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医疗保险报销范围合作医疗报销生命监测仪费用么

80%的癌患不知道,这样用医保,每年至少省万元!
80%的癌患不知道,这样用医保,每年至少省万元!
癌症的治疗是一场持久战,与治疗关系最紧密的,除了治疗效果之外,就是治疗费用的问题。
手术治疗、放疗、免疫治疗等相结合的综合疗法,需要支付高额的医疗和住院费用,少则10万,多则几十万。高额的医疗费用,不得不使很多人放弃了治疗。
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了解一下,患了癌症怎么做最省钱。
有一种保险,是专为治疗大病产生的高昂费用而生,它就是大病保险。
这也是癌症二次报销的主要渠道(第一次报销为城乡居民、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
大病医保分为城镇职工大病医保(医保是单位交的)和农村居民大病医保。什么是城乡居民大病保险?
说到大病,是不是脑壳就弹出“癌症、尿毒症、白血病”之类躲都躲不赢的病,巴不得一辈子都用不到这个保险。
但是各位亲,我们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政策里所说的“大病”不是指具体病种,而是按医疗费定义的。一个自然年度内,
比如覃大爷在2017年内,共住了三次院,总共产生医疗费用70000元,其中合规医疗费用22900元,超过了2016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8605元,那就有资格报销城乡居民大病保险。
—— 居民大病医保 ——
适用人群:
只要参加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含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者,皆在适用范围。
报销比例:
(1)起付线:上上年度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2)封顶线:不封顶。
(3)报销比例:一个自然年度内,城乡居民大病保险采用分段累进制报销,即单次或多次住院需个人负担的合规医疗费用累计超过起付标准的金额。
报销方式:
提供住院医疗费票据、住院费用汇总清单、出院小结(出院记录复印件,加盖医疗保险章)、社会保障卡或身份证复印件。
转诊和异地治疗,需要提供相关证明。
—— 城镇职工大病医保 ——
适用范围:
一次性住院的医疗费用或30日累计的医疗费用超过2000元的,属于职工医保大病报销的范围。
报销标准:
1、2000元(不含2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部分,支付报销范围内费用的90%;
2、5000元(不含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部分,支付报销范围内费用的85%;
3、1万元(不含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部分,支付报销范围内,费用的80%;
4、3万元(不含3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部分,支付报销范围内的85%;
5、5万元(不含5万元)以上的部分,支付报销范围内费用的90%。慢性病门诊
如果是晚期癌症患者,可以办理慢性病门诊,报销额度为每年5000元。
办理方式:
持医保卡、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两年内相关疾病住院病历复印件、一年内相关检查报告单(如化验单、心电图、彩超、眼底造影、CT等单据)到承担门诊慢性病治疗服务的定点医疗机构办理。
注:需要到选定的医疗机构门诊就医才能报销。特殊门诊报销
我们都知道,大病医保只有住院期间的费用可以报销,那没有住院,门诊费用怎么报销呢?
别着急,我们可以通过看特殊门诊来进行报销。通常情况下,我们把诊治包括癌症在内的特殊疾病的门诊叫做特殊门诊。一些大病和慢病,不一定需要住院,在门诊也可以做治疗,所以才有了特殊门诊。
申请流程:
到定点医院门诊办公室,领取特殊门诊审核表(申请表),医生填写治疗方案加盖门诊专用章,持审核表(申请表)、相关检查报告、就诊卡、医保卡和身份证复印件至医保办理处或医院特殊门诊报销窗口办理。
注意:不是直接刷医保卡就可以,一定要填写申请表才可以报销。
另外,在不同的医院和患者所处的不同年龄段,所能报销的比例是不同的,例如三甲医院可以报销85%,二甲医院可以报销90%。
具体报销比例见下图:
注:城镇医保和新农合都可以申请。其它方式
除了医保报销的途径外,如果您是低收入群体或经济特别困难者,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获得治疗——
一、众筹治病,网聚爱心新方式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在网络上发起众筹,募捐治疗费用,也是一种可行有效的方式。对于危及经济困难群体生命的重大疾病,人们也愿意奉献自己的一份爱心,积少成多、滴水成河。
二、向民政部门申请“大病救助”
大病医疗救助是指依托城镇居民(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结算平台,资金投入稳定、服务平台共用、信息资源共享、结算支付同步、管理运行规范、救助效果明显、能够为困难群众提供快捷服务、覆盖城乡科学规范的一种新型医疗救助制度。
适用范围:
1.农村五保对象;
2.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
3.享受民政部门定期抚恤补助的重点优抚对象;
4.总工会核定的特困职工;
5.城乡低收入家庭成员。
报销比例:
1、门诊统筹乡、村补助比例分别为65%、75%。
2、一级医疗机构住院费用在400元以下者,不设起付线;
3、二级医疗机构补助75%~80%;
4、三级医疗机构补助55%~60%。
5、省三级医疗机构补助55%。
三、向慈善组织申请救助
目前的慈善公益组织非常多,有些特定的癌症可以申请救助。比如中国癌症基金会有乳腺癌、子宫颈癌、头颈肿瘤、消化道肿瘤的专项基金。
当然,还有很多其它其它的慈善组织有专项救助基金可以申请,您可以具体搜索了解。
北京医保药品目录新增15种肿瘤靶向药。
北京市新版药品目录的调整已在2017年下半年完成,参保人员看病报销新增约500种药品。其中,新增的36种谈判药品中,有15种是针对肿瘤治疗的靶向药。加上现行可报销的2510种药,届时参保人员看病用药报销范围将达近3000种药品。
注:因各省市的医保政策不同,报销的比例也会存在差异,请以当地的医保报销比例为准。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福利经济学分析--《山东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福利经济学分析
【摘要】:医药卫生事业关系亿万人民的健康,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是重大民生问题,国家提出大力推进医疗体制改革,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体系。我国是人口大国,尤其农民居多。作为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健全完善“新农合”①对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农民身体健康以及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新农合”制度也已推行10年。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在建立健全医疗服务体系、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保障国民身体健康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改革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没有解决好。比如,医疗资源供需不太均衡,资源配置不科学、不合理,患者就医治疗费用偏高,医患关系十分紧张,“新农合”参保率和报销比例不太高,因为疾病导致贫困以及相对需求来说政府投入较低等等。此时,中国医改已经到达一个分水岭,如何向前走成为了摆在党和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
对此,本文以崭新的视角,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运用公共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以及卫生经济学的相关理论,采用定性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以及文献研究法等方法,以实现资源配置优化、供需达到均衡、效率与公平适当兼顾的目标为切入点,通过深刻剖析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现行制度的实施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以及深层次诱因,科学研究地区差异和收入结构不同的人群对农村合作医疗需求的影响,对由政府来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由市场机制来调节医疗服务价格,构建长效农村医疗保障机制以及增强社会对农民生命健康的关注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并为解决相关问题提出一些有针对性、可操作性较强的建议和措施。这不仅弥补了以往学者们研究的不足,也为我国农村医疗制度改革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参考。
本文认为,医疗卫生服务属于一种稀缺资源,具有公共物品属性。我们国家如果要健全医疗保障体系,既不能像欧洲那样走完全福利化政策道路,也不能像美国那样实行商业化保险道路。我国要依据本国国情,量力而行。这就要求政府角色要准确定位,在保持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质的大前提下,适当引入市场公平竞争,强化立法监督管理,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和谐发展。
加大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投入,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实施区域卫生规划,优化配置卫生资源,构建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丰富政策宣传形式,提高农民自主参保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合作医疗筹资水平和报销比例,减轻农民的医药负担;强化大病救助制度,增强贫困人群抵抗疾病风险能力;放宽民营医院准入条件,建立医院之间的良性竞争,降低药物价格和医院收费标准;实施行业监管,加大查处力度,改善服务质量,确保群众医疗安全;进行农民素质教育,开展养生保健和预防治疗,增强全社会的保障水平;加强医疗保险信息网络建设,推行城乡一体化运行管理机制;积极推进商业保险,使农民拥有多重保险;建立健全法制体系,强化监督管理,维持良好的医疗秩序,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2【分类号】:R197.1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周幼曼;;[J];北方经济;2010年02期
陶瑞尔;;[J];中国发展观察;2008年04期
林燕;;[J];法制与社会;2008年15期
翁晓松;;[J];发展研究;2009年09期
丁夏夏;董黎明;高新宇;;[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年04期
全丽琴;;[J];河北农业科学;2009年10期
胡静;;[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王占霞;;[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丁雯;张录法;;[J];经济视角(下);2010年09期
段艳芬;;[J];商业经济;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王来渝;[N];中华建筑报;2005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胡小红;;[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徐毅;[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刘磊珂;夏蕾;;[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5期
魏洁;唐岱;;[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8期
严丽娟;谭捷;;[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7期
丁栋兴;马亚娜;;[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杨晓萍;;[J];现代农业科技;2006年05期
吴万敏;;[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段宏毅;孙艳丽;;[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宋红梅;;[J];北京档案;2009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钱元强;俞晓波;;[A];第二届中国公共预算研究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严可仕;;[A];华东地区农学会学术年会暨福建省科协第七届学术年会农业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申曙光;周坚;;[A];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30年:回顾与前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钱元强;俞晓波;;[A];第二届“中国公共预算”研究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王亚卓;任志华;;[A];2010中国国有经济发展论坛暨“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国有经济战略调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闫建璋;;[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蔡银莺;张安录;;[A];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土地问题研究[C];2006年
郑方辉;;[A];“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阮来民;;[A];“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冼青华;;[A];全国巨灾风险管控与巨灾保险制度设计研讨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周晓红;[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鄢奋;[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金钰;[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刘敏;[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张永学;[D];吉林大学;2011年
马建平;[D];吉林大学;2011年
王颖;[D];吉林大学;2011年
毕红霞;[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王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熊昌娥;[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夏西文;[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赖高飏;[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傅昕;[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曲鹤;[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杨真;[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刘飞;[D];南昌大学;2010年
薛美娟;[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刘丹;[D];安徽大学;2010年
牟玲玲;[D];山东大学;2010年
陈嘉妮;[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姜木枝;朱晓东;;[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1期
欧俊;李松柏;;[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0期
陈健生;[J];财经科学;2005年01期
;[J];理论参考;2009年06期
郭绵辉;;[J];理论参考;2009年06期
陈艺;;[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9年02期
代英姿;[J];财政研究;2004年06期
姚明霞;[J];当代经济研究;2001年04期
顾昕;;[J];东岳论丛;2010年01期
周长城,周庆华;[J];湖北社会科学;1996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德成;[D];浙江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玲;[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王胜强;[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志锋;张天;;[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9年06期
;[J];科学大观园;2005年19期
韩宗保;韩建;;[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7期
张文鸣;;[J];中国卫生产业;2006年01期
金梅;;[J];江淮法治;2006年14期
孙次宜;;[J];现代商贸工业;2008年06期
陆海霞;;[J];中国卫生经济;2009年02期
王锡源;;[J];经济与管理;2007年08期
傅子恒;刘小兵;;[J];经济管理;2010年09期
李秀梅;;[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小曼;;[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医学信息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曾伏秋;;[A];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公共服务研究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陈静;;[A];湖南省卫生经济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七次会议暨第二十二次学术年会专辑[C];2008年
翟建才;王云贵;;[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C];2009年
刘成东;;[A];第二十届航天医学年会暨第三届航天护理年会论文汇编[C];2004年
伍琳;;[A];湖南省卫生经济与信息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暨第一次学术年会专辑[C];2010年
;[A];2011年浙江省医学会医疗保险分会学术年会暨浙江省医院协会医院医疗保险管理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资料汇编[C];2011年
孙喜潮;郭金敏;;[A];《中国民政医学杂志》组稿暨医院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0年
;[A];中国医院协会职工医院管理分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毛汉涛;;[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陈青;[N];文汇报;2008年
;[N];山西政协报;2007年
朱晓京;[N];沈阳日报;2010年
本报实习记者 亢春燕;[N];呼和浩特日报(汉);2009年
小山;[N];中华工商时报;2008年
徐莹波;[N];桂林日报;2009年
奇胜;[N];鄂尔多斯日报;2010年
廖新波;[N];健康报;2006年
本报记者 鲁丽;[N];安康日报;2011年
刘云涛;[N];中国医药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亮;[D];武汉大学;2012年
叶永;[D];浙江大学;2014年
陆海波;[D];天津大学;2004年
沈如军;[D];河海大学;2002年
马正兵;[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孙蓉;[D];西南财经大学;2004年
朱彪;[D];山东大学;2010年
顾海军;[D];河海大学;2007年
侯远潮;[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于天飞;[D];南京林业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菊新;[D];山东大学;2012年
付兰君;[D];郑州大学;2012年
朱贺;[D];吉林大学;2011年
赵淑华;[D];云南大学;2013年
杜艳芳;[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田敏;[D];延安大学;2012年
王静;[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孙启发;[D];暨南大学;2011年
侯萌;[D];山东大学;2011年
单双;[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自然科学基金委“十三五”发布,明确生命科学、医学等领域_十三五,医疗,生命科学_政策法规_中国化工仪器网
自然科学基金委“十三五”发布,明确生命科学、医学等领域
  【中国化工仪器网 政策 法规】导读: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三五&发展规划有关情况新闻发布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高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秘书长、新闻发言人韩宇介绍相关情况,并答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高文    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三五&发展规划有关情况新闻发布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高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秘书长、新闻发言人韩宇介绍相关情况,并答记者问。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三五&发展规划》的研究起草和征求意见建议等方面作了介绍,从发展理念和战略思路、发展目标和战略部署、工作重点及战略任务、精准管理和战略保障等《规划》的内容等方面,进行了相关政策解读。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发展规划征求和吸纳了各方面意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三五&发展规划》广泛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并汇聚了许多有益建议均吸纳到规划中。    今年恰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立3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基础研究的重要源头作用,深刻指出,要夯实科技基础,在重要科技领域跻身世界领先行列。李克强总理强调要补好基础研究短板,加大长期稳定支持力度。在党中央、国务院支持下,在科技界和社会各界关心和爱戴下,基金委不断深化战略研究,筹划我国科技源头创新,坚持开门编规划,深入调研论证形成规划文本,广泛征求了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在今年基金委全委会审议通过后,又于4月中旬在网上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汇聚的许多有益建议均吸纳到规划中。    自然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贯彻发展理念,理清战略思路。    第二,明确发展目标,加强战略部署。    第三,突出工作重点,落实战略任务。    第四,推进精准管理,强化战略保障。    《规划》的发展理念及战略思路    一是把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首要任务,明确了推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基本思路。    二是突出&聚力前瞻部署、聚力科学突破、聚力精准管理&的战略导向。&三个聚力&着眼源头定位,着力原创激励,是&十三五&间科学基金工作的重要抓手。    三是明确坚持定位、激励原创、统筹支持、升级发展的总体思路,把握好基础研究相关要素,努力构筑科学基金&十三五&发展新格局。    《规划》目标体系分为两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实现基础研究&三个并行&。2020年达到总量并行,2030年达到贡献并行,2050年达到源头并行。&三个并行&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三步走&战略目标相呼应,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    第二个层面的目标是建设卓越科学资助机构。要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做到评审制度公正、绩效回报丰富、全球视野开阔、管理服务高效、资源总量宏大、资助谱系多样,实现世界一流的卓越管理。    《规划》目标体系关于&三个并行&的内涵    一是,2020年达到总量并行,即学术产出和资源投入总体量与科技发达国家相当,学科体系更加健全,为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奠定科学根基。    二是,2030年达到贡献并行,即力争中国科学家为世界科学发展做出可与诸科技强国相媲美的众多里程碑式贡献,形成若干引领全球学术发展的中国学派,为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夯实基础储备。    三是,2050年达到源头并行,即对世界科学发展有重大原创贡献,为我国建成科技创新强国提供源头支撑。    高文表示,&三个并行&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三步走&战略目标相呼应,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    《规划》的五项战略任务    一是聚焦科学前沿,加强前瞻部署。    二是强化智力支撑,培育科学英才。    三是创新仪器研制,强化条件支撑。    四是聚焦重大主题,推动交叉融合。    五是深化开放合作,推进国际化发展。    高文指出,在学科均衡布局基础上,规划遴选了118个学科优先发展领域和16个综合交叉领域,鼓励科学家结合科学前沿和国家需求探索创新。    《规划》两方面配套政策措施    一是规划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完善配套政策。具体从保障投入增长、加强战略管理、建设法治基金、强化经费管理、完善资助管理、强化信息支撑、加强组织建设、优化学术生态等方面,提出了8个方面18项保障措施。    二是厚植科学基础,增强源头供给,对于决胜&十三五&至关重要。    高文表示,将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聚力培育源头创新,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断做出新的贡献!    将重点支持18个相关&蓝绿&学科的战略发展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在五中全会也提出了关于绿色发展在内的五大理念,特别是&蓝绿&学科的建设,基金委也确实在&十三五&布局里给予了充分考虑。基金委有8个学部,包括数理学部、化学科学学部、、地球科学、工程与材料科学、信息科学、管理科学和医学。在8个学部里规划出比较典型的18个&蓝绿&相关学科发展战略,并给予重点支持,包括地球科学、资源与环境科学、海洋科学、能源科学等。我们共提出118个学科优先发展领域和16个综合交叉领域,这里包括了28个学科优先领域和7个综合交叉领域,实际上都是和&蓝绿&学科相关的。如地学部的学科当中,我们优先把海洋过程及其资源、环境与气候效应、全球环境变化和地球圈相互作用、地球环境演化与生命过程等等列入到重点发展的倾斜支持学科。    &蓝绿&学科发展和西部关联密切,基金委也鼓励西部地区的科研人员参与到生态环境相关学科的研究探索。基金委也专门针对西部布局了一些学科的研究,并与西部一些省份设立了联合基金,共同支持这些相关学科发展。    我们国家在&蓝绿&学科发展上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前期基础薄弱,基金委给予重点支持和倾斜,推动学科均衡发展,使落后学科尽快追赶上来。    &三个并行&目标衔接国家&三步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三步走&是党中央的一个既定目标,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九次代表大会上专门提出了&三步走&战略目标。作为响应,基金委现在也提出了&三个并行&目标:    第一个&并行&是到2020年,也即建党100周年时,国家基础研究成果和科研投入经费投入两方面都能达到总量和国际最发达的国家并行的目标。    第二个&并行&是到2030年,我国基础研究对整个经济发展、科学发展的贡献度应该和发达国家相当。    第三个&并行&是到2050年,即在建国100周年的时候,我国能真正变成世界科技强国。    六方面入手将基金委建成卓越管理机构    韩宇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未来将把基金委建成卓越管理机构,成为科学家之友,具体举措有六个方面:    第一,评审制度公正。通过完善同行评议制度,建立同行评议监测制度,使科研工作者对科学基金树立信赖感,激励科学家更加积极地投入到科学研究中。    第二,在卓越管理方面的目标是绩效回报丰富。通过科学评审和有效服务,使科学家乐于从事科研,多出成果、出人才、出思想,使社会大众对中国科技的发展有一种获得感。    第三,全球视野开阔。一方面要和世界的各个科学基金组织、科研机构建立广泛的联系。另一方面,大力支持我国科学家和世界各国科学家联合提出研究计划,共同来应对全球科学的挑战。    第四,实现管理服务高效。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优化评审流程,简化管理程序,方便科学家更好地开展研究;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服务意识,将热情服务科学家贯彻到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    第五,卓越管理上资源总量宏大。    第六,实现资助的谱系多样化。适应各个学科的发展,不仅要关注传统学科,还要兼顾基础学科,大力扶持新型学科、交叉学科;根据人才培养的不同规律和特点,设定相应的人才谱系;通过学科的支持和人才支持来实现促进基础研究的百花齐放和繁荣发展,让科学家通过科学基金管理有一种幸福感。    资助四大谱系项目发展    基金委&十三五&提出了资助四大谱系发展的目标:    第一类是探索类项目。这其中既包括好奇心驱动的研究,也包括目标驱动的研究。    第二类是人才类项目,如杰出青年基金、优秀青年基金等专门对人才扶持的项目。    第三类是工具类项目,即支持做最原创的重大仪器,支持基础研究。    第四类是融合类项目,包括学科交叉的融合和国际合作、重大研究计划等。    高文指出,四个谱系里,每个谱系都有一些重点。如在探索类项目中,基金委给予每个重点项目300万的资金支持。五年大概支持项重点项目;重大项目每年支持20项左右,每个项目2000万,五年大概支持100项重大研究项目。    从三方面解决基础研究方面的问题    一是研究经费问题。基础研究投入上升的速度非常快,有一个数据,基金委刚成立的时候,国家的投入是8000万元人民币,现在是248亿,30年就升了300倍。随着总量的增加,我们以后不可能有这样上升的速度,总量的投入随着发展可能速度会降下来,但是总量还是会慢慢与国外总量并行。    二是科研诚信问题。基金委这些年在科研道德建设方面也在出台各种各样的法规、规范、规定、建议。    三是社会宽容问题。科学研究要做出原创的东西,需要较长时期的积累。量到了一定的时候才能产生质变,在我国,这个转折点大概在年之间,我们需要更耐心一点。同时,社会对基础研究要宽容一些,要允许失败,只要认认真真的做,做出来、做不出来并不影响后续承担基金项目。社会对基础研究失败的宽容需要大家一起努力。    加强科研经费管理三大举措    基金委制定和发布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三大举措并行,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管理。    一是要完善制度体系。通过科学、公正、评审,依靠专家遴选出创新的项目,保证钱真正用在创新的人身上、创新方向上;建立具有公信力的评审制度平台,为科学遴选创新项目和人才孕育创新思想提供制度保障。    二是在钱的具体使用上,规范财务管理,健全安全、规范、高效的科学基金财务管理体系。逐步全面实现预算的绩效管理,强调尊重基础研究规律,构建职责清晰、科学规范、公开透明的资助项目、资金管理的新机制;在财务管理方面,要加大力度,完善间接成本补偿机制。    三是要加强资金监督。按照国家的要求,在经费的使用上少干预,按照最小化的原则对使用经费;按国家的要求,以抽查、审计的方式对项目经费使用进行总体把握和判断;充分发挥依托单位在科研经费管理的主体作用。    韩宇并指出,要明确和建立依托单位在行使资金监管主体责任等方面的信用等级评价体系,研究制定信用等级和间接经费挂钩的有效机制,真正形成一种正向激励的工作机制。    基金委目前以专家决策机制管理科研经费。基金委所有项目评审都是按两轮来做,第一轮先由专家们在网上经过通讯评议,刷掉一部分,第二轮再由专家们采取现场投票的方式,决定结果,如此就杜绝了基金委内部人员进行权力寻租的可能。    从三方面重视和扶持生命科学与医学科学发展    基金委对生命科学和医学科学给予了高度关注,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一是在指导思想上强调面向科学前沿、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重要国计民生,生命和健康在综合交叉领域中得到高度重视是应有之意。    二是16个领域都是跨学科交叉,每一个领域都涉及到众多学科,有的以生命科学和医学为主,也有其他领域与生命和医学领域交叉。现在,医学研究在自然科学基金整个经费中是第一大户,从领域分配上来讲,我们将给创新人才和创新研究一如既往的支持。希望在&十三五&探索过程中医学科学领域能够提出新的、适合于医学科学领域发展的资助管理模式。    三是在优先领域部署上,通过优先领域的引导,使我们全国的科学家更多关注科学前沿,引导探索创新。自然科学基金委&十三五&发展规划    以下摘选《第四篇:学科布局与优先领域》部分内容:    第十章夯实学科基础    (十五)学科发展战略思路与任务    学科是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我国要实现从科学大国向科学强国的转变,必须具有全面均衡的学科结构与学科体系。&十三五&期间,要继续重视基础学科、传统学科、优势学科,鼓励开展交叉学科、新兴学科、薄弱学科研究,大力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在各学科SCI论文总量和总被引用次数持续增长的趋势下,力争论文篇均被引用次数和高被引论文数量进一步增长,部分学科学术影响力达到世界领先,各学科吸引和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家及研究团队,形成国际上具有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的学术高地。    &十三五&期间,科学基金将在促进学科协调发展和重点突破方面强化以下工作。一是加强战略研究成果的有效应用。继续做好同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联合开展的战略研究工作,广泛凝聚以院士群体为代表的战略科学家和一线科研骨干专家的集体智慧,为引导科学家探索科学前沿和服务于国家需求提供战略视野和科学依据。与中国科学院共同支持的学科发展战略研究,侧重于发现新的科学前沿和新的学科生长点;与中国工程院共同支持的未来20年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注重从国家经济社会需求出发,提出支撑我国传统产业升级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突破所需解决的核心科学问题。二是加强资助工具的优化组合,推动学科交叉。在促进学科均衡协调发展的同时,有效利用重大项目和重大研究计划等资助工具,探索基础科学中心等资助机制,切实推动学科交叉与融合。促进自然科学与工程科学及人文社会科学交叉、物质科学与生命科学交叉。加强问题导向的综合交叉研究,如能源、资源、生态环境、人口健康等领域的重大挑战性问题。三是加强学科布局及资助管理。深入开展学科发展态势分析与评估工作,绘制学科发展&地貌图&,制定更加符合学科自身发展特点与规律的更精准的学科资助政策,探索与学科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相适应的资助管理模式,鼓励各科学部在学科结构调整、评议方式创新、资源配置优化等方面,探索差异化的学科管理方式。    在综合考量学科发展国际趋势和我国基础研究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着眼于推动学科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十三五&期间,科学基金工作的学科发展布局以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和管理科学为基本框架,制定针对数学、力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纳米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空间科学、海洋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工程科学、信息科学、数据与计算科学、管理科学、医学等18个学科未来五年的发展战略。    数学: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包括纯粹数学、应用数学与计算数学、统计学与数据科学等学科。数学既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也是众多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未来五年,将推动数学各分支学科进一步交叉融合,使其获得新的发展动力与活力;同时推动应用数学更加满足实际需求,使数学在解决科学技术发展以及国家重大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到2020年,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争取产生在国际上有重大影响的成果,在前沿领域形成具有引领性的研究团队,培养和造就具有竞争菲尔兹奖实力的青年数学家;在实际应用研究方面,力争解决国家重大需求中的科学问题,培养具有交叉学科背景和攻关能力的研究团队。&十三五&期间,重点支持几何分析、代数几何和代数数论及数学内部各分支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重点扶持问题驱动的应用数学研究;大力推动高性能科学计算研究、统计学和数据科学基础理论研究;特别重视物质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地球科学、环境科学、材料科学、系统科学、经济金融等应用领域中与数学相关的学科交叉问题研究。    力学:力学是关于力、运动及其关系的科学,研究介质运动、变形、流动的宏微观行为,揭示力学过程及其与物理、化学、生物学等过程的相互作用规律。已形成以动力学与控制、固体力学、流体力学、生物力学为主要分支学科,以爆炸与冲击动力学、环境力学、物理力学等为重要交叉学科的力学学科体系。未来五年,将继续鼓励原创性及引发学科理论创新的研究,重点加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新概念、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研究,加大支持薄弱方向,不断促进学科交叉,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到2020年,努力培养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力学家,形成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学科高地。&十三五&期间,重点支持多场多过程下固体的本构理论及极端力学行为、近空间高超声速流场内局部稀薄气体流态机理和方法研究、高速流动中的可压缩湍流问题、非线性系统的跨时空尺度动力学耦合机理及其应用等前沿问题的研究;加强新型材料的本构关系与强度理论、超常环境下材料与结构的力学行为、湍流理论及机理、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模拟与实验、航空航天动力学与控制、生物组织与仿生材料的多尺度力学行为等优势学科;着力扶持多体动力学、结构力学和高速水动力学等薄弱学科;加强关注航空、航天、能源、海洋、环境、先进制造、交通运输、人类健康等重大需求领域中的关键力学问题,形成对国家重大需求的重要支撑能力。    天文学:天文学研究宇宙中各种不同尺度的天体,包括太阳和太阳系内天体、恒星及其行星系统、星系和星系团,乃至整个宇宙的起源、结构和演化。天文学研究包括星系和宇宙学、恒星与银河系、太阳系与太阳系外行星系统、太阳物理、基本天文学。天文技术方法作为支撑天文学发展的技术基础,是天文学研究的组成部分。未来五年,将保持已经具备一定优势的研究方向,促进充分发挥我国观测大设备潜力的相关研究,扶植国内虽刚刚起步、但属于国际主流的研究方向。到2020年,围绕FAST、HXMT、DAMPE等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型地面和空间天文观测设备,在揭示银河系的结构和集成历史、暗物质粒子的物理性质、致密天体周围的强场物理规律、引力波相关物理问题、&射线暴中心能源机制、宇宙加速膨胀机理、太阳活动的来源等重大研究方向取得突破性成果,涌现出约20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家,将研究规模扩大五成,并显著提高学术水平。&十三五&期间,重点支持银河系的集成历史及其与宇宙大尺度结构的演化联系、致密天体周围的强场物理过程、引力波相关物理问题、恒星的形成与演化以及太阳活动的来源等前沿问题研究;加强天文技术和系外行星系统探测方面的研究;重视天文学与物理学、力学、空间科学、地球科学、信息科学等密切相关的交叉研究。    物理学: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及其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科学。在更小微观尺度和更大宇观时空上探索物质的深层次结构及其相互作用,也研究复杂体系、多粒子运动等&演生&出来的凝聚合作现象和规律。未来五年,将继续保持我国已有的优势研究方向,重点促进主流方向全面进步,促进我国物理学整体水平提升;鼓励对根本性基础科学问题进行长期深入的探索,引导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突破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做出实质性贡献的研究。到2020年,争取有1-2个科学思想和关键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形成2个以上国际上起主导作用的研究团队和有特色的学派,实现原创性实验技术方法和核心仪器设备的关键性能力建设。&十三五&期间,重点支持自旋、轨道、电荷、声子多体相互作用及其宏观量子特性;光场调控及其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冷原子新物态及其量子光学;量子信息技术的物理基础与新型量子器件等研究,深入开展后Higgs时代的亚原子物理与探测、中微子特性、暗物质寻找和宇宙线探测、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及其加速器物理研究;进一步扶持原子分子物理和等离子体物理等学科,增强软凝聚态物理、统计物理研究力量;加强物理学在与信息、能源和生命科学等学科交叉融合中的实质性作用。    化学:化学是研究化学反应和物质转化的学科,是创造新分子和构建新物质的根本手段,是与其他相关学科密切交叉和相互渗透的一门中心科学。当代化学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实现化学合成与过程及功能的精准控制。化学科学在国家工业生产、经济发展、环境健康和国家安全等相关领域的发展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与价值。未来五年,将强化基础性、前瞻性、交叉性和变革性的创新研究,实现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使我国化学研究的部分领域在全球化学研究中成为开拓者和引领者;培养一支具有国际视野的杰出人才队伍,形成若干引领化学发展的创新团队;在若干化学领域取得重大科学突破。&十三五&期间,针对分子精准转化的目标,实现功能分子的高效绿色合成、组装及新形态与新功能物质的构建;重点发展宏量制备及相关复杂反应体系的介尺度理论与方法,重视化学与化工过程的协同研究;优先支持面向能源高效转化与利用的催化与表界面科学;强化基于新原理的化学精准测量与分子成像技术研究;深化化学动态修饰调控的生物大分子及其生物学意义的认识;探究化学物质对人类健康与生态环境的系统功能关系;重点扶持团簇和仿生化学及其应用;引导基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选态化学及理论与计算化学的基础研究等。    纳米科学:纳米科学是在纳米尺度上研究物质的相互作用、组成、特性、制造方法以及由纳米结构集成的功能系统的科学,主要包括纳米表征技术,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在能源、环境、催化领域的应用,纳米器件与制造,纳米生物医学以及纳米标准与安全等五个领域的研究。未来五年,进一步加强和促进纳米材料的精准/可控制备,发展高时间、空间分辨的纳米表征技术以及纳米结构的定量分析技术,加强新型微纳器件的开发与制造加工和集成技术,开拓面向能源、环境和生物医药领域应用的纳米材料,进一步揭示与评价纳米材料的生物效应与生物安全性,制定面向纳米领域应用的重要标准。到2020年,在保持论文总量和被引用次数世界第一的基础上,争取在纳米科技领域有1-2个原创性的重大突破,形成2个以上国际上起主导作用的学科高地,有10人左右进入TOP1%科学家行列。&十三五&期间,重点支持纳米材料与纳米结构的精准/可控制备;纳米催化的本质以及应用;新型碳纳米材料以及碳纳米材料在电子器件、生物医药方面的应用;亚纳米尺度以及多层次表面微结构的表征新方法;面向能源高效转化、环境治理的多层次纳米材料;纳米生物效应与诊疗技术,基于纳米效应的器件设计与制造,功能仿生纳米材料与自组装,多维纳米打印制造,结构材料的纳米化以及纳米科技的基础理论等研究方向。    生命科学:生命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揭示生命活动规律和生命本质的科学。其研究对象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及人类本身,研究层次涉及分子、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群体及群落和生态系统。既探究生命起源、进化等重要理论问题,又有助于解决人口健康、农业、生态环境等国家重大需求。未来五年,将显著提升我国生命科学领域的论文质量,取得一批系统性的原创成果,继续提高在世界顶级科学期刊发文的数量和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壮大生命科学研究队伍,培养高水平研究团队,造就一批在国际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学家。&十三五&期间,继续保持我国科学家在优势方向上的国际领先地位,力争将部分优势方向,如蛋白质和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修饰和调控、干细胞命运决定机制、农林生物基因组学与分子辅助育种等,发展成为引领国际前沿的重要阵地;促进更多研究方向的快速成长,培养更多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的优势方向;大力促进弱势学科和研究方向的发展,如经典生物分类、动物模型建立和拟人化等;围绕重要科学问题,积极推动生命科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    地球科学:地球科学是认识地球的一门基础科学,包括地理学、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与空间物理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等以及与相关学科的交叉研究。探究发生在地球系统的各种现象、过程及过程之间相互作用机理、变化及其因果关系等,并为解决资源供给、环境保护、防灾减灾等重大问题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未来五年,将以科学问题为导向,解决制约保障资源供应、保护生态环境、服务生态文明的重大地球科学问题;发挥区位优势,扩大优势学科,推进传统学科向纵深发展;加强学科交叉,强化新兴学科发展。到2020年,力争在克拉通岩石圈形成与演化过程、关键地质历史时期生命-环境协同演化、季风系统动力学、青藏高原地球动力学过程及天气气候效应、大气复合污染形成机制等领域,能够形成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研究团队,引领相关领域的国际趋势。&十三五&期间,重点支持矿产资源和化石能源形成机理研究;地球环境演化与生命过程研究;地球深部过程与动力学;人类活动与地球环境相互作用机理与调控研究;类地行星起源与演化研究;典型地区圈层相互作用与资源环境效应研究;全球环境变化与地球圈层相互作用研究;天气、气候与大气环境过程、变化及其机制研究;重大灾害形成机理及其减灾对策研究;加强地球观测与信息提取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的研究。    资源与环境科学:资源与环境科学是以与人类生存发展相关的环境要素及其综合体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包括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土壤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等分支学科。未来五年,将深入开展陆地表层系统单要素与子系统的时空运动特征与变化规律的探索;着力拓展多介质界面相互作用与过程、多系统耦合机理与过程、区域人类活动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机制、关键带过程与功能等前沿与核心科学问题的研究;发展陆地表层系统动力学理论与系统模式和基于大数据的资源环境研究新范式;创新资源环境观测技术与科学数据共享。到2020年,培养造就一支强大的资源环境研究队伍;构建先进的研究平台,保持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全球环境变化的区域响应模式、人地相互作用关系与机理、地学信息图谱与空间分析等学科的世界领先地位;显著提升在环境污染及其健康效应、土壤生物的生态功能与环境效应、地理空间数据挖掘与地学建模等学科领域的国际地位。&十三五&期间,进一步聚焦陆地表层系统多要素多尺度相互作用,理解水文过程、土壤过程和生态过程、区域气候过程及其耦合,转型期城市/区域人文-资源-环境过程与机理,空间对地观测系统等前沿方向;扶持土地变化科学、数据集成模型方法等薄弱研究方向;建立对环境综合观测及长期定位研究的稳定支持机制,促进学科稳定发展。    空间科学:空间科学是以空间飞行器为主要工作平台,研究发生在地球、日地空间、太阳系乃至整个宇宙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主要包括空间天文学、太阳物理学、空间物理学(包括空间环境科学)、行星与太阳系探测、微重力科学、空间生命科学、空间大地测量学、空间地球科学等领域。未来五年,将继续保持我国的优势研究方向,加强空间探测基础性工作,不断开拓新的领域,促进学科交叉,鼓励国际合作。到2020年,有选择地开展重大科学问题的前沿探索,在北斗导航卫星的科学应用和基于子午工程、三亚非相干散射雷达等天基和地基探测的地球空间多圈层耦合研究方面获得创新性重大成果;力争更多科学家在重要的国际会议上作邀请报告,高水平论文数和论文被引用次数均进入世界前列;着重空间探测与研究的基础建设和能力建设,初步形成以覆盖多个前沿学科领域的空间科学研究计划为标志的学科创新体系;培养一批有国际影响的领军人才,促进我国空间科学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十三五&期间,优先支持日地空间环境和空间天气、太阳活动及其对空间天气的影响、空间与海洋大地测量理论、方法与技术及其地学应用等重大前沿问题研究;重点扶持行星物理等学科的发展;重视与等离子体物理、地球科学、大气科学等学科交叉研究。    海洋科学:海洋科学是研究海洋水体和海底,以及海洋与大气、海水与河口海岸等界面各种过程的自然科学,主要由物理海洋学、化学海洋学、生物海洋学、海洋地质学和海洋技术科学等五大分支学科构成。其时代特征表现为学科的交叉融合与技术的突飞猛进,从而催生发明与发现,在科学理论与应用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未来五年,将进一步促进我国的优势研究方向和具有一定规模的研究领域,同时培育我国涉足较少、但属于国际海洋科学研究前沿的发展方向和领域,并推进各分支学科的多学科和跨学科交叉研究。到2020年,力争主要分支学科取得国际领先的基础研究成果和支撑国家重大需求的应用研究成果;全面提升我国海洋科学家的国际地位,形成3个以上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的科学家群体。&十三五&期间,重点支持深海过程与圈层相互作用、深海大洋生态系统动力学、海气相互作用、陆海相互作用以及海洋综合观测系统与科学实验;加大扶持海洋技术科学等薄弱学科,加强对海洋观测、调查仪器设备的支持;重视海洋科学与地球科学其他学科以及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工程技术等领域的交叉与融合。    材料科学:材料科学是研究材料成分、制备与加工、组织结构与性能、材料使用性能诸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既是以探索材料科学技术自身规律为目标的基础学科,又是与工程技术密切相关的应用学科。未来五年,将继续资助我国已有的优势领域,并在国际主流研究和发展方向上加大资助力度,为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材料体系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重视促进学科交叉研究,如材料科学与信息技术、能源利用、环境科学和生命科学等重要应用领域的交叉融合,形成新的学科交叉研究热点;特别重视开展应用目标导向的材料科学基础研究。到2020年,形成3-5个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力的学术研究成果或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科技成果,培育3-5个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力的创新研究团队和若干名在国际上有影响的青年材料科学家。&十三五&期间,重点支持金属非晶材料、轻质合金材料、低维碳材料、新型功能材料、有机光电材料、生物医用材料、通用材料高性能化等方面的前沿和基础研究,发展计算材料学和新材料制备科学,加强基于新原理和新效应的材料性能测试方法研究及表征手段研究,注重材料的资源化可持续利用研究,提升传统材料绿色制备技术水平。    能源科学:能源科学是研究能源在勘探、开采、运输、转化、存储和利用中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其研究对象包括自然界广泛存在的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等,以及由此转化而来的电能和氢能等各种能量形式、能质相互转化和有效利用的各个方面。未来五年,将继续保持我国的优势领域,扶持相对薄弱的分支领域,鼓励和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研究;深入研究能源高效洁净转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维护国家能源安全及环境保护的能源相关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推动我国能源学科整体发展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到2020年,取得3-5个具有国际引领水平的基础研究成果或支持国家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应用成果,培养具有竞争国际知名奖项能力的青年科学家,形成3-5个由多位国际知名科学家组成的高水平研究群体。&十三五&期间,重点支持新概念热学-热质理论、化石能源高效清洁燃烧、多相流热物理与太阳能光热化学研究、新型热动力循环和超常极端条件下的传热传质研究、智能电网和新一代能源电力系统、高效能及系统基础研究、电力电子系统可靠运行理论与优化方法、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利用、高效低成本规模化电能存储等研究领域。    工程科学:工程科学是研究人造结构及其系统在特定条件下的表象及相关规律的科学,主要包括冶金与矿业工程、机械工程、建筑环境与土木工程、水利科学与海洋工程等学科。未来五年,在继续支持我国具有优势或特色的研究方向基础上,积极推动协同创新研究;结合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国防安全等方面的重大需求,瞄准国际前沿开展基础研究,并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加强和促进工程科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推动工程领域开展实质性的国际合作,尽快缩短我国与世界强国在工程科学领域基础研究的差距,在若干方向和技术领域实现与发达国家&并跑&。到2020年,形成若干个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力的研究团队或群体,有更多的青年学者在国际一流学术会议上作主题报告。&十三五&期间,重点支持领域包括化石能源高效开发与灾害防控理论、高效提取冶金及高性能材料制备加工过程科学、复杂机电系统集成设计、增材制造技术基础研究、机械表面/界面效应与控制、多种灾害作用下的高性能结构全寿命可靠性设计理论、绿色建筑设计理论与方法、变化环境下水资源高效利用与生态水利等。    信息科学:信息科学是研究信息产生、获取、存储、显示、处理、传输、利用及其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信息科学与技术近几十年的发展,深刻改变了科技、经济与社会生活,对当代科学的几乎所有学科领域发展都有很强的推动作用。未来五年,信息科学的资助工作将面向科学前沿,聚焦网络强国战略、&互联网 &行动计划、国家大数据战略以及《中国制造2025》战略等国家需求,把科学前沿研究和国家对信息科技的需求相结合,围绕相关重要科学问题开展深入的基础研究,使信息科学在解决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安全、智能制造等领域面临的重大技术问题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到2020年,力争取得对促进信息产业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具有明显作用、并在国际上产生重要影响的成果。&十三五&期间,重点支持通信与电子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化科学与技术、半导体与微纳电子学、光学与光电子学等分支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通过交叉研究孕育重大突破。大力推动量子计算、量子通信、智慧城市、类脑计算等重大交叉领域的研究,特别重视信息科学与其他学科交叉问题的研究。    数据与计算科学:数据与计算科学是一门研究数据的感知、传输、管理、分析、计算及其应用的交叉学科。数据与计算科学旨在揭示数据的内在规律及数据之间的关联关系,研究数据计算理论,实现从数据到知识的转化,为大数据科学计算、大数据分析、知识发现、问题预测与辅助决策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数据与计算科学是21世纪的一门新兴学科,在溯源过去、感知现在、预测未来方面均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针对国家大数据战略需求、产业需求和数据科学理论探索需求,开展数据与计算科学的前沿研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到2020年,力争取得2-3项具有重要影响的国际领先理论创新成果,取得若干在解决国家重大需求中具有引领作用的信息技术创新成果,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数据与计算科学领域的科学家和研究群体。&十三五&期间,重点支持数据与计算科学的基础理论、大数据获取与管理、大数据分析与理解、大数据计算模式,以及面向大数据的新型存储管理架构与系统等重要基础问题的研究;同时特别重视在&互联网 &、经济与金融、智慧城市、健康医疗、工业制造、能源环保、社会治理、公共安全等应用领域中与数据和计算科学密切相关的学科交叉问题的研究。    管理科学:管理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不同层次组织的管理和经济活动客观规律的科学。管理科学包括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宏观管理与政策、经济科学等子学科,是一门跨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性交叉科学。未来五年,将继续保持我国的优势研究方向,形成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中国特色管理科学领域,推动基于中国管理实践的管理知识源头创新,完善研究基础设施体系布局。到2020年,力争使管理科学国际论文总量、总被引用次数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和中国特色的以及能够支持国家重大管理决策的成果;形成由多位顶尖管理科学家组成的、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研究群体;建成具有一流国际水准的中国管理科学数据平台和智库。&十三五&期间,将更加重视解决源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实践中的相关管理科学问题;重点支持复杂工程决策理论、企业创新行为与国家创新系统管理、国家安全的基础管理规律,以及深化改革中经济结构及体制重构研究;加强管理科学与工程等优势学科及前沿方向,着力扶持经济科学等薄弱学科;重视管理科学同其他相关学科领域的交叉科学问题研究;瞄准重要且具有优势的前沿方向以及具有&中国议题&特色的领域,实施集群式高强度支持,使中国管理科学实现在部分特色领域引领国际前沿。    医学:医学是研究人口、健康、疾病等规律的一门科学,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中医与传统医学、药学、转化医学、医学技术等学科。既涉及众多长期尚未解释的基本理论问题,也面临大数据、创新技术、转化应用、个体化医疗和迈向精准医学等亟待解决的难题,还与心理、环境、社会等密切相关。未来五年,将遵循保持既往优势领域、鼓励原创基础研究、强化我国特色疾病探索的原则,布局具有战略意义和潜在引领作用的优先发展领域。深化已取得国际公认进展的重要疾病的研究,进一步加强药学研究与加快药物研发的速度,加强医学技术的创新与转化;力争更多医学科学家在顶级刊物发表系列原创性论文、受邀在国际大会上作报告或在顶级综述/评述性刊物撰写评论,形成一批由多名顶尖医学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团队。&十三五&期间,重点支持疾病的共性病理新机制研究、重大慢病疾病的精准化研究、新发突发传染病的综合研究、康复和再生医学前沿研究、重大环境疾病的交叉科学研究、个性化药物与个性化医疗关键技术与转化研究、中医理论的现代医学内涵研究;加强免疫学、肝脏病学等优势学科;扶持妇科、儿科重大疾病的医学研究;重视医学与其他学科的前沿交叉,包括医学物理学、化学医学、定量医学、干细胞医学、代谢医学、疾病微生态学、医学材料学、医学集成成像学等方向的发展都将促进对医学本质和疾病机制的理解。    第十一章优先发展领域    (十六)各科学部优先发展领域    &十三五&期间,通过支持我国优势学科和交叉学科的重要前沿方向,以及从国家重大需求中凝练可望取得重大原始创新的研究方向,进一步提升我国主要学科的国际地位,提高科学技术满足国家重大需求的能力。各科学部遴选优先发展领域及其主要研究方向的原则是:(1)在重大前沿领域突出学科交叉,注重多学科协同攻关,促进主要学科在重要方向取得突破性成果,带动整个学科或多个分支学科迅速发展;(2)鼓励探索和综合运用新概念、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为解决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做贡献;(3)充分利用我国科研优势与资源特色,进一步提升学科的国际影响力。各科学部优先发展领域将成为未来五年重点项目和重点项目群立项的主要来源。    1.数理科学部优先发展领域    (1)数论与代数几何中的朗兰兹(Langlands)纲领    主要研究方向:几何p-adicGalois表示的Fontaine-Mazur猜想;亚辛群的稳定迹公式;Shimura簇的上同调;特征p上的代数群的不可约特征标问题;简约群的表示和它们的扭结Jacquet模的关系;BSD猜想及相关问题。    (2)微分方程中的分析、几何与代数方法    主要研究方向:几何方程奇点问题与流形分类;Morse理论和指标理论及应用;高亏格的LagrangianFloer同调理论;Hamilton系统的动力学不稳定性;动力系统的遍历论;Navier-Stokes方程的整体适定性;广义相对论中Einstein方程的宇宙监督猜想,以及相关的反问题数学理论与方法。    (3)随机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主要研究方向:非线性期望下的随机微分方程;随机偏微分方程与正则结构;随机微分几何、狄氏型及应用;马氏过程遍历论;离散马氏过程的精细刻画;随机矩阵、极限理论与大偏差,以及在金融、网络、监测、生物、医学和图像处理等方面的应用。    (4)高维/非光滑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理论、方法和实验技术    主要研究方向:含非线性、非光滑性、时滞和不确定性等因素的高维约束系统的动力学建模、分析与控制,及学科交叉中的新概念和新理论;相关的大规模计算和实验方法和技术研究。    (5)超常条件下固体的变形与强度理论    主要研究方向:超常条件下固体的变形与强度理论、柔性结构多场大变形本构关系与功能-材料-结构一体化设计原理、新型复杂结构的不确定性动态响应规律及固体中弹性波传播机理;相关的新实验方法与仪器、多尺度算法与软件。    (6)高速流动及控制的机理和方法    主要研究方向:与高速空天飞行器和海洋航行器流动以及多相复杂流动相关的湍流机理及其控制手段;稀薄气体流动和高速流动的理论、模拟方法及实验技术。    (7)银河系的集成历史及其与宇宙大尺度结构的演化联系    主要研究方向:银河系的集成历史;银河系的物质分布;暗物质粒子性质探测;宇宙大尺度结构的形成;宇宙加速膨胀的观测;暗能量本质和宇宙尺度引力理论;星系形成的物理过程;星系性质与大尺度结构的关系;大质量黑洞的形成及对星系形成的影响。    (8)恒星的形成与演化以及太阳活动的来源    主要研究方向:星际物质循环、分子云的形成、性质及其演化;恒星的形成、内部结构与演化;致密天体及其高能过程;太阳大气的磁场结构;太阳发电机理论与太阳活动周演化规律。    (9)自旋、轨道、电荷、声子多体相互作用及其宏观量子特性    主要研究方向:新的量子多体理论与计算方法;新的高温超导以及拓扑超导体系,铜基、铁基和重费米子超导的物理机理问题,界面超导体系的制备与机理;拓扑绝缘体等拓扑量子态的调控机制,不同材料体系中拓扑磁结构;高密度、低能耗信息拓扑磁存储的原理性器件;新型低维半导体材料中能谷与自旋态的控制,高迁移率的杂质能带和多能带效应。    (10)光场调控及其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主要研究方向:光场的时域、频域、空间调控,超快、强场和热稠密环境中原子分子动力学行为;强激光驱动粒子加速、辐射源产生及激光聚变物理;纳米尺度的极端光聚焦、表征与操控;介观光学结构光过程精确描述以及微纳结构中光子与电子、声子等相互作用新机制,光子-光电器件耦合与操控和等离激元的产生及传输。    (11)冷原子新物态及其量子光学    主要研究方向:光子-物质相互作用及其量子操控的先进技术,新奇光量子态的构造、控制和测量,固态系统相互作用的光力学;基于量子光学的精密测量的新原理和新方法;冷原子分子气体的高精度成像技术与量子模拟,分子气体冷却的新原理和新方法;原子分子内态、外部环境及相互作用精确操控的新机制。    (12)量子信息技术的物理基础与新型量子器件    主要研究方向:可扩展性的固态物理体系量子计算与模拟;面向实际应用的量子通讯、量子网络和量子计量学等量子技术前沿的变革性新技术;用逻辑严谨的量子物理理论诠释、导引量子信息的研究方向。    (13)后Higgs时代的亚原子物理与探测    主要研究方向:超弦/M-理论、极早期宇宙研究探讨相互作用的统一;TeV物理、Higgs特性、超对称粒子和其他新粒子、强子物理与味物理、对称性研究和格点QCD计算;量子色动力学的相结构与夸克胶子等离子体新物质特性;不稳定核和关键天体核反应的精确测量,滴线区原子核的奇异结构和同位旋相关衰变谱学,合成超重核的新机制和新技术。    (14)中微子特性、暗物质寻找和宇宙线探测    主要研究方向:中微子振荡、中微子质量、无中微子双&衰变、直接和间接寻找暗物质、宇宙线源的成分和加速机制;抗辐照,大面积、空间、时间和能量高灵敏、高分辨的核与粒子探测原理、方法和技术;超弱信号,超低本底的探测机制和技术。    (15)等离子体多尺度效应与高稳运行动力学控制    主要研究方向:等离子体中多尺度模式(包含波与不稳定性和边界层物理)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和磁重联过程;稳态高性能等离子体的宏观稳定性和动力学和微观不稳定性、湍流和输运;电子动力学和在相空间所有维数上的多尺度湍流/输运的机理和模型;寻找降低热和粒子流对材料表面损伤的方法;波与粒子相互作用及其与其他物理过程的耦合。    2.化学科学部优先发展领域    (1)化学精准合成    主要研究方向:新试剂、新反应、新概念、新策略和新理论驱动的合成化学;非常规和极端条件下的合成化学;原子经济、绿色可持续和精准可控的合成方法与技术;化学原理驱动的合成生物学;特定功能导向的新分子、新物质和新材料的创造。    (2)高效催化过程及其动态表征    主要研究方向:构筑特定结构和功能催化材料的新方法与新概念;催化活性位点的调控;原位、动态、高时空分辨的催化表征新方法与新技术;催化反应机理和过程的新理论方法。    (3)化学反应与功能的表界面基础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表界面结构与电子态的新颖特性;表界面修饰和反应性的调控;分子吸附、组装、活化与反应;外场调控与表界面反应性能增强;多尺度、多组分复杂界面电化学体系;新介质体系中的胶体以及界面现象;表界面过程研究的新理论和新方法。    (4)复杂体系的理论与计算化学    主要研究方向:强关联及激发态的电子结构理论新方法;针对大分子和凝聚相体系的低标度有效算法;针对复杂体系,发展多尺度的动力学理论,包括量子动力学、量子-经典混合以及经典动力学。    (5)化学精准测量与分子成像    主要研究方向:新的分析策略、原理与方法;超高时空分辨技术与成像分析;多维谱学原理与技术;单分子、生物大分子和单细胞的精准测量、表征及操控;活体的原位和实时分析;生物传感与重大疾病诊断;公共安全预警、甄别与溯源;大科学装置的应用;极端条件下的化学测量与分析。    (6)分子选态与动力学控制    主要研究方向:高效分子振动态制备技术和基于相干光源的探测技术;多原子反应动态学;表界面化学反应动力学;分子振动激发态、电子激发态及非绝热动力学;多元复杂体系的动力学测量及模拟。    (7)先进功能材料的分子基础    主要研究方向:新型功能材料体系的分子基础与原理,以及多尺度结构及宏观性能控制;高性能和多功能新材料的创制,这些性能与功能包括面向能源、健康、环境和信息等领域的光、电、磁、分离、吸附、仿生、能量储存与转换、药物输运、自修复、极端条件应用等。特别注重我国特色资源的研究和深度利用。    (8)可持续的绿色化工过程    主要研究方向:复杂体系化工基础数据的精准测量与建模;限域空间或极端条件下的质荷与能量传递和反应;复杂化工体系介尺度理论与方法;基于原子经济性和宏量制备的化工过程及过程强化技术。    (9)环境污染与健康危害中的化学追踪与控制    主要研究方向:复杂环境介质中污染物的表征与分析,多介质界面行为与调控;大气复合污染控制;灰霾形成机制与健康风险;水和土壤污染过程控制与修复;持久性有毒污染物环境暴露与健康效应;环境中抗生素及抗性基因的传播与控制;放射性物质的环境行为与防控。    (10)生命体系功能的分子调控    主要研究方向:以细胞命运调控为主线的分子探针设计、合成及应用;生物大分子的合成、标记、操纵、动态修饰、化学干预及其相互作用网络定量化;小分子对生物大分子的系统调控;重要生物活性分子的发现与修饰;重大疾病治疗的先导药物发现和靶点识别。    (11)新能源化学体系的构建    主要研究方向:碳基能源的高效催化转化;燃料电池、二次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等电化学能量储存与转化系统集成;高效太阳能电池材料设计与制备、器件组装与集成的光电转换过程化学;纤维素类生物质选择转化和生物燃料电池。    (12)聚集体与纳米化学    主要研究方向:分子聚集体中的基元协同作用;大分子、超分子和纳米结构的精确构筑和调控;大分子凝聚态结构、动态演变及其理论与计算方法。    (13)多级团簇结构与仿生    主要研究方向:团簇的精准制备、本征性质表征和理论;团簇的动态生长、机理、结构和性能;团簇多级结构的构筑与协同效应;仿生团簇的生物功能和高效化学活性。    3.生命科学部优先发展领域    (1)生物大分子的修饰、相互作用与活性调控    主要研究方向:生物大分子修饰、动态变化及其功能;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动态性和网络特征;生物大分子特异相互作用的结构基础和预测;生物大分子复合体的自组装;糖、脂化学与酶促合成、结构与功能;高分辨等技术方法研究细胞内大分子行为。    (2)细胞命运决定的分子机制    主要研究方向:细胞可塑性调控机制;细胞器和亚细胞结构的动态变化及其功能;细胞跨膜信号转导与命运决定;干细胞多能性维持与定向分化的机制;胚胎干细胞分化的转录和表观遗传调控网络。    (3)配子发生与胚胎发育的调控机理    主要研究方向:配子发生和成熟的分子机制;胚胎发育图式的动态变化及其分子调控网络;细胞谱系发育的分子机制;配子发生和胚胎发育的表观遗传调控。    (4)免疫应答与效应的细胞分子机制    主要研究方向:免疫细胞新亚群、新分子及其功能;免疫细胞识别和活化的信号转导;不同类型免疫细胞相互作用及其功能;微生态黏膜免疫机制;免疫耐受和免疫逃逸机制。    (5)糖/脂代谢的稳态调控与功能机制    主要研究方向:糖/脂代谢与能量代谢的网络调控;膜糖/脂代谢的动态调控与功能;糖/脂特异代谢物的转运机制与功能;细胞或组织器官特异的糖/脂代谢与功能;糖/脂代谢调控与内分泌系统的相互关系;糖/脂代谢的稳态维持与异常发生机制。    (6)重要性状的遗传规律解析    主要研究方向:复杂性状的遗传结构和调控机制;复杂疾病的遗传和生理机制;生物性状演化的遗传基础;人类及重要生物表型的特征及遗传基础;次级代谢调控的遗传基础。    (7)神经环路的形成及功能调控    主要研究方向:神经元的发育、形态与功能;神经元之间选择性联系机制;神经环路信息的处理和整合;神经环路异常与疾病发生机理。    (8)认知的心理过程和神经机制    主要研究方向:感知觉信息处理与整合;注意和意识的心理过程和神经机制;高级认知过程(学习、记忆、决策、语言等)的心理和神经机制;认知异常的发生机理、早期识别与干预;人类个体认知与社会行为的发生发展过程。    (9)物种演化的分子机制    主要研究方向:特殊环境下物种的适应性演化机制;物种相互作用的协同演化机制;物种相似性状的趋同演化机制。    (10)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    主要研究方向: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机制;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机制;生物多样性丧失机制;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    (11)农业生物遗传改良的分子基础    主要研究方向:农业生物重要性状形成的遗传基础;农业生物基因与环境互作机制;农业生物表型和基因型的关系;农业生物育种的新理念和新模型。    (12)农业生物抗病虫机制    主要研究方向:农业生物抗病虫的分子和生理机制;农业生物免疫应答的分子基础;农业生物病虫害发生的规律与防治基础。    (13)农林植物对非生物逆境的适应机制    主要研究方向:农林植物适应非生物逆境的分子生理基础;农林植物对多种非生物逆境的交叉响应机理;农林植物适应非生物逆境的栽培调控机制。    (14)农业动物健康养殖的基础    主要研究方向:农业动物重要性状形成的生物学规律和生理基础;农业动物及养殖环境中病原的适应性与传播规律;重要人兽共患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控;养殖过程中环境因子变化和污染物迁移规律;饲料营养及代谢产物对动物免疫的影响机制;牧草品种选育及草地生产力维持机制。    (15)食品加工、保藏过程营养成分的变化和有害物质的产生及其机制    主要研究方向:食品加工方式、加工过程营养成分的变化及其机制;食品贮藏保鲜和营养成分维持的生物学基础;食品中有害物质的产生及其消除的机制;食品有害物质痕量、快速检测的理论与新技术、新方法。    4.地球科学部优先发展领域    (1)地球观测与信息提取的新理论、技术和方法    主要研究方向:地球物质物理化学性质和过程的实验技术;地球深部探测和地表观测的理论和技术;微量、微区与高精度和高灵敏度实验分析技术;地球系统基础信息采集和应用的理论与技术;深空、深地、深时、深海的探测理论与方法;地学大数据的同化、融合、共享和分析技术;地球系统科学体系下的遥感定量化研究;观测系统和多源数据融合;地球系统科学数值计算与模拟技术。    (2)地球深部过程与动力学    主要研究方向:地壳和地幔的结构、组成和状态;大陆岩石圈的形成、改造与演化;板块汇聚过程与造山带动力学;地球深部流体和挥发份;板块界面相互作用与俯冲带过程;地球深部过程与表层过程的耦合关系;早期地球的构造体制和组成;地震灾害孕育发生和成灾机理;大陆活动火山成因机理与灾害和环境效应。    (3)地球环境演化与生命过程    主要研究方向:重要化石门类系统古生物学与生命之树;深时生物多样性演变与规律;生命起源与地球物质演化;高分辨率综合地层学与地时研究;地球微生物学及化学过程与环境演化;极端条件下的生命过程与地质环境;地质历史时期的重大环境事件与成因;人类起源与环境背景之间的共同演化;类地行星起源与演化。    (4)矿产资源和化石能源形成机理    主要研究方向:地球深部资源和能源的赋存状态与勘察;板块汇聚、岩石圈再造与成矿作用;特殊元素分散富集与成矿作用;盆地动力学与成矿成藏作用;致密油气形成条件、富集区分布与勘探;地下水循环与可持续利用;成矿模型、成矿系统与成矿机理。    (5)海洋过程及其资源、环境和气候效应    主要研究方向:多尺度海洋过程及其在气候系统中的作用;海洋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生态环境;东亚大陆边缘海形成演化与岛弧-洋中脊系统;洋陆过渡带结构、构造与相互作用;南、北极环境变化与海洋过程,海洋多圈层相互作用过程和机理。    (6)地表环境变化过程及其效应    主要研究方向:陆地表层系统的过程与机制;地表过程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及其反馈;土壤过程及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典型区域地表过程综合研究。    (7)土、水资源演变与可持续利用    主要研究方向:土壤过程与演变;土壤质量与资源效应;流域水文过程及其生态效应;区域水循环与水资源的形成机制;区域水、土资源耦合与可持续利用;土壤生物的生态功能与环境效应;生态水文过程与生态服务。    (8)地球关键带过程与功能    主要研究方向:关键带结构、形成与演化机制;关键带物质转化过程与相互作用;关键带的服务功能与可持续发展;关键带过程建模及系统模拟研究。    (9)天气、气候与大气环境过程、变化及其机制    主要研究方向:天气与气候变化的动力机制及其可预报性;气候年代际变异预测;大气物理、大气化学过程及相互影响机制;亚洲区域天气变化、气候变异和大气环境的相互影响;气候系统中能量和物质的交换和循环;极端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幅度。    (10)日地空间环境和空间天气    主要研究方向:空间天气科学前沿基本物理过程;日地系统空间天气耦合过程;空间天气区域建模和集成建模方法;空间天气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机理和对策研究;太阳活动及其对空间天气的影响;空间与海洋大地测量理论、方法与技术及其地学应用。    (11)全球环境变化与地球圈层相互作用    主要研究方向:全球变暖停滞(Hiatus)的过程与机制;海气相互作用与亚洲气候环境变化;全球气候变化与水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气候环境变化;新生代气候系统古增温及其影响;圈层相互作用和地球系统模拟。    (12)人类活动对环境和灾害的影响    主要研究方向:工业、城镇固废弃物污染特征、交互作用规律与安全处置;大规模人类工程活动对环境影响和致灾机理;矿产资源利用的生态环境效应;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演化机制、诱发因素与成灾机理;大气复合污染物形成过程中的人类影响;人类活动对区域和全球环境的影响;区域环境过程与调控;区域可持续发展;环境污染物的多介质界面过程、效应与调控;区域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耦合;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效应。    5.工程与材料科学部优先发展领域    (1)亚稳金属材料的微结构和变形机理    主要研究方向:发展新型具有特殊性能的非晶态合金体系;复杂合金相的结构和性能研究;结构特征与表征方法;结构与热稳定性;变形机理及强化机制;脆性断裂机理及韧化;深过冷条件下的凝固行为及晶体形核和生长过程研究。    (2)高性能轻质金属材料的制备加工和性能调控    主要研究方向:轻质金属材料(铝、镁、钛合金和泡沫金属等)合金设计、强韧化机理及组织性能调控研究;先进铸造、塑性加工以及连接过程中的工艺、组织和性能调控的基础理论研究;使役性能与防护基础理论研究;烧结金属孔结构控制基础研究。    (3)低维碳材料    主要研究方向:低维碳材料的结构特征及其新物性的物理起因;低维碳材料中电子、光子、声子等的运动规律和机制;低维碳材料的可控制备原理与规模化制备方法;低维碳材料的新物性、新效应、新原理器件和新应用探索。    (4)新型无机功能材料    主要研究方向:基于微观物理模型和物理图像的高温超导机理研究与应用;多铁性材料的合成和磁电耦合机理与应用;超材料的结构设计原理及其新效应器件;阻变材料的物理机制和器件忆阻行为的可调控性及原型器件研究。    (5)高分子材料加工的新原理和新方法    主要研究方向:高分子材料加工中结构演变的物理与化学问题;高分子材料非线性流变学,以及高分子加工不稳定现象的机理;高分子材料加工的多尺度模拟与预测;高分子材料加工的在线表征方法;微纳尺度加工等新型加工方法,以及基于原理创新的加工技术。    (6)生物活性物质控释/递送系统载体材料    主要研究方向:生物启发型和病灶微环境响应载体材料;疾病免疫治疗药物载体材料;核酸类药物载体材料及其递送系统;具高灵敏度、组织和细胞高靶向性及信号放大功能的分子探针,以及诊-治一体化的高分子载体材料及其递送系统。    (7)化石能源高效开发与灾害防控理论    主要研究方向:实钻地层物化特性和岩石力学;油气藏开发,复杂工况管柱与管线,复杂油气工程相互作用及流动;开采条件下岩体本构关系,多相、多场耦合的多尺度变形破坏机理;极端条件下开采机器人化的信息融合与决策。    (8)高效提取冶金及高性能材料制备加工过程科学    主要研究方向:冶金关键物化数据;选冶过程物相结构演变;反应器新原理与新流程,低碳炼铁;高效转化与清洁分离,二次资源利用,高效连铸;高性能粉末冶金材料;多场作用下的金属凝固;界面科学;冶金过程高效利用。    (9)机械表面界面行为与调控    主要研究方向:界面接触与粘着机理;表/界面能形成机理及应用;受限条件下界面行为调控;运动体与介质界面行为;生物组织/人工材料界面行为;生物组织界面损伤与修复。    (10)增材制造技术基础    主要研究方向:高效、高精度增材制造方法;先进材料增材制造技术及性能调控;材料、结构与器件一体化制造原理与方法;生物3D打印及功能重建;多尺度增材制造原理与方法。    (11)传热传质与先进热力系统    主要研究方向:非常规条件及微纳尺度传热的基础研究;基于先进热力循环的新型高效能量转换与利用系统;生物传热传质基础理论及仿生热学;热学探索-热质理论的微观基础及其与宏观规律的统一。    (12)燃烧反应途径调控    主要研究方向:基于燃料设计和混合气活性控制的燃烧反应途径调控研究;非平衡等离子体燃烧反应途径调控研究;以催化辅助、无焰燃烧、富氧燃烧和化学链燃烧等新型燃烧技术为主燃烧反应途径调控研究;基于尺度效应的燃烧反应途径调控;基于物理过程控制的燃烧反应途径调控。    (13)新一代能源电力系统基础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新一代能源电力系统的体系架构及系统安全稳定问题作用机理(包括智能电厂和智能电网等方面);电工新材料应用及新装备的研制、运行和服役中的相关科学问题;多种能源系统的互联耦合方式;供需互动用电、能源电力与信息系统的交互机制;系统运行机制与能源电力市场理论;网络综合规划理论与方法。    (14)高效能高品质电机系统基础科学问题    主要研究方向:电-磁-力-热-流体多物理场交叉耦合与演化作用机理;&结构-制造-性能-材料服役行为&的耦合规律和综合分析方法;多约束条件下电机系统及其驱动控制;电机系统的新型拓扑结构、设计理论与方法、制造工艺、控制策略。    (15)多种灾害作用下的结构全寿命整体可靠性设计理论    主要研究方向:多种灾害(地震、风灾、火灾、爆炸等)作用下的土木工程结构全寿命可靠性设计理论与方法;多种灾害作用危险性分析原理,工程结构时、空多尺度破坏规律,高性能结构体系与可恢复功能结构体系,防御多种灾害的结构整体可靠度设计理论与方法。    (16)绿色建筑设计理论与方法    主要研究方向:建筑形体、空间、平面和构造与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的耦合作用规律;不同地域绿色居住建筑模式、公共建筑和工业建筑绿色设计的原理、方法、技术体系和评价标准。    (17)面向资源节约的绿色冶金过程工程科学    主要研究方向:外场强化下的资源转化机理和节能理论;非常规介质特别是高温熔体中强化反应传递过程的机理和调控机制;物质相互作用的特殊现象和反应机理、热力学与动力学调控机制;多因素多组元固/液/气界面结构及界面反应;反应器内及各种物理场下的化学反应、物质、能量传输的耦合机制;资源利用过程中的高效、低碳排放转化的共性科学问题。    (18)重大库坝和海洋平台全寿命周期性能演变    主要研究方向:深部岩土破坏力学;库坝和海洋平台材料性能演变;库坝和海洋平台多相多场耦合与性能演变及灾变风险;库坝和海洋平台的实时监控与防灾减灾。    6.信息科学部优先发展领域    (1)海洋目标信息获取、融合与应用    主要研究方向:海上目标探测、识别理论及方法;水下目标探测机理和识别方法;水下通信与海空一体信息传输;海洋目标环境观测与信息重构;异质异构海量数据处理与信息融合理论与关键技术。    (2)高性能探测成像与识别    主要研究方向:多维多尺度探测成像机理;微弱信号检测与认知探测成像;探测成像信号处理与目标智能识别;多模态成像理论与信息重建;计算成像理论与方法。    (3)异构融合无线网络理论与技术    主要研究方向:新型超高速无线传输理论与方法;星座宽带通信网络基础理论;移动互联网络理论与技术;空地协同网络体系架构及组织机理;高动态异构无线资源高效利用与优化方法;基于计算通信融合的无缝信息服务。    (4)新型高性能计算系统理论与技术    主要研究方向:高能效的新型微处理器体系结构;可扩展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结构及大规模并行编程模型;基于新型存储介质的存储结构与技术;大规模并行应用算法、软件与协同优化;基于新材料和新结构的量子器件;新型量子计算模型和量子计算机体系结构。    (5)面向真实世界的智能感知与交互计算    主要研究方向:真实物理世界的多通道高效表征、建模、感知与认知;人机物融合环境的情境理解与自然交互;网络环境下的虚实融合与互操作;多媒体深度挖掘与学习、复杂高维信息的合成与可视分析。    (6)网络空间安全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    主要研究方向:网络环境下系统安全性评估理论与方法;移动与无线网络安全接入模型、协议与系统架构;云计算环境下的虚拟化安全分析和访问控制模型;基于设备指纹、信道特征的硬件身份认证与安全通信;面向网络应用的新密码体制基础理论与数据安全机制。    (7)面向重大装备的智能化控制系统理论与技术    主要研究方向:多层次、高维度、强非线性、强耦合的复杂工业过程的智能建模、控制与优化的新理论与新方法;系统报警与运行故障智能诊断与自愈控制;自适应、自学习、安全可靠运行的智能化控制系统实现技术;重大工业装备智能化控制系统的验证平台与应用验证研究。    (8)复杂环境下运动体的导航制导一体化控制技术    主要研究方向:面向未来智能车的行驶优化与安全控制;极地导航的新机理、新方法;深空探测器高性能导航与制导一体化控制;在轨操作与服务的航天器自主导航与制导一体化控制;深海探测器高精度高可靠感知、导航与控制一体化。    (9)流程工业知识自动化系统理论与技术    主要研究方向:工业大数据驱动的流程工业的领域知识挖掘、推理与优化重组;知识工作者自动化 COCC(控制与优化、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与流程工业实体相结合的智能优化技术系统理论与方法;基于工业云和工业物联网的工业认知网络系统基础;性能指标决策、优化运行与控制一体化软件平台系统基础;流程工业知识自动化系统实验平台与验证。    (10)微纳集成电路和新型混合集成技术    主要研究方向:新型低功耗器件及电路理论;纳米单片集成电路技术;微纳传感器及异质集成融合技术。    (11)光电子器件与集成技术    主要研究方向:光通信及信息处理功能集成芯片;超高分辨成像及显示芯片技术;宽禁带半导体光电子器件及集成技术。    (12)高效信号辐射源和探测器件    主要研究方向:太赫兹/长波红外器件设计、仿真与测试技术;太赫兹/长波红外材料生长和器件研制;毫米波射频器件;真空电子器件、超导电子器件;人工电磁材料和器件。    (13)超高分辨、高灵敏光学检测方法与技术    主要研究方向:突破衍射极限的光学远场成像方法与技术;多参数光学表征和跨层次信息整合以及单分子成像与动态检测;亚纳米级精度光学表面检测,包括三维空间信息精确获取与精密检测、高灵敏度精细光谱实时检测技术。    (14)大数据的获取、计算理论与高效算法    主要研究方向:大数据的复杂性与可计算性理论及简约计算理论;大数据内容共享、安全保障与隐私保护;低能耗、高效大数据获取机制与器件技术;异质跨媒体大数据编码压缩方法;大数据环境下的高效存储访问方法;大数据的关联分析与价值挖掘算法;面向大数据的深度学习理论与方法;大数据的模型表征与可视化技术;大数据分析理解的算法工具与开放软件平台;存储与计算一体化的新型系统体系结构与技术;面向大数据的未来计算机系统架构与模型。    (15)大数据环境下人机物融合系统基础理论与应用    主要研究方向:人机物融合系统的动态行为分析与评估;基于大数据的趋势预测与决策;面向人机物融合的软件方法与技术;面向人机物融合的未来网络体系结构;面向领域大数据的人机物融合系统示范应用(包括金融征信、网络空间安全、智能交通、环境监测等)。    7.管理科学部优先发展领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命体征监测仪怎么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