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把 instapaper下载 文章自动娴接∠蟊始Evernote

&img src=&/50e87b9cddc3a73b5841e_b.jpg& data-rawwidth=&1560& data-rawheight=&61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560& data-original=&/50e87b9cddc3a73b5841e_r.jpg&&&br&我之前是这样弄的,现在用 Reeder 替代了 Newsify , Reeder 操作比较顺畅,层级分明,但是分享的话还是 Newsify 强, Reeder 分享到 Evernote 会缺少图片.&br&&br&&br&/*
补充 */&br&&br&&b&Read it later 的选择建议:&/b&&br&&b&Pocket&/b&&br&优点:&br&&ol&&li&Pocket 有自己的图片服务器,会把源图片压缩后(质量很不错)保存到自己服务器,很多私人博客由于停止维护,图片都挂了,但是存到 Pocket 的图片还没挂,这个很重要。当然,Pocket 挂了就没办法了&/li&&li&Pocket 保存到 Evernote 的排版很精致,有些情况甚至比 Evernote Clipper 还好&br&&/li&&li&美观,平台多(Chrome App 都有),操作方便,可加tag,有很多第三方服务都支持 Pocket,
App 端速度快, 很喜欢一个细节就是 iOS 客户端可以监控你的剪贴板是否有网址,cun的话&/li&&li&&b&全平台阅读进度同步&/b&&/li&&/ol&缺点:&br&&ol&&li&Pocket 为了保证排版质量,抓取方法不够 Instapaper 狠,后者连多数论坛帖子都照抓不误&br&&/li&&li&Web 端非常慢……各种浏览器都经常打不开&br&&/li&&/ol&&img src=&/b786cecf756d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9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b786cecf756d_r.jpg&&&br&&br&&b&Instapaper&/b&&br&&b&基于2012年时的体验,没深入使用,可能现在改进很多,盼各位补充&/b&&br&优点:&br&&ol&&li&英文阅读无敌,个人认为字体太漂亮了。&br&&/li&&li&抓取能力强&br&&/li&&li&简洁大方,可以建立文件夹&br&&/li&&/ol&&br&缺点:&br&&ol&&li&中文支持非常差,排版觉得很乱,没 Pocket 整齐&br&&/li&&li&抓取能力太强,以致很多无谓的元素也被抓去,也是导致排版乱的一个因素,可能因为老外的网站没我们那么凌乱……&br&&/li&&/ol&&br&&b&Readability&/b&&br&一开始最喜欢的 RIL 服务,后来因为太多细节改进很慢,就直接转到 Pocket了。&br&2011年后就没用过,期待各位补充。&br&&br&好久前自己总结的文章:&br&&a href=&///?target=http%3A///reading.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我现阶段的阅读系统&i class=&icon-external&&&/i&&/a&
我之前是这样弄的,现在用 Reeder 替代了 Newsify , Reeder 操作比较顺畅,层级分明,但是分享的话还是 Newsify 强, Reeder 分享到 Evernote 会缺少图片. /*
补充 */ Read it later 的选择建议: Pocket 优点: Pocket 有自己的图片服务器,会把源…
如果你&b&只觉得&/b&左齐时右侧的参差不齐难看,却不觉得这种参差不齐被齐头尾(两端对齐)拉齐之后行内词间距/字距被严重拉伸时难看,只能说明你对排版不够敏感,或者太在乎外在效果而不注重排版细节。「右边就会像锯齿一样,非常难看」——你不觉得词间距/字距剧烈变化更难看吗?阅读主要读的是行内信息,段落外观不如行内排版素质重要。&br&当行与行的长度差异不大(相对栏宽来说),这时齐头尾可以抹平段落右边缘,让段落整洁。如果行与行的长度差异过大,这就不是齐头尾能解决的问题了,因为齐头尾带来的词间距/字距变化过于严重,无法接受。如果启用 hyphenation,往往可以让西文段落的行与行长度差异降低一些,如果能降低到合理的程度,就可以考虑齐头尾了。&br&&br&iPhone / iPod touch 的屏幕太小了,使得文本栏宽过小,齐头尾的效果极差。&b&只有 Read It Later 和 Kindle for iOS 这种脑残 app 才会默认(而且似乎是强制)使用齐头尾。&/b&iPad 的屏幕尺寸较大,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考虑启用齐头尾。&br&@陈贤安 指出,iOS 4.2 及之后的 WebKit 已经支持 hyphenation 了。但即便启用 hyphenation,iPhone / iPod touch 的屏幕也还是太小,不足以设定齐头尾(除非你习惯用偏小的字号阅读)。另外,iOS 自己的齐头尾算法太粗糙了(而且用过 InDesign 的朋友会知道,高质量的 hyphenation + 齐头尾是很慢的),@Rio 的答案里给出了高质量齐头尾的效果。&br&纯汉字文本的行与行长度差异天生较小,比较适合齐头尾,但 Instapaper 和 Readability 都是为西文设计的,没有对中文文章优化。&br&&br&提问者在评论中说「正常的英文或者中文印刷材料都是两端对齐的」。只能说见得太少了。印刷品的中文排版确实常用齐头尾,但专业的西文排版经常选用左齐。&br&另外,提问者对于栏宽和齐头尾的搭配有误解,因为过于看重段落外观。我们通常的思路应当是:栏宽较大时容易使用齐头尾,栏宽较小时很难使用齐头尾,为的是保证行内的效果。&br&建议不要为此问题联系 Instapaper 的开发者,因为在这个问题上你的价值观实在非主流。&br&&br&当然当然,这些几乎都是审美问题。各有所好。&br&&br&参见前两天的一个涉及这话题的问答:&b&Web 排版中,应该用左对齐还是两端对齐?&/b& &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question/2012&/span&&span class=&invisible&&2284&/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
如果你只觉得左齐时右侧的参差不齐难看,却不觉得这种参差不齐被齐头尾(两端对齐)拉齐之后行内词间距/字距被严重拉伸时难看,只能说明你对排版不够敏感,或者太在乎外在效果而不注重排版细节。「右边就会像锯齿一样,非常难看」——你不觉得词间距/字距剧…
有!并且有如“我的印象笔记“那么方便&br&简短说下:先在pocket的网页端中&a href=&///?target=http%3A///&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Pocket&i class=&icon-external&&&/i&&/a&:选项-邮箱帐号&br&&img src=&/a03a5b5e3ffb994f3d57ca301a929e83_b.jpg& data-rawwidth=&1179& data-rawheight=&44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79& data-original=&/a03a5b5e3ffb994f3d57ca301a929e83_r.jpg&&-添加新电子邮箱地址&br&&img src=&/c859f77aece03b76ca55af_b.jpg& data-rawwidth=&763& data-rawheight=&50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63& data-original=&/c859f77aece03b76ca55af_r.jpg&&-输入你微信捆绑的邮箱帐号。pocket会给你输入的邮箱发去一份验证邮件,点击验证邮件的链接,确认捆绑成功。&br&&br&回到你的微信内,随意点击打开公共号或者订阅号中看到的文章,点击右上角那个三个点--选择发送邮件-在收件人中填写”“(第一次填写后,会自动保存,以后点击“收件人”右边的+号即可添加),正文内容为该文章链接,不要改动--点击发送。&br&&br&立等片刻,同步下你的pocket,你就发现那篇文章的文字立马在pocket中出现。&br&这个方法的好处:&br&1、相比关注pocket的服务号需要复制链接发给pocket,这样做步骤减少许多;&br&2、相比”我的印象笔记“,阅读文章的体验会好很多,也方便在无网络状态下阅读微信公共号的文章;&br&3、pocket虽未获得微信一级API接口,但通过次方法可以让保存到pocket的步骤大大减少,既不需要在微信内多次跳转,也不需要在不同软件间跳转。&br&&br&我发现微信升级后,点击右上角的按钮没有“发送邮件”的选项,百度也找不到解决方案,后来经过我一番研究,终于解决了。&br&微信点击右上角的按钮没有“发送邮件”的解决方案:微信5.4版-设置-通用-功能-启用QQ邮箱提醒,然后回到微信页面,点击QQ邮箱提醒-写邮件,随意给一个人或者自己写一份邮件,点击右上角的发送,这时候会弹出提示框要你输入QQ密码,输入正确并发送成功,然后你随意点开一个公共号发的文章,点击右上角--奇迹发生了!发送邮箱这几个字出现了
有!并且有如“我的印象笔记“那么方便 简短说下:先在pocket的网页端中:选项-邮箱帐号 -添加新电子邮箱地址 -输入你微信捆绑的邮箱帐号。pocket会给你输入的邮箱发去一份验证邮件,点击验证邮件的链接,确认捆绑成功。 回到你的微信内,随意点击打…
給 @梁海 的答案做個注釋:&br&&br&&ul&&li&普通:&br&&/li&&/ul&&img src=&/db121e7070fce0fcc914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9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db121e7070fce0fcc914_r.jpg&&&br&&br&&ul&&li&文藝:&br&&/li&&/ul&&br&&img src=&/40ee87acfb0af99a352246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9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40ee87acfb0af99a352246_r.jpg&&&br&&br&&ul&&li&二逼:&/li&&/ul&&br&&img src=&/1efacdb0f1c9bd13dc5ae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9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1efacdb0f1c9bd13dc5ae_r.jpg&&&br&來源依次為:Instapaper / 紙書掃描 / Kindle for iOS
給 @梁海 的答案做個注釋: 普通: 文藝: 二逼: 來源依次為:Instapaper / 紙書掃描 / Kindle for iOS
&img data-rawwidth=&750& data-rawheight=&410& src=&/dca81f4cebc0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0& data-original=&/dca81f4cebc0_r.jpg&&
离线阅读软件的优劣,我个人倾向于从这几个角度比较。为了说清楚,我选取了两个iPad App中同样几篇文章(中英文皆有)的界面截图,直接上图,方便阐述。&br&&img src=&/cb880ba7df1e3b0a801a_b.jpg& data-rawwidth=&768& data-rawheight=&102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68& data-original=&/cb880ba7df1e3b0a801a_r.jpg&& Readability文章列表&br&&img src=&/db02d49fc2fd89_b.jpg& data-rawwidth=&768& data-rawheight=&102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68& data-original=&/db02d49fc2fd89_r.jpg&&&br&Instapaper文章列表&br&&img src=&/4cecbb51f023ffecdfe8cd1_b.jpg& data-rawwidth=&768& data-rawheight=&102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68& data-original=&/4cecbb51f023ffecdfe8cd1_r.jpg&& Readability单一文章阅读效果&br&&img src=&/cd519bc53aac_b.jpg& data-rawwidth=&768& data-rawheight=&102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68& data-original=&/cd519bc53aac_r.jpg&&Instapaper单一文章阅读效果&br&&br&具体来说。&ul&&li&第一,&b&成本&/b&。Readability免费,这个目前完胜,无解。&/li&&li&第二,&b&界面与操作&/b&。我不是专业的UI设计师,说的都只是个人的使用感受。文章列表方面,我更喜欢instapaper。&b&Readability的横向列表和Instapaper的网格式&/b&,我真的不懂这里面有好坏高下之分,我纯粹是出于个人习惯和爱好,选Instapaper。主要的问题在于,两者列表中的功能呈现有所区别。Readability多了一个下拉式的更新。Instapaper只是更新按钮;搜索也没有区别。Readability的特点在于,有很多地方都可以使用划屏手势,比如删除文章、归档文章、回到文章列表,这个对于很多用户来说还是更具有吸引力的,但是我个人觉得无所谓。当然,关于界面的讨论最终会落脚到功能上,因此就先说到这里。&/li&&li&第三,&b&文章抓取便捷性&/b&。目前为止,Instapaper的截取文章的方式更多,起码我没有找到可以在我iPad的Safari上添加抓取文章书签的方法,其他都是差不多的。通过安装在电脑浏览器上的插件截取,至于速度,我觉得也是没有什么差别的,可能差个两秒吧,没有什么意义。另一方面,&b&便捷性还体现在有多少内容提供商在用这个插件推广他们的作品&/b&,比如爱范儿的文章右上角都是Instapaper的“Read it Later”按钮,你怎么说服人家换成你的按钮?&/li&&li&最后,主要就是看&b&功能&/b&了。文章的分类是一个思路:未读-归档-删除,都是三个层面,无异。互联网浏览,也都一样,输入地址,可以在应用程序上抓取文章。可能还有一些功能,就不细说了。想说说两个功能:&b&社交和编辑推荐&/b&。&/li&&li&社交。社交这个东西该不该有,怎么又,主要是看你如何定义离线阅读的。举个例子来讲,我们在信息过载的年代总是在强调沉浸式阅读,因此主张离开网络,离开社交,体验纯粹的文字+图片的排版阅读,但是事实上,阅读和社交这两个行为并不是天生互斥的,只是当社交诉求泛滥、甚至主动制造社交诉求的时候,才会影响到阅读。我个人认为,诸如Instapaper和Readability这样的软件可能还是需要社交功能的,事实上也确实如此,facebook和twitter自然不在话下,两个都有,instapaper还多了tumblr、pinboard和evernote的账户。当然,我不是要靠功能多少对比优劣的。我只是想说一下instapaper的Like功能,这个功能的前提是,默认为我的朋友也有用instapaper的,而且我们彼此愿意分享各自刚刚发现的新的有趣的文章(尼玛我不可不愿意为了给你推荐一个文章就发一个邮件给你,累不累啊),于是只要点击Like,而且你们的通讯录中互有彼此注册Instapaper时的那个邮箱地址,OK,它会把你们两个勾搭起来,这样,如果女友看到一篇壮阳的帖子,点击了Like,然后你发现了,你就可以去面壁思过好好反省了。当然,这里是有问题的,我不经对方允许就可以看到他like的文章,这个问题就复杂了,不说了。&/li&&li&最后就是编辑推荐,我真心喜欢这个东西。我很纳闷,这个所谓的Editors的功能,里面的文章到底是谁推荐的?怎么这么对我胃口??就凭这个,我也会继续用Instapaper。&/li&&/ul&吐槽完毕Orz
离线阅读软件的优劣,我个人倾向于从这几个角度比较。为了说清楚,我选取了两个iPad App中同样几篇文章(中英文皆有)的界面截图,直接上图,方便阐述。 Readability文章列表 Instapaper文章列表 Readability单一文章阅读效果 Instapaper单一文章阅读效果 …
我覺得这該是instant的縮寫,爲了讓它加上&gram&或&paper&以後更像一個名字,所以拿掉了後面er的&nt&
&br&&br& instant:
1. 片刻, 顷刻, 刹那,瞬间
2. 某一时刻&ul&adj.
&br&1. 立即的,立刻的
&br&2. 即食的, 立即可冲食的,速食的,速溶的,方便的&/ul&&ul&&ul&&br&&/ul&&/ul&&ul&&br&&/ul&
我覺得这該是instant的縮寫,爲了讓它加上"gram"或"paper"以後更像一個名字,所以拿掉了後面er的"nt" instant: n. 1. 片刻, 顷刻, 刹那,瞬间 2. 某一时刻adj. 1. 立即的,立刻的 2. 即食的, 立即可冲食的,速食的,速溶的,方便的
謝邀。首先要糾正樓主的概念:並不常見並不代表質劣、而不能排在列表最前。Instapaper推出時就曾經跟其他字體設計師討論過素質,也給它們下點簡單評價。&br&&br&Elena: Elena是美國著名獨立字體設計廠商Process Type的得意作品。設計師Nicole Dotin是Process Type合伙人之一,Elena則是她在英國雷丁大學修讀字體設計碩士課程時的畢業作品。因此它有著雷丁大學畢業生的味道:書法骨骼,柔軟結構,偏窄的比例,加上適中的灰度,我想它是最適合在Instapaper上讀的字體。即使在iPhone細小的螢幕上表現也十分不俗。&br&&br&Lyon: Lyon是另一英美著名獨立字廠Commercial Type的作品。Lyon是設計師Kai Bernau於荷蘭皇家美術學院的畢業作品,後參入Commercial Type合伙人Christian Schwartz的幫助下完成了整套設計。基於它原為印刷字體的關係,感覺上雖然骨骼設計一流,但在螢幕上粗細對比卻太大,這是以iPhone來說。在iPad上表現十分不俗。Lyon是本人其中一套最喜歡的字體之一,它的中性感覺、清脆造形是本人喜好,也購買了整套字體家族運用。&br&&br&Tisa: Tisa 是字體廠FontFont其中一套最受歡迎作品。Tisa設計師也是雷丁大學畢業生,它的設計也有著類似Elena的人文感覺,粗度不俗,但它則是以支援多語言、大型字庫聞名。&br&&br&Ideal Sans: Ideal Sans 是另一美國字體廠商H&FJ的作品。是工藝高超、粗度適合而活潑的新一套新無襯線體。沒有任何挑剔的餘地,只有個人喜歡與不喜歡。
謝邀。首先要糾正樓主的概念:並不常見並不代表質劣、而不能排在列表最前。Instapaper推出時就曾經跟其他字體設計師討論過素質,也給它們下點簡單評價。 Elena: Elena是美國著名獨立字體設計廠商Process Type的得意作品。設計師Nicole Dotin是Process Type…
&p&个人感受,read it later == read it never.&/p&
个人感受,read it later == read it never.
instapaper官方有提供推送到kindle功能。&a href=&///?target=http%3A///user/kindle&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Instapaper: Save interesting web pages for reading later&i class=&icon-external&&&/i&&/a&去这个页面填写你的Kindle推送邮箱。填完之后下面有个选项:Send my Unread articles to my Kindle automatically,勾上就行。
instapaper官方有提供推送到kindle功能。去这个页面填写你的Kindle推送邮箱。填完之后下面有个选项:Send my Unread articles to my Kindle automatically,勾上就行。
Readability 的 iOS app 我用了大約三小時,目前的感覺如下:&br&&br&* 最大的問題是瀏覽器插件似乎經常失靈。我主力瀏覽器是 Safari,裝了 Readability 的 Extensions,也就是 Read Now, Read Later, Send to Kindle 三個按鈕。其中用得最多的是 Read Later,但好幾次點擊之後,文章並未被送達我的 Readability 帳戶。有時能送達,但點擊按鈕之後要過大約三秒才出現「Saving ...」的提示。&br&&br&* Readability 在 iPhone 上沒法調節欄寬(iPad 上可以),默認欄寬我嫌窄。&br&&br&* 目前 Readability 對文章格式的解析能力似乎弱於 Instapaper。有些文章的 h2 小標題在 Instapaper 能正確顯示,但在 Readability 則是以跟正文同樣的字號顯示。比如說這篇: &a href=&///?target=http%3A///%3Fp%3D1004&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span&&span class=&invisible&&p=1004&/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 在 Readability 的文章列表頁點擊一篇文章後,需要等比較長的時間才能進入文章。&br&&br&* Readability 交互上有新意,但用滑杆調節字號在 iPhone 上的易用性有待改進。在文章頁面向右橫掃屏幕回到文章列表頁面,這個設計也有點問題。固然點擊文章列表後,文章有一個從右往左的滑動過程,照理說再從左往右推動讓它滑回去也順理成章。但由於在文章頁面點擊頁面中部可叫出底下的工具欄,這讓我會期待工具欄上有一個「返回文章列表」的按鈕,導致經常想不起只能用橫掃的手勢回到文章列表。&br&&br&* Readability 的 iOS 客戶端免費,它所倡導的捐助式「支持作者」的收費模式前景不明。這讓我有點擔心它的可持續性。Instapaper 的商業模式保守而明確,作為用戶,我對它更有信心。
Readability 的 iOS app 我用了大約三小時,目前的感覺如下: * 最大的問題是瀏覽器插件似乎經常失靈。我主力瀏覽器是 Safari,裝了 Readability 的 Extensions,也就是 Read Now, Read Later, Send to Kindle 三個按鈕。其中用得最多的是 Read Later,但好…
我不认为 Readability 做错了什么,但也能理解 Gruber 这样已经通过内容获利的内容生产者对 Readability 代表的模式的反感。要说清楚这件事情,我们先要搞清楚 Readability 要解决的是什么。&br&&br&传统媒体的支付流和内容流是这样的:&img src=&/a414dd24ae4f285c392ccf5_b.jpg& class=&content_image&&&br&内容的消费者通过媒体这个中介向内容的生产者支付费用。因为中介媒体的数量相对有限,这个模式能较好的解决支付问题:生产者不需要直接向最终消费者收费,而是将内容卖给中介媒体获取稿酬、版税等回报;消费者也不需要向内容的最终生产者付费,而是通过订阅、购买等行为支付给中介媒体。&br&&br&但在互联网上,几乎零成本的传播使得消费者随时可以在多处免费获得同样或同类的内容,中介媒体无法向内容消费者收费,也就无从向内容生产者付费。而数量庞大的生产者直接向数量庞大的消费者收费并不现实,因为支付关系的总量太大,支付又并非零成本,如图所示:&img src=&/6ae65ef1cda_b.jpg& class=&content_image&&&br&&br&但内容生产者最终还是要吃饭的,所以互联网的内容生产消费循环中插入了广告商这个角色:&img src=&/56d28f19d34c4745956af_b.jpg& class=&content_image&&&br&在这种模式下,消费者并不直接给生产者付费,而是通过点击广告连接在广告商或别处进行消费,其中的一部分利润由广告商再支付给生产者,从而完成内容的价值化。由于消费者并未直接为内容支付费用,生产者能通过内容获取多少收入就完全取决于广告实现多少的转化量。转化量 = 访问量 × 转化率,而转化率又是一个相对稳定的低值,所以生产者特别在意访问量。在这个模式下,Gruber 这样的内容生产者对于 PV 数据特别看重,也对分享内容而不链接回原始出处并注明原始作者的行为特别在意,比如这篇 &a href=&///?target=http%3A//daringfireball.net/2011/07/attribution_and_credit&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daringfireball.net/2011&/span&&span class=&invisible&&/07/attribution_and_credit&/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但广告终究不是好的用户体验,始终是干扰内容消费的因素。Readability 要做的则是将广告商从内容生产消费循环中移除,让消费者能够方便的向生产者付费,回归到类似媒体的支付中介模式上去。&img src=&/d9b147a34134_b.jpg& class=&content_image&&&br&与传统媒体不同的是,Readability 并不对内容进行二次加工(筛选、过滤、审查、编辑等),而只是做为一个展示、收藏平台方便消费者快速、有效、舒适的消费内容。此种模式下,内容生产者并不需要担心 PV 转换率的问题,因为一旦生产者接入了 Readability 的平台,生产者获取的收入多少直接取决于其生产的内容有多少人实际消费。换句话说,生产者只需要关心自己的内容是否足够好、足够吸引人,而不需要关心自己的内容是在自己的网站还是别处被人看到。极端的情况下生产者甚至都不需要自己有一个实体网站,而是通过 Readability 这个平台推送(假如它以后提供这个供能的话)给最终消费者,而 Readability 的终端根据消费者是否实际消费(比如阅读超过一分钟)决定是否将消费者每月支付的订阅费用的一部分按比例转移给生产者。&br&&br&个人认为 Readability 代表的这种模式是对内容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更加明智的选择。而这个模式如果崛起,Gruber 这样已经通过广告渠道获利的内容生产者则必须要面临 PV 下降导致广告收入下滑、被迫接入 Readability 平台的艰难选择。&br&&br&至于说具体操作过程中 Readability 并未征得内容生产者同意就强行代理了,让人不爽,这确实是存在的问题。但这也许是面对现实难题的无奈之举。试想,如果 Readability 需要向成千上万的内容生产者获得授权之后才能将内容以优雅而便捷的形式呈现给消费者,那这个模式永远也不可能变成现实:人们需要及时行乐(instant gratification),不会等那么久才能看到想要的内容。而内容生产者主动去向 Readability 索取费用,务实的说,在操作层面上确实更加可行。在这样的技术演进过程中,需要修正的可能不是 Readability 的商业理念,而是我们基于传统认知的伦理道德。&br&&br&PS: 顺便吐槽一下,很多人认为和 Readability 那伙 “scumbags” 相比,Instapaper 简直就是神器,Marco Arment 做得就刚好到位。但按照上面的分析,内容的生产者从 Instapaper 那里连拿到到一分钱的可能都没有,更不用说内容消费者因为使用 Instapaper 这个工具后减少在原始网站的停留时间导致 PV 和点击数下滑,从而导致生产者广告收入减少的事实。Instapaper 是 Marco Arment 和内容消费者完全出于自利目的而产生并存在的,过程中没有考虑生产者的利益。自利当然不是错的,但个人认为在内容生产和消费这个循环里面,如果生产者的利益一直得不到有效保护、内容的价值一直不能有效实现,最终我们面对的会是个双输的结局。
我不认为 Readability 做错了什么,但也能理解 Gruber 这样已经通过内容获利的内容生产者对 Readability 代表的模式的反感。要说清楚这件事情,我们先要搞清楚 Readability 要解决的是什么。 传统媒体的支付流和内容流是这样的: 内容的消费者通过媒体这个…
Instapaper 的创始人 Marco Arment 在 Dan Benjamin 的播客网站 &a href=&///?target=http%3A//5by5.tv&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5by5.tv&/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的 “The Pipeline” 系列第 28 集上 [1] 说过,Instapaper 使用的是和著名博客网站 Tumblr (Marco 也是 Tumblr 的联合创始人)同样的自行开发的基于 PHP 的 web 框架。该框架的历史和 Rails 非常类似:始于 2006 年,Marco 和 David Karp (Tumblr 另一个联合创始人)在做互联网咨询服务,他们用这个框架为客户搭建网站。后来他们用这个框架开发了 Tumblr。Marco 则用这个框架做了 Instapaper。Instapaper 和 Tumblr 开发过程中对该框架进行了大量的优化,两者共享了优化代码。&br&&br&数据库用的 MySQL,这在 Marco 自己的博客上一篇关于 Instapaper 的备份策略的文章 [2] 中有提到。该数据库在 2010 年 11 月份的备份尺寸大约是 22GB。&br&&br&[1]: &a href=&///?target=http%3A//5by5.tv/pipeline/28&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5by5.tv/pipeline/28&/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2]: &a href=&///?target=http%3A//www.marco.org/&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marco.org/&/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Instapaper 的创始人 Marco Arment 在 Dan Benjamin 的播客网站
的 “The Pipeline” 系列第 28 集上 [1] 说过,Instapaper 使用的是和著名博客网站 Tumblr (Marco 也是 Tumblr 的联合创始人)同样的自行开发的基于 PHP 的 web 框架…
我的办法是微信文章→右上角三个竖点→用浏览器打开→分享→分享到pocket。
我的办法是微信文章→右上角三个竖点→用浏览器打开→分享→分享到pocket。
POKI ,做得非常好的第三方app
POKI ,做得非常好的第三方app
Instapaper 升級到 4.1 以後這個問題好像沒懸念了吧?當然是 Instapaper,優點:&ul&&li&抓取同步效率高&br&&/li&&li&格式解析準確&br&&/li&&li&版式設計精良&br&&/li&&li&有 pagination&br&&/li&&li&美到起雞皮疙瘩的字體&br&&/li&&li&萌到想掐臉蛋的開發者&br&&/li&&/ul&
Instapaper 升級到 4.1 以後這個問題好像沒懸念了吧?當然是 Instapaper,優點:抓取同步效率高 格式解析準確 版式設計精良 有 pagination 美到起雞皮疙瘩的字體 萌到想掐臉蛋的開發者
在今天這個時代,像 Marco Arment 這種性格可以算是反社交了,因此 Instapaper 的社交功能沒能做起來,怎麼看味道都不對──他就不是那種人。
&br&&br& Instapaper 是好的閱讀工具,但不是好的社交閱讀工具。我認為問題中的設定不成立。
在今天這個時代,像 Marco Arment 這種性格可以算是反社交了,因此 Instapaper 的社交功能沒能做起來,怎麼看味道都不對──他就不是那種人。 Instapaper 是好的閱讀工具,但不是好的社交閱讀工具。我認為問題中的設定不成立。
准备:&br&&ul&&li&在ifttt创建一个Recipe:Google Reader加星标的条目自动发送到Pocket&br&&a href=&///?target=https%3A///myrecipes/personal/2410248&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recipes/77906&i class=&icon-external&&&/i&&/a&&/li&&/ul&&br&使用:&br&&ol&&li&阅读Google Reader,需要收藏或稍候看的加星标&br&&/li&&li&打开Pocket,需要收藏的加上标签发送到Evernote&br&&/li&&li&定期批量删除Pocket&br&&/li&&/ol&&br&为什么选择Pocket?&br&&ul&&li&Instapaper因为以前遇到过乱码问题弃用;&br&&/li&&li&Readability除了经常不能完整读出信息列表之外,还有每页显示的内容较少、不能发送到Evernote,弃用;&br&&/li&&li&Evernote阅读体验很差;&/li&&li&支持Pocket的应用越来越多了,信息源不是问题&br&&/li&&li&Pocket有时会丢图片,如果不能接受可以再创建一条Recipe:GR星标条目保存到印象笔记&br&&a href=&///?target=https%3A///recipes/79242&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span&&span class=&visible&&/recipes/79242&/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li&&/ul&
准备: 在ifttt创建一个Recipe:Google Reader加星标的条目自动发送到Pocket
使用: 阅读Google Reader,需要收藏或稍候看的加星标 打开Pocket,需要收藏的加上标签发送到Evernote 定期批量删除Pocket 为什么选择Pocket? …
問題是我問的,顯然我的目的是希望看到大家對這個問題的看法,至於他們是不是 scumbags,本來就不重要。&br&&br&昨天 Gruber 引發的 Twitter 大戰有兩項議題,一是鏈接問題;二是收費模式。第一個問題在前兩天爆出, Readability 很快就做出回應,改了。這本身很好,但在我看來,他們之前在裝孫子,而且由此獲得的好處該怎麼說?&br&&br&另一個問題,Readability 的收費模式,我也——翻著白眼——關注了很久,不過還不至於像 Gruber 這樣明確罵出聲來。在我看來,Readability 的形象有三種可能性:A)單槍匹馬創造新型網文盈利模式的革命者;B)一個意願美好但存在致命缺陷的想法; C)一伙 scumbags 設下的騙局。&br&&br&究竟是哪一個,取決於他們能否說清錢的問題。這一年來究竟收入了多少錢,其中多少給了內容創造者,多少留在他們手上;留在手上這些,打算怎麼處置?很遺憾,架吵了這麼多,這個問題我一直沒看到答案。
&br&&br&有一點我不同意 @江疆,作為讀者,我付錢給 Readability 的時候,想著的就是——雖然,還是翻著白眼,因為我對錢的去處是懷疑的——「我想把錢給作者」。僅僅因為他們給了我一個賞心悅目的閱讀環境,不至於讓我用這種形式來付錢。我相信這至少是相當一部分付費者的心態。&br&&br&題外話:我對 Readability 的印象一直一般(不否認跟我是 Marco Armont 腦殘粉 [1] 有關),雖然不至於大罵人渣,但這個產品我用著一直覺得不爽,而他們又老能爆出些讓人不爽的事。前面提到的,對我來說還算是存疑,我更噁心的是 Instapaper 4.1 剛出時,他們[Readability]的某投資人在 Twitter 上陰陽怪氣暗示 Armont 抄襲那事,讓我心生鄙夷。&br&&br&&br&更新:&br&&br&針對 @Lawrence Li 的答案補充幾句:&br&&br&Daring Fireball 是個媒體沒錯,但我想絕大多數讀者都不會把它跟通常意義上的媒體混淆。很多人顯然就是衝著它的「個人化」去讀它的。而它的點擊率優勢也是自己一點點爭取來的,利用它的行為本身並沒有錯。每個人都會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去表達觀點。&br&&br&Gruber 的言論不妥是毫無疑問的,因為以現有的信息,並不足以判斷出 Readability 是否有這個 intention ——也許永遠都找不到足夠的證據。但不滿情緒是慢慢積攢的,這種最終的爆發也實在是人之常情——的確不理智,但這就是一個人在表態。我不認為一個人因為影響力大就要去刻意追求公允,把自己的言論「去情緒化」。&br&&br&[1]: &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question/2014&/span&&span class=&invisible&&0889/answer/&/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
問題是我問的,顯然我的目的是希望看到大家對這個問題的看法,至於他們是不是 scumbags,本來就不重要。 昨天 Gruber 引發的 Twitter 大戰有兩項議題,一是鏈接問題;二是收費模式。第一個問題在前兩天爆出, Readability 很快就做出回應,改了。這本身很好…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instapaper kindle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