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东北三省给去农村种地地补的钱是怎么补的?

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选项立项的有关要求和《湖南省2017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发展项目申报指南》等相关政策,经竞争立项,确定“长沙市长沙县100亩蔬菜种植基地改建项目”等2...
浏览次数:1474
收藏次数:0
宜兴农业支持保护补贴以“谁种地、谁受补”的方式发放现金。补贴标准暂定80元/亩,含种子款32元、肥料款48元,农户凭购买种子的发票登记领取。...
浏览次数:454
收藏次数:0
国家非常重视农村农业工作,所以积极完善农业补贴机制,保障农民的利益。但目前我国的农业补贴政策繁多,搞的农民也应接不暇,下面就展示2017年最值得期待的十大农业补贴政策。...
浏览次数:471
收藏次数:0
关于农业补贴,种类非常繁多,而一些农村由于宣传不到位,导致很多农民对补贴项目根本不知情,因此,部分农业补贴也并没能落实到农民手中。而2017年这14项农业补贴很容易漏领,看看你领了...
浏览次数:465
收藏次数:0
会在日前准时发放,具体的发放形式是直补到户,这样一来减少了中间周转环节,提高了发放效率,避免了补贴款的发放形式。...
浏览次数:452
收藏次数:0
据悉,东三省饲料企业收购新产玉米补贴公布,其中黑龙江省最高。 2月下旬,吉林、辽宁及黑龙江省相继公布了饲料企业采购玉米补贴标准,且因留给饲料企业收购的时间仅两个多月,其收购积极性明...
浏览次数:455
收藏次数:0
5月15日,南阳市财政局农业科科长王月莹作客南阳市财政局值班节目,就听众所关注的农业补贴政策调整、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等问题进行解答。...
浏览次数:466
收藏次数:0  当前位置:&→&“玉米种植”以新应新
今天是:日
水产养殖网―水产行业专业信息平台!
“玉米种植”以新应新 农资动向以变应变
13:11:00  中国水产养殖网  出处:中国农资        浏览量: 5690 次
――东北地区种植结构调整与农资流通现状调查□《中国农资》记者&nbsp宋安勇&nbsp  2016年春耕时节,记者对东北地区辽吉黑三省进行了实地调查,时值相关政策对我国北方“镰刀弯”地区的玉米种植要求进行结构调整。经过了2016年东北地区整整一季的种植,东北三省的玉米种植面积锐减,如火如荼的玉米种植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玉米改种其它经济作物这样一派截然不同的景象。  东北地区的农业结构,关乎我国农业的稳定与发展,涉及玉米等粮食作物的种植与交易,影响着我国粮食市场的走向。一年之后,参与玉米改种的农民和企业的钱袋子究竟是鼓起来了还是瘪下去了?在种植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特别是限制玉米种植的政策下,东北地区的农资流通和农资供应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nbsp2016年12月中旬,记者再度踏上关东黑土地,在传统的玉米种植区进行了一场为期10余天的实地调查。  现象篇&nbsp三省种植结构调整现象不一  现象一&nbsp非“镰刀弯”区玉米种植积极性降低  在辽宁省阜新市,记者采访了“中国农资”小型合作社阜新中心社社长肖延宏,面对过去一年来该地区和毗邻的内蒙古地区的种植结构调整,他的看法较为客观。肖延宏告诉记者,按照国家政策严格意义上划分,阜新地区并不在“镰刀弯”地区划定的范围之内,然而辽宁地区的种植受市场影响较为强烈,当地农民纷纷进行了改种。在辽宁省沈阳市,“中国农资”小型合作社东北运营中心主任兼黑山中心社社长孙野表示,辽宁省的中西部地区虽然是非“镰刀弯”地区,但是该地区的农民的玉米种植积极性也大打折扣。在这一地域,经济作物种植开始复苏,大棚蔬菜种植面积有所增加。  “中国农资”小型合作社东北运营中心副主任林柏杉向记者介绍,2016年在东北三省的非“镰刀弯”地区,葵花的种植面积在扩大。除此之外,高粱和糯高粱种植面积也在增加,高粱产业中,酒用高粱和食用高粱都有所增量。在非“镰刀弯”地区,各级农业部门应该将国家政策向农民具体解释清楚,让农民提振种植玉米的信心,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总而言之,国家对于“镰刀弯”地区进行种植结构调整,加之近几年的玉米收购价格的不佳,非“镰刀弯”地区的农民对玉米种植失去信心,这也是盲目改种产生的原因之一。  黑龙江倍丰农资集团副总经理张晓彪认为,在2016年“镰刀弯”地区种植结构未调整之前,玉米播种面积超过国家规定,使得休耕轮耕农田面积减少。经过了2016年一年的调整,省内非“镰刀弯”地区种植玉米的面积也在下降,这是种植者考量市场销售形势后的自发行为。由于第四、第五积温带的玉米质量较差,大范围缩减种植面积是可行的。  现象二&nbsp玉米价格低迷,其它作物后来居上  自从国家取消了玉米临储价格和保护价格,玉米价格完全按照市场化放开至今已有两年的时间。2016年“镰刀弯”地区又进行了种植结构调整,如今的情况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孙野告诉记者,2016年辽宁中西部玉米一直不值钱,农民改种花生者居多。随着玉米价格的下调,近阶段含水量为20%的玉米,收购价格仅在0.75元左右/斤,标准含水量(14%)玉米,收购价在0.82元/斤。仅以辽宁中部地区为例,2016年传统玉米种植面积的1/5已改种花生,造成这种现状的根本原因在于当地花生的收购价格相对较好,近期在2.5-2.6元/斤。  肖延宏说,以2016年阜新地区为例,玉米改杂粮面积加大,杂粮杂豆的收成也不错。杂粮种植成本相对较低,不少农民尝到了改种的甜头。  现象三&nbsp部分地区政策落实尚有差距  就在记者采访林柏杉结束后,他向记者出示了一份文件,文件的内容是吉林省印发的“镰刀弯”地区划定和种植结构调整等方面的消息。林柏杉告诉记者,2016年春季国家文件确定了“镰刀弯”地区的范围后,吉林省单独下达的这份文件把省内的白城、松原和东部长白山脉部分地区也划入了“镰刀弯”地区。  在吉林省白城市镇赉县,“中国农资”小型合作社镇赉中心社社长王金才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说,预计2017年起,玉米种植面积将缩减20%-30%。农民直观地感觉到种玉米不赚钱,自然而然地想要改种其它高附加值作物。白城地区对于“镰刀弯”地区的种植结构转型不强制干涉,玉米种植除转基因非法种植之外,其它作物品种的选择不加以强制干预。  记者来到吉林省松原市后,“中国农资”小型合作社松原中心社社长宋树国向记者介绍称,&nbsp2016年省内关于“镰刀弯”地区种植结构调整的政策并没有落实到位,在当地大面积种植的作物依然以玉米为主。然而值得关注的是,尽管政策的落实在松原地区并不到位,但是花生种植面积有所扩大,加之花生收购价格偏高,合作社利润空间大约1万元/公顷。宋树国还称,2017年当地玉米减量种植已成为必然,花生种植面积的扩大,会在当地形成新的农业产业链形式。合作社介入到花生种植和加工过程中,减少农产品流通的中间环节,让社员在2017年市场不稳定的条件下,依然保持稳定收入。  现象四&nbsp补贴政策因地而异,有人喜有人忧  对于我国的农业种植者而言,国家和地方的各项政策补贴是关系到一年的种植是赚是赔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本次实地调查采访中,记者听到各地出台农业补贴政策的内容也是五花八门。  孙野告诉记者,以黑山为代表的辽宁中西部地区农业补贴落实情况较好,但补贴仅限于玉米种植,种植其他作物不存在补贴。中心社的社员不仅得到了国家补贴,合作社还为社员进行了专项补贴。肖延宏则对记者透露,阜新地区玉米补贴为150元/亩。令农民喜悦的是,经济作物种植也有补贴。  在林柏杉看来,玉米种植国家补贴是挽救农民的有力措施。他乐观地对记者分析说,仅以玉米种植为例,近两年来表面上看似各地的玉米收购价格都在下降,然而从国家补贴的角度来分析,实际到农民手中的收入并没有减少。很多农民没有意识到国家补贴收入也是种植收入的一部分,只是片面地认为种植玉米不赚钱,在这样消极心态的作用下,直接导致农民在玉米种植方面投入减少。  思考篇&nbsp如何让种植者有利可图?种植转型升级怎样继续?  思考一&nbsp种植结构调整使有些企业亏损  在2016年春耕时节的调查采访中,记者曾深入黑龙江省西部的“镰刀弯”地区进行实地查访,当地由于政策的限制,原有的玉米种植区几乎全部改种大豆。经过了一年的春种秋收,当地从事农业开发的企业究竟收益如何,记者再度采访了在黑龙江省讷河市从事农业开发的中农集团控股黑龙江有限公司。  中农集团控股黑龙江有限公司农业部经理李永刚接受了记者的采访,李永刚告诉记者,2016年公司在讷河地区种植总面积6.9万亩,该地完全位于“镰刀弯”地区,因此全部种植大豆。该公司自2013年年底开展种植业务以来,在土地流转市场的高价期进行流转土地,随着玉米市场临储价格的取消和“镰刀弯”地区种植结构的调整,一系列的变革对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作为国有企业,现在只能在不利的情况下咬牙硬扛。  李永刚还称,&nbsp2016年收获的大豆已全部销售,收购价格较市场上相对高出一部分,可尽管如此,公司始终难掩亏损的现实。造成亏损的另外一个关键因素在于自然灾害造成减产,2016年夏季持续到秋季的旱灾,使得种植地块只有正常年景一半的收成,歉收带来的损失,完全属于天灾。目前农业保险赔付款到位大约500万元,而灾害造成直接经济的损失,只能听天由命。预计政府面对玉米改大豆试验项目,将会对公司有一部分资金补贴,大约为150元/亩,不论是国家补贴、保险赔付款支付和地方政府的补贴款,面对2016年重灾之年和种植结构调整,上述款项弥补企业依然是杯水车薪。  思考二&nbsp如何让种植者不再迷茫  作为全国最大的农业开发企业,北大荒集团进行农业开发的总面积在全国首屈一指。在本次调查采访中,记者采访了北大荒农资集团副总经理张怀杰。张怀杰告诉记者,在黑龙江省内西部的“镰刀弯”地区,玉米已经全部改种大豆,“镰刀弯”地区纳入的范围以九三、北安、齐齐哈尔农垦局为主,北部地区的绥化农垦局也有部分农田纳入“镰刀弯”地区。上述地区的天然条件不适合玉米种植,垦区改种的总面积大约1000万亩。另外,改种地区水田很少,仅有少量的经济作物种植,其他绝大多地块只能种植大豆。必须注意到的是,大豆同玉米的产量无法同日而语,另外大豆的市场行情也不尽人意。大豆种植受到产量和市场销售形势限制,不少垦区种植了1年的大豆后,直观感觉不如种植玉米。2016年经过了一系列种植结构调整,却使得不少种植企业感到茫然,其中最直观的感觉就是种啥都不挣钱。另外2016年旱情严重,大豆产量受到旱灾的影响,产量极其不乐观,大约整体减产40%。种植大豆的农场不少场长称,大豆在灌浆期遭到旱灾,无疑是对2016年的大豆种植带来了灭顶之灾。  王金才对记者称,如果白城地区大面积改成杂粮种植后,农业的风险将会更大,销售风险成为了摆在杂粮种植者眼前的问题。杂粮收购价格波动幅度过大,过山车式的价格涨跌使种植者时刻处于提心吊胆中。归根结底,当地杂粮种植面积不应该盲目扩大,在2017年的转型中,如果实行旱田改水田种植水稻,农民也许还可以获得几年的保护价格,可如果盲目地改种杂粮杂豆,农民将会陷入更加迷茫的状态中。  思考三&nbsp种植结构转型升级如何继续  在记者的采访中,不少被采访者面对正在进行的种植结构转型升级考虑得很深远,面对有些凌乱的种植结构调整,他们不仅对记者建言,自己也身体力行地投入到了当地农业的发展变革中。林柏杉认为,从种植结构上看,黑龙江省有些地区玉米改种马铃薯面积较大,改种马铃薯和改种大豆的地块均有补贴,另外马铃薯主粮化也是刺激其面积增长的原因之一。2017年,传统的马铃薯种植面积很可能翻倍。然而必须注意到的问题是,如果马铃薯种植面积翻倍,当年的收购价格绝对不会乐观。当前东北地区的马铃薯全产业链尚未形成,在面积增加的条件下,价格和仓储成本会形成农民获取收入的新的“拦路虎”。&nbsp林柏杉还称,2017年,农民自发改变种植结构的风险增加,预计辽宁花生的种植面积也会翻倍。农民应该注意到的是,在非“镰刀弯”地区,玉米补贴属于专项良种补贴,如果随便改种其它作物,有可能会得不到相关补贴。现阶段,还是要呼吁非“镰刀弯”地区的农民要保持谨慎的态度,不可盲目跟风。  肖延宏则是站在整个东北三省大农业的角度进行分析,他认为2017年东北地区的不少农民会处于迷茫期,下一步如何进行调整?是摆在眼前的重要问题。说到底,种植结构的调整不是随便的调整,调整的关键在于市场需求、农业大环境分析和农产品仓储要求。另外种植结构的调整还要在于规模化,小规模甚至一家一户的调整意义不大,只有全镇乃至全县形成规模化种植,转变种植结构的意义才能体现出来。现阶段,合作社着力于打造农产品进城的主要业务,特别是生鲜副食品进城和体验式营销,力争让农民增产又增收。在种植结构转型的条件下,品牌化战略是当下发展的重点,打造品牌、突出名牌是今后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农资篇&nbsp种植结构调整引发连锁反应  黑龙江&nbsp大型农资流通企业处变不惊  面对整个东北地区如火如荼的种植结构调整,对于各家农资流通企业产生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然而作为“粮食的粮食”的提供者,如何在这场大变革中站稳脚跟屹立潮头,各家农资企业的“打法”都各具特色。  张晓彪客观地分析称,随着黑龙江省玉米种植面积的减少,势必对化肥用量造成影响。按全省玉米缩减种植总面积计算,2016年尿素使用量减少了30万吨(折纯),玉米每亩地每次追肥30-35公斤,大豆用肥量是玉米用肥量的1/3,而其他作物的用肥量远不如玉米。从化肥营销上看,近期化肥市场反应不算太明显,加之近期生产企业开工率低,化肥产品发运不便,因此市场上的价格起伏并不明显。  种植结构的调整还对化肥市场的供应和销售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然而这种影响是相对较轻的。尿素方面,省内尿素的生产企业主要有大庆化肥厂、中海油华鹤等支柱企业,其他以内蒙地区生产为主,产品的发运相对容易,尿素可以满足全省的工农业需求。随着2016年10月份冬储陆续启动,冬储积极性较往年略高,然而随着尿素价格的陆续上涨,不少经销商储备积极性下降,呈现出观望状态。磷肥方面,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环保因素导致开工率下降、加之发运不畅等因素影响,导致磷肥也有一定上涨空间。总而言之,尿素、磷肥、钾肥成本推动价格上涨,虽然三大肥料的价格处于上涨阶段,但上述几个影响因素逐渐缓解后,价格变化仍存在不确定性。  张晓彪还称,资金问题一直是阻碍农民春耕和农民创业的瓶颈。农民贷款难、贷款审批速度慢,造成农资行业常年赊销、收账难,尤其土地流转以来,种田大户对资金的需求更为迫切,助农融资贷款成为为农服务的重要环节。倍丰集团作为为农服务的骨干力量,积极探讨农村金融服务,与各大银行签署农业供应链金融合作战略协议,在省财政厅的支持下开展财政贴息农资直供贷款业务;与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合作为农户办理信用卡、担保贷款等业务,为优秀的合作伙伴、种粮大户、农合组织提供便捷高效的融资支持,合理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能力有限、难以扩大农业生产规模等问题,充分发挥“四两拨千斤”的经济杠杆作用。  张怀杰对记者介绍说,黑龙江地区的种植结构调整,对于农资企业产生较大影响,2016年库存的肥料全是氮肥,其原因就在于种植结构调整,化肥施用总量下降,施用品种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氮肥使用量下降。在传统的种植习惯中,常年的大量氮肥施用,使得磷肥施用量未见增加,钾肥基本和过去持平。从公司流通业务来看,2017年争取做到直供肥料65万吨,坚持氮磷钾三大元素肥,自行生产掺混肥料,基本上达到不用复合肥的目的。与此同时,还要将农垦系统的科学施肥经验传播下去,在种植结构调整的前提之下,把农垦系统的农资直供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起来,争取让系统内的各大垦区和管局在2017年能够获得一定利润。  吉&nbsp林&nbsp种植结构调整对化肥冲击不大不小  王金才向记者坦言,预计2017年,农民种地的积极性不高,对于作物的选择也会较为迷茫,2017年前期的农资销售不会太火,直到播种前一个月集中销售才会体现出来。当前冬储的价格优势还在,当地冬储依然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但是走货量不大。原因在于当地的土地连片化进行的不好,大量的冬储工作进行不畅。2017年当地用肥的配方会发生大的改变,菌肥和有机肥会大行其道。造成菌肥和有机肥火起来的因素在于连年的化学肥料大量使用,造成土壤板结明显,有机肥的大范围推广,对作物品质提升起到保证作用。另外,化学肥料的价格透明,有机肥尚有部分利润空间。在这样的形势下,2017年的肥料销售不会好做,作为一名农资人,直观地感觉农民的地终究还是要种,化肥还是要买,但是化肥销售的利润至今无法预计。  宋树国担忧的问题在于农资赊销。他告诉记者,种植结构调整后,对农资销售最大的影响就是赊销。农民收入的降低,更直接导致了赊销的加剧。2016年当地冬储情况较好,各级经销商提前进货量较大。种植结构调整对农资供应数量的影响不会太大,走货量会因作物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但是对于广谱型的农资产品而言,数量和价格均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  辽&nbsp宁&nbsp农资产业也在面临调整  作为一名老农资人,孙野对当前的农资市场始终保持着敏锐的洞察力。他对记者介绍称,种植结构调整后,辽宁地区玉米肥料销量锐减,花生肥料销量提升,肥料销售战略要对此进行调整。玉米一次性高氮肥用量较多,而花生则施用低氮、高磷、高钾肥料。市场行情上,各大品牌肥料中,销售上升的可能性都不大。其原因在于,虽然种植结构进行了调整,但产能过剩和肥料产品同质化竞争严重,直接导致销量上不去。当地冬储已开始进行一段时间,但由于农民的消费习惯发生变化,今年冬储的进货量并不大。农民习惯随用随买,也使得2016年冬储始终不温不火。前一阶段各种原料价格上涨,虽然使肥料价格有了一定的上扬,但影响到东北地区已然是强弩之末。真正影响肥料价格的因素是公路运输价格的上涨,使得鲁、苏、冀、鄂等省的复合肥运到东北的运价会大幅度增加,加之经销商加价幅度的提高,使得到农民手中的复合肥价格居高不下。另外东北地区铁路运输当前以取暖煤和电煤为主,农资运输地位下降,车皮运输的难度加大,经销商往往更习惯采用汽运,这样就导致肥料运价无法进行打压,市场价格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今后规模化种植大行其道后,小农资经销商会被淘汰出局,大型企业和厂家会与大规模种植者合作,种植者将农资成本压低,才能够获取利润。  肖延宏也认为,一年的种植结构调整直接导致了肥料的不好卖,杂粮和蔬菜种植不能使用氯基复合肥,而硫基复合肥价格较高,直接影响农民用量。此外,种植结构的调整对于中农集团土壤调理剂的发放,也构成了一定的困扰。  林柏杉则认为,东北地区种植结构调整对农资的影响主要在品种调整上,农资产品总量变化不大,然而对于农资销售的价格影响较大。玉米肥投入减少,花生肥投入增加,这虽然是显而易见的事情,却直接影响相关农资产品的投入和价格。从农资产品投入量来看,农民对农药、化肥投入的减少不算明显,在种子和农机上的投入变化相对较大。从2017年的玉米种植分析,高档种子的销路会很窄,中低档相对好一些。归根结底,在调整种植结构后,非“镰刀弯”地区种植玉米,若想有利可图,关键因素在于以下四点,其一,规模化种植;其二,提高科学种田水平;其三,精英化种植;其四,选择合理的时机进行销售。以上四点才是种植玉米,达到高收入的不二法门。&nbsp&nbsp
投稿信箱:tougao@shuichan.cc
上篇新闻:
下篇新闻:
& 相关资讯:
& 相关文库:
没有相关资料
扫一扫下载水产村手机客户端
客服热线:025-
技术:客服:
地址:中国南京汉中路185号4F 邮编:210029
南京问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扫一扫加入中国水产养殖网微信今年东北药材种植情况简报::金农网新闻-.cn
今年东北药材种植情况简报
每年三月下旬至四月上旬,气温升高,正是东北三省广大农民谋划种植项目的“黄金季节”。继2005年东北三省农民掀起中药材种植热潮之后,年连续两年药材种植热度不减,换言之,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从年已连续三年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种植面积总量估算在20万亩(每亩为667平方米)左右,其中黑龙江为7万亩,吉林约为9万亩,辽宁约为4万亩。那么,今年东北三省中药材种植状况怎样呢?前不久,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的农村经济调查队对东北三省农民2008年种植项目进行了一项种植意向的专题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今年三省农民种植粮食作物的占到调查总户数的71.6%,种植其他作物的占到调查总户数的12.4%,种植中药材的占到调查总户数的16%。历年统计资料表明,东北三省农民2005年种植中药材的总户数约占调查总户数的15.4%,年增加至31.5%,2008年种植中药材的总户数为16%,与2005年的15.4%相比大体相等,但与年的31.5%相比,则下降了15.5%。
今年东北三省农民种植中药材的面积缘何下降呢?前不久,笔者进行了走访调查,并对边远县份的老药农进行了电话采访,同时,请教了三棵树、吉林等几位老药商。现将调研结果披露于后,仅供业界人士参考。
一、信息闭塞的农户不再种植药材了
实践证明,种植中药材同种植其它作物一样,要以市场为导向,准确了解市场信息,市场需求什么药材品种,不需要什么品种,种什么品种有市场潜力,效益可佳,种什么品种市场爆满,得不偿失,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但由于种种原因,东北三省许多药农对中药材市场多渠道、多方位、多层次的种种信息不完全了解,甚至完全闭塞,如同“外星人”来到了中国,对外面的信息知之甚少,结果造成市场供过于求,库存爆满,大量药材积压在家里、留在地里,市场无人问津,遭受很大损失。如2004年三省农民见2003年平贝母市场价格大幅上涨,每千克可卖到200元以上,每亩纯收入超过万元,于是,三省平贝母主产区的100多个市县的几万户农民、林场工人、农场以及下岗职工一哄而起,大种特种,种植面积锐增十几倍,产量由千吨骤升一万吨以上,结果库满为患,市场无人收购,价格由260元的高峰跌入30元的谷底,2004年至今5年的时间里留在地里和农民手中的平贝母最少在5000吨以上,足够市场3—5年所需,三五年内不种平贝母市场也不会脱销。由于一些农民信息闭塞,不以市场为导向,造成血本无归,欲哭无泪。吃一堑,长一智,“亡羊补牢,意犹未晚”。今年药材种植意向调查中,很多不懂市场,不了解市场信息的农户理智地放弃了药材种植,改种自己熟悉的粮食作物和一些效益较好的经济作物。由于增加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中药材的种植面积便相应地减少了。
二、不懂GAP技术的农户不敢种药材了
前些年,东北三省农民很少有人懂中药材GAP规范化种植技术,也很少有人采用GAP去种植中药材,多数老农民仍然是沿袭着百年不变的老传统、老经验、老方法,而且不严格按照季节种植,甚至有些农户不分南北药材在东北三省是否适宜种植,只要价格上涨就种植,结果造成南辕北辙,事与愿违,种出的药材不但产量低,而且农药和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药材质量达不到药用标准,药厂、药市、药材公司拒收,导致种植效益大跌,甚至赔本,少数人倾家荡产。农民接受了惨痛教训后,掘弃了药材种植的许多老办法、老经验,虚心接受了许多新技术、新经验,积极参加各类药材种植培训班,听专家讲课,有些药农还请专家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指导,并不惜重金购买各类药材科技书籍,千方百计地为种好药材“充电”。与此同时,一些文化水平很低,接受不了GAP技术的“外行”农民,今年不敢种药材了,而是重操旧业种粮、栽树,发展庭院经济,通过其它途径增加收入。
三、种粮、养殖、种药“三分天下”
往年,东北三省种植中药材的农户占有较大比例,近年,由于国家为粮农增加许多优惠,免交粮食税,种粮给补贴,提高粮食价格,种粮与卖粮自己选择,国家不硬性规定——这些利好因素极大地鼓舞了农民多种粮、多打粮、多收入,而且种粮无风险,不愁销路,亩产效益较高,而且稳定,相比之下,种药材不是多数农户的“老本行”,加之这几年药材价格变幻莫测,忽高忽低,很不稳定,销路不畅,风险很大,造成一家一户分散经营药材种植难于驾驭市场,市场风险不宜规避,因此,今年种药材的农户减少了,种粮食的农户增多了。与此同时,近几年三省农民养殖大牲畜,特种经营动植物和家禽的人增加了许多,从而在东北三省广大农村形成了种粮、养殖、种药“三分天下”的农村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新格局。
种粮占去了绝大部分土地,养殖占去了农民大部分精力,造成药材种植的“地盘”减少了,种植户减少了,种植规模减少了。这一“三少”现象充分说明市场经济是个“变数”经济,是任何人不能改变的,只要广大农民和经营者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理智对待种什么,不种什么,就不会吃苦头,栽跟头。
四、种植品种减少,种植面积缩减
前几年,三省药材主产区的一些农户在种植什么品种这个事关效益大事的问题上,多了一些盲从,少了一些理智,他们很少从市场需求出发,不是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地去发展药材生产,而是盲目地跟风跑,人家种什么,我也跟着种什么,什么赚钱就种什么,结果造成药材大上,效益大下,让许多农民吃了苦头。今年则不同,他们在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帮助指导下,以市场需求为先导,搞好市场调研,发挥地域优势,因地制宜地选择最佳品种,同时积极采用GAP规范化种植技术,可以极大地减少药材生产中的农药、重金属超标等质量问题,确保药材质量,生产出符合国内外市场需求的高品质中药材,增加农民收入。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今年春季东北三省药材主产区的农民重点选择了人参、甘草、北沙参、北龙胆草、黄芩、防风、柴胡、玉竹、辽藁本、紫草、金莲花、黄柏、刺五加、猪苓等十余个品种;减少了西洋参、北五味子、穿山龙、党参、黄芪、桔梗、远志、百合、天南星、板蓝根、细辛等品种的种植面积;弃种或极少量种植平贝母、小茴香、牛蒡、红花、贯众、枸杞、紫苏、天麻、灵芝等一些品种。
由于减少了几十个药材品种的种植,以及上述诸多因素 ,导致2008年东北三省药材种植减少,同比减幅约15%。
五、药材种子、秧苗滞销价滑
由于东北三省今年药材种植面积减少,导致三省各地药材种籽和苗木(以下简称种苗),由上年的畅销变为滞销,销售量由上升变为减少,种苗价格也同时大幅下降。据近期对辽宁、辽宁、黑龙江三省十余处中药材种苗市场走势的调查,总销量平均较上年减少30%左右,50余种种苗价格平均下降25%以上。其中北五味子种籽(已经处理过的)由上年的800一1000元(千克价,下同),下降至400—500元;甘草种籽由35元,下降至25元,北龙胆草种籽由200元,下降至100元;北沙参种籽由30元,下降至25元;黄芩种籽由45元,下降至30元;黄芪种籽由80元,下降至50元;人参种籽由300元,下降至250元;知母种籽由30元,下降至20元;关防风种籽由70元,下降至60元;远志种籽由100元,下降至70元;天南星种籽由60元,下降至50元;板蓝根种籽由20元,下降至10元;荆芥穗种籽由25元,下降至15元;紫苏种籽由15元,下降至10元。防风秧苗由3元,下降至2.5元;天南星秧苗由8元,下降至5元;旱半夏秧苗由10元下降至6元;北五味子一年生秧苗由0.5元,下降至0.25元;二年生秧苗由2元,下降至1.5元; 三年生秧苗由3元,下降至2元;知母秧苗由2.5元,下降至2元;北龙胆草秧苗由0.05元,下降至0.025元;关黄柏一年生秧苗由2元,下降至1元,二年生秧苗由3元,下降至2元,三年生秧苗由5元,下降至3元;刺五加秧苗一年生由0.5元,下降至0.3元;二年生秧苗由1元降至0.7元,三年生秧苗由2元,下降至1.5元。
关键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去农村种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