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今日影讯有个专门为消费者,媒体平台是不是叫今日前沿?

自媒体有哪些盈利模式?
几个月前自己提的问题,没人回答,后来自己学习了一番,写了个综述。
当下自媒体盈利研究综述一、 前言
近年来,自媒体逐渐兴起,从博客到微博大号乃至微信公众账号,互联网及媒体从业人员纷纷加入其中,探索其盈利模式,其中不乏业界精英。对于自媒体商业化的讨论,唱衰者有之,对其满怀信心者亦有之。笔者虽为一文科生,但对互联网科技兴趣浓厚,每天混迹于虎嗅网、36氪、雷锋网等科技新媒体,看各家观点竞相争鸣,开始做当下中国自媒体商业化相关问题的思考,遂写成本文。本文在写作之初所研读的40多篇文章皆为虎嗅网、36氪等新媒体两个月之内刊载。二、 主体(一)何为自媒体?
关于自媒体(we-media)的定义,百度百科的阐述复杂而不够清晰,故不采用,简单说来,自媒体就是一个人或一小群人做的媒体,它必须有强烈的个人特征和风格,比如张三建一个博客,可能这个博客是原创文字为主,也有可能是转帖为主,但需要有张三自己的强烈的个人风格。没有强烈个人风格的“自媒体”,其实只是一个媒体而已,谈不上“自媒体”。此外,自媒体须具有独立的特性,媒体人罗振宇将其定位为“U盘化生存”方式——自带信息,不装系统,随时插拔,自由协作。不属于任何组织,没有任何名片,由此,可为其贴上“独立”二字。这两个特性(个人风格、独立)业界讨论者基本没有争议。关于商业属性是否为自媒体的必须属性,还存在争议,这里暂不做判断,因为本文的主题即为自媒体的商业化,那些没有经营欲望的个人博客和微博不在本文讨论范围。需要补充的是,业界普遍认为如韩寒主编的《one一个》不属于自媒体,因为其编辑团队已达到十个以上,如虎嗅、36氪等也非自媒体,而是一个自媒体的聚合平台。关于自媒体的形式,以文字图片为主流,自媒体所发新闻、评论、小说大多是这种形式,此外也有媒体人希望有声有色,提出音频视频的想法,并建议做独立APP。这些都是可以尝试的形式,当然一些人已经在做,如罗振宇已经在做视频方面的探索。(二)自媒体的商业模式
自媒体能否找到其商业化模式,实现盈利,这在互联网业界存在很大争议。如魏武挥曾撰文阐述“我为什么反对自媒体有商业模式“,认为自媒体人玩个票容易,做成事难,支持者则放话,”全世界自媒体联合起来,收入千万不是梦“综合各家意见,笔者认为,目前自媒体获得商业通道的可能性有这么几个:广告收入、付费阅读、线下收益。
2012年8月,腾讯网科技总监程苓峰,发布微博宣布离职迁居南方小镇,“我选择不打工、不创业,专心做个人媒体,关注互联网。通过微博和各媒体专栏发布信息,通过稿费和咨询获取收入。”几个月后,程苓峰把微博里的话变成了现实。更靠谱的是,他为其他也准备做“自媒体”,但苦于没有盈利模式的同行指点了一条明路:卖广告。
1月25日,程苓峰对外宣布:以他为主笔的自媒体“云科技”推出微信广告,报价每天1万,或是每3天5万,向中国乃至全球业界开售。此后不到2个月,他就做了10单生意,入账13万。
有了程苓峰的成功案例在前,乐观者认为这条路前景已经可期,“个人媒体为什么能赚到钱?因为微博、微信这些社会化媒体前所未有地让个人直接获得自己的用户,而且能帮助好内容扩大10倍、100倍的传播。”程苓峰认为,传播力的增加,能带动传统媒体的广告市场向这个新领域转移,即使转移的数量有限,也已经足以养活一定规模的自媒体人。
不过,也有质疑者认为,程苓峰的“销售业绩”更多是在于第一块试验田带来的聚光效应,以及他个人的人脉资源,但并非可以推而广之的可持续模式。一旦自媒体如杂草般快速出现生长,公众会很快陷入新闻疲劳,行业内也会因为争夺商业化资源争夺陷入红海。
一个被引用的反例是,早在博客时代,自媒体就已不乏商业化尝试,很多博客主甚至博客平台都曾试图将博客的公众影响力变现为广告收入,并进行分成,但基本都以失败告终。关于付费阅读,也有不少媒体人持乐观态度,有人撰文对微信公众平台满怀信心,认为当微信打通支付功能,如果自媒体微信公众账号采取免费增值的方式,还真有可能走得通,一算下来可能年收入过20W。“微信公号时代同样如此。微信公号是一个机会,很多人借此造势,有了知名度后再去其它方面赚钱。“"微信不只在毁灭旧有商业秩序,它还为其他群体提供创造新商业价值的机会,基于微信公众号的用户自媒体既是其一。所谓微信公众号,是商家或个人在微信公众平台上申请应用账号,并与订阅用户进行文建个人自媒体,探索盈利之路。如果说博客的兴起开启了自媒体时代大门,微博等使之勃兴,那么基于手机的微信公众号模式,或将会成为自媒体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至少在中国大概会如此。"
如果微信5.0真的推出移动支付和公众账号付费订阅,自媒体的商业价值将更加放大,因为付费阅读将直接成为现实,甚至可能引发一场自助出版浪潮。另外,按照现有版权法,文章被网络转载均应支付作者稿费,但现实中免费却早成潜规则,而自媒体的崛起将有助于作者改变弱势地位,收回应有权益。
此外,豆瓣阅读的作者丁小云最近撰文《我如何在豆瓣阅读月入两万稿费》,阐述豆瓣阅读这一平台为内容提供者打造内容付费或广告分成的商业模式。
当然,也有人认为,鉴于国内受众免费阅读习惯,版权意识薄弱,最终因手机自媒体受益的永远是两种人:介入早者和公众热度高者,大多数作者仍将处于打酱油状态。关于线下收益,程苓峰在一篇博文中指出:“为什么人人都在写微博,获得注意力,制造影响力。因为注意力和影响力可变现,可以变现成‘任何东西’。”以正和岛为例,它可以借自媒体作线上营销,而线下收取会员费。近日虎嗅也刊载了一个案例,“一位律师将微信当做营销平台,受益若干,先从无形资产——扩大品牌知名度起步,最终实现了从线上到线下的盈利,并由此改变了处事模式的格式。”微博红琢磨先生,他先是以微博为自媒体进行创作,吸引读者,在因写“微博三国”小有名气后,开始在北京一些剧场举办脱口秀表演。当然,也有人认为,自媒体只能是只是精英的商业化,线下的活动比如讲座和咨询都需要自媒体人极强的素质和影响力。(三)优势及面临问题
第一,速度优势。提供干货速度快,出了一个事件,传统媒体记者以及网媒记者还在花费大量时间来求证,自媒体可以直接开始深入分析。
第二,内容优势。媒体要有更严肃的写作原则,容易枯燥,而自媒体没有这些束缚,如果是记者的自媒体,可以有鲜明的倾向性和态度,更多吐槽和爆料,自媒体背景多元化,有很多来自行业内部从业人士,经验和知识结构都比媒体记者更强。
第三,信誉优势。媒体环境原因,公众对有信誉的自媒体信任度没有问题、甚至比官媒更高。有相当多的情境下,受众更趋向于相信个体,人际传播力量更有效。
第四,受众优势。一些自媒体可以产生意见领袖效应,另外通过微信和微博组织起来的用户渠道,更容易进行量化分析,你甚至可以知道每一个受众的大致身份。一些自媒体的受众水准很高。而且,“与其弱弱的影响10万人,不如深深的打动1万人。”劣势:一是量产水平偏弱,每天一篇供应几乎已是极限,一些自媒体只有遇到自身领域的事件或者感兴趣的事件发生时才会动笔,一周一篇甚至一个月一篇。
二是渠道能力弱,自媒体个人影响力巨大,不需要渠道传播,属于极少情况,甚至这部分自媒体为0,因为所有自媒体都有不断扩大影响力和传播渠道的需求,微博+微信+个人网站+给自媒体聚合网站投稿+给网络媒体投稿+给传统媒体写专栏,这几个都需要上。但自媒体单打独斗,受众增长速度不快,领域容易被局限,容易遇到瓶颈。商业化能力还很弱,议价、定价能力弱,数量多价格乱,无法被大型广告机构代理。(四)建议及前景
一个自媒体,做好产品是最重要的,自媒体人应该根据自己兴趣,找到相似的坐标,提升用户体验,扩大影响力。同时如媒体人小欧所言,抱团子、壮胆子和接单子。选择适合的平台。“比如,你是一个大美女,喜爱搭配衣服,你可以考虑去美丽说。如果你是文艺青年,喜欢读书,能写书评,可以去豆瓣。如果你喜欢对商业发表自己观点,经常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你可以考虑去微博。有时候,多种平台可以综合利用,比如你在有微博的同时,也可以开一个微信公众平台。”同时规避内容生产和实际经营混搭所引发的一些伦理问题:比如公关稿或者收取所谓“保护费”,不能拥粉自重,避免被保养还应把握内容品质与发送频率的关系 , 情怀与市场的关系,在追求经济效益同时保证作品水准。
创立自媒体聚合网站,除了聚合展示自媒体们的内容外,花大力气为自媒体带来粉丝,推动自媒体们微信、个人网站和微博粉丝的增长,乃至帮助自媒体建站,微信和个人网站作为主要广告位提供源,微博等其他渠道作为推广平台,届时只要统计微信和个人网站展示效果即可。自媒体聚合网站可以聚合这些广告位,统一进行广告销售,与自媒体进行分成,为自媒体发展和繁荣提供商业模式的基础,从而形成生态循环。诚如斯,则自媒体的未来充满希望。三、 总结
正如某媒体人所言,“乱世,当出自媒体。”
邵飘萍等一批媒体人博得大名,甚至出现猛人梁启超,一个人做出了N个媒体,媒体史上屈指可数,与其身处乱世有关。
移动浪潮兴起,就是一个新的乱世。
豆瓣阅读已经出现月入两三万的作者,这将冲击中短篇文章市场;
微信公众账号,扁平化的传播结构和高质量的粉丝互动,正在印证“再小的个体,也有品牌”的正确性。虎嗅、创业家、雷锋网等科技自媒体平台,已经让不少作者靠文章觅得新工作;《晓说》这样的视频脱口秀,硬生生让一个过气明星重新回到了巅峰状态。越来越多的知识精英可以通过内容打造个人影响力,并以此变现,过上独立而体面的生活,并专注于内容的生产和研究。这自然是极好的。渺小的我,也许是先驱,也许是先烈,因为,和许多自媒体的先行者一样,我们认为,自媒体是一波浪潮。每一波的浪潮,总有一部分利益获得者,总有一部分空手而归者。四、 参考文献郭全中《自媒体 “野百合”能否有春天》——中国新闻出版报寻空《自媒体真的没有商业模式吗?》——虎嗅网魏武挥《我为什么反对自媒体有商业模式》——虎嗅网潘岳飞《一个自媒体人眼中的赞与怒》——雷锋网小欧《自媒体联盟三步走:抱团子、壮胆子和接单子》——虎嗅网魏武挥《Web 2.0的自媒体人情怀》——艾瑞网王云辉《给自媒体朋友们提个醒——玩一票容易,做成个事难!》——虎嗅网赵旭《泼向自媒体的三瓢冷水:步子太大会扯着蛋》——雷锋网魏武挥《自媒体及其商业未来》——虎嗅网东方愚《自媒体要把握的三种平衡关系》——虎嗅网简六《全世界自媒体联合起来,千万收入不是梦》——虎嗅网《自媒体的豆瓣攻略》——虎嗅木娅Muya《营销人自述:品牌主眼里的自媒体价值》——虎嗅许维《要我说,微信自媒体其实相当靠谱》——虎嗅《韩寒谈《一个》:自媒体的意义在自由 不是拥粉自重》——凤凰
科技 《“自媒体”就是知识精英商业化》——21世纪经济报道信海光《微信让手机自媒体商业价值可期》——21世纪经济报道李瀛寰《回答iDoNews采访:记者和自媒体》——iDoNews王佳伦《自媒体必然会像独立博客那样衰败》——艾瑞网徐英《自媒体”大爆炸》——财经国家新闻网程苓峰《对自媒体的9个论断》——云科技屈丽丽《自媒体: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中国经营报《谢文:所谓自媒体或APP型媒体都是“逃避性自慰”》——钛媒体德芙《自媒体的困兽斗与微信的救赎?》——36氪《自媒体野蛮生长:谁为谁打工》——21世纪经济报道
年后加入关于吃吃喝喝的自媒体“企鹅吃喝指南”,到现在差不多一个月。有些小的认知,记录下来。自媒体的盈利模式有哪些?其实从有专业的传媒机构开始,付费的要么是用户、要么是广告主。而且媒体一向是以内容吸引受众注意力,然后将受众注意再次售卖给广告主。称之为“二次售卖”。再看现在的自媒体,盈利模式无非:贩卖内容:【1】自媒体人有偿约稿、或受邀参与线下活动。贩卖受众注意力:【2】广告展示位。自媒体人不知道会有什么广告出现。(平台根据关键词进行展示)。【3】软文合作。贩卖营销能力(与受众的关系):【4】自媒体平台本身承载了产品(业务),比如小腻腻自己做电商,通过自媒体宣传自家产品;再比如各美食自媒体,进行私厨销售。【5】自媒体通过内容、服务等进行粉丝群营销,搭建平台,直接销售或者成为销售渠道。其中【1】【2】【3】点不展开讲,具体说一下我自己东家,企鹅吃喝指南。其实我们的思路是【4】我们的产品实体是红酒,产品的本质其实是“围绕红酒的各种服务”,这个服务除了知识普及、口味指导、一对一咨询、每周两次的在线讲座、餐合作餐厅优惠,还有建设一个社区给用户带来的归属感、荣誉感和价值感。运营一个高活跃度,高参与度,并且人群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较好的购买力人群,变现的方式其实是多样化的。和用户充分讨论、互动,不断推出用户真正需要的产品、改进产品。让用户和公司一起成长。--------------------------------------------------最后附文为胜寒在 创业邦 题为“自媒体人如何变现?”《企鹅吃喝指南王胜寒:自媒体人如何变现?》大家好!其实今天特别感谢老师邀请我过来,尤其今天听了这么多非常精彩的演讲和创业者们的分享,我越来越诚惶诚恐了,因为毕竟自己还是在做一个刚刚起步的公司,我想如果说有什么我一定能够和大家分享的话,应该就是在做自媒体这块的经验,所以其实当然因为刚才欢姐做得如此轰炸式的演讲之后,我来做这个话题还是感觉到有一点压力山大。所以其实这个题目也是昨天的时候我才定下来的,因为昨天的时候我在我们的用户群,就是现在买了企鹅吃喝指南产品的用户群,我们叫企鹅团里面问大家,说你觉得我今天来做演讲应该做什么主题好,其中有一个我们的用户就跟我说,你应该讲讲“如何培养把商家当上帝的顾客”。我当时听了以后特别受宠若惊,当然就一说把商家当上帝的这个说法是有一个善意的玩笑,但是我觉得我们的用户真的是特别特别的爱我们,表现在我们的办公室一天到晚他们都在给我们寄吃的,我们如果在上海办一个活动,会有五湖四海的从东北、从武汉、从苏州、杭州各种地方赶过来的,只是为了参加我们一次活动的,还有包括因为我们自己刚刚开始做产品,在配送方面经常有很多问题,我们寄多了的这种情况,基本上所有的用户都会主动的来联系我们,说你寄多了我们给你寄回来。可能今天主要是从这个方面讲一讲,怎么去做自媒体的一个社群,或者说一个社群电商。其实我觉得也是之后这个潮流会越来越火的一个趋势,就是关于自媒体人如何变现的,现在基本上可能比较传统的方法,一方面就是自媒体人通过自己在某一个行业的价值来打广告,或者是接受粉丝的这种供养,这种供养的形式可以是打赏,也可以比如像游戏主播去卖零食,我觉得某种角度来讲也是一种供养。今天谈的,自媒体创造一个属于自己调性的产品,并且因为这个产品把你的用户给培养成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社群。这个是我和我的合伙人,我们一共有三个合伙人,我的合伙人叫喃喃,她是主吃,我是主喝,我是做葡萄酒的。开始没有介绍,我们企鹅吃喝指南是一个在做美食和美酒的产品和内容的一个公司。因为今天我们的单子上面的题目是说,我今天是纽约留学女,现在开始来转行创业了,我之前的大部分粉丝群都是因为纽约留学女而产生的,后来当我去学葡萄酒以后,其实离我现在做纽约留学女已经有三年都不止了,所以其实等于我现在主要在外面的身份就叫醉鹅娘,等我从纽约回来我就想做葡萄酒,因为我觉得我能把葡萄酒做的深入浅出不失深度,让很多人能够爱上葡萄酒,让很多人马上立即葡萄酒的内容。其实去年夏天刚回国的时候,我不知道这个产品是什么,我也不知道怎么最好的去做传播,我知道我之前做纽约留学女的时候有视频的经验,我就想我做一套来讲葡萄酒的视频。这个是我们在土豆上周播的“醉鹅红酒日常”的节目,感兴趣的同学们可以去看。其实做这个视频,从有这个想法做到现在走了很多弯路,也有很多困难的,我觉得最大的一个困难就是葡萄酒是一个受众很窄的东西,所以当时在跟不同的视频网站谈的时候,其实他们都非常的不愿意去跟我们合作这样一个片子,因为他们希望做成那种非常娱乐化的、非常大众化的,然后如果做葡萄酒的话,当然最主要围绕的话题就是装逼、装逼、装逼,对于我来说肯定可以教大家很多葡萄酒装逼的,就我而言不能放弃的就是这个节目的专业性,所以当时其实在做这个节目的时候遇到了很多这方面的问题。另一个我觉得主要的问题是,因为我们在跟视频网站去谈的时候,你最希望他们给的就是一个不是广告位,就是露出位,比如你是不是能够上首页,每次节目播了他给你放在什么位置上,多长时间这种事情,其实到最后因为可能,土豆对我们非常重视,基本上我们每期视频他们都给我们放首页位。对于我们来说,你会发现其实这样的流量它的价值没有你想象中的高,也就是说其实你看通过首页推广而产生的这种评论,以及你个人从你自己,比如说我自己的微博上发出来的这个评论数来说和它的质量来说是完全不可比拟的。我们刚开始做这个视频,想要通过视频来做自己的品牌的时候,你会发现其实用那种传统的媒体思路,就是通过更多的曝光和露出,涉及到更多的面,其实这个东西在真正做的时候它的有效性是很有限的,所以这是一个困难,但是现在《醉鹅红酒日常》做到现在,其实我最大的收获是我找到了这个是我找到了市场,我觉得做视频就是和用户、和粉丝进行交流找到他们需求的这样一个互动的机会,所以说当我做了大概10几期、不到10期的时候我就发现,因为一开始,刚才欢姐好像也提到了什么营销前置,我当时想不管怎么样先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比较大众版的一个葡萄酒的权威,然后到时候产品再说。但是其实我在做这个视频的时候发现,葡萄酒或者做吃喝的东西,最大的特点就是必须要游产品,你听我在视频里面说半天,但是什么都喝不到,真的感觉特别着急,当时粉丝最大的反馈意见。第二个反馈意见就是说,这个葡萄酒应该卖多少钱,就是我收到了最多最多的评论就是说,两百块钱,一两百块钱的酒有没有什么好的推荐的,那个时候基于这个意见我们也试过不同的形式,比如说我去让一些进口商给我送一些酒,然后我来盲品,看看在这个价位之下有没有什么比较好的,我们通过导游的形式来做这个,但是到最后的时候可能就是会发现这个质量是完全不能够保证的,所以说最后我们通过用户的这种反馈推出的一个产品,就是一个每月订购的一个福袋模式,就是每个月200块钱一瓶酒,或者说一红一百各200块钱,共400块钱,你至少订购半年到一年的时间。最后我们现在企鹅团的基本商业模式,因为视频和粉丝或者潜在用户交流的机会而得到的。让设计师做了微信的邀请函,说我知道现在都想订购,找不到什么好酒,愿意不愿意一下子订购我们半年或者一年的酒,让我来给你选酒,让我来给你讲酒,我们当时的期待比较低,因为也没有做任何的营销,想说大概有100个会员我们这个事情再慢慢的扩张,但是我们在开放了10天的时间里面收到了400多个会员的付费,然后每一个人的客单价平均下来在2000块以上,所以有了这么一个初步的模式,其实当时走到这一步的时候,像我在开始第一页的时候在说的,就是关于这个社群的形态,其实是根本没有想过的,稳定的时候我们把这400多个人都加了微信号,但是一直没有给他们开微信群,因为我觉得说,不知道他们聊什么,因为我自己就是一个浅水狂魔,我从来不在群里头说话。所以说我觉得把一千个人拉一个群,我怕用户会受到额外的干扰,所以说其实社群的这个东西一直没有做,但是到了今年春节的时候,当我们开始第一瓶酒已经收到了,可以在一起交流一些关于酒的事情了,拉到群以后我发现用户的活跃度是空前的活跃。我们每次比如说在网上办线下活动,比如说邀请一个嘉宾来给群里边的人讲一些什么事,比如邀请一个试酒师过来讲讲怎么餐厅点酒,或者说只是一个普通的,又到了发红包的时候了,基本上我们每个群的活跃度每一天是1万条以上,因为建了这个群以后,我们这个线下活动基本上在广东、上海、北京各个城市全部有团员他们自己组织的活动。后来我发现,我们之前做线下调查的时候也对我们的用户进行了一些问卷调查,让他们来填写,然后我们就发现,我们现在的用户96%的全部都是之前对葡萄酒一无所知或者只是略知一二的这种入门爱好者,同时他们可能一个职业或者社会背景也会比较像。我们其实有很大的流量都是从来的,因为我自己在知乎上有自己的号,北京、上海的占主要,年龄从20岁—30岁比较多,就职的行业金融、咨询和互联网行业,所以基本上这些人他们都对于品质生活有追求,而且有一定的消费力,而且比较年轻。我觉得这个其实就是一开始我在想要讲葡萄酒,然后传播葡萄酒的时候,脑子里所出现的这个人群,因为我觉得葡萄酒可能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要不然就是老一代的叔叔们辈拉菲感,坐在皮椅上面,晚礼裙,红木家具,说不上来。我希望把葡萄酒年轻化,真正成为一种文化、一种潮流,同时通过欣赏这样一种饮品,带给更多的人幸福感,以及去欣赏更多的门道,不管这个门道它是咖啡、它是茶,还是说它是任何一种审美的情趣,我觉得这些用户有很大的共性。所以开始我们有了微信群,有线上的活动,来组织用户统一来学习一个主题,我来做这个主持或者直播,以及线下的各种品酒会,还有就是吃饭的局,各种这样的东西以来,可能跟一开始在我做视频以及刚刚开始推出订购的时候的想法有了一些转变,这个转变主要来自于,我开始做订购的时候我希望是学习的产品,等于我们每个月给你推一个酒,一年下来你可以喝遍世界所有的知名产区的葡萄酒,每一次挑酒都会经过非常严格的盲品,而且会挑出性价比超高的。其实作为这个酒,我希望通过这个酒作为一个载体,让你了解到这个产区它是怎么回事。用茶来说,比如这期主题是铁观音,下一次主题是其他的。所以当时我们每个产品后面都会配上大量的教材,全部是我自己做的,包括品酒的视频等等。到了今天我发现更多的像一个体验式的产品,其实用户也希望学习葡萄酒,但是更多的他希望是,怎么把葡萄酒给插入到他们的生活之中,在什么样的生活情景之下,他们需要的是一些更感性的东西,所以说现在在我们的产品设计上,一方面是这种理性的知识,但是另一方面是感性的嘉宾,可能每一期我们都会给一个酒配一幅插花,这个酒我来喝可能配一个移项,是适合穿着小礼服的,还是一个窝在家里沙发上看电视剧的时候的,还是去郊游跟家人在一起太阳照在衬衫上皮肤感到暖暖的,其实每一瓶酒根据风格的区别,会有很多的联想和这种通感的东西。所以之后可能我们会更多的把这个产品本身给定位在一个体验上的东西上,然后以这种方式让大家爱上葡萄酒。第二点刚才也提到的,之前可能我们追求的是通过品牌的露出,通过上报纸、上杂志,来获得知名度,其实我发现所有的这些流量和所有的这些名声全都是假的,对我来说它的意义,效率来讲,我付出的1可能收到的是0.1,如果通过粉丝来传播我们的视频,来传播我们的节目,或者内容,它的影响力和最后我们收到的反馈、扩张的用户都是最最最有价值的,因为本身现在我们抓到的就是最有价值的一批用户。这两天我们发招聘的人发现,我们在拉勾网上也发招聘,但是没有什么人理我们,昨天晚上我让群里通过企鹅团给我们发了一个招聘,今天我打开邮箱的时候就已经几十份的应聘的东西了,所以我觉得其实从这个上面真的是改变了我很大的想法。另一点,可能一开始我们的产品是一个以卖葡萄酒,通过这些互动你发现,他们从吃喝,我们想引进更多的自媒体人,然后来把他们的产品再推出给我们的企鹅团,所以说我们的核心并不是我们每一款产品,而是这个社群本身我们怎么更好的能够服务好这个社群。这个就是一些图,之前我们每期用户收到酒以后都会做一个晒图活动。之后我们作为《醉鹅红酒日常》,可能节目里跟企鹅团有互动,让他们有葡萄酒的问题做城市贫,我会在视频里面解答,或者说我在群里会有很多的问题,比如我想要教大家一个什么概念,我会让团圆们告诉我们他们觉得单宁或者这种生涩在嘴里产生摩擦感的感觉还可以用什么样的形容词来形容,他们给出了一些特别牛的答案,本身这些弹幕放到《醉鹅红酒日常》。我们每周也有南极周刊,企鹅团的核心团员,他们来贡献,来采访别的经历有意思的团员这种杂志,有一个比较戏谑的名字。今天我就说到这里。可能回归一下主题,就是关于自媒体人如何变现的问题,我觉得就是自媒体人一定要有符合自己调性的产品,而且这个产品它一定是一个综合体验,等你有这个产品之后发现会拉到调性非常相同的人,这个人群才是每个自媒体人所能够拥有的最大的价值。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不到三年时间,行业借着的东风,已经从零零星星的尝试演变成了一个庞大的生态圈。越来越多的自媒体内容正在涌现,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投身自媒体事业,不断增多的自媒体平台之间开始较量,当然,也有一部分自媒体组织化寻找出路,而愿意为这一切买单的企业和个人也在迅速增多。当我们回头审视,会不由自主地发问:这一切究竟是如何发生的?自媒体内容的价值何在?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作者对自媒体趋之若鹜?自媒体的最终归宿是不是媒体化?现在的盈利模式能否持续?作为新生事物,自媒体行业还难以为这些问题给出标准答案。可以肯定的是,在欣欣向荣的背后,自媒体行业同样存在诸多问题,而这些正负能量之间的相互博弈,将决定自媒体的未来走向。不管怎样,探索还在继续,自媒体的故事才刚刚开始。自媒体需要什么样的内容?互联网进军传统行业的一大利刃是打破垄断和特权,自媒体就是媒体权力被瓦解后的产物。在自媒体出现之前,开办一家媒体需要大量的政策资源和经济实力,需要自筹载体(印刷品/服务器)、自找用户。但以微信公众平台为代表的自媒体渠道出现以后,达到同样的目的你只需要几步注册。不要特权、简单快捷且没有成本,促使拥有内容生产能力的人尝试成为自媒体。而留给他们唯一的问题是:自媒体需要什么样的内容?“”是科技圈最受关注的自媒体之一,拥有数十万微信粉丝,每天推送的内容多为运营者()个人对互联网行业的观察,以及所思所悟。和传统媒体相比,小道消息很少主动去发现新闻,也不经常追踪热点,更不会对某些领域进行密集、系统的长期报道,但这并不影响其受欢迎程度。冯大辉此前曾表示,小道消息看起来跨度颇大的内容,其实满足了不同的读者群体。“我不能每天去发小道消息,那只能满足一部分人的好奇心,更多的人期待我给他们带去一些对自身有参考的内容。我的内容必须独特,别人都在说的东西我不会再凑热闹。”这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优秀自媒体人们的普遍想法。和冯大辉一样,圈内知名的其他自媒体人,比如、、、,在内容运营上也都有强烈的个人烙印。概括而言,当下自媒体内容的差异化体现在:网媒以全面及时的消息见长,纸媒以详实丰富的事件追踪立足,自媒体的根基则是评论,注重思想和观点的自由传递。大多数自媒体人的个人性格都会在作品中流露,他们爱憎分明、立场明确、表达幽默,如果用传统媒体的新闻专业主义来衡量,这些作品或许大部分都是不专业的。但站在读者的立场上,每个人耗费时间去关注一件事,一定是想得到一个明确、清楚的结论,而不是迷失在所谓客观立场上堆砌起来的素材里。和传统媒体领域大众媒体、专业媒体并存的局面一样,自媒体领域有人见人爱的大V,也有专门为细分人群服务的垂直化自媒体。这些自媒体往往会从行业、职业、爱好等等维度去预设自己的读者群体,然后通过转载+原创的方式为目标人群持续推送他们最关注的内容。比如专注为餐饮老板群体服务的“餐饮老板内参”(据称已融资数百万人民币),以及为儿童群体服务的“凯叔讲故事”(自称估值超过一亿人民币)。与传统媒体相比,自媒体在内容上显得更为自由,这同样也是对读者需求的精准把握。这正是自媒体受关注的最核心原因。谁在做自媒体?羊年伊始,前央视主持人的《》成为了第一个迅速爆红的公众话题。柴静虽非自媒体,但其脱离组织后大放异彩的光环却和诸多自媒体人相似。如今大部分自媒体人的前身份都是媒体记者、编辑、主编等等。离职做自媒体对他们来说就像零成本创业,意味着工作不再有约束、薪水不再设上限。前《》主笔便是其中一员。他在去年离开了这本知名的商业杂志,专职运营自己的自媒体账号。冀勇庆告诉网易科技,他对现在的自媒体事业十分满意,其实做的事情与之前一样,仍然是生产优质内容。像冀勇庆一样,脱离媒体的人正越来越多。而在传统媒体内,暗流也一直在涌动。一位《》的管理层曾向记者大吐苦水,他手下的不少记者把日常主要精力放在了个人自媒体事业上,这让管理他们变得十分困难。对于传统媒体来说,与自媒体大趋势抗衡是不可能的,因为自媒体正在吸走他们最核心的竞争力——人才。那么,吸引这些媒体人纷纷脱离组织、另起炉灶的原因是什么?首先,自媒体事业意味着个性的自由和解放。与柴静类似,同样从央视出走的,和他的《》一起广为人知。业内人士认为,如果他们都留在原来的体制内,想要按照个人追求做一款节目出来几乎是不可能的。传统媒体都有自己的工作流程。一段文本或者视频,都要经过“记者报选题-主编批准-多方采访-编辑组稿”等多个程序才能最终呈现在读者面前。这些流程上的条条框框,以及媒体对记者、编辑工作职责的详细划分,都会或多或少成为他们手脚上的镣铐。而在报道风格方面更是如此。知名自媒体人、山寨发布会创始人认为,“现在是一个媒体朋克兴起的时代,自媒体是传统媒体的解构和反动。”在阳淼看来,传统媒体所谓的客观性,所谓的中国式新闻专业主义,都大大埋葬了媒体和媒体人的价值。自媒体人认为,媒体环境的变化为媒体从业者抛出了一个问题:如果你在传统媒体里写的不是自己喜欢的文字、也不是读者喜欢的,那还有什么理由留下来?其次,自媒体事业意味着收入状况的改善。众所周知,传统媒体的从业者大都年轻,因为媒体行业薪水的天花板十分明显。当一个人的资历和价值已经远远超出行业能给与他的薪水时,逃离也就顺理成章。而自媒体除了拥有宽松的报道尺度外,在收入方面的状况要远远超出传统媒体。可以说,传统媒体是讲究分工的,制定规则、明确边界,创作、编辑、校对、发行、渠道、运营、商务各个环节分别有人负责。但自媒体基本上是一个人包揽了所有的工作。从工业分工的角度看,这似乎是一种倒退;但从自媒体人的角度来评价,这意味着摆脱了媒体的盘剥,获得劳动的全部收益。去年曾有自媒体人公开宣称自己月收入30万,虽然引来不少争议,但站在塔尖的自媒体人们,收入高于传统媒体是很普遍的。因此,人才从传统媒体业向自媒体业流动也就不足为奇。平台混战,解构与重组大多数自媒体一样需要平台,甚至组织化。业内究竟有多少家自媒体平台,一时间很难计算清楚。去年最热闹时,以新媒体“界面”为代表,稍微有点名气的媒体都纷纷推出了自己的自媒体计划,到处拉拢自媒体人。其实拉来拉去,每家建一个群,进去后发现还是同一群人。眼下,主流的自媒体平台主要分成四类:;门户自媒体专栏;、腾讯大家;、。除了上述四类,自媒体领域声名较响的还有、界面等,前者是一个松散的自媒体人联盟,后者口号离落地还很远。为了争抢自媒体金矿,这些自媒体平台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已经有过几次交战。但正如自媒体人柳华芳所言,“想要留住自媒体人,要么有钱、要么有名。”既带不来名、又没有利的平台或将很难生存。微信订阅号的特点是,只提供基础设施,内容、粉丝、商业化都要自己来做。优点在于:渠道自控,一旦经营起来,粉丝、客户都在自己手里,后期获益较有保障。因为没有门槛,所以微信订阅号最受自媒体人关注。百度百家走的是平台模式,利用百度新闻为自媒体人导来不少流量,又在专栏页面搭载广告、由广告主承担作者的收益。这种模式有利于扶持优质内容,知名自媒体人程苓峰曾在半个月时间就入账3万分成。因此,百度百家也吸引了很多优秀自媒体人的加入。其他平台则因为收入较少,都以品牌和印象里提升为主。对自媒体人来说,事业起步阶段需要借势各类平台打造知名度。所以,如今很多自媒体稿件都是多平台通发,同质化严重。但在发展壮大的一定程度后,平台对其的价值将会大大减小,自建渠道()成为最好的归宿。拥有几十万粉丝的自媒体人就告诉网易科技:“对我来说,现在这些平台的价值都不大。”除了依附平台和单打独斗,自媒体的另一条路是媒体化,成立团队经营。据网易科技了解,不少自媒体人都有自己的秘书或者助理,有的甚至组建了一个企业来运作。这样有助于保证内容的持续生产,发挥规模效应,也便于商业化。不过,组织化以后的自媒体还能叫自媒体吗?如果自媒体把传统媒体解构,目的是为了进行重组,那么自媒体浪潮或许是为了更好地适应需求,新技术、新理念对媒体业的一次组织调整。除了软文,还需要什么商业模式?作为媒体业的一部分,自媒体也要面临媒体的共同难题,那就是变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自媒体行业最引诱人但也最受外界诟病的是其商业模式。自媒体的第一桶金来自企业的公关部门,软文为主、广告为辅。以科技领域为例,最近两年,大部分大的科技公司都把自媒体和媒体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与传统媒体相比,自媒体内容更加可控,所以很多企业不遗余力地投入,为每篇软文买单的代价从数千到上万不等。一位电商企业的公关人员告诉网易科技,自媒体的兴起为企业的公关工作带来了很多新的难题和挑战。在他看来,一些优秀的自媒体确实能带来品牌效应、销售促进,但“花在大多数自媒体身上的钱更像是保护费,只是为了维护关系”。这个现状代表了一个问题:自媒体的商业价值究竟在哪里?现在自媒体的发展呈现出垂直化、专业化的趋势,细分领域的读者价值也是可观的,但如何与广告主的需求相匹配仍然是个问题。阳淼认为,问题出在很多广告主“仍然采用跟传统媒体互动的方式跟自媒体互动,所以出现投入和认知的错位。”在他看来,“自媒体可以给予公司的是策划角度,新的触达用户的方法,和新形势下的包装方式。这些价值现在很多被浪费了。”也认为,自媒体创新商业模式任重而道远。他告诉网易科技,自媒体盈利可以走六条路:广告模式;猎头模式;出书模式;跨界模式;粉丝包养模式;投资人模式。李成东是电商领域的知名自媒体人,他最近转型做了电商孵化器,为自媒体盈利走出了另一条路。但在另一位公关从业者看来,自媒体和媒体一样,创新商业模式挑战重重。而时下不好的迹象是,不少自媒体工具化,沦为了企业操纵舆论的前沿阵地和抹黑对手、进行公关大战的先遣军。总之,鱼龙混杂的自媒体行业,在解构了媒体的特权之后,亟待规范和重构秩序。
总有些盈利模式是你想不到的除了上市、发硬广等其实天猫之前的VR,也曾经在公众号进行推广过。例如大众之前做的一个活动,100个大号同时推广。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这个人,他们实在太特别了。其实软广从价格上还是价值上,都非常高
看看罗辑思维就知道啊!各种抄袭,各种ctrl+c与ctrl+v,推荐书单,各种商业驱动!粉丝会员,各种以逼格高自聚!虽然同为罗胖,但是这不是那个有情怀的胖子!
其实自媒体的盈利模式有很多种,我在我的书籍《草根自媒体达人运营实战》一书里面就提到了十几种盈利模式,但是,这些盈利模式基本都是建立在你有大量粉丝或者你能借助其他自媒体平台,有自己优质内容展现的前提之上的。最常见的就是直接发广告,软广告,软文,打赏、付费订阅、组建收费VIP等等。盈利模式的多少其实并不是很重要的,重要的是你是否能让你的粉丝心甘情愿的为你买单。
自媒体的盈利模式大致可分为:广告收入:广点通,软文等内容付费:打赏,付费内容订阅(得到APP)等社群经济:社群会员收费线下收益:见面会、售书等自媒体要盈利,实现商业价值,还可以入驻媒界PRAD平台。,这是一个去中介化直接沟通的平台。自媒体主入驻后,有广告需求的广告主可以直接和你取得联系,进行软文投放等商业合作。通过这种方式盈利,不失为一种方便又快捷的办法。
世上再无自媒体回忆了一下最近自媒体领域的一些动态,今日头条为抢自媒体人又讲情怀又发钱、吴晓波疯狂投资自媒体,自媒体交易平台层出不穷...这些、那些,让我不仅感慨:年年岁岁花相似,世上再无自媒体!不知道你注意了木,微媒体联盟从年初开始就不再自称最*的自媒体联盟了,而是换成中国最*的移动新媒体联盟。这一改变缘由何在呢?我们得从自媒体这个经济形态的源头说起。大概在2012年,媒体领域的发布渠道(生产力)大幅提升,新浪微博、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平台等相继盛行。随后写稿的人和环境(生产关系)也大幅改善,随后就迎来了人人自媒体的“自媒体盛世”。媒体的变革往往带动着公关、广告领域潜移默化的变化,他们是金主。随着公关、广告的合作意向逐渐转变,大量的资金流入新兴的自媒体领域。在利益面前,自媒体纷纷摆好姿势,更加优雅的接收资金。这个“姿势”大抵就是摒弃、跳出传统媒体,专门成立团队去运作微信、今日头条等自媒体平台。比如大型团队微媒体联盟、Wemedia、小型团队酒业家、B座12楼、十点读书、餐饮老板内参...注意!自媒体一旦摆出这个“姿势”,就不在是自媒体了,而是一个常规的媒体公司。和人民日报唯一的区别就是,这些新兴的媒体单位不印刷报纸,仅仅以自有网站和第三方媒体平台为传播渠道。PS,从法律角度来讲,像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可以颁发记者证、有新闻采编资质的单位才是媒体,除此之外的腾讯网、速途网等都不能称为合法的媒体。So,千万不要随意自称媒体、记者。所以,这种摆好姿势的自媒体,应该称之为新媒体单位。他们和传统的纸媒一样,有法人资质,有“发广告”的职能,去和企业谈合作,提案、策划、发布广告,然后收费。这样的单位怎么能称为自媒体呢?还是给自媒体留一个纯洁的意义吧:真的是一个人,有观点去发布。可以有助理,但始终是个人的观点和个人的品牌。也可以注册公司,但仍是个人的观点和个人的品牌。也许有一天,所有的自媒体人都转变成新媒体单位,那一天才是真正的“世上再无自媒体”!-----赵宏民,今日头条、百度百家等自媒体人,关注泛互联网领域资讯评论.曾任百度高级网络营销顾问,原微媒体主编,现任速途网络上海办总经理。
在从营销的角度来讲,新营销的转型的时候,我想给大家提的建议就是,每个公司都是自媒体,每个公司都应该快速地转型让自己成为自媒体。
自媒体变现通常有以下几种:第一,达到一定流量,之后有广告费,这是主要的变现渠道第二,软文发布费用第三,符合平台要求后,获得流量主这类的广告收益,比如今日头条有自营广告、头条广告,千人万元等第四,整合营销,发挥媒体的作用第五,如果有能力,还可以为其它公司做代运营,这是能力的变现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鞍山影讯今日上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