净,金属收得率可达到95-98%。纯净的优质废钢要靠先进的处理技术和加工设备来完成。随着炼钢周期缩短,炼钢工艺的优化,品种钢比例的增加,对废钢纯净度的要求越来越苛刻。同时也为废钢产业链核心技术的研发提供了广阔的实验平台。
9、二次污染的防治:废钢在加工处理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染防治能力,环保技术,环保设施基本成熟。生产流程所产生的废有色金属、废橡胶、废塑料、废纤维、渣土等夹杂物,基本上都能得到有效的资源转化。扬尘得到有效防治,加工产生的噪音在设备出厂前,应进行严格的达标检验。只要环保设施完善,制度完善,操作规范,不会给周边环境带来污染。
10、市场运行机制:2000年以来废钢市场供销两旺,2004年取消了特殊行业管理,划归普通经营类,没有特别准入和区域限制。现货交易市场逐步成熟、规范、理性;电子商务交易市场、网络销售正在慢慢兴起,进入研发探索阶段。购销体系正由多头采购向少数专业化公司定向配送转变,销售废钢向销售服务转变,呈多元化发展。市场秩序稳定,发展比较健康、较有活力。
11、税收优惠政策:新税法规定,从2011年元月1日起,国产废钢全额征收17%增值税不再返税。进口废钢免关税、全额征收17%增值税。废除了诸多地方限制性政策,全国统一、公平公正。新税制的实施增加了地方的财政收入,受到了地方政府的支持,从而衍生到土地、动力、交通,信贷、融资等系列资源的扶持和保障政策。给废钢行业的发展增添了活力,有利于废钢铁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12、中央财政支持:为了支持和鼓励再生资源产业的发展,中央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财政支持政策并认真落实。对&城市矿产&,报废汽车、家电拆解升级改造,再生资源12个试点城市,10个区域性集散市场,13343个社区网点,42个分拣中心,由不同政府部门,以不同形式、不同额度,给予一定的中央财政支持,并逐步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缓解了投资者起步和扩大生产的资金困难,形成激励机制。
2011年12月份组织专家对全国约50多家第三批再生资源试点城市进行了验收评估。我国回收利用体系建设正在扩大、规范和完善。
13、企业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环保效益、社会效益和承担社会责任。
经济效益:废钢铁产业属于利润率低、风险小,非暴利、稳定的微利产业。投资相对不大,回报期较短,并有强劲的发展后劲。坚持薄利多销、规模化经营,效益可观。
环保效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尘、水、渣可有效防治,废旧夹杂物可得到有效资源转化,达到&零排放&。吸纳社会废旧物资,净化周边环境。
社会效益:促进地方GDP、税收、就业增加,带动运输业、服务业,繁荣当地经济。如20万吨废钢产能,年销售额约7亿元、税收约1亿元。深受地方政府的青睐和支持。
总之,权衡效益、风险、前景,投资资源应优于产品,再生资源优于原生资源。
14、产业潜力:当今世界潮流,无论是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对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都十分重视,而且资源配置的份额快速增加。发达国家再生资源回收量,到2015年计划提高到60%-80%。其中:再生金属为40-50%,废钢为40-45%。2010年我国废钢比为13.8%,差距很大、发展潜力巨大。
15、企业规模:2011年中金再生资源公司荣登&2011中国企业500强&第390名、&2011中国服务企业500强&第118名。丰立公司分别获第393名和121名。两家以废钢铁为主业的再生资源公司跻身500强,为同仁树立了典范,坚定了信心,展现了未来。中金今年销售收入有望达到500亿元。争取到2015年进入世界企业500强。
坚持全球化经济的理念、战略性哲学思维、为消费者为社会创造价值的新的价值观,提高规模化经营、系统化管理的能力,承担社会责任,就能做大、做强、做优。
16、市场发展周期:商品市场周期一般分研发期、发展期、成熟期、衰退期。我国废钢铁产业化发展才刚刚起步,正处于市场发展周期的初级阶段,距成熟期、衰退期还相当遥远。是投资的良好契机
中国废钢产业发展的未来及战略思考
&十二五&期间全球推进低碳经济主流,我国已进入&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新经济时期。实现工业化,钢铁仍然是难以替代的主要基础材料。原生铁矿石与再生废钢铁如何达到科学配置,实现钢铁循环,是全球钢铁行业研究的课题和追求的终极目标。
1、钢铁生产持续增长,原生铁矿消耗过盛
2010年全球生产粗钢14亿吨,消耗成品矿(含铁66%)约18.5亿吨。2010年中国粗钢产量为6.2亿吨,消耗成品矿约9亿吨。其中:国产地矿3.59亿吨,进口6.2亿吨,2000年进口6997万吨,10年增长了9倍,增速世界瞩目。
中国是铁矿石消耗第一大国,也是铁矿石进口第一大国,举足轻重。
2、全球铁矿石蕴藏量有限,开采形势严峻
据美国地质调查局2008年公布数字表明,世界已探明的铁矿储量约1500亿吨,基础储量3400亿吨。2010年全球消耗成品矿18.5亿吨,可供开采100年左右。
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提供的资料显示,2007年我国已探明的铁矿石保有资源储量607亿吨,其中可开采储量210亿吨。2010年我国消耗国产成品矿3.6亿吨,以此测算,可供开采60年左右。
尽管国内外不断发现新的矿源,但原生资源采后不可再生,终有采尽的时候。
3、世界潮流与政策导向
2010年全球粗钢产量为14.12亿吨,同比增长14.8%。中国为6.27亿吨,同比增长9.3%,低于全球平均涨幅速度放缓,占世界粗钢总量的44.3%。同年全球消耗废钢总量约5.3亿吨,同比增长15.2%,大于粗钢增长率,平均废钢比为37.5%(包括中国)。我国消耗废钢总量为8700万吨,占世界消耗总量的16.4%,远低于粗钢份额。废钢比为13.8%,单耗水平和世界差距很大。废钢和粗钢在全球产业权重的严重失衡,显现了中国吸纳废钢铁的潜力巨大。
&绿色制造&是实现世界工业文明、人类与自然和谐的重要举措和必由之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国策;&逐步减少铁矿石的比例,增加废钢的比重&是我国钢铁产业政策的既定方针,也是世界废钢铁发展的潮流;中国废钢铁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确定了到2015年综合废钢比将超过20%的奋斗目标。
在国家政策体系的引领下,在世界钢铁循环发展潮流的推动下,我国废钢铁产业的发展将进入新一轮快速发展周期。
4、中国钢铁工业的未来
&绿色钢铁&追求低碳排放,需要&清洁能源&和&低碳原料&。电力是当今世界清洁能源的首选,我国石油资源贫乏,长期依赖进口;煤炭资源日益减少,从2010年开始由煤炭出口国转变为煤炭进口国。&高碳&能源日益短缺。随着我国核电的快速发展,电炉炼钢将逐步取代转炉炼钢,成为炼钢主导工艺。
&钢铁循环&即指由废钢&炼钢&制品&废钢形成的闭路循环体系,废钢则是这个循环体系的唯一载体,在不同的环节转换着不同的形态。废钢铁属绿色低碳原料,随着铁矿石的减少和我国废钢高产期到来,废钢铁将逐步取代铁矿石的主导地位,成为&钢铁循环&的主体原料。铁矿石则逐步退出核心地位,成为钢铁自然损耗的补充,从资源配置的源头节能环保、规避碳排放。
在低碳经济、循环经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催生下,我国钢铁工业的未来将由高开采、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转变成低开采、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工业。支撑这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工业体系的基础原料就是废钢,主体能源就是电力。以废钢为原料的电炉炼钢必将成为钢铁舞台上的主角。转变是循序渐进的,无论这个过程有多么漫长,人们将随时感悟到这种转变的气息。
中国废钢铁产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正处于初级阶段,产业发展模式及运行机制刚刚破蛋出雏,产业政策支撑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还很薄弱,任重道远。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技术、设备、人才的投入;需要科学的产业体制和市场运行机制;需要现代化、规模化、专业化的废钢企业群体;需要大企业的引领和示范;需要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国家政策的支持。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赋予了废钢产业良好的发展机遇和重大的历史使命。中国废钢产业化的发展才刚刚起步,有着广阔的空间、巨大的潜力、良好的投资市场和美好的发展前景。投资与发展,突破与创新,需要决策者的全球化眼光,战略性思维和突破自我的胆识。海尔老总张瑞敏先生有句名言:只要选对路,不怕路遥远。
电子商务网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河北钢铁业转型阵痛:取缔土窑时几百村民都哭了
钢铁,一个冬天的故事
新华网石家庄2月25日电(记者周树春、杜文峰、李柯勇、张洪河)燕赵大地冬去春来,钢铁行业仍严寒笼罩。
2014年,省粗钢产量1.85亿吨,同比下降0.60%。这一看似细微的变化,因14年来首次下降而备受瞩目。
曾支撑&世界钢铁第一大省&数十年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而今贴上了&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益&的标签。雾霾一起,钢铁更成众矢之的。
&黑色产业&,遭遇&蓝色困境&。
 兴衰之叹
大门紧闭,庭院荒芜。转炉拆成一片瓦砾,高炉变为废铁一堆&&关停一年多的建源钢铁公司,从一个侧面映射出发展的历程。
1992年,建源的前身&&迁安钢铁总厂,是&举全县之力&建起来的:机关干部集资,副县长兼任厂长。
&这儿立起迁安第一座超百立方米高炉,&百米高炉&让全县人都风光。&建源留守副总经理孔德林说。
由此起步,迁安成为河北三大县级钢铁基地之一。在钢铁产业的&黄金时代&,建源是迁安第二纳税大户。
&那时一条炼钢生产线,就是一台印钞机。&孔德林回忆,&刚出炉的钢坯,通红滚烫地就装车拉走。&
钢铁,创造了一个个财富神话。坊间传言,当时钢老板用尼龙袋拎着现金买豪车,销售员态度不好,就连4S店一起买下来。
钢铁,让迁安从全省闻名贫困县变成全国百强县。这个&钢城&也将&铁原子&造型定为市标。
凭借燕山、太行两大山脉富集的铁矿资源,河北在战国时代就以冶铁著称。到了工业化突飞猛进的当代,河北钢铁骤然崛起。进入,河北跃升为全国产钢第一大省,产量突破亿吨大关,相继超越德、美、日。有人戏称,世界钢铁&中国第一,河北第二,日本第三&。
然而,在历史性辉煌中,风险也加快聚集。
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建源开始走下坡路。到2013年已负债累累,每月亏损上千万元。
市场需求退潮,严重过剩的产能逐渐显露。到2012年,钢价急转直下,一气儿跌回上世纪90年代。人们形象地说,几年前吨钢利润能买一部手机,后来买2斤猪肉,再后来就卖到了&白菜价&。
与此同时,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日趋加重,戴上了&紧箍咒&。
压倒建源的&最后一根稻草&,正是环保。想排放达标,必须上脱硫、除尘设备,要六七千万元投资,这家摇摇欲坠的企业无法承受。
随着破碎锤砸下的一声闷响,建源的生产线在河北省化解钢铁过剩产能集中行动中被拆除,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中。
国务院要求,到2017年底全国压减8000万吨钢铁产能,其中6000万吨落在河北,这相当于2014年德、法两国的粗钢产量。河北特别是迁安、武安、丰南等&一钢独大&的县市,感到了寒冬来临的重重压力。
今年40岁的孔德林在建源干了12年,从普通工程师成长为企业高管,为钢铁付出了最好的年华。提到450立方米高炉,他眼里闪出泪花。从论证、筹建、投产再到拆毁,他自始至终参与其中:&建的时候就不顺,本该一年建成,结果建了4年;终于投产,市场却不行了;勉强运行几年,又赶上了压产。唉,它命不好。&
在另一个钢铁基地武安,运丰钢铁因资金链断裂,不得不闷炉停产。实际只要5000万元,就能重启生产。对一个固定资产数十亿元的企业,这本不是个大数,但最终只能将几十年心血的基业拱手转让,真是&一分钱难倒英雄汉&。
更严峻的形势还在后头。今年国家取消硼钢出口退税,有人预言,真正的钢铁严冬刚刚到来。粗放式扩张老路走到了尽头,不转必死。
正如河北省省长所言,河北钢铁产业到了一个调整转型、上档升级的关键时期。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既是现实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割舍之痛
2014年,全国重点监测的74个城市,大气污染最严重的10个河北占7个。
污染,已成不能承受之重&&河北不能承受,周边不能承受,而钢铁产业本身也难以承受。
一年来,河北铁腕治污,减煤、治企、降尘、控车、增绿。直接成果是,11个设区城市空气质量平均达标天数比上年增加23天,重度以上污染天数减少14天。
但作为河北的&吃饭产业&,钢铁及相关产业转型,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
2013年来,武安市淑村镇了237个石灰窑,占全市70%以上。石灰是炼钢的重要辅料,而土法烧窑是主要污染源。取缔天经地义,可真动手时,干部、群众都很纠结。
淑村上万人以此为业,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窑口。高峰时,每口窑一年净赚三四十万元。
一口窑一般有5到10户入股,还有七八户供石头,窑上干活的工人十几个,再加上四五户专做销售、两三户供煤以及专业修窑的,算下来,要牵涉30来户人家。
镇党委书记冀彦军来动员,窑主庞丙利说什么都不同意:&你敢强拆,我就挡着。&接着,他的语气从强硬变为恳求:&拆窑是为了大家的健康,这我知道,可我们这代人甘愿受污染行不?我们少活几年,先把生活搞上去,以后子孙后代就能呼吸新鲜空气了&&&
时值石灰销售旺季,取缔工作推进缓慢。武安市长魏雪生把冀彦军叫去:&小灰窑该不该拆?&
&取缔任务能不能完成?&
&能完成。&
但是,冀彦军边说边掉眼泪。
&那你哭什么?&
&老百姓也很苦啊。&
市长沉默良久,说:&缓上一个月吧,让群众把石灰卖掉再拆。&
拆第一座窑时,附近村民都来了。挖掘机扒掉烟囱,几百人都哭了。
燕赵大地自古多慷慨悲歌。在压减过剩产能、治理大气污染的现场,记者再次感受到一种悲壮。
淑村的石灰业传承数百年,河北钢铁发展至今有其历史必然。长期以来,这一产业对社会发展、百姓生计的贡献功不可没。今天&向自己开刀&,是另一种意义的奉献。
完成6000万吨产能压减,影响直接从业人员20万、间接从业人员40万。拆一座高炉,千人下岗,常常还是一家男女老少一起下。
 而压产涉及的不是钢铁一家,还包括水泥、平板玻璃、煤炭。四大行业全部压减到位,影响106万人从业。
  全省上下都经受着割舍之痛。
政府,放弃的是经济增长速度。2014年河北P增长6.5%,全国倒数第三。增速之低,为三十多年来罕见。到2017年,压减钢铁将直接、间接影响税收500多亿元。
企业,失去的是资产。一座450立方米高炉,一关一开,就损失1500万元。无论高炉、转炉都是上亿元投资,拆掉就是废铁,最多卖几百万元,加上补助也就拿回千万元。
各级干部,则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工作压力。两年间,已经有一名常务副市长、一名县长因当地违规新上高炉被就地免职。
而如何安置就业、培育新增长点、促进产业升级换代,是七千多万河北人共同面对的严峻挑战。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压产还是治污,河北执行的标准都严于国标。目前,河北钢铁已不存在&落后产能&。
 转身之难
一个企业家,完全退出钢铁,转向生物制药&&此人名叫叶金保。
寒流来袭,钢铁人纷纷寻求出路,但跨界幅度这么大,还不多见。
十几年来,叶金保在迁安的一连串&大动作&总出人意料:创办第一家民营钢铁厂;第一个&拆小上大&,使产能翻倍;而在钢铁最红火的时候,他把厂子卖了。
从升腾的炉火中,他看到了逼近的阴影:&坐等乌云压城,不如未雨绸缪。&结果,叶金保与钢铁冬天擦肩而过。可隔行如隔山,转型的挑战超出他的想象&&
研发难。医药研发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大把的钱丢下去,连个响动都没有。从2006年就开始研发、总投资2000多万元的一种疫苗,至今没进临床试验。
销售难。以前炼钢,坐等市场,原料是欠账吃进,产品一手交货一手拿钱。现在,要一家家去推销,产品再好,也难把人心说动。
 迄今,已投入4亿多元,还没赚到钱。
如果说叶金保的转行是&无中生有&&&在钢铁之外另辟蹊径,李民的转型就是&有中生新&&&延伸钢铁产业链条。
李民也在迁安开铁矿起家,后来转向高端冷轧硅钢板,现在集中精力&在钢板上绣花&&&为食品罐、气雾罐等金属包装印制图文。
奶粉罐上婴儿小脸蛋印得不够粉嫩,套印偏差0.1毫米,就成残次品。为达到艺术品般的精致,李民没少交&学费&。
而在武安,冀南钢铁面对的困局更严峻。记者采访时,这家企业刚找到新方向&&与捷克飞马特公司合作生产高档数控机床。如果成功,不仅冀南钢铁将实现由低端到高端的&华丽转身&,而且整个武安钢铁的转型也将基本成功。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一项重任向冀南压来&&退城进园。企业建在城区,但省里要求,在2017年底前和另外5家钢铁企业一起,迁往郊外的工业园区。
所谓搬迁,对钢铁企业来说就是重建,因为原有设备90%以上都不能用了。因此,历史上钢企搬迁成功的案例不多&&
转型之路不是坦途,但没人轻言放弃,都在执着地前行。
尽管经常自问&我究竟是成功者还是失败者&,叶金保心中的创业激情却从未熄灭。&我要做迁安的转型标杆,再难也要挺住。&
而冀南背后,有武安市从用地到资金的全方位支持。&以前没人帮,企业不也建起来了?现在政府主动帮,&总裁助理魏考增不相信迈不过这个坎儿。
李民引进的全国第一条、亚洲第二条八色印铁生产线,开始吸引众多知名客商的目光。他给企业取名&思文科德&,看到记者一脸困惑,嘿嘿一乐:&不是洋名,就是&思想、文化、科技、品德&的简称。&四个字,标明这个矿老板的转型观。
  重生之望
62岁的郭双庆下岗几个月,被工厂招了回来。他吃惊地发现,厂子变了。
他所在的武安方大团球厂原来生产炼铁原料,因污染去年被取缔4座竖炉。现在,与天津一家企业合作,利用尾矿砂制砖,不仅不污染,还吃掉大量铁矿垃圾。
在中国经济新常态时代,河北提出&绿色崛起&战略,改造&两高一低&的传统产业,构建以绿色、循环、低碳为标志的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这为钢铁产业指明了转型方向。
世界上早有范例。德国鲁尔区,经过40年努力,从一个烟囱高耸、厂房林立、乌烟瘴气的钢煤工业区,发展成生机勃勃的经济文化城市群落,获得了&欧洲文化之都&的美誉。
在河北,记者也看到这样的探索。
历史上的&铁迁安&,正凭借贯穿全境的滦河,由&钢城&向&水城&转变。以此为依托,精品钢铁、装备制造、现代物流、食品医药、文化旅游等新兴产业显现雏形。
迁安市委书记李忠说:&迁安的铁矿还能采50年,但不着眼长远,等资源枯竭就晚了。如果不是转型及时,迁安将遭受致命性打击。&
大型国企河北钢铁集团唐钢公司,则在几年内变成了&世界上最清洁的钢厂&,彻底颠覆了传统钢铁企业&灰头土脸&的形象。
坚守&环境是企业生命线&的理念,唐钢的废气、废水、噪声等排放指标达到世界一流。建成华北地区最大的污水处理厂,不仅生产不再采用地下水,还消化了全市60%中水。厂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50%。一尘不染的厂房掩映在蓊郁的丛林中,不时有野鸡、野兔出没。
这家建厂72年的老企业,历史上屡经劫难,可谓中国现代工业的一个精神标本。
新中国成立之初,唐钢工人从千疮百孔的战争废墟上起步,创造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炉炼钢法,成为我国主流炼钢技术的发源地。
1978年,地震把唐钢再次夷为废墟,1788位职工、8602位家属遇难。王益元等幸存工友迅速赶回车间,头上包着纱布,腿上缠着绷带,带着伤痛和悲痛,在余震中恢复生产。
震后28天,唐钢炼出第一炉钢,取名&志气钢&,被邓小平同志赞为&奇迹&。
今天,唐钢&壮士断腕&式的转型发展,悲壮之志不亚当年。
在唐山地震遗址公园,两座当年的炼钢高炉倾斜在寒风萧瑟的草丛中,经受40年风雨而耸立不倒,周遭环绕的则是一座秀丽的新城。
河北省委书记说,在转型发展过程中,&会有脱胎换骨的阵痛,但我们要咬紧牙关,因为这是一次没有退路的出发。&
在钢铁的冬天,一个浴火重生的故事正在上演&&(参与采写:王民、骆学峰、李俊义)
(编辑:yangxinya)
本文来源:财经网
关键词阅读:
不做嘴炮 只管约到
跟贴热词: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立场。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钢铁雄心2啤酒馆1.5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