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县天气预报县城那里卖活猪

岷县——甘肃省定西市下辖县
岷县位于甘肃省南部、定西市西南部,洮河中游,地处青藏高原东麓与西秦岭陇南山地接壤区,地处定西、天水、陇南、甘南几何中心,享有陇原“旱码头”和“千年药乡”“当归之乡”的美誉。地理座标:东径103°41′29″-104°59′23″,北纬34°07′34″-34°45′45″之间,西北与临潭、卓尼、迭部三县相邻;东北和漳县、武山接壤;东南与宕昌、礼县毗邻,地处甘南高原东缘与陇中黄土高原和陇南山地接壤区,在甘肃地理单元上划归甘肃洮岷区。海拔在米之间,地形由东南向西北方向倾斜,起伏较缓,相对高差为500米,东西狭长120公里,南北最窄处15公里,总面积3578平方公里。
-&收起最新报道
中文名称:岷县外文名称:Minxian County行政区类别:县级行政代码:621126政府驻地:岷阳镇所属地区:甘肃定西地理位置:甘肃省东南部电话区号:0932邮政编码:748400辖区面积:3578km2辖区人口:约45万人人口密度:126人/km2车牌代码:甘J
岷县历史悠久,远在四千多年以前,洮河两岸已遍布着新石器时代的村落,原始先民们创造了史前农耕文明。岷县古称临洮,远在时期,秦国就在这里建立了县级政权,使岷县成为中国最早的县级政区之一。北朝西魏文帝大统十年即建岷州,解放前为国民政府甘肃省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地。岷县是秦长城的西部起点,为陇上战略要地,据《史记o蒙括列传》等史料记载,公元前214年,秦始皇“遣蒙括率众三十万筑长城,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岷县地处陇中黄土高原、甘南草原和西秦岭陇南山地交汇处,地处定西、天水、陇南、甘南几何中心。全县总面积3578平方公里,境内海拔2040米到3754米之间,全县辖18个乡(镇),310个行政村,总人口48万。年平均气温5.7℃,降雨量600毫米,距省城兰州市225公里。境内山峦起伏,群山环抱,草场丰美,物产丰富,是甘肃南部亟待开发的一块宝地。自古就是茶马古道上的商贸重镇,有“西去青海,南通巴蜀,东往三秦”之说,是甘肃南部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岷县独特的高原地貌孕育了优美的自然景观。境内群山叠翠、清泉溪流奔涌,奇观异景遍布全县。狼渡滩湿地草原、双燕自然景区闻名瑕尔;扎角丛林染绿山川,柯汰沟奇石如诗如画,马烨仓风景瑰丽多姿,更有那一级支流的洮河托着晶莹闪闪的冰珠奔向远方。多年来,岷县县委、县政府先后启动实施了城区面山绿化、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一大批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白云飘飘、满目苍翠的岷县成为定西南部一道绿色浸染的靓丽风景。岷县岷县素有“千年药乡”之称,发展中药材产业前景广阔,主要盛产当归、党参、红黄芪等中药材238种。岷县当归又称“岷归”,早在1700多年前就是极为珍贵的贡品,有很高的药用、食用价值。1964年,周恩来总理在全国农展会甘肃馆内为“岷归”题词“发扬祖国医药遗产,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1989年,岷县当归获世界博览会金奖;2001年,岷县被中国农学会、中国特产之乡组委会授予“中国当归之乡”;2002年,岷县当归获原产地标记认证,2003年通过绿色食品认证,2004年取得了“岷归”证明商标,2005年通过了级GAP基地认证;2012年4月,岷县被国家农业部授予“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称号,示范产品为“当归”,成为全国唯一的当归标准化示范县。目前,产量占全国外销市场的90%,国内市场的50%。根据研究,岷归成份复杂,有挥发性和水溶性物质106种,因其质量最佳,含量丰富,产量最大,销量最广而饮誉海内外,远销东南亚、港澳台以及欧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世界当归中的上品。全县每年种植各类药材面积25万亩,产量5万吨以上,其中当归产量2万吨以上。近年来,岷县利用道地中药材资源,岷县中医药产业初具规模,岷海制药等12户制药企业纷纷得到扶持并发展壮大,一批以“岷归”为主的陇药精品陆续亮相,中药饮片加工、中药提取物生产、现代制药及化妆品、保健食品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中药材仓储能力进一步提高,目前已达到4万吨以上。县上将继续积极鼓励岷海制药公司等现有企业开展扩容改造,争创西北乃至全国知名企业,努力培育一批以“岷归”为主的陇货精品,逐步形成品牌优势、规模优势、市场优势和效益优势,努力寻求将中药材产业转型为中医药产业的新路子,加快“千年药乡”的转型升级,实现富民、富县目标。岷县矿产资源丰富,发展矿产工业独显优势,在那蜿蜒连绵的山峦中一直有“九十九缸金、九十九缸银”的传说。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已经探明的就有金、锑、铅锌、红柱石等矿藏25种,其中位于禾驮乡的寨上矿点已探明黄金储量108吨,为甘肃目前已探明的第二个超百吨金矿;闾井花岗岩储量12.1万方;禾驮乡石灰石储量巨大,开发前景十分广阔,在2012年的兰洽会上,我县与安徽海螺集团成功签约年产200万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建设项目。县上将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国内外有实力的大集团、大企业在我县投资建厂,努力形成开采、冶炼、加工一条龙的矿产采冶工业,实现矿产资源就地转化,真正把资源优势就地转化为经济优势。岷县有草场面积290万亩,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72.5%,发展草畜产业潜力巨大。全县累计人工种植多年生优质牧草12万亩,岷山红三叶、猫尾草优势独特。岷县已被列入全国健康养殖示范县和甘肃省养牛大县进行重点扶持,畜产品加工前景十分广阔。黑裘皮羊、蕨麻猪、高原牦牛是地方特产,其中,蕨麻猪、黑裘皮羊已经取得国家农业部地理标志认定。岷县水能、风能、光能资源丰富,境内有常年流水河22条,水能蕴藏量33.5万千瓦,其中黄河最大支流洮河流经岷县境内9个乡(镇)、83.5公里,沿洮河可开发梯级电站10余座。目前已建成古城、清水等6座水电站。东山区部分地域开阔,日照时间长,风、光资源开发亦颇具潜力,发展风电、光电等清洁能源产业前景广阔。经初步测算,风电初期规划可开发容量达20万千瓦,光伏发电初期规划可开发容量达10万千瓦。我县与华电集团甘肃分公司能源合作协议已在兰洽会成功签订,双方依托岷县丰富的光能、风能及水能资源,计划投资12.6亿元,重点对现有水电企业兼并重组、扩容增效,对未建设的水电项目进行整体开发,使水电站总装机规模达到17万千瓦,同时在岷县规划建设装机20万千瓦的风电场项目、装机10万千瓦的光伏发电项目,打造水电、风电、光电工业集群。建设中的兰渝铁路岷县段岷县商贸活跃,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按照“建设新区、改造旧区、拓展南区、开发北区、整体推进、全面发展”的思路,正在全力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聚集能力。市内道路纵横,四通八达。文化广电、教育卫生、通讯电力、供水供热、金融保险、商业服务、劳动保障等城市综合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日益完善的交通网络,新兴电子商务、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中心等新型商业为甘肃南部商贸重镇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障;17个乡镇综合市场、3个中药材市场、5个蔬菜、粮食、花卉市场使岷县充分发挥出了商贸集散辐射中心的区位优势,投资环境日臻优越,初步形成了“宜居、宜投、宜商、宜游、宜会”的现代城市格局。岷县是“红色革命圣地”,1935年和1936年,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长征两次突破天险腊子口途径岷县,在岷县休整57天,有3000名岷州儿女参加了红军,被誉“红军长征加油站”,中共中央西北局岷州会议会址被列入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岷县是“中国洮砚之乡”。“九九归一”砚、“中华民族大团结”砚、“东方醒狮”砚、“神舟”砚等在全国引起轰动,产品远销韩国、日本以及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中华龙砚”已获世界纪录协会认证,成为世界最大洮砚。岷县又是 “中国花儿之乡”。“洮岷花儿”被联合国列入世界级非遗保护名录,“二郎山花儿会”、“洮砚制作技艺”、“巴当舞”等已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岷县点心、大豆、草莓灌头、当归保健醋等在省内外享有盛誉,清水铜铝铸造、十里竹编、擀毡等传统工艺品也享有盛名,这些进一步反映了岷县文化的繁荣、物产的丰富,都成为岷县引以为荣的名片。多年来,岷县的发展受到中央及省市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深切关怀,给予了极大的物质与精神支持,全县人民深受鼓舞。进入“十二五”建设和发展时期,岷县将以科学发展观为主线,紧紧围绕县委确定的“做优一产、做大二产、做强三产,打造甘肃南部特色经济强县的目标;坚定不移地实施“生态立县、项目强县、工业富县、教育兴县、商贸活县”五县战略,培育壮大“中医药、矿产、水电、草畜、商贸”五大产业;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工业建设、城镇建设、交通建设、市场建设”五大建设,精心实施“民生工程、生态工程、平安工程、教育工程、党建工程”五项工程。特别是在交通建设方面,县委、县政府提出要打造集航空、铁路、公路、水运为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岷县境内国道212线改造已于2009年完工,新一轮改造升级正在规划设计;省道306线岷县至合作段改扩建已基本完成,正在争取的茶埠至马坞段改造项目有望在2012年取得实质性进展;兰渝铁路正在加紧建设,兰海高速公路正在启动实施,岷县机场建设项目正在积极争取。国道212线贯穿南北,省道306线连接东西。兰海高速、兰渝铁路出口在寺沟乡纸坊村交汇,县乡公路网络升级改造,交通优势得到进一步改善。随着一系列重大交通项目的实施,岷县通往兰州、四川、陇南、天水、甘南等周边地区的通道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四通八达,区位优势将更加凸显。良好的投资环境,优美的自然环境,优质的服务环境,平安和谐的人文环境使岷县成为投资开发的热土。县委、县政府对招商引资项目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关于优化发展环境的意见》、《关于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意见》及《岷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等一系列招商引资和鼓励企业投资发展的优惠政策,确立了领导联系责任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和一企一策、一事一议等一系列方便快捷的服务制度,全县上下形成了亲商、爱商、扶商的浓厚氛围。铭记着一代又一代岷州儿女的深情,那是因为这片土地带给我们一次次的寄托和希望;今天的岷县牵动着太多太多人的心,那是因为这片土地又给人们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美丽岷县,千年药乡;丰富的资源,朴实的人民;绮丽的风光,金子般的希望,这就是您走进美丽岷县的缘由。情深意长是花儿,千年药王属当归,妙笔丹青看洮砚,茶马古道通四海。四十八万岷县儿女热忱欢迎各界人士来岷县考察观光、投资兴业、共创辉煌!
岷县共辖18个乡镇,其中9个镇、9个乡,分别为:岷阳镇、蒲麻镇、西寨镇、梅川镇、西江镇、闾井镇、十里镇、茶埠镇、中寨镇、清水乡、马坞乡、寺沟乡、麻子川乡、秦许乡、禾驮乡、维新乡、申都乡、锁龙乡。后城关镇与城郊乡合并为岷阳镇,小寨乡与中寨乡合并为中寨镇,文斗乡与梅川乡合并为梅川镇,维新乡与堡子乡合并为维新乡,清水乡与岷山乡合并为清水乡。2000年,岷县辖1个镇、22个乡:城关镇、城郊乡、十里乡、西寨乡、西江乡、维新乡、堡子乡、中寨乡、申都乡、茶埠乡、禾驮乡、文斗乡、梅川乡、小寨乡、清水乡、岷山乡、寺沟乡、麻子川乡、秦许乡、蒲麻乡、闾井乡、锁龙乡、马坞乡。
全县土地面积357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2.75万亩,草原面积290.3万亩,水域面积22.6万亩,林地72万亩,牧草地217万亩。岷县总面积3578平方千米。总人口45万人(2004年),有汉、回、藏等民族。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429514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城关镇 24454、城郊乡 16184、十里乡 36898、西寨乡 16316、清水乡 14968、岷山乡 15065、寺沟乡 21224、麻子川乡 11269、秦许乡 21477、茶埠乡 22497、禾驮乡 19335、文斗乡 14549、梅川乡 24062、西江乡 24879、中寨乡 17439、小寨乡 14373、堡子乡 10950、维新乡 13318、间井乡 30813、申都乡 10643、蒲麻乡 26780、锁龙乡 11041、马坞乡 10980。
岷县历史悠久,远在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繁荣时期,县境挑河两岸就有先民生息繁衍,创造了灿烂的史前文化。夏、商、周时期,岷县属雍州之域,为西羌之地。先秦时代,岷县地处秦国。秦穆公三十七年 (前623年),岷县进入秦国版图。秦孝公十二年 (前350年),接受商鞅主张,“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承,凡三十一县”。今岷县就在其中。岷县因滨临洮水而称临挑县 (史籍中临洮县名始见于秦王政八年 (前239年))。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划分为36郡,岷县地属陇西郡,是秦王朝的西部边地。两汉时期,岷县仍称临洮,是陇西郡南部都尉驻地。至北朝西魏大统十年(544年),始置岷州及同和郡,改临洮为溢乐县,为州治所在。隋炀帝大业间,其地复称临洮县,再置岷州。唐属陇右道。两宋时期,分属陇西秦凤路及利州路。元属脱思麻路,为宣政院辖地。明、清两代均属巩昌府。民国2年 (19l3年),改岷州为岷县,延续至今。日,岷县和平解放,从此步人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岷县为历代王朝所重视,其地是秦长城的西部起点,东连秦陇,南通巴蜀,为陇上战略要地。(摘自《岷县志》)
岷县距省府267公里,距陇海铁路陇西火车站120公里 ,自古就有“西控青海,南通巴蜀,东去三秦”之说,是通往兰州、陇西、陇南、甘南和四川的必经之地,国道212线、省道306线的交叉连接使岷县处在一个经济相互促进、文化相互渗透、观念相互影响的“四区八县”经济增长带中心位置,是甘肃南部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享有陇上“旱码头”的美称。于日在开工,计划于2014年建成通车的兰渝铁路(兰州—-重庆)、计划于2017年建成通车的成兰铁路(成都——兰州)以及规划中的兰州至海口高速公路都经过岷县。
岷县资源富集。境内中药材、草畜、马铃薯、水电、矿产、旅游等特色资源十分丰富,开发前景广阔。一是中药材资源。盛产当归、红芪、黄芪、党参等中药材238种,素有“千年药乡”之称。尤以当归种植历史悠久、质量最佳、产量第一而闻名于世。岷县当归又称“岷归”,早在1700年前已是极为珍贵的贡品,被欧洲人誉为“中国妇科人参”。二是草畜资源。境内有亚高山草甸草场等290万亩。岷山红三叶、猫尾草是地方优质牧草,黑裘皮羊(黑紫羔羊)、蕨麻猪、高原牦牛是岷县的地方特产,岷县已被列入全国健康养殖示范县和甘肃省养牛大县。目前,全县岷山红三叶、猫尾草等优质牧草种植面积达到11万亩,肉类总产量近2万吨。草畜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28%。三是以马铃薯为主的农产品资源。盛产、蚕豆、油料等作物,还有蕨麻、蕨菜、草莓等野生“绿色”产品。其中马铃薯年种植面积稳定在30万亩左右,产量64万吨,全县马铃薯年总产值1.2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7.64%。建设中的新城区四是水电资源。县内有常年流水河22条,平均年径流量42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33.5万千瓦,其中黄河一级支流洮河流经县内9个乡镇、83.5公里,年平均流量120立方米/秒。按照洮河梯级电站建设规划,已建成刘家浪、古城、清水、坎峰、龙望台水电站5座,梅川水电站、冰桥湾水电站正在建设,其它正在积极论证。同时,叠藏河、闾井河等小水电资源丰富。五是矿产资源。岷县位于西秦岭成矿带,具备成大型矿床的地质条件。目前已探明金、锑、铅锌、花岗岩、石灰石、大理石、红柱石等矿藏25种。境内分布崖湾、岷礼南北两条金矿带和马坞、锁龙、禾驮、多纳、鹿儿坝五大矿区,其中位于禾驮乡的寨上矿点已探明金储量108吨,价值260亿元以上,开发前景十分广阔。花岗岩储量十分丰富,已在闾井镇草地村探明储量12.1万方。已探明石灰石储量1亿吨,其中禾驮乡石灰石储量估算有8640万吨,水泥灰岩CaO含量在53%—55%左右,为大型优质水泥灰岩矿床。六是旅游资源。全县旅游景点有100多个。其中,自然类景观46个,列为省级的2个;人文类62个,列为省级的4个。七是地理气候资源。岷县是甘南高原向黄土高原、陇南山地的过渡地带,海拔较高,气候独特,降雨量相对较多,气温低。特别是夏季气候凉爽,平均气温16度。地下水资源丰富,水质优良,无污染。全境主要土壤为黑土类,湿润覆盖度为90%,土质肥沃,有机质含量最高达10.45%,适宜喜凉作物生长。特别是西南和东部山区海拔高,多为林地、沼泽、草原,植被覆盖率高,水源涵养条件好,空气潮湿,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具有发展食用菌等有机农业的天然条件。
农村经济2012年,面对“5o10”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重大损失和马铃薯晚疫病的大范围蔓延,县委县政府采取强有力措施,扎实开展补种改种和病虫害防治工作,加之当前中药材价格持续向好,农村经济在大灾之年仍稳步发展,增加值达到7.13亿元,同比增长6.2%。全县种植中药材25.28万亩(其中当归10.72万亩),新增中医药加工企业3户、市级龙头企业2户、GMP生产线4条,中药材加工能力达到8万吨,中医药增加值达13亿元,同比增长23.8%,并被部确定为“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当归)”。种植各类牧草10.3万亩,累计建成蕨麻猪繁育养殖小区34个、林草放养鸡小区12个,新建各类养殖小区38个,注册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10个,发展规模养殖户1258户;发展中蜂养殖户2140户,养殖中蜂1.6万箱;全县畜禽总饲养量达到149.55万头(只);并建成了闾井特色养殖富民产业园、兰州原野农庄公司岷县马烨牧场蕨麻猪保种扩繁场、寺沟永珍畜牧养殖小区、清水结布村黑裘皮羊保种扩繁场等10多家龙头示范企业,畜草产业增加值达1.94亿元,同比增长27%。建成日光温室?130座、钢架塑料大棚500亩(1500座),生产食用菌100万棒,“岷县平菇”通过省农牧厅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初审,设施农业初具规模。(摘自《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工业经济岷县按照“立足农业办工业,依托资源上项目,外引内挖扩总量”的思路,大力实施工业富县战略,以特色资源为依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集约化发展为方向,全力落实全市工业发展十大行动计划,着力打造四大工业板块,初步形成了以岷海制药公司、顺兴和公司等企业为龙头的中医药产业板块;以天昊黄金公司、岷化金矿等企业为主矿产开发板块;以刘家浪水电公司、金瓯水电公司等企业为支撑的水电一体化开发板块;以方正草业公司、岷山草业公司为主的草畜产品加工板块;发展了冬梅食品公司、岷县洮砚厂、向阳罐头厂等一批地方食品和传统工艺加工企业。2012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预计完成总产值3.63亿元,同比增长57.3%;完成增加值1.26亿元,同比增长33.3%,完成销售收入2.94亿元,同比增长51.3%。新发展私营企业28户,新增个体工商户650户。1、中医药产业板块。全县现有各类中药材加工企业121户,其中年加工能力在1000吨以上的有7户,有1户制药企业和6户饮片加工企业的10条生产线通过GMP认证。全县中药材饮片年加工量2万多吨,占全县药材总产量的40%。中药材加工产品主要有药品、中药饮片、中药材提取物、化妆品、保健食品五大系列100多个品种。药材就地加工量占全县药材总产量的40%。建成了岷海制药、康达生物公司两个中药材提取生产线,岷兴中药材公司中药材提取生产线正在建设中。扶持发展了岷海制药、岷归中药材、顺兴和、岷当生物、当归城等一批龙头企业,特别是岷海制药公司拥有国药准字批号41个,目前批量生产的有38个,六味地黄丸、浓缩当归丸、杜仲壮骨胶囊等拳头产品已形成品牌,天容牌系列产品、当归美肤水等产品销售量不断攀升;“岷州”、“顺和”、“天容”三个企业商标荣获甘肃省著名商标。岷县当归GAP种植基地2、矿产开发板块。禾驮寨上矿点初步探明储量108吨的超大型金矿,价值在260亿元以上。县内石门沟、牛沟、耳阳沟、窗崖四个矿区已探明石灰石资源10812.6万吨。通过招商引资,组建了天昊黄金有限责任公司、岷化金矿、山沟金矿等一批黄金矿产开发企业,实施了茶埠半沟铅锌矿开发项目,岷县闾井红柱石综合开发项目即将动工建设,同时建成了兰岷水泥有限公司、福昌石材开发公司等一批骨干企业,开发了花岗岩板材、水泥等一批工业产品。3、水电一体化开发板块。制定了洮河梯级电站开发规划,已建成金瓯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等水电企业7户,通过招商引资,建成了古城电站、清水电站、坎峰电站、刘家浪水电厂5号机组和龙望台电站,总投资1.3亿元的冰桥湾电站已经全面开工。这些电站建成后,全县水电装机容量将达到11.6万千瓦。同时谋划了扎马水电站项目、马崖水电站项目、黑虎河水电站项目等一批水电站项目。4、草畜产品加工板块。依托县内丰富的岷山红山叶草、猫尾草等优质牧草种植资源和岷县黑裘皮羊、蕨麻猪等畜产品资源,已建成了方正草业公司、岷山草业公司两户优质牧草加工企业,年加工草块3000多吨,扶持发展了康伊、天门山、泰和、康源等一批畜产品加工企业企业(合作社),开发了红三叶、猫尾草草块、蕨麻猪等一批草畜加工产品,方正草业公司红三叶草提取异黄酮生产线正在建设中,全县草畜产品加工业近几年取得了快速发展。同时,县上扶持发展了冬梅食品公司、漫漫清真食品公司、双喜食品公司、向阳罐头厂、山里人土特产公司、岷县洮砚厂等一批食品和传统工艺加工企业,开发了点心、洮砚、香辣酱、保健醋、山野菜等一批名优产品,特别是点心加工行业已经登记注册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共57户,已取得QS食品质量认证的6户,年点心产量1000多万斤,产值超过1亿元,地方食品和传统工艺加工业取得了全面长足发展。(岷县工信局提供)第三产业稳步推进“商贸活县”战略,大力改造提升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培育发展旅游业。今年共完成“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升级改造20个,建成直营店10家;蒲麻、申都、禾驮3个乡镇农贸市场建设进展顺利;旅游景区完成投资2822.9万元,创建三星级旅游饭店1家,发展农家乐24户,新建旅游公路两条6.8公里,全年共实现旅游接待人数57.2万人(次),收入2.17亿元。同时,会计、审计、评估、法律服务等中介行业和家政服务、健身养老、医疗卫生、文化娱乐、邮政速递等便民服务业稳步发展,全县第三产业预计完成增加值8.43亿元,同比增长14.2%。(摘自《岷县信息》2013年第二期)
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深入开展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健全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努力扩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面,全面完成了城乡低保提标任务,城乡低保保障面分别达到18.8%、23.1%。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城镇新增就业2260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855人。加大信贷力度,发放小额创业贷款1045万元、妇女小额贷款5657万元,扶持1700多人自主创业。为低收入人员办理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筹资100万元专项资金,开展了“五个一”活动,确保了灾区困难群众安全越冬。落实惠农政策35项,发放惠农资金8.09亿元。认真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制定出台了《岷县实施教育兴县战略的意见》和《2012年岷县教育工程实施方案》,巩固“两基”成果,全力提升教育质量,积极向省上争取高考考生的优惠照顾政策,二本上线人数较上年增加124人;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资金4043万元,累计受益学生12.85万人(次)。实施卫生项目64个,完成投资1.47亿元;严格执行基本药物制度,所有药品全部实行零差价销售。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共申请专利20项,选派科技特派员158名。实施文化广电项目7个,完成投资2915.5万元;“村村通”、“户户通”工程顺利完成建设任务。坚持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积极实施利益引导,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国优县”创建工作已通过省上和国家验收。岷县古城水电站“双联”行动稳步推进。坚持把“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深入开展了“三访四送五推”活动,建立健全了领导责任制、考评奖惩制、双联互通制、联席会议制等一系列机制。省市县各级领导和部门共4787名干部联系263个行政村(贫困村238个)7047户特困户,确定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保障、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项目124项,协调贷款263万元,落实帮扶现金100万元、解决生产资料及生活用品折价146万元。特别在“5o10”灾害之后,制定了《关于临时调整分配“双联”行动各单位到灾区开展救灾活动的通知》,把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作为深化“双联”行动的有效载体,及时调整90个单位到7个乡镇的54个重灾村开展工作,广泛动员全县各级干部结合“双联”行动,深入灾区帮助乡村两级开展灾情核查、灾民慰问、思想疏导、生产自救等工作;在灾民建房工作期间,对于统建、帮建的受灾户,将建房任务全部靠实给各乡镇的“双联”帮扶单位,实行对口帮建,并将完成情况作为衡量帮扶单位“双联”行动效果的重要指标进行考核,切实解决了特殊困难家庭建房难问题。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进一步健全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认真排查调处矛盾纠纷,落实信访责任制及重点信访案件领导督办等制度,解决了一大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和疑难信访案件;成立了全省首个禁毒协会,坚持“四禁并举”,巩固三级“无毒县”创建成果,禁毒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立了岷县见义勇为协会;投资400多万元,建成了覆盖城乡的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增强了管控能力;集中开展了“两抢一盗”等社会治安专项整治,尤其在“5o10”抢险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期间,没有发生重大治安刑事案件。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和改进对食品药品等行业的监管,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机制。重视和发挥无党派、工商联和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作用,支持他们依照各自章程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积极推进“六五”普法工作,指导村社制定村规民约、村民自治章程,加大了党务、政务、村务、厂务公开力度,依法治县进程明显加快。宣传文化及精神文明建设。成立了县委信息中心,开通了岷县党政网,进一步扩大了党务、政务信息公开度。制定出台了《岷县对外宣传门户网站管理办法》、《岷县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应急预案》和新闻发布工作机制等制度,建立县乡村三级舆情网络机制,强化网络信息监管。加大在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力度,及时、准确、全面的宣传报道了全县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以及各项工作取得的成效及经验做法等情况,特别在“5o10”抢险救灾期间,及时组织各级媒体、记者,对抢险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进行了全方位报道。一年来,全县共在市级以上新闻媒体刊发稿件2237篇(条),其中在《人民日报》等国家级新闻媒体发稿58篇(条),省级新闻媒体989篇(条);市级新闻媒体1200篇(条);媒体发稿4585篇;县广播电视台播发新闻3695条,国家、省市采用572条。举办了首届“岷州文艺奖”评选及颁奖活动,巴当舞宣传片在全市广播电视评优作品中荣获一等奖,累计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18个、农家书屋300家。集中开展了创建学习型机关、学习型党组织、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和党的十八大精神等系列宣传活动。开展了“千百十”、“十个十佳”等一系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了向“最美女孩梁春霞”等抢险救灾先进典型学习活动。在灾后恢复重建期间,在抓好灾民建房工作的同时,十分注重精神文化重建,和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共同组织开展了“百名书画家进灾区”活动,开展了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邀请兰州军区将军书画院书画家来岷县为灾区群众进行了书画义写。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后,由县四大班子领导带头深入村组、农户,向广大干部群众宣传党的十八大精神,同时,从县委党校和讲师组抽调业务骨干组成4个宣讲团,深入18个乡镇、42个县直单位以及企业、学校、村、社区开展宣讲辅导活动,已开展宣讲活动40多场次,听众达12000多人次,在全县上下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摘自《岷县信息》2013年第二期)
2012年,《岷县县城总体规划()》已经市政府批复,北城新区修建性详规已通过评审,旧城区控制性详规即将组织评审;完成了闾井等5个建制镇控制性详规和禾驮、麻子川2个乡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共实施城市建设项目19项,总投资20.89亿元,累计完成投资8.36亿元;建设保障性住房1321套,开工率、主体竣工率均达到100%。不断加强管理,大力整治城区车辆乱停乱放、占道经营、乱摆摊点等行为,规范户外广告设置。村镇建设方面,完成了 87个村庄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梅川镇市级新农村建设试点项目已顺利通过验收;县、乡两级新农村建设试点项目累计投资3.7亿元。在6个乡镇的9个村实施了总投资450万元的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启动实施了国道212沿线环境整治工作,沿线乡镇村容村貌、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改善。(摘自《岷县信息》2013年第二期)
10基础设施
2012年,全县共实施交通项目7个,完成投资2.24亿元;完成结转2011年农村公路通畅工程6项23.5公里,2012年第一批农村公路通畅工程38公里;全面完成兰渝铁路征地拆迁任务并交付使用。水利建设方面,共实施项目8个,完成投资2683万元,完成了北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012年项目,解决了3.5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洮河冰桥湾至迭马桥段堤防工程、城郊段堤防工程开工建设;新修梯田1.72万亩。生态建设方面。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着力推进生态工程建设,绿化岷山面山2.1万亩,完成岷山、二郎山行道树栽植15公里,栽植各类苗木32.5万株;完成退耕还林工程补植补造6.19万亩。集体林权制度综合配套改革稳步推进,林地落界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全面落实草原生态奖励补助政策,认真实施退牧还草项目。综合治理小流域30平方公里。(摘自《岷县信息》2013年第二期)
11民俗文化
岷县是“洮岷花儿”的发祥地、“中国花儿之乡”、“中国当归之乡”、“中国洮砚之乡”和“民歌考察基地”。洮岷花儿、洮砚加工制作技艺、巴当舞先后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洮岷花儿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997年香港回归时赠送香港特区政府的“九九归一”砚、献给建国50周年的“中华民族大团结”砚、献给建党80周年的“东方醒狮”砚以及献给建国60周年的“辉煌”砚等洮砚名扬海内外,“中华龙砚”经世界纪录协会认证为世界最大洮砚。二郎山花儿会“花儿”是流传在我国西北部甘、青、宁三省(区)的汉、回、藏、东乡、保安、撒拉、土、裕固、蒙古等民族中共创共享的民歌。因歌词中把女性比喻为花朵而得名。“花儿”用汉语演唱,音乐上受羌、藏、汉、土以及穆斯林各民族传统音乐的影响。它是当地民众的口头音乐表达,在民间传承演唱了500多年。在我国西北地区具有影响的“花儿会”有莲花山花儿会、松鸣岩花儿会和二郎山花儿会。岷县花儿被联合国社教文卫组织列入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明代高洪的《古鄯行吟》中写到:“青柳垂丝夹野塘,农夫村女耕田忙。轻鞭一挥芳径去,漫闻花儿断续长。”可见二郎山花儿会至少在明代就已成型。一体,在长期的流变过程中形成了多层面的民俗事象,具体来说具有如下特征:花儿演唱以岷县方言为主,运用语言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广泛的群众参与性:每年“五月十七”参加花儿盛会的群众有10万人之多;湫神崇拜的原始性;求神娱神的世俗性;花儿演唱的音乐性;花儿歌词的文学性;花儿的原生态性;花儿的教化作用。人民公园二郎山花儿会期间所唱“洮岷花儿”有两种曲调,流布面积最大者(以县城二郎山花儿会为中心)是“阿欧怜儿”,也叫南路派花儿。这种花儿的曲调,结构简练朴实,节奏自由舒展,以上下两乐句成段,属六声商调式。演唱时多用假噪子,男女同腔同调,起腔突发,高亢粗犷,悠扬婉转,回环往复。而流布在县城以北的西江、小寨、中寨、堡子、维新5个乡(镇)和城西北的西寨、岷山等乡(镇)的部分地区的花儿叫“两怜儿”,因这种曲调拖腔、起腔多用“啊”字,命其名曰:“啊花儿”,又叫北路派花儿。其曲调结构严谨,节奏也较规整。由于岷县素有陇上“旱码头”的美誉,岷县的商流特别活跃。从每年的五月十二开始,持续将近10多天的物资交流,成为花儿会的又一特色。剪纸窗花岷县的剪纸艺术源远流长,岷县农村多是大方窗,有些殷实人家是“虎张口”的窗子,其上是正方形的窗格。贴窗花时,最上面一排空格留烟眼儿,贴“轱辘贯钱”、“对口空心花卉”、“空心花团”等。整个窗空四边是“角云儿”,斜角配方。每个窗格子上,都要按不同的色彩,对称配搭。窗花有各种花卉、十二生肖、人物传奇如《白蛇传》、《二十四孝》、《孙悟空大闹天宫》、《黛玉葬花》、《武松打虎》等。让巴掌大的方块上,展现出大千世界的画面来。其夸张、简约的风格,让人回味无穷,浮想联翩。有一首观赏窗花中人物故事的小诗,写的是:“三寸人马动刀枪,昼夜不息刻刻忙,可惜先朝一员将,身落白莲纸一张。”人们在观赏窗花中,从各种不同形象的图案中,领悟到现实生活的真谛,丰富多彩,涉及范围很广泛。窗花艺术讲究明亮鲜和,与庭院建筑互相辉映,融为一体。近年来,出现了“木板复印窗花”、“书画窗花”、“玻璃空心窗花”,更显得玲珑剔透,别具一格。岷县巴当舞巴当舞是汉族群众口唱古羌语(部分衍化为藏语)、手摇巴当鼓列队踏步而进行的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民间舞蹈。其渊源,最初来自古羌族的“祭山会”,是“祭山会”中最原始、最尊贵的礼仪。魏晋南北朝以后,古羌族南迁,在藏族统治区域里,土司衙门有所谓“苯本”者,专司跳神祭祀,就是他们的后裔,部分古羌族与藏族之间的融合,保留了原始的习俗,巴当舞就是当地民族发展、演变的活化石。巴当舞中的巴当,是一种用鹿皮或羊皮加工的两面手摇鼓。巴当每年只在春节期间(初六至初十)舞蹈时使用,其余时间悬挂在厢房墙壁,不得随意敲动,不然惊动山神降祸于人间。在巴当舞中,最关键的人物是春巴。春巴就是经过专门训练的领舞者,也是继承者和传承者。每适春节,从正月初六开始,岷县中寨、小寨、堡子等乡村的村民围在打麦场上,点燃篝火,跳起欢快的巴当舞。首先进行的是安场巴当,由春巴带领,每户各抽出一名男子,手执巴当边击边舞,随着春巴的领唱,站在外围的众多村民同时拍手起舞大合唱。巴当舞的步伐,最常见的有:直脚步、春巴洋、春巴洋撒、难直洋撒、雄巴、难个儿麻难、澳洋洋、古艾、撒艾等九种。一种步伐,一个唱腔,场面庄严、热烈,充满神秘色彩。跳时,起先是安场巴当,安场结束后,由春巴带领进行敬山神舞。敬山神时,春巴与主持人点起大火,拜五方。接着在新立的秋千下进行舞蹈。其步伐和安场步伐又不同,有噢乃洋撒、洋乃洋撒、澳达、沙母洋、噢呦呦等。敬山神结束后,所有舞者吃饭、喝酒、品茶,进行藏语大合唱,美其名曰“扯节勒”。同时进行最后一次大合唱,合唱酒曲、茶曲及藏汉语混合的歌曲。巴当舞演唱曲调汉、藏语夹杂,形成了浓郁地域风格和多民族特色。&洮砚制作技艺洮砚,全称洮河绿石砚,是我国四大名砚之一,始于唐而盛于宋,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洮砚以产于我国西北部的主要支流洮河而得名,其砚材主要产地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洮砚乡境内的喇嘛崖、水泉崖、纳儿、卡日山、扎甘崖等山崖上,又因卓尼县古为洮州辖区,故全名称洮河绿石砚。洮河石属泥盆系中水成岩变质的细泥板页岩,色泽典雅,结构细密、且含多种金属粒子,石质细腻、莹润如玉,叩之无声,呵之即出水珠,用以制砚,贮水不耗,历寒不冰,涩不留笔,滑不拒墨,且硬度适中,具有发墨快,研墨细,不损笔,挥洒自如,浓淡相宜等优点。洮砚石色以青绿为主,尤以“黄标带绿波”为贵,制作过程较为复杂,主要工序有采石、选料、下料、设计、制坯、开膛、合口、雕刻、打磨、上光、配盒。洮砚雕刻技法分为两路。东路派以雕龙为主,主要是岷县的堡子、维新等地;西路派以雕花鸟为主,分布在岷县及周边地区。岷县堡子、维新的工匠熔两派技艺为一炉,享有盛名。洮砚雕刻技法还渗合玉雕、牙雕的圆雕技法,砖雕、石雕的深浅浮雕技法,木刻、石刻的篆刻技法。在制作工艺上镂空悬雕,游龙飞凤,更胜端砚、歙砚一筹,有“洮州石贵双照壁,端州歙州无此色”之誉。洮砚的手工技艺,自古为封建土司衙门管辖,传内不传外,传子不传友,传男不传女,对外严格保密。明清以来,需求量大增,雕刻技工增多,技艺有了新的改进。近年来,涌现了李茂棣、马义平、何林材、张彦、林荣生等数十名优秀的雕刻能手,技艺日精。工匠遍及岷县、卓尼、临潭各地。洮砚是定西文化的一张名片,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时,岷县洮砚厂特为甘肃省人民政府代制九九归一砚,作为贺礼馈赠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以作永久纪念。九九归一砚,精雕99条巨龙,象征着群龙聚首,万邦归心,开创了洮砚雕刻技艺的新纪元。(摘自定西日报)
12名优特产
岷县当归岷县地处甘肃省东南部山区,洮河中淤。这里高寒阴湿,雨量充足,最适宜当归和其它中草药材的生长。 据史-载,岷县当归已有1400多年历史。 当归是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肥大,叶为数回羽状复叶,夏季开白色花,复伞形花序,果实长椭圆形,侧棱有广翅。中医学上以根入药。其主根呈圆柱形或圆锥形,尾端渐细;表皮棕褐色或黄褐色,主根上端有不甚明显的环形皱纹;横断面是白色或淡黄棕色,有线状纹理,习称“菊花心”,中心有的有白色髓心;体质坚硬,吸潮后软韧。气特异&岷县产药材300多种,尤以“岷当”驰名中外,有“千年药乡”之称。&岷县狼渡滩湿地草原岷县适宜当归和其他中草药材的生长,有“千年药乡”的美称。当地阴湿、雨量足、高寒,“岷归”早在1500多年前当归就是贡品,极为珍贵的中草药材,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0%,占到全球总需求量的54%。创出了一条种植规范化、产品深加工、品牌市场化发展的新路子。&&“岷县盛产当归被欧洲人誉为“中国妇科人参”,是世界当归中的上品。近年来,岷县依托“岷归”品牌优势,继续做大做强“岷归”品牌,使当归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创出了一条种植规范化、产品深加工、品牌市场化发展的新路子。尤以“岷归”驰名中外,早在1500多年前当归就是极为珍贵的贡品,有很高的药用、食用价值,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0%。根据研究,“岷归”成分复杂,有挥发性和水溶性物质106种。“岷县盛产当归、红芪、黄芪、党参、柴胡、大黄、贝母等中药材238种,素有“千年药乡”之称,因其质量最佳、含量丰富、产量最大、销量最广而驰名中外,远销东南亚、港澳台及欧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岷县高寒阴湿,雨量充足,最适宜当归和其他中草药材的生长。该县在不断扩大药材种植面积的同时,积极探索以品牌创市场启动实施了当归GAP规范化种植,推广无污染、无公害中药材栽培技术,并为农民提供生产服务,提高了“岷归”种植的科技含量。岷县还通过了“岷归”绿色食品认证、省无公害产地认定。2007年是岷县中药材史上药材价格最好的一年,尤其是当归价格创下了历史之最,据统计,全县中药材年纯收入5.3亿元,人均中药材收入950多元,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7%,全县从中药材加工生产领域获得的税收达700多万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20%左右。中药材产业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支撑和全县最具发展潜力的支柱产业。使中药材产业走上了“以销定产”的探索路子。2007年,顺兴和、瑞丰、金当归、汇利、永康泰等中药材加工企业通过“企业+协会+农户”的形式,共落实中药材订单8.9万亩,占全县药材种植面积的35%。龙头企业原料基地的建设,2007年岷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25.12万亩,产量5.19万吨,其中当归10.12万亩1.93万吨。中药材总面积已经占到全国中药材种植总面积450多万亩的5.5%,全省210万亩的12%,占到全市110万亩的22.7%。岷县中药材总产量占到全省总产量32万吨的14.4%,占到全市总产量13万吨的35%。其中2007年当归总面积占全国的25%,全省的40%,全市的60%,已成为全国、全省、全市的中药材种植大县。&在不断加大种植面积的同时,全县加工仓贮能力也得到不断增强。全县已办理登记注册手续的中药材加工企业有117户,其中年加工能力在1000吨以上的企业有3户,200—1000吨之间的企业有6户,100—200吨之间的有20户,50—100吨之间的有88户。这些企业年加工能力在2万吨以上,产值8390万元,销售收入6200万元,上缴税金219万元,从业人员5400多人。岷县气候凉爽,温度适宜,为天然药材贮藏基地。目前,全县中药材仓贮能力达38300吨,其中,企业仓贮能力20300吨,加工大户仓贮能力18000吨。岷县黑裘皮羊岷县黑裘皮羊产于甘肃洮河和岷江上游一带。产区位于甘肃武都地区的西北部,地处洮河中游,是甘肃甘南高原与陇南山地接壤区。海拔一般为米,山峰在3000米以上。气候高寒,年平均气温为5.5℃,最低(1月)气温平均为-7.1℃,最高(7月)气温平均为15.9℃,无霜期为90~120天,年降水量为635毫米,7~9月份为雨季,占全年降水量的65%以上,蒸发量为1246毫米,相对湿度,夏、秋季为73~74%,冬、春季为65~68%。洮河干流在岷县境内自西向东、向北流过。南有达拉岭,北有木寒岭和岷山三个草山草坡地带,植被覆盖度好,是放牧的好草场。牧草以禾本科为主,还有柳丝灌木及部分森林草场。农作物有春小麦、蚕豆、青稞、燕麦和马铃薯等。经济作物主产油料和当归。&地理分布 岷县黑裘皮羊主要分布在岷县境内洮河两岸、宕昌县、临潭县、临洮县及渭源县部分地区。&岷县人民公园品种特征 岷县黑裘皮羊体质细致,结构紧凑。头清秀,鼻梁隆起,公羊有角,向后向外呈螺旋状弯曲,母羊多数无角,少数有小角。颈长适中。背平直。尾小呈锥形。体躯、四肢、头、尾和蹄全呈黑色。&品种性能 岷县黑裘皮羊成年公羊平均体高、体长、胸围和体重分别为:56.2±0.7厘米,58.7±0.7厘米,76.1±0.9厘米,31.1±0.8公斤,成年母羊分别为:54.3±0.3厘米,55.7±0.3厘米,77.9±1.0厘米,27.5±0.3公斤。岷县黑裘皮羊主要以生产黑色二毛皮闻名。此外,还产二剪皮。羔羊初生后毛被长2厘米左右,呈环状或半环状弯曲,生长到两个月左右,毛的自然长度不短于7厘米,这时所宰剥的毛皮称二毛皮。典型二毛皮的特点是:毛长不短于7厘米,毛股明显呈花穗,尖端为环形或半环形,有3~5个弯曲。好的二毛皮的毛纤维从根到尖全黑,光泽悦目,皮板较薄。皮板面积平均为1350平方厘米。二剪皮是当年生羔羊,剪过一次春毛,到第二次剪毛期(当年秋季)宰杀后所剥取的毛皮。其特点是:毛股明显,从尖到根有3~4个弯曲,光泽好,皮板面积大,保暖、耐穿。其缺点是:绒毛较多,毛股间易粘结,皮板较重。岷县黑裘皮羊每年剪毛两次,4月中旬剪春毛,9月份剪秋毛,年平均剪毛量为0.75公斤。羊毛用于制毡。岷县蕨麻猪闾井乡:特产瘦肉型蕨麻猪,是“火腿”的最佳原料。蕨麻猪为甘南藏族自治州大草原境内的稀有猪种,因其主要采食蕨麻而得名。岷州地区的东山区闾津等地多湿地草场,也盛产蕨麻猪。因其具有肉质好、营养价值高的独特优点而越来越康营养。在市场上,蕨麻猪肉售价高达每公斤80元—120元,是普通猪肉的数倍左右,供不应求。&洮砚洮砚在宋朝时已闻名全国,至今已有九百多年开采历史。相传,宋初即有人从临潭、临洮附近的洮河河底采石制砚。后来,因洮河泛滥,河流改道,可采石的地方找不到了。南宋赵希鹄《古砚辨》中写道:“除端歙二石外,唯洮河绿石北方最为贵重,绿如兰、润如玉、发墨不减端溪下岩,然石在临洮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为无价之宝,耆旧相传,虽知有洮砚,然目所未睹。”制作洮砚的洮石有数种,一是鸭头绿,也称“绿漪石”,色泽绿,有水波状纹路,石质坚细,莹润如玉,是洮石上品。如在绿色纹路中夹杂黄色痕迹者,则更名贵。二是鹦鹉绿,色泽深绿,石质细润,其中带有深色“湔墨点”的惹人喜爱。三是柳叶青,色绿而又带有朱砂点,石质坚硬。四是淡绿色洮石,具有渗水缓慢的特点。洮砚全称为“洮河石砚”或“洮河绿石”,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因砚材产自洮河,洮河源于古时洮州,故名“洮河石砚”,简称“洮砚”。用洮河之石制作的洮砚,发墨快、研墨细、不伤笔毫。洮砚之名贵除了石质优良和色彩绚丽的优点外,还由于砚形繁多,雕刻精细。洮砚的砚式端庄厚重,古朴典雅,在工艺上有不同于其它石砚的独特风格。在所刻粗细得当的线条内填上黑色,这是洮砚不同于其它石砚的一大特点。纹党参纹党参:因根条上横纹较其他党参细密而多,故名。已有几十年栽种历史。黑紫羔羊&黑紫羔羊因主产于以岷州地区紫羔羊"。宕昌县北部哈达铺、理川一片10多个乡镇与岷县接壤地区,属黑紫羔羊的中心产地之一,有黑紫羔羊数十万只。&宕昌北部地区属青藏高原边缘的延伸部,山势平缓,海拔在2300以上,高寒阴湿,年平均气温6℃左右,无霜期90-120天,年降雨量700毫米以上,秋季阴雨连绵,草山草坡面积较大,以禾本科为主的牧草生长茂盛,历史上即是著名的畜牧区,现为宕昌县畜牧业基地。黑紫羔羊是当地长期饲养的&寺沟河风光地方绵羊品种,体型属山谷型藏羊。黑紫羔体形较小,成年公羊体重30公斤左右,母羊只有28公斤左右。体躯、四肢、头、尾全呈黑色,行动灵活敏捷,适于山区放牧。&黑紫羔羊主要生产黑色二毛皮。二毛皮是羔羊生长到两月左右,其毛长到7厘米左右时,自然形成环形卷曲,称"环环毛"时,将羔羊宰杀所剥取的皮。这种皮毛股明显形成花穗,其尖端为环形或半环形,下有3至5个弯曲。好的二维从根泽明亮,皮板薄而轻为裘羊皮之上品场视为珍品,在省内外久负盛名。
13美食小吃
浆水梨&浆水梨,又名白梨。从明清时期至今盛行。据《岷州卫志》记载,早在清年间,就列入“物产”果类,被人们视为生活中的主要经济树种。每年梨下树后,在不受重压的情况下,分层放入有草的竹筐内,置于避光阴暗处储存。待春节前后再取出来上市食用。食时,因长期在低温处存放,冻硬如石卵,需要在冷水里浸泡一小时左右,然后剥掉外围冰层即在嘴里吸吮。甜滋滋、酸迷迷、清凉凉的一包水,最能解酒,而且味中带有浆水余味。解放前,洮河北面陈家崖村王尕凤家园中的八楞子梨,质量最好,传誉一时。现在,据林业部门统计,全县有梨园202亩,白梨树1.71万株,最高年份产量2100多万公斤。大力发展浆水梨,既可增加农民收入,又可丰富本地特有的风味小吃。黄酒泡馍岷县大南门上早晨的黄酒好喝。黄酒的历史已经很久远了。明清时期,《岷州竹枝词》中说:“西川禾老家家酿,闾井鱼肥处处筌”。禾老,指当地青禾成熟,家家都在酿酒。这种酒原先是黄酒,以后发展成为烈酒了。古时岷州人在清明时节酿酒,用黄酒祭祖,把自己的一片赤诚洒向黄土,祈求吉祥如意,这是特有的风俗。黄酒性味平和、清香爽口,人称"液体蛋糕",喻之为"酒的精魂"。用黄酒泡馍吃早餐,对身体大有补益。岷县的风味与各地不同,所泡的馍,除了花糕,还有一种油锅儿,这是南关回民特意制作的。里面入油,锅鏊炕黄,吃起来又脆又酥,泡在碗内像棉花团样散开,别有一番滋味。&炒蚕豆&岷州气候适于蚕豆生长,所产蚕,岷人有吃炒豆子的风俗,久而久之,炒豆子成为岷县的一大特产。麦索儿岷县妇女每年在六月间,青稞即将成熟的时候,做"麦索儿"。她们把麻黄色的青稞,割芒截杆,留秃穗头,放在笼里蒸熟,搓取禾衣,磨成二、三寸长的绳索状物,即是"麦索儿"了。吃时,盛入盘、碗中,浇上清油,加上蒜泥和盐,清香柔软,非常可口,是地地道道的绿色食品。&
14旅游景点
岷县二郎山二郎山位于岷县城南,原名金童山,是千里岷山的起首处。著名的二郎山战役就发生于此,这里还是二郎山花儿的故乡,秦长城的西起点,著名的省级森林公园。据岷州志记载:二郎山“远山近山如削玉,山腰半坡晴云束,长途西去是洮州,松柏森林满幽谷。”赞誉的就是二郎山的景观,它隔洮河与岷山玉女峰相望,沿山脊有三峰起伏相联,因峰头曾筑在堡寨,依次被称为头、二、三寨子,最高峰三寨子拔地约200米。二郎山易守难攻,是岷县的天然屏障,在军事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岷县是-新编陆军十四师鲁大昌的老窝。1936年9月,红军二、四方面军执行中央西北局制定的《岷(州)、洮(州)、西固战役计划》进攻岷县。于是鲁大昌在二郎山上筑碉堡、挖战壕、修建防御工事,妄图阻止红军进攻岷县,英勇的红军战士与敌人激战五昼夜,给敌人沉重打击。但当时红军战士的牺牲也很大,牺牲战士的遗体就掩埋在二郎山上。红军北上之后,军阀鲁大昌勾结地方恶霸,通过所谓的“清乡”、“办善后”对广大劳苦群众大肆进行阶级报复,不少苏维埃干部和红军伤员惨遭杀害。西川区苏维埃主席张有才,在敌人刑讯逼供面前坚贞不屈,就义之前,他高唱岷州“花儿”,唱词为:“桦材劈成碌碡极,我为红军当主席,豁出人头手里提,你把爷们儿阿么呢”,豪言壮语,惊天地,泣鬼神。深受红军长征影响的岷县人民,涌现出了许多冒着生命危险保护红军伤病员的可歌可泣事迹。据《岷县志》记载,“岷县英烈众多”,为岷县开展国防教育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素材。六十多年后,军阀鲁大昌阻挠红军北上的防御工事——战壕的遗迹仍完好保存,它作为活生生的一面教材时时刻刻昭示着后人,传诵着可歌可泣的红军故事。1982年,在二郎山麓,岷县县委、县政府建成了“二郎山烈士陵园”,丰富了爱国主义教育及国防教育的内容。经过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今年,岷县在二郎山上建成了“红军长征纪念阁”。二郎山二郎山花儿会具有悠久的历史,每年农历五月十七,四乡八路歌手及附近地州、县的游人都汇聚于二郎山和岷县县城,同时进行大规模商品交易活动,场面热闹非凡。二郎山“花儿会”的歌种,以洮岷南路花儿为主,兼及洮岷北路花儿和河州花儿。二郎山花儿会是甘肃歌会民俗的典型代表,是陇原民间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作为人类的文化遗产,极具保护、研究和开发价值。甘肃省已将岷县二郎山花儿会这个国家级“非遗”项目,上报文化部备选冲刺“世界级”。二郎山上发现有秦长城遗址,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遣大将蒙恬率三十万众,筑万里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延袤万余里。有些同志将古之临洮混淆为今之临洮。史学根据是不足的。现今临洮有一段秦长城遗址,但那是秦昭王所筑的,而始皇所筑之城,则由于拓地甚广,把起点延伸到了现今岷县。 据《元丰九域志》载:“熙州(现今临洮)无古迹,秦长城在岷州界。”在唐代的《元和郡县志》、宋代的《太平寰宇记》、明代的《读史方舆纪要》和今人王国良的《中国古长城考》等各种文献都认为:“秦长城的起点在岷县”。二郎山上发现的秦长城遗址更是有力的证明。二郎山上还发现有多处古代墓葬,除宋墓、明墓之外,西北坡尚有汉墓群存在,同时还出土过长度在半米以上的巨型秦瓦。丰富的文物古迹,充分反映出二郎山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人文内涵。二郎山山脊及东西坡面均被绿荫遮蔽,覆盖率达90%以上,树种有云杉、落叶松、杨树、杏树、柳树、李树及山梨等。1993年省林业厅批复建立的二郎山省级森林公园由二郎山、南川苗圃、北郊青年林三部分组成,总面积3081亩。南川苗圃风景区距城南5公里处,G212线旁,始建于1940年,总面积160亩,其中苗圃地65亩,护圃林带95亩,林内树木葱茏,花草鲜美,潺潺溪水从林间流过,环境憩静、舒适。北郊青年林位于县城北面,徐合公路S306依旁而过,北靠岷山玉女峰,南临洮河,内有小河缓缓流过,四周环水,植被葱郁,树木茂盛,景色优美,清幽怡人。扎角自然风景区扎角自然风景区位于闾井镇南7.3公里处,包括新庄、扎角两个自然村,景区有草原面积52公顷,森林30公顷,扎角河从中穿流而过。景区山清水秀、草茂畜肥、空气清新、牛羊成群。狼渡湿地草原狼渡湿地草原位于岷县城东70公里,省道306线穿境而过,集中连片面积90多万亩,地势平坦开阔,气候凉爽,盛产油菜、牧草,花开时节,当地低轱辘车缓行于绿草黄花之间,宛若仙境。夏日清风徐来,凉爽无比,在绿草的大地上,白色、黑色、黄褐色和杂色的羊,尽兴地啃食着清嫩的牧草,草地上各色野花竟相开放,水天一色,景致特别优美,别有一番情趣,是人们消夏避暑,草原风情游的好去处。闾井柯汰沟奇石风景区闾井柯汰沟奇石风景区西距岷县城80多公里,景区奇石遍地,大小各异,姿态万千,有“蟾蛇相争”、“海狮卧地”等,更为壮观的是石群中溪水夺路、积水成潭的自然景观,听之流水潺潺,看之,溪水透亮,让人顿生放飞心情、回归自然的一股冲动。岷州会议三十里铺纪念馆1936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二、四方面军走雪山、过草地、突破天险腊子口,从川北来到了甘肃省岷县,0中央西北局在-、任弼时、-、何长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领导下,执行了《岷县洮西战役》,在城南二郎山上,与守敌军阀鲁大昌血战五天五夜。同时在红军总司令部驻地(岷县三十里铺农民葛生德家四合院)建立了0甘肃省委和甘肃省苏维埃政府,这是党中央在甘肃省建立的第一个省委和省级政权。岷县二郎山开颜阁红军在岷县坚持斗争57天,召开了著名的0中央西北局岷州会议,否定了张国涛西进青海的错误主张,统一了红军思想,坚定了北上抗日的方针,他们先后在岷县成立了由张明远任主席的县苏维埃政府,并在西川、南川、麻子川、茶埠等地建立了34个乡、村苏维埃政权。领导贫苦农民护理红军伤员,发动群众筹集粮款物资,保证了红军的供给;动员3000多名青年参加红军,组建了张明远任团长的新兵独立团。鉴于三十里铺在红军长征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中发挥的重大作用和岷县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的重大贡献,为了缅怀先烈们的创举,让后辈永远记住他们,记住这一伟大的历史时期,不断激发后辈的爱国热情,岷县县委、县政府于日在集红军总司令部旧址、甘肃省苏维埃政府旧址、0中央西北局岷州会议旧址于一身的三十里铺村维修了红军长征纪念馆。该馆由-题名,纪念馆主要由三个旧址和部分红军文物、长征老将士题词的陈列室四部分组成。现有东厢房、北房、大门等建筑物。于2001年确定为省级国防教育基地,2004年4月被省委宣传部命名为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马烨仓景区马烨仓景区位于岷县县城西南约75公里处,属秦许乡,景区内林草茂盛,满目青翠,山峰奇异,空气清新,有成群的牛羊骡,星星点点的藏包炊烟,溪水潺潺,鸟语花香,实乃避暑、旅游之胜地。天空湛蓝,白云悠悠,群山隐约,草长鹰飞。大地一望无际,牛如巨象,羊似卧石。野菊花遍地开放,微风习习,花香弥漫,不时从幽远的山峦间飘出几段高亢的“啊呕令”,火辣辣,热腾腾,如山风野火,撩人情怀。马烨仓,得名于明朝明威将军,岷州卫军指挥司守御官马烨。(马烨,字德辉,淮东六合人。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秋,奉命开设岷州卫。筑东(今县城)西(后所城)二城;立楼置门,修官署、学校、桥梁、烽喉、营堡、邮释、仓厂、坛社、庙宇;区划街道,安置居民,使城池初具规模。马烨还伐木通道,致力军队装备,整训士卒,屯垦8000多亩,年收粮食数万石,补给军队。洪武十五年(1382年),羌戎起事,朝廷命马烨率西安五十卫步、骑兵2万人,直抵迭州征讨,获首领失刺谷奴以下5000余人。景区内马烨沟花儿滩古战场位于马烨仓村西11公里,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岷州卫指挥使马烨[奉[璋之命,率马、步兵万余,在此筑城垣,建四门,安营扎寨,以防御番王侵犯。不到两年时间,集粮50余万担,开荒8000余亩。洪武十五年(1382年)四月,思窝、纳邻洮源诸番叛乱。指挥使马烨统兵二万,擒获和他的部下50多人,取得了战斗的胜利,有力地震慑了番王进犯之野心。因这一仗,为花儿滩赢得了五百多年的和平。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四月二十二日,44名藏区土匪悄悄潜入花儿滩,明晃晃的尖刀划破了这里的宁静。三十四年(1908年),知州童立纲、州绅曹宪中、马仲选、虎炳奎、姜兆勋等,在马烨仓三岔门修筑寨堡,驻兵保境。至今流传着这样一首花儿:一棵松树九条根,土匪耗的不成成。曹马老爷是佛心,三岔门上筑防城。筑下防城搬营兵,西路百姓得安生。&现仍留有三岔门寨堡遗址。
15历史名人
董卓董卓(?-192),字仲颖,陇西临洮(今甘肃省岷县)人。东汉末年少帝、献帝时权臣。官至太师、郿侯。原本屯兵凉州,于灵帝末年的十常侍之乱时受大将军何进之召率军进京,旋即掌控朝中大权。其为人残忍嗜杀,倒行逆施,招致群雄联合讨伐,但联合军在董卓迁都长安不久后瓦解。后被其亲信吕布所杀。貂 婵我国历史上“四大美女”之一。古临洮,今甘肃岷县人。据无名氏《锦云堂?连环计》记载,原名任红昌,精通西凉歌舞,才艺俱佳,胆识过人。后遭战乱奔走,经司徒王允恩养,收为义女。董卓入洛阳后,王允欲杀董卓,使貂婵巧施智谋,深入虎穴,活动于吕布与董卓之间,借吕布之手置董卓于死地,客观上对东汉政权的存亡起了一定的作用,人称之“巾帼英雄”。张明远张明远,岷县西寨镇坎铺塔村人。1927年在冯玉祥部高树勋师当兵,1931年12月参加了著名的“宁都起义”,编入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时期,在红一方面军政治保卫局任特务队队长、侦察科长。1936年8月,红军长征到岷县,担任岷县苏维埃政府主席。於 敖於敖,字伯度,号叠川,岷州城南中堡村人,明代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丙子科进士。任户部浙江主事,升山西大同府知府,直隶霸州副使。旋升山西布政使参政,调湖广廉访使,分察各道。寻任山西右布政使,拜佥都御史,经略易州,转右副都御史,巡抚辽东、昌平、大同等处。於敖为人孝义,克已奉公,对下宽仁厚德,所过之处,人皆赞扬。嘉靖时,分守冀南,驻汾州。时强宗在内作乱,骄敌伺机入侵,人心惶惶,於敖创立外域及四方堡寨,外敌不敢来侵,百姓得以安宁。於敖为人敦实,讲信义,好善乐施。乡党有困难,都能鼎力相帮。岷州百姓称他“於都堂”。去世后,葬于现今秦许乡上阿阳村山上。马万青 &1905年生,岷县城关人,从小热爱武术,8岁开始走访名师,勤学苦练,精通刀、剑、枪、棍,特别是有别具一格的“梅花双刀”,有“陇南山区不老刀”的誉称。中寨风光1958年荣获甘肃省武术竞赛第一名。先后四次参加全国运动会、武术观摩交流会。1978年10月,代表甘肃省武术界赴京,受到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留影纪念。1979年9月被评为全国先进体育工作者,获国家第四届运动会奖章;1980年获“勇攀高峰”的全国体育竞赛优秀奖章。1982年获全国优秀武术辅导员奖章,并誉为“全国武林五寿星”之一。马万青从事武术80余载,为岷县培养了不少的武术人才。于1999年4月去逝,享年94岁。历任岷县政协委员、甘肃省武术协会副主任、国家武术辅导员。宋志贤 &(1936.10——2002.8)男,汉族,甘肃岷县人。中国民俗学会会员,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音乐家协会会员,定西地区文联委员,岷县文联副主席。1958年毕业于兰州师范,1961年调入岷县一中,长期从事语文及音乐教学工作,致力于对“洮岷花儿”的研究与整理,大量研究资料被《中国十大集成》等书录用,1974年完成大型组歌《理想壮歌振岷山》,1989年,论文“浅谈洮岷花儿的音乐特色”获十年民间文艺论文纪念奖,受到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甘肃分会表彰。同年,以“从事音乐三十年,对甘肃音乐事业卓有贡献”而受到中国音乐家协会甘肃分会表彰奖励。1991年在国家艺术科学重点研究项目——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及编纂工作中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受到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编纂委员会表彰。1992年完成《中国民族民间乐器集成o岷县卷》的编纂,在《中国曲艺志o甘肃卷》编纂工作中评为先进个人,获艺术科学国家重点研究项目《中国民族民间器乐集成》二等奖,1995年,被录入《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大型权威辞书中,1997年为迎接回归创作大型组歌《当归谣》,获2001年第二届定西地区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一生对地方民俗、文艺、音乐、方言研究甚深,成果丰硕。著有《甘肃岷县民俗文化丛书》(《岷县民间故事》、《岷县民间歌谣》、《岷县民间谚语》、《岷县民间歌曲》、《岷县民间曲艺》、《岷县民间曲艺戏曲器乐曲》等)、及《甘肃岷县民俗文化丛书续集》(《岷县民俗》、《岷县方言》、《岷县民俗研究文选》)等作品,为繁荣地方文艺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马步斗1944年出生于岷县,作家,岷县文化局专业创作员,现为岷县文联名誉主席、定西地市文联副主席、甘肃省作协副主席,1994年被定西地委授予优秀知识分子拔尖人才。著有长篇小说《大梁沟传奇》,该书的出版填补了定西市长篇小说创作的空白,并在第三次文学评奖中获优秀作品奖,1988年又获全国少数民族省区文艺读物优秀图书一等奖,参加了第二届国际图书博览会。1992年出版了27万多字的长篇小说《李家铺外传》,该书得到了文艺界评论的一致肯定,并获少数民族骏马奖。1999年又出版了第三部长篇小说《太平寨》,该书获敦煌文艺二等奖,甘肃省优秀图书奖,并被选用为宁夏大学回族教材,被甘肃文联遴选为甘肃五十年来十部优秀作品之一。2003年出版了长篇报告文学《大罴百姓俱欢颜》。第四部8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米州天下》即将出版。景生魁 &甘肃岷县人,1930年出生,大专学历,编辑职称。甘肃省民间文艺家、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华长城学会、诗词学会会员,《西羌文化》副主编。建国前参加中共陇右地下党斗争,1949年7月入党,建国后曾在岷县西川区委、甘肃军区政治部、青海省监委会等单位工作。1990年离休,长期从事民俗文化研究。有新诗《站哨》在西北五省区获奖;《青龙剑》、《古临洮(岷县)秦长城遗址考察》以及档案工作论文在地区授奖。先后创作出版了的长篇小说《群山在呼唤》,该书于在新世纪作家论坛评比中获全国小说类一等奖;著有《岷县民间故事》集和文集《洮至庐诗文戏曲集》,本人曾获中国乡土文学奖。1995年、2000年、2004年三次被评为“甘肃省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
&*&参考资料添加成功后,需经过约1-2天的审核流程,审核通过后方可查看。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医学、法律、金融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如有意见建议,请点击页面下方的“对国搜说”,欢迎及时反馈。
浏览次数:1952&次
更新时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岷县党政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