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中国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大,对广东政府很失败

热点:&&&&
广东贫富差距已凸显 “富得流油”只是少数地方
  最穷的地方在广东,这是广东之耻
  “穷广东”论
  我们希望,“穷广东”调查对我省扶贫攻坚起到“破冰”作用。
  今天,本报连续重磅推出的《“穷广东”调查》系列报道收官。
  3月份以来,本报7位年轻记者从广州出发,远离都市喧嚣,奔向陌生田野,置身粤东西北和珠三角7个不同类型的贫困村驻村采访。
  我们并不是一群“好事之徒”,我们记录、反映贫穷,实为我们作为新闻人的社会责任,以及对这片土地的深沉热爱。
  在公众认知中,“富可敌国”的广东似乎离“贫困”相去甚远。但7路记者行走发现,辉煌的表象遮蔽了外界包括广东人的眼睛。
  通过记者的脚步丈量,广东贫困之痛一一浮现:教育落后、因病返贫、交通制约、资源开发艰难、生存条件恶劣、老无所依、金融服务滞后……我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与隐痛,眼中含着的泪水几乎难以抑制。
  “穷广东”系列报道甫一出街,便激起无数波澜―――广东富庶的刻板印象为之一变,读者无不慨叹广东原来很多地方这么穷!
  我们并不想“血淋淋”地揭示什么,我们深知,贫困是人类现代化进程中无法忽视的世界性难题。贫困七痛痛在哪里?正如省委书记汪洋所说,痛在广东区域发展不平衡和贫富差距较大。这个痛点越来越成为广东经济发展的软肋和短板,制约着广东科学发展。
  我们的“穷广东”调查接近尾声,但只是暂告一个段落。
  我们相信,新闻对社会的责任不是被动的,它不应该是对生活苍白的记录,而是要唤起认知和努力。我们力图和读者们一道来分析造成贫困的历史、自然、观念等纵深原因,引起社会重视,合力帮助同一片蓝天下的这群人脱贫。
  今后,我们将组织回访,见证贫困蜕变。我们也试图从7个村庄的变迁,反映扶贫攻坚已成为广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折射出广东为破解制约科学发展难题所作的努力。
  击碎外界“广东富得流油”刻板印象
  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广东?“富得流油”还是“穷的掉毛”?本报7路记者行走得出答案:这是一个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贫富差距问题凸显的广东
  落后边陲,广东奇迹。改革开放32年,很多人觉得―――广东,富得流油!
  这里的经济总量连续多年雄居全国第一;30年生产总值以年均13.7%的速度快速增长,2009年GDP达37759亿元,占全国GDP比重达1/8;经济总量先后超过亚洲“四小龙”中的新加坡、香港和台湾地区。
  但一直以来,珠三角的富庶造成了人们对广东印象的惊鸿一瞥。辉煌的表象下,由于地理区位、自然禀赋、经济基础、历史文化、体制机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广东还存在比较突出的贫困问题。
  7路记者行走,寻找广东最穷村庄;7路记者体验式采访,“广东之穷”令人惊诧,也让人错愕。
  在粤西,雷州东塘村300人学校没有一个学生专用厕所;在粤东,梅州溪口村人均仅四分田地,养不活一家老小,病倒一个人就塌下一个家;在粤北,河源杨梅村,基础设施薄弱,人在里面不知道如何出山,外来媳妇不惜打掉孩子也要逃离。
  在喀斯特地貌区,清远孟山村石灰岩密布,全村378户在几无产出效益的石缝中艰难度日;在海边,揭阳彰宁村村集体仅靠出租鱼塘收入,一年才几千元,风烛残年老无所依;在珠三角,恩平金坑村饱受缺“金”之苦,多数村民外出谋生,农村凋敝,生机不在。
  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广东?“富得流油”还是“穷的掉毛”?7路记者行走得出答案。
  这是一个区域性贫困特征突出,相对贫困问题日趋严重的广东。
  据国务院扶贫调研组去年的数据,广东农村年纯收入15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有316万人,占全省农村人口的6.14%。高于全国4.6%的贫困发生率。
  这是一个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贫富差距问题凸显的广东。鲜明的对比集中体现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群体之间发展和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
  据广东省与世界银行联合开展的“缩小广东城乡贫富差距”课题研究报告的统计,2007年全省区域发展差异系数为0.75,高于全国0.62的平均水平,已经接近国际上0.80的临界值。
  从1997年到2007年,广东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从2.47:1扩大到3.15:1。2008年,广东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趋势虽然得到初步遏制,但仍处于3.08:1的较高水平,明显高于江苏的2.5:1和浙江的2.49:1。
  即使是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内部,经济发展也不平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在拉大。
  值得一提的是,广东还有3409个贫困村、70万户、316万人处在贫困线以下,贫困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还相当落后,贫困村内部公路、泥砖房改造、饮水安全等基础设施还很不完善。
  2008年,广东仍有7840多个老区自然村未通机动车路,182个老区村未通电,7600多个老区村、306万人存在饮水安全和困难,全省还有200多万户农民居住在泥砖房和茅草房中。
  残酷的现实,开始击碎外界“广东富裕,广东人有钱”的刻板印象。
  去年初,国家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调研人员,从江西一路考察至粤北山区。调研组调研后认为:“广东贫困地区的状况使我们很震惊,我们没有想到贫困地区还这么落后,也没有想到广东的贫困地区还存在这么多困难。”
  省委书记汪洋今年3月底在河源调研扶贫开发工作时就反复强调:“全国最富的地方在广东,最穷的地方也在广东。到现在这个发展阶段,最穷的地方还在广东,这是广东之耻,是先富地区之耻。因此,必须坚决打好缩小贫富差距这场硬仗。”
  广东扶贫开发依然任重道远
  贫困农村和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亟待加大力度改善,贫困村基础设施脆弱,尤其是农田基本建设滞后,生产靠天吃饭,制约了特色效益农业发展
  千百年来,人类社会为消除贫困孜孜以求,为追求公平、正义不懈努力。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就是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摆脱贫困、逐步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国的扶贫成就举世瞩目。
  2009年年底召开的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全体会议指出,虽然我国贫困人口在持续减少,但致贫因素较多且复杂、返贫压力增大;虽然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增长较快,但收入差距仍在扩大;虽然我国贫困地区落后面貌总体有了改善,但发展不平衡问题十分突出,扶贫开发任务仍十分艰巨。
  广东省扶贫办主任林果先总结,广东扶贫开发同样存在诸多困境。首先,广东农村贫困面较广,地域分布分散。全省仍有3409个贫困村,占行政村总数的16.2%;贫困村分布在省内15个地(市)83个县(市),最多的梅州市有551个村,最少的江门市25个。
  “扶贫的重点不仅在重点县,其他地区扶贫任务也相当艰巨。”林果先指出,全省有316万贫困人口,占农业户籍人口数的8.5%;在3409个贫困村中,贫困人口发生率高达41.2%。
  南方日报7路记者踏访发现,广东扶贫开发依然任重道远。
  贫困农村和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亟待加大力度改善,贫困村基础设施脆弱,尤其是农田基本建设滞后,生产靠天吃饭,制约了特色效益农业发展。
  广东,其实是一个多山和丘陵的省份,俗称“六山一水三分田”。据省扶贫办统计,全省3409个贫困村中,有半数以上的村庄是因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设施薄弱所致。
  比如说,广东行政村道基本实现了硬底化,但自然村之间大部分仍是烂泥路;比如说,全省仍有50多万低收入住房困难户,要么没有房住,要么房子将要倾颓。
  因交通不便,河源特困村杨梅村医疗和教育保障几乎是空白,村里人被迫出走城市受教育,却因教返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调研广东后指出,广东基础设施投资欠账太大,边远贫困村收入模式单一,贫苦成为恶性循环。
  教育培训工作力度有限,贫困农户素质偏低,难以适应非农就业和现代农业发展要求。
  广东省扶贫开发办公室业务处处长宋宗约介绍,贫困人口中文盲率为48.5%。“连字都不认识,更别提掌握技术技能。”
  雷州东塘村,多年来出去打工有多少人,回来就有多少人,这是一个走不出的怪圈。尽管“小升初”入学率达到100%,但由于入学晚,16岁才上初中的比比皆是。
  贫困农民增收脱贫门路不多,抗灾抗病能力不强,因灾因病返贫屡有发生。
  梅州溪口村当地乡镇卫生院最先进的设备是一台黑白B超,医疗技术落后,勉强维持生存;“新农合”虽已普及,但农民很难就近就医、报销水平低等,让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成为当地扶贫难题。
  农村金融边缘化现象日益凸显,压缩了农村金融的生存空间,隔断了资金向农村的注入渠道。
  江门恩平金坑村,当地农村金融服务只能依靠邮政储蓄,金融对“三农”的支持基本空白,缺乏资金支持下,只能维持传统的耕作方式,“种了一辈子田,最后成了贫困户。”
  另外,直接用于扶持贫困农户改善生产条件和发展生产的财政专项资金不多,山区贫困地区财政收入少,极少安排专项扶贫资金。
  去年国务院扶贫开发调研组调研发现,广东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财政收入、支出都高居全国前列,但扶贫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却相对少得多。
  从机构设置来看,广东省扶贫队伍建设与承担职能也不相称,特别是各市、县扶贫办机构设置五花八门,人员编制普遍只有3―5人,工作经费严重不足。
  落实科学发展观最突出的任务
  而跨越区域发展不协调的鸿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扶贫开发正是最好的载体
  贫富差距扩大的“马太效应”,已成为广东率先实现现代化的“瓶颈”所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源会自觉地向发展水平较高地区流动,经济增长带来的好处不会自动惠及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由此形成的“马太效应”,只会使穷者更穷,富者更富。
  据统计,珠三角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占全省近80%,而幅员辽阔的粤东西北欠发达地区仅占20%。50个山区县土地面积占了全省的66%,人口约占41%,人均GDP比全省平均水平低53%,比珠三角地区低80%。
  2009年广东GDP逼近4万亿元,人均接近6000美元,超过原定的“全面小康”目标1947美元。但是,城乡居民收入仍保持五年前的3.12比1,最多只能说基本止住了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要达到缩小贫富差距的目标,困难仍然很大。
  可佐证的是,记者行走发现,很多贫困地区生产资源极度匮乏,生存条件又极为恶劣,政府即便花费大力气在此采取一些开发型脱贫措施,其发挥的作用也十分有限。
  美国管理学家彼得说,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那么木桶的盛水量不是取决于最长的那一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木板。
  地区发展不平衡,使得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空间狭小,市场日益萎缩,从而导致区域经济关系的扭曲,影响经济运行的效率,反过来也拖累发达地区经济发展。
  雄鹰翱翔,两翼遒劲。粤东西北地区,其振兴与否决定着广东整体发展是否会注入新活力。
  另一方面,上世纪90年代开始,珠江三角洲迅速成为广东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然而,随着改革发展的纵深,单极格局的弊端,已经充分显现。珠三角发展相对饱和后,土地供应已经成为大问题,比如,深圳差不多到了无地可批的地步。
  正如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于建嵘所说,城乡贫富差距突出、区域发展不协调,已凸显成为新时期广东实现科学发展必须破解的重大难题。
  过去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时,农业输血工业,现在争取共同富裕,工业反哺农业,必须以改革开放的精神,再杀出一条血路。
  而跨越区域发展不协调的鸿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扶贫开发正是最好的载体。
  汪洋书记曾指出:“必须坚决打好缩小贫富差距这场硬仗,并以此把转变发展方式的工作落到实处”。
  扶贫开发正是主动引导全社会的资源直接配置到户,引导全社会力量进行扶贫开发,与此同时,加大公共财政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支持力度。
  这是一条先富帮后富,走共同富裕之路;是促进社会和谐,拉动和扩大内需,促进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之路;是顺应工业化、城镇化趋势,加快现代化建设之路;是培育农业创业主体、改善农业创业条件、推动现代农业加快发展之路。
  对当下广东来说,如果广大山区和贫困地区不能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全省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目标也就无法如期实现。
  而对当下广东的执政者来说,促进珠三角地区更加富裕,这不是最大的考验,怎样使贫困地区、贫困农民早日脱贫,才是真正的考验。
  广东探索“靶向治疗”
  我省根据不同致贫原因,利用“一户一法”、“一村一策”的靶向疗法,直击目标,目前初见成效
  解决矛盾的前提是承认矛盾、掌握矛盾。
  2007年12月,刚到广东上任不到10天的省委书记汪洋,前往清远市阳山、连南调研时,掷地有声提出,广东新时期扶贫开发要走上一条“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新路。
  随后,省委、省政府专门出台《关于我省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的实施意见》:用3年时间,确保被帮扶的贫困户基本实现稳定脱贫,被帮扶的贫困人口有80%以上达到农村人均纯收入2500元以上,被扶持的贫困村基本改变落后面貌。
  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电视电话会议,全省各分会场共有8000余人参加,这是历次扶贫开发会议中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重要会议,正式打响一场“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攻坚战!
  为推进“双到”工作,全省各帮扶单位深入3409个贫困村,入户调查、建档立卡,驻村干部们深入一线,了解贫困状况,分析贫困原因,核实帮扶对象,为下一步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林果先介绍,根据不同致贫原因,利用“一户一法”、“一村一策”的靶向疗法,直击目标,目前初见成效。
  我们报道中的揭阳彰宁村,村中多为失去劳动力的老年人,发展经济先天不足,后天补救困难重重。这是典型的“萎缩型贫困”。对此,帮扶单位在省扶贫办的指导下,帮助他们完善全覆盖低保,建立农民养老保险制度。
  病倒一个人,塌下一个家,疾病面前,梅州溪口村的家庭只剩下一两个劳动力。对于这种“维持型”贫困,林果先介绍,需要改善基本条件,如提高和扩大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和范围,增加公共卫生支出,防止农户因病返贫和因贫失医。
  缺“金”的金坑村,是“发展型贫困”的缩影。经济发展条件基本具备,只差启动力或外部要素,通过扶持很有发展前景。对于这样的村,应该从提供增收项目、提供资金、信息方面给予帮助。
  “这只是大致的分类”,林果先介绍,在此基础上,驻村干部深入研究每一个村致贫的特殊性,对症下药,量身定制脱贫之策。
  韶关某村挖掘传统产业,成立种姜产业合作社;连南等地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实行移民搬迁,连山通过“双转移”招商引资不断引进新项目。针对部分村两委班子薄弱,大学生村官走进农村,参与到“双到”工作……
  今年3月,汪洋在河源调研时指出,“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取得了初步的成效,证明了扶贫开发的新思路具有可行性。
  扶贫破题开局关键靠“干”。为实现三年目标,需要更多更艰苦更扎实的工作。
  今年,全省对2003个市县帮扶村以奖代补,第一批资金已于5月下拨;省委组织部、省扶贫办将组织干部进驻3409个贫困村;省人大组织人大代表赴各地就贫困问题专项调研。
  让人期待的是,为在全社会树立扶贫济困责任意识,激励先富帮后富,广东省将依法设立“扶贫济困日”,全省社会参与“扶贫”的高潮正在到来……
  南方日报记者赵洪杰徐滔 实习生 周游 王猛 策划:胡键 郎国华 统筹: 胡念飞 雷雨  
(责任编辑:news4)
沈阳男子曾令军在这不足20平方米的厕所小家生活了五年,还娶了媳妇,生了大胖儿子……
竟然是孩子的妈……
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表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
汪成荣面临的奖金被收回再分配难题,并不是一个单一事件。[]
数字之道:
搜狐论座:
慢画慢活:
搜狐侃事:
这样逛街图什么呢……
近期热点关注广东的贫富差距太大了,要怎么改善_百度知道
广东的贫富差距太大了,要怎么改善
我有更好的答案
1.需要完善社会保障,很多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能较好地解决贫富差距问题,是和他们拥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无关系的。与之相比,我国的社会保障工作才刚刚开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在缩小贫富差距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首先考虑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因为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基石。它不但关系到亿万人民群众能否安居乐业、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还关系到亿万个家庭以至整个社会的稳定。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能够覆盖全国所有人口(包括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已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 健全财税制度2.目前我国所得税的纳税主体仍然是工薪阶层,这充分说明我国财税制度的不合理,这也是我国贫富差距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要想充分发挥税收的调节功能,我们就必须进一步健全我国的税收制度,如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征收遗产税、赠与税和奢侈消费税等。此外,还应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以提高贫困人群的生活水平。 加强法制建设3.在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片面地强调效率问题,导致一些人为了致富而不择手段。现实生活中以权谋私、官商勾结、走私贩私、假冒伪劣等违规、违法行为时有发生,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对此,我们必须加强法制建设,并依法重拳出击,严厉打击违法乱纪,权钱交易等丑恶现象,进而有效解决贫富差距悬殊问题。此外,我们还要建立相关法律,鼓励先富起来的人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如办教育、办慈善事业或修路等。 降低垄断收入4.我国实行市场经济制度的时间尚短,市场运行机制还不很完善。原有的某些体制性或政策性的原因,使得电力、电信、铁路等行业至今仍然存在着非常严重的垄断。并可以获取高额的垄断利润,也拉开了这些行业与其他人群的收入差距。为此,我们必须借鉴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在垄断行业中引入竞争机制,降低行业的垄断性收入。对少数必须由国家垄断经营的行业,要加强对其收入分配的监督和管理。 继续“两大战略”5.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享受了优惠的政策,东部地区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目前东部的发达程度已远远超过了中、西部。为了解决日益增大的地区差距,党中央先后提出了“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的伟大战略。实践证明,两大战略在缩小收入差距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效果还不太明显。因此,我们应采取进一步的措施,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加强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吸引国外投资者和东部的资金、技术、人才到中西部地区,从而有效加快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中西部地区的生活水平,最终缩小与东部发达地区的贫富差距。
那几天,喝古方红糖
主营:古方牌红糖、古方牌产妇红糖、古方牌火姜红糖
为您推荐: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广东贫富差距现状分析及缩小差距建议
发布日期:
    内容摘要:本文运用贫富差距相关的概念和理论,结合大量统计数据,对广东贫富差距形成及扩大的原因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提出统筹城乡和区域经济发展,规范和完善分配制度,建立公平合理有序市场,调整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等政策措施。      关键词:贫富差距& 分析
  贫富差距问题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一个无法回避而又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广东,全国最富的地区和最穷的地区并存,解决贫富差距过大问题已成为热点问题。缩小贫富差距,是广东全面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题中之义。  一、广东贫富差距现状  近年来,随着经济较快发展,居民收入分配显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从广东城乡居民收入基尼系数来看,2000年全省的基尼系数为0.38,处于国际公认的较为合理的区间;而2001年以来,全省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上升,并在0.40—0.43间波动(见表1)。
表1&& 近年来广东省城乡居民收入基尼系数&
    广东贫富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区差距。  第一,地区收入差异有扩大的趋向。1990年广东全省职工平均工资为2929元,珠三角3340元,东翼2001元,西翼2305元,山区2232元。珠三角地区比广东全省高411元,高14%;比东翼高1339元,高67%;比西翼高1035元,高45%;比山区高1108元,高50%。到2008年广东全省职工平均工资为33110元,珠三角37441元,东翼20557元,西翼21426元,山区23395元。珠三角地区比广东全省高4331元,高13.1%;比东翼高16884元,高82.1%;比西翼高16015元,高74.7%;比山区高14046元,高60%。职工的年平均工资,无论是绝对值,还是相对增长幅度,差距不仅一直存在而且呈逐步扩大趋势。(见表2)
表2&& 1990年以来广东四大经济区域职工平均工资一览表&&&&&&&&&&&&&&&&&&&&&&&&&&&&&&&&&&&&&&&&&&&&&&&&&&&&&&& 单位:元
珠三角九市
 表3&& 1990年以来广东地区间职工平均工资变异度指标
  从广东各地级市职工平均工资的标准差看,1990年全省的标准差为740.1元,2008年扩大到8027.0元。由此可见,年来广东省各地级市职工平均工资的绝对离散程度和差距也越来越大,有逐年扩大趋势。广东各地级市职工年平均工资的标准差系数,从1990年的25.3%扩大到2000年的35.6%,年各地市工资标准差系数上升10.3个百分点。2000年以后标准差系数又逐渐下降,到2008年下降到24.2%,下降了11.4个百分点。(见表3)相对差距开始上升,2000年后有所减小。  第二,地区财富差异大,珠三角占八成以上。从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上看,广东区域的财富差距主要表现在珠三角和广东西翼地区。从总量上看,珠三角地区年末城乡储蓄存款总额从2005年的16389.71亿元上升到2008年的22711.25亿元,增长38.57%;占全省的比重一直处于80—81%之间。西翼年末城乡储蓄存款总额从2005年的1120.91亿元上升到2008年的1559.69亿元,增长39.14%,增长幅度虽大,但是由于基数较小,占全省的比重一直为5.5%左右。从人均量上看,珠三角九市人均储蓄从2005年的36044元上升到2008年的47595.02元,增加11551元,增长32.05%;西翼地区年末城乡人均储蓄从2005年的7547.55增加到2008年的10131.74元,增加2584.19元,增长34.24%。珠三角和西翼的年末城乡人均储蓄差也从2005年的28496.45元上升到37463.28元,差距在扩大(见表4)。
表4&&& 近年来广东省四大经济区域年末城乡储蓄存款情况
珠三角九市
&&&   此外,各区域的耐用消费品和固定资产(如住房等)居民财产在区域间也存在较大差异。珠三角地区占有的数量和价值远远超过其他地区;山区五市人均占有的耐用消费品和固定资产的数量和价值相对最少。近二十年来,珠三角地区创造的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总数的八成以上。  (二)城乡差距。  城乡之间差距悬殊。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发生了巨大发展,城乡居民收入上升很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从1978年的412.13元和193.25元上升到2009年的21574.72元和6906.93元,分别增长51和35倍。
图1&&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城乡收入比
  在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同时,城乡收入差距也发生较大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城乡收入差距逐步扩大,其变化大致可以分为这样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年,城乡收入缓慢增加,城乡差距缓慢下降;第二阶段,年,城乡收入快速上升,城乡差距迅速扩大;第三阶段,年,城乡收入缓慢增长,城乡收入差距调整中下降;第四阶段,2000年以来,城乡收入快速增长,城乡收入差距稳中有升。到2008年,广东城乡收入比达到3.1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大(见图1)。  在城镇内部差距方面,广东城镇居民收入均处于较高水平,高低收入阶层差异不是十分明显。2000年以来基尼系数一直处在0.3—0.4的较为合理区间,近几年一直处于0.36的水平,表明收入分配差异相对稳定(见表5)。
表5&& 近年来广东省城乡居民收入基尼系数
   在农村内部差距方面,由于近年来广东省农村内部发展比较均衡,与城镇相比收入水平较为均等。2000年以来基尼系数一直低于0.35,部分年份甚至低于0.30。表明农村居民收入分配较为平均。  (三)行业差距。  广东行业差距主要表现为工资报酬的差异。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各行业从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而各行业发展的差异使得各行业从业人员的劳动报酬差异较大。近年来农业作为需求弹性较小的基础产业,其从业人员一直获得最低的劳动报酬;非农行业,如信息产业和金融业等作为当前的朝阳产业发展迅速,经济效益较大,其从业人员成为当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最高的群体。尤其是一些高垄断行业的劳动报酬一直处于高位领跑,且差距日益增大(见表6)。
表6&& 近年来广东省城镇从业人员年平均劳动报酬&&&&&&&&&&&&&&&&&&&&&&&&&&&&&&&&&&&&&&&&&&&&&&&&&&&&&&&&&&&&& 单位:元
  各行业之间从业人员劳动报酬的差异明显。广东省城镇从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中最高和最低者相比从2004年的4.6上升为2009年的5.9。从近几年的发展态势看,这一比例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见图2)。     
 图2&& 近年来广东省从业人员年劳动报酬最高最低比
    (四)城乡差距。  城镇内部差距。从2002年以来,广东省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最高收入户和最低收入户的差距一直在拉大,到2008年末为止,这一差距到达48410.79元/户(见图3)。虽然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最高收入户和最低收入户的绝对差在扩大,但是相对差距在调整中略有上升,但幅度不大,主要原因在于最低收入阶层收入上升较快。但城镇阶层收入差距依然较大。近几年城镇居民家庭最高最低户可支配收入比仍然在10上下徘徊,并且多数年份高于10,甚至在2002年一度达到14(见图4)。
图3&& 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最高最低户收入绝对差
    农村内部差距。2002年以来广东省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最高和最低户的差距一直为8000元上下,并且一直保持小幅度的上升的趋势,到2008年达到最大,为11427元,这一差异比全国同一指标的差异(9790元)还高1637元。广东省农村居民间的阶层相对差距稳定状态。2002年以来,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最高最低户的比值一直在5.5左右波动,比较稳定。表明广东农村阶层收入差距依然存在,且绝对差距不断拉大。
图4&& 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最高最低户收入比
    二、贫富差距的形成和扩大的原因分析  (一)区位资源禀赋差异大,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广东的珠三角,东翼,西翼和粤北山区四大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差异较大。四大经济区中,珠江三角洲地域条件得天独厚,优势明显:一是区位优势,毗邻港澳,有天然海道良港,对外贸易方便。二是优越的人缘优势,这里是全国较大的侨乡之一,在港澳台和海外的侨胞达1000多万人,分布在世界上1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利于招商引资。三是较强的互补性优势,香港和澳门发展空间狭小,珠江三角洲的自然、人力资源丰富,其经济的快速发展又吸引了内地大量廉价劳动力和技术人员,加上其经济的幅射作用,从而形成了巨大的消费市场。四是人才和技术优势,由于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和较高的经济待遇,吸引了内地大批各式各样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形成了它特有的技术、人才优势。其他三个区域,如东翼虽然沿海,但是远离广东的经济发展中心,经济发展势力单薄,难以形成合力,经济发展比较缓慢;西翼地区和粤北山区,或是资源较为贫瘠,或是多山,发展经济的基础设施较为落后或是陈旧,经济发展相对迟缓,人民群众生活较为贫困。  其次,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统计数据显示,到2008年末为止,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最高的是深圳,为89814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最低的是梅州,为11604元。前者与后者相差78210元,相差6.73倍,两市经济发展差异显著。  从经济发展区域来看,近年来珠三角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一直遥遥领先于其他经济发展区域;粤北山区则相对发展较为缓慢。2008年珠三角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高达62644元,而粤北山区仅为15539元,两者相差47105元(见表7)。  
  表7&& 近年来广东省四大经济区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单位:元/人
  2000年以来广东省最富的珠三角地区与最穷的粤北山区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一直处于3.8以上的水平。年间,两地区的经济差距一直在扩大,至2005年这一比值达到最大,为4.5。近年,粤北山区经济发展较快,使得这一比值一直处于下降状态。由于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基数大,粤北山区经济发展基数小,这一比值仍然处于4以上的水平,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仍然相当明显。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也成为地区居民贫富差距产生的主要原因(见图5)。
图5&& 近年来珠三角与粤北山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
    (二)二元经济导致城乡差异显著。  广东贫富差距主要表现为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典型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广东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贫困农村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等。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经济社会发展较快,城镇在容纳农村剩余人口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广东的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6.3%上升到2008年的63.4%,超过全国平均水平(45.7%)17.7个百分点。但是原有的户籍等制度所形成的二元分隔状况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城市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由此带来的人民享受的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利益相差较远。  1978年以来广东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提高很快,分别从399.96元/人和184.99元/人上涨到15527.97 元/人和4872.96元/人。但是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城镇居民拥有更多的消费资源,农村居民消费资源相对较少;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上升比较快,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上升相对比较慢(见图6)。1978年以来广东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差异一直都存在和拉大,到2008年为止这一差异达到10655元/人。   
  图6&&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情况对比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居民消费质量一直在提高,具体表现为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一直在减小。其中,城镇居民生活质量提升的更快。从1978年到2008年城镇居民消费恩格尔系数从66.63%下降到37.78%,降低了28.8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消费恩格尔系数从61.7%下降到49%,降低了12.7个百分点(见图7)。
图7&&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城镇和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恩格尔系数
    (三)产业、行业差异导致分配不公。  社会的进步和经济发展,各个行业在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不同,产生的经济效益有异,行业收入差异伴随而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各个行业产品的竞争力和对过国民经济的贡献程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更是形成了产品附加值高的行业和产品,和产品附加值低的行业和产品。从历年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农业所涉及到的各个行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力和其他行业相比较少,而且在逐渐减少。与此同时,这些行业产品的附加值比较低,社会对这些产品的需求缺乏弹性,这些行业的从业人员收入相对较低,形成了典型的低收入阶层。而当前的金融和信息产业,由于产品的附加值高,是当前的朝阳产业,社会对其产品的需求量大。这些行业的从业人员收入就相对较高,成为典型的富裕阶层(见表6)。部分与国计民生关系特别密切的行业,如电力,通信等,是典型的垄断行业,这些行业的收入明显高于其他行业(见表6)。这些行业垄断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贫富差距。  (四)有效分配能力不足。  部分税收流失严重。在税收制度中,个人所得税流失较严重,特别是收入水平最高的社会成员,所交纳的个人所得税却相当少。例如,一些富豪阶层把个人收入混入生产经营的管理费用;居民纳税意识不强、税收征管水平低,等等。这些都导致了个人收入数据的不真实,不全面,不及时和不透明。  税制不健全。对于房地产税、遗产税、赠与税等税制都没有详细的规定,这导致了高收入阶层的收入和财富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再分配和调节。譬如,频繁出现在“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上的富豪们,并没有出现在缴税排行榜的前列,这说明了目前中国的税收制度的不健全。由于对于高收入群体缺乏合理的、必要的“限高”,导致了我国国民贫富差距的扩大。  税制不尽合理。从目前的情况看,普遍的反应是个税起征点较低,高收入相应的税率较低。造成低收入者纳税压力较大,个税的大部分由低收入者承担,这没有达到税收调整收入的目的。部分税种的征收方式和征税要求没有与相关收入的发生同步实现,造成税收的流失。这种税制问题,导致社会财富的分配和再分配能力不足,使得当前广东的贫富差距在扩大,并且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  三、缩小广东贫富差距的政策建议  要逐步缩小广东贫富差距必须注意协调局部与整体,当前和长远,个人和全民的利益关系,就利用好市场,行政,法律等各种手段,协调各经济增长点的发展,从根本上缩小这些行业和产业发展差距带来的相应群体的贫富差距,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贡献。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城乡和区域经济发展。  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推进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县域经济,加快城镇化步伐。加大“扩权强县”、“扩权强镇”的体制改革;加强基础设施,改革户籍管理制度;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拓展产业布局空间。进行合理的城乡工业分工与协作,发挥城乡两个方面的优势和积极性。  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不断提高政府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效率。设立国家财政支农基金管理委员会,整合中央财政支农资金渠道;建立统一的支农基金账户,实施国家支农基金委托管理制度;推进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培育支农资金承接载体。  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土地市场和资本市场等要素市场。健全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合法权益的保障机制,促进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形成;探索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促进农村资源向资本转变:健全保障农民土地权益的长效机制;探索农村产权流转,促进农村资源向资本转变;健全土地流转管理机构,在承包经营权上取得新突破。建立符合农业特点和农民需求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明确支农定位,健全组织体系;对农村金融机构实行税收减免和政策扶持;对农村金融机构实行差别的货币政策;培育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统筹区域经济发展。首先,要坚持改革创新,健全完善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一是研究建立区域协调发展联动机制。在继续优化发展珠三角的同时,尽快形成发达地区带动欠发达地区的良性互动发展局面。二是积极探索加快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要着力创新加快推进城镇群建设的方法,提高城镇群发展水平,进一步发挥城镇群在推动、引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三是完善扶贫开发的长效机制。探索建立扶贫开发财政专项资金稳定投入的机制,健全完善扶贫工作责任制,落实省“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任务,进一步提高扶贫开发水平。  进一步推动区域合作,实现各区域互利共赢。一是推进珠三角地区产业加快向东西北地区转移,研究产业转移的区域布局及配套政策,为产业转移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二是坚持以市场主导、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为原则,加强对地方区域合作的指导和协调。建立健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资源开发等重大事项的协调机制,健全部门或行业性的专业协作网络,促进区域合作的深入开展。  (二)规范和完善分配制度。  第一,规范工资制度。一方面,要尊重劳动力市场工资。企业的工资标准应该以市场需求为依据来设定和调节。另一方面,对于市场工资严重偏离劳动力价值的要通过行政手段进行适当干预。制定最低工资,避免收入分配的过度集中,导致贫富差距拉大。  第二,借鉴发达国家的税收征集方法,改革和完善税收制度。加强税收监管力度,在税收上阻止收入差距的拉大。建立严格的个人应税收入申报制度,完善覆盖全省的个人征信体系建设和个人收入银行结算办法,加强个人收入调节税的征收力度;可考虑适当提高累进税率。同时还可以考虑适当提高偶然所得税率,在适当的时候开征遗产税、赠与税和特别消费税,加大个人所得税的征管力度,加大逃税、漏税和避税的打击力度,要求各企、事业单位提高收入的透明度,建立个人收入纳税申报制度,坚决取缔非法收入和各种灰色收入,以规范分配秩序,维护合法收入。防止财产向少数人集中,防止出现两极分化。  第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一是尽快建立比较完善的覆盖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针对目前城市的下岗职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加,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来保障他们的生活最低线,防止因贫困带来的贫富差距恶化而导致的政治后果。二是逐步建立起覆盖全民多层的社会保险体系。加大对养老保险的投入力度,尤其是农村的养老保险。同时建立起一套科学的医疗保险体系,改善农村就医条件,包括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医疗卫生条件等。另外,逐步扩大失业保险范围,在宏观上建立和健全对失业的调控体系,逐步建立覆盖城乡的地区失业保险体系。三是扩大社会保障的受益范围。社会保障的受益者不仅要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的职工,还应扩大到私营企业员工、外商投资的中方职工、城镇个体户、自由职业者。  (三)打破垄断,建立公平、合理、有序市场。  当通过制定反垄断法和竞争法等法律法规限制和打破垄断,逐步消除市场准入壁垒,提高某些行业的市场准入程度,鼓励资产在行业之间的合理流动和有序竞争,促进行业之间竞争的形成,缩小行业之间的差距。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主要是深化企业股权结构改革,即要采取多种形式,进一步实现企业股权结构的多元化、分散化和合理化。对于垄断性的行业,国家要对其分配进行严格的管理,对于福利水平过高、增长速度过快行业职工收入加大调控力度。国家要严格制定工资政策,对于那些享有垄断性经营条件、依靠某些特殊经济因素而富起来的企业,可以通过征收特别税种,加强财政监督等手段将其超额利润收归国有,有效制止这些行业和部门毫无节制的收入膨胀。  (四)调整产业结构和合理配置有限资源。  当前行业收入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行业资源布局的不合理性,需要加快行业和产业的升级,才能从根本上扭转部分行业收入过低的颓势。比如,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收入过低,主要在于农业占用太多的人力资源而其产品附加值过低,生产绝大多数仍然处于小农经营状况;相反,行业收入较高的金融和信息产业属于新兴的朝阳产业,产品市场空间广,附加值高,从业人员和资源投入有限。因此,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的优化升级;合理配置各种资源,发挥经济潜能。  第一,加快淘汰落后的生产和作业方式的步伐,实现经济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比如,对于农业,要改变以往那种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要加快土地的流转,实现农业的规模化和机械化经营,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和农产品的经济效益。  第二,加快劳动力的转移。首先,当前我省农村还有相当部分的人员单纯从事农业,外出务工技能和收入较少,导致家庭较为贫困。必须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转移和外出,发挥这部分人员潜在的劳动力价值。  第三,适当扶持农业等低收入行业的发展。制定恰当、符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优惠政策。适当安排一定比例和数量的扶持资金。重点培养相关行业人才。加大这些行业的科技投入力度,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 &&&&&&&&&& &&& 供稿单位:农村处&&&&&&&&&&&&&&&&&&&&&&&&&&&&&&&&&&&&&&&&&&&&&&&&&&&&&&&&&&&&&&&&&&&&&&&&&&&&&& && 撰&&& 稿:李珠桥 张显华     
相关链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