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美泉在湖北阳新泉露净水机机黄双口有代理吗

湖北省志――佛教篇(年)--学佛网无明频道
湖北省志――佛教篇(年)
15:38:04&&&nbsp
热度:1905 &&
  湖北省志――佛教篇(年)
  一、湖北佛教史概述
  佛教起源于印度,于东汉之际传入湖北,在传播的过程中,形成了湖北佛教独特的弘法途径和模式,即鄂州译经,襄阳奠基,玉泉立宗,荆州弘扬,禅起蕲黄,为中国佛教的壮大和发展,树立了光辉典范,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千百年来,湖北佛教曾引起了佛教界高僧大德、学术界专家学者、社会各界知名人士极大的关注和重视,后随各朝不断演变,逐步与荆楚文化相融,为推动湖北社会的发展和文明进步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据记载:黄武三年(公元224年)印度梵僧维
难带着《法句经》来武昌(今鄂州市)传译经文,这是湖北佛教信僧首次见到经文的实证。两晋南北朝时,佛教最盛,晋武帝泰始二年(公元266年)印度僧人竺法自洛阳到江陵,沿途宣讲佛教,东晋著名高僧道安法师派弟子慧远法师等400多人来到襄阳,倡导以释为姓,确立成规,传教四方,在湖北襄阳弘教奠下了良好的基础,对佛教中国化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东汉建安年间,道安法师派弟子到荆州弘法,大兴土木,扩建僧舍,塑雕佛像,接引信徒,顿时国内外僧众云集,香火甚望,使荆州成为湖北弘扬佛教的中心。隋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隋朝著名的高僧智
法师来到当阳,创建玉泉寺,提倡“五时八教”和“一心三观”天台宗教义,故天台宗成于湖北,弘于江浙,远传日本、朝鲜等东南亚国家。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唐朝著名高僧四祖道信法师,在黄梅创建正觉禅寺(现四祖寺),期间他倡导集众传法,农禅双修,成为禅宗的奠基人,后将衣钵传给了他最得力的弟子五祖弘忍法师,弘忍法师继承和发扬道信法师的禅法,创立“东山法门”,大弘宗风,接引品群,一时间出现了“天下无寺不禅”的辉煌局面。因此,佛教界确认,禅宗应初创于道信,形成于弘忍,发展于慧能。由此可见,湖北佛教在中国佛教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和贡献,后经宋、元、明、清等各朝的传扬,虽多次遭到劫难,但仍然较为兴旺,有的名寺古刹,香火不断,有的寺院游客还“日过千记、月逾万人”之多。
  二、湖北佛教名刹
  ●武汉市
  归 元 禅 寺
  归元寺乃武汉四大丛林之一,位于汉阳翠微横路20号,始建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取〈楞严经〉“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的佛偈命名。清康熙三年(1664)主峰升座,任第一任方丈。
  归元禅寺自创建以来,迭经战乱,屡败屡兴。现存建筑,系清同治三年(1864年)和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及民国初年陆续所建。“文化大革命”中,在周恩来的关怀和保护下,寺院没有遭到破坏,宗教设施及珍贵文物也基本保存下来。上世纪80年代以来归元寺进行了数次大规模维修,使归元寺的面貌为之一新。归元寺现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分中,南,北3组各有特色的庭院。中院有放生池,池两侧为钟鼓楼,正中为韦驮殿,再进是大雄宝殿,其南北两厢为客堂和斋堂,其后为禅堂。中院的主体建筑是大雄宝殿,初建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重修,气势宏伟。南院的主体建筑是罗汉堂,还有四大天王殿,地藏王殿。罗汉堂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重建,罗汉塑造独具一格,采用“脱胎漆塑”的工艺,至今保存完好。500罗汉或坐或立,或蹲或卧,喜怒哀乐,慈祥端庄,各种姿态,神态无不具有。罗汉底座为麻石抛光的金刚宝座,重贴真金闪闪发光,堪称全国一绝。北院的主体建筑是藏经楼,还有大士阁,翠微井等建筑。藏经阁为1920年至1922年兴建,涂朱绘采,刻画镂雕,精巧壮观,金碧辉煌。阁内珍藏着许多佛教文物,除〈藏经〉外,还有佛像,法物,石雕,木刻,书画碑帖及外文典籍等。其中供奉的缅甸白玉释迦牟尼坐像为1935年缅甸赠送。藏经阁前翠微古池处的露天观音铜像,重250公斤,由台湾明光法师等护送至此,于日落成。
  2000年以来,归元寺注重寺内环境建造,制作中英文导游图和各殿堂的筒介牌,添置统一型号的垃圾箱,购买了信息触摸屏供游客使用,购买盆景、根雕,摆在游客休息处,为游客提供良好的休闲环境,还健全游客中心的各项服务功能,游客中心面积达25000平方米,改善了寺院的整体风貌。
  1979年国务院宗教局高山局长来武汉视察宗教政策落实情况,明确指示恢复方丈制。省佛协常务理事会决议,昌明法师升座。农历九月十九日观音法会上,举行昌明方丈升座暨归元寺重新开放法会。来自江西,湖南,河南,安徽等诸山长老,及湖北省各县市1000多名信众前来祝贺,参加法会的还有日本、丹麦友人及香港同胞等。昌明为归元寺第48世方丈,传曹洞宗。在昌明方丈主持下归元寺恢复丛林制度,禅净双修,律教同宜,管理有序。1983年归元寺举行武汉市建国以来的第一次传戒活动。1989年举行了武汉地区解放后第一场水陆法会。1995年举行为期一周的祈祷世界和平法会等。
  寺内林木苍郁葱翠,花草繁茂,泉清水绿,曲径通幽,与巍峨耸立的阁殿建筑协调一致,表现出一种苍古之美,为武汉市佛教协会所在地。1983年归元寺被列为全国重点开放寺院之一。2000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武汉市首批“AAAA”级旅游景点之一。
  宝 通 禅 寺
  宝通禅寺乃湖北古刹,武汉四大丛林之一,位于武昌洪山南麓,始建于南齐。寺院几经摧毁,又几次重修增修,现在殿宇多系清同治四年(1865年)至光绪五年(1879年)所建。宝通禅寺坐北面南,殿宇建筑依山就势,占地面积约为11.2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600平方米。山门整饰,门额上书“宝通禅寺”四大鎏金大字,雄浑有力,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著名书法家赵扑初先生手笔。寺内有放生池,圣僧桥,钟鼓楼,弥勒殿,东西花厅,普同塔院;登般若门至大雄宝殿,禅堂,玉佛殿,藏经阁,方丈室等;东侧有般若楼,斋堂,香积寮;西侧有伽蓝殿,客堂,西院内宾客楼,僧人寮,念佛堂等。直登后山见万佛楼,海岛罗汉宫,华严洞,洪山宝塔。主要建筑为砖木结构,歇山顶式,斗拱飞檐,彩绘雕栋。整个建筑群,结构谨严,错落有致。文物古迹有宋代古钟,明代石狮,南宋摩岩石刻,元代石刻须弥座,清代藏经和血书华严经等佛教文物珍品。
  寺院周围古木参天,修竹滴翠,空气清晰,环境幽静。洪山宝塔,1986年至今经过两次全面维修,耸立于古岳飞松,古烽火遗迹等名胜古迹中,肃穆威严。1950年列为武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宝通禅寺被列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宝通禅寺惨遭浩劫,佛像文物被毁,僧人被逐,寺院被占,呈现一片荒凉景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宗教政策,宝通寺变化显著。1978年列为全国重点开放寺院,国家连拨巨款,收回被占寺宇,召回僧人。市佛协会副会长曾泰联系道根副会长委派圣参副寺全面负责,于1983年开始维修宝通寺。1986年礼清道根任方丈,至此宝通寺恢复传统的丛林制度。在十方各界大力协助下,对寺院进行全面维修,新塑释迦佛,文殊,普贤等佛像,并于1992年先后请回缅甸玉佛像两尊,新建海岛罗汉宫,万佛楼,鼓楼等。
  自道根担任方丈以来,禅寺恢复宗教生活。1990年大雄宝殿佛像开光,道根方丈升座,都举行了隆重法会,参加者上千人。1991年传戒一次,1994年武昌佛学院在宝通禅寺恢复办学。1996年举行了悟缘方丈升座,佛像开光,水陆法会等大型宗教活动,参加人员达五,六千人,其中新加坡佛教居士150余人。1998年与莲溪寺共传二部僧戒,600人受戒,这是建国后武汉地区恢复二部僧戒的第一次。1991年开办僧伽培训班,1997年始先后送常学至苏州灵岩山佛学院,常智至中国佛学院,常海至厦门佛学院深造。
  1999年5月至2003年5月,昌明法师代理宝通寺方丈。2005年隆醒法师接任宝通禅寺方丈,现常住僧人50多人。
  莲 溪 寺
  莲溪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武昌丁字桥南面约两公里处龙山涂家岭,武汉四大丛林之一,占地近4万平方米。据石碑记载初建于唐朝。另据修千佛殿时发现数块残碑,经专家鉴定为元朝豁然和尚重建,清咸丰年间被毁。现存建筑为光绪十五年(1889年)由道明和尚重建。
  莲溪寺富藏文物,据〈湖北通志〉载:明宪宗于成化十年赐莲溪寺匾额:清光绪年间道明和尚上京,光绪皇帝赐半副鸾驾,玉玺一枚,玛瑙朝珠一串,乾隆大藏经全部。特别是一尊北魏时代墨观音,一副明代名人画佛菩萨彩色贴金画像,中堂式文人墨宝等珍品。寺内有三百余年珊瑚扑树三棵,二百余年桂花树一对,一百余年腊梅树一对,樟树成林,故有林樟之称。另有楚王太子塔和法融,道明,心静,体空等数代中兴祖师肉身塔,故莲溪寺又有塔林之称(文革时均毁)。
  寺院分四进。正殿东依次为五观堂、方丈室、武昌佛学院尼众班;西侧为客堂、千佛殿、大悲殿、华严堂和寮房。、整个院落结构严谨,布局得当,具有中国木结构建筑的风格,古朴典雅,玲珑清秀,显现出农禅并重的格局。
  莲溪寺在1952年曾两次关闭,由道根法师主持恢复,当时常住僧人50余人。“文化大革命”中,寺院遭到冲击,殿堂、佛像全部被砸毁,所藏墨玉观音等稀世珍宝全部毁尽,僧众被逐出门,寺院被占。1985年辟为尼众丛林并对外开放,礼请省、市佛教协会副会长慈学法师主持寺务,1992年慈学法师荣任住持。
  1990年前后在市政府和市佛教协会及十方信众大力支持下,开始对莲溪寺进行修复,先后塑造了大雄宝殿内释迦牟尼佛及阿难、迦叶二者、海岛观音及三十二应身、十八罗汉等,皆为泥塑托纱装金。1997年在昌明、道根、本焕等法师大力支持下,修建千佛殿,占地320平方米。1998年建了斋堂、佛学院、新建尊客堂、山门、寮房约2200平方米,缓解了住房困难。2000年扩建方丈堂、大彻堂、藏经楼,殿堂布局得以合理调整。
  1986年寺院恢复正常的宗教生活。1992年5月举行佛像开光暨慈学法师升座仪式,盛况空前。1998年莲溪寺参与宝通寺举办的二部僧传戒法会,之后还举办了四次居士五戒、菩萨戒法会。2002年9月举行千佛殿开光庆典。2003年8月举行了冥阴两力水陆大斋盛会,此项活动在武汉佛教比丘尼众的历史上是首次,共五千余人参加法会。
  莲溪寺不仅以华严道场著称于武汉佛教四大丛林中,同时还是著名的佛学教育基地。1928年在体空大师主持下,筹集资金开办了著名的华严大学,聘请性沏、机通、体如等法师为教授,三年内为佛教培养了30名遍及海内外的弟子,成为当时全国最高的佛学学府。1987年始在佛教协会支持下,莲溪寺开办了两期爱道培训班。1994年武昌佛学院恢复,爱道培训班改为武昌佛学院尼众部,为莲溪寺、武汉市内其他比丘尼寺院以及上海、两广、两湖等地培养了管理和弘法人才。2000年创立律学研学班,由福建佛学院果灵法师担任律学老师,专门研究律宗南山三大部,学制三年,培养了20多位知法懂律的比丘尼法师。
  古 德 寺
  古德寺,武汉佛教“四大丛林”之一,位于汉口黄浦路上滑坡74号。初建于1877年(清光绪三年),民国年间,昌宏在任期间,于1921年开始对古德寺大规模扩建,历经13年仿缅甸“阿难陀寺”式样建成大雄宝殿,造型独特,具有较高的艺术值。建成后,更名古德寺,传临济正宗。
  古德寺坐东朝西,寺院为二进,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觉幻室、方丈室、禅堂、客堂等殿堂,附属建筑中有二条长廊,从山门直通寮房,长廊中设有茶亭、茶馆,还有竹林、树林、菜园、果木园、四口古井等。一条小河穿过整个寺院,作为放生池。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龙波法师任方丈,扩建观音堂、云水堂等,寺院规模扩展到3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8千多平方米。龙波之后,仁玉、善住等先后任方丈,普明、圣祥在舍戒前也曾任方丈,“文化大革命”前最后一任方丈是澄照。“文化大革命”中古德寺佛像被破坏殆尽,僧人被逐。1980年落实宗教政策后,在武汉市政府支持和督促下,照相机厂于1996年将两座殿堂及空地腾退给古德寺,占地3976平方米。
  1996年8月佛教协会在天王殿左右两侧新建了客堂、斋堂等。1997年春原清济寺演顺带领40余比丘尼入住古德寺。经多方筹集资金,新塑圆通宝殿佛像33尊,购置全堂法器。
  1997年秋香港香满楼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经理张紫珊女士,托武汉健民药业集团董事长李国进先生,由泰国请来露天四面佛一尊安置于院内,造型精巧,玲珑剔透,并于1998年春举行开光典礼,市佛教代表及十方信众四、五千参加。1998年,为弘扬正信佛教,还创办了佛教图书馆。
  古德寺占地面积4276平方米,建筑面积2480平方米,常住僧人40多人。1956年被列为武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被列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景 德 寺
  景德寺位于武汉市东西湖柏泉,始建于唐代末年,盛于明清。在唐末年间,一位云游的得道高僧来到柏泉,看中了这方状似雄师怒吼的灵山,左青龙右白虎,背靠青山,地形平坦开阔,灵气盈溢,实乃一方风水宝地。高僧选定在此山坡中建起寺院,定名为“金台寺”。北宋景德年间,该寺院全面维修,并更名为“景德寺”。民国三十年间,寺院建筑规模进一步扩大,颇为宏伟壮观。景德寺自建寺以来,世代都有衣钵传人,历代高僧辈出,是一个非常庄严清净的佛门圣地。寺大门外有一口“柏泉古井”,至今已有一千多年了,相传柏泉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有一百多个泉眼,景德寺的高僧选了一个最大的泉眼动手淘井,此井底的树根形状如同木鱼,这木鱼能使柏泉井水永不枯竭,每天晚上十二点景德寺的僧侣和周围居民能听到来自柏泉井下的敲木鱼声音,因而景德寺闻名四方,香火也因之更溢浓香。此古井被列为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
  景德寺毁于文革期间,寺院建筑荡然无存。为维护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满足十方信士朝礼的心愿,使千年古刹景德寺再现昔日的光芒,现由全国十大高僧之一,湖北省,武汉市佛协会会长,归元禅寺方丈昌明大和尚发起在原景德寺柏泉井旁扩大重建。这一宏愿得到了武汉市政府等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已于日由昌明大和尚主持举行了景德寺重建奠基仪式法会。目前已建成天主殿,大雄宝殿,藏经阁,云水堂,僧寮,方丈室,客堂斋堂等,景德寺已初俱规模。
  卓 刀 泉 寺
  卓刀泉寺位于武昌区以东,伏虎山西麓,坐东朝西,始建于宋代,供奉关羽。寺院周围岗陵起伏,苍松翠柏,绿树葱茏,宁静幽闲,具有山野情趣。1959年列为武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18年(1929年)对寺院进行维修,左边是三义殿,右边是娘娘殿,主体建筑中有弥勒佛,关圣殿,供奉关公。两边还配有马坊,僧寮等,占地约15000平方米。民国15年(1926年)大鑫和尚之徒宗仪任当家,住僧人4人,为武昌三佛寺下院。1956年该寺又予以维修,改寺名为“古卓刀泉寺”。“文化大革命”期间,寺内塑像,陈列被毁,娘娘殿被用作住房,三义殿改作小学,大殿改做骨灰堂。
  二十一世纪八十年代落实宗教政策,古寺交还给佛教,由归元寺隆可代管。1987年小学退出,其房产由佛教协会收回。1998年市佛协投资对卓刀泉寺大雄宝殿落架维修,1999年重建僧寮。2003年维修关公殿,客堂,斋堂,寺院恢复往日胜景。
  铁 佛 寺
  位于汉阳区添福巷33号。始建于前唐,几经兵变,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桂月和尚重建。
  寺院整个建筑分四进,山门后依次是铁佛殿、弥勒殿、大雄宝殿,均为木制结构。附属建筑中有菜园及花草树木等,左起添福巷,右至营房巷,占地面积上万平方米。寺内有一尊铁佛,高1.58米,寺名由此来。寺内还藏有石狮、石榴花等文物。
  铁佛寺距汉阳寺200米,曾为归元寺下院,弥宝等高僧曾在此修行。1958年汉阳区48座小院的100多比丘集中到铁佛寺,明清法师负责全寺事宜。“文化大革命”中,铁佛寺遭到破坏,佛像、佛龛、寺宇建筑荡然无存。铁佛被拉去炼铁,石狮、石榴花塔等也被运走,如今置于汉阳公园。
  1997年由铁佛寺尼众集资、在市佛教协会及信众居士大力支持下,修建住房,解决尼众居住问题。1999年修建大雄宝殿。2000年铁佛寺又买回居民地修建寮房。如今整个寺院分三进,进山门后,是宽敞的通道,供弥勒佛和韦驮菩萨,之后是大雄宝殿。通道两边是宿舍楼,一楼有客堂和斋堂。总占地1000多平方米。
  1999年铁佛寺新塑了大雄宝殿内释迦牟尼佛,背面是千手观音,还新添了文殊、普贤菩萨像。2000年大雄宝殿像开光举行了大型法会,1000多人参加。每年结夏安居,打佛七,组织居士念佛。每月初一、十五祈祷世界和平。送学员出访参学,1985年照莲至莲溪寺学习,现任苏州文山寺住持。
  1993年铁佛寺等登记为正式开放场所。现常住尼众26人,隆华法师任当家。
  龙华禅寺
  龙华禅寺,位于武昌蛇山山东麓,始建于明朝成化二年,即公元1461年。曾是闻名全国的禅宗道场之一,过去常住僧人达几百人。
  寺院分四进,依次为山门楼、天王殿、大雄宝殿、禅堂,附属建筑有钟鼓楼、观音殿、地藏殿、方丈楼及僧房108间,均为明代丛林建筑。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宗教政策得到贯彻落实。1982年全寺尼众推举慧忍、圣春等带头,四处奔头呼吁,经过一年多努力,1983年铁厂退还天王殿,经过修缮,改做大雄宝殿。1984年寺尼众出资又重塑释迦佛像,80多比丘尼至此过上正常的宗教生活,早晚上殿,随后建立了常住团体,慧忍任当家。
  1993年市佛教协会开发房产(商业住宅楼),1995年龙华寺改建到蛇山上。寺内建筑面积有大约五六百平方米。重修大雄宝殿。1996年重新修建厨房和斋堂。从此僧尼过上丛林制生活,二时斋供,半月诵戒,每年夏天按佛制戒律结夏安居。
  1997年执事全部年青化,智宏任当家。1997年11月举行了海岛观音的开光活动,整个活动井然有序,年青执事得到锻炼。
  日龙华寺作为宗教活动场所正式登记。现常住尼众22人。
  栖 隐 寺
  栖隐寺(正信会),位于汉口江汉区满春街勤劳一街39号。始建于唐代,清康熙二年(1662年)由归元寺方丈主峰之徒月仁主持,传临济宗。近代高僧慈舟任住持。辛亥时期焚于战火。1927年改为尼众丛林,德融任监院,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是当时唯一的一座尼众丛林。
  栖隐寺分前中后三重,是红瓦砖墙的平房。德融在任期间修中殿,供地藏菩萨。1940年定初任监院修前殿,供弥勒菩萨,背后是韦驮菩萨。后殿即殿堂,供释迦牟尼佛、观音菩萨。殿与殿之间有花台、天井。50年代初民主选举定融为主体任本智、慈学为副寺。
  汉口佛教正信会由太虚法师于1921年出资兴建,主要供居士修行。1920年在太虚大师倡议下,王森甫兄弟将紧挨栖隐寺的房屋捐出来,后来又集资买地,建地正信会。栖隐寺和正信会同在太虚大师指导下,弘扬“人间佛教”。栖隐寺住比丘尼,主持佛法,1947年曾办过栖隐“尼众佛学院”。解放前夕组织手工织丝袜,解放后组织成立第二棉织生产组――先无线电压塑件厂前身。
  正信会由虔诚居士做一些慈善事业,邀请海内外高僧大德在此讲经弘法。1958年正信会和栖隐寺同为比丘尼中点。文化大革命期间,栖隐寺和正信会,觉慧任监院。1985年四月初八(浴佛节)正式恢复宗教活动。
  1992年,传根当家,在众比丘尼努力及十方信众支持下,木雕了14尊佛像,维修了房屋。1994年佛像开光举行了大型仪式,昌明法师主持,1000多参加,从此尼众宗教生活走上正轨。
  栖隐寺现占地约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左右,分前栋和后栋。前栋寺门通道,供弥勒佛、韦驮菩萨。前栋是天井,接着是后栋大雄宝殿,内供释迦牟尼佛及阿难、迦叶二尊者,背面是千手观音。楼上也是主殿。天井右边是延寿堂,左边是往生堂,大殿右边是斋堂、大寮,左边是库房,整个建筑呈“口”字形。
  现今,栖隐寺尼众早晚上殿过堂,半月诵戒,每年定期举行三、四次法会,每月初一、十五拜普佛,祈祷世界和平,人民安乐。不定期请老师来上课,先后邀请净天、慈学、正慈、印证、觉灵等法师来此弘法讲经,提高尼众的文化水平和佛学素养。现常住尼众30人,大成任当家。
  报恩禅寺
  报恩禅寺,位于新洲区道观河风景区将军山青龙山麓。建国后,其原址“仓埠”被粮食局占用,1988年重建在道观河水库旁,占地近10万平方米。
  报恩禅寺主体建筑分四进,进山门后,是二层楼的天王殿,一楼的流通处,二楼的天王殿。天王殿两旁有楼梯,通往大雄宝殿。最后是法堂和藏经楼,方丈室。大雄宝殿右边百米处,是卧佛殿。附属建筑中有位于天王殿两边的两栋三层楼的寮房,听涛阁,钟鼓楼等。整个建筑临水迎山,梯次而上,落差数十米,形成一个气势恢宏,蔚为大观的佛教建筑群体。日万佛塔举行了隆重的奠基仪式,初步设计为塔身48米高,9层,塔内外供奉一万尊阿弥陀佛。
  1994年报恩禅寺礼请本焕为方丈。98岁高龄的本焕大师,入佛门70多年,现为禅宗临济宗第44代传人,1988年选址道观河重建祖院报恩禅寺和“神州第一佛塔”。1994年寺院修建初步完成,举行了盛大的落成开光法会,上万人参加。1999年,2001年,2002年举行了三次冥阳两利法会,每次均有上千人参加,还传了三届居士戒,共近千人受戒。
  报恩禅寺山清水秀,地阔天高,云气氤氲,具有天然生成的凝重,秀美,祥和的佛地景象。2002年被评为“湖北省五好宗教活动场所”。现常住僧人24人。
  ●黄石市
  弘 化 禅 寺
  弘化禅寺位于下陆区东方山,占地面积4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2000平方米,现有教职人员46人,信教群众数万余人。
  弘化禅寺位于黄石之西陲,海拔475米的东方山上;此地南连幕阜,北带长江,峰峦绵亘,林壑深幽,风景优美,空气清鲜,气候宜人。山门“三楚第一山”牌匾系清朝宰相余国柱亲手所书,寺名“弘化禅寺”匾额为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书写。寺内有千年银杏、古井灵泉卓锡、智印祖师多宝塔、沉香木智印祖师像和从缅甸迎请的释迦牟尼玉佛及新建的汉白玉常乐上人灵塔。
  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5年),湖南常德19岁的德聪和尚,告别师父怀海法师,由南岳衡山游历至此,见云树葱茏,岚光明烂,为之动容,并依师临别偈语所示,乃于山上结茅修行,成为一代开山祖师。元和六年,德聪和尚奉诏北上长安,参加大法会。宪宗皇帝恩礼殊隆,嘉赐法名智印,锡紫衣金钵,并为山寺御书“宝峰招提”。此后禅寺经兴衰演变,虽有“三灾三火之厄”,却也得“屡褒屡封之荣”。宋真宗皇帝(祥符四年)诏见八世解明和尚御赐寺名“宝宁寺”;元成宗皇帝(元贞二年)召见二十世安山和尚,敕赐寺名“化禅寺”;明宪宗皇帝则敕赐寺名“弘化禅寺”。1200多年的弘化禅寺,大德高僧辈出,人文荟萃,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宗教文化遗产。
  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寺院重新焕发生机,改造维修了大雄宝殿、祖师殿与佛像;扩大和新建了山门、文化长廊等建筑。在新千禧年到来之际,铸造了天地铜磬一对,寓意千年,天地同庆。天磬现存放于中国佛教协会北京广济寺多宝阁内,地磬为弘化禅寺镇寺之宝。2000年创建三楚佛教网。1999年与2004年分别举办了两届传授二部三坛大戒法会,盛况空前,佛音远播。自正慈方丈升座以来,弘化禅寺各项事业的发展日新月异,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在传统丛林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弘化禅寺俏然崛起于荆楚大地上。
  石 壁禅寺
  石壁禅寺位于阳新县兴国镇虎山村,占地面积12亩,建筑面积4800平方米,现有教职人员12人,信教群众1000余人。
  石壁禅寺,俗称和尚塔。始建于晋代,距今有1700年左右的历史。经历史沧桑,几毁几修。改革开放后,1992年对该寺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扩建,成了阳新佛教规模最大的寺院,也是阳新县佛教协会所在地。
  石壁禅寺地处雄伟的龙虎山关口城西北郊区,庙宇坐东朝西,倚山面湖。左倚青龙岭,层岩叠下,呈皤龙饮湖之势;右靠白虎冈,峭崖壁立,具卧虎傲啸之风。站立山门西望,湖水浩渺,长桥卧波,如画风光,尽收眼底;回首东顾,万树苍翠,百宝生辉,楼台交映,祥光无限。
  华 藏禅寺
  华藏禅寺位于铁山大道42号鹿獐山公园内,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现有教职人员16人,信教群众1900余人。
  华藏寺原名大华藏寺,始创于明朝万历年间,其开山祖师昙晦禅师,韩国平安道嘉山邵北人,与九华山开山祖师金地藏同宗。昙晦祖师生于明朝十七年,11岁出家,16岁受戒.20岁过鸭绿江,翌年抵我大唐。31岁在西平等山(即现在的铁山区平等山)创建大华藏寺。46岁在大华藏寺内无疾坐化弊寺前七级青石浮屠内。1942年原大华藏寺因战争被焚毁,1993年初重建,更名为华藏禅寺,是铁山佛教文化活动中心。
  宝 莲禅寺
  宝莲寺位于阳新县龙港镇原“塘当寺”遗址,占地面积53亩,建筑面积30亩。塘当寺始建于公元956年(即后周显德三年)。几经时代的变迁,仅存清光绪十九年“佛祖灯会”石碑、石墩、石化钱炉、高僧宏珍禅师塔等, 1991年,青年出家释演觉法师,只身来到塘当山,栖身茅棚,苦行修道,格遵祖训,发大愿心,重建塘当寺。针对塘当寺的地形,改“塘当山”为“福龙山”,而福龙山被九峰环绕,酷似绽放的莲花,故改“塘当寺”为“宝莲禅寺”。
  广 法禅寺
  广法禅寺位于黄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马鞍山,背倚马鞍山麓,三面环山,前有大泉路,面临磁湖水畔,交通便利,环境清幽,古刹圣地。占地面积3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现有教职队员14人,信教群众600余人。
  广法禅寺由唐朝佛教禅宗四祖道信和尚创建,明洪武年间(年间)铁牛和尚予以重修,至清朝康熙年间()了达和尚捐资将寺院改建一新。
  广法禅寺历经沧桑,几度兴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寺院才得到修复,僧人自种自养,现已初具规模。
  栗山寺
  栗山寺座落在东方山南麓下陆区爱宇村,占地面积10.2亩,建筑面积2000余平方米,现有教职人员3人,信教群众100余人。
  栗山禅寺始建于东汉中期,距今已2000余年,现有残碑及墓碑多块。寺之左边叫和尚山(青龙咀),右边叫塔林,均为寺庙之山场,庙田五亩,山地六亩多,均由寺庙管理,历代固守不失。历经千年风雨,寺庙屡毁屡建,传灯不息,香火不断。1984年,真果法师领徒果慧主持栗山寺后,寺庙才得以佛日重辉,整个寺庙建筑依山势环溪流而建,巍峨雄伟,飞阁流丹,红墙黄色琉璃瓦,掩映于苍松翠柏之间,庄严肃穆,山门南向,布局得体,真所谓“好个一溪清水,闲留半山烟云”。
  南岳寺
  南岳寺位于黄石港区沈家营地段张家湖北岸卜虎地中部山顶上,占地面积1246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现有教职人员5人,信教群众100余人。
  南岳寺始建于汉朝末年。经几毁几修保留至今。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宗教政策得以落实,南岳寺才得以重建于牛头山。1990年至1993年历经四年才建成,2002年南岳寺在原基础上进行改建,现已形成了一个基本满足当地信教群众需求的宗教活动场所。
  普 同 塔
  普同塔位于下陆区东方山金盆地。始建于南宋初年。占地面积4773.32平方米,建筑面积1880平方米,现有教职人员1人,信教群众1000余人。
  该寺地处妙境,景色秀丽,与西汉隐士东方朔晚年修道炼丹的道云洞毗邻,
原是化禅寺历代僧人圆寂后存放骨灰的地方,建立庵堂后,就以此塔定为寺名,党的宗教政策落实后,上贞老师父回寺重整破败,在各界信众,居士的支持下,1991年重修了普同塔,扩大了道场。
  青 山 寺
  青山寺位于大冶市金湖办铜山村,占地面积3428平方米,建筑面积1940平方米,现有教职人员5人,信教群众200余人。
  青山寺始建于宋太宗年间,历代兵火,屡毁屡建,清末因战争彻底毁坏,1997年由铜绿村信众集资修建,1999年底,由德宏法师主持修复。2004年12月,修建殿前广场,两边厢房,庙前道路。是大冶市规模较大的宗教寺庙之一。
  三 佛 寺
  大冶三佛寺位于大冶市铜录山矿露天采场南麓,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现有教职人员1人,信教群众400余人。
  三佛寺原名三王庙,位于天台山东麓,铜录山境内的于家山,经宋、元、明、清四朝几毁几修沿至现在,解放初期因战乱拆掉。1986年在于于家山奠基动工重建,2001年正式更名为三佛寺,晨钟暮鼓,四众同修。
  义 丰 寺
  义丰寺位于黄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箭楼刺垴山,占地面积1832平方米,建筑面积1337平方米,现有教职人员4人,信教群众200余人。
  义丰寺始建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是周边信徒拜佛礼忏的活动场所,几百年来香火旺盛,负有盛名,改革开放以后,广大信众恢复重建义丰寺,现任住持指福法师出资将义丰寺迁建于现箭楼下社区刺垴山下。从1989年至今,十几年的发展,现以初具规模,为周边的宗教信徒提供了良好的活动场所,也成为团城山地区一处亮丽的旅游景点。
  紫 微 庵
  紫微庵位于黄石市沈下路南岳村,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678平方米,现有教职人员3人,信教群众200余人。
  紫微庵始建于一千年前。经历史变迁,屡毁屡修,1986年开始在谛菊法师的主持下,经过二十年的全面修复,现有建筑面积一千多平方米,每天可容纳一千多名香客进香朝拜。该寺在住持及四众弟子的努力下,连续多次被评为黄石市“五好宗教活动场所”,并在1998年被黄石市人民政府评为抗洪先进单位。
  法藏寺
  法藏寺位于下陆区东方山,始建于民国初年, 1986年由白塔山人书写“法藏寺”,比丘尼指清住持兴建。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现有教职人员10人,信教群众1500余人。
  1999年,法藏寺作为弘化禅寺下院,在首次传授二部三坛大戒法会中,作出了重要贡献。日至15日,河北省柏林禅寺都监明海法师,应弘化禅寺正慈法师之邀前来下院法藏寺,讲授《梵同经菩萨戒》,举行了为期一周的讲经法会。
  法藏寺在现东方山寺庙群中据有重要地位,是东方山比丘尼修持的集中场所。
  ●黄冈市
  安国寺
  安国寺位于古城黄州西南的城区中心地带,历史悠久。据明弘治《黄州府志》载,该寺始建于唐高宗显庆三年,即公元658年,始名护国寺。嘉佑八年( 10 6 3年),宋仁宗御赐“安国”寺石,并赐玉印一方,其阳篆字曰“敕赐唐代祖庭安国祥林之宝”,至今仍藏于寺内,为镇寺之宝,自此,安国寺声名远播,成为江淮乃至全国名刹。该寺历史上规模宏大,相传曾“骑马关山门、敲锣开斋饭”。明万历二年( 15 7 4年)安国寺内建青云塔(又名文峰塔)俗称宝塔,塔高七层,塔顶西北侧长朴树一株,枝叶茂盛,成为一大景观。
  安国寺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武摘居黄州,自号东坡居士,先后写下《黄州安国寺记》、《安国寺寻春》、《赤壁怀古》等传世之作,还有许多风流名士留下诗文歌赋。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著名书法家赵朴初,为安国寺题写了“安国寺”三字。
  2004年在政府和各级宗教主管部门热情关怀支持下,安国寺礼请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嵩山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大和尚担任住持。受到广大信众欢迎,翻开了安国寺历史的新篇。
  安国寺的悠久历史,以及地处市区的特殊地理位置,使之成为鄂东地区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为了让广大信众过好宗教生活,同时,也为了深入拓展宗教文化资源为市民旅游休闲服务,永信法师制定了安国寺修建规划,经省市宗教主管部门及市政府同意,安国寺的恢复建设已纳入城市建设整体规划,并作为市区的重要景点和重点工程建设。
  观音寺
  黄州观音寺始建于一四九五年,原名“娘娘庙”,一七九五年更名为“化茶庵”,沿袭至清朝末后因无人管理,寺庙倒塌,香火中断。一九八○年经九华山师父指点,在演琴法师的主持下,重新修建此庙,名观音寺。自此香客不断,深受当地广大群众欢迎。该寺按照国家宗教政策,弘扬佛法。
  莲花庵
  莲花庵,原址沙街,清末由广宣师太创建,距今有110多年的历史。解放后移建于黄州十字街旁。“文革”期间庵堂被毁,保留庵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宗教政策得到进一步贯彻落实,莲花庵由释弼法、释六智、释法奇、三师进行修复。1996年由黄州区宗教主管部门为合法寺庵。近年,在现任住持六智法师的主持下,新建大雄宝殿及客堂等,占地面积上千平方米。
  四祖寺
  四祖寺,原名正觉禅寺,又名双峰寺,始建于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年历史,它不但在我国佛教史上占有一定的位置,而且在国际上特别是在日本、印度等在东南亚国家享有盛誉。据史籍记载:四祖寺是禅宗四祖道信大师亲手创建的,寺庙自唐到清香火不断,唐宋盛极一时,有殿堂楼阁八百多间,僧侣达千余人,每年朝山香客数以万计。千百年来,寺庙历经沧桑,几经复毁,仅存十几间殿堂楼阁和一些名胜古迹。近几年来,黄梅县委、县政府对四祖寺的建设十分重视,先后拨出专款分期分批对四祖寺进行了维修。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原广州光孝寺方丈、原四祖寺方丈本焕大师,先后投资4000多万元,整修四祖寺,使四祖寺面貌焕然一新。现有景点众多,如鲁班亭、灵润桥、毗卢塔、紫云洞、倒插柏、飞来锅等。唐代大诗人柳宗元《酬曹待御过象县见寄》诗云:破额山前碧玉流,骚文遥驻木兰舟。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草花不自由。随着对外开放和旅游事业的不断发展,四祖寺北连禅宗祖庭河南少林寺、安徽二祖寺、三祖寺,东接佛教名山九华山,毗邻五祖寺,南抵广东韶关六祖寺,形成了一个佛教圣地旅游网络。
  五 祖 寺
  五祖寺,原名东山寺,亦名东禅寺,位于大别山前麓,与举世闻名的风景区庐山隔江相望,距黄梅县城北十三公里,是佛教禅宗五祖弘忍大师说法道场,也是六祖惠能大师得衣之地。它不但在我国佛教史上占有极重要的位置,而且在国际上,特别是在日本、印度等东南亚国家享有盛誉,还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东山,又名冯茂山,海拔八百多米,气候宜人,宏伟辉煌的庙宇建筑群就坐落于其中。该寺是由五祖寺弘忍大师亲手创建于唐永徽五年(公元654年),寺庙自唐到清十分兴旺,唐宋尤盛,有殿堂楼阁一千多间,僧侣达一千三百多人,先后还出了一百多位高僧,每年朝山的香客数以万计,不少的文人骚客慕名前来游览,并留下许多赞美的诗句。唐代宗赐封弘忍大师为“大满禅师”,南唐加封师为“广化”,唐宣宗敕建大东山寺,宋真宗改敕寺额为“真慧禅寺”,宋英宗御书“天下祖庭”,宋徽宗御书“天下禅林”,元文宗赐弘忍大师法号为“妙圆普觉禅师”,并改赐寺额为“东山五祖寺”,简称五祖寺,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五祖寺自唐创建以来,历尽沧桑,几经复毁,从现保存的清代木刻版图《五祖仙山盛景全图》和寺庙遗址上,仍然可以看到古寺昔日辉煌盛景。整个古寺建筑群依山顺势,由上中下三大部分组成,结构布局规范层次分明,殿堂楼阁盘桓交错,层层叠叠,古色古香,主体殿堂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圣母殿、毗卢殿、真身殿、伽蓝殿、千佛殿、华严殿、长春庵、及第庵、松柏堂、客堂、禅堂、法堂、戒堂、斋堂、云水堂、大寮小寮、方丈室等。除寺庙建筑群外,东山还有许多名胜古迹,如一天门、多宝如来佛塔、十方佛塔、二天门、山门、飞虹桥(又名花桥)、油朴树(又名三宝树)、放生池,东坡流响,法泉,授法洞,桃源洞,棋盘石,福德石刻,大满禅师塔,飞来象,讲经台,放光石,望春台,舍身崖,白莲峰,白莲池,钵盂池,钵盂石,洗手池等六十多处景观。古寺的宏伟建筑,给东山增添了无限的光辉,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建筑艺术,不愧为我国佛教禅宗寺院中的一块瑰宝。
  据记载,五祖弘忍大师跟随四祖寺道信大师在双峰山学禅二十多年后,继承道信大师的衣钵,到东山找冯茂老人借山建寺,大兴土木,弘扬禅业。一时轰动全国,四方僧众入山学法的人,日计数百,月计数千,时称他的禅法为“东山法门”,门徒发展到一千三百多人,修建殿堂楼阁达一千多间,遍及东山。当时黄梅民间流传两句名言“砖瓦东山行,无路不逢僧”,可见当时来东山学禅朝拜的人众多。
  解放后,寺庙和名胜古迹得到了妥善保护,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落实了党的宗教政策,政府对寺庙的建设十分重视,先后分期分批拨专款进行修复,使寺庙面貌一新,恢复了历史规模,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光,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被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开放寺庙。1994年11月在黄梅召开的首届禅宗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认为五祖寺弘忍大师为中国禅宗创始人,确定五祖寺为中国禅宗发源地之一。
  妙乐寺
  妙乐寺位于小池镇吕咀村。1998年以来,小池镇委,镇政府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依托铁路,挖掘佛教资源,发展旅游业的工作思路,把妙乐寺旅游开发作为发展地方支柱产业来抓。在九江铁佛寺住持妙乐法师的主持下,投入5000万元资金,以占地80亩的规模开发,整个寺庙依照九江铁佛寺进行设计,截止2006年8月,佛教建筑群:包括山门、大雄宝殿、天王殿、地藏王殿、观音殿、斋堂、居士楼等已基本完成。该镇成立了妙乐寺旅游开发协调指挥部,负责做好妙乐寺建设和管理的协调服务工作。预计年吸纳游客10万人次,直接从业人员100多人,间接从业人员近千人,每年为小池镇带来经济效益达1000万元,也是我省佛教的旅游胜地。会龙 禅 寺
  会龙禅寺,位于团风县回龙山镇龙山寺,始建于明朝弘治三年,距今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
  历史上曾称龙山庙,分上、中、下三重殿,东有客堂、厨房,西有娘娘殿。周围树木、竹子环绕庙宇,风景优雅。抗战时期,拆庙修碉楼,毁坏严重,解放后面目全非。
  1995年,新洲道观河释学智接管会龙禅寺,任主持,于1996年开始规划重修,并设立组建理事会。1996年开始实施,现建有大雄宝殿、天王殿、地藏殿、千手观音殿、玉皇殿5间,东西单寮房14间,斋堂7间,建厨房2间,小斋堂1间、水井2口,2005年建山门9重,总面积2800平方米,寺内设施齐全,环境优雅,实为朝山拜佛,旅游避暑之圣地。
  龙 山 寺
  龙山寺位于团风县龙山镇,距县城和黄州古城各二十公里。地处大别山南麓,属天柱山脉,由大崎山主峰南下,婉蜒起伏百余公里,峻秀雄伟。这里山清水秀、藏龙卧虎、人才辈出,政治家林育英、林育南,军事家林彪、文学巨匠秦兆阳、地质泰斗李四光等均在此诞生。
  回龙山原名枣儿刺岭,相传古时有九条龙在此修炼成正果,回大庭封位后,时时思念这里的青山绿水,淳朴的民俗民情,五谷丰登的繁荣盛世,毅然决定返回定居,自此枣儿刺岭更名为回龙山。为颂扬九龙功德,晋代皇帝派大臣史仁来回龙山以皇家气派修建龙山寺。龙山寺三殿六堂,金碧辉煌。明洪武初年,朱元津龙心大悦,派太监来扩建龙山寺,封为“太庙”,扩建工程至万历二年(157)竣工。抗日战争时期,寺院被毁。
  改革开放后,龙山寺在政府和四众弟子的领导和护持下,在坚先法师的主持下,先后筹资规划建设大雄宝殿、天王殿、观音殿、大王殿、三圣殿、居室、钟,鼓楼、讲经堂等,竣工后将成为大别山庙宇的又一亮点,一座神圣的佛教花园。
  善 济禅寺
  善济禅寺俗称大庙,位于团风县城内,始建于公元638年(唐太宗十一年),由武昌九峰山智公老和尚在此开创道场,弘扬佛法。公元644年唐太宗命鄂国公尉迟敬德送来十万两黄香及金银钱两,将原铁佛像由描金改为贴金,大庙由此香火繁盛,信众遍布鄂、豫、皖、湘、浙、赣各省。
  大庙饱经历史沧桑,几度兴衰,毁于战乱。根据广大信教群众对宗教活动的需要,经政府部门批准,在坚光法师及社会各界仁士的大力支持下,大庙得以顺利重建,实乃佛门之幸事,信众之佳音。
  大 乘 禅 寺
  大乘禅寺,位于大别山麓,始建于北宋初期,修复于明朝万历二十三年,有历史史料记载,扩建于康熙年间,寺内供奉敕封平寇王大德二令公尊神,佛像庄严,一向扶正除邪、惩恶扬善、护国佑民、香火旺盛,深得四方群众敬仰。
  大乘禅寺处于交通便利,客车往返蕲、浠、英、罗等处,寺院占地面积达2.5万平方米,结构雄伟,青砖上顶,大根油漆抱柱,左有溪流,右有大公路,前有广场可纳万人之上,内设万年台,后有僧家塘,整个寺院是轮船轮廓,故此,古人称为船形宝地。
  解放后,寺院被毁,今国运昌隆,人民信仰自由,1989年僧人释宏辉来大乘禅寺担任住持、及将古迹还原。2000年省佛教协会会长昌明方丈将原达城庙赐名为大乘禅寺,2002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将大乘禅寺被列为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物换星移,法缘常继,为了保护我地得天独厚的山水古迹等优势,弘扬佛教、促进人文资源的发展,自2003年开始花了三年时间,法师宏辉将大乘禅寺进行翻修扩建。现已建成了大雄宝殿、观音殿、毗卢遮那殿、藏经楼、钟鼓楼、禅堂、斋堂、寮房等,真乃古今名胜。株林镇政府为了开发佛教旅游事业,在原有的基础上,对左边的溪流进行了美化,现已建成人工湖,后面的僧家塘也被一朵朵含苞欲放的荷花点缀得格外优雅。自然奇观,花草新颖,使游人赏心悦目。
  昭化寺
  昭化寺位于蕲春县蕲州镇缺齿山下,前称为玄都观,明嘉靖年间,由当时大德高僧智明重建,并定名为昭化寺。明万历中,又被荆宪王定为荆王府家庙,举世闻名的“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时任荆王府纪缮,经常出入昭化寺,并以昭化寺为基地,广交四海宾朋,接待各方僧众。据称,西游记中的主要章节,均在寺内创作。
  入清以后,昭化寺仍然蜚声海内,香火鼎盛,是长江中游一带流传有序的名胜古刹。近代以来,由于战乱频繁,寺内大部遗存毁损殆尽,至解放初,仅有残存一座石柱老殿。
  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落实宗教政策,寺院得以逐步恢复,先建有僧人宿舍、观音堂、大雄宝殿、斋堂五列等。寺院整体布局有序,设施俱全。
  塔 山 清 元 寺
  老塔山简称“塔山”,海拔440米。据明嘉靖《罗田县志》称:“以顶有唐塔得名”。向称罗田胜景。该山位于县城东南,出南门4公里处。因其宛如一面兀立城东南的秀丽屏风,故又名“玉屏山”。传说此山在隋唐前巴水蛮人曾建有“女娲娘娘庙”。但县志则只记载:唐贞观年间建宝塔与佛寺。
  元末塔山之唐代禅院,被焚为废墟后,到明朝洪武初年,天下甫定,邑人即支持逃散寺僧,在故址上重建“清元禅寺”。明初,朝人行人司正,邑人程正刚,曾避兵寺中读书。至明万历年间(),朝廷刑部郎中王冼,受权阉魏忠贤迫害回乡,亦寄寓寺中,创建塔山书院讲学。有王冼讲学时书门联句:“未审昔人称老塔;请题今日曰东山。”的故事传世。足见万历时清元禅寺之建筑已具有一定规模,亦知此时唐塔早已颓毁。
  自元成宗(忽必烈)大德八年(1304年)迁罗田县治于官渡河下即现时之罗田县城后,城郊风景秀丽之老塔山与塔山庙宇,成为全县官绅士人,商贾游客之旅游与礼佛胜地。亦为城内居民每年元宵、花朝、上巳、重阳等节日“踏青挑菜”(多为沿袭宋代江西移民习俗,因之塔山麓尚有地菜湾等地名)、登高赏菊、求神拜佛,举办庙会之活动场所。塔山唐刹,从此素称“香火鼎盛”。在与官员士绅、过往名流交往中,此佛寺名僧辈出。从唐、宋、元、明以来,传说颇多且有题咏文字。可惜时间过长,迭遭兵燹,丧失殆尽,难以考查,而僧塔、亭榭等建筑实物,已遭毁坏。
  从现在仅有完整保存之庙前庙后两座清康熙年间僧人舍利塔及其墓碑考察,塔山清元禅寺,在佛门临济宗v公大和尚德锡主持下,弘扬佛法,寺中日见兴盛,圆寂后葬于寺后,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罗田知县金世桢题“滹沱正派”以表墓门。寺前僧塔,则系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曹洞宗正传老和尚洪尚及其门徒睿常老和尚普疆之墓。当时罗田知县张琳书“湛然常寂”表其墓门。墓旁附有乾隆十三年(1748年)圆寂的曹洞正宗智公和尚复为之墓,均以复兴或中兴本山大书名号于墓碑之上。因正传和尚师徒曾多方化募、重修寺宇,并在山顶唐塔故址上重建七级砖塔。(传此砖塔在清咸丰年间(年)为雷火焚毁,现塔基仍在。)而乾隆初复为和尚则以修整殿堂、廊庑、焕新佛像称著。虽处平时,亦有对寺庙“渐次修理”的迹象。
  塔山风景之秀丽冠于一方。唐贞观年间建禅院时,植有梅花、丹桂。以“老塔唐梅”作为塔山秀色之代表,列为罗田八景之一。唐梅殁后,据康熙五十二年县知事张琳(他主持修康熙后一次县志)留有诗篇,当时庙前的两棵唐代丹桂犹存,惜清代中叶焚毁。而自明嘉靖志起则以“塔山秋色”代表塔山秀色。塔山“秋日丹枫绚彩”,即今所残存两、三处约三十亩丹枫林,衬以满山红叶来看,亦足令游人驻足心醉。而在石隙中清澈潆洄之山涧,庙前称为玉泉之泉水,以及苍松、翠竹、油茶、杂花、杂树,“时鸟变声”等景色,经清末、民国及解放后,文化革命期间,多次山林遭破坏,又幸有林业局从1953年起在此开办苗圃、果园场、林科所近40年之经营,已恢复到接近康熙志所描述之情景。而今公路环山,电视塔矗立,交通方便则更非昔日所能比拟。
  大 士 阁
  罗田大士阁,始建于唐,原名石岩寺。昔时因久旱无雨,禾木干枯,众信聚寺设坛祈雨,目睹观音大士屹立云端,随降甘露,普济万民,当地僧俗为感观音大士之慈悲,故将“石岩寺”更名为“大士阁”。
  大士阁位于罗田县城西约一公里,寺院坐西面东,后承大别山来脉,前迎凤城义长流,寺前岩石垒垒,石缝中生出五株千年古柏,人称“五子拜观音”。寺左曾有一株千年古松,根部并生七枝18米长的枝桠,人称“七杪松”。寺院周围苍松翠竹、茶园飘香,山中怪石嶙峋,云飞出岫,山路曲径通幽,左侧池内净莲出水,菡萏香浓。寺院建筑乃青砖碧瓦、飞檐翘角,殿堂佛像巍峨、陈设典雅,使这一佛教圣地澄显清净庄严。每逢朔望,前来烧香礼佛、观光游览者络绎不绝,历来不少名人题咏诗词,赞其胜景。如1936年11月,罗田帅学富县长与当时驻军三十二师王新民师长同游大士阁,帅县长赋诗云:公暇登禅阁,群山一望低。峭岩如壁立,古木与天齐。四境氛初靖,全城景还迷。愿将甘露水,借我润灾黎。然而时序更替,大士阁历经沧桑,寺院萧条,墙倾壁颓,几为废墟。据考证历史上,大士阁曾建有万古塔一座,由于历史原因,现已毁坏,仅存塔基。民国初期,罗邑缙绅名流曾在此办学授课。文革期间,庙产归公,县政府在此依寺名改建大士阁林场,但不少信众仍在遗址上烧香礼拜,香火不绝。直至改革开放后,国家宗教政策逐步完善落实,部分庙产归还寺院,当地信众纷纷捐资捐物,由比丘尼法度法师主持兴建简易佛堂,重塑观音大士佛像,新添什物,念佛之余农禅并举,并依佛陀之遗教,自利利他,广结佛缘,前来皈依学佛、游览观光者日益增多,大士阁亦被政府主管部门定为重点佛教活动场所。2005年10月,由县民宗局、县佛教协会委派法持法师担任大士阁住持,法师驻锡大士阁后,根据寺院发展需要,开始改建大雄宝殿、五百罗汉堂,新建山门、放生池、钟、鼓楼,祖师殿等项目,计划十年完成,如斯,寺院将再现生机,为鄂东名寺更添辉煌。
  今 古 寺
  罗田今古禅寺位于三里畈七道河畔,古刹巍峨,延岁月之蹉跎;遇云霭而暂搁,古刹历劫而犹存。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华崛起,释教方兴,怎奈善事多磨,依旧佛田沧海,八十年代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四众仁善,倡兴古寺,一呼万应,有钱者捐钱,有物者捐物,多者万元,少者升米,弱者擎轻,壮者负重,四擎一举,梦幻成真,于九二年修建两层六空初具规模,九四年由住持志成师率乡人,击崔填壑,新修车路一条,九五年众善信再展宏图,大兴土石短短两年一座占地四百平方米混凝结构穿梁立柱式大雄宝殿高耸入云,于港归岁孟冬之二十日竣工剪彩,各地领导及群众两千余人聚此共庆。
  玉泉寺
  玉泉寺座落在湖北罗田县城西北,李蟒岩为其来龙,秀石奇峰,气象万千,荡迭连穿而下,逶迤十里,获金盘流泉如玉。故江以寺名,寺以泉名,昔时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寺内天井18个,三米高的石刻化钱炉一座,“玉泉寺”石匾一块。
  玉泉寺始建于唐,明代第一部县志有记载。它是罗田净土宗第一祖庭。开山祖师是状元和尚,圆寂前夕,托衣钵于宏琳师,继承住持精进,愿于规范以戒为本,持之以严;广收佛教门徒,遍及全国海外,弘扬佛法,培养僧才骨干,例杭州古井寺住持惟占、洪化寺住持惟云、罗田慧清师、武汉慧三师、妙法师、妙德师等,俱是高僧大德,佛门后起之秀。有海会塔一座被盗,掘出瓷团泥罐数以千计,传戒期间,仅炊事帮工人员百余之众,游方僧俗至此不须挂单。
  寺有水田30亩,旱地20亩,山场庙宇,茶竹菜园,放生塘等皆归寺所有。僧人自耕自钟,农禅并举,足衣足食。山环水绕,风景优美,清净庄严,享有古刹之称。历代名人笔迹于墙,不计其数。如周锡恩,胡名曙、胡名通、崔鲤庭均在此饮与泉水,攻书而成名,近代文人陈性宜在此攻书写诗曰“玉泉淡泊明吾志,云岭孤寒得我情。山水已谙猿鸟性,此心堪与白皓盟。”并著有《玉泉诗草》。
  然而朝代更迭,玉泉寺经历了沧桑风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由罗田慧清师、大冶觉三师、武汉慧三师、妙朗师勘察设计,志在重建祖庭道场,以智刚师为住持,及地方诸位善信倡导,为恢复祖庭,立即腾举檀越、檀那捐资捐工捐材料,特别是智刚师日以继夜深恩忧虑,马不停蹄、殚精竭力为恢复净土祖庭由一块2000多平方米的废墟,一无所有的一片荒地,近三载之余,蓦地而起一座已具规模的寺院,基本恢复原貌。
  圆通寺
  罗田凤山圆通寺,东瞰凤城,南接义水,西倚丛林,北枕凤山。距县城中心一公里许。该寺始建于北宋熙宁年间(即公元1068年),距今998年,原名“麒麟庵”,历经数十载,改名“党家山寺”,1993年重建后遂更名为“圆通寺”。
  1993年住持法持师、印昭师在废墟上斩草开基建成了上殿。1997年住持法来师、印准师倚赖众擎,于1997年建起了观音堂;1998年兴建了巍峨高大,上覆小庑殿顶,占地面积336平方米的念佛堂;2002年相继修成了960平方米的三层居士净修楼;2005年又建起了三层殿顶式756平方米的“中华民族万姓先祖纪念堂”,还建有斋堂、寮房。共耗资162万元。
  寺庙建成后,附近信众常来礼拜,远及麻城、浠水、团风、英山的善男信女常拜佛敬香,是周围信众拜佛、净修的佳所。
  三 祖 天 然 禅 寺
  “天然寺”的全称 “三祖天然禅寺”。源中国佛教禅宗第三代祖师僧璨开山、法号“天然”和尚兴建佛教的道场。位于长江中游北岸,大别山南端余脉湖北浠水县泰春山。自唐代建寺以后,经历唐、宋、元、明、清、民国之改朝换代,一直香火鼎盛。尤明朝万历年间最盛,建筑宏观,佛事频繁,梵音遍布海内外。解放后,天然寺得多方保护修缮。文革期间被毁。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贯彻和落实, 1994年12月,浠水县人民政府正式批准为开放佛教活动场所, 1996年7月,昌明大和尚弟子隆可法师接管后逐步恢复,现已建大雄宝殿、观音殿、祖师殿、地藏殿、伽蓝殿等建筑群。
  天 球 寺
  天球禅寺位于浠水县城东10公里石峰山上,一九九六年经县政府登记,报省级批准为开放佛教活动场所,一九九九年,中国政协副主席、中佛协会长赵朴初亲自题字天球禅寺观音塔,天球禅寺始建于唐明皇14年八月间,该寺历尽了沧桑,几经复毁,如咸丰年代,被兵灾毁灭,待到民国元年修复一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宗教政策得到贯彻落实,在各级政府关心领导及广大的善信帮助下,在妙世法师的主持下,寺院得以基本修复,现有五殿、五堂、四室、三楼、两一。五殿:即重新修建如画的大雄宝殿、祖师、天王、地藏、观音;五堂:即客堂、斋堂、法堂、排堂、念佛堂;四室:方丈室、僧伽会议室、佛协办公室、僧俗住宿室154间;三楼:即观音塔楼、藏经楼、万佛楼等;两一:即法物流通处、七佛塔。
  斗 方 寺
  斗方山地处大别山南麓,长江中游北岸。山中斗方禅寺始于公元776年由著名高僧无著开山始建。千余年风风雨雨,伴随着斗方禅寺走过了兴旺与衰败。一九八四年,浠水县人民政府为落实党的宗教政策,把斗方禅寺列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政府宗教管理部门对斗方禅寺进行了登记,审核,并列入对外开放的重点寺院。尽管是名山古寺,但在此前仍然是一片荒凉之地。1993年初夏由印静法师接管后,与政府共同拟就 “以寺与山、以山富民”的发展思路,并付诸于实践,先后一天门、二天门,大山门、客堂、莲花池,撞鼓楼,东坡楼、观音殿、韦驮殿、斋堂、寮房、千手千眼观音殿、大雄宝殿等一大批仿古建筑相继落成,并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于1998年仲秋,成功地举办了大雄宝殿落成、佛相开光暨本焕老和
尚升座庆典。
  ●宜昌市
  玉泉寺
  玉泉寺位于湖北省当阳市城西南12公里的玉泉山东麓。相传东汉建安年间,僧人普净结庐于此。南朝后梁大定五的(559年),梁宣帝萧察敕玉泉为“覆船山寺”。隋开皇十二年(592年),晋王杨广应智头奏请在此起寺,敕名“一音”,后改为“玉泉寺”;隋开皇十四年(594年),杨广敕封智头为“智者禅师”,并亲书“智者道场”匾额。唐贞年间(672――649年)僧法增建;仪凤二年(677年)唐高宗诏请寺僧弘景为师;后周长寿三年(694年)金轮圣皇帝亲授舍利并敕建七层砖塔瘗之;三朝国师神秀在寺创禅宗北宗。宋天禧末年(1021年)明肃皇后感慕容邂逅之恩,捐银扩建,改额为“景德禅寺”;崇宁时又敕为“护国寺”。元世祖、武宗、仁宗皇帝敕修。明、清屡毁屡修。1949年后又进行了多次修葺。现存殿堂楼阁多具明清营造风貌,其间也部份保留宋、元规制遗风。玉泉寺曾与浙江天台国清寺、山东长清灵严寺、江苏南京栖霞寺并称为“天下四绝”,鼎盛时期其规模“为楼者九,为殿者十八。三千七百僧舍”,“占地左五里、右五里、前后十里”,被誉为“三楚名山”、“荆楚丛林之冠”。玉泉寺现存主要殿堂有:弥勒殿、大雄宝殿、毗庐殿、韦驮殿、伽蓝殿、千光堂、大悲阁、十方堂、藏经阁、文殊楼、传灯楼、讲经台、般舟堂和圆通阁等。其中大雄宝殿最为雄伟瑰丽,系我国南方最大的一座古建筑。大殿重檐歇山式,建筑面积1253平方米,通高21米,面阔九部,进深七间,梁架为抬梁穿斗式,立柱72根,斗拱154组,开花藻井,彩绘斑斓。殿前置隋大业十一年(615年)铁镬、元代铁釜、铁钟等珍贵的大型铁质文物十馀件;殿侧有石刻观音画像一通,传为唐代画圣吴道子手迹。寺内古柏苍劲,银杏叶茂,并蒂莲艳,桂花溢香,修竹翠丛,庄严谧静。
  玉泉寺前三园门北侧青龙山馀脉冈地上有玉泉铁塔一座。铁塔本名“佛牙舍利塔”,俗称“棱金铁塔”、“千佛塔”,北宋嘉佑六年(1061年)为重瘗唐高宗、则天皇后所授舍利而铸建,仿木构楼阁式,八角十三级,通高16.945米,重26472公斤。铁塔由地宫、塔基、塔身、塔刹四部分组成。地宫为石质六角形竖井,内置汉白玉须弥座,座上置石函三重,函中供奉舍利;塔基、塔身均为生铁铸造,塔基须弥座八面铸有铁围山、大海、八仙过海、二龙戏珠及石榴花饰纹,座八隅各铸顶塔力士一尊,全身甲胄,脚踏仟山,状极威猛;塔身平座上铸有单钩阑,塔身各作四门,两两相对,隔层交错;塔身及平座铸有斗拱;腰檐出檐深远,翼角挑出龙头以悬风铎;塔身上著有铭文1397字,记载了塔名、塔重、铸建年代、工匠和功德主姓名及有关史迹,还铸有佛像2279尊,俨然一副铁铸佛国世界图;塔刹为铜质,形似为宝葫芦。铁塔通体不施榫扣,不加焊粘,逐件叠压,自重以固;其外型俊秀挺拔,稳健玲珑,如玉笋嵌空。玉泉铁塔是我国现存最高、最重、最完整的一座铁塔,它对研究中国古代冶金铸造、金属防腐、营造法式、建筑力学、铸雕艺术以及佛教史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玉泉寺北侧显烈山下有中国最早的关庙――显烈祠,祠前有一泓珍珠泉水,俗名“金龙池”,相传为三国蜀将关羽死后显灵之处。珍珠泉为全国三大间歇名泉之一,宋朝苏轼称之为“漱玉喷珠”,明朝袁宏道赞之为“珠泉跳玉”。游人若临岸静观,则清碧如玉,泡如珍珠,若击掌跺石,则泉沸水涌,迭如贯珠,其水质甘冽醇香。泉南山脚竖有明万历所立石望表,上刻“汉云长显圣处”;望表西有清阮元念唐碑书“最先显圣之地”石碑一通。泉上珍珠桥为1949后增建,珠泉虹桥交相辉映,分外妖娆。循寺北向西,在溪水湛天、千年银杏、狮子崖、梅花井、智者洞、宋敕修传灯录院遗址、金霞洞、一线天;向南有退居、紫柴庵、幻霞洞等人文景观、名胜古迹深藏幽谷。
  玉泉寺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随着时间的流逝,已显得破烂不堪,大部分殿宇均成危房,正常的佛事活动受到影响,本寺住持净慧大和尚暨两序大众共发心愿,重振千古宝刹,恢复三楚名篮。在大和尚的指导下,对寺院各殿堂的布局进行了周密的规划,客堂、大寮、斋堂都已建成并投入合用,其它工程也正在修建之中。
  玉泉寺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隋朝时为天台宗祖庭之一,智者大师在此宣讲《法华玄义》、《摩诃止观》,首创天台宗道场;唐为禅宗北宗祖庭,弘景、神秀、普寂、一行等高僧在寺创倡渐悟禅法;宋释道源、宋绶、宋祁编撰《景德传灯录》于此寺;张九龄、李白、白居易、孟浩然、元稹等历代文人墨客为之留下许多诗词、碑刻;中国关公文化也渊源于此。名山、高僧、英雄三位一体与玉泉古刹相得益彰。
  玉泉寺著名的祖师有智头、神秀等,著名方丈有弘景、一行、斋己、慕容、务本、广铸等。已故方丈释明玉,84岁,曾任中国佛教协会理事,湖北省佛协会长,宜昌市、当阳市政协委员。现任方丈净慧法师,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
  观 音 阁
  长阳观音阁位于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龙舟坪镇,座落于县城东区、清江北岸,距三峡宜昌40多公里。长阳观音阁寺庙始建于明代,为长阳重要的佛教圣地之一。新编《长阳县志》载:“观音阁,位于龙舟坪镇东白鹤岩下。明末由长阳人、南京户部主事李爵创建。其地高岩壁立,俯临江表,为县东一大风景胜地。”
  数百年来,观音阁香火旺盛,连绵不断。自抗日战争以后,长阳观音阁屡遭战火、动乱的破坏。到上世纪70年代,寺庙建筑才被毁之殆尽。《长阳县地名志》记载:“1956年修长(阳)红(花套)公路以及1969年、1971年的两次扩建,观音阁建筑全部拆毁。但风光如旧,山水长存。壁上‘慈航普渡’四个大字,苍劲有力,阁前五株古柳,郁郁葱葱;阁内清泉一如既往,长流不断;阁东洞穴中怡然和尚墓,保存完好。”尽管庙宇无存,只有崆峒依然,但是,这里的佛教信仰崇拜活动始终没有断绝,周围的群众常常于残垣石壁处焚香礼拜。
  进入新时期后,寺庙得以部分复建,于崆峒之中复建殿堂两间。1999年,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批准恢复观音阁佛教活动场所。从此,这里的佛教活动逐步走上正轨。长阳境内的檀越信士不断增多,到2006年为止已达千人以上。自长阳观音阁恢复佛教活动场所以后,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心继法师多次前来考察,亲自安排惟新法师主持长阳观音阁佛教事务,常住僧人5人。为了加强寺庙管理,团结信佛公民,成立了“长阳观音阁寺庙管理委员会”。近几年来,寺庙多次举办各种法会,促进了佛法在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得到更大弘扬。同时,长阳观音阁常住法师曾多次被邀请至外地参加传戒、水陆等法会,扩大了长阳佛教对外的交流。
  长阳观音阁历来是当地胜景之一,历代文人墨客登临感赋,留下了近百篇诗词书法佳作。上世纪八十年代,长阳观音阁被政府列为“重点文物古迹保护单位”。
  三 佛 寺
  枝江三佛寺始建于明朝崇祯元年,即清朝天聪二年(1628年),寺因供奉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而得名。
  四百年来,三佛寺屡废屡兴,屡兴屡废。1940年4月,寺院不幸毁于日本军国主义铁蹄。捱至1949年,时任江口弥陀寺方丈的昌明大和尚把三佛寺作为弥陀寺下院进行统一管理和修复,经多方募缘,三佛寺各大殿堂以妥善维修,各种佛事活动得以正常开展,一时宗风大振,香火旺盛。
  “文革”期间,三佛寺不幸再遭浩劫,殿堂被毁,佛像被砸,经书被焚,僧尼被赶,在此后近三十年的岁月里,该寺一度处于寺毁僧散的局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三佛寺的重建工作,并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和支持。在湖北省佛教协会昌明会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的亲切关怀和支持下,比丘尼西静法师担任住持,各项建设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寺院的历史已经翻开了新的一页。
  法 泉 寺
  宋山法泉寺位于宜都市西北山区,距宜都市陆城12公里,东临长江主航道,西接清江隔河岩,南接高坝洲水电站,北抵中国谜语村青林寺。初建于明嘉靖年间。寺庙有三层高两丈有余的山门,山门是为北宋时所建,上有宋太祖赵匡胤所赐的“圣”字。山门后经多次装修,正中有“法泉寺”三个大字,出自书法名家之手,门前有五级石阶,石阶两旁有一个月桂,为明时建寺时所栽,已有400余年。
  宋山佛教属中国佛教中禅宗五家之一的“临济宗”。现尚存有“传临济正宗四十二世比丘僧性源号洪海”的碑刻记录。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落实宗教政策,按照国务院第145号令和省政府第38号令的规定,为了弘扬佛教文化,满足佛教信众需求,市人民政府行文(都政办文[2001]65号)批准恢复建设宋山法泉寺,现已建成大雄宝殿、斋堂、僚房等功能设施。
  ●襄樊市
  广德寺
  广德寺原名云居禅寺,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位于湖北省襄樊市城西10公里处,寺院与国家级古隆中风景区毗邻,寺内古木参天,寺外碧水环绕,环境幽雅宜人,被清朝康熙皇帝赐封为“护法尊”的古银杏林千年不衰,枝叶茂盛。寺院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是中原地区著名古刹。鼎盛时期,骑马观山门,敲钟开斋饭。是湖北省佛教历史上著名的十方丛林,其影响涉及鄂、豫、川、陕、赣、苏、浙等省、市。
  据寺内碑载,明朝成化年间,襄王朱见淑的爱纪社氏病故,襄王看中了云居寺的风水,将爱妃葬在寺旁。因而,云居寺主持道圆法师大为不满,要率众离去,襄阳诸佛寺院纷纷上书谴责襄王,襄王无奈只好奏请皇帝出面调解。成化皇帝朱见深下了一道圣旨,让襄王就近择一风水宝地,本府自备工料,建寺院一座给和尚。寺院建好以后还给了和尚,朱见深并将寺名改为“广德寺”。“敕赐广德寺”至今还悬在广德守山门上。
  广德寺南北长250米,东西长180米。护寺河长达1000余米。主要建筑有皇禅师石塔、东山门、南山门、天王殿、伽蓝殿、韦驮殿、钟楼、鼓楼、大雄宝殿、观音殿、藏经楼、多宝佛塔、厢房、配房和跨院等,共有房屋127间。由于“文革”十年浩劫,广德寺大部分殿宇被当作“四日”拆毁,到1978年,只有天王殿、藏经楼、多宝佛塔、部分厢房存在。
  广德寺内多宝佛塔,又名“五星塔”,久负盛名,雄伟壮观,其建筑风格全国独一。1988年1月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塔身系砖石结构。通高17米,分塔座和塔首两部分。塔座高7米,为八方形四卷门,上造浅檐,下奠矮基,角贴圆柱,石雕龙首;每方设一佛龛,龛内供一石雕趺坐莲台佛像,四门皆有通南道入内,俗称“八方四门”。正门南向,上额石匾阴刻“多宝佛塔”。檐下横列斗大“佛”字3个。塔内砌八角形亭式塔心柱,也有壁龛坐佛。北面通南一侧,有石阶梯可登座顶。塔身五座小塔和覆盖楼梯口亭组。座顶主塔喇叭塔,高约10米,八方须弥座,刻仰复莲瓣四层,上承复钵式塔肚;再承须弥座,四面饰嵌佛石龛,座上置相轮,顶为铜铸莲花宝顶。主塔四方,各位一小塔,塔身作稍矮,为六角攒尖顶,顶上叠密檐三层,塔身也有嵌佛石龛。东侧阶梯。覆盖的方亭为四角攒尖形,佛塔内外共有佛像48尊。
  1991年,襄樊市人民政府拨专款180万元,维修了广德寺藏经楼、方丈院、知客楼、天王殿及山门,修复了大雄宝殿。经省人民政府批准,1997年1月,广德寺为佛教活动场所正式开放。寺院首任住持圣君法师,系九华山临济正宗46代传人,常住僧人三十余名,发扬爱国爱教精神,开展规范的法务佛事活动,为襄樊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贡献。
  鹿 门 寺
  鹿门寺相传因东汉光武帝刘秀巡游于此,梦鹿神护驾而建。自魏晋以来就是佛教胜地,历经千年香火不衰,无数香客云集于此,故常有名僧如处贞、丹霞来此主持佛事。至唐宋年间鹿门寺香火最为鼎盛,建筑规模宏大、工艺精巧、古朴雅致,蔚为大观,佛殿、僧案、斋堂等计500余间,僧侣99名,“闻风受教者数千里云集,一时香火不绝”。一代名相诸葛亮少年曾在此拜师求学,东汉高士庞公德、唐代大诗人孟浩然、皮日休曾隐居于此,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米芾、曾巩等历史文化名人曾经在此驻足、流连,并留下了不朽的佳作胜迹。
  ●潜江市
  金台寺
  金台禅寺位于享有『湖北省十强城镇』之誉的潜江市张金镇,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民风淳朴,佛法兴盛。多少年来,一代又一代勤劳、善良、智慧的张金儿女在这块土地上耕耘劳作,繁衍生息,他们把这块土地作为躯体自我故乡的同时,也把建筑在这块土地上的金台寺作为他们心灵自然本性的回归之所在,并藉以憩养自己的身心和慧命。
  据《荆州府志》记载,金台寺肇建自李唐,史载『百尺茂林,千竿修竹。红分日刹,绿绕云房。』生动地描述了该寺奇妙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台高三千丈,为殿者九,为楼者十八,凡二百五十僧舍……殿堂楼阁,错落相连,雕梁画栋,美轮美奂,极尽威雄矣!』记录了该寺当年繁华兴盛的境况。据考证,自开山以来,金台寺便成为南岳系临济正宗的演法传宗之地。自南宋末年以来,这里便涌现了觉空、道安、空体、大志、悲华等一批大德高僧,他们在中国佛教禅宗的发展史上产生了及其深远的影响,从那时起,金台寺便成为享誉荆楚的著名禅宗丛林。
  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在血与火的翻腾中,该寺惨遭灭顶之灾,一时殿堂被拆、佛像被砸、法宝被焚、僧尼被赶。在此后三十余年的岁月里,这座有着一千余年历史的古刹竟被没落成『钟磬绝响、瓦砾遍地,荆棘丛生,一片荒芜』的悲凉境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各级政府十分重视金台寺的重建工作,潜江市和张金镇的党政领导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并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和支持。法不孤起,杖缘方生。2001年春月,受政府之均命、四众之礼请,湖北省佛教协会理事、94级武昌佛学院毕业的高材生宏贵法师荣膺金台寺住持。名蓝得主,四众诚服!在法师宏深誓愿之感应下,在法师僧格威德之感召下,一时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联莲友之谊,敦同气之亲,广植功德花树,厚结福慧果实,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内,现已建有山门、天王殿、客堂、僧人寮舍等建筑,耗资近二百万元之巨。根据整体规划,即将破土修复的还有钟楼、鼓楼、大悲殿、地藏殿、药师殿、毗卢殿、念佛堂、斋堂、禅堂、法堂等建筑。
  清 宁 禅 寺 :
  清宁禅寺坐落于潜江市浩口镇柳泗河村三组,西距荆州古城46公里,东距潜江市区32公里,北距浩口镇(318国道)5公里,区位优势得天独厚。
  寺院始建于唐朝贞观九年(公元634年),迄今已有1472年历史。据《荆州府志》(唐朝卷)记载:“时有沙门宗德和尚于潜江浩口之南隅建茅蓬,名曰清宁。”此后,历代僧伽驻锡于此,营修不辍,弘法渡众,及至宋朝嘉佑年间,寺院达到“占地七十又二公顷,为殿者九,为楼者十八,凡一百零八僧舍”的盛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寺院所属大部分土地和物产被征作它用,僧人的生产生活受到很大影响,寺院所有殿堂成为一片废墟,佛像、经书和文物荡然无存,古刹曾一度处于寺毁僧散的局面。
  日,潜江市人民政府、潜江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将清宁禅寺作为宗教活动场所对外开发,并依法核发了《宗教活动场所登记证》,寺院占地面积为7945.60平方米。住持照静法师(1946年-2002年)在当地信徒的支持下,重修了大雄宝殿、僧舍等建筑。日,潜江市民族宗教事务局根据广大佛教信众的愿望,礼请心恩法师继任住持,寺院的历史由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2003年4月,在潜江市民族宗教事务局的支持下,清宁禅寺制定了未来发展蓝图,在心恩法师的主持下,寺院硬件建设进入快速发展轨道。2003年5月,寺院危房拆除,修通寺院公路227米;2003年11月,僧人宿舍、吴王殿、念佛堂、照静法师灵骨塔相继落成;日,山门落成;日,寺院扩地3000平方米,寺内路面全部硬化,绿化面积达870平方米;日,天王殿、停车场及弘法广场建成投入使用,并隆重举行了开光盛典,湖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宗教一处朱建昌处长、江莉科长、湖北省佛教协会见忍副会长、高江映副秘书长、赵金桃副秘书长、潜江市政协刘士权副主席、潜江市民族宗教事务局杨贤森局长等领导到会祝贺并讲话,来自武汉、潜江、荆州、宜昌、天门、孝感等地的7000多名佛教四众弟子及各界人士参加了盛会,湖北省佛教协会《正信》杂志给予了报道,此次盛会大大提高了清宁禅寺在湖北佛教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近年来,清宁禅寺积极开展对外友好交流。日,台湾惠空老法师应邀赴清宁禅寺进行佛学文化交流,增强了了解,加深了友谊;日,香港刘燕文居士捐赠《乾隆大藏经》一部,共一百六十八卷,这部佛学巨著现已成为清宁禅寺镇寺之宝。为发扬佛教“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优良传统,清宁禅寺僧众坚持农禅并重,努力自养自济,同时还积极参与慈善及公益事业,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荆州市
  章 华 寺
  原名章台寺,座落在荆州市沙市太师渊路北侧。元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修建。章华寺同汉阳归元寺、当阳玉泉寺并列为湖北三大丛林,是湖北省重点保护单位。
  相传章华寺是在章华台的遗址上修建的,章华台,又称章华宫,是楚灵王六年(公元前535年)修建的离宫。楚灵王特别喜欢细腰女子在宫内轻歌漫舞,不少宫女为求媚于王,少食忍饿,以求细腰,章华宫又有“细腰宫”之称。后章华宫毁于兵乱,在章华台遗址上,元代修建章华寺,清代又重修。寺庙座东朝西,面积8790 平方米。庙宇建筑宏伟,装饰典雅,殿堂井然有序,佛像栩栩如生。一进山门,绕过荷共池,见天王殿、韦驮殿、大雄宝殿、藏经楼、方丈堂等主体建筑。殿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寺院绿树环绕,分外幽静。寺内藏有清代皇室御赐《藏经》,及许多宫廷珍品,还有缅甸国王敬赠的两尊玉佛。寺院建有民国以来历年高僧墓塔,供奉6位法师灵骨。寺院有全国第一古梅--楚梅、沉香古井、唐代银杏树等古迹。清光绪年间(公元年),章华寺高僧净月被清廷封为四品大僧正和钦命方丈,管辖荆州、宜昌、恩施、郧阳等地所有寺庙。从此,章华寺成为长江流域最有影响的寺庙之一。
  到了十四世纪,初的元朝泰定年间,在古章华台遗址上建了一座庙宇,初名章台寺,后改名章华寺。这章华寺规模宏大,庙貌雄伟,气象肃穆,环境清幽。与汉阳归元寺、当阳玉泉寺并称为湖北三大丛林。寺的主体建筑有大雄室殿、天主殿、韦驮殿、财神殿、藏经楼等。每一重都是画栋雕梁、盘龙据虎、翠彩轩翔、金碧掩映。
  文化大革命中,如来佛及四大天王等神象都被毁了,但缅甸国王送来的一座玉佛还在,藏经楼中尚有清代皇室专为章华寺颁发的全套藏经常八千卷(现藏市博物馆)。殿门边有清光绪年间所立的石碑,记载三个高僧艰苦创业及几次复修章华寺的事迹。
  洞观寺
  洞观寺位于公安县南平镇,据《荆州府志》(明朝卷)记载:经门经营洞观,始自唐贞观五年,至宋未,无忍禅师驻锡洞观,率僧俗四众多方募化,大兴土木,增新葺旧,使古刹达到了“为殿者九、为楼者十八、凡一千二百僧舍”的盛况。及至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灰亮禅师住持洞观,举办了第一届传授三坛大戒法会,一时高僧云集,檀那群拥,十方信众,云臻水赴,洞观古刹由此成为名倾一时的十方大业林。憾尘世沧桑,自明末以来,该寺日渐没落,待至文革结束,已是门墙萧索,阁殿荡然。
  1980年由比丘尼演令法师住持洞观寺重建工作以来,经过十五载之苦心经营,已建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接引殿、客堂、齐堂僧人宿舍楼、居士宿舍楼、千佛和平塔、观音宝塔等建筑。千年古刹以其深厚的佛教气氛、丰富的文化内涵、精严的戒律修持而成为享誉十方的尼众业林。
  资福寺
  仙女故址,资福新夺。斗转星移,世事沧桑。历经劫难,古刹重光。曩者,飞佛西来,寺宇始建,曰“飞佛寺”。此乃吾地家喻户晓之佳话,流芳千古之美谈也。唐贞观十三年,尉迟恭领修扩建,更名“资福寺”,取其佛来福地而资福于民之意也。元至元六年,寺住持“无闻”和尚“木刻三色套印金刚经”成功,创世界印刷史之新纪元。斯举也,显佛门造福人类之贡献,增吾地人杰地灵之荣光,亦令资福寺蜚声海内外,荣耀辉煌!一九四一年,倭寇肆虐,飞弹焚寺,千年古刹化为灰烬。解放后,其址修建粮仓,仅存明朝所植古银杏一株矗立于院旁。
  东郊有庙,仙女为名,建于清之嘉庆。有比丘尼,法号寂成,童贞即于此虔修。一九六三年,该寺也遭厄运被拆毁。师秉古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之精神,虽屡经风雨坎坷而矢志不渝,誓了复寺宏愿。大海不阻诚志,高山不挡虔心,党的宗教政策如春风甘霖,于一九九五年批准资福寺迁徙仙女庙故址新建。后由武汉归元禅寺隆印师兄弟(印、相、庆、思)四人,殚精竭虑,极力筹措;地方贤达,鼎力相帮;十方善信,心赞力助,慷慨解囊。历时三年,主建告竣。三殿高耸兮,吾地复得清净道场;辞曰:“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今寂成法师发心复寺,力行以恒、事又证焉。
  观 音禅林
  观音禅林,原名【镇江寺】现有中殿中上文字记载。字样(镇江寺始建于大唐贞观十一年冬月十八日尉迟恭领修)。
  观音寺原地名:【古章卜穴】位于荆州市沙市区下十五公里,现有荆江大堤溃口碑文记载。
  大唐贞观七年,因洪水患乱,唐太宗令光禄大夫内臣尉迟恭带领五万精兵和数万民工在此治水,修筑堤坝,当时圣旨的便准是“直能跑马,横可射箭”。在穴口处筑起了长700米、宽70米、高40米的堤坝,又在离堤坝200米处,建起了一座四重结构的大寺院,唐太宗亲笔御书“镇江寺”三个金字匾挂在正殿上方,从此章卜穴的千年水患被镇住,并作为美谈流传至今。
  镇江寺原有山门、前殿、中殿、后殿,共四重殿宇,殿内都是两人合抱的金丝楠木柱架结构,殿堂和住房多达三十多间,建筑结构精巧,翘檐飞阁、气势宏伟壮观,佛像更是栩栩如生,后殿外,左侧40米处有一颗四人合抱的白果树(银杏树)此树一九三八年四月初八深夜被雷电击中烧毁,现仍有幼苗年年发青。
  寺院前有佛田五十余亩,供寺院日常开支,后面是塔林,寺院宏大,僧人众多,寺院座北朝南,座落在长江与内河二条黄金水道的丁字口上,每日香客云集,四季香火旺盛。
  南宋淳熙十一年五月十八日重修前殿和山门,为纪念观音菩萨把“镇江寺”改为“观音寺”。明朝洪武九年十月初八日重修。清朝乾隆十九年冬月初二重修山门,改名为观音禅林,清乾隆三十六年重修后殿,乾隆四十七年三月十六重修前殿,一九三八年九月三日,日本侵略军占领观音寺,拆毁山门和前殿。一九五○年改为宝莲小学,一九六七年改为观音寺中学、一九七一年文化革命除四旧中被毁,只剩后殿。一九九三年三月初一日重开山门,新修住宿楼,重塑佛像。
  玉 佛 寺
  松滋玉佛寺始建于清朝同治年间,由创始僧人明玉等数人来此联系谢、唐二人协议援助,其二人布施田园数亩,开基启建寺庙一座,定名为玉佛禅寺。该寺共建上下两重,左右厢房土木结构,大雄宝殿左边观音殿,右有百子堂眼光佛,以此香火日益兴盛。
  一九九八年冬季,将大殿内外地面铺上黄色地面砖,将原有泥塑文殊、普贤、千手观音改为纯白玉石庄严圣像。殿中安放卧式佛像一尊,栋柱上改为木雕金刷双龙盘柱,上下殿内木装佛框改为不锈钢玻璃框,香案改为工艺雕刻案桌,天王殿内弥勒尊佛、护法韦陀、四大天王圣像纯白玉石雕成,钟楼下供奉地藏菩萨白玉像,西首接引三圣全是白玉雕刻,共有纯白玉石佛像十五尊。
  ●天门市
  慈 光 寺
  慈光寺其前身为乾明寺(又名东禅寺),寺名“乾明”,取唐诗“日月东西见,湖光表里明”之意。据《乾明灯谱序》记载:“历汉晋隋唐以下数千载,刚寺由来久矣”。竟陵派文学家钟惺著文称赞:“邑有湖,湖有寺,寺有阁。登阁亭,如坐舟中,倚松窗而下观,可掬、可濯、可洒,即不可以为佛国,而不以为胜境不可”。明、清两朝,寺院香火鼎盛,“来往小舟如燕,观戒士女如云”。
  民国年间1935年(乙亥),洪水浩劫后,乾明寺倾颓。慈显江汉,佛德威威;光生竟陵,黎民济济。
  1998年至2004年间,住持心圆率本邑信士弟子,信教民众,志在守佛,养素全真;托担四逊芙毁硇艘姑拢抟蝗罩福沼诔镒120万元,完成主殿、斋堂、寮房、院落、园林等建设,于日(佛历二五四八年十月初二),举行隆重的开光盛典。寺名慈光寺。
  慈光寺耸立在江汉平原沃野,北枕七星高拱,南纳荆楚雄风,东迎旭日冉冉,西接紫霞映空。慈光寺殿宇巍峨,飞檐斗拱,状若蟠龙,金碧辉煌,气势恢宏,是鄂中著名的丛林净土。
  ●孝感市
  永乐寺
  永乐寺位于孝感市孝南区卧龙乡白龙潭,始建于宋嘉佑八年,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该寺在乾隆年间,曾受到朝廷重视,并御赐《乾隆大藏经》一部,康熙6年,寺院达到鼎盛时期,成为鄂西南地区著名的十方大丛林。1944年7月,永乐寺不幸被日军付之一炬。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党的宗教政策不断落实,寺院逐步得以恢复,并初具丛林规模,现已建有三门、大雄宝殿、斋堂、客堂、用功堂、方丈楼、僧人宿舍楼、居士宿舍楼等,占地面积近六十三亩。
  金 泉禅寺
  金泉禅寺位于湖北省东北侧,与汉北河支流府河相邻。南枕凤凰。北锁青龙。东挟――川浓酒。西领半山俏诗,凭宇宙造化之灵气,得碧山樗事叮由桨溃紊陌叮文居翟啤3粕稀吧硭破刑嵝乃凭担圃诖禾焖谄俊
  金泉禅寺始建于唐僖宗乾符四年,迄今1300多年年。明嘉靖年间先后修茸,曾覆浮图于井上,乾隆三十五年间,罗暹春守郡德安。翻检查载山川名胜,得城西金泉禅寺,乃渡河往观,现场踏寻。逐恢复旧观,并创山舫,向曰亭,梅圃诸胜;公元一九三七年日寇入侵金泉禅寺名胜被毁于战乱,陈迹荒芜,碑碣残佚、寺毁井废、亦足慨耶。
  随着改革开放,落实宗教政策,一九八三年安陆市人民政府作出决定,修建金泉禅寺,建太白公园,建古井亭,归入唤度亭、望江亭,使人有恍然隔世之感,一九九九年在广大居士信众倡导下集资恢复金泉禅寺原貌,建成一个集旅游、观光、体闲等园林式寺院。
  该寺二期工程已经动工,规划修建山门、天王殿、万佛殿、伽蓝殿、祖师殿、禅堂、斋堂、五观堂、五百罗汉堂、法堂、十三层宝塔、塔林、居士楼、寺院道路、绿化等。
  ●随州市
  洪 山 禅 寺
  洪山禅寺地处国家级大洪山风景区内,曾是我国佛教重点丛林,其四周峦层嶂叠,荫翠伞盖,泉唱鸟鸣,苍境深迷,曲径幽远,一线通天。险而绝壁千寻、孤峰万仞、脚底生云;奇而地宫莫测、钟乳璀璨、峰巅涌泉;丽而山披紫气、枝挂烟霞、群卉斗艳。国家级大洪山风景区不仅佛教辉煌鼎盛,也是历代风流人物演绎历史、重振乾坤的大舞台,这里曾经硝烟漫地、鼓角惊天――西汉绿林好汉的侠骨、元末红巾豪杰的义胆、明清农军的壮举、近代革命的史诗都为这块神奇的天然瑰宝、佛门胜地加深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洪山禅寺始建于唐朝“宝历”(公元827年)二年。原分上下两院,鼎盛时期,上院住僧众700、下院住僧众500,并在大洪山区先后建有寺庵二十八座,成为当时湖北境内最大的佛教圣地,自唐至清,各朝帝王对洪山禅寺亦多有赐额。
  洪山禅寺因历朝战乱而屡败屡兴,惜上世纪四十年代大部分毁于战火,但遗物甚多。
  一九九一年,随州市政府报省民宗委批准修复并开放洪山禅寺。一九九六年由市政府牵头进行寺院的前期复修,至二○○一年前期工程尚未全部完成。
  二○○一年十月,受随州市和曾都区宗教局的礼请,经省民宗委批准彻慧法师任随州洪山禅寺住持。目前已建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祖师殿、地藏殿、藏经阁、客堂、流通处、五观堂、僧房等大小房屋八十八间,建筑面积2003平方米。
  二00五年九月九日,洪山禅寺举行盛大的佛像开光庆典。释门精英群贤汇聚,社会名流众星云集,万人涌动、礼炮轰鸣,国歌高吭以颂盛世,梵音嘹亮而庆开光。千秋古刹重光楚北,百代禅风再现汉东。
  ●荆门市
  唐 安 古 寺
  唐安古寺,位于湖北荆门城区雨山之巅。始建于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后尉迟敬德任江陵总管时,朝廷将该寺命名为【广德寺】,并御赐该寺名匾一块,致使香火一时旺盛。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重修古寺时,易名福安寺,清初又恢复原名,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荆门州牧舒成龙,为以佛法理义教化民众,亲自主持修缮寺庙,并书 “唐安古柏”四字以示纪念。至此,“唐安古柏”成为古城荆门八景之一。
  至清末民初,因连年战火寺院毁于一旦,“孤柏”亦被伐于抗战,荆门八景文物惨遭损失。
  1997年,唐安古寺年重建,昔日名刹,今日再现。为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在住持妙微法师的主持下,逐渐完成念佛堂、山路、桥梁、藏经阁、大雄宝殿、山门及斋堂等重点工程的建设,目前唐安古寺,殿堂楼阁,古朴典雅,佛像巍巍,清净庄严,僧众安居,法幢生辉,晨钟暮鼓,四众云集,寺内环境,幽静迷人。来此观光者燃烛焚香络绎不绝,现已成为荆门市佛教文化中心,被列入省重点寺院之一,成为荆楚地区宗教旅游圣地。
  ●咸宁市
  大觉寺
  传“大觉寺”之历史悠久,始建于唐,按地理处龙脉集中之地,名“大集寺”。日月澌流,后有西凉国兴兵侵唐,唐太宗下令德明带兵征战,收服西凉国,唐太宗为嘉奖功劳,重封德明,明不肯受,回归“大集寺”,大兴土木建立寺庙,面积40余亩。各殿堂佛像配套齐全。唐太宗派兵部尚书前来命名,将大集寺命名为“大觉禅寺”。相传住庙僧人300余人,香火旺盛,直到清代。清后期“大觉寺”因管理不善而逐渐消失,解放后58年毁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宗教政策逐步落实和贯彻,为满足广大信众宗教生活需求,在当地各级领导的支持和组织下,由释果能法师在天城镇郊区选址,在“大觉禅寺”原基上重建“大觉寺”。经报请上级批准后,于日正式破土动工,修简易公路400米,平整宅基10亩,另建临时佛殿、斋堂,住房及生活设施,同年12月27日,正式对外开放。
  日,大雄宝殿奠基, 日举行大雄宝殿落成暨佛像开光大典,由省佛协副会长见忍方丈、县领导主持大典剪彩,黄石市及临县佛教信徒前来祝福,参庆典的信众近万人,盛况空前。
  为了适应信众宗教生活之需,“大觉寺”又征地40亩,设计 50亩“大觉寺”建设规划全图。现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已建成。
  银 山 寺
  银山寺位于锡山主峰西侧、始建于唐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孝子艾丁为子感恩龙女赐金菀母之德主修此寺,后经释戒完、释怀珍几次修建,分上下两重四个声眼天井、十字堂屋上栋塑有观音、弥勒盖天古佛神像、石柱火门、东厢吊钟,西厢置鼓晨钟暮鼓、响彻云霄,四时香火鼎盛,犹其三三合节、九九芳辰,朝山拜佛者,人山人海,络绎不绝,登山缆胜神怡心旷,入寺参禅佛光注照,登临主峰远眺四周有黄鹤隐烟雾,翠屏画云天,“隽秀环城曲,彩虹落人间”,汇楚天风韵、风景美丽,气象万千,乃游览观光之胜地,是弘扬佛法的好道场。
  锡山毗连湘鄂赣边区,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弘之泉净水机售后电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