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平均收入员工集团2015年的收入和利润各多少,员工人数

阿里巴巴造富:马云身价千亿 身价百万员工超万人
几经周折,控制着中国80%电商市场的阿里巴巴终于拉开了上市的大幕。9月10日,处女座的马云迎来了自己50岁的生日,收到的最大礼物莫过于阿里巴巴终于正式启动在美上市的路演。至此,中国首富将易主为马云。“庞然大物”“史无前例”“震惊”等等是中外媒体形容阿里巴巴上市的关键词,而阿里巴巴成为迄今为止美国市场历史上最大规模IPO似乎也毫无悬念,243亿美元的融资额超过中国农业银行2010年7月时IPO融资的221亿美元。甚至有部分业内人士预计,阿里巴巴挂牌后市值有可能超过2000亿美元,相当于世界第一大奢侈品集团路威酩轩(LVMH)、法国电力集团以及空中客车公司市值的总和。与此同时,马云也送给跟随多年的阿里人一份厚礼:阿里上市带来的造富效应。根据阿里巴巴提交给SEC的文件显示,1999年创立以来,阿里已经以股票期权和其它股权奖励的形式,向现任和前任员工总计发放了26.7%股份。按照阿里最近更新的一版招股书所提供的IPO发行价60-66美元的中间值计算,阿里巴巴参考市值为1550亿美元。那么,阿里巴巴此次IPO可为员工带来大约413.85亿美元的巨额财富。虽然招股说明书没有提出具体持股员工数,但总员工数约为2万的阿里巴巴,即使以人均增长财富算,也达到惊人的206.9万美元。而马云推出的“亲朋好友”购股计划将惠及更多与阿里有关的人,市场推测,“亲朋好友”购股计划的规模将会在10亿美元左右。造富效应远不止于此,更令人热血沸腾的红利在机构身上,能在阿里上市时分得一杯羹的机构都赚得盆满钵满。唯一叹息的恐怕只有阿里巴巴最早的投资人高盛,过早发退出让其无法享受更高的收益。毋庸置疑的是阿里巴巴的上市将创下国内IT类上市公司最大规模的员工“造富”纪录。此前,百度上市创造了8位亿万富翁,50位千万富翁,240位百万富翁。阿里巴巴或将造成上万名百万富翁。按彭博亿万富豪指数最新排行,马云净资产218亿美元(1337亿元),跃居中国首富。路演两重天:机构热捧散户冷漠9月6日凌晨,阿里公布了每股60美元至66美元的IPO发行价指导区间,最高将募集243亿美元,创下美国IPO的融资之最。按照该价格区间,阿里巴巴的市场估值将达到1542亿至1698亿美元之间,超过美国电商巨头亚马逊。截至9月10日,美国电商巨头亚马逊市值为1530亿美元。9月8日,阿里巴巴在纽约正式启动路演,其阵势震惊了华尔街资深的投行人,盛况空前。在阿里巴巴路演正式开始之前,微信和微博圈就开始流传一位被“惊呆”了的华尔街基金经理的感言:在纽约搞投资十多年,IPO阵仗见多了,但还是被阿里巴巴震撼了。华尔道夫酒店排队拐了18个弯,据说有1000人来看小马哥,电梯等了40分钟。据路透社报道,阿里巴巴原本预计会有大约500名投资者参加首站路演,但最终参与人数达到800人左右,一些人被挤到了会议室外厅。据悉,此次路演阿里巴巴组建了两个由银行家和高管组成的团队,分头与美国、欧洲和亚洲的投资者会面。两个团队以阿里标识上的两种颜色命名。其中,橙队由蔡崇信和首席执行官陆兆禧带队,红队将由阿里巴巴首席财务官武卫和首席运营官张勇带队。遗憾的是,如火如荼的路演并未对媒体开放。但蜂拥而至的媒体还是“围追堵截”了一些内部消息。据路透社报道,活动开始时间比预期推迟,现场每三个座位发了一个Ipad提问,招股书皮换成了阿里巴巴标识的代表色之一橙色。活动以公司介绍视频开场,阿里巴巴董事局副主席蔡崇信随后做了幻灯片演示,之后是马云致辞,最后向公司高管提问,包括首席财务官武卫(MaggieWu)、联合创始人兼集团执行副董事长蔡崇信(JosephTsai)等人。公司高管向投资者就公司管理、利润率以及与支付宝的关系等问题作出解释。另据媒体援引知情人士的话称,首场路演进展顺利,现场已经完成超额认购。据悉,在纽约路演后,阿里巴巴还将移师波士顿、巴尔的摩、丹佛、旧金山和洛杉矶等其他美国城市,然后将前往新加坡、伦敦和中国香港举行上市路演。阿里路演预计9月18日结束。如果路演能够顺利结束,阿里巴巴的股票将于当晚定价,第二天即9月19日在纽约证交所挂牌交易,股票代码“BABA”。机构的热烈追捧源于阿里巴巴这个庞然大物亮眼的业绩财报,其净利润已经超过亚马逊和谷歌,堪称“傲视群雄”。阿里巴巴招股书显示,集团每年有超过113亿张订单,2.31亿活跃消费者,平均每人每年有49张订单,2012年平均为39单,2011年为33单。去年在阿里旗下三个购物网站共消费2480亿美元,比亚马逊高(约1100亿美元)一倍以上。规模与芬兰的经济体量基本相当。依此计算,相当于每个买家去年在阿里花了6700多元。2013年阿里巴巴年度交易额达到1.5万亿人民币,而京东2013年的交易额GMV为1255亿人民币,阿里巴巴几乎是京东交易额的十倍。但有分析师指出,由于阿里巴巴把B2B和淘宝业务都放在上市范围内,不排除有部分的交易额被重复计算。另据财报显示,2013年的第二到第四季度,阿里巴巴的运营利润达207.38亿元,运营利润率约51.2%;净利润177.42亿元,净利润率达43.8%。仅去年第四季度,阿里集团利润同比增幅高达104%,至82.7亿元。净利润率已超过亚马逊、eBay、甚至谷歌。此外,在移动端,阿里的表现也超出此前业界的预期。财报显示,阿里巴巴拥有1.36亿月度手机活跃用户,2013年手机交易额为370亿美金,占总销售额的19.7%,2012年该比例为7.4%。2013年,阿里手机端的交易额,占中国所有手机交易额的76.2%,几乎占据垄断地位。但与机构热捧相反的是,美国的散户投资者对阿里巴巴上市表现冷淡。至少不了解这个即将上市的中国公司,规模将超过Amazon和eBay的总和,是一个堪比芬兰经济体总量的庞然大物。根据路透社的报道,此次阿里巴巴IPO中,散户投资者将有机会购买10%到20%的股份,但由于美国投资者并不了解阿里巴巴,目前从美国券商们的反馈来看,美国的散户问询量远低于Facebook和Twitter上市时的数量。据悉,询问阿里巴巴IPO事宜的客户仅为当时FacebookIPO时的四分之一,是TwitterIPO时的一半。造富产业链:马云问鼎首富,百万富翁超万人金钱是把双刃剑,马云一直很担心上市后给员工带来的巨额财富会让员工迷失自我。据悉,近年来,阿里巴巴高管已经与员工讨论过这笔“意外财富”如何改变他们的生活,警告他们切勿把财富全部挥霍在“炫耀物品”上。毕竟,410亿美元不是一个小数字。更罕见的是,阿里巴巴将这种担忧写在招股说明书中,豪气冲天。在阿里巴巴的第一版招股说明书中就表示:他们对此次IPO可能为其持股员工带来巨额财富感到担忧,“我们可能很难保留或再激励这部分员工,这些新财富将影响他们作出是否继续留在公司的决定。”究竟阿里巴巴上市给员工带来多少财富?理财周报记者试图根据公开资料进行粗略估算。首先,作为公司的高层管理者和精神文化的传承者,从最初在西湖的湖畔花园创建阿里巴巴的“十八罗汉”发展到30人的“阿里合伙人”,是最大的个人受益者。在阿里巴巴30位合伙人中,其中24位来自阿里巴巴,6位来自阿里巴巴的关联公司或相关公司。在阿里巴巴中,其中有7人是阿里巴巴集团的创始人,分别是马云、蔡崇信、吴咏铭、彭蕾、戴姗、金建航和蒋芳;有11人是在2004年以前进入公司,由公司自己培养起来的合伙人,分别是陆兆禧、姜鹏、彭翼捷、童文红、王帅、吴敏芝、蔡景现、倪行军、方永新、张建锋和张宇;另外12人则在2004年之后进入公司,他们都是来自财务、法务、技术等各个领域的高级管理人才,分别是程立、樊路远、胡晓明、井贤栋、刘振飞、邵晓峰、TimothyA.Steinert、王坚、武卫、俞思瑛、曾鸣、张勇。在这30名合伙人之中,有20%是技术人员,女性成员占9人,21人为70后。而这30位合伙人共持有阿里巴巴14%的股份,价值超过210亿美元。毫无疑问,阿里上市至少会造就两个亿万富豪:马云和蔡崇信。备受瞩目的马云靠着阿里巴巴的上市将问鼎中国首富的宝座。阿里巴巴招股说明书显示,马云持有阿里巴巴8.9%股份。据彭博财富排行榜,目前马云身家达到125亿美元,今年以来其资产净值增长了89亿美元。据悉,IPO时马云将套现8.415亿美元,股权降为7.8%。仅次于马云之后的是马云的第一副手,阿里巴巴副董事长蔡崇信持有3.6%的股份。出生台湾的蔡崇信帮助马云建立合伙人制度,是阿里巴巴在创业初期获得日本软银和高盛投资的关键人物。目前蔡崇信资产净值达到48亿美元。虽然备案文件没有具体说明高管持股份额,但有5名高管持股份额可能接近1%。包括阿里巴巴首席执行官陆兆禧,首席运营官张勇,首席财务官武卫,首席技术官王坚,以及阿里巴巴法律总顾问TimothyA.Steinert。而这些高管在2011年的阿里巴巴大规模股票抛售中已套现巨额资金。当时阿里员工向DSTGlobal、银湖等投资机构出售大约20亿美元股票。当年,马云抛售大约1.62亿美元股票,蔡崇信则套现1.08亿美元。同年,陆兆禧套现3770万美元,武卫套现499万美元,前首席运营官关明生套现4050万美元。阿里前副总裁彭翼捷套现460万美元。据阿里巴巴的一名前员工介绍,俄罗斯DST在2012年11月购买员工股权价格为每股13.5美元,不到两年时间,DST已经赚了5倍。维持了DST一贯的高举高打“快、狠、准”的投资特点。阿里巴巴合伙人制度规定每位合伙人都要保证一定的持股比例,但具体多少,在公开资料中并没有公示。只显示合伙人共持有阿里巴巴14%的股份,价值超过210亿美元。以210亿美元计算,普通员工持股金额约为200亿美金。但究竟有多少员工持股?阿里巴巴的招股说明书中也没有明确说明。但理财周报记者根据2007年B2B公司阿里巴巴上市时员工持股情况进行以下粗略推测:据当时阿里巴巴的人力资源负责人对外公布的数据,2007年底阿里巴巴的员工数近8000人。彼时阿里巴巴4900名员工持有B2B子公司4.435亿股,即整个集团的7000余员工中,近70%都成了“富豪员工”。7年之后,阿里巴巴集团员工爆增超过20000人,根据招股说明书的确切数字显示,截至日,阿里共有全职员工20884名。以20000名员工计算,增加了12000人。而其中有多少人有资格持股?这涉及到阿里巴巴的对员工的股权激励措施。据阿里巴巴一位工作了5年的员工介绍,阿里集团员工只要达到一定级别和业绩要求,就可以获得股票期权或者受限制股票。除了股票期权和受限制股票外,阿里老员工还可以直接获得股权,相当于行权价为0的股票期权。参照阿里巴巴创办8年有70%的员工拿到股权激励,理财周报记者以后进来的12000名员工中的50%员工拿到股权激励,即新增6000人在7年中拿到股权激励。那么总共约有11000人拥有股权,分享200亿美金,平均每人约182万美元,造就的百万富翁超万人。其中包括经理级别的员工、软件工程师、销售和营销业务方面的员工、以及支付宝员工也都将成为这场IPO盛宴之后的获益者。阿里巴巴员工如何面对突如其来的巨额财富?阿里巴巴如何留住暴富后的员工?这些都是摆在上市后阿里巴巴面前的问题。IPO离职潮似乎是一个魔咒,此前谷歌和Facebook都面临暴富员工的离职潮,有的环游世界,有的自主创业。阿里巴巴的担忧不无道理。据此前外媒报道,有关投行和财务顾问表示,宝马代理商已经咨询了部分阿里员工,问他们是否会购买带有阿里巴巴公司橙色标志的车型,其他一些员工或投资北美房地产,或者进入中国风险投资领域,谋求打造下一个阿里巴巴。事实上,在当下的创业潮中,阿里系是一支重要力量,很多从阿里离职的人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生涯,另一批人则投身天使投资或者风险投资,著名天使投资人曾李青就是其中之一,他曾是18罗汉之一。造就世界新首富软银阿里上市盛宴当然少不了机构的狂欢,尤其是暴赚的软银和雅虎。如果说阿里上市造就了中国的一个新首富马云,这是意料之中,事实上,它还造就了世界新首富软银集团的创始人孙正义,这个身高只有150CM的日本人,当初投资了8000万美金,如今收获了1000亿美金,这的确是在意料之外。软银不是第一个投资阿里巴巴,但却是一直坚定看好并不断加码投资阿里巴巴的,从阿里巴巴的融资历程可见一斑。1999年3月,马云开始创业。同年10月,马云引入高盛、富达投资等在内的首轮500万美元。2000年1月,获得第二轮资金2500万美元,其中软银占2000万美元。日,获得第三轮资金8200万美元,其中软银占6000万美元。三轮融资后,马云及其创业团队占47%股份,为第一大股东;软银为第二大股东,约占20%;富达投资约占18%,剩余股东合计约占15%。这种格局在2005年引进雅虎时被打破。2005年,雅虎和软银分别付出3.9亿美元和1.8亿美元使阿里集团的管理层和部分风险投资者套现。最终,雅虎、软银、管理层和员工以及其他股东分别持有阿里集团39%、29.3%及31.7%的股份。雅虎入股阿里集团后,此前的风险投资者基本都套现离场。截至2007年阿里巴巴B2B业务上市前,阿里集团的持股比例为雅虎43%,软银29.3%,管理层和员工等持股比例为27.7%。2007年,阿里巴巴在香港上市后,马云就与雅虎展开了长达数年的争夺控股权的斗争。最终,渔翁得利,软银成为第一大股东,雅虎第二。根据阿里巴巴最终提交的招股说明书显示,软银目前持有34.4%的股份,第二位是雅虎持有22.6%,马云拥有8.9%的股份。究竟软银资本从阿里巴巴身上赚了多少钱?理财周报记者粗略估算:根据阿里巴巴路演时的最新估值1627亿美元计算,软银持股的市值高达560亿美元,与之前公开数据累计投资的2.6亿美元相比,投资额可以忽略不计,暴赚超过550亿美元。有市场人士认为,此次阿里巴巴的估值低于当初估值的20%,上市后阿里巴巴估值仍会大涨,此前有人估值为2500亿美元。尽管今年以来,阿里巴巴的估值就处于不断飙升期。根据此前外媒的计算,从2014年年初约600亿美元,到2014年6月的969—1210亿美元之间,再到现如今招股说明书上的1542亿至1698亿美元,阿里巴巴的估值在一年不到的时间内已经增加了两次。面对如此局势,精明的孙正义多次对外表示阿里巴巴上市后,软银不会抛售。但雅虎却不同。2005年,雅虎注资阿里巴巴10亿美元占股40%,入股的价格为13.5美元。但随后双方矛盾不断,但仍不妨碍阿里巴巴这笔投资成为雅虎源源不断的现金奶牛。根据招股说明书显示,此次阿里IPO预计将发售1.23亿股美国存托股票,同时,股东将售出约1.97亿股美国存托股票。雅虎是阿里巴巴股权的最大出售者,将在IPO中出售1.21亿股,占阿里巴巴集团总股份的4.9%,价值约80亿美元,售股完成后雅虎仍将持有阿里约16.3%的股份。阿里巴巴为了回购雅虎所持有的股权,不惜血本。2012年时,阿里巴巴曾经以76亿美元的价格回购了雅虎手中握有的阿里股份的50%,也就是阿里总股本的20%,当时阿里巴巴的估值在大约380亿美元左右。两年之后,阿里巴巴的估值已经翻了4倍,从金额上来看,两次套现雅虎共赚了156亿美元,但过早的套现实际上是一笔很不划算的买卖。目前,雅虎持有阿里巴巴的股权市值为368亿美元,加上之前套现的76亿元,共计444亿美元,与之前投资的10亿美元相比,暴赚434亿美元。高盛神伤除了软银和雅虎两个最大的机构赢家以外,阿里巴巴为争夺控制权,不断引进外部投资,尤其是在2011年之后开启的回购股权的两次计划:“黎明计划”和“长征计划”。据公开资料显示,阿里巴巴股东包括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中投”),中国私募公司博裕投资(BoyuCapital)、美国私募巨头SilverLake,俄罗斯投资公司DSTGlobal,新加坡主权财富基金淡马锡。据公开资料记载,当时引进这些机构的时候,阿里巴巴的估值为350亿美元,以如今1627亿美元的估值计算,这些机构三年赚了近5倍。具体到中国的几家国家队基金:中投、中信资本和博裕资本(中信集团旗下)以及国家开发银行旗下的国开金融,它们是在2012年9月阿里进行股权回购时进入的,此次阿里巴巴上市后都有不同程度的减持。其中,中投旗下的全资子公司FengmaoInvestmentCorporation减持0.6%,国家开发银行则大约出售阿里巴巴集团总股份的0.2%,中信资本也将出售约占阿里集团总股数0.2%的股票。2年时间,以快进快出的方式,国家队基金也是大赚了近5倍。尤其是中投,据招股书显示,中投将在阿里巴巴IPO时出售0.6%的持股,按照阿里的定价上限66美元来计算,中投将从中套现近10亿美元,而且在出售这些股份之后,中投集团仍持有阿里巴巴2.1%的股份。而2012年中投进入时只花费了大约10亿美元就购得了2.7%的股份,如果按照发行最高价计算,算上本次即将出售的0.6%的股权,中投手中握有的阿里股票价值已经达到45亿美元左右。盛宴不止如此。一群规模更小的对冲基金也可能在阿里巴巴的IPO中获得丰厚回报,JulianRobertson的老虎基金,以及ShumwayCapital、TigerGlobal、GladeBrookCapitalPartners等老虎基金前员工创立的所谓小老虎基金,近几年来都在持续购入阿里巴巴股份。但具体赚了多少无法估算。唯一黯然神伤的莫过于高盛,这个阿里巴巴当初的伯乐。1999年,在马云刚开始创业的7个月后,伯乐高盛联合富达投资等首轮投资了阿里巴巴500万美元。在阿里巴巴初创的艰难岁月,高盛堪称及时雨,尤其是在马云坚决拒绝了38位投资人后,终于等到一个具有国际视野的投资人。而高盛也一度是继日本软银之后第二大股东。遗憾的是,互联网公司的泡沫让彼时的高盛不看好互联网,于是,2004年,高盛以2200万美元价格出让其在阿里巴巴所有股份,正式与这家公司分道扬镳。
尽管此次交易7倍于高盛早期投资,倘若是高盛再等上十年,收益将超过30倍。在阿里巴巴项目上的失策,让高盛开始积极寻找再次与阿里巴巴“复婚”的机会。2013年,高盛集团与其他九家银行向阿里巴巴集团提供80亿美元银团贷款,其中,高盛的份额为5亿美元。再次扮演“及时雨”的角色,也赢得阿里巴巴不少好感。而此次全球投行争抢阿里巴巴上市项目这块肥肉的时候,高盛最终胜出,与瑞士信贷和摩根士丹利等一起负责阿里巴巴纳斯达克IPO承销,也算是马云对当初伯乐的一种回馈。
本文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责任编辑:NN105
关键词阅读:
不做嘴炮 只管约到
跟贴热词: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立场。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阿里巴巴集团公布2015年第3季度财报 单季利润近百亿元
浙江在线-浙商网
记者 黄云灵
  浙江在线&浙商网10月27日消息(记者 黄云灵)27日晚间,阿里巴巴集团公布2015年第三季度业绩。财报显示,在天猫快速发展帮助下,第三季度阿里巴巴集团收入221.71亿人民币,同比增加32%。经过调整非会计准则下的利润达92.5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6%。GMV达713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8%。第三季度阿里巴巴保持强劲增长,收入、利润和GMV(商品成交额)三大指标全面超越华尔街分析师一致预期。
  财报显示,第三季度天猫同比大增近千亿成交额,增幅达56%。同时阿里移动月度活跃用户单季度净增3900万,创今年来新高,达3.46亿,巩固全球第一大移动生活平台的地位。在业务强劲的保障下,阿里和平台上近4亿年度活跃买家,共同迎接双十一。
  中国消费升级势头旺盛移动消费成首选
  2015年第三季度,阿里巴巴平台商品成交额(GMV)同比增长28%,已经约占当季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6%。其中,天猫同比增长56%,GMV增加了近千亿,显示出了中国消费升级的旺盛势头。
  与此同时,采用新技术,新方式消费成为中国居民的首选,阿里巴巴移动月度活跃用户单季度大增3900万,移动月度活跃用户占到中国手机网民的6成,平台年度活跃买家达到3.86亿,比上季度增加1800万,用户活跃度健康成长,购物品类不断拓宽。
  此外,引领中国消费者消费升级的浪潮,阿里巴巴的全球化战略聚焦在跨境进口,将万众瞩目的双十一主题定位&全球化&。今年10月,阿里邀请39国使节齐聚杭州,推动阿里巴巴成为国际品牌和零售商找到中国消费者的门户。同时,阿里巴巴最近在伦敦,米兰开设办公室,服务欧洲品牌,零售商和政府伙伴,让他们触及中国消费阶层,提供高品质产品和服务。
  移动收入增长强劲阿里坐拥136亿自由现金流
  第三季度,阿里巴巴进一步优化了移动商业模式,中国零售平台移动收入同比增长183%,这一季度阿里巴巴集团收入221.71亿人民币,同比增加32%,超过了华尔街分析师预期,再次进入高速增长轨道。阿里巴巴表示,这一强劲表现背后,是近几年阿里吸引规模更大,质量更高的商家融入电商生态系统,为他们创造了独特的价值,因此品牌商和零售商选择持续扩大投入。高质量商家加入也为阿里平台带强大的网络效应,第3季度移动月度活跃用户实现加速增长,净增3900万。
  截至日,阿里巴巴集团拥有现金及现金等价物1056.91亿元人民币,同时在第三季度,阿里巴巴集团由运营产生的自由现金流达136.24亿元人民币。
  阿里生态扩容阿里云增速超100%
  目前,在阿里巴巴集团这一核心平台周围,阿里生态系统已经形成阿里健康,阿里影业,微博,魅族等一系列投资公司组成的新兴平台,在医疗健康,文化娱乐,内容、硬件、媒体等领域增加协同效应,为阿里生态的消费者和商家服务。如同马云在今年股东信中提及的,阿里巴巴的&Double H&战略&&快乐和健康战略正得到有效执行。
  阿里持续投入六年的阿里云,在上季度的高速增长的基础上进一步加速。第三季度增速达128%,在产品类型,客户数量和服务地区三大领域均取得突破。阿里云在新加坡数据中心开张,10月又于硅谷开设第二个美国数据中心。阿里云已经成为中国第一云计算品牌。阿里巴巴财报显示,阿里云将会进一步扩张用户基数,地域覆盖和产品供应,继续积极发展云计算和相关增值服务。
  最近,阿里巴巴优酷土豆董事会发出非约束性要约,提议全面收购拥有超过5亿月度活跃用户的优酷土豆。这一合作将会增进阿里和优酷现有的合作,把阿里巴巴数据驱动的电商、媒体和广告平台,和优酷领先的数字视频业务结合。
凡注有"浙江在线·浙商网消息"的稿件,均为浙商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浙商网消息",并保留"浙江在线·浙商网消息"的电头。联系电话:7、
小散打新迎来最“嗨”的一周。经过上周的“喘息”后,本周新...…
滴滴出行宣布,已完成了新一轮45亿美元的股权融资,这也是滴...…
24小时热点新闻
精品民宿主要在江浙沪等有消费能力的地区,一般均价都在1500元以上。这些潮流风向的变化,说明旅游者住宿不再是为了洗个澡,睡一觉。
小散打新迎来最“嗨”的一周。经过上周的“喘息”后,本周新股申购数量迎来小高峰。本周共10只新股申购,创新规后新股一周内申购数量新高,其中包括沪市主板6只、中小板和创业板各2只。发行数量共计约7.27亿股,预计募集资金共计95.75亿元。更让小散振奋的是,下周也有4只新股蓄势待发,分别是新晨科技、通用股份、农尚环境、无锡银行。看到这么多新股,小散户们是不是都摩拳擦掌了?
截至今年7月末温州银行业储蓄存款余额达5019.33亿元,比年初增加了331.45亿元,成为继杭州、宁波之后我省第三个储蓄存款余额突破5000亿元的城市。阿里2015财报:净利润同比增长23.72%|阿里巴巴|财报_互联网_新浪科技_新浪网
阿里2015财报:净利润同比增长23.72%
  作者:周涛
  10月8日晚间,发布截至日的2015财年年报,基于GAAP,2015财年阿里营收122.93亿美元,同比增长45.14%;同期实现净利润39.23亿美元,同比增长3.92%。在非GAAP下,阿里净利润为56.43亿美元,同比增长23.72%,增速放缓。
  电子商务观察者、万擎咨询CEO鲁振旺认为,都会放缓的,所有财报都是如此。
  年报显示,截至2015年6月底,阿里巴巴集团共有3.4万名员工,其中,专门从事“中国零售市场”与GMV(商品交易总额)有关的员工人数不到一万人,这部分员工支撑了接近3万亿元人民币的交易额,占了中国零售消费总额的9%,人均支撑3亿元,展现了不俗的运营效率。
  值得关注的财务数据还有,目前阿里平台拥有3.5亿名活跃买家,2015财年营收达123亿美元,营收增长45%,自由现金流达78亿美元。
  此外,还以“一指禅”的电脑输入方式亲自写就一篇致股东公开信,详细阐述了阿里未来战略、平台优势、资本市场乃至竞争对手等外界关心的问题。马云同时在信中确认,阿里今后十年的愿景将围绕着全球化、农村经济和大数据发展进行。
  马云在公开信中称,世界对中国经济放缓反应过度了,他认为中国经济放缓不会伤及消费。
  “阿里巴巴到2015年3月底财年的国内零售市场交易额已经到达24437亿人民币,占了中国零售消费总额的9%。我们预计十年内中国50%以上的消费将会通过互联网进行,所以电商市场是巨大无比的。”
  上个月,阿里巴巴投资者关系部主管彭纳(Jane Penner)称,消费者开支出放缓意味著,阿里巴巴第三季度在线交易总额将低于该公司此前预期。彭纳在纽约的一个会议上表示,阿里巴巴认为,平台交易总额(即备受关注的商品交易总额)可能较原先预期低中个位数百分比。
  马云在信中写道,“很多人把我们和其他电商公司混为一谈,并因此用我们的GMV增长率作为对我们模式的评判标准。实际上,狭义的电子商务仅仅是今天阿里巴巴集团战略的一部分,我们追求的是打造一个开放、透明、协同的商业基础设施平台。”
  以下为马云公开信全文:
  致阿里巴巴股东们:
  阿里巴巴在纽约上市刚过一周年,请允许我借这封信,代表公司以及我个人,对一直相信并支持阿里巴巴的客户、员工、投资者和合作伙伴表示感谢。
  过去一年,全球股市波动。我们观察到、也倾听了市场对我们的看法与建议,但我们更清楚阿里巴巴的现状和未来路径。今天的阿里巴巴比以前任何时候都要健康、强大、从容。我们在坚持自己发展战略上有了很大的进步。
  上市那天我说过,我们在美国股市融集的250亿美元,不是钱,而是人们对我们的信任。正是因为这种信任,我们有责任与股东以及公众最大程度的保持透明、密切、坦诚的沟通——特别是由于阿里巴巴目前提供的国际服务还刚刚开始,在海外的股东以及关心我们的公众无法直接使用我们服务于中国客户的产品,导致很大部分人从外界看阿里巴巴,有“雾里看花”、“隔海看人”之感,尚不清楚阿里巴巴集团的真实定位。
  在这里,我想给各位股东分享一下我们的一些思考。
  一、阿里巴巴的战略是打造社会未来的商业基础设施,电子商务只是阿里巴巴整体战略的第一步
  很多人把我们和其他电子零售公司混为一谈,并因此用我们的GMV增长率作为对我们模式的评判标准。实际上,狭义的电子商务仅仅是今天阿里巴巴集团战略的一部分,我们追求的是打造一个开放、透明、协同的商业基础设施平台。
  截止2015年6月底,阿里巴巴集团总共有34000名员工。其中,专门从事“中国零售市场”与GMV有关的员工数仅不到一万人。我们仅仅用了约一万人就完成了近三万亿人民币的GMV的平台,也就是人均GMV达到近3亿人民币的平台。尽管已经拥有如此效率,我们依旧认为我们还需要大大提升自己的技术和产品,绝对不能靠人海战术,而是靠创新靠技术来赢得市场。未来几年,我们有机会和能力打造全球大规模企业里效率最高,同时创造生态就业最多的商业组织。
  除去上面所说的一万人以及供应链上游B2B业务的团队和后台,我们总员工数量中接近一半的团队在从事具备重大战略意义的新业务。我们相信只有投资未来,只有坚持长远战略,阿里巴巴才能有真正的未来。
  我们非常明白只有依靠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只有建立起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商业基础设施,才能全面的帮助中小企业做生意。由于中国商业基础的薄弱,给了阿里巴巴一个全球独特的机遇----打造中国未来商业的基础设施(不是电商基础设施)。我们集团约半数的员工,以及关联公司蚂蚁金服和菜鸟几年来在努力从事着物流,互联网金融,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广告平台等业务,以及十年后基于数据技术的健康和数字娱乐业务,我们称之为“double H”产业,Health and Happiness。
  今天,阿里巴巴投资的菜鸟物流系统已经在帮助处理每年大约100亿个快递包裹,我们的互联网金融已经服务近四亿活跃用户,我们的云计算业务居于世界前列并且保持年增长率超过100%,我们的移动互联网基础产品,包括搜索、地图、浏览器也为中国用户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基础服务。未来我们将会给中国数千万家企业提供电商,金融,物流,云计算大数据,市场营销服务,跨境贸易等等服务。
  我们对未来的布局是基于独特长远的战略思考在推进的。尽管上述这些平台性业务离我们的目标还很远,并且今天也没有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收入,但其前景足以让人激动,为了这样的未来,我们也会一直坚持下去。
  我们坚信,商业帝国式发展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应该坚持平台生态化发展。只有生态系统里的企业共同参与发展,大家是利益共同体,才能持久发展。
  今天我们的部分战略业务已经初见成效。以物流为例,阿里巴巴2015财年每天产生的快递包裹超过2400万个,我们的合作伙伴每天有一百多万名快递物流员工在从事递送和运输服务,我们预计十年后,中国将会有1000万人从事快递物流服务。这是要靠组织社会力量去做的事,而不是任何一家公司单独可以做得好的事。我们更加相信,未来三年由于有了菜鸟物流平台的独特服务,快递物流服务将会发生巨大变化,物流将会更加标准化,规范化,将会让客户更贴心的服务。物流服务将会是任何电商公司的标配,而不是核心竞争力。因此,帮助所有快递服务公司尽快实现高标准高规范服务能力就是菜鸟的使命。
  二、中国经济发展和阿里巴巴的关系
  最近,中国经济放缓的信号让各界担忧甚至有过度恐慌现象。这也充分说明中国经济已经彻底融入了世界经济并且也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力。但我要实事求是的说:持续超速增长的经济即不现实,也不可能持续,更不是中国应该追求的“业绩”。
  经济超速增长的代价是生态环境资源的破坏。在政府一次次转型升级的信号,08年金融危机的压力,投资和出口的疲惫,以及享受高速增长惯性的思维下,中国经济已经到了非升级不可的时代了。昨天简单粗放的GDP增长模式已经让经济难以持续发展。事实上,如果依旧保留昨天追求不合理的超速增长,那么中国付出的代价会更高。
  我坚信放缓的经济对中国的未来前景是利远远大于弊。中国经济发展已经不再需要数量的增加,而是质量的提长。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即使有5%GDP的增长率,已经是发达国家增长率的一倍以上。
  过去的三十年,中国经济经历了解放思想的红利,开放政策的红利,但我们并没有注重激发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力量——人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GDP高速增长靠的是制造力,而生活质量增长靠的是创造力。我相信中国在这方面可以发挥的余地实在太多。
  未来的中国经济会从出口走向进口,会从外销经济变成内需经济,会从基础设施投资变成基础设施运行。中国会用高科技、新模式、市场化去解决持续发展的问题。总之,中国经济的潜力是巨大的。尽管难度不会小,中国经济未来的奇迹一定在于生产力的释放和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给内需激发带来的跨越式发展机遇。
  经济放缓对阿里巴巴会有影响吗?
  阿里巴巴到2015年3月底财年的国内零售市场交易额已经到达24437亿人民币,占了中国零售消费总额的9%。我们预计十年内中国50%以上的消费将会通过互联网进行,所以电商市场是巨大无比的。基于此,中国80%以上的企业会使用到互联网的电商平台,物流体系,金融服务,云计算以及跨境服务。阿里巴巴今天的投资正在让这一切成为可能。阿里巴巴的业务毫无疑问和中国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但我们认为未来阿里巴巴提供的服务会是企业继水,电,土地以外的第四种不可缺失的商务基础设施资源。
  至于经济下滑会带来消费下滑,我并不同意这个看法。认为中国经济下滑,中国人就不愿意消费了这种理论反映了对中国的不了解。中国人的生活理念与西方不同,西方开发国家的消费者善于花未来的钱,而中国人基本上总在存钱,中国人的储蓄存款是世界上最高的。西方消费者在经济不好的时候借不到钱花,而中国人确实存钱防老防危机,因此,经济不好未必就没有钱花。而因为有了电子商务的方便和物美价廉,人们反而更愿意在网上花钱。
  中国目前有近三亿的中等收入人群,未来十年,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中国将会有5亿中等收入人群。今天中等收入人群的消费水平远远低于他们的收入水平。消费是要靠创新刺激的,阿里巴巴的商业模式将会是中国未来刺激内需消费的主要发动机。这一点,大家已经可以从双十一的消费量看出来了。中国不是缺乏内需消费力,而是要思考如何引爆消费力。无论是促进进口,还是拉动三四线城市需求,还是激发六亿多农民需求,阿里巴巴可以干的事和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实在太多了。
  春江水暖鸭先知,伟大的企业总是诞生在困难时刻,我相信这次中国经济从数量向质量调整的过程中一定会产生几家全球真正了不起的企业,阿里巴巴希望自己能有幸成为其中之一。
  三、未来的发展大方向:全球化、农村市场和大数据云计算
  我们未来十年的愿景将围绕着全球化,农村经济和大数据发展进行。
  我们的全球化业务专注在帮助中小企业迈出自己的国境,让全世界的中小企业能使用好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大数据、营销以及物流平台。只有让他们的业务全球化才能让全球消费者可以购买世界上任何国家和地区的产品和服务。我们相信阿里巴巴今天在中国发展的经验能够同样运用在发展全球化,因为全球中小企业的诉求都是一样的:在透明公平的市场上使出自己独特的竞争力。我们更相信,未来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必须是让各国小企业业务全球化,也能让各国消费者能够实现真正的全球购。为此,我们已经准备了相当长的时间,执行这个计划也许还需要10年,即使是20年,我们也会全力以赴,坚守“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使命!
  中国有六亿多农民,中国农村商业基础设施仍然落后。但今天农村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村手机普及率越来越高。特别是有了淘宝和天猫的城市消费者市场以后,农民可以直接和城市生活相连接。我们目前在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物流平台和互联网金融重新构建农村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这不仅仅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市场需求潜力,更是在解决数据鸿沟和信息平等,解决贫困发展上,阿里巴巴得以积极参与的机遇和福报。因为阿里巴巴的服务,我们看到农村正在发生变化。我们也特别欢迎各位股东能去中国的农村考察,我们今天尝试的努力也许会成为未来无数发展中国家发展的模式。在这样的历史性时刻,阿里巴巴必须拥抱变化,投资变化,创造变化!
  过去6年来,阿里巴巴巨大的战略投资就是放在云计算和大数据服务上。我们相信人类已经从IT时代在步入Data Technology (DT) 时代。数据将会是未来创新社会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人类将会离不开数据。我们必须在数据技术的投入和发展上不惜一切的投入发展。我们集团本质上是一家扩大数据价值的公司,我们坚定的相信我们在过去6年和未来几年在数据和技术上的投入会有巨大回报。我们正在努力让数据和计算能力成为普惠经济的基础。尽管如此,我们依然觉得和未来潜力相比,云计算和大数据还是个婴儿。
  关于外界看待阿里巴巴的各种挑战和我们的看法。
  阿里巴巴有很多挑战,但外界关心的和我们自己关心的可能不太一样。比如竞争环境,阿里巴巴习惯于谈论竞争,也不回避谈论竞争对手。。。阿里巴巴成立16年来也从来不缺竞争对手。我们不是一家被保护起来的企业,我们是在残酷市场的竞争中走过来的公司,16年来,我们学会了既保持理想主义和价值观,又顽强的生存下来,这并不容易。
  我们从不害怕竞争,我们只是采用战略布局和完美实施来赢得竞争。
  阿里巴巴的定位是启动一场商业的变革,我们打造的是未来商业的基础设施,我们是为从事买卖的商家赋能,而不是与从事买卖的商家竞争,从这一点说,今天市场上所谓的“竞争对手”,其实都是未来我们赋能和帮助的对象——换句话说,简单的把今天市场上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当作阿里巴巴的对手,是把和苹果树相比,是对双方都不合适的。
  阿里巴巴面临的真正的最大挑战,不是来自竞争对手,而是来自我们对未来的把控和对自己的把控能力上。我们宏大的愿景和独特的生态体系,需要我们有各种不同的专业化人才,需要有适应未来企业发展的独特组织文化和组织结构,庞大的商业生态体系和丰富复杂的结构让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企业管理人才,而是各个领域里的领导者,创新者,开拓者……这对一家平均年龄只有29岁,创业才16年历史的公司来说挑战是巨大无比的。总之,我们的人才,组织文化,管理模式,各生态业务和政府机构之间的关系……似乎我们很难有借鉴。一家年轻的公司矢志挑战一项人类前所未有的任务,难度之大,超出想象。但这是一个难得的时代机遇。我们16年来一直对自己说:此时此刻,非我莫属。(If not now,when? If not us,who?)
  各位尊敬的投资者,以上是阿里巴巴上市后,第一次向大家沟通汇报我们的发展思考,篇幅虽然有点长,但确实是每一个字都是我自己打出来的。感谢您投资参与一个未来商业生态系统的成长。您的投资在我们看来是一份信任。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
  扫一扫,一起坐看风云变幻。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新浪科技官方微信(也可微信搜索:techsina或新浪科技)。
文章关键词: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阿里巴巴员工收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