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医疗保险在外地可以报销吗?我是河南的,我的弟弟在广东打工梦见自己生病住院院了,花6万多元,老家有医疗保险

你还可用第三方账号来登录请输入你注册的电子邮件地址绑定密保手机*您可用使用此密保手机找回密码及登录*请勿随意泄露手机号,以防被不法分子利用,骗取帐号信息手机号码发送验证码确定电子邮件请输入您的意见和建议请您输入正确的邮箱地址,以便我们和您联系,帮您解决问题。扫描下载手机客户端热门搜词农村合作医疗异地可以报销吗?_最近一直纠结
在老家买了农_宝宝树
1共2页 直接到页
农村合作医疗异地可以报销吗?
最近一直纠结
在老家买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现在在外市工作
能不能报销的问题
有宝妈知道吗?
首先你选择的医院有新农合的,开发票回当地报就可以了
应该报的少。
能,但是报的特别少,我的医保在本地区内得从本县的医院开转院证明还得填表,你问问你们那里啊
能,但是出了省或者市,报销的比较少
要回当地报销
好像回家乡办转诊证明,在家乡医院的上级医院住院,然后出院后拿所有手续回家乡办报销就行了。具体怎么报报多少要问家乡的医保了
可以,不过很麻烦,报的也很少
可以的,异地的貌似要县级以上医院。这是浙江的规定,应该咨询所在地吧。
要现在本地医院开转院证明后到当地合医办再开证明盖章。出院后要把所有的发票和住院病历再拿到当地来报销。但是不是马上就能报销要等当地合医办核实过后才给你报销
可以报,你可以在老家把电子档案转到生孩子的医院,也可以那住院单回去报,各地规定不一样,额度也不一样吧,我们这顺产报450剖报百分之40
可以的。但是很麻烦。要现在本地开转院证明再拿到当地he yi ban钙张同意后出院的时候要把医院。fa
piao和病历全拿回来和当地he
ban等他合适过后才给报销不是马上就可以报的
要怎么报呢
直接拿卡跟身份证去医院吗?
回复 &蒙XXX&
18:07:16发表的
能,但是出了省或者市,报销的比较少
老家隔这里好远
现在6个多月了不想跑来跑去
回复 &呼啦啦小宝宝我爱你&
17:56:36发表的
能,但是报的特别少,我的医保在本地区内得从本县的医院开转院证明还得填表,你问问你们那里啊
如果近的话都在老家生了
回复 &孕期用户14-08-17 17:38:32发表的
首先你选择的医院有新农合的,开发票回当地报就可以了
你的有没有问能报多少
回复 &呼啦啦小宝宝我爱你&
17:56:36发表的
能,但是报的特别少,我的医保在本地区内得从本县的医院开转院证明还得填表,你问问你们那里啊
这样好像很麻烦
车费来回要三百块
坐一天的车
回复 &孕期用户14-08-17 20:06:01发表的
要现在本地医院开转院证明后到当地合医办再开证明盖章。出院后要把所有的发票和住院病历再拿到当地来报销。但是不是马上就能报销要等当地合医办核实过后才给你报销
我的医保在县里,打算在市里生,问医保中心说是按照百分之六十报销。
回复 &美美-孕妈&
21:48:13发表的
你的有没有问能报多少
你不用本人去,让你的家人代办啊,我到时候让我爸去办。住院五天内填表,生孩子在医院自己肯定办不了啊
回复 &美美-孕妈&
21:50:16发表的
这样好像很麻烦
车费来回要三百块
坐一天的车
可以的,我的就是拿回去的,嫂子给我办的,
农村合作医疗异地可以报销吗?相关的更多内容:
[知识] [知识] [知识] [知识] [知识] [知识] [日记] [日记] [日记] [日记] [日记] [日记]
需要账号和密码的外链可能是钓鱼网站,为了您的账号和财产安全,请勿提供任何有效信息!  身边很多人娶了农村的女子,他们都是别人眼中的所谓千万或者亿万富翁。但是这些个农村女孩是这样的情况,大多都很早离开家到了大城市,上学上班的或者是自己做生意的,这么说吧,她们保留了农村女孩的淳朴和热情,简单,同时又有着所谓城市女人该有的优点,
  @送老婆进三医院 人人平等,喜欢简简单单,
  东部很多农村都没问题吧,那些地方的很多农村日子过得比城里人都好,你乐意嫁过去人家未必还娶呢。
  @送老婆进三医院 二货, 重要的是价值观、文化,不是城里人的那个身份!自古城里出奇葩!
现在还拿城里人的身份当宝,我也是醉了!
城里的公务员月薪3000天天吃垃圾,农村的有地有房有牛有羊还吃生态食品,你想娶农村人,怕是难点吧,农村人有些还不想嫁到魔都呢!
楼主是典型的自恋癖
  主要还是三观吧。  城市长大的,相对而言尊重别人的公共空间一点。农村长大的,父母辈儒家思想浸泡得比较浓厚。好的方面,城里长大的相对独立;坏的方面,城里长大的没有农村长大的有人情味。  然后城市也有大城市如北上广深,和小城市(包括县城)之分。北上广深的二代,相对而言思想更现代一点,或者说更西化。小县城以及村镇长大的,儒家思想影响更大,父母与子女相处模式不够平等。  农村二代与城市二代的冲突,本身还是现代化,或者是西化的程度有关。农村接受新思想比城市滞后一点,关注问题会出现鸡同鸭讲的情况,这是正常的。就像早些年中国人去美国一样。只是随着现代化程度的推进,中国与国外的差距在缩小,所以差异也就没有之前那么明显。  一句话,仓廪实而知礼节。富有的农村人二代,其实与城里人相差不大,阶级摆在那儿。而三代的化,差距会更加小。小市民的城里人,和世家子弟,差距也很明显。阶层内流通的婚姻,就是所谓门当户对吧。
  只要具备做配偶条件,我愿意接受农村人做配偶。  
  鲜花插在牛粪上旧习是永远不会改变的,碰到过了深有体会,所以城里人要从长计宜,千万不要和牛粪对上象,那怕她腰缠万贯。
  怎么说呢。明白楼主的意思,但是用词不当  
  @送老婆进三医院
人人生而平等,你是天上飞鸟?
  那个以前上天涯挂历的电子厂姑娘都出家了,世道使人欲望生~~~  肉唐僧说得好,还是单身大发好~~~
  其实主角是哪儿人都无所谓,关键在于他背后的家人,和他能否驾驭这些家人,而不是被家人驾驭。
  如果我是北京人的话,我会对楼主说:除了咱北京人儿!其他地方的都是农村人儿!  
  @送老婆进三医院 你脑壳有毛病,回家问你祖宗
  其实农村不农村倒是无所谓的,主要是看人品,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农村人与城里人的生活习惯和思维相差很大,农村人好的能吃苦耐劳,不怕辛苦,这点很好,但有些会比较固执,城里人思维创新,与身处环境也有很大关系,懂得享受,但相对来讲比较欠缺吃苦耐劳的精神。就我个人而言,农村人或是城里人都无所谓,主要是和自己心灵,精神能沟通这就行了,农村人也有很好的呀,我老公就是农村人,我是市里的也是所谓俗称的城里人,呵呵,我老公可是很善解人意的人哩,所以农村人也不要妄自菲薄。请问楼主自己是怎么看待农村人与城里人的呢?
  文明的农村人我都是能接受的,不文明没道德的人在哪里都是不能接受的
  @送老婆进三医院
21:43:00  首先要申明,关于这个问题,也不是绝对的,比如,有人绿豆看芝麻看对眼儿了,两个人走在一起很正常。我说的是从自身的条件和环境作为出发点,正常情况下,在城市有多少人能接受农村人?(本帖不带有任何歧视,请各位文明发言,农村人勿扰!)    —————————————————  我只想说一句,以前只有解放碑才算进城吧!那农村人可多了!大部分都是农村人  
  真不知城里人还有啥优势,有田吗?有地吗?有单独小院一栋栋吗?有山吗?有林吗?有鸡鸭牛羊一群群吗?经济崩溃饿死的一定是城里人,
  现在城里人要想入农村户口是不允许的,而农村人只要在城里买房,就可以上城市户口了,这说明一个问题,就是城市与农村已经调了个位置,也就是说农村户口比城市户口值錢。但是有一点是改变不了的,我??说大家都知道。  
  不就是一个户口吗,农村户口,居民户口而已,城里人还分三六九等呢,其实呢,这个话题就是太绝对咯,城里人,农村人,东西南北中不都得看个人素质吗?话说城里买套房子普通老百姓得累个半死噻,买套房子的钱我在农村可以建一栋了,还包括装修哦,配一辆车,到城里还不是分分钟钟的事情哦,院子里种上水果蔬菜,总比商品房住的自在些!
  这种情况还是很多的,农村女孩找城市男孩的大多是漂亮,农村男孩找城市女孩的大多学历高,事业有成。
  在网上说:”农村人“,说”外地人“,最招人恨,最招人骂,第一这话题太敏感了,第二受众面太大了。实际上,有什么不能坦然的,农村就农村的,怎么了?外地就外地的,怎么了?不在于听人家说什么,而在于你现在做的怎样?你混得好,城市农村都一样,你混得不好,在城市农村又有什么区分。
  本人农村人一枚  我觉得吧  有利也有弊吧  像我们这边  很少出现什么要天价彩礼或者什么的野蛮行为
  原来觉得有情饮水饱,但现在,看了世间百态后,感觉门当户对很重要  农村就怕那些没文化又野蛮的七大姑八大姨,一会这个生病了,那个要来城里住,乌烟瘴气的,太恐怖!  回去过年,一堆孩子伸手要钱…  关键是,思想程度太低!  
  觉得农村好的,快点回切了,老子婆烦,害我们城市越来越臭了!  
  喜欢就行,管什么户口,农村城市都一样,素质好不到那里去,出去丢中国脸的不都是城里人吗。另外多说一句,农村不一定比城市差,拆迁下完爆城市人。
  农村漂亮姑娘还是能被接受的,很多南方农村女孩皮肤水嫩白皙、容貌姣好,丝毫不输给大城市姑娘,很多还嫁给富人了
  在中国的传统背景下,  门当户对,有必要,除了你们的情投意合外,还有双方家族的往来。  朋友的同学农村女,父母在大城市做散工卖菜,她老公父母的是公司总经理管理人员。  婚礼现场,亲友在一起,就是两种人,极不协调,很不搭调。
  主要看素质,没教养的城里人又怎么样呢,还不是垃圾一堆。
  什么样的,是农村人
  现在农村出来的人,才十几岁,没上大学呢,就说将来要考公务员
  我也觉得农场人的度量确实小,估计是自卑  
  不是农村人的话,你娃的妈老汉都不晓得死在哪点了
  想起我曾经的一个相亲对象了,见面刚一坐下就跟我说:农村户口现在特别值钱,好多人都想有农村户口买都买不到!!  我当时还傻傻的说,是啊是啊
  楼主脑子有病吗?要是城镇的长得像凤姐,农村的长得像范冰冰,你会选谁?选女人先看人,再看职业、学历等,再看......这个户籍问题不知要排到第几位了
  城市人也来自农村人,我们这里的有的农村和城市无区别,住宿和收入还好于一般的城市人!
  敢问楼主 谁给你勇气让你这样调查 现在你想取农村的菇凉还不一定取的到呢
  鄙视楼主,你往上翻你家几辈,不照样是农村人吗?
  尼玛,楼主吃饱了撑的,
  我喜欢农村的
主要还是看人
还有就是性格的搭配
  我农村的
然而并没有什么农村人城里人的观念
但是有所谓门当户对的讲法 聊得来 相似的环境更容易有相同的观念 相同的三观 这才叫聊得来 说得简单粗暴点 就是门当户对
  农村人的淳朴和热情是城里人缺少的,但抛开人性不谈,农村人卫生习惯还是和城里人有差异的。我和我老公结婚几年,就是他们的习性我很不适应。晚上睡觉前不刷牙不洗脸(他父母也是),每次都要我催。北方农村睡炕,我家是南方的,他家里人来我家里,大白天的脏衣服脏裤子就上床玩、聊天,还盖着被子。诸如此类很多……
  作为一个农村女,个人不建议女生往农村嫁。生活观念真的不一样。多了不说了,就一句话,观念不一样,过不长。  
  三观接近还是可以考虑,毕竟是2个人过日子。  如果生活观念差多了,确实容易闹矛盾。
  我是农村人
我要是多说点不是 估计肯定说我自卑了。
  其实看到农村人素质低负面消息多
可能和农村人占大多数有关系吧。  农村人素质很低 城市人在这面是一种更高级的素质低。
  我每到一个人的家里,都留心看看这个家有没有书柜,很遗憾,几乎所有农村人的家里都没有书柜,哪怕是一个简陋的书柜,倒是大部分城镇家庭人家里有书柜,凭着书柜,可以判断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庭
  最底层的人不看出身,黑人不全是猩猩长相就是因为当初最底层被边缘化的白人混血的。  底层人文化上和农村人没太多区别。而且客观物质调教也由不得挑挑拣拣。  谈文化差异的而中下产,中产,中上产为主。不通阶级不通文化。不通生活习惯。
  现在农村的绝大部份比城市富裕得多,但很多所谓的纠葛也多得多,和素质无关,是那种根较深的东西较多,但并不是所有都不好,但确实不好的一面真的有,只是他们习惯,并自然不自然不认为有什么,但有时过得大大例例点也就没有什么了,但并不代表所有人可以这样过,我则站在中间,因为我就大大例例的,但有时人总有精细的一面时,会有不舒服的心态的,但相信做为另一伴的他要不会不觉得,还不以为然,还是认定你无理取闹,小提大作之类的
  绝对不能接受进城农民或者农转非。
  人与人的区分如果只是一个户口的问题,现在一个农村户口想要转为城市户口好像是很容易的事,城市户口想要转为农村户口,那么您就只能想想吧!城市人未必都是高素质,农村未必都是素质低的,特别是现在的90后00后,城市和农村区别好像不太大了。
  我日你妈哟 还瞧不起农村人说 你祖辈也是农村人 发这个标题的人是畜牲  
  啥玩意?别给农村人丢脸了.你知道现在想做个农村人有多难.我很不幸娶个城市老婆.结婚9年老婆想把户口迁过来在一起.政府就一句话:城市户口想入村没门 、(注明:村里没有任何福利)你的这个调查应该反过来问  9
  良风美俗的损蚀    在传统乡村社会,人口几乎没有流动性,人们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形成了费孝通先生所讲的乡土社会。虽然物质不够丰富,但社会有序,人与人之间,家庭与家庭之间,虽然也起干戈,但绝大多数时候都处于运转良好的状态。毕竟,在一个熟人的社会里,坏人并没有多少便宜可得,名声不佳也往往不受人待见。在此平衡中,良风美俗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使乡村的生活安排得井然有序,也使人们的生活富有意义,对未来心中有数。但当前的农村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的良风美俗若不是还有一些古朴的老人支撑,可能就已经荡涤干净了。    孝道堪忧。一天与一位寡居的老太太聊天,谈及子女们的孝顺,她不禁潸然泪下,一口气讲了很多:我一年到头,辛辛苦苦种了又收,得到几千斤玉米,又买饲料和了玉米一起喂猪,一年还挣个万多块钱,我把钱都存在女儿那里,她用我的钱都还了债,但说今后会都给我的。大儿子回来后,从不给我什么,虽然名义上是他负责赡养我,一回来倒是逼问我的钱哪里去了,动不动就要找我借钱,也给他借了些,可还是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认为我偏了心,把钱都给了他弟弟妹妹。媳妇总是吵,回家就到处找。是啊,他们应该有钱,自己在外面承包工程,光工程机械就花了多少万,可是回家就只找我借钱,再就是背腊肉出去吃。在农村,老一辈和他们的下一辈之间,确实有着空间上的隔离,要尽孝道,基本谈不上,老年人都是自食其力,哪怕八十多岁了。能够相忘于江湖,对于老人来说,也并不是什么难事,可惜的是,子女辈还是念念不忘父母的那一点点财产,总认为自己从中分到的一份是最少的,而不问自己为老人做了什么。更有甚者,新起的房子,有人不愿意老人一起居住,认为不干净,在屋旁另筑小平房,算是父母的栖身之所。老人偶尔到正房里走走,还引得媳妇的大骂,甚至拳脚相向,理由只是踩了脚印在家里。参加村子的丧礼,见子女在棺材前后,并无戚容,只是当作一个寻常事来办罢了。    两性关系混乱。过去的乡土社会,男女有别,夫妻之间虽然没有多少浪漫的爱情可言,但相敬如宾,互相有底线,倒是很平常的。但现在的村子里,从谈话中可以知道,中青年们,男女之间的关系已经很混乱。中年男女,因为人口流动关系,夫妻天各一方的已经很普遍,但留守的一部分人,虽然有乡村人言之畏,还是不愿意难为自己,两两凑对的不在少数。更有甚者,部分稍有姿色的中年妇女,还把那有限的残山剩水当作资源,使得一些男人们围绕着团团转。而在外打工的一部分人,少了乡土社会中的人言之畏,更是随便。而小青年们,自小因为父母外出,教育失调,在两性关系上亦难健全,于是有十六七岁就私奔,过几天在外混不下去又回来的;有十六七岁就开始堕胎,甚至三番五次而无休止的,而男人则又是不同的男人。急剧变迁中,平静的乡村应对失措,不免阵脚有些乱,这苦果,也得他们自己慢慢去咀嚼。    婚姻不牢。一方面是上面讲的两性关系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婚姻质量,或许,也是互为因果。一方面,主要受到当前金钱为上潮流的影响,眼睛中金钱多了,感情就少了,加上置身于城市五光十色、变幻莫测的环境中,更模糊了男女们的视线。村子里好几个小孩,都是还不足一岁时,妈妈出走。出走的原因,主要是不能忍受贫困的生活,因为他们的妈妈,都是他们的爸爸在外打工时,一时认识的外地女孩。而现在,他们的爸爸又已经给他们换了几届妈妈。
  这篇文章转载自人民日报微信号,引发了很多人的关注和思考。小编邀请大家一起看看,一个湖南小村,折射着中国农村怎样的现状。    2015年7月下旬,我回湖南老家看望老人。前后正好一周,天气炎热,每日不过在家闲坐打发时光。间有人来聊天,尽量把来访者当成一个访谈对象,往往一谈就是数小时;偶尔也到邻居家坐坐,所到之处,都自觉当作一次调查,每日略作笔记。回无锡后,根据笔记,稍加整理如下,权作回乡散记。  星散的人口    我的村庄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村落。在我的记忆里,这里曾人口繁盛,百业兴旺,老有所养,幼有所乐,虽然物质生活还是很艰苦,但因为刚刚实行责任制,大家都满怀希望,认为好日子就在眼前。人是活在希望中的,希望使人精神焕发,做起事来劲头十足,认为前途光明,幸福感也就大大提高。这次回家,在村子里所感受到的,似乎并没有这种充满希望的朝气,倒是处处显出暮气沉沉。虽然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但幸福感并不强烈,尤其是展望未来,笼罩在人们心头的,多是不确定的阴霾。  在老人的帮助下,我们回忆起三十年前的人口状况。1985年左右,刚分产到户不久的时候,村子里的人口一共是132人,这些人中,老中青搭配合理,尤其是青年一代人,所占比例差不多是半壁江山。所以,那时感觉未来光明无限。(自然村所在的整个行政村人口将近一千人。)    而目前的人口,按照在村子里有田地的来算,排除通过高考等渠道出去而稳定在城市生活下来的人,是126人;但长期居住在村子里的,只有54人。而这54人中,基本以老幼为主。如果只算成年人,那么在村子里的成年人的平均年龄超过60岁,也就是说,基本都是老人,至少是年纪不合适在外打工的人。另外的72人,绝大部分都到了广东、上海、天津等地打工。其余的,有两家在附近镇上做生意,有一家已经是国家工作人员,彻底脱离了村子,但还是在村子里有田地,享受国家的直接补贴;还有一家在河南稳定下来,从来没有回过乡,但似乎还是有回家的打算,因为村子里集资拉自来水,这家还是参与了集资。(还有两家是通过了高考的独木桥,远远地在城市里安了家。)     老幼相守的村子,人们谈不上有什么希望所寄。老一辈,即使无可奈何,也是习惯了自己的故土;幼的一辈,不过是暂时寄托在这里罢了,待到十五六岁,也就开始“东南飞”了。外出的人,有的寄希望于回家养老,所以一般都利用多年的积蓄,盖了个房子在村子里;还有一部分,尤其是80后的一代,已经连回家养老的念头都没有了,利用几代人的积蓄,在县城甚至在自己的镇上,买了套小小的住房,有的还只是可以住三十年的廉租房。乡下,确实已经不是衣锦还乡的去处了。  即将荒芜的土地    因为劳力限制,村庄里的耕种方式,这些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是水田当旱地种。插秧割稻,没有几个劳力是难以完成的,请人帮助犁水田,或者插秧,一天要120到150元的人工费,还不大容易请到合适的人,于是逐步都改为种玉米,全村的水田,插秧的面积不到十分之一。问及吃饭的问题,都说种一季水稻后,可以管吃两年甚至三年,不足的时候,就到镇上买点来吃。显然,人口的减少,吃饭问题已经更容易解决了。    二是旱地的种植方式,已经全靠除草剂和农药了。过去都是犁地、锄草,现在都不用了,但这样连续多年种植下去,田地退化,土质板结,种上的庄稼更容易发生自然死亡之类的疾病,产量大减。老人们都自我解嘲:这哪里是种地啊。他们也深知这种方式不可持续,但没有劳力,又有什么办法呢?     三是种上茶叶或者油茶。采取简单的方法种旱地,也已经力不从心。就采取一种更省力的方法,种上茶叶或油茶,表示这田地还有主人,不可变为大家的牛马场。至于茶叶今后的市场需求,甚至是否能够把茶叶采出来,都没有来得及考虑。与其说是种植经济作物,不如说是因为种不了又不愿意被他人占用,采取的一种暂时占田的办法。    四是田地周围的树木开始吞噬农田。因为人口越来越少,加上现在饲养猪的方式就是吃饲料,不需要柴火,甚至烧饭也都用上了沼气,而建筑用材也基本停止,因为盖房子的高潮已经过去。于是,田地周围的树木肆意生长,农田往往成为一个个的林中小洞。结果是庄稼的光照不足,林中各种大小动物开始与人争夺粮食,小则松鼠、鸟雀慢慢地侵占,大则有野猪成片地蹂躏。    目前,还有老一辈的村民苦苦支撑。往后的发展,基本可以断定,年轻人不会种地了,自然和人争夺田地的较量将会以自然的胜利而告终。当然,人退林进,也未必不是好事,但村庄的衰落,将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日渐凋零的老一辈    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实行责任制初期的一代人,当时基本都是三十几、四十几岁,到如今,都已经是七十开外的人了。这一代人,早期经历了大集体时代,辛苦操劳还无所获、半饥半饱的过日子,子女众多,更是艰难度日;后期经历了改革与分田到户的责任制,感觉自己的劳动回报很直接,很有保障,就胼手砥足,起早贪黑,为自己的那个富裕梦想而竭尽全力。所以,这一代人是最辛苦、最勤劳的一代人。    劳动惯了,也就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生活。长期习惯的生活,是难以短时间内改变的。村子里六七十多岁的老人,很少坐在家里享福,只要有最后一点力气,都是坚持劳作,认为白日闲过就是一种罪过。子女辈将孙辈留在家里,爷爷奶奶辈再次充当一次父母辈,一把屎一把尿地带两三岁的小孩。接着就是上幼儿园,来回七八里路的山路,不择寒暑,每天跑两次。待到大一点,到镇上上学,奶奶们又合租一个小房子,算是陪读;并且,把孩子一送进学校,马上去找各种副业来做,只要能够赚几个钱,什么都愿意做。村子里的庄稼,也就是这些老人们种出来的,单独一个七十岁的老太太,种上二十斤玉米种的玉米,也并不是什么稀罕事。    精力是有限的,生命也是有限的,接二连三地这一辈人开始凋零。大多都是劳动到最后,也就撒手西去;长期卧床的,少有,大概对于勤劳的人们来说,不能劳动了,也就自认为走到了头,甚至对住医院都持排斥的态度,认为是浪费了钱;更有少数老人,因为没有子女照顾,或者照顾质量太差,干脆自我做了了断!谁说农民不理性呢?城市里的人,还为了最后延续几天生命,不惜高昂的医疗费,往往也只能维持一种质量很差的生命。但乡村老人的这种理性,却还是让人在感情上难以接受,虽然站在他们的立场上,可能是理性的,或者说是不得已的选择,但作为旁观者,还是为他们惋惜。一座座新坟的出现,直观见证了一代人成为过去,他们在此劳碌了一辈子,最终发现后继无人;自己辛勤开垦出来的田地,正被繁茂的树木逐渐吞噬;他们心中的理想家园,不再是后辈们眷顾的处所。甚至有的坟头,也难得有人来烧一柱香了。  即将返乡的第一代打工者    与村子里一位四十六岁的中年男人聊天,他告诉我:今年过完年就不想出去打工了,但在家忙过一阵后,发现还是难得找到钱,于是又勉强出去找事做。还是去深圳,但是发现工作不好找,年纪渐长,技术有限,于是只能找到又苦又累、工资还少的事情。前些天太热了,就又匆匆回家了,说不想再出去了。    这是一个处于临界状态的人,正在回家还是继续打工之间徘徊,两边都感觉是鸡肋,都没有多少好事情了。其实,这正是第一代打工者的最终结局,年轻时候的精力与聪明才智已经奉献给了城市,像一根甘蔗一样,被城市咀嚼过一遍后,汁水留在了城市,这个“渣滓”,最终难以在城市停留,大部分都还得回到生养他的这片土地上来。他们目前的年龄,大约在四十到五十五岁之间,因为这一代人所处的时代,大学教育还是精英教育,按照现在的大学入学水准,他们中很多都是可以上大学的。所以,这些人中,并不乏一些具有聪明才智的人,但时代弄人,他们并未获得多少成功,即便有,也是凤毛麟角。    为此,大部分都还是做了些准备的。利用多年打工的一点积蓄,差不多都回乡盖了个房子,虽然一律都是用水泥砖直接搭成,没有钢筋,没有柱子,但只要不发生地震之类的地质灾害,这样的房子大概还是可以住上几十年的。田地虽不少,但对这一辈人已经不具有多大的吸引力,早早地就吩咐家里的老人帮助种上了茶叶之类的经济作物,意思是回家后也不打算插秧种玉米了。他们的上一辈,把田地视为珍宝,甚至不惜与邻人大动干戈。到他们这一辈,只把田地当鸡肋,他们的下一辈,更是没把眼睛往这里瞅了。    想象一下,老一辈已经凋谢,这一辈回归乡村,对种田缺乏激情,下一辈不会做回归打算,将是一副什么样的乡村景象?或许还是像现在一样,又带着他们的孙辈,继续艰苦讨生活?没有了那份忍受艰苦的耐力,他们的子女辈能够赡养他们?从当前的趋势来看,是做不到的。因为教育的缺失,不愿意回归的这一代人其实也很难在城市立足,从在镇上买廉租房的这些年轻人身上,看不到他们抚养自己子女和赡养自己父母的能力。
  前途未必光明的第二代打工者    我们总是宗教式地把希望寄托在后辈身上,对于已经开始陆续外出打工的年轻一代,是否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其实这取决于他们的教育状况与自己的精神状态,当然还有大环境的机遇。从村子里的一些小青年来看(九十年代及其后出生),虽然情形有差异,但总体而言,前途似乎并不光明。    首先是所受教育欠佳。大部分青年都是父母在外打工,由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带大,隔代教育,虽然物质上得到了基本的保证,但学业多荒疏。爷爷辈与学校基本没有联系,更谈不上家庭与学校的有机配合了,于是多数初中不能毕业,少数初中毕业者只能进职业技术学校。而作为山村的孩子,一进县城,俨然一个大世界,就只知道玩耍,唯有与外在打工的父母联系,索取生活费,手脚也开始大了起来。当越来越不能满足其铺张的生活时,就辍学了事,或者到处混,或者到外面的城市打工。    其次是吃苦耐劳精神不再。如果说第一代打工者还有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一面,可在第二代打工者身上,已经难以发现这些良好的品质。他们认为这是一种傻,毕竟,他们并未经历他们父辈曾经经历过的苦日子。但他们的教育与阅历,决定了并不能轻松赚钱,开支与收入相抵,并不能有所积累。又对乡下的生活横竖不习惯,铁定了心不再回到乡下种地,事实上也已经全然没了种地的经验,于是以谈朋友、结婚为名,裹胁父母甚至爷爷辈倾其积蓄,在镇上甚至县城买得一套小房子,以为这样就成了城里人。将乡村仅有的一点资源,悉数灌溉了城市建设,自己没有经济来源,住上楼以后,将何以为生?     他们是徘徊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不稳定群体。如果说第一代打工者最终将回归乡村,那么第二代打工者将是既融入不了城市,又回不了乡村的一代。虽然这一代也会分化,积极的会渐渐融入城市,消极的会退回乡村,但主流还是徘徊于城乡之间,他们是一个不稳定的群体。从村子里的青年就可以看出,有的成了混混,有的辗转开店而终无所成。而这些混混和失败者的代价,都需要乡村来承担。直接地说,外面无以为生,还是找自己的父母甚至爷爷辈哭穷求助;间接地说,这些在镇上游手好闲,或者开店跑车的人,还是从乡下父老的口袋中赚钱,甚至无所不用其极,采取欺诈哄骗的方式,榨取乡下老实人的那点劳动果实。亲眼见过有小青年冒充即将上大学的学生,兜售蜂蜜,一瓶不过40元的蜂蜜,硬是卖到150元。各种伪劣产品的下乡,也是这些人子弟回报乡里的结果。    总的趋势是,人口回流将越来越少,费孝通主张的落叶归根的良性循环的乡村,始终不可得。少数优秀分子通过高考等渠道一去不复返,年轻一代虽难以进城,还是勉强赖在城市,不愿返乡。乡村发展后继无人,没有人的乡村只有衰败,只有重新回归自然。
  现代化之树也结有苦果    现代化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的便利,改进了人们的福利,尤其是在城市,在东南沿海,现代科学技术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之深,无论怎样形容都是不过分的。在内地山村,人们的知识文化水平没有跟上科学技术进步的节奏,在适应现代化的过程中,难免进退失据。在村子里,我们看到现代化对他们的很多负面影响,小小一个村子,就尝遍了现代化的很多苦果。(鉴于现代化的正面后果是显而易见的,在此不表。笔者并非认为现代化只有其负面后果。)     垃圾处理难。随着大量的塑料产品、玻璃产品等的出现,以往那种自然循环的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已经难以奏效,在循环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无法消解的多余之物。如大量洗洁剂、洗衣粉等,水直接排入自然环境;各种农药瓶、酒瓶、饮料瓶,连同其它一些无法自然分解的东西,都扔到自然环境中去。在家家户户的周围不远处,都有相对集中丢弃这些东西的地方,但在山区,地势有高低,这个丢弃地,可能就是其他人家的水源地,影响之大,显而易见。其它垃圾也开始集中出现,如随着养殖业的扩大,甚至个别的规模化,产生大量的动物排泄物,未经处理,直接排向自然,严重影响周边地区的水源。村子里的一个养殖户,就已经污染了地势偏低的旁边一个村落的水源,为此官司连连,上下不宁。  交通事故频发。因为是山区的村子,地势坡度大,而马路又是村民自己设计、自己动手修建的简易马路,路面差、弯度急,加上在农村跑的大都是些三轮摩托车,经过随意的改装,也就开始既当货车,又当客车,驾驶者又无资格限定,谁高兴都可以买一个上路跑。在这么一个小小的村子里,五年之内,发生交通事故无数,其中就有三起严重事故。一起是一村民乘车去镇上,半路翻车,当场身亡;一起是一村民开车去卖茶叶,翻车,当场车废人亡;一起是一家三口开车上路,车子冲下悬崖,当场死了刚结婚的儿子,媳妇重伤,腹中快临产的婴儿流产,自己重伤,虽然医治过来,但彻底丧失劳动能力。过去的肩挑背扛,固然是难以适应需要了,但机械给人带来方便的时候,附加这样高的风险,并且让农民自己承担,对村子的伤害是很大的。    打工者精神健康问题。小小的村子里,有三名外出打工的妇女出现严重的精神疾病(因为未见其本人,不明白具体是哪类精神疾病,但从村民描述的情形看,大多与情感有关。如一个时刻怀疑有别的妇女勾引她丈夫,动辄对别的妇女大骂,甚至舞刀弄棒,构成很大的安全隐患;还有两个是无端地发怒,与周围的人发生冲突),而未出去之前,都是极为健康的。因为精神出现问题,长期需要到医院治疗,还需要有人伺候,打工不仅没赚到钱,还因此而致贫。而这三位只是其中最严重的罢了,只有不能正常生活了,农民才认为是个问题,为了尽量多挣钱,是不会考虑人际的误会不误会、心情愉快不愉快的。从一个宁静而与世无争的环境中,突然置身于一个变幻莫测、不讲人情、五光十色的世界中,自然有些人是不适应的,他们的喜怒哀乐,又有谁会去关心呢?联想到我们在城市调查中所看到的,农民工一天工作十二小时,住宿条件恶劣,社会交往基本没有,甚至夫妻异地、亲子远隔,如此日积月累,年复一年,怎能保证人的精神健全呢?而他们从中得到的,居然是精神疾病和贫困,甚至连村子里的人,都仅仅将她们视为疯子,不大值得同情的。城里人在享受轻车广厦时,可能也不会想到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为了城市建设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却并未得到应有的回报。“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事实上,她们也只能是“归来泪满巾”了。    商业化、货币化渗透每个角落。过去的换工互助,现在成为直接支付工资的雇佣,按天收费,一点不含糊;过去走亲访友,带点礼品,或者自己亲手所做,或者到商店精心挑选,现在一律直接给钞票,并且已经成为人情的一种。不仅过去轻松的亲朋聚会之乐少了,反成一种负担,各自要在心里记住欠谁多少,或者谁欠我多少;在土葬习俗未改的情况下,过去周围的人一齐到场,轻轻松松地就组成了抬柩队伍,现在总担心是否能够把个笨重的棺材抬上山,甚至职业化的抬柩人员已经出现,给钱办事,买卖而已。当一切都货币化,也就失去了往昔的人情与社区认同。    传统手艺的消失。农村过去在应付物质匮乏的过程中,积累了很多的技艺,这些技艺既是对物质的极大节约,又塑造了大量生活中的艺术品。但在工业产品充斥的时代,这些都不存在了,或者至少是濒临消失。过去精巧的竹篾器具,古朴实用的石磨,不用任何铁钉胶水的桌椅,别致的蓑衣、斗笠,等等,都渐渐被一些县城周围的所谓农庄搜集去了,为的是给食客们看一看,意思是已经进入博物馆了。取而代之的,一律都是粗糙的、无法自然化解的铁质、塑料制品,甚至很多家庭的餐桌直接以一块大的地面砖作为桌面,取其光滑易擦。过去红白喜事,都有村中的大厨带领一帮人整治出一桌桌美味的饭菜,虽然都是本地常用食材,却色香味俱全,规规整整4×4的十六碗摆放方式,现在却都消失了,美其名曰学城里,圆桌、浅碟加酒精炉,菜品更不足道,甚至有煮整鸡蛋径直当作一道菜的。曾经被托尼称之为中国宝贵财富的民间手工艺,从此似乎走到了尽头,以粗俗代替精致,到底是一种进步还是一种倒退呢?我们一再批判西方文化霸权,叫嚣抵制西方文化入侵,却忘了最基层的传统文化正在自我毁灭。
  基层是否还有行政    按照当前的行政体系,村民委员会是村民的自治组织,不算一级行政单位,但事实上又存在一个行政村的概念,往往几个自然村被合并到一个行政村里,有什么对上和对下的事务,还是以行政村为单位进行组织。那么在当前,我们的村庄到底有哪些自治?又有哪些自上而下的行政?两者如何衔接?国家的政策,最终如何落实到村民中去,行政的这最后毛细血管是否畅通?     象征性的自治与行政:从村子里了解到的情况是,村委的自治作用仅仅体现在村民之间有纠纷产生时,可能会找村委的人来评个理,但因为村委的人与不同村民之间的关系远近不一致,村委在裁决时,或多或少存在偏袒现象。即使公平裁决,当事各方往往也认为存在偏袒,对村委的信任一半只存在于关系更近的一方,往往不大容易达成纠纷双方都认可的方案。所以,事实上所起的调节作用还是有限,其结果是,村委一般也不大情愿出面调解纠纷。而行政,大概就只存在低保名单的确定之类的事情了,可以说基本无行政可言,与多年前需要催缴农业税、上缴提留款的时候大不一样了。    分裂的村委:在村委几个成员之间,居然也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尤其是书记与村主任之间,各成一派,凡是对方拥护的,我就反对,势同水火,全然无视村民本身的迫切诉求。书记以其母系、父系亲属都是本村居民,亲属范围较广,所占势力也就不小;而村主任也是靠了亲属范围较广的优势,得以获得这一位置。所以虽然行政不多,但凡是涉及些许小利,都分裂为两个阵营,互相过不去。典型的比如,在修一条通往一个自然村的简易马路时,因为工程是由村主任牵头,书记一系就出现了钉子户,路不能通过,最终以大打出手、强行通过而告终。在乡村,家族与村务之间,难免会出现这种不愉快的冲突,但如何超越家族局限,以一村为务,确实是一个大的问题。    漠视民生:正如上面所言,象征性的行政导致村民的自生自灭。仅就道路而言,还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由国家组织修路,有一条路从村中穿过,但各自然村一直没有摆脱肩挑背扛。直到本世纪初,各村的老一辈村民哀叹再也背不动、挑不动了,自发组织修个简易公路,男女老幼齐上阵,以一个冬季之功,勉强修通简易路,但在山区雨水冲刷下,总是路难行,大卡车进不去,小三轮摩托车总是跳跳蹦蹦地跋涉。而这一自发工程,没有得到行政村的任何协助。在全国乡村道路硬化的大背景下,是可以由村出面,通过打水泥路而领取相应的资金的,可还是没有人牵头。当然,村委的成员都住在过去修的马路边上,并无迫切的需要。    最下者与民争利:如果仅仅是让村民自生自灭,也许还算一种无为而治,但现实是,村委利用自己手中仅有的权力,还有与民争利之势。比如该村的一名村委,自己想到另外一个自然村旁边的河里开辟砂场,就动员该自然村集资打水泥路,即在原来的简易路的基础上铺上一层水泥。动员大家出工、出力、出资,对富裕一点的几户人家,采取拉赞助、借贷等各种方式,让其把仅有的一点积蓄倾囊给他支配。最终的结果,是他个人通往河边的简易公路修通了,水泥路只从主公路出发的地方,象征性打了几百米。村民最初以为是村委为民办事,最后明白目的在砂场,该村委利用修通的路让去河边拉沙的卡车按车收钱,很快自己的大楼房就建起来了。  村级行政路在何方?作者初中时代的同学,年富力强,文化程度在村里就是很高的了,高中毕业,曾经有一段时间可能也被哪个方面看中,入了党,在村委干了两年,但最终还是广东打工去了。问其原委,说只能打杂帮忙,干不上事情,而他的家族背景就非常寒微了,父母双方都没有什么亲属,这就是没有群众基础吧?而小村里的另外一个四十岁的村民,为人正派,乐于帮助邻里,口碑不错,自己勤俭持家,日子过得也红火,听说最近正在入党。村子里有各种说法,说他可能会接班,意思就是可能成为行政村的书记之类,而这人的“群众基础”,也只能是一般,以前面的高中生经历来看,其实也未必能够如愿。在各自为家、无人思考村子整体发展的情况下,村子就是一盘散沙,散沙中难以产生真正的村民领袖。
  乡土是否还可以重建    早在七十年前,费孝通先生就提出了乡土重建的问题,认为在当时,乡土正被城市化的浪潮所冲刷,一切资源都被开矿似地挖起运走了,乡村衰败,不可持续。其实,乡村真正的衰败,城市化的巨大威力,到今天才显露无遗。今日的乡村,才真正衰败而需要重建,但仔细思考,我们的乡土是否还可以重建呢?     城乡共生应该是基本方向。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至少国内已经逐渐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市场,再一味追求浪漫的田园风格,是难以做到的。发展中,城乡关系到底是相辅相成,还是牺牲乡村而繁荣城市,在费孝通早年就一再讨论过。他的结论是中国的城市化过程,是牺牲乡村而繁荣城市,并且这样最终导致乡村的衰败、溃烂,以致城市的繁荣终将走不远。  通过我们自己在乡下的见闻,通过一些专门研究农村问题的专家言论,我们知道,乡村的衰败确实是一个趋势,并且越来越严重。而其中的关键原因,就是乡村的各种资源(尤其是人才)源源不断地流向城市,而向农村反馈的,虽然有,但远远不及流出的多,长此以往,就导致了牺牲乡村以繁荣城市的格局。虽然我们可以通过发展工业,利用外汇购买国外的农产品,并且这个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但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农产品的自给应该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所以乡村的发展,似乎不能任其衰败下去。现在的村民,粮食不够,还可以到市场上买点来补充,但一任发展下去,将来还能以能接受的价格买到吗?或者再退一步,即使最终都城市化了,不考虑乡村的荣枯,也需要乡村的人口都能够在城市很好地适应下来,稳定下来,不致于像拉各斯那样,农民涌向城市,形成一个巨大的贫民窟,社会问题更加突出。而我们当前的趋势,确实有大量的人口尴尬地处于城乡之间。所以,城乡发展的相辅相成,城乡的共生,应该还是发展的基本方向。    城乡共生要求资源的循环是平衡的。资源一方面是物质方面的,一方面是人口(或人才)方面的。游牧时代,人们逐水草而居,这是人口追逐物质资源,但这多少还是有一些主动性的。而我们现在,年轻一代出去打工,成了迫不得已的一种选择,因为只有到城市才能赚到点钱。从这个意义上看,还是人口追逐物质资源的,人口越是外流,尤其是优秀的人才的外流,越是导致城乡之间失去平衡,而物质资源是随人口而流动的,于是出现了物质追随人口而去的趋势。不是有很多的农民,千辛万苦培养一个大学生,结果孩子大学毕业了,留在了城市,还需要父母省吃俭用,凑钱帮助买房子吗?或者退而求其次,如上所述,在镇上或县城也要买个劣质的廉租房吗?这就是人与物一并流向了城市,正应了费孝通那句话,“乡间把子弟送了出来受教育,结果连人都收不回”。不仅大学生不会再回来,就是目前在乡村教书的教师、乡村医生,也想尽办法到县城,甚至更大的城市。在这样的洪水冲刷下,乡村的田野能不越来越贫瘠吗?     重视地方是留住乡村人才的关键。演变到今天这个局面,似乎都是市场的作用。确实,不能否认市场在配置资源上的巨大作用,也不能否认其合理性。但我们应该看到,我们从正式体制到一般社会心理,都只强调中枢的作用。从区域发展来说,城市分为各个不同的层次,从一线到三线四线,最后无足轻重的就是乡村了。反过来,人口也就向高层次城市流动,在小城市都不够气壮,更遑论乡村了。直白地说,就是乡村没有机会,没有地位,没有希望,而这不仅仅是市场决定的。虽然用人为干预的方式来挽救乡村,未必是很好的办法,但改变我们对地方的不重视,恢复到城乡并重的路子上去,最低限度,不牺牲乡村以繁荣城市,将是必要的。这就要求乡村医生、教师乃至一切乡村人口,都有机会在本地获得一个受人尊重的、体面的生活。而机会来自制度的安排,一方面,要让人才愿意下基层;一方面,要有一种机制,让在大城市里工作的优秀人才,有机会为家乡做贡献,有些地方的乡贤委员会的组织,是值得借鉴的。只有人们将眼光盯在地方,从地方就可以找到安身立命之所,而不必一定到中心(镇上、县城、省城、北上广等)才能得到认可,人才的分布才会趋于相对均衡。   以真正的民意代表来代表地方。在资源不是单向向城市流动的前提下,以真正代表民意的代表来代表地方,使地方事业能够有所推进。其实,在当前的农村,最需要各种合作,很多事业都需要具备知识和经验的人士来推动,比如教育、医疗、养老等等,若照当前这样下去,将越来越糟糕。当然,自上而下的重视,物质资源的反哺,也是必要的。近日媒体报道的山西近万名机关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的事,也充分说明基层缺乏组织力,运转不灵了。但自上而下的关照,毕竟还是一种外来力量,只有充分发挥本地的积极性,才能真正走出衰败的困局。一般而言,自上而下的力量,难以准确获悉老百姓的真正需求,而老百姓知道自己真正的需求,却不知道如何实现这些需求。当老百姓认识到是为自己而奋斗时,往往都是很积极的,凝聚力是很强的。作为自上而下的力量,在于挖掘、配合这种自下而上的力量,一句话,充分尊重民意。
  @cc2013iii
10:36:00  城市女,爹是在农村长大大学毕业后留城里工作,说实话他和老妈的观念真的特别不一样。。。然后还有所谓的穷亲戚,爱占小便宜,奶奶生病了姑姑给送去住院花了3000问我爸要5000,他四个兄弟一分钱不掏。...  -----------------------  跟我家差不多,不嫌弃农村人,自己老公还是农村户口。但是农村人好多亲戚啥的那些个恶习真心受不了。觉得你出去了赚了钱给他钱花都是理所应当的。养爹妈天经地义,凭什么连亲戚都要养?
  什么是农村人?  什么是城里人  这两者的区别是哪里? 居住地?  是指现在还住在农村的人 还是在农村出生长大的人?  如果小时候在农村出生或是长大
父亲在农村出生长大
算不算农村人?  这种自称为城里人的优越感.
请问你觉得自己优越的是在哪里?  家境? 见识? 文化?  出生地对人的各方面影响并不是绝对吧  反而这种自称城里人对所谓乡下人之间的奇怪优越感
本身就代表了一种愚昧吧
  想短命的,想自己给自己找气受的只管去找啊。没有那么多自愿牺牲的傻包子,哪里来的和谐社会哟。
  现在已经不管农村城市了哈,只要有钱钱就行。如果长得帅,这些都不是重点,倒贴的也多得很,长得抱歉了就肯定出幺蛾子的事就多了。  
  我就喜欢看评论,中国人就是喜欢内斗啊,
  不能以偏概全,只能看受教育程度和思想。  讲一真实例子吧,某城区里新建一小区,一客户前往买房,首先问售楼的:你们这预定客户的平均教育程度和职业结构如何?售楼处回答:90%大专学历往上,均在城区各单位工作,部分是工程师。。客户立即同意买买买  后和这客户聊天提到为何有此问,客户倒苦水:以前买那小区因为没提前问,很多是乡镇人买房,住那里周边邻居经常吵架,满嘴脏话对骂,甚至在家养鸡(公鸡打鸣那纠结),各种闹心。。。  显而易见,并非农村与城市的问题,而是教育程度和周边环境影响的问题。  农村富了,但是思想观念和教育程度脱节。
  半工半农永远不穷。
  @送老婆进三医院   不能接受,反正哥特瞧不起所谓的城里人!
  1.  老爸打电话,让我弟弟千万不要和小亮联系。如果找他借钱,千万不要借。我一听来了兴趣,就想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  小亮的爸爸被称为“小林彪”,就是特别精明的一个人,典型的墙头草。谁在当地混的比较好,他就会贴上谁。谁无权无势,就会欺负人家。  我们邻居中,有几个发展很好的,都是乡、县里的领导。每年过年,他就请人家去家里吃饭,搞得像一家人一样。  我曾和小亮的爸爸起过一次冲突。2000年的时候,我爸爸生意出问题,欠外债几十万。他说我妈妈,你们都欠这么多钱了,怎么不喝药死了。  我妈妈非常老实,嫁给我爸爸之前,一直在读书,学缝纫做衣服。自己就偷偷掉眼泪,也不会反驳。  我拿着一把菜刀就冲出来了,我对他说:你马上滚,要不然我一刀砍死你。  后来,我知道,他到处说我坏话。并且断言,我将来做不了好事,嫁不出去等等。  2.  小亮,这个人和他爸爸不一样,人比较善良,也乐于助人。在我小时候,我们村的人比较有经济头脑,几乎家家养鸡,卖鸡蛋。小亮拉鸡饲料卖给村里养鸡的人,赚了很多钱。  人有了钱,就不满足现在的生活。小亮的私生活很混乱,养了小老婆,据说给他生了一个女儿。这个小老婆的老公,蹲监狱了。  小亮的老婆很老实,就是任劳任怨的干活。结婚快20年了,家里一直是婆婆公公当家。自己回娘家,买东西的钱,都要给公公婆婆要。她第一胎生的女儿,婆婆公公很不高兴。第二胎生的孩子,生下来就有问题,没有活过7天。好不容第三胎生了一个健康的儿子,老公又不好好过日子了。  后来,他和别人合伙开工厂,还请我爷爷去看大门。这个生意赔了,他以前赚的很多钱都赔的一分不剩。  3.  小亮第二次做生意赔钱了,县委的一个退休老干部,也是以前的老邻居。就劝小亮和小亮爸爸,这时候刚赔钱,先不要轻举妄动做其它生意了。人在没钱的时候,容易慌乱。  小亮的爸爸,就说我儿子不是这样的人,肯定心里有数的。而事实小亮真的慌了,这时候有人拉他做生意,还去北京,要投资20几万。他没钱,借了很多高利贷。结果这些钱,全赔了。  小亮的姐夫是老师,小亮用他姐夫的身份证开了信用卡,额度5万。他还借了他姐姐七八万块钱,加起来十多万。  他姐姐这几年买房子,也没有多少钱。信用卡刷了这么多,只能自己想办法把钱还上了。以前她姐姐每个星期都会回娘家,出了这事之后,也很少回了。现在老师虽然涨工资了,一个月也就五千左右,两年的工资全都搭小亮身上了,让谁都不开心。  最近,来了很多人去他家里要钱,高利贷,利息很高,现在差不多50多万了。高利贷,一旦涉及,翻身的机会很小。他爸爸和妈妈快七十岁了,最近也瘦了很多。他妈妈以前从来没有打过零工,现在也开始打工了,一天也就赚十几块钱。他们家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周围的人都说是报应。  4.  我问我爸爸,还有什么办法吗?我爸爸说:现在只能赶快找人呀,和借高利贷的那边说,这个钱只还本金或者按银行利息。要不然连本金也还不上了。  小亮也还年轻,踏实干几年还是有希望的。但人在没钱的时候,尤其欠债的时候,容易心态不好。  我们家从2000年到2008年,我读大二的时候,我们家才还清了所有的外债,我爸爸的生意也走上了正轨。这接近10年的时间,除了已经有的困难,还有很多未知的困难需要一步步走过去。  小亮从来没有过一天苦日子,他根本就没有欠过别人这么多钱,也怕。今年过年时,他赌博又输了1万多。现在完全乱了阵脚,听不见别人的意见。  他父母一句话也不敢说他,怕他想不开。家里不能呆了,回几天家,就被父母劝走了。还好他老婆老实,就知道天天打工赚钱,家里孩子还有个照应。  5.  我和我爸爸聊着就聊到关于因果报应上面。我爸爸说:一定不要作恶,你要想想这件事情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能不能承受。如果不能承受,就不要对别人做这件事情。要对事情有敬畏心,不能因为一时的风光而忘乎所以。在困境中,要以不变应万变,韬光养晦。  一个家庭真的很脆弱,不知道被什么事情就毁掉了。关键的几步,走错一步还没有关系。走错几步,整个家庭的命运可能因此而改写。我始终相信因果相报,我们可以不刻意做善事,但一定不要为恶。  最后,用我爸爸的话结尾,他今年50岁,年过半百了。  他说:人生很漫长,赢得了开始,不一定赢得了结尾。为人一定要善,要不然老天爷不会给我们太多好运气的。人这一生,考验的是续航力,一时得失,都没关系。眼下的困难和漫漫一生比,都不足畏惧。最重要的是,踏踏实实,本本分分,过好这一生。
  孩子的人格形成于五六岁  孩子的人格形成于五六岁的时候,之后基本稳定。也就是说孩子在上学前这几年的与父母相处,就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将来的生活、情感、人际状态。  而在这几年中,前三年是至关重要的。目前国内孩子们的成长现状是,孩子往往是在一种生理、物质得到充分满足,但父母很少知道如何去满足孩子人格发展需要的状态下生存的。  相信每一位父母努力奋斗、创造财富,是为了帮助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而不是为了挣钱送孩子去见心理医生。  但是,因为这些父母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也没有学会怎么样更好地陪伴孩子长大,所以伤害还是会在无意中发生。  孩子接受心理辅导的过程是痛苦的,也是奢侈的,不仅是经济上的奢侈,更多的是时间精力情感上的消耗。与其如此,为什么不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就帮助他创造他美好的人生?
  养育方式直接影响孩子人格特质  有研究发现:  冷酷拒绝型的父母,所培养的孩子容易形成攻击性强的特质。  这是因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所感受到的父母是严苛的,拒绝性的,这就让他内心与父母的情感联结发生困难。对于一个很小的孩子来讲,他可能会将此感受为自己是不被父母爱的。  一个无法感受父母之爱的孩子,内心就缺少了建立安全感的基础,当一个人内心不够安全时,他为了抵御这个不安全的感觉,往往会做出一些攻击性的事情来,以确保自己有能力保护自己。  高度控制的父母所培养出的孩子容易社会技巧储备不足。  所谓高度控制的父母,就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一切由父母说了算,父母觉得什么是危险的,孩子就不能去碰,这样孩子就少了探索的机会;父母觉得什么是该遵守的,孩子就一定要服从,这样孩子可能会需要压抑自己的需求。  久而久之,孩子会习惯于服从父母的需要,因为只有这样对他来说才不会被父母责备。  溺爱型的父母容易培养出低控制力,也就是缺少心理边界的儿童。  所谓的心理边界,就是一个人能够感受到自己与他人不同的能力,能够从情感上区分开我是我,别人是别人,我有我对世界的看法和情感世界,别人有别人的。  所以他不会要求一切都围着他自己转,他也有能力接受别人与自己不同。  而被高度溺爱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因为是被高度满足的,缺少适宜的挫败性体验,所以也就没有机会建立起对世界的现实性体验,在他自己的感受中,他就像上帝一样,想要什么,就可以被满足什么,所以他就像是世界的核心,全世界都应该围着他转。  当他渐渐长大,走上社会后,会发现,这个世界不像他成长中所体验的那样满足他,因为在他成长中缺少处理挫败感的经验,所以他可能非常难以面对现实的社会,会体验到严重的失控感,进而影响到他适应社会的能力。
  做一个接受敏感型的父母  父母努力的目标是做一个接受敏感型的父母,这样的父母培养出的是关系自信,社会活跃的孩子。  接受敏感型的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能够敏锐地感受到孩子需要什么,并及时地给予恰当满足。  所谓的恰当满足,就是我们所给予的量既不是太多,也不太少,给予的内容,恰是孩子所需要的。  比如,如果一个婴儿哭了,妈妈能敏锐的感受到孩子这时候是感觉寂寞了,于是走到孩子面前,轻轻抱起他,跟他说说话,孩子可能会非常满足,这是他学习建立人际信任的非常重要的基础。  但如果这时候妈妈慌慌地跑过来,抓起奶瓶给孩子喂奶,而这时候孩子并不饿,妈妈此时的照顾对孩子来说,可能会是非常有挫败感的,他无法确信母亲能很好地照顾他,因为母亲总是不能恰当地满足他的需要。  而接受敏感型的父母,可以比较准确地满足孩子在生理和情感方面的需要,这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与他的关系是安全的,因为他的需要总是被恰当的满足,他对自己的生存状态也感受为安全的。  更重要的是,一个总是能被恰当满足的孩子,在他的内心,会形成一个对自己“好”的解读。因为在一个孩子的感受中,当他总是从父母处感受到好的体验时,他会将这个“好”感受为“一定是因为我足够好,所以爸爸妈妈才这样满足我”。  一个孩子,如果他能将自已感受为好的,被爱的,那他就会带着这样的体验成长,也会在人际关系间重复制造这样一些好的体验,他会成为一个在社会上能很好的发挥自己的能力,拥有很安全的人际关系的人。因为这些本来就是曾经体验过的,他能够去重复和制造这些体验。
  无能的父母 只能靠打骂  薛智元医师  有一些父母习惯用暴力修理、掌掴、拳打脚踢的方式来“管控”小孩。另有一些父母经常羞辱、贬低、谩骂或威胁恐吓自己的孩子。  在这种家庭成长的孩子,等于活在俘虏集中营或者思想改造营中,将来往往个性叛逆、或有暴力倾向、或易有情绪与心理偏差。  我们付出什么,就会得到什么。如果经常给予孩子的是暴力伤害,那么孩子叛逆顶撞也是应该的;如果我们经常骂孩子没用和笨,那么孩子变笨与没用是理所当然的;如果我们以威胁恐吓孩子为乐,那么孩子将来就会如我们所愿地成为无能、无自信与情绪不稳的人。  儿童教育专家L.罗恩贺伯特说过:“每一项惩罚都是在招认自己的控制能力不好。”  当一个人没有能力良好掌控孩子的行为时,才会诉诸蛮力、处罚与威胁。也就是说,一个爱打骂小孩的父母,等于是无能的父母,他的唯一法宝就是打骂。  而当被打骂的孩子越长越大,越来越叛逆,父母只得用越来越多的力气来试图管控。直到父母最后没力时,就换孩子来报复了。  孩子是我们最亲密与最重要的家人,但也可能是我们伤害最深、最残酷的对象。
  这个与农村城市无关,与自身素质有关!
  有时还真希望找个农村人,我们这里农村都拆迁,一夜之间变百万富翁啊~~~
  黑现实黑现实的说  一到农转非,100多万哪  就算你现在工资月入5万,也要2年多  重版月入5万的有几个
  那我就是芝麻看绿豆,看对眼儿了的那类。哈哈。有个农村的老公好得不得了,前提是他家在苏南农村,不贫穷。我结婚后突然发现,自己家有三亩耕地(现在是给别人代种)、一栋小楼(比较旧,但是作为去乡下度假住几天的落脚点还是不错的)、几分自留地(老公的奶奶在种菜,每次回乡下还能送我们很多瓜啊豆啊菜啊)。现在,公婆都到城里来和我们一起住了,帮着接送小孩。乡下离我们住的城市不远,二小时的车程。我们一大家人时不时周末回去过两天悠闲的日子。很好很好。
  看一个人不要看出处,主要看行为。
  农村女孩很好啊,勤劳,善良,节约,唯一不好的就是爹妈没有养老保险,如果自己是小资,或者有稳定收入,一定选择农村女孩,记住,养老保险很重要,自己没有养活一大家子的本事还是不要去连累人家攀高枝了
  我有一朋友重庆土著,硕士,自己开公司,父亲是正厅级干部。耍了一个上海的妹儿,父母都是工薪阶层。妹儿母亲一听说是重庆女婿,马上不干了:女儿,你怎么能去那山穷水尽的地方受苦啊!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病住院 英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