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存在内源对资本过度投资补充能力严重不足,过度依赖二级对资本过度投资债券补充对资本过度投资的现象

812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赞同 32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写回答当前位置: &>&&>&
银行未雨绸缪补充资本 优先股、二级资本债、可转债轮番上阵
  券商人士认为,随着净利润增速下行和不良资产侵蚀,银行资本压力将加大。银行纷纷未雨绸缪,通过优先股、二级资本债、可转债等工具补充资本。  资本充足状况将面临压力  资本充足率是商业银行的“命门”,不仅体现银行应对金融风险的能力,也制约银行未来进一步发展。银监会统计数据显示,中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继续上升,去年四季度末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3.45%,较上季末提高0.30个百分点。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最新发布的《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认为,目前中资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状况稳定。去年三季度末,中资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2.5%、10.1%、9.7%,同比分别上升0.02、0.4、0.1个百分点。  根据银监会2012年对于商业银行资本管理相关要求,到2018年底,系统性重要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及资本充足率需分别达到8.5%、9.5%和11.5%,非系统性重要银行需分别达到7.5%、8.5%和10.5%。券商人士预计,到2018年部分银行会出现资本缺口。据申万宏源测算,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在2018年之前不会出现资本缺口。  报告预计,今年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状况将面临较大压力。一方面,当前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在13%左右,低于美国、日本大型银行15%左右的平均水平,抵御风险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上市银行的资产规模保持两位数增长,同时不良贷款率进一步提高,对资本的需求将明显提升,而净利润增速放缓且分红率基本稳定,内源补充作用较有限。  多渠道补充资本  为了“补血”,商业银行各显神通,优先股、债券等工具轮番上阵。国信证券人士认为,商业银行主要通过利润留存和增发股票等方式补充资本,通过发行优先股补充一级资本,通过发行二级资本债补充二级资本。  二级资本债在去年末迎来发行高峰,12月发行量达798亿元。其中,超过七成集中在当月下旬。仅22日、25日两天就分别有4家银行、3家银行发行二级资本债。  申万宏源人士指出,中信银行已完成了向中国烟草集团的定向增发,招商银行和民生银行也公布了员工持股计划。农业银行由于估值较低,再融资可能性较小,因而可能选择降低分红率。  在中小银行中,宁波银行多管齐下补充资本。公司在2015年11月完成了48.5亿元优先股的发行,并于日发布拟发行100亿元可转债的董事会预案。国信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董德志认为,宁波银行虽然近期发行了优先股,但只能补充一级资本,拟发行100亿元可转债对未来补充核心资本未雨绸缪。当前资本充足率水平较低的银行基本都有通过优先股或定向增发的方式补充资本的行动,通过可转债补充资本的急迫性并不高。但当优先股规模已达到风险加权资产的1%后,核心资本充足率不高的银行仍需要考虑补充核心资本,通过定向增发或可转债补充都有可能。  多位银行业内人士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对于上市银行而言,优先股融资已告一段落,定向增发由于融资规模较大,监管部门对此较谨慎。  多家城商行正在推进H股、A股IPO以进行资本补充。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考虑到目前宏观经济有待复苏,资本市场仍处于震荡之中,相关IPO进程或许慢于市场预期。  中行报告建议商业银行拓宽资本补充渠道。国际大型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倾向于选择“低拨备、高资本”的组合策略,该机制增强了银行经营管理的主动性。我国银行业则呈现拨备数量较高、资本数量偏低的特点。下一步应鼓励商业银行开展资本工具创新,不断拓展资本筹集渠道,特别是加强基于资本市场的一级其它资本和二级资本的筹集,鼓励商业银行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和海外筹资。  不良资产受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不良资产上升对于商业银行利润的侵蚀导致商业银行通过利润留存来补充资本的难度加大。银监会最新数据显示,中资商业银行去年四季度末不良贷款率达1.67%,较上季末上升0.08个百分点。  申万宏源(香港)人士认为,过剩产能行业的违约风险持续上升。该机构对去年三季度末272家符合不良认定标准企业的分析显示,钢铁、有色金属、采掘和建材等产能过剩行业在全部银行不良贷款中的占比达64%。除3万亿元的银行贷款外,过剩产能行业还有2万亿元的债券融资和1万亿元的信托融资。伴随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推进和过剩产能的出清,信用风险将不断上升。  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穆迪表示,在目前的行业情况下,应更关注新增逾期90天以上贷款所占比例,而不仅仅是不良贷款率,因为新增逾期贷款可以更好地反映银行的信贷质量问题。中资银行已利用其贷款减值准备来应对逐渐上升的资产质量问题,因此降低了对利润的影响并保护了银行的资本基础。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资本压力较以往年份更大 商业银行掀千亿级“补血”潮
在持续增加的资本补充压力下,商业银行通过多渠道为其自身“补血”的步伐从未停止。
一方面,今年以来,多家上市银行已经酝酿通过可转债和股票定向增发方式来补充资本;另一方面,优先股和二级资本工具作为银行补充资本的主要外部渠道,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虽然实体经济增速回升,但银行体系补充资本的内生动力尚未完全修复,息差和资产质量等因素都将对银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银行资本补充需求仍然迫切,尤其是受到监管趋严的影响,今年银行资本的补充压力相对以往年份明显要更大一些。
划重点 上市银行超千亿可转债待发
7月29日,据平安银行拟公开发行不超过260亿元A股可转换公司债券(以下简称“可转债”)的预案,该行此次发行的可转债每张面值100元,按面值发行,存续期限为发行之日起6年,可转债转股后用于补充核心一级资本。此次发行预案尚需股东大会审议,以及银监会和证监会审批。业内人士预计,该可转债预计在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完成发行。
今年3月,光大银行300亿元A股可转债完成发行。与此同时,多家银行的可转债发行均在进程中。
6月9日,江阴银行获银监会批准发行20亿元可转债
6月16日,民生银行股东大会通过发行500亿元可转债的预案
6月21日,常熟银行获银监会批准发行30亿元可转债
7月5日,无锡银行30亿元可转债获证监会受理
7月11日,中信银行获银监会批准发行400亿元可转债
去年12月,江苏银行股东大会也通过了发行12亿元可转债的预案
据不完全统计,上市银行未来将发行的可转债规模将达到1252亿。
银行外源性的补充资本金渠道,主要包括发行普通股(IPO、定增、配股),发行优先股、发行资本债券、发行可转债等。由于可转债本身不能补充资本,它只有转变为普通股后才能补充资本,因此可转债其实并非银行在补充资本时比较普遍的选择。
评级机构东方金诚首席分析师徐承远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发行可转债条件相对苛刻,且可转债从公告预案到完成发行一般需要一年左右时间,加上发行后六个月内不能转股,真正补充资本也要一年半以后。同时,需要银行的股价高于约定的转股价格时,投资者才会选择转股,因此存在不确定性。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今年2月,证监会发布了《关于引导规范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监管要求》,这项监管新规一定程度上对可转债发行产生了一定的“鼓励”作用。徐承远表示,这一新规对上市公司申请增发、配股、非公开发行股票作出诸多约束,对发行可转债则暂未涉及。同时,对比定增、配股等其他资本工具,可转债发行更方便、发行风险更小。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研究员熊启跃则表示。“现在发行可转债的主要原因是,可补充核心一级资本,且股价企稳回升,转股环境基本稳定。”
徐承远也持相同看法,对于投资者而言,可转债兼具股、债双重属性而广受欢迎,“进可攻、退可守”。
扩渠道 商业银行多种方式“补血”
恒丰银行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董希淼表示,随着这几年银行规模的不断扩张以及不良贷款率的上升,商业银行资本消耗较为严重,一些银行向“轻型银行”方向转型,走“轻资本、轻资产、轻成本”的道路,以降低业务发展对其资本的影响。不过,由于近年来银行净利润增速趋缓,银行内源性资本补充能力较弱,因此,外源性的资本补充是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
实际上,由于补充资本的需求迫切,除了可转债之外,商业银行仍在持续通过其他方式进行 “补血”。
今年以来,多家上市银行已经披露了其股票定向增发计划。浦发银行拟定向增发募集148亿元的方案,已于今年3月通过证监会发审委审批;5月,北京银行股东大会通过其240亿元定增计划,宁波银行股东大会通过其100亿元定增计划;光大银行310亿元的定增计划目前也由银监会批准。
“从去年的趋势来看,优先股和二级资本工具,仍然是银行补充资本的主要外部渠道。做这样的选择,主要是考虑股价、利率和资金成本等因素。”熊启跃表示。
熊启跃分析,一级资本充足率的监管合规压力最大,发行优先股最为“解渴”,相较于二级资本工具,优先股虽然融资成本略高,但其期限较长,又可计入银行权益,有利于降低财务杠杆,也可计入杠杆率的分子,其综合效益要大于二级资本工具。据媒体统计,今年以来,已有13家上市银行披露或完成2440亿元优先股发行计划。
徐承远则认为,由于二级资本债发行手续简便、限制条件少,筹资成本要低于股本,且能够快速补充资本,使得发行二级资本债券成为商业银行资本补充的主要手段。
受到市场流动性和监管趋严等因素的影响,今年以来,银行二级资本债发行规模较去年有所下降。据Wind数据,今年初截至7月末,商业银行二级资本债发行规模达到1780亿元。
看趋势 今年资本补充压力仍迫切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表示,资本是银行用来抵御风险的最后一道防线,要降低银行金融风险,就必须把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保持在一定水平之上。与此同时,银行的业务发展与资本也有重要关联。换句话说,银行资本充足率的高低,直接决定了银行业务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模式。
与此同时,中国的银行对资本的依赖程度就更高。按照资本新规要求,系统重要性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的最低要求分别为8.5%、9.5%和11.5%,非系统重要性银行对应要求分别为7.5%、8.5%和10.5%,并要求商业银行在2018年底前达标。
熊启跃表示,2016年以来,商业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出现下降,资本充足率和一级资本充足率的增幅明显收窄。2016年,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较2015年下降了0.17个百分点,这是官方统计以来,资本充足率首次年度范围出现下降。
“资本积累难以支持资产扩张速度。按照现在的投资效率计算,未来若要保持GDP年均6.5%的增速,银行资产规模至少应保持年均13%的增速。要实现杠杆水平的稳定,资本增速就不能低于13%,实现这一目标,在当前经营环境下难度较大。2016年,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和所有者权益增速分别为16.6%和13.2%,前者和后者的差值达3.4个百分点,资本的增速低于资产增速,使银行杠杆压力凸显。”他说,
目前,虽然实体经济增速回升,但银行体系补充资本的内生动力尚未完全修复,息差、资产质量都将影响银行的融资节奏,银行业整体的资本增速还是要低于资产增速,资本压力会放大。
徐承远也表示,
在金融降杠杆和MPA考核背景下,部分同业业务、银行理财和投资业务发展过快的银行,将面临更大的资本考核压力,对资本补充显得特别迫切。
“值得注意的是,过去几年,有的银行把部分表内项目转移到表外,以降低其风险资产规模,从而变相提高了其资本充足率,但实际上其风险本质并未改变。在今年监管趋严、整治影子银行和监管套利的背景下,这些表外项目都将要回表,而回表之后资本充足率就会下降,这也意味着其面临大量补充资本的需求。”曾刚说,今年银行资本的补充压力相对以往年份明显要更大一些。
不过,招商证券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马鲲鹏认为,从风险加权资产增速与净资产收益率(ROE)两个维度看,除部分已有充分预期的中小银行外,上市银行并不存在板块性质的大面积股权再融资需求。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2月27日,央行发布2018年公告第3号,就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行资本补充债券发布公告。公告指出,二级资本债可以附加转股条款;探索多元品种的资本补充债券;应对总损失吸收能力(TLAC)要求迫在眉睫,亟待探索合格TLAC资本工具的创设和发行。
摘要:2月27日,央行发布2018年公告第3号,就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行资本补充债券发布公告。公告指出,二级资本债可以附加转股条款;探索多元品种的资本补充债券;应对总损失吸收能力(TLAC)要求迫在眉睫,亟待探索合格TLAC资本工具的创设和发行。
2月27日,央行发布2018年公告第3号,就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行资本补充债券发布公告。
二级资本债可以附加转股条款。当触发事件发生时,资本补充债券(包括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和二级资本债券)可以实施减记,也可以实施转股。
探索多元品种的资本补充债券。公告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行具有创新损失吸收机制或触发事件的新型资本补充债券,我国银行业新型资本补充工具的品种或扩充。
应对总损失吸收能力(TLAC)要求迫在眉睫,亟待探索合格TLAC资本工具的创设和发行。公告指出,银行业金融机构可探索发行提高总损失吸收能力的债券。根据国际监管的相关时间表,总损失吸收能力(TLAC)监管将于日起正式实施。
2月27日,央行发布2018年公告第3号。公告称,为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行资本补充债券的行为,切实提高银行业金融机构资本的损失吸收能力,加强宏观审慎管理,保护投资者利益,央行就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行资本补充债券发布公告。
公告明确,当触发事件发生时,资本补充债券(包括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和二级资本债券)可以实施减记,也可以实施转股。同时,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行具有创新损失吸收机制或触发事件的新型资本补充债券;银行业金融机构可探索发行提高总损失吸收能力的债券。
二级资本债可附加转股条款
二级资本债可以附加转股条款。本次公告明确,“当触发事件发生时,资本补充债券可以实施减记,也可以实施转股”。2012年,银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银监会令[2012]1号)附件1中,明确规定了核心一级资本工具、其他一级资本工具和二级资本工具的合格标准;其中,其他一级资本工具和二级资本工具都要求,“必须含有减记或转股的条款,当触发事件发生时,该资本工具能立即减记或者转为普通股”。随后,银监会《关于商业银行资本工具创新的指导意见》(银监发〔2012〕56号)中,曾明确指出,非普通股新型资本工具主要包括包含减记条款的资本工具和包含转股条款的资本工具。然而,我国市场上实际发行的以二级资本债为代表的资本补充债券,通常仅含有减记条款,尚未出现包含转股条款的品种。该文件颁布之后,意味着包含转股条款的二级资本债将会很快面市。
可转债不等于包含转股条款的资本工具。应当指出的是,目前市场上发行的银行可转债,在转股选择权执行之前,并不属于资本补充工具,无法起到对银行资本的补充;仅有转股选择权被执行之后,投资者已经将债券转换为普通股票时,对应的普通股才计入银行资本。另一方面,可转债的转股,是投资者的选择权,也可能不被执行,也就不转化为银行资本;但是,资本补充工具中要求的转股条款,是触发事件发生时的强制性转股条款。
探索多元品种的资本补充债券。本次公告中,将“资本补充债券”定义为“银行业金融机构为满足资本监管要求而发行的、对特定触发事件下债券偿付事宜作出约定的金融债券,包括但不限于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和二级资本债券”。这个定义,既包含了二级资本债券,也包含了未来探索的、满足上述要求的新型“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
目前,我国的资本补充工具品种相对有限,主要包括普通股、优先股和二级资本债券;可以被称之为“资本补充债券”的品种,仅有二级资本债券一种。
应对总损失吸收能力监管要求
应对总损失吸收能力(TLAC)要求迫在眉睫。2015年11月,二十国集团出台了《处置中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损失吸收和资本结构调整能力原则》,就总损失吸收能力(TLAC)具体标准达成一致,该新规将于日起正式实施。本次央行公告中,提出“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行具有创新损失吸收机制或触发事件的新型资本补充债券;银行业金融机构可探索发行提高总损失吸收能力的债券”,原因之一,正是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TLAC监管。
总损失吸收能力(TLAC),主要指的是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s)在进入处置程序时,能够通过减记或转股方式吸收银行损失的各类资本或债务工具的总和,其主要用风险加权资产与最低杠杆率来进行衡量和计算。
总损失吸收能力(TLAC)监管主要适用于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s)。目前,我国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包括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等四家全国大型商业银行。
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相较于非系统重要性银行,需要接受更高的监管要求。在巴塞尔协议中:(1)资本充足率监管中,对于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实施了差别监管,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需要在一级资本中额外计提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Higher loss absorbency requirement,根据系统重要性等级计提1%-3.5%);(2)杠杆率监管中,对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提出了比一般银行更高的杠杆率要求(leverage ratio buffer),即“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杠杆率最低要求=一般银行杠杆率最低要求+50%*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要求”。除巴塞尔协议的要求以外,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还需要接受总损失吸收能力(TLAC)监管,发行符合TLAC要求的合格资本工具。我们此前曾在《总损失吸收能力(TLAC)的框架及其内容》一文中,对于合格TLAC资本工具进行了介绍[1]。
[1]总损失吸收能力(TLAC)监管框架中,对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提出了额外监管要求,详见我们此前发布的报告
特别提示:本报告内容仅对宏观经济进行分析,不包含对证券及证券相关产品的投资评级或估值分析,不属于证券报告,也不构成对投资人的建议。
本文来自兴业研究,作者何帆、鲁政委,原文标题《【兴业研究】央行打开新型资本补充工具闸门—央行关于资本补充债券公告简评》。
廖志明 <span class="related-post__meta__item__text" data-v-8.04.01 兴业研究 <span class="related-post__meta__item__text" data-v-8.03.31 首席经济学家论坛 <span class="related-post__meta__item__text" data-v-8.03.23 张继强 <span class="related-post__meta__item__text" data-v-8.03.29 上海金融信息行业协会 <span class="related-post__meta__item__text" data-v-8.05.13
下载华尔街见闻
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
华尔街见闻不良信息举报电话: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2016年上海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二级资本债券(第一期)信用评级报告及跟踪评级安排.doc 31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xe600;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上海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2016年二级资本债券信用评级报告
主体长期信用等级:
近年来,上海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二级资本债券信用等级:AA+
评级展望:稳定
(以下简称“上海农商银行”)不断完善内部控
制及风险管理体系,各项业务发展势头良好,
资产规模稳步增长;信贷资产质量保持稳定较
好水平,拨备充足;盈利水平较好;资本较充
足。联合资信评估有限公司确定上海农村商业
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主体长期信用等级为 AAA,
2016年二级资本债券(不超过
100亿元)信用等
级为 AA+,评级展望为稳定,该评级结论反映
了本次二级资本债券的违约风险很低。
单位:亿元/%
不良贷款率*
拨备覆盖率*
贷款拨备率*
流动性比例*
主要业务集中于经济金融中心城市上
海,区位优势明显,客户基础较好;
各项业务发展势头良好,资产规模保
持稳步增长;信贷资产质量保持较好
股东权益/资产总额
资本充足率*
一级资本充足率*
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
拨备前利润总额
定期存款与储蓄存款占比高,客户存
款稳定性良好;
成本收入比
平均资产收益率
平均净资产收益率
资本的内部积累能力较强,资本保持
较充足水平。
注:带*数据为母行口径。
数据来源:上海农商银行年报及审计报告,联合资信整理。
房地产贷款占比较高,容易受到政府
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
电话:010-
理财产品、资金信托及资产管理计划
投资规模增长较快,需关注相关风险;
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经济结构调整以
及利率市场化等因素对商业银行运营
产生一定压力。
传真:010-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建国门外大街2号
中国人保财险大厦17层(100022)
网址:www.lhratings.com
一、主体概况
径的不良贷款率1.30%,拨备覆盖率204.24%;
资本充足率为
12.17%,一级资本充足率为
11.09%,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1.09%。2015
年,上海农商银行实现营业收入 152.85亿元,
净利润58.07亿元。
上海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称“上海农商银行”)成立于 2005 年 8
在上海市原
家农村信用合作社改制基础
上,由地方国有企业、外资银行、民营企业、
自然人等共同参股组建的区域性商业银行,初
始注册资本 30 亿元。2007
年,上海农商银行
引入战略投资者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银行集团有
限公司(以下简称“澳新银行”),注册资本增至
37.46 亿元。2010
年,上海农商银行实施定向
增发,股本增至 50亿元。截至
2015年末,上
海农商银行前五大股东持股情况见表 1。
注册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银城中路 8
15-20楼、22-27楼
法定代表人:冀光恒
二、本次债券概况
1.本次债券概况
本次二级资本债券拟发行规模不超过
亿元,具体发行条款以发行人与主承销商共同
确定并经主管部门审批通过的内容为准。
表 1 上海农商银行前五大股东持股情况 单位:%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银行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
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国际集团有限公司
2.本次债券性质
本次债券本金和利息的清偿顺序在发行人
的存款人和一般债权人之后,在发行人的股权
资本、其他一级资本工具以及混合资本债之前;
与发行人已经发行的与本次债券偿还顺序相同
的其他次级债务、未来可能发行的其他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对资本过度投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