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一报模式,灵不灵不灵

开源云OpenStack Newton发布,23家中国企业上榜_奥易网
美国奥斯汀时间10月6日(北京时间6日24点),OpenStack Newton版本正式,在可扩展性、可靠性和用户体验方面均有显著提升(本文第四部分将具体介绍)。作为最火爆的开源云计算技术,OpenStack已经成为仅次于Linux的全球第二大活跃的开源社区,有超过585家企业、近4万人通过各种方式支持着这个超过2000万行代码的开源项目。
经过6年的打磨,Newton已经是第14个OpenStack版本,最新版本的全球代码贡献排名也新鲜出炉。截止到6日,在Newton代码贡献最终版本中,共有23家业上榜;而上一个版本Mitaka代码贡献的中国上榜企业是13家,同比增长高达77%。
今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中明确指出:“鼓励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融入国际开源社区。”由此可见,在“十三五”开局之年,越来越多的中国科技企业开始参与到开源领域技术规则制定中来。
那么,哪些业最新上榜,贡献代码的方向和意义如何,最新Newton版本都有哪些新的特性?现在,OpenStack中国社区就来全面分析和解读。
(所有统计截止到Newton正式时间,即奥斯汀时间6日,北京时间6日24点)
1中国企业贡献突出
OpenStack社区贡献统计目前有12个指标,将来还可能增加,力求将个人与公司在社区贡献以数据的形式全面呈现。
各个指标都有一定的意义,其中commits(提交代码次数)是社区认可度最高的指标。一次commit意味着一次有意义且相对独立完整的代码贡献,这意味着每次代码的提交除了新功能/逻辑修改,往往也包括对应的单元测试,并对生产环境有最直接的影响。而其他指标往往是围绕着修改代码的需求而展开。
因此,commits成为OpenStack基金会和业界一直用来衡量社区贡献的主要维度,OpenStack中国社区在本次盘点中也将采用这个公认的指标。
下图为全球整体排名,这里列出了TOP15的企业情况,Red Hat和Mirantis依旧以明显优势占据TOP1和TOP2。(所有图表点击可放大)&
下表即是OpenStack中国社区统计的Newton版本中国企业代码贡献情况,可以发现,与Mitaka版本发布时相比,中国企业无论从参与数量和贡献数量上都有显著提升:
Mitaka版本发布时,165家企业提交代码次数之和为40041,其中,13家中国企业提交代码次数2903,占比为7.26%;
Newton版本发布时,其中182家企业提交代码次数42812,23家中国企业提交代码次数3914,占比9.15%。
Newton代码贡献中国第一梯队:中国排名TOP4分别为华为、EasyStack、中兴、九州云,commits贡献数量相近,且在国际排名中也分别位列TOP11到TOP14,在各细项国际排名中也多位居TOP15,可谓国内OpenStack代码贡献的第一梯队。其中,中兴上升速度最快,从Mitaka国际排名第106上升到Newton国际排名第13。
Newton最新入榜的中国企业11家:云途腾、大唐高鸿、华云数据、烽火通信、爱数、北京国电通、联想、云英、电科华云、中国银联和赛斯特。
Newton贡献企业中有三家中国客户:中国移动、北京国电通、中国银联。其中,北京国电通和中国银联都是新上榜企业,前者是国家电网信通产业集团的子公司,后者是中国的银行卡联合组织;中国移动还参选了10月底OpenStack Summit巴塞罗那峰会的OpenStack Superuser(超级用户)大奖评选。
2热点项目贡献排行
OpenStack项目如雨后春笋般的蓬勃发展,这也才有了基金会将“Big Tent(大帐篷)”作为社区持续发展的方式。在http://stackalytics.com/中,OpenStack中国社区依照Project Type(项目类型)来区分项目的重要性。OpenStack指OpenStack相关的所有项目,包括文档以及各种子项目。
TC-approved TOP15统计图表
TC-approved,OpenStack基金会技术委员会批准的的核心项目,有2家中国企业进入了全球OpenStack核心项目社区贡献TOP10,分别是EasyStack TOP8,华为TOP10(表中华为和NEC都以commits203并列TOP10)。另有1家中国企业进入了全球TOP15——中兴TOP12。
Red Hat继续名列全球TOP1,Linux巨头在系统工程人才上的积累使得它在OpenStack领域持续高速发展。
type:service TOP15统计图表
在type:service的贡献上,有2家中国企业进入了全球TOP10,分别是中兴 TOP9,华为TOP10。另有2家中国企业进入了全球TOP15,分别是EasyStack TOP11,九州云TOP14。
OpenStack企业Mirantis名列全球TOP1,占该类型项目commits总数23%。
type:library TOP15统计图表
在type:library的贡献上,有2家中国企业进入了全球TOP10,分别是EasyStack TOP5,中兴TOP9。另有1家中国企业进入了全球TOP15——华为TOP11。
Red Hat以commits713名列全球TOP1,占该类型项目commits总数19%。
Others TOP15统计图表
在Others的贡献上,有1家中国企业进入了全球TOP10——华为TOP8。另有1家中国企业进入了全球TOP15——中兴TOP11。
OpenStack企业Mirantis以commits3631的绝对优势占据全球TOP1,占该类型项目commits总数37%。
3TOP100中国企业有12家
在23家上榜中国企业中,TOP12都进入了全球TOP100排名,它们当中有2家企业最新入榜,分别是云途腾和大唐高鸿,有1家客户是中国移动。
TOP11华为:重视网络领域的dragonflow项目&
华为在dragonflow(用以实现租户子网络东西流量分布化的轻量级SDN控制器,2014年提交)项目表现突出,commits贡献达237,也非常重视编排服务(heat)、容器服务(magnum)、块存储管理(cinder)等项目,并在71个项目/子项目中都有贡献。
TOP12 EasyStack:重视用户体验,基础项目均衡发展
EasyStack在提升用户体验的python-openstackclient(统一用户体验的OpenStack命令行)项目中突出发力,commits贡献达201,同时重视计算服务(Nova)、容器服务(Magnum)、数据库即服务(trove)、对象存储(Swift)等OpenStack基础项目,可谓均衡发展。
TOP13中兴:重视集群服务和集成测试,涉猎项目较广
中兴在senlin(集群服务,可视作为超大规模云平台做准备)和tempest(集成测试)两个项目上代码贡献表现突出,commits贡献分别为75和69,重视性能测试(Rally)、块存储管理(cinder)、OpenStack问题定位分析服务(vitrage)、OpenStack云平台优化服务(watcher)等项目,并在124个项目/子项目中都有贡献。
TOP14九州云:重视文档和容器服务
九州云最为重点的项目是文档(openstack-manuals),紧随其后的是kolla项目(用于将OpenStack的服务以容器方式部署),commis贡献分别达224和176,并在51个项目/子项目中都有贡献。
TOP25麒麟云:重视使用puppet安装部署
麒麟云重视使用puppet(puppet-nova、puppet-neutro、puppet-magnum、puppet-manila、puppet-mistral、puppet-barbican等)安装部署OpenStack,并关注kolla项目(用于将OpenStack的服务以容器方式部署)。
TOP41海云捷迅:重视网络领域的dragonflow项目
海云捷迅较为重视网络服务项目,在dragonflow(用以实现租户子网络东西流量分布化的轻量级SDN控制器,2014年提交)项目较为突出,并在容器网络服务(kuryr、kuryr-libnetwork)、文档(openstack-manuals)等18个项目/子项目中都有贡献。
TOP43云途腾:重视rpm-packaging项目
云途腾这次首次进入社区贡献榜单,其rpm-packaging项目表现较为突出,commits贡献42,且在osprofiler、tempest(集成测试)等32个项目/子项目中都有贡献。
TOP55新华三:文档项目表现突出
新华三在文档(Openstack-manual)中表现较为突出,commits贡献23,且在security-doc、i18n、neutron(网络服务)、cinder(块存储管理)等12个项目/子项目中有贡献。
TOP64大唐高鸿:重视电信增值业务
?作为大唐电信科技产业集团旗下国内上市公司,大唐高鸿首次入榜,关注秘钥管理(barbican)、castellan、计费(cloudkitty)、用户权限管理(keystone)等11个项目。
TOP67UnitedStack:18个项目均有贡献
UnitedStack的重点贡献为puppet(用于部署和管理OpenStack各组件)项目,并在18个项目/子项目上均有贡献。
TOP78乐视云:重视网络服务
乐视云在网络服务(neutron)项目中较为突出,commits贡献11,并在5个项目/子项目中有贡献。
TOP87中国移动:在网络存储等8个项目有贡献
中国移动作为全球最大的OpenStack客户,在代码贡献上也可圈可点,它在网络服务(neutron)、块存储管理(cinder)、devstack部署、集群服务(senlin)等8个项目/子项目中均有贡献。
4Newton新特性
6日OpenStack基金会在发布Newton时指出,最新版本的具体特性分为以下三个方向:(https://www.openstack.org/news/view/259/openstack%C2%AE-newton-release-advances-one-cloud-platform-for-virtualization,-bare-metal-and-containers?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
一,改进的可扩展性:
显著提升了架构和功能的可扩展性,包括跨平台和地域的向上或向下扩展能力,使得OpenStack更好地应用在各种规模的云计算中。增强功能包括改进Nova、Horizon和Swift的向上/向下扩展能力,Cells V2在Nova计算环境之外的水平扩展,Ironic的多租户改进等。
二,进一步增强的可靠性:
Newton在高可用性、适应性和自我修复方面的优势明显,并在任何工作负载时都可进一步保证运营的稳定性。Cinder、Ironic、Neutron和Trove等项目的高可用性也得到了提升。
Newton也包括安全性的改进,例如Keyston提供了PCI合规和加密凭证等功能升级。Cinder添加支持重新输入加密未加密的卷,反之亦然。增强的Cinder特性还包括微版本支持,能够利用级联功能删除带有快照的卷,以及多个实例的备份服务。
三,更好的用户体验:
Newton使OpenStack成为虚拟化、裸机、容器的统一云平台,让运营者和开发者使用更方便,使OpenStack在强大的自动化功能下更容易设置、操作、改变和修正。Magnum提供容器编排工具的配置,即Swarm、Kubernetes和Mesos。Magnum的新功能包括一个以运营者为中心的安装指南、可插拔驱动的支持、裸机服务器支持Kubernetes集群,和异步集群的创建。对于一般的裸机配置,Ironic添加多租户网络,更紧密地与Magnum、Kubernetes和Nova集成;kolla可以支持裸机。
Kuryr使Neutron网络可以支持容器,首次支持Swarm集成和Kubernetes集成。Kuryr的另一个亮点是,通过Magnum和Neutron(早期版本)的集成可以支持nest VM。为了支持流行的电信网络配置,VLAN-aware VM允许用户在OpenStack云上运行已有的VNFs,并可使用每个租户的VLAN传输流量。Nova增加了可变的配置设置,使运营者能够重新加载某些配置参数而无需重启节点。同时,Nova的get-me-a-network简化了网络配置。
前一段时间有国内新闻媒体开始报道女大学“裸条”事件,目前有很多互联网借贷平台向广大的大学生朋友借款,不仅贷款利率高,而且计算方法复杂。
今日,万科独立董事华生在微博上就恒大入股万科一事评论称,周末看新闻,好象大家都在一本正经地查问:恒大买万科的消息是谁泄漏的?
五十年前,一个华裔工程师高锟(Charles Kao)颁发了一篇论文,彻底改变了现代通信方法。 1966 年,其时只有 32 岁的高锟颁发了题为《光频率介质纤维外貌一城一报模式,灵不灵?
核心提示:报纸停刊在国内已经不是什么无法想象的新闻,时不时地可以读到某家报纸“动人”的停刊词。被传闻2017年元旦要停的《东方早报》恐报纸停刊在国内已经不是什么无法想象的新闻,时不时地可以读到某家报纸“动人”的停刊词。被传闻2017年元旦要停的《东方早报》恐怕是其中影响力最大的一家。
小道消息出来后,大伙都在猜该报究竟会不会停,比较一致的观点是,那只是时间问题。这样的猜测很有趣,更有意思的是判断另一个问题,该不该停?
各方提供的《东方早报》该停的理由有很多。有报道说,这家报纸创刊以来,一直没有赢利。没有看到对这种爆料的澄清与辩驳。杰罗姆对于都市报的运营比较熟悉,根本没有办法相信这样的说法。但好像不能不选择相信这样的说法。它可能现在没有赢利,难道,它从来没有赢利过?好吧,如果这的确是一张多年来始终口惠而实不至(口碑挺不错)的报纸,的确不中留呵,它又没有肩负特殊使命。
虽然长年亏损(“没有赢利”说词可以这样理解吗?),本身就是一票否决的理由,但这不是我们这里要讨论的重点。
杰罗姆这里想讨论《休斯敦纪事报》(Houston Chronicle)模式的隐喻。美国的一城一报模式曾经相当成功,现在已经不大灵光了。这其中的原因多多,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比如,其中有许多城市的一城一报模式根本就不存在。人家是纯粹的市场经济,在纽约和华盛顿,好多家报纸在彼此较劲,只要你有实力和意愿。市场与资源的容量就那么点,而且还在不断被互联网侵蚀,做减法,怎么可能人人吃得白白胖胖,一如前互联网时代?我们不说这些扫兴的,说提气的,说成功的。还真有十分成功的,那就是《休斯敦纪事报》。
【图片说明:休斯敦街景。】
《休斯敦纪事报》被美国砖家们称为美国赢利能力最强的日报。这家有着115年历史的报纸,2015年的利润在6000万美元左右。不要抬杠,这数字的确不是很大,但这只是一家城市报纸,不是某一个跨区跨国报业集团,如果非要比阔,那就说《休斯敦纪事报》所属的赫斯特集团好了。那是另外一个大故事,非上市企业,年净利润业界一般认为达到10亿美元规模,此处省去一万字。顺便说一下,报业世家赫斯特集团目前的报业业务在集团总收入中占比不到11%,利润占比更小。
《休斯敦纪事报》的成功并非偶然。
首先,休斯敦是一个健壮而传奇的城市,美国第四大城市。作为一个石油喂大的城市,休斯敦在最近的若干次金融、石油危机中,都没有受到大的冲击,而且往往率先复苏。其次,休斯敦是美国大城市中唯一的一个只有一张都市大报没有等量齐观的直接竞对手的异数。
重点在这里:休斯敦的“一城一报”模式并非无形之手安排的,而是赤裸裸人造的。
1987年,赫斯特集团以4.15亿美元,买下了《休斯敦纪事报》,这创造了当年美国报纸交易的天价。
8年以后,《休斯敦纪事报》的直接竞争对手《休斯顿邮报》(Houston Post)停刊。《休斯顿邮报》的停刊很蹊跷,各界反应很大,惹得美国司法部门也介入调查。调查发现,在其停刊前,两家报纸已经达成默契,赫斯特集团以1.2亿美元收购其大部分资产。其中的潜台词是十分明显的,赫斯特集团买下了《休斯顿邮报》,然后把它关了,让《休斯敦纪事报》有机会“一城一报”。这与《休斯顿邮报》因故关门,留下的垃圾由《休斯敦纪事报》扫清,在定性上可不是一回事。出牌顺序不同,定性不同。但美国司法部门并未深究,《休斯敦纪事报》在休斯敦的独家垄断地位就此确立。
1995年,“休斯敦成为只剩下一张大型都市报的美国大城市”这样的新闻标题,上了全美国报纸的“头条”。这一年,也恰好是互联网真正显山露水的起点。
《休斯敦纪事报》目前是德克萨斯州最大的报纸,也是美国第六大报。经过多年的运筹,它已经成功发展为一个用英语和西班牙语,以《休斯敦纪事报》为主力旗舰,服务于休斯敦多元受众的线上线下多媒体集团,其线上线下免费与收费并举的分发方式,成功建立并且维持了自己的市场领导地位。没有人有机会在休斯敦挑战其在地的垄断优势。
【图片说明:日下午,中国驻休斯敦总领事李强民到位于休斯敦市中心的《休斯敦纪事报》调研,与该报执行总编杰夫·科恩等座谈。】
但是,有兴趣研究《休斯敦纪事报》的人不多,这份报纸就是一份踏踏实实地为休斯敦人服务的报纸,它不像一些自诩为数字化转型标杆的报纸那样,比如《纽约时报》,总是做些赔钱赚吆喝的生意,拿出来的报表却让人看不下去。因此,《休斯敦纪事报》身上几乎没有什么追光,中国的学者走遍美国走马观花考察美国报纸的数字化转型,好像也对他们视而不见。人们宁可认真地倾听那些被卖了一道又一道的报纸(比如《费城问询报》)任性地表扬与自我表扬。但是,恰恰是《休斯敦纪事报》在美国报纸当中,小日子是最红火、踏实、可持续的,其数字转型最不惊心动魄,但一步一个脚印。在那家报纸当记者编辑,无需时常为被裁员、被要求以自愿“买断”方式被裁员而操碎心。
《休斯敦纪事报》的具体操作模式不展开讨论了,有兴趣的话,飞一趟休斯敦也并不太远。这里只提供几个基本的数据。
《休斯敦纪事报》作为美国排行第六的大报,目前其发行规模小得惊人,日发行量(Weekday,周一至周五)只有27.5万份,周末版(Sunday)较大,达86万份,紧追美国唯一一份全国性综合大报《今日美国报》和美国报业旗舰《纽约时报》,排行第三。虽然《休斯敦纪事报》的日发行量只有其巅峰期的一半都不到,但是其周末版却超越了20多年前的发行量,也就是互联网开始大行其道之前的发行量。
休斯敦是一个人口、种族多元的城市,其中有40%的人口说西班牙语。因此,《休斯敦纪事报》在其英文日报、周末版之外,还有专门的西班语版本,以及无数的针对社区、社群、专业的周刊、专刊。《休斯敦纪事报》不是一份报纸,而是无数份报刊,一个各自定位精确的航母战斗群,其中综合性日报只有一份,但旗下细分的报刊不计其数。自然,其中的每一家,赢利是必须的。其官方的说法,《休斯敦纪事报》下属各种周刊的读者总数,等于休斯敦这个城市人口数的 40% 。
【图片说明:《休斯敦纪事报》旗下的休斯敦门户网站Chron首页截图。】
《休斯敦纪事报》的数字转型也独树一帜。这家报纸的网站有两个,一个免费的,一个收费的。两者当然是不一样的。收费的网站主要服务对象是报纸订户,每个月有100多万独立访问者。免费网站名为Chron,在当地处于强势领导地位,相当红火,月独立访问者高达3100万,用流行术语来定位,可以称为休斯顿在线门户。Chron除了有选择、有限提供《休斯敦纪事报》新闻内容外,还有许多原创服务,比如商家在线赠券(coupon)服务,在线电视内容服务。电视内容服务是与当地的广电机构合作的。
这种双网战略(two-site strategy)在战胜休斯敦当地网络原生的网站方面的比较优势自然不言而喻。
双网战略的免费部分,在绝对点击、流量方面,提供了巨大的比较优势,而付费网站则成了印刷版报纸和在线数字版之间的桥梁,使订户们在报童上门之前,就可以看到报纸,在千山万水之外,也可以看到完整的报纸。非《休斯敦纪事报》订户没有权限访问这个订户独享的网站。目前,《休斯敦纪事报》网站已经推出了纯数字订阅方案,订价与纸媒订价相差无几,考虑印刷、纸张、派送成本,不构成对印刷版的冲击。
【图片说明:每周三、周日投递到户的纸质报纸加上无限制数字访问权限,合计每周1.5美元(上图二);独立的无限制数字访问权限,每周1美元(上图一)。】
在杰罗姆看来,《休斯敦纪事报》的双网战略,事实上是两个战略的组合,一个是中国学者张立伟力主的“残缺”战略,一个是以“区域拒止”为诉求的地方门户战略。“残缺”战略,不拒绝免费提供印刷版内容,但拒绝免费提供完整的印刷版内容,这事实上是一个窗口型诱导战略,把忠实的读者导向纸质报纸—— 你可以不看纸质报纸,但你要看在线版《休斯敦纪事报》内容,必须订纸质报纸或者以与纸质报纸相差无几的订价订阅数字版内容;而以区域拒止为诉求的地方门户战略,并没有特别的杀手锏支持,比如“东风21D”,不过,他们并不好高骛远,围绕本地提供大量原创内容与服务,还是深入人心,月独立访问者3100万,对于一个城市门户而言,可不是小数。
为了进一步强化自己的在地优势,日赫斯特集团出面,斥资收购了当地的一个名为“休斯敦社区报纸与媒体集团”(Houston Community Newspapers & Media Group)的社区媒体集团,这个媒体集团拥有休斯敦郊区25个重要社区的媒体资源,所有这些资源交由《休斯敦纪事报》统一管理,作为《休斯敦纪事报》的子报子刊运营,从而彻底截断了其他休斯敦本地在线网站的内容供应渠道,进一步垄断了本地内容与服务资源。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休斯敦纪事报》模式在美国并不具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可复制性。赫斯特集团本身试图在旧金山复制这一显然相当成功的模式,但在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的情况下,效果并不理想,无法达到《休斯敦纪事报》所拥有的垄断高度。
所以,杰罗姆在这里,并不特别推崇《休斯敦纪事报》模式。杰罗姆推崇的是其明确的诉求与坚定的执行力,绝不好高骛远、拖泥带水。《休斯敦纪事报》模式提供的是一种大开脑洞的方式,以及一种对他人、对自己旗下报纸大开杀戒的貌似冷血无情的理由。
言归正传,上海是一个超级大都会,人口基数、经济体量庞大,要“一城一报”谈何容易。幸运的是,根据中国国情,有资格在上海办报的,几乎只有上海报业(注一)。但是,上海这个超级大都会,能够养活几家综合性日报,能够养活几家与此形成互补的周刊、专刊?不知道。那是上海报业的内部统计与规划的问题。市场容量瓶颈是客观存在的,拉家带口的一大家子,过紧日子,难免。曾经有一段时间,上海的办报能力有溢出效应,在长三角也拥有相当的读者,这些年,恐怕基本收缩至本土了。如果没有记错的话,《东方早报》创刊时的诉求,并非只是上海的报纸,他们的余光扫的是长三角。现在,长三角内部的互动与联系空前热络,但面向长三角的报纸,早已成为往事。
其实,在顶层设计、内部规划方面,上海报业比那些省会城市的同行要幸运得多。比如,广州,杭州,南京,省市两级报业集团分属不同的行政主体,不能不捉对死磕,在一个几乎封闭的有限市场内,在市场空间还在急剧萎缩的背景下,这种厮杀是零和游戏。当然,这样无法用行政命令来节制的厮杀,也可能存在好的一面,它迫使厮杀参与者在零和游戏之外,寻找或创设属于自己的游戏。比如,杭州两大报业集团在传统报业之外的数字化有效拓展,使他们都各有建树,自成体系。很难说,这不是一件好事。如果他们始终把主要的资源放在纸质报纸的直接一对一、多对多搏击中,只能两败俱伤。不过,一个城市中,盘踞着超出了市场需求的众多互相竞争的报纸,而这种需求又在不断进一步萎缩,始终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杭州《今日早报》的早早谢幕,早已经提示了这种竞争的残酷性,并提供了一个相应的解决方案。
当然,关停口碑不错的报纸,比如《东方早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成行,这恐怕是进入互联网时代之后,国内关停的影响力最大的一家报纸。如果要关停更多更大的报纸,那根本是无法想象的。讨厌的是,无法想象,也还是得想。
面对《休斯敦纪事报》案例,面对收购《休斯敦邮报》而扔水沟里的那1.2亿美元,壮士断腕不仅仅是一个生动的故事。
在理解这个故事的时候,顺便可以搞明白一个问题:上海滩(及其他大都会)可以容纳多少报纸?有人说报纸要死,那种极端的言论,听听就算了。但是,报纸的生存空间的确在迅速萎缩,每张报纸都能活到明天吗?鬼才相信。
《休斯敦纪事报》提供的简单启示是,报纸的生存空间在最近的将来将始终存在,但是,空间狭窄,活下来的是不是你,并不确定。无论是市场的无形之手,还是行政的人工干预,都在并将导向存量报纸的不断、持续关停,最后,在类似“一城一报”的大一统模式下寻求平衡。当然,某个大都会,有不同大集团背景的几张报纸对峙的情况也是现实存在的,比如纽约,苏兹伯格家族的《纽约时报》与默多克的《纽约邮报》,以及反复寻求买家而不得的《纽约每日新闻报》。不幸的是,这种恐怖平衡不可能始终存在,苏兹伯格家族在维持《纽约时报》经济独立、财务自由方面,面对的挑战已经越来越大了,这个家族事实上也早已经不是《纽约时报》第一大股东。包括默多克、布隆伯格在内的巨头都已经将其视为猎物,而标哥,中国那位可爱的慈善家陈光标,也曾向这位“灰贵妇”伸出橄榄枝进行调戏。
标哥的确不知天高地厚,但这个成功的商人对于《纽约时报》商业处境的判断,好象并未脱靶。
标哥是不是看到了什么报人们没有看到或者不愿意看到的东西呢?
(注一:上海广电旗下也有报纸,那是历史遗留问题。上海广电的重心在广播影视,根本无力可能也无心挑战上海报业在上海市场的垄断地位。《人民日报》华东版及其子媒,新华社所属《上海证券报》,定位不同,不构成全面竞争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进一步资讯,请关注新媒体票友杰罗姆(Jerome Sun)的微博号“杰罗姆i”
下一篇:暂无
扫描二维码安装手机客户端
您可以获得:1.更高效的沟通体验2.更快速的报价通知3.更方便的接询单体验
扫一扫安装客户端
微信公众号
(c) Yoouce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的几个问题-文艺学·新闻传播专业毕业论文.pdf 41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的几个问题-文艺学·新闻传播专业毕业论文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liRleearlierthan
Becausethebirth
newspapersi.S
andothermedia
therelated
television,networks comparatively,SO
researchof
aboutitismuchearlier
richer.Objectively,the
infrontofour
westernwalks
countl了.Bycomparison,our
startslateon
growingveryrapidly.Along
despite,but
academicrelatedresearchresults
press,the
development
mainstream
newspapel's
increasing.As
researching
Daily veryimportant
newspaper,the
researchthe
systematic
the ofHunan
Daily Group,therebypromoting
resultofthis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机械键盘按键不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