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试飞员学院徐勇凌战略哲学

打破均衡——徐勇凌战略开讲终结篇
徐勇凌战略开讲——终结篇
“能量慢慢堆积,均衡终将打破……”历史的偈语喃喃地飘荡在空中,振聋发聩!
芸芸众生听不见偈语,却在命运的荡涤中灰飞烟灭;弱国听到偈语闻风丧胆、抱头鼠窜,却逃脱不了分崩离析的宿命;唯有那些将偈语贴在案头,如座右铭般天天吟诵的国家,才能在均衡倾斜的刀锋上舞蹈,成为未来的主宰!
在我即将告别《环球新闻时讯》杂志跨度达2年24个月的专栏时,心中充满着悲观之情。尽管我没有梁漱溟般“这个世界会更好吗?”这样不合时宜的文艺思维,但在扑面而来的、足以掰开你捂住眼睛的双手的残忍现实面前,哪怕一丝一毫的乐观都没有藏身的角落——世界的确到了打破均衡的历史关键期。
“国家战略的目的就是为了打破均衡,并在均衡破裂的博弈中赢得自己的利益!”狂热的战略家一定会发出这样的声音,然而他们或许不知道,历史上最伟大的战略家都在为重新构建世界的均衡殚精竭虑。
历史告诉我们一个无情的事实:那些试图挑战均衡、火中取栗的战略狂人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他们葬送的不仅是自己的一世英名,更是把自己的祖国当成赌注,将其送入万劫不复的深渊。而这种悲剧发生之处,这些狂人总是能够给世人一种强大假象,德国横扫大半个欧洲,日本把曾经的中华帝国踩在脚下。他们成功地以自己的统治力,率领自己的国家打破了曾经的均衡,但最终的结果不仅给被征服者带来了毁灭,也为自己的国家挖掘坟墓,由征服者变成了被征服者,从而彻底终结了国家崛起的道路。
历史总是如此的相似——均衡的打破只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大国的突然崩塌,一种是曾经的弱国慢慢崛起,狂妄得挑战原有的均衡。从这个角度来看,那些突然崩塌的大国,不仅是国家灾难的始作俑者,更是区域乃至世界性灾难的渊薮。我们可以看到,开始于19世纪初的大清帝国的衰败,导致了整整一个世纪的亚洲的动荡,而亚洲和平的重新确立,恰恰开始于这片土地的重新崛起。对于世界而言,区域大国的毁灭性灾难也是世界性灾难,而那些突然崛起的弱国同样成为世界灾难的策源地,历史的巨变必将以惨重的世界性灾难为代价,这是历史告诉我们的真理。而历史同样告诉我们:那些慢慢崛起的国家,会成为世界均衡的定盘星,20世纪的美国曾经扮演了这样的角色,而中国会不会成为下一个决定世界大格局大均衡的后起之秀呢?这正是本文想要回答的问题。
大国的崛起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美国用整个19世纪韬光养晦,并在世纪之末的1898年,开始向世界抖动他的羽翼,宣告一个新的帝国时代的到来。然而,20世纪之初的美国,并没有选择后来的战争狂人——德国和日本的道路,他没有急于张开血盆大口,向世界展示犬齿的锋利,而是站在高远之处,窥探世界命运的走向。美国从欧洲的战略均衡晃动之中,找到了自己千载难逢的崛起机会,德国的野心成为美国“去大国化”的最佳工具。因为在经历了挑战英国权威的一个世纪的艰难跋涉中,美国人认识到这样一个真理,美国的崛起必须以欧洲的衰败作为基本前提,德国的野心是打破欧洲均衡并导致其衰败的最佳动因。美国人巧妙地助涨着德国人的野心,二战的全面爆发是美国人所期望的,而他也通过扮演欧洲拯救者的角色(为此美国人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登上了世界舞台的巅峰。
美国人没有想到的是,二战的胜利也为自己树立了一个更为强大的对手——苏联。本来按照均衡理论,强大苏联的出现是美国所乐见的,双极尽管不是最佳的均衡形态,但总比多极世界对美国更加有利,美国完全可以利用双极世界的均衡之势,进一步扩大自己的战略辐射范围,但美国选择与苏联直接对抗的结果是两败俱伤,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的全球影响力日渐式微,美国看到了强大东方世界的威胁,如果均衡一旦被打破,美国卧薪尝胆200年的崛起梦想将毁于一旦。此时狂热的美国才幡然悔悟,他想到了维持均衡的最佳方法,那就是利用相对较弱中国,形成新的三极构架,以抵御日渐膨胀的苏联势力,美国的战略获得了成功。1980年的阿富汗战争是苏联命运的历史拐点,仅仅用了10年时间,处心积虑近300年的俄罗斯帝国轰然倒下,而美国也成为历史上唯一即将触及“世界帝国”桂冠的国家。
德国与日本的历史悲剧或许已经不会重演,然而历史的危机感却空前绝后。中国崛起成为很多国家的梦魇,哪怕中国无数次地重复和平的诗篇。中国是下一个美国吗,亦或是欧洲历史的再现还是俄罗斯帝国的重演,中国会在成为帝国之后挑战与破坏世界秩序吗,中国会成为美国近300年崛起的终结者吗,中国会重演自己的历史在重新崛起之后重新走向衰败吗,或者中国崛起只是中国人一厢情愿的空穴来风吗?在中国离真正崛起尚有一步之遥的历史关头,无数的诘问回旋在战略预言家的头脑之中找不到答案,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中国的崛起之路令人目不暇接。
面对无数的诘问带给我们的迷茫,不如回到均衡理论将问题简单化,中国崛起是世界均衡的打破,还是新均衡重新确立的最佳筹码?要弄清楚这一问题之前,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今天的世界。一方面,随着信息浪潮的到来,人类真正进入了后工业时代,信息时代新的财富增长点令整个世界变得更加富裕,人类第一次有能力利用自然提供给我们的各类资源,维持全人类体面的生存;另一方面,工业革命遗留下来的发展的不均衡,以及由于工业文明波及所限而产生的文明的死角,成为人类文明的恶性肿瘤终将溃烂成灾。而由贪婪的霸权所导致的族群仇杀加剧了这种文明肌体的溃烂,欧洲难民潮的突然爆发就是这种溃烂的集中体现。我们可以看到,曾经的世界均衡的维持者——美国、俄罗斯与欧洲,面对如此混乱的局面束手无策,而开始于世纪之初的全球性经济也在这一刻不合时宜地再次加剧,全球性的衰退使得人类在处置灾难时力不从心。就像上世纪80年代末,整个世界弥漫着能量堆积的“草垛之烟”,燃烧似乎已经不可避免。
在这样的历史时刻,中国崛起面临着巨大的变数。一方面美国会像面对苏联崛起一样,将中国崛起看出其最大的威胁,他会使出浑身解数扮演中国崛起终结者的角色;另一方面中国崛起触动了太多区域国家和美国盟友的神经,他们在无法判断中国崛起是“利空”还是“利多”时,会习惯性地把中国崛起看成是一种威胁,并会用行动表达这种恐慌。更重要的是经历近200年衰败的中国,从战略和文化上似乎还没有做好崛起的准备,内部价值团队的对峙和利益集团的博弈,随时可能做出自我终结自残行为。而中国崛起一旦终结,其具有的摧毁性力量一点都不亚于历史上的大国崩塌,群龙无首的亚洲,逐渐式微的美国霸权地位,将使世界进入前所未有的混沌,区域的极端文化势力很可能成为揭竿而起的地区动荡的旗手,积重难返的欧洲再也不可能支撑起区域稳定的力量,俄罗斯也难见否极泰来的曙光,均衡破碎局面将遥遥无期的延续。
世界不得不回到中国崛起这一基本命题。首先中国崛起是对亚洲均衡的进一步固化,还是对亚洲均衡格局的破坏?按照美国亚洲再平衡战略的思路,中国的崛起打破了亚洲的均衡,美国只有扮演再平衡的角色,才能维持亚洲的均衡。但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的再平衡战略给亚洲带来的是原本并不存在的区域矛盾,而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冲突一旦升级,美国将难以置身其外,而当中美直接冲一旦突箭在弦上,整个世界面临世界大战的危险。显而易见,美国的亚洲再平衡战略不但不可能维持均衡,而是使亚洲迅速面临危机的局面,美国根本无法控制亚洲动荡的后果。美国战略行不通,那么中国如果沿着继续崛起的道路前行,会带给亚洲什么样的局面呢。
首先,中国崛起将进一步促进东亚经济体的繁荣,由于东亚经济的多元化和相关利益的多边化,东亚经济体的繁荣将会成为挽救全球经济衰退的核心动力,一旦世界经济结束08年开始的经济危机,会为解决头绪复杂的区域矛盾提供正能量,从而将世界局势从混沌的边缘挽救回来,使局势的发展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得到控制。
其二,中国的崛起将会为亚洲另一个崛起中的大国——印度提供更有利的外部环境,而印度的工业化和后工业时代的弯道超车,将彻底结束亚洲工业革命不彻底的历史欠账,为亚洲文明的进步打开新的局面。尽管中印的竞争会引发新的话题,但一旦印度崛起成为现实,东亚与西亚的经济联动,将带动南亚经济的发展,使整个亚洲的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而一个富强的亚洲将会给世界带来更多的稳定因素,从而减弱由于近20年的中东动荡带给世界的负面影响。
第三,由于欧洲与俄罗斯军事实力的存在,中国的崛起不可能直接挑战美国的军事地位,一些国家刻意编制的中国威胁论的故事并不会成为现实。而由中国崛起所引发的大概率事件,必将是均衡的更加稳固。美国人所害怕的无非是其军事战略霸主地位的动摇,但由于中国不可能借助于军事行动提升其军事行动力,中国军事装备实力的增长也不可能超越地理空间的局限,对美国本土和他在世界各地战略利益形成威胁。
中国在历史上就是世界战略均衡的积极维护者,未来也不可能挑战世界的战略均衡。需要世人警醒的是,我们必须重新审视美国在世界战略均衡中扮演的角色。应对看到的是美国在整个20世纪的绝大多数时间里,扮演了战略均衡维护者的角色,他成功遏制了德国和日本对世界战略版图和均衡的破坏,终结了俄罗斯帝国的疯狂扩张。但我们发现,在前苏联解体之后,美国的一国独大的战略地位使其战略思维和战略行动发生了悄然的变化,在中东和北非,美国不是扮演均衡的维护者,而是扮演着地区现状破坏者的角色。对伊拉克和利比亚原政权的摧毁彻底打破了中东原有的均衡,而正在实施的对叙利亚和伊朗的破坏性战略,使得中东危机进一步发酵,终于引发了波及欧洲的难民潮,从而将中东乱局扩展到了欧洲,从短时间看美国似乎逃过了其错误战略决策后果的惩罚,难民没有涌入美国而是涌入了欧洲,但美国早晚会尝到其毁灭性战略的恶果,动荡的硝烟早晚有一天会在美洲大陆点燃。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过去整整一百年之际,世界再一次走到了灾难的边缘,均衡随时可能再次被打破,人类修复上一次均衡破碎用了整整半个世纪,而如果灾难再次来临,未来的结果谁也无法预料,这或许是我内心深处无法抑制的悲哀的根源。100年前,挑战均衡打破均衡的国家,今天的命运是显而易见的。我们不禁要问,100年后的今天,谁又想再次扮演历史的罪人?!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国际级试飞员徐勇凌提出“军事飞行学”新概念――中新网
本页位置:
国际级试飞员徐勇凌提出“军事飞行学”新概念
  中新网北京2月14日电 (记者 陶社兰)空军试飞专家、国际级试飞员徐勇凌,近日提出“军事飞行学”的学科概念,在航空和军事理论学界引起关注。
  作为一名有着20多年试飞经历的试飞员,徐勇凌一直致力于研究航空装备、飞行驾驶技术以及空中作战方面的理论。他提出的“军事飞行学”的学科概念,认为军事飞行人员要具备坚实的工程基础、专业的知识结构、和复合的能力素质;在飞行训练的每个阶段,应有清晰区分的目标,从机制细节入手提高飞行训练效益。
  徐勇凌说,今天的军事飞行已经是一个庞杂的体系,需要学科支撑。如果建立了军事飞行学学科体系,除飞行驾驶技术之外,关于空战艺术、战术协同配合、体系作战、合同作战,以及空中投送、空中加油、进攻防御等相关空战战术就有了一个很好的发展平台。
  他认为,军事飞行的内涵相当丰富,格斗、攻击、轰炸、运输、空中加油、空中指挥、电子干扰、空中通信等飞行都是军事飞行的范畴。而这些与军事相关的飞行的理论,其研究的目的、内涵及研究方向与民用飞行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军事飞行学”大致包含飞行工程理论、平台驾驶技术理论、系统控制理论、任务管理等几个专业的理论。
  徐勇凌说,随着现代战争和航空科技的飞速发展,其教学训练和人才成长模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今天中国空军所面对的是高科技的信息化未来战争环境,空军飞行人员的人才培养方向也从过去的飞行驾驶员,变为具有综合素质和作战能力的高技术人才。现代意义上的飞行员不仅仅是一名驾驶员,而是一名空中系统控制员。也就是说飞行员的飞行工作负荷除了驾驶飞机外,很大的一部分在于机上系统和设备的操控。对于从事军事飞行任务的飞行员而言,系统控制不仅是对说明书的认读和实践,更重要的是根据严峻的战场环境选择最佳的功能和参数,以达到系统功能发挥的最大化。
  “据我了解,目前为止我国在军事飞行专业还没有一部系统的专著,仅有的几本专著也只是研究飞行驾驶技术,而关于空战艺术、战术协同配合、体系作战、合同作战,以及空中投送、空中加油、进攻防御等相关空战战术的系统专著更是凤毛麟角。空军航空兵必须要有自己的兵种专业学科,军事飞行学术的研究必须深入开展,这是未来战争的需要,也是中国空军的使命。”
  徐勇凌指出,军事飞行学的学科建立,首先需要做的是建立学术平台,即在空军的基础院校、飞行部队和高端学府建立学科专业,组织编写系统的军事飞行理论教材和学术专著,争取尽快在国家学科目录体系中增设“军事飞行学”学科门类,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只有确立了专业学科,军事飞行学的学术才能健康发展。
  在军事飞行学科建设上,要更多地借鉴国外的经验,采取拿来主义的方法,大量引进翻译相关文献书籍,这样有助于在学科建设的初期,搭建一个品质较高的基础,这对学科未来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取法要上,占位要高,基础要实。(完)
【编辑:齐彬】
----- 社会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66833 34708 30649 18963 18348 16939 12753 12482 12188 12157
 |  |  |  |  |  |  |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京公网安备:-1] [] 总机:86-10-
Copyright &1999-. All Rights Reserved徐勇凌战略开讲---第一讲文明的五种模式
徐勇凌战略开讲第一讲:文明的五种模式1996200843004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徐勇凌,空军试飞专家,功勋试飞员,国内仅有的几位国际试飞员之一。为中国空军歼-10等成功装备的研制做出过杰出贡献。荣立数次战功,曾经参加过三代战机导弹靶试,机载雷达测试等工作。国际级试飞员徐勇凌谈“军事飞行学”_军事频道_新华网
国际级试飞员徐勇凌谈“军事飞行学”
日 14:29:08
【字号 】【】【】【】
空军试飞专家、军事理论专家、国际级试飞员徐勇凌,倾心致力于研究航空装备、飞行驾驶技术以及空中作战方面的理论。2010年提出军事飞行学的学科概念,认为军事飞行人员要具备坚实的工程基础、专业的知识结构、和复合的能力素质。提出在飞行训练的每个阶段,应有清晰区分的目标,从机制细节入手提高飞行训练效益。
解构军事飞行
培养适应未来作战需要的飞行员,是世界各国空军都在面对的重大问题。不同的思想理念、模式机制和组训方法,最终培养出的飞行员也不尽相同。飞行员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也是一个系统运作的结果。我们就军事飞行的有关问题采访了徐勇凌。
飞行员培养:打造坚实的飞行基础
记者:一架飞机具有良好的战斗性能,这些是来自上百万个零部件的有机组合。那么,作为飞行和战斗的灵魂,飞行员的空战技能是由什么构成的?
徐勇凌:谢谢你的采访。飞行涉及飞机性能、飞行品质、飞机系统、航空武器、及飞行驾驶技术等各方面知识,与飞行相关的学术理论既有深度也有广度。飞行员经常这样形象地说:我们在飞机以及飞行相关的某些领域的知识也许不如各专业的专家,但作为飞机的操控者我们必须成为相关各个领域的准专家,其中的信息量之大是可想而知的。军事飞行需要飞行工程理论、平台驾驶技术理论、系统控制理论、任务管理等几个专业理论支撑。格斗、攻击、轰炸、运输、空中加油、空中指挥、电子干扰、空中通信等飞行都是军事飞行的范畴。在我飞行之初的很长时间,对于这种理论信息量的“体积”之大都难以适应。飞行员不仅仅是一名飞行技师,而是要具备工程知识、技术能力和军事作战技能,是高知识、高技术、高素质的军事人才。
记者:你在谈及飞行员的能力素质时,经常强调工程技术基础的重要性,你能不能用一个例子来说明,什么是工程技术基础,究竟有哪些不可替代的作用?
徐勇凌:飞行员都知道不仅仅是会飞就行,也不仅仅是飞好就行。飞行越往高端发展,飞行员的工程基础就越重要。许多优秀飞行员在工程技术方面有雄厚的知识基础,可以直接判读飞行记录曲线,可以直接用公式解决技术和战术问题,可以从工程的角度分析飞机的故障。比如,以往由于不了解“弱动力飞行”的技术特点,当飞机发生发动机停车故障时,多数飞行员在无意识情况下使飞机迅速消失速度,最终失去了迫降的最佳机会。李峰同志在遇到发动机停车时,很好地利用了“弱动力飞行”的特点,保持较大的速度返场,赢得了宝贵的迫降时机,创造了单发飞机无动力迫降成功的奇迹。
在空中加油阶段,某部飞行员通过细致研究加油对接过程中,飞机振荡产生的机理、现象和处置方法,很好地解决了空中加油的对接过程中,由震荡引起的对接困难问题,从而使飞行员熟练掌握了空中加油技术,加油对接成功率比兄弟部队高50%以上。由此可见,飞行员对工程的理解可以获得巨大的训练效益。
) 【字号 】【】【】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在后发表评论。
只有新华网社区注册用户可以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空军试飞员徐勇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