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迅速发展过速发展带来的后果

  中新社莫斯科7月20日电(记者 贾靖峰)二十国集团(G20)财长及央行行长会议20日在此间闭幕。中国财政部长楼继伟在会议上表示,尽管中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就业形势不错。他同时称,中国政府不会再次推出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而是通过改革促进增长和就业。  楼继伟说,中国经济上半年增长7.6%,全年预期经济增长目标是7.5%。上半年新增城镇就业732万人,比去年同期增加38万人,尽管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就业形势不错。这主要是得益于服务业就业增长较快。数据显示,服务业投资和用电量增长较快。  据楼继伟分析,上半年中国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0.9%,表明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内需,经济结构在发生积极变化。中国政府将继续通过改革促进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  就近期中国的财政税收改革,楼继伟透露了相关政策走向:  其一,将减少政府管制。近几个月,中国政府已分两批取消165项审批事项,还将推出第三批。  其二,继续推进营业税改增值税改革。中国政府将用两年时间,将服务业的营业税全部改为增值税,尽管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财政收入,但将促进服务业快速发展。  其三,在上述过程中,中国政府将努力实现财政收支平衡。中国今年在减税的同时也将削减支出,中央政府已决定将各部门的一般性支出削减5%,而且不允许有例外。与此同时,保持财政政策稳定,中国政府将通过改革来实现财政的可持续,财政赤字率预计为2.1%。  楼继伟表示,中国政府不会像2008年那样再次推出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而是通过改革推进结构调整、城镇化,更好地发挥市场内生性的作用,促进增长和就业。同时,中国会密切关注全球经济的走势。20省份上半年GDP总和逼近全国总量 增速均超7.6%
&&&&&&&&&  中新网7月24日电(财经频道 曾会生)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GDP同比增长7.6%。据中新网财经频道不完全统计,截至23日,全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中的20个省份公布了全国共有20个省份公布了经济半年报。尽管多个省份增速环比下滑,但经济增速全部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天津以12.5%的增速充当领头羊,北京和上海一同垫底。广东的经济体量继续称冠,宁夏居末位,而20个省份GDP总和已经接近全国总量的94%。  天津增速领跑京沪垫底 中西部增长强劲  中新网财经频道统计已经公布上半年经济数据的2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数据显示,经济增速位于前三甲的是:天津增长12.5%,继续领跑;重庆和云南并列第二,同比增长均为12.4%;福建则增长了11.3%,摘得“探花”。  北京和上海的GDP增速均为7.7%,“结伴”列于末席。浙江和河南的经济增速分别为8.3%和8.4%,暂列倒数第二和倒数第三名。  西南部省份经济增长强劲,GDP增速都在10%以上。除了重庆和云南外,四川和广西的GDP增速分别为10.10%和10.20%。安徽省上半年增速为10.90%,坐稳中部省份的首位;陕西则以11%的增速引领西部地区的省份。  多数省份经济增速下滑 但均超全国平均水平  今年上半年全国各省份的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不过多数省份的经济增速环比均呈放缓态势。北京上半年经济增速比一季度环比回落0.2个百分点,但同比上涨了0.5个百分点;河北省上半年的经济增速环比下降了0.4个百分点;云南省上半年增速也比一季度下滑了0.2个百分点,但同比上涨了0.9个百分点。  只有浙江省上半年经济增速与一季度持平,同比提高了0.9个百分点。  不过,从中新网财经频道制作的统计表上可以看出,已经公布的20个省份的经济增速均高于全国7.6%的水平。  20省份总和逼近全国总量广东体量称冠宁夏最小   中新网财经频道将20个省份公布的上半年GDP数据加总,共计亿元,与全国248009亿元相差仅14503.79亿元。  在这20个省份里面,上半年GDP体量最大的仍然是广东省,其GDP为28465.92亿元;位列第二和第三的分别是江苏省和山东省,其GDP分别为27604亿元和25958.20亿元。该三省的GDP占全国总量的近三成。  宁夏上半年的GDP排名最末,只有1008.16亿元,不到前三甲任一者的1/20。云南和广西GDP分别为4640.59亿元和5810.18亿元,暂列倒数第二和倒数第三位。  目前尚未公布上半年经济数据的有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山西、甘肃、青海、新疆、海南、贵州和西藏等11个省市或自治区,中新网财经频道将持续关注各省份的经济半年报。习近平主持政治局会议研究经济工作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讨论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下半年经济工作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  新华网北京7月30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上半年经济形势和下半年经济工作。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  会议认为,今年以来,国内外经济环境十分复杂。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着力深化改革,加快调整结构和转型升级,不断改善民生,沉着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扎实做好各方面工作。  上半年主要经济指标处于年度预期目标的合理区间,经济社会发展总的开局是好的。经济保持平稳增长,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就业形势总体平稳,夏季粮油再获丰收,服务业发展继续加快,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节能减排工作进一步强化,简政放权取得积极进展,改革开放力度加大,社会事业得到加强。  会议认为,当前,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具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条件,下半年我国经济仍将保持总体平稳发展态势。同时,也要认识到,世界经济正在深度调整,国内外发展环境十分复杂。我们既要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充分做好应对各种复杂困难局面的准备,又要牢牢把握重大调整机遇,积极有为,创新求进,坚持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努力实现三者有机统一。  会议指出,下半年经济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总体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稳定性,提高针对性、协调性,根据经济形势变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和微调,稳中有为。要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积极扩大有效需求,着力推进转型升级,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确保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会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和各项决策部署上来,坚定信心,奋发有为,努力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要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节奏,使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盘活存量、优化增量、着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把钱用在刀刃上;积极释放有效需求,推动居民消费升级,保持合理投资增长,积极稳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夯实粮食丰收基础,抓好“菜篮子”产品生产,扎实开展防灾减灾各项工作;进一步激发企业活力,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等的政策扶持和服务力度,进一步清费减负,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信息产业发展,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推动新兴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落实和完善区域发展规划和政策;努力稳定对外贸易,完善政策和服务,拓宽出口渠道,积极增加进口,有效应对贸易摩擦,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继续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深入推进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资源性产品和环境价格改革,抓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稳定价格总水平,加强重要商品产供销衔接,努力减轻物价上涨对群众生活影响;着力保障改善民生,继续完善就业创业扶持政策,统筹城乡社保体系建设,妥善安排好灾区群众生产生活,促进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政治局会议指明经济走向:稳活托底三者统一
  关键时期的关键部署  ——从中央政治局会议看中国经济走向  新华网北京7月30日电(记者张旭东、何雨欣、王希、江国成)在中国经济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中共中央政治局30日召开会议指出,要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节奏,使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  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十分复杂。此次会议讨论研究了当前经济形势和下半年经济工作,做出重要判断和关键部署,这为中国经济下半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个重要目标:使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  “下半年我国经济仍将保持总体平稳发展态势”“使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这是此次会议做出的重要判断和提出的目标任务。  在当前经济增速逐季回落的背景下,这次会议展望下半年形势时鲜明提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具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条件,下半年我国经济仍将保持总体平稳发展态势。同时,也要认识到,世界经济正在深度调整,国内外发展环境十分复杂。  判断明确方向,目标稳定人心。“这一判断很重要,这是政策框架合理化的大前提。”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说。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白重恩认为,从外部环境看,虽然世界经济还在深度调整,但总体比较平稳;从内部来看,上半年经济形势基本平稳,企业利润也出现起色,中国经济下半年具备诸多有利条件。  经济学家张其佐表示,会议提出要“使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这意味着为中国经济明确了预定发展目标,绝不能让经济大起大落,务必确保完成全年任务,实现良好开局。  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说,这也可以看出,应对经济增速下滑不超出可容忍底线,是当前工作的一大重点。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张永军说,会议做出的下半年经济仍将保持总体平稳发展的判断,有利于合理引导公众预期,也点明了目前的问题和困难。从“两点论”看问题,判断妥当。  统筹调控政策:“稳、活、托底”三者统一  调控政策,万众瞩目。会议强调,坚持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努力实现三者有机统一。  “三者有机统一的核心,体现出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宏观政策以稳为主,大的调整不合适;微观政策居中,更加突出市场的作用,让企业有更大的生存空间;社会政策上,政府要拖住底,进一步明确了思路。”白重恩说。  “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最重要还是政府定位,是政府的归政府,是市场的归市场,统筹兼顾,这才是政府转变职能的有效体现。”白重恩说。  张永军认为,调控指向更加明确。宏观要稳定,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基调得以延续,大规模的刺激政策不太可能出现;微观政策要注重激发企业活力,社会政策重在保障民生,确保不出社会问题。“三者的有机统一,构建了一个稳定的经济社会发展体系。”  注入新生动力: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培育新的增长点势在必行。  在这次会议对下半年经济工作提出的十项具体部署中,“积极稳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激发企业活力”“清费减负”“积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信息产业发展”“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推动新兴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等举措格外亮眼。  “从这些措施看,启动内需的举措居多,这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张永军表示,当前“三驾马车”中外贸最疲弱,未来中国经济增长还是要倚重内需引擎。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一鸣表示,城镇化是扩大内需最大的潜力所在,挖掘新型城镇化的内需潜力,就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抓实抓好,通过对包括户籍、土地、财税在内的制度改革以及加强公共服务能力建设,释放内需潜力。  当前信息产业方兴未艾,国家也在推动年内发放4G牌照。业内人士认为,加快信息、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发展,这在拉动内需、稳住增速的同时,还有利于破解资源环境制约,回应百姓对碧水蓝天的新期待,而推动服务业发展,有利于直接扩大就业空间、提升就业质量。  增强发展活力:转方式促改革激发市场潜力  尽管短期内经济增速的起伏需要应对,但从中长期看,要增强中国经济后劲和活力,根本出路在于转方式促改革。  从“推动居民消费升级”到“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从“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到“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从“继续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到“深入推进财税金融体制改革”,从“积极稳妥推进资源性产品和环境价格改革”到“统筹城乡社保体系建设”,这次会议对下半年的“转方式、促改革”做出了详尽部署。  转型增强动力,改革激发活力。贾康表示,这些措施核心宗旨都是要让市场充分发挥作用,更多靠市场力量优化资源配置,使其成为激活经济内生性增长动力的源泉。  张永军认为,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意在明确界定政府和市场的边界,清除制约生产率提高的障碍;推进财税金融、资源性产品和环境价格改革,可以促进资金、资源等生产要素更顺畅流动,实现更高效率的配置。  着力保障民生:稳固经济发展的基石  民生是稳固经济发展的基石。会议认为,继续完善就业创业扶持政策,统筹城乡社保体系建设,妥善安排好灾区群众生产生活,促进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就业是民生之本,保障就业是保障民生很重要的一点。”白重恩认为,从根本上保障就业还是需要把市场进一步搞活,为企业注入活力,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一些专家也指出,保障民生既要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既要全面推进,也要突出重点。要在目前我国资源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把有限的资源用来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最能关乎百姓福祉的突出问题。  此外,针对老百姓普遍关心的物价问题,会议强调,稳定价格总水平,加强重要商品产供销衔接,努力减轻物价上涨对群众生活的影响。  “经济越困难,越要保障民生。这些民生举措就恰好起到了社会政策托底的效能。”张其佐说。中央政治局定调下半年经济:未提房地产调控
  汪时锋  中共中央政治局昨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上半年经济形势和下半年经济工作。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  会议提出,下半年经济工作将继续定调在“稳中求进”上,同时要根据经济形势变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和微调,稳中有为,确保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强调宏观、微观和社会统一  在判断上半年主要经济指标处于年度预期目标的合理区间及下半年我国经济仍将保持总体平稳发展态势后,会议强调了坚持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要努力实现三者有机统一。这些表述同去年以来中央对经济的指导意见一脉相承。  在具体政策上,会议指出,要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节奏,使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盘活存量、优化增量、着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把钱用在刀刃上;积极释放有效需求,推动居民消费升级,保持合理投资增长,积极稳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其中,“盘活存量、优化增量”等表述基本总结和重新强调了上半年中央和政府所提出的新导向。  未提房地产“调控”  在房地产市场方面,政治局会议去年对今年一季度及全年提出的要求是“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和住房保障工作”,但本次会议提出,“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未提及调控,可能表达了高层对房地产市场的新态度。  目前,房地产调控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6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数据显示,房价环比上涨的城市个数在减少,环比下降的城市个数在增多。  但一线城市和二三线城市价格涨势分离,特别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新建商品住宅的价格同比涨幅领先全国,北京更是高达16.7%,也暗示一线城市对调控有很强的抗受性,以往“一刀切”的调控需要疏导。  此外,房地产也是稳定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之一。从上半年“三驾马车”看,中国经济放缓主要被投资偏低和净出口不畅制约。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此前表示,因为占投资相当比例的制造业投资已经回落至低位,如果不是房地产支撑,中国的投资增速会更低。  由于房地产的建设周期是一年或一年半,所以此前房地产价格上涨同政府收紧土地供应不无关系,《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注意到,上半年国家对于土地出让的管制力度较以往减弱,这也有利于减轻当前紧张的地方财政压力,让地方有更多财力投入到棚户区改造等工作中。  国土部最新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房地产用地8.24万公顷,同比增长近四成,大幅高于近五年同期水平,重点城市地价持续上涨。但专家建议,通过增加供应量调节地价和房价,还需调整供地结构,加强供后监管。  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  在企业政策上,会议指出,进一步激发企业活力,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等的政策扶持和服务力度,进一步清费减负,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此前财政部已下发通知,自8月1日起,对小微企业中月销售额不超过2万元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和营业税纳税人,暂免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  瑞穗证劵亚洲公司董事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表示,7月政府果断政策转向体现决策及时性,减税、支持小微企业、加快铁路投资等,既有助于稳增长,也兼顾了调结构的需要。  沈建光认为,调结构与稳增长并不矛盾,协调并进是最好结果,未来通过结构性减税和发行调结构特别国债,加大中央财政支出在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领域,可有效拉动投资,对稳增长与调结构均有裨益。习近平:合理调节各类城市人口规模  丁祖昱表示,三四线城市的楼市下半年或能“回稳”,而一二线城市的楼市上半年强劲反弹,为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做出很大贡献,下半年将继续向好。发改委:下半年发布城镇化规划推动户籍改革
  中新网7月31日电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徐绍史今日表示,将制定发布城镇化发展规划及相关政策,统筹谋划和推动户籍、土地、财税金融、社会保障等方面改革,提升城镇化质量。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从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来看,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率是45.2%,资本形成总额的贡献率是53.9%。7.6%的经济增速中,最终消费拉动3.4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总额拉动4.1个百分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只拉动了0.1个百分点。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长主要还是依靠内需拉动。
  对此,徐绍史指出,下半年,国家将采取多方面措施,在努力稳定外需的同时,积极扩大内需,释放有效需求,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的关键性作用,进一步发挥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
  关于下半年如何发挥内需这一引擎的作用,徐绍史提出以下几点:
  ——推动居民消费升级,促进信息消费和信用消费,鼓励发展社会养老服务,还要积极发展文化旅游、医疗健康等服务消费,鼓励社会资本举办特色医疗、教育培训机构,完善并且严格执行食品药品质量标准和安全准入制度,加大对严重损害消费者权益行为的惩处力度。
  ——保持合理的投资增长,加快实施“十二五”规划明确的重点建设任务,加强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棚户区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加快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而且要抓好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
  ——积极稳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制定发布城镇化发展规划及相关政策。统筹谋划和推动户籍、土地、财税金融、社会保障等方面改革,提升城镇化质量。
  ——要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增强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功能等为重点,开展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统筹中心城区的改造,重点支持棚户区和城中村的改造,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国务院确定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六大重点任务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今天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部署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会议指出,创新方式,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是惠及人民群众、深化社会领域改革和加快服务业发展、引导有效需求的重大举措,也是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推进政事、政社分开,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要放开市场准入,释放改革红利,凡社会能办好的,尽可能交给社会力量承担,加快形成改善公共服务的合力,有效解决一些领域公共服务产品短缺、质量和效率不高等问题,使群众得到更多便利和实惠。
  会议明确,将适合市场化方式提供的公共服务事项,交由具备条件、信誉良好的社会组织、机构和企业等承担。
  一是各地要在准确把握公众需求的基础上,制定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明确政府购买服务的种类、性质和内容,并试点推广。
  二是政府可通过委托、承包、采购等方式购买公共服务。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严格程序,竞争择优,确定承接主体,并严禁转包。
  三是严格政府购买服务资金管理,在既有预算中统筹安排,以事定费,规范透明,强化审计,把有限的资金用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用到刀刃上。
  四是建立严格的监督评价机制,全面公开购买服务的信息,建立由购买主体、服务对象及第三方组成的评审机制,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布。
  五是对购买服务项目进行动态调整,对承接主体实行优胜劣汰,使群众享受到丰富优势高效的公共服务。
  会议认为,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顺应人民期盼,既可拉动有效投资和消费,又能增强城市承载能力、造福广大群众、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要按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等原则,在保障政府投入,加强非经营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同等对待各类投资主体,利用特许经营、投资补助、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吸引民间资本参与经营性项目建设与运营,促进改善城市基础设施薄弱环节。
  会议确定以下重点任务:
  一是加强市政地下管网建设和改造。完善城镇供水设施,提升城市防涝能力。到2015年,完成8万公里城镇燃气和近10万公里北方采暖地区集中供热老旧管网改造任务。
  二是加强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十二五”末,城市污水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85%和90%左右。
  三是加强地铁、轻轨等大容量公共交通系统建设,增强城市路网的衔接连通和可达性、便捷度。加快在全国设市城市建设步行、自行车“绿道”。
  四是加强城市桥梁安全检测和加固改造,确保通行安全。
  五是加强城市配电网建设,推进电网智能化。
  六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提升城市绿地蓄洪排涝、补充地下水等功能。会议强调,要提高城市建设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水平。在科学规划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抓紧在建项目施工,加快新项目开工。坚持质量第一,严禁不切实际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和滋生腐败的“豆腐渣工程”,真正做到建设为民、惠民,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 (又见4万亿: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加大了铁路投资规模,比原定规划目标的2.8万亿元增加0.5万亿元。环保部还在牵头制定《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环保部污染防治司处长汪涛透露,预计整个行动计划的投入将达到1.7万亿元。)&  
  李克强总理7月3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部署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会议确定了市政地下管网、污水处理、地铁轻轨等几大重要投资方向,并强调“在保障政府投入,加强非经营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同等对待各类投资主体,利用特许经营、投资补助、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吸引民间资本参与经营性项目建设与运营,促进改善城市基础设施薄弱环节”。
  有专家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会议确定的这几大领域,至少会拉动数万亿的投资,国务院强调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预计民资在这轮市政建设中,分得的蛋糕有望进一步加大。
  数万亿城建投资清单
  会议列出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清单:一是对市政地下管网建设和改造,完善城镇供水设施,提升城市防涝能力。到2015年,完成8万公里城镇燃气和近10万公里北方采暖地区集中供热老旧管网改造任务;二是加强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十二五”末,城市污水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85%和90%左右;另外,还包括加强地铁、轻轨等大容量公共交通系统建设、加强城市桥梁安全检测和加固改造、加强城市配电网建设推进电网智能化、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等四大方面。
  前不久,住建部刚下发的 《城市排水
(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明确列出了规划内容,包括城市排水防涝能力与内涝风险评估、城市排水(雨水)管网系统规划等。住建部还表态称,力争用5年时间完成排水管网的雨污分流改造;用10年左右时间,建成较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
  国务院会议也提到要按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等原则,表明对于城市“地下工程”的重视。有业内人士表示,这些规划是对近年来城市建设短板的纠偏,更是督促各地加强地下排水管网建设,将拉动上万亿的投资。
  大岳资讯有限公司总经理金永祥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说,地下管网可拉动上万亿的投资,地铁等公共交通的投资也将过万亿,再加上其他几项,大概有几万亿的投资规模。
  不过,地方政府大规模的投资建设已经累积了一定数目的地方债,市政建设恐遭资金瓶颈。以地方城铁和城际铁路为例,去年迫于资金压力,铁道部将城际铁路的筹资和建设下放到了地方,这使得各地在“地铁热”之后再兴“城际铁路”热。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提到加强地铁、轻轨等公共交通的建设。
  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在接受采访时说,对于城际铁路,目前各省都在规划,但铁路总公司已经很明确不会给钱,只会帮着规划设计,资金的问题由各省自己想办法,包括向省内社会资本开放融资、开放经营权、出让沿线土地开发权等,只要给予民资一定收益,会吸引更多社会资本的进入。
  民资有望分得一杯羹
  不仅地铁和城际铁路,预计其他市政工程也会吸引更多的民资进入,此次会议给了关心市政建设的民资明确信号。会议称,要放开市场准入,释放改革红利,凡社会能办好的,尽可能交给社会力量承担,加快形成改善公共服务的合力,有效解决一些领域公共服务产品短缺、质量和效率不高等问题,使群众得到更多便利和实惠。
  会议还提到,在保障政府投入,加强非经营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同等对待各类投资主体,利用特许经营、投资补助、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吸引民间资本参与经营性项目建设与运营,促进改善城市基础设施薄弱环节。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主要由政府主导,社会资本难以进入,直到近些年,民资才开始在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自来水、天然气等方面占有一席之地。金永祥在接受采访时说,尤其是前两者民资参与的程度较高,这种模式主要是通过社会资本竞争获得项目,政府通过财政出钱来购买企业的服务,不过像城市管网等领域依然完全由政府垄断。
  金永祥认为,以前有种声音认为城市基础设施属于公益事业必须由财政出钱建设,现在政府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公益事业不一定是由财政投资的,政府可以通过购买服务来满足公益事业需求。
  金永祥说:“在政府财政主导的城市基础投资下,资产流失严重,比如说1000块钱的活要花3000块钱来干,由于评估不科学造成大量产能过剩,钱没有投到该用的地方,一些市政的效率低,而市政建设向社会资本开放,不仅会节约大量的建设资金,使用效率也会大大地提高。市场化的城市基础设施,能真正带动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变,社会资本能够真正满足市民和城市发展的需要。”
  金永祥介绍,目前最开放的是污水和垃圾处理,而像天然气虽然开放但国企造成另种形式的垄断,通过市场化的运作不仅在于其社会资本通过竞争拿到项目,而民资也会对项目进行科学的评估,对于可有可无的市政工程民资一般不会介入,这样也最大限度地节约资金。
  国务院常务会议也强调,要提高城市建设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水平。在科学规划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抓紧在建项目施工,加快新项目开工。坚持质量第一,严禁不切实际的
“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和滋生腐败的“豆腐渣工程”,真正做到建设为民、惠民,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每日经济新闻)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7月3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会议确定重点要加强市政地下管网建设和改造,加强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加强地铁、轻轨等大容量公共交通系统建设等。
  专家认为,此次提出的新增基建设施发展,无疑会稳资,并将推动建材管网、轻轨等相关产业发展。
  早在今年4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就曾下发《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预示着城市排水防涝管网建设迎来实质性支持政策。按照该通知,预计5-10年之内中国城市地上管网有望脱胎换骨。而且,住建部已编制了《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指导各地编制符合当地实际的综合规划。
  据住建部2010年对国内351个城市排涝能力的专项调研显示,2008年-2010年间,有62%的城市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内涝,其中内涝灾害超过3次的城市有137个。
  有显示,地下管道的铺设成本十分高昂,直径1200毫米口径的钢混排水管道综合成本为每公里160万元、直径2000毫米管道成本达到每公里约400万元。如果要建成综合管廊,那么每公里投资额将达上千万元。北京市政管网总长度大约4万公里,包括上下水、雨水、污水管道等,如果要把排水管网及排涝系统全面改造修缮,需要几百亿元的投入,才能从根本上排除隐患。据悉,今年上汛前,北京市就已至少投入30亿资金用于城市河道治理和泵站改造。
  因此,即使按每个城市仅投资10亿改造地下管网推算,全国总投资都在3500亿以上。由此推算,未来几年整个城市基建投资规模达万亿并非空谈。
  再者,根据此前有关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的规划推算,“十二五”期间,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个人投资在内,城市污水处理总投资达到4500亿元,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总投资达到2800亿元,两者总计投资将达7300亿元。
  城市轨道、轻轨建设规模也相当可观,去年国家发改委一口气发出25条城轨批文让人记忆犹新。
  “全国有28个城市有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或在建。其中,12个城市已有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去年国家发改委基础产业司司长黄民曾透露,预计到“十二五”末,28个城市将拥有3000公里运营线路。
  而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相关专家介绍,到2015年,全国城市规划交通总投资将达1.2万亿元。到2020年,将有40个城市建设地铁,总规划里程达7000公里,是目前总里程的4.3倍。
  对于上述城市基建,市场或更担心其建设资金来源。对此,分析人士指出,城轨电网污水垃圾处理等设施,利用社会资金建设的手段已相对成熟,加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预计社会资金进入会越来越多,资金也能够保证。
  去年住建部曾正式发布《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市政公用事业领域的实施意见》,鼓励民间资本采取独资、合资合作、资产收购、购买地方政府债券、投资基金、股票等多种方式直接或间接投资城镇供气、供热、污水处理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等项目的建设和运营。
  而今年,随着一大批行政审批的取消和下放,民间资本和地方政府的项目活动空间越来越大,因此市场应有理由相信城市基建,资金不是问题。(上海证券报)多省预警财政收入紧张:明年将是最困难一年
受营改增、审批权取消、中央转移支付压缩等影响,各省可支配的资金减少,而财政支出反而加大,地方债也到了集中偿付期,预计财政收支矛盾进一步加剧,不少省份对于未来财政收入充满忧虑。8月3日,在安徽省财政工作视频会议上,财政厅长罗建国对于财政形势感到不乐观,他直言,“明年将是安徽省财力最为困难的一年”。
  目前,多个地方的半年财政工作会议陆续召开,基于经济下行的大环境,地方增幅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尤其是中西部省份。
  受营改增、审批权取消、中央转移支付压缩等影响,各省可支配的资金减少,而财政支出反而加大,地方债也到了集中偿付期,预计财政收支矛盾进一步加剧,不少省份对于未来财政收入充满忧虑。
  昨日(8月6日)中央财大财经研究院院长王雍君()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地方更应该用好财政资金,必须明确哪些是必要支出哪些是非必要支出。
  中西部财政收入减少
  根据财政部此前发布的消息,今年上半年,中央财政收入32311亿元,同比增长1.5%;地方财政收入(本级)36280亿元,同比增长13.5%。相较去年同期下降了0.9个百分点。
  目前,各省开始公布上半年财政收入情况,除广东、浙江等东部沿海省份依靠土地财政实现逆势回升外,中西部省份财政收入增速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贵州、湖南和江西三省地方财政收入去年上半年分别增长了36.36%、29.1%和32.3%,而今年上半年则分别增长18.5%、16.2%和19%。
  资源主导的省份面临的困难则更大,今年上半年陕西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2.62%,比一季度下滑3.86个百分点。虽然全省地方财政收入完成年度预算的51.18%,但省级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30.05亿元,仅占年度预算的46.42%,没能做到“时间过半,进度过半”。
  即使是完成了过半的任务,不少省份也不敢放松。河南财政厅长钱国玉表示,上半年河南省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6.7%,比全国地方级平均增幅高3.2个百分点。但从态势看,上半年收入增幅比1月~5月的数据以及1月~4月的数据有所回落,源头的疲态已经显现。
  8月3日,在安徽省财政工作视频会议上,财政厅长罗建国对于财政形势感到不乐观,他直言,“明年将是安徽省财力最为困难的一年”。
  各地财政收支矛盾加剧
  在全国财政收入增幅放缓的背景下,营改增、审批权取消均影响到各地税源。安徽方面称,在原有结构性减税基础上,8月1日起全省“营改增”试点地区和范围将进一步加大,对税收收入的影响必将进一步加深,加之政府承诺“再减少三分之一以上的行政审批事项”,同样给非税收入带来较大减收。
  此外,由于今年上半年中央财政收入比去年同期仅增长1.5%,多地反映中央转移支付减少。
  在财政收入和中央转移支付减少的情况下,地方民生支出只增不减,地方财政收支矛盾加剧。以安徽为例,今年将要新增支出近800亿元。不仅是安徽,青海、江西等地财政支出均出现加码。今年上半年青海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达到35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8%,青海方面称省级财政“十分困难”。
  除了财政支出,各地大量的地方债也需要资金填入。根据国家审计署披露的信息显示,约有53%的地方债务将于2013年底前到期,不少地方债务到期后只能发新债偿旧债。
  浙江省2013年财政预算报告就将地方政府性债务偿还列入报告中,而江苏省同样面临地方债到期等问题。安徽省财政厅披露,2013年安徽省地方债务到集中偿还期,共有71.1亿元地方债需要偿还。硬性支出、还债任务,这使得安徽本已紧张的财政形势雪上加霜,财政收支矛盾更加突出。
  此前,业内学者认为,随着财政收入增速进一步下滑,而实施财政扩张以及其他方面的支出需要进一步增加,财政收支矛盾有可能更加凸显。
  对此,王雍君表示,“地方政府在应对经济低迷造成的财政缩水时,短期需要进行支出调整,中长期来看则是要地方财源多元化,牵扯到地方经济和产业的筹划,而地方财政支出保持弹性,需要明确区分什么是必要支出,像民生等法定支出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削减,可以削减会议、差旅及一些投资支出等”。 
  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除四川省外,全国30个省份半年财报全部出炉。基于全国经济下行的大环境,地方财政收入增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尤其是去年税收增幅较大的省份,下降幅度比较大。
  不过,受益于年初推出的“国五条”政策,上半年收入异军突起,成为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的中坚。
  地方财收继续下滑
  财政部日前发布的消息称,今年上半年,中央财政收入32311亿元,同比增长1.5%;地方财政收入(本级)36280亿元,同比增长13.5%。而去年上半年,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4.4%,今年上半年同比下降了0.9个百分点。
  在今年的地方“两会
”上,多数省份已根据宏观形势调低了今年财政收入的增长目标。比如,2012年陕西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1.69%,但在2013年财政预算安排上,无论是总收入还是地方收入都按照增长16%安排。
  今年上半年陕西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2.62%,比一季度下滑3.86个百分点。虽然全省地方财政收入完成年度预算的51.18%,但省级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30.05亿元,仅占年度预算的46.42%,没能做到“时间过半,进度过半”,而且增速也离目标甚远。
  这样的情况不止一例。上半年,吉林省公共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1087.3亿元,增长7.1%;全省公共预算地方级财政收入597.6亿元,完成预算的49.9%,增长10.6%,也没有实现过半的任务目标,而吉林去年上半年增长了22.1%。
  去年财政收入保持较高增长水平的中西部,今年也出现大幅下降。比如,贵州(楼盘)
、湖南和江西三省地方财政收入去年上半年分别增长了36.36%、29.1%和32.3%,而今年上半年则分别增长18.5%、16.2%和19%。
  资源主导的省份面临更大困难。陕西省财政厅的数据还显示,1~6月份,受需求不振、资源价格回落影响,全省地方税收收入增速较上年同期回落11.31个百分点。其中特别是与工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增值税仅增长6.01%,企业所得税下降11.65%,煤炭行业税收下降22.53%。
  与中西部省份形成鲜明对比,去年财政收入增速大幅度下滑的东部,今年则表现不俗。浙江、江苏和广东去年上半年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增长4.4%、12.9%和8.64%;今年上半年则分别增长11.5%、13.2%和16.34%。
  相比而言,在财政收入中,中央收入更低于地方收入。在地方财政收入的报告中可以看到,地方财政收入大多是两位数增长,而地方财政总收入上则大多个位数增长。比如,上半年山西省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969.6亿元,同比增长18%,而财政总收入1572.3亿元,同比仅增长5.5%。
  财政部认为,主要原因是全额或大部分属中央收入的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和关税,以及国内增值税、消费税等大幅下降或低增长;地方财政收入增长,主要是前几个月房地产市场成交额大幅增加,相关地方税收相应增加。
  房地产增大贡献率
  年初推出的调控楼市的“国五条”政策助推了一阵“过户潮”,受“20%个税”政策预期的影响,加之“国五条”从推出到执行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差,其间多地房产交易所出现“爆棚”。
  财政部税政司在分析上半年税收收入情况时指出,房地产交易环节的税收收入增长较快。前6个月,房地产营业税、契税同比分别增长45.7%和39.8%。
  营业税收入中,房地产和建筑业营业税收入占营业税收入总额的比例超过了50%。1~5月,商品房销售额同比增长52.8%,比上年同期增速加快61.9个百分点。
  浙江省统计局也认为,从上半年税收增长结构看,房地产业的增长贡献率最大。由房地产交易比去年同期大幅回升带动,上半年房地产相关税收531.3亿元,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24.3%,同比增长47.5%,拉动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8.7个百分点,增长贡献率达76%。
  相比之下,浙江制造业税收仅增长0.5%。受“营改增”影响,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税收下降33.9%,也存在着一些结构性减税、清费减负等政策性减收因素。
  山东省财政厅厅长于国安7月30日在向山东省人大常委会作报告时也称,1~6月份,全省税收增长18.4%,房地产业功不可没。上半年房地产业增加的各项税收,占全部税收增收额的53.7%。如果剔除这一因素,全省税收仅增长10.3%。
  广东省财政厅厅长曾志权在向广东省人大作财政执行情况报告中也称,房地产市场升温,来源于房地产行业的税收增长较快,贡献了财政收入增量的五成。其中,上半年广东省契税完成169.6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收58.14亿元,增长52.13%。
  不仅如此,上半年,广东省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完成1175.49亿元,同比增长85.21%,拉动政府性基金增长64个百分点。同时,与房地产相关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快速增长,全省共完成38.77亿元,同比增长83.12%。
  不过,对于房地产收入的增长,官员们仍表示担忧。于国安表示,进入6月份以来,房屋销售呈放缓迹象,房地产业税收持续增长的难度较大。而北京市财政局局长杨晓超也认为,受调控政策影响,房地产收入高增长不可持续,预计下半年财政收入增长仍面临一定压力。(第一财经日报) 
  多地上半年财政收支数据近日相继出炉。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7月30日,已公布数据的20多个省份公共财政收入均完成半年预算任务,但13%左右的平均增速较前几年有所放缓。
  业内人士表示,展望下半年,受经济回升缓慢、进一步扩大营改增试点加大减税力度、后期房地产相关税收增幅可能有较大回落等因素影响,地方财政仍较为艰难。与此同时,长期依靠土地出让收入偿还债务的地方政府也面临着更为严峻的风险考验。
  地方财政收入增速整体放缓
  财政部日前公布的月全国公共财政收支情况显示,地方财政收入(本级)36280亿元,同比增长13.5%。地方公共财政收支情况好于中央,总体平稳。截至7月30日,全国20多个省份上半年公共财政预算收支情况相继出炉,基本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
  其中,福建省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完成1101.1亿元,同比增长22.1%,云南省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80.67亿元,同比增长20.5%,居全国各省前列。天津、广东、海南、湖南、江西、宁夏、重庆、新疆等省份财政收入增速均达到13.6%以上,超过全国各省平均水平。
  专家认为,今年上半年地方公共财政收入情况与当期经济增长的运行势态相吻合,总体趋于平稳。特别是地方收入中,营业税等地方税的增长相当平稳。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指出:“2012年年初地方财政收支比今年略显吃紧。今年上半年,中央财政困难较为明显,地方财政总体来说还算过得去。”但贾康也表示“不排除地方财政的某些局部还是有困难的。”
  不过,前几年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增长率可能达到20%至30%,与之相比,今年增速趋缓。专家指出,近些年地方公共财政基数越来越大,在此基础上增长13.5%已是不易。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杨志勇分析上半年地方公共财政收支情况时指出:“整体看来,2012年前4个月地方公共财政收入不甚理想,5月之后渐渐回升。今年年初头三个月延续去年5月以来的势头,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增长速度较快,从4、5月起,增速逐步回落。”
  日前,财政部在解释新近发布的前6月财政收支情况时称,地方财政收入增长,主要是前几个月房地产市场成交额大幅增加,相关地方税收相应增加。地方房地产行业的增量带来的税收,稳住了地方税收体系。
  海南财政厅网站分析上半年地方公共财政收支情况时指出,房地产行业税收依然是地方公共财政收入的支柱;新疆今年前5个月房地产税收收入70亿元,在新疆地税税收收入中占比高达七分之一;山东省上半年来自房地产业各项税收总计432亿元,增长56.7%,增收156.3亿元,占全部收入增收额的53.7%,若剔除房地产税收影响,上半年全省税收仅增长10.3%。可以说,上半年,房地产业依然支撑着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
  下半年减收压力犹存
  专家普遍表示,下半年地方公共财政收支情况取决于经济运行势头。受经济回升缓慢、进一步扩大营改增试点加大减税力度、后期房地产相关税收增幅可能有较大回落等因素影响,下半年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增幅不会太高。
  杨志勇认为,下半年地方公共财政收入相比上半年会略好一点,但还是比较艰难。贾康指出,“下半年如果经济相对平稳发展,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应该和上半年大体相当,总体看不会出太大问题,但各个地方还要具体分析。”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白景明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下半年地方财政收入会好于上半年。原因在于:第一,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有些产业的发展逐步显现出端倪。上半年服务业占G
D P的比重和第二产业持平,从全年来看,第三产业的比重要超过第二产业;第二,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经济开始反弹、略有回升,外围环境对我国经济企稳有一定好处。
  值得注意的是,下半年财政减收压力犹存。“8月1日营改增全国推广会带来比较大的减税压力。”白景明告诉记者,“从区域税收增长结构来看,中西部省份的税收增长率更快。营改增扩围到全国,覆盖到中西部省份的时候,会拉低整个税收增长率。”
  另外,财政部7月30日发布消息,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从今年8月1日起,对小微企业中月销售额不超过2万元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和营业税纳税人,暂免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预计年减税规模近300亿元。这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下半年地方公共财政收入。
  也有业内专家指出,由于房地产方面的税收受到政策影响较大,地方财政若依靠房地产税收,则下半年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增长趋势存在较大变数,未必能达到上半年的水平。
  土地财政渐入低潮难兜底债务
  值得注意的是,在地方公共财政收入之外,“土地财政”仍是地方收入的主要支撑力之一。根据财政部此前公布的数据,今年1至6月,地方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16722亿元,同比增加5292亿元,增长46.3%。虽然较去年上半年同比下降27.5%,但受土地成交额增加,以及去年同期收入基数较低等影响,增速仍处高位。
  “一方面,在现行财政体制下,地方政府的一般预算收入主要用于经费支出以及科教文卫等民生支出,土地出让收入则是地方政府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重要来源,自然也成为地方政府性债务的主要偿债资金来源之一。”中债资信此前发布的报告指出。
  近期国家审计署公布的《36个地方政府本级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显示,截至2012年末,18个省会和直辖市,有17个承诺以土地出让收入来偿债,比例高达95%。而2011年审计署对全国政府性债务的全面审计结果显示,截至2010年底,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余额中承诺用土地出让收入作为偿债来源的债务余额为2.55万亿元。2012年和2013年进入偿债高峰期,偿还的债务额分别占17.17%和11.37%。
  市场分析人士指出,尽管“土地财政”成了地方债的救命稻草,并导致房价居高不下、楼市泡沫难破,但“土地财政”模式正逐渐进入低潮,地方债危机爆发风险日益加剧,一旦地方不能开源节流从根本上解决债务问题,那么债务危机的爆发恐将不再是一句空话。
  中债资信指出,在现有财政体制下,土地出让收入是地方政府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偿还债务的资金来源。短期看,地方政府对土地出让收入的依赖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长期看,这种方式不具有持续性,土地出让收入无法成为地方政府偿债资金的长效来源,地方必须寻求新的融资和收入通道。(经济参考报)
发表评论: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经济崩溃后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