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摄影工作室致远论文工作室骗人

&一、春节(“年节”)和年节假期的演变春节,是中华人民最古老、最悠久、最热闹、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据记载,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源自虞舜时代。最早时候,古人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这一天定为春节,意思春天从此开始。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年节古称“元旦”,还有“元日、元旦、元正、三元、三朝、正旦、正朔”等30多种名称。一般认为,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新年,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结束。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1913年,国民政府正式下文,明确每年的正月初一为春节,公历1月1日为“元旦”。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为了区分阳历和阴历两个“年”,又因一年24节气的“立春”恰在农历年的前后,故把阳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正式改称“春节”。春节的隆重体现在民间至少要欢庆半月,出了正月十五,人们才认可年节的远去,新年已经回归普通日子,开始期盼下一个新年。为了生产驰张有序,加之生活本身的需要,国家规定在特定的节日里,享有休息的权利。1949年年12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规定每年春节的农历除夕、正月初一、初二放假三天;1999年9月18日《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第一次修订,年节的放假时间未变,仍是三天,但是休息时间与前后的双休日拼接、调休,从而形成7天的小长假,首次出现“春节黄金周”;2007年12月14日《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第二次修订,增加了清明和中秋节,年节的放假及调休时间未变;2013年12月11日《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第三次修订,春节的放假仍为3天,具体更改为“农历正月初一、初二、初三”,其他未变。可见,无论历史如何演变,规定如何修订,年节总是年节,她,一如既往地作为中国人生活中的重要日子,总是代表着幸福、吉祥和希望。&二、传统习俗的流变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今日在朋友圈了看到这篇文章《最完整的春节习俗》。其实,由于我国地大物博,区域广阔,基于地域特征而形成了不同的地方文化。关于春节的习俗,南北方差别很大,各有特色。所谓完整的春节习俗,是改良过的、如今尚保留的春节习俗。一般来说,春节习俗主要有过除夕、贴门神、贴春联、守岁、吃年夜饭、压岁钱、穿新衣、祭祖、接送财神、拜年、放爆竹等活动。近现代以来,中国春节的传统习俗已经发生了较大的流变,过年的表达形式和内容发生了诸多变化,主要表现在:1、祭祀活动的式微虽然不少北京市民仍保留着大年初一去雍和宫礼佛祈福、上海人去静安寺“烧头香”(初一烧一年中的第一炷香)的过年习俗,有些人家也延续着春节祭祀祖宗、在家里摆上宴席、点几只蜡烛、叩头许愿的家族传统,即使寺庙里人流如潮,但这种祭祀祈福的仪式已经成为少众坚持的行为,这些只是春节这一覆盖整个社会的年度性仪式中的个人仪式,社会不再将其作为集体性而仪式化,由于缺少适宜的关注而不再具有公众化的标志。在解放前,祭祀是迎新年的主要活动。比如“腊月”就是“腊祭之月”的意思。这里的“腊”字是指“干物”,用干物祭祀神灵叫腊祭,腊祭之月叫腊月。在《说文》所说的:“冬至后三戍,腊祭百神”的年代,腊祭的日子有时是在年终的十二月,有时是在下一年的一月里。后来将腊祭的日子定在农历每年十二月初八日,即“腊八”。“腊八粥”的起源,始之于我国古代天子国君年终时的蜡祭农神,叫做天子大蜡八,而天子大蜡八则起源于我国古代头代炎帝神农氏石年的始作蜡祭以告上苍。“腊八节”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节日,因相传这一天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佛陀耶菩提下成道并创立佛教的日子即农历十二月初八,故又被称为“佛成道节”。对于祖先的崇拜,在中国由来已久。事死如生不仅是孝道的重要标志,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春节是大节,上坟请祖仪式也就格外郑重。年谣称:“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据汉代崔寔的《四民月令》记载:“正月之朔是为正月,躬率妻孥,洁祀祖祢。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室家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妇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这说明,早在汉代中国的祭祖活动就已经是春节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活动。民间隆重的祭祀活动,祭天、祭神、祭祖活动是地方文化精髓的传承。如山西晋中的百姓乐此不疲,代代相袭,辈辈相传,守护着永不熄灭的、戏目繁多的“社火”,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祭祀活动确有其狭隘、迷信、宗教的一面,但如今的社会也多忽视了其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所发挥的加强家国意识、整合社会的功能。祭祀过程中的肃穆与震慑往往使得仪式主体的行为和象征主义置于“占据结构性位置的人的公众生活”的规范和价值之中(特纳,1969)。“常怀敬畏之心”是对生命或他人的尊重,返本报始,知恩报恩,从而敬畏法律、敬畏组织、敬畏舆论,以道德底线约束自己,关爱自己的同时关爱他人。&2、“红包”游戏的过度侵占如今过年的仪式性被“红包”活动占领。自从2015年春节,腾讯公司创造性地把中国过年发压岁钱的仪式以“微信红包”的电子游戏方式植入微信平台和春晚后,人们对手机更加爱不释手。聚会时,人人拿着手机抢红包,微信红包、qq红包、支付宝红包的现象已经颇为常见。由于中国人对“红包”根深蒂固地痴迷以及游戏的娱乐性,一时间使得普罗大众尤其是年青人沦陷。殊不知,微信红包是“两马”商业之争的筹码,马云曾称被马化腾成功地“偷袭珍珠港”。各种红包充斥于手机屏幕之上,频现的“低头族”不仅使得亲朋好友“当面如隔万里”,缺少交流沟通,也影响了年青人的生理发育,过早地患上“颈椎病”、“腰椎盘突出”等老年病症。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仪式。现在的微信红包却起到了“名片”作用,进了微信圈,先发个“红包”,激起大家的兴趣;网络宣传广告,也先发个“红包”,让大家帮忙;本来寂静一片的微信圈,因为有了一个“红包”会很快热闹起来,你一言我一语,感谢老板、感谢红包。在电子红包游戏中,将给压岁钱这一仪式形式重新构架。在原来,“红包”是长辈给予晚辈的身份标识和地位体现,是长辈和晚辈社会关系确立的表现物。只能是长辈给晚辈,长辈具有普遍的权威性,而不能由晚辈给长辈,否则地位结构的等级性将受到威胁,将被视为“逆”。而如今,在微信群和支付宝里,人人都可以发“红包”,人人都可以“抢红包”,打破了结构性纽带,人际关系表现为并列和交替,地位平等的人们结成了游戏的共同体。&3、放爆竹的仪式被历史性暂时“终结”延续数千年的过年放烟花爆竹的风俗由于严重的环境污染被“强制制止”。数日前手机收到来自上海市的官方短信,“新年好!本市外环线内一律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违者必究。举报电话:110。上海市公安局”时,我心情明显沉重,感到可悲可叹。从此意味着从小听到大、代表喜庆的爆竹声的终结。今年上海新修订的《上海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并于1月1日正式实施,上海不仅进入了史上“最严禁放期间”,而且今年购买烟花爆竹需要实名登记,违法燃放不仅会被罚款,还将按照法定程序纳入个人征信系统,以后红白喜事是否可放爆竹还尚且不知。雾霾是经济进步的代价,我们也以传承了数千年的传统逝去换取对未来的觉醒。&4、拜年仪式的变迁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指新年拜家中尊长及到亲友处祝贺,是人们相互走访祝贺春节,表示辞旧迎新的一种形式。通常知道的是正月初一家长带领小辈出门谒见亲戚、朋友、尊长,以吉祥语向对方祝颂新年,卑幼者必须叩头致礼,谓之&拜年&。主人家则以点心、糖食、红包(压岁钱)热情款待。在现代社会之前,拜年的形式仅为当面拜年。如今,拜年的形式逐渐丰富起来,发展为书信拜年、电话拜年、短信拜年、qq拜年和微信拜年。借助现代通讯手段和高科技,从当面拜年发展为隔空拜年。在只有电话和短信通讯的时代,人们觉得当面拜年更有诚意;而在2016年的新年,各式拜年短语和拜年视频频现朋友圈时,人们更觉得“红包”拜年更有诚意。事实上,拜年仪式的神圣性根本未变。即使相隔千万里,在可能的情况下,关系亲密的人总会在年节时间里相聚在一起,从古至今没有变化。改变的是,高科技手段使得社会关系松散的人们结合的更为紧密,如好久未见的同学、远隔千里的同行以及不太熟识的远亲。因此,拜年仪式的规模更大,拜年方式更为开放,跨越了时间和空间尺度,在全球间交融和流动。&5、年节美食传承的稳固性传统年节的美食传承基本未变,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更有丰盛和多样化趋势。《舌尖上的中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民以食为天”,人们在历史中形成的地方饮食特色,因地域食材和做法的不同而各有千秋。在餐桌上,最能代表家庭氛围的就是年夜饭了。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每家每户的掌勺人拿出看家本领,冷盘热炒,大菜点心,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喝酒吃菜,好不温馨。“鱼”是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一盘菜,因为“鱼”“余”同音,寓有“年年有余”之意。一般来说,北方人过年吃饺子和腌制品,而南方人多吃年糕和甜食。也有些地方吃面条,预祝寿长百年。回忆小时候过年的场景,腌制的腊物如香肠、腊鹅、咸肉、风鸡和风鱼,总是每年的过年的年夜饭和待客的必备美食,还有在除夕夜之前就做好的肉圆、蛋饺、卷煎以及现炒的肉食、蔬菜和汤,我们四口之家,年夜饭也至少有十多个菜,很丰盛的一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需要在寒冷天气下才能做出的风鸡和风鱼已经没有踪迹,回想起那个肉质细嫩的滋味,至今还谗言欲滴。如今,餐桌上的菜肴数量没有减少,但因健康绿色饮食观的引入,腌制品已明显减少,代之以新烹饪方式,低油低盐、低脂低糖,和外来新鲜食材的美食,如蔬菜色拉、海制品、虾蟹等。这是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为特征的健康饮食的必然回调。&三、重聚:美好时光的重构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地变迁,过年的方式也是如此。但不管如何变换,过节的实质没有改变。1、重聚的重要在经济发达、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传统习俗中的穿新衣、置年货都显得不那么重要了。“重聚”,已经成为过“年节”最重要的节日功能。回家,才是过年的意义和象征;回家的目的就是家人重聚。当人类为了重温亲情和友谊而欢聚在一起时,他们通过欢庆节日的方式在象征着欢乐和幸福的团圆中重聚。然而,“重聚”的核心是当面交流,相互倾诉,真情流露和彼此沟通是交流的重点。如果穿越千山万水地回家之后,却被一个小小的“手机”无情地隔开,传统的“回家”也失去了应有的社会价值和意义。今日的春晚魅力在抢红包中失去温馨的味道,抢到的不过几角几分,多则也不过十几、几十元,这些“小意思”可能是我们平时根本不在意的,甚至是懒得去捡的小事。仔细想想,陪在父母、亲人身边的日子其实屈指可数了。商家充分利用了人们的心理,纷纷推出新年的游戏活动,今年更是推出了“集五福”的游戏。“游戏”毕竟是游戏,关键是成人的适度把握和对孩子的正确引导。红包让人回味小时候的情景和记忆,但过分沉迷,甚至倾向赌博,影响了正常的日常生活,而疏忽与亲人的交流有“因小失大”之嫌。智能手机是美国人发明的,但在美国,我倒不曾看到玩手机的现象,无论年青人还是中年人。他们保持着良好的传统,早餐时光边阅读报纸、看电视,边和周围的人低声交流。我甚至觉得他们好像根本没有拥有过手机。然而,这一切没有影响他们在传统形式下的一流现代技术。&2、生活的重构在商业化气息浓厚和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文化特征、传统势力及潜在的互相帮助作用都被减弱(伍新木,1999)。新旧两种亚文化互动和力量对比不断发生变化,在这一较量中,占据上风的文化居于统治地位。生活过度的“商业化”,使得人如机器般生存,生活空间被侵占,自主性被剥夺,人类生活在某种程度上“失真”。什么是“生活”?社会生活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纽带,由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心理、环境诸因素综合作用,形成一系列极为复杂的、多层次的社会现象。通过各种类型的社会组织而形成的群体性,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存在方式。社会生活的基本要素和构成成分,依据一定的社会规范和制度形成有规律的社会过程。“生活”是与制度关联的局限于人们日常的非正式科层化的社会生活领域,区别于高度工具理性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活动。生活的根本在于自主性的存在,生活多样化的在于制度不能完全安排生活,而是自主性的多元化理性的自我选择(李友梅,2008)。& 社会生活的社会物质、精神这两个方面在许多情况下呈现互相融合和互相渗透。民俗社会是具有强烈团结感和亲切交往的,是有血有肉的。在节假日里,回归家庭,重构生活是人类遵循的普通法则。&3、多样的表达生活的乐趣在于过程的体验,过年也不例外。记得小时候爸爸带着我们亲手扎走马灯;看爸爸妈妈和面,炸馓子、果子和麻叶(芝麻撒在面皮上后,在油锅里炸);目睹手工制作汤圆面的过程;和妈妈一起做香甜的酒酿,吃爸爸蒸的馒头和做的包子。现今,这一切都可以随便买到,看似人们从繁杂的“家务”中解放了出来,但殊不知乐趣少了很多,生活的乐趣就是在过程和体验中获得的。旅行过年成为当今时代的一个新时尚。换一种方式过年,可能是未来春节的新趋势。《中国青年报》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2400名26岁到46岁的受访者中有51.2%的人会利用春节假期出门旅游,另有26.9%的人选择待在家里,其余的受访者尚未决定该如何安排春节假期。香港大学社会学教授加里·王说,实用主义正在“打败”传统年俗,旅行过年已经被人们广泛地接受。其中,邮轮游受到不少“孝亲团”的喜爱。同程《报告》显示,近来邮轮旅游需求非常旺盛,2016年春节黄金周邮轮旅游出游人数同比增长了39.64%。据携程预测,2016年春节出境游人数有望达到600万人次,创历年新高,同比增长约10%。&我在思考,现代化使得人类进步还是退化了呢?如今的人们总感觉年味淡了。其实,春节从腊八到除夕,再到元宵节,每天都有说法和故事。这些说法和故事在慢慢地逝去,我们中又有谁去讲这些有文化、有意义、有价值的历史和民俗给孩子们听呢?这个需要整个社会的关注。或许,我有些杞人忧天了,若干世纪后,高科技武装后的人类究竟何去何从,暂时不得而知,但可以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传统文化的传承固然重要,但变迁也是不可阻挡。朝什么方向变迁,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适度的引导。&晓晓节事工作室(gh_db3)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微头条立场
的最新文章
11月11日,是马云独创的双十一超级购物节,后来看报道说,当天达到了910亿的全球交易额,已经昨天是美国人民独创的古老节日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在这个合又是一个轰轰烈烈的圣诞节。这两天,朋友圈里充满了喜庆的味道,相互问候圣诞快乐,祝福大家安康,满屏的各种圣诞祝前段时间出了远门,时差加之疲乏,昨晚六点多端坐在电视机前竟酣然入睡。今早5点醒来,思忖今晚的除夕夜在第一篇“招生与就业”推出后,赖教授评论“会展教育先行”,这也正是我写这篇心得的初衷。会展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以超前的视野来引领行业的发展。 二、中国会展研究刚起步1、学科地位:创建“会展学”的呼声越来越高前文所述,自2004年我国第一批经国家教育二、中国会展研究刚起步1、学科地位2、学术水平:谁动了我们的“奶酪”(1)论文:和其他学科一样,会展论文也有
应哈尔滨商业大学孟凡胜教授的邀请,我于日赴哈尔滨参加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和哈商大联合一、春节(“年节”)和年节假期的演变春节,是中华人民最古老、最悠久、最热闹、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据记载,中国
中国阴历新年,是中国人一年中最大的佳节,其他节日,似乎均少节期的意味。五日内全国均穿好的衣服,停止营1月13日上海讯(记者夏微)在中国经济增速放慢,制造业不景气的大环境下,上海将发展高端服务业作为未来的增长“宁静致远”,是上海万耀企龙VNU展览有限公司总裁仲刚先生的真实写照。
每次见到仲刚先生,gh_db3节事活动的策划与管理相关知识;节事及节事旅游的相关研究;国内外节事发展的最新动态;国内外节事教育的发展现状热门文章最新文章gh_db3节事活动的策划与管理相关知识;节事及节事旅游的相关研究;国内外节事发展的最新动态;国内外节事教育的发展现状塑造师德高尚的教师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公滨小学 吴玉娟--香坊区小学校长工作室
塑造师德高尚的教师&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公滨小学&吴玉娟
一、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国运兴衰在于教;教之本在于师,师之本在于德。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它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中形成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调节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家长,教师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师德既是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根本要求,也是教师内心世界应有的自觉、自律、自省与自尊的觉悟和信念。
抓好师德建设,不仅是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前提,是改进教风带动学风的有效途径。更是深化教育改革,积极推进新一轮课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振兴教育事业和增强综合国力的迫切需要,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二、目前师德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的奉献意识不强,以自我为中心。传统的奉献精神正被现代的价值观所埋没。
2、部分教师有急功近利的思想倾向,教师所看到的是别人挣了多少钱,买了什么样的车,住了怎样的房子,享受着怎样的生活。从教的精神价值难以占据主导地位。
3、缺乏理想激情,缺少职业幸福感,不能将工作当成事业去追求。
三、分析产生的原因
1、教师梯队逐步走向独生子女化,一些教师在父母的呵护中长大的,由被宠爱、被照顾到关爱、照顾别人,难以适应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表现在无法控制情绪,遇事简单粗暴,心胸不够豁达,缺少大爱。
2、教师工作压力大,待遇相对偏低,由于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越来越高,教师每天工作时间基本都在10小时至12小时,没有自主支配的闲暇时间,再加上教师工作的特殊性(不论心情如何,情绪怎样,身体状况,都不能轻易请假),每天在高压下工作,教师体会更多的是疲惫和艰辛,难以在工作中享受到幸福与快乐,欣赏到生活的美好与愉悦。
3、市场经济的冲击,使人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传统的观念正在接受时代的洗礼和检阅,经济的基础地位和优先地位正在无限扩大,追求物质利益的最大化,把功利推向了极致,这无疑对教师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4、世界多元文化的交融,使教师的思想意识受到冲击,更加崇尚个体的意义和价值。
四、解决的策略
(一)以“何”塑德
我们通过组织教师开展“人为何而生?师为何而教?生为何而学?”的研讨活动,使教师认识到,生命是大自然创造的奇迹,每一个生命都是神奇而伟大,生命来于大自然,感受于大自然,创造于大自然,也回归于大自然。生命就是一个体验的过程,对同一种事物不同的感受源于自己的内心,内心则是由意念和精神主宰的。大自然创造了人类,也促使着人类在不断创造自己生活的同时,回报着大自然,那就是让它更加和谐,更加富足,更加充满生机,更加浑然一体。因此,它赋予每个人不同的责任与使命。
教师所从事的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他直面人的生命,关注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和生命价值的创造而进行的活动,是一项最能体现对人的生命关怀的事业。通过教育个体潜质得到了激发,个体享受了生活的美好,学习改变了他们的命运,而个体命运的改变也将改变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教育所担负的正是帮助学生体验生命美好,激发创造生命热情以及为生命奠基的使命。因此,教师为提升生命质量而教,是为了给人信心与希望而教,如此,教师要尊重、要热爱、要呵护每一个一无二的、不可复制、不可替代的生命。教师们深刻认识到,教育是世界上最富有的职业,世界上只有教师这一职业妙不可言,因为教师每天和世界上最可爱的人群在一起,和真善美在一起,这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情。我们和教师共同找到了做教师的n个理由,找到了做教师的价值。
同样,在研讨中教师明确了学生不是为分数而学,不是单纯为了考大学而学,而是为了提升生命质量,创造理想的生活而学。这就意味着学习是富有激情的,是快乐的,是有意义的,是幸福的,是美好的,是有价值的,是有追求的。与其因果关系的因素是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扎实的知识基础以及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因此,基础教育是为学生生命奠基的教育。学生在美好生活中形成习惯、塑造心灵、树立理想,并有为实现理想而焕发的激情。
通过“人为何而生?师为何而教?生为何而学?”的思辨,不仅使教师认识教育的本质属性,明确了教师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在民族伟大复兴中、在祖国建设中教师所担当的责任;明确了现代教师在社会进步中、学校发展中、学生成长中,教师所应负的传道之责、授业之责、解惑之责、育人之责,并立下“做大师、怀大志、有大气”的风范。进而通过开展“教师的意义与价值”“寻找教育的遗憾”“感恩我的学生”“错中淘金”“教师应该追求怎样的生活?等论坛活动,让教师拥有博大的视野、塑造教师博爱的情怀、体会博学的高雅,在研讨、实践、明辨、反思中找到为师的幸福、快乐和美好。
使命感决定一个人的深度,责任感决定一个人的态度,建立了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教师的思想不再茫然,不再浮躁,不再感到平庸。而拥有的是一份高远,一份闲适,一份坦荡与从容。追求的是淡泊名利,宁静致远,是“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的境界。
学校涌现了许许多多感人的事迹。王静、何欣等多位老师一天晚婚假都没休;陈丽晶、刘凤敏、马淑杰等多位教师手持诊断却带病坚持工作,高淼、杨洪杰等教师产假没休完就来工作。学校多位教师被评为省市职业道德先进个人、市优秀班主任标兵、区十佳教师等,学校获市师德建设标兵称号。学校获得了“全国西部教育顾问单位”、“全国巾帼文明岗”、“黑龙江省文明单位标兵”、“黑龙江省一类学校”、“哈尔滨市教育系统先进单位标兵”、“哈尔滨市师德先进集体”、“哈尔滨市优秀学习型组织”等百余项荣誉称号。
(二)、以“和”促德
和谐作为人类永恒的生命主题和价值追求,是一种信仰,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力量。一个人拥有了这种力量,就会获得孔子那样的心胸――态度平和而内心庄严。一个集体拥有了这种力量就能快速发展,一个国家拥有了这种力量就会强大,整个自然界拥有了和谐就能大力推进文明的进程。我们处在充满竞争的时代,竞争将伴随我们一生,好的竞争环境能促进身心健康,精神愉悦,促进事业的发展。因此规范、和谐中的竞争才是现代社会所追求的。那么怎样营造和谐的竞争环境呢?我们的做法是:
1、以公平、公正促和谐:我校的各项工作公开透明,严格按程序操作,尤其是评优、晋级、选拔后备干部从不暗箱操作。对于学校重大事项,该让群众知情的及时公布;需要学校自行解决又需较大资金投入的,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我校每次评优、晋级、选拔都采取公平、公正、公道的原则,一视同仁,规范程序。这样评出的是信服,是差距,是鼓舞,是努力方向。这种操作模式使领导与教师是和谐的,被评价者之间是和谐的,自己内心是和谐的。我们这样对待教师,也要求教师这样对待学生,班干、队干、三好学生、文明青少年的评选以及选拔团员,我们都要求教师公平、公正地对待,按程序操作。引领师生懂规则,按规则办事,用规则守护我们的生活。
2、以爱心助学促和谐:我们在党、团员中开展了“阳光助学”行动,每位党团员都有自己的帮扶对象,教师们经常为困难学生交付学费、经常为他们购买学习用品、经常找他们谈心、经常辅导他们学习。学校设有爱心基金,来自每位教师的每月的爱心一刻捐助活动(最少一元,多则不限)。全体教师为做心脏手术的周德龙同学捐款一万余元、为患白血病的曲星童同学捐款达近三万多元。在每一次捐款捐物活动中,教师们都很积极主动,现在社会都在追求利益最大化,效益最大化,教师在爱心助学活动中深刻体会到什么是经济最大化,那就是“钱,只有你给予最需要帮助的人的时候,才最值钱,才最有意义和价值。因为除了钱本身的价值,还有留给自己的温暖和别人的感动”。认识了“钱”的价值,教师不再抱怨清贫,不再羡慕大款。学校师生的助学事迹曾在黑龙江电视台阳光助学节目中播出,学校荣获省十大青年志愿服务集体。
3、以和谐文化促和谐:首先我们提倡每个人都要欣赏比自己更优秀的人,并不断地走进他们、学习他们,这样你会不断地提升、不断地超越自己。有道是“不怕虎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明白了这样的道理,教师就会摒弃人性的弱点,以开放、平和、欣赏、积极的心态欣赏别人的优点,分享别人的成功。因为竞争中的和谐才是真正的和谐。其次,以一颗感恩的心对待周围的每一个人。如善待工友,尊重他们的劳动,我们经常对师生说:当你面对可口的饭菜,当你走在洁净的走廊,你要从内心涌起一种感激之情,校工们用汗水为我们服务,值得我们尊敬。靠劳动吃饭的人永远是可敬的。我们更要感激学生,因为有了他们,我们有工作、有尊严、有快乐。对于有恩于我们的人,我们要善待他们。全校教师深刻体会了“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的道理,并追求这样一种高贵的品性。
(三)、以“合”强德
一个崇尚个性的时代,也必定是一个崇尚合作的时代,现代社会张扬个性自由,但同时任何组织又不能游离与世界体系之外,任何组织只有面向大分工、大合作、大疏通、大市场的发展环境进行战略资源整和,处理各种矛盾,才能提高组织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浪潮下的竞争力。因此,不仅国与国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趋利避害,人与人之间也要树立合作意识,有道是“水本无华,相荡而成涟漪,石本无火,相激而生灵光”。人的成长、组织的成功都离不开真诚的合作,合作是专业精湛的基础和前提,是办精品学校的必须。
什么是真正的合作,什么是团结的核心,我认为是真诚,我们在工作中大力弘扬真诚的批评与反驳,只要是出发点是真诚,是真心,是真情,我不怕你误解。我们学校的教研活动很多,教师论坛、专家参与下的研讨等等,开始大家有顾虑,怕伤害同事的面子。不同意见蜻蜓点水,后来我们努力扭转这种现象,提出“对问题不对人,对现象不对人,对方法不对人,对观念不对人”的原则,现在研讨交流中大家经常为一个问题争执得面红耳赤,教师们更不会顾及你是校长还是主任,我们认为这是真正的和谐,是发展中真正的合作。学校成立科研小组、继教小组,有名师工作室,有师徒结对子,有教师自发成立的金点子工作室,志愿服务队、信息社、文学社、唯美社团,组织虽小,但却充满了激情,他们都在为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为教师的发展互帮互助。“你的事就是我们的事”、“你的成长是我们共同的荣誉”、“学校的事就是我们的事”的观点已经深深根植于每一个公滨人的意识中。
我们不仅注重教师间真诚合作,而且也创造条件与大师合作,连续六年聘请专家为教学顾问,带领教师走上带着问题备课、带着问题上课、带着问题反思的教研之路。教师的学习与反思能力不断提高,研究的意识不断增强,教师能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形成了自下而上的研究制度和一种新的教师专业生活方式。学校本着发展教师就是发展学校的理念,克服资金紧张的困难派教师外出学习,三年来,到北京、昆明、重庆、海南、西安等地学习达百余人次。也将名师请进来,让年轻教师与教育专家拜师学艺,她们有幸成为支玉恒、于永正、刘德武、贾志敏的弟子,让教师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大师、什么是大品、什么是大气、什么是大爱、什么是大德!
走进专家,让教师更加注重研究和反思,我校承担的两项课题都通过了验收,先后被评为市“十五”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市教育学会先进集体、省创新教育实验先进学校,全国创新课题研究先进学校。课题研究报告、经验总结均被发表。教师撰写的论文、案例、研究报告等获国家级奖励37篇,省级65篇,市区级139篇,其中18篇科研成果在省市级刊物发表。有7位教师荣获省创新教育实验先进教师,校长被评为省创新教育实验优秀校长。学校被认定为市教师培训优秀学校,省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学校多次召开市区级现场会。教师们在全国、省、市区的各种大赛中获优异成绩:王琪在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课堂教学研讨会上执教,朴金艳在中国教育学会组织“教育专家万里行”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执教,均得到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我校语文教师连续五年获得市“雏鹰杯”特等奖,数学教师连续四年获市“苗苗杯”“而立杯”特等奖,朴金艳等四位教师获得黑龙江省语文教学一等奖。教师的专业素质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的广泛赞誉。多年来我校的教学成绩一直在区内名列前茅。华罗庚的儿子带领他的学术团队专程看望公滨学子,台湾的教育专家三次到我校考察,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养给予高度评价。
总之,我们认为,德是最高的学位,是成就事业的基石,是立身处事的根本,立德才能立人,立人才能立住课堂,立住课堂才是立住教育的根本。因此,我们在工作中牢固树立“练师先练德、育人先育德”的思想。将做“阳光之师、德高之师、博学之师、智慧之师”,育“自学之人、自信之人、自律之人、自强之人”,创“优质公滨、书香公滨、和谐公滨、精致公滨、特色公滨”为理想追求。在对理想信念的追求中,我校抓住了“何、和、合”思考和构建,使全体公滨人由心和而生人和,由人和而生校和,而这种强大的和之力,带来的必定是工作的幸福、焕发的是从教的激情,提升的是学生的生命品质,成就的是自我美满的教育人生,促进的是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此文章发表于2009年6月《都市家教》,第12页)
公滨小学校 |
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哈尔滨婚纱工作室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