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爸爸这次回家给了大爷一台空调,一分钱没收,妈妈不乐意坊了,他们吵架了,我才12岁,弟弟才7岁,爷爷

爸爸妈妈吵架了,可我才12岁呀,我该怎么办呀?大哥哥姐姐们。_百度知道
爸爸妈妈吵架了,可我才12岁呀,我该怎么办呀?大哥哥姐姐们。
我有点害怕,害怕不知道怎么跟他们说。
提问者采纳
没事的爸妈会为你考虑的不用担心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唯利是图不可耻不过利益不只是钱物比如自身的构建略显不足的优化已有威胁的清除和化解可能出现的威胁的避免利益可能还包括心理利益情欲 荣誉 喜好 情谊等等利益最大化万岁做自己想做的做自己能做的做自己未做的做被人独占的很多宣传都是不可信的因为很多宣传者别有用心或者宣传者本人也是蠢货自己才是对自己最负责的除了自欺的
为您推荐:
其他11条回答
们再有吵架的时候,他们一定会为你的的话感到震撼和愧疚,同时你也给了他们一个很好,我可以离开你们.,你可以站到他们中间?你们如果讨厌我 你们可以直说!:你长大了!(这句话是吓唬他们,大声的质问他们:以后为了你
他们也绝对会收敛的,死活都不用你们管,你可不能真的出走)?你们有没有想想我的感受.如果他们听到了你发自内心的呼喊,一定会觉得对不起你:你们每天吵架到底想干什么。我想!?你们有没有看到我的存在、很有力的信号。我可以走,
如果是日常性的小吵,对于每个家庭都是很正常的,如果是他们感情出现裂痕,你也长大了,完全可以去和父母亲勾通,很多父母因为考虑到子女的原因,会低调处理,实在到了过不下去的时候,你也可以提供自己的看法,让他们自由选择 你起到主要作用是:起承转合
爸爸妈妈因该疼你的 别怕 跟爸爸妈妈说不要吵架他们因该会看到你在因该会看在你的脸上不吵
被怕哦小mm
小弟弟,你好。我现在大二。哥哥可能比你懂得多一点。我初三的时候,爸妈闹离婚,当时我正要中考了。后来通过我的努力。他们没离婚,现在感情越来越好了。我想告诉你,爸爸妈妈吵架是很正常的,两个人在一起需要磨合,他们几乎每天都生活在一起,彼此依靠,肯定有争议的时候,争议的尺度没把握好就有可能演变成吵架甚至打架。你以后娶老婆了,也肯定也会有插曲的。爸妈吵架是正常的。只要他们木有把脾气发到你身上。所以你好好学习就是了。记得好好学习,高中初中也可以谈恋爱,但是前提是不影响学习。祝你有个好前程。
如果是日常性的小吵,对于每个家庭都是很正常的,如果是他们感情出现裂痕,你也长大了,完全可以去和父母亲勾通,很多父母因为考虑到子女的原因,会低调处理,实在到了过不下去的时候,你也可以提供自己的看法,让他们自由选择
两遍说好话,顺便开导他们。以后他们每次吵架都会想到你
父母吵架是很正常的事情,夫妻吵架是床头吵架床尾合,你不用担心。
没事不要紧张,你在旁边看着就好了,发现严重了就赶快找警察,说不定一会他们累了就好了。
你要多做做功课,不要害怕,
1你应该先去找邻居,或在屋里用手机向家人打求助电话。2你可以已死相逼3你可以劝架,说你们打扰我学习了
爸爸妈妈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回答建议修改:违反法律法规的内容
作者修改内容通过后,回答会重新显示恢复正常。
谢邀,贵就是贵,含蓄是什么?&br&&br&坐标:南京中央商场&br&店铺:Levi's&br&&br&想买裤子,逛到了这里,看到个大牌子上写着:两条九折!心动了一下,试穿。&br&女店员:这裤子现在买两条打折,挺划算的。&br&我:多少钱一条啊?&br&女店员:1299,两条*2*0.9=2338(计算器按的噼里啪啦的)。&br&我:有点儿贵了,麻烦你放回去吧,谢谢啊~&br&女店员:两条裤子2338还贵啊?!(一脸不屑)&br&我:这还不贵啊?你在这里站一个月工资才多少钱?(还以鄙夷)&br&女店员:...........(估计在骂我呆逼)&br&&br&我转身离开,深藏功与名。&br&&br&土豪请绕道,我就是觉得贵了,怎么滴吧。&br&&br&========================跟我干架前,请看这里=======================&br&&br&1. 不影射所有服务行业从业者,仅针对我遇到的奇葩。&br&&br&2. 为什么说话这么难听?她若仅仅脸色很难看,我一笑置之也就罢了。大庭广众之下,以尖酸刻薄的话语嘲笑顾客不买东西,嗓门还刻意高个八度,生怕不知道你多高逼格,搞得路人纷纷回头。我不管这是设计好的销售方式,还是你有意而为之,对,没错,我就是看不起,我也不吃你这套。我买是给你送钱,不买也跟你无冤无仇,你帮我拿衣服试衣服是你的职责所在,顾客还要跪舔你?来来回回拿衣服辛苦?没错,辛苦。谁TM赚钱不辛苦?干好自己本职工作还要表彰一番?你拿更多的提成已经是最好的肯定了。&br&&br&3.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你觉得我说话冲,是的,但是我合理又合法的爽了。大家这么赞同,想必这种事情诟病已久。生活本已苟且的太多,我自己逛街消费寻个开心还要看人脸色?&br&&br&无法一一回复,见谅。&br&&br&=======================“贵了就别试了,何必呢?”=======================&br&持有这种逻辑的人我来问问你:&br&1. 法律规定衣服不能试穿么?不管它贵不贵。保时捷还可以试驾,何况你一条裤子?!这是回应你前半句。&br&2. 我试个衣服,不偷不抢不卖不嫖,“何必呢?”是几个意思?嫌试衣服丢脸?麻烦你了?这是你的职业,有点儿职业素养,OK?这是回应你后半句。&br&3. “得了癌症反正要死,别治了,何必呢?”&br&
“反正你家孩子学习成绩差,别念了,何必呢?”&br&
“LV柜姐一个月工资还不够买个包,别站了,何必呢?”&br&
......&br&
这是回应你这一整句。想必您能看得懂。&br&&br&再说了,我不试试尺码,怎么海淘啊~~~哈哈哈哈哈~~~~~~&br&&br&&br&=====================“狗咬你,你就咬狗,你真有涵养”====================&br&情智双低的圣母们,被小人欺负报复一下小人就是我不对了?还是你们平时就活该被欺负?活该被骑?看样子是这样了,懦弱惯了。&br&还有,你干嘛骂别人导购是狗呢?真有意思,教做人连话都不会说,真是笑话~&br&最后,圣母们,你们一个月拿几个钱?有什么资格过来说我,自己打打脸拿捏拿捏,我答个题TM的招谁惹谁了?就你价值观最好,就你最正义,行了吧?&br&房贷还完没?婚结了没?税后刨去房租吃饭交通是不是还敢在这装大爷买她个十条裤子~&br&我都懒得喷你们,走好!&br&&br&最后,大家别效仿哈,似我者昌,学我者死,齐大师的这个道理都懂吧~最近要被税了,希望各位买衣服顺心,花值得的钱,买想买的衣服,就这样~
谢邀,贵就是贵,含蓄是什么?坐标:南京中央商场店铺:Levi's想买裤子,逛到了这里,看到个大牌子上写着:两条九折!心动了一下,试穿。女店员:这裤子现在买两条打折,挺划算的。我:多少钱一条啊?女店员:1299,两条*2*0.9=2338(计算器按的噼里啪啦的…
我就不说案例了,上面说的已经够多了。我就站在曾经一线工作者的角度,给大家提个建议。&br&也是我经常给家人交代的。&br&也就是,一旦有人持刀进入家里,不管他们有多少人,不管能不能打过,在他们企图制服你们的时候,比如绑你拷你,都要第一时间和犯罪分子搏斗,直到死,才可能有一线生机,千万不要被别人的刀吓住,一个个把你们捆起来,凌辱了一个遍,最后还是死,人家犯罪分子一点伤都没有。&br&因为一般一个家里都有两三个成人,第一时间状态也好,家里的位置啊刀啊锤子啊螺丝刀啊环境啊你比犯罪分子熟悉,所以打起来很可能还有生机,不打,被制住之后就任人鱼肉了。&br&千万不要有侥幸心理!千万不要有侥幸心理!千万不要有侥幸心理!千万不要有侥幸心理!千万不要有侥幸心理!千万不要有侥幸心理!&br&不要想着犯罪分子抢完银行卡就走了吧!强奸完我这一次就走了吧!&br&不要到最后要杀你的时候,你才心理想,早知道要杀我,让我给他口的时候我一定咬成他残废!这是没用的。&br&&br&同理,晚上在大街上,一个人持刀给你说,跟我走!&br&你千万不要被吓住了,就跟他走了。一定要当场跑!或者和他打!&br&当场跑还有可能跑掉,纵然被砍两刀,毕竟大街上还有人,犯罪分子也有顾忌。&br&等你抱着侥幸心理跟着犯罪分子走到一个月黑风高没人的地方,那还有你的好么!&br&等你抱着侥幸心理跟着犯罪分子走到一个月黑风高没人的地方,那还有你的好么!&br&等你抱着侥幸心理跟着犯罪分子走到一个月黑风高没人的地方,那还有你的好么!&br&等你抱着侥幸心理跟着犯罪分子走到一个月黑风高没人的地方,那还有你的好么!e&br&&br&补充:我可不是让大家一遇到抢劫就无脑打架啊!&br&补充:是不是要你命几乎可以第一时间看出来的好不好?!带了个小折叠刀,那就是吓唬吓唬。可是要管制刀具、绳子、胶带、手铐一应俱全,相信我,想要你命准备的工具都不一样,你一看就懂的。&br&&br&补充:关于是不是防卫过当的问题,大家不要仅凭条文字和新闻报道来(还有人说,中国没有法院判决的正当防卫,这还不正常吗?!如果是正当防卫,公安就不会移交检察,检察院就不会起诉,自然法院就判不出来正当防卫啊。除非,公安搞错了检察院搞错了,到了法院逆袭认定为正当防卫,才会出现判决正当防卫,不是么?)。实际中,如果有人进了家里,你直接开打一般不是防卫过当的,当然你打趴了人家还一直打是不行的。&br&有一个真实案例:甲于半夜进入乙家,乙发现了,遂半夜与其打斗,最后找到一个平底铁锅,朝甲头部猛击,甲倒下了。开灯,发现甲竟然是邻居(可能是想来偷东西),甲没带刀,甲最后死了。如果按照条文理解,甲只是想来偷东西,却被打死了,妥妥的防卫过当啊!&br&&br&但实际上算防卫过当么?最后司法认定为正当防卫了,当时的原话我记不清了,大致意思是,在黑夜,乙无法判断对方的威胁程度,为了保护家人安全,只能与其厮打,在甲倒下后立即开灯没有追击,所以是正当防卫。&br&&br&补充:可以花钱解决的问题,就算你觉得你能打过他,也不要去拼。&br&要是有人持刀进了我家,哪怕是他说给我你家全部的钱,我马上走,我也马上给他。&br&相比于人命,钱算什么啊?!&br&要知道,人有的时候很坚强,捅了十几刀都不死;人有的时候又很脆弱,轻轻划一刀就死了。&br&可不能随便拼命啊。
我就不说案例了,上面说的已经够多了。我就站在曾经一线工作者的角度,给大家提个建议。也是我经常给家人交代的。也就是,一旦有人持刀进入家里,不管他们有多少人,不管能不能打过,在他们企图制服你们的时候,比如绑你拷你,都要第一时间和犯罪分子搏斗,…
所有的犯罪行为中都不同程度存在着谴责受害人的情形,但显然各个罪名中谴责的力度是不等同的。一般而言,重罪和暴力型犯罪我们比较少谴责受害人,比如杀人、绑架、抢劫。相反,诸如诈骗、盗窃这样的罪行,我们比较喜欢站在受害人角度批评和自我批评。&br&&br&强奸是重罪(最高刑死刑)、暴力型犯罪,但谴责强奸罪受害人的情形却非常普遍,这很反常。凡事必有因,本文试图解答之。&br&&br&本文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和链接&br&————&br&我们不会谴责一个人放弃权利,只会谴责一个人不承担义务——&a href=&///people/1e200ec046aeb27d87b557f& data-hash=&1e200ec046aeb27d87b557f&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tip=&p$b$1e200ec046aeb27d87b557f&&@王耳朵&/a&&br&&br&有一个真相你要了解,强奸罪原初保护的并不是妇女,而是所有男性的生育权(依据见文末)。我曾有一度百思不解:“为什么男人不能是强奸罪的犯罪对象?”原因就在于此。这也是为什么女性不能成为强奸罪正犯的原因。(一个女人“强奸”另一个女人不会被判“强奸罪”,请想想为什么?)&br&&br&我们的社会从大类上而言属于父系社会,其特征是一个女人只应该有一个男人,以使这个女人的子女有唯一的父亲(在DNA比对技术发明以前这是唯一有效的办法)。整个社会制度——财产继承、婚姻家庭、道德观念、刑法规范等无不为了保护家族血统纯正不遗余力的运转着。女性的贞操观念正是这个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所谓“贞操”就是&b&绝对&/b&不能被丈夫以外的人“玷污”。所以,女性的贞操并不是为女性的利益而设,贞操观念是父系社会强加给女性的“思想钢印”。本质上,强奸犯侵害的并不是某一个女人的贞操,而是他丈夫或者潜在丈夫的血统纯正权。这就是为什么在朴素的道德感情上如果强奸犯娶了他强奸的对象大家都会觉得是一个可容忍的解决方案。《琅琊榜》看过没,想想长公主。(连霓凰郡主都差点中招!!)&br&&br&在我们许多人的内心深处,强奸罪的真正被害人并不是女性本人,女性处在某种奥妙的帮凶地位上,所以我们内心深处会谴责她。好比我不小心被人偷了手机不太会被谴责,但如果这个手机是我从朋友那里借来的情况就会大不相同。在几乎所有人的潜意识里,贞操本质上是妇女替丈夫或潜在丈夫代为保管的东西,这就是题主问题的答案。&br&&br&也许你觉得很荒唐,这种所谓的深层原因几乎无人意识到,又怎么可能影响我们的言行。同时,这种深层原因在提倡男女平等和个人自由的当今时代又显得那么不合时宜。但是,传统是有其固有逻辑的,他就在那里固守着自己的领地。这些陈腐的设定存在于文化积淀中是一个事实;我们无意识的接受了这些陈腐的设定,是一个事实;我们的言行会被这些设定无意识的影响,也是事实。&br&&br&若要拔除谴责受害人的风气,最有效的方法是拔除贞操观念这种设定本身。试想一下,如果并不存在所谓“贞操”,有的只是人类的性自主权,如果有一天“通奸”和“滥交”在道德上完全无从指责的情况下,谁还会去谴责强奸的受害人呢?&br&&br&但是,请扪心自问,当没有“贞操”的存在,强奸罪的被害人还会显得那么让人同情吗?如果我被一个美女强奸了,哪怕是丑女强奸了你会有多同情我呢?如果一位女性工作者被强奸了,会比一个良家妇女被强奸了引起更多的同情吗?而如果仅仅从性自主权考虑,我的性自主权、女性工作者的性自主权和良家妇女的性自主权是完全没有区别的,但是三者获得的同情就是不等同的!男人也有不上床的自由、妓女也有不接客的自由,这种自由也应该是无价的。但可惜,性自主权激不起应有的同情,为什么?因为深入我们骨髓的不是性自由,而是贞操。&br&&br&感觉到自己中“贞操”的毒多深了吧?贞操观念既是让我们谴责被害人的“魔鬼”,也是让我们同情被害人的“天使”。就像老话说的,“爱之深责之切”。&br&&br&革故鼎新,并不如我们想像的那么容易,不相信的话,你革了自己的贞操观念试试,你革整个社会的贞操观念试试?&br&&br&&br&但是,正因为意识到问题的所在,我们至少迈出了第一步。&br&&br&扩展:&br&&br&&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question/2674&/span&&span class=&invisible&&3782/answer/&/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br&———&br&补充&br&&br&&br&介绍一下谴责的原理:&br&&br&&br&一个人是可谴责的,或者是因为其违反了义务,或者是因为其应承担责任。前者举例,我们有孝顺父母的义务,有人违反了,我们谴责他;后者举例,韩国的百货大楼塌了,总理对此负责,引咎辞职。这两者多数情况是互为表里的。&br&&br&&br&强奸犯当然应当被谴责,他一方面违反了法律,一方面要为他造成的伤害负责。被害人是否被谴责取决于谴责他的人对女性的义务和责任的看法,如果你认为女性有自我保护的义务,或者你认为女性有不惜一切守护贞操的责任,你就会去谴责她们。相反,如果你认为自我保护是权利而非义务,并且认为女性无需为自己的贞操丧失负责,你就不会谴责她们。&br&&br&———&br&补充&br&在知乎很久了,认真答过很多题。这还是第一次有那么多关注。感谢大家的赞同和批评,澄清如下几点:&br&&br&1. 我不赞成批评受害人,本文也不是为批评受害人找借口。&br&&br&2. 题主问的是,为何明明不应该指责受害人,却有那么多人第一反应还是指责受害人。&br&&br&3. 我的答案是,我们的集体无意识里有很多过时和陈腐的设定在影响我们的言行。&br&&br&4. 强奸男性可以入刑,刑法理论也从不承认强奸罪保护的法益是男性血统纯正权,但传统就是传统,并不是那么简单以意志为转移的。&br&&br&5、若想更理性,则须更警醒。直觉并不总是正确的。如“贞操”这样的思想钢印在我们身上俯拾皆是。口号人人会喊,但自省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br&&br&最后,再次鸣谢大家的厚爱!&br&&br&———&br&&br&评论中有人质疑“强奸罪原初保护的并不是妇女,而是所有男性的生育权”是否事实,以下转引自评论区GCCC的评论作为回应:&br&&br&查了一下维基,确实是这样的。“Originally, in Ancient Rome, 'rape' was a crime defining primarily the act of a male abducting a female without the consent of the man under whose authority she was (typically father or husband); sexual intercourse was not necessary.[31] Furthermore, in many legal systems (such as 17th century France) the consent of the woman to sexual intercourse was not a defense - the act was still a crime if done without the consent of her father.”古罗马和17世纪法国,强奸罪是否成立都是以女方的丈夫或父亲是否同意为准。直到20世纪犯罪对象才成为女性。 不过建议楼主强调一下,这只是起源,这绝不能证明现在这种看法的正确性,免得一些理解力比较捉急的人理解错。&br&&br&————&br&&br&有人对维基的权威性提出质疑,扩展阅读如下:&br&&br&&p&&a href=&/?target=http%3A///dpool/blog/s/blog_485f2bc801017ksf.html%3Fvt%3D4& class=&internal&&近四千年前的《汉穆拉比法典》&/a&&/p&&br&&p&汉穆拉比法典摘要:&/p&&br&&p&偷窃他人的孩子,处死。(14)&/p&&p&妻子和另一男子睡觉被捉,可将妻子及该男子捆起来投入河中(淹死)。但丈夫可以赦免妻子,那样的话该男子也获赦免。(129)&/p&&p&强奸已订婚之处女,处死,女方无罪。(130)&/p&&p&丈夫指控妻子“同另一男人睡觉”但无实据,妻子应“对神发誓”,然后释放回家。(131)&/p&&p&上一款情况下,如果丈夫要求,仍可将妻子投入河中淹死。(132)&/p&&p&根据汉穆拉比法典,有夫之妇合奸或被强奸,女性是死罪,哪怕没有实据丈夫可凭怀疑处死。而且,如果丈夫不同意杀死自己的妻子,他就无权要求杀死奸夫(强奸犯)。&/p&&br&&p&————&/p&&p&有人质疑为啥只有外国的法律, 特补充两个中国的&/p&&br&&p&《唐律疏议》卷第二十六雜律&/p&&p&  410 諸姦者,徒一年半;有夫者,徒二年。…【疏】…强者,各加一等…&/p&&br&&br&刑部卷之七
《元典章》四十五        &br&&br&  诸奸&br&&br&  强
奸&br&&br&  【强奸无夫妇人】…强奸者,绞;无夫者减一等。…&br&&p&以上两个文献够说明问题了吧?中国古代强奸有夫之妇比强奸单身妇女刑罚重。如果强奸罪是为了保护妇女,有夫之妇和单身妇女难道不应该同等保护吗?&/p&&p&—————&/p&&br&&p&注1:本答案为回应评论区的质疑已作过多次修订,并可能继续修订。&/p&&p&注2:本答案讨论的强奸行为仅限于不造成轻伤以上身体伤害的违背本人意志发生的性行为,因为如果讨论身体伤害会使问题不必要的复杂化。如果您的关注点是强奸罪导致的肉体伤害,那么请出门左转,故意伤害罪的最高刑也是死刑,和强奸与否无关。&/p&
所有的犯罪行为中都不同程度存在着谴责受害人的情形,但显然各个罪名中谴责的力度是不等同的。一般而言,重罪和暴力型犯罪我们比较少谴责受害人,比如杀人、绑架、抢劫。相反,诸如诈骗、盗窃这样的罪行,我们比较喜欢站在受害人角度批评和自我批评。强奸是…
看到有些评论,说同情题主,说下面各位医生冷嘲热讽的,我也是醉了。&br&&br&&b&我不是学医的,所以恰好我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因为题主问的根本不是这份药单合不合理,而是问中国的医院是否出了问题。麻烦各位审审题咯。&/b&&br&&br&我可以告诉你,中国的医院出了大问题!问题就是,中国的患者太难伺候,而恰恰医院又是一个必须以正直、善良、菩萨心肠来展露的机构。&br&&br&真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你来看病,医生给你开了药你觉得他是坑了你的钱;你去政府机构办事,人家按流程走你觉得政府不作为;过年过节买不到火车票,就说一定是铁道部自己藏票给了关系户;同事升职,就一定跟老板有点说不清的关系。&br&&br&我只能给你一个建议:不信任,就别求人。&br&&br&你病了请自己去查书,甚至可以自己学医。&br&你去办手续,请自己当局长了再去。&br&你可以建设私人铁路啊。&br&你辞职自己当老板啊。&br&&br&给你家宝宝全面检查了,你说是坑钱。假如检查不彻底,你又说医院不作为。你自己说你要个什么结果,为什么不开放药房你们自己进去找药?&br&&br&&b&因为你并不懂。&/b&&br&&br&&br&&b&你不懂可以问,但是请谦虚、负责的问。你看你的药单上,一点码都没有,所有信息公之于众。最后还特意说在什么医院,花了多少钱,你关注的根本不是孩子的免疫力和病情,就不要惺惺作态了。&/b&&br&&br&&br&&b&问问题,又不追求答案,楼上诸位医生还给你解释了举例子了才讽刺你几句,还有人不乐意了。我都觉得该直接上医患黑名单。&/b&&br&&br&&br&&b&题主,你要是真心担心孩子,请注意你问问题的方式。善良不代表任人欺。&/b&&br&&b&----------------------------------------------------------&/b&&br&&b&另外奉劝您一句:您可以不信,但是要对自己的不信任负责,别脑子一热就留下后悔。&/b&&br&&br&&br&&b&每次我看病查体后,结果出来了,我拿了药先谢谢大夫。不管花了1000还是10块,谢谢大夫。&/b&&br&&br&&br&&b&我觉得我自己没病得很严重啊,这药好贵啊!那我就会掏出手机自行百度。药的作用,我的症状,等等,看看是不是对应。万幸我遇到的都是好医生,没有一次是给我乱开药的。&/b&&br&&br&&br&&b&你可以不信任,但是你无凭无据的出来叫嚣(你就是失去理智的在发泄而已),真不想说什么了。&/b&&br&&br&&br&&b&另外,好多人说医患关系是怎么造成的,他们认为是医生乱开药造成的。由此可见,逻辑知识需要普及啊。就如同老太太摔了你敢不敢扶一样,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单方面不代表全面,不全面就不能说一定对。近几年的医闹,甚至打砸医院抢杀医生,只是为了获取补偿金的行为,各位怎么不提了?既然如此,当医生听到病人对开药质疑的时候,完全也可以强势甩锅的说,你就是为了来医闹的,你的病我不看了请出去。就像题主说的,你就是为了来坑我的钱,我要让天下都骂你。各位,这还怎么玩?&/b&&br&&br&&br&&b&说家长因为心疼孩子来问问题的,你们审题行不行啊。题主的药单上孩子的名字都没打码,这叫保护孩子?药单共六页都没放全,只是把有金额的那部分放上来,你说是为了问药的效果?你家孩子是孩子,医生也不是石头里蹦出来的。&/b&&br&&br&&br&&b&还是那句话,来问问题可以,锅都在手里等着扔了,就别惺惺作态。谁家问问题先甩锅?&/b&&br&&b&----------------------------------------------------------------------&/b&&br&&b&看到题主修改了问题,图片也打了码,那就什么都不说了。尽管现在问题和之前的提问千差万别,毕竟题主这次算是把一个医学问题问出来了。题主已为人父,在下仅仅想提个建议,以后说话问问题还请理性,如果您担心自己的孩子,就想好语言如何组织,不要把问题问得像是来挑拨医患关系。祝您的孩子康复。&/b&
看到有些评论,说同情题主,说下面各位医生冷嘲热讽的,我也是醉了。我不是学医的,所以恰好我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因为题主问的根本不是这份药单合不合理,而是问中国的医院是否出了问题。麻烦各位审审题咯。我可以告诉你,中国的医院出了大问题!问题就是,…
一个社会的发展障碍,往往一丝不加保留的,透过家庭,渗透入孩子的成长。每一个不被允许独立思考的成年人,每一个承受着行为障碍之苦的成年人,每一个拥有极端/暴力倾向的成年人,每一个患有心理疾病却无法得到帮助的人,每一个曾被伤害曾被压迫的成年人,每一个疲于奔命麻木生活的成年人,都汇聚在一起,构成这个社会整体的缩影,他们每一个人都要为“童年缺爱”负起责任。因此,要&b&&u&解决童年缺爱,必须始于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成年人,必须始于一个系统有效的公共健康支持体系。&/u&&/b&&br&-------------------------------------------&br&在你18岁之前,下面这几项描述你符合几个,符合算一分,不符合算零分&br&&br&1. 你的父母或其他在你家里居住过(不是短暂停留,是定居过)的成年人(包含老人,远近亲和非亲属)是否曾经对你时常,或频繁的进行威胁,辱骂,践踏自尊,侮辱人格的语言攻击?或者对你有任何行为导致你常常感到害怕/担心 会被对方施以暴力(体罚)? &br&&br&2. 你的父母或其他在你家里居住的成年人,是否常推你,抓你,打你,煽你,或朝你扔东西?或者曾在你的身体上留下伤害的印记(乌青,血印,伤口,甚至更严重的伤筋动骨等伤害)?&br&&br&3. 你是否曾被家里的成年人,或一个比你至少大五岁的人,不恰当的抚摸身体?或者遭到猥亵,并尝试与你发生与性相关的任何行为?或者曾经被其实施(oral/vaginal)强暴?&br&&br&4. 你是否时常或频繁的感觉到,你没有家人爱你,或者认为你是重要的,认为你是独一无二的/特别的。或感觉你的家里人并不互相保护,互相照顾,互相支持?&br&&br&5. 你是否时常或频繁的感觉到,你没有足够的食物,常穿脏衣服,并且没有什么人能真正保护你?或者你的父母总是被别的事情所干扰(烟,酒,赌博,不正常的工作量)而不能照顾到你(比如生病带你去看医生)?&br&&br&6. 你的父母分居或离婚了吗?或者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他们曾分居过或离婚过吗?&br&&br&7. 下面的文字有描述到你的母亲或继母的经历吗?&br&经常或频繁的被推,被抓,被打,被煽,被东西砸;或者有时,经常,甚至频繁的被踢打,被咬,被用拳头揍,或被用物体击打,或者以上动作在几分钟内连续不断的发生,造成伤口和乌青等印记,或者被用刀(或其他伤害性工具)威胁过?&br&&br&8. 你曾在一段时间内和一个酒精上瘾,或毒品上瘾的人居住在一起吗?(父母或其他成年人)&br&&br&9. 你的家里有人经常抑郁,情绪压抑,是被确诊或从未被确诊的抑郁症,或其他心理疾病患者吗? 或者你的家里有人曾经尝试过自杀,或有自杀的想法吗?&br&&br&10. 你的家里有人被关进(过)监狱吗?&br&&br&以上十个问题,你答了几个“是”就得几分。&br&&br&这套题是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研发的调查问卷,被用于美国历史上最大最重要的公共健康调查项目之一(始于对肥胖症治疗方面的研究,科学家发现患者多符合“童年缺爱导致暴饮暴食”,因此开始系统发起调查,了解童年不良经历对人健康的影响),具体的对ACE(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童年不良/不幸经历”进行评分并研究其对人生理&心理的影响,目标是通过数据,为疾病的防治和干预提供更多有效的insight。&br&&br&Vince Felitti & Bob Anda两位博士把这10道题问给将近两万生活在美国的成年人,具体测量一下一个人儿时有多“缺爱”,或者说经历过多少不幸/忽视/非正常成长干扰。如前面所讲的,每个问题只要回答“是”,ACE分数就增加一分,接下来科学家们将所测量出的ACE分数,与每个被测者的健康状况关联起来,有了以下令人震惊的发现:&br&&br&1. 67%的人至少有一个ACE得分,也就是说,十个问题里,在美国,有近7成的被测者,至少经历过一个童年不良经历。&br&&br&2. 12.6%(八分之一)的人,得到4分,或4分以上的ACE得分。&br&&br&3. ACE得分越高,健康状况越糟糕。&br&当ACE得分大于4,ta换慢性阻塞性肺病 和肝炎 的风险是ACE得分为0时的2.5倍。&br&&br&4. 当ACE得分大于4,ta换上抑郁症的风险是ACE得分为0时的4.5倍,ta自杀的风险是ACE得分为0时的12倍。&br&&br&5. 当ACE得分大于7,ta终身都有高于常人3倍以上的风险患上肺癌和其他癌症,3.5倍的风险患上冠心病。&br&&br&&b&&i&绝大多数人都知道早年遭受的不幸会影响我们,甚至思维泛滥至“父母皆祸害”。但具体到这些经历是如何影响我们儿童时期的大脑和身体的发育,却并不被很多人所理解。要回答题主的问题,必须聚焦回到我们的大脑在不同经历下会产生怎样的发育变化。&/i&&/b&我费劲翻译引用这项研究也不是为了单纯的数据展现,而是和大家分享这研究背后的科学。&br&&br&举个例子,人脑中有一个叫做伏隔核的东西,大量核磁共振脑电图扫描证实,伏隔核是人脑中快乐和奖赏的信息处理中心,当一个孩子很少体会到快乐,或体会到自己被奖赏,这个区域的神经便不被给予足够的刺激,神经链接的不足,会导致该区域发展受限。早年遭受的不幸会影响大脑中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的发育,ACE研究发现:物质依赖(substance abuse),即对烟,酒,药物,甚至毒品等的依赖,往往和伏隔核发展不良有关系(正相关关联)。&br&&br&再举个例子,学过点生物学的都应该记得我们人类拥有的“总裁脑”,说的就是将人和动物区分开的脑前额叶皮质(prefrontal cortex)。脑前额叶皮质掌管人的神经冲动控制(e.g.,暴饮暴食,情绪失控,积极或消极的放纵等)与 执行功能(e.g.,道理都懂,就是做不到,即使有简单易操作的步骤,自己依然很难持续有效的执行下去)。当儿时缺爱的体验不断被重复,当一个人的童年不良经历成为确实的影响,脑前额叶皮质的功能就会被明显的抑制,其程度虽各有不同,但其影响是显而易见。如果缺爱的程度很深,甚至伴有心理创伤的话,这种对脑前额叶皮质的影响便会根深蒂固,难以彻底修复。&br&&br&前面的这两个例子说明了童年缺爱/不幸经历会让一个人更多可能的选择高风险行为(上瘾或陷入极端/冲动等),但在对ACE的大范围人群系统调查中发现,即使对于那些从不从事任何高风险行为的人,如果他们童年不良经历得分过高,他们仍然更容易患上心脏疾病和癌症。这与我们的应急反应系统有关(fight or flight response)。这个系统是如何运行的呢?想象你在公园里玩耍,忽然有恐怖分子拿着枪开始对这公园扫射,在你尚未判断清楚自己距离这个恐怖分子多远的时候,你已经首先感受到恐怖和压力。你的下丘脑会想你的垂体发送信号,垂体再向你的肾上腺发送信号,命令它释放应激激素!释放肾上腺素!释放皮质醇!。你的心脏因为这些压力之下产生的激素而加速跳动,你瞳孔张开,呼吸道打开,浑身的肌肉都变得更有力量,这时你已经准备好弄清楚自己距离危险到底有多远。如果恐怖分子离你很近,你将奋死一搏,如果离你尚远,你将拼力逃跑(这里你会因为体内的肾上腺素而跑的飞快)&br&&br&你看,我们人类的应激系统多好啊!如果没有它,很多时候,所谓的求生本能就无法施展。但是想象一下,一个成长中的孩子,如果每天放学回到家,家里都有一个像恐怖分子一样的,不可预测,容易失控,歇斯底里的妈妈或爸爸,这个孩子的应激系统就会每天不断重复被激活,导致其功能紊乱,其救命的功能殆尽,变成了直接损害个体健康的毒素。---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成年人动不动觉得大难临头,对事情的开展和动态变化缺乏起码的理性认知,这往往就是童年应激系统被过度刺激导致的结果。&br&&br&综合来说,高剂量的不良经历不仅影响大脑结构和功能,还会影响正在发育的人的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ACE研究的科学家们还找到了大量证据证实,这些童年经历甚至影响我们的DNA读取和转录方式,改变我们未来给予后代的遗传基因。&br&&br&绕了这么大的圈子,我终于要回答题主的问题了,这种ACE, 或者说儿时缺爱,儿时有过的不良的经历,到底在成年后该“如何解决”呢? &br&&br&我的答案是,你一个人根本无法解决。你现在是20多岁,30多岁,还是已迈入中年?这个很重要。因为年龄越小,你大脑的可塑性(plasticity)越强,修复的可能性越大,但没有什么问题能从根本“解决”。&br&&br&修复需要你实实在在的思维 智慧 和精力的投入,也需要你大脑依然存在的一定的可塑性。这个过程不好走,我们只能面对,并且不断的,付出高出常人的努力,去正视,去消化,去提炼智慧。&br&&br&如果真要说怎么解决,我个人认为这实实在在是公共健康议题,需要多方力量来减小损害,杜绝发生,需要在不良经历发生的时候,被个人,团体,学校,社区,医疗体系,社会大众等等介入,通过帮助家庭来帮助孩子,给正在和将被“缺爱”而伤害的孩子,和压抑的大脑发育,争取最多时间优势。&br&-------------------------------------------&br&11.22.补充&br&好多知友在评论中分享自己的ACE分数,我建议大家不要再这样对号入坐,为什么呢?因为让大家来自我检查自己有多缺爱,完全不是我答题的本意。我的目的,是想说明白一个主张:尽管个人可以在成长中修复,拓展,甚至获得更深刻的智慧,但这都没有&b&&u&解决&/u&&/b&童年不良经历/童年缺爱这个问题。&br&&br&作为个人,每个人都可以孜孜不倦的寻找更多帮助,给自己给大的鼓舞和疗愈。但&b&&u&解决(solution)&/u&&/b&&u&的&b&办法不存在于个人,也不可能存在于个人&/b&&/u&,因为这实实在在是个庞大的公共健康隐患,需要系统,体制,game changer来整合各方资源,帮助家庭帮助孩子,减小一个村庄的,一个城市的,一个地域的,甚至是一代人的成长束缚或心理创伤。&br&&br&我所居住的美国华盛顿州 因为ACE(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的研究成果,通过议案表决进行公立教育系统改革,推广同理心校园建设项目(compassionate school project)。让科学发现帮助在职的教育者,和教育管理者,换个角度理解教育。当科学数据证明给我们看,一个担惊受怕的,情感上遭到忽视的,甚至被(语言/肢体/冷)暴力对待的孩子,任凭老师多么努力教,这个孩子的思考能力都是有限的。ta的学习和成长 在生活中的障碍移除之前 都会面对很多额外的磨难。&br&&br&我从去年8月至今作为华盛顿教育局“compassionate school project”(同理心校园项目)的顾问,参与设计一系列包括 修订教育法案,修订教师培训系统,学校心理咨询介入,学区文化推广等工作,尽管改变系统内/体制内每个人既定的思维方式一点也不简单(e.g.,50多岁的老师落后且死板的教学理念等等等等),尽管改变的节奏永远不如我们希望的快,但这件事必须做!不管是谁做,一定一定得有人做!&br&&br&因为这个经历,我对ACE研究如数家珍,原回答中仅仅讲明白了框架性内容,而且我没有做任何文化嫁接,这个调查显然也无法涵盖我国所面临的种种挑战。但我希望能跟大家分享最核心的科学研究成果:即ACE对人脑结构发育的影响,以及这些影响和成年后生理/心理疾病患病率之间的关联。我希望大家看到 从被动的在医院等待病人,变成积极主动的排查,并根据排查选择家庭和个人进行及早的修复和系统上的帮助,是一件多么重要并且具有长远价值的事情!&br&&br&Reference: &br&&ul&&li&Weiss JS, Wagner SH. &a href=&///?target=http%3A//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3Fcmd%3DRetrieve%26db%3Dpubmed%26dopt%3DAbstract%26list_uids%3D9635084&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What explains the negative consequences of 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on adult health? Insights from cognitive and neuroscience research&i class=&icon-external&&&/i&&/a&&a href=&///?target=http%3A//www.cdc.gov/Other/disclaimer.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Web Site Disclaimers
| Other&i class=&icon-external&&&/i&&/a& (editorial). &em&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em&–360.&/li&&li&Whitfield CL. &a href=&///?target=http%3A//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3Fcmd%3DRetrieve%26db%3Dpubmed%26dopt%3DAbstract%26list_uids%3D9635085&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and trauma&i class=&icon-external&&&/i&&/a&&a href=&///?target=http%3A//www.cdc.gov/Other/disclaimer.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Web Site Disclaimers
| Other&i class=&icon-external&&&/i&&/a& (editorial). &em&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em&–363.&/li&&li&Edwards, VJ, Anda, RF, Dube, SR, Dong, M, Chapman, DF, Felitti, VJ. The wide-ranging health consequences of 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In Kathleen Kendall-Tackett and Sarah Giacomoni (eds.) &em&Victimization of Children and Youth: Patterns of Abuse, Response Strategies&/em&, Kingston, NJ: Civic Research I 2005.&/li&&/ul&
一个社会的发展障碍,往往一丝不加保留的,透过家庭,渗透入孩子的成长。每一个不被允许独立思考的成年人,每一个承受着行为障碍之苦的成年人,每一个拥有极端/暴力倾向的成年人,每一个患有心理疾病却无法得到帮助的人,每一个曾被伤害曾被压迫的成年人,…
我来提供一些干货。&br&&br&在iTunes U上听了加州伯克利分校社会学系教授 Ann Swidler 的课,非常赞。其中一节讲的就是美国的社会流动和社会差距。她提出,社会学家们迫切想要了解,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在社会上的机会是否存在差异?父母的背景对孩子们的事业有多大的影响?&br&&br&&b&答案是,是决定性的差异,是决定性影响。&/b&&br&&br&以下是摘录 翻译自她课程的话。&br&&blockquote&假设一下,社会学家们采访了很多大集团的 CEO,发现80%的人来自与不那么富裕的家庭。于是他们假设,嘿,我们的社会有很高的流动性嘛。然而,事实不一定如此。如果你来自富裕的家庭,相比其他孩子,你的背景会让你有几百倍的机会去成为 CEO。传统的分类方法无法系统解释个人的努力和家庭影响对于事业的真正作用。&br&&br&于是社会学家们想出了一种新的,非常聪明的评价社会分层作用的方法。 Blau 和 Duncan 在 The American Occupational Structure( 美国职业结构研究)这本书中提出了这一天才的想法。该书出版于1967年。这本书彻底改变了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社会分层和社会不平等的方法。这一开创性的作品创立了新的方法,新的理论,新的概念,至今为止,这一作品仍然支配着全世界社会分层的研究。我自己有一本第一版的,我甚至认为这书可以拿出来当古董卖钱。&br&&br&如果要研究人们在社会中事业是否成功,一个大问题是人们存在于不同的时代。如果你生于1950年那么你可能有一份非常不错的制造业的工作,一个中产阶级的收入和生活。但是如果你生于20年后的1970年,你参加工作的时间是1990年,如果你是那个蓝领工人的孩子,如果你有他的技能和教育,你的工作机会将大大不同于你的父亲。而这种改变不是因为你自身,而是因为你所处的历史时代的缘故。经济变化和人口变化对于就业的影响巨大。&br&&br&Blau 和 Duncan 1962年开展了大量对美国男性的问卷调研。他们访谈了25到64岁的美国劳动阶层的男性。他们问访谈者:你现在的职业是什么?你16岁时你父亲的职业是什么?你接受的最高教育是什么?你父母的最高教育是什么?还有其他很多变量,但是最重要的变量是父亲的职业,父亲的教育程度,母亲的教育程度。他们没有分析母亲的职业,因为很多女性当时都是家庭主妇。还有你的职业和你的教育。&b&而具有开创性的是,他们认为社会流动性的程度,社会机会平等的程度,体现在父亲的教育程度和职业和孩子的成就之间的相关性有多小。如果发现你小时候你父亲做什么和你长大之后你做什么之间完全没有相关性(=0),那么整个社会是完全流动的。也就是说,即使知道父母的职业和教育程度,人们也完全无法预测孩子的职业和教育程度。相反,如果相关性是100%(=1),那么只要知道父母的职业和教育程度,就完全可以推测出孩子的职业和教育程度。整个社会是完全不流动的。通过计算相关性,可以比较不同时代,不同职业之间社会流动的差异。&/b&&br&&br&那么他们是如何衡量人们的成就的呢?他们利用了持续性变量。持续性变量是指你拥有一个标准可以通用于所有人,比如身高体重。教育年份是一个持续性变量,但也有问题,是否接受12年教育的人就比接受6年教育的人多出两倍的教育?5年级和6年级的差异和11年级和12年级的差异相同吗?教育是持续变量,但是内部却不平均。 身高和体重是平等的,但却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去衡量高低。因此 Blau 和 Duncan 开创了一个新的评价体系:职业声誉评价指数。1963年,他们随机让美国人去给不同的职业评分。从1分到5分,做数据处理后排序。这就体现出美国人民心目中不同职业声誉的排行。伯克利学生2012年也在线做了排序,这个结果和1963年的结果基本类似。门卫是23,垃圾工是22,矿工21,卡车司机20,这个都是一致的。最高的两个职业都是医生和律师。你们太好了,都把教授排到第三。你们对警察的排序比1963年高一些。但是两个排序基本一致。&br&&br&Blau 和 Duncan 研究了大约2万美国人,他们将父亲是高声誉职业被调查者作为一个最高的阶层,去看一下他们现在的职业。&b&结果显示,16.7%的高声誉职业的后代继续从事高声誉职业。&/b&很多人看到这个结果之后说,你看,这些高声誉职业的后代不都是从事高声誉职业嘛,社会流动性还是很强的。他们中竟然还有2%沦为农民。美国社会很开放嘛!但是,请注意,但是!你需要对比一下所有职业的后代成为高声誉职业的比例!&b&在涵盖所有职业的2万美国被调查者中,只有1.4%的人的后代能够从事高声誉职业!&/b&现在你理解了,那些高声誉职业的后代成为高声誉职业的概率,要远远高于美国人平均的水平,&b&要高出11.7倍之多!&/b&高声誉职业能够给他们的后代带来巨大的优势。再看一下,那些非技术工人的后代。他们的后代中有多少成为了高声誉职业呢?&b&0%(&0.5%)!如果你的父母是非技术工人,你成为高声誉职业的比率小于0.5%。他们中只有6%成功进入了高声誉职业下面的阶层,即领取工资的专业人士。但是所有职业美国人的后代成为这个职业阶层的平均比率是10.2%。他们中有7%和他们的父亲一样继续从事非技术工人的工作,而所有职业美国人的后代成为这个职业阶层的平均比率是是2%。&/b& 整体来说,你更倾向于成为你父亲的职业,这个概率比从事其他工作的概率都要高出很多。高声誉职业传递给后代更多的优势,而低声誉职业传递给他们的后代更多的劣势。另一个影响你现在从事职业的决定性因素是教育。&b&综上,在1962年,父亲职业和后代职业的整体相关性是0.4。&br&&/b&&/blockquote&评价一下这个研究,首先数据太老了,过了将近五十年,很多事发生了变化,比如更多女性参与工作,给孩子带来的优势和劣势某种意义上多了一倍。其次这是针对美国的研究,但我想所有人都清楚,中国子承父业的文化更加强大,差距必然会更大,可惜我们目前没有这样的量化研究去衡量具体的差距有多少。第三,中国的户籍制度极大制约了教育资源的分配,也就同时制约了社会流动。第四,相比美国,中国更加看重隐形社会资本。所谓隐形资源,就是无法量化的社会资源,包括教机遇,声誉,人脉,经验等等。这种隐形社会资本在就业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第五,在美国的职业声誉评价指数中,官吏的声誉并没有排在前列,但是在国内这样的情况可能正好相反。(我将 prestige翻译成声誉,其实它还有威望,权威的意思。如果说声誉,很多人可能说官吏名声不好很正常,但是说威望和权威的话,官吏必然排在前面。)&br&&br&因此,当前中国高声誉职业父母对后代具体影响,只会比0.4更高。期待引入更多数据进行讨论,比如:&br&&br&2006年1月,国家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课题组对国家重点高校进行了调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国家重点大学,20世纪90年代以来招收的新生中,农村学生的比例呈下降趋势:清华大学2000年农村学生的比例为17.6%,比1990年减少4.1个百分点;北京大学1999年农村学生比例为16.3%,比1991年减少2.5个百分点。最新的数据中,北京985高校中农村考生比例仅为20.8%。2013年,北大新生农村生源比例为14.2%。&br&&br&因此,对于很多精英来说,反躬自身,你的优秀就是理所当然的,生下来就比你的同辈们多出十倍到百倍的机会,应当为自己的不成功而羞耻,并没有任何可以吹嘘的理由。&br&&br&论文和数据可以搜索书名,iTunes课程关键词就是Anne Swidler, UC Berkeley, Sociology 101。这27门课全部都有视频和语音下载,暂时还没有字幕。顺便一说,伯克利大学很多课程都上线了,真心不错。&br&---------------------------------------------------------------------------------------------------------------&br&另外感觉,知乎真的是社交网站,内容不在于正确,而在于精彩,回答不在于逻辑,而在于G点,多么好的一道题,没有几个社会学的专业答案,我这个半路出家的翻译一个视频的字幕就算干货了.&br&&br&很多人提到城市化比率上升应该被核算进录取率里面,是没错,但是同学们啊,你们想过没有,既然城市化比率上升了,城市户口的人多了,那么录取率中城市户口的人的比率比之前变动不大,就说明还有一大部分城市户口的学生不见了,莫非他们是被公正公平的高考淘汰了吗?很多人也许想到答案了,没错,中国目前一大部分城市户口的学生没有被核算进高考录取率中,是因为他们根本没有参加高考而出国了。这部分人,接近100%都是家里比较有钱的(国外本科奖学金非常难拿),父母恐怕大部分都从事着高声誉职业。他们未来回来之后自然也会继承父母的不可见资源,在人才市场上大杀四方,挤占农村户口学生们的就业空间。而很多人看到城市化比率上升,而城市户口录取率没有变化就以为真的有更多的平民学生进入了阶层上升的通道,却没有发现这种通道和就业市场的人才结构息息相关。当海龟们像以前的城市户口大学毕业生一样霸占了人才市场的顶层结构时,从就业方面来看那些平民的大学毕业生竞争力反而比以前更加削弱了,没有劳动力和技能,只能徘徊在城乡结合部,名义上是城里人,其实日子不一定比成外人过的好。这就是蚁族们的来源啊!数据不会说谎,但是对数据不充分的解读,却会让很多人陷入迷茫和错觉中。&br&&br&评论中 &a data-hash=&19fa951ef2a224dd807acab967fef962& href=&///people/19fa951ef2a224dd807acab967fef962&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余士& data-tip=&p$b$19fa951ef2a224dd807acab967fef962&&@余士&/a&提供了课程链接,可以参考一下:&br&&a href=&///?target=http%3A///WebObjects/MZStore.woa/wa/viewPodcast%3Fid%3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ociology 1, 001&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上面链接有问题的,可以试试伯克利大学对外授课视频地址,里面的课程都非常不错&br&&a href=&///?target=http%3A//webcast.berkeley.edu/series.html%23c%2Cd%2CSociology&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UC Berkeley Webcasts&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JSTOR 上面提供了原作者的论文,可以根据需要下载:&br&&a href=&///?target=http%3A//www.jstor.org/stable/Fseq%3D1%23page_scan_tab_contents&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Review on JSTOR&i class=&icon-external&&&/i&&/a&
我来提供一些干货。在iTunes U上听了加州伯克利分校社会学系教授 Ann Swidler 的课,非常赞。其中一节讲的就是美国的社会流动和社会差距。她提出,社会学家们迫切想要了解,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在社会上的机会是否存在差异?父母的背景对孩子们的事业有多大…
很多人有个误区,他们说现在的社会“上升通道逐渐关闭”、“阶层日益固化”,是社会病了。但其实,这才是社会原本的常态。中国过去的两千年里,大部分时间都是如此。西方这种数百年稳定的社会,阶层固化更是早已天经地义。&br&&br&&br&阶层剧烈变动的年代才是历史的异态。“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之所以成为千古名句,恰恰就是因为这一幕不多见,不常见,很稀奇。时人异之,才产生了文学效果。一个流动性过大的社会,一定是制度不完善的,完善的制度不会容忍高流动性。&br&&br&&br&但恰好,我们这代人的祖辈和父辈生在了中国数百年来变动最剧烈的几十年里,每个大家族都有那么几个人的人生之跌宕起伏,简直可以拿来拍电影。中国在短短一百年时间里,经历了不下七八次政权变更和近乎180度的政治转向。《霸王别姬》、《大宅门》这样的影视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因为成功反映了我们这一百年来的个人命运之不可预测,并引起了亿万家庭的共鸣。&br&&br&&br&这种人生经验导致我们这几代人误把这种阶层大幅波动的局面当成了世界的常态。而最近20多年看着尘埃落定,要回归历史长河的真·常态了,很多人就不适应,受不了了。&br&&br&&br&良好的家庭环境在任何年代都会极大的帮助后代晋升到社会高阶位置。将相无种只是平民阶层的幻想和安慰剂,尽管这句话是中国普通人千年来的精神支柱(甚至可以上升到民族格言),但最先喊出这句话的陈胜吴广,最后改变了他们的阶层吗? &br&&br&&br&精英阶层在历史上名头多变,无论你管他们叫什么,豪强、士族、门阀、权贵、集团、派系、二代,当他们作为一个整体出现的时候,首先是一座城堡。城堡的第一功能,是防住别人再进来。所以先进来的人,会不断地增加城墙的高度,以阻拦尚未进来的人挤来摊薄自己的特权和福利。不过他们会把砌城墙的行为包装一下,使得普通人很难分辨。&br&&br&&br&今天精英阶层的一项杀手锏,在于他们会为子女预留许多人生止损线:毕不了业可以就业,无心求职给钱创业,开拓业务刷爸妈的脸,就算一事无成,还可以当个列席者。所以精英的后代,人生是被设了下限的,差不到哪里去。&br&&br&&br&下限有限而上不封顶,这就是这群人开挂的地方。何况精英阶层还会以相互之间彼此关照对方子女的方式强化这种机制,关照了别人,也就等于关照了自己,这早已是城堡里的潜规则。与这种大招比起来,那些所谓的“增长视野”、“减少摸索”的好处都只能算毛毛雨。&br&&br&&br&一切权力的核心,是规则制定权。只要规则制定权和暴力机器两手在握,后来者的腾挪空间就基本没了。很多人说,今天依然有上升通道,这话没错。但稳定年代的上升通道是受控的,这是和动荡年代最大的区别。这根通道何时搞流量管制,决定权在别人手上,你不仅没有决定权,连知情权都没有。流量管制落到你头上了,你就只能像在机场里遇到延误那样,听天由命,刷刷微博,等候广播,了此一生。&br&&br&&br&现在主流意识形态开始鼓吹中产阶级的崛起。什么是中产阶级?以专业人士为代表,中产阶级的本质,是精英阶级的随从,是精英分配-酬劳体系中的一环。如果精英是躲在高高的城堡里,中产阶级就是拱卫着城堡的一圈外城。外城依附于城堡,但又优越于再外层的乡野。&br&&br&&br&中产作为城堡的外城,也有自己的城墙。中产阶级的外城墙是学历,而城堡的内城墙是血缘,这是最最核心的区别。如果你注意观察,你就会发现,越上层的人越爱用血缘来区分人,到了最顶层,几乎只认血缘,这种城墙是极高的。中产阶级的城墙比起城堡要矮许多,防御薄弱,所以时不时就有人可以翻进来。&br&&br&&br&中产与底层之间的流通也相对顺畅的多。通过几十年个人奋斗,从底层成功翻墙成为中产的人,很容易得出“个人奋斗能改变阶层”的结论,并把这个结论灌输给下一代。等到下一代想在中产的基础上继续往上爬时,才发现再上面的游戏规则和父亲当年完全不一样了。&br&&br&&br&不过,这堵城墙依然是有缝隙的。我个人的感觉是,在今天这个时代,平民其实拥有比以往更多的工具来实现阶级跃迁,但前提是你得具有以下三者中的一项:&br&&br&&br&一是“天赋”。有“天赋”的人,我们通常叫“天才”。“天赋”的本质,其实就是基因突变,按人口中的一定比例随机生成,出现地域无法控制,出现时间不可预测。这种不世出的人类天才一旦出山就光芒万丈,再保守的既得利益者也不得不考虑将这些天生异能者收编进城堡之内。有“天赋”者,万中无一,上升难度最易。&br&&br&&br&二是“才华”。我们一般也叫“能人”。而“才华”和“天赋”的区别在于,“才华”不是随机出现的,而是刻意培养的成果。这些“能人”往往是平民阶层举数代人之心力打造的“特优产品”,功能和特点都是为统治阶层精心定制的,用着绝对顺手,包您称心满意。统治阶级看到平民中居然有人这么有心,也往往心生感激,愿意接纳其成为自己一员。有“才华”者,千里挑一,上升较易。&br&&br&&br&三是“美貌”,这个就不用多解释了,占人口比例大概1%左右,可以被上层阶级拿来直接当装饰品或是改善基因用。但因为数量最多,上升的难度要比前两者高好几个数量级。&br&&br&&br&以上三大要素,占一个,就有实现阶级跨越的可能;占两个,有实现阶级跨越的较大可能。三个都不沾的,在今天这个时代,还想实现阶层跨越那就只能靠彩票了。需要注意的是,勤奋并不能使人上升到精英序列,勤奋本身只有在和天赋、才华、美貌这三要素相结合的时候才能发挥其助攻作用。单拼勤奋,只能保证你上升到底层阶级中的上层。&br&&br&&br&天赋、才华、美貌之所以得到精英阶层的承认,是因为这三样东西放在任何群体内都是稀缺资源。我注意到的一个趋势是,这类稀缺资源被优化配置的效率,在今天这个时代正在急速地上升。换言之,怀才不遇的牛人、小村小镇的美女,在未来将越来越难以被埋没,随时随地都会被挖掘出来并往城堡输送。过去因为与外界交流不多而可以娶到自己村里的大美女,这种捡漏的好事以后会越来越不再可能。&br&&br&&br&城堡内的顶层对于这种“受管控的上升通道”其实也乐见其成。毕竟,一者他们需要通过定期小规模换血的方式,来弥补自身的后代里出现废人的概率损耗;二者,城堡内也是很复杂的,城堡内的上层需要通过引入外来跃迁者这个机制,来时不时敲打一下城堡内的对手,甚至不惜打开向下掉落的通道,来警示城堡内的食物链下游。&br&&br&&br&不过,即便是天赋,才华,美貌,其门槛也一直在不断提高。比如苹果创始人之一的沃兹曾经当笑话和人说过:“我看了一下现时在苹果工作需要的经验和教育程度,我想乔布斯和我现在都很难在苹果找到一份工作了。”这就是城堡内的人加高壁垒的一个露骨的范例。&br&&br&&br&平民中的天资平庸者,尽管生活水平会随着技术进步持续上升,但相对的社会位阶却是很难再变化了。但许多人会误把生活水平绝对值的提升,当成自己在人群地位中相对地位的提升。有句鸡汤说“今天一个普通人所拥有的东西,500年前的皇帝会用半壁江山来换”,就是典型的在故意混淆绝对值和相对值的概念。&br&&br&&br&很多人的祖辈在温饱线苦苦挣扎,他们的父辈依然物质匮乏,但他今天却可以顿顿有肉、手机空调,于是就产生了“阶层上升”的错觉。但其实,今天的小白领,从全人口序列中的所处位置看,也就相当于他爷爷辈的一个普通庄稼汉或者他父辈的一个厂里的工人,看似生活水平极大改善,实际阶层位置分毫未动。而这种平民的幻觉,正是真·精英阶层所需要和鼓励的。&br&&br&&img src=&/39bdadddff77a41538d4_b.jpg& data-rawwidth=&426& data-rawheight=&25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26& data-original=&/39bdadddff77a41538d4_r.jpg&&&br&&br&现在可以预见的是,在我们这代人乃至我们的下一代的有生之年,只要社会大致稳定,技术持续进步,社会财富不断增加,这套城堡 - 外城 - 幻象 的三重系统便能完美地持续运转,目前看不到有什么可以破坏这个体系。正所谓,国安民乐,岂不美哉?
很多人有个误区,他们说现在的社会“上升通道逐渐关闭”、“阶层日益固化”,是社会病了。但其实,这才是社会原本的常态。中国过去的两千年里,大部分时间都是如此。西方这种数百年稳定的社会,阶层固化更是早已天经地义。阶层剧烈变动的年代才是历史的异态…
话说在城里混得“家境不错”的你们,是否曾经有过打包家里不穿的旧衣服旧电器给老家来的“远房亲戚”的经历呢?话说你们是否也曾在这些难得进城的乡下亲戚崇拜的眼神中,故做谦虚地感慨“哪有那么好啊城市生活死贵死贵的吃个菜用个水都得拿钱买哪如你们吃的是绿色食品呼吸的是新鲜空气”吗?&br&明明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但他们摆明了就是来打秋风,所以努力放低了姿态博同情;而你刚好也想炫耀一下自己的生活,同时获得一些道德的满足。大家分属不同的世界,没有什么利益冲突,所求都在彼此可以接受的限度内,又都是参透了人情世故的聪明人,穷亲戚没有那么多迂腐的自尊,富亲戚也没什么为富不仁的骄气,于是就这样宾主尽欢地演了一出惜老怜贫的戏码。&br&自始至终富亲戚心里都不会把对方平等看待,而穷亲戚也不会忘记拿自尊换施舍的现实,然而其间穷亲戚却有可能真的引动了富亲戚的同情,富亲戚的救济也真的会令人感恩。&br&这就是生活。单纯的眼高于顶嫌贫爱富和不食嗟来之食贫贱不移,往往是戏剧化了的冲突,现实中大部分情况却是凤姐和刘姥姥这样,说不得真心也不算什么假意,没有想象得那么善良也并不怎么虚伪。主流道德观的影响,发自内心的感情,自私的人性,这一切混杂在一起,在恰当的限度中引发了互动,一切基于利益的牵扯,却未必没有一丝真情存在。&br&这也是《红楼梦》的高明之处。
话说在城里混得“家境不错”的你们,是否曾经有过打包家里不穿的旧衣服旧电器给老家来的“远房亲戚”的经历呢?话说你们是否也曾在这些难得进城的乡下亲戚崇拜的眼神中,故做谦虚地感慨“哪有那么好啊城市生活死贵死贵的吃个菜用个水都得拿钱买哪如你们吃的…
这是一个特别好的问题,同时也是我以及很多女生一直都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br&本来我也觉得婚前同居能够完美地解决这个问题,因为似乎这样就可以把一个人的习性摸得一清二楚,从而规避婚后遭受家庭暴力的风险。但是,后来我才知道,&b&这并不是一个毫无疏漏的方法&/b&(但&b&这已经是相当有效的一种方法&/b&,&b&具体原因和做法我会在文章的后半部分陈述&/b&)。&br&TED演讲:&a href=&///?target=http%3A///movie//0/M9237EK6J_M9237JC70.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为什么家庭暴力受害者不离开&i class=&icon-external&&&/i&&/a&就给我们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br&&b&特别需要注明的是:以下并非是说某些家庭暴力行为实施者会“处心积虑很多年”,而是在论述某些家庭暴力行为具有潜伏性,而且很可能是长期潜伏性。&/b&&br&演讲者是一个哈佛毕业生,拥有高学历和成功的事业,同时按她自述所言,事实上她是一个很强硬的女性。而曾经对她施加家庭暴力的那位男性,同样也是常春藤名校毕业,在华尔街顶级银行工作。&br&所以,在这里我们要首先规避第一个误区——接受过高等教育并不代表就不会有家庭暴力倾向。家庭暴力可能发生在&b&所有年龄层、所有种族、所有社会阶层以及所有教育背景的人群中&/b&。&br&&b&而家庭暴力总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引诱和迷惑受害者&/b&。&br&&img src=&/f7b4f02b04fd1de55dcd775f76ddb902_b.png& data-rawwidth=&854& data-rawheight=&48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54& data-original=&/f7b4f02b04fd1de55dcd775f76ddb902_r.png&&&img src=&/76a071ece28cd5c84ebc0b34_b.png& data-rawwidth=&858& data-rawheight=&48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58& data-original=&/76a071ece28cd5c84ebc0b34_r.png&&何为引诱和迷惑受害者?在家庭暴力发生之前,演讲者一直以为那个叫做康纳的男子是她的灵魂伴侣——他聪明而幽默,支持甚至崇拜自己的伴侣,认同且支持她的事业,毫无半点控制及家庭暴力的倾向。这些都发生在他们婚前同居期间,真真切切地发生着,和后来康纳极度恐怖的暴力行为一样真切。&br&&img src=&/3b6f771b6efeab5e8eb53adc9e123594_b.png& data-rawwidth=&860& data-rawheight=&48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60& data-original=&/3b6f771b6efeab5e8eb53adc9e123594_r.png&&&img src=&/6b83a3a37687fddd10d12_b.png& data-rawwidth=&856& data-rawheight=&48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56& data-original=&/6b83a3a37687fddd10d12_r.png&&&b&然后接下来就是家庭暴力的第二阶段——孤立受害者。&/b&&img src=&/f06e7dbbf61f_b.png& data-rawwidth=&860& data-rawheight=&48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60& data-original=&/f06e7dbbf61f_r.png&&康纳辞掉了自己在华尔街的工作,然后告诉他的伴侣自己是为了她才辞掉这份工作的,因为他已经从她那里得到了巨大的幸福和满足,不再需要再证明什么。他请求她和他一起搬离纽约。当时演讲者正做着自己热爱的工作,完全不想离开纽约,但是她为了这一份“&b&疯狂的爱情&/b&”,还是做出了牺牲让步,和康纳一起搬离了。&br&其实,这就是一个信号。“&b&疯狂的爱情&/b&”——在这里我并不是说为了自己所爱的人牺牲自己的工作或者其他是完全错误的,但你应当提高警惕。因为常说,什么样的人最可怕?亡命之徒最可怕。而在爱情里,如果疯狂到完全失去理智自然也是一件极可怕的事。那看似是“crazy love”,其实说不定就是一张精心编织的迷惑你的网。&br&&b&最后就是家庭暴力的第三阶段同时也是最后一个阶段——用暴力威胁受害者并观察其反应。&/b&&img src=&/03ba6fb05d83ba1748094e_b.png& data-rawwidth=&858& data-rawheight=&48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58& data-original=&/03ba6fb05d83ba1748094e_r.png&&&img src=&/6cecea43be5df99f5f668_b.png& data-rawwidth=&861& data-rawheight=&48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61& data-original=&/6cecea43be5df99f5f668_r.png&&&img src=&/522ba3bbb68ee740bacf06_b.png& data-rawwidth=&855& data-rawheight=&48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55& data-original=&/522ba3bbb68ee740bacf06_r.png&&在经历了前期的种种铺垫之后,家庭暴力终于发生了。演讲者第一次遭受康纳的家庭暴力在&b&婚礼举行前五天,&/b&在他们即将要成为夫妻的时候。&br&你猜后来他们有没有如期举行婚礼?事实是他们如期举行了婚礼甚至一同生活了两年多。在这两年里演讲者持续不断得遭受到她丈夫的家庭暴力,每周都有一到两次。有时是因为演讲者开车迷路了就猛烈地将她的头撞击车窗玻璃,有时是因为堵车让他心情烦躁他就会将一个巨无霸砸到演讲者脸上,他还曾将粉末倒在她的头顶......但她都没有离开他,她以为自己是唯一一个能够帮助康纳摆脱心魔的人。直到有一次,她发现再不离开康纳,他说不定就会杀了她。&br&列举这些我想说的是,其实重要的不仅仅是怎么看出自己的另一半有没有暴力倾向,&b&比这更重要的是能否下定决心离开他以及怎样离开他?——&/b&婚礼还有五天,第一次被打了,请柬已经发出去了,婚礼已经筹备好了,你下得了决心取消婚礼吗?说不定他只是一时冲动,以后不会这样的了。后来再次以及多次遭受家庭暴力时,看着他时候忏悔道歉的样子,你能不心软吗?这些都是很现实的问题,并不像很多人以为的那样轻而易举。&br&很多人都认同的一个说法叫做“&b&止损&/b&”,关于这个的讨论已经很多,我不再赘述,但是懂得“&b&止损&/b&”真的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人生态度。&br&接下来我主要给大家讲一下怎样&b&发现“损”。&/b&&br&&b&首先我们需要看一下家庭暴力的成因到底有哪些,&/b&目前主要有以下说法(这些说法都有各自的不完善之处)。&br&&blockquote&1.个人病理模式论——施暴者自身有精神疾病或者性格缺陷&br&&b&2.心理理论—&/b&—&b&施暴者充满嫉妒心、过度依赖、控制欲极高&/b&,受暴者精神压抑、过度依赖、极度缺乏安全感&br&3.生物学解释——暴力倾向与身体中的某些物质有关&br&&b&4.暴力循环理论—&/b&—&b&生长在暴力家庭中的人,通过习得的行为,将暴力传至下一代&/b&&br&5.家庭结构论——特定的家庭结构可能导致家庭暴力&br&6.交换/社会控制理论——对家庭成员实施暴力的代价过低&br&7.文化认可暴力论——某些文化中认为“打老婆”是可接受的&br&8.社会结构因素论——家庭经济状况可能导致家庭暴力&br&——总结自黄列《家庭暴力理论研究》&/blockquote&而其中&b&需要我们额外重视的第2、4点,因为这些是我们可以提早发现并采取解决措施的,尤其推荐婚前同居,这可以更好地帮助你们的相互了解,以及你们在有争执时双方将会采取怎样的做法(非常重要)&/b&。&br&&b&首先我们来看第2点&/b&。在与你的男友交往过程中,你会慢慢了解他的性格。如果他控制欲极强,对你的方方面面都试图进行控制(&b&不是建议&/b&),例如你的穿衣妆容,你的工作,你的社交圈;又如果他嫉妒心极强,对你时常猜疑,还企图隔绝你与他人的往来;再如果你的男友极度依赖你,这种依赖已经超过了正常程度,例如在任何情况下一旦你没有及时给予他回应便会暴怒......诸如此类,如果有这些情况发生,你就不得不提高警惕,做好离开他的准备。&br&&b&接下来我们来看第4点&/b&,一个人的暴力倾向与他年少时的家庭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与自幼家庭和睦、父母恩爱的人相比,生长在暴力家庭中的人有家庭暴力行为的几率确实更大(但是,绝不代表凡是生活在暴力家庭中的人均有这种倾向,还请大家不要误解)。如果你的伴侣从小生活在暴力家庭中,建议你更多地关心他,并且对他做出多一点的观察。比如,你可以在聊天的过程中询问他对父母关系的看法,以及对父亲家庭暴力的看法。如果他是无所谓甚至暗暗透露出“应该”的态度,你就需要提高警惕,重新衡量你们之间的未来。&br&此外还有一小些建议可以给大家:&br&1.不仅要看男友对自己的态度,还要看&b&他对陌生人的态度&/b&,比如餐厅服务员、不小心踩到他脚的人。&br&2.看他对生活的态度,如果他对生活看法很负面,很消沉,你要试着找出原因,因为这极有可能导致你们日后的冲突。&b&热爱生活的人通常脾气不会太差&/b&~&br&3.看他是否有不良嗜好,如果他抽烟酗酒非常厉害,或者在&b&醉酒后会失常&/b&,那么你很有可能在某次他醉酒不清醒的时候被他实施暴力。&br&当然,以上所说的并不能适用于所有情况中,相较于这些理论最重要的其实还是你去深入了解他。&br&&b&而我要啰嗦地再重复一遍,不光要学会判断男性在婚后会不会有家庭暴力,更重要的是及时离开他!及时离开他!及时离开他!&/b&&br&谢谢阅读~分享请随意,转载需授权~
这是一个特别好的问题,同时也是我以及很多女生一直都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本来我也觉得婚前同居能够完美地解决这个问题,因为似乎这样就可以把一个人的习性摸得一清二楚,从而规避婚后遭受家庭暴力的风险。但是,后来我才知道,这并不是一个毫无疏漏的方法…
昨天发生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我弟弟替我妈妈去办一件跟国家公务人员接触的正常程序的事,结果被放了鸽子在寒风中站了近一个小时。回家来大发脾气,他抱怨的点不是这个国家公务人员多么疏忽职守,而是这件事凭什么没有让我去。外婆安慰了他大概有半个小时,主要安慰的点大概就是一、这件事怪我,应该我去而不是他去,二、我弟这个不吃任何蔬菜水果不从事体育锻炼的成年人的人冻感冒了是因为身体不好,身体不好的原因是因为作为双胞胎的我在娘胎里抢了他的营养……总之一切怪我。而她灌输给我弟弟的想法就是我这些年来在国外过得都是享受的日子。我以为大家都是成年人了事情会有转机,家里出了很大的变故终于要好转了一家人可以相亲相爱,然而这并没有什么卵用。&br&结合评论区各位圣母的充满恶意的提醒,我发现即使我做得再仁至义尽在别人眼里也永远不够用,我决定及时止损远离外婆和弟弟。将来他生活有了难处,我会给钱的,其他的事情真的不想要掺和。各位来围观正能量的人对不起了,这么屈辱的生活我真的过不下去了。那些站着说话不腰疼还分析得条条是道的“合格的人”,我祝你们二胎都似我弟弟相亲相爱混一生。&br&&br&-----------------------------------&br&(本文禁止转载,禁止推荐给知乎日报)&br&题主你好,我就是龙凤胎里的姐姐,比我弟弟大两分钟。从我四岁第一天记事起,我就听到了“姐姐要让着弟弟”这句话。从小每次什么事情都被外婆外公要求让着弟弟,每次两个人打架,外公外婆一定都会怪在我身上,甚至要替弟弟报仇再打我两下。外公外婆没有儿子,待我爸爸似亲儿子,待我弟弟像亲孙子。&br&&br&大概很小的时候心里就树立了一个概念,什么事情要做得比弟弟好,好很多,才会被认可。&b&弟弟也从很小的时候心里就树立了一个概念,什么事情顺其自然就应当是他的。&/b&我幸运的地方在于,我父母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从我们两个出生那一刻他们就相约好了一定要做到一碗水端平,无论如何要做到公平。可即使他们这样说,看到我外公外婆的做法,我还是觉得十分可疑。所以我从没放弃过努力。&br&&br&三、四岁的时候外公会每天给弟弟读很多故事书,一个字一个字指着教着读。我只记得有一天一觉醒来发现大家在夸弟弟识字了这件事。我父母和外公那时候都是大学教师,你们可以想象我弟弟作为双胞胎里第一个识字的人,在家里是多么大的一件事。不出一个月我也教会了自己识字,没有人读故事给我我可以自己看,很快我就不再看有图的书了。&br&&br&我所在的省份属于教育欠发达地区,儿童七岁入学。但我长大的城市重工业发达高校林立,那时的城里人几乎都会托关系想办法让孩子六岁入学。我父母没有,他们决定让我等一等弟弟,等我们七岁半时再入学。我们小学又有两种学制,五年制和六年制。为了等一等弟弟,我又被父母安排去上六年制。能在我的小学当校长的人不是泛泛之辈,于是她劝我父母为了我们两个各自的发展,不要把我们安排在一个班。父母拒绝了,因为他们希望我可以照应着弟弟。我就是这样背负着“你要照顾好弟弟啊”的心情上了小学。弟弟被高年级的学长欺负,我在几千人的操场上把他们揪出来找他们“算账”跟他们厮打。而我四年级一次跟同班比我高比我膀的男生打架,最后被踢得小肚子淤青,我弟弟坐在角落里声都不吭。&br&&br&小学三年级时我让父母意识到了我已经超过我弟弟太多,我的人生没有办法再等等他了。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我开始学画画学竞赛学英语,空闲的时间再也不跟我弟弟一起一遍一遍看同一部动画片了。从出生以来我跟我妈妈第一次吵架吵到两败俱伤两个人分别坐在角落里哭,是因为我要买新书,而妈妈说弟弟还没有看完等他一下,我说就是因为他是男孩子对吗?&br&&br&小学六年级我参加了我们市最好的中学的实验班选拔,全市录取100人,就算我爸有登天的本领也没法让我弟弟跟我同班照顾他了。而我的&b&弟弟因为从小就抱着什么事情顺其自然就应当是他的想法,他以为只要他上完了一年的课程即使不听讲不努力也应当学会这一年的知识,&/b&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成绩就渐渐平庸了。弟弟初中时生了一场病,每次父母督促他学习时,外公外婆又跳出来责备父母对他要求太严。有了金牌令箭的弟弟脑子里再也没有“努力”这两个字。初中毕业时,他考出的分数只能去上我们城市最差的高中。爸爸妈妈已经气疯了,硬是逼着他重念了两年初中。与此同时我手里拿着直升本省最好高中的名额还是自己考过了录取分数线。高中时每次弟弟被督促学习,他都要装神弄鬼假装犯病来闹一闹。&br&&br&高三那年,外公去世,我在准备SAT,葬礼我没有去。我也没有难过。外公没有爱过我,从小我就认定,那是弟弟的外公,虽然我们是双胞胎,但那不是我的外公。弟弟大学时只考上了三本,却因为虚荣一定要去读挂靠重点大学国内一年语言预科国外再读三年的项目。我父母相信如果孩子没有离开过父母就永远不会真正长大成人,所以从小就跟我们两个约定一定要出国读书。因为弟弟留级两年,他报高考志愿时,我已经在美本Top30整个学校都没有几个中国人的学校里过了两年一睁开眼睛就要不断不断去努力的日子。&br&&br&后来家里横生变故,借此机会弟弟抖了个机灵读完大一,就在家里所有人都在为其他事情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宣布他绝不出国的打算。因为他的项目没有国内部分,所以家人只好在家门口为他找了一所民办大学混日子。与此同时我却选择去英国交流去澳洲实习;商学院的课程再难我也要修油画课我也要接起亚洲学生联合会的工作在学校为underrepresented的亚洲人争取经费并用更少的钱和更少的人办起跟其他主流社团不相上下的活动。&br&&br&因为家里的变故,外婆不再一味宠着弟弟而希望他担起家里男子汉的责任,弟弟拒绝的方式就是跑去没有对他有任何要求只是夸他宠着他的奶奶家。而弟弟几乎由于太任性混账,又被奶奶家的人排挤回了外婆家。寒心的外婆渐渐开始对我越来越好,我大学研究生时每年没有去实习没有去旅行读书的时间都尽量回到家里陪她讲话。太了解弟弟的我研究生毕业后因为知道外婆身体一天不如一天最终也选择回到国内定居多陪她。所有人跟我说,你更适合留在国外啊,我说可是我爸妈需要我在国内啊。你不是还有个弟弟吗,我弟弟并指望不上啊。&br&&br&1,因为外公外婆的教育方式,我跟弟弟从小感情就不是很好。父母总是不断地提醒我,如果他们不在了,弟弟是这个世界上我最亲的人。可是无论如何我对他的感受只有责任没有爱。&br&2,因为知道自己之比弟弟大2分钟却从小被要求让着他照顾他,所以每当身边的权威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时会条件反射地想凭什么,经常喜欢替其他弱者争取利益,但完全无法为自己发声。&br&3,这件事留下的心理阴影就是只有当自己绝对的over-qualify时,才认为自己可以胜任,才认为自己可以为自己争取权利。即使不是自己分内的工作也会尽量做好才觉得自己值得被公平对待。&br&4,这件事留下的第二件心理阴影就是因为从小我要借助父母的力量去跟外公外婆抗争,我从小非常“懂事、听话”,虽然性格叛逆脾气火爆但是在原则问题上一定会满足我父母的愿望。即使这些愿望他们不说出来,我也可以察觉得到,并在我能力范围内一定满足他们。而现在我能做的事情远远超过他们的见识的时候,便体会到了深深的茫然无力感。&br&5,你们以为我爸妈真的会全身心一碗水端平吗?我爸不是没有想过把我一个人扔在国外,亲自调教我弟接手他的事业。高中我弟谈恋爱女朋友都领家里来住了,还不是因为我爸天天惦记着抱孙子。无奈我弟真是没有一点责任感的阿斗。&br&6,我弟天天混日子,我爸所有朋友都说,都是因为你弟弟从小生活在你的阴影里,我都是嘴上笑着说怎么会,心里暗想:哔——哔——哔,怪我咯?&br&&br&有趣的是我高中有一个女生同班同学,成绩很好,会照顾人。她也是龙凤胎中的女孩,她的弟弟读的高中恰好就是我弟第一次中考后唯一考取的全市最差的高中。有心理阴影就有心理阴影吧,不能弄死我们的都会让我们更强大,而我弟弟、她弟弟这辈子大抵就被这句“姐姐要让着弟弟”给毁了。&br&&br&我当然还是天天盼着我弟弟好的,希望他自强自立,不然我外婆我爸妈又会毫无节操地指望我照顾他一辈子了。&br&&br&补充一下,我父母非常非常非常爱我,跟身边所有的同龄人相比我没有见过这么无私的父爱和母爱。但是即使这样,他们对我的爱不能代替我和弟弟之间的感情。因为全家三代弟弟是唯一一个不上进喜欢避重就轻的人,其实造成了全家都没有办法跟他很好的进行心灵上的沟通,所以在外界看来我一直是那个父母比较宠着的孩子。&br&&br&我并不是以一个受害人的立场跟大家分享我的故事的,也不是以一个胜利者的角度来炫耀我的成绩的。3和4其实也很难真的算上什么阴影,只能算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不同的童年烙印吧。我在美国时常常羡慕我的美国同学们跟他们兄弟姐妹一起旅行一起去party相互照应的那种很亲密的关系。这个故事最让我难过的部分可能是我跟我弟弟已经没有任何共同语言完全是最熟悉的陌生人了。最讽刺的是常常有人羡慕地跟我说,多好啊从小有个伴,那种略带讽刺意味的孤独感是独生子女没有办法理解的。&br&&br&弟弟成长过程中因为一直需要“被人让着”,所以一直没有交到什么知心的朋友。在球场上打球,队友不把球传给他投篮,他就要回家生闷气。一直宣称很喜欢钢琴,请了老师来家里,因为他没有练习批评了他,他就立刻放弃学琴,所以他现在也没有什么消遣和爱好。因为一直需要“被让着”,弟弟现在跟陌生人打交道话都说不清楚。我吃苦都是自找的,并不是“让着弟弟”这件事强加给我的。我讲我吃的苦只是想从侧面说,如果我弟弟能吃一点点苦愿意付出一点点努力可以再坚强一点点,以我们的家世条件本来能给他提供一个多么精彩的世界。辅导他文综合,送他去全外教的英语班,邀请他来参加我的社交活动甚至出国旅行……能做的我都尝试过,可是他都以太辛苦拒绝了。&br&&br&有评论说为什么不取得经济独立远远离开他们。这可能是我的处事原则跟知乎或是这一代年轻人的主流世界观最大的不同。评论里有个姑娘用了个很有意思的词,“不愉快”。我觉得“姐姐要让着弟弟”带来的种种,只是我人生中的一件“不愉快”的事。我不信任那些因为一点点不愉快就选择离开、抛弃家人队友的人,我自己也不打算成为那样的人。&br&-----------------------------------------------------&br&评论区的各种脑补解读让我不得不再来加一段澄清&br&&br&我既不是以受害者的心态也不是以胜利者的心态来写这篇答案的。我只是心平气和的把我家的故事讲给你们听。一家人的相处是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因果之缘。我不怪罪我的任何家人,尤其不怪罪我的弟弟。而且也没有什么可怪罪的,我的目的从来都不是要打败我弟弟,我的目的自始至终都是让我父母允许我释放自己的潜力去成为我想要成为的那个人。小学三年级之后父母已经完全放弃了要让我和弟弟同步成长的做法。那些说我恨家人恨弟弟的实在是自己脑补了太多故事情节。“姐姐要让着弟弟”这件事情唯一的受害者不是别人,正是我的弟弟。&br&&br&如果说我真的在气恼什么,那是因为在我弟弟人生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有恃无恐地倚仗着长辈的溺爱来敲诈全家人的宽容吧。很多我没有赘述的细节都是离谱到让人抓狂的。在我弟弟搬去我奶奶家住之前,我奶奶家的所有亲戚也是像评论区的圣母一样劝我要包容,而当我家发生变故我弟弟必须要与他们生活一段时间后,他们跟本忍受不了我弟弟的所作所为,并把我弟弟排挤了回家,那时弟弟回家后只好与爸爸的司机相依为命。现在,因为有了弟弟这个“后顾之忧”,我未来人生相当长的一个阶段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选择风险厌恶的行为,这与我爱冒险的天性本身是十分违和的。&br&&br&我家人都是非常注重隐私的人,公开的写出自己和家里的事情对于我来说还是很不舒服的,我原本只打算写给题主一个人看,没想到引来了这么多注意。&b&至今没有删掉这篇的唯一原因是觉得弟弟的际遇实在太可怜,只要有一个未来要做父母的人看了这篇文章得到一些启示,不要惯坏孩子,都是有意义的。&/b&另外我弟弟很不成器,但绝不是纨绔子弟败家子。&br&&br&至于很多来教导我“应该”更加宽容更加平和更加爱我弟弟完全不应该有优越感不应该有懊恼的圣母们,我真心希望你们的人生一帆风顺。&br&&br&P.S. 作为一名知乎老用户,我有必要跟你们分享一些使用经验——练好阅读理解不胡乱脑补剧情应作为基本礼仪严格贯彻。&br&-------------------------------------------------&img src=&/6e8d034c982a96cc34e5d655dca27bd3_b.jpg& data-rawwidth=&1000& data-rawheight=&18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0& data-original=&/6e8d034c982a96cc34e5d655dca27bd3_r.jpg&&&br&既然评论区的水准已经到了这种程度,我还有正事要做,不跟你们耗了。我决定关闭评论区,谢谢理解。
昨天发生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我弟弟替我妈妈去办一件跟国家公务人员接触的正常程序的事,结果被放了鸽子在寒风中站了近一个小时。回家来大发脾气,他抱怨的点不是这个国家公务人员多么疏忽职守,而是这件事凭什么没有让我去。外婆安慰了他大概有半个小时,…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134 个回答
369 人关注
276 人关注
291 人关注
376 个回答
1061 人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乐意传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