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弟安式战斗唿哨怎么吹

深圳学派建设要有问题意识
【】【中国文化报】第7版:南国风&理论前沿
  2013年初,刘云山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强调服务意识、问题意识、创新意识。他还引用了马克思的一句名言“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来阐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直面问题、研究问题、回答问题、积极推动问题解决的时代紧迫性。这对构建深圳学派有指导意义:没有深圳特区的问题,便没有深圳的学术、深圳的学派;构建深圳学派就要有问题意识,而且要有“特区问题意识”。
  一、深圳学派主要应是问题性学派
  问题意识是我们进入深圳特区逻辑大厦的重要路径,也是我们进一步认识深圳学术文化的重要视域。问题是科学创造、理论创新的起点。马克思认为:“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马克思的这段话,明确指认了哲学思考应有鲜明的问题意识,所以恩格斯说,马克思的深刻洞察力和伟大创造性的一个表现,是“在前人认为已有答案的地方,他却认为只是问题所在”。所谓问题意识,简言之是指人们自觉地认识问题的程度。问题,在这里不是指存在的不足或短板,而是指学术文化中的“问题意识”,这里指“特区问题意识”。问题意识具有3个主要特征:一是客观性,问题意识不是主观任意产生的,而有其客观的依据;二是预测性,问题意识实际上也是一种超前意识,是为了防患于未然、少出差错、少走弯路而进行的一种预测性思考和探索;三是批判性,这种批判性实质上是一种辩证的扬弃,即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继承积极因素,抛弃消极因素,推动事物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从学派的产生来看,学派分为师承性学派、地域性学派和问题性学派。问题性学派,因为研究同一个问题,其研究旨趣、方法相同而导致学术观点相同,尽管没有地缘或人脉的联络,也可以形成一个学派。
  美国建国两三百年,在经济领域就有弗里德曼学派、公共管理学派、印第安纳学,城市社会问题的“芝加哥学派”等。芝加哥典型的城市社会问题确定了“芝加哥学派”城市社会学的研究方向。芝加哥的城市社会问题,是社会学研究最好的土壤和实验场。美国的历史学家公认“如果说有哪一个城市最具有工业时代城市化的典型特征的话,那就是蒸蒸日上的芝加哥”。身处典型社会问题之中,“芝加哥学派”的研究自然会将其作为最好的实验室。
  深圳位于改革开放前沿,实践在先,遭遇和化解各种问题在先,创新也在先,因此,深圳的理念势必会走在先。建设“深圳学派”,可以深入研究中国改革攻坚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中深层、尖锐而又复杂的重大问题,为国内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和经验借鉴,以此来推动深圳乃至中国科学的迅速发展。
  深圳学派的建设重在积蓄力量,善于抓住机遇。打造学派有几个机遇,改革开放初期,深圳面临的问题都是国家面临的问题,有问题,这个问题一定具有全国性的,如果我们率先对前沿的问题进行研究,有前瞻性的看法、观点,一定会对全国产生影响力,有助于深圳学派的建设。
  深圳经济基础发生变化了,成了中国发展的窗口,就会遇到一些前所未有的问题,会引起全国的关注,有些负面问题还会放大,也会出现与众不同的特点,那么与之相应怎么解决这里面的问题,怎么推动这里面的发展,必然会有学术上的独到见解,必然会有相近学术流派,这就是深圳学派所形成的历史背景。立足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以研究深圳问题为主攻方向,接着才是具有全球视野、具有时代精神、具有民族立场、具有深圳表达、求真务实的这样一个学派。
  二、构建深圳学派主要探究特区问题
  “深圳学派”可以概括为以研究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发展和创新为特色的学术群体。深圳学派不会是师承性学派,深圳学派应该属于问题性学派、实践性学派,集人类的智慧之大成,来创造性地解决深圳生存与发展中面临的当下及深远问题,这也是深圳学派的原点与原意。
  学派建设不能脱离深圳特区社会现实,学术问题的产生往往源于社会,回应着社会的呼唤。
  在深圳召开的“深圳学派”建设座谈会上,王京生同志指出,“深圳学派”要立足于深圳改革开放实践,结合深圳实际,把深圳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以一系列文化基本问题为研究主线并兼顾其余,助力“深圳学派”建设。
  深圳特区创造了世界“三化”的罕见奇迹,我们的理论也必须要相应地跟上去,有相应的理论解说、相应的理论成果,不仅对深圳特区,对国家、民族也是必不可少的贡献,深圳应该有这方面的话语权,对深圳特区来讲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理论认识到位,做法、决策也自然到位。
  深圳特区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有示范和引领作用。深圳遇到的问题,可能是其他地方将来要遇到的问题。许多社会形态都萌生在其他地方前面,许多社会问题也先于别处暴露出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不少始发于深圳,深圳对这些问题做出科学合理的解决,将会给其他地区提供借鉴。深圳特区是全国改革开放的试验场和先行区,是一个包容性较大的城市,深圳为中国的改革开放贡献了智慧,深圳经验、深圳道路则为“深圳学派”的形成提供了肥沃土壤、奠定了重要基础。深圳学派的研究对象应该从现实而不是从书本中寻找问题,扎根本土,放眼世界,解决实际问题。确立学术文化建设的现实指向和问题导向,成为与传统理论性学派不一样的问题性学派、实践性学派,逐步形成既有学理逻辑又有实践逻辑的学科体系。这些现实问题包括深圳的经济、金融、移民、文化产业、大众审美、城市管理和社会创新问题,以及深圳公益和志愿者等这些关系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如果“深圳学派”针对深圳现代发展遇到的问题能从学理上研究透彻,也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从全国范围内来看,中国的学术不断受到功利主义的野蛮侵蚀,弃学求术,学随术转,甚至以为有术就能改变一切。认识到这一点,在深圳需要胆识和勇气,这才能是一种进步。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从各个角度对深圳今日的学术现状进行反思,更有一批学者以个人的抗争和牺牲试图摆脱功利主义的桎梏和拜金主义的诱惑,试图向中国固有的学术传统回归,从中国历史文化的角度批判性地分析研究现实深圳特区,让深圳改革开放的特区问题真正浮出水面,深圳的学术研究也如影随形地成长起来。
  三、用问题意识指导学术文化实践
  打造“深圳学派”,既要反对文化浮躁,也要克服文化焦虑,形成具有全球视野、中国气派、特区特色的研究群体。打造在国内外具有话语权和影响力的“深圳学派”,是深圳学人的一个文化战略构想,也是深圳特区学术文化发展的一个顶层设计。在促进深圳学派的形成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区经济研究、创新文化、移民文化、文艺美学、城中村等深圳特区的前沿问题,是深圳特区的优长学科,这些研究具有学术创新性特质,是深圳的特色和强项。以下几项是便捷的学术文化实践领域:
  (一)深圳文学流派的形成有可能成为深圳学派建设的突破口
  深圳特区具备培育文学流派的文化土壤:深圳文化具有创新性、多元性、边际性和国际性的独特特点,有利于新样式文学形态的培育。
  深圳是“打工文学”的滥觞地,具有特别的文学形态。打工文学表征着底层群体在深圳这座城市的生存状态,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代中国在社会、文化转型期产生的某种精神现象和心灵矛盾,展示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轨迹以及城市打工群体复杂微妙的心路历程。从文化生态学角度,给当代中国文坛增添了一个新品种。1994年深圳《特区文学》曾审慎又及时地打出了“新都市文学”的旗帜。其立意是在改革开放背景下,表现城市化进程中文化冲突的文学。新都市文学有一定的组织和创作主张,在艺术创作中表现出新的特点。新都市小说具有强烈的人民性,更注重深圳改革开放的特征。
  (二)深圳移民文化研究已有良好的理论基础
  深圳特区是我国20世纪以来,继上海、香港之后80年代又一座新兴的移民城市。在短短30多年的时间,从最初只有30万人口左右的小县城,发展成为千万人口的大都市。深圳移民来自全国各地,为深圳特区带来了多元的移民文化。
  深圳学者把移民文化作为当代的典型范本,研究深圳的移民文化兼具同质化和异质化倾向。一方面,在移民们持续的文化互动过程中,深圳文化有了更多的文化认同和共同成分,文化间的极端差异减少。深圳移民文化从精神上讲就是以理想主义为指向的,是对生活在别处和未来的向往,是对新的生活和梦想的追求和创造。
  另一方面,移民文化也在不断孕育差别的增生,强化深圳人身份认同过程中的差异意识,营造具有多样性、包容性和开放性的文化氛围。移民们风习不同,流动速度快,文化整合难度大,也正因如此,经常性的置身文化差异之中,深圳人养成了对与自己不同的人和事物相对宽容、兼容并包的心态。近三十年来持续不断的移民过程为深圳特区带来了多元、兼容、开放的移民文化,使之成为一片开拓创新的沃土,逐步形成深圳特色的城市移民文化。
  (三)把创新文化培育为深圳的一个学派
  深圳特区的自主创新能力引人注目。深圳相对自由的社会人文空间给予个性选择的宽松度,基于平等交换原则的都市经济市场所包孕的人格平等意识、与市场契约关系相维系的现代法制观念及市场竞争原则对于一种守成型的农业文明心态的大胆超越。李源潮同志几年前曾带队到深圳考察时,注意到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在全国领先,自主创新成果引人注目。深圳特区取得这些成绩的深层原因是什么?深圳只有短短30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传承不够,深圳也缺乏大师,而深圳的高等院校很少,比起北京、上海、武汉真是凤毛麟角,科研实力也比不上内地许多城市。在调研座谈中,他提出了这个问题,深圳方面因为当时没有意识到这个特区问题,没有从理论上认真梳理。他认为,深圳高新自主创新成果引人注目的深层原因,一定是有一种创新文化理论的支撑,希望深圳能认真总结,向全国推广。
  李源潮的敏锐观察为深圳学派建设提出了一个崭新的领域和课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深圳市社会科学院就此课题立项,联合成立了“深圳创新文化研究”课题组,对深圳特区创新文化的基本要素、深圳特区创新文化的生成基础、深圳特区创新文化的典型特点和深圳特区创新文化内部循环规律、形成原则、拓宽深圳特区创新文化的路径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研究成果文章《发展创新文化,再创观念领先的新优势》、《深圳创新文化基本要素与内部循环分析》等,初步奠定了理论基础。
  (作者系深圳市社科院文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为什么北美那么优越的地貌条件却没有产生本土的较高级文明? | 知乎精选
为什么北美那么优越的地貌条件却没有产生本土的较高级文明?
【张运的回答(573票)】:美洲的先天条件不足限制了天花板高度美洲的印第安文明在这种限制之下已经尽力做到了最好以今天的眼光看,美洲幅员辽阔,资源富饶,远离世界上绝大多数热点纠纷地带,是数一数二的风水宝地。但在印第安人称霸美洲的那个时代,美洲只比炼狱强上那么一点点。 的回答基本已经把美洲对文明发现的不利之处介绍的差不多了,我仅从畜牧的角度来补充一点。美洲土著要面临的最可怕的劣势就是:缺少可以驯服的野生动物对野生动物的驯服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比较重要的一个节点。对野猪、野鸭、野鸡的驯化使得文明获得了稳定高效的动物蛋白来源,促进了人口增长和阶级的产生;对野牛、野驴的驯化使得文明获得了耐受力强、适合驮拉的大型劳动力,极大的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人口增长;对野马、野骆驼的驯化,使得远距离物流贸易变得可能,信息的传播、文化的影响力也扩散到很大的范围;而马、骆驼甚至大象的驯化,又极大地增强了国家机器的效率,大规模的兼并战争随之产生。而美洲恰恰没有这种优势,人类历史上比较容易驯化的几种大型动物在美洲基本都没有分布:马虽然起源自北美,但远在印第安人迁徙到美洲之前,就早已因为气候环境的变化灭绝;北美的野牛体格健硕,可惜脾气暴躁,人工养殖状态下很难繁殖,直到今天也没能人工驯化成功;羊驼,骆马由南美印第安人驯养成功,它们的体格相较骆驼瘦弱了许多,除了日常的轻量运输外,主要作用是提供毛皮;所以北美印第安人无法开发大片的草原,因为那里遍布粗壮的草根必须需要耕牛或骡子才能高效的垦荒;和外界交流、贸易和战争的范围受到限制,食物的产量受到限制,每个部族都无法发展的很大,更难以形成国家;即便形成国家,也一定是低效运行的状态,典型的就是南美印加帝国,所有的中枢政令,都需要通过信使徒步送达,效率之慢可想而知;战争的规模被后勤保障和徒步行军的距离制约,大兵团协同、大纵深作战是难以想象的事。除此之外,驯服家畜的一个负面产品,成了压垮美洲文明的最后一根稻草——这就是传染病许多著名的传染病都来自于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动物,比如来自牛的麻疹、肺结核以及天花;来自猪和鸭的流感,来自猪和狗的百日咳,来自鸡鸭的疟疾。亚非拉这些旧大陆的居民,在驯服动物的过程中,不幸也接触到了这些传染病,几千年来,许多人死在这些病菌手里,但是,活下来的人,慢慢的产生了抵抗力而“幸运”的美洲土著,因为无野生动物可以驯服,所以一直没受到这些传染病的侵扰,当然,也就没有任何抵抗力……当科尔特斯的西班牙探险队发现阿兹特克人之后,西班牙人所携带的致命的天花病毒,很快在阿兹特克境内蔓延,没几年功夫就夺走了阿兹特克一大半人口的性命;等到十几年后皮萨罗带着168个人征服印加帝国的时候,他惊讶的发现印加帝国已经在天花的肆虐下摇摇欲坠,甚至老皇帝都得病身亡;又过了一百年左右,当法国人在密西西比殖民的时候,当地已经找不到活着的印第安人了,所有的印第安城镇都成了废墟……皮萨罗携168名西班牙武士,深入印加帝国首都,生擒印加帝国皇帝阿塔瓦尔帕美洲文明被自然条件锁死,而旧世界的文明则突飞猛进,终于,两种文明的碰撞带来了悲剧性的后果,集中体现在卡哈马卡之战:1532年,西班牙人皮萨罗带着168个人去征服印加帝国。为了表示“尊重”,印加帝国皇帝阿塔瓦尔帕在8万人的簇拥下,在首都卡哈马卡的广场上接见皮萨罗。然而仅仅过了几分钟,皮萨罗就在万军之中,将印加皇帝生擒了。印加人自然不是不堪一击的草莓兵,而且即便是草莓兵,也不至于8万敌不过168,但当西班牙的骑兵从草丛中冲杀出来的时候,面对这种未见过的恐怖怪物、这些驾驭怪物的恐怖敌人,印加人的恐惧推倒了一切。随后几年,印加人一边被西班牙人屠杀,一边被西班牙人带来的疟疾、天花、百日咳屠杀,500年之大国陨落,不落之日冉冉升空。一个文明的命运啊,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行程——长者【马前卒的回答(1385票)】:上面大多数人都看过《枪炮、病菌与钢铁》那本书,几个认真的答案都至少提到了下面三个原因其中的一个:1 欧亚大陆是东西轴线,非洲和南北美洲都是南北轴线。原始文明要靠农业起家,农业依赖于气候,而气候带大多是东西向延伸的。2 美洲缺乏役畜,没有牛马来帮助发展农业、建立国家。原因是被原始人吃光了。3 人类进入美洲较晚,技术积累慢。但看下来,有几个细节不太充实,相互之间的关联说的也不太清楚。我补充一下。一 大陆交通问题首先,南北轴线——东西轴线的说法是正确的。另外南北美洲还有个致命的问题——最窄的地方(巴拿马地峡)正好处于中段,而且是文明社区最难通过的那种超密集雨林。处于采集状态的小部落可以通过雨林,但雨林外农业文明在发明铁器之前,绝不会把触角伸入密集雨林;雨林内部的文明也很难向外拓展。因为如果普通农民没有金属工具,砍树是一件大费周章的事情,清除树根的难度还要乘以五。青铜时代的金属太贵,一般用于兵器礼器,日常生产用的还是石器,没法开垦雨林,更何况是最麻烦的密集雨林。欧亚大陆的人类把恒河雨林砍成连片农业区也是铁器时代的事情,和石器时代隔了两个时代。(墨西哥丛林诸文明喜欢低效率烧荒轮作,但巴拿马年均降水量3米多,而且烧荒轮作很难支持大型城市,粮食供应也不稳定,玛雅文明可能就是这么挂的。事实证明,北美洲的那几个热带文明范围都很小,没什么传播性,远不像雨林之外的印加文明那样纵贯千里。)请允许我用简笔画来表示世界地图……毕竟简笔画很说明问题世界雨林分布图被巴拿马地峡和雨林分隔的美洲文明分布图。被巴拿马地峡和雨林分隔的美洲文明分布图。对照上图,可见印加文明从未伸入雨林,北面雨林边缘的文明从未离开雨林巴拿马热带雨林是毒蛇生长繁衍的天堂。在炎热潮湿的巴拿马地峡,共生活着约130种蛇,其中21种为毒蛇。这些危险的毒蛇当中,三色矛头蝮最为凶悍,是当地人遭蛇咬伤致死的元凶。插一个段子。当年看参联主席鲍威尔回忆录,他手下最勇猛,最有责任心的士兵,因为怕蛇去参与了拳击赛。这么一个勇敢的战士宁可上拳击台挨专业选手的揍,也不肯去巴拿马训练,就是因为那里的毒蛇。“榔头”汉克做了侦察,发现全坎贝尔堡也找不到一个120—125磅次轻量级的拳击手。我们只需要选一个人上场就能以轮空赢得师的次轻量级冠军。这倒是真的,我赞同说。不过,我指出我们也没有次轻量级的选手啊!“上校,”哈勒姆接着说,“你记得五○六营那个小伙子吗?为修建联合大路捐款时他一下子捐了上千美元,他名叫‘小不点’什么来着?”我当然记得他。当时大部分士兵每人只捐了一美元,而这个小伙子捐的数目却如此之大。我让哈勒姆叫他到我办公室来,我要看看他是否精神正常。他的名字叫罗德尼·“小不点”普赖斯顿。原来他是一个腼腆的小个子,浸透了水体重也不过120磅。他解释说他的乐善好施是因为陆军已经满足了他的全部需求,所以他应尽全力帮助别人。“我们就让‘小不点’参加次轻量级比赛。”哈勒姆说。“他练过拳击吗?”我问。“这又有什么关系,”哈勒姆回答说,“他用不着打,只要等轮空就行了。”哈勒姆设法说服“小不点”参加了拳击队。他最有说服力的一招是说明这样他就不必随队参加在巴拿马进行的热带丛林训练演习,因为他最害怕蛇。即使“小不点”不必真地打,“榔头”汉克还是讲道德的正派教练,他要求“小不点” 必须像其他选手一样参加训练。拳击循环赛开始了。我们的战略很灵验。每一轮比赛“小不点”都轮空,直到他要参加师的次轻量级冠军争夺赛之前,他没挨过一拳。在冠军争夺赛中,我们旅的选手遇上了保障司令部的选手。保障司令部的司令官听到了关于我们的小计谋的风声,便在他的下属单位找到一个次轻量级选手。这样,当那天晚上“小不点”登上拳击台时,只见一个酷似微型罗伯特·杜兰的巴拿马小伙子从斜对角爬上赛台。这个小伙子四处蹦跳,发出公牛般的声音,像发动机活塞一样做着热身出拳动作。与此同时,“小不点”站在自己的一角,看上去像屠宰场里的羔羊。我和哈勒姆坐在第一排观看,我转身对他说,“放弃这场比赛,我不想当谋杀同谋犯。”我又走到“小不点”的台角,告诉他可以弃权,并非一定要打这场比赛。“不行,长官,”他说:“我非打不可。我们五○六营的人全在这儿。”的确如此,“小不点”所在营的全营官兵身着作训服都在现场观看,因为他们看完这场比赛就要直接出发去巴拿马参加演习,“小不点”是练拳击才逃避了演习的。我真不知道他们看这场比赛会是哭还是笑。第一轮开始的铃声响了。巴拿马小伙子跳到台中央便挥起拳头进攻不止。“小不点”简直就像个挨打的吊袋。我的心都揪起来了。“小不点”按着“榔头”汉克教给他的样子去做,双臂收到身体两侧,用手套保护着脸部。他不停地向左兜圈子,承受着来自对方的攻击,直至铃响第一轮结束,“小不点”虽一拳没打但还站立着并且没有受伤。我们一侧的观众发出了低调的欢呼声。“小不点,加油!坚持住!”第二轮和第一轮一模一样。巴拿马小伙子向“小不点”发起攻击。“小不点”防守好自己,兜圈子但不出拳。不过我已注意到他的对手在第二轮临近结束时动作较前迟缓了,似乎攻击“小不点”花费的力气使他感到疲惫了。第二轮也结束了。此时,为“小不点”加油的呼喊声变得热烈而高昂。我们看到对方角落里的对手摇摇头像是在对他的教练抱怨着什么。与此同时,“榔头”汉克却在一遍又一遍用乞求的语气对“小不点”说:“出拳打他,就打他一拳,怎么打都行!”第三轮,即最后一轮开始了。两位拳击手从各自的一角走出来,巴拿马小伙子动作迟缓。很显然,他拳击技术不错,但体力消耗很大。突然间,“小不点”一个右勾拳击中对方腮部。巴拿马小伙当即双臂一垂倒下了。全场观众像发了疯似的,全旅人员都在喊着“小不点!小不点!”裁判宣布击倒获胜。“小不点”名副其实地成为一○一空降师的次轻量级拳击冠军。他们营的战友都扑向他,拥抱他,亲吻他,把他抬在肩头。 言归正传,因为巴拿马的雨林和蛇,南北美洲中段存在一片对农业文明缺乏诱惑力的“低价值”土地。南北美文明因此卡在了一个死结上:没有炼铁技术——没法开垦雨林——文明之间无法沟通——包括冶金术的技术发展缓慢。必须等待某个文明独创出冶金术的全部前奏技术,再自己开发出铁器才能打通雨林。而冶金术恰恰是一个需要很多前奏技术的科技,比如高温火炉、采矿和烧木炭。铁器更是需要青铜技术作为前导。——《资本的年代》——《资本的年代》欧亚大陆的中部并没有蜂腰,而且雨林只存在于南部边缘,所以部落之间的沟通要容易的多,这对冶金术的出现非常有利。A氏族发明了高温烧陶,B氏族发展了采矿,交汇到一起就可能出现冶金术——而且出现冶金术的地点完全可能在AB氏族之外。真实历史中,最先出现文明和冶金术的地区是欧亚大陆中部的两河流域,证明了史前时代文明进步与条件相关,交流越方便的地区进步越快。中国文明的青铜、炼铁技术都来自5000公里外的西亚,也是一个不错的佐证。二 役畜驯化和轮子问题马并不是发展到文明社会的必需品。实际上,人类驯化马很晚,游牧文明的出现比农业文明还晚。马牛羊当代种群的驯化历史都在一万年内,比最早的城市晚的多。1.1万年前的(请忽视上面网址中的神棍言论)(请忽视上面网址中的神棍言论)牛马的确对农业文明有很大促进作用。因为奴隶吃粮食,牛马只需要吃草就能工作。最早的马是野驴一类的东西,没法负担人,但是三四匹马凑在一起可以拉车。从这一点来说,美洲的羊驼虽然弱了一些,但也不是不可以用来拉车,为什么他们不搞羊驼车呢?北美还有大批的野牛从未灭绝(最后是被欧洲人的火枪杀光的),为啥不搞牛车呢?因为轮子不是你懂几何就能用,甚至有了陶器(陶轮 陶钧)也不等于你有马车。轮子一方面有几何要求,必须圆;另一方面有硬度要求,必须耐磨;最后还有密度要求,密度太大意味着启动刹车会浪费太多能量,所以轮子不能是一块圆木板,必须是空心的圆环加上辐条。综合下来,轮子必须用硬木制作,还有精巧的内部结构。但硬木很难加工,如果没有金属工具,制作一个轮子的成本高的可怕。用石器加工的话,磨损的石器也需要大量人工来替换,得不偿失。旧大陆的青铜文明虽然金属太昂贵不能普遍做农具,但贵族作坊用来切削马车配件还是可以的。所以青铜时代的军队都是马车交战。(此时的马不能负担骑兵,后面会提到)美洲人如果手工一点点磨硬木轮子,用轮子省下的人工还不如制作轮子浪费的人工。所以美洲即便有勉强能用的役畜,还有许多用来杀的奴隶,但就是没有车辆。原因就在于上一条原因——没有交流出冶金术。另外一个问题,就是美洲为何没有马呢?上面有的同学没提这个问题,有的说的不够准确。准确的说法是,人类来到美洲太晚了,是带着全套狩猎技术进入的。美洲的大型哺乳动物不适应人类这种中型哺乳动物的捕猎能力,在基因中没有留下逃避人类的本能,所以在低人口密度下,依然灭绝的很快。等到人类从狩猎时代进入农业时代,美洲人发现已经没有多少可驯化的动物了。我们看这两张图上面那张图是人类全球扩张之前的大型哺乳动物密度图,下面是人类扩张之后的密度图。在非洲这个人类和智人最古老的故乡,哺乳动物和人类共存了几百万年,经历了人类的捕猎能力逐渐上涨的过程,最适应人类这种“危险品”的存在。早在人类还没有能力吃光某个物种的时候,这些哺乳动物就进化出了逃避人类的本能(不担心人类接近的生物,基因优先淘汰),所以在上面那张图是人类全球扩张之前的大型哺乳动物密度图,下面是人类扩张之后的密度图。在非洲这个人类和智人最古老的故乡,哺乳动物和人类共存了几百万年,经历了人类的捕猎能力逐渐上涨的过程,最适应人类这种“危险品”的存在。早在人类还没有能力吃光某个物种的时候,这些哺乳动物就进化出了逃避人类的本能(不担心人类接近的生物,基因优先淘汰),所以在人类扩张后,非洲哺乳动物反而留存最多。人类在一两万年之前才到美洲,已经拥有木矛、弓箭、陷阱和网,还能钻木取火,这时候对大型哺乳动物就是秒杀了,所以把北美洲接近吃成蓝色。 狮群已经形成了惧怕人类的本能,所以三个长矛手能吓走一群饥饿的狮子。(非熟练猎手勿试)但无论如何,欧洲人到来之前,北美洲还是有野牛和羊驼这种潜在的驯化役畜,所以我认为这是个相对次要因素。关键因素还是交通不便,导致美洲没有及早发展冶金术,而没有青铜器就没有实用的轮子。没有轮子,早期役畜就无法用于交通——最早的马也是多匹一起拉车,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才足够强壮,能负担一个人骑在上面。美洲文明没有轮子去开启这个缓慢发展过程,就用不上交通役畜。三 技术积累问题上面 同学提供了一张不错的图:但
同学想借此说明人类到达美洲晚是技术积累不足的原因,这一点我觉得要商榷。因为美洲人在公元前15000年才进入美洲,恰恰说明他们带着全套史前时代的石器技术过去了。(公元前1.1万年出现最早的农业文明社区)。而且农业文明是一个全新的时代,此前积累不足以说明问题,否则的话,非洲人类已经积累了几十万年,智人也积累了十几万年,为啥没最先发展出农业文明呢?前农业时代,技术交流慢,但偶然出现的技术突破更慢,每个文明的技术水平不是取决于自己的研发或者积累,而是取决于你是否能和大范围的其他部落进行间接接触,这也是一种缓慢的全球化。在这个时代,全球的技术水平可以说是“均匀”的,很难说哪里的石器部落更发达或者更落后多少。但一旦你离开了全球最大的一片石器部落群体,具体来说就是欧亚非大陆,那就会出现相对的落后状态。比如说马达加斯加和复活节岛的居民。东北亚部落迁徙到美洲之后,白令海峡很快就重新融化了,所以美洲人等于被隔绝在欧亚非大陆之外,同时内部交通不便,交流困难(参照第一条),所以技术发展慢于欧亚大陆,是进入农业时代晚了那么几千年的原因之一。其实,仔细想想,值得惊讶的不是美洲农业文明比欧亚大陆落后了大概年,而是他们居然只落后了四千多年! 人类进入美洲之前,已经在石器时代以采集方式生活了几百万年,1万五千年前分化成旧大陆和新大陆两个石器时代种群,都是依赖于采集和狩猎的原始部落,完全看不出文明的迹象。按照一般的看法,其中一个种群打破过去几百万年的采集状态已经是小概率事件,两个都突破了文明社会这道坎,是小概率事件中的小概率事件。然而,这个双重小概率事件真的就发生了。在一万年内,两个互相没有任何沟通的种群居然都抛弃了过去几百万年的蛮荒状态,独立地发展了农业,并在农业基础上创建了文明社会,建造了城市、阶级、宗教和军队。读到美洲征服史,了解哥伦布和皮萨罗等人来到美洲的过程的时候,一般读者会为他们所向披靡而惊叹,一百多火枪兵在少量骑兵的配合下就能攻陷帝国首都,几千军队就能打平半个大洲。而我惊叹的是——美洲居然有一种哺乳动物的群落需要几千带着火炮的军队去攻打,即便有神话带来的战斗力光环,也一度打的旗鼓相当。这绝不能看成先进人类对原始人的围猎(对付什么样的猎物需要火炮和方阵呢?),而是两个文明之间的正式战争。不派出真正的军队,旧大陆文明是无法征服新大陆文明的。p6他们打得很英勇,而且他们身强体壮,又人多势众,队伍不时换班,即使有一万名特洛亚的赫克托耳,再加上同样人数的罗兰,也抵挡不住他们的进攻,因为大炮、火枪、弩弓都制伏不了他们,虽然我们每次攻击都要杀死他们三四十人,他们却比开始时更加顽强,更加斗志昂扬。P9我曾在墨西哥人和特拉斯卡拉人中,多次见过他们绘制的有关这场战斗及我们攻上大神庙的画,他们把这一事件当作了不起的英雄事迹;尽管在他们绘制的画面上我们个个身负重伤,血流如注,并有许多人战死,可我们还是火烧了神庙;此事令他们颇为佩服,因神庙上有无数武士守卫,在墙垛和凹面上、在神庙下边的地面上都有许多印第安人,院子内也满是人,边上还有许多人,我们的塔形战车又被打坏,可我们还是登上了神庙。P10蒙特苏马同许多看守他的兵士一起上屋顶,站在工事后边,开始十分亲切地对印第安人说话,劝他们停战,说我们将离开墨西哥城。许多墨西哥首领和统领看清是他,立刻命令部众安静,不要投射投枪和石弹,也不要放箭。他们中的四个人来到蒙特苏马能与之交谈的地方,哭泣着对他说道;“啊,君王,我们伟大的君王,您和您的儿女、亲戚所遭受的一切不幸,真叫我们难过!我们现在通知您,我们已经把您的以为亲戚立为君王。”他们告诉蒙特p11苏马,这个人名叫奎特拉瓦克,是伊斯塔帕拉帕的酋长。他们还说,这场战斗一定要进行到底,他们已向他们的神明许愿,不把我们统统打死决不停战;还说,他们天天祈求维奇洛沃斯神和特斯卡特普卡神,保佑他健康并从我们的手心里获得自由。P13眼看我们的兵力日渐削弱,墨西哥人的兵力有增无减,我们有许多人阵亡,余下的人也都个个负伤;尽管我们英勇战斗,却无法打退他们,也不能摆脱夜以继日向我们进攻的成群结队的武士;我们的火药日渐短缺,粮食与水也是如此,而蒙特苏马已经去世,我们派人向他们要求议和与停战,他们概不接受;总之,眼看死亡近在面前,桥梁也已被他们吊起,科尔特斯和我们全体官兵决定在夜间趁武士队伍最为松懈大意之时逃走。P18我们当时个个负伤,逃出的仅二十三匹马。大炮、小炮和火药,我们一样也未能救出来;弩弓所剩不多,我们很快修好弓弦,还造了箭。P21这场著名激战发生的地点附近有个村落,叫奥通巴;这场战斗以及我们占领墨西哥城之前的许多战役,都被墨西哥人及特拉斯卡拉详详细细画下来或雕成像。此次著名的奥通巴战役发生于日。我要说大约五天内被杀害和被捉去祭神的兵士,当在八百六十人左右,包括在图斯特佩克村被杀害的七十二人,还有五个西班牙妇女;那些被杀害于图斯特佩克村的都是纳瓦埃斯的人;被杀害的特拉斯卡拉人约一千二百人。死伤如此惨重,所以分给我们的那份黄金大家都无法受用;在桥上,纳瓦埃斯的人所以比科尔特斯的人死得多,就是因为他们动身时身上塞满黄金,金子的重量使他们跑不动也游不动。P28当时墨西哥城推选出另一位君王,因为将我们赶出该城的那位君王因患天花亡故。他们推选为君王的是蒙特苏马的侄子或近亲,名叫瓜特穆斯,是个年约二十五岁的青年,在印第安人中算是十分英俊的了,而且勇敢无比,使人害怕得不得了,他的百姓在他面前全怕得发抖。P731521年降灵节后的次日在特斯库科城内最大的空场上清点兵员。清点结果共有八十四名骑兵、六百五十名执剑持盾的兵士、一百九十四名弩弓手和火枪手,将从这些人中选派一部分到十三条双桅帆船上去。P95我们正在撤退时,听见从高耸于雄伟城池之上的那座神庙传来一阵鼓声,有如魔鬼的乐器所发出的极其悲凉的声音,悠悠回荡,二西班牙里以外都可听见,伴随这鼓声的还有无数铜鼓声,螺号声、喇叭声和唿哨声。据我们后来所知,当时他们正那我们伙伴的十颗心和大量鲜血祭神。美洲文明城市为何我对这个差距感到惊诧?因为文明的发展不是一个线性过程,而是一个指数加速过程。在文明社会之前,人类各个技术之间是相互孤立的,一个技术的出现很难带动另一个技术的出现,技术发展是线性增长。但进入文明社会之后,技术进步开始联动,前面谈到的金属工具带动了车轮的出现就是一个例子。这意味着文明社会的发展开始进入指数阶段,前面发展的科技越多,你获取新科技的速度就越快。指数增长中的压倒性优势,实际可能只意味着很短的时间差距。指数发展速度下,衡量文明社会发展水平应该用对数坐标,而不是一般的线性坐标系。即1和10的差距,10和100之间的差距是一样的。粗略估算一下,分道扬镳1.5万年,旧大陆比新大陆领先了5000年的文明史,相差1/3,这听起来差距很大;但在对数坐标系下,ln ln 差距只有0.4/9.6=1/24,是不是就没那么惊人了?。旧大陆的人架起火炮,披上铁甲,打败比自己落后四五千年的对手很爽,但如果人类不灭亡,我们面对4000年后的人类军队,几乎肯定打不出阿兹特克或者印加文明那种战术胜利。想到这一点,就能理解哥伦布时代的新旧大陆文明发展水平实际上差距不大的事实了。人类在石器时代停留了几百万年,在1万多年前,新大陆和旧大陆人类在白令海峡分道扬镳,随后各自迅速发展了农业文明。人类进入新大陆和发展农业文明两者之间的时间如此接近,在几百万文明史上很难用巧合来解释。有极大的可能性是一两万年前的同一件事情促成了人类进入美洲和农业文明的出现。这样双重小概率事件就成了一个符合逻辑发展的正常事件。我个人理解,这个起因就是人口压力。人类在石器时代缓慢的发展,技术进步速度是绝对赶不上人口增长的,所以人口繁衍只能靠多占地盘。而采集-狩猎需要很大面积才能养活人口,往往几个平方公里的肥沃草原都没法养活一个猎手,寒冷地带可能要上百平方公里养一个人。欧亚非大陆8000万平方公里,当人口从几十万繁衍到几百万的时候,看似人类还很稀疏,但按照采集-狩猎经济的水平,旧大陆已经很“拥挤”了,再繁衍人口,再想吃饱,还不愿迁徙的话就必须和其他部落决一死战。所以人类必须前进到此前不愿去的地方,比如贫瘠的海岛和冰原。欧亚大陆的东北角虽然寒冷,虽然可捕猎的动物很少,但对于会用皮毛御寒,会生火的人类来说,这时也算个去处。所以人类走进了冰原的最深处,和东北虎北极熊为伍,一直走到白令海峡的冰盖上,步行或者用独木舟进入新大陆。通过这个冰盖进入新大陆的人很少,而且白令海峡很快就重新融化了,所以这条通道并没有释放太多的人口,旧大陆的人类还是面临强大的人口压力,必须用更少的土地生产更多的食物。而人口密度增加,也意味着人类进入了相对的定居状态,各个部落的采集地开始有了明确边界,越界就要发生战争。这产生了两个效果,一是人类反复在同一块土地上采集,注意到此前不小心丢下的种子能否发芽长大,从而有了“种东西”的想法;二是率先发展出新的食物生产方式的部落会取得极大的竞争优势,一方面养活更多的人口去扩张,另一方面可以养活专职人员比如士兵和牧师,打败那些没有分工的原始部落,文明由此产生。这也符合一般历史学研究者对农业起源的认识。比如那本已经普及的斯塔夫里阿诺斯版《全球通史》据估计,旧石器时代初期,原人的人口数为125000人,而到了距今10000年的旧石器时代末期,即农业革命前夕,人类的人口增为532万人。人口增长42倍以上,可见比得上后来随历次技术革命而出现的人口爆炸。…………如果有关植物生长的基本原理早在农业革命之前的数千年前就已为人类所知道,那么,为什么还要推迟如此之久才付诸实践呢?一个原因是,缺乏这样做的动力。与我们通常设想的相反,靠捕捉小动物为生的原始人在正常情况下过的并不是受饥挨饿的生活。他们从来不使自己的人口增长超出食物来源所许可的范围。相反,倒是采取堕胎、停止哺乳和杀死新生婴儿等办法来降低自己的人口数,以度过一年中食物来源不足的月份。因而,狩猎社会能在供求平衡的状态下舒舒服服地过上数千年而未生长出一种要求根本变革的推动力。在正常情况下,原始人不仅有充足的食物,而且还有大量的空闲时间。只要狩猎到足够的动物,采集到足够的植物果实,他们就丕再有任何进一步工作的动机。有位权威人士说,“大量的资料表明,狩猎、采集者不仅有充足的食物,还享有大量的空闲时间,而且事实上,比现代产业工人、农业工人、甚至考古学教授所享有的还要多得多”。在这种情况下,所发生的问题自然不再是人类为什么要长期地过渔猎、采集生活,而是为什么不再过这种生活。…………一伙又一次的迁移使农业传播到全球各地。迁移的最后结果是,1O000年以前组成全体人类的狩猎者,到公元1000年时,减少到仅占人口的1%。职业的转变转而又导致种族的变动。全球种族分布图表明,10000年以前,高加索种人、蒙古种人、黑人、布希曼人、俾格米人和澳大利亚种人这六个种族之间大致是平衡的。(见图3“全球种族分布。’)但到公元1O00年时,这一平衡遭到了剧烈的变动,此变动有利于从事农业的蒙古种人、高加索种人和黑人,而不利于仍过渔猎采集生活的布希曼人和俾格米人。澳大利亚种人之所以能维持原状,只是由于他们居住在与世隔绝的岛屿上,还没有被任何从事农业的人发现。这些岛屿直到18世纪时才被欧洲的探险者发现。当这一发现迟迟地但终于来临时,岛屿上不幸的土著居民遭到了更加悲惨的结局。另一方面说,扩散到美洲的原始人数量虽然很少,但正如前面分析的。新大陆的野兽太“傻”了,根本不怕人,所以原始人一旦越过冰原来到北美温暖地带,就迅速扩张到整个大陆,吃光了大多数哺乳动物。在近乎无穷无尽的廉价肉食供应下,一小群人用了几千年就用指数方式繁衍出了数千万后代,人口增长率比旧大陆大得多。结果,不到一万年,在食物紧缺和哺乳动物大批灭绝的情况下,吃肉吃嗨了的美洲人也迅速遇到了人口爆炸、土地不够的问题,仅仅比他们的旧大陆亲戚晚了几千年。(美洲人几乎全都是o型血,这说明越过白令海峡的祖先群体一定非常小,基因非常单调。指数增长好厉害啊)在这个压力下,美洲人类也不得不选择辛苦的农业,或者说,率先开始种东西的部族能抢占其他部族的发展空间。所以,美洲人类也紧跟着旧大陆进入农业文明时代,并在旧大陆造船过来的时候,摆开一支职业军队迎战,还能派外交官和僧侣上去说教。这和最凶悍、最聪明的野兽相比也有本质的不同。打个比方,巴西足球队登陆中国,上来迎接的虽然是一支弱队,但也实实在在是职业球员,绝不是可以灌个几十比零的外行。这时我们就可以判断,巴西的足球运动很可能与中国足球运动同源,因为两者的分化程度不大,水平还属于同一个物种。总结一下,我对问题本身的回答就是:美洲文明并不“低级”,和新大陆的差距并没有看起来那么大。如果没有巴拿马雨林地峡限制,他们完全可能和西班牙人打一场火枪大战,或是至少派出几万牛骑兵压倒登陆的少量部队。(当然还是对抗不了更稠密的人口用几千年瘟疫积攒的病菌)此前我曾经写过一个半途而废的坑:《美洲来的皮萨罗》探讨过美洲文明反过来“发现”欧亚大陆的另一种历史。最后,虽然不赞同“奴隶制”社会的提法,但你绝不能说阿兹特克人或印加帝国没有奴隶制。实际上,他们最喜欢抓奴隶,最喜欢用贵族——属民制去组织政权了。相关回答:【灌水楼主的回答(39票)】:北美和南美情况不同,题主问北美,就光说北美。其实美洲还是有适合驯化的动植物,所以南美发展出了还是比较复杂的文明,北美却没有,主要是环境问题。北美其实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欧亚大陆这种东西走向的山脉,北冰洋的寒流可以直扫到墨西哥湾,就是俄克拉荷马这种非常靠南的地方,冬天都冷的一逼,雪大的吓人(老子就是在这里被冻成狗),北面更是严重,华盛顿特区号称全世界最能下雪的首都,波士顿人民挖雪洞串门的新闻相信很多人都看过。“凌冬将至”对北美人民绝对不是玄幻小说里面才有的场景。而且加上几十年一个周期小冰河期,在生产能力低下的农耕时代,对文明绝对是有毁灭性作用的。就是这种苦逼的环境,古代北美文明一直呈周期性的发展,就是相对温和的年景情况下,文明发展较快,出现了较大规模的聚落,但是气候一旦转坏,连续几个严寒的冬季和旱灾袭来,农耕条件破坏,文明立刻就衰落,幸存者成为散居的渔猎部落。考古发现表明这种循环周期在北美历史上是反复出现的,欧洲人到达北美的时候北美地广人稀恰恰是因为上一个毁灭周期刚刚到尾声,北美的农耕文明又完蛋了。写《枪炮·病菌与钢铁》那个呆萌德还写过一本《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里面详细讲述了北美农耕文明如何毁于环境的恶化。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来自欧洲的外来者移民也很困难。早期维京人的移民据点最后都毁于环境恶化(全军覆灭,无人幸存),后来地理大发现以后南美殖民很快就上规模,但是最北也就到达佛罗里达,在更北地区的殖民尝试在初期曾经多次失败(冬季一来就全军覆灭),第一个成功的殖民地是查尔斯顿(其实本来都坐上船撤退了,逃亡船迎面遇到补给船,才一起回来继续坚持),其次成功的是五月花移民。然后随着环境转好和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进步,欧洲人移民才逐渐铺开。美国人很多信奉“天命昭昭”,相信北美是上帝留给白人的最后一块沃土,表面上不是没有理由的,因为白人开始大规模移民北美恰恰是在北美农耕文明再度在环境作用下周期性崩溃,原住民人口锐减的情况下开始的。如果北美有大规模的农业文明和较多的原住民,白人殖民者最多只能像在南美那样征服而非取代(拉美现在印第安血统依然占了半数以上),可惜北美恰恰又处在农业社会崩溃的阶段,人数大为稀少的渔猎部落等于彻底空出了空间给白人。所以《冰与火之歌》对“长冬”和“长夏”的描写,其实是非常有北美特色的。相比之下,有层层东西走向山脉保护的中国人,至少在农耕时代是占了一块“风水宝地”,中国古代相地如此看重祖山的作用,也不是没有科学道理的。如果没有工业革命,我估计以北美环境特点也很难发展起来。在美洲殖民初期,北美十三个殖民地的财政收益加起来还不及海地一个糖岛。=================================================老子现在在加拿大阿尔伯塔省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又一次感受到没有东西走向山脉的恶劣之处,就是气温大幅震荡,前两天30多度,冷空气一南下转瞬就可以掉到13、5度,然后来了几个晴天,又迅速反弹到28度,这对于已经习惯中国南方那种“一层秋雨一层凉”的渐进式气温变化的我来说也算一点小小的考验。【彭海星的回答(533票)】:1.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先看看人类在迁徙到各大洲的时间:美洲的同志们是最迟到的,当别人已经默默地升级了几万年的时候,美洲的原住民才刚刚去到,一穷二白白手起家,科技自然会慢一些,能够在16世纪才被欧洲人发现已经算是很幸运了。美洲的同志们是最迟到的,当别人已经默默地升级了几万年的时候,美洲的原住民才刚刚去到,一穷二白白手起家,科技自然会慢一些,能够在16世纪才被欧洲人发现已经算是很幸运了。这点甚至是就致命的,来得晚农业发展就晚,在农业发展前的捕猎就把可驯养的动物灭绝了,这点后面会说到;来得晚农业选种历史也短,相对同期世界其他地区产量也比较低;种种因素影响下文明发展便比较慢。来晚了几万年,尽管到十几世纪时文明发展程度与欧洲人相比可能差距只有一两千年,可这一两千年的差距在文明冲突中是不可逾越的鸿沟,最终民死国破的惨剧,大概从一开始就定下来了。什么,你说为什么非洲发展也不快?那又是另一个故事了,日后再说,其实知乎上已经有大把人谈过了。2.要种田那也得天时地利人和。现在看起来美国那平原简直爽歪歪,直接大机器平推,引流灌溉,自然是个好地方,可是在史前可不是一回事。你看,美洲那纬度,啊,挺高的,现在看着滋润的五大湖对史前人类来说真特么冷,所以基本从现在美国中部以北都是不适合玩农耕的;再看,东有阿巴拉契亚山脉,西有落基山脉,左青龙右白虎,靠着两个大洋都硬生生把中部变成了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量直接砍了一大半,没有水利工程的支持在干旱和寒冬之下刚驯化的玉米只是杯水车薪,偏偏他们那里物产丰富却没有小麦……我的上帝,这两条该死的山脉简直就是高速公路,冬天冷空气长驱直下,真是见鬼!寒潮那个猛啊,住在美国的朋友们现在也还能感受到多可怕,国内的我们每到冬天也能看到美帝暴风雪来袭的图片新闻,这对印第安人们来说就更加了,种什么东西都人和农作物一起冻死给你看。然后,(以下用《舌尖上的中国》旁白语气)夏季,来自墨西哥湾的温暖气流驱逐了持续一冬的寒意(此处应有云雾及降雨的画面),气温骤升,高温高湿下的长时间焖煮,让印第安人的口感变得更加细腻嫩滑……好吧,夏天的闷热潮湿又让气温年较差更大了,这样冰火两重天搞得人都不想定居了,还种什么农作物啊。更别说冷暖气团在中部平原相持的时候会制造大量的美国特产龙卷风,就是这个味儿。要知道全新世初期比现在还要冷上几摄氏度。于是到达美洲的先民们大多迁徙到了中美洲和南美洲北部的低纬地区,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于是大部分留在北美的人就一直过着游牧渔猎的生活了。于是到最后在今天美国的国境范围内,能种东西的只有一直都温暖潮湿的东南部地区,作为三个主要的本土植物栽培中心之一,种植的主要是西葫芦、向日葵及其他当地植物,看着就吃不饱。3.美洲以南北走向为主,不利于农业发展和文明交流。历史上东西轴线的文明扩张总是比南北轴线高效得多,没办法,太阳热量是按纬度分布的,纬度不同的人有着很大程度上不同的生活环境,以至于到了现代都还在争执,更何况是在那个年代。想象一下,来自美索美洲的人将他们的种子交给初次见面的北面部落的不知道是朋友还是敌人们,试图先富帮带后富,于是来自北方的兄弟兴致勃勃地在春天又来到花开满山坡时,种下一棵种子,种下希望就有收……然而并没有长出来。不好意思,水土不服。美索美洲跟安第斯文明两大文明中心虽然有路可以交流,这条路却难走,狭长又潮湿,严重限制了两地的交流。而且美洲的文明形态不多,可谓大同小异,不像亚欧大陆,所以那不多的交流实际上没有特别明显的提升作用;隔着两个大洋现在叫地缘优势,在以前却只导致了跟其它大洲完全没有交流,因此文明发展步履蹒跚。4.缺少没有可驯化的大型哺乳动物中国的历史教科书里面有一章大概是说铁犁牛耕使生产力大幅发展,井田制瓦解,中国进入封建社会之类,记不大清了,不过我想说的只是畜力对农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你一个人再大力也不会真的力大如牛还只用吃草,开荒犁地负载这些工作在人类社会早期都是靠动物完成的。偏偏,美洲大陆既没铁犁又没牛耕。没有铁器的情况下印第安人无力有效开发广阔的原始森林,能耕种的地区并不多,要知道刀耕火种可烧不了树根。正所谓前人打猎,后人背锅,没法子美洲原住民的先人们都是追逐猎物穿越白令海峡而来的猎人,生生不息打猎了几千年,把仅有的打得过的大型动物(象、鹿、羊、牛等)都给吃了,基本没剩下能驯化的畜力给后人们种田,我们现在说保护动物也有这样的考虑吧。这又跟他们的发展速度太慢有关,公元前8000年左右猎物的数量就大幅下降了,但直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才真正发展农业,在此之前谁能料到他们吃下去的动物以后能帮到他们?南美洲好歹有萌萌哒草泥马和美洲鸵,北美那可是真没了。这种感觉就像游戏里做下一个任务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在之前已经把任务道具卖了,还买不回来,真是绝望。高清无马的美洲人民,连轮子发明出来都没法用了,交通发展不起来,直到16世纪印加皇帝出行还是靠人来抬的。当然这里要说的轮子是中美山地文明发明的,不适合用轮子不仅与缺少畜力有关,也有地形的因素。但这时候题目所说的北美已经落后太多了,给他们轮子也造不出车,而且双方大概也没有交流了,所以北美人民估计从来就不知道轮子这东西。没有交通,农业又不能进一步发展。没有多余的粮食就不能有阶级分化。没有阶级分化就没有高级社会结构。没有高级社会组织结构就没有文明。环环相扣,开始的一个错误,累积起来,终至此境地,一切都是命啊。就这样,北美一直停留在了母系社会。===================================================这个回答主要是参考了《枪炮、病菌和钢铁》、《世界史前史》还有世界艺术馆里看到的资料,但基本都是记忆里面的,没办法原书被人借走了不还,真是没道德。所以这个回答肯定会有一些纰漏,望各位专业人士指正。最后是有点错漏的文明5科技树图,看看中国和美洲在里面的发展:不过就算指正我也只会在这里用文字注明一下,因为我一不小心合并图层后保存为PNG就关掉了PS,图层解不开了。【改之理zcw的回答(60票)】:这个问题有趣。都提到了《细菌枪炮和钢铁》。如果有一个更加简洁的理论,既能够解释北美大陆和旧大陆的区别,也能够解释时间序列上人类发展的共同趋势,是不是更好?我想说这可能是个内生增长理论里的“规模效应”问题。所谓规模效应,就是增长率随着人口的提高而提高。为什么呢?或许是因为知识具有公共品的性质。有一个故事是: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我们各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想法,我有一个想法,互相交换,我们各有两个想法。换句话说,一个100人的社会,每个人有100个想法;一个1万人的社会,每个人有1万个想法。如果想法促进了技术进步,从而促进了经济增长,那么人口越多,经济增长率就越快。当然,这在真实世界里是不存在的,我们看不到人口与增长率的正相关。然而,由于知识的外溢性,我们无法区分这个国家的发展是靠本国的知识外溢,还是国外的知识外溢。所以这个理论或许在跨国数据中不成立,但是在把世界作为一个整体的时候成立。在人类社会的漫长发展中,我们的人均财富是长期不变的,所以似乎看不到人口对技术进步的影响。可是不要忘了,在传统社会,有一个马尔萨斯陷阱,这种情况下,技术进步起到的后果是,人口的增加,增加的人口摊薄了增加的财富,所以人均收入又下来了,从而能养活的人也少了,所以技术进步的表现,并不是人均收入的提高,而是提供了养活更多人口的可能性,只有更高的技术水平才能容许更快的人口增长率,也就是人口基数提高了人口的增长率。我们把问题(人口基数越大,技术增长率越大)转换一下,就能得到一个结论,人口基数越大,人口的增长率越大。也许你第一次看到这个结论,会感觉理所当然,可是别忘了,这里是人口增长率。你可以这么理解,一个1万人的社会,每对夫妇生1个孩子,一个10万人的社会,每对夫妇生2个孩子,而一个100万人的社会,每对夫妇生3个孩子。是不是很奇怪?那么,历史的数据符合这个结论吗?这是克雷默(1993)论文中的一张图,来自romer的高级宏观。这张图表现了公元前100万年到1990年的人口(横坐标)和人口增长率(纵坐标)的关系,这张图越是现代,年份的坐标越短(从几千年缩短到10年),也就是样本量越多,这样即使估算的原始社会人口数据有错误,也不会对结果产生太大影响。这是克雷默(1993)论文中的一张图,来自romer的高级宏观。这张图表现了公元前100万年到1990年的人口(横坐标)和人口增长率(纵坐标)的关系,这张图越是现代,年份的坐标越短(从几千年缩短到10年),也就是样本量越多,这样即使估算的原始社会人口数据有错误,也不会对结果产生太大影响。(此外,作者还分别回归了全样本和去掉公元前200年之前相对不靠谱的数据之后的样本;由于年份区间的不同,可能会带来异方差问题,作者还采用了加权最小二乘法。我把结果放在最后,附录1)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人口基数和人口增长率的正相关。他的回归系数也证明了这种相关的存在。他的回归系数也证明了这种相关的存在。(作者还分地区回归,分为欧洲,中国,印度三个子样本,仍然支持上述结论,我把回归结果放在后边,附录2)那么,问题回来了,这和北美的高级文明有什么关系呢?克雷默(1993)的第二个证明是人类迁徙的自然实验。还记得我们刚才说过,我们无法从现在的跨国数据中得到这个规律,是因为我们不能排除知识再国际间的外溢效应,但是如果几个地区被隔绝,完全无法交流,我们是不是就能够得到靠谱的验证呢?克雷默认为人类的迁徙就提供了一个这样的自然实验。他认为在第四纪冰川末季,由于洲际大陆桥的存在,人类是没有隔绝的,然而大陆桥消失以后,直到地理大发现为止,几块陆地是互相隔绝的。由于这个隔绝是个外生的因素,而且隔绝之前各个地区的人们是有交流的,所以各个地区的人类技术差不多,人口密度也差不多,换句话说,共享一个全球的人口基数。然而隔绝以后,就形成了几块不同的地区,这几块地区内部是有沟通的,但是之间完全没有沟通,由于这几块陆地的大小不同,所以就相当于有了不同的人口基数。(克雷默给出的四个地区:旧大陆(感谢网友指出错误,我原来写的是亚欧大陆,但其实由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和亚欧大陆也有联系,所以可以看做一个整体)、美洲大陆。澳大利亚和塔斯马尼亚)还记得我们的理论吗?人口基数越大,人口的增长率越大。这样我们可以自然得到一个推论:隔绝之后,面积较大的陆地,由于人口基数更大,所以人口的增长率更大,隔绝之前人口密度是相同的,隔绝之后,面积较大的陆地人口密度也就较大。因此,我们把人口基数转换为面积,把人口增长率转换为人口密度,就得到了这个结论:面积越大,人口密度越大。(你也许又觉得这是理所当然,但是我提醒你,这里说的是面积较大的陆地人口密度也较大,而不是人口也越多。你可以理解为,面积为100平方米的国家,每平方米1个人,面积1000平方米的国家,每平方米10个人,是不是很奇怪?)实际上呢?1500年,旧大陆8400万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4.9人每平方公里;美洲大陆3800万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0.4人每平方公里;澳大利亚800万平方公里,塔斯马尼亚10万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0.03人每平方公里。(由于澳大利亚大部分是沙漠,所以这个人口密度是低估的,有证据证明,澳大利亚的技术水平高于塔斯马尼亚,所以面积对人口密度的影响和理论是一致的。)以下是他给出的表格。表格中还有一个Flinders Island也是隔绝的一块,但是那里的人早就灭绝了,所以没有数据。。。。绕了好几个弯不知道你们绕晕了没有。让我把逻辑梳理一下,首先,由于知识的外溢性,我们推测人口越多,技术越发达。其次,由于传统社会的马尔萨斯陷阱,只有技术的发达才能支撑人口的提高,所以我们把问题转化为:人口越多,人口增长率越快;最后,我们根据人类迁徙做一个自然实验,于是把问题又转化为:隔绝地面积越大,人口密度越大。这样我们就解释了亚欧大陆、美洲大陆和澳洲的技术差异。希望你们没有绕晕。附录1:这是回归结果,pop那一行是回归系数,可以看到所有回归都是正的,也就是人口对人口增长率的正效应。这是回归结果,pop那一行是回归系数,可以看到所有回归都是正的,也就是人口对人口增长率的正效应。附录2:分成欧洲、中国和印度三个子样本,可以看到结论仍然不变。最后,为了给你们一个直观的认识,把年份和分地区的数据贴过来看看:【李志辉的回答(13票)】:不同意排名第一的答案。1. 马是起源于美洲的,但现在考古研究表明马等美洲大型动物在人类抵达美洲前,已经灭绝。你们所谓的吃马理论,是40年前的旧东西…不是印第安人吃光马,是马早就在他们开拓美洲时绝灭,而马驯化要晚于美洲人类到达,所以真是臣妾做不到…2.美洲气候根本不好,你们有空可以看看最近5000年来,美洲气候变化记录,恶劣天气充满了他们整个历史,所以他们只能不断人祭求上天谅解。任何作物都不允许气候天天变,唐末明末气候变化,两个帝国就这么没了,何况驯化作物还是半吊子的美洲人类…【阿毛的回答(45票)】:《枪炮、病菌与钢铁》完美地回答了题主的问题,下面贴出我的读书笔记,相当于这本书的简述,可能不太准确,且缺少了我不感兴趣的几章,见谅。新几内亚土著耶利的问题:为什么你们白人制造了那么多货物,而我们黑人却几乎没有属于我们自己的货物。什么原因导致了世界各种族在技术发展中的差异?种族主义者认为这源于遗传缺陷,既智力差距。另一种站不住脚的说法是气候作用:寒冷气候对人的创造力和精力有刺激作用,炎热潮湿的气候起抑制作用。第三种提出了所谓干燥气候下低地河谷的重要性。另一种解释提出了直接原因,枪炮、传染病、钢铁制品和工业品是使欧洲人能屠杀或征服其他民族的直接因素,但不能解释为什么不是非洲黑人或印第安人带着这些东西屠杀征服欧洲人。放大到历史的因果关系问题。概括本书的一句话:不同民族的历史遵循不同的道路前进,其原因是民族环境的差异,而不是民族自身在生物学上的差异。第一章50万年前左右,直立人~智人。10-5万年前,祖先能力得到大跃进式的发展:1.作者认为喉咙的进化完善为现代语言提供了解剖学基础,创造力发展需要依靠语言。2.另一种说法认为当时脑容量不变的情况下脑组织发生的变化使现代语言成为可能。这种演化是发生在局部并逐渐扩散取代还是平行演化?没有明确答案。欧洲的情况符合前者,大约4万年前,克罗马努人进入欧洲取代了尼安德特人。3万年前左右,人类进入澳大利亚,大多数大型哺乳动物灭绝时间于此相吻合,但没有明确证据证明两者的相关性。1万年前左右,人类到达美洲,与此同时大型哺乳动物灭绝。因此澳洲和美洲土著(除了羊驼)几乎没有可训化的大型牲畜。第二章因为环境因素,新西兰土著毛利人得以征服屠杀查塔姆群岛上的莫里奥里人。而莫里奥里人是公元1000年前,移居新西兰的古毛利人的分支。第三章1532年11月,皮萨罗率领的168名士兵俘虏了美洲大陆拥有8万士兵的印加国王阿塔瓦尔帕,勒索赎金并违约撕票。背景:1526年,原印加国王及其继承人死于由西班牙人带来的天花病毒,导致了阿塔瓦尔帕与其同父异母的兄弟之间的皇位之争。皮萨罗这次到来之前,阿塔瓦尔帕刚刚赢得这场使印加人四分五裂、元气大伤的战争。直接因素:行政组织构架、文字;包括枪炮钢铁马匹在内的军事技术优势;传染病;航海技术。下面两章讨论根本原因,既为什么不是阿塔瓦尔帕带着枪炮钢铁病菌,踏上欧洲大陆征服欧洲民族。第四章11000年前,开始产生动植物的训化,粮食越来越多,人们开始定居,并且数量变得稠密:狩猎采集者平均4年一胎,定居者为两年。粮食剩余使得一些人可以从事专门化的职业:统治阶层、手工艺者、神职人员、职业军人等。因此产生了定居的、行政统一的、社会等级分明的、经济复杂、技术富有革新的社会。另,动物的训养带来了病菌。大型哺乳动物带来的影响包括:提供肉食,奶制品,粪便肥料,陆上运输,皮革,军事突击手段,梨具牵引,毛绒,以及使没有抵抗力的民族失去生命的病菌。第五章世界上只有几个地区发展出了粮食生产,发展的时间跨度也比较大,一些邻近地区的族群从核心地区学会了粮食生产,其他一些族群被核心地区的粮食生产者所替代。有些族群生活在适宜粮食生产的地区,但是自始至终没有发展出粮食生产,直到近代被淘汰。在粮食生产上具有领先优势的族群,在通往现代化的道路上也遥遥领先。第六章 种不种田食物生产者比狩猎采集的工作时间还要多。有些族群明明知道生产食物,但还是不采用。食物生产者和狩猎采集者之间没有明显界限,是缓慢过度的。最快的情况下也要花几千年时间才能从完全依赖野生食物转变为很少依赖野生食物。最早的食物生产是对野生食物短缺情况的预防。食物生产战胜狩猎采集的因素:1.获得野生食物的可能性减少。随着人数的增加和狩猎技巧的提升,野生动植物密度下降。2.采集加工技巧的提升使驯化野生植物变得更加容易。气候变化也使得种植带来的好处增加。3.人口密度增加与食物生产之间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相互促进的催化过程。以上几个因素解释了生产方式的过渡时间问题。第七章基因突变和有意无意的人工选择是驯化动植物得以成功的原因。橡树没被驯化,主要因为:1.橡果的苦味由许多基因所控制,突变基因不能得以延续。2.橡树在种下去10年甚至更久的时间内都没有什么收获。3,由于松鼠等野生动物的选择(无论大小还是味道都适合他)与人类的选择相冲突,橡树山核桃树都未能驯化。由于同样的原因,草莓始终都是小草莓,因为人类的驯化竞争不过鸟类。直到近来保护网和温室的发展才得以实现。第八章 植物驯化因素一些土地肥沃的地区为何没有出现农业?主要原因:1.当地野生动植物的生物特征,可驯化种类稀少等因素限制了农业的发展。2.族群受到文化保守主义的束缚而没有接受外来作物。第九章 动物驯化因素可驯化的动物都是可以驯化的,不可驯化的动物各有各的不可驯化之处。大型哺乳动物驯化失败的主要原因:1.日常食物。食物生物量转化为取食者的生物量效率在10%左右。因此没有一种食肉动物被驯化用来充当食物。2.生长速度。例如:大猩猩,大象。3.圈养中的繁殖问题。某些动物交配前需要大量前戏(求偶程序)。例:猎豹,小羊驼。4.凶险,飘忽不定的性情。例如:熊,非洲野牛,河马,斑马。5.容易受惊的倾向。例如:大多数鹿和羚羊。6.群居结构。没有明确等级制度,交配季节变成地盘性,导致争斗发生。第十章 大陆轴线大陆形状和轴线走向对作物和牲口的传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甚至波及文字,车轮和其他发明的传播速度。纬度相同的地区气候也相似,因此动植物很容易产生适应性。纬度不同的地区气候差异巨大。这些差异反映了欧亚大陆轴线走向与美洲或非洲大陆轴线相比较的结果。历史的命运就是围绕着这些轴线转的。第十一章 牲畜的致命礼物对新大陆的人来说,比外来征服者更可怕的是征服者带来的病菌。人类很多病菌传染性疾病来自动物。新大陆驯化的动物少,缺乏病菌来源,所以他们没有进化出对外来陌生病菌的免疫力。人类对病菌的免疫反应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它改变了我们一代代的基因频率。因为有免疫基因的人更容易把基因传给后代。第十二章 文字大多数社会是受到启发而发明出的文字,而不是独立创造的。地理与生态条件也影响了人类文明的传播。第十三章发明产生需求。新发明接受程度的影响因素:经济利益,社会价值和声望,是否符合既得利益,新技术优点是否容易被看到。第十五章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土著是13000年前到当地的,体貌特征接近非洲黑人。新几内亚人已经发展成食物生产者,澳大利亚土著仍然是采集者。第十七章南岛人扩张路线:公元前3500年左右,华南人到达台湾,公元前3000左右,到达菲律宾,公元前2000左右,苏门答腊。公元前1000年左右,越南,斐济,汤加。公元500年,到达复活节,夏威夷,马达加斯加(对,就是非洲那个)。公元1000年到达新西兰,1300查塔姆群岛。第十八章技术差异的根本因素总结:依靠粮食生产的人口密度,经济专业化,政治集中统一,相互作用、竞争的社会。【李忠刚的回答(34票)】:给你推荐本书 《枪炮病菌与钢铁》,看完可以解答你对这个问题几乎所有的疑惑【Odysseus的回答(3票)】:嗯,为美洲的羊驼和轮子默哀...我觉得南北走向是根本原因,当然还有一个是北美缺少本地可循化的植物,而由于前面说的南北农作物交流不便这就导致北美地区农业经营较小(似乎还是有的记不太清了),这意味着他们只能大部分停留在狩猎、采集阶段,积攒不起足够的人口所以形成不了国家。而这一问题南美中美就没有,所以那里就出现了玛雅、阿兹特克和印加。【刘新征的回答(7票)】:简言之,没有马和轮子。在人类还没有学会驯化动物的时候,把马给吃完了……轮子这个……完全点错科技树了。【zhen-liang的回答(0票)】:据记载,黄热病能把整个兵营和狂风扫落叶那样全部杀死,而蝗虫是美国耕地意外破坏蝗虫蛋孵化过程后才突然灭绝的,否则美国也无力回天,把美洲荒野变成世界最大的新开发农田【周阳明金玉的回答(1票)】:人少野牛多,会射箭就可以了.如同沿着海岸迁徙的矮黑人,资源丰富,缺乏技术进步的动力.【丹漓的回答(8票)】:非专业人士,根据自己理解说两句吧。地貌条件本身就不是文明发展的充分条件(甚至在有些特例下,必要条件都不是)。说北美地貌条件好,个人觉得在上古时代,随便一个热带的平原,地貌条件都差不多。地貌条件对于形成一个文明可能其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极端条件下一般没什么文明),但是对于原始部落文明已经形成之后的发展,认的因素才是关键。毕竟在有了畜牧,农耕和修筑的技术之后,自然条件对于文明的发展的影响就已经大大减弱了。《全球通史》作者有一个重要的观点,文明的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之后,决定其发展速度的,是与其他文化的交流的难易程度和主观意愿。阿拉伯文明最辉煌的时候,正是其与东部的东亚文明和西边的西方文明都有频繁往来的时候。中华文明从世界顶峰开始衰弱,是从闭关锁国开始的。而西方文明的崛起,与大航海时代的来临密切相关。奴隶制的形成,个人理解,是要在生产力极大地进步,在人与人之间产生显著地财富差距之后才有可能。落后的文明,大部分在很近代的时候,生产工具还停留在很原始的时期,这些生产工具往往是他们自己发明的。而对于那些先进的文明,历史的发展中既有自己的发明,也有从别的文明的互相借鉴。而互相借鉴,是可以大幅度减少发展出高级的生产力所需要的时间的。之于北美,其地缘位置确实好,但这都是20世纪以来的事。而其地貌条件的好,远远不能弥补它和世界上最先进的三大文明的隔绝所带来的不好。所以就这样了。------------------------------------------------------------------------------------------------------------------抛砖引玉,肯定有很多漏洞。有错误的话还请艾特我,我酌情考虑修改或者删回答。还是等专业人士来回答吧。【臧大为的回答(0票)】:1. 距离人类发源地最远,人类最晚到达那里2. 陆桥消失失去了后续移民的可能性。3. 两边都是大洋,无法与任何文明交流。总结:人口稀少,地理隔绝是主要原因。【张白羊的回答(2票)】:任何文明的发展和起源,都是种种巧合和运气的结果而已。所以不要太在意这些细节。【知乎用户的回答(0票)】:印第安人開了個黃金圖,有土地有資源。無奈陸地太大,玩了半會沒接觸到其它玩家。不如歐洲大陸,歐亞大陸頻繁擦出火花。文明間接觸的少,文化傳播就慢,技術的傳播往往就夾雜在不同文明相互接觸間。何況印第安人的天賦都點到精神層面上了。【王博的回答(0票)】:L.S.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曾经提到过。首先是没有和其他文明的冲突与交流。有压迫才有危机感,有交流才有创新。这一点非洲,尤其是撒哈拉南的非洲也是一样。其次是密西西比河的南北走向沿经度切纬度,严重分化的气候导致了迥然不同的生活习性,导致往往能够沿着河流发展起来的伟大文明(两河流域,黄河流域,恒河流域)无法在北美洲实现。再就是东西部的山地直接限制了北美洲民族对海洋的探索与使用。【张應天的回答(3票)】:先手机码点字大家将就看,晚上电脑上补充。。。。。。。。。。。。。。。。。不是完全同意现在得赞第一的回答的思路,非洲就是个例子,最早开始也是最后进的。其实原因很无语,没有可供驯服的大型动物。注意,是帮人出力的大型动物。(但是人家有萌萌的羊驼:p)说白了就是没有马没有牛,没有牛大不了不耕田了,大家拿手刨地,再打打猎毫无压力,没有马问题就严重了,在西班牙人来到美洲大陆前马是不存在的,为啥不存在捏?因为被吃完了……是的,全被史前文明时期的人类吃了,所以没有马可以骑了……没有了马,基本上就丧失了古代唯一的快速移动方式(不要和我提骆驼)我家汪星人刚表示吃不住我140斤的体重O__O"…没有马的文明就和没有腿的文明一样,人口,财富,生产资料,技术都被广袤的大地无形的封闭了起来,没有办法相互交流发展壮大,连最基本的商业都难以成型,抵抗天灾,疾病的迁徙能力也大幅降低,基本只能维持在零散城邦(这里感觉说城邦有点不妥,美洲土著文明要比我们观念中的欧洲城邦落后,也许说村落更为合适)的规模。至于金子多,只是让这块殖民者砧板上的肉变得更肥美了而已,这里从侧面也能看出美洲土著文明商业发现的滞后,黄金在美洲土著文明中是神的象征物,提钱干啥,多俗:p其实在西班牙人把马带入美洲后,土著人很快就接受了这些移速爆表的生物的帮助,米国今路易斯安娜州和德克萨斯州区域甚至曾短暂出现过一个蒙古式的马上帝国文明,可惜时代变迁,技术优势早已压过马背优势(西班牙人先进的冶炼工艺下的盔甲和武器优势,先进的军事战术和组织,等等等等,基本可以理解为装备压制,套路压制,最后又智商压制)土著和西班牙人比还是战五渣,很快被灭掉了。Aztec和印加文明据说产生了一种专职跑酷的职业,每天跑几个马拉松完全不是事,在各城市间传递信息货物……但是不管怎么样跟马比差太远了。【知乎用户的回答(0票)】:地广人稀,环境优越,进化速度就慢啊。你看欧洲,总共就巴掌大那么点儿的地方,人又那么多,大家为了资源拼的你死我活,拼來拼去最后拼的不就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嘛。结果最后拼着拼着大家的资源都不够了这不就往外发展嘛。我以为一个文明发展的条件应该是稳定的环境+过剩的人口。这两者缺一个都不可。【庄蝶的回答(1票)】: 的回答基本上很完备了我在补充一点:北美冰盖的影响先上图比美冰盖的融化比较晚,距今6k年前北美大陆依然分布有大范围的冰盖,美国西海岸的山地冰川甚至坚持到了4k年前。在冰川脚下有毛的发展空间啊 比美冰盖的融化比较晚,距今6k年前北美大陆依然分布有大范围的冰盖,美国西海岸的山地冰川甚至坚持到了4k年前。在冰川脚下有毛的发展空间啊原文地址:
【上一篇】
【下一篇】
您可能还会对这些文章感兴趣!
最新评论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式印第安笛音乐 mp3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