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镇江2015中国家庭教育支出投资

镇江市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解读_新华网
新华通讯社主办
       
       
     
镇江市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日 11:27:06
2014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奋进、着力改革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成绩,较好完成了市七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全年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20亿元,增长10.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77.8亿元,增长9.1%;税占比82.4%,居全省第五;固定资产投资2142.3亿元,增长22.2%;城乡居民两个收入分别达35695元和17622元,增长9%和11%;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获得省级测评第一。
经济保持平稳增长
213个市级重点产业项目完成投资700亿元;全市技改投入353亿元、增长33.9%。开展“三集”、文创产业等6场专题招商,产业类实到外资12.2亿美元,吸引民资447亿元。开展“帮困解难服务季”活动,召开12次企业家圆桌会议,举办3场“企业家沙龙”,共为248家企业解决300多个问题;积极促进小微企业发展,共减税3.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772亿元、利润503亿元,分别增长14.9%和16.2%。成功开展全省第一笔小额贷款资产证券化业务,全市社会融资规模突破900亿元。建立政府偿债准备金和政府投资项目两个“资金池”,严控债务增长。
产业加快转型升级
产业“三集”园区完成投资1100亿元,新开工重大产业项目41个、在建56个,销售收入增长15%,首批6个试点园区启动市场化运作。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增长25%以上。服务业投资增长36.6%,增幅居全省第一;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5%,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旅游总收入和物流业、文化产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6%、20.1%和15%。新增高效设施农业面积5.9万亩,粮食生产实现“十一连增”。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产值比重达48%,保持全省第一;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2.55%;新增国家“千人计划”28人、省“双创计划”44人。
生态建设扎实推进
创成国家生态市、国家森林城市,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低碳城市“九大行动”126个项目顺利推进,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同比下降4.8%。开展“两个片区”环境综合整治,东部谏壁片区治理污染企业28家、关停搬迁6家,群众搬迁工作开始启动,镇澄路西段拓宽改造工程竣工通车;西南韦岗片区关闭企业141家,凤凰山山体公园整治和十里长山采石宕口治理工程基本完成。“一湖九河”水环境综合整治扎实推进,开展长江镇江水域综合整治。实施117项大气污染防治工程,市区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占比达65.9%,PM2.5平均浓度下降6.25%。
城乡面貌不断改变
召开了17次规划审查会、25次专题审查会,对262个项目进行审查把关。完成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纲要。市区实施城建项目218个,完成投资580亿元,镇江至扬中快速通道、南山北入口景区、大西路东段拓宽改造等30项重点竣工项目全面完成,“7+1”旧城区城中村改造全力攻坚,五凤口高架有序推进。圆满完成市区人力客运三轮车退市工作,渣土车和犬类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效。市区拆除违建53.7万平方米,新投入公共自行车3000辆。全市65个三星级康居乡村通过省级验收。
改革红利逐步释放
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7家市级投融资平台重组为“一中心、四集团”。公布市级行政权力清单和行政审批事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录清单,行政审批事项压缩74%、审批周期压缩2/3以上。在全国口岸率先取消代理报检收费。实施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新设立民营企业8893户、注册资本404亿元,分别增长14.5%和26.2%。丹阳省级农村改革试验区和中农办农村改革实验联系点、扬中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扎实开展。
群众生活持续改善
全市可用财力的71.2%、新增财力的81.5%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百村万户”双达标行动扎实开展,80%的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农民达标。新增城镇就业7.98万人,扶持创业1万余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91%。城乡基本保障覆盖率达97.6%,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580元。开工各类保障性住房19161套、建成11610套。完成校安工程85.9万平方米,辖市区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评估验收。全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均设立健康管理与促进中心,康复联合病房在社区实现全覆盖。创成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文化广场标准化建设入选全国文化创新工程。新建改造7个菜市场,全面完成100家平价商店建设。
社会建设成效显著
城乡和谐社区达标率均达93%。全力组织和开展“五大专项行动”,顺利完成南京青奥会、国家公祭日等重要活动保障任务,公众安全感列全省第一,信访积案化解走在全省前列。重大项目和民生工程审计进一步加强。食品药品信息化监管中心正式运行,“舌尖上的安全”共治经验在全国推广。圆满完成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省级“双拥”模范城创建实现辖市区“满堂红”,成功创建省“诗词之市”,再次获得全国慈善七星级城市称号。
自身建设切实加强
市政府党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扎实开展,对查摆出的问题逐一整改落实,并完善10项制度;政府系统作风建设取得实效。不断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坚决贯彻市委“三重一大”事项决策制度,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充分发挥市政协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以及人民团体的民主监督、协商议政作用。政府系统承办人大代表建议313件、办理政协提案448件,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达100%。深化法治政府建设,推进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市委“十项规定”,全面完成年初确定的政府系统廉政建设16项任务,“三公”经费同比下降36%。
2015年主要任务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全年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9%左右,税占比进一步提高;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全面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
生态文明建设
优化空间布局。加快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深入推进省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改革试点,认真抓好主体功能区产业准入、环境准入和分类考核等6个配套文件的落实,坚决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加快构建“一区、一网、三带、十载体、多节点”的生态布局,努力形成高效、集约、均衡、永续的发展格局。
推进低碳发展。实施新一轮低碳“九大行动”120个项目,加快低碳产业、低碳园区、低碳景区、低碳校园、低碳机关建设,新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达100%,力争率先创成全国低碳模范城市。构建循环经济体系,50%以上的省级园区完成循环化改造任务。深入开展化工企业专项整治,对其中无法改造升级的20家予以关闭。
彰显青山绿水。对全市235座山体全面加强保护,推进矿山企业关闭和宕口复绿;对主城区尚未改造的14座山体分批实施改造修复。完成“一湖九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实施苏南运河谏壁段生态修复工程;实行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市地表水断面水质好于Ⅲ类比例达70%以上。新增造林面积1.5万亩,建成省级绿化示范村55个;续建润扬大桥生态园一期,实施京江绿道、南山绿道配套工程,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2.5%。
加强环境治理。东部谏壁片区加快金港产业园区建设,积极开展项目招引;重点推进25家企业治污,关停雩山水泥厂,完成天龙化工搬迁,启动丹徒化肥厂搬迁;稳步推进谏壁集镇建设、居民搬迁等工作。西南片区关闭128家小土窑等企业。强化大气污染防控,狠抓粉尘、尾气、扬尘和油烟等四类专项整治。
现代产业体系
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重点实施5亿元以上先进制造业项目87个,当年完成投资390亿元。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加快推进中船船舶与海工配套产业园等34个项目,北汽华东镇江基地第一辆车下线。加快推进恒神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等新材料产业的16个项目,产业规模突破1100亿元。大力推进鱼跃医疗设备、生物工程设备与生物制药等55个新兴产业项目。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淘汰35家企业落后产能,工业技改投资突破400亿元。
提高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重点实施5亿元以上现代服务业项目88个,当年完成投资396亿元。现代旅游业实现综合收入620亿元,启动西津渡5A级景区创建,建成30个省级以上休闲农业示范点。现代物流业完成增加值238亿元,文化产业实现营业收入560亿元。
推动现代农业高效发展。重点实施5000万元以上现代农业项目15个,当年完成投资15亿元。新增省、市两级示范家庭农场50家、“五好”示范社50家,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经营比重达47%。深入推进句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镇江新区“中国——意大利农业创新示范园”初步展示形象,“亚夫在线——镇江农村合作经济联盟”上线运营。
全力打造特色载体。狠抓“三集”园区的项目招引、市场化运作和功能配套,抓成15个总投资30亿元以上的先进制造业项目和20个总投资20亿元以上的现代服务业项目,产业集中度达60%以上。加快港产城融合发展,编制镇江新区、扬中、丹阳沿江“金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加快推进相关项目。
全面扩大对外开放。主动对接“一带一路”战略和长江经济带建设,推进江海河联动,大力开展以商引商、中介招商、代理招商和小分队招商,力争产业类实际利用外资13亿美元。引导外资进入医疗卫生、健康养生、生态环保和教育文化等领域。
山水花园城市
完善城市功能。完成城建投资620亿元,其中市区395亿元、实施项目127项。全面完成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启动和平路西等棚户区征收拆迁;改造街巷1.5万平方米、积水区10处。完成大港水厂一期土建、征润洲和谏壁污水处理厂改扩建主体工程,推进智慧城市和大数据中心建设,完成宽带提速和移动通信网络扩容升级。扎实推进重点板块开发,南徐片区加快商务A区招商和商务C区建设,市委党校、省交通技师学院、镇江高专新校区全部竣工,江苏科技大学新校区、江苏大学京江学院局部完工。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就地城镇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动市区和各辖市中心城区做大做强,增强对人口和资源的集聚力,力争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7%。丹阳加快八佰伴等城市综合体建设,促进产城融合发展;句容开发建设“四个跨界新市镇”,争当宁镇扬同城化发展先导区;扬中创成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对规模较大、经济较发达的重点镇试行扩权升格,对一般建制镇引导因地制宜发展,打造农民转市民的主平台。构建“大交通”格局,五凤口高架力争竣工,312国道城区改线段主线贯通。连淮扬镇铁路上半年全线开工,镇江长江大桥启动建设,镇江枢纽站和新区站做好各项前期工作。完善大路通用机场集疏运体系。打造美丽宜居镇村,建设4个“美丽宜居镇”、10个“美丽宜居村庄”。
提升管理水平。调整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制,在各辖区设立行政执法局,实行属地管理、两级主体、分级负责。主城区8个街道范围全部实行清扫保洁市场化。
创新驱动战略
狠抓国家高新区建设。抢抓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重大机遇,着力建设创新型特色园区。实行市场化运作,建设科技创新一条街,建成船舶海洋工程装备研究院、清洁水技术应用研究院。积极培育生态环保产业,加快发展船舶与海工配套等主导产业,力争科技金融中心和知识产权交易市场、技术交易市场挂牌运营。
推动企业自主创新。深入推进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实施56个科技创新重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15.8亿元。深化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新增省级以上研发机构40家、省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1-2个。引导企业积极承担国家、省重大科技专项,力争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60家、省级高新技术产品200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保持全省领先。
壮大科技人才队伍。实施高端人才集聚、基础人才培养、优秀人才扶持、人力资源管理提升“四大计划”,着力打造区域人才高地。全年培育引进创业创新领军人才100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1000名、高技能人才6000名。
重点领域改革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成市级及辖市区政府机构改革,整合部门内设机构,提升服务效能。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推进公务员分类管理。完成“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省级试点任务,支持镇江新区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省级试点。
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改革。全面落实《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着力在建立健全主体功能区制度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实施严格的环境准入和生态保护、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积极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镇江经验”。
深化市场化改革。大力推广PPP模式,在城建、民生、生态建设、社会事业等领域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推动两大医疗集团实体化运作。深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和国家学前教育体制改革,构建“管办评”分离模式。完成市属平台公司资产审计、划拨等工作,加快股权多元化改造,推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深化资源、环境价格等改革;健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制度。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全面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农村宅基地确权、农房确权、农村集体经济确权工作,推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推进社区股份制改革;加快发展新型集体经济。
社会民生建设
增加居民收入。保持城镇、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认真做好大学生、失业人员就业工作,扶持创业7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并轨,全市社会保险主要险种参保率稳定在98%以上。积极探索“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全市社会投资兴办养老机构床位占比达50%以上。
完善公共服务。积极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取消市属公办普通高中择校生,加快江苏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筹建步伐。构建分级诊疗制度,社区卫生机构门急诊占比达55%以上,乡镇卫生院住院占比达35%以上;加快建设“放心大药房”。扎实推进“书香镇江”建设,举办“长江音乐节”“文心阅读节”等文化惠民活动。全力创建省级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推进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人均拥有公共体育设施面积2.7平方米以上。
创新社会管理。以文明城市建设为抓手,更好发挥志愿者作用,打造“大爱镇江”等特色品牌。巩固提升“网格+网络”社区管理服务体系,新建4个社区服务中心,城乡和谐社区达标率均达96%以上。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确保双拥“七创”圆满成功。完善社会诚信体系,建成个人信用库,企业法人信用信息实现对社会公开查询。深入推进“平安镇江”“法治镇江”建设,全面完成“六五”普法任务。
(责任编辑:教育政务网登录
最新公告&&&&&&&&&&&&
网站检索:
网站群检索
中国镇江政府门户网站版权所有 镇江市人民政府 镇江市教育局主办
(C)Copyright 2009 Zhenjiang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镇江市健康路15号 邮编:212004 联系方式 :镇江市教育局(0)
网站维护:镇江市教育信息中心(29(30 电子邮件:,
今日访问:
总访问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镇江家庭影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