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人推崇只看k线图怎么与指标叠加,不看其他技术指标

看到很多交易前辈纷纷表示只看K线图,而不再关注各类指标,有人说是指标总有失效的时候,而K线一直有效,这是对的吗?为什么呢?
重要的揣测领导人的意图,不管干什么这都是很重要的。拿15年这次股市大涨来讲,为什么要搞起来这个股市。然后为什么政府又要给股市降温。再就是揣测群体心理学当然,对你要买的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研究是必须的。走势图看一眼就行了,K线嘛,看他干什么
&a data-hash=&cfb5eac34ee92& href=&///people/cfb5eac34ee92&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hovercard=&p$b$cfb5eac34ee92&&@Alpha&/a&
邀。好久没答题了。 &br&&br&@ 朱师傅 &a data-hash=&cfb5eac34ee92& href=&///people/cfb5eac34ee92&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hovercard=&p$b$cfb5eac34ee92&&@Alpha&/a&&a data-hash=&3f8e72dbcfcaeca0d4b98a& href=&///people/3f8e72dbcfcaeca0d4b98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hovercard=&p$b$3f8e72dbcfcaeca0d4b98a&&@袁梓谦&/a&
三位仁兄根据自己的交易经验,简单阐述了对K线的理解。K线就是一种记录价格变动的图形表述,并不是什么高大上的东西,简单、直观。只是越简单的东西反而越难理解,不是K线本身复杂,而是交易者自己想的太多了。&br&&br&K线实际上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是紧密相关的,只是平时很少用到,或者很少花时间去做这件事。好比去菜市场、超市买菜。菜价是随季节性供应变动的,即便现在有了大棚种植,但人们还是喜欢吃应时的蔬菜水果。冬天的西瓜,就不如夏天的好吃。&br&&br&人们对菜价的变动还是有直观感受的,虽然周期比较长。只是人们很少把每日每周的菜价画成K线贴到墙上。一是因为价格变动周期长,二是不管价格怎么变,你不都得买来吃么,只是买多买少,或是用其他品种代替而已。人们通过对长期的买卖行为做总结,发现了一些简单的规律,比如在价格低的时候大量买进储备,或是换季的时候买些性价比高的东西,这就是最原始的套期保值。&br&&br&可以把这些工作做的细致一些,初期的现货商就是这么干的。为了方便观察商品供需的周期性变动,以一种图形的方式记录下来贴墙上,几百年前日本人用这种方式记录大米的价格变动,K线就诞生了。所以,K的本质是不是很好理解?现在仍然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记录你感兴趣的事情。比如记录你的心情变动,记录你的身体状况变动,记录你的消费节奏的变动等等,并加以分析寻找规律,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br&&br&初期的市场,可能就是这么几个大现货商与商品供应者之间做交易。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的发展,参与交易的人越来越多。供应商进来了,普通老百姓也进来了,交易主体的构成越来越复杂,但本质并没有变,就是买和卖的关系。不管交易者构成多么复杂,就是分为两派——买方和卖方。当然还有观望的,可观望者没有参与实际交易,所以对价格的变动也没有什么实质性影响。K线始终反映的是基本供需关系的变化,同时反映了实际买卖双方的意愿。&br&&br&了解K线形成的历史和原因,也就能知道K线到底是干什么用的——寻找商品供需变动及实际交易者买卖意愿变动的规律。它的出现就是为了方便人们找规律,找规律,规律,律……目的就是为了让交易者在买卖行为中得到实惠。买方卖方都能得到实惠,而不是单一的,否则交易将不可持续,市场将不复存在。&br&&br&说了一堆废话,但我还是认为这是有必要的,你得知道K线是干什么用的,研究K线的目的是什么。对于K线具体的介绍,我一直推荐一套丛书——《股市操练大全》,第一册就是讲K线的。为什么这套丛书的第一册要讲K线,其重要性就能体现出来了。K线根本,基础中的基础。大伙儿认真去看,当然讲K线的书很多,不管哪本,能看明白就行了。&br&&br&技术指标,通过利用一系列的统计方法,对K线做数学上的分析总结,这是高阶课程啊。我在之前的回答中也提到过,只要能弄懂K线,那么弄懂技术指标也不在话下;只要能真正理解指标的本质,那么肯定已经吃透K线了。K线与指标间,实际上可以理解为互为充分必要条件,只是在学习上有个时间差。&br&&br&任何指标的设立,都是有条件的。做化学实验,还要对室温气压有个要求呢,不是吗?否则得出的实验结果肯定是不一样的。这些条件,与其说局限性,不如说是对K线分析做更精细化的应用。不是要纠结技术指标是不是始终管用,而是要明确,在什么条件下,可以用什么指标做分析。理解了这个逻辑上的顺序,就不会有指标不好用的观点。好比你不会在坑洼路面去开跑车,而会选择越野车。不同的路况,你会很自然的选择不同车型去开,而不会埋怨跑车为什么不能应付全路况。道理是很简单的。&br&&br&太具体的就不说了,大伙儿去学习总结。&br&&br&PS:再说几句废话。无论在哪个论坛、平台,能被发现的优秀交易者还是少数,这也符合市场总体盈亏比例的。通过对优秀交易者的观察,确实可以少走一些弯路。少走,但不是不走,有些事情还是要亲身经历过才能有所感悟。&br&&br&我不算优秀,但通过自己的交易经验,能分清哪些朋友是真的有深厚的交易功底,所谓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比如上面艾特的这三位。还其他一些朋友,只是那啥,嘴盘(话说能嘴盘还算不错了,有些真是驴唇不对马嘴啊),尤其在当下的牛市行情中,哈哈。这里没有贬低的意思,只是觉得,在发表观点前,自己得先捋顺一下思路。对交易类的问题,不能插科打诨那样乱说,得有理有据。&br&&br&不同的人,在不同的交易阶段,对同一个问题的理解是不同的,这个没有关系,都是正常的。不能说谁好谁差,认识的过程是要一步一步走的。有些朋友的答案,一看就能引起我的共鸣,这说明我与答主在同一个阶段中;有些答案,我也看不懂,但总觉得有道理,现在看不懂没关系,随着不断的学习实践,未来总会懂的。在知乎上我确实学到了一些之前没有意识到的经验总结,这对我是有很大帮助的。出了一个平台,就会有高价值的内容出现,有时间有机会就应该去多学些东西,不断完善,提高自己。&br&&br&但对于初入者,我还是建议先看书。经典书籍是有权威性的,本身作者大多都是优秀的交易者,都是对历史的经验总结。读书,是为了让你先了解交易这件事。再有,还是得靠自己的不断交易去总结,有时对很多问题的理解,是要推翻之前的先入性认识的。&br&&br&学、练、总结,不断重复,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对任何既成事实,先不要急于去否定,而是要去认真分析这件事的存在到底有没有道理,什么内容可取,什么内容可忽略。一味的否定,甚至贬低,没有必要,也没有任何意义。否定完了干啥呢?后面怎么办呢?否定是不能让自己提高的。
邀。好久没答题了。 @ 朱师傅
三位仁兄根据自己的交易经验,简单阐述了对K线的理解。K线就是一种记录价格变动的图形表述,并不是什么高大上的东西,简单、直观。只是越简单的东西反而越难理解,不是K线本身复杂,而是交易者自己想…
所有指标都只是价格的函数啊。&br&价格用x表示,指标就是f(x)。&br&不同的指标只不过是f(x)=ax+b,f(x)=a(x+b)^c……………等等的区别。&br&所以脑子好使,不需要看指标,自己就能大概知道指标会啥样子了。&br&但是!更多不用指标的是由于明白指标无用。
所有指标都只是价格的函数啊。 价格用x表示,指标就是f(x)。 不同的指标只不过是f(x)=ax+b,f(x)=a(x+b)^c……………等等的区别。 所以脑子好使,不需要看指标,自己就能大概知道指标会啥样子了。 但是!更多不用指标的是由于明白指标无用。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为什么很多人推崇只看K线图,不看其他技术指标
为什么很多人推崇只看K线图,不看其他技术指标
K线就是一种记录价格变动的图形表述,并不是什么高大上的东西,简单、直观。只是越简单的东西反而越难理解,不是K线本身复杂,而是交易者自己想的太多了。
K线实际上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是紧密相关的,只是平时很少用到,或者很少花时间去做这件事。好比去菜市场、超市买菜。菜价是随季节性供应变动的,即便现在有了大棚种植,但人们还是喜欢吃应时的蔬菜水果。冬天的西瓜,就不如夏天的好吃。
人们对菜价的变动还是有直观感受的,虽然周期比较长。只是人们很少把每日每周的菜价画成K线贴到墙上。一是因为价格变动周期长,二是不管价格怎么变,你不都得买来吃么,只是买多买少,或是用其他品种代替而已。人们通过对长期的买卖行为做总结,发现了一些简单的规律,比如在价格低的时候大量买进储备,或是换季的时候买些性价比高的东西,这就是最原始的套期保值。
可以把这些工作做的细致一些,初期的现货商就是这么干的。为了方便观察商品供需的周期性变动,以一种图形的方式记录下来贴墙上,几百年前日本人用这种方式记录大米的价格变动,K线就诞生了。所以,K的本质是不是很好理解?现在仍然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记录你感兴趣的事情。比如记录你的心情变动,记录你的身体状况变动,记录你的消费节奏的变动等等,并加以分析寻找规律,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初期的市场,可能就是这么几个大现货商与商品供应者之间做交易。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的发展,参与交易的人越来越多。供应商进来了,普通老百姓也进来了,交易主体的构成越来越复杂,但本质并没有变,就是买和卖的关系。不管交易者构成多么复杂,就是分为两派——买方和卖方。当然还有观望的,可观望者没有参与实际交易,所以对价格的变动也没有什么实质性影响。K线始终反映的是基本供需关系的变化,同时反映了实际买卖双方的意愿。
了解K线形成的历史和原因,也就能知道K线到底是干什么用的——寻找商品供需变动及实际交易者买卖意愿变动的规律。它的出现就是为了方便人们找规律,找规律,规律,律……目的就是为了让交易者在买卖行为中得到实惠。买方卖方都能得到实惠,而不是单一的,否则交易将不可持续,市场将不复存在。
说了一堆废话,但我还是认为这是有必要的,你得知道K线是干什么用的,研究K线的目的是什么。对于K线具体的介绍,我一直推荐一套丛书——《股市操练大全》,第一册就是讲K线的。为什么这套丛书的第一册要讲K线,其重要性就能体现出来了。K线根本,基础中的基础。大伙儿认真去看,当然讲K线的书很多,不管哪本,能看明白就行了。
技术指标,通过利用一系列的统计方法,对K线做数学上的分析总结,这是高阶课程啊。只要能弄懂K线,那么弄懂技术指标也不在话下;只要能真正理解指标的本质,那么肯定已经吃透K线了。K线与指标间,实际上可以理解为互为充分必要条件,只是在学习上有个时间差。
任何指标的设立,都是有条件的。做化学实验,还要对室温气压有个要求呢,不是吗?否则得出的实验结果肯定是不一样的。这些条件,与其说局限性,不如说是对K线分析做更精细化的应用。不是要纠结技术指标是不是始终管用,而是要明确,在什么条件下,可以用什么指标做分析。理解了这个逻辑上的顺序,就不会有指标不好用的观点。好比你不会在坑洼路面去开跑车,而会选择越野车。不同的路况,你会很自然的选择不同车型去开,而不会埋怨跑车为什么不能应付全路况。道理是很简单的。
太具体的就不说了,大伙儿去学习总结。
PS:再说几句废话。无论在哪个论坛、平台,能被发现的优秀交易者还是少数,这也符合市场总体盈亏比例的。通过对优秀交易者的观察,确实可以少走一些弯路。少走,但不是不走,有些事情还是要亲身经历过才能有所感悟。
我不算优秀,但通过自己的交易经验,能分清哪些朋友是真的有深厚的交易功底,所谓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很多人现在还真的,只是那啥,嘴盘(话说能嘴盘还算不错了,有些真是驴唇不对马嘴啊)。这里没有贬低的意思,只是觉得,在发表观点前,自己得先捋顺一下思路。对交易类的问题,不能插科打诨那样乱说,得有理有据。
不同的人,在不同的交易阶段,对同一个问题的理解是不同的,这个没有关系,都是正常的。不能说谁好谁差,认识的过程是要一步一步走的。
但对于初入者,我还是建议先看书。经典书籍是有权威性的,本身作者大多都是优秀的交易者,都是对历史的经验总结。读书,是为了让你先了解交易这件事。再有,还是得靠自己的不断交易去总结,有时对很多问题的理解,是要推翻之前的先入性认识的。关注笔者V/信:jscj188
学、练、总结,不断重复,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对任何既成事实,先不要急于去否定,而是要去认真分析这件事的存在到底有没有道理,什么内容可取,什么内容可忽略。一味的否定,甚至贬低,没有必要,也没有任何意义。否定完了干啥呢?后面怎么办呢?否定是不能让自己提高的。
最后送给投资朋友们几句话,现在和将来,全世界最接近人类梦想的地方就在你站立的这片土地,但是如果你只会躺在地上抱怨,梦想不会弯腰去抓你的手,目前天然气等投资火热进行中,有兴趣却无从下手,或者已在操作却并不理想的朋友,都可以直接联系笔者,V/信:jscj188。
本周议息会议是12月美联储加息的垫脚石吗?
“疯狂周”拉开帷幕
黄金将演绎何种剧本?题主,悄悄告诉你个秘密,不光可以只看K线,甚至可以连K线都不看,只看折线就行了&br&&br&&img src=&/0d3eef6ef7f088c68775_b.jpg& data-rawwidth=&1151& data-rawheight=&39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51& data-original=&/0d3eef6ef7f088c68775_r.jpg&&只看折线如何分析呢?首先我们看几个简单版的折线&br&经济周期理论:&br&&img src=&/d4b8ff75ddbd5b_b.jpg& data-rawwidth=&508& data-rawheight=&3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8& data-original=&/d4b8ff75ddbd5b_r.jpg&&&br&行业周期理论:&br&&img src=&/bd955ec3cbb315ad8315cf7_b.jpg& data-rawwidth=&425& data-rawheight=&25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25& data-original=&/bd955ec3cbb315ad8315cf7_r.jpg&&分为初创期(起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br&在培养基中细菌的种群增长曲线:&br&&img src=&/3e2d6aade6d51dd0c2a3_b.jpg& data-rawwidth=&504& data-rawheight=&3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4& data-original=&/3e2d6aade6d51dd0c2a3_r.jpg&&&br&你看,一个正常情况下的完整的上升趋势应包括四个阶段:形成期→加速期→减速期→停滞期&br&这是简化了的趋势分析方法,一般情况下现实中会复杂些,但是本质不变,我们来做一个简单的题目:&br&房地产价格趋势分析&br&&img src=&/a85d70edb9be20dd3a3eb9c61001f8ee_b.jpg& data-rawwidth=&689& data-rawheight=&30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89& data-original=&/a85d70edb9be20dd3a3eb9c61001f8ee_r.jpg&&上图可以看出来,在2013年10月到2014年4月这段时间,房价指数增长缓慢,在2、3月的时候关于房价崩盘的新闻多了起来,北京上海房价指数在4月份的时候终于到顶开始了下跌之路。&br&&img src=&/1a5dbbac5d_b.jpg& data-rawwidth=&687& data-rawheight=&30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87& data-original=&/1a5dbbac5d_r.jpg&&通过环比图可以看出来北京和上海房价指数在3、4月份的时候跌到了100,说明开始进入下跌之路&br&再看同比图,在10月份的时候达到顶峰,上涨的加速度成为了0&br&&img src=&/32efce09d8e35bed8734_b.jpg& data-rawwidth=&690& data-rawheight=&31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90& data-original=&/32efce09d8e35bed8734_r.jpg&&所以我在11月份的时候就在朋友圈里表示楼市泡沫将要破裂的警告,最后证明不出所料:&br&&img src=&/5a7acecdb6ba_b.jpg& data-rawwidth=&945& data-rawheight=&59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45& data-original=&/5a7acecdb6ba_r.jpg&&回到股市,对于股市来说,道理是相通的,技术分析三大假设之一:价格沿趋势运行。&br&道氏理论把上升趋势分为牛市一期,牛市二期,牛市三期;波浪理论把上升趋势分为1、3、5上升浪,2、4调整浪,其实道理是一样的。&br&我们也可以把股票价格的上升趋势分为形成期,加速上升期,减速上升期,停滞期&br&&img src=&/3fe6ea3b10c74b045cd603af33fb8f3b_b.jpg& data-rawwidth=&1146& data-rawheight=&38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46& data-original=&/3fe6ea3b10c74b045cd603af33fb8f3b_r.jpg&&有的股票走的就是这么规律,再回到开头上证指数的分析&br&&img src=&/0d3eef6ef7f088c68775_b.jpg& data-rawwidth=&1151& data-rawheight=&39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51& data-original=&/0d3eef6ef7f088c68775_r.jpg&&&br&你能否看出来哪里是趋势的形成期,加速期,减速期,停滞期?&br&如果加上一根10日均线是否看的更清楚一些呢,如果看得多了连10日均线都可以不要了&br&&img src=&/92f395d36ab8fd2cc40d56a_b.jpg& data-rawwidth=&1147& data-rawheight=&39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47& data-original=&/92f395d36ab8fd2cc40d56a_r.jpg&&据说有人用最简单的方法10日线上买入,10日线下卖出能够赚的盆满钵满,可谓是最简单的交易系统了,之前看到过有人用上证指数进行回测发现很多均线都可以用线上买入线下卖出的方法获利,其中22日线盈利最大,有统计能力的知友可以尝试统计看看。&br&折线图不光有以上分析方法,他也可以有阻力位,支撑位,双顶,三重顶,突破,回踩等分析方法,在K线图上能用的方法也大多能用于折线图,毕竟都是来源于同样的价格。&br&只有一张折线图都能换着花样进行分析&br&再来看看K线图&br&&img src=&/98b27c2a736aac1df4241_b.jpg& data-rawwidth=&1148& data-rawheight=&39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48& data-original=&/98b27c2a736aac1df4241_r.jpg&&&br&你看,是不是能看到的信息太多了?
题主,悄悄告诉你个秘密,不光可以只看K线,甚至可以连K线都不看,只看折线就行了 只看折线如何分析呢?首先我们看几个简单版的折线 经济周期理论: 行业周期理论: 分为初创期(起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 在培养基中细菌的种群增长曲线: 你看,一…
&a data-hash=&cfb5eac34ee92& href=&///people/cfb5eac34ee92&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hovercard=&p$b$cfb5eac34ee92&&@Alpha&/a&
邀。好久没答题了。 &br&&br&@ 朱师傅 &a data-hash=&cfb5eac34ee92& href=&///people/cfb5eac34ee92&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hovercard=&p$b$cfb5eac34ee92&&@Alpha&/a&&a data-hash=&3f8e72dbcfcaeca0d4b98a& href=&///people/3f8e72dbcfcaeca0d4b98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hovercard=&p$b$3f8e72dbcfcaeca0d4b98a&&@袁梓谦&/a&
三位仁兄根据自己的交易经验,简单阐述了对K线的理解。K线就是一种记录价格变动的图形表述,并不是什么高大上的东西,简单、直观。只是越简单的东西反而越难理解,不是K线本身复杂,而是交易者自己想的太多了。&br&&br&K线实际上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是紧密相关的,只是平时很少用到,或者很少花时间去做这件事。好比去菜市场、超市买菜。菜价是随季节性供应变动的,即便现在有了大棚种植,但人们还是喜欢吃应时的蔬菜水果。冬天的西瓜,就不如夏天的好吃。&br&&br&人们对菜价的变动还是有直观感受的,虽然周期比较长。只是人们很少把每日每周的菜价画成K线贴到墙上。一是因为价格变动周期长,二是不管价格怎么变,你不都得买来吃么,只是买多买少,或是用其他品种代替而已。人们通过对长期的买卖行为做总结,发现了一些简单的规律,比如在价格低的时候大量买进储备,或是换季的时候买些性价比高的东西,这就是最原始的套期保值。&br&&br&可以把这些工作做的细致一些,初期的现货商就是这么干的。为了方便观察商品供需的周期性变动,以一种图形的方式记录下来贴墙上,几百年前日本人用这种方式记录大米的价格变动,K线就诞生了。所以,K的本质是不是很好理解?现在仍然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记录你感兴趣的事情。比如记录你的心情变动,记录你的身体状况变动,记录你的消费节奏的变动等等,并加以分析寻找规律,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br&&br&初期的市场,可能就是这么几个大现货商与商品供应者之间做交易。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的发展,参与交易的人越来越多。供应商进来了,普通老百姓也进来了,交易主体的构成越来越复杂,但本质并没有变,就是买和卖的关系。不管交易者构成多么复杂,就是分为两派——买方和卖方。当然还有观望的,可观望者没有参与实际交易,所以对价格的变动也没有什么实质性影响。K线始终反映的是基本供需关系的变化,同时反映了实际买卖双方的意愿。&br&&br&了解K线形成的历史和原因,也就能知道K线到底是干什么用的——寻找商品供需变动及实际交易者买卖意愿变动的规律。它的出现就是为了方便人们找规律,找规律,规律,律……目的就是为了让交易者在买卖行为中得到实惠。买方卖方都能得到实惠,而不是单一的,否则交易将不可持续,市场将不复存在。&br&&br&说了一堆废话,但我还是认为这是有必要的,你得知道K线是干什么用的,研究K线的目的是什么。对于K线具体的介绍,我一直推荐一套丛书——《股市操练大全》,第一册就是讲K线的。为什么这套丛书的第一册要讲K线,其重要性就能体现出来了。K线根本,基础中的基础。大伙儿认真去看,当然讲K线的书很多,不管哪本,能看明白就行了。&br&&br&技术指标,通过利用一系列的统计方法,对K线做数学上的分析总结,这是高阶课程啊。我在之前的回答中也提到过,只要能弄懂K线,那么弄懂技术指标也不在话下;只要能真正理解指标的本质,那么肯定已经吃透K线了。K线与指标间,实际上可以理解为互为充分必要条件,只是在学习上有个时间差。&br&&br&任何指标的设立,都是有条件的。做化学实验,还要对室温气压有个要求呢,不是吗?否则得出的实验结果肯定是不一样的。这些条件,与其说局限性,不如说是对K线分析做更精细化的应用。不是要纠结技术指标是不是始终管用,而是要明确,在什么条件下,可以用什么指标做分析。理解了这个逻辑上的顺序,就不会有指标不好用的观点。好比你不会在坑洼路面去开跑车,而会选择越野车。不同的路况,你会很自然的选择不同车型去开,而不会埋怨跑车为什么不能应付全路况。道理是很简单的。&br&&br&太具体的就不说了,大伙儿去学习总结。&br&&br&PS:再说几句废话。无论在哪个论坛、平台,能被发现的优秀交易者还是少数,这也符合市场总体盈亏比例的。通过对优秀交易者的观察,确实可以少走一些弯路。少走,但不是不走,有些事情还是要亲身经历过才能有所感悟。&br&&br&我不算优秀,但通过自己的交易经验,能分清哪些朋友是真的有深厚的交易功底,所谓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比如上面艾特的这三位。还其他一些朋友,只是那啥,嘴盘(话说能嘴盘还算不错了,有些真是驴唇不对马嘴啊),尤其在当下的牛市行情中,哈哈。这里没有贬低的意思,只是觉得,在发表观点前,自己得先捋顺一下思路。对交易类的问题,不能插科打诨那样乱说,得有理有据。&br&&br&不同的人,在不同的交易阶段,对同一个问题的理解是不同的,这个没有关系,都是正常的。不能说谁好谁差,认识的过程是要一步一步走的。有些朋友的答案,一看就能引起我的共鸣,这说明我与答主在同一个阶段中;有些答案,我也看不懂,但总觉得有道理,现在看不懂没关系,随着不断的学习实践,未来总会懂的。在知乎上我确实学到了一些之前没有意识到的经验总结,这对我是有很大帮助的。出了一个平台,就会有高价值的内容出现,有时间有机会就应该去多学些东西,不断完善,提高自己。&br&&br&但对于初入者,我还是建议先看书。经典书籍是有权威性的,本身作者大多都是优秀的交易者,都是对历史的经验总结。读书,是为了让你先了解交易这件事。再有,还是得靠自己的不断交易去总结,有时对很多问题的理解,是要推翻之前的先入性认识的。&br&&br&学、练、总结,不断重复,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对任何既成事实,先不要急于去否定,而是要去认真分析这件事的存在到底有没有道理,什么内容可取,什么内容可忽略。一味的否定,甚至贬低,没有必要,也没有任何意义。否定完了干啥呢?后面怎么办呢?否定是不能让自己提高的。
邀。好久没答题了。 @ 朱师傅
三位仁兄根据自己的交易经验,简单阐述了对K线的理解。K线就是一种记录价格变动的图形表述,并不是什么高大上的东西,简单、直观。只是越简单的东西反而越难理解,不是K线本身复杂,而是交易者自己想…
从以下几个角度,向你回答。&br&&br&一、“好电影”的定义从来都是莫衷一是的。那么这里涉及到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什么叫做好电影?&br&1、艺术性强的?大岛渚的《感官世界》宛若当头一棒,这部电影情色与暴力齐飞,板砖共献花一色。电影史上从来没有否认过这部片子的高雅艺术性与深刻内涵,世界各国也从来没有否认过禁映是因其低俗。甚至备受好评的施隆多夫的《铁皮鼓》,却因其过于艰涩的内涵和过于豪放的乱象,在笔者心中评价也仅为“合格”,与《洛丽塔》是一类的。&br&&br&2、票房高的?这个“票房”在以前,或许是好电影的衡量标准之一,但到了新好莱坞时代,到了中国目前这个乱象丛生的影视时代,笔者只能说“呵呵”了。看看《小时代》,甚至看看《西游降魔》,只叫人叹服于营销策略的日新月异,观众审美的千奇百怪。所以,”2013中国电影总票房217亿 33部国产片过亿”这样令人骇然的新闻标题出现,也没有什么了。但是联想到4年前,这个数据仅为100亿,是否会有人思索这样光速的发展态势,会留下怎样的祸根与弊病?&br&&br&3、观众拍手叫好的?其实,这个“观众”的说法,也有很大的学问。接受美学里讲到艺术欣赏的保守性与变异性。例如,李安的《卧虎藏龙》在中国票房惨淡,在国外,好评连连。这就是保守性,观众会因为环境、民族、文化、传统等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在艺术欣赏时,“集体无意识”的存在偏向。而变异性,则可以用电影史上最经典的“大反转&——奥逊·威尔斯的《公民凯恩》为例。这部电影在如今看来,可以说是”0差评“,里面的台词、镜头、灯光、蒙太奇运用,都达到了远超那个时代的高度。可是,正因为”远超时代“,在1941年,这个类型片泛滥的年代里,这部作品实在是不讨喜,观众看不懂这样新奇的艺术语言,巨额投资注定血本无归,以至于这部作品甚至是雷电华倒闭的催化剂之一。&br&&br&二、“赚大钱”,啧啧啧,实在也是不好言说。&br&笔者升斗小民,认为但凡收回了成本的,有所进账的,都算赚钱,若赚的钱能是成本的两倍或以上,那么必然就是“赚大钱”的。上面各位朋友的回答中,有人认为《疯狂的石头》并没有赚到很多钱,笔者是不赞同的,它的投资不足300万,票房收入2300万,这还不包括为宁浩带来的无价的名利收入,至少数字上的投资回报率是足足十倍!有人或许会用《小时代》来回击我的话语,但抱歉,它在我心目中不算电影;有人或许会以《阿凡达》《少年派》为例,可是,《阿凡达》这样光预算就是5亿美元的大片,不是一线导演,谁也没有这魄力和投资号召力。&br&&br&所以,笔者私以为,所谓的“赚大钱”,不仅仅在于钱,还在于一些无形的名誉与声誉,这些东西不是靠票房所能显现的。还有,“大”钱,到底应该怎样去衡量,其实不在于观众的操心与瞎捉摸,而在于导演的市场野心,在于制片的投资回收目标。这里面,有着各式各样、千奇百怪的营销策略,有着有形无形、总控风向的政策操纵,有着可黑可粉、亦正亦邪的观影群体。这是一堆难以用数字去精确计算影响程度的影响因子,但却全部归结于一个冷冷的票房。&br&&br&三、“电影产业的规律”,对于这个说法,实在需要商榷和敲定。电影产业到底有着怎样的规律?这些规律的具体表现形态又是什么?或许是“优胜劣汰”,但不等于票房与口碑的博弈,它远远要复杂许多,里面的算计与攻讦,岂是固定的数字计算?或许是“好片亘古”,但这也不是目前的我们能有所置喙的,谁能保证一个世纪、数个世纪后,后人是如何看待今天的电影史?或许被我们踩入泥地的烂片,被高高捧起,被我们捧若星辰的佳作,为后人诟病。
从以下几个角度,向你回答。 一、“好电影”的定义从来都是莫衷一是的。那么这里涉及到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什么叫做好电影? 1、艺术性强的?大岛渚的《感官世界》宛若当头一棒,这部电影情色与暴力齐飞,板砖共献花一色。电影史上从来没有否认过这部片子的高…
电影产业的规律,还真不见得就是”好电影就能赚大钱“。
&br&&br&电影可以分成赚钱的和不赚钱的,但这个跟所谓”好电影“还是”坏电影“还真没有必然因果、逻辑关系。
&br&&br&有很多很好的电影赚钱了,但同时也有很多优秀的好电影赔钱了。
&br&反过来也一样。
&br&&br&可能我们很多时候只看到了一面,就以为电影只要”好“就能赚钱。
&br&&br& 即使是部”真好“的电影,是否赚钱也只占了不到50%的因素。
&br&因为一部电影赚钱于否,第一不是看影片质量,而是看影片投入(制作投入和市场投入)和市场目标(本国市场还是全球市场)
&br&&br&明确了投入和市场目标,才有回收计划。
&br&然后后面根据影片定位和内容,要知道怎么”卖电影“,就是宣传营销和发行环节,这块至少占50%。
&br&&br&所以,各种因素了解清楚了,反正我无论如何都无法得出结论说:电影产业规律是好电影赚大钱。
&br&&br&好电影对观众和创作者都有很强的激励作用,所以为什么优秀的作品总是集体出现,一拨一拨的。
&br&至于产业和市场是另外一个问题。
&br&&br& ---------------------------------------
&br&&br& 至于为什么还有大量的很烂的电影被制作出来?
&br&&br&这个问题,其实特别简单,不只是中国如此,全世界如此,电影诞生以来就是如此。
&br&&br&最早一分钟的电影,在一个小盒子里放,只能一个人趴上去看,用的是爱迪生的专利技术,里面啥内容?看女人脱衣服而已,一个镍币看一次。
&br&这一分钟微电影是否烂呢?无数、大量被生产出来。
&br&&br&电影是个比较贵的产品,还是个不太容易形成质量评估标准的文化产品。
&br&只要有人愿意出钱,那就拍呗。
&br&至于最后电影是个影史经典还是烂片,这个就不好说了。
&br&&br&现在电影史上不也经常给某个老片翻案嘛。
&br&&br& 但我估计这里问的大量烂片被拍出来,特别是国产电影,其实是有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原因的。
&br&要知道去年中国电影产量700部,今年肯定更高,其中很大一部分投资人,一种是不太在乎回收,玩一把,还有一部分不知道怎么回收,被玩了一把。。。
&br&&br&这两种总结一下共性就是:无知者无谓,无所谓的谓。
&br&&br&这年头要看着一部称心的国产片,比中彩票概率还低,不信你在淘宝上随便买个联票,总能中个五块八块的,但你要花个五十八十得看个自己满意的国产片,自求多福吧。
&br&&br& 大家别笑话,中国电影人创作水平目前能展示出来的,也就大概这样了。
&br&这时代,容不下牛人。
&br&&br&中国电影最深刻的矛盾是电影观众的鉴赏水平和口味和国产电影品质两者间巨大落差形成的矛盾。
&br&&br&在目前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下,抱歉,这多年,废话说了很多遍了,依然没有看到真正有价值又有可操作性的建设性意见。
&br&&br&做为观众能做的就是────“等”
&br&&br&“等”──下一个冯小刚
&br&“等”──下一个宁浩
&br&“等”──下一个姜文
&br&&br& 我对中国电影未来的主观YY就是──某个小概率事件彻底改变未来。
&br&但那个小概率事件是啥,我不知道。
&br&&br& 中国电影市场,用寻常眼光是看不到未来的。
电影产业的规律,还真不见得就是”好电影就能赚大钱“。 电影可以分成赚钱的和不赚钱的,但这个跟所谓”好电影“还是”坏电影“还真没有必然因果、逻辑关系。 有很多很好的电影赚钱了,但同时也有很多优秀的好电影赔钱了。 反过来也一样。 可能我们很多时候…
1 好片各有不同,烂片大抵相似:导演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br&&br&  2 据不完全统计,林志玲在片中分别上演了婚纱诱惑,空姐诱惑,尼姑诱惑,浴缸诱惑,酒吧诱惑……看到后半段,哥已经恍惚,自己到底是在电影院,还是用暴风在看D盘\隐藏文件夹\ 摇杆驱动文件夹里的波多野结衣专辑。如果影院就我一个,我不保证不会开撸。 &br&&br&  3 哈利法塔很好,帆船酒店很好,能看到富士山的山景房很好,西湖的游船和西溪的湿地都很好,尤其是3D眼镜投射下。但是,这些都没有志玲的身材好。 &br&&br&  4 懂技术,重感情,带得了孩子,救得了前夫,杀得死忍者,护得住国宝。你以为她是干特务的,其实她是卖保险的!她,就是中国人保优秀大客户经理张静初女士。为什么最后林志玲要说把刘德华让给她?——相知多年,值得托付。 &br&&br&  5 在电影的最后,我好像看到了刘长乐、许戈辉和余秋雨。刘长乐、许戈辉我能理解,凤凰卫视巨大台标和出品人太平绅士。但是余老师您真的触电了吗?真的是你吗余老师?唉呀妈呀太激动了!虽然只有一秒,您有望拿下本片最佳男演员呢! &br&&br&  6 决战时刻,刘德华对日本娃娃佟大为说,”不是你的就别拿”。我真担心他大喊一声:钓鱼岛是中国的! &br&&br&  7 上面那个担心是多余的。双方没有搁置争议,也没有共同开发林志玲,而是用这个方式解决问题:比剑! &br&&br&  8 佟大为,你说的英语、日语还是国语,怎么听都不像出自富士山而像大栅栏的,一股子豆汁儿味。 &br&&br&  9 一直有个偏见,喜欢刘德华的女生跟喜欢林志玲的男生一样————没品味。看完这个电影,我会坚持这个偏见。 &br&&br&  10 目睹了全程2小时的李先森表示,这是他活了20多年来看过最无聊的片子。还有比这更无聊的吗?有的,李先森还花了15分钟到知乎吐槽。
1 好片各有不同,烂片大抵相似:导演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2 据不完全统计,林志玲在片中分别上演了婚纱诱惑,空姐诱惑,尼姑诱惑,浴缸诱惑,酒吧诱惑……看到后半段,哥已经恍惚,自己到底是在电影院,还是用暴风在看D盘\隐藏文件夹\ 摇杆驱动文件夹里的…
"这是一部连杨丽娟都看不下去的电影。"
"这是一部连杨丽娟都看不下去的电影。"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手只看裸k不看指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