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市场开拓力度统筹力度、做大专业市场

精心组织领导 加大统筹力度 强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工作
加大统筹力度
强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工作
本报拉萨4月8日讯(记者 孙文娟)7日上午,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常务副主席丁业现前往泽当至贡嘎机场专用公路项目指挥部、拉林铁路嘎拉山铁路隧道出口和贡嘎机场改扩建施工现场,实地督导检查我区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加快推进重点工程建设,现场研究解决工程建设中的困难问题。
在泽当至贡嘎机场专用公路项目指挥部,丁业现详细了解工程复工、建设进度等相关情况后指出,项目开展以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各部门和参建单位的共同努力下,项目建设总体推进速度快,工程建设质量高、环保评估过硬,安全保障有力,为工程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要求,各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快重点工程建设对推动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打造以拉萨、山南为重点的核心经济圈,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要强化组织领导,集中优势力量,优化施工方案,高质量高标准推进项目建设。要统筹推进,加紧筹划,在保证质量、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加快工程建设进度。要全面推进各项前期工作,协调解决好项目建设的相关要件,确保各项工作高效有序推进。要积极组织施工力量,超前谋划考虑,掌握市场方向,降低建设成本,确保工程早日完工,服务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在拉林铁路嘎拉山铁路隧道出口,丁业现实地查看工程进展情况,听取工程建设进度、质量安全、生态环保等方面汇报。丁业现指出,拉林铁路是川藏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带动沿线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促进区内外互联互通、巩固国防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开工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工程建设指挥部和各参建单位积极谋划、科学推动,保质量、保安全、保生态,目前全线工程建设进展顺利。
(下转第三版)
加大统筹力度
强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工作(紧接第一版) 他强调,要强化组织领导,做好科学研判、协调工作,强化组织管理和施工管理,加强技术力量配置,优化施工方案,缩短工程工期,加快建设进度。要统筹推进铁路建设总体目标,加快前期工作,加强协调衔接,按照川藏铁路总体规划设计要求,做好相关项目的沟通、衔接、汇报工作。要系统总结建设经验,集中攻关技术难题,为我区铁路建设提供重要的经验遵循。各部门要通力合作、全力支持,及时研究、协调解决实际困难,优化细化工作措施,督促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在贡嘎机场航站区改扩建项目施工现场,丁业现指出,贡嘎机场航站区改扩建项目是保证机场中长期发展的重点项目,将进一步提高机场综合保障能力,对改善群众出行条件、扩大对外交流交往、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相关部门要扎实推进前期工作,加强与国家部委的衔接沟通,加快项目立项批复。要结合西藏区域特色,着眼长远发展,优化方案设计,全力以赴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要加强协同配合,加速推进机场改扩建工程实施,确保项目早竣工、早投运,早日造福各族群众。
作者:孙文娟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当前位置: >>
“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力度、做大做强县(终稿)
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力度 做大做强县域经济研究(送审稿)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独立财政为标志,主要在县(县级市) 区域内统筹安排经济社会事业,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 展的区域经济系统。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对于重庆贯彻落实 “314”总体部署,构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和推动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意义重大。依据县域经济内涵和我市区县 发展实际,本课题所指县域经济包括我市除主城区以外的 31 个区县。拟通过本课题研究,分析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存 在问题,提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措施建议,为市 委三届四次全委会决策提供依据。 一、重庆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一)直辖以来县域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 一是经济总量加速壮大,整体实力逐渐提升。2007 年全市 县域经济总量达到 2329.14 亿元,比 1996 年增长 3.3 倍,尤其 是近 5 年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
年年均增长 12.1 %。1 县域人均生产总值 10850 元,比 1996 年增长 3.5 倍。经济效益 稳步提升, 2007 年区县级地方财政收入达 160.96 亿元, 1996 比 年增长 5.5 倍。居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2007 年县域城镇居 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11810 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3405 元,均比直辖前翻了一番多。 二是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特色产业发展起步良好。全市县 域三次产业结构比由 1996 年的 34.7:34.6:30.7 调整为 2007 年的 18.3:44.6:37.1,非农产业占比提升了 16.4 个百分点。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柑橘、生猪、榨菜、草食牲畜、 中药材等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加快实施,发展势头良好。园区 经济逐渐起步, 县域 33 个工业园区建成区面积 55.23 平方公里, 入驻企业 1618 户,工业向园区集中度达到 49.6%,与 2004 年 相比提高了 31 个百分点。万州―涪陵―长寿化工产业、璧山- 铜梁服装制鞋业、永川-江津纸业等特色产业发展起步,呈集 群化发展趋势。商贸、旅游等服务业进一步发展。县域商圈建 设、特色市场建设积极推进,市场消费明显向集镇集中。三峡 旅游资源整合迈出重要步伐,以武隆为代表的武陵山休闲度假 旅游区加快发展,近郊一日游线路更加丰富。 三是内引外联有序拓展,经济开放度有所提高。县域进出 口贸易由无到有,逐步扩大。2007 年实现进出口总额 10.3 亿美 元 (其中出口 6.6 亿美元)对国内开放取得积极进展, 。
年实际利用内资 459.9 亿元, 成为县域发展的强劲动力。 (州) 万2 开(县)云(阳)、西部新城等板块联动风生水起,川渝毗邻 县域合作揭开新篇章,以璧山深圳工业园、荣昌广东灯饰工业 园、忠县山东工业园为代表的东西部“园中园”产业合作模式成 为新亮点,跨行政区域经济合作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四是城镇化步伐加快,统筹城乡平台初具。大力推进城镇 化进程,2007 年县域城镇化率达到 36%,全市初步形成了区域 中心城市、次区域中心城市、中心镇和一般镇四级城镇体系。 城镇化区域加速扩张,2007 年全市县域各级城镇建成区面积达 到 773 平方公里(其中城市面积 350 平方公里),比 1996 年扩 大了近一倍。抓住西部大开发、移民迁建等机遇,县城新区拓 展加快,城市形象有较大改观。依托县域城镇推进统筹城乡发 展,一方面,城镇化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直辖以来县域新增 城镇就业人员 395 万人;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城市工商资本参 与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和小城镇综合开发,增添了县域经济 发展活力。 五是基础设施建设提速,硬件环境明显改善。交通主骨架 建设加快,实施“8 小时重庆”公路工程,渝怀铁路、遂渝铁路、 达万铁路建成通车,万州机场通航,紧密了县域与中心城市的 联系。大力发展农村交通,累计新增、改造县际以上公路 3000 公里、镇村公路 30000 公里,县域交通条件进一步改善。农田 水利建设进一步加强,开县鲤鱼塘大型水库枢纽完工,基本建 成南川肖家湾等 15 座中型水库,整治病险水库 700 余座,20073 年水利化程度提高到 30%, 解决了近 500 万人的饮水安全困难。 农村电网改造基本完成,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生态家园富 民工程加快推广,有效改善了农村能源消费结构。 (二)县域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和差距 一是经济总量仍然偏小,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严重不足。 县域 31 个区县的面积占全市的 93%, 人口占全市的 76.1%, 但 2007 年县域经济在全市区县经济总量中占比仅为 56.5%,比 1996 年还下降了 2.3 个百分点。县域人均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 国人均水平的 57.3%、 全市平均水平的 74%, 仅为西部百强县、 全国百强县人均水平的 36%、25.7%(数据来源于中郡县域经 济研究所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报告)。全市 21 个县没有 1 个进 入全国百强县,自百强县评比第三届以来进入全国县域经济西 部百强县的县依次为 14、13、12、12、8、7 个(自第七届起江 津、永川、合川、南川不再参加评比),县域竞争力不进反退。 特别是“两翼”地区还有 14 个国家级贫困县, 自身经济实力和财 力相当弱,内生动力严重不足,难以支撑经济良性、快速发展, 对国家“输血”的依赖性较强,以城带乡举步维艰。 二是产业层次低、规模小,综合竞争力不强。县域工业化 水平低,总体处于工业化初期或中期起步阶段,工业对县域经 济的支撑力弱、贡献不足,工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为 35.7%, 比主城 9 区低 5.6 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低 7.3 个百分点。 产业总体呈现小型化和分散化的特点,特色不突出,产业关联4 度低,品牌企业、产品极少,尚未形成区域带动性强的主导产 业和支柱产业。县域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2123 户,主营业务收 入 144.51 亿元,仅占全市的 53.9%和 33.9%。从产业内部结构 看,农业仍以“粮猪”二元结构为主,2007 年粮食、生猪两大传 统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 58%。农业生产方式落后,规模 经营比重仅 16%,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仅 13%。工业仍以传统 的初级产品加工业为主,相邻区县产业趋同,低水平重复建设 未得到根本遏制。第三产业仍以传统的商贸、餐饮、运输服务 业为主,现代服务业比重低,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 制约了大项目的引进。 三是“一圈两翼”县域发展差距较大,区域不平衡性加剧。 县域产业发展尤其是工业发展极不平衡。 2007 年“一圈”县域 14 个区县工业增加值合计为 567.42 亿元,分别是渝东北 11 个区 县、渝东南 6 个区县平均值的 2.9 倍和 8.7 倍;“一圈”中涪陵区 工业增加值达 92.7 亿元,是渝东北巫溪县的 33 倍,是渝东南 酉阳县的 17 倍。产业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平 衡。2007 年,“一圈”、渝东北、渝东南县域人均生产总值之比 为 1.77:1.02: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为 1.54:1.12:1,人均 财政收入比为 1.93:0.75:1,城镇化率分别为 43.9%、31%、 22.9%。 四是对外开放层次不高,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任重道远。 对外贸易落后,2007 年县域进出口总额仅占全市的 13.9%,万5 盛、梁平、云阳等 16 个区县进出口总额不到 1000 万美元,奉 节、武隆连续 3 年进出口总额不到 10 万美元,巫溪、巫山、彭 水 3 个区县连续 3 年没有进出口贸易。实际利用外资项目少、 投资小,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不大。县域经济合作处于起始阶段、 探索阶段,实质性举措不多,对县域经济的促进和推动作用还 不明显。面对东部产业转移趋势,各区县在配套环境的营造上 准备还很不充分,承接产业转移的主导产业还不明确,以大开 放促大发展的思路尚不明朗。 五是配套基础设施依然不足,经济发展缺乏足够硬件支撑。 交通网络密度小、等级低,“两翼”区县等级公路占公路总里程 比例仅为 42.1%,其中高速公路仅占 0.24%。港口码头能力建 设滞后,运输衔接不畅,长江黄金水道及支流航运对县域经济 带动作用远未发挥。铁路运输网络不健全、规模小,运力不能 满足县域经济发展的需求。缺少具有调蓄能力的大中型骨干水 利工程,旱涝保收面积仅为 435.27 万亩(仅占常用耕地面积的 22.8%),且病险水库多(占 52%),渠系配套差,渝西地区 水质性和工程性缺水并存, “两翼”应对旱涝灾害的能力还较弱。 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县域小城镇环保设施严重不足,农村 居民点污水垃圾基本处于未处理状态。县域公交网络不配套。 县域基础设施落后,增加了投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外 来资本的进入意愿。6 六是城镇规划建设管理落后,以城带乡能力仍然偏弱。由 于历史原因,直辖前我市各级城镇不太重视规划,有的甚至没 有规划,导致多数城镇建设档次低、形象差。直辖十年来,各 级政府的规划意识普遍提高,规划经费投入逐年加大,规划管 理力度不断增强。大多数区县新一轮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总体 规划修编基本完成,三分之一的建制镇完成总体规划修编,区 县规划覆盖率显著提高。但是,从总体上看,区县规划的编制 理念和管理水平依然比较落后,农村地区规划历史欠帐多。城 乡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关 规划的协调尚不充分。城镇建设用地利用不够节约和集约,人 均规划城镇建设用地指标偏高,约为 133 m2。城镇建设缺乏特 色,千城一面,沿公路发展等现象十分普遍,城乡总体建筑风 貌和人居环境不佳,部分地区脏、乱、差问题比较突出。 (三)县域经济发展滞后的深层次原因 一是思想观念落后,开拓创新意识不强。县域经济发展落 后首先受制于思想观念落后,突出表现在:害怕承担风险,只 愿跟进,不愿突进,缺乏开拓创新意识。等、靠、要思想较严 重,习惯向上级要资金要项目要优惠政策,激发内在动力的主 动性、积极性不够。部门利益、小团体利益至上观念仍然存在, 缺乏团队作战、互相支持的大局观。注重短期政绩,忽视经济 健康、持续发展,对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还远未落实于行动。求 真务实不够,缺乏勇于实践、勤于实践的事业观。门难进、脸7 难看的官僚思想在一定范围内还存在,服务意识有待增强,办 事效率有待提高。 二是市场机制不完善,短期内难以突破。地处内陆,我市 市场机制建设先天不足,县域与沿海相比更为滞后。市场化程 度总体不高,有强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偏少。全市工业 50 强九成 以上集中在主城,其他区县不到一成,县域经济发展缺少带动 龙头。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个体经济等“市场先锋”发育程度 较低,县域经济活力较差。金融、农村集体经济等改革滞后, 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县域经济市场化进程。区县经济调控方 式不健全。随着部门管理权限上收、金融机构战线收缩,区县 一级政府在土地、金融、政府投资等领域的调节权限越来越有 限, 更多的是被动适应中央和市级调控。 受体制和政策环境约束, 天然气等优势资源不能由地方自主开发并延伸形成高带动性产业 集群,县域发展受限。 三是地理区位不佳,资源环境形势严峻等多重困难交织, 导致发展成本偏高。我市县域特别是“两翼”地区自然环境条件 相当恶劣,成为发展的外在障碍。大巴山区、武陵山区山大沟 深,地理区位条件差,物流运输成本高昂,加上没有特别具有 经济开发价值的资源, 一般很难得到资本和人才等要素的青睐。 且库区和渝东南区县大都位于重要的生态环境保护区域,环境 保护等特殊要求形成对发展新的制约。以库区为例,三峡成库 后, 国家把库区作为全国最重要的淡水资源库和国家战略水库,8 首要任务是保护水环境,沿江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居民生活 等受到严格限制。此外,地质灾害频发也影响到投资安全性。 四是县域规划实施机制不健全。部分区县在编制规划前对 涉及发展的重大问题研究论证不足,规划决策的科学性和前瞻 性不够, “一届政府、一届规划”的现象比较普遍。特别是城乡规 划在实施过程中受政府换届或招商引资项目的影响太大,修改 十分频繁。规划实施的定期评估和报告制度尚未建立。规划的 修改程序尚不规范,随意修改城乡规划法定内容、下位规划不 符合上位规划强制性内容等情况比较突出。 由于查处力度不足, 违法建设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五是区县政府权力义务不对称,市对县域经济分类指导和 扶持不够。在我国现行行政体制构架下,区县普遍存在责任、 权力、义务不对等的情况。一方面,事权相对大,区县政府在 经济发展、公共服务、公共安全上承担沉重责任,压力大,挫 伤了发展积极性。另一方面,财权相对小,地方财政收入水平 低,而在收入二次分配、要素配置上权力小,统筹协调能力受 限。直辖以来,我市提出过几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先后按分 四种类型、三大板块、一圈两翼分片予以区域发展指导政策, 但政策稳定性、操作性较差,县域发展战略也随之摇摆。同时, 市对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缺乏政策导向和指导协调,不利于特色 经济板块式发展。 六是县域人口素质总体不高,中高级人才匮乏。县域人口9 总体受教育程度不高。过半数人口从事农业,近九成农民受教 育程度在初中以下,乡镇企业七成从业人员在初中文化程度以 下。高素质人才相当缺乏,具有中高级以上职称的人员占全市 总量不足二成。县域现有普通高等院校 17 所,但大都为一般院 校、二级学院或高职,研发实力明显较弱。人口素质不高极大 阻碍区县自主创新、产业升级,不利于县域经济进一步做大做 强和提升核心竞争力。 二、县域经济发展定位和目标 (一)县域经济发展面临机遇 当前,我市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从国家层面 看,农村领域正在酝酿一场新的变革,一批重大政策措施呼之 欲出,农村经济主体在县域,这势必进一步扩大县域经济发展 的政策空间。从市级层面看,市委三届三次全会已明确大力发 展开放型经济的战略目标,为区县扩大对外开放、跨越式发展 县域经济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我市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 配套改革试验区,“三农”改革力度大,政策机遇多,而县域无 疑是城乡衔接的主要平台和关节所在,改革试验将优化县域经 济发展的体制环境。立足直辖体制优势,综合分析县域经济发 展的宏观形势,抓住有利时机顺势而为,未来一段时期我市县 域经济发展将迎来黄金发展期。 (二)县域经济发展定位及战略思路 重庆作为具有特殊市情的直辖市,县域面积、人口占全市10 的四分之三以上,经济总量占全市的一半以上,在全市经济社 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县域发展关系“314”总体部署能 否实现: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和西部重要增长极的建成,要靠县 域经济发展提供腹地;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推进,必 须把县域经济作为主战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加快”、“率 先”,县域经济发展提速是关键。由此,重庆县域经济发展要定 位于“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传递枢纽、 西部重要增长极的战略腹 地、统筹城乡改革试验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战场”。 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是:坚持以科学发展、和谐 发展为指导,突出“统筹城乡、全面小康”主题,以“314”总体部 署为总纲,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依据,抓 住以县城为重点的城镇体系、特色产业园区、现代农业、基础 设施、森林工程、劳务经济六大工作重点,推进新型工业化、 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积极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 的体制机制,积极完善县域经济发展政策,积极打造县域发展 环境和基础平台,积极培植富有竞争力的县域特色产业体系, 积极探索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内激活力、外引动力 推动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发展, 为建设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 西部重要增长极和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做出更大贡献,奠定 全市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坚实基础。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要坚持鼓励创新,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增强县域经济内生发展能力;要坚持扩大开放,兼收并蓄,吸11 引国内外资金、技术、人才参与县域经济发展;要坚持市场指 向,突出特色,分类发展,引导各区县优势联动、错位竞争; 要坚持以人为本,共建共享,统筹协调城乡、区域利益;要坚 持管理下沉,服务下移,提高区县统揽本地区发展的能力。 (三)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 努力构建城乡良性互动、 双引擎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格局。 ――到 2012 年,全市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迈上新的台阶,全 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达到 80%以上。 经济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 一半左右的区县达到西部百强县的实力和水平, 个区县位列 1-2 全国百强县、 西部十强县; 基本缓解基础设施瓶颈制约, 实现“6 小时重庆”, 行政村公路通畅率达到 55%以上, 能源保障与经济 社会发展水平基本适应;产业结构明显升级,非农产业比重提 高到 85%,土地规模经营比重提高到 25%以上,农业耕种收综 合机械化率提高到 25%;对外开放明显扩大,出口超 1 亿美元 的区县达到 10 个以上,建成 10 个左右重要的接纳东部沿海出 口加工型产业转移基地, 引进内外资总量比前五年翻一番以上; 统筹城乡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城镇化水平提高到 46%以上,区 域性中心城市的人口聚集度大幅度提高,主城区与县域的人均 GDP 之比缩小到 2.3U1。 ――到 2020 年,县域经济得到全面发展,达到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的各项目标。经济实力领先西部地区,90%的区县人均 GDP 超过西部平均水平,10 个左右区县进入全国百强县,3-412 个区县成为西部十强县;基础设施功能更加完善,实现“4 小时 重庆”,水资源、能源消费水平与主城大体相当;基本形成现代 化产业体系,三次产业结构趋于合理,产业集中度、竞争力居 西部前列;基本建成开放型经济体系,对外有机协作配套;基 本形成城乡协调发展格局,县域城镇体系更趋合理,农民生活 初步实现市民化,主城区与县域的人均 GDP 之比缩小到 2U1 以下。 三、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任务 (一)加快以县城为重点的县域城镇体系建设,打造统筹 城乡的平台 一是完善县域城镇体系。依托交通干线实施点轴开发,加 快建设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次区域中心城市、中心镇和一般 镇, 完善县域城镇体系。 规划到 2020 年, 县域形成 6 个大城市、 17 个中等城市、8 个小城市、95 个中心镇、400 个左右一般镇, 重点建设 1500 个左右中心村。在各区县内部,着力培育县域中 心城市、中心镇和中心村,实现城乡用地空间布局的统一规划、 一体建设、统筹管理。 二是高起点规划建设县域中心城市和中心镇。完善县域中 心城市和中心镇各项服务功能,突出地域文化特色,严格对自 然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按照资源及环境承 载能力的要求科学制定城乡规划,统筹辖区内城乡用地空间布 局。积极引进国内外高水平的规划设计机构和先进的规划设计13 理念,高标准、高起点进行规划建设,提高规划编制质量,打 造生态环境优美且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精品城镇。严格实施经 法定程序审批的城乡规划,严格规划许可管理,建立健全城乡 规划定期评估和动态维护机制,规范城乡规划的修改程序。 三是大力发展城镇经济。促进城镇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增 强城镇经济增长极的集聚、辐射、服务功能。依托工业园区布 局县域特色工业,引导特色产业集群式发展。加快发展县域服 务业。发挥自然资源、生态资源、文化资源优势,做大做强观 光旅游、人文旅游和乡村旅游产业,打造长江三峡黄金旅游带、 大足石刻佛教旅游区、武陵山喀斯特地貌观光区、乌江民俗旅 游区和一批乡村休闲度假胜地。发展壮大城乡商贸流通业,引 导城市品牌连锁商贸企业向县域延伸,引导城镇商贸网点和物 流体系向乡村辐射,降低乡村物流成本。结合交通基础设施改 善,引导物流产业园区化发展,打造万州、涪陵等综合物流枢 纽和一批临水、临空物流基地。统筹城乡居住布局,因地制宜 开发节地型房地产,改善城乡居住环境。大力发展适合县域特 点的金融服务业,引导更多金融机构布局乡镇,开展统筹城乡 金融服务。重视发展信息、会计、咨询、法律、第三方物流等 为二产服务的产业,改善招商引资配套环境。扶持城乡社区服 务业发展,方便居民生活。 四是积极构建以城带乡的服务辐射通道。统筹城乡交通、 水利、电力、电信、环保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乡道路、14 供水管网的衔接,努力实现基础设施的城乡共建、城乡联网、 城乡共享。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一体化。逐步改变城 乡分割、条块分割的格局,充分发挥政府在协调城乡经济社会 发展和建立相关制度方面的作用,调整城乡管理方式,建立综 合协调机构,开创城市工作与农村工作相互对接、良性互动的 新局面。 (二)培植特色工业园区,优化区域产业布局 一是准确定位工业园区的产业特色。综合考虑资源禀赋、 产业基础等要素,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错位发展的理念, 明确园区产业定位并细分功能,着力打造特色化、专业化园区, 每个园区原则上只确定 1-2 个主导产业。力争 2012 年形成 10 个左右在全国或西部具有影响的特色工业园区。结合实际制定 完善园区产业政策,引导特色产业项目向特色园区集聚,限制 “两高一资”产业发展。 二是加快完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用足用好国有投资主体 筹集的 50 亿元资金, 深入实施主城工业园区结对帮扶库区工业 园区发展战略,加强“两翼”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广 园区标准厂房建设,鼓励建设多层厂房,在项目引进时控制项 目单位产出强度,实现土地利用集约化。改善园区对外交通联 系,实现园区与骨干高速公路快速通达。加快园区经济研究咨 询中心、园区企业融资服务中心、园区教育培训中心等生产性 服务平台的建设,形成集产品研发、融资担保、就业培训、物15 流配送、信息中介等为一体的“一条龙”园区生产性服务链条。 三是全方位扩大工业园区招商引资。 立足各园区主导产业, 围绕建设特色化、专业化园区招商,以世界 500 强、中国 500 强企业为重点,培育园区专业化的龙头企业。加强专业招商队 伍建设,引进熟悉招商引资和园区管理的专门人才,组织园区 招商工作人员参加培训,选派招商骨干到发达地区挂职锻炼, 提高招商能力。突出招商重点,围绕产业链短缺环节招商,加 强园区产业配套能力建设,完善产业链条,打造产业集群。创 新招商方式,围绕有招商意向的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实施小 分队、多批次“敲门招商”,注重运用以商引商、中介代理招商、 行业主题招商、网上信息招商等手段,形成严密高效的招商网 络资源。密切与外国(地)驻渝机构、驻外机构、投资促进机 构的合作伙伴关系,加强与沿海经协部门和商会联系,推进集 群式、集团式招商,共建东西部产业合作示范基地。 四是积极构建园区协作发展机制。依托长寿化工园区和万 州等六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工业园区,引导相邻园区发展具有上 下游关系或服务配套关系的产业,密切园区产业关联,促进产 业集群园区化发展。 以规划为导向协调县域园区招商引资活动, 加强联合招商、收益共享或项目有偿转让等机制建设,找准县 域园区招商引资利益结合点,形成全市招商合力,从源头上避 免恶性竞争。根据各园区发展情况,逐步改变按区县行政单元 设立特色工业园区的做法,支持发展态势好的园区扩张优势,16 实施一区多园、同一模式管理和开发,在更大范围内统筹安排 大项目,发挥园区规模效应。 (三)推进农业规模经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一是加强农业区划布局。坚持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 不断发展壮大特色农业,形成“区县有支柱、乡镇有骨干、村社 有特色、农户有项目”的农业生产布局。按照全市构建“一圈两 翼”区域发展新格局的战略部署, “一小时经济圈”重点发展设施 农业、休闲农业和精品农业,积极打造城郊农业示范区;渝东 北翼重点培育生态农业、旅游农业、林果产业,着力打造库区 生态农业走廊;渝东南翼重点培植畜牧产业、药材产业、林果 产业,努力建成山地特色农业基地。 二是推进农业规模化发展。建设一批规模化农产品基地, 倡导规模化、设施化种养,推行标准化生产和生态养殖,培植 优质、安全、稳产的农产品供应基地。明确“一圈两翼”粮食生 产基地布局,鼓励粮食规模化种植,给予粮食生产大户特殊扶 持政策,在收购环节加大补贴力度,确保全市全年粮食总产量 稳定在 1150 万吨左右,切实保障粮食安全。壮大农业生产经营 主体,在土地集中连片流转区域招标选择业主,培育和引进一 批既熟悉农业生产、也懂得市场开拓和风险控制的农业市场主 体。在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的基础上, 探索促进土地规 模利用的多种方式,推进土地入股经营、专业大户经营、一体 化服务下的联合经营等模式,实现统一种苗供给、种养管护、17 疫病防控、机耕机收(饲喂宰屠) 、质量监管、市场营销、品牌 宣传等,大幅度提高农业附加价值。 三是转换农业经营机制。积极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推 动土地流转制度的完善和创新,解决农村土地集约化、农业生 产标准化问题。鼓励农民以股份的形式加入专业合作社,通过 合作社的法人资格进入市场,获取市场交易利润。不断完善“龙 头企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等新型合作方式, 通过制定和落实财政贷款贴息、减免企业所得税、运作担保公 司等优惠政策,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农 业发展和农户增收。 四是完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积极推进现代农业支撑服务 体系建设,重点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体系、农产品质量 安全保障体系、农产品市场和信息体系、农村人才支撑体系、 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等六大服务体系。 加大合作社融资、担保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农民参与融资和获 取财产担保资格制度。构建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鼓励科技 参与农业经营和分配。大力发展农业服务业,鼓励合作经济组 织向服务领域延展,大力发展资金互助、农业保险、设施农业、 仓储运输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实现农业与配套服务业混业经 营、收益共享。 五是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延伸农产品上下游产业链条,建 立资源深度加工和利用的产业群,形成专业化生产、低成本运18 输、低费用交易的聚集经济。支持农业不断向高附加值的二、 三产业延伸,从种苗培育、生产加工、仓储运输、订单处理、 批发经营、终端零售到科研开发双向拓展,不断拉长农业产业 链。利用农村各种生产要素开创新的产业领域,如农村金融服 务、土地整理开发产业等。探索农村整体开发模式,通过打造 工业专业村、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现代商贸特色村、休闲旅游 生态村等块状经济,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综合服务业的集 聚发展,实现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的整体升级。 (四)完善县域基础设施,改善经济发展硬环境 一是加快县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筑万州-涪陵-黔江交 通环网,建设对外通畅、“圈”“翼”联动、城乡一体、快捷高效 的综合交通网络。 2012 年实现除城口外的县域高速公路全覆 到 盖, “一圈” 14 个区县县城间启动连接环线建设。 加快建设万宜、 兰渝、渝利、南涪、渝万城际、渝怀复线、渝潜铁路新线,改 造三万南铁路,建设“一圈”城市铁路。进一步挖掘长江黄金水 道潜力,完善“一干两支”港航体系,大幅度增加水运物流比重。 增强万州机场服务能力,建成舟白机场,规划建设巫山、武隆 等旅游支线机场,打造“空中走廊” 加强县域内各种交通方式的 。 有机衔接,强化次级枢纽功能,努力实现“零换乘” “零换装” 加 、 。 快“村通畅”工程建设,加大政府对通乡通村公路投入力度,“一 小时经济圈”中小城市到乡镇实现通三级以上公路, 乡镇与行政 村之间通四级以上公路, 路面基本实现沥青或水泥混凝土铺装;19 “两翼”农村实现通乡镇公路全部达到四级以上标准,通行政村 公路基本达到四级标准。建立城乡衔接的农村客运交通网络体 系,探索建立乡村公路管理维护长效机制。 二是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总体规划,多渠道 筹集资金,新建一批防洪、灌溉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加强对 现有水利设施的配套、挖潜和改造。到 2012 年,完成各类水利 投资 320 亿元,基本解决城乡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建成开县鲤 鱼塘、大足玉滩、巴南观景口三座大型、“泽渝”一期 15 座中型 水库和铜罐驿、松溉、琼江二期三大提水工程。力争开工南川 金佛山水库,建设“泽渝”二期中的渝北观音洞、万盛青山湖、 璧山三江等 11 座中型水库和一大批小型水利工程。全面完成 1475 座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力 争骨干水源工程干渠配套率达 60%,有效灌面达到常用耕地面 积的 50%以上,新增旱涝保收面积 120 万亩。加大水土流失治 理力度,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 4000 平方公里。 三是完善农村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加强农村山水田林路气 综合整治,提速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改善乡村环境。合理 规划农村集中居民点,围绕集中居民点布局基础设施、文体卫 生等公益设施,加快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将城市社区管理理念 引入农村,促进农村居民生活方式市民化。统筹建设城乡公共 服务设施项目,加快重点乡镇、农民集中居住点垃圾、污水处 理等设施建设,将城市环境卫生管理体制延伸到农村,整治农20 村脏乱差。推进互联村进村入户工程,加快农村信息化。实现 2010 年前村村有村级服务中心,基本满足农村综合服务需要。 (五)实施森林工程,发展县域生态经济 一是实施县域森林工程。在县域广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和 农村森林工程。加快实施沿江河和重要交通干线绿化工程,建 设县域生态长廊。渝西地区重点布局工业原料林、农田林网及 庭院绿化项目等,渝东南重点建设速生丰产林基地,渝东北重 点布局特色经济林基地。加大投入力度,改造“两翼”低效林。 力争到 2012 年,31 个县城基本建成市级森林城市并通过市级 验收,县域建设各类林基地 1810 万亩,建成 55 个森林生态镇 和 2000 个绿色小康村, 县域森林覆盖率年均提高 1 个百分点以 上。 二是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将林业生态建设与林业产业基地 建设、森林旅游有机结合,发挥林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力争到 2012 年, 全市生态农业、 林业总产值分别达到 400 亿元、 250 亿元,农民在林业开发中的人均年收入达到 500 元,生态 补偿机制初步建立。合理利用水域周边绿化林带,有效控制三 峡水库和其他大中型水库、江河岸线水土流失,保障生态安全, 改善饮用水源质量。加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和 湿地公园等建设,循序开发,提升生态旅游产品档次。通过实 施天然林保护等工程,更有效地保护好濒危动植物资源,发挥21 林业综合效益。与森林工程建设相结合,推进乡村综合治理,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提高农业附加值。 三是加快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 加快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2009 年年底以前完成林 权确权发证工作。用 3 年时间,基本完成以明晰产权、放活经 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 革。稳步推进林木采伐管理改革、完善流转制度、建立林业要 素市场和社会化中介服务机构等配套改革, 形成森林资源丰富、 林业产业发达、林农收入增加的良性发展机制。 (六)发展劳务经济,引导人口合理流动 一是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在“普九”全覆盖基础上推 进“双高普九”,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逐步把农村新生劳动 力纳入系统化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加大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力 度,支持职业培训社会化、市场化,完善政府购买劳务培训服 务的办法。完善县域农村劳动力资源基础调查制度,形成全市 互联互通的劳务信息体系。规范发展劳务中介组织和劳务经纪 人,加大劳务品牌建设投入,提升劳务经济质量。 二是完善农民工服务管理。严格执行劳动合同制度,构建 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和工资合理增长调控机制,维护好农民工 合法权益。落实农民工子女在城镇就近入学政策,保障其依法 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完善农民工聚居区医疗设施和服务体系, 保障其按居住地享有国家规定的免费公共卫生服务。建设必要22 的文体设施,组织流动影视、图书站、新市民学校等服务,丰 富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规划管理好农民工进城居住区,鼓励 为农民工提供集体宿舍、务工公寓和低租住房,改善农民工在 务工地的居住条件。保障农民工政治权利,在社区居住满半年 的农民工依法享有社区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完善农民工养老保 险、大病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等制度。 三是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打造县域返乡创业平台,支持 农民自主创业和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回引生产力。支持劳 务输出大县举办 1-2 个农民工创业园区。 鼓励农民返乡发展现 代农业,把市场理念融入农业发展。鼓励沿海有一定积累的务 工人员将资金、技术、市场带回家乡,造就一批出口加工型产 业基地。为农民工返乡创业营造政策环境,引导农村建设用地 置换整理和县域园区为农民工返乡创业留出空间,对农民工创 业园区予以用地、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担保等扶持政策。 四是引导农村人口合理流动和分布。加强农村外出务工人 员流向跟踪统计,把握人口流动趋势并以此为依据规划各级城 镇的人口容纳空间,引导人口随就业在各级城镇合理流动。增 加县城和中心镇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投入, 支持完善城镇功能, 推进实施外出务工人员新居工程,不断增强县城和小城镇对农 村劳动力转移吸纳的承载能力。鼓励举家外出的农民工家庭自 愿有偿退出宅基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进入县城和小城23 镇安家落户,享有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到 2012 年, 全市力争引导 150 万农民在城镇安家落户。 四、做大做强县域经济的改革措施及政策建议 (一)进一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机制 一是完善主体功能区规划及配套政策。尽快出台重庆市主 体功能区规划,按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三类区域明 确县域功能定位,调整完善财政、投资、产业、土地、人口、 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等配套政策。 政府投资重点用于限制开发、 禁止开发区域的公共服务设施、生态环境建设,逐步使这些区 域居民享受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 支持限制开发区发展农业、 资源加工等特色产业,支持重点开发区域增强产业集聚和人口 集聚能力。 二是以“四规叠合”强化区域规划的实施性。在试点探索的 基础上,全面推进区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土 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四规叠合”工作。通过国土空 间综合分析评价,明确县域的发展定位、发展方向和开发时序, 促进国土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建立四类规划相互衔接、 有序融合的机制,共同协调产业发展,人口控制、耕地保有量、 基本农田、建设用地、环境容量等核心要素,增强规划的整体 效力和可操作性。 三是着力构建“一圈两翼”协调发展机制。发挥市场配置资 源的基础性作用, 通过财政补贴、 贷款担保等优惠政策, 引导“一24 圈”的企业到结对区县建立制造或采购基地, 培育优势互补型产 业链。鼓励“两翼”工业用地条件较差的区县通过城市建设用地 指标置换、少数民族地区或三峡移民优惠政策共享、一区多园、 异地办园等方式,与“一圈”联合办园、共同招商,建立合理的 财税分成机制,完善考核机制,落实年度对口帮扶任务,探索 对口区县实行捆绑考核。实行区县长“粮袋子”责任制,根据区 县常住人口明确各区县粮食生产责任,通过横向转移支付建立 粮食跨区域有偿平衡机制,支撑粮食安全战略实施。 (二)积极构建城乡资源要素“双向对进”机制 一是深化户籍及配套制度改革。发挥户籍的引导功能,区 分县城、小城镇实行转户政策。进一步放宽农民进入城镇落户 条件,鼓励有合法固定居所和稳定收入来源的农民举家迁入县 城,鼓励农民更新住宅时迁居小城镇。参照征地拆迁补偿政策 对农民退出宅基地、承包地予以经济补偿,制定保留土地的转 户过渡政策。加快住房、就业、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配套制 度改革,解决进城农民的实际问题,保障其转户退地后享有城 镇居民权益。 二是构筑农产品进城“绿色通道”。完善动植物及相关产品 进入市场的准入制度,在检疫、消毒、公路运输、市场入市免 检等方面按国家相关规定给予免费等优惠政策。引导农产品批 发市场建设物流配送中心、交易大厅、仓储以及内外贸一体化 的优质农产品常年展示交易中心等基础设施。鼓励建设农产品25 批发市场建设检验检测中心、信息中心、安全监控中心、废弃 物及污水处理中心、结算管理中心以及独立全封闭式活禽交易 屠宰区。引导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或第三方物流企业建设生鲜 农产品配送中心。支持具备条件的农村流通合作组织开展农商 对接项目,以及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卫生 环保、安全监控等准公益设施和仓储、配送等经营性设施建设, 支持发展农产品流通企业的冷链系统和生鲜农产品配送中心。 三是推进市场机制向农村延伸。引导具有投资或经营能力 的城市企业、市场中介组织、居民个体到乡村发展,投资于农 产品加工业、现代农业、乡村旅游业及农村生产生活服务业, 促进乡村市场主体建设。支持下乡企业合作实施特色小城镇开 发、新农村建设及农民新居建设,参与农村经营性社会事业和 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以及农村土地开发整理。在合理制定资本 下乡底线、依法开展监管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产品 定位、用工选择、营销活动等方面的自主调节功能,帮助乡村 发展步入市场化轨道。 四是建立城市资本与“三农”共建共享机制。鼓励城市工商 资本采用结对帮扶方式到结对村投资发展产业,帮助壮大村级 集体经济,结对投资企业可优先享受产业扶持政策、产业资金 补助和减免有关费用。引导企业主要采取股份合作方式与项目 所在村共建共享,建立与村集体和农民分享长期收益的机制。 鼓励企业在村庄改造建设、土地综合开发利用、小城镇开发等26 项目上与所在村建立资产纽带关系,实现利益共享。 (三)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激发县域经济活力 一是合理划分市区行政权限。合理划分市和区县两级政府 管理权限,增强基层统筹管理能力。全面下放直接面向居民个 人的审批事项,但审批标准应全市统一,监督管理权限上收一 级;面向企业、法人的行政审批事项,除国务院明令由省级机 构行使的之外,全部下放区县实施,但审批标准和监督管理由 市级统一制定或实施;与宏观调控等有关的其他管理事项,按 财权与事权对等的原则,采取上下结合、分级负责的管理模式。 二是加快建立财权与事权对等的县乡管理体制。进一步明 确界定和划分区县与乡镇政府所担负的经济、政治、社会以及 公共事务的事权边界。区县政府要担负统筹城乡中枢和纽带的 职能;履行好县域经济统筹规划布局职能;乡镇政府则重在社 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承担法律赋予或受委托的执法监管职能, 维护基层稳定。 三是强化基层服务“三农”的职能职责。明确界定乡镇政府 等基层组织的行政边界与服务边界,弱化基层政府经济发展、 行政监管职责,突出服务“三农”的职能。推进非农部门职能向 农村延伸,完善基层“三农”服务体系,实现对农村科技、信息、 就业和社会保障、文化、教育、卫生、计生、法律援助等公共 服务领域的全覆盖。 四是加快培育各类中介组织。培育壮大县域市场中介服务27 组织,大力发展各类行业协会、商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将 政府产业管理、行业监管职能转移出去,发挥中介组织在行业 标准、行业规范、行业自律和产业发展方面的作用,逐步形成 市场化的产业发展机制。 (四)加大对县乡经济发展的财政税收支持力度 一是加快构建向县域倾斜的公共财政框架。加大对县域发 展的财政投入,确保财政对农业投入、政府性固定资产投资用 于农村的增量、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稳定增长。 确保市级财政新增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经费的 90%以上用于 县域,建立财政扶持县域社会事业设施建设的长期稳定投入渠 道。按照财权和事权对等的原则,合理界定事权范围和支出责 任,建立与事权相匹配的财力保障机制,确保除六大区域性中 心城市外的县域财政“零上解”。 二是提高对贫困区县和库区县的转移支付水平。市对县域 的转移支付增幅不低于中央对我市转移支付的增幅,力争财力 性转移支付占转移支付总额的比重 2020 年超过 50%针对重庆 贫困区县和库区县基本都在“两翼”的市情,加大财政分类扶持 和指导,逐步提高对库区县和渝东南区县的财力性转移支付水 平。探索发达区县和落后区县的财政横向转移支付机制,根据 实际情况确定转移支付额度,加大“一圈”区县对口支持“两翼” 的力度。 三是整合使用财政性“三农”资金。进一步加强财政性“三28 农”资金的存量整合, 按照资金的使用类别有效整合财政支农资 金,根据财政支农目标和重点,适当归并设置支农资金,突出 财政支农资金的公共性。在支农资金管理体制上,逐步构建“以 县为主,上下协调”的支农资金整合路径,下放部分支农项目的 审批和管理权限,加大直接到县级的“整块拨款”份额,“条块结 合”管理财政资金。同时,探索建立健全财政性“三农”资金“增 量整合”的新机制,以农业综合开发模式来集中增量资金,集中 用于“三农”建设。 四是加快化解县乡债务。制定防止发生新的乡村债务的措 施和办法,按照先逾期后到期原则,首先考虑逾期债务,并按 借款时间年限顺序予以落实,发挥有限资金最大效益。实行先 偿后奖、 以奖代补, 在严格控制新增债务的前提下, 沿用“普九” 消债方式,即区县以年初预算安排资金、转移支付增量和“三奖 一补”资金先行消化, 市财政根据区县财力状况按不同比例予以 补助。力争 3 年内消化乡镇 16.8 亿元政府性债务。 五是支持县域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与事权相匹配 的县域财政管理体制。继续推进“乡财县管”和“村财乡代管”财 政管理方式改革,划分县乡财政收入范围,合理界定县乡政府 支出责任和规范村级组织财务管理。各级财政给基层的转移支 付和补助要切实落实到位,不留缺口给乡镇。建立对农村“一事 一议”公益事业财政奖补政策,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农 民积极筹资投劳、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投入体系。29 六是研究完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积极争 取中央同意我市将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延续到 2020 年。 按 照“在统一税政前提下,赋予地方适当的税政管理权”的指导思 想,市级地税部门可根据地方税收入的归属性质,研究确定税 收优惠政策的制定权、解释权和审批权的下放程度。凡收入属 区县的税种,如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资源税等,市级地 税部门只需保留部分制定权和解释权,而审批权则可全部下放 给地区县地税部门管理。 (五)积极构建统筹城乡的金融服务体系 一是健全县乡金融服务网络。构建农业发展银行为引导, 农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为主力,邮政储蓄银行、村镇银行及 其它新型金融组织为补充,保险、证券业共同参与的农村金融 服务体系。加快农村商业银行增资扩股,提高资本金充足率和 放贷能力,进一步做好资金支持工作,提高票据兑付工作的质 量和效率。积极利用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 设立村镇银行、农民资金互助社、小额信贷组织等新型金融机 构,培育竞争性县乡金融市场。 二是鼓励开发面向“三农”的金融产品。创新服务农村的金 融产品。将小额就业贷款、创业贷款等政策性金融产品引入农 村市场,让农民充分享受政策性金融产品的优惠。开发农村地 区金融理财产品,降低最低资金限额等门槛要求,拓展农民投 资理财的渠道,提高农村民间资本的回报率。建立覆盖区县的30 信用担保体系,完善市级再担保平台,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对 区县、工业园区担保机构注资手段增强农村地区担保机构的实 力、提升管理水平和风险管理能力。 三是推进与农村改革相配套的金融创新。结合农村土地使 用权流转、鼓励农村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开发以集体土地使 用权、农村宅基地、集体林权或农用房权属为抵押的贷款产品。 结合农村居民宅基地置换,设立农村置业基金,并通过政府补 贴、置换土地开发出让增值实现平衡。积极推进农村保险业务 发展,围绕农民养老、新型合作医疗和农民工保险等,开发保 费低廉、保单通俗的农业保险产品,满足农村居民对农业生产、 人身安全等保险保障的需求。 四是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充分发挥政策性农业保 险的经济“助推器”和社会“稳定器”作用,以“市场运作、政府引 导,规模适度、分类指导,参保自愿、保费共担,积极探索、 稳步推开”为指导,积极扩大农业保险的覆盖面。将政策性农业 保险试点区县由目前的 4 个扩展到更多的区县,将农业保险品 种范围由目前的 3 类扩展到水稻、玉米等农作物,进一步提高 农业经营者的收益保障程度,促进县域农村经济稳定发展。 (六)创新土地利用制度 一是实施县域土地整理工程。根据全市主体功能区规划划 定,逐步建立市、县(区) 、乡(镇) 、村四级目标明确、布局 合理、重点突出、措施得力、相互衔接的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体31 系,指导土地开发整理活动。鼓励农村居民以及城市工商资本 等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土地平整、规整农村居民点用地等农田和 农业配套工程。逐步完善土地开发整理的市场价值实现方式, 探索建立土地使用权置换、抵押机制,逐步建立置换、购买用 地指标市场,建立政府回购机制以及平整土地评级标准。 二是建立基本农田保护激励机制。各级政府投资的土地整 理项目要向基本农田保护区,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基地 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倾斜,稳定基本农田面积,增强基本农田农 业综合能力和粮食保障能力。加大基本农田质量建设力度,采 取各种有效措施提高耕地产出水平,大力推广应用配方施肥、 保护性耕作、地力培肥、退化耕地修复等技术,提升基本农田 地力等级。借鉴成都等地经验,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基金,对基 本农田按田块每年给予一定额度的资金,激励农业生产者的耕 地保护积极性。 三是积极稳妥推进城乡土地挂钩置换试点。结合小城镇建 设、村庄整治、迁村并点和新农村建设,积极探索完善城镇建 设用地规模扩大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实施机制和管理 制度,调整优化建设用地布局。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对建新拆 旧项目选点布局应当坚持政府决策和公众参与决策相结合的方 式,切实做好生活安置。坚持数量和质量并重,把握好挂钩置 换中的土地整理和复垦环节。 四是加快“股田制”改革探索。完善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32 地上附着物以及其他资产评估作价和折资标准,完善专业合作 社内部的决策共定机制。鼓励发展土地入股合作社,制定和不 断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支持政策。加快建设“股田制”风险防 范机制。建立担保服务机制,降低农地入股的体制机制风险。 建立农业政策性保险体系,优先将股田制改革区符合条件的养 殖农户、合作组织和企业等生产经营业主列入财政补贴保费的 参保范围,降低农地入股的产业发展风险。 五是建设土地综合交易试点平台。探索实物与用地指标两 种类型交易。实物交易可包括:耕地等农业生产用地承包经营 权流转;林业用地使用权或承包经营权流转;农民宅基地、乡 镇企业用地、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用地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 用权流转;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农村未利用地使用权或 承包经营权流转。用地指标交易可包括:农民宅基地、乡镇企 业用地、村落共用地等农村建设用地复垦整治并严格验收后, 产生的用地指标。在小范围试点基础上,不断丰富交易品种, 完善耕地复垦整治制度、土地指标生产制度,并不断健全土地 交易和管理机构。 (七)打造县域对外开放平台 一是优化县域发展环境。在不断改善投资硬环境,降低物 流成本的基础上,通过深化审批改革优化政务环境。继续推进 政企分开,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现行政决策的科学化、透明 化,提高区县的服务意识、能力和水平,降低区县市场交易成33 本,着力优化区县发展环境。强化对具有投资管理、经济咨询、 社会事务、公共安全等职能机关服务绩效考核,促其阳光行政。 加强对具有行政审批、监管和执法机关的监督检查,完善服务 对象对行政机关的考核评估体系,完善奖惩和责任追究制度。 二是搭建区县招商引资平台。加强市与区县招商网建设, 着力推介大项目。加快渝东南、渝东北招商引资载体建设,建 立“两翼”区县招商帮扶机制,建设招商项目数据库,用好投资 平台的融资,加快完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筑巢引凤。加强招 商实务辅导,指导区县突出特色错位招商。完善招商服务体系, 建设县域经济决策咨询、法律、金融、外贸等服务网络。帮助 营造招商氛围,通过渝洽会等多种方式,结合平面、广播电视、 网络等媒体加大对区县宣传推介力度,培育区县招商引资的浓 厚氛围。 三是建设一批接纳沿海出口加工型产业转移基地。依托县 域特色工业园区、开发区,以做大产业规模、完善产业链条两 手并举,构筑承接沿海地区出口加工业转移的平台。进一步研 究降低物流成本,注重各种运输方式综合利用、有机衔接和协 调发展,降低区县到东部市场和主要港口运输费用。指导区县 及开发区与沿海市县(区)结成姊妹县市,建立“一对一”结对 承接产业转移互动机制。强化产业协作配套和专业人员队伍建 设,为沿海产业转移提供有力保障。 四是支持区县深化外贸体制改革。着力打造大外贸格局,34 培育区县外贸主体,推进贸工联合,加快发展自营出口。发挥 北部新区对外开放窗口作用,促进与县域进出口联动发展,放 大保税港区、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等政策效应。充分发挥市属外 经外贸大企业集团的规模优势,为区县中小企业提供集约化和 成本更低的进出口信息咨询、代理、报关、通关、运保等专业 化和全方位服务。 五是完善县域外贸发展帮扶机制。制定区县外贸发展优惠 促进政策,探索设立区县外贸发展基金,对区县发展对外经济 贸易给予补贴和奖励。探索设立区县和中小民营企业外贸创业 园,完善孵化和贸易服务功能,为中小民营出口企业成长创造 良好的环境。建立区县与市级主要部门的外贸联度会议制度, 及时协调处理区县外贸工作中的突发事件和难点问题。 (八)加快区县人才培养引进 一是扩大干部交流。进一步扩大区县干部交流,制定完善 交流计划,推动市级部门干部到区县挂职、任职,实施主城各 区与远郊区县相互挂职计划。拓宽干部交流渠道,将市属大型 国有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纳入到区县挂职 轮岗范围。创新干部交流模式,鼓励中央垂直管理部门驻渝单 位干部到区县挂职或接收区县上挂干部。加大干部培训,为区 县干部到江苏、浙江、上海、广东等沿海发达地区挂职创造条 件。 二是协调引进高层次人才。根据区县产业发展、行政管理35 等需要,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灵活采用调动、兼 职、挂职、聘用等形式协调引进高层次人才,到我市区县长期 工作或短期服务。对愿意到区县落户的高层次人才,市级各部 门和引进区县对其人事档案、职务待遇、配偶随调、子女就学、 交通住房等多方面给予特殊支持。对以其它方式到区县工作但 不落户的高层次人才,在区县工作期间要提供良好工作条件和 优厚工作报酬。在条件较好的区县设立创业园,引导高层次人 才到区县创业。 三是引导人才下乡扶农。制定完善人才支农相关政策,鼓 励城市专业技术人员到农村服务,鼓励大城市专业技术人员到 中小城市和县城服务。在保持其原有工作单位、职务待遇不变 的情况下,给予特殊补贴,并对下乡支农的各类人员在职称评 定、工资待遇、考核评奖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采取多种形式 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并将有县级以下公共机构(政 府、事业单位)服务经历作为公务员招录的优先条件。设立农 业投资目录,鼓励各类人群到农村投资创业,相应在农村基础 设施建设项目资金方面给予配套支持。 四是完善县域实用人才培养体系。引进与培养并重,以财 政政策为引导,建立健全覆盖县城、乡镇、村三级的区县实用 人才培养体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企业和行业为主,培养 县域主导产业发展所需的各类技能型人才。发挥龙头农业企业 的技术优势和种养大户的模范带头作用,抓好农村实用人才培36 养。以实践为主理论学习为辅,全面提高乡村干部、农村创业 能人的农业技术、经营管理、村务管理水平。37 调研组成员 组 长:杨庆育 强 蔡永生 张洪松 封 毅 张玉帆 邱建林 王济光 吴锡鹏 王 卫 成 员:王晓芹 陈继红 张海雁 胡 捷 贺 昀 邹 超 吴 极 刘定久 李建斌 夏 俊 张 明 市发展改革委主任、市统筹办主任 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市统筹办副主任 市经委副主任 市农委副主任 市财政局副局长 市建委纪检组长 市规划局副局长 市外经贸委副主任 市中小企业局副局长 市统计局副局长 市统筹办综合规划处处长 市统筹办改革协调处处长 市统筹办综合规划处副处长 市统筹办综合规划处干部 市统筹办综合规划处干部 市统筹办综合规划处干部 市统筹办改革协调处干部 市发展改革委地区处干部 市发展改革委规划处干部 市经委研究室处长 市财政局农业处副处长 副组长:徐38 赵 辉 杨蜀光 蒋中全 蒋继群 李 东 唐丽贵市建委副处长 市规划局区县规划处干部 市外经贸委规划处处长 市中小企业局经济运行处处长 市统计局综合处干部 市农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39
赞助商链接
有效推动城乡融合,促进城乡繁荣,加快全市富民强市、...积极推进县乡村公路建设。到 2015 年,建成杭瑞高速...《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统筹城乡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 ---对我县农民增收问题...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一是指导和扶持现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提高它们对...4毕业论文终稿_管理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本科生...《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把大部分务工所挣的钱 补贴家用,节俭意识不强,...2010 年中央 1 号文件把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作为...“立足古镇历史文化,牢牢把握水景灵魂,做大做强特色...县建设局配合 做好靖港古镇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申报...为加大固定资产投资推进力度,县政府已决定每月县政 ...要认真贯彻落实市委 1 号文件《关 于加快城乡统筹...进一步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实现 产值超亿元农业...我的职业生涯规划终稿 16页 免费 1我的职业生涯规划...根据中央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培育城市群增长极,壮大县城和中 心镇,积极稳妥地...强化职能 注重建设 让品牌引领我县企业更好发展――关于加大企业品牌建设力度的...鼓励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产品的生产 企业通过多种途径做大做强,迅速成为行业龙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到 2013 年,博白、陆川、兴业、北流等养殖大县各 ...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 8 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一、基本思路 为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步伐,全县按照“...总体规划》的要求,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做 大做强园区...3、加大新农村建设和城乡连接带建设力度。一是按照...凤翔县关于加快统筹城乡发展的意见_农林牧渔_专业...各工(产)业园区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投资开发 ...扩大规模、 提升档次、吸引游客,做大做强乡村旅游。...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ww.tceic.com
copyright &copyright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加大市场开发力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