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五军团三十四师过老山界是什么时候?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第3课《老山界》94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享专业文档下载特权
&赠共享文档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第3课《老山界》94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穿越老山界,重返红军长征路!!
日,广西资源山之巅户外,联合丹霞资源组织了一次,重返长征路,徒步从老山界至车田阳火评,组织多名摄影师对这段长征路拍照摄影记录了,当年红军翻山越岭走过的老山界地方。
走长征视频
史料记载:1934年冬,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北上抗日长征时,经过浴血奋战,强渡湘江,突破敌人的第四道封锁线,随后进入越城岭山区,时年12月5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率领中央红军纵队及红五、红八军团翻越老山界到达塘洞村境内宿营。
老山界是当年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山。其主峰海拔2141.5米,为华南第一高峰,素有“五岭极顶,华南之颠”之美誉。1934年12月,中央红军在湘江与国民党军队经过惨烈的激战,损失惨重,退入了山高路险的猫儿山,开始了翻越老山界的艰苦历程。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叶剑英等一代革命伟人率中央红军三军团、中央军委三纵队、后卫五军团、八军团日夜兼程翻越老山界。
一九三四年十二月五日红军翻越老山界后,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等中央领导就住在雷公田寺院的西厢房。
资源县两水苗族乡塘洞村是老山界下一个多民族聚居的村落,1934年12月,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陈云、叶剑英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广大红军官兵突破湘江后,艰难翻越老山界,来到这里驻扎。陈云等同志在自己的长征日记中都留下了关于这个村庄的历史记载。这里有诸多红军长征遗留下来的历史印记,在中共资源县委党史办原主任肖业礼、塘洞村小学退休教师唐其德、塘洞村村民唐斌等的引导下,团队沿着当年红军走过的古道和活动遗迹,逐一进行专业的调研:
雷公田寺院。位于老山界主峰猫儿山西南麓,寺院坐东南朝西北,整体建筑和活动场所占地约3000m2。始建于宋元时期,鼎盛于明清时期,是佛教信土礼佛颂经的名寺古刹。日至8日,中央红军团长征翻越老山界时,红五军团之一部、红八军团38团在老山界阻击国民党桂军,掩护军委纵队、红军中央干部团途经此地,据说毛泽东、贺子珍曾驻扎在寺院下座东厢房(此说待考)。2005年资源县人民政府已将该寺院批准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政府拨款加上社会各界捐资,重修了寺院,镌刻了陆定一的《老山界》石刻,建起了“红军长征翻越老山界陈列室”专题展览,每年游人不断增加。
中革军委驻地原址。位于塘洞村东寨赵家大院,原址为当时地方大土豪赵少和的故居。 日至8日,中央红军翻越老山界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机关、中革军委领导和其他广大红军官兵就驻扎在院里。土改运动时,将该大屋分给十多户贫苦农民居住,现经改建拆毁,原貌不复存在,但部分旧房、围墙和阶檐石条、石水缸、水井等物仍存在。
中央红军宣传部(局)驻地原址。位于塘洞村西寨赵氏宗祠,宗祠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500m2。清康熙年间赵姓人家从今天资源县延东乡石溪村迁入当地时修建,距今有300多年历史。砖木结构,有上下两厅,左右厢房,中有天井,泥瓦屋顶,马头墙,上下厅廊柱其大合抱,是赵姓人家进行宗族祭祀庆典等活动的场所。日至8日,中央红军长征翻越老山界后到达塘洞村,中央纵队宣传局就驻扎在赵氏宗祠里,陆定一同志在这里起草了著名的《老山界》一文。赵氏宗祠至今保存完好。
中央红军财政部(苏维埃中央银行)驻地原址。位于塘洞村西寨赵家大槽门。日至7日,中央红军长征翻越老山界后到达塘洞村,中央纵队财政部(苏维埃中央银行)就驻扎在西寨赵家大槽门,当时的财政部长是毛泽民。6日凌晨,该驻地发生火灾,销毁房屋10多座,约20多家。后来,在县龙坪才抓到3名随红军队伍纵火破坏的嫌犯,他们受国民党指使,放火挑拨红军与民众的关系,每人每天得一块银元作赏钱。如今,槽门、城墙、红军井等文物依旧清晰可见。
大坳界国军飞机轰炸战场旧址。位于塘洞村源头、白竹江两个自然村交界处,是联通今天资源、兴安、龙胜三县的高山隘口。日,中央红军长征翻越该地时,国民党飞机跟踪轰炸,在塘洞村白竹江自然屯后山大坳界附近,中央红军第一纵队司令员叶剑英被敌机炸伤,身中多块弹片,经抢救脱险,身上有一块弹片一直未取下。如今,该处已经有简易的乡村公路穿越。
更多资源县新闻请关注:丹霞资源微信号 ,danxiaziyuan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当前位置:>>>>>>正文
自驾重走长征路寻访专集(30)――过资源县、龙胜县(组图)
作者:田竞
浏览次数:
&&& 红军墓,红军岩,瑶胞诗刻
&&& 我们跟随中央红军通过广西群山、西进湘西的脚步,插向西南方向,往湖南通道县方向。
&&& 行驶路线:我们从兴安县华江瑶族乡千家寺出发,沿头一天的来路回到N坪街左转去资源县城,然后走[X144]县道一路寻访,到资源县城。
&&& 上[G321]国道向西,再上[S202]省道向北,最后沿[X134]县道向西南,去千家寺。参考路线如下(中括号内是公路编号,地名之间的数字km是两地之间行驶的大约公里数):
&&& 华江瑶族乡千家寺[X134]7km→N坪街路口左转上[S202](往资源县方向)35km→中锋收费站10km→资源县城2km→左转上[X144]过风雨楼7km→车田乡革命烈士纪念碑(五排河)5km→老路(新路修好未放行)5km→岔路口左行(往两水方向)1km→两水乡左转去幼儿园(山道到浔源革命烈士纪念碑)1km→返回[X144]去河口10km→河口岔路口左行9km→进入龙胜县境7km→江底乡9km→岔路口靠左(路边是白面瑶寨)1km→红军岩(红瑶寨)3km→龙胜革命烈士陵园11km→龙胜县城
&&& 红军足迹:(中央红军继续向西,在桂西兴安县、资源县、龙胜县的大山中西进)
&&& 从日起,中央红军挺进越城岭山区,翻越老山界,转战资源县、龙胜县的越城岭腹地车田、两水、江底、马堤、芙蓉、广南、龙坪等地,至12月14日全部进入湖南通道县境。
&&& 12月3日,红八军团在马岭分两路前进,其主力经岔岭、华江的高寨、潘家寨,从梯子岭翻越老山界,另一路经李家田屋后翻越老山界到塘垌(今资源县境)。红五军团由枫木到达华江锐炜。
&&& 从4日至8日,中央红军3万余人分别从不同的线路翻越了老山界(湘、桂、贵各地都自认是“老山界”,它已不是准确的地名)。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党和红军领导人都步行翻越。
&&& 12月4日,中革军委发布《后方机关进行缩编的命令》,命令缩小军团、师级的直属队,取消师的后方机关及兵站,将所有后方机关直属队多余人员全部编入作战部队,立即检查、抛弃和销毁不必要的担子。中央军委第一纵队经马岭移至华江塘坊边、六垌地域,下午从兴安县的千家寺和塘坊边出发开始翻越老山界;第二纵队移至水埠塘。红一军团主力及九军团进至资源小地、车田、y水、打水铺一带,一部前出至社水。红三军团进至华江锐炜、广塘、千家寺,红四师前出到金石乡中洞,红六师在华江南上土地堂配备警戒,红五师由洛江、大枫桥、岭脚底开到华江锐炜。
&&& 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是中央红军长征进入的第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
&&& 12月5日,中央军委第一纵队越过老山界,抵达塘垌(塘洞)(猫儿山西侧,今属资源县)。第二纵队由华江锐炜向老山界进军。红一、九军团主力为右队翻越越城岭(老山界)进至资源社水、y水、茶坪一带。红十五师及红九军团一部进至车田。红三军团主力进至金石中洞(包括佑安、新文),留一个团在洞上警戒,红四师十二团越过才喜界隘口,傍晚前出到龙胜县江底矮岭、泗水周家一带警戒。红五、八军团进到水埠塘、千家寺、雷霹洲地域,对司门前、锐炜及大埠头方向严密警戒。与此同时,桂军一个团从小道偷袭驻在千家寺的红五军军团部,红军仓促应战,边打边往老山界撤退,红十三师三十八、三十九两团被桂军截断,三十八团半夜组织突击队沿河突围,到塘坊边与主力会合,三十九团迂回水埠塘回归主力。
&&& 12月6日,中央军委第一纵队从资源县塘垌经满山溪、猴背、花桥到达龙胜县江底,并在江底打开了大地主曾祝远的谷仓,将数千担粮食分给贫苦农民。中央军委第二纵队翻越老山界抵达塘垌。红一、九军团主力进至皮水隘地域,留第十五师在社水、y水一带,另一个师前出至横水寨。红五军团十三师三十七团、八军团及中央干部团扼守老山界;红五军团另一部进抵中洞。
&&& 同日(或是7日),红三军团在中洞留下六师向大溶江、灵川方向警戒,其余分三路向龙胜县前进:一路经竹林界、翻越才喜界到达江底矮岭村;一路(军团直属队及五师)经乌石界、温水江到达李江;一路(四师)经懵懂界、中村到达李江,接着又从矮岭村、李江进至河口、八滩地域。红军经过才喜界的一路部队(团长姓冯),得到瑶族农民盘桂荣等人的帮助,通过喊话,使守在才喜界(老山界附近另一山峰)的民团放下武器,拆除寨墙,让红军一枪未发通过了才喜界险隘,并捕获民团队长刘金发执行枪决。其中,红三军团四师十二团作为先锋从兴安县中洞出发,越过才喜界,于当天傍晚进入江底乡的矮岭和泗水乡的周家等地。
&&& 12月6日至11日(14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从兴安、资源及湖南城步分三路进入龙胜东北部,经过江底、泗水、马堤、平等、飘里等5个乡45个村。在马堤、河口等处与国民党桂系军队发生过激战。
&&& 12月7日,中央军委第一纵队仍在江底,第二纵队抵花桥、猴背。红一军团主力部队进入芙蓉抵达白竹坪地域,余部西进至湖南城步县的蓬洞、杨梅坳地域。红三军团四师进至里排、河口、八滩,架设浮桥渡过桑江河,其十二团抵达赛纳(今泗水街)警戒;红三军团直属队及五师抵达龙胜江底、泥塘;拖后的六师于下午取道才喜界、黄家寨、黄毛坪抵达龙胜矮岭、河口。红五、八军团主力到达塘垌,红五军团十三师三十七团、红八军团一部分及保卫团仍扼守老山界,掩护军委一纵队在江底休息和二纵队西进。同日,红三军团六师最后一支部队从金石中洞出发时,桂军四十四师一个团从溶江追上来,在江洲门遭红军后卫阻击,激战两个多小时,将桂军击退;当红军向竹林界撤退时,桂军又追了上来,见红军居高临下无可奈何,就开炮轰击,炮弹落在山下的文家洞村里,引起该村大火,烧毁20余家民房。至下午5时,红六师取道才喜界至矮岭与马堤河口间宿营。
&&& 12月8日,中央军委第一纵队从江底出发,经地林头、龙塘坪,翻越黄强界进至洛岩、东寨。中央军委第二纵队从资源县花桥、猴背出发,经界牌到达龙胜县江底。红一军团进至鸡公界、甘蔗水地域,其两个师推进至江头司(城步县界)、横水寨地域。红三军团主力进至里排、马堤,红六师在矮岭与马堤河口地域迟滞追敌后进入龙胜县地域;四师十二团在赛纳与桂军第十九师第五十六团激战一小时。扼守老山界的红三十七团、红八军团一部分及中央干部团奉令撤往塘垌和江底,接着进入龙胜县地域。至此,红军全部离开了兴安县境。红一军团军团部和一师、红九军团由城步县茶园出发,进攻江头司,然后转回经五团、芙蓉、布弄、中洞,到达里木、白竹坪一带。红五、红八军团分别从资源县塘垌、满山溪出发,经花桥、猴背、界牌,抵达龙胜县江底、龙塘坪一带。
&&& 12月9日,中央军委第一纵队经城步县五团、翻越九斗界到龙胜县伟江乡洋湾、潘寨宿营。中央军委第二纵队从田湾、塘房出发,到横水、芙蓉宿营。红一军团军团部和一师、红九军团翻越新坳界,经东社、昌背抵达广南、平等一带,其二师进至木路口及其以西地域,十五师进至鸡公山。红三军团主力从里排、马堤出发,经牛头、百湾至郎其、大湾、新寨、老寨一带;五师完成扼守马堤通往碧林要道任务,于下午撤至碧林、白岩。红五、八军团由江底一带出发,推进到东寨、洛岩、里市、芙蓉一带。
&&& 12月10日,中央军委第一纵队翻越鸡心界,经太平、平坳抵达平等乡龙坪寨,毛泽东、周恩来、邓发等领导在此宿营,毛泽东宿吴勋老家。中央军委第二纵队抵达广南寨宿营。红三军团主力经凉坪、平黄到达江口;五师经石京、江口与主力会合。红一军团军团部和一师、红九军团经寨江冲,翻越广西壕隘,进入湘西绥宁县流源地域(今属通道县),其一师经长安堡进至通道以南地区双江口与军团部会合。红五军团经城步县五团翻越九斗界,到达潘寨宿营。红八军团沿中央军委第二纵队路线抵达昌背、广南宿营。
&&& 本来我们今天的第一目标是“老山界”,响当当的名字,但是――梦想没有成真!
&&& 老山界从湖南延绵至广西数百里,红军翻越老山界,左路从广西境内的猫儿山地段翻越的,右路则是从湖南境内的猫儿山地段翻越的。
&&& 关于老山界:
&&& 1934年,从12月3日到6日,中央红军翻越了长征途中的第一座高山――越城岭的老山界。
&&& “老山界”名声极大,因时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的陆定一回忆中央红军翻过老山界的同名文章《老山界》而名噪天下,文中称老山界为红军“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赞其有“泰山之雄,华山之险,庐山之幽,峨眉之秀”,在红军过了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之后,才觉得老山界是红军所走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大山。文中描述的红军行军时壮观的景象令人难忘――摘录陆定一《老山界》文中段落:
&&& “我们决定要爬一座三十里高的瑶山,地图上叫越城岭,土名叫老山界。
&&& 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按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
&&&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象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象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象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象春蚕在咀嚼桑叶,象野马在平原上奔驰,象山泉在呜咽,象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
&&& 走了不多远,看见昨晚所说的峭壁上的路,也就是所谓雷公岩的,果然陡极了,几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多宽;旁边就是悬崖,虽然不很深,但也够怕人的。崖下已经聚集了很多马匹,都是昨晚不能过去、要等今天全纵队过完了再过去的。有几匹曾经从崖上跌下来,脚骨都断了。&&& ……
&&& 这很陡的山爬完了。我以为三十里的山就是那么一点;恰巧来了一个瑶民,同他谈谈,知道还差得远,还有二十多里很陡的山。
&&& 路上有几处景致很好,浓密的树林里,银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清得透底。
&&& 到了山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我忽然想起:将来要在这里立个纪念碑,写上某年某月某日,红军北上抗日,路过此处。……
&&& 老山界是我们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但是我们走过了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以后,才觉得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
&&& 实际上,“老山界”是一段由桂西北延绵至湘东南的山脉(越城岭),不是具体的一个地点,当年红军是分为多路翻越老山界的。现今发展红色旅游,桂、湘、黔三地纷纷打出“老山界”名牌,在西起雷公山,东到越城岭范围的南岭,只要红军翻越过的山,都会被称之为“老三界”。
&&& 先说一下地理概念的“老山界”。“老山界”――越城岭,又名瑶山,古称始安岭、临源岭、全义岭,当地俗称“老山界”,位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资源县、兴安县、龙胜县、灵川县交界之地和湖南省交界处,属南岭之一,与湖南城步县的南山交叠,延伸至贵州省通道县境。山脉长约200千米,呈东北-西南走向,为花岗岩断块山;南面主峰猫儿山,号称华南第一峰,最高海拔2142米,北面主峰真宝顶,海拔2123米。越城岭山脉是浔江、漓江、资江、柳江(五排河)三江的发源地。
&&& 在贵州省黔东南境内也有一个地方叫“老山界”的,属雷公山山脉尾系,起源于雷山,经雷山、榕江延绵入剑河县境南偏西,与黎平县交界。主峰位于剑河县南哨乡境内,海拔1589米,距县城约80公里。山脊为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分水岭,亦是黎平县与剑河县县界。老山因原始森林茂密而得名,界顶面积约7公里。
&&& 目前,在广西资源县猫儿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内竖立着“老山界”碑及纪念碑亭(中央军委第二纵队翻越的高峰处),在湖南城步县南山景区也竖立着“老山界”碑,在湖南东安县舜皇山国家森林公园内竖立着陆公亭(陆文《老山界》中所描述的红军翻过老山界的几个具体地点,如“雷公岩”、“塘坊边”、“雷霹岭”等也在该公园),而在贵州黎平也有“老山界”纪念碑。
&&& 这让重走长征路的同志们有些迷惑了。已知驾车可以靠近的地点有三处:广西猫儿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电话);湖南舜皇山国家森林公园;湖南城步县南山风景名胜区。分别叙述如下。
&&& 猫儿山国家自然保护区:自驾到达兴安县华江乡千家寺→高寨(红八军团经过的地点),就只能乘坐景区观光车游览了,典型游览路线:山门→竹海梯田→九牛塘→红军亭(陆定一题字碑)→安塘平(千手观音庙)“老山界”界碑→铁杉公园→美军飞机失事记事碑→财神爷→山顶,需要大半天时间。景区内当年红军过山的三条小路由于太险(其中最艰难的是雷公岩、百步陡又名一百零八步,近80度的108级石台阶,旁边就是百多米深的悬崖),己封堵了。2013年在招标,项目“广西兴安县红军长征突破湘江老山界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据说,景区开发了部分徒步红军长征线路。
&&& 《红军长征史》(中共党史出版社)载,红军经过的老山界“山路险陡,很多悬崖峭壁,靠几根圆木架成的栈道通过。这种栈道没有栏杆,长满青苔,走在上面又滑又晃,使人头晕目眩,胆战心惊。除栈道外,还有很多险道,伤病员们都下了担架,由其他的同志背着或搀扶着走。有几匹马踏空了脚,摔下了万丈深渊。”
&&& 老山界碑刻着陆定一的题词:“泰山之雄、华山之险、庐山之幽、峨嵋之秀”。
&&& 《老山界碑记》如下:
&&& “老山界系猫儿山之主要山脉,海拔为一八六米,这里山势巍峨,道路崎岖,古林参天,山花烂漫,云遮雾绕,流水潺潺,集泰山之雄,华山之险,庐山之幽,峨眉山之秀于一体,可谓四山荟萃,南国一绝。公元一九三四年十二月四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率中国工农红军中央纵队及红五、红八军团北上抗日,路经此地,在当地瑶汉人民帮助下,乘夜分三路翻越老山界,沿途备尝艰辛,历经磨难,陆定一先生忆及当年之伟大壮举,欣然命笔写下了著名的篇章《老山界》并望在此立碑纪念,以供世人瞻仰,遵循前辈嘱托,缅怀红军业绩,特建此碑勒石为证。”
&&& 塘洞村李洞屯位于猫儿山景区西部山脚下,是猫儿山经雷公田下山的必经之处。当地人说,山上的雷公寺是毛泽东与贺子珍当年的歇宿之所。
&&& 舜皇山国家森林公园:自驾到达湖南东安县大庙口镇→紫云村到舜皇山景区。
&&& 舜皇山,老山界中部(湖南),舜皇山国家森林公园老山界景区打造“重走老山界红军路”弘扬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经典红色旅游区,修建了陆公亭、红军长征纪念馆、红军长征线路及沿岸景点开发。陆公亭位于舜皇山国家森林公园娥皇溪的红军路上,该亭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纪念率领“红章”纵队经过此地的陆定一同志诞辰90周年于1995年兴建。舜皇山是中央军委两个纵队和红一方面军的第五、八军团先后从广西兴安县境内的千家寺和塘坊边出发,分两路翻越老山界之处。陆定一同志的革命回忆录《老山界》文中描述的红军过老山界的几个具体地点,如“雷公岩”、“塘坊边”、“雷霹岭”等都在舜皇山国家森林公园内。日晚,兴安县近千名党员手持火把“重走长征路、翻越老山界”,重现陆定一在《老山界》一文中描写的“之”字形火把队伍的壮观画面。
&&& 南山风景名胜区:自驾往城步苗族自治县南山风景名胜区。
&&& 途中有纪念碑“中国工农红军于日从经过此地”,陆定一题字“老山界”。
&&& 位于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境内的“老山界”在去南山风景名胜区途中,有15公里的盘山公路。途中有“南山风景名胜区”指示路牌、往“南山20km/城步43km”路标、江头司村、南山风景名胜区大门、老山界碑、大丫口日出碑、湖和蒙古包。
&&& 再之后红军到了贵州黎平(真正的老山界地盘,所以黎平也有“老山界”纪念碑)。
&&& 我们原本想上老山界这个小时候就知道的长征著名地,但经过仔细论证,得知老山界已被纳入猫儿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中,驾车不能入内,在高寨就得换乘景区的游览车,最顺利的情况下,也得花费大半天时间,还不允许徒步走完红军当年的长征步行线路。我们的选择只能绕行。
&&& 离开华江瑶族乡千家寺,我们绕道资源县城,然后去龙胜县城。好在途中的山道还不算险恶。
&&& 在[S202]省道的路口向北,往资源县城。随后经过中锋收费站。
&&& 在资源县城县城里,经过双龙风雨桥(廊桥)下,走[X134]县道向西南,往龙胜县城方向。
&&& 注意,在去往“车田”的路口左转。
&&& 看见“养牛坪高架桥”的路标,即可在路右边的“苗家餐馆”门前停车。
&&& 餐馆里的正厅墙上挂着大幅的毛主席画像。
&&& 在餐馆里休闲的苗族乡亲们看见我们很高兴,指点我们说,这里是五排河边,路对面山坡那里立着革命烈士纪念碑。
&&& 在“苗家餐馆”对面的山坡上,竖立着中共资源县委员会、资源县人民政府于2013年12月敬立的车田乡革命烈士纪念碑。纪念碑后面是一排烈士墓。
&&& 车田乡革命烈士纪念碑的碑文所载:一九三四年九月、十二月,红六军团北上抗日,中央红军长征先后经过车田。由于敌人围追堵截,残酷清剿,于境内牺牲红军无名烈士共一百四十七名,因伤残流落红军战士六名,逝后葬于当地。
&&& 此外,解放战争期间成立的“桂北人民翻身队资江部队”牺牲的队员、车田籍志愿军战士等集中安葬(迁葬)于此。
&&& 我们继续往龙胜县城前进。在路标指示距离龙胜还有六十多公里的时候,因为塌方,新修的路被封堵,只能左转走原来的老路。
&&& 经过两水苗族乡,在村头左转进入狭窄的水泥路面山道。
&&& 这么窄的山道,就怕会车。好在行驶了不到一公里就到达了两水乡中心幼儿园。
&&& 为什么到幼儿园啊?因为幼儿园离浔源革命烈士纪念碑最近,还因为只能在幼儿园的院子里才能有停车的地方。
&&& 幼儿园的老师领我们爬上山坡,来到浔源革命烈士纪念碑前。这个纪念碑和前面我们看到的车田乡革命烈士纪念碑样式相同,纪念碑后面也是一排烈士墓。从规模和样式上看得出来,车田乡、两水乡的革命烈士纪念碑是由资源县统一建立的。
&&& 纪念碑是中共资源县委员会、资源县人民政府于2014年4月敬立的。浔源革命烈士纪念碑的碑文所载:今两水、河口,史统称浔源。当地具有光荣革命传统,为解放战争游击革命老区。一九三二年桂北爆发反对国民党黑暗统治瑶民起义,当地瑶民高举义旗,踊跃参与。 一九三四年十二月,中央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翻越老山界后,途经浔源崖壁山、灰山、高壁山、大湾、塘洞、河口、猴背等地,因敌围追堵截及残酷清剿,共有四十八名无名红军烈士牺牲,被群众就地掩埋。因伤残流落当地红军战士九名,逝后安葬于当地。
&&& 此外,日寇杀害的村民、解放战争期间成立的桂北翻身队群力部队牺牲的队员等也集中安葬(迁葬)于此。|<<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下一篇:无
loading...评论加载中...
??????????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中 国 红 色 旅 游 网 版 权 所 有,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建议使用分辩率浏览本站,16位以上颜色,IE5.5以上版本浏览器长征中的铁流后卫-------董振堂和他的红五军团
我的图书馆
长征中的铁流后卫-------董振堂和他的红五军团
&&&&&&&&&&&&&&&&&&&&&&&&&&&&&&&&&&&&& 长征中的铁流后卫
& & 董振堂,1895年出生于河北省新河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自幼跟父亲习武,中学毕业时获得“优秀模范”称号。1920年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学习,毕业后加入冯玉祥的西北军,曾参加推翻贿选总统曹锟的北京政变。1926年9月参加五原誓师并任国民联军第四师第十二旅旅长,参加了北伐战争。1927年任第三十六师师长。
& & 1930年中原大战后,冯玉祥下野,冯部黄河以南的残余部队被蒋介石收编调往山东济宁地区,董振堂任改编后的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第二十五师七十三旅旅长。1931年春,蒋介石下令调二十六路军南下江西进攻红军。二十六路军被拉上战场,参加对中央苏区发动的第二次“围剿”。
& & 日,董振堂和赵博生、季振同、黄中岳等一起,率第二十六路军1.7万名官兵举行了震惊中外的宁都起义。起义部队被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董振堂任红五军团副总指挥兼十三军军长,1932年5月升任红五军团总指挥。
& & 1932年4月,董振堂加入中国共产党。日至2月1日,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召开。会上,董振堂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
& &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长征途中,不仅要与前进道路上的雄关要隘作斗争,而且还要打破敌人重兵的围追堵截。为了红军主力的安全转移,不但要有一支英勇善战、攻无不克的前锋部队,更需要有一支勇敢坚定、能攻善守的后卫部队。
& & 中革军委经过反复考虑,最后决定将这一异常艰巨的任务交给红五军团,由它掩护全军突围西进。
& & 11月28日,湘江战役全面打响。
& & 董振堂率部在蒋家岭、永安关、雷口关等地,浴血奋战数昼夜,挡住了十几倍于己的追敌,掩护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主力安全渡过湘江。红五军团为此付出了重大牺牲,由1万余人锐减到不足5000人。
& & 中央红军巧渡金沙江时,红五军团奉命扼守石板河阻击追兵。他们在崇山峻岭中与国民党军奋战九天九夜,像一道铁闸一样,紧紧把10多万国民党“追剿”部队堵在了仅有的一条道路上,保证了中共中央的安全。红军主力渡江后,红五军团交替掩护撤离了石板河,顺利渡过金沙江。完成渡江后,他们凿沉了渡江的7条木船,对尾随而来的敌人关上了追击的大门。
& & 1935年8月毛儿盖会议后,中共中央决定将红一、四方面军混合编成左、右两路军共同北上。1936年1月上旬,红五军奉命同红四方面军的第三十三军合编为红军第五军,董振堂任军长。同年6月,红二方面军到达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师。之后,红二、四方面军共同北上。
& & 1936年10月,为阻止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国民党军对红军进行全面进攻,红五军激战华家岭,2000多名指战员伤亡,其中,副军长罗南辉及887名指战员牺牲。
& & 董振堂率领红五军屡立战功,红五军因此荣膺“铁流后卫”的称号。
& &&“誓与高台共存亡”
& & 1936年10月下旬,红四方面军2万余人,奉中革军委指示西渡黄河,进军甘肃河西走廊地区,执行宁夏战役计划。董振堂率领所部参加了攻占山丹、临泽、高台等县城的战斗。12月,董振堂成为中革军委23名委员之一。日,董振堂率红五军一举攻占了甘肃高台县城。
<FONT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color=#月20日凌晨,马家军从四面八方同时开始攻打高台县城。
& & 西门被敌人攻破后,董振堂心急如焚,他带领二三十名战士来到东门。董振堂没走多远,就撞见杨克明搀着浑身是血的十三师师长兼四十五团团长叶崇本过来。董振堂抢上前去,双手扶住叶崇本。身负重伤的叶崇本望着军长,无力地说道:“军长,对不起,我……”话没说完,头就倒在了一边。叶崇本牺牲后,董振堂立即把骑兵团长吕仁礼从北城叫到东城楼上,大约是早上7点,他眼里满含悲愤地命令道:“要把东城门守住,坚决战斗到最后一个人!”
& & 吕仁礼内心十分清楚,自己的两个骑兵连是军长手里最后一张牌了,因此他焦急地说道:“军长,突围吧,现在走还来得及呀!”
& & 董振堂横眉一皱,没有言语。
& & 吕仁礼明白了,军长是铁了心要与高台共存亡了,于是胸脯一挺,掷地有声地回答道:“军长放心,我们一定坚决守住阵地,战至最后一个人。”吕仁礼立即带两个连到东门,执行坚守东城楼的任务。
& & 将东门的防务交给吕仁礼后,董振堂就匆匆带着警卫排赶往西门。因为要想收拾残局,只有重新夺回西门。此时,红五军指战员在城墙上和街道里与敌人展开了白刃战。枪声、喊杀声响成一片,大街小巷血流成河,遍地都是双方伤亡人员,整个高台城笼罩在悲壮的气氛中。
& & 没走多久,从大街西面冲过来十几个敌人,警卫排战士沉着还击,打倒了冲在前面的几个。杨克明见事情紧急,冲着警卫排长喊道:“保护董军长向东门突围,我在这里拖住敌人,快!”
& & 董振堂举着手枪吼道:“城都丢了,还突什么围,我董振堂誓与高台共存亡!”说着就要冲上去。
& & 杨克明流着泪一把拽住董振堂恳求道:“军长,十三师的叶师长、朱政委他们都牺牲了,你去了也没用,敌人进来太多啦!都是那帮收编的民团分子反水,打开了城门。快走吧,五军少不了你,临泽还有一个军部呢。只要你在,五军还会发展壮大,为了五军,你也要活着冲出去呀!”
& & 董振堂把杨克明往旁边一推,从警卫员手中抢过一把大刀喊道:“警卫排,跟我上!”
& & 杨克明再次拦住董振堂,苦苦恳求道:“老董,现在不是逞英雄的时候,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五军是你在宁都起义时带过来的,不能在这里被灭了。你活着,就有希望,别耽搁了,快走吧!”说完使劲推了董振堂一把,随后冲身旁的警卫战士吼道:“你们这是怎么啦?快保护好军长撤往东门,听到没有!”战士们这才架起董振堂向城东方向奔去。
& & 杨克明回过头来,拔出手枪带着身边的几个战士迎着敌人杀了过去。
& & 马家军几次攻击受挫,立即改变打法,弃马徒步从四周包抄上来。几个回合过后,战士们越打越少。
& & 董振堂和杨克明分手后,率领剩下的战士顽强抗击着马家军的轮番冲锋,战斗进行得异常惨烈。持续了几个小时后,敌人仍没攻下东门。此时,敌人急了,组织敢死队再一次扑上来。董振堂同战士们挥刀与敌人作最后的拼杀。很快,身边的战士陆续倒下,董振堂身边只剩下五六个战士了……
& & 后据汕头军分区副司令员、时为红五军军部警卫员的林炳才回忆:这时,董振堂带着二三十个人迅速上了东城楼。在城楼上,董振堂组织指挥部队继续抗击敌人。由于东门原来已堵死,出不去,董军长又指挥部队沿着城墙往东北方向冲,又因敌人阻击,不得不退了回来。就在这紧急关头,董军长在城楼上,进行了血战动员。他说:“共产党员们,干部们,敌人上来了,为了民族和人民的解放,我们要血战到底!”说完后,便冲了出去。战士们紧跟着董军长,从东城楼沿着城墙向东南角冲去。就这样,董振堂指挥部队和敌人反复冲杀9次之多,敌伤亡200余人。就在这激烈的战斗中,敌人的一颗子弹飞来,董军长被打中,只见他身子一晃,就从城墙上摔到了城墙下。
警卫员林炳才一见军长摔下,也沿城墙外滑了下去。接着,寇惠民科长和几个战士也跟着滑了下去。
& & 他们几个到了城墙下一看,董振堂灰色的衣服已染满鲜血,躺在离墙脚几米远的地方。林炳才扶着董振堂的头,让他半躺着。参谋孔建光把军长的衣服撕开一看,子弹从左胸穿过,鲜血直流。这时,军长已昏迷过去,几个战士摸着他的鼻孔大叫:“董军长,董军长!”听到战士们的喊声,董振堂慢慢睁开眼睛,用微弱的声音对战士们说:“我不行了,别顾我了,你们赶快走吧,不走就冲不出去了!”他断断续续地讲完后,头一歪,就停止了呼吸。战士们围着军长的遗体,本想把军长的遗体抬走,但已经来不及了。这时,天已亮,敌人又冲过来了,战士们不得不放下军长的遗体,与敌人展开殊死的肉搏……
& & 董振堂牺牲后,敌人残忍地将他的头颅割下来,挂在高台县城东城楼上示众。
& &&关于董振堂的牺牲,说法不一
& & 《高台文史资料》第一辑《红五军血战高台前后》记载:“董振堂手握双枪,和他身边仅有的四个同志边打边冲到城东南角,两名同志不幸牺牲,董振堂同志也腿部中弹负伤。不得已,三人一起跳下城墙。董振堂同志又摔坏了腰。他们爬行了数十米,敌人前堵后追,一位同志又壮烈牺牲。这时,董振堂同志命令身边仅有的一位同志赶快突围,自己作掩护。这位同志坚持与他一起走,董振堂同志说:现在活一个同志就留一颗革命的种子,快撤。这位同志含泪离去。敌兵高叫着'捉活的'围了上来,董振堂同志将左手枪弹尽数射向敌人,右手持枪对准胸膛,壮烈殉职。”
& & 《西路军魂》记载:董振堂中弹后“从城上跌下,又摔伤了腰。他爬起来半跪着,举起手枪向马家军射击。左手手枪子弹打完了,他右手拿起手枪,将最后一粒子弹,射进了自己的胸膛”。这一说法也是高台民间流传最广的关于董振堂牺牲的经过。高台民间都说董振堂是个双枪手、神枪手。
& & 《西路军》记载,原马步青骑兵五师参谋处主任吴辑庠作了如下交代:董振堂将军率部突围,跳城而下,不幸摔断腿部,遂高呼共产党万岁,自己用手枪壮烈殉职。之后,马步青令马禄割下董振堂的人头,送到凉州,由河西医院院长张琪用酒精泡在大玻璃盒内,准备送往南京请功,但以后却没有送往南京,令特务团团长马阁麟制作了一个木匣子,埋在武威城墙下某处了。
& & 《西望祁连》中记述:“有人说,董振堂是在城墙上指挥战斗,不幸中弹跌下城墙,遂让一名甘肃籍的警卫员帮他结束自己的生命。”
& & 日《青海日报》的一则消息报道,马炳臣在给马步芳的电报中称:“伪军长董振堂确被我军斩毙,首级已获得,公认无误……”
& & 马步芳所著的《剿匪概述》对董振堂牺牲的记述是:“击毙匪首董振堂……”
& & 马家军占领高台后,敌前线总指挥马元海向马步芳发了急电:“高台匪全部消灭,匪军长董振堂和政委陈等阵亡。”马步芳据这份电报上报蒋介石、何应钦等。电报中未用“击毙”的字样而用“阵亡”这个中性词,颇耐人寻味。
& & 综上所述,董振堂的牺牲有四种情况。一、中弹后跌下城墙牺牲。二、中弹后跳下城墙或突围中带伤双枪射击敌人时用最后一颗子弹自杀殉职。三、负重伤后让警卫帮他结束自己的生命。四、被敌人杀害。
& & 笔者认为,相比较而言,林炳才回忆的中弹受伤后跌下城墙牺牲的说法比较可信。林炳才时为红五军军部警卫员,离休前为汕头军分区副司令员。他是血战高台时的见证人。他在《回忆军团长董振堂二三事》一文中如是记述之后,众人一般采用此说。这一说法从马家军电报中“阵亡”一词也可得到印证。马家军的电报说“阵亡”,实际上就是承认董振堂不是他们马家军“斩毙”或者“击毙”的。自杀殉职和让警卫帮他结束自己的生命的说法可能性不大。双枪并举射击敌人后自杀殉职这种说法,在当时参加过高台血战的红军的回忆录里面都没有出现过,此说一般出现在再生性的文章和书刊里面。至于让警卫帮他结束自己的生命一说,按照常理判断是没有这种可能性的,况且这种说法本身没有有说服力的材料能证明。
至于“击毙”、“斩毙”之说,纯属马家军为邀功请赏而夸大其词,因为敌我众多的材料里面此说只此一家,别无他证。马家军“阵亡”的电报对此说也是一个否定。况且,马家军官兵若“击毙”董振堂这样的红军高级将领,必会受到重赏和升迁,但实际并无此种情况发生。
& & 折身沙场寻常事,何必马革裹尸还!董振堂大无畏的革命英雄形象是在长期的斗争中逐渐形成的。他牺牲后,身首异处,至今也未找到其遗体。但无论怎样,董振堂的牺牲都是英勇的、壮烈的,他的形象都是高大的。正如长征前夕他和刘伯坚谈心时说的那样:“刘主任,请党相信,无论怎么艰苦的条件,无论怎样残酷的战争,无论怎样险恶的形势,我董振堂都是一名共产党的红军战士,生是共产党的人,死是共产党的鬼,我决不会做出对不起党,对不起革命事业的事来。”董振堂以身殉职,践行了自己的诺言。
& &&“坚决革命的同志”
& & 董振堂壮烈牺牲的噩耗传出后,红军为之震动,延安为之震动。
& & 在为董振堂举行的追悼会上,毛泽东深情地讲道:“他是一个好同志,是一个坚决革命的同志……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我们的革命队伍就是需要这样的同志……”
& & 董振堂的战友们也始终在怀念他。1946年,刘伯承、邓小平将董振堂的堂兄接到晋冀鲁豫军区司令部,详细询问遗属情况,随后派人将烈士流落到安徽的遗孀贾明玉一家接回冀南,后由宋任穷派冀南军区领导给了房子、几十亩地及60万边币。
& & 1957年,高台烈士陵园建成。陵园内建立了“董振堂同志纪念碑”和“中国工农红军四方面军第五军阵亡烈士公墓”。园内董振堂纪念亭柱上的楹联是:宁都豪气千秋在,高台雄风万古传。亭内纪念碑正面镌刻着隶书“董振堂同志纪念碑”,北面镌刻着360余字的《董振堂烈士传略》。当年董振堂的上级领导、红军西路军总指挥徐向前,题写了别具一格和饱含深情的挽词:
& & 振堂、海松、厚发、启华、义斋及西路军牺牲的诸烈士们:
& & 你们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劳动人民的利益坚韧不拔、自我牺牲的精神和英雄气概是我军无上的光荣。
& & 徐向前敬挽
& & 1958年,周恩来指示,把董振堂的遗孀贾明玉接到北京,在北京展览馆路分给了两套住房,让她和女儿董光苔一起生活,并由总政照顾,颐养天年。
& & 1962年,叶剑英写了一组《建军纪念日怀战烈》的诗,分别对刘伯坚、赵博生、董振堂、左权、陈赓表示深切怀念。其中写董振堂的一首是:
& & 英雄战死错路上,令我深怀董振堂。
& & 猿鹤沙虫经世换,高台为你着荣光。
& & 日,兰州军区政委、曾任红五军团第十五师(原少共国际师)政委的萧华,来到高台悼念董振堂及西路军烈士。回忆起当年的战友和兄长(董振堂比他年长21岁),他不禁涕泪沾襟,写了两首诗:
& & 肃立高台悼忠魂,犹闻宁都号炮声。
& & 击案愤起千城将,振国英雄拭雱锋。
& & 战死错路志未酬,留取碧血化红旗。
& & 七天七夜一部书,悲壮千古泪沾襟。
中共着名“五老”之一谢觉哉的夫人、全国政协委员王定国于1983年重返河西祭访高台烈士陵园时写下了一首《癸亥年七月二十四日重返甘肃》:
& & 四十七年前,边陲起黑烟。
& & 董杨算俊杰,为国把躯捐。
& & 英雄儿女战,声震祁连巅。
& & 雪压青松翠,风吹赤旗鲜。
& & 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从张掖来到高台烈士陵园。在烈士纪念堂,面对红五军军长董振堂的遗像,胡耀邦凝视了好大一阵子,说道:“董振堂是个人才,是一位好同志。”在松柏掩映的红五军烈士公墓前,他详细观看了墓碑,并绕墓一周。在董振堂、杨克明烈士纪念亭前,胡耀邦默读了烈士生平介绍。胡耀邦在座谈时说:“董振堂是个好同志,应该搞董振堂同志的塑像,要用大理石搞好。”
& & 解放军艺术学院原院长魏传统曾是西路军的一员。1986年,他重返河西走廊等地时,于8月30日在高台烈士陵园题词并写下了一首《董振堂杨克明同志千古》的诗:
& & 昔言讲学设高台,未料城崩动地哀。
& & 董杨血战抛头颅,此来含情尤缅怀。
& & 日,红军老战士、南京军区炮兵顾问、少将陈靖离休后来到高台时,面对董振堂烈士被割下的头颅照片,感慨万端,写下一首《七律·高台怀古》:
& & 黑水河畔苦思寻,难忘滔滔烈士魂。
& & 西去艰难勇碎骨,东返险危敢粉身。
& & 正确使命正确路,英雄军队英雄城。
& & 高台城头当高瞻,荣光首属红五军。
& & 怀念、哀思无穷尽。老战友们为什么这样怀念他?一是因为董振堂是红军中的名将,屡立奇功,只可惜英年战死,壮志未酬。二则董振堂一向以善打恶仗、硬仗而闻名,讵料形势发生变化,敌我力量悬殊,“战死错路”,英雄遗恨,也使幸存者每每扼腕沾襟。三为董振堂之死固然不失名将的英雄气概,但过于惨烈、悲壮,使得老战友们感怀万端。董振堂之死,诚如萧华诗云:“悲壮千古”!
& & (作者注:叶剑英诗和萧华诗中都有“战死错路”一说,这是受当时历史的局限所写的。随着西路军问题研究的逐步深入,这一说法已经欠妥。但为了尊重原着,仍然引用原文,特作说明。)&&&&&&&&&&&&&&&&&&&&&& 红五军团四位领导人的悲壮的人生历程&&&&&&&&&&&&&&&&&&&&&&&&&&&&&&&&&&&& <FONT style="FONT-SIZE: 14px" color=#1年12月14日,被蒋介石驱入江西“围剿”红军的原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一万七千余人,在该军中共特别支部的策动、组织与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指导下,由赵博生、董振堂、季振同(冯玉祥的女婿)、黄中岳等人率领于驻地宁都城举行了中国革命史上著名的“宁都起义”,宣布加入红军,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季振同任红五军团总指挥,董振堂任红五军团副总指挥兼十三军军长,赵博生任红五军团参谋长兼十四军军长,黄中岳任十五军军长。以宁都起义部队为主组建的红五军团,在巩固、保卫中央苏区的斗争和红军长征以及在同张国焘分裂主义的斗争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他们中的大多数为中国革命事业壮烈牺牲了,为数不多的幸存者经过长期革命斗争的考验,不少人建国后成为各级党政军领导。而红五军团的四位卓越领导人,却有着不同的人生历程:赵、董血洒疆场,季、黄冤遭错杀。  赵博生——血染黄狮渡  宁都起义后,为了把这支旧军队改造成为真正为工农劳苦大众服务的革命武装,在中央军委的直接领导下,部队开往苏区的石城秋溪、龙冈、横江及瑞金壬田、九堡、沿坝等地进行整编。按照毛泽东关于建设红军的原则,首先确立党对这支部队的绝对领导,建立了政治委员制度,团以上设政治部,党支部建在连上。党派出大批优秀干部充实红五军团,任命肖劲光为红五军团政委,刘伯坚为政治部主任,黄火青为十五军政委。  这支刚刚起义过来的部队,虽然改称为红军,可是官兵们在思想、行为上,仍然表现出旧军队的许多陋习,不习惯红军生活,受不了红军的严明纪律约束,影响了部队官兵关系及战斗力。赵博生对此极为重视。他非常尊重党派到红五军团来工作的干部,不但注重向他们学习,尽力纠正旧军队中一切非无产阶级的思想作风和领导方法,带头拥护党对这支部队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改造,积极协助党组织和政治委员做好干部战士的工作,而且经常深入部队,与下级官兵同甘共苦,加强交流,告诫并鼓励士兵:“要遵守党的纪律,加强团结,去掉不良作风,这对我们长期生活在旧军队里的人开始可能不习惯,有不少困难,但是不要向困难低头,为了解救全中国的劳苦大众干革命,是至高无上的任务,我们的幸福日子,就在后头了”。  红五军团经过整编,部队政治素质和军事素质得到了较大提高,逐渐成为一支无产阶级的革命军队。赵博生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比较系统地学习了政治理论和军事知识。他认真研读了大量无产阶级革命书籍,深有感触,深受启发。他对周围的同志说:“我虽然在青年时代就立下了救国救民的大志,苦于没有引路人,自己摸索,奋斗了十几年,结果不是被人欺骗利用,就是孤军奋战,以失败告终。今天才算找到了出路,重见了光明。我赵博生愿将后半生为全国劳苦大众的翻身解放竭尽微薄之力”。  两个多月的整编结束后,赵博生偕同其他同志率领红五军团,和兄弟部队一道开赴前线作战。1932年2月,参加围攻赣州战斗。4月与一军团组成东路军,参加东征福建漳州战役。接着回师江西与红三军团会合,于7月间向粤北南雄挺进,在水口攻打广东军阀陈济棠部。8月,红一、三、五军团并肩北上,连克宜黄、乐安等县城;尔后,率部参加了攻克建宁战役。赵博生在每次战役中,都表现出一贯的勇敢、坚定、沉着。水口战斗中,他左臂受伤,同志们劝他下去休息,他说:“流血很少,微伤何足虑。”在他的感召下,全军战士奋起向前,重创敌军,有力地配合了一、三军团的反“围剿”作战。  赵博生还很注意在实践中学习红军的作战原则,做到果断、机谨、灵活。凡属重要战斗和关键时刻,他都亲临前线,周密部署,反复检查,亲自指挥。红五军团的战士在作战中非常英勇、顽强,尤其是马刀拼得敌军胆颤心惊。之前,苏区军民都说“一军团的冲锋,三军团的包抄”厉害,此后又加上了“五军团的马刀”。因指挥作战有功,红五军团成立一周年时,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下令嘉奖赵博生,并授给他一枚红旗勋章。  1933年初,蒋介石的主力第九十师,二十七师和十五师向金溪、南城一带苏区进犯。正图歼灭我红军主力一、三军团。为保障红军主力于黄狮渡歼灭敌人,赵博生奉命率四个团在长员庙吸引和钳制三倍于已的敌人。赵博生深感责任重大,带领干部战士亲临前线察看地形,缜密研究与部署战斗,告诫叮嘱指挥员,在长员庙利守难攻的地形上,要择险而守,要注意发挥老兵的长处,善挖战壕构筑碉堡,发扬我们善于防守阵地的作用。这次战斗事关全军胜利,必须要完成这次战役的光荣使命。  战斗开始后,敌人的进攻十分猖狂,先是集中大炮轰炸我军前哨阵地,然后发起连续数次进攻,但均被打退。此时,我军弹药所剩不多,到中午11时左右,敌人又向我左路发动进攻。赵博生很快意识到,如果敌人攻下右路一三五团的阵地,左路一二八团就有被包围的危险,要守住阵地是十分困难的。于是他立即命令一二八团“特务连立即出击,协助一三五团恢复阵地”。特务连多为身强力壮的老兵,武器配备较为精良,每人拥有大刀、手枪、冲锋枪三大件,战斗力较强。出击以后很快打退敌人,恢复了一三五团的阵地。赵博生把一二八团团长袁血卒找去说,估计敌人还会进攻一三五团阵地。一三五团阵地地势低,工事薄弱,战斗动作不熟。要他补充工事,形成扇面火力,注意节省弹药,他把指挥任务交给他的参谋。自己则亲赴一三五团这处最前线、最危险的阵地上。  敌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喘息,又立马集中力量向两翼阵地轮番发起冲锋。我守军战士子弹打完了,手榴弹扔完了,赵博生就指挥战士们用石块猛砸敌人,用写有“百战百胜”字样的斗笠装上鹅卵石回击敌人。部队伤亡增大,阵地发生了动摇。赵博生亲自带领军官组成的最后突击队,向疯狂的敌人发起猛烈的反冲锋。赵博生在距敌百米远的地方,一边指挥,一边回击敌人,不幸头部中弹,当即倒地。  赵博生不幸牺牲的噩耗传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致电五军团,吊唁赵博生。唁电说:副总指挥赵博生“是为苏维埃政权而牺牲的,为中国民族解放与社会解放而牺牲的。他的牺牲,是永远光荣于中国苏维埃史上。中央政府表示悲悼和敬意”,并慰勉五军团的广大指挥员“更要继续赵博生同志的牺牲精神,坚决地进攻敌人,彻底粉碎帝国主义国民党四次‘围剿’与对我中央苏区的大举进攻,争取苏维埃在全国胜利,来完成赵博生同志未完成的任务”。为了永远纪念“宁都起义”的领导者、红五军团的缔造人之一赵博生,1月13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下令,将宁都县改为博生县,命令全苏区于1月21日举行追悼大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又在瑞金叶坪广场上,建造“博生堡”以示纪念,朱德总司令还亲笔题写了“博生堡”三个大字。赵博生的遗体被安葬在他领导起义的宁都县城。毛泽东称赵博生是“坚决革命的同志”。叶剑英曾于1962年“八一”建军节纪念日前作诗怀念先烈赵博生。诗云:  宁都霹雳响天晴,  赤帜高擎赵博生。  虎穴坚持神圣业,  几人鲜血染红星。  董振堂——高台铸荣光  红五军团在石城秋溪、龙冈、横江等地接受整编时,董振堂怀着新生的喜悦,认真加强学习、努力工作。当时对红五军团改造的政策,是采取自愿的原则,愿走的送走,愿留的留下,有的还送到红军学校接受学习。因受到“左”倾思想“只要兵,不要官”的影响,许多争取起义过来的营连级以上干部被打发回家。对此,人们有议论。董振堂对这种做法当时亦有所不解。但还是极力克制自己的情感,坚决执行上级命令,耐心做好被劝说回家的自己属下官兵的思想工作,让他们安心离开。认真查摆部队士兵的思想、纪律及作风改造建设情况。配合负责红五军团整编工作的同志努力把整编工作做好。经过党的教育和革命队伍的熏陶,董振堂由一个有正义感的旧军人,迅速成长为一名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根据他的表现与要求,1932年4月经何长工介绍,党组织批准他为中共正式党员。  红五军团经过整编,战斗热情高涨。此时,红三军团正在攻打赣州,多次激战未克。于是红五军团受命前往助战,与红三军团一道着手第四次爆破攻城。董振堂指挥部队,棺材内装上爆药,炸掉了城楼和后面的碉堡及左翼的敌阵地,炸死敌营长李自林等200余人,随后董振堂亲率战士攻入城去。但因敌人阻击火力强大,后又撤出城外。敌人加兵救援,红军用火力封锁赣江上下游,把援敌堵截于赣江彼岸,红三军团抓住这一有利战机,猛烈再次攻城,沉重打击了守城敌军。  1937 年3月,红军撤围赣州,不久董振堂被任命为红五军团军团长。漳州战役战事吃紧时,红五军团奉命前往增援,此役初显红五军团英勇善战,在董振堂指挥下,俘敌 1000多人,胜利完成阻击任务。1932年9月,水口战役打响,红一、三军团打得十分激烈,红五军团再次奉命助战,军团领导亲上战场,红五军团勇猛杀敌,声威大震。为此,在庆祝红五军团诞生一周年大会上,中央军委授予董振堂红旗勋章一枚。  1934年10月,由于“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实施战略转移。红五军团受命担任突围西进的后卫任务,以英勇果敢的精神,完成了掩护大军连续突破敌人三道封锁线后,又疾至湘江,阻击敌人对红军的围歼,帮助主力红军渡过湘江,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因战斗激烈悲壮,人员伤亡较大,其三十九师遭敌合围,未能渡江,红五军团部队战斗力由两师减到一个师。之后,红五军团又掩护红军主力部队过老山界来到贵州。在贵州,董振堂参加了遵义会议。会后,董振堂和五军团其他领导同志一起,按照中央部署,在阻击敌人的战斗中,接连打了许多漂亮仗。在黔北,他指挥红五军团奋战五昼夜,顶住了四川军阀刘湘的整编师九个团,使红军主力部队迅速渡过赤水河,重占娄山关和遵义,取得了长征以来的第一个大胜利。接着红五军团飞赴金沙江畔,坚守九天九夜,掩护全军安然过江。从此,中央红军跳出了敌人尾追堵截的圈子。一路上,红五军团掩护主力部队斩关夺隘,抢险飞渡,顺利通过彝族区,跨过大渡河,翻越夹金山,于1935年6月在四川懋功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红五军团响应党中央继续北上的号召开出会宁城。但当红五军团和四方面军到达靖远附近时,却接到张国焘西渡黄河的命令。这是明目张胆地对抗党中央,在这个严重的危急时刻,董振堂表现出一个共产党员特有的沉着、镇定。为顾全大局,减少红军损失,他一边耐心地做部下的思想工作,稳住大家,一边把情况及时向党中央和朱总司令作了汇报,使党中央及时掌握到了这一信息。但红五军团在张国焘的胁迫下还是渡过了黄河,开始了悲壮的西征。  西路军渡过黄河以后,红五军团改编为红五军。董振堂指挥红五军接连打了一些胜仗,并于日一举攻克高台城,但随即陷入了马匪军的重围之中。马彪等匪首以数倍于我的兵力,猛烈攻城。董振堂不顾个人安危,镇定自若地指挥战士们奋力反击。激烈的战斗从12日一直持续到19日凌晨,一场残酷的巷战经过几小时的肉搏,敌人胆战心惊,尸积成山,我方也伤亡惨重,活着的为数不多。在这种情况下,董振堂只得带领剩下的战士且战且退至东城,钻进东南角的一个双层碉堡里坚守,欲阻止援敌,但未果。无奈之下,他只得带着身边的几名战士跳下城去,随即又陷入包围之中。他支撑着满是伤痕的身体,手举两把盒子枪,与敌人展开了最后的搏斗,毙数敌后,不幸大腿中弹。他站立不了即蹲下继续战斗,直到身边的战士全部牺牲,这时,他手中仅剩一颗子弹。为不让敌人生俘自己,他把最后一颗子弹给了自己……  董振堂牺牲后,党中央在延安召开了追悼大会,深切悼念这位坚贞不屈的无产阶级英雄,并且决定将他的家乡河北省新河县命名为“振堂县”。  毛泽东对董振堂和红五军团作了极高的评价,曾满怀深情地说:“路遥知马力”,赞誉董振堂是“坚决革命的同志”。1937年3月,毛泽东在延安与参加过宁都起义的干部合影留念,并亲笔在照片上题词:“为创建新的红五军团而奋斗”!  季振同、黄中岳——沉冤遭错杀  季振同、黄中岳是宁都起义的功臣。起义后,中革军委任命季振同为红五军团总指挥;黄中岳为红五军团第十五军军长。1932年春,季、黄二人都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们加入红军后,在起义部队整编、率部参加赣州战役及后来黄中岳率红十五军编入东路军入闽作战中,都很积极,经受了考验。但作为原国民党军队中的高级军官,起义后也存在一时难以完全适应红军的艰苦斗争生活,对革命队伍中的一些制度和做法持有不同看法,甚或私下里发发牢骚怨言,偶尔邀集几位旧部好友聚首聊天等事情。季振同起义后因军权旁落,心情郁闷,也曾对人说过自己是“空头司令”的话。但他对中革军委派到红五军团任军团政治委员的萧劲光很尊重,有什么心里话都对萧说。他在1932年三四月间表示自己难以适应红军中的工作,希望能离开红军到苏联去“学习军事”,并把这个想法向萧劲光作了报告。萧发电报请示中央,中央同意了他出国学习的要求。  就在这时,国民党军队方面对季振同进行策反。季振同原在西北军的老上级冯玉祥派其参谋长刘骥为代表与季联系。季振同将此事报告了萧劲光,萧报告了中央局,中央局同意季与刘见面。事后,季也将国民党的一些策反信件送给萧看,表明他“不为所动”。为出国学习,季振同离开军团部时,萧为他开了欢送会。季把所有的东西都留下了,望远镜给了萧劲光,一匹骠骏的青马留下,后来送给了朱德总司令,枪交了,警卫班也留下了,只带了一个保镖。萧劲光派人将他送到了瑞金。  黄中岳受季的影响,在漳州期间,思想有些动摇,想离开部队,另谋去处,乘便做了一套便服,“准备开小差”时用;还说过“我这次到前方去,干多少就多少,拖(拖枪)不动就算了”的话,但却没有任何“拖枪”、“反水”的实际行为。  可是,日,中央国家政治保卫局执行部长李克农经周恩来批准,突然在漳州将红十五军军长黄中岳、红十五军参谋长萧世俊逮捕。5月8日,又将等待出国、请假到汀州视事的季振同逮捕。随后被捕的还有:李聘卿(红五军团经理处会计科长)、高达夫(红十五军经理处副处长)、朱冠甫(曾任红五军团参谋长、红校总教官)、张少宜(红十五军副军长、红校总教官)、刘佐华(冯玉祥与季振同联络代表)、蔡佩玉(红军学校俱乐部管理员)六人。当时加给季、黄、萧等人的是“反革命”罪名。  日至4日,苏维埃临时最高法庭在叶坪临时中央政府大厅对“季、黄反革命案件”进行审讯。最高法院由何叔衡、梁柏台、刘伯承、陈寿昌、刘振山五人组成,何叔衡为主席。原告人李克农代表国家政治保卫局指控季、黄“参加宁暴根本就是投机的”,“随时隐藏着再做军阀梦、毁灭红五军团和宁暴光荣历史的反革命企图”,并罗列了一大堆“罪状”。审讯结束时,最高法庭完全同意原告机关的诉讼意见,抓住季、黄等一些还没有构成事实的问题,判决如下:“季振同、黄中岳、萧世俊、张少宜、朱冠甫、高达夫、李聘卿、刘佐华八名执行枪决,并没收他们的一切财产。蔡佩玉监禁五年。”判决“是最后的,无上诉权”。  当这一判决送达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批准时,毛泽东和项英没有同意。他们认为:“季黄等均是参加宁都暴动者,对革命不无相当功绩”,“季黄二人虽是此案的主谋者,但曾为宁都暴动领导人之一,应减刑免死”,“朱冠甫、高达夫、张少宜等三人曾参加宁都兵暴,并且不是此案的主谋者,可改为监禁。”于是,日由毛泽东、项英签署的中央委员会决议案决议如下:季、黄二人“由死刑减为监禁十年”;朱、高、张三人“由死刑改为监禁八年”;其余刘佐华等4人“仍按原判执行”。  判决后,季、黄等人一直被监禁在瑞金县九堡、麻田等地收容所。1934年10月红军主力长征前夕,为纯洁内部,甩掉“包袱”,解除后顾之忧,中央政治保卫局将季振同、黄中岳等人处决于瑞金九堡大山中。  毛泽东对季、黄之死十分痛心。据萧劲光说:“延安时曾听毛主席讲过,把季、黄杀掉是不应该的。建国后,毛主席在中南海怀仁堂后厅的一次高干会议上又讲,季、黄在宁都起义中是有功的,没有他们,全部起义的胜利是不可能的,把他们处决是错误的。直到1982年,中央组织部对此案给予了复审,经过调查研究,对季振同、黄中岳给以公正的评价,并予以平反。”  周恩来在1972年6月批林整风时,曾沉痛地谈到:“五军团两个暴动过来的非党人士季振同、黄中岳,在宁都起义中起了关键作用,肃反时外面有谣传,说这两个人不安心,想走。李克农向我报告,我同意将他们逮捕,结果处死了。”  可见季振同、黄中岳是王明路线“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所谓“肃反”运动的牺牲品。
五军团简史:
日,赵博生、董振堂、季振同等率全军1.7万多人宣布脱离国民党,参加红军。而此时的红一、三军团,加起来也只有2万多人。16日,军委就授予起义部队“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的番号,下辖第十三、十四、十五三个军,董振堂、赵博生、黄中岳分别兼任各军军长。经过整编后,红五军团成为我工农武装的一支雄师铁军。1932年,红一、三军团攻打赣州,由于赣州城三面环水,又有坚实的城墙,易守难攻,炸城墙进到城里的红军被国民党军包围,此时红五军团第十五军受命前往增援,战士们挥舞大刀冲进敌阵,把受困的部队解救了出来。随后在攻打漳州以及中央苏区第四、五次反“围剿”等历次战斗中都屡立战功,以勇猛顽强、善打硬仗恶仗著称。
日,该军副军团长兼参谋长赵博生在金溪黄狮渡战役中英勇牺牲,中央人民政府为此将宁都县改为博生县,并在红都瑞金叶坪建博生堡以示纪念。
长征中,红五军团的行军序列一直在最后,主要负责抗击敌军追兵,掩护红军主力北上。一路上,红五军团以顽强的阻击和悲壮的牺牲为自己赢得了声誉,“铁流后卫”成为红五军团的另一称呼。
红军队伍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红一军团打先锋,攻无不克;红五军团殿后,守无不固。”在湘 江血战和金沙江阻击战中,红五军团竭力阻击数倍于己的追兵,不顾自己时刻面临与主力失去联系,甚至全军覆灭的危险,击退并迟滞了国民党军队的行动,保证了红军主力和中央机关的安全,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湘江战役中,为确保中央红军顺利渡过湘江,军团长董振堂临危受命,率部同蜂拥而至的敌人殊死激战,出色地完成了任务。然而,负责殿后的红五军团三十四师,被敌军阻隔在湘江以东,陷入重重包围。三十四师面对4个师的敌人孤军作战,5000多名官兵大部分壮烈牺牲,师长陈树湘在率部突围时腹部中弹。被俘后,他从腹部的伤口中拽出肠子绞断,壮烈牺牲,年仅29岁。
中央红军巧渡金沙江时,红五军团奉命在石板河阻击追兵。他们在崇山峻岭中与敌人奋战三昼夜,像一个“铁闸”一样,紧紧把十多万国民党“追剿”军堵在了仅有的一条道路上,保证了党中央的安全。红军主力渡江后,红五军团交替掩护撤离了石板河,顺利渡过金沙江。完成渡江后,他们凿沉了渡江的7条木船,对尾随而来的敌人关上了追击的大门。
1935年6月,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红五军团改称第五军,董振堂任军长。
1936年10月,他们编入西路军,渡黄河西征执行宁夏战役计划,参加了攻占山丹、临泽、高台等县城的战斗。日,第五军在甘肃高台遭到十倍于己的国民党军包围进攻,全军将士在董振堂的指挥下誓死坚守高台,血战七天八夜,战至最后一人一弹,终于寡不敌众,董振堂及3800多名红军战士全部壮烈牺牲。
五军团的人才:
红五军团覆没前,有不少宁都起义的参加者调往其他红军部队工作,这些同志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烽火,有幸看到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建国后,宁都起义的参加者在党政部门工作的有:曾任民政部副部长的袁血卒,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的姬鹏飞,曾任文化部部长的黄镇,曾任外交部副部长的王幼平,曾任水利部副部长的刘向三,曾任商业部副部长的张永励,曾任林业部副部长的周骏鸣,曾任国家测绘总局局长的李廷赞等。
在军队工作的宁都起义参加者中,年共有31位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军军衔。他们:
1位上将:李达
5位中将:王秉璋、孙毅、孙继先、李雪三、韩振纪
24位少将:王谦、王振祥、王蕴瑞、刘放、孙润华、李毅、李化民、谷广善、汪洪清、苏进、侯世奎、张汝光、张步峰、张松平、张明远、孟庆山、徐国珍、郭卓辛、黄德魁、熊伯涛、鲁瑞林、曹灿章、靳虎、靳来川。&& 说到西路军,一般常常说的是四方面军的部队,但实际上从整个中国革命史来看,损失最大的不是四方面军的三十军和九军,而是红五军团!四方面军在西路军失败后还有四军和三十一军,甚至还包括红二十五军,而且的四方面军的灵魂徐向前死里逃生,他们的旗帜始终不倒。而五军团这支宁都起义过来的一万七千人主力部队就这样彻底覆灭了,在我军历史上留下最大的遗憾。更重要的是四方面军的官兵,包括军长在内全都是土豹子出身(他们学会打仗全靠他们幸运的碰到了徐总天才的领导);而五军团的军官大都是正规军校毕业,军事素质过硬,部队训练有素,装备精良,而且不可忽视的是他们是冯玉祥的部队!冯玉祥的部队官兵个个善耍大刀,不论是卢沟桥的宋哲元,还是台儿庄的孙连仲,都是用大刀砍得鬼子闻风丧胆!宋哲元和孙连仲都是冯玉祥的爱将!参加领导宁都起义的季振同是冯玉祥的女婿!
如果这支部队能够打到解放后,必将为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我军的壮大和进步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且必将是我军现代化和正规化建设的主力。四方面军出来的徐海东,王树声大将,对革命有大功,然而解放后面对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已经无能为力了。毕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需要知识需要文化。五军团虽然不存在了,然而幸存下来的少数将领就能看出他们无穷的能量,担任参谋长长达四十余年的模范参谋长李达,胡子将军孙毅中将,强渡大渡河的营长,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首任司令孙继先中将,中国炮神赵章成少将,另外姬鹏飞也是宁都起义时的军医。
这样一支在红军中前途无量的绝对主力就这样覆灭了,怎能不让人扼腕叹息!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红五军团何时上井冈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