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废帝后已出生的三国志13武将出生

三国演义中董卓为何废帝?
谢邀 按说,傀儡皇帝越低能越好,但董卓却废了刘辩,拥立相对聪明的刘协,这事儿的确很蹊跷。谈几点猜测:1.废立皇帝树立个人权威,而汉灵帝只有两个儿子。2.虽然有死忠的大臣反对,但刘辩的低能,大伙看在眼里,废了他还是比较说得过去的。3.何进、何苗虽然不在了,但何太后以及何进的旧部还在,刘协的势力单薄得多,登上皇位以后,可能会对董卓心存感激。4.董卓进京时,宦官已经被袁绍剿灭,董卓只是仗着兵强马壮,明面儿上充其量只有一点护驾之功,只有拥立一个新皇帝从台面上才说得过去。
不要按三国演义来讲,要按三国志来讲。汉灵帝死后,戚宦之争愈演愈烈,朝堂之中合计有六股势力:一、以董太后、骠骑将军董重为首的河间董氏外戚势力。董太后为汉灵帝之母,抚养孙儿刘协长大,汉灵帝意欲废长(何太后之子刘辩)立幼(即刘协),与董太后意愿相同。董太后与宦官勾结,图谋废立。二、以蹇硕为首的宦官势力。蹇硕深受汉灵帝信任,被任命为上军校尉(西园八校尉之一)。汉灵帝不满何进擅权,欲扶植蹇硕诛何进,并废长立幼。蹇硕在宦官中权力极大,难免受到其他宦官的嫉忌,最终成为赵忠的弃子,死于非命。三、以张让为首的宦官势力。张让、赵忠等宦官祸乱朝纲,贿赂公行,又与何进及世家大族势不两立,但权力不如蹇硕,又猜忌蹇硕。四、以何进为首的外戚势力。何进独揽朝廷大权,与袁绍等世家大族联系紧密,意欲除尽宦官,独掌朝纲。五、以何太后、何苗、舞阳君(何进之母)为首的外戚势力。何家并非铁板一块,何进与何太后虽为兄妹,却是各怀鬼胎。何太后不满何进擅权,与张让的宦官势力暗中勾结,以扼制其兄野心。当然何太后也不愿意消灭何进,毕竟何进是何家外戚的基础,可历史的力量不是她能决定的。六、以袁绍、袁术为首的世家大族势力。袁绍的世家大族掌握了西园八校尉外除蹇硕那支外的其他七支,袁术是虎贲中郎将,掌握了另外一支禁军。与宦官势力不共戴天,与外戚何进联合,意图铲除宦官。这六股势力中河间董氏和蹇硕支持刘协,何氏、世家大族们支持刘辩。张让等宦官首鼠两端,最开始与蹇硕勾结,后来反而出卖了蹇硕。掌握军队的有:何进、何苗掌握了京师卫戍部队(北军)、蹇硕统领了西园军(禁军),但袁绍、曹操等在西园军握有大权、袁术掌握了虎贲(禁军)。汉灵帝的何皇后生大皇子刘辩,王美人生二皇子刘协。灵帝欲废长立幼,请宦官小黄门蹇硕协助,并设立西园八校尉分何进的军权。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驾崩,蹇硕计划趁何进入宫时杀之。何进知情,称病不入。刘辩被立为帝,尊祖母董氏为太皇太后,尊生母为何太后,何太后临朝,何进与太傅袁隗辅政,录尚书事。蹇硕心不自安,便与赵忠等人通信,图谋诛何进。赵忠、郭胜等人不满蹇硕得志,反告发了蹇硕,蹇硕最终被杀。董太后屡屡欲干预国政,何进与何太后设计逼死董重,将董太后迁回老家(河间),董太后最终惊怖而死(不排除被鸩杀可能)。自此,支持刘协的两派势力——河间董氏、蹇硕宦官被清除。蹇硕被杀后,西园军落入袁绍之手,于是相当于京城的军事均落入何进一党手里。赵忠张让以为何进会因他们反水放他们性命,不料何进穷追猛打欲致宦官于死地,而外戚与宦官再次短兵相接了。何进与袁绍、袁术等世家大族结成一党,统治朝廷,欲清除皇宫的宦官;而宦官贿赂何苗、舞阳君,攀援何太后,结成一党,以图自保。何太后也忌惮哥哥独断朝纲,架空皇帝——自己的儿子刘辩,因为刘辩的权力就是她的权力。何进屡次欲杀宦官,但为人优柔寡断,竟想请示何太后,何太后念及宦官情谊,又不愿何进擅权,故屡屡阻止;何进不敢贸然攻入宫廷,袁绍等出了个馊主意,引外兵进京逼迫太后就范。于是何进就西召前将军董卓驻关中上林苑,又使府掾太山王匡发动他所在郡的强弩手,召东郡太守桥瑁驻城皋,使武猛都尉丁原烧孟津,火光照得城里通红,扬言要诛杀宦官。何太后仍不准许。丁原的并州兵进入洛阳,与何进、袁绍会合,被拜为执金吾。张让等宦官知其处境危险,索性狗急跳墙,诱杀了何进。袁绍袁术等世家大族势力趁乱发兵,杀尽宦官,此后又杀了何苗、舞阳君等。至此张让等宦官势力、何进、何苗、舞阳君等外戚势力铲除殆尽,仅剩下何太后苟延残喘了。董卓奉召进京,面对的是何太后残存势力、袁绍袁术等世家大族势力。他当即废汉少帝刘辩为弘农王,废何太后(此后鸩杀),立汉献帝刘协,起到一石四鸟作用:一、接管京城军队,彻底清除何太后残余势力。何进、何苗等死后,何家势力大减,但不排除何太后联合世家大族死灰复燃。董卓索性落井下石,废了何太后,接管了京城原来何家控制的军队,将何家连根拔起。其弟董旻是奉车都尉,与吴匡共杀何苗,是董卓能夺取军权的重要原因。二、遏制世家大族,树立威信。袁绍对董卓挥刀相向,世家大族是看不上这外来军阀的,所以董卓废长立幼,大大树立了威信。三、获得拥立之功,从世家大族手里夺回政治合法性。世家大族通过杀伐宦官拥护汉少帝,获得政治合法性。董卓废了刘辩,消解其合法性;扶立刘协,自身又有了拥立之功。此外,董卓借董太后之死,扳倒了何太后,扶植刘协,秉承了汉灵帝及董太后之遗愿,更增强自身合法性。四、扶植傀儡皇帝,独断朝纲。刘辩背后有何太后,何太后还可以攀援世家大族,以形成一股背后势力;刘协自打汉灵帝、董太后、董重与蹇硕死后,在朝中毫无根基,董卓可轻轻松松操控朝局,独揽权柄,遏制世家大族,“挟天子以令诸侯”,适当时刻可行篡逆,践祚称帝。
这个问题我在读三国的时候也疑惑了很久,下面说说我的一些推测。废帝应该说是董卓一个深思熟虑的决定,虽然不能说是一个妙计,但是也绝对不是一个昏招。至少,废帝这一举动,为董卓达到了3个目的。其一,赚足了政治资本。董卓作为外臣,虽然身为前将军、鳌乡侯、西凉刺史,统军二十万的封疆大吏,但是在朝堂之上是没有足够的政治地位和发言权的。董卓带兵进京前,正值宫中大乱,何进被杀,皇帝被挟,可以说时机极好。但是,在他进京之时,作乱的宦官已经诛杀完毕,小皇帝其实也已经被找了回来。所以董卓顶多也就只有一个护驾之功。这样的功劳也就可以为他挣得一个加官进爵,和朝堂之上的那些士族门阀的大老爷们完全不能相提并论。时间一久,自然又会被排挤出权力的中心。而这显然不能满足董卓的野心。因此,董卓就利用自己手握重兵的这个时机,演了一出废帝的大戏。可以看到,在讨论废帝之时,董卓频频提到霍光,伊尹之名,这更进一步显示出他是希望借另立新君一事,得拥立之功,确立自己的政治地位。其二,排除异己。这个就很容易理解了,楼上也有人提到了赵高指鹿为马。做这样充满争议的事情就是为了找几个不识相的人自己跳出来,好杀一儆百,树立自己的权威,把不服自己的人全部收拾掉。当然,董卓在排除异己的过程中用的手段着实不太高明,这也为他最后的覆灭埋下了种子。其三,也是最最重要的一点,谁说刘辩好控制的!?确实根据三国演义中的描述,我们可以知道陈留王刘协相对于刘辩更机灵和聪明。so what?谁说皇帝好不好控制是取决于这两个小屁孩聪不聪明的?我们看一下刘辩和刘协的身世。“那何进起身屠家;因妹入宫为贵人,生皇子辩,遂立为皇后,进由是得权重任。”刘辩的妈就是就是现在的何太后,而舅舅就是我们那位no zuo no die的何进大将军。那刘协呢?“帝又宠幸王美人,生皇子协。何后嫉妒,鸠杀王美人。皇子协养于董太后宫中。董太后乃灵帝之母……何进暗使人鸠杀董后于河间驿庭……”想想也是一个苦命的孩子,妈妈被人杀了,还不容易有奶奶董后护着,也在政治斗争中被何进给杀了。这要是再不聪明点怎么能行。现在我们再来分析一下两位皇子,一个有母亲何太后,虽说何进,何苗都已经死了,但是只要儿子还是皇帝,指不定过多久,何家又会重新把持朝政。不要忘了,汉末的权力可是长期把持在宦官和外戚的手里的,到时候他董卓可不知道在哪里凉快了。而刘协呢,真的是孤家寡人一个。妈妈死了,奶奶也死了,完全没有支持他的政治势力。这样的小皇帝才是董卓需要的,聪明一点更好,可以识相的乖乖听话。再来看看三国演义中记载的废帝策文:孝灵皇帝,早弃臣民;皇帝承嗣,海内侧望。而帝天资轻佻,威仪不属,居丧慢惰,否德既彰,有忝大位。皇大后教无母仪,统政荒乱。永乐太后暴崩,众论惑焉。三纲之道,天地之纪,毋乃有阙?陈留王协,圣德伟懋,规矩肃然;居丧哀戚,言不以邪;休声美誉,天下所闻,宣承洪业,为万世统。兹废皇帝为弘农王,皇太后还政,请奉陈留王为皇帝,应天顺人,以慰生灵之望。”以上,这才是董卓的第三个目的,打击外戚何家,将自己在朝中最大的政治对手连根拔除。
不请自来,怒答。
董卓初入长安,携救驾之功,风头正盛。而此时十常侍等人将朝廷弄的乌烟瘴气的,何进旧部又未肃清。正好借废帝之势,将权利牢牢攥在自己手中,方可“挟天子以令诸侯”。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东汉末年的董卓之乱以及后来的诸侯讨董战争,确实是因为董卓专权,废少帝立献帝所造成严重社会后果。
那么,董卓为什么要一意孤行废除少帝另立献帝呢?
用董卓的话来说,是因为少帝年幼无知,缺乏做皇帝的气质与威严,无法管理国家大事。对于献帝来说,他在年龄上比少帝成熟,做事老成持重,能担当皇帝大任。
我们且不说这些是因为董卓想掌管朝政大权而找的借口,也不论董卓后来的种种是非。单单是从这个事件的本身上看,是符合优胜劣汰自然规律的。
正如董卓所说的那样,年幼的少帝,因为养尊处优的缘故,再加上太后的垂帘听政,使他养成了懦弱的性格。以致遇事不知所措,只知道痛哭流涕。
献帝陈留王,年龄比少帝大几岁,经历的事情也就多一些,懂得更多的人情世故。因此,在为人处世方面,很容易得到董卓的喜欢。
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人,如果只如少帝一般满足现状而无所追求,很容易就会被社会所淘汰,被别人所取代。
因此,要想在自己选择的路上走得又远又好,只有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才能够永远走在别人的前面。古话云,长江后浪推前浪,说的就是这样的道理。
陈留王之所以后来居上,主要原因固然是董卓所为。然而,如果没有他自己平时的努力学习,没有生活阅历的积累,就算他有皇帝的血统,也是没有机会得到董卓赏识的。
在这方面董卓其实是东汉末年最大的老板,少帝和献帝只不过是傀儡总经理,而他奉行的就是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原则,在皇帝的废立方面,给后世的企业管理者上了一堂生动的实践课。
因此,从现代职场的角度来看,如果想在自己的职位上坐得稳坐得久,除了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式的按时上下班还不够,还要懂得摸透老板的想法,按老板的要求做事情,只有老板满意了,自己的工作职位才能够保得住。
当然,在这同时,还得跟周边的同事处好人际关系,多学习别人的长处,及时接受新的事物和知识,保持一种健康向上的心态,才能够让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这些,或许就是董卓废少帝立献帝的用人准则,给后世留下的一点启示吧。
※精彩推荐※
水煮的名著:没看过四大名著 还算是中国人么
水煮三国:成立“桃园三人组”刘玄德居心何在
水煮三国:初出江湖职场新人刘备因何被歧视
水煮三国:三国里最残暴的人 却死于女人之手
水煮三国:督邮被张飞鞭打 仅是看不起刘备吗
水煮三国:汉末两女人争权 都是这个小人挑唆
水煮三国:何进之死 跟狗熊一样是笨死的
水煮三国:曹操逃亡路上杀恩人 是对还是错
水煮三国:杀义父抢貂蝉 吕布是英雄还是狗熊
水煮三国:关羽温酒斩华雄 其中心酸谁人知
水煮三国:袁术刁难孙坚 难道是羡慕嫉妒恨
水煮三国:刘备兄弟战吕布 打了谁的耳光
水煮三国:脑洞大开 吕布为什么杀丁原
水煮三国:讨伐董卓之乱 曹操为嘛不做总司令
水煮三国:鲍信让鲍忠送死 只是为了抢头功吗
水煮三国:丁原起兵讨董卓 为什么没有人响应
水煮三国:曹操刺杀董卓 为什么落荒而逃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账号提交,由微讯啦收录,转载请注明出处。
微信扫码 分享文章文/月望东山董卓进京后,想叫卢植支持他上台,结果卢植跑了,董卓尽管没追上,但其实不影响他开会。这次,为了防止多此一举,他决定在开会之前,先跟士大夫集团的主要领袖碰头,做通他们的思想工作。今天的汉朝,可以或许找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像当年袁安,杨震,李固等样子容貌的士大夫领袖,那是相当难啊。牛的都被逼跑路了,比如卢植;跑不了的,也被招安了,比如蔡邕;剩下的一些是什么?就是些风里的墙头草,风吹向哪里,就倒向哪里了。董卓入京以前,主导汉朝政治的,无非两人。一个是何进,一个是袁隗。就像当年的窦武和陈蕃一样,那是外戚代表和士大夫代表联合对付宦官的产物。目下当今何进走了,可以或许说得上话的,只有袁隗了。于是,董卓就把更换皇帝的意见,派人给袁隗送去,征求他的意见。董卓这招,袁隗没有亲自领教过,但他早已大开眼界了。什么征求意见,那纯属是胡扯。他这是贴热脸,还想呆在洛阳混的,得把自己老脸贴上去,不然你就是下一个袁绍和卢植了。再说了,袁隗是官场老油条了。在袁绍父辈当中,袁隗年纪最轻,可升官最快,做官最大,靠的是啥?想一想都知道了,没有两把溜须马屁的功夫,肯定是混不上来的。所以,袁隗一看到董卓的意见书,都不敢多看一眼,马上派人回报,说他特别很是尊重董司空的意见。董卓一看,笑了。既然这样,那就接着开会吧。九月一日,董卓再召集众卿议废立皇帝一事。跟上次不一样,此次会议相当成功。何太后被逼无奈,下诏罢黜刘辩。罢了就算了。董卓还搞出了两条雷人至极的理由:一是先帝刘宏崩时,刘辩做为儿子,在守丧期间没有尽到当儿子的孝心;二是刘辩相貌仪表,不像个君王,所以必须解除职位,降格为弘农王,改立陈留王刘协为皇帝。老虎吃人就吃了,还吃得振振有理,满朝文武,集体失语。悲哀啊。悲哀的氛围,弥漫在宫殿之上,久久不去。当何太后的诏书颁布发表后,太傅袁隗上前把刘辩的皇帝印信解下来,转手送给了刘协。然后,又扶着刘辩,一步一步的走下台阶,转过头来向刘协嗑头称臣。强忍着愤怒,忍着泪水,忍着耻辱的大臣们,此时此刻,如果让他们用一个词来形容董卓的做风,会是什么呢?我想,有一个词应该是不错的——造孽。董卓切实其实是在造孽。如果说他的造孽是一场悲剧的话,那我要强调,悲剧还只是刚刚入手下手。搞定了两个孩子,接着,董卓又把刀架到何太子的脖子上了。他对何太后说:“你做为董太后的媳妇,竟然把婆婆逼死了,这是犯上作乱。”说完,他就逼何太后搬家。两天后,九月三日,他派人给何太后送去了一杯鸩酒。搞死了何太后,董卓摸摸胸脯,似乎还有一股莫名的怨气没出。他想来想去,突然才想起,原来何家还有一小我私家欠他的,还没叫他还上呢。可何家能叫得出名字的,都死光了,还会有谁跟他董卓有过节呢?诸位可能都没想到,董卓想到的这小我私家,不是活人,而是死人。它就是被袁绍怂恿何进部属杀死的何苗。董卓为何恨何苗,只要回头看看前面发生的事,立即就理解?理睬了。当是时,何进不是派人喊董卓进城嘛,汉朝诸多士大夫都强烈反对,何进都不睬。后来,何苗主动找到他,并劝他不要冲动,这才冷静下来,觉得招董卓进城,是引虎入室。于是乎,才出现了前面的那一幕——董卓及部属被种劭喝退,撤军观望。所以目下当今董卓认为,何苗生前让他如坐针毡,他就搞他个死无葬身之地。于是,派人去把何苗的坟墓挖了,把尸体砍成数段,丢弃路边示众。说董卓是禽兽,那是侮辱了禽兽,他简直就是传说中的——禽兽不如。禽兽不如的董卓,做人是很失败,然而他的人类政治功夫,却练得出神入化,独步江湖。他认为自己坏事做绝,应该积点功德了。于是下诏任命三公及部长级干部子弟,递补宦官留下的空缺。接着,又不断提拔士大夫。为了把戏演得更真一点,他还特别替窦武和陈蕃平反,拜他们的后裔为官,并派人去祭祀这两个江湖老前辈。相反,董卓的亲信及部属,基本上都没有人出来做官,他们都被董卓留在部队里当指挥官去了。董卓委屈了自己的部属,但从来没委屈过自己。十一月,皇帝下诏,拜董卓为相国。不用说都理解?理睬了,皇帝下诏是个幌子,准确地说是董卓拜自己为相国。相国这个官职,已经几百年不用了,今年董卓再次提起,真是心怀叵测呀。我们知道,高祖刘邦立国时,萧何被拜为相国,后来是曹参,第三个是吕雉家族的吕产。吕产死后,汉朝的相国,就被拜为丞相。这样算董卓是汉朝第四个相国,然而老董要的不仅是相国的名称,更要相国享受的高级待遇。当年,刘邦把韩信等将领喻为功狗,萧何喻为功人,定为立国功臣第一。为了让萧何那个第一位至实归,刘邦赐他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后来,王莽为了抬高自个身份,享受的待遇,远超萧何。目下当今,董卓也入手下手学王莽搞花样了。他规定自己享受的待遇,除萧何有的那两条,还加上一条——赞拜不名。赞拜不名,就是奏事时不写上自个姓名。当然,如果董卓高兴,他完全可以在奏书上署上老董,或者董相国之类的。请记住,董卓享受的三条待遇,只能是唯一的。只有唯一的,才是最尊贵的。如果有不识相想学的,那就完了。真没想到,他还真碰见这么一个不懂行规的。有一次,侍御史晋见董卓,说要报告请示工作。结果董卓一看,那侍御史见他时,竟然没解下腰上的佩剑,气得当场就用铁锤把对方砸死了。董卓要装斯文,那是很可爱的,这个相信蔡邕深有体会。如果耍流氓,那是真实的老虎见到他,都要跑山里躲了去的。这一点,洛阳的皇亲国戚贵族们,最心有余悸。十二月,董卓纵兵于洛阳城内,实施大抢劫。无论对方身份多么高贵,只有家里有大把银子和漂亮女人的,董卓部队准会上门光顾。于是一时之间,洛阳城内,气氛相恐怖,富贵人家都不知道过了今天,还能不克不及活到来日诰日。人心尽失,何人愿系之?董卓的流氓行为,已经成了天下人的共愤。此时,一场声势浩大的反董行动,正在酝酿。以袁绍为首的豪杰,正在迅速云集。风在吼,马在叫,疯狂的暴风雨,就要到来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国志11武将出生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