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第5拳。。

近日,世界知名搏击门户网站Combat Press 发布了十月份自由搏击世界排名,35岁的播求赫然在列,排名第五。
八岁练拳,十几岁在泰拳擂台上崭露头角,21岁便以绝对优势击败日本传奇搏击偶像魔裟斗,成为K-1 WORLD MAX 世界王者,2006年再次夺得世界王者宝座,巅峰时期,播求以“佛挡杀佛神挡杀神”的姿态几乎横扫擂台一众世界顶尖高手。
随着时间流逝,英雄也会像普通人一样老去,慢慢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
日,K1四大天王(播求、魔裟斗、安迪苏瓦、克劳斯)中的魔裟斗与安迪苏瓦大战五回合获胜,宣布正式退役。
日,克劳斯被伊萨击败;日,克劳斯被周志鹏击败;日,克劳斯被比自己小一圈的顾辉击败。1980年出生的克劳斯虽然目前还没有退役,但状态明显下滑太多,技术体系现在看来也略显单一,竞技水平与往昔不可同日而语。
安迪苏瓦,今年34岁,自从去年11月份战胜日本选手宫越宗一郎后一直没有参加踢拳比赛,最近安迪转战MMA综合格斗领域,2胜2负……
四大天王,现在只有播求还经常活跃在站立格斗擂台,虽然已不在巅峰,但播求的技术越发纯熟细腻。近两年,播求胜孔令丰,读秒刘海南,KO顾辉和王伟豪,展现出良好的竞技状态。
日,昆仑决年度总决赛,播求完胜田鑫;6月10日二番战轻松胜孔令丰;8月20日全明星泰拳赛中播求第一回合就KO法国悍将阿齐兹&哈里;9月30日,播求再次参加全明星泰拳赛读秒并击败乌克兰选手谢尔盖&古力亚巴。
如今播求的比赛不再是碾压式的连续暴击,而是张弛有度,更加精准的捕捉机会,上演各种“后发先至”、“伺机而动一击必杀”的高超技术。这与播求的200多场大赛经验有关,也与其身体状态有关。因为常年累月不顾一切的与各路高手对抗拼打,身上的伤病已经给播求发出了警告:不能再这样继续下去。
与播求一样有着强力扫踢,32岁的雅桑克莱已于今年6月退役;曾踢折韩国70KG级自由搏击一哥李星玄手臂,仅28岁的江佟猜今年先后遭苏波邦和马拉特KO,拖着早已伤痕累累的身躯遗憾离开擂台……
而2006年拿下冠军之后,播求的膝盖也有了伤病,此后一直是带伤作战,但他依然赢得超过60场国际赛事。
日昆仑决首秀,播求似乎是习惯了自由搏击不用肘规则,多次被“俄国暴君”哈亚&德扎涅夫的肘击中头部,血染擂台和哈亚,可播求丝毫没有后退,浴血奋战到最后,赛后几乎因失血过多而晕厥。
“在比赛的时候,我根本没去想输赢的事,无论比赛过程中发生什么,只要还能够继续站在擂台上,我就一定不会停止战斗。即便输掉比赛,并不意味着生活不再继续,我要不断地在失败中吸取教训积累经验,而不是输了比赛就一蹶不振。赛后我会反思输掉比赛的原因,以及我跟对手的差距。假使以后有机会再跟他打,我怎样才战胜他。”
如播求所说,经与哈亚一役,播求的技术再一次大有提升。2016年至2017年毫无悬念的连胜便是证明。
如今的播求,可谓“活着的传奇”,诸多荣誉加身,可大家也只是看到他经典霸气的出场,艺术般赏心悦目的打击动作。“冰山”下面的付出与代价则少有人知道。为了练拳从小离家十多年;母亲在送他去拳馆回程的路上因为车祸而去世;每天6个多小时的魔鬼式练习和雷打不动的20公里越野跑……
播求拳馆的帕良教练称他在泰国和日本教过不少拳手,从来没有遇到过像播求这样的拳手。一般拳手一个回合训练四分钟,可是播求打靶子打沙包都要打十分钟。播求的训练强度可见一斑。而正是日复一日的艰苦训练,不断超越自我极限,才锤炼出这样一个世界瞩目的格斗王者。
至今二十多年的职业生涯,播求获得了无数荣誉和头衔,但相比聚光灯下,播求似乎最喜欢的还是田园中的平静生活。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求第5章蓝拳PK加点 复制的别来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var sogou_ad_id=731547;
var sogou_ad_height=160;
var sogou_ad_width=690;陈式太极拳第一路图解
我的图书馆
陈式太极拳第一路图解
& & & & & & & & & & & & & & &陈式太极拳第一路图解&&&&&&
点击:453402次&&&
来源:陈式太极拳
编著:顾留馨& 沈家桢&
出版社:人民体育出版社
陈式太极拳第一路图解
关于图解的几点说明
1.第一路图解中的动作分解图是按照陈照奎的拳照描制的。第二路(炮捶)图解中的动作分解图是按照陈发科老师拳照绘制的;另外,根据动作分解上的需要,又按陈照奎的体型增绘了一些图。
2.为了便利读者查对拳式的方向,把图照中姿势的方向约定为:面向读者等于向南,背向读者等于向北,面向读者右面等于向东,面向读者左面等于向西。当读者练习纯熟后,可以根据场地形状任选方向,不一定要把预备式从面南站立开始。
3.图中所有带有实线或虚线的箭头,均表示手或足的动作趋向,所有图中的箭头,均表示由本图过渡到下一图的动作趋向。凡动作较简单,用文字即可能说明的,即不再在图中表示其动作趋向,可参看文字和后一图就能明了;另外,与前面某一式相同的拳式,将作分解图由数幅略为一或二幅者,可参考前面的相同拳式的分解图,不再在被略为一或二幅的图中表示其动作趋向。
4.带有实线的箭头表示右手或右足的动作趋向,带有虚线的箭头表示左手或左足的动作趋向。
5.由于太极拳中脚的动作也较细致,为了表明脚与地面的关系,在脚旁绘上阴影,以资区别。(参阅下图)
陈式太极拳第一路
第一式预备式
身体中正站立,两足距离比肩略宽,两足尖微外撇,两臂自然下垂,
眼向前平视。(图1)
预备式是开始动作前意识上和姿势上的准备,它要求: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虚领顶劲,即头要正直,顶要虚虚领起,如悬挂着一样地顶劲;唇轻闭,齿轻合,下颏微内收;沉肩即两肩微前卷,并放松下沉;含胸拔背,即胸部不内凹外凸地含住,脊背要有上下对拉拔长之意;裆要开,并有圆虚之感;两膝微屈,立而不挺直,膝关节留有预余;全身放松,呼吸自然,意存丹田。上述要点,不单在做预备式时,而且在做整个拳套的任何动作时,都必须刻刻注意。另外,如上所述,各方面固然各有要求,但又彼此互有影响。例如:由于肩微前卷和松沉,就易于做到含胸拔背、精神内固、气沉丹田和虚领顶劲;由于膝微屈,则裆易开而圆(裆即两便之间的会阴部分,开裆即觉得有气提起和这部分皮肤不下荡)。
第二式金刚捣碓
动作一:身微下蹲,两肘微屈,两掌心朝下(两手有合劲之意),眼向前平视。(图2)身体微左转;同时两手左逆、右顺缠,向左前斜角抬至高与肩平,两掌心仍朝下。(图3)身体右转,并继续下蹲,重心全部移于右腿,左脚提起;在转体的同时,两手仍以左逆、右顺缠,向右后方展开,掌心朝右后方,手指舒展勿软。(图4)
&&&&&&&&&&&&&&
动作二:左脚脚尖翘起,以脚跟内侧贴地向左前方铲出,随着重心前移,渐至左脚踏实;同时两掌仍以左逆、右顺缠,向右后方继续展开并微沉,在左脚踏实的同时,两手随体重前移。(图5甲、乙)重心向前移于左腿,身体随着左转,右脚前上一步,以脚尖点地;同时两手自后向前左逆、右顺缠,左手手心朝下、屈肘向前挤出,右手随着右
脚上步时前撩,两F形成合劲。(图6)
动作三:右掌变拳由外向上顺缠,左掌由内向下逆缠;同时右脚提回。(图7)左掌落至前,右拳随即落于左掌心内;同时右脚向左脚旁蹬地震脚。(图8)
1.缠丝劲就是太极劲,是构成太极拳的核心。它是由两个对立的基本缠丝统一起来的。套太极拳的任何动作,始终不可离开缠丝劲。因此,缠丝劲贯串于一切动作过程的始终。顺逆两个缠丝是整套拳的动作所普遍具有的,拳式内各个动作都有顺逆缠丝,因此,顺逆缠丝是属于普遍性的基本缠丝。而里外、上下、左右、前后、大小,这五对是形容各个动作的缠丝在方位和大小上的不同点,所以是属于特殊性的方位缠丝。但并不等于在普遍性的顺逆缠丝上只具有单一的~对方位缠丝,而是根据各个动作的要求,有些是单一的,如左右顺逆,有些则既有上下的不同,又有里外的不同'如动作三(图7)就是这样。关于缠丝劲可参看特点三,并在特点三中有缠丝图可参考。
2.此式为太极拳十三势的第一势,中间经过了五对缠’劲的运用,最后一捣(震脚与右拳下击于左掌心内),即表这一拳式结束。
3.震脚的作用,是使全身气往下沉,并有利于血液循环譬如,站立过久感到疲乏,而环境又不允许走动时'两脚脚尖点地,将脚跟提起,再下落微震,这样运动数次,同能收到恢复疲劳的功效。另外,震脚的轻重可根据练者每与身体的强弱而定,但无论轻或重都必须使下沉的劲整。的整否,还可根据震脚声加以判断。
4.太极拳的任何动作都要求“沉肩坠肘”。“沉肩”E预备式要点中所释,“坠肘”即两臂在任何动作中'肘关节保持一定弯屈,不可挺直;肘尖并有下坠之意。
5.陈式太极拳中的掌,要求手指后弯,就是除大拇指其余四指全部向手背方面微弯(参看各图中的掌型)。这可使气贯注于指肚间(气达两梢),还可警惕和消除臂部拙力的缺点。
第三式懒扎衣
动作一:身先微左转,再转为微右转,随即转正;两手在小腹前随转体自左向外而上向右而下绕一小圈‘为图8的姿势)。接着身体再由微左转,转为微右转;同手左逆、右顺缠,合劲交叉于胸前;由左腿实转为右腿实。(图9)两手扩大缠丝圈,右上顺缠、左下逆缠地分开,形成开劲;开时由右腿实变为左腿实。(图10 -11)重心全部移于左腿,右脚提起,即以脚跟向右贴地铲出;同时两手继续划弧,由大开转为双顺缠大合(图12甲);重心渐渐右移,右脚尖踏实,身体微左转,右手稍左展。(图l2乙)
动作二:身微右转,随着重心右移,渐至右腿变实;同时两手由合再开,右手大顺缠向右臂展开,左手小逆缠后翻掌置于左腰前,左掌心朝上。(图13)身体转正,调整后胯,全身松开,气往下沉。(图14)
1.当右足迈出时,须恰是右手向左顺缠下沉时,要有右手向左下沉而将右足向右压出去之感。等到左逆右顺再合后,这一动作充分表现出特点五“一动无有不动”的要求。
2.陈式太极拳在每一式开始时,都要由内部引动外部,因此在外形上有一个小圈来带动后面的动作。如由预备式开始做金刚捣碓时,两手在胯旁屈肘稍提,即手心朝下微按,形成合劲,然后动作起来;由金刚捣碓开始做懒扎衣时,两手则在腹前绕一小圈(如图8中两手的虚线)。在每一式完成时,都有一个调整的动作,如金刚捣碓最后是一捣,而懒扎衣最后是身体转正,调整后胯。
3.此式充分表现了上下(手与足)相随的关系。划一个圈转到上搠时手为虚,手下的脚变为实,反之则为虚。这也是求得内劲中正的关键(但提腿独立者除外。因~足站立,为了保持中正,平衡重心,站立的独足是实,实足之上的手仍然要实)。这在图l0和图11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4.懒扎衣为陈式太极拳的基本拳式之一,它以左小里逆缠与右大外顺缠所形成;要求做没有凹凸、缺陷和内劲不断'尤以小里逆缠为难,须多加注意和练习,才能达到要求。在懒扎衣这~拳式中,尤其要注意收(紧缩圈时)中有放、放(放开圈时)中有收的劲,其窍门在于收放过程中将里外缠丝的成分加多些,就易于达到这种要求;只有达到这种要求,才能“牵动往来气贴背”。
5.两臂转为合劲,由于气贴脊背和两膊相击,使搠劲不丢'则产生“合中寓开”的妙用;样由于两膊相击,在两臂分开成为开劲时,内部却又具有合劲,又产生“开中寓合”的妙用。
第四式六封四闭
动作一:身微左转,重心左移,左腿变实;同时两手先各在原处旋臂划一小圈(以引起动作),即右手大顺缠转臂捋至腹前,左手小逆缠拥至胸前,两手形成合劲;身体微右转,重心右移,左手以大拇指一
侧贴近右胁向里滚转,成手心向左,右手逆缠使手心翻朝下(图15甲、乙)身微右转’重心右移,右腿变实;同时,右手转臂顺缠、左掌小逆缠’两手合住劲,向右上方弧形挤出。(图16)&
动作二:身再微左转,重心再移回左腿,左腿变实时,右手顺缠上托,劲贯掌指,指勿软;左手逆缠转臂手背一侧腕关节弧形向左上棚,劲贯手背,五指斜向下垂勿软。(图17 -18)身体继续微左转;同时两手顺缠翻掌于两耳旁,掌心斜朝外。(图19)随即两掌合劲向右下按始深深呼一口气,深呼气完止时,恰恰双按到底,以呼主,动作配合为宾);同时,身体随双手右按右转,重心着移于右腿,左脚向右并步以脚尖点于右脚旁。(图20)
1.两手由合转开或由开转合,都要以腰脊为轴(身体的转动)来带动;在左右转动时上体仍须直竖,不要前俯后仰;两掌下按时,要气贴脊背,裆口圆虚,以右手为主,左手为宾。
2.六封四闭这一拳式,是指六成封四成闭的意思。它的作用跟华佗五禽经内“金刚抖力相象。两手下按时,须撮嘴悠缓呼出一口深长之气,这对调整呼吸系统有极大帮助。
第五式单鞭
动作一:身微右转即向左转回;同时右手顺缠向内、左手逆缠向外各翻一个圈,随即右手变勾手右举,左掌弧形移至腹前,在身体左右旋转时,左脚也随着以脚尖点地辗转。(图21- 22)
动作二:接着重心全部移于右腿,提起左脚,身体下蹲,即以左脚跟向左虚虚贴地铲出,此时胯根更撑开,随着重心左移,渐至左脚尖落地,左腿变实。(图23-24)
动作三:左掌自腹前稍向右上托,即弧形向左顺缠,缠至左侧,高与肩平时,以掌根微下按;当左手缠至左方转按时,右手配合着微微顺缠向外形成开劲;两腿虚实比例也同时加大,一经形成单鞭,即松开后胯,将身体转正。(图25-26)
1.动作一中,两手在身右各翻转一个整圈时,须运用腰脊作轴来带动,才能做得圆劲洒脱,并要使该动作表现出:劲是从右脚跟通过脊背上升而形于左手指,然后松开后胯,当再转正时,又表现出该劲从左手指横过脊背,乃至右手合拢地勾上的。该动以左脚跟落地为实,但要注意“虚”非全然& .无力,“实”非完全站煞,因为左脚跟落地辗转时,重心在左腿上也随着身体的转动有所增减。
2.动作二中,左脚左迈,要求脚尖翘起,以脚跟贴地轻轻铲出,如猫捕鼠时迈步一样,能稳而不滞、轻而不浮,显得既沉着而又轻灵。
3.太极拳要求意气须换得灵,单鞭就是一个好例子,左手左缠时意注左手,待到完成身体转正时,意又转注于右手上,所以图25与26不同,前者意注左手,后者已移转到右手。
4.此式以左手运动为主,加大左手的运动量,因为在整套拳中左手比右手运动得少。另要求左手转臂向左如柔软的鞭子一样甩出去,将劲运到左掌中指上(如图25)。由于该式与右手运动为主的懒扎衣相对,因此懒扎衣与单鞭为太极拳第二势,呼为二仪势。另外,虽皆以练一只手为主,但须牵动到一动无有不动,以达到节节贯串。这种要求比双手练习全动要困难些,须以运用特点五作为重点。
5.太极拳八个特点要表现在每一个动作中,也可以说太极拳是八个特点联合运动的拳。过,就某一个动作而言,则以某一个特点为主要内容,其余特点为次要,但并不等于不再运用其余特点了。因此要明确前面所提特点五,仅是指该式中以此特点为主而已。
6.太极拳的任何动作,都要求“劲以曲蓄而有余”,所以在做该式时必须注意使右胯及关节微屈,不要伸直。
第六式& 第二金刚捣碓
动作一:身微左转,裆口放宽;同时两臂下沉,左重右轻,左掌在左侧逆缠一个整圈,右勾手变掌外顺缠转为手心朝外上方,双臂外搠并合住劲。(图27)
动作二:两手扩大缠丝圈,’以左逆、右顺缠自左而上合住劲地向右运转;左手移至右胸前,掌心朝右;右手运转至右& 侧,高与头平;当两手开始向右运转时,重心右移,右腿变实。(图28)以下同第二式“金刚捣碓”动作二的后部说明,惟方向不同,该式完成时是面朝正东。(接图5-6)
动作三与第二式“金刚捣碓”动作三相同,惟方向不同,该式是面朝正东。(接图7-8)
1.动作一中,两手各缠一小圈来引动后面的动作,为该式准备动作。
2.图27中的两手合劲,与前面合式姿势里的合劲不同,而是开势中的合劲,应予分清。
3.图28中的姿势,是两膊相系着经过左逆、右顺各缠一圈后而形成的,同时是两膊相系下合住劲,运用以腰脊为轴的身法来完成的。
4.其余同第二式“金刚捣碓”要点。第七式& 白鹤亮翅
动作一与第三式“懒扎衣”动作一相同,惟该动与。金刚捣碓”的衔接处,两手在小腹上不绕小圈,直接做胸前交叉的动作。(图29- 31)
动作二:随着右脚向右侧迈出,接着重心移于右腿,左脚向右脚靠拢,以脚尖虚点于右脚旁;在重心右移的同时,两手均逆缠'右手向右上、左手向左下弧形分开。(图32至该式所有动作都应朝着正东方向而做,自图29-32四幅中所示皆其正面)
1.此式与第三式“懒扎衣”都衔接于“金刚捣碓,,,但衔接的动作不同,此式不以两手在腹前绕小圈来衔接,而是要求气贴脊背、双臂先行微开后再合拢交叉;这样来与上一拳式的劲接上,同时又表现出意欲合必先寓开,来达到特点六“相连不断”的要求;合到终点时,又要先行微合后再开,这就又表现出意欲开必先寓合。开合时皆须意注掌根,才不致产生凹凸的缺点。
2.此式是经过两合两开后完成的。后一个合开的特点是双足开时双手合,等到双手开时双足又合,两手由双顺缠而合,由双逆缠而开。
3.在做此式时可以检查一下,是否符合虚领顶劲、沉肩坠肘、含胸拔背、屈膝圆裆等要求,并检查在该式中以左脚尖点地和右脚踏实时是否具有支撑八面的气势。此式要求以特点五和特点四为主地表现出来。
第八式斜行拗步
动作一:身微左转;同时,两手右顺、左逆缠,在左右两侧各缠一小圈,左手转臂上举至额前,右手下按;当两手各缠半圈时,身体向右转正;重心仍在右脚,右腿为实,随转体时以左脚尖点地辗转。(图33-34)
动作二:身体继续右转,左脚提起,向左前(东北)斜方以脚跟轻轻贴地铲出。同时,右手略向右后(西南)斜方逆缠而上展开,至高与肩平,掌心斜朝右前方;左手顺缠,向右肩前(东南)方弧形推出,肘部仍保持弯屈。(图35)
动作三:身体左转,重心左移,左腿变实。同时,左手继续顺缠而下,经腹前向左搂过左膝,即变勾向左上提至高与肩平;右手由外而里继续逆缠,屈臂缠经右耳旁,掌心朝右耳。(图36)动作四:身微右转;右手经左手旁由左前向右继续逆缠,与左手分开。(图37)松右胯,身体微左转,两肩下沉,右手微下按,左手悬棚。(图38至该式所有动作,都是朝着正东方向而做的,左脚的落地点应与39图同,图33-38中所示,皆其正面)
1.动作二的右手、左手和左足要向着三个方向同时展开。(方向详见动作说明)
2.动作一、二中,两手动作时,看来似乎是左手经身体向右.右手经身体向左缠转,其实是两手均在左右两方转动,并以腰为轴的身法来完成的。所以,不可光是摔转胳臂。
3.右掌缠经右耳旁的动力,要有来自左手成勾和弓左腿的感觉。右掌经右耳旁转臂逆缠而出,要使脊背绷紧,产生气贴脊背的功用。
4.图37、38两图,从外表上来看,似乎相同,其实前者内劲是双开,而后者由于肘的下沉,使全身气向下沉,内劲就变为双合。
5.此式为左勾右掌,与“单鞭”式恰相对。该式在左右两方作此顺彼逆的缠丝,它们是在统一的条件下各自动作,能使身体感到轻松愉快。
第九式初收
动作一:两脚尖随身体微右转;同时,左勾手变掌与右手双顺缠,向左胸前以掌根合拢,左手在前,右手合于左肘旁。(图39)
动作二:身微右转并向右下挫,重心全部移于右腿,即旋转而起,提回左腿,左脚尖自然下垂,右膝微屈,成右独立式;当体右转时两手以左逆、右顺缠,随左脚上提而起时,变为双逆缠向下合劲,两掌心斜向前下。(图40、41。自图39至45,图中姿势的方向已转为符合于动作说明中的方向)
要点:&&&&
1.在动作一中(图39),两掌须在两膊相系下前后相蚓地合劲。身右转,两手以左逆、右顺向右转半圈时,两掌心朝下,同时右腿渐下挫;转过半圈后,两手开始上提,两心又前后相对;左脚提起,身体起立,成为右独立式,两掌心又皆斜向前下合劲。双逆缠时应意注两手小指。
2.此式是初次收回琵琶之意,要求运用右腿下挫后的弹性劲和两手微小的左逆右顺的缠丝劲使身体旋转而上,成独立姿势。
3.此式为合劲的独立式,要达到稳定,比以开劲达到稳定要难些,关键在于顶劲领起,气沉丹田,两手逆缠以及意注两手小指,这样才易于做到稳定。
第十式前蹚拗步
动作一:接着左脚开始下落;同时两手向右侧以左顺、右逆下缠(内劲勿丢,以继前式)。(图42)左脚继续向前(东)下落,脚尖斜朝左前,身体左转。同时,左手顺缠转臂至胸前,掌心朝右前;右掌逆缠到左小臂上方,掌心朝左前,两臂交叉。身体继续左转。(图43-44)
动作二:重心移于左腿,右脚向右前(东南)斜方横迈一步;同时两掌逆缠分向左右展开,两掌心皆朝外,手指朝上。(图45和附图45正面图)
1.由两掌落于右侧而缠至胸前,要做到内劲不断;两臂交叉时须加紧一合,然后分向左右展开;展开时要意注于两掌的大指上。
2.由独立式向左转体时上步须稳定;由上下转为左右缠丝的过程中都是合劲,并且不可有断续凹凸处。
第十一式& 第二斜行拗步&&
动作与第八式“斜行拗步”动作同,唯衔接动作稍异,仍可用第八式的说明来配合着参看图照。(图46-48,再接35-38。图46是衔接图45的正面图的方向而下,其实动和左脚上步的方向仍与第八式同,是向着东北斜方上步的)
要点:与第八式“斜行拗步”要点同。
第十二式再收动作、方向和要点皆与第九式“初收”相同。(图39-41)
第十三式& 前蹚拗步动作、方向和要点皆与第十式“前蹚拗步”相同。(图42-45)
第十四式掩手肱捶
动作一:身微左转,重心移于左腿,右腿提起;随着转体和重心左移时,右掌变拳顺缠至胸前;左掌逆缠合于右臂上侧,与右臂交叉,掌心朝右肩。(图49)两手顺缠下沉,两臂交叉点前移;同时右脚随沉气蹬地震脚。(图50)
动作二:左脚向左前(东北)斜方迈步,重心渐左移;同时两臂交叉点继续前移,随即两手左逆、右顺缠,向左上、右下弧形分开,右拳心朝下,左掌心朝外。(图51- 52)
动作三:身微右转,全身气向下沉。同时,右拳顺缠,向左而上经胸前收于右胁侧;左手由逆缠变顺缠移向胸前。(图53)
动作四:身微左转;同时,两手顺缠合于胸前,左掌心及右拳心皆朝上,右拳置于左掌心上(似停非停,身体继续下沉以蓄劲)。重心迅速左移,成左弓步,右腿微屈勿挺直。同时,右拳急向右前(东稍偏南)方发出,拳心随着转朝下;左手也急收于左胁侧。(图54。自图49起是衔接图45的正面图的方向而下,其实动作中左脚上步的方向是东北斜方,图49 -54中所示,皆其正面)
1.此式要求(图51、52)表现出卷放劲:卷时要求裆口下沉,才能使劲卷紧;放时要先卷紧而后分开作放劲。卷放劲是牵动劲,不可越出手足圈之外,并且它是蓄发的基础。
2.太极拳的蓄劲要象开弓一样,要卷紧才能成为蓄。蓄并不等于弯度增大,而是指将发之前的弹性蓄足和不要有所缺陷,要求五弓(即一脊弓、两手弓和两足弓)齐逗榫。此处所谓“缺陷”,不是指劲断,而是指劲没有达到弓背上,因之弹性不足。只有练得节节贯串,周身如一家,才能成为一张韧性十足的弓,具有强有力的弹性。
3.此式震右脚与发右拳,要表现出太极拳的刚劲。太极拳对运劲与发劲是并重的。虽然陈式第一路以柔、运为主,第二路(炮捶)以刚、发为主;但是,在一路中也有刚、发的动作为辅(如掩手肱捶等),在二路中也有柔、运的动作为辅(如懒扎衣等);这是为了达到刚柔相济和灵活转换并用的目的。
4.拳论要求“力由脊发”、“发劲如放箭”、“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所以要先“脊弓”以蓄劲,然后由脊“脱扣”而发,劲专注在“箭头”这一方,最后如穿透箭靶的、劲一样地一震,来完成这一动作。从姿势上来讲,在发劲时,虽然一手向前、一手向后(或一上一下,一左一右),以保持平衡,但劲力仍以一方为主(实)、另一方为宾(虚),而不是双重。
第十五式& 第三金刚捣碓
动作一:身微右转;同时,右拳变掌顺缠,向右后略收,左掌仍在左胁旁微逆缠以配合。(图55)接着身微左转;同时两手右顺、左逆缠,弧形向胸前交叉、合劲,左手在上,手心朝下,右手心朝上。(图56)
动作二:身体右转,重心右移于右腿;同时,右掌顺缠向右上、左掌逆缠向左下展开。(图57-58。自图55至57,其中左脚仍在东北斜方,左脚位置应与图58同;自图58-76,其中姿势的方向已转为符合于动作说明中的方向)重心全部移于左腿,右脚提回,以脚尖向前点于左脚前。同时,两手左逆、右顺缠,左手屈肘横臂于胸前,掌心朝下;右手随着右脚向前时向胸前上撩,两手形成合劲。(图59)
动作三与第二式“金刚捣碓”动作三相同。(接图7-8)
1.由上式掩手肱捶的开劲和发劲,转而为该式的合劲,右手必须微里收再往发劲方向前拥一下,将断劲逗接起来,使内劲不断,贯串于后面的收回双合的合劲之内。
2.此式每一个尽量大开的半圈动作,一变收缩为极小的半圈合起的动作,要求感到遍体饱满,气势磅礴。
3.此式与前二次金刚捣碓的不同点是,第一次中表现出太极拳中的五对方位缠丝劲;第二次是上承单鞭的开劲,转为合劲;第三次主要把上一式发劲后的断劲逗接起来。它是太极十三势的第五势的结束。
第十六式披身捶
动作一:两手向左右逆缠展开,五指下垂,掌心朝内。(图60)两手继续上举,转为顺缠,至高与肩平时,掌心翻朝前上。(图61)重心全部移于左腿,右脚提起,即以脚跟向右贴地铲出,随即重心右移,成马步;同时两手继续稍上举,即随右脚右迈时向胸前顺缠交叉合拢,左掌在外。(图62-63)
动作二:两手变拳,右拳在面前自里向右逆缠而开,即自右向前变顺缠而合,绕一整圈,拳心朝里;左手向左逆缠而开,即变顺缠随右手合时微合,拳心朝右;在右手向右绕半圈时,重心微右移,身微右转,当右手绕成一圈时,重心移回,身体转正。(图64)
动作三:身微左转,重心左移,弓左腿。同时,两拳顺缠,右拳移至左耳前,高与头平,拳心朝里;左拳在左侧原处顺缠一小圈,以配合右拳合劲,拳心朝左前。(图65)重心右移,弓右腿,身体右转。随转体,右拳向右下弧形顺缠至右腿旁,拳心朝上;左拳自左向右经面前顺缠,高与头平,拳心朝里,与右拳合住劲。(图66)
1.此式是由上式金刚捣碓的合劲转为双逆的开劲,开后变双顺缠,掌心转朝外的两手合劲,随即两手顺缠地交叉合拢;在这种平开平合时,应注意两手的虚实与两足的虚实,尤其是手与足之间的虚实。关于这点可参看特点四。
2.动作二、三(图64-66)是两掌变拳后的动作,须联贯为一,要在气贴脊背和以腰为轴的要求下进行动作;其关键在于特别扩大里外缠丝,并要以前一缠丝带领后一缠丝;只有这样,才能使三个图式中的动作联而为一,并使内劲不丢,在毫无凹凸的情况中变换过来,关于这点可参看特点五。
3.此式在整个开合与合开的任何过程中,都寓有采劲,是四隅中的采劲,作为四正架子中的一种辅助。
第十七式背折靠
动作一:身体左转折90度。同时,右手逆缠,弧形上举,拳心朝左;左手转臂顺缠,左弧形下落于左腰侧,拳心朝后。(图67)
动作二:身体继续微左转。同时,右拳转臂以逆缠转顺缠,右臂弯屈于头顶前;左拳在左腰侧作极小顺缠圈后,以拳面紧贴于左腰部,随即身体微右转,以近右肩的背部向右后靠;同时裆口更加下沉,眼视左脚面。(图68)
1.两膊要有掤劲地相互系住,以达到开中寓合的劲;只要以腰为中轴,右背就能自然地转折过来,就无顾此失彼之患。
2.图68表示右臂在头顶前的运用,须以小逆缠使臂转到头顶前;该式关键在于以左拳贴紧左腰,使右背更加绷紧,表现出背的靠劲。
3.背折靠这一拳式所发的靠劲,在第二路炮捶中较多。此式为四隅手中对靠劲的一种,作为四正架子内的一种辅助。
第十八式青龙出水
动作一:重心左移,身微右转。同时,右拳转臂顺缠,自上经胸前向右弧形下落于右腿侧,拳心朝上;左拳离左腰逆缠,自左弧形上举,拳心朝里。(图69)右拳变逆缠自右弧形上举,又转为顺缠,缠至拳心向左;同时左拳变顺缠,屈肘横臂经胸前而下,置于腹前,拳心朝上。(图70)
动作二:身微左转。同时,左拳变掌,以逆缠向右前方伸出,掌心朝右后;右拳顺缠屈肘下落,置于胸前、左臂上方,拳心朝里。(图71)重心稍右移。同时,左手顺缠下沉,掌心朝右后;右拳顺缠收卷于胸下,与左掌合住劲,绷紧脊背。(图72)身微左转,裆劲下沉同时,右拳转臂逆缠,突然由脊背“脱扣”,向右前以近腕部的尺骨侧发劲;左手顺缠以右拳发劲的同样速度收回,置于左腰间。(图73)
1.陈式太极拳不但两手运用缠丝劲,其实两腿也同时运用。该式由于迈步大,裆口宽,是腿部表现缠丝劲最明显的例子。腿部缠丝是:某腿上的一只手是顺缠时,该腿一般也随着膝盖外撇顺缠;反之,则膝盖里扣逆缠(腿部缠丝的原则,参看第二十一式“肘底捶”要点2)。就该式图中的姿势来看,两腿好象没有动过,仅看出两臂变换动作,其实腿部也在随着缠丝。
2.太极劲是起于脚根,发于腿,主宰于腰脊,而形于手指的内劲,缠丝则是这个内劲所经过的一条相当长的运动线路。在全身这样的线路共有两条,即自左脚跟至右手指和右脚跟至左手指,它们先后十字交叉于脊背。
3.要将全身各个关节贯串得如一条线,就必须由缠丝的螺旋来完成。缠丝主宰于腰脊,带动两臂,而基础在两腿,如果腿部无缠丝,就不可能达到周身一家的境界。对这一点,应加以注意。
4.此式所以称为“出水”,是因为这一种发劲,如“物将掀起而加以挫之”之意,就是说,在向下的半圈终点带有向上的劲,所以又名之为出水的抖劲。
5.此式的发劲,属于四隅手中的捌劲,它之所以不称为“打”或“击”,是因为,捌劲是一种短距离的击打,所以又有人称它为“寸劲”。
第十九式双推手
动作一:重心微右移,身微右转。同时,右肘微屈,右拳略收,拳心朝里;左掌前伸于右腕内侧,随即两手向外微掤(以引动后面动作)。(图74)接着重心移于左腿,身微左转;同时,右臂顺缠向左下捋至腹前,左手小逆缠随右臂左捋搠住。(图75)以下同第四式“六封四闭”动作一的后部说明。(接图16)
动作二:同第四式“六封四闭”动作二的前部说明。(图17,接图76,其中所不同者,该式左掌经腰部再接下一动)接着左脚尖外撇,身体向左转(胸部由朝南转为朝东),重心全部移于左腿,右脚提回,向左前(南稍偏东),以脚尖点地。同时,右掌顺缠继续以掌心上托;左掌逆缠收转于左胁旁,以手背搠住,掌心斜朝上。(图77。自图77-85,图中动作皆应身体朝东而做,图中所示皆其正面)
动作三:身体继续微左转;同时,两手顺缠翻掌分置于两耳旁,掌心斜朝外;以右脚尖点地辗转,右膝随身体转向。(图78)右脚稍提即向右(南)迈,重心随即移于右腿,左脚向右并步,以脚尖点于右脚旁,同时身体右转;两掌合劲,随转体时向右下按。(图79)
1.此式与六封四闭的动作基本上相同,惟步法上的转换与双推的劲路不同。该式的推劲较刚,并在推到终点时后掌根须表现出向下一沉的捌劲,因之在一沉的速度上也较快。
2.此式衔接于上一式发劲之后。因为发劲是求劲断,劲不断不能越出身外而加于外方,但又必须与此式相连不断地联接起来。动作一(图74)的前部就起着接住发劲的劲的作用,并带动后面动作。“断而复连,能断能接”的要求,详见特点六。
3.由上式发劲后,转而为合,合后再开;要在这合开之中,身体一拧腰劲,转为左后右前的双托;双托在双顺缠中要求产生合劲,为双推作好准备。
&&& 第二十式三换掌
&&& 动作:身体右转;同时,右掌向里经胸前而上顺缠收回,掌心朝里;左掌逆缠转臂向前平伸,转为掌心朝上&&& (图80)身微左转;同时,右掌顺缠掤劲推出,掌心斜朝外;左掌随转体逆缠收至腹前,掌心朝上。(图8 1)身体再右转;同时,右掌顺缠收至腹前,左掌由腹前而上逆缠向前经右臂上侧掤劲推出。(图8 2)动作时,随着身体的转动以左脚尖点地于原地辗转,左膝随转体方向转动。
三换掌这一式,两掌交替伸出、收回时动作要圆活,腰胯微右转时左掌伸出,腰胯微左转时右掌伸出,腰胯旋转两个来回,左掌前伸两次,右掌前伸一次,故称三换掌。三换掌是缠拿方法,因此掌前伸不是击出,而是圆转地缠拿对方的劲路和骨节。重心虽然都在右腿,但由于动作往复时的开合,腰裆在旋转地开合,带动两腿膝节也在旋转地开合,仍然是“一动无有不动”的。
&&& 由于此式与下一式的动作是紧接着毫不间断的,又因两式要点有相同之处,因之,此式要点也并在下一式中。
&&& 第二十一式& 肘底捶
&&& 动作:紧接着身体再左转;同时,两手左逆、右顺缠,左手向左下、右手向右上分别开。(图8 3)身体继续微左转;同时,两手左逆、右顺微缠至与肩平,两掌心皆朝下(为肘底捶开始的阶段)。(图8 4)身微右转。同时,两手左逆、右顺缠地合劲,在合的过程中,左臂由逆缠转为顺缠,随缠随将左小臂竖起,掌心旋缠为朝右;右掌变拳顺缠自右向前屈肘向左合劲,经左臂下方划一个小圈后,置于左肘下方,拳心朝里。(图8 5)
&&& 1.上式与此式的特点,是在紧凑动作之中达到节节贯串和一动无有不动。因此,左膝也以左脚尖点地辗转为轴而随体的转动而旋转;但须注意,“虚”非全然无力,“实’’非完全站煞;关于这点,可参看第五式“单鞭”要点1 0
&&& 2.要达到太极拳节节贯串和一动无有不动的要求,其关键在于运用全身的缠丝劲,只有经过了缠丝,才能使劲起于脚根,节节贯串地形于手指。因之,腿的缠丝与手的缠丝处
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动作说明中没有提到腿的缠丝,是因为腿与臂的缠丝(除提腿独立和解脱擒拿外)都是上下一致的。其原则如下:(1)凡手为顺缠,该手下的腿(膝)也是由内向外地顺缠;(2)凡手为逆缠,该手下的腿(膝)也是由外向内地逆缠;(3)凡右腿向外顺缠,左腿就向内逆缠,反之如是;(4)比方起于左脚跟的逆缠,发到腿上当然是逆缠,上升到胯后,自然斜着通过腰脊,形成脊背左侧绷紧、右侧松,再转到右臂上去,右手就成为顺缠了。所以,手足缠丝是前后交叉通过脊背,自然地形成周身一家的作用。
&&& 3.上一式是在紧凑的双合中达到节节贯串和全动,此式是在大开展的动作中表现出一动无有不动。最后,由于转身一合,缩小了缠丝圈,紧紧地双合起,内中劲别虽不同,但是牵动往来、气贴脊背是一样的。因之,应注意到脊背的运用。
&&& 4.由上式直做至此式终点双合时,更须促使顶劲虚虚领起;在练拳日久后,练到此式会使劲节和胸椎上部骨节格格作响,这是练拳日久后自然产生的现象,不宜强求,以免产生流弊。只有做到这个境界,才足以证明在该式的动作中,已达到全动和关节松开的要求。
&&& 第二十二式& 倒卷肱
&&& 动作一:重心右移。同时,左掌经面前逆缠而下;右拳变掌自左肘下经腹前而右向上由J顷缠转逆缠,弧形缠至右颊旁,掌心斜朝左前方。(图8 6)左脚提起,经右踝旁向左后(西北)斜方以弧形撤步,重心随着后移,左腿变实。同时,右掌逆缠向前推出;左掌在胸前经前伸的右小臂下侧交叉而过,即由左下方随左脚后撤时向左后弧形展开。(图8 7和8 8附图及正面图。图87、88两图中姿势的方向已转为与动作说明中的方向相符。前面的图8 6和以后的图89-92中所示皆其正面,其实都应与图8 7和8 8附图的方向同,都是胸部朝着正东方向做动作)掌心斜朝右前方;右掌以小顺缠到大顺缠,自右而左缠经胸前而下。(图8 9)右脚提起,经左踝旁向右后(西南)斜方以弧形撤步,重心随着后移,右腿变实。同时,左掌逆缠向前推出;右掌在胸前经前伸的左小臂下侧交叉而过,即由右下方随右脚后撤时向右后弧形展开。(图9 0)
&&& 动作三与动作二相同,惟左右相反。(图9 1,再接88的正面图)
1.此式是由开而合,又由合而开。开后再合和再开。这种特殊的开中寓合、合中寓开的动作,是在连续后退中完成的。
&&& 2.在连续后退中,并不是一顺溜地后退。根据“进退须有转换”的要求,在两个退步的动作中,夹着一个双开的姿势和内劲的转换。这样,才不觉得是一顺溜地后退,而觉得在继续运用前后的开劲。同时,有了转换,就成为退中有进,进即是退,退即是进,进退自如,使之成为具有支撑八面的太极拳后退法。
&&& 3.倒卷肱为太极拳唯一连续后退的拳式,它要求在后退中夹着微小的顺逆缠丝,并要做得圆转顺遂,使无缺陷凹凸之处和内劲中断的缺点,合乎特点六的要求。
&&& 5.此式也可作形于外的发劲,即撤步后退至落点时,足跟蹬地作声,同时前手劲往外发,后手用沉劲沉住。
&&& 第二十三式& 退步压肘
&&& 动作一:身微左转。同时,左掌转臂顺缠,向左下方展开,掌心朝下;右掌逆缠斜向右上方展开,掌心朝外。(图9 2 0该图上接图8 8的正面图而下,因此,自图92-96中所示皆正面,实际上仍应胸部朝东进行动作)身微右转。同时,右掌顺缠向前而里,变逆缠向右绕一圈;左掌随右掌自右前绕时微向移即随右掌右绕时顺缠向右划弧至右胁前。(图9 3)
&&& 动作二:重心移于左腿,身体左转,右脚提起脚跟,以脚尖贴地,经右踝内侧向右后(南稍偏西)斜方撤步,至落步点时脚跟落步震脚,并重心后移,身体同时右转。随身体左转,同时右掌顺缠,弧形收回,以手指贴于左腹;左肘经右掌里侧上搠,左掌逆缠,以手指背部贴于右胁而上;随着身右转和右震脚,同时左掌向左前方斜掌推出,右掌以手指
&&& 动作二:两手和两腿各顺缠一小圈(以转劲),接着重心左移。同时,左掌自左而上由顺缠转逆缠,弧形缠至左颊旁,贴着身体移于右腹。(图94-95)
&&& 要点:
&&& 1.此式在两臂环抱合住(图9 4)如一整圈时,要成为坚韧弹性的挤劲;它的着重点是,在气贴脊背之下,绷紧背皮来揉动脊背;同时是蓄以待发之际。
&&& 2.图9 4虽已将右脚后撤,但尚未震脚,震脚须与发左掌相协调一致,以形成开劲,如图9 5中姿势。
&&& 3.退步压肘是短距离的补发劲,要柔中寓刚;在裆劲下好,用丹田劲以左掌沉劲发出的一刹那间,要和右足跟的震地作声一致,使全身劲力完整。
&&& 第二十四式& 中盘
&&& 动作一:身微左转,即右转。左掌随身左转微向左移,即随身右转,臂自左向右上逆缠到右肩前,掌心朝上;同时右掌逆缠转向右后上举,掌心朝右。随着右掌上举,右脚提起o(图96)
&&& 动作二:身微左转,右脚落于左脚旁,先以脚尖着地,紧接着以脚跟蹬地震脚,重心即移于右腿,左脚跟提起。随着右脚落地时,右手逆缠(屈肘以肘尖经左掌上侧)自上划弧至左肩前;左掌顺缠下移于右胁下,掌心朝上,两臂交叉于胸前。(图9 7,附图9 7的正面图。图9 6的方向与9 7正面图方向一致,实际上图9 6也应胸部朝东进行动作)
&&& 动作三:身微左转,左脚向左后(北稍偏西)斜方横开一步,屈膝下蹲;同时,两手顺缠外掤,掌心转向外下,随左脚开步时双臂微合,两掌心转朝里,随即两手左逆、右顺缠,左手向左上、右手向右下方分别展开,两掌心皆朝下。(图98-99,附图9 8与9 9)
&&& 要点:
&&& 1.此式在开始时应注重于顺逆缠丝的大小。为使动作得势和得劲,当右掌经左肘下时应紧缩圈径,这也是大小顺逆缠开始形成的时候。在双开前要吸气,转为双开时要呼气,一直呼到两手开至定点为止,这也是使此动作达到神气鼓荡的
方法之一。
&&& 2.双合(图‘9 8)时,要求合中寓开,其关键在于双合之前,须气贴脊背,双掌交叉双合时掌心须向外下一转,这样就可以在合中寓有开劲;如没有达到合中寓开,就会将劲团住在身上,失去弹性,成为匾病。
&&& 3.此式在身体中正下蹲时,裆口须宽。这样,就会使会阴之气自然从尾闾上升,这是很有利的。但是,下蹲时裆口的高度不得低于膝,以免形成荡裆,如有荡裆,会使两脚外侧虚浮,因而又使虚实变换产生了濡滞,所以也同时应避免腿部的双重病。
&&& 第二十五式& 白鹤亮翅
&&& 动作一:身微左转,右脚向左并步,以脚尖点于左脚尖旁。同时,右掌转臂顺缠经腹前向左划弧,掌心朝上;左掌逆缠经面前向右屈肘合于右臂上侧o(图1 00,附图1 00的正面图)右足向右前(东南)斜方迈步。以下同第七式“白鹤亮翅”动作二o(接图31- 32)(图1 0 6的正面图)
&&& 要点:
&&& 1.动作四中(图1 0 5)左脚上步与右掌前伸要.致;动作五中(图1 0 6)右脚跟落地震脚与右手下按、左手前推须一致。
&&& 2.气功内所谓“通三关’’,即要求气通过尾闾关、夹脊关和玉枕关,它包括整个脊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气功的坐卧站三功是采用静功法任其自发地通过三关的,而太极
拳的这种行功,则是动中求静,在一动无有不动的过程中,通过专一而动,使意志集中,以求得动中之“静”。拳论云:"心不静,则不专,动作全无定向矣”。太极拳行功,由于具有一定指向的动作和意识的相互辅助,同时,在行功过程中,内劲与外形又要做到尾闾正中神贯顶、气沉丹田海底间和含胸拔背、开胯圆裆,促使气从裆中过来。这样,就锻炼了这一条全身前下后上的循环大道。日久之后,使气功中的“通三关”可不去求通而自通。
&&& 3.此式是完全以通脊背为主的运动。图1 0 1是通过颈部椎骨的姿势,图1 0 2是通过胸部上几节椎骨的姿势,图1 04是通过胸部下几节椎骨的姿势,图1 0 5是通过腰部椎骨的姿势,图1 0 6是通过骶部椎骨的姿势。这是专就某图以某几节为主的动作,并不是说其他节就不动了,因为太极拳是一动无有不动的。
&&& 4.《陈氏太极拳汇宗》(此书为陈鑫所写,陈绩甫编印,分为上下两册)中“海底针”这一拳式,它是两腿横开,右掌虎口叉开下落在两腿中间,这对通背作用和气从裆中向后、并由尾闾上升脊背,是有一定帮助的。
&&& 第二十八式& 掩手肱捶
&&& 动作一:两手分向左右开劲。(图1 0 7,附图1 0 7的正面图)以下同第十四式“掩手肱捶”动作一、二& 三、四,惟方向不同;第十四式完成时,左脚在东北,右脚在西南,而此式完成时,左脚在西南,右脚在东北。(图108 -109,再接图52-54)
&&& 要点:
&&& 与第十四式“掩手肱捶’’要点相同。
&&& 第二十九式& 六封四闭
&&& 动作一:身微左转,重心微后移;同时两手先各在原处旋臂划一小圈(以引起动作),即右手大顺缠转臂捋前,左手小逆缠搠至胸前,两手形成合劲。(图1 1 0)身微右转,重心前移,左腿变实;同时,右手转臂顺缠、左掌小逆缠,两手合住劲,向右上方弧形挤出。(图1 1 1)
动作二:身体左转,重心全部移于左腿,右脚向前提起。
同时,右手顺缠上托;左手逆缠转臂,以手背一侧腕关节弧形向左上掤,五指下垂。(图1 1 2)身体继续微左转,右脚前迈一步;同时两手顺缠翻掌分置于两耳旁,掌心斜朝外。(接图19)以下同第四式“六封四闭”动作二后部的说明。(图20)
&&&&&&&&&&&&&&&&&&&&&
&&& 要点:
&&& 参看第四式“六封四闭”要点。
&&& 第三十式& 单鞭
&&& 动作和要点皆与第五式“单鞭’’相同。(图21- 25,后接图113)
&&& 第三十一式& 运手
&&& 动作一:身体左转,右膝微伸不挺直。同时,右勾手变掌顺缠,向左弧形上移至右额前,掌心朝左;左掌自里向左外顺缠微伸,臂部不挺直,掌心朝下。(图1 1 4)身微右转,左脚向右靠拢半步,以脚尖点地,右腿变实。同时,右掌顺缠转为逆缠向右展开,掌心由朝下转为朝右;左掌自左而下经腹前向右顺缠至身右,掌心斜朝右上。(图1 1 5)身微左转,左脚向左横开半步。同时,右手弧形下落,掌心朝下;左手顺缠转为逆缠,转臂翻掌朝外,向上划弧。(图1 1 6)
&&& 动作二:重心移于左腿,右脚经左脚后向左(东)偷出一步,身微右转。同时两手顺缠,左掌转臂经面前弧形逆缠左运,掌心转朝左;右掌转臂经腹前弧形向左逆缠运起,掌心翻朝左上。(图1 1 7)身体继续微右转,左脚向左(东)横开一步。同时两手顺缠,左掌转臂自左而下经腹前向右逆缠运起,掌心斜朝右上;右掌转臂自左而上经面前右运,掌心朝右(图1 1 8)重心渐左移,身微左转。同时,右掌弧形下运,掌心朝下;左手顺缠,转臂翻掌朝外逆缠上运(接图1 1 6)。
&&& 动作三、四皆重复动作二。(接图117 -118再接1 1 6一1 1 8,后接1 1 9)
&&& 要点:
&&& 1.此式须注意上下相随的虚实要求,检查一下是否明显地把这要求表现了出来:就是某一手旋转到上搠为虚时,重心就必须渐渐移到该手下面的腿上,此腿即变为实;~待上搠过后转为下捋,则此腿即须转变为虚。这样做,就将两手的虚实和两足的虚实统一于整个上下虚实之中,形成处处总有此一虚一实(提腿独立、解脱擒拿时除外),达到了意气灵换的要求,产生圆活如珠的趣味。
&&& 2.由于此式横向动步,因此极易表现出对圆裆的要求。圆裆是产生腿部缠丝暗劲所必具的形式。正确而标准的圆裆,就是不要形成高站而尖裆、低站而荡裆,要求在不尖不荡的情况下进行动作,以达到正确的圆裆。
&&& 3.运手是太极拳中唯一锻炼双顺转双逆的大缠丝的拳式。此式须充分表现出腰脊联合为一,成为球形车轴的作用,其关键在于它不是平面地左右缠丝,而是具有里外缠丝的成分,并以之作领导。通过这个要求,进而可以检查一下“气贴脊背’’是否贴得紧,腰如圆轴是否圆得活。
&&& 第三十二式& 高探马
&&& 动作一:身体左转,重心左移,右脚向右前(西南)斜跨半步。同时,左手逆缠,收至胸前;右手顺缠,经腹前向左合拢,两臂交叉于胸前,右臂在外。(图1 2 0)两臂先微合,收缩交叉圈,随即两手逆缠分向左右展开,掌心斜朝下;重心在两臂微合时稍右移,两手展开时再左移。(图1 2 1)
&&& 动作二:身体左转,重心移于右腿。同时,右手转臂逆缠至右手旁,掌心斜朝里;左手小顺缠向右合,掌心朝上。(图1 2 2)以右脚跟为轴,身体继续左转,重心全部移于右腿,左脚提回,经右踝内侧向后(西)撤步,以脚尖点于右脚旁,两脚距离同肩宽。同时,左掌屈臂逆缠收回至左腰侧,掌心朝上;右掌顺缠向前推出,掌心朝外。(图123 -124,附图1 2 4正面图)
&&& 要点:
&&& 1.动作二的后一部分,右掌推出、左掌里收与左脚撤步要协调一致。
&&& 2.此式上承运手双开之后,因此在做合开动作时,必须注意“意欲合必先寓开,意欲开必先寓合’’的要求。也就是在合之前,先将两掌根向下一沉,再双合起来,合后再开前,也须先收紧一下合圈,再向左右双开。
&&& 3.当右手绕一小圈收至右耳旁时,须气贴脊背,先行卷劲。只有卷足再放,才能放出一种旋转的按劲。
&&& 4.此式在右手前推高探时,须具有支撑八面之势。此式与斜行拗步的不同点是,斜行拗步的右手经右耳旁是向左右分开的劲;而此式是前后开中寓合的劲,并要求在缠丝线路中没有凹凸和内劲中断的缺点。
&&& 第三十三式& 右擦脚
&&& 动作一:右手小顺缠下捋至腹前,掌心朝左,手指朝下;左手自腰侧转臂逆缠至胸前,掌心朝上。(图1 2 5,附图1 2 5-的正面图。图1 2 5中的姿势在图1 2 5的正面图之后,是已经将要向右搠出之时)身微右转,重心仍在右腿;同时,两手左逆、右顺缠,左手附于右小臂内侧,以右小臂向前掤出,高与肩平。(图1 2 6,附图1 2 6正面图)
&&& 动作二:身微左转。同时,左手逆缠,自右而下经腹前向左展开,掌心朝右;右掌顺缠稍下移,掌心朝下,两臂展开(此时肘尖朝下一沉,为开中寓合)。(图1 2 7,附图1 2 7的正面图)身微右转,右手转臂顺缠向里合至胸前左方,左手自左而上向右划弧至右臂上方,两臂交叉;同时左脚经右脚前向右横跨一步,脚尖朝前。(图1 2 8,附图1 2 8的正面图)
&&& 动& 一:右脚脚面绷平向右前上踢;同时,两手顺缠向上经面前向左右分开,掌心朝下,右掌即逆缠迎击(带擦)右脚面,左掌也随着向左后逆缠下拍。(图1 2 9,附图1 2 9的正面图)
&&& 要点:
&&& 擦脚的主要动作是以里大双顺缠的开,转为大双顺缠的合;在两臂双合时,左腿横跨,由虚变实;同时,右腿变虚,即以右脚上踢,这时两臂即转为大双逆缠向左右拍擦;此时应注意两手的小指。在这样大顺大逆缠的擦脚过程中,使左腿独立稳定的关键,在于上踢的右脚面平直作用上。
&&& 第三十四式& 左擦脚
&&& 动作一:右脚收回,向右(东)下落,脚尖外撇踏实,身体同时右转,重心移于右腿,左脚跟离地提起;同时,两手顺缠自左右而下向胸前合拢交叉。(图1 3 0,附图1 3 0的反面图)身体微右转;同时,两手顺缠向上经面前向左右分开,掌心朝外。(图131)
动作二:左脚绷平脚面向左前上踢;同时,左掌逆缠迎击(带擦)左脚面,右掌也随着向右后逆缠下拍。(图1 3 2)
&&& 要点:
&&& 1.在一合一开的转换时,要保持稳定,亦即在重心移至右腿上时,必须由两手合劲将左腿提起。同时,重心右移时身体要中正。
&&& 2.要在两手左右分开时提起左腿,再把左脚向上踢出;踢出的方向是在左侧与前方的中间,也就是与拳路成4 5度为宜。
&&& 第三十五式& 蹬一根
&&& 动作一:左脚收回提起,以右脚跟为轴,身体向左后转1 3 5度;同时,两手以顺逆缠向胸前交叉;在转体的同时,两掌变拳逆缠一个圈交叉合劲于胸前。(图1 3 3,附图1 3 3的正面图)
& 动作二:随即左脚脚尖翘起,以脚跟向左(西)蹬出;同时两拳提起,经胸前向左右分别发出,拳心朝下。(图1 3 4,附图1 3 4的正面图)
&&& 要点:
&&& 1.在身体一转时要保持稳定;转身时,要将提起的左脚脚面尽量绷平,使脚尖朝下以减轻左腿的下垂重量。转身须运用两臂双逆缠时的惯性来把身体带转过来。所以,有人称为“挂树蹬脚’’,因为两臂在上双逆一转,好像两手挂在树上一样。此式还须注意立身中正、气沉丹田与顶劲不丢等要求。
&&& 第三十六式& 前蹬拗步
&&& 动作一:左脚收回提起;同时,两手变掌,左手顺缠划弧至胸前,右手微逆缠,两掌心皆朝右。(图1 3 5)左脚脚尖外撇向左(西南)下落,身体左转。同时,左手顺缠转臂至胸前,掌心朝右前;右掌逆缠到左小臂上方。掌心朝左前,两臂交叉。(图1 3 6)
动作二与第十式“前蹚拗步”动作二同,惟方向不同。第十式中右脚是向东南斜方迈步,而此式右脚是向西北斜方迈步。(图13 7)
&&& 要点:
与第十式“前蹚拗步’’相同。
1& 第三十七式& 击地捶
&&& 动作一:身体右转,右脚尖外撇,重心移于右腿,左脚提起,经右踝内侧向左前(西南)斜方上步,随即重心左移。同时,左掌顺缠,自左经面前右移变拳,拳心朝里;右掌由顺转为逆缠,向右后划弧变拳,拳心朝前上(图1 3 8)。
&&& 动作二;身微左转。同时,右拳顺缠至右耳旁,拳心朝里;左拳顺缠,经胸前而下向左侧下落;拳心朝上。(图1 3 9,附图1 3 9的正面图)身体继续微下蹲,左腿继续前弓。同时,
左拳逆缠屈肘向左上提起,拳心朝下;右拳逆缠向前(由外向里逆缠一小圈)下击,拳心朝里。(图1 4 0,附图1 4 0的正面图)
&&& 要点:
&&& 1.此式的重点,是要在俯伏中达到“尾闾正中神贯顶’’的要求,只要尾闾正中了,才会使身不倒向前面,也就是由于尾椎下压,可使整个脊骨贯串;只要脊骨上弹性充足(三关大道开放了),就可一弹而起,任何重压都是压不住的;倘若尾闾一倒,失去弹性,则伏地不能再起了。
&&& 2.要在俯伏中顶劲不丢,也就是由于两拳以双顺缠的劲在地面上对划一圈,这样不但揉动了脊背,而且头顶上也同样转一个小圈。所以又名为“神仙一把抓’’,就是抓了一圈后变为拳,然后再在地面上转一个圈,并向下击打,如同拨开地面尘土后,将物件栽种下去一样,因此又名栽捶。
&&& 第三十八式& 翻身二起脚
&&& 动作一:身体右转,重心在左脚,右腿微伸不挺直;同时,左拳屈臂随转体微下移,右拳转臂、屈肘、屈腕上举,两拳心皆朝里。(图1 4 1,附图1 4 1的正面图)以左脚跟为轴,身体继续右转,脚随转体收回半步,以脚尖点地。同时,右拳顺缠向身体右侧下落,拳心朝上;左拳逆缠自左而前屈肘上举,拳心朝里。(图1 4 2)重心移至左腿,左腿下蹲(加强左腿弹性);同时,右拳转臂逆缠自身后弧形上举,左拳逆缠向身体左侧下落。(图1 4 3)
&&& 动作二:重心前移,右脚跟落地踏实,左脚绷平脚面向前上方踢起;同时两拳变掌逆缠,右手向前上、左手向后下划弧,右掌心朝前,左掌心朝里下。(图1 4 4,附图1 4 4的正面图)左脚尚未落地,右脚即蹬地跃起,向前上方绷平脚面踢起,右掌即向前迎击右脚面,随即左脚落地,左掌在右掌迎击右脚面时向左平举。(图145 -146,附图1 4 6的正面图)
&&& 二起脚是训练弹跳的动作,是左右两脚相继离地跃起踢出的,所以又称为踢二起。陈式太极拳的二起脚,有四种练法,可根据练者的身体强弱和目的来选择。兹按由易到难的次序,列举如下:
&&& (1)以一起来代替二起,就是仅以右脚上踢,以右掌迎击右脚面,而没有两脚腾空的过程,但练时仍要具有二起的上提劲;
&&& (2)即按上述动作说明的方法进行锻炼,其特点是,以扩大缠丝圈的大开大展来协助身体的跃起和二踢;
&&& (3)减少动作和缩小缠丝圈,仅缠一圈,即两脚相继腾空踢起;
&&& (4)在击地捶后,翻身一转,两脚即行相继腾空踢起,这是最简单的一种,也是难度最大的一种。
&&& 第三十九式& 兽头势(又名护心捶或打虎式)
&&& 动作一:右脚下落尚未着地,左脚即跃起;同时两手自左而上向右上方顺缠抡起(两手要具有领劲,领着身体凌空而起,像篮球投篮式。如身体较弱者,可将右脚先落地,左脚再提起,不做腾空过程的动作)。(图1 4 7,该图是衔接图1 4 6的正面图而下的,因此自图147 -151仍应胸部朝东进行动作)随即右脚落地,右腿下蹲,接着左脚向左后(西北)斜方横出一步,仆左腿,左膝微屈;身体同时右转;两掌随转体向右前方下落,掌心朝右下。(图1 4 8)身体左转,重心左移,弓左腿,蹬右腿,右膝微屈;同时两掌变拳转臂左逆、右顺缠,左拳经腹前向左上缠使拳心朝左,右拳自右缠至胸前,拳心朝左上(成左打虎式)。(图1 4 9)
&&& 动作二:身微右转,右脚向左稍移,以脚尖点地;同时,左拳逆缠屈臂里收至与头平,右拳顺缠屈臂里收至胸前。(图150)身体继续微右转,左腿下蹲,右脚跟里侧贴地面,向右前(南稍偏东)铲出成仆步;同时两拳左逆、右顺缠随身体
下蹲下沉。(图1 5 1)身体继续微右转,重心右移,弓右腿。同时两手转臂逆缠,左拳随转体右移,拳心朝右后;右拳经胸前而下缠至右腹侧,拳心朝里。(图1 5 2,该图所示姿势为正面,其实两脚所踏处,仍如上图原地未动,自图152 -154所示也仍是胸部朝东进行动作)身体继续微右转。同时,左拳经胸前向左顺缠至左腰前,拳心朝里;右拳自右后而上,转臂屈肘逆缠至右耳旁,拳心朝下。(图1 5 3)身体左转,重心微左移,左膝微屈;左拳向里微收至腹前,右拳转臂、腕里屈向前伸出,两拳心皆朝里。(图1 5 4)
&&& 要点:
&&& 1.此式要求里外缠丝的成分多些,并要求在里外动作之中来达到节节贯串、周身一家。与前比较,这是需要进一步练习的。这一拳式是易于明显地表现出一动全动的要求的。
&&& 2.由于里外缠丝成分多,就促进了腰脊联合作主宰的作用,而主宰之中又是以脊背居于第一位(为引进落空的主要缠丝)。所以此式在太极拳运劲中为锻炼里外、顺逆缠丝劲的主要形式之一。
&&& 3.此式动作起来裆口要求低(但低不过膝),它在变换腿中虚实时,尤易感到会阴(前后阴之中部)之气上冲尾闾,这是表现在此式内的圆裆的主要要求。
&&& 4.此式中的外顺缠的搠劲和内逆缠的捋劲,要求在转弯抹角变换掤捋缠丝面时,其螺旋形动作都能达到皮肤上,且无缺陷存在于内;这就是说,只有在皮肤上的螺旋才能达到
缠丝劲的牵动作用(缠丝劲是不是能达到皮肤面上而无缺陷,在此式中最易表现出来)。
&&& 第四十式& 旋风脚
&&& 动作一:身微左转,重心左移,左腿微弓。同时左手顺缠向左下翻至左腹前,拳心朝上;右手顺缠微向右前翻至腹前,拳心朝里上。(图1 5 5,此图中两脚所踏处仍如上图原地未动,胸部仍朝东,由胸部朝东方向开始此式动作)身体右转,重心右
移,弓右腿,左腿伸而不直;同时两拳变掌逆缠,经胸前向右展开。(图1 5 6)两手逆缠向右而下,变为右顺、左逆缠地上转,左掌经腹前向左上划弧至高与头平,掌心朝外;右掌弧形缠至腹前,掌心朝左。同时重心左移,右脚向前提起。(图1 5 7)
&&& 动作二:右脚脚尖外撇向前上半步,体重前移,左脚随着提起;在右脚提起上步的同时,两手顺缠,右掌前推,左掌经面前向右弧形下落,左小臂落在右小臂上,两臂交叉合劲,两掌心皆朝下。(图1 5 8)两臂顺缠分向左右展开,掌心皆朝后;同时,左脚自后下向上以裹劲弧形裹起,以脚内侧与左掌相迎击。(图1 5 9,此时胸部该朝南)以右脚跟为轴,身体向右后转(1 8 0度,胸部朝北);随着转体的同时,两手由开转为里合,向胸前交叉,左臂在上;左脚也随转体自上向右后扫转。(图1 6 0)身体继续微右转,左脚落地;同时两手缩小合劲圈,左掌心朝下,右掌心朝里。(图1 6 1,附图1 6 1的正面图,图1 6 1的正面图是衔接于图1 6 0之后,其实是胸部朝北,而自图1 6 1起已与动作说明中的方向相符)
&&& 要点:
&&& 1.旋风脚是一脚站立、一脚悬空的扫裆腿劲,前四个图是表现旋风扫劲前的开合(从图158 -161来完成旋风脚的旋扫劲)。
&&& 2.图1 5 9表示旋风脚的扫起,左掌与左脚侧拍后转体,在转的过程中,要求左腿微弯不直地横转过来,但不允许屈着腿转过来;这是对腰劲和右手平衡的训练,需要花些时间
&&& 3.陈式太极拳为了适应于不同的对象,有些动作分为难易两种练法。此式另一种练法是(从图1 5 8开始)先将右腿上前半步,左脚跟提起,双手交叉于胸前;接着左脚向前上踢(不是横扫),踢后屈膝收腿转身下落(不
是直着腿横转过来);左腿落实后,提起右脚横着脚跟蹬出。其不同点,是去掉横扫的劲,改变为踢脚和蹬脚两个动作。
&&& 第四十一式& 蹬一根
&&& 动作一:身微左转,重心微左移;同时,两掌心翻朝前,并收缩交叉圈,随即两掌逆缠经腹前分向左右展开(意注于两手小指);身体随两手分开时转正,裆口更下沉。(图1 6 2)身微左转,重心左移,右脚收回,以脚尖点于左脚旁;同时,两掌变拳顺缠,自左右而下向腹前合住劲,两小臂交叉,左臂在上,拳心皆朝里下。(图1 6 3,附图1 6 3的正面图)身体继续微左转(全身掤劲不丢),两臂缩小交叉圈(以蓄劲),右脚提起。(图1 6 4,附图1 6 4的正面图)
&&& 动作二:两拳顺缠分向左右发劲;同时右脚勾起脚尖、以脚跟向右侧蹬出发劲。(图1 6 5)
&&& 要点:
&&& 1.此式与第三十五式“蹬一根”的不同点是,前一拳式蹬左脚,此式蹬右脚。做这个蹬一根,要在蹬前先作好充分的蓄劲,然后再发,以达到“蓄而后发”的要求。
&&& 第四十二式& 掩手肱捶
&&& 动作一:右脚提膝收回,左脚独立;同时,右拳顺缠下落于裆前,左拳顺缠微向下落。(图1 6 6)以左脚跟为轴,身体右(东)转。同时,右臂外转向里顺缠,自裆前而上,随
转体向右侧弧形下翻至右腿旁,右臂下垂,拳心朝上;左拳转臂逆缠由里下转向外上,竖起左小臂,拳心朝里。& (图167)
&&& 动作二:两拳变掌在胸前一合,双顺缠下落,右手稍低于左手,右腿仍提起。(图1 6 8)两掌自左右上举,&&
将身体领起(如篮球运动中两手投篮的双领劲),右脚尖上抬。(图169 -170),两图中身体领起后,仍应与图1 6 8方向相同,该两图所示为其正面和侧面)右脚平掌蹬地震脚,身微右转,左脚向左前(东北)方迈步,两腿屈膝下蹲;同时,右掌变拳逆缠至左腹前,左掌逆缠向胸前里收合拢,左掌置于右肘上方交叉。(图1 7 1)
&&& 动作三:右拳转臂顺缠向右下,左掌逆缠向左上弧形分开,右拳心朝下,左掌心朝外。(接图5 2,图5 1即图1 7 1姿势)
&&& 动作四与第十四式“掩手肱捶’’动作三相同o(接图5 3—5 4)
&&& 要点:
&&& 1.蹬后的右腿不落地。由于两拳顺缠后收回,带动右腿收回;在收回的过程中,由于两拳左向前、右向后的双翻,使收回的右腿和独立的左腿稳定下来。
&&& 2.要求顶劲上领,气向下沉,沉肩垂肘,左足平实踏稳。就自然独立稳当。
&&& 3.此式与第十四式“掩手肱捶’’的重点,皆在发劲,惟衔接动作各不同。
&&& 4.此式在转身蹬脚之后,转为两手上下翻转地合住劲(图1 6 7);合后两手一分,产生开劲(图1 6 8);分后两手紧接着上举和两掌上托,如捧住篮球跃起,并向篮内投进去一样,这样可将身体领了起来。
&&& 第四十三式& 小擒打
&&& 动作一:身体右转。同时,右拳变掌大逆缠、屈肘,掌心朝下,虎口张开;左掌自左胁侧小逆缠至胸下。(图1 7 2,附图1 7 2的另一侧侧面图)右脚脚尖外撇向前上步;同时,右掌向前顺缠翻掌使掌心朝上,左掌顺缠交搭于右小臂上o(图173)紧接着左脚向前上一大步,脚尖微里扣,仆腿;同时两掌逆缠翻掌,右掌向上、左掌向前下分开以掌根突然削出(图1 7 4)
&动作二:紧接着,身微右转。同时,右掌自右上顺缠下落于右肋旁,掌心朝肋;左掌顺缠自下上转,小臂竖起,掌心朝前上。(图1 7 5)重心左移,弓左腿,身微左转。同时,左掌逆缠转臂微落,右掌顺缠自上向左,两掌交叉内合的向左(东)发劲。(图1 7 6)
&&& 1.此式的动作要一连串、毫不停留地完成,目的在于顺着要劲以给之,也就是顺着要的方向,不予顶抗,由双掌逆缠双削而解放。
&&& 2.此式最后的动作,须在不停留的过程中,重心左移,弓左腿,两掌合到终点,交叉地突然向左方一击;此时应意注两掌的掌根。
&&& 3.小擒打这一拳式,分为左右两部分动作,但却统一地表现出来,目的在于运用缠丝的螺旋,顺应要劲,由双顺缠手法和双逆缠开劲,再转为双顺合劲和双逆发劲。
&&& 第四十四式& 抱头推山
&&& 动作一:身微右转。同时,两掌变拳,右拳转臂逆缠向前下伸,拳心朝下;左拳逆缠自左下收回,划一小圈合搭于右臂上,拳心朝下;重心仍在左,弓左腿。(图1 7 7)重心移于左腿,以左脚跟为轴,身体向右后转,右脚里收半步,以脚尖点地;同时两拳小顺缠在胸前合住劲,拳心皆朝里上。(图1 7 8)两拳变掌以双顺缠紧缩交叉圈后下落,即转臂为双
逆缠,向左右分开,将要达到终点时转为双顺缠,以手背放劲,两掌心相对;右脚尖仍点地。(图1 7 9)
&&& 动作二:身体左转;同时,两掌随转体微向左移,两肘下沉,两掌即以右顺、左逆缠收回至两耳旁,掌心朝两颊;同时重心再稍左移,仍以右脚尖点地。(图1 80)右脚前迈半步,随着重心前移,右腿屈膝变实,身体右转;同时,两掌自两颊旁向右微下落,即随转体双顺缠向前推出;意注两掌小指,掌心朝外。(图1 8 1)
&&& 要点:
&&& 1.此式的要点在于双逆开之后变为双顺而达到终点。用两手背放开和肘的下沉,并由沉肘将两掌转到两耳旁,形成抱头的前半式。
2.采用两掌合而向前按劲者,在第一路拳套中劲别有三:
(1)“六封四闭”,它是两手向前表现出四成闭和六成封的劲;
(2)“双推手”,它是两手向前用掌根推出劲去;(3)“抱头山”,它是双手向前按,微蓄,放开大步,弓右膝,臂部没有伸缩,由脊背放出劲去。&&&
&&& 3.这种两掌前按的形式和内劲各有不同,已如上述。另外,它在推山放劲的同时,还要以呼气(发出嘘音)来配合着掌根下塌,一齐放出劲去,才使推山的推劲恰到好处。&&&
&&& 第四十五式& 三换掌
&&& 动作一:身体右转。同时,左手顺缠翻掌微前伸,使掌心朝上;右手顺缠屈肘里收至左臂上侧。同时配合以左膝内缠、右膝外缠。(图1 8 2)身微左转。同时,右掌顺缠向前转为逆缠,横掌推出;左掌顺缠屈肘里收至胸前,掌心朝右上。同时配合以右膝外缠、左膝内缠(完成第一次换掌)。& (图183)
&&& 动作二:身再微右转。同时,左掌经胸前而上顺缠向前,转为逆缠,横掌推出;右掌顺缠屈肘里收至胸前,掌心朝左上。同时配合以右膝外缠、左膝内缠(完成了第二次换掌)。(图1 84)身微左转,右膝更前弓;同时,右掌经胸前而上顺缠向前转为逆缠,横掌推出;左掌转臂顺缠下落,掌心斜朝里右。同时配合以左膝外缠、右膝内缠(完成第三次换掌)。(图1 8 5)
&&& 要点:
&&& 1.此式是在不动步的情况下进行动作,并且没有大开大合,而仅在胸前很小范围内变换手法,它的转臂收回是顺缠,转到推劲时是逆缠,这是换掌的特点。
&&& 2.三换掌的过程中,不但在胸前这小范围内达到一动无有不动的要求,还要在左右转换接头中,搠劲上没有缺陷(形的凹凸和劲的断续),紧要全在胸中腰间的运化。
&&& 3.三换掌,第一次是用右掌推出,第二次用左掌推出,第三次仍旧是用右掌推出,它是在不换腿的情况下形成了三次转换;转换时由于腰裆的变换和腿的缠丝旋转,使腰裆和腿部内劲的虚实也随着转换三次,使之仍符合上下相随的要求;但一条腿支撑全身较久,运动量就较大。此式不仅能提高体育效果,也能提高技击的化劲技能(这是陈发科老师的晚年杰作)。
&&& 第四十六式& 六封四闭
&&& 动作与第四式“六封四闭’’动作二相同。& (接图1 8~2 0)
&&& 要点:
&&& 参看第四式“六封四闭’’要点。
&&& 第四十七式& 单鞭
&&& 动作和要点与第五式“单鞭’’相同。(接图21- 26)
&&& 第四十八式& 前招
&&& 动作一:身微左转,重心向左微移。同时,右勾手变掌,屈肘转臂,竖小臂顺缠至面前,掌心朝左上;左手逆缠向左下方平按,掌心朝下。(图1 8 6)
&&& 动作二:重心右移,以右脚跟为轴,身体右转,右脚尖外撇;左脚提起,随转体向右脚靠拢,以脚尖点于右脚旁。同时,右手转臂逆缠横掌向右弧形外展,掌心朝外;左掌转臂下落,随转体弧形右移,掌心朝右。(图1 8 7)
&&& 要点:
&&& 此式动作有如执着长枪舞动一样,两臂为合劲。光是左掌如执枪柄一样向左上领起,右掌在右向左上横托,如执枪杆一样,将左腿带起,这时腰的右侧皮肤紧,而左侧松,这是一个运用腰部使人感到舒适的特殊动作。
&&& 第四十九式& 后招
&&& 动作一:左脚向左横开一步,重心随即左移,弓左腿。同时,左手逆缠转臂向左上翻转,掌心朝外;右掌转臂自右顺缠下落,掌心朝左下。(图1 8 8)
&&& 动作二:身体左转,重心继续左移,右脚向左脚靠拢,以右脚尖点于左脚前;左手逆缠一个圈。(图1 8 9)身微右转。同时,右掌转臂逆&缠,弧形上翻,掌心朝外;左掌转臂顺缠,自上而下弧形右移,两手在右侧上下合住劲。(图1 9 0)
&&& 1.前招的主要点,是右掌托后一转,练这一转劲,提高了腰部右侧的功能,后招则提高了腰部左侧功能,所以统称 为前后招,也可合并为一个拳式。
&&& 2.前招是排列在单鞭之后,它联合后招,又统称为斜单鞭,表示在单鞭之后,接连做一个斜式单鞭。它是运用小身法来揉动腰脊。重点在灵活地左右变换,使人感到有一种圆活的趣味。
&&& 第五十式& 野马分鬃
&&& 动作一:左手逆缠转臂,经胸前而上向左上翻转,掌心朝左;右手顺缠转臂,自右而下,屈肘向右上托,掌心斜朝里上,两手在左侧上下合住劲;重心仍在左脚。(图1 9 1)身微下蹲,右脚微向前,脚尖离地提起。同时,左掌向左后逆缠展开,掌心朝外,右掌顺缠展开,随着乘势前托,掌心朝上。(图1 9 2)右脚向前迈步,随着重心前移,弓右腿,右腿变实。同时,右手顺缠随重心前移之势前托;左手逆缠向后外撑,高与肩平,掌心斜朝后下(完成第一个野马分鬃)。(图1 9 3)
&&&&&&&&&&&&&&&&&&&&&&&&& &&&&
&&& 动作二:身体左转;同时,右掌屈肘转臂顺缠至面前,左掌转臂微屈肘逆缠向左下按;重心仍在右腿。(图1 9 4)以右脚跟为轴,脚尖外撇,身体右转。同时,右掌转臂顺缠向右上翻、外展,掌心朝前下;左掌随转体向前划弧。(图19 5)身体继续右转,右脚尖继续外撇,重心全部移于右腿,左脚向前提起。同时,右掌随转体之势以逆缠向右后方(东)弧形横展;左掌微下落,转臂屈肘向前上托。(图196)左脚向前迈步,随着重心前移,弓左腿,左腿变实。同时,左手顺缠随重心前移之势前托;右手逆缠向后外撑,高与肩平,掌心斜朝后下,完成第二个野马分鬃。(图1 9 7)
&&& 动作三:身体右转,重心稍左移,左腿更前弓;同时,左掌随转体之势以逆缠翻掌向左前按出,右掌逆缠自右弧形收至胸前。(图1 9 8)身体右转,重心右移,弓右腿。同时,左掌转臂 顺缠,经胸前右按;右掌转臂逆缠,向右展开,掌心朝右。(图199)身微左转,重心左移,弓左腿。同时,右掌顺缠下落至右腰前,掌心朝左前;右掌经胸前而下,逆缠屈肘向左抬起至高与肩平,掌心朝左。(图2 00)身微右转,重心右移,弓右腿;同时,左掌顺缠,自左而下缠至腹前,右掌向右逆缠至高与腹平,掌心皆斜朝右后下方。(图2 0 1)身体左转,左脚尖外撇,重心左移,弓左腿。同时,左掌顺缠屈肘、腕,经胸前向左弧形搠出,掌心翻朝里上;右掌自右经面前向左逆缠伸出,掌心侧朝前下。(图200)
&&& 要点:
&&& 1.野马分鬃是一个使气达于四梢的大铺身法,如野马不受约束地奔腾一样。此式的唯一要求是在颈下到脊这一连串的脊骨两旁的皮与肌肉要具有双分开劲的意思,如马分开鬃毛一样;因为在身体的这一部位是“拔长容易分开难’’,动作幅度微小,就难以将它分开,所以要左右反复地练习。
&&& 2.此式最容易表现出顺逆大缠丝劲。它在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的要求下,所有动作都须相对地表现出太极大缠丝劲:两手是此上彼下,此下彼上,此里彼外,此外彼里,此顺彼逆,此逆彼顺,开中寓合,合中寓开地转动着。所以,它很可以作为代表太极大缠丝劲的一个例子。
&&& 3.太极拳要求一切动作,都是由腰脊作主宰来运动,所以气贴脊背是运动的核心。但对于背脊(如颈部七个椎骨),是最不容易将它分开和揉动的,因此这一拳式,就是为了符合这个要求而列入拳套的。
&&& 第五十一式& 六封四闭
&&& 动作与第二十九式“六封四闭’’动作二相同。(图2 0 3,接图19 -20)
&&& 要点:
&&& 参看第四式“六封四闭’’要点。
&&& 第五十二式& 单鞭
&&& 动作和要点皆与第五式“单鞭’’相同。(图21- 26)
&&& 第五十三式& 双震脚
&&& 动作一:身体左转,重心左移,弓左腿,右腿微伸勿直。随转体时,右勾手变掌顺缠,自右而下经腹前向左缠至左胁前(注意内劲不丢、不匾),掌心
&朝左;左手顺缠向左伸出,掌心朝下。(图2 04)身体右转,重心右移,弓右腿,左腿伸而勿直。同时,右掌转臂逆缠,自左胁前而上经面前向右展开,掌心朝前;左掌转臂逆缠,随转体屈肘微抬,掌心朝上。(图2 0 5)
&&& 动作二:身体继续右转,左脚尖里扣,重心向后移于左腿,右脚稍里收,以脚尖点地。同时,左掌自左经面前逆缠下落至右肘上侧;右掌转臂顺缠,自右而下向前上撩至胸前。(图2,06)两手在胸前逆缠,以缠丝劲领起全身,提起右腿,左脚蹬地跃起。(图207-208)两脚左先右后下落(所以又名双落脚),蹬地震脚,左重右轻;两掌随震脚时下按,掌心翻朝下。(图2 0 9)
&&&&&&&&&&&
&&& 1.图2 0 7的内合为蓄劲;使身肢搠劲的弹性加强,须以两臂微张而合的领劲与左腿的上弹劲,借将身肢一领而跃起,然后自然先后落地。
&&& 2.震脚的作用已见第二式“金刚捣碓’’要点3 0另外,在 旧社会,如果有人被人以“节拿抓闭’’等手法所伤以致昏迷或呆了时,为了恢复正常,通常是将患者身体直立举起,向地上一捣,由于震动,可使某部循环恢复过来。
&&& 第五十四式& 玉女穿梭
&&& 动作一:右脚微提,右手微抬,左手在胸前配合合住劲(姿势与图2 0 6相似)。右脚向前跃进半步;同时,右掌向前平推发劲,并带动左脚向前跃进一大步,身体随着右转,左掌也随着前推(形成两脚腾空的过程,如图2 1 0;如年老体弱可以不做腾空过程的动作,如图2 1 0附图)身体凌空继续向右后转2 7 0度,左脚落地,接着右脚也随转体向右横行落步;同时,两手右顺、左逆缠,右手向右上、左手向左下斜向展开,形成开劲。(图2 1 1)
&&& 动作二:身体向左转正(朝南),左膝微屈;两掌以顺缠而合,以逆缠分开,右上左下。(图2 1 2)
&&& 要点:
&&& 1.此式是由两个动作联合为一个动作,其要点在于接连上三步,也就是右脚前跃半步,左脚前跳一大步和右脚又横落一步。这三步须接连完成。好像织布机上的梭子在两层纱中很迅速地穿过一样,这是名副其实的穿梭劲,与后来发展为玉女穿梭向四角翻转的拳式中动作不同。
&&& 2.此式好像一种特殊的三级跳远,是在三跃步中用旋转身体来完成的;在技击上说,它适用于穿出包围圈,是在亦攻亦守的姿势下穿出来的。
&&& 3.如果运动场地较小,或年老体弱,或想减小运动量,都可以删去腾空跳跃的动作,改为转身上步的练习方法。
&&& 第五十五式& 懒扎衣
&&& 动作一:重心全部移于左腿,右脚提回,脚尖一经点于左脚旁后,即以脚跟向右贴地铲出;同时两手划弧,由大开转为双顺缠大合。(接图1 2)
&&& 动作二与第三式“懒扎衣”动作二相同。(接图13 -14)
&&& 要点:
&&& 与前第三式“懒扎衣’’要点相同。
&&& 第五十六式& 六封四闭
&&& 动作和要点皆与第四式“六封四闭’’相同。(图15 -20)
&&& 第五十七式& 单鞭
&&& 动作和要点皆与第五式“单鞭’’相同。(图21- 25,后接图1 1 3)
&&& 第五十八式& 运手
&&& 动作和要点皆与第三十一式“运手’’相同o& (图1 1 4—119)
&&& 第五十九式& 摆脚跌叉
&&& 动作一:身体右转,重心左移,左膝弓出;同时两掌相系着以右逆、左顺缠地向右平移至身体右侧,高与肩平,掌心皆朝右o(图2 1 3)重心全部移于左腿,身体起立,右脚提起,自左而上经胸前而上向右横摆;同时两掌左逆、右顺缠,自右肩侧向左,左掌先、右掌后横行迎拍右脚面外侧,连续击响两声,两掌心皆朝左。(图2 1 4)
&&& 动作二:两掌拍脚面后变拳,左手里逆缠自左而下经胸前向右划弧,右手外顺缠下落于腹前,两臂合劲交叉于胸前,左拳置于右臂上;右脚横摆后,自右下落,于左脚旁蹬地震脚,全身气向下沉,左脚跟微提起。(图2 1 5)右腿屈膝下蹲,左脚脚尖翘起,以脚跟贴地向左铲出,右膝里扣、松胯、合裆下沉,臀部、右膝里侧和左腿后侧一齐贴地。同时,右拳经面前而上向右弧形举起,拳心斜朝右上;左拳经右臂里侧而下随左脚铲出前伸,拳心朝上。(图2 1 6)身体向前而起,蹬右腿,弓左腿,成左弓步。同时,左拳以拳面向前上方冲起,拳心朝里;右拳转臂顺缠下落于右胯旁。(图2 1 7)
&&& 要点:
&&& 1.此式分为摆脚和跌叉两个阶段:在摆脚阶段,摆脚时看来好像是两手去拍脚,其实须要手和脚相互迎击,右脚外摆下落时身体仍须中正,震脚时必须下沉劲整;在跌叉阶段,就其技击作用来说,是预防不慎跌倒,可以利用臀部下沉着地弹起,即以后脚撑起和左拳上冲(两者必须同时、一致地动作),腾然而起,获得败中取胜的效果。
&&& 2.此式较难做,对于自幼就学拳的人,还是容易做到的。为了适合年老体弱等不同的对象,适合在水泥地上或穿西装裤进行练习,此式也可改为“摆脚下势’’,就是在摆脚之后,将后阶段中的一跌取消,改为右腿屈膝下蹲、左腿向前仆出的仆步,接做后面图2 1 8的动作。
&&& 第六十式& 左右金鸡独立
&&& 动作一:重心全部移于左腿,身微左转,左腿起立,左膝微屈,右腿提起,右脚面绷平,脚尖朝下。同时,两拳顺缠,左拳自左前而下、右拳自右后向前而上,两拳在胸前交叉而过;随着右腿将要提起时,两拳变掌,右手顺缠自右胸前上托,左手逆缠下按(如图2 2 2,惟左右相反);随着右腿提起时,右掌向右上、左掌向左下逆缠展开,成左式金鸡独立。(图2 1 8)
&&& 动作二:左腿微屈(蓄劲),即跃起,两脚腾空,随即两脚左先、右后下落,蹬地震脚(左重右轻。为双落脚),两膝微屈;右掌随右脚下落同时下按至右胯前,左掌也向左胯前下按。(图219)身微右转再向左转,右脚向右(南)横开一大步,左腿屈膝下蹲。两掌随着身微右转时自右上举,即随着开右步和身左转时经胸前向左以左逆、右顺大缠至与肩平,掌心皆朝左。(图220)重心右移,左脚向右靠拢,以脚尖点于右脚旁,成右腿实、左腿虚;同时两掌顺缠,分别下落于左右两胯旁。(图2 2 1)
&&& 动作三:接着左脚踏实,重心左移,变左腿实,即又将重心移回于右腿,仍变为右腿实,左脚跟仍离地提起。同时,左掌转臂顺缠屈肘上托,右掌逆缠在右侧配合下按。& (图 222)随即左腿提起,随着左掌向左上,右掌向右下皆以逆缠展开,成右式金鸡独立。(图2 2 3)
&&& 要点:
&&& 1.前式跌叉弹起后(图2 1 8),即为此式做好准备。做好『虫立的关键,在于提起腿的脚面应绷平,脚尖尽力朝下,以减轻腿的悬垂杠杆重量;并以两臂上下左右分展、对拉来保寺平衡,这样可使身体达到稳定。
& 2.在第一个金鸡独立过渡到第二个金鸡独立中间有四个图,以求得在换位过程中得到稳定,然后再做第二个金鸡独立;这样,第二个独立可以蓄而后发地上下一齐发劲,显出全身搠意勃发于外。
&&& 3.无论前式跌叉落地或改为不跌落的下势,都是由最低而奋起,达到最高的独立拳式,可练习腿部的弹性和臂部的提劲,这是此式的特点。同时,在形成独立时,顶劲须悬起,精神要振作,使气遍身躯,形成“意气风发”的形象。
&&& 第六十一式& 倒卷肱
&&& 动作一:右腿屈膝下蹲。同时,左掌经面前逆缠而下;右掌自右而上由顺缠转为逆缠,弧形缠至右颊旁,掌心斜朝左前方。(图224)以下同第二十二式“倒卷肱’’动作一中图87-88说明。(接图87-88,附图8 7和8 8的正面图)
&&& 动作二、三与第二十二式“倒卷肱”动作二、三相同。(图89- 91,再接图8 8的正面图)
&&& 要点:
&&& 与第二十二式“倒卷肱’’要点相同。
&&& 第六十二式& 退步压肘
&&& 动作和要点皆与第二十三式“退步压肘’’相同。(图9 2—9 5)
&&& 第六十三式& 中盘
&&& 动作和要点皆与第二十四式“中盘’’相同。(图96-99)
&&& 第六十四式& 白鹤亮翅
&&& 动作和要点皆与第二十五式“白鹤亮翅’’相同。& (图100)
&&& 第六十五式& 斜行拗步
&&& 动作和要点皆与第二十六式“斜行拗步’’相同。(接图3 3-38)
&&& 第六十六式& 闪通背
&&& 动作和要点皆与第二十七式“闪通背’’相同。(接图1 01-106)
&&& 第六十七式& 掩手肱捶
&&& 动作和要点皆与第二十八式“掩手肱捶’’相同。(图1 07-109,再接图52-54)
&&& 第六十八式& 六封四闭
&&& 动作和要点皆与第二十九式“六封四闭’’相同。(图1 1 0-112,接图19 -20)
&&& 第六十九式& 单鞭
&&& 动作和要点皆与第三十式“单鞭’’相同。(图21- 25,后接图1 1 3)
&&& 第七十式& 运手
&&& 动作和要点皆与第三十一式“运手’’相同。& (图1 1 4—119)
&&& 第七十一式& 高探马
&&& 动作和要点皆与第三十二式“高探马’’相同。(图1 2 0一124)
&&& 第七十二式& 十字摆莲
&&& 动作一:接上式高探马开式之后,左脚提回,以脚尖点于右脚旁,仍为右腿实、左腿虚;同时,两掌转臂左逆、右顺缠,左掌自左而上向右、右掌自右而下向左划弧,两手以腕部交叉于
胸前。(图2 2 5)以右脚跟为轴,身体右转,仍以左足尖点地;同时,两手逆缠,缩小交叉圈,左手在里,两手合住劲。(图2 2 6)身体继续右转,右腿屈膝下蹲,左脚提起向左侧(东北)横迈一大步,重心左移,弓左腿;同时,两手逆缠,右掌向右上、左掌向左下分别展开,掌心皆朝外。(图2 2 7)
&&& 动作二:身微左转,重心继续左移,弓左腿。同时,右掌转臂顺缠,自右而下经腹前向左缠至左腋下,掌心朝后下;左掌转臂顺缠,屈肘使小臂竖起,掌心朝右上。(图2 2 8)身微右转。同时,左掌顺缠,经额前向右合于右臂上侧,掌心朝下;右手在左腋下顺缠,使掌心转朝下。重心同时更向左移。(图2 2 9)
&&& 动作三:右脚提起,自左前而上向右外摆半圈;同时左掌逆缠向左迎拍右脚面外侧。(图2 3 0)以左脚跟为轴,身体 右(西)转;同时,两掌变拳左逆、右顺缠,右拳经胸前而右向下、左拳转臂屈肘自左而上一齐放劲,右拳高与胯平,拳心朝上,左拳稍高于头,拳心朝右。(图2 3 1)
&&& 要点:
&&& 1.该式是由紧合到大开,此时要求气势下沉;在左转时两膊须相系,是合中寓开;以后又开,是开中寓合。
&&& 2.由于左掌交叉地拍击右脚面外侧,所以称为十字摆莲。拍后以左拳上举、右拳下翻同时发劲,以这种发劲的协调来取得转体后的稳定。
&&& 3.做十字摆莲的动作,常常会感到舒适和背脊发热,这是促使气遍身躯的现象。
&&& 第七十三式指裆捶
&&& 动作一:左脚稍向左跃起,右脚向原左脚所踏处下落,蹬地震脚;身体右转,左脚向左前(西南)斜方迈步,重心渐渐左移。随着右脚下落震脚时,左手转臂顺缠至胸右;右拳顺缠自右而上向左落于左小臂上;随着左脚迈步时,左拳随转体逆缠自胸前而右绕起,屈肘竖起小臂,以小臂向前微挺,拳心朝右,右拳顺缠翻至右胯旁,拳心朝前。(图2 3 2甲乙)
&&& 动作二:身微右转。左拳转臂顺缠在胸前下落;右拳转臂逆缠自右而上,经右耳旁向胸前下落于左臂里侧,双手合住劲。(图2.33,该图所示为侧面,其实两脚仍于原处如图2 3 2中的两足所踏处未动)身左转,重心左移,弓左腿。同时,左拳转臂顺缠收回置于左胁下,拳心朝里;右拳转臂逆缠向左前下方打出发劲。(图2 3 4,附图2 3 4的侧面图)
&&& 要点:
&&& 1.此式要着重注意蓄劲。在两拳于胸前合住劲时,须两胯大开、圆裆和气贴脊背。处于这种姿势时,也最容易检查出五张弓——两手弓、两足弓和脊背弓是否齐逗榫,五张弓的弓背上有没有加强弹性,也就是说有没有感觉到五张弓背线上有绷紧的现象。
&&& 2.此式又为练习“胯打’’的一个动作,其动力根源在于右胯一绷,而将右拳的劲放出去,指着对方的裆内。
&&& 3.此式发劲时,外表是向右侧斜着,似乎外形不正,但发劲时的内劲,在于左手的向后领的上领劲,属虚,而指裆的右手下沉是实,右腿却是虚;由于这种“上下相随,,,遂将内劲调整平衡,而达到中正;这是正确的中正,虽外形似乎不正,但内劲却仍然是中正不偏的。
&&& 第七十四式& 白猿献果
&&& 动作一:身微左转;同时,右拳逆缠向左收于左腰侧,左拳在左胁前逆缠,配合绕一小圈,两手合住劲勿匾。(图2 3 5,
附图2 3 5的侧面图)身体右转,重心右移即仍向左移回。同时,两手逆缠,自左向前移至胸前,高与胸平;随重心移回左腿时,两拳转为里外缠丝,合住劲。(图2 3 6,附图2 3 6的侧面图)
&&& 动作二:以左脚跟为轴,身体左转,右腿提起,右脚面绷平,脚尖朝下。同时,右拳转臂顺缠,自右而下随右腿提起时旋转上冲,高与眼平,拳心朝里;左掌转臂逆缠一个圈 收置于左腰侧。(图2 3 7)
&&& 要点:
&&& 1.此式由“左里逆缠和右外顺缠”须无凹凸地使身体平旋而上;两手转为上下逆顺缠丝,将右拳缠到面前,左拳缠到腰间,须毫无缺陷地完成,这是此式的着重点。
&&& 2.此式须掌握双合后的螺旋上升。另外,置于左腰侧的左手,必须做到正确的逆缠,须从左外缠回到腰间,这也是使左腿中正立稳的关键。
&&& 第七十五式& 六封四闭
&&& 动作:身体微左转,右脚向右前迈步;同时两拳变掌顺缠翻掌分置于两耳旁,掌心斜朝外。(接图1 9)以下同第四式“六封四闭’’动作二后部的说明。(图2 0)
&&& 要点:
&&& 参看第四式“六封四闭”要点。
&&& 第七十六式& 单鞭
&&& 动作和要点皆与第五式“单鞭’’相同o(图21- 26)
&&& 第七十七式& 雀地龙
&&& 动作一:身体左转,左腿前弓。同时两手变拳逆缠,右拳自右而下经腹前向左上撩,拳心朝上;左拳向右合于右臂上侧,拳心朝里,两手合住劲。(图2 3 8)重心右转,身微右转,右腿屈膝下蹲;同时,两手右顺、左逆缠,左拳自右臂里侧向左而下、右拳自左小臂外侧向右而上分别展开,左拳伸至左膝上,左拳心朝右上,右拳心朝右上。(图2 3 9)
&&& 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观音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