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初三了天天上课整天无所事事极度抑郁整天混日子上课也不听玩手机我又想出去爸妈那工作但是只要一出远门就想家?

回帖也精彩(最近7天内发布回帖中,被赞排行。每30分钟更新一次)
#试读宣言#大家好,我们家娃现在两岁,她特喜欢阅读,画画,涂涂画画,贴贴画等。这取决于我从她三个月时就开始给她开始亲子阅读,不管是中文的绘本,英文的绘本,宝宝都很喜欢,尤其她现在处于语言动作爆发期,通过咱们绘本简介可看出这套书色泽明快,动手能力强,同时在动手的过程中,爸爸妈妈们和孩子的亲子关系会更亲密,这次申请是我们第一次参与试读,望有幸获得试读资格。完成试读报告!谢谢
的精彩回帖
现在的老师把什么都交给了家长。检查作业,辅导错题。请问如果老师不检查作业怎么知道哪些是孩子的易错题。课间十分钟孩子连个水都没空喝,一二年级就很多孩子近视。没事就给你留堂,学校三点半就放学或者两点半就放学对于双职工家庭来说只能放入晚托班,但是这种没事就留堂的行为让很多晚托机构很难准时接到孩子。
的精彩回帖
如果减负能有民意调查,我一定会填拒绝减负。去和那些家庭优越,背景深厚的同学竞争,努力学习是我这种工薪阶层孩子唯一的出路。就这么现实。现在的孩子已经很幸福了,出现问题的个案是孩子学习方法不对,心理承受能力差,家长家庭教育不到位造成。国家应该给孩子们增加这方面的课程,给家长们开家庭教育,让家长学会和孩子沟通,孩子自己学会调节压力。现在减负,有国家。踏入社会后,工作就业的竞争,工作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失业的问题,甚至于买不起房,结不起婚,谁给他们减负?谁??
的精彩回帖
今日话题发表于1:00
减负,又成了热点话题。社会关心,学校关心,父母更关心。每年都在谈,也每年都在减。减了30年,现实却是个学生还应该以学校学习为主,本来减负的初衷是好的,但减负后却变成了课外培训的竞争,给成长中的孩子们带来了更沉重的负担,因为缺乏锻炼身体素质下降,因为长期上课读书作业,早早地带上了小眼镜,因为过多的课业忽视了德育教育忽视了心理健康……不知还有多少不期望的因素将在长大后才暴露
的精彩回帖
我就想问教育部部长,什么是素质教育,你有钱给孩子送吗。减负难道就简单是作业减少吗课程减少吗
的精彩回帖
课程减少,但作业并没有减少,所谓的减负实际上带给家庭的负担更重。因为学校里课程减少了,就意味着教的少了。而家长们为了让孩子考进好的学校,不得不在外面补课,其中不少孩子是每门功课都补,钱是大把大把的出去,给那些补课机构倒是赚足了钱,而孩子们学校的加上补课的,作业更多了,双休日也没的休息,家长也更累了,这就是现在减负带给我们的。请教育部门的领导们不能光说要减负,怎么减才有用才是真正为孩子和家长谋福利!!!!!!
的精彩回帖
今日话题发表于1:00
减负,又成了热点话题。社会关心,学校关心,父母更关心。每年都在谈,也每年都在减。减了30年,现实却是个教育改革这么多年,越来改的越差
的精彩回帖
本帖最后由老巢于:35编辑
按照农历时令,惊蛰已是春天的第三个节气,春天六个时节之中,近半了。不知从何时起,北京的春季扬尘黄风蔽天已成为历史。春天里到处是花丛争艳。只是,这些年没了黄尘却多了雾霾。
走在街上,迎面是能感觉的南风,虽凉,已是透着柔和。年已彻底过完,窗外的大楼裙阳台已又不时有喜鹊光临,喳喳地叫着。日行轨道应该已进入工作的时段。今年的此时老巢却没有急忙的事项,闲下来,只是侍候叶落妈,内心却又有些慌乱。就像种庄稼,没有播下的种子,夏收你收什么呢?
贴在墙上的一个随手写的收割表,已经半年多过去了,上面列的有的已经成了呆帐,有的还在预期中,只有一笔得到了兑现。入仓的粮食才是粮食。希望所预期的收成能颗粒归仓。
对于新的,可开发的客户,老巢却拖延,被动地应对着:一个在顺义的沧州老乡在元旦就说,过完节过来聚聚。春节又说,过完节过来聚聚。老巢知道肯定是有事情要处理;另一个认识十几年的,曾经签约顾问的单位,日常经常咨询老巢的朋友,也一直在表示要建立顾问关系;还有联系已多年的,逢节会送些羊肉和百合特产甘肃商人也是如此,咨询一些事,吃吃饭,只要老巢要求就可以变无偿为有偿的服务。春节前,另有被老巢推迟推脱的已经表示要求签约的一个搞监理的公司。在金融领域也有两家潜在的已认识很久的商圈朋友。可老巢的拖延症和慵懒、不愿意被套上枷板拉车的潜意识已经根深蒂固。如此种种,心态龙钟……主要是累了,不愿意再被那些麻烦事缠着自己,把处理那些困难当成必须的义务。但日久如此的消极,收获自然也像遭遇旱涝的灾荒欠佳,也不是办法。昨日一侧网文说一个老头六十多岁考取资格又干了四五年律师了。老巢不免感概嗟乎一番。
人怕的是停下来思考。就像叶圣陶《蚕和蚂蚁》里的那只觉醒的蚕,爬出盛满桑叶的架子,来到屋外太阳底下,痴痴想着为什么活着?有什么意义?不吃不喝的憔悴枯干下去,以至于被一只小蚂蚁咬了一口,蚕动了一下,蚂蚁嘟囔着:还活着,以为死了呢。蚕不解地问蚂蚁,你为什么活着……小蚂蚁对此问感到不可思议,生活多美好啊!劳动劳动,活着就是劳动。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不管你对生活是什么样的态度和感官,都在随着岁月走着。为什么活着,因为你是个生命。来到这个个世界,就要顺应自然。
不管顺也好逆也好富贵贫贱,还是要像小蚂蚁一样,要辛勤耕耘,乐观快乐地活着。
姐说今天过来一趟。
叶落已又开始了在燕园奔波。
现在姐已经到了,看望下叶落妈,然后出去买菜和面。准备把冰箱里的鸡翅炖了。
天微微阴着,春雨或许不远了,天气会越来越温暖起来。
的精彩回帖
华哥说父母总是以他们认为对的方式,来替我们安排人生。作者:谈心社来源:谈心社(ID:txs163)父母总有一些令人难以接受的逻辑:吃穿跟差的比,学习跟好的比;自己跟差的比,让孩子跟好的比;自己背后说亲戚坏话,让孩子在亲戚面前有礼貌别给自己丢人;自己没做过第一,逼着孩子拿第一;自己这辈子没有多大成就,让孩子给自己争口气;自己对孩子的侮辱从不记得,孩子做过的错事记忆犹新……他们最喜欢说的话就是:&我经常打你、骂你笨、逼你学琴、烧你的课外书、当众嘲讽你给你一巴掌,我做这些还是为了你好!”父母总是以他们认为对的方式,来替我们安排人生。如同《巨婴国》中讲到,父母将“我必须全能或完美”的婴儿式渴望,投射到孩子身上,变成“你必须全能或完美”。而实现这一切的方式却是打骂等原始手段。现在都要进入太空时代了,然而还有不少父母的育儿观念还停留在石器时代。很多父母不知道的是,他们那些神逻辑,正在毁掉孩子的一生。遇事喜欢推卸责任,从不反省自己很多不成器的父母都陷入了这样的逻辑怪圈:孩子成绩差,就怪学校不够好、师资力量不够强,于是便转学换个学校,上辅导班换个老师;孩子学会社会恶习,就怪这个社会不够善意、带坏孩子,于是换个国家换个环境;孩子变成网瘾少年,就怪网络游戏,但就算没有游戏,也还是会有新的东西来代替。这些不成器的父母都有一种神逻辑,觉得不幸永远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这些不成器的父母都有一种谜之自信,我很负责任,我的孩子很听话。但是他们一遇到事情,就喜欢推卸责任,从不反省自己。克鲁普斯卡娅有一句说得好:“对双亲来说,家庭教育首先是自我教育。”&我不管你过得好不好,但我觉得好才是真的好。”没被父母催过婚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很多父母都有这种神逻辑:“不结婚老了以后就会老无所依。”每年都关于催婚的新闻都层出不穷,此前有一则新闻称,河北一名女子被母亲逼婚,无奈之下报了警,在民警的劝说下,母亲才作罢。更有小伙子为避免被春节相亲,租女友回家过年,只为陪爸妈吃顿舒心的饭。《中国逼婚现状报告指出》指出逾七成受访者曾被父母逼婚,25至35岁的青年压力最大,被逼婚率高达86%,女性被逼婚率比男性高6%。我们这一代人,大多都赶上了独生子女政策。于是,父母开始担心你从小孤苦伶仃,长大无依无靠,老年孤家寡人,死后孤魂野鬼。你努力寻求精神上的独立,但这些在父母眼里都不重要,他们关心的是,你毕业之前绝对不准早恋,但你最好一毕业就给他们生个二胎。他们用“为你好”的神逻辑,将你视为和别人家孩子攀比的工具。我有一个学姐大学毕业后打算出国继续深造,父母哭天喊地,上纲上线地不准她继续读书,因为害怕我学姐毕业了嫁不出去。&我不管你过得好不好,但我觉得好才是真的好。”《奇葩说》中有一期的辩论话题是:如果可以为孩子一键定制完美人生,你会按下按钮吗?一键定制之后,孩子就可以拥有高学历、高颜值、高智商,爱情事业双丰收,出任CEO,迎娶白富美,登上人生巅峰……但,什么是完美?黄执中在节目中说:“那就是在人生的时时刻刻,永远都尽可能地保有最多的选择权。”是自己做自己的主角。我可以不够美丽、不够聪明、不够优秀,但这就是我啊,是每一个经过自主选择后的我。刘若英也在书中写到,每一个人都有他选择生活的方式,只要你觉得这样自在,就完美了。“你都是我生的,你的手机我还不能看?”有一个黑色幽默段子:“女人是男人身体里的一根肋骨,你跟你的肋骨讲隐私?”,当时听完虎躯一震,觉得这样的强盗逻辑竟似曾相识:&你都是我肚子里掉下来的肉,你手机我还不能看了?”知乎上一个网友评论这种现象说:“他们讲得过你的时候和你‘讲道理’,讲不过你的时候和你‘讲伦理’。”此前有这样一则新闻让不少人震惊:父母不放心暑假孩子独自在家,就装个摄像头好随时监控孩子是否安全、是否在做作业、是否一直在打游戏。一位来自上海的陆女士称“孩子马上要升初三了,买个摄像头可以看到书房的全部,主要是为了吓吓孩子,让他明白家长在他头顶上盯着一举一动。”之前有一个直播平台把全国各地很多学生的课堂和宿舍都搬上了直播间,他们用“见证孩子的点滴”的口号,把孩子的隐私公之于众。采访后一位老师才知道,原来这些摄像头是学校家长要求装的,并称直播的方式“非常实用,非常好!”、“正好看看孩子在学校有没有好好学习”。这些父母控制欲极强,对孩子生活任何琐事都要发表意见,巴不得孩子这辈子都生活在他们的监视下。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让孩子生活在没有隐私的世界,就像成长在没有自由的集中营里。“我把最好的都给你,砸锅卖铁也在为你铺好路。”生活中,很多父母最喜欢说的就是“我砸锅卖铁供你上学……..”他们这句话无形中给孩子施加了很大的压力,感觉要是读不好书就对不起所有人。他们喜欢把自己没有完成的梦想绑架在孩子身上,管你喜不喜欢,你都必须去实现。反正我都最好的给你了,你还有什么不满意。这种道德绑架,时常压得子女喘不过气来。很多孩子因为努力后成绩还是不好而愧疚自杀,很多孩子因为努力追不上父母的欲望,最后自暴自弃,破罐破摔。父母盲目砸的这些钱,以为是在给孩子铺前行的路,但其实是埋在成长路上的坑。这些坑里面,装着儿女对于自由的渴望,装着他们或多或少对被设置人生的不满,装着生活随时会被推翻的风险。甘肃临夏昔日高考状元成毒枭,弃医从商贩毒经商,入狱10年后出狱重操旧业;高考状元因相貌自卑杀人;北大学生弑母案触目惊心……这些新闻里的人大多成绩优异,但家境贫困,父母一辈子都在攒钱供他们上学;有的智商超群,却没有用在正途上。狄更斯说过:“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很多父母都认为这是一个拼钱、拼权力、拼资源的世界,于是不断地将自己所拥有最好的东西全部给孩子,以为这样就大功告成。教育的本质从来不应该是制造一个父母想象中的完美人,而是要帮助孩子实现自我塑造过程。没有自我的人生,只是傀儡,再多的金钱也会被挥霍,再大的权力也终会被滥用,再丰富的资源也无济于事。电影《垫底辣妹》之所以令人热泪盈眶,不仅是因为“梦想成真”的故事,更因为女主工藤在学习上自暴自弃被教师请家长时,妈妈所说的这一番话:“我想让孩子们能做让他们喜欢的事情,不管周围的人怎么说,就算与全世界为敌,我一定会在她的身旁。”你不用成为我的骄傲,只要你快乐就好。最好的教育是尊重和陪伴金庸的父母没有逼着金庸去学数理化,而是任其选择爱好成长。《封神演义》《儿女英雄传》《水浒传》等,在金庸很小的时候就通通看完。不光是武侠与历史,邹韬奋的《萍踪寄语》《生活周报》等,都是小金庸的读物。梁启超九子皆才俊,建筑学家、考古学家和火箭控制系统专家等,全部都是人中龙凤。他常在饭后给孩子们讲述有趣的历史故事,从维新运动后被迫逃到日本,到辛亥革命后回到天津,只要他在家,全家每晚六点半都要围着圆桌,听他讲自己正在写作的题目,听他讲历史、传记、哲学、古典文学等。他告诉子女“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人生的价值在于努力过程,结果并非唯一重要的。在春风化雨中,培养孩子对于知识的渴求,尊重孩子的独立选择,这才是赢得永胜的法宝。当儿女的茫茫人生路上,最好的办法不是带他走出迷宫,而是将指南针放到他手上,让他学会辨别方向,学会独自面对困难,学会自己的路终究要自己走。一直以来,黄磊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和尊重。在《极限挑战》中他是聪慧的“神算子”,在《爸爸去哪儿2》中,他是温柔宽厚的多多爸。而10岁的女儿多多聪颖好学,英文水平达到了很多成年人无法达到的水平,不仅能照顾自己,也能心里装着他人。如此优秀独立的女儿究竟是如何培养出来的?在《向往的生活》里,黄磊再次谈到了自己的“育女经”:&我从未把她当作孩子,她是一个有思想的人,她有她的秘密,她的想法,她的人生。她不属于我,我们之间是彼此独立的个体,我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她,我们像朋友一样相处。”“我要教会她这样是对的,那样是不对的,我不喜欢摆爸爸的架势,在我看来,亲身示范,让她身临其境地体会更好,而不是说教。如果她不要做一些事情,她就要承担不做的结果,为自己负责。”“我特别反对有一句话叫赢在起跑线上,凡是赢在起跑线上的都是短跑,你见过马拉松抢跑的吗?人生是个马拉松,它绝对不是个短跑,要让孩子有个好的人生态度,慢慢对自己的人生有理解。”黄磊说,最好的教育是父母的爱。这份爱里,不仅仅应有足够的爱和保护,更有培养孩子独立思考、面对未知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在其《论家庭教育》一书中强调,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施加教育影响有六个方面:一是家庭;二是教师;三是集体;四是自我教育;五是书籍;六是社会环境。其中,家庭教育是第一篇章,也是最重要的部分。父母在孩子的一生中无法替代,孩子是从父母那里开始认识人和世界的。因此,千万不要被以上几种逻辑所羁绊,因为你的这些逻辑也许正在毁掉孩子的一生。“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的无能的愤怒。”在面对父母这些让人难以接受的神逻辑时,我们都曾愤怒过,也曾无能为力过。很多人在父母的高压政策下变得异常叛逆,也有很多人因为被父母操控而变得软弱异常。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很难逃脱原生家庭带来的负面影响,能做的只有不断改变,不断学习,尽自己所能给子女提供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的精彩回帖
学习了说的很有道理谢谢分享收藏了
的精彩回帖
如果说父亲是山,母亲就是海。山给人依靠,海抚慰人心。
如果说父亲是灯,母亲就是火。灯照亮方向,火带来温暖。
家庭,由父亲母亲共同打造。父亲的格局,母亲的情绪,决定家庭的风水。
父亲的格局,决定家庭的方向。
所谓格局,“格”是人格,“局”是眼界、胸怀。作为家庭列车的火车头,父亲的人品高尚、胸怀宽广,才能确保家庭的发展方向不出错。
民国时期,在出生于名门望族的世家子弟中,张武龄是人们眼中的“异类”:他痛恨赌博、不吸烟、滴酒不沾,倒是从小嗜书如命,一生热衷公益办学。
张武龄共有十个孩子,细看他们的名字,都取得极为讲究。四个女儿分别为:元和、允和、兆和、充和;后来的六个儿子分别为:宗和、寅和、定和、宇和、寰和、宁和。
女孩的名字不仅没有半点含花带草的妩媚,并都有两条修长的“腿”,因为父亲希望她们迈出闺门、走向世界;而男孩的名字里都有一个宝盖头,这是继承家业的希冀,也是父亲希望他们不管走多远,也要记得家。
在那个封建的年代,他希望男孩的心里一定要有家,而女孩的内心一定要广大。其境界与格局,可见一斑。
也难怪叶圣陶说:“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
后来,四个女儿分别嫁给了小生名角顾传玠、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著名作家沈从文、著名汉学家傅汉思。六个儿子也都出类拔萃、学贯中西,成就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段佳话。
有大心量者,方能有大格局;有大格局者,方能成大气候。这一点,中国的汉字早就作出了精妙的诠释:站在山上的人眼光看得长远,故为“仙”人;站在山谷里的人眼界格局有限,故为“俗”人。
父亲有大格局,未必求家业繁盛、名传千古,格局还体现在对生活的态度,对逆境的豁达。青榄君想起那篇动人的文章《把笑容带回家》:
在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里,孩子考高中差了1分,要交8000块的择校费。母子俩正发着愁,父亲却带来一个雪上加霜的消息:“我下岗了。”但父亲说这话时,是笑着的。
年迈体衰的父亲找工作连连碰壁,但每天回到家母亲问他情况,他都笑着答“差不多了”。
突然有一天,父亲改了口,说:“明天就上班啦!”这一次,他笑得更开心了。
父亲踩着家里唯一的三轮车开始做工,却在运货时不慎受伤。回到家,父亲却依然笑嘻嘻的,连说“没事,没事”……
最终,一家人靠着父亲的这辆三轮车,攒齐了学费。孩子也受到父亲的感染,暗下决心,在高中期间发奋学习,考上了名校。
在我们身边,太多家庭经济条件不错,却常常因为孩子的一时成绩、生活中的一点困难而硝烟弥漫。而这位贫穷的父亲能够临危不乱、豁达乐观,“欲为大树,莫于草争”,就是难得的格局。
一个人无论处在什么位置,都不能限制他内心的旷达,男人尤当如此。
父亲有了大格局,他的妻子才会有遇事不乱的定力,他的孩子才会有勇往直前的动力。而这一切,就是一个家庭为未来的兴旺所积蓄的力量。
母亲的情绪,决定了家庭的温度。
如果说父亲在家庭中扮演的是掌舵者、领导人的角色,那么母亲则是一个家庭的调节阀、供氧机。
作家梁晓声曾说:“人类生活中最温馨最富有诗意的,能使人类情感得到净化、趋向美好的部分,源于女性。男人成就世界,而女人成就了男人。”
我们常说“成家立业”,成家了才能更好地立业,就是因为丈夫浸润在妻子的温柔、家庭的温暖之中,能够更有干劲、无后患地为生活打拼。
胡适在《我的母亲》一文中写道,“我母亲的气量大,性子好,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情感的话”。
小时候,胡适家境颓败,每年除夕总有一大群讨债的来家里,每人一盏灯笼,坐在大厅上不肯去。胡适的大哥见状早已避出去了。母亲走进走出,料理年夜饭,谢灶神,压岁钱等事,脸上没有一丝怨气,只当做没看见这一群人。
到了近半夜,母亲才走后门出去,请一位邻居到家里来,给每一家债户分一点钱,和颜悦色地把一个个讨债的送走。一会儿,大哥敲门回来了,母亲从不骂他一句。并且因为是新年,她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胡适回忆说,有六七年都是这样过年的。
家里大嫂不懂事,二嫂气量小,但胡适的母亲从不和两个嫂子吵一句嘴。“他们常常闹意见,只因为我母亲的和气榜样,他们还不曾有公然相骂相打的事。”
母亲的和善并不代表无原则地纵容宠溺孩子,恰恰相反,母亲管束胡适最严。
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他一句,打他一下,她会给孩子罚跪,说理,无论怎样重罚,她都不允许儿子哭出声来,因为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最后,胡适写道: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台湾心理学博士、脑科专家洪兰女士在TED演讲时,用她对男性与女性的脑部研究报告,从科学的角度阐明:从人类演化角度,女性的情绪能量远远超过男性,母亲是家庭的灵魂,母亲快乐全家快乐,母亲焦虑全家焦虑。
所以,当你教育一个男童,你教育的只是一个男童;但是当你教育一个女童,你教育的是整个家庭和下一代。
著名编剧人廖一梅说:“我不认为好太太一定要做家务,我就不会做饭,但我自信给家人的东西比做饭更重要。”
如今,儿子开朗乐观,人生目标是要快乐。廖一梅说:“我跟儿子说这个目标不错,自己也挺得意,觉得我和老孟(丈夫孟京辉)潜移默化挺好。”
家庭和睦,是最高境界的修行。
写就了无数伟大的鸿篇巨制的作家歌德,阅尽世间繁华与悲苦,最后却说:“无论是国王还是农夫,家庭和睦是最幸福的。”
父为乾天,母为坤地。乾坤相宜相吸,人宇和美无极。父亲有方向,母亲有温度,一个家庭的运势必然顺遂通达。
无论是为爱低到尘埃里的张爱玲,还是婚姻多舛的萧红,她们感情不幸的背后,是原生家庭从根上造成的悲哀。
爱并不是单向的射线;爱是一个圆,要相互贯通,要彼此给予。
一个家庭的好风水、好运势,是全部家庭成员一道修来的福气,离不开稳重如山、虚怀若谷的父亲,离不开柔情似水、善解人意的母亲,更离不开良好的夫妻关系以及和睦美满的家庭氛围。
一个好的家庭,从来就不会隔阂暗在,嫌隙频生;而是一群人向着一个方向,走在一起是缘分,一起在走是幸福。
父亲的大格局,母亲的好情绪,就是一个家最好的风水。
来源|青榄家长地带,仅作分享用,侵权请联系删除。
的精彩回帖
学生在学校只学皮毛,所以就只能去辅导机构深化了,这就是现行教育的失败根源
的精彩回帖
【鮮美可口——鲜虾丸】这道菜平时我都得吃两碗饭,香辣Q弹,汤美虾嫩,吃完别提多爽了!小夥伴們是不是心動了,那就抓緊行動吧~
的精彩回帖
这两天,微博名为“我们1班王悦微”的用户发布的一篇六年级学生的作文在微博上着实火了,截止今天中午已经收获2w+的评论,6w+的转发和17w+的点赞!就是以下这篇微博↓文字:“但对人而言,沙粒不断坠落的过程就象征着光阴的流逝,但也不能单单认为这是自己的失去。如果将我出生的那一刻定义为拥有全部时间的话,时光确实从我手中流逝了;但如果将我死去的那一刻定义为我拥有了自己全部时间的话,那么,我一直都未曾失去过时间,而是一直在获取时间。”看完这段,是不是跟播播一样脑子一晕,忍不住又读了一遍呢?
被网友们戏称为“最强逻辑”的这段文字简单点来说,就是在这位小学生的眼中,人越活时间越多。是这样吗?看完这篇作文,批改中的王老师就陷入了思考,所以将这段文字晒在了微博上。网友们纷纷闻讯而来,读罢都对小小年纪就拥有这么强大的逻辑能力赞叹不已。其实要说现在的小学生真是不得了,这不,不少网友也在网上晒出了其他小学生的作文,都是写得各具特色——有同样充满哲理的
从泥塑就可以看透生活的本质......
月光犹如人生?
不过这文采也是绝了!
给这篇文章点赞!敢于挑战传统说法~有无厘头搞怪,但是充满真情实感的
有自我保护意识很棒!但是孩子,垃圾还是要扔进垃圾桶的啊喂这位同学,不知道你现在还好不好......
这比喻播播我自愧不如,就想给个满分!
面对这些或充满哲理或充满生活乐趣的小学生作文,大家都忍不住想起了自己小时候写作文的时候,有网友说,自己几乎每篇文章开头都是“光阴似箭,岁月如梭”······想想确实,想必各位家长小时候写作文肯定都有着这些套路:
妈妈从来都把肉给我吃,吃过的鱼骨头排列起来可绕地球一圈寒风中看到过的坚强小草加起来可满足一头牛半年的口粮外公(爷爷)各自去世了五六次,可他们其实现在还在院子里下象棋所有公园一进门,映入眼帘的必然是假山(少数是喷泉)
曾被我扶着过马路的老爷爷(老奶奶)加起来一个养老院都放不下每个老师都曾被多次发现在幽暗的灯光下批改作业到深夜干完好事一定要说我叫红领巾,然后低下头,看着胸前的红领巾,觉得它更加鲜艳了!姐姐的脸永远像红苹果,妹妹的眼睛好像黑珍珠,妈妈的手长满了老茧……
家长们的回忆闸门是不是已经打开了呢?这些写作套路大家是不是很熟悉呢播播知道,大家在哑然失笑的同时,也是充满了对当时刻板的语文教学和检测的抨击。虽然在现在这个时代,仍有不少体制内的学校重复着过往的套路,但是从这些充满灵气的小学生作文来看,老师们的教育方式和孩子们的阅读思考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据“我们1班王悦微”这位老师透露,写出“人越活时间越多”的这位小学生,平日里喜欢读《三体》,喜欢看历史和科幻。他以前还写过弗洛伊德《梦的解析》读后感,点评过《万历十五年》。甚至每天中午都会有一定的冥想时间,用来反思自己、思考未来的方向,以及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而面对学生的特立独行,老师们保持着细心呵护的态度,希望他能坚持自我,有独立的思考和个性。老师在评语里就表达了这样的支持:帕斯卡说:“人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考的苇草。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能思考。”
我很高兴,看到了一根苇草在我们班茁壮成长。很荣幸能成为你的老师,能得以分享你这些认真而精彩的思考。浸润于书中的人生必然会拥有一份与众不同的丰厚和深刻。祝你从中得到快乐,也期待你写出更多更好的文章。希望越来越多的老师和家长给孩子更多想象和表达的空间,让孩子呈现最真、最美的自我!
你家孩子写的作文如何?用一句话评价一下吧!
的精彩回帖
临近考试所有课都是语数英,课堂作业就是课间作业回家接着写现在17.00放学,抛去吃晚饭基本都在写,快的有点点时间玩会慢的写到23.00左右,背的还要一个多小时完事睡觉,明早7.30到校上学,每天都重复着,好不容易周六日了,接着来,脑力劳动者,累啊,越减越负,无语
的精彩回帖
儿子小时候不爱听故事。爱读的书很有限。忙忙碌碌镇是一个,再有就是根据动画片转印的托马斯小火车了。
大些了,愈发显示出对复杂情感理解能力不强的弱点。复杂点的动画片(比如狮子王、海底总动员)到了三年级还看得似懂非懂。
为了让他读书我也是操碎了心。从一开始想着读经典,一点点在现实的逼迫下,转而求其次了。三四年级时看完了杨红樱的淘气包马小跳,这套书跟他日常学校生活比较接近,估计他容易理解些;而情节略复杂一点点的《装进口袋里的爸爸》,他就不是每本都爱看了。至于沈石溪的动物故事,更是连看都不看,只在我反复要求下看了彩绘本西顿动物记。
可是,与此同时,他已经显露出爱看科普书的倾向。韩国的一套科学绘本、日本的一套科普书,法国的一套《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他都顺利看完了。而且很沉醉。后来我给买了《可怕的科学》系列,更是爱看。我一方面无法自拔地继续为他买科普,一方面又实在为他不爱读故事书而头疼。
后来,因为他英语比较好,从小读《阶梯英语》、丽声英语故事之类,靠看这些书在爸爸的辅导下学英语。后来干脆尝试让他读原版英文小说。他反而一点也不排斥。先是《神奇树屋》第一辑,接着是小屁孩日记全套,然后还有36层树屋、以及一些零零散散的英语故事书。这时候他四年级,英语书对他而言没有语言障碍,但还是只爱看情节简单(尤其是人物情感关系简单)的英文书。或者干脆是英语科普书。多厚的DK原版,他都看得津津有味,对哈利波特却兴趣了了。
的精彩回帖
村上春树说:我一直以为人是慢慢变老的,其实不是,人是瞬间变老的。
  我发现老爸老了,是这个春节的事。
  老爸一向没有小孩缘。嗓门儿大,又严厉,动不动就是一通大道理,哪个小孩会喜欢?
  我不喜欢老爸,我的女儿也不喜欢。
  女儿嘴甜,一岁多时谁都会叫,就是不肯叫外公。每次听到外孙女甜甜地叫人,老爸就在一边叹气。
  年初三在外吃饭,餐馆暖气太足,老爸一向怕热,快快吃完去外面透气,回来时神清气爽。
  女儿长湿疹,痒得乱挠,这时突然开口,“阿公,抱抱!”我们还没反应过来,女儿已经抓着老爸的裤子站了起来,张开双手。
  老爸一时无措,两手往身后擦了又擦,才抱起女儿。
  女儿一根手指朝大门一指,“豆(走)!”原来是有求于人,要老爸带她出去。
  老妈不放心,在后面跟着,很快折回,在我耳边偷偷讲:“小家伙第一次叫外公,还要他抱,你老爸眼泪都出来啦。”
  “你第一次叫爸爸,也不见得他激动。”老妈撇撇嘴,“这人要面子,怕我看到他哭,赶我回来。”
  我浑身一震。我从来没想过,向来霸道强势的老爸,居然有一天会如此脆弱,脆弱到一声“外公”就能让他溃不成军。
  过了十几分钟,老爸才抱着女儿回来。果然眼睛还是红红的,睫毛都黏在一块儿,眼角的皱纹却笑得挤成了一朵花。
  叫了那么多年的“老爸”,这一刻才发现,他老了。
  我从头到脚像被泼了一盆凉水。
  我记得女儿第一次翻身、第一次站立、第一次迈步,所有的第一次的具体时间,可是我连爸妈有没有长白头发,竟然都不清楚。
  让老妈离家来帮我带娃,我没有问过她愿不愿意。我更没有想过老爸一个人在家的感受。
  妻子成了外婆,忙着照顾外孙。
  女儿成了别人的妻子,再没有跟老爸亲近的机会。
  跟朋友聊起,她也十分感慨。
  有一次她和老公讨论,孩子大了要如何相处。
  她讲了一大堆从书上学来的科学育儿法,要了解孩子,尊重他,对他多鼓励少指责……还没说完,就被老公打断了。
  他说:“你对你爸妈也有这份心就好了。”
  朋友一下子愣住了。回想爸妈帮她带娃这三年来,因为育儿观念不同,她吼了他们无数次。
  每一次爸爸被女儿训得忍无可忍要爆发时,妈妈就会把他拉回卧室,一句“女儿上班已经很累了,何必跟她较真”,爸爸胸中一团火立马熄灭。
  朋友说,我们那么努力地学做父母,却从没有想过,如何学做合格的子女。
  如果爱父母有爱孩子那么多,如果对待父母能像对待孩子那么耐心温和,我们之间是不是就会少许多“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年前,一个话题刷屏了朋友圈:你的微信朋友圈对父母开放吗?
  有媒体调查显示:七成受访者微信朋友圈不愿对父母开放。
  理由大多有两类:不愿被父母说教;不愿让父母担心。
  当时我颇为得意,因为我的答案是,“是”。
  可是扪心自问,不屏蔽父母,不过是因为他们只用微信联络,几乎不用朋友圈这一功能。
  老爸问我工作怎么样,我说“就那样,没什么好说的”;老妈问我中午在公司吃了什么,我说“不记得了”。
  跟屏蔽朋友圈有什么两样?
  我在淘宝上一样一样地下单往家里寄,自以为是用物质弥补了他们,却以工作忙的理由将他们的关心和沟通拒之门外。
  说来说去,不过是想和父母保持距离,“跟父母好像没什么好聊的”。
  没有话题,可以创造话题啊。
  这一点,不妨向《奇葩说》选手黄执中学一学。
  他曾经说过,他炒股,不为赚钱,不为投资,只为和老妈有话题——
  “她挑什么股,我就买什么股。她买多,我买少。
  此后,每次娘俩一见面,我第一句就是‘最近股价如何?’
  我很清楚,这莽莽世间,每个子女,无论原本情感多深,注定都会与父母渐行渐远。
  没人能改变这趋势。
  而我,只能尽力,创造一点点话题。
  趁还来得及。”
  趁还来得及,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吧。
  在父母生病时,递上一杯热水;在父母劳累时,为他们捏捏腿,捶捶背;在父母睡觉时,给他们掖一掖被子。很简单,对不对?
  一起看看狗血连续剧,吐槽一下罗子君的发型衣服,说不定你和父母的审美,也可以在某一刻同步。试试不好吗?
  不要对父母指手画脚,不要给父母脸色看,不顶撞,不辱骂。在育儿方面,也不必太固执,也要尊重老人的经验之谈。也不难,对不对?
  龙应台在《目送》里写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父母渐行渐远,你更应该追上去。
  现在!
  立刻!
  马上!
  挽起他们的手,陪他们走完这一生。
  告诉他们:
  “您养我长大,我陪您变老。”
的精彩回帖
有意思吗?一边喊减负,一边改革增加中考科目
的精彩回帖
的精彩回帖
#早餐日记#红烧土豆牛肉烩饭,鲜肉小馄饨,蔬菜沙拉,煎蛋,水果!
周五啦,早上好?周末愉快!
的精彩回帖
F说起两件学校里“比较特别的”事。
1、老师在班里宣读了开学考的成绩。班里长期位于最后一名的同学这次居然翻身了,全班同学都为她热烈地鼓掌,为她高兴。
2、老师让一位同学答问,那位同学没有答完整。老师接着启发她。结果另一位同学“自言自语地”但是越来越大声的把答案说了出来,有几位同学“讽刺”地为这位“自言自语”的同学鼓了掌。
孩子们的世界简单而直接。成绩之外,所谓情商的差异也是非常的明显。有些孩子成为最“惹人厌”的人而不自知;有些孩子却能在厌恶一个人的同时适当保持“礼仪性的礼貌”。偶尔听孩子说起他观察到的一些事情,所显现的软暴力和硬暴力都令人触目惊心。
家庭教育不当给孩子带来的伤害,往往发生在家长势力不及之处。所谓,不好好教孩子做人的,自会有社会来替你教。让孩子做一个体贴他人的人,才是对孩子最好的保护。
的精彩回帖
我觉得不能强制要求孩子上网写作业网络影响孩子
的精彩回帖
如真正取消点招、择校、分班考,如学校只学了1+1考试不出现1+2,我想大部分家长都会自动给孩子减负。因此真减负从根本上抓,一味打压培训机构喊着所谓的减负,只能更加重负担,由班课转成"地下"的1对几的小班制了。
的精彩回帖
学校减负了,把孩子全部送进补课班了
的精彩回帖
每次减负都最终造成了增负。看看中考改革和高考改革,那一次是减负了?孩子们真的越来越累了
的精彩回帖
学习是艰苦的,但是不学习的人生更苦,孩子的初中三年,是人生中的一大转折,更需要我们的陪伴,请温柔一些,请耐心一些,再体谅一些,做孩子的最坚强的后盾哟!
熬得住,出彩,熬不住,出局!致正在奋战的孩子!
有时候你以为自己是世上最苦命的人,可是你没看到多少人,是生生熬过无数个暗无天日的时光才苦尽甘来。他不是比你幸运,只是比你能“熬”。
人生总有一些不如意的事,关键在于熬
熬,不是逆来顺受地活着;熬,不是对命运的妥协。熬,是能量积蓄;熬,是生命升华。有些人熬着熬着,成功了;有些人熬着熬着,消失了。
人生总有不如意之时,不要抱怨怀才不遇,也不要抱怨生不逢时;苦心人,天不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很多时候需要熬
熬,看似很苦逼、很窘迫,实际上是在充电、是在进取。竹子熬了4年时间,仅仅长了3厘米。从第五年开始,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疯长,仅用六周时间就长到了15米。
熬,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竹子熬不过那3厘米,哪能6周就长15米。
熬,是对命运的抗争和掌控
有些人,得了绝症。当听到消息后,有的人,悲观认命,不久即离开人世;有的人,积极乐观,最终绝症奇迹消失。
能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就看你的人生态度。
熬,是生命最好的磨石
在我们身边,有一些人,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也不肯轻言放弃。或许他们没有大事业,但在人生路上,已成赢家。熬得久了,心性磨练得坚韧了,他们就算在百折千磨中,也能成为可以被打倒,却绝不会被击垮的人。
马云熬不过阿里巴巴的前期岁月,则无后期的商业帝国。褚时健熬不过橘子长成的10年,哪有后来的创业成功!
熬,是生命赐予的最好的礼物
没有经历过“熬”的人,哪能知道“站着说话不腰疼”的道理。熬,是上天赐予你与自己灵魂对话的机会,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先兆。艰难岁月,熬得住,才有柳暗花明。
在我们身边,总会有一些能捺住性子去熬、不肯轻易言弃的人。他们从骨子里,就不肯任凭环境左右自己的人生。熬得久了,心性磨练得坚韧了,他们就算在百折千磨中,也能成为可以被打倒,却绝不会被击垮的人。
给正在奋斗的孩子
你正在为自己的未来打拼,也许有时候会感觉看不到尽头。但你要相信,渡过了这一段努力的自己都能感动自己的日子之后,你想要的,岁月统统都会还给你。任何值得去的地方,都没有捷径。
给略觉失意的孩子
人生会经历三次成长:第一次是发现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第二次是发现即使再怎么努力,终究还是有些事令人无能为力;第三次是在明知道有些事可能会无能为力,但还是会竭尽全力。
给正在迷茫的孩子
所谓迷茫,就是才华配不上梦想:大事干不了,小事不肯干;不想做手边的小事,只想做天边的大事。但你必须知道,小事不肯干,大事也轮不到你,趁你跌倒还能站起来的时候,先学会脚踏实地。
送给初三生的忠告
要明白同学无非就是在一个教室陪伴着你的竞争对手,这其中有个别同学将是你一生的朋友,但是很多同学在高考后你今生都可能不会再有交集。
是对手就要尊重,是朋友就要珍惜,这就是你和同学的相处原则。同学间合得来可以形影不离,合不来不要勉强,见面时给个微笑就行。
在初中,你最需要学习的就是自主学习能力,对于同学,首先要学习他们的优点。但不要盲目跟着同学的节奏,否则你会学得气喘吁吁,要坚持自己的学习节奏,不要慌乱。
不要去操心同学的生活方式,他每天上课走神、每天都在写情诗、每天都在追剧,不关你的事,你也管不了,对吧?如果你的同学天天泡妞泡球场还能拿满分,那只能说明他是神而你是人。
同学间还容易出现“勤奋歧视”,你努力学习,别人可能就要冷嘲热讽,让他们说去,一笑而过吧,因为他们不会为你的未来负责。
把所有老师都看成是最优秀的,如果你做不到,那至少不要因老师的原因而自废武功。
有句话说得好:只有状元学生,没有状元先生,因为你没有办法选择老师,而且短时期内老师也不可能进步神速,所以你最好选择相信你的老师就是最棒的那个,因为你只有相信他,才会在任何困难的状况下也能坚持学下去。
有的学生因为老师的原因,比如因为受到了批评、接受不了上课方式等等而直接放弃了这门功课,这种现象非常普遍,这对学生是很可惜,因为对学生的影响可能是一辈子的。
另外要明白,老师的作用固然大,但任何事靠老师是靠不住的,还需要有用心陪伴的家长,比如现在的中考政策基本定型,孩子怎么发展,家长应该有大致的规划。
再秘传一个小技巧:其实每个人都好为人师,尤其是本来就是老师的人,但老师确实很忙,一个人要教100个学生,除了课堂授课,他不可能每天把所有学生都一一找到办公室问一遍你有什么疑难杂症。
所以你必须自己主动找上门去,去占有他们的时间,去化解你的疑惑,久而久之,不仅仅你会留给老师好学的印象,而且你的成绩肯定会提高很多。
考试以分数论英雄,未来以才华平天下。如果你连足够的分数都挣不到,很难让别人相信你有什么过人的才华,也许连你自己都不会相信,或者说,为了证明你的才华足够征服你的未来,那么第一关就请从中考开始吧!
总之,熬得住,出彩,熬不住,出局!
中考正是一场需要你“熬”的机遇!
加油,坚持!
笑到最后才是真正的笑!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北京初升高
的精彩回帖
国家应该举起教育的大旗!让低收入的百姓也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孩子!
不能让培训机构引领国家的教育方向!!
的精彩回帖
whtnaughtyboy发表于7:44
让家庭发挥教育主阵地作用。双轨制教育,进而发展为精英教育和平民教育,还说这是与国际接轨。从小升初开始,就把孩子分为三六九等,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造成了社会的分裂,这与社会主义制度是不相容的。
的精彩回帖
父母为孩子倾尽心力,盼着他们成龙成凤,但结果总是千差万别。造成这种差别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描述了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两极分化”现象。
新西兰插画家和漫画家TobyMorris,创作的一个小漫画“OnaPlate”《盘子上》,描述了两个在不同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怎样一步步走上完全不同的人生。
这个小漫画风靡了网络,收获了超过20万个好评,看完它,很多人都会陷入深深的思考......左边这个孩子理查。家境很好.右边这个孩子叫宝拉。家境不是很好。
理查的房间温暖干燥。他家书柜上满满的书,冰箱里也是满满的食物。宝拉的房间除了人满为患,也没啥东西了。她住的房间潮湿、嘈杂,她总是生病。
理查的父母为孩子尽心尽力,每天都抽出大量的时间陪伴他,给他读书。宝拉的父母也为孩子倾心付出.......于是起早贪黑出去上班为她赚学费,宝拉每天只能在家看电视。
理查进入一所好学校,资源丰富,学生优秀。学校的老师也热爱自己的工作。宝拉的学校呢?班级人数太多,资金不足,老师总是很疲倦,疲于应付各种压力。(面对这样的环境,老师都会想:我的天,该换工作了!)
理查父母对他期待很高,看着他的成绩,父母会说:才78分?天哪,要帮你找个家教老师了……
但是宝拉的父母对她成绩就有点不同了,看着她的成绩,父母会说:75?嘿,不错啊!
这些小小的差异,在经年累月中继续……
理查父母为他支付大学学费。
宝拉一边读技校一边还要努力工作,她还背负着债务。
这些效应慢慢累积,变成他们人生中不可忽视的巨大差异。当他们准备进入职场的时候.......
理查的爸爸对他说:我有朋友在那儿工作,只要我打声招呼你就能去实习。
宝拉的爸爸对她说:你应该先完成学业,再来照顾我......
他们人生中的差异并不那么容易被觉察,直到申请贷款才能看出社会对他们的态度......
理查去贷款的时候,经理对他说:恭喜你!你的贷款被批准了。
宝拉去贷款的时候,经理对他说:我们帮不了你。或者你去EazeeFinance试试?
或许因为别人如此待他,理查开始相信他值得被别人好好对待,他的成就都是靠自己。
或许因为别人如此待她,宝拉开始裹足不前,学着“掂量自己的分量”。
在理查的庆功宴上,宝拉和他相遇了。宝拉作为服务生正端着一盘食物分给在场嘉宾。
此时人们正在好奇地询问理查:你的成功秘诀是什么?
而宝拉切切诺诺地小声说:不好意思,借过一下。
理查拿起一块食物,自信满满地说:少抱怨,多做事。我讨厌别人的施舍,从来没有人端着盘子给我什么东西。
(此时他正从宝拉端来的盘子里拿起一块食物,但他说这句话时,却对这个事实视而不见......)
我们应该也能够看到,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社会阶层大体上相对稳定。也就是说,富人的孩子一般还是富人,穷人的孩子大多依然是穷人;有变化,但变化很少。
同班同学中,成绩好的会越来越好,而差的则会越来越差。这也是“马太效应”的一个典型案例。
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班主任和各科老师经常表扬,得到的表现机会多,能力锻炼机会也多,有什么好处老师也会想着他。但如果持续这样可能会带来其他同学们的抱怨:“老师就想着他一个,什么好处都是他的。”“老师就夸他能力强,经常出风头,能力能不强吗?他有缺点,但老师还要护着他。”“什么三好学生,优秀团员和干部,都是他的,老师就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人。”
同样对于一个所谓的“坏学生”,可能一出现什么错误就会收到严肃的批评,得到的表现机会只会越来越少,学习上更是没有多少自信和热情了。
这类事情在学校并不少见,如果不注意这种“马太效应”,那就必然造成只重视和培养少数拔尖学生,忽视和放弃大多数学生,形成少数和多数的分化和对立。
作为家长,如果您有两个及以上的孩子,要注意一视同仁,不能“偏心眼”,避免孩子之间出现“马太效应”,表现差异越来越大。
同时,我们要意识到,马太效应在社会中是确实存在的。不管是在学校教育还是工作中,总有少数人会因为这种连锁效应可以更容易的积累更多资源,获得更多收益。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地鼓励自己和孩子脱离“被夺走”的群体,最大程度地积累自己的优势。
那么怎么支持、帮助孩子打破马太效应呢?虽然漫画没有给出完整、具体的答案,但却蕴含了一些小启示:
1.从小为孩子建立良好的生活环境
首先,一个健康的环境,孩子才能获得强健的体魄。不一定是多么高级、奢华的房子,但一定要尽可能地干净、整洁。
其次,一个教育的环境,适量的书和玩具是孩子成长的必要陪伴。
2.发现亮点,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
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方面获得成功和进步,产生积累优势,就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在儿童自信心的培养上,越有自信心的孩子,就越能受到来自各方面的鼓励和帮助,取得更多的好成绩,而这些好成绩又会进一步刺激孩子自信心的成长,从而进入良性循环。
在孩子的自信心培养中,我们要找到培养他自信心的起点(发现他的优势)、让他勇于尝试(在失败中取得成功经验,再加以表扬)、对他的自信心加以呵护(肯定他的与众不同)、并对他的自信心予以张扬(肯定他的进步,并及时表扬)。
每次都能取得进步,哪怕是点滴的,也需要充分肯定,不要给太多压力,而是引导他进步。
3.敢于对孩子提出高要求
有些父母会因为自己的基础不好,而不敢或不奢望对孩子提出严格或高要求。
孩子小的时候,往往不具备树立远大目标,或执行远大目标的能力,正需要父母的引领和督促。
父母甘于现状,孩子也往往如此,那只能原地踏步甚至倒退。
我们当然希望孩子是个独立上进、依靠自己追逐成功的强者。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我们给他的环境,会影响他是否能成功、或者多么辛苦才能够成功。
所以,我们在要求孩子努力上进的同时,自己同样不能懈怠。
本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非商业转载,侵删。
的精彩回帖
励志,加油初三的孩子们,加油初三的家长们
的精彩回帖
希望老师在校内给孩子最好的讲解,这样就没必要去上课外辅导班了
的精彩回帖
减负都是自欺欺人
的精彩回帖
第一篇文章写得好美很厉害的孩子
的精彩回帖
大家理解错了,减负是给学校减,并不是给学生。
的精彩回帖
不能负重前行,又如何能承载起家和国?
的精彩回帖
减负,又成了热点话题。社会关心,学校关心,父母更关心。每年都在谈,也每年都在减。减了30年,现实却是个怪圈:越减,孩子的负担就越重!
一位家长就说道,以前五点放学,作业七点就能搞定;现在三点半放学,作业十点都做不完,花的钱更不用说,简直是个无底洞。
而这次两会,当减负提案再提出,瞬间引起社会热议,甚至很多家长提出“请不要给我的孩子减负”的鲜明观点。
您怎么看呢?您觉得中小学教育该不该减负呢?快来参与投票吧!
如果您还有其他不同的看法,欢迎在下面跟帖讨论哦!
(欢迎投票讨论,此投票不公开投票参与人哦!大家放心选择即可~)
的精彩回帖
看看每天放学时都是一群老人在接孩子,没有办法呀,减负把这些老人都搭进去了,这么早放学,爸妈沒法接。可怜这些老人,本应该有自己的生活,可是被接孩子栓住了。
的精彩回帖
孩子越来越累,家长越来越穷,都是改革改的啊!中国的孩子真可怜,学校学不到,课外补课贵,家长更是不堪重负!习大大快来管一管吧!
的精彩回帖
我们80后读书的时候哪有家长操心的份,就在学校补课的,没有课外补。都是靠自己,在学校好就是好。哪像现在的孩子。天天在外补课,不补就落下,学校有一堆给家长的作业,好坏老师我不管,好的他喜欢,不好的没所谓,不补行吗
的精彩回帖
这是一位北大女孩回到高中母校,为高三学弟学妹做的一次演讲,师姐觉得讲的很全面,也很适合高一高二的同学们,今天和大家一起分享!
尊敬的领导,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作为一名高三毕业的学生,能够以这种方式回到学校,与我的老师同学们交流,我感到非常荣幸。
高中的时光,总是不知不觉就溜走了,再次回顾以前的日子,心中有颇多感慨。
高中的学习负担比较重,而要考入理想的大学,更是要把知识学得精益求精。在这个过程中,我有几点心得与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学习要脚踏实地,按部就班的做好每一个环节的工作。
高中的课堂,大多数都是紧张充实的,容量很大,因此,课前的预习非常有必要。
预习不是走马观花地看一遍,而是要抱着自学的态度尽量自己去理解新的知识。我在高一高二的时候,一般都是每个周末把下一周的课预习个差不多,我会先看课本把上面能自己理解的部分都先自学一遍,虽然这样比老师讲过后再做遇到的困难多,但是通过自己做,我可以知道我自己在哪个知识点上理解的不好。到了高三,我的基础知识掌握的比较好,所以对于数学、地理,我都是不看课本,直接做复习资料上的题目,遇到不会的再回去看,这样更节省时间,而且,到了高三,就不用考虑老师一周讲多少了,只要有时间,就一直往下复习就可以了。
通过预习,我们可以初步掌握一些基础知识,对于这些已经掌握的,在课上要听一下自己理解的是否与老师相同,如果不同的话,怎样理解更合理,这样,就能够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对于自己不能通过预习掌握的,更要专心用心听老师讲解,一方面,我们可以听一下老师的解释,从而掌握新的知识,这样,我们可能会有醍醐灌顶之感。另一方面,要学习老师分析问题的方法与思路,回想一下自己为什么没能自己解决问题,再思考一下,如果下次遇见同样的问题,我是否能够独立解决?
我们学习知识,就像建筑一座城堡,高质量的预习与听课过程,就是为建城堡打下坚实的地基,单有地基,不能够算作一个城堡,我们还要继续修筑,而下一步,就是作业,通过做作业,我们可以巩固学过的知识,也可以发现漏洞,再通过问老师、同学等方式查缺补漏,只有如此,方能在考场上让我们的城堡耸立起来。
作为一个尖子生,拔地而起不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目标,我们要脱颖而出,甚至一鸣惊人,所以,在建好城堡后,我们要为它加上美丽的装饰。我的做法,就是对学过的知识加以总结。总结的内容,有做错的题目、经典的思路,也有常考的知识点、常用的答题术语,当你一遍又一遍揣摩着你总结的内容之后,时常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这种明朗,也是学习的一种境界。
其次,我认为我们要“宜将剩勇追穷寇”,在学习的过程中,尽量不留盲点。
如果遇见困难的地方,第一要想的是解决问题,而且是一定要解决问题,我们能遇见的,很少有我们无法解决的问题,因此不要逃避问题,我们要做的,是先独立思考,联系学过的课本知识,争取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如果独立思考后仍然没有解决问题,我们就要借助周围人的力量,不管是老师还是同学,只要能够帮助我们进步,我们就要虚心请教。我班主任曾经教过我们“心细大胆不要脸&,这个不要脸,说的就是不要不好意思,如果不明白,就要问一遍再问一遍,一直问到自己明白为止,相信我们的老师和同学一定会不厌其烦的帮助我们。但是,询问之前,一定要自己独立思考!
第三,我们要学会矛盾分析法中的“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不怕啃硬骨头。
高中的课程,有些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对于这些比较难的知识,我们要花更多的精力,做更多的练习才能掌握好。刚开始复习解析几何的时候,遇见大题,我逢算必错,很是着急,然后我就去找了数学老师,他给了我六道难度一般的高考题,那一天,除了老师讲课的时间,我都是在做那几道题。放了学走在回宿舍的路上,凉凉的风吹得十分舒服,一天下来,十分有成就感,在那之后,我的解析几何就找到了感觉,一直到高考,做的都不错。“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坚定不移的找到正确的方法并且去实施,我们一定能够战胜所有的拦路虎!
我们高三的同学,最重要的是查漏补缺,只有每一科都强了,综合成绩才能无懈可击。通过每一次考试,我们可以找到自己拉分的科目,对于这一科或者几科,要下更大的工夫。从高二,我的英语成绩就不是很理想,到了高三,我当了英语课代表,送作业拿作业,经常和英语老师交流,在老师的指导下,我每天都坚持做阅读,别人做两篇阅读,我做四篇,别人做四篇的时候,我会把英语试卷上的单选、完型、阅读理解和阅读表达全部做完,遇见感兴趣的作文题,我也会写了作文,请老师为我批阅。虽然最后没有考到140分的预期,但是139也是比英语弱的时候提高了不少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能令你更出色的科目上多下功夫,高考后笑得更灿烂。
高考是知识的较量,也是高中三年心态的较量。
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无尽的远方,与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我们每个人都不是独立的个体,都生活在许多人的关心中,这些,有我们的父母、师友和很多很多可能并不熟悉的人们,每一天沐浴着他们的爱的我们,要常怀一颗感恩之心。我永远也无法忘记,我们的教学部主任在大年初三就回学校陪着我们学习,我永远不会忘记,我的班主任会在我外出考试时给我买很多路上吃的东西,我也永远不会忘记,高考之前妈妈每天打电话嘘寒问暖。是他们的关心为我的学习提供了更稳定的环境,我一定不能辜负他们的爱,我一定要成为让他们骄傲的孩子。
在今年的高考中,有比以往更多的同学考入了清华北大,也有很多同学考入其他全国重点大学,我们学校可谓是再创佳绩,但是,我们在怀着喜悦的心情走进象牙塔的时候,我们不能忘记,是学校的重视,为我们提供了好好学习的环境,备考的每一天,都有比我们更紧张的校领导悄悄地在走廊里观察我们学习的情况,都有时刻紧绷着神经的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关注着我们成绩的一起一伏,虽然他们并没有多少话语,但是他们的关怀却始终在我们身边。是他们的爱,让我们不断成长,无论将来的我们身处何方,都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将我们的学校、我们的恩师放在心中。
人在心情愉快的时候,学习效率就会提高,我们要每一天都保持好的心态。学习,是每天都要做的事情,只有喜欢这件事情,才能够不烦恼。我们不要想日复一日的重复生活,而是要在每天早上跑步的时候就告诉自己,今天是崭新的,我要学习新的知识了,我要获得新的成长了,这一切,都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啊!我们的学校,也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春天一到,就有笑得很开心的迎春花和嫩嫩的绿柳,然后,湖里的荷叶会慢慢长大,每一天的变化,都很明显却不张扬,暑假里自习的空隙,看看湖里的荷花,细细品味着造化的奇妙,坚定着不断迈向更加绚丽的远方,走过之后回想,觉得这真的是青春最美的一段时光。
伴随着一次又一次的考试,难免会出现情绪的波动。当我心情比较低落的时候,我就会抽个课间,和班主任老师交流一下,或是在放学后和好朋友在教学楼外谈谈心,散散步,不快乐的事,说出来就会烟消云散。当我因为某些成绩沾沾自喜的时候,我时常提醒一下自己,我的目标是北大,是一个神圣的地方,要迈进这个地方,还需要我更加努力。就这样,不断调整自己、提醒自己,我才以稳定的状态,结束了我的高考。
考入北大,我确实是十分高兴,但是亦明白“路曼曼其修远兮”,这不是我奋斗的终点,而是一个新的开始。中国语言文学,是我一直心仪的专业,首先我要把自己的专业学好,如果学有余力的话,我会在大二修一门外语,通过学习一种新的语言,了解一种新的文化。当然,我也会积极参加北大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借这些机会锻炼自己与人交往的能力。我相信,我会以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北大人,书写一段更加美丽的青春,不辜负父母的汗水,不辜负恩师的期望,不辜负学校的培养!
最后,祝我的学弟学妹们学有所成,考入理想的大学,祝亲爱的老师们工作顺利,祝美丽的学校越建越辉煌!
来源于网络
的精彩回帖
越是大城市减负越成了空谈,看看周末学而思,励步等培训机构里外接送娃的人潮,就知道学校减负都到外面机构全部恶补回来了,苦的是娃,掏的是家长的血汗钱……
的精彩回帖
怎么允许他起那么晚?告诉他不上学就要去打工赚钱,没人能养他一辈子的!
的精彩回帖
校内校外各有职能,校内政府管;校外市场定,家长用腿选择!
的精彩回帖
本帖最后由freeliver于:59编辑
昨天是开学报到第一天,学校就安排了“假期作业”考试。
这次考试就在班里举行(以往都是很正式的考试,分散在几个教室),数学100分钟,其他科目都是60分钟。现在时间最宝贵,所以不能花太多时间在形式上了。
考完试,F跟我感叹说,考试的时候,觉得整个人都像是“烧着了”;他前几天还在问我,为何做题时脑袋不发热,我当时就说:“这说明你还不够投入!”果然!
看起来,F目前对这次考试自我感觉良好。不过这反而让我有点担心。
从假期作业看,F存在两个比较大的问题:
1、经常看不懂题目。从他的解答看,题目所考察的知识点他是知道的,但是却“答非所问”;
2、概念模糊不自知。错题重练,再出错,然后在我的追问之下,才发现自己真的不懂。
知识上的缺陷不可怕,知道自己不懂,稍加注意,多做几个题也就补上了。但上述的两个问题,却是他自己目前不能自我察觉的问题,“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这种问题不好办。
期末时,有个牛孩考了接近满分的成绩,在考后总结中,分析自己有些题当时做起来并非是十足的把握,实际上存在弱点。
F的分数比人家低,却自认为除了扣分的那几个题之外,其他题自己都真的一点问题都没有。事实当然并非如此——从其他科目的试卷上可以明显的看到这一点。
——这就是思维能力的差距。
笛卡尔说:“越学习,越发现自己的无知。”
成绩最优秀的孩子往往具有更深的内省能力,就算考了满分,也还是能够清醒的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因而更加的谦虚,也更明白自己的努力方向。
F现在还处在自我感觉学得还不错的阶段,希望他能早日前进到“觉得自己无知”的状态。
的精彩回帖
 不知不觉,高考已经过去好几个月了,但它在我的青春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我们身边不乏有人在诟病高考,说高考让孩子们从小失去了自由放飞的权利,导致孩子们的想象力枯竭,创造力无法跟国外的孩子媲美。
  在我看来,高考也许是中国最公平的竞争方式。我一直相信的一句话,每个孩子生下来时都是一张白纸,而父母和社会是影响这幅画的很大因素。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会说高考是公平的,因为高考的分数真正依靠的是你的实力。仍记得高三的时候,老师经常会对我们说,高考是你们人生最大的转折点,更是你们离成功最近的一道门。是啊,对大多数人来说,可以通过高考改变自己的命运,让自己能够透过这扇窗,看到外面更广阔的世界。
  提起高考,不得不说那是一段艰难的岁月。我觉得我算是一个“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孩子,从小到大没有操心过太多事情,高考几乎是第一件我要对自己负责的大事。我把它看得很重要,却也没有因为它放弃自己的其他活动,可是即便如此,高三的学习压力也让我喘不过来气。那段时间我常常在思考,我们思想活跃、身体健壮,在这么好的年龄里,为什么只能坐在课桌前?直到现在,我才发现那段日子有多么宝贵,那种为了一个目标不懈努力的斗志,也许是我们这辈子都很难再有的。一个人的人生中可以有很多梦想,可是又有几个梦想是可以像高考一样,让你有着无穷的动力和奋斗的激情的?
  宿舍有一个女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的家庭并不富裕,我知道她渴望通过高考改变她的命运。我们一个月放一次假,她却从来没有回过家,在高三的那段日子里,她每天早晨总是第一个冲出宿舍门,第一个到达教室,第一个开始学习。早晚的饭总是在食堂到教室的路上吃完的,午饭也只是一个简单的手抓饼,经常听她开玩笑地说,我好想吃一顿米饭。难能可贵的是,她总是微笑着的,耐心地求解每一道题,她从未停止过她的脚步,也从未放弃,我在她的眼睛里看到了很多人缺少的东西——希望。
  另一个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我高三的同桌,他是个男生,整整一年的时间里,他用来打发日子的是数不尽的杂志和小说,与其说他放弃了学习,不如说他是选择了逃避,失去了面对高考的勇气。
  岁月一年又一年流逝,我们也终于成为了高考的故人。我们都知道,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去面对高考,也不是每个人都能轻而易举获得成功。我见过为了学习深夜苦读的人,也见过在课上酣睡的人,见过谦虚谨慎的人,也见过吹嘘莽撞的人,但是最终,在高考面前,不管我们来自何方,不论我们心之所向,我们都是平等的。
  上了大学以后,我渐渐发现,大学虽然也有各种考试,但有不少人却在忙着社团等各类活动。对比大学事务的繁琐和社会生活的复杂,高考变得简单得多,不要在没有看到世界全貌的时候就去议论纷纷,高考没有那么不好,是很多人都看到得太少。
  汪国真曾经说过:“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高考的确在我们的生命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它并不是我们获得成功的唯一途径,其实我们缺少的并不是学历那张纸,而是实现自己梦想的勇气和脚踏实地的行动。高考筛选的并不是能做对多少道题的人,而是那些为了梦想培养出的踏实、坚强的优秀品质。
  我的一个朋友对我说过,高考让她失去了对唱歌、画画的热爱,但是在高考之后她也并没有继续她的爱好,其实这就是她的选择。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也是一样的,我们的选择决定了我们的未来,希望大家都能用正确的眼光看待高考,认真选择人生中的每条道路。
的精彩回帖
我是非常不赞成这种方式的,现在孩子英语,数学都有app作业,对于英语来讲,似乎还是有一点优势,毕竟有语音,但数学我看了,完全是浪费时间浪费眼睛,明明用比一下就写好的题,非得在小小的字里面找答案,完全没有必要,所以教育部门还是要参与管理,否则逐渐地这样那样的app越来越多,弊端必然越积越多
的精彩回帖
现实生活中孩子的教育问题都是妈妈负责
的精彩回帖
不要减负,布置的作业在放学后由老师辅导在学校完成,学校可向学生适当收点辅导费,发给辅导老师加班费,不留家庭作业。前几天在报纸上看到过杭州有一部分学校已经这样做了,只是它们不向学生收费,经费由当地政府负责。
的精彩回帖
所以与其给学生减负,倒不如加强教师师德、提高教学水平更实际。
的精彩回帖
随着电脑的应用普及,这是必然的趋势,不用谈电脑色变,这不是游戏,不存在成瘾吧!
的精彩回帖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女人整天无所事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