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凸匹 韩啸 公司是个是做什么的公司?

“匹凸匹”公司地产持续亏损未来或剥离-中新网
“匹凸匹”公司地产持续亏损未来或剥离
  匹凸匹互联网金融迟迟未落地引质疑
  公司地产沦为鸡肋未来或剥离匹凸匹转型更名后的首份中报显示亏损2340.12万元
  公司地产沦为鸡肋未来或剥离
  匹凸匹转型更名后的首份中报显示亏损2340.12万元
  ■本报记者 贾 丽
  站在风口浪尖上的匹凸匹,近日递交了一份不尽如人意的成绩单,其发布半年度业绩报告显示,公司上半年营收亏损3585元,净利润亏损2340.12万元。公司称,计划逐步剥离房地产业务,专注发展互联网金融。
  匹凸匹原名多伦股份,因上市公司、大股东多伦集团、实际控制人多次违规被监管部门点名、处罚而闻名于资本市场。今年,多伦股份正式更名为匹凸匹,转型互联网金融,此举引发业内褒贬不一。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年报称其今年上半年的亏损全部来自于子公司房地产项目的亏损。此前在《多伦股份在建楼资金告急 高管身后“精九系”面目渐清》一文中,记者对多伦股份的地产项目进行实地调查后发现,其地产业务一度停滞,且陷入纷争,前景堪忧,不足以长期支撑一家上市公司的业绩。
  在今年多伦股份召开的股东大会上,记者就此问题曾问过多伦股份实际控制人、董事长鲜言,其表示:“未来房地产可能从主业变成从业,或直接剥离。互联网收入占比将逐渐增高,但现在互联网金融业务仍在做准备中,慢慢给金融业务做配套。”而如若公司不加快互联网金融业务落地的步伐,恐将逐渐让投资者失去信心。
  互联网金融“靠不靠谱”?
  去年2月份,多伦股份发布公告称拟出资设立一家金融服务有限公司,名为“深圳前海鸿凯金融服务”,涉足互联网金融彩票业务,欲使公司的经营方式从单一产业运营向“产业运营+资本运营”的方向发展。而后关于多伦股份转型金融服务领域的消息不绝于耳。
  今年5月份,多伦股份称,拟将公司名称变更为“匹凸匹金融信息服务(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并声称:“立志于做中国首家互联网金融上市公司”,同时获得控股股东香港多伦持有的域名使用授权。
  事实上,多伦股份向金融的转型,很早就在大股东的计划之中。早在2012年的股东大会上,初次露面的多伦股份实际控制人鲜言就透露多伦股份转型资本运营的打算。
  在多伦股份转型之际,鲜言称为推进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公司将进行P2P前期产品研发项目计划,先建立以下几类产品:股权众筹、征信数据体系、普惠金融、P2P 网贷、卡卡 P2P等。
  而目前看来,从公司宣布进军互联网金融领域至今,已有一年之余,却仅有几次围绕子公司的资本挪腾动作。去年10月份,多伦股份成立独资子公司深圳柯塞威,认缴注册资本为10亿元。后上交所对该公司10亿元注册资本提出质疑,多伦股份随即改口称深圳柯塞威注册资本仅1.15亿元,间接承认其夸大注册资本。
  为实现转型,去年上市公司逐步控制对房地产板块的投入,并且开设了新的子公司匹凸匹金融信息服务(深圳)有限公司,出售全部深圳柯塞威股权。
  无论从前期准备到如今的已经更名,留给多伦股份的时间并不算少,为何已经打出“互联网金融”牌的多伦股份,迟迟未有实质性业务落地?
  至于是否如市场传闻转型后的匹凸匹会与复星系有交集,原在复星医药任职,空降多伦股份现任匹凸匹总经理一职的胡江林称:“未来可能将相关资源为公司所用,但目前没有敲定,一切都是浮云。”言下之意,目前尚未有实质性内容。
  多次因严重违法违规形成遭遇监管部门的警告、处罚的多伦股份,正在资本市场大肆挥霍自己的信誉度,而在时下火热的互联网金融市场又急于插足,却迟迟未有作品,令投资者担忧。
  此前,多伦股份实际控制人、董事长鲜言就涉嫌通过四川蓉记鸿丰投资有限公司、深圳柯塞威有限公司、上海鸿禧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等公司账户发起设立多个信托通道买卖公司股份,涉嫌内幕交易、操纵股价等严重违法违规行为,而成为监管部门的立案调查的重点。甚至有业内人士调查发现,四川蓉记鸿丰、深圳柯塞威、上海鸿禧与多伦股份为疑似关联方,且有大笔资金往来,鲜言操纵股价的原始资金或许是挪用多伦股份的。
  此次多伦股份再次举起“互联网金融”的大旗,市场人士再提出隐忧:警惕上市公司成为资本运作的工具。
  地产业务持续亏损沦为鸡肋
  而互联网金融业务迟迟未有着落之际,匹凸匹的基本面已经陷入尴尬境地,公司唯一地产业务出现严重亏损,且出现长期亦无可贡献利润的痕迹,其宣称的互联网金融业务被质疑“三无”。
  目前,上市公司没有直接的房地产开发项目,仅控股子公司荆门汉通房地产(持股70%)旗下拥有荆门“汉通楚天城”项目。今年上半年,匹凸匹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并未有业务展开,其-3585元的营收全部来自于子公司的房产项目。
  记者此前调查发现,支撑着多伦股份主营业务也是现在唯一有实质性业务的子公司――荆门汉通,其建设的楚天城荆门汉通的工程,现在大部分都已停工,并陷入纠纷之中,无论施工、销售还是开发环节,都出现众多的问题。接近多伦股份的人士称,其资金链或已断裂。
  针对业绩亏损的原因,公司方面解释称,因公司整体转型互联网金融事业,目前属于初期阶段,故金融信息服务所占的比例还相对较低,未来公司将逐步完成地产主营业务剥离,扩大金融信息服务所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尽快实现利润。
  而多伦股份目前主要业务均在子公司内,而其子公司长期处于亏损状态。翻阅多伦股份财报可见,其子公司荆门汉通的2013年和2014年分别亏损665万元、459万元。而多伦股份为去年公司转型互联网金融,新成立的子公司柯塞威基金也亏损171.63 万元。如若更名后的匹凸匹不加快实质性动作,尽快做起能够支撑上市公司业绩的实业,恐上市公司将难以维系。来源:证券日报
【编辑:陈鑫】
>经济新闻精选:
直隶巴人的原贴: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66833 34708 30649 18963 18348 16939 12753 12482 12188 12157
 |  |  |  |  |  |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京公网安备:-1] [] 总机:86-10-
Copyright &1999-. All Rights Reserved“匹凸匹”是家什么公司
作者:杜敏
  本报讯 (记者 杜敏)10日晚,主营的(,)发布更名公告,更名为“匹凸匹金融”,引发市场热议。事实上,截至4月下旬,沪深两市共有79家公司变更证券名称,无论是卖药的、做家具的,还是卖烟花的,全都改成“高大上”的互联网新名字,而改名后公司的股价也都“飞上了天”。不过,这些改名公司究竟能否在互联网领域站稳脚跟还是未知数。  103个交易日79家公司改名  为了让投资者了解公司将进军P2P领域,主营房地产业务的多伦股份真是“拼了”。该公司将名称变更为“匹凸匹金融信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这种强行将英语音译为汉字的行为不仅遭到投资者吐槽,还招来了上交所的问询函。  今年以来,随着“互联网+”概念不断升温,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不惜改名换姓,一股脑往“互联网+”上靠拢。(,)近日决定将公司名称由“百圆裤业连锁经营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跨境通宝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转型为跨境电商。此前,海隆软件将股票代码更名为“(,)”,并宣布拟募集48亿元进军领域。  数据统计显示,2014年,A股共有182家上市公司更名,是有史以来更名最多的一年。今年截至4月17日,在103个交易日里,两市共有79家公司变更了证券名称。  更名后30天股价平均涨一成  伴随着频繁更名的是,改名换姓后的上市公司股价纷纷大涨,有的甚至涨幅超过100%,这种现象如今已成为A股一大亮点。(,)数据统计显示,上市公司发布更名公告后,持股30天平均涨幅达10.07%,持股20天上涨概率达68.57%。  昨日,多伦公司发布更名公告后,股票一开盘就涨停。与此类似的是,百圆裤业5月7日发布更名公告后,股票于8日、11日连续两天涨停。今年以来,变身“互联网概念”的(,)股股价已上涨284.76%。  警惕上市公司换名不换业  “一两家公司更名为互联网概念,或许能引起市场关注,但随着更名公司的增多,市场会出现审美疲劳。”分析人士认为,公司名称是企业向投资者传递信息的渠道之一,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投资判断,对于上市公司出于炒作动机的更名,需要监管机构的介入和有效规范。  在本市渤海证券分析人士看来,中小投资者应警惕名字与“互联网”“游戏”“环保”等市场热点挂钩,但其主营业务并未改变的上市公司,个别公司出于炒作等动机,刻意披露题材信息,对相关风险和事实依据披露不充分。投资者在操作过程中,一定要对上市公司有深入了解和认识,切勿盲目跟风。
(责任编辑:HN666)
05/12 02:4105/12 00:4105/11 19:1705/10 22:2305/08 17:0505/08 15:3205/08 14:4005/07 10:34
新闻精品推荐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焦点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您现在的位置:
这则消息一出 取名匹凸匹的公司会不会后悔?
  这则消息一出 取名匹凸匹的公司会不会后悔?
  在东方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从西域引入的P2P,感受着资本市场短期内急速上演的&热胀冷缩&。
  先从最近的新闻说起。
  新三板挂牌企业瓷爵士近日发布公告,将其持有的P2P平台温商贷100%股权全部转出。此举意在剥离互联网金融业务,瓷爵士在公告中也明了这一思路。
  不过,让人纳闷的是,瓷爵士2015年财务报表显示,去年温商贷营收额为3537.22万元,占瓷爵士年总收入的比例达到77.57%。
  嘴里的肥肉不好好享用,偏要扔掉,不得不令人纳闷。对于这种&脑残&的做法,瓷爵士也为自己辩护:互联网金融业务目前存在一定的经营合规性风险,且在国家政策持续收紧的背景下,未来经营业绩亦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此举是为维护股东利益,规避互联网金融业务带来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
  与这条新闻直接相关的政策是近期发布的《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公司分层管理办法(试行)》,公告中提到,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融资租赁公司、典当行、商业保理公司以及互联网金融等特殊行业挂牌公司,在相关监管政策明确前,暂不进入创新层。而进不了创新层意味着流动性受阻,挂牌新三板融资的计划就会大打折扣。
  而之前发布的《关于金融类企业挂牌融资有关事项的通知》规定,已挂牌的其他具有金融属性企业不得采用做市转让方式,但本通知发布前已采用做市转让方式的除外。这一规定对于已登陆新三板的P2P平台而言非常致命。
  而根据温商贷当初挂牌新三板时所发的消息来看,其当初为了谋求上市,所采用的是&借壳上市&。不到一年时间,遭遇转让,不得不令人唏嘘。
  还有一则新闻是近期野马财经独家报道的。嘉实基金向香港上市公司卓尔集团(02098.HK)出售了其持有的嘉石榴90%的股份。不过,这次股权转让并非平台经营不善或者平台资产有变劣趋势。
  嘉石榴是首家基金系P2P公司,备受业内瞩目,转让原因也与当下的政策相关。据嘉实金服CEO楼晓岸在《致嘉石榴用户的一封信》中透露,
  这次变动的原因仅仅是因证监会拟限制公募基金公司的多元化经营,他们选择在监管尚未出台政策前,主动安排出让相关股权。
  而2013年6月实行新基金法后,基金公司的创新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在业务合规、风险可控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查询2014年报道,大趋势也是在鼓励基金公司多元化发展。不过,考虑到当前的互金环境,不得不让人猜想,这应该还是P2P业务的敏感性,受到了监管方面的关注。
  上市之路被封堵
  自去年底以来, P2P行业被爆出来的一系风险问题,不少投资机构都下调了对P2P平台的预期。在监管政策趋严,获客成本高企的环境下,P2P平台转而投向资本市场,获得大量的资金的同时,扩大品牌影响力。
  然而,在集中整治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当下,想要在境内上市,即使符合总股本达到5000万股、流通股不少于总股本的25%,最近3年持续盈利等硬性条件外,P2P平台还需要等待证监会漫长的审核过程;而目当前的新三板也不接受P2P企业挂牌受理。同时,新三板分层时,也把P2P业务的公司排除在外,挂牌新三板的意义已经不大。
  选择海外上市或曲线入市的方式开始第二选择,然而在美国网贷平台进入多事之秋,以及中概股纷纷欲私有化的情况下,网贷平台的海外上市之路变得更为崎岖。
  因此,为了尽快搭上资本市场的融资快车,不少曾以P2P业务为核心的互联网金融平台都开始进行自身的业务转型,通过分拆业务的方式谋求上市通道。91金融的相关人士告诉野马财经,其或将非P2P业务单独拆分出来,谋求新三板上市,而P2P业务则等待政策放开后,再考虑将资产重新注入其中。显然,P2P业务在企业资本运作时,成了拖油瓶。
  不是过冷就是过热
  P2P在资本市场的遭遇,可谓忽热忽冷。热的时候是夏天的冷饮,都想喝一口;冷的时候是烫手的山芋,谁也不想触碰。而这一转变,经历还不到一年的时间。
  去年中旬,网贷业务还如火如荼,股市热点炒作自然不会放过这一话题。5月中旬,多伦股份发公告称,将更名为&匹凸匹(600696,股吧)金融信息服务(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一朵奇葩就这样,在中国的股市开放了。
  针对更名原因,该公司公告称,多伦股份立志做中国首家互联网金融上市公司。由于&匹凸匹&是P2P的谐音,该公司更名后迅速遭遇此起彼伏的吐槽声。当时就有股民调侃道,匹凸匹都来了,凹凸凹(O2O)、闭凸闭(B2B)还会远么?
  匹凸匹的出现,只是A股匆忙装下P2P业务的一个缩影,这种现象从2014年就开始在A股蔓延开来。
  2014年可谓是P2P在中国蓬勃发展的时期。那时候,XX宝们还没有爆掉,刚刚起步,显示出广大的发展空间;那时候,相较于2015年的平均年化收益率12.75%,P2P的平均年化收益率达到17.4%。
  眼红的上市公司们坐不住了。据统计,A股中40余家上市公司通过收购、参股、设立子公司等方式涉足了P2P行业。而这些涉足P2P的公司,一些是在原行业经营惨淡或遭遇发展瓶颈,亟需寻找出路,由于P2P相对门槛较低,便迅速杀了进来。
  按照业内的话就是,什么是热点,什么就好炒作,什么就能吸引资金。在这个逻辑下,P2P当时可谓是资本市场的香饽饽。
  前进走得是探索式
  可是,P2P的香没有持续散发,就被各种跑路的消息给搞臭了。而观其整个变化过程,也可以从行业龙头陆金所的成长身影中窥见一斑。
  所谓&古之立大志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这话放到陆金所身上,其实也不为过。多年以来的网贷龙头企业,一直在谋求上市。而且,为了合规上市,不断调整业务构架。   南方财富网微信号:southmoney
南方财富网声明: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48小时排行评论该主题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
作者:,欢迎留言
提示: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匹凸匹重组失利五牛基金举牌 壳公司的好日子还有多久?(图)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安丽芬 广州报道  日前,随着注册制渐行渐近,中央高层频提“供给侧改革”和“僵尸企业”加快淘汰的大背景下,A股的“僵尸壳”的清理也正在提上议程。  而同样与“僵尸壳”相似的另一类型上市公司,虽然其中许多并未“僵卧至死”,但其在财务漏洞、历史延革
相关公司股票走势
、信用问题方面存在的诸多风险,也深深被市场所唾弃。  “我们现在已经不想做"烂壳"的重组,费时很大,操作很难,审理曲折。”12月1日,深圳一位券商投行负责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上海某券商一位并购负责人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坦言,“做"烂壳"重组将影响自己的从业口碑。”而在不久前,这位并购部负责人就拒绝了一个“烂壳”的重组项目。  A股中的“烂壳”、“僵尸壳”们虽然备受诟病,但是大部分却活得很滋润。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根据Wind资讯统计,沪深两市有266家公司的扣非后每股收益在近三年均为负数、有81家公司连续3年每股净资产低于1元。另外,有不少ST公司玩着亏两年盈一年的财务游戏,坐等买壳方助其“乌鸡变凤凰”。  “烂壳”遭弃  被两位投行专业从业人士避而远之的“烂壳”究竟是何物?  “名声不好、黑幕太大、股东历史沿革存在较大漏洞、没有可信度,这类壳就是我们规避的。”上述券商并购部负责人称,近期某家以炒作概念而改名的上市公司重组项目便是被之拒之门外的“烂壳”重组之一。  而提到这类“烂壳”的代表,上述券商并购部负责人则点名被市场视为2015年最奇葩更名的上市公司――匹凸匹(600696.SH)  5月,公告称,公司拟更名匹凸匹,向P2P等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领域转型。这一更名遭到上交所的问询后,公司承认此番转型一无正式业务、二无人员配备、三无可行性论证,甚至连经营范围变更都尚未获得工商部门审批。在此之前,其已经遭上交所公开谴责并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虽然什么都未做,当时匹凸匹的股价从11元/股被暴炒至25.5元/股。11月24日,匹凸匹公告称,由于分歧较大,无法达成相关协议等,决定终止筹划本次重大资产重组。蹊跷的是,公司却迎来三个涨停板。很快谜底被揭开,公司被五牛基金举牌,而该基金的大股东是豫商集团掌门人韩宏伟,其曾频频举牌过(600753.SH)并上演了一场激烈的控股权大战。  近日,匹凸匹实控人鲜言被诉证券虚假陈述案在上海开庭。“像匹凸匹这类纯粹炒作概念的公司,名声不好并且缺乏信用,我们是不敢碰的。”上述并购部负责人称,只有那类二级市场的玩家才喜欢。  在上述投行负责人看来,“我们现在就不愿意接这种濒临退市、业绩很差的借壳,因为这类上市公司往往涉及债务、诉讼,非常费时麻烦。操作不顺,审理也不顺,今年比较典型的就是(000033.SZ)。  12月1日,*ST新都例行公告了最新的重整进展公告。今年6月,备受关注的华图教育借壳*ST新都宣告失败,理由便是*ST新都于5月21日暂停上市,构成了重大不利变化。尽管华图教育没有借壳*ST新都,但是仍未能全身而退。11月中旬,深圳中院受理了华图教育诉*ST新都普通破产债权确认纠纷。  “*ST新都是典型的烂壳,隐瞒了一大堆债务和诉讼。说没了,结果马上又曝出来一个。这类公司的重组是没人敢碰的。”上述投行负责人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11月,*ST新都因为隐瞒7宗重大诉讼事项,涉案金额达到4.6亿元,深圳证监局对其及实控人、高管等进行了处罚。但是后期时不时的就冒出来个债务、诉讼,使得其审计机构出具了非标意见、独董频频投出反对票。  清“壳”之法  A股里像匹凸匹、*ST新都之类的有“烂壳”嫌疑的上市公司不在少数,比如*ST海龙(000677.SZ)、*ST博元(600656.SH)、*(600385.SH,现为金泰股份)、*ST海润(600401.SH)等,一批一批的出现,难以绝迹,大多通过政府补助、重组等存活在A股很多年。  与“烂壳”相似,“僵尸壳”则是那种主营业务已经陷入停顿状态,短时间内不能扭亏的企业。与“烂壳”相比,其在财务漏洞、历史延革、信用问题方面存在的风险有所不同。  同样A股依然有以一批企业因受行业背景不济影响而连年亏损形成的“僵尸壳”,其主要集中在钢铁、水泥、造纸等产能过剩的行业。  主营造纸的*ST银鸽便是其中的代表,其今年前三季度已经亏损8262.5万元。  *ST银鸽(600069.SH)证券办一位女士表示,“公司的文化纸停产了,目前主要是生活纸,目前还在开拓市场,不过整个行业都不景气,未来还打算尝试一些高附加值的产品。公司2015年能不能扭亏,最后要看年报情况。”  不过11月26日其子公司获得政府经营扶持奖励资金1.69亿元,计入2015年营业外收入,大概率会扭亏为盈。  毫无疑问,A股“烂壳”和“僵尸壳”的生存土壤很浓厚,政府、买壳方、投资者、大股东等多个利益群体为其保驾护航。在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这些“壳”如何出清是焦点中的焦点。  “A股里的僵尸企业没有达到退市标准的话,就没办法退市。但是注册制一旦实施,可以通过不买僵尸企业股票的方式来实现。”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  不过注册制虽然是解决“壳”赖在A股里不退的利器,但是并非能马上实施。11月27日,证监会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表示,监管机构正在起草IPO注册制相关规定,注册制实施过程将会把握市场可承受的力度。  在业内人士看来,出清“僵尸壳”和“烂壳”还有他法。  上述投行负责人指出,“A股僵尸企业的退市要靠修改退市规则实现。从程序看,修改退市规则只需要在证监会内部通过就行。借鉴外国退市标准,比如交易频率、交易量、净利润、中介机构无法出具意见或否定意见等,但是不要每次大棒高高举起,最后轻轻落下,一定要严格执行。”  另外,上述并购负责人指出,清理“僵尸壳”其实还可以严格执行借壳等同于IPO。不仅标准等同,就连通道也等同。也即借壳跟IPO排队使用一个通道,大家都在一个跑道上,“壳”自然就没有了价值。因为目前市场喜欢选择借壳是因为审批通道比IPO快多了,尤其是在IPO暂停期间。  作者:安丽芬
(责任编辑:Newshoo)
&&&&&&</div
搜狐财经致力遇汇集变革力量,评出“中国最具变革力人物&#8226;公司”[]
图解财经:
今日主角: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匹凸匹 韩啸 公司是个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