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金利澳宇航集团你们都没什么产品?

史上最全肇庆地名,看看有没有你家乡?_肇庆圈-爱微帮
&& &&& 史上最全肇庆地名,看看有没有你家乡?
来源:星湖美美肇庆每个地方的名字总有它最初的模样,或许不说你不知道下瑶以前是烧制盆盆瓦瓦发家的;牧童遥指的杏花村变成封开的一个镇了;种花生成行成市的镇,直接改名叫“花生”?这些有趣的肇庆地方,有没有你家啊!PS:此文根据地名志编辑,某些地方所属县市区与现在的情况有变化,请知悉。端州区天宁路南起西江北岸的17码头,北至端州路,正东路口以南原来叫水街,现在就是天宁南路;正东路以北称为天宁北路。江滨路东起阅江楼广场,西止西江路南端的肇庆渡口。因为是沿西江北岸东西走向,故名。城中路东接正东路,西跨城墙同正西路相连。因在古肇庆城中部得名。岩前因为在风景优美的七星岩景区前面而得名。图:何异能建设路东起黄岗圩,西到龟顶山。这是以前肇庆市工业集中的路段之一,故名。端州路东起蓝塘村,西至二桂水库。分端州一至八路。1981年命名,因肇庆市隋代是端州城得名。景山岗因处七星岩与崇禧塔之间,景色秀美,故名。出头星湖西南畔的塞头岗上,因村边的塞头岗得名塞头,是堵塞水流的意思,后来俗称出头。睦岗镇宋末元初,村民在这个平坦的岗地上建立村庄,周边的林木繁茂,因为“木”谐音“睦”,所以就叫作睦岗。民国时形成睦岗圩,1986年 建镇延用这个名字。下瑶相传,村民的宋代先祖从南雄珠玑巷迁来,开了一间窑坊烧制缸瓦。后来发展规模扩大之后,有南、北窑之分。这条村为下窑(即北窑),后来以“窑”之谐音“瑶” 取代,名下瑶。大洲始建于宋,在古肇庆时候,这个地方被为两方水流水夹在中间,就像水中的土地,又称夏村。白沙始建于宋代,地上有许多白色细沙,历史上更是有“白沙夜月”的美景。图:龙母庙广荫圣旨牌坊兰龙始建于明代,古名烂垄村,以此地的地形命名。后以方言谐音转称兰龙。头村原称是郡岗村,但1958年与格布、岗边、下龙塘、上黄岗合成下三村生产大队,队部设在这里,就改称为头村。棠下因为地处西江平原,树林茂密,会集“棠棣之花”、“甘棠之下”的美意,取名棠下。黄岗镇驻地处黄岗山丘得名。清代形成黄岗圩。镇因圩名。1986年建黄岗镇。白石因为村里的白石雕工艺非常驰名,所以村干脆也叫白石。图:许庆彬 &白石舞火龙沙湖因地处西江平原上,有古河道遗留的沙坝、湖泊,故名。厚岗因有土岗在村后 ,故名后岗,俗称厚岗。清康熙四十年(1701)飞鹅潭堤裂,知县景日岭让民工移网筑堤,村后土岗夷为平地。蓝塘最初为蓝氏定居的地方得名。“塘”为“地方”意。石牌始建于唐代,原称“十姓巷”。传说为“一排两帆”之地,以村背后石山为“帆”,村落所在地称“排” ,故名“石排”,后俗称石牌。稔塘明初建村, 以祈求丰稔而名稔塘。鼎湖鼎湖山广东通志称“顶湖”,旧志记载“上有湖,四时不竭”,庆云寺记“绝顶有湖”,因名为“顶湖山”。后传说黄帝曾在此铸鼎并乘龙飞升,又因“顶”、“鼎”同音,明正统五至八年(1440年至1443年)高要县令黎近作《鼎湖樵唱》把“顶湖”写作“鼎湖”,陈白沙也有“篙师欲进鼎湖船”诗句,之后渐称“鼎湖山”。另一说是湖四周山峰形状如倒放大鼎的足,故称鼎湖山。& & &图:欧彩焕,鼎湖山景区罗隐在今坑口南面。西江堤围侧有一涌,名罗隐涌,涌边有一村,名罗隐村。传说古代有一个“济公式”的人物罗隐,生于宁塘水口,后人便以人名作地名,称他住的村子叫“罗隐村”,宁塘水也改称“罗隐涌”。迪村迪村在鼎湖山下,据说鼎湖山为佛教第十七福地,“迪”有至、到的意思,明至清初先后有吴姓、成姓、李姓人迁居至此,取“已到福地”之意,命其村名为“迪村”。大蕉园村简称蕉园村,明洪武五年(1372年),端州明直里人梁宗道携妻儿到此居住,后子孙繁衍,为溯宗源,取宗道之父(梁迪)名为村名,称上迪村,后由于村民在村前屋后广种蕉树,改称“大蕉园村”。苏村清咸丰四年(1854年)前已建村,因村中居民有苏、冯、谭多姓,以苏姓居民为最多,故名“苏村”。广利宋至道二年(996年),修筑羚羊峡下最早的堤围——榄江堤,使区域内成为鱼米之乡和商旅往来之地,因“地广物阜、财利亨通”之意而取名“广利”。砚洲岛原名东洲沙,在西江广利段河漕中。传说包公任满离肇,船出羚羊峡口,包公抛掉下属代收乡绅所赠的端砚,化为沙洲,故名为“砚洲岛”。砚洲岛下游另有一岛,传说是包砚黄布所化,故名为“黄布沙岛”。图:鼎湖上素长利宋末元初苏姓人来定居,命村名“长利村”,取寓“长久吉利”之意。榄水清道光十年建村。因地临江边,站在屋顶即可全览西江,故名“览水”,后取“览、榄”同音,改称“榄水”。榄冈据村内陈姓族谱载:因村南有河,河中有岗,岗有一高大榄树,是风水树,故命村名为“榄冈”。塘口宋末元初建村,原名许湾心,有梁、黄、薛、甘等姓居民。据说村前原有一小水塘,形似口,梁姓第五代孙梁庆远把村名改称“塘口村”。凤凰镇名,原为广利镇九坑片辖区。境内原有凤凰圩,因1958年建九坑河水库而被淹没。1992年从广利镇析出建置,以“凤凰”名镇,一为纪念凤凰圩,二是希望当地社会经济如凤凰腾飞。九龙湖位于鼎湖山东侧,凤凰镇境内。传说鼎湖山上老龙潭龙王的九位龙子,为了给延误了回天庭的观音娘娘找藉口而作法下雨,水满九条坑,坑水积集成为一大湖,因名“九龙湖”。同古村东有山形似铜鼓而命村名,后简写为“同古”。良田旧称良口,壮语“良”指平地,“口”指一角,“良口”即村落建于平地之一隅,后改叫“良田口”又简为“良田”。南寮地处凤凰镇东北,清乾隆中期客家人在此建村,初名“蓝湖”,以盛产蓝靛而得名。后因“蓝”与“南”土音相近,当地村落称“寮”,故改称“南寮”。烂柯山位于沙浦镇西南。据南北朝时南齐祖冲之《述异记》载:信安郡石室中,晋时樵者王质,逢二童子奕棋。与质一物,如枣核,食之不饥,置斧于座而观。童子曰:“汝斧柯烂矣。”后人于是把王质观棋之山称“烂柯山”或“腐柯山”。沙浦地属西江下游冲积平原,临近西江。古时是一片水边沙草洼地,浦的意思就是水边地,居民便将其命名为“沙浦”。桃溪南宋时建村,因村后烂柯山麓有桃花岩和桃山寺,春天桃花烂漫,溪水潺潺,故取名“桃溪”。杨梅因村背靠山,昔时多种杨桃、青梅、仁面等果树,故名“杨梅”。羚羊峡原名肇庆峡,峡北有羚羊山(曾称高峡山、龙门山、灵羊山)。1981年定名“羚羊山”。传说有一仙人,赶了6只羊去广州,路过此地,其中一只羊见此地风光秀美不愿离去,留下来后化成山,故名灵羊山。唐代,山南北皆为峡,合称“双洋峡”。南峡为“零洋峡”,“洋”与“羊”同音,改称“零羊峡”。唐宝历元年(825年)李绅《游石室记》写作“羚羊峡”,后世沿用。图:徐晓东莲花镇名,原属永安镇辖区。1994年从永安析出建置。因新社区所在地旧名莲塘桃花心,取“莲”和“花”二字为镇名,寓美好之意。葫芦山传说为仙人铁拐李喝醉酒,他的葫芦被大风吹走后落在下莲塘迳囗,化为一座山,因名此山为“葫芦山”。蔗村开村者宋代李朝来居此地,谦称“借”村,意即借别人的地方开村,因“借”字不雅,改作“蔗村”。布基原土名白鹤洲。后堪舆大师赖布衣经过此地,察看风水,卜测未来,认定此地一定会人文兴盛。村民以为赖布衣卜测灵验,遂改村名为“布基”以纪念赖布衣,并取“奠定基础”之意。古遗元末明初建村,原村名不详;因村中祠堂有对联:“庙貌东山古,家风吉水遗”,后取上下联尾字而得名。莲塘该村始建于明代,居民以村庄所在地低洼,四周土丘、池塘分布如莲藕长于塘中,遂取村名为“莲塘”。曹王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建村,初名旺财村,后因人丁繁衍,热闹嘈杂,改“财”为“曹”,“旺”则简写为“王”,是为“曹王”。罗布清顺治七年(1650年),伦姓居民从新围迁来定居开村,壮语“罗”指山冲,“布”原作“”,指渡口,意即近山渡口附近村落。永安相传清初有一次洪水泛滥,大批饥民流落于此,适逢一只粮船经过,船主将全船粮食分给灾民。此事传到朝庭,皇帝非常感动,传旨赐封粮船船主为“济民公”,分粮之地为“永安”,后来这里建起圩场,称“永安圩”。贝水地近西江北岸,背离江面,是为“背水”。清顺治年间形成的的贝水圩,圩市交易讲究货币财贝,“背”、“贝”同音,故渐称名为“贝水”。横槎此地原为河边小岛,常罹水患,居民以树枝为材料修堤拦水,水退后满地树杈,故取村名为“横杈”。此地又历为永安沙浦横渡渡口,“槎”“杈”同音,于是改作“横槎”。甫草宋咸淳年间建村时称“宝草”,后取“大片草泽上的村落”(“甫”的意思是大之意),而改村名为“甫草”。夏江元末明初吴姓居民从南海县水藤村来此建村时,因村坐落于山岗下,山上树木葱郁,望之蔚然如夏日高长的芃芃绿装,故命村名“夏岗”,后改夏江。&高要区南岸因为在西江的南边的岸上,所以就简称南岸啦。清咸丰五年(1855)建圩镇,民国26年(1937)称南岸乡。1982年高要水上公社与新桥公社的南岸大队合并建南岸镇。2004年南岸街道办事处成立并举行挂牌仪式。回龙镇传说古时在黎槎村附近有座朝龙庙,宋隆水在庙前流过,当地群众为了不让“龙”过去,在附近的通龙庙对面山岗上建社坛,叫金星社,象征把“龙”截回来。从此就有了回龙这一名字。清末称回龙堡,后形成回龙圩。图:八卦建筑构造的岭南古老村落,黎槎村刘村因昔为刘氏民居 ,故名。蚬岗镇这里原是一条江,先人称为“蚬江”。后来这个“蚬”越长越大,蚬身显露出水面,变成一个大岗,后人称为“蚬岗”。龙山因为村在龙山这座山的位置上,故名,也有吉祥的意思。南村因在蚬岗的南边得名。莲塘镇位于镇中心有一座神符山,状如猎猎幡旗,形似吕洞宾手中的三角“神符”,更似莲藕,神秘莫测,是当地人心中的砥柱。清朝初期,先人将这个地方命名为莲塘。伍村元代建村,因村民姓伍,故名。荔枝村明代有几户梁姓村民由原住地迁居坳边,村民觉有分枝,是好兆头,故名荔枝村。大湾镇这地清代称之为冠盖乡,分大湾、都幕、都系、山坳、马安五座都城。后来马安划给了新桥镇,冠盖乡就改名为大湾乡。 镇因乡名。图:上清湾教堂窦头圩清初窦头圩处在大湾围主河冲的排水窦顶,故名。现已迁离窦顶西南100米处,仍称窦头圩 。大田相传因处大田朗土地,故名。高第相传因赌博成风 ,村曾被称赌曳(“曳”意为“坏”)。村民后来戒赌勤耕,培养后人,出了举人、秀才,故改名高第。蛟塘镇镇因蛟塘村得名。相传南宋时期,有一天有一个大官巡游来到这个地方,大为赞叹这个地方是一个“玉龙抱珠”的风水宝地。来了之后一点都不想走,然后就定居在这里了。更因为水塘环绕四周,有“藏蛟龙之地”的寓意,镇因此故名。沙坪圩清乾隆年间()建圩。原为一块平坦沙质草坪,故名。活道镇那时此地处于高明与三埠的交通要道上,贸易上的货运主要是靠人力肩挑步行运送。不少人长途拨涉后,步行至此,因劳累致死,因此那时又名饿殍店。建国后改称活道圩。镇因圩名。水南镇清同治年间()原称河口圩,因此地位于大径河与一小支流汇合处,后来为了区分三水县河口镇,改名水南圩。取大径河自此向南流的意思。镇因圩名。民国时称平南乡。1958年成立水南公社,1982年改区,1986年建镇。洲村因村边原有不少鱼塘,聚落几乎被水包围,故名。乐城镇古时,曾经是乐城县治。清乾隆五十年(1785)形成乐城圩。镇因圩名。1958年成立乐城公社,1982年改 区,1986年建镇。伍村明万历年间(1573 —1620)建村。首先由陶、李、孔、林、苗5姓人家到此定居,故取名伍村。河社因村前有一条小河 ,村西南角有社坛,故名。银村初名艮村,取自“八卦”“艮”位,故名。后俗成银村,喻富庶之地。金渡镇因该镇位于金利渡口附近。 故简称金渡。1958年从白土区分出金渡乡,1959年成立金渡公社,1983年改区,1987年建镇 。水边因村中有宋隆河一支流通过,常受水浸,故名。腰岗为镇内最大自然村。因处两小山岗之间腰处,故名。小湘镇在县境中部偏西。 因有小湘坑得名。1957年上围、小湘等4乡合并称湘洞乡,1958年改称小湘乡,1959年成立小湘公社,1983年改区,1987年建镇。上围建国前称矮洞,因地处低洼洞田得名。1957年修筑堤围,因其居西江南岸3个自然村的上游,故名。稔田因周围山稔树普遍而得名。白诸镇古时为白诸都城。民国时由白诸、靖安、杨梅合并为三堡乡。1949年设白诸乡,1958年成立白诸公社,1983年改区,1986年建镇。图:胡兴华,中西合璧的碉楼,布院利贞堂布院清代设置为布院都,村名沿袭旧命。石霞因村后有嶙峋畸形石山,“石山”方言谐音“石霞”,故名。?湾头因处新兴江湾流岸边得名。河台镇圩集原来的地址是位于现在的500米外的河平洞。后来因为山洪暴发,所有商店毁于一旦。商人就在现在的地址上建造商店形成集市,河台圩是将河水“抬”起来意思。镇因圩名。1959年成立河台公社,1982年改区,1986年建镇。罗建聚落呈箩状, 故名。罗闪明末清初,村民从新兴大瑞迁来,初称新围,又名新寨。后沿用此处古地名罗闪。金利镇金利在宋代是一座都城的名字。相传,最初定居此地有姓金和姓利两户人家,因为这样就命名为金利。明天启二年(1622)建金洲塔。后形成金利圩。镇因圩名。1958年成立金利公社,1982年改区,1987年建镇。白塔原村全为白姓,故名。后白氏他迁,后来者建村于白塔村毗邻,名雁塔。日久又改称古名白塔。军屯明代建村,因曾驻扎军队,故名。茅岗因古时该村附近山岗上长满茅草而得名。罗竹在古越语中“罗”为山涌之意。“罗竹”即长满竹子的山涌。白土镇祖先原来的驻住地附近有高街、高市街。清初时,因战争圩迁现在的地址,又因为这里附近地下大部分是白色粘土,故改名为白土圩。1959年成立 白土公社,1983年改区,1987年建镇。& & & &宋隆小镇冷水因村前有大池塘,水特别清冷,故名。沿塱村前涌外自北而南有蛤咀塱、鬼磋塱和站马塱,聚落沿塱边分 布,故名。思福由思福圩、横江和长 坑组成。思福圩居其他两村之间,习惯统称思福。古越语中,思是村寨,思福即“幸福村寨 ”之意。?雅瑶曾称双狮、双象。 后因每年夏季洪水高涨,大水环绕全村,形似瑶池,故改名雅瑶。新桥镇最初的集市是建于明永乐三年(1405),那时称之为锦市。赶集人都要赤脚度过一条小溪才能到达集市。永乐八年,建新石板桥,此后人们渐渐向新桥附近摆卖圩集,因此改名为新桥圩。镇因圩名。1958年设新桥乡,1959年成立新桥公社,1983年改区 ,1986年建镇。广塘原村侧有鱼塘名鄱塘,后俗成广塘。布塘村前有鱼塘得名 。禄步镇明代,设置禄步巡司在禄步都城的禄步寨 。清初在该都的下村水口形成圩集,古越语“禄”、“六”同音,意为“山地”。又粤语俗称水津为水步,即渡口。禄步为背山靠水之地。即今禄步圩。镇因圩名。1958年成立禄步公社 ,1983年改区,1986年建镇。北根因在禄步圩北, 平原与山地的交接处,故名。平水因处大径河边,常被水浸,故名。?白土原名佰土,这是一个村的名字。民国时政府有笔救济款物拨到高要白土镇。因音近,错拨到禄步佰土,被村中乡绅冒领,恐日后查究,便把佰土改为白土,沿用至今。&四会下茆镇在县境中部。镇因圩名。 1957年设下茆乡,1961年成立公社,1983年改下茆区,1986年建镇。楼脚村相传陈氏友德祖于明代中叶,从三桂山脚迁至这里建村定居。当时这里原建有一座更鼓楼,房屋就建在鼓楼下角,起名楼角村。后来人口增多,建屋遍及鼓楼周围,于是改名楼脚村。图:六祖寺蒲洞村相传古代一群姓林的人家,从福建莆田县迁到这里建村定居,为了不忘故乡,便起名为蒲洞村。马陂村此地有土崩岗、地台岗、沙塘岗、鹤田岗、利坑岗5个形似骏马的山岗,五岗之间有一条小溪,前人称为“五马归槽”。因这里的村庄都建在山坡上,古文“坡”字通作“陂”,于是叫马陂。江谷镇古代有康谷村在这里,后人谐音改称为江谷,并形成集市,故名。镇因圩名。明代形成江谷圩,清光绪《四会县志》:“秦汉时属四会县,曾为化穆县治 ”。镇因圩名。&田心在四会县城北21公里,四清公社西侧。属江谷镇。因地方在田垌的中心,故名。&&黄田镇相传古代管辖此地的首领姓黄,这一带的田都属于该首领所有,统称为姓黄的田,得名黄田。后来形成集市而称黄田圩。镇因圩名。1957年设黄田乡,1961年立黄田公社,1983年改区,1986 年建镇。&万洞这里原是一片开阔河谷冲积地,土壤肥沃。清代有一文人,曾为此地在白石咀(绥江边一土名)立一碑,刻有“鸦飞不过万田洞,蛤乸三年跳不返”字样,称喻田塱广阔。后人则称此地为万洞,村庄亦随地名。江头因村在土墩之间,最初的名称岗墩头,简称岗头。又因为在绥江之滨,方言谐音成江头。 & & &图:四会玉器石狗镇镇驻地石狗圩在绥江下游河岸,因为有像狗形状的巨石而得名。1957年设大狗乡,1958年成立石狗公社,1983年改区,1986年建镇。&金坑村古时此地小溪有金砂,外地人纷纷到来淘金,人们称这条小溪为金坑。有些人在溪边建房,逐步形成村落,村名亦由此而得。大沙镇镇驻地大沙圩原来在青岐涌西南的大沙滩上,故名。1978年迁入现在的镇驻地,仍名大沙。镇以驻地为名。1958年成立大沙公社,1983年改区,1986年建镇。&马房村清顺治初年(1644),平南王尚可喜南征时,在南津口(绥江出口与北江汇流处)旁边搭建盖圈马房,那时的人就俗称这里为马房。后来因这个地方适宜渔、农、牧业的生产,人们逐渐在此定居,称马房村。陈冲村因古时候村口前有一条旧河涌而得名。“旧”在文言文中的雅称是“陈”,故名陈涌,现在写作陈冲。岗美原名岗尾。在四会县城东南12公里。属大沙镇。因座落在龙头岗尾部,故名岗尾。1955年前后,雅称岗美。迳口镇镇区清乾隆四年(1739)牛皮加工业很旺盛,因此最初的名字是牛皮市,后来因在石人迳的出口,改称迳口圩。镇以驻地名。罗源镇镇区1949年只有一家私营的“正和咸杂铺”,称正和。清代曾经改名为罗源铺,地方又因此改为罗源圩。1961年成立罗源公社,1983年改区,1986年建镇。石寨村村背靠险峻的石山,村前筑有一道宽两米、高三米的围绕整条村子的石围墙,并有寨门,因而得名。村寨又似一座城池,故又称石城。据清光绪《四会县志》及《江氏族谱》载,在石寨开基的始祖叫江晦岩,是南宋末年驸马江日新的第四代后裔,于明代从四会镇高观街迁居到这里来,后称该村为石寨。铁坑因古时候村边一条小溪蕴藏有铁矿,常有铁锈水流出,故名。威整镇镇区清嘉庆二年(1797)建立圩市,初名隆庆市,又名鹅涌新圩。后来因为地处威整河畔,改名威整圩。镇因圩名。大洲村位于该镇小盆地的中心。据《陈氏族谱》载,明朝末期,该村始祖朝乐公从阳山七拱大岩迁至鹿布村,康熙六年(1668)再迁至大洲村。当时大洲是一片冲积沙洲,长满芒草。后人逐步开发成良田,并建村定居,因此地平坦开阔,面积较大,故定名为大洲村。甜竹坑传建于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因村背有一条小坑,两旁长满翠竹,竹笋爽脆清甜,故名。地豆镇历来因为当地农民利用大部分旱坡地种植花生(俗称地豆),产量较高,每年收成后,定每旬一、四、七日为圩期上市,故得名地豆市(后改称圩)。镇因圩名。狮岭村据《吴氏族谱》记载,南宋末年,始祖吴宗贵,因为逃避战乱,携带妻儿,从北方南迁,路过此地,见山形好像一只想发威的雄狮盘踞在这里,认为这里的地形风水非常好,就在这里定居,并定名为狮岭村。水车村这里水源贫乏,历来苦旱,农田不能自流灌溉,只有常年安装龙骨式水车提水抗旱,因此村旁、田间装置的水车到处可见,故名。塔崀村因为有荷赖塔在村的旁边而得名。按照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四会县志》记载为神仙建造,其实并不是。塔在60年代末,建成后因为受到雷击和风雨的损坏侵蚀导致只剩下了半边。但是半边塔依然矗立300多年,也可见古代建筑技艺之精巧。&德庆德城镇南宋绍兴元年(1131)为德庆府治,民国曾称三厢乡,民国35年改新民镇,1961年又改庆城镇 ,1958年成立德城公社,1964年建德城镇。&图:竹篙粉登云明永乐八年(1 410)建登云亭。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在登云亭旁边建立村庄,故名。&大桥建于明正统十一年(1446)。最初的名字是大冲沙,因为在大涌河岸沙滩上而得名。清顺治十六年(1659)在村西南建起石拱大桥,因此改名为大桥。悦城镇唐天宝元年(742)为悦城县治。清代名水口圩,因在悦城河与西江汇合口的位置而得名。宣统三年(1911)后称太平镇,后恢复名字悦城圩。1959年成立悦城公社,1983年改区,1987年建镇。南山因在罗洪垌正南面的麒麟山麓上,故名南山。&九市镇建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因同乡人李九功在这里设立店铺,这个地方渐渐成为了一个集市,称为九功圩。清康熙十七年(1678)九功圩改名九官圩。1951年改称九市圩。1959年成立九市公社,1983年改区,1987年建镇。留村圩最初因为地势低洼,经常一下暴雨就会水浸街,于是就叫涝村。明嘉靖三年(1524),商店逐渐增多变成圩集,称涝村圩。后又因为是粮食市场,称为盘谷市。清末,因为“涝”与“留”是谐音,改留村圩。扶号传说从前有钟先生去服兵役,回来后,听闻他的妻子已经去世。嚎啕大哭。故名夫号村。清雍正二年(1724)以“夫”的近似音“扶”代替,改名扶号。凤村镇元元贞年间()在凤村寨旁建凤村圩。镇因圩名。1951年设凤村乡,1959年成立凤村公社,1983年改区,1986年建镇。&图:盘龙峡大村明成化年间()建村,俗称大村。禄村因村后面的山丘好似鹿一样,最初命名鹿村。因“禄”与“鹿”同音,后来改名禄村。&播植镇清咸丰八年(1858)在播植村的旁边建立圩镇,故名播植埠。民国2年(1913)改名播植圩。镇因圩名。1958年成立播植公社,1983年改区,1987年建镇。沙村因村边有一片由河流堆积的大沙滩,故名。隋代曾设沙村司,并有集市。&桃村村边多桃树得名 。莫村镇清同治八年(1869)太尉莫国光平定动乱有功劳,,在旧圩(盐埠街)西侧的山岗上建造太尉庙,之后改名为莫村。镇因圩名。1958年成立莫村公社,1983年改区,1987年建镇。古楼建立于北宋。村的东、南、西、北各有一道门,西门还建造了一座城楼,故名。&高良镇明洪武年间()在长条状山梁的末端建立圩镇,于是就叫做高良圩。镇因圩名。1955年设高良乡。1959年成立高良公社,1983年改区,1986年建镇。&旺埠地方在平田、旺恙、云利三条小河的交汇处,是沿河各地农副产品的集散地,因此得名埠域头,简称旺埠。罗阳最初的名字是附山村。后来,罗姓和阳姓人迁移到这里安居,就改称为罗阳。马圩镇以前很多黄麻、白麻的交易是在这里进行的,就叫麻圩。清咸丰四年(1854)建有兵马庙,之后渐渐兴旺起来,就改名为马圩。镇因圩名。1955年设马圩乡,1983年改马圩区,1986年建镇。&古垒元初建村。此地原来是一座古城,有六道门,城外有护城河环绕四周,故名古垒。罗横因坐落在罗横涌,故名。官圩镇清同治年间()驻地形成圩场,因为与新安市相隔一条河,遥遥相望,故名观圩。清光绪二年(1876),两圩为争夺中心圩场打官司,结果观圩胜诉。于是观圩改名官圩。金林初建于现址对面的鸡头岗,故名鸡头村。后来。因为讹传东北大雾山中有金笋,河流下游有金砂矿,南有森林,于是迁移到今天的地址上并改称金林。图:金林水乡新圩镇位于西江下游北岸,原名斑鸠地。清乾隆十五年(1750)村里的人在这里设立店铺,逐渐形成了新集市,名新圩。镇因圩名。1957年设新圩乡 ,1959年成立新圩公社,1983年改区,1986年建镇。丽岸建于清康熙五十年(1711),有甘丽的人迁到河岸生活,故名丽岸。中垌明永乐十四年(1416)严、陆、覃,三姓相继迁来置居,因为村建立在田垌之中,故名。永丰镇1957年在永丰朗土建立圩市,名新圩,后改称永丰圩。镇因圩名。古蓬南宋嘉定二年(1209)陈姓迁来定居。因为环境优美好似仙景一般,就命名“蓬莱”,后来为了纪念祖先,就俗称古蓬。&武垄镇清末时期有水声圩市,1958年商户迁建到宝金岗,改名宝金圩。1955年设武垄乡。1961年成立武垄公社,1983年改区,1986年建乡。&垌心因为村在田垌的中心。双象因为村后面有两座小山,形似一对大象,故名。图:许庆彬回龙镇命名:因乡驻地在回龙村旁边,故名。1959年成立回龙公社,1981年因与高要县回龙公社同名而改名新龙公社。1983年又改回龙区,1987年设乡。&宾村最先来这里定居的是姓宾的人,所以就叫宾村。&广宁县南街镇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建县时,因为治所南门前一段街道是当时繁华街道 ,人称“南街”,后俗成县城名。古水镇清朝的时候属于顾溪铺 ,北宋康定元年(1040)宋仁宗派兵平定今古水流域之乱,“顾溪而守”,镇驻顾水埠。清道光十五年(1835)后 ,因方言“顾”、“古”同音而写作古水圩。镇因圩名。图:广宁爆龙双下明初建村,因地理位置处于永固河(古称泷水)峡谷的下游,故名泷下。“泷”与“双”同音,俗成双下。垌头清初建村,因处于山谷口田垌旁边,故名。木格镇明成化年间 ()始建木屋店铺,经营杂货、药材等,故名木格铺,明末形成木格圩,后来镇因圩名。黄竹塘因村在狭长山谷,四周山岭都种满了黄色小篱竹,故名。五和镇五和圩是5个片村的总称,取 “五地结体,和衷共济”之的意思。1964年形成五和圩。镇因圩名。横山镇&清末 ,驻地附近有一个东西向的山岗,得名横山圩。镇因圩名。厚溪&因背靠青山,前临绥江,故名。古越语音“厚”为“看”意,“厚溪”即看到溪流(即近溪流)的村落。大崀头(Làngtóu) 村后面是山岗和梯田,村座落在山脚田崀的前面,故名。宾亨镇古称“崩坑”,因河堤经常崩塌而得名。明初形成圩集,以其方言近音改名宾坑圩、宾亨圩。镇因圩名。图:宝锭山景区永泰村里原来有一座很灵验的古建筑永丰寺,村民祈求“国泰民安,万物康宁”,干脆也将村名改为永泰。妙村又名新招村、庙村,《广东通志》记载:该地是古县新招城邑,县治所在地。南北朝时名新招村。明初在村西边建设顾江祖庙,从而改称庙村,因音近又称妙村。赤坑镇清中叶,形成赤坑圩,位处山高林密的地方,河水温度较低。广宁方言称“冷”为“赤”,故赤坑即“冷水坑”之意。镇因圩名。花山传说这里有一座山,四季百花竞放,称为花山。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曾在这里设兵营驻守,名花山营。北市镇因在扶溪河的北岸得名,驻地明末形成北市圩,镇名从之。坑口镇古水河贯穿全境。清初,驻地原称马鸟圩,因处马鸟垌而得名。民国初,圩移至马鸟圩对岸的坑垌口,名坑口圩 。镇因圩名。上林又名尚林,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建村。因山多田少,村民偏重林业,视林木为命脉,因此称尚林村,简称上林。联和镇清道光年间()为广宁永义铺南遥甲之地,民国元年(1912)属杨德乡。1947年3月,珠江游击队雄狮大队在此成立联和乡政府,取义于“联合战斗,建立和平”。镇以驻地名。竹山岗因村后的山岗上长满青竹,故名。江屯镇最初的名字是岗屯,清末,因江姓居民较多,改名江屯圩。镇因圩名。义和很久以前因山地与邻村争执,后来解决和好了,故名利和,后来俗称成义和。江合在相邻的7个小山岗下形成7个聚落,称七星岗。清道光初,7个小村连成一片,改名岗合。因方言“岗”与 “江”同音,就写作江合。潭布镇镇驻地明初叫作军屯圩,又因圩北边有潭圃山,清代改名潭圃圩,后俗成潭布圩。镇因圩名。平岗因地处平坦坡地 ,故名坪岗,后俗成平岗。下垌因为座落在木古河下游田垌中,故名。石涧镇原名石案街市,后因街市东面有一条石涧河,其上游有“涧泉飞瀑”的自然美景,故改石涧圩。镇因圩名。排沙镇驻地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形成排沙圩,座落在扶罗河冲积沙洲上得名,镇名从之。枫树坪因村后有大片的枫香树,故名。春水明初已成商业埠头,因处春水河口而得名,也称水口。蚌溪明万历初建村,因有小溪流过,且盛产河蚌,故名。图:竹海大观园东乡镇建国初设城关区,政府设在关帝庙。1958年9月与南街镇合并成立红星公社。1986年改设东乡镇。镇人民政府驻南街中华东路,因镇内有东乡村得名。东乡明嘉靖年 间(),县官根据风水先生的意思将南街水与绥江汇合处改称“东乡”,附会“水向东流”之意。原称东乡埠。洲仔镇驻地洲仔街因建在金场河岸一个小沙洲上而得名。镇名从之。大洲村座落在一片沙洲之上,故名。罗塘村建于山间小盆地,原名箩塘坪。后简作罗塘。&怀集县怀城镇古名银屯乡,南朝宋元嘉十三年(436)置怀集县治此,故名。1961年成立怀城公社,1983年改附城区,1986年建怀城镇。怀高因处怀城边小丘上,地势较高,洪水通常只浸村边最低处,故名。图:世外桃源连麦镇镇驻地1949年建连麦圩 ,取连西、连东、麦乌3名首字,故名。1961年成立连麦公社,1983年改区,1986年建镇。&中洲镇镇驻地中洲圩处三联水和李岗坑诸河中间,如水中之洲,故名。李岗含4个自然村。因 村民李姓居多,故名。桥头镇驻地桥 头圩处一石拱桥东头得名,镇名从之。1960年成立桥头公社,1983年改区,1986年建镇。徐闲村民徐、闲两姓 居多,故名。诗洞镇相传镇驻 地诗洞圩历有 吟诗作对的习惯,故名。南朝宋属永固县,民国初分永诗、又诗、诗洞3堡。1960年成立诗 洞公社,1983年9月改区,1986年建镇。万安寨清乾 隆四 十年(1775)有一富翁为保安宁,在寨中心建方角四层大楼,设有东西南北门。村名源此。琴合因村民顺山坡建房, 山与房屋结合似琴形,故名。马宁镇相传 明洪武年间(136 8—1398)称“马营”,即拴马匹的地方。清末改称马凝,1920年改为马宁。1943年镇驻地形 成马宁圩。1960年成立马宁公社,1983年改区,1986年建镇。沙潮清初建村,因 昔日村地为沙荒地,故名。珠岗(Zhūgǎng)在怀集县城西北21公里。属马宁镇。村所处地形 似圆珠状,故名。冷坑镇镇西侧古有一深圳,四季清澈幽凉,名冷坑。清道光年间()形成冷坑圩。镇因 圩名。1960年成立冷坑公社,1983年改区,1986年建镇水口(Shuǐkǒu)在怀集县城西北20公里。属冷坑镇。因在冷坑河 和泰来河汇合处,故名。林磡相传南宋末,北方余姓人流落到此。在丛村间劈山造宅聚居,故名 。图:怀集燕岩大岗镇驻地明初形 成大岗圩。镇因圩名。1960年成立大岗公社,1983年改区,1986年建镇。大岗圩东3公里有 宋代建筑大钟寺,今寺毁钟存。莫屋明洪武年间()建村,以莫姓居多,故名。岗坪镇清末 驻地形成岗坪圩,因地处平坦岗地得名。建国前称岗坪乡。1960年成立岗坪公社,1983年改 区,1986年建镇。曾村明初建村。因 村民多姓曾,故名。梁村镇驻地梁 村因梁姓居民多得名。唐代已有聚落,清末形成梁村圩。镇因圩名。1960年成立梁村公社, 1983年改区,1986年建镇。栏马马宁水与冷坑水汇合处。昔人经此必停步下马渡船而过,故名。图:怀集六十日黄菜洽水镇镇政府 驻洽水圩 ,圩因在东坑、西坑两水汇合处得名。1960年成立洽水公社,1983年改区,1986年建镇。罗岗明洪武年间(1 368—1398),罗姓家族迁此定居,故名。凤岗镇驻地凤 岗圩四 周环山,形似五凤,故名。镇名从之。1960年成立凤岗公社,1983年改区,1986年建镇。对崀因村边有条小溪,1970年前,溪边多水礁 ,故名对(碓) 崀。新乡洽水河东岸,相传明代村中有棵大桂花树,花开清香,谐音俗成新乡。坳仔镇镇驻地原为小山坳,明初建坳仔圩。镇因圩名。民国时为坳仔乡。1960年成立坳仔公社,19 83年改区,1986年建镇。仕儒明泰昌元年(1620) 建村,因周围多梨树,名梨花村。后因有一种青灰色的河鱼从绥江到此栖息繁殖,故又名仕 鱼坑。而村民望子成龙,于清道光十年(1830)易名仕儒村。阶洞地处5座鸡形 小山围绕的洞田中,故名鸡洞,后以方言谐音为阶洞。下帅壮族瑶族乡此处有壮、瑶、汉族,古名花坳山。明末清军南下 ,有两个元帅统兵驻于金鸡山南北,山北为上帅,山南为下帅。建国前下帅设乡,1961年成 立下帅公社,1983年改区,1986年建下帅壮族瑶族乡。图:牛旺节大坑山镇乡政府驻大坳岗。因地处大坑山区,故名。1958年建大坑山国营农场,1987年改设大坑山乡。汶朗镇乡驻地1 930年形成圩集,名汶朗圩,因处汶塘和草朗村之间,故名。1986年设汶朗乡。乔富坪原名轿夫坪,因当时村民多以抬轿为生,故名。后认为此名不雅,改名乔富坪。闸岗镇乡驻地 闸岗圩,清代 名南街乡,又名仁亲堡,清宣统三年(1911)改闸岗。1960年成立闸岗公社,1983年改区,1986年设乡。永固镇乡驻地永 固圩为南朝宋元嘉元年(424)永固县治,《怀集县志》:“重山峻岭,居然平邑,故名永固 ”。清宣统三年(1911)年设永固乡,1960年成立永固公社,1983年改区,1986年又建乡。宿峡明万历二十八年(1 600)有一占卦先生路过借宿,受到热情款待,于是点地卜居,故名宿峡。甘洒镇清乾隆年间()称甘洒堡。民国12年(1923)形成甘洒圩。民国34年设甘洒乡。19 60年成立甘洒公社,1983年改区,1986年又建乡。蓝钟镇乡驻地清咸丰年间()形成圩集,名蓝洞街,因周围盛产蓝淀染料,此地形成染料的 交易场所,故名。民国9年(1920)改名蓝钟圩,以蓝洞、铜钟二聚落名各取一字组合成。196 0年成立蓝钟公社,1983年改区,1986年建乡。&封开县江口镇县政府 驻地。因处贺江与西江汇合口而得名。南朝梁时为梁信郡、梁信县治。明洪武七年(1374)迁 安德巡司于此,清时俗称塘桥土甬,民国称江口圩。1958年为 封川县政府驻地。1961年复置封开县。图:我国大陆第一座北回归线标志塔长岗镇镇区 清咸丰二年(1 852)建长岗圩,座落长条形山岗上得名。建国前称忠义乡。1958年成立长岗公社,1983年改 区,1986年建镇。谷圩清代村中有刘姓人家 ,收获稻谷多,常要村中出售,后渐成稻谷交易圩场,故名。都乐圩唐武德四年(621)为封州治,称都乐圩。清咸丰年间()部分商户迁圩至长岗头(今长 岗圩),现旧圩仅存一半。平凤镇镇政府驻凤村圩。 以平岗、凤村两圩名首字组合为名。1954年设凤村区。1959年成立平凤公社。1983年改区, 1986年建镇。范村旧称村,因 村后?田多而得名。1927年以近音改名范村,意“模范之村”。蟠龙口处蟠龙河与西江汇合处得名。图:大班石封川镇隋开皇 十八年(598)迁封川县治封川口即今镇驻地封川街。贺江古称封溪,原封川县因而得名,封 川街亦因长期为封川县治而得名。1958年成立封川公社,1986年建镇。宝鸭聚落沿贺 江延伸,因似鸭形,初名野鸭村,后认为不雅,故在村中开挖池塘一口,以“宝鸭下塘”之 义改名宝鸭。榕木根卜某原为元朝尚 书,于明洪武年间()携家眷南逃,改姓八隐居于此。八氏后裔思祖,遂栽一大榕 树于村前,称思熬树,名思熬村。建国后改名为榕木根。白垢镇镇于驻地白垢圩为名。1960年成立白垢公社,1983年改区,1986年建镇。大浒昔村北有虎形小 山而称大虎。村南有9个土墩像猪,故有“虎逮九猪”之称。后取其处水边,改名大浒。扶六因村后山形似鹿状 取名扶鹿。谐音扶禄。建国后简作扶六。岐山口因处岐山土甬口而得名。罗董镇驻地明 弘治十七年(1504)形成罗董圩。镇因圩名。1956年设罗董乡,1959年成立罗董公社,1983年 改区,1986年建镇。大垌原称马蹄竹根。 后因村前有大片平坦垌田,改名大垌。古康建于明初。村址 周围为沼泽 地,初名湖朗土。因方言“湖”、“古”音近 ,俗成古朗土。1951年改为古康。取“历史悠 久,康泰人和”之意。平城明洪武年 间(),为避乱防盗而修建城墙,以保平安,故名。杏花镇驻地清 初形成圩集。 古时山上森林茂盛,山谷田野坑凼遍布,点缀如花,称林田花。1950年建政时,认为“林田” 字不雅,故取其一边,改称杏花圩。1959年成立杏花公社,1983年改区,1986年建镇。图:杏花村观地曾名干地,因土地 干旱得名。1958改名观地。渔涝镇昔驻地常洪涝 ,出产各种鱼 类,故名。镇以驻地渔涝圩为名。建国前属封川县文西乡。1950年文东、文西两乡合并为封 川二区。1958年成立渔涝公社,1983年改区,1986年建镇。七星镇驻地1965年 建七星圩,因境内有七星岩顶而得名。1965年成立七星公社,1983年改区,1986年建镇。分水因处分水河边 而得名。镇竹坪此地较为平坦,周围竹林,故名根竹坪。1949年游击队镇压了当地反动武装及其头目李森荣后 ,改名镇竹坪。莲都镇驻地清代形 成莲都圩,因 高纪头山嘴神庙有莲都宫得名。1957年置莲都乡,1960年成立莲都公社,1983年改区,1986 年建镇。金装镇在县境北部。驻地 金装圩建于民国36年(1947),因盛产黄金而得名。县黄金管理站亦设此。1958年成立金装公 社,1983年改区,1986年建镇。望高因村民多姓高 ,且所处地势较高,故名。长安镇镇驻地民国32年(1 943)形成长安圩。民国时设长安乡,1954年改长安区,1958年成立长安公社,1983年又改区 ,1986年建镇。潭石因周围是长年积 水的低洼地,故称潭勺。1980年地名普查时,改为潭石。藕心村座落于牛形山中 ,名牛心。后人以牛地为人居属忌讳,雅化谐音藕心。南丰镇驻地南朝宋元嘉时为开 建县治,称南靖,后取“岭南名川,粮丰物阜”意改名南丰圩。明洪武元年(1368)置开建县 亦治此,称南丰镇。1958年成立南丰公社,1983年改区,1986年建镇。金岗始建于清初,处南丰平原,中南矮岗突起,形似金星,故名金岗寨。民国11年(1922)改名金岗。江川镇驻地因临西江而得名。1969年成立江川公社,1983年改区,1986年建乡。大园因处小谷地中, 周围竹林茂密,形似庄园,故名。豆腐坑清末村中几户陈姓人家,以加工豆腐名扬沿江一带。俗成今名。大洲镇清末,在东安河与贺江 汇合处的大沙洲上形成大洲圩,1958年,圩迁东安河西岸,建新街,改名大洲街。乡以驻地 名。1980年成立大洲公社,1983年改区,1986年建乡。泗科街相传街后 有四棵大樟树,后谐音转义成今名。一说此处清末称私货口,谐音泗科口,再改泗科街。翰堂原有人工开挖 的三口池塘无水成旱塘,故名旱塘村。后由于村中书生名士渐多,学风兴盛,改名翰堂。图:封开杏花鸡都平镇乡驻地 都平圩因30年代耕牛贸易而发展成圩集,因近都平村得名。1961年成立都平公社,1983年改 区,1986年建乡。三洲因村前江 中有滩腰、白沙、浮沙3个沙洲,故名。大玉口镇因乡驻地位于大 玉河口,取“鲤鱼跃龙门”之意,清末称龙门圩。建国后改大玉口圩。乡以驻地名。1961年 成立大玉口公社,1983年改区,1986年建乡。渡头乡因乡驻地江 边有一渡口,为群众往南丰赶集的主要口岸,故名。清初形成渡头。1961年成立渡头公社, 1983年改区,1986年建乡。白沙街因周围是一片开阔沙地,1920年成圩场,故名。都族壮语中“都”是较大 的聚落之意。村民同属一个宗族,故名。肇庆新鲜事、突发事、不平事...皆可报料一键关注肇庆最大的微信平台
点击展开全文
悄悄告诉你
更多同类文章
还可知道有多少人阅读过此篇文章哦
阅读原文和更多同类文章
可微信扫描右侧二维码关注后
还可知道有多少人阅读过此篇文章哦
肇庆最有影响力的自媒体。每天小圈都会向您推荐肇庆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更有精彩视频等着你喔,关注肇庆圈,肇庆生活一手掌握!
您的【关注和订阅】是作者不断前行的动力
本站文章来自网友的提交收录,如需删除可进入
删除,或发送邮件到 bang@ 联系我们,
(C)2014&&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34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肇庆金利地税拼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