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眼查网站的反射面板为什么要打孔,不会减小反射信号吗?

登录人民网通行证 &&&
“中国天眼”主体工程在黔完工
预计今年九月“睁眼”,未来10至20年保持世界一流地位
日10:17&&来源:
原标题:“中国天眼”主体工程在黔完工
这张拼版照片为FAST项目拼装第一块反射面板(左上,日摄)、反射面板安装近半(右上,日摄)、反射面板安装近八成(左下,日摄)、反射面板安装完成(右下,日摄)。 新华/传真
位于贵州黔南州平塘县大窝凼的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的最后一块反射面单元3日成功吊装,这标志着FAST主体工程顺利完工。这只“观天巨眼”预计于今年9月全部竣工,开始探索宇宙深处的奥秘。
记者在FAST工程大窝凼台址现场看到,随着FAST工程总经理、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台长严俊一声令下,最后一块反射面单元缓缓起吊,在完成了二次空中转接并用缆索吊下滑到指定位置后,被顺利安装在索网上。
FAST工程总工艺师王启明介绍,4450块反射面板单元是FAST望远镜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8月,FAST反射面单元吊装工程开始施工。经过11个月的艰苦奋斗,在克服了大尺度、高精度的拼装施工难点以及跨度大、位置高等吊装施工难题后,近30个足球场面积的反射面由一块块反射面单元逐渐铺设完成。
自2011年3月正式开工建设以来,FAST工程已完成了圈梁钢结构安装、索网制造与安装、馈源塔制造与安装、馈源舱安装调试、综合布线工程等建设过程。
据介绍,FAST突破了射电望远镜的百米极限,它拥有30个足球场大的接收面积,与号称“地面最大的机器”的德国波恩100米望远镜相比,灵敏度提高约10倍。它将在未来10至20年保持世界一流设备的地位。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副台长郑晓年表示,FAST建成后将成为中国天文学研究的“利器”。它将可能搜寻到更多的奇异天体,用来观测脉冲星,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化、星系与银河系的演化等等,甚至可以搜索星际通讯信号,开展对地外文明的探索。
“FAST主体工程完工后将开始调试,同时开始试观测。”郑晓年说,调试阶段的科学观测目标将更加聚焦,比如我们希望发现银河系以外的脉冲星,目前发现的脉冲星都是银河系内的。“希望中国科学家尽快利用FAST出成果。”(吴晶晶 齐健)
(责编:刘思博(实习)、陈康清)
动感H5欣赏
你好,我叫贵州!
两会多彩贵州风
美丽贵州行-务川
两学一做,学啥做啥
新媒体运营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贵州频道手机版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贵州频道人民微博社会化媒体
了解更多>>
桂ICP备 号
桂公网安备 36号
阅读下一篇
自媒体运营攻略
行业经验交流
Hi,在你登录以后,就可以永久免费的收藏任何您感兴趣的内容,关注感兴趣的作者!
请输入正确的邮箱
已有帐号请点击
帐号创建成功!
我们刚刚给你发送了一封验证邮件
请在48小时内查收邮件,并按照提示验证邮箱
感谢你对微口网的信任与支持
如果你没有收到邮件,请留意垃圾箱 或 重新发送
你输入的邮箱还未注册
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你输入的邮箱还未注册
又想起来了?
邮件发送成功!
我们刚刚给你发送了一封邮件
请在5分钟内查收邮件,并按照提示重置密码
感谢你对微口网的信任与支持
如果你没有收到邮件,请留意垃圾箱 或 重新发送
对不起,你的帐号尚未验证
如果你没有收到邮件,请留意垃圾箱 或
意见与建议
请留下您的联系方式
* 留下您正确的联系方式,以便工作人员尽快与你取得联系
新!变现功能上线
现在,只要登录微口网账号,点击“我要变现”,就能领取任务,轻松推广商品,坐收丰厚佣金,只要一分钟操作,就能获取50%超高提成!
合适的商品更容易推广,你可以根据公众号定位,选择调性最适合推广的商品;如果没有公众号,你也可以选择自己喜爱或者符合自己品味的商品。
优秀的产品文案能让我们赚更多钱,你可以直接使用我们平台提供的文案素材;如果你不想用,那么你可以自己随心撰写合适的产品文案。
关于购买链接
你可以将购买链接粘贴在“阅读原文”处;或者分享购买链接/二维码至社交平台或社交群内。只要有用户通过此链接购买了商品即可获得丰厚提成!
转藏至我的藏点河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制造出“中国天眼”超过三分之一的反射面板
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制造出“中国天眼”超过三分之一的反射面板创新发展造就活力鹤壁
河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来源:
  7月3日,位于鹤壁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海能达鹤壁天海电子信息系统有限公司的领导和员工沉浸在一片喜悦之中。数千里之外,贵州省平塘县大窝凼洼地的“中国天眼”――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完成了最后一块反射面板的吊装。
  在这颗由4450块反射面板组成、接近30个足球场大小的“天眼”上,海能达生产的反射面板数量超过了三分之一。公司生产副总监张治国自豪地说:“我们是国内率先研发出反射面板的企业,‘中国天眼’安装的第一块面板就是我们的产品。”
  一管足以窥豹。作为全国首批创新驱动助力工程示范市,在鹤壁,像海能达这样的高科技企业绝非一枝独秀,它只是争芳斗艳的“百花园”中一个独具特色的代表。在这“百花园”中,还有明星企业中科曙光投资建设的河南第一个云计算中心、行业巨头聆海装饰集团着力打造的“美巢互联网+”这一家装新业态、中国最具竞争力的农业高新技术研发集聚区――农业硅谷产业园、国内汽车电子行业领军企业航盛集团鹤壁产业园以及被誉为“九个博士一盏灯”的国立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创新发展释放出巨大活力,也使鹤壁这颗“豫北明珠”更加璀璨夺目。“鹤壁市牢固树立和践行创新发展理念,提出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目标,着力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型发展。”该市市委书记范修芳说。
  就在不久前,光纤通信50年高峰论坛在鹤壁举行。论坛的承办单位仕佳光子,仅用5年时间就掌握了光纤通信领域的核心技术,并使自主研发的PLC光分路器芯片占据全球50%的市场份额。如今,围绕仕佳光子这个“核芯”,鹤壁市引进杰科新材料、上海标迪、深圳腾天等多家配套企业,先后成立“河南省光电子技术院士工作站”“光电子集成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6大技术研发平台,拥有包括2名院士20多名博士在内的科研团队,承担国家863项目2项,研发的核心芯片获得20多项专利,使有“芯”的“中原光谷”初具规模。
  创新发展正以燎原之势激发这座城市的活力,目前鹤壁已与全国50所科研院校、15家省级以上学会协会建立合作关系,建成省级以上创新研发平台67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1%。“十三五”期间,鹤壁将努力形成每个产业都有1家以上国家级科研院所或重点大学参与合作共建的技术研究院,使创新真正成为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鹤壁,这座因鹤而得名的城市,已经御“风”而起,振翅直上。(记者 杨晓东)
 相关链接
主办: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协办:河南日报报业集团
 备案序号:中国天眼 看得远
第07版:新闻深度
 社长:夏泽民 总编辑:屈胜文  国内统一刊号 CN61-0058 邮发代号 51-10
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明年建成
中国天眼 看得远
能捕捉百亿光年外射电信号
  日拍摄的资料照片显示正在建设中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
  开普勒—452b
&&点题 正在中国贵州黔南安装建设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英文简称:FAST),是目前世界上在建的口径最大、最具威力的单天线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有哪些“本领”?它能找到“外星人”么?&&&&揭秘宇宙起源 寻找外星生命&&23日,我国建设的世界最大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的重要设备——反射面单元面板第一批1000个单元“就位”,开始在贵州省黔南进行现场拼装。中国FAST工程办公室称,这一超级望远镜有望在2016年建成,建成后将成为世界级射电天文研究中心。&&遥望百亿光年星际&&射电望远镜,可不是肉眼观测的普通望远镜,它是当今世界上最顶尖级的太空望远镜。&&射电,是比红外线频率更低的电磁波段。射电望远镜,跟收卫星信号的天线锅类似,通过锅的反射聚焦,把几平方米到几千平方米的信号聚拢到一点上。&&“宇宙空间混杂各种辐射,遥远的信号像雷声中的蝉鸣,没有超级灵敏的‘耳朵’,根本就分辨不出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FAST工程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南仁东说。要想获得更远、更微弱的射电,“阅读”到宇宙深处的信息,就需要更大口径的射电望远镜。简言之,就是“锅”越大,星际穿越的距离就越远。&&专家们指出,与德国波恩100米望远镜相比,FAST灵敏度提高约10倍。这意味着,远在百亿光年外的射电信号,FAST也有可能“捕捉”到。&&中国“天眼”“眼窝”深&&1993年,包括中国在内的10国天文学家提出建造新一代射电“大望远镜”的倡议,旨在回溯原初宇宙,解答天文学中的众多难题。1995年底,射电“大望远镜”中国推进委员会,提出了利用贵州喀斯特洼地建造球反射面的“喀斯特工程”概念。&&经过反复筛选,最终在平塘县克度镇找到了“大窝凼”——最适合硕大“天眼”的深深的“眼窝”。&&FAST项目馈源支撑系统总工程师孙才红告诉记者,选址“大窝凼”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地貌最接近FAST的造型,工程开挖量最小;二是这里的喀斯特地质可以保障雨水向地下渗透,不会在表面淤积而损坏和腐蚀望远镜;三是射电望远镜需要一处“静土”,“大窝凼”附近5千米半径之内没有一个乡镇,无线电环境理想。&&“FAST周围三座山峰呈三足鼎立之势,每座距离都在500米左右,中间的洼地犹如一个天然的锅架,刚好稳稳地盛下FAST这口‘大锅’。”孙才红说。&&“变形金锅”随天动&&来到“大窝凼”,你会发现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的反射面看起来像一口超级“大锅”。总长度超过1.5千米的钢圈梁,将上万根钢索牢牢固定住。&&反射面单元面板将固定在上万根钢索上,安装完成后整个反射面其实是悬在半空中的,有螺旋状公路一直通达“凼”底,供车辆和人员维护设备时通行。反射面与地面之间的空隙今后还会恢复植被,保护环境。&&这口500米口径的大“锅”,是口名副其实的“变形金锅”。“‘变形金锅’会动。FAST的索网结构可以随着天体的移动自动变化,带动索网上活动的4450个反射面板产生变化,足以观测到任意方向的天体。”面板单元技术总师、中国电科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郑元鹏说。&&能否看到“外星人”?&&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武向平表示,在天文观测方面,中国长期以来在世界上没有占据很前沿的位置。FAST建成后将弥补我国在观测领域的不足。&&武向平认为,FAST非常适合脉冲星的观测,可以检验广义相对论。此外,它对高能物理、极端物理、相对论的检验也都非常有意义。在天文专家赵之珩看来,FAST建成后能够接收到从宇宙深处发来的无线电波,会有一系列新的发现,从而将我国在天文研究水平向世界先进行列迈出一大步。&&FAST那么灵敏,它能接收到遥远的世界里发过来的极其微弱的“外星人”的信号,找到“外星人”么?&&“FAST能从宇宙的今天看到很远的地方去,有助揭开宇宙起源之谜,甚至是‘地外文明’。”武向平说。&&赵之珩认为,射电波段的观测,推动了地球人对宇宙的理解,如20世纪60年代四大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类星体、脉冲星和星际有机分子。现代天文学上的“两暗一黑”(即暗物质、暗能量、黑洞)还存在着许多的谜团。FAST接受和放大它们发来的微弱信号,有助于揭开这些谜团。&&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史志成表示,FAST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学设备,对国际同类设备将保持20年以上领先水平。它将探测宇宙中遥远的信号、物质,例如电磁波、微波、激光、宇宙中的各种气体、有机物、星际物质、恒星等的辐射信息。它将对脉冲星、类星体等各种暗弱辐射源进行更精密观测,对它们的物质结构、产生机制进行深入探索,有望对认识宇宙起源与演化过程作出贡献。&&“宇宙中的生命体或高智商‘外星人’若存在,他们的产生、遗留之信息,若存在于浩瀚天宇中,也有可能被FAST探测并接收到。”史志成说。&&直击&&很精致&&毫米级安装 面板单元445000块&&从贵阳龙洞堡机场驱车向南,高速转土石路再穿过一段狭窄山口,“长”在“天坑”里FAST便赫然在前了。拥有近30个足球场的接收面积,FAST的壮观足以让3个小时的颠簸疲乏一扫而空。&&23日下午,FAST正式进入反射面拼装阶段。在黔南特有的“天坑”里,4000多块边长11米、铝合金制的三角形面板,最终将拼出FAST天线锅。&&反射面单元是主动反射面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设计和制造。同时,中国电科承担着FAST核心部件——馈源舱及舱停靠平台的研制工作。&&“面板和馈源是决定FAST探测威力和探测精度的核心要素。”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樊友山说,“具有中国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500米超大口径创造了世界射电望远镜第一大单口径之最,将让FAST拥有世界正在计划和建造中的射电望远镜的最大威力。其设计综合体现了我国的高技术创新能力。”&&FAST承载着中国射电领跑世界的光荣与梦想。&&它“身段”极低,扎根在中国西南边陲一片喀斯特洼地中。它“目光”高远,能观测百亿光年外的星空。&&FAST需要把近30个足球场这么大的接收面积里收集的信号,聚集在药片大小的空间里。500米口径的结构,怎样才能实现毫米级精度?&&“洼坑内铺设数千块单元组成500米球冠状主动反射面。全新的设计思路开创了建造巨型射电望远镜的新模式。”中国电科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王枫说。&&这些面板上密布孔洞。&&“布下这些孔洞,一是为了减少风负载;二是提高透光率,让天线面下能长草,避免水土流失。”面板单元技术总师、中国电科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郑元鹏说。&&要能灵敏观测浩瀚星空,拼装面板子单元边界的精准定位是首要问题。科研人员为此专门设计的定位夹具,它能对每块面板的水平位置以及轴向高度进行精准定位,每个等边三角形交点孔位精度保持在0.1至0.15毫米。&&“现场安装是前所未有的大工程。”郑元鹏透露了一组数据:FAST由484种4450块面板单元组成,每块单元共7种100块子单元构成,面板单元共计3388种445000块。每天要生产不少于140种共计2000块子单元以及相应的连接构件,以满足每天的吊装数量。&&FAST能够把近30个足球场这么大的接收面积里收集的信号,聚集在药片大小的空间里。&&大科学工程的严苛要求,推动了中国装备制造能力的提升。樊友山说,FAST是人类用极端手段探索遥远的星空,因而在建设中使用了大量非标准的工业模块。这就需要科研人员强力攻关,不断研发新技术。&&据介绍,FAST工程项目2007年正式立项,2011年开工建设,预计2016年建成。人们期待FAST顺利建成,捕获天外之声,探析宇宙奥秘。&&射电望远镜的由来&&两百多年前,人们认为从宇宙天体传来的唯一信息就是光。后来,英国的赫歇耳在测量太阳光谱时,发现在光谱的红端之外,也就是没有阳光的地方,温度竟然比可见光之处的温度还高,赫歇耳把这种热线叫做“看不见的光线”,现在我们知道,它叫“红外线”。&&慢慢地,科学家逐渐意识到,除了可见光,宇宙天体还向我们传来一种看不见的信息。等到麦克斯韦建立完整的电磁学理论后,人们才彻底清楚:原来可见光只是一种电磁波,而在长长的电磁波谱上,可见光只占据极小的一部分。&&既然可见光能带来宇宙的信息,那么可见光之外的电磁波肯定也能。&&1924年,科学家在测量地球电离层的高度时,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凡是波长短于60米的电磁波穿过大气层的电离层时,全都一去不复返,没有反射回来。于是,人们认识到,既然波长短于60米的电磁波能从地球毫无遮挡地冲向宇宙,那么,从宇宙深处传来的,波长短于60米的电磁波同样也能穿过厚厚的大气层来到地球——这就是一个观察宇宙的无线电窗口。&&1931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央斯基用天线阵接收到了来自银河系中心的无线电波。后来,美国人格罗特·雷伯建造了一架口径9.5米的天线,并在1939年也接收到了来自银河系中心的无线电波,从此,射电天文学诞生了。&&射电望远镜可以测量天体射电的强度、频谱及偏振等量。包括收集射电波的定向天线,放大射电信号的高灵敏度接收机,信息记录﹑处理和显示系统等。上世纪60年代,天文学取得了4项非常重要的发现,分别是脉冲星、类星体、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和星际有机分子,而这四大发现都与射电望远镜有关。&&资料&&口径为何越大越好 天文望远镜的分辨率跟望远镜的口径有关,在接收同样波长的电磁波时,望远镜的口径越大,分辨率就越高。这就是为什么,射电望远镜越做越大。&&1955年,英国在曼彻斯特的焦德雷尔班克观测站建成可转动的洛弗尔射电望远镜,它的直径为76米。&&1972年,德国在波恩市西南大约40公里的一个山谷中,建成了当时世界最大的全向转动射电望远镜,其抛物面天线直径达100米。&&1963年,美国在中美洲波多黎各岛上建成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是固定在山谷当中的单口径球面天线,口径305米,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面口径射电望远镜,后扩建为350米。 1974年,为庆祝改造完成,阿雷西博望远镜向距离地球2.5万光年的球状星团M13发送了一串由1679个二进制数字组成的信号,称为阿雷西博信息。&& 档案&&个头大&&接收面积30个足球场&&超级望远镜有多大?&&FAST口径有500米,有近30个足球场大的接收面积。其主反射面的面积达25万平方米,由近460000块三角形单元拼接而成。它的圈梁被50根6米到50米高低不等的钢柱支在半空,周长约1.6公里,绕走一圈约要40分钟。&&性能如何?&&与号称“地面最大机器”的德国波恩100米望远镜相比,FAST的灵敏度提高约10倍;与被评为人类20世纪10大工程之首的美国Arecibo300米望远镜相比,FAST的综合性能提高约10倍。作为世界最大的单口径望远镜,FAST将在未来20至30年保持世界一流设备的地位。&&有何独到之处?&&全新的设计思路加之得天独厚的台址优势,使FAST突破了射电望远镜的百米极限,开创了建造巨型射电望远镜的新模式。首先,它利用贵州天然的喀斯特洼坑作为台址;其次,洼坑内铺设数千块单元组成500米球冠状主动反射面,球冠反射面在射电电源方向形成300米口径瞬时抛物面,使望远镜接收机能与传统抛物面天线一样处在焦点上;第三,采用轻型索拖动机构和并联机器人,实现接收机的高精度定位。&&任务是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产业部主任杨定江表示,FAST的设计技术方案除了在观测中性氢线及其他厘米波段谱线,开展从宇宙起源到星际物质结构的探讨、对暗弱脉冲星及其他暗弱射电源的搜索、高效率开展对地外理性生命的搜索等6个方面实现科学和技术的突破外,还将作为一个多学科基础研究平台,有能力将中性氢观测延伸至宇宙边缘,观测暗物质和暗能量,寻找第一代天体。&&如何诞生的?&&1993年国际无线电联大会上,包括中国在内的10国天文学家提出建造新一代射电“大望远镜”的倡议。随后,以北京天文台为主,联合国内20余所大学和研究所成立了射电“大望远镜”中国推进委员会,提出建设“喀斯特工程”。FAST工程的预研究历时13年,由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主持,全国20余所大学和研究所的百余位科技骨干参加此项工作。2007年7月FAST项目正式立项。2011年3月25日,FAST工程正式开工建设。&&相关&&地球堂兄被发现&&距我们1400光年
比地球大60%&&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23日宣布,一颗1000多光年外的行星可能是迄今为止最像地球的宜居行星。这颗行星由美国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发现,命名为开普勒—452b,距离地球1400光年。它的体积比地球大60%,“年龄”60亿岁,甚至比太阳还大15亿年。开普勒—452b围绕一颗恒星旋转,距离刚好处于“宜居带”中,即表面温度允许液态水存在。它的公转周期为385天,接近地球的公转周期。科学家们还发现,开普勒—452b围绕的那颗恒星也与太阳相似。美国航天局说,这是迄今发现的与地球和太阳“最相近”的行星与恒星组合。&&本组文图据新华社、中广网、中新网、NASA官网
| 业务联系 QQ:
版权所有 西安新闻网 2008  合作伙伴:
Copyright (C) , All Rights Reserved
陕新网审字[号 陕ICP备号2016年7月,中国天眼主体工程完工。
都说南仁东20年做了一件事: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世界最大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日落成启用,人称“中国天眼”。他是这项大工程的发起者及奠基人,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人称“中国天眼之父”。工程的核心团队成员,大部分是他的学生。
他们造出来的“中国天眼”,究竟是一只什么样的天眼?
80多年前的两个小伙子
天文望远镜,主要有光学望远镜和射电望远镜,此外还有红外、X射线、伽马射线等望远镜。
最初的天文望远镜是光学望远镜。1609年,45岁的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一根管子两端装了两个镜片,对着月亮一看,看到了环形山,从此有了现代天文学。
早年的电视,收不到信号,屏幕上密密麻麻的雪花闪烁。这是电磁波信号,包括来自太空的射电辐射。
1933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卡尔·央斯基,研究长途通讯中的静电噪声时,发现银河中心持续的射电辐射,从此有了射电天文学。格罗特·伯雷应聘贝尔实验室失败,1937年在芝加哥附近的自家后院,制造出第一台射电望远镜。这两个小伙子,取得如此重大成果时,都只有二十多岁。
天文学家都想要很大很大的锅盖
以前屋顶上经常会看到“锅盖天线”,口径越大,电视画面越清晰。射电望远镜的“锅盖”,也是如此。所以世上的射电天文学家,都想有大口径“锅盖”,提高射电望远镜灵敏度。
当年伯雷制造的射电望远镜,抛物面天线直径是9.45米。
美国上世纪60年代在波多黎各建造了阿雷西沃射电望远镜,口径305米,在老大位置上坐了数十年。口径100米的射电望远镜,有德国波恩附近的埃费尔斯贝格射电望远镜,以及美国格林班克射电望远镜。
“中国天眼”FAST口径500米,抢到了老大之位。
还能不能制造更大的锅盖呢?
单个望远镜,要做得更大是很难了。不过办法是有的,用大量射电望远镜组成一个阵列,分布在辽阔的地理空间,收到信号综合分析,就相当于一个超大望远镜了。
比如国际天文学界正在建设的“平方公里阵列望远镜(SKA)”,它的观测能力将是神级的。中国是SKA的首创国之一。
“天眼”为什么造在偏远的洼坑里?
平方公里阵列望远镜,分布在从非洲到大洋洲的辽阔空间,而美国的阿雷西沃望远镜,和中国的“天眼”,都造在偏远的山窝里——喀斯特地形的洼坑中。这有什么讲究?
据专家说,好处不止一个。位置偏远,意味着受其他无线电信号的干扰最小;洼坑地形,是建造大锅盖的理想之地;喀斯特地形,即熔岩地形,排水畅通。
建造“中国天眼”之前搜寻选址,找了300多个洼坑,南仁东拄着拐杖,亲自考察了平塘县的几十个候选台址。贵州黔南州平塘县的大窝凼,地形最理想,获得最高分。
500米口径,有多厉害?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工程总工艺师王启明说:“望远镜反射面总面积为25万平方米,相当于30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尽管反射面板才1毫米厚,也用掉2000多吨铝合金。”他说,中国“天眼”有很多是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都由国内顶级企业建造完成”。
组成射电望远镜“镜面”的4450块反射面单元,每一块标准单元有两部分,铝合金背架、反射面面板。这个铝合金背架,是萧山企业东南网架制造拼装的。
圈梁、索网和支撑馈源舱的6座高塔,用掉的钢材有1万多吨。
美国阿雷西沃望远镜的馈源平台,1000多吨重,几乎固定在半空,这样的设计有利于馈源的定位,却缩小了观测角度。王启明说:“如果我们按照阿雷西沃的方案,我们500米望远镜,馈源平台重量至少会达到几千吨。这样重的大家伙挂在空中,成本相当大了。”他说,中国“天眼”用了轻型索支撑馈源平台方案,馈源舱只有30吨重。
所以说,“中国天眼”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
做出这个“大锅盖”
大射电望远镜的建造工艺极精细。总工艺师王启明说,因为要求严苛,这个大科学工程,推动了多领域装备制造能力的提升:
——主动反射面的索网,具备高弹性、抗拉伸、抗疲劳特征,其500兆帕的超高应力幅,是国家标准的2.5倍;
——帮助反射面变位的2000多个液压促动器,通过伸缩实现精确定位、协同运动,还可将自身各项状态信息上报给控制系统,满足适时跟踪、换源等运动要求;
——承担着传输各种数据信息使命的动光缆可经受反复弯曲、卷绕和扭转等机械性能和恶劣自然环境考验。
“我们的最初设计理念源自美国阿雷西沃望远镜。但跟阿雷西沃相比,主动反射面系统是我们最大的创新。”FAST工程副经理彭勃说,大射电望远镜的索网结构可以随着天体的移动变化,带动索网上的4450个反射单元,在射电电源方向形成300米口径瞬时抛物面,极大提升观测效率。
4450个反射单元组成半球状反射面,面板上密布孔洞,雨水能够流下去,不积水,还能减少风负载;孔洞提高透光率,发射面之下,能生长植物,避免水土流失。
这只眼睛有多明亮?
这只“天眼”的核心部件,是馈源舱。
馈源舱内,配置了覆盖频率70MHz~3GHz的多波段、多波束馈源和接收机系统。
它的主控系统,是6索并联驱动控制系统,可以控制馈源舱,调整姿态位置,以精确找到反射面的焦点位置,使馈源舱获取信号能力达到最佳。这个系统的负责人武荣阳博士说,形象地说馈源舱是“天眼的眼球”,而主控系统就是“眼球内部的睫状体”——能够调节眼球的焦距,使眼球能清晰地看清远近物体。
这只眼睛是会转动的,不是静止的,它有多亮呢?
精密。在馈源与反射面之间,没有刚性连接,但可以实现毫米级指向跟踪,确保精确地聚集和监听宇宙中微弱的射电信号。
灵敏。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台长郑晓年说,比起德国波恩望远镜,灵敏度提高约10倍;比起美国阿雷西沃望远镜,综合性能提高约10倍。
南仁东说:“射电望远镜就像灵敏的耳朵,在宇宙空间的白噪音中分辨有意义的无线电信息。这就像分辨雷声中的蝉鸣。”
将宇宙看在眼里,有什么用?
FAST还配有一个超级大脑。它的计算性能需求,至少要达到每秒200万亿次以上,存储容量需求达到10PB以上,以后计算性能和存储容量的需求还会爆炸式增长。
目前,首期系统已投入使用,可满足FAST未来一年左右观测数据存储和初步分析处理的需求。
那么说到底,它究竟有什么用?
近的来说,可以带动中国制造技术的发展,服务中国航天项目,用于太空天气预报。远的来说,可监听外太空的宇宙射电波,包括探测遥远的“地外文明”,观测暗物质和暗能量,甚至寻找第一代诞生的天体。
它也将成为国际天文学界又一重要的科研中心。
据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