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论坛县萱萱副食经营部位置在哪里

企业状态:
存活 (数据缓存:一个月前)
经营范围:
农贸市场经营,摊位出租(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未发布产品信息或已过有效期!
该网站为免费商铺,收录的企业信息来源于网络公开展示信息和用户提交信息。企业相关责任人可通过左侧提交企业联系方式后获得管理权,可自定义广告图片、发布产品信息、修改企业介绍等信息!如果不希望展示此信息可通过下方“删除信息”提交申请,收到申请核实后将会屏蔽显示!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云梯农贸市场
 联系人:暂未提供
联系 QQ :暂未提供
联系邮箱:暂未提供
联系地址:重庆市石柱县西沱镇月台北路商贸中心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云梯农贸市场 地址:重庆市石柱县西沱镇月台北路商贸中心
(下图为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云梯农贸市场在重庆市石柱县西沱镇月台北路商贸中心具体位置,地图可以拖动,双击放大)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简介
行政区划代码:<font color="#0240
地址:南宾镇正街居委会18号
邮编:409100
车牌:渝A-C、F、G、H
电话:023-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位于重庆市东部、长江南岸、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地处东经107°59′-108°34′,北纬29°39′-30°32′之间,是三峡库区惟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东接湖北省利川市,南邻彭水县,西南靠丰都县,西北连忠县,北与万州区接壤。全县幅员面积3012.5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万公顷,森林面积11.53万公顷。石柱属巫山大娄山中山区,七曜山、方斗山两大山脉平行排列斜贯全境,形成两道天然屏障,横亘南北,形成“两山夹一槽”的特殊地貌。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呈起伏状下降。最高海拔1934.1米,最低海拔119米。境内以中山、低山为主,兼有山原、丘陵,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雨水充沛。
  在行政区划位置上,位于重庆东部,东邻丰都县,南接武隆县、南川区,西连巴南区,北靠长寿区、垫江县。涪陵城区位于乌江与长江汇合处,历来是川东南水上交通枢纽和乌江流域最大的物资集散地。区境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顺长江西上120公里即达重庆市,东下通联华中、华东各省;逆乌江而上可至武隆、彭水、沿河等县,直达渝鄂湘边界及黔东各地。
  【行政区划】
  2013年,全县辖区内辖32个乡镇,分别为17个镇:南宾镇、西沱镇、下路镇、悦崃镇、临溪镇、大歇镇、三河镇、黄水镇、马武镇、沙子镇、王场镇、沿溪镇、龙沙镇、鱼池镇、冷水镇、万朝镇、桥头镇;15个乡:三星乡、六塘乡、龙潭乡、三益乡、王家乡、洗新乡、金铃乡、枫木乡、黄鹤乡、黎场乡、石家乡、中益乡、河嘴乡、新乐乡、金竹乡。
  【民族人口】
  石柱县是以古代巴人为主体与其他民族融合而成的土家族栖息地之一,全县共有民族29个(包括汉族),有土家族、汉族、苗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独龙族、侗族、哈尼族、瑶族、朝鲜族、满族、回族、布依族、藏族、壮族、彝族、黎族、傣族、鄂温克族、畲族、珞巴族、佤族、白族、水族、土族、塔吉克族、门巴族、基诺族、撒拉族。2009年末全县户籍17.03万户,人口53.92万人,其中常住人口43.11万人(城镇人口10.63万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2.3%
  【历史沿革】
  早在距今5000年以前,区境已有人类居住。夏商至春秋前期,为濮人居住区。春秋中后期至战国中期为巴国地(曾为巴国国都,巴先王陵墓所在地)。战国中后期为楚国地。战国后期为秦巴郡地。秦昭王三十年(公元前227)置枳县,为区境置县之始。
  东汉时,分枳县置平都县。三国蜀汉时,增置汉平县,隶涪陵郡(郡治彭水郁山镇)。东晋穆帝永和三年(公元34)置涪郡(又名枳城郡),为区境置郡之始。南北朝时,郡县建置变化较大。隋置涪陵县、丰都县、垫江县,分隶巴郡、巴东郡和宕渠郡。
  唐置涪州,辖武隆县、涪陵县、隆化县。北宋改隆化县为宾化县,建置同唐。南宋置涪州,辖涪陵县、武隆县。元置涪州,辖武龙县。明置涪州,辖武龙县(后改为武隆县)。清置涪州,不领县。民国初(1913年),改涪州为涪陵县,先后隶属川东道(东川道)四川省和四川省第八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初,置川东涪陵专区,辖涪陵、南川、酆都、石柱、武隆、长寿、彭水7县,隶属川东行署区。
  1952年,川东酉阳专区并入川东涪陵专区,增辖垫江、黔江、酉阳、秀山4县,隶属四川省人民政府。
  1958年,长寿县划入重庆市。
  1968年,改称涪陵地区。
  1983年撤涪陵县设县级涪陵市。
  1988年,分黔江、酉阳、秀山、彭水、石柱5县设黔江地区,涪陵地区辖县级涪陵市、南川县、丰都县(1958年由酆都县更名)、垫江县和武隆县。
  1994年,撤南川县,设县级南川市。
  1996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函[号,日发),撤县级涪陵市,设枳城区、李渡区;1996年3月,撤涪陵地区,设地级涪陵市,下辖枳城区、李渡区、南川市、垫江县、丰都县、武隆县。
  日,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复同意,涪陵市划归重庆市代管。
  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五届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设立重庆直辖市的议案,涪陵市正式改隶重庆直辖市。
  日,经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批准,撤销原地级涪陵市和枳城区、李渡区,设立重庆市涪陵区,重庆市涪陵区辖原枳城区、李渡区的行政区域。原涪陵市所辖(代管)的南川市、武隆县、丰都县、垫江县改归重庆市直接管辖。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气候概况
  区境处于四川盆地东部的“盆东平行岭谷区”与“巫山大娄山中山区”过渡地带,一般海拔为200―800米,最低处龙驹乡三块石海拔138米,最高处武陵山主峰磨槽湾海拔2033米。地形总的趋势是西北部地势较低,多为河谷丘陵、低山,东南部较高,多为丘陵山地。
  区境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其总的特点是:四季分明,热量充足,降水丰沛,季风影响突出;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升高,气温递降,降水递增,立体气候明显。四季特点:春早,常有“倒春寒”和局部的风雹灾害;夏长,炎热,旱涝交错,伏旱频繁;秋短,凉爽而多绵雨;冬迟,无严寒,雨雪少,常有冬干。春旱:日至日,出现59天的冬干天气。大风、冰雹:1998年共发生风雹灾害4次,最为严重的是4月6日出现的大风,风力达8级,冰雹直径为2―5厘米,持续时间达30分钟;日气象局观测站测得大风风力20米/秒,并伴有阵性降水,局部山区出现冰雹;日和23日,部分乡镇分别出现局地大风、冰雹布和水体的循环运动,是涪陵市自然环境的重要构成要素,并与生态平衡和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涪陵区境的溪河,总归长江水系。长江自西向东横贯市境北部,略成“W”形;乌江由南向北于涪陵城东汇入长江,略成“S”形。两江支流众多。按河道汇流关系分:直接汇入长江的一级支流有35条(含乌江),直接汇入乌江的一级支流有10条。按溪河流域面积大小分,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有12条,大于50平方公里的有19条。
  区境河流大多为雨源补给型,径流因季风降水而比较丰富,多夏洪秋汛,暴涨暴落,水位变幅大。
  梨香:(黎乡、梨乡)溪 位于区境西部,在蔺市镇西部汇入长江。
  龙潭河:穿流于蔺市盆的石溪、堡子场向斜和四合场背斜中,出露地层主要淡侏罗系砂岩、泥页岩,形成坪状低山和桌状山顶;河流切割较深,沿岸形成陡崖和凹崖坡体,河床中乱石林立干流在八一桥以上称上游,长39.9公里,落差280余米。
  油江河:发源于南川县土溪乡,自南向北流入区境增福乡,在两汇场与龙潭河汇流,入梨香溪。全长61.3公里,流域面积366.2平方公里,落差568米,河口外年平均流量5.57立方米/秒。
  同乐河: 发源于同乐乡宝顶山木麓,于八一桥汇入龙潭河,干流长21.05公里,流域面积90.2平方公里。
  清溪沟: 正源鱼溪河,发源于惠民乡境,由南向北在双龙塘与发源于堡子乡的余家沟汇合,水流至蔺市镇安澜桥汇于长江。主流全长15.8公里,落差515米,  平均坡降32.6‰,流域面积102.4平方公里,河口多年平均流量1.6立方米/秒。
  止桥河: 又名小溪,正源发源于大柏乡黄草山东麓,经金银、马鞍、义和、李渡等乡镇在石板滩汇入长江。全长28.3公里,流域面积123平方公里,总落差314米,平均坡降11.1‰,河口多年平均流量1.96立方米/秒。
  渠溪河: 发源于忠县白石乡,经丰都县后于大胜乡境观音庙注入长江,系区境唯一向西流的一条河流。干流全长93公里,总落差334.8米,平均坡降3.06‰,流域面积923平方公里,河口多年平均流量14.78立方米/秒。
  碧溪河: 发源于丰都县保和乡,由北向南在仁义乡进入市境,于百汇场注入长江。
  麻溪河: 发源于大木乡,由东向西经悦来、复兴等乡后注入乌江。干流全长35.9公里,总落差774米,平均坡降21.56‰,流域面积306.7平方公里。
  据1982年调查,涪陵区的地下水资源总量:枯水期(频率75%)为1.43亿立方米,多年平均4.51亿立方米。岩性地质构造及地貌形态决定了地下水的水质、赋存状态和运动形式,因此形成各种类型的地下水。
  区境已查明的暗河有8条,均分布在三迭系嘉陵江组灰岩中,为顺层发育;总长度27.2公里,平均每条长3.4公里,最枯总流量707.02升/秒,平均每条88.38升/秒。岩溶大泉21个,正常流量为659.81升/秒,平均每个31.42升/秒。暗河及大泉总流量1366.83升/秒,占全区岩溶地下水流量的11.6%。
热点关注政府
实用工具箱石柱毕兹卡绿宫旅游攻略 毕兹卡(土家人的自称)绿宫是一个以绿色生态和展示土家风情为主 ... 长江三峡旅游攻略 长江三峡风景区地跨重庆、湖北两省市,是世界著名大峡谷之一,也 ... 重庆巫山小三峡旅游攻略 重庆巫山小三峡位于重庆市巫山县境内,被誉为“中华奇观”、“天 ... 重庆磁器口古镇旅游攻略 重庆磁器口古镇也称磁器口历史街区,始建于宋代,拥有“一江两溪 ... 奉节白帝城旅游攻略 奉节白帝城位于重庆奉节县瞿塘峡口的长江北岸,为明清时候的建筑 ... 重庆大足石刻旅游攻略 重庆大足石刻景区与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齐名,是大足 ... 重庆白公馆旅游攻略 白公馆原是四川军阀白驹在重庆沙坪坝郊区的别墅,二战结束后作为 ... 重庆人民大礼堂及人民广场旅游攻略 重庆人民大礼堂是重庆市最大的剧场,位于重庆市渝中区,是重庆市 ... 重庆歌乐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攻略 重庆歌乐山主峰海拔728米,为重庆近郊群峰之冠,素有渝西第一 ... 重庆丰都名山旅游攻略 丰都名山不仅是传说中的鬼城,还是集儒、释、道为一体的民俗文化 ... 重庆歌乐山烈士陵园旅游攻略 歌乐山烈士陵园系国民党政府时期“国民党军事调查统计局”总部、 ... 武隆喀斯特旅游攻略 武隆喀斯特旅游区是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深切 ... 重庆洪崖洞民俗风貌区旅游攻略 洪崖洞是一处以集镇老街为原型的大型综合性水岸休闲商业街,景区 ... 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旅游攻略 红岩革命纪念馆是一家为纪念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在 ...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卫星地图 加载中,请稍候...
  石柱简介: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简称石柱县)在长江上游地区、重庆东部,三峡库区腹心是集少数民族自治县、三峡库区淹没县、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于一体的特殊县份。石柱县在渝鄂两省交接,东接湖北利川市,南连重庆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西南临重庆丰都县,西北界重庆忠县,北与重庆万州区相接。截止到2013年石柱县幅员3012平方公里。含32个乡镇。2010年第六次全国普查,石柱县常住为415050人。以土家族为主,另有汉族、苗族、独龙族等民族,共29个民族。石柱县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获得过“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国家农业标准化辣椒生产示范区”等荣誉称号。石柱周边景点旅游攻略:企业状态:
存活 (数据缓存:一个月前)
经营范围:
预包装食品、散装食品、乳制品(不含婴幼儿配方乳粉)(按行政许可核定期限从事经营)*零售
未发布产品信息或已过有效期!
该网站为免费商铺,收录的企业信息来源于网络公开展示信息和用户提交信息。企业相关责任人可通过左侧提交企业联系方式后获得管理权,可自定义广告图片、发布产品信息、修改企业介绍等信息!如果不希望展示此信息可通过下方“删除信息”提交申请,收到申请核实后将会屏蔽显示!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红圆土特产经营部
 联系人:暂未提供
联系 QQ :暂未提供
联系邮箱:暂未提供
联系地址:重庆市石柱县黄水镇莼乡路277号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红圆土特产经营部 地址:重庆市石柱县黄水镇莼乡路277号
(下图为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红圆土特产经营部在重庆市石柱县黄水镇莼乡路277号具体位置,地图可以拖动,双击放大)石柱土家族自治县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简称石柱县,位于东部、南岸、山峡库区腹心,是集少数民族自治县、三峡库区淹没县、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于一体的特殊县份。幅员面积3012平方公里,辖32个乡镇,总人口54万人。从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开始建县,因县城东部万寿山上有一对巨石酷似少男少女、分别称“男女石柱”而得名。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 行政区划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石柱物华天宝,资源丰富。县境内拥有煤、天然气、石英砂等20多种矿产资源,已探明储量1.54亿吨,储量量272.15亿立方米,水能储量26.45亿千瓦。 生物资源种类繁多,共218种。是中外闻名的"之乡"、"之乡"、"绿色之乡"。黄连栽培历史长达300多年,其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60%以上,产品远销、欧美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长毛兔圈存达250万只,年产兔毛1000吨以上,居全国之首,出口、西欧及东南亚;
是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之一,森林覆盖率达52.8%,珍贵树种较多,有全国一级保护植物一号母树、活化石、、、、主销日本。
石柱旅游资源优势明显,专家确认全县共有168个,集原始森林、、和民族风情于一体,其中以雕像、、祭神坛、、、、奇特的、、、群、、、、、、、和有万里之称的西沱云梯街等较为著名,民间摆手舞、灯彩、灯舞、山歌等也具有深厚的土家族文化特色。同时,石柱民风纯朴,土家人热情好客。
以石潼关、砫蒲关二名首字而得名,县东有石砫山。
石柱县地,古为《禹贡》梁州之域。西周、春秋(前1027-前476)属“南极黔涪”领地。战国(前475-前221)先后属楚黔中地及秦黔中郡。
秦,县地大体以七曜山脉为界,大部(长江南岸至七曜山脉西面)属巴郡,少部(七曜山脉东面)属黔中郡。
两汉,县地仍大体以七曜山脉为界,大部属(今忠县)南境,少部属涪陵县(今彭水)北境。
三国时期,西界沱是蜀汉以长江为界,分置巴、、涪陵三郡之交界地,县地仍属江南之涪陵郡涪陵县(今彭水)。
西晋、东晋、十六国,县地均属涪陵郡涪陵县。
南北朝宋时,县地改属巴郡。齐,属巴郡(今重庆)县(今忠县),梁,属临江郡。北周,初属临江郡,武帝保定初(561)属临江地分置的郡源阳县,四年(575),属南都郡源阳县改名的怀德郡(今万县)。
隋,县地均属临州武宁县。
唐武德二年(619),武宁县改属浦州,同年析浦州之武厅县西界地置南宾县(今石柱),隶临州(今忠县),为县境建县之始。
、前蜀、后蜀循唐制,南宾县隶忠州。唐末,南宾县处于多个地方军阀的争夺之地,政事难行。
北宋至明十四年(1381),均循唐制,置南宾县,隶忠州。
南宋建炎三年(1129),置石砫,马定虎受封石砫安抚使,建立局势机构,节制九溪十八峒。
元初在南宾县地设立为石砫军民府,后升为石砫军民宣抚司。元末,据蜀,建立夏政权,改为石砫安抚司。
明洪武八年(1375),置石砫宣抚司,隶重庆卫;十四年撤消南宾县,改为南宾里。自此,石砫宣抚司成为一个政区。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改隶夔州卫。天启元年(1621),石砫女秦良玉勤王有功,升石柱宣慰司。
清顺治十六年(1659),石柱宣慰司隶川东道夔州府。乾隆二十二年(1757),改置石砫厅,实行改土归流,仍隶夔州府。二十六年(1761),升为四川省石砫厅,直隶四川省。
民国二年(1913),改为石砫县,属四川东川道。十九年(1930),改石砫厅为石砫县。民国二十四年(1935),石砫县改隶四川省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民国三十七年(1948),改隶四川省第九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驻万县。
1949年,石砫县城解放。1950年,正式成立县人民政府,隶。1952年,隶四川省涪陵专区。1959年改为石柱县。1984年成立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隶四川省涪陵地区。1988年改隶四川省地区。日,随黔江地区改隶。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以下简称石柱县)位于渝东南部长江南岸,地处东经107°59’一108°34’,北纬29°39’-
30°33’之间。东接湖北省利川市,南临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西南靠丰都,西北连忠县,北与万州区接壤。县境东西宽56.2公里,南北长98.3公里,幅员3012.51平方公里。
石柱县地处渝东褶皱地带,属巫山大娄山中山区。境内地势东高西低,呈起伏下降。县境为多级夷平面与侵蚀沟谷组合的山区地貌,群山连绵,重峦叠嶂,峰坝交错,沟壑纵横。地表形态以中、低山为主,兼有山原、丘陵。西北方斗山背斜、东南老厂坪背斜,顺北东、南西近似平行纵贯全境,形成“两山夹一槽”的主要地貌特征。
按海拔高度分为中山、低山、丘陵3个地貌大区:海拔1000米以上为中山区,面积为1940.4平方公里,约占全县幅员的64.4%;海拔在500米~1000米的为低山区,面积有885.1平方公里,约占全县幅员的29.4%;海拔在500米以下的为丘陵区,面积为187平方公里,约占全县幅员的6.2%。海拔相对高差1815.1米,最高点为黄水坝大风堡1934.1米,最低点为西沱镇陶家坝119米(已被三峡水库蓄水淹没)。按类型分为黄水山原区、方斗山背斜中山区、老厂坪背斜中山区、石柱向斜低山区、西沱向斜丘陵区5个地貌单元;单个地貌主要有山、岭、洞、坪、槽、沟散布全县境内。坡度陡、高耸地面的山,列名113座;山顶有路可通行的岭,列名63处;凹入地面较深的洞,列名37处;列名的小平原——坝有484个;列名的平坦场地——坪有434个;两边高、中间凹下的槽地列名的有53条,径流在地面上冲击成水道的沟,列名的有253条。[1]
石柱县境矿产已探明的有3类,矿种23种(金属矿产8种,非金属矿产12种,燃料矿产3种),矿床共72处。石柱向斜北东至南西区域以天然气为主;七曜山、方斗山背斜以煤、铁、石灰石、石英砂岩为主;老厂坪背斜以铝、锌、铜及稀散元素镉、银、锗为主。煤、天然气、铅、锌为优势矿种,石灰石、石英砂岩、硫铁矿、白云石等为潜在优势矿种。
金属矿产主要有铅、锌、铁、铜、砂金、镉、锗、银8种,矿床分布26处。铅、锌矿石储量为167.6万吨,远景储量317万吨,矿床6处,分布在龙潭乡境。铁矿有矿床13处,分布在石柱向斜东西两翼的临溪、河嘴、王家、渔池、王场、六塘、冷水等乡镇,铁矿类型有威远式、长寿式、綦江式3种,远景总储量3300万吨。铜矿床6处,分布在石柱向斜两翼和老厂坪背斜北西、西南的栗新乡(今沙子镇)牛池子、腾家屋基和龙潭乡木坪中台子、万宝、小尾洞等地。砂金有西沱镇竹景村公龙组上湾砂金矿点1处,堆积物厚8米~41米,主要赋集在河漫滩地砂砾石层中。
非金属矿产有矿床33处,矿种有石灰岩、石英砂岩、白云岩、硫铁矿、磷、含钾岩石、萤石、重晶石、盐卤水、陶瓷黏土、高岭土、泥(页)岩12种。石灰岩主要分布在方斗山背斜和七曜山背斜两翼的渔池、万朝、六塘、西沱、大歇等乡镇,矿床7处,总厚度533米,可供利用矿石200亿吨。
1997年,全县面积3013平方千米,人口47.8万。辖4镇50乡。县政府驻。
1913年设石砫县。以石、砫蒲关二名首字而得名。县东有石砫山。1959年改石柱县。1983年改为。
日,人民政府驻地由磨盘村迁移至高岗院村,并将大歇乡高岗院村(面积3.77平方千米,人口955人)划归凤凰乡管辖。乡级行政区域调整后,凤凰乡面积49.57平方千米,人口6817人,辖10个村委会;大歇乡面积39.36平方千米,人口18003人,辖17个村委会(渝府[1999]42号)。
2000年,石柱土家族自治县辖南宾、西沱、临溪、黄水4个镇;大歇、凤凰、灯盏、华丰、双庆、河坝、大河、三店、、下路、金彰、天泉、三树、三星、五斗、三汇、六塘、王家、河嘴、黎家、、黄鹤、洗新、、漆辽、木坪、都会、万宝、石流、中兴、王场、黎场、沿溪、坡口、万朝、沙子、、金竹、金岭、湖镇、卷店、蚕溪、中益、、悦来、鱼池、、桥头、三益、东木坪、冷水、枫木、洋洞、石家54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484876人,其中:南宾镇
33205人、临溪镇 18453人、西沱镇 12727人、黄水镇 6746人、大歇乡 18372人、凤凰乡 6592人、灯盏乡 13820人、华丰乡
13348人、双庆乡 12590人、河坝乡 1307人、
8223人、 6151人、 6132人、下路乡 17834人、金彰乡 9887人、天泉乡
5961人、 9515人、三树乡 9860人、五斗乡
3616人、三汇乡 7530人、六塘乡 4277人、
9049人、河嘴乡 11425人、 5181人、马武乡
9411人、黄鹤乡 3950人、洗 4838人、新乐乡
4382人、漆辽乡 1605人、木坪乡 2199人、都会乡 915人、 1190人、 石流乡 2577人、 14524人、
16841人、 13158人、 11652人、坡口乡 13453人、 10497人、 5472人、栗新乡 3064人、 1655人、金铃乡 3561人、湖镇乡 3723人、蚕溪乡 3345人、卷店乡 2928人、中益乡 4700人、 3123人、 13237人、
11427人、 14390人、 12577人、三益乡 5169人、东木坪乡 6830人、冷水乡
5344人、枫木乡 10545人、洋洞乡 1673人、
日,重庆市人民政府(渝府[号)批复同意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将58个乡镇调整为32个乡镇,其中撤销47个乡镇,保留11个乡,新设12个镇、9个乡。大歇、三河、三星、万朝等4个乡建镇条件暂不成熟,仍维持乡建制。调整后,乡镇平均面积由原来的51.9平方千米扩大至94.1平方千米,乡镇平均人口由调整前的8909人增至16148人。
一、撤销南宾、西沱、黄水、临溪4个镇及大歇、凤凰、灯盏、华丰、双庆、大河、三店、永和、河坝、下路、金彰、三树、三星、五斗、三汇、六塘、天泉、马武、石流、木坪、都会、万宝、黄鹤、漆辽、沙子、蚕溪、卷店、栗新、湖镇、官田、中益、东木坪、洋洞、冷水、悦来、龙沙、鱼池、黎家、中兴、王场、沿溪、坡口、万朝等43个乡。
二、保留枫木、河嘴、洗新、新乐、金铃、金竹、石家、桥头、三益、王家、黎场等11乡行政区域不变。
三、新设12个镇、9个乡
南宾镇:政府驻地南宾镇正街居委会18号。管辖原南宾镇、灯盏、华丰、双庆乡及河坝乡的新桥、花果、茶坪村和大歇乡的刘家、及天泉乡的桂花、中坪、行政区域,面积144平方千米,总人口7639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2747人,辖40个村委会,7个居委会。
西沱镇:政府驻地罗家湾。管辖原西沱镇、所属行政区域,面积62平方千米,总人口3021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534人,辖7个村委会,4个居委会。
黄水镇:政府驻地黄水坝。管辖原黄水镇、洋洞乡和东木坪乡的茶花、南花、明月、所属行政区域,面积157平方千米,总人口845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580人,辖14个村委会。
临溪镇:政府驻地临溪场。管辖原临溪镇、黎家乡所属行政区域,面积149平方千米,总人口2289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960人,辖25个村委会。
悦崃镇:政府驻地悦来场。管辖原悦来乡的古城、、南桠、五岗、蜜酿、红谷、寺院、高桥、水车、双建、联丰、桃红村和东木坪乡的、东木、长征、双院、绿水、黎明等村所属行政区域。面积170平方千米。总人口1992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121人,辖18个村委会。
:政府驻地油房。管辖原龙沙乡所属行政区域,面积78平方千米,总人口1536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382人,辖16个村委会。
渔池镇:政府驻地渔池坝。管辖原渔池乡和悦来乡的洋河、等所属行政区域,面积93平方千米,总人口1249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295人,辖13个村委会。
下路镇:政府驻地下路坝。管辖原下路、金彰乡和三树乡的湖海、凤鹤、大冲、赵店、丰坪、天池村及天泉乡的花园、先锋、石岗等村所属行政区域,面积158平方千米,总人口3870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034人,辖30个村委会。
:政府驻地白鹿。管辖原沿溪乡和坡口乡的飘扬、活水、向阳、、风云、风景等村所属行政区域,面积56平方千米,总人口2192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563人,辖18个村委会。
沙子镇:政府驻地沙子关。管辖原沙子、卷店、湖镇等乡和栗新乡的蜗鱼、盘龙、红坡、马鞍、栗坪等村所属行政区域,面积168平方千米,总人口1440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897人,辖21个村委会。
马武镇:政府驻地马武坝。管辖原马武、石流乡和木坪乡的等所属行政区域,面积91平方千米,总人口1203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768人,辖12个村委会。
:政府驻地王场。管辖原王场乡所属行政区域,面积57平方千米,总人口1669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359人,辖17个村委会。
大歇乡:政府驻地大歇塘。管辖原凤凰乡和大歇乡的茶店、菜田、都云、杉木、双苋、大茶、陈高、亮厂、会家、大歇、高庄、杨柳、仙桥、高庙、邓家等村所属行政区域,面积131平方千米,总人口2207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112人,辖25个村委会。
:政府驻地辗盘店。管辖原大河、永和、三店、蚕溪等乡所属行政区域,面积100平方千米。总人口2408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872人,辖27个村委会。
三星乡:政府驻地三星半月。管辖原三星乡和五斗乡的平安、五斗、风光、中院、万宝、下寨及三树乡的龙池、三树、滑石等村所属行政区域,面积102平方千米,总人口1652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837人,辖18个村委会。
六塘乡:政府驻地六塘坝。管辖原六塘、三汇乡和五斗乡的凉风村、河坝乡的天坪村、漆辽乡的、、干河等村所属行政区域。面积129平方千米,总人口13678人,辖21个村委会。
黄鹤乡:政府驻地大坝场。管辖原黄鹤乡和漆辽乡的文河、山坪村所属行政区域,面积47平方千米,总人口4313人,辖7个村委会。
木坪乡:政府驻地龙潭坝。管辖原都会、万宝乡及木坪乡的龙潭、四坪、通塔、阳光、春风等村所属行政区域,面积136平方千米,总人口4545人,辖12个村委会。
中益乡:政府驻地中坝场。管辖原中益乡和官田乡所属行政区域,面积155平方千米,总人口8175人,辖15个村委会。
:政府驻地冷水溪。管辖原冷水乡和栗新乡的学所属行政区域,面积74平方千米,总人口5425人,辖9个村委会。
万朝镇:政府驻地万槽。管辖原万朝乡和坡口乡的联合、朱水、、高峰、石方、东墙等村所属行政区域。面积74平方千米,总人口1660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235人,辖17个村委会。
日,木坪乡更名为龙潭乡(渝府[号)。2002年,石柱土家族自治县辖12个镇、20个乡,11个居委会、496个村委会。年末户籍总人口51.1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46万人。
日,冷水乡政府驻地由冷水溪迁移至菜子坝(渝府[号)。 
2008年,石柱土家族自治县辖12个镇、20个乡:南宾镇、、下路镇、、、、、、王场镇、沿溪镇、龙沙镇、渔池镇、、三河乡、万朝乡、黎场乡、三星乡、、桥头乡、、王家乡、河嘴乡、石家乡、、、中益乡、洗新乡、黄鹤乡、、、金铃乡、金竹乡。
2009年,三河乡、大歇乡、桥头乡、冷水乡、万朝乡实施乡改镇,即全县辖区内辖17个镇、15个乡,共32个乡镇。县人民政府驻南宾镇。
2009年,撤销三河乡、桥头乡、万朝乡、大歇乡、冷水乡,设立三河镇、、万朝镇、大歇镇、冷水镇。撤乡设镇后,、桥头镇、万朝镇、大歇镇分别辖原三河乡、桥头乡、万朝乡、大歇乡行政区域,镇政府驻地不变。冷水镇辖原冷水乡行政区域,镇政府驻梨子坪。
2009年沪(上海)渝()高速公路全线贯通,石柱离重庆主城225公里,实现了2小时重庆、4小时,16小时上海,客源市场迅速拓展。石柱未来三至四年“四高(沪渝高速公路、沿江高速公路、丰石高速公路、梁黔高速公路)一铁(沪蓉高速铁路)一港(长江黄金水道西沱深水良港)”大交通体系逐步形成,石柱必将成为渝东交通枢纽。
围绕建成渝东枢纽门户目标,完成渝利铁路(高铁)、丰石高速、沿江高速、梁黔高速石柱段和西沱深水良港建设,全面形成“四高一铁一港”对外综合大通道。建成“一环六射八联”县域骨架公路网络,加快交通站场站点和铁路、公路、港口换乘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和农村客运,切实加强农村交通设施建设,加快自然村和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区域公路建设,使乡道、村道更加畅达。到2016年,把石柱建设成为渝东地区集交通中转、市场集散、物流汇集于一体的交通新枢纽
石柱县是以古代巴人为主体与其他而成的土家族栖息地之一。1985年,全县428645人中:土家族227017人,占52.96%,汉族200845人,占46.86%,其次有苗族759人、蒙古族7人、回族7人、满族4人、布依族2人、朝鲜族2人、白族2人,计783人。全县少数民族人口共计227800人,占总人口的53.14%
年,认真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落实民族政策,恢复少数民族成份,汉族改为土家族和婚嫁、繁衍及工作调动,少数民族及人口不断增多。据2000年,全县少数民族由1985年的7个增至28个,全县共有民族29个(包括汉族),总人口484876人(男248402人、女236474人),其中土家族348790人(男18175人、女167033人),占总人口的71.93%,汉族134657人,占27.77%;其次有苗族961人、维吾尔族96人、蒙古族67人、独龙族44人、侗族33人、哈尼族31人、瑶族29人、朝鲜族26人、满族25人、回族23人、布依族16人、藏族12人、壮族12人、彝族8人、黎族8人、傣族7人、鄂温克族6人、畲族4人、佤族3人、珞巴族3人、白族2人、水族2人、土族2人、塔吉克族2人、、和撒拉族各1人、未识别民族4人,共计1429人,占总人口的0.3%,全县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2.23%。
全县总人口52.41万人,总户数15.49万户,其中非农业人口8.13万人,男性27.12万人;出生人口5982人,死亡人口3009人,人口出生率11.32‰,人口死亡率5.69‰,人口自然增长率5.63‰,常住人口43.34万人。
1998年起,石柱开始改造县城危旧房,先后完成了南岸片区,体育馆、正街、百货公司、农机厂、商业招待所、下街、粮食局等50余个片区的拆建,拆除旧房48万平方米,搬迁居民和
单位1899户,新建房屋62万平方米,拆迁安置1600余户,旧城改造率达95%。
加快新城区开发步伐,重点建设鲤塘坝教育行政文化区、城东商旅区、城南商务聚集区、甑子坪工贸服务区。完成“四城同创”,实施老城环境综合整治,建成商业中心,建好城市地标。加快下路、三河两镇融城步伐。到2016年,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1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16万人,基本形成以生态宜居、山水园林、土家风情为特色的中等旅游城市。
2011年,全县各族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五个重庆”、“民生十条”和“共富十二条”为民生导向,加快渝东枢纽门户和绿色生态经济强县建设,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社会稳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初步核算,全县地区生产总值801520万元,比上年增长18.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4312万元,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345468万元,增长27.3%;第三产业增加值291740万元,增长16.0%。在第二产业中,工业增加值255632万元,增长29.0%。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生产总值19396元,超过三千美元达到3003美元。三次产业对地区经济增长贡献率依次为6.2%、58.9%和34.9%,其中工业经济对GDP增长贡献率达44.9%。三次产业结构为20.5:43.1:36.4。
全县辖区内财政总收入146355万元,增长42.1%;地方财政收入突破十亿元,达到117487万元,增长43.1%;一般预算收入55591万元,增长42.5%。在税收收入中,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分别实现4704万元、22425万元和4059万元,增长22.0%、76.1和49.9%。全年财政支出290734万元,同比增长25.9%,地方一般预算支出231094万元,增长28.5%。其中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5651万元、20803万元和21446万元,分别增长29.8%、61.9%和43.1%。
全县完成国税、地税税收(费)收入万元,同比增长40.2%,增收29760.4万元。其中,国税税收(费)收入26175万元,增长22.2%;地税税收(费)收入77648.1万元,增长47.5%。
年末全县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89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9%,较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全社会常住人口就业人员24.03万人,其中第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分别为10.14万人、7.81万人和6.08万人,非农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为57.8%,同比提升2.4个百分点。招商工作成效明显,全年正式签约项目88个(外资项目1个),其中到位资金69个项目;合同引资109亿元,含续建项目在内的实际到位资金74.8亿元。
全县农村经济总量327365万元,现价增长25.1%(可比价增长13.2%)。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52788万元,增长23.5%(可比增长5.2%),其中农业产值132195万元,林业产值7967万元,牧业产值107510万元,渔业产值3334万元,农林牧渔服务业1782万元。全年粮食种植面积55028公顷,粮食产量259649吨,下降0.1%,其中夏收粮食产量71266吨,增长2.3%,秋收粮食产量188383吨,下降1.0%。 表1
2011年主要农产品产量
比上年增长%
肉类总产量
水果(全口径)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部工业总产值750017万元,现价增长35.0%,全部工业增加值255632万元,可比价增长29.0%,工业经济比重为31.9%,提升3.7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可比价增速33.5%。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579797万元,同比增长63.4%,其中轻工业产值180437万元,增长43.8%,重工业产值399360万元,增长74.1%;在总产值中:国有企业产值9091万元,增长8.5%,股份制企业产值490764万元,增长70.6%,其它经济类型产值74856万元,增长27.4%。实现工业销售产值524088万元,增长66.4%,工业产品出口交货值13764万元,增长63.6%。
表2 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
工业品名称
同口径增长(%)
企业用电量
锌金属含量
鲜冷藏冻肉
配混合饲料
氮肥(折含N100%)
2011年末,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2家,同口径新增5家。全年亏损企业5家,亏损额8094万元。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15.0%,同比提升30.9个点。1-12月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主营业务收入517913万元,增长47.2%,利润总额40455万元,增长136.0%,利税总额89258万元,增长80.1%。
全年在地建筑业总产值380149万元,实现建筑业增加值89836万元,可比价同比增长22.9%。年末建筑企业13家,其中资质等级二级的4家,三级的9家。资质以上建筑企业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78302万元,下降39.2%,利润总额5692万元。
四、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县户籍总户数19.03万户,总人口544514人,增加4908人,总人口中,男性281482人,女性263032人。常住人口41.1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3.97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33.96%。公安户籍口径出生人口10268人,出生率18.94‰,死亡人口3486人,死亡率6.43‰,人口自然增长率12.51‰。计生口径的人口自然增长率4.95‰。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81元,增长25.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555元,增长15.5%,城乡收入比由上年的3.01:1缩小为2.77:1。农村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49.0%,城镇为41.6%。年末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分别为37.97平方米、41.18平方米。
年末全县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31263人,比上年末增加2871人,其中参保企业职工13460人,城镇居民9794人,参保农民2512人,参保离退休人员5497人。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25981人、失业保险20320人、工伤保险20254人。2011年末全县累计参加城乡居民合作医疗461100人,参合率为93.29%,其中参合农民413905人,参合率为93.26%;参合城镇居民47195人,参合率为93.58%。全县共支出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基金9827.64万元,其中新农合支出8914.42万元、城镇居民医保支出913.22万元。全县参保农民、城镇居民分别获住院补偿5.48万人次、0.45万人次,县内住院实际补偿率分别为54.47%、50.45%。全县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人数8103人,同比下降23.5%,最低生活保障支出2791.2万元,增长40.1%。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9639人,较上年下降62.4%,最低生活保障支出2736.1万元,增长5.0%。年末全县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28个,床位1210张,在院人数982人。城镇和农村临时救济人数分别为269人次、483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的城镇和农村人数分别为12401人、20918人。
五、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开发
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70406万元,增长30.4%,其中项目完成投资954639万元,增长35.4%,房地产企业投资103482万元,增长10.7%,农村农户投资12285万元。项目投资中,县内项目投资828139万元,增长71.5%,跨区投资126500万元。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46819万元,下降34.0%,第二产业投资397986万元,增长96.2%,其中工业投资351039万元,增长76.9%,第三产业投资509834万元,增长18.2%。三次产业投资比4.9:41.7:53.4,二产业投资比上升2.5个百分点。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03482万元,比上年增长10.7%。其中,住宅投资63901万元,增长24.1%;办公楼投资1429万元,增长21.7%;商业营业用房投资5484万元,下降44.3%。
表3 2011年房地产企业开发和销售主要指标
比上年增长%
房地产开发投资
其中:住宅
房施工面积
其中:住宅
房屋新开工面积
其中:住宅
房屋竣工面积
其中:住宅
商品房销售面积
其中:住宅
商品房销售金额
其中:住宅
六、国内外贸易和旅游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0898万元,比上年增长20.8%。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30821万元,增长21.3%;乡村消费品零售额70077万元,增长19.1%。按消费形态统计,批发零售额253600万元,增长23.6%;住宿餐饮额47298万元,增长7.7%。
全县有直接出口权的企业40家,全年进出口总额876万美元,下降64.4%,其中出口870万美元。全年实际利用内资950525万元,增长80.8%。
全年共接待游客305.11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创新高实现15.25亿元,均增长22.0%。
七、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
全年实现客运量699万人,增长4.0%,其中公路客运量665万人;全社会货运量919万吨,增长30.5%,其中公路货运量890万吨。全年完成客货运周转量85733万吨公里,增长29.2%,其中客运周转量3115万吨公里,增长8.5%,货运周转量82618万吨公里,增长30.1%。全县年末含村道路在内的公路里程3084公里,较上年末净增103公里,年末技术等级公路里程2410公里,净增166公里。
全年电信及邮政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6752万元,下降8.8%。年末固定电话用户4.08万户,减少0.21万户;移动电话用户28.23万户,下降0.4%,其中3G移动电话用户2.73万户;农村移动电话普及率为92.5%,较上年提升6.5个百分点。
八、市政、环保与安全生产
县城卫星遥感建成区面积7.13平方公里。城市车道42公里,人行道68公里,排水管道80438米,其中污水管道57768米。室内停车场11个,停车位858个,室外停车场12个,停车位890个,占道停车位422个;年末路灯数量3074盏,道路照明总长度62公里;县城公厕44座,垃圾处理站6座;共有压缩车、提升车、小型垃圾收运车、扫路车等环卫设备34辆,环卫工人494人,清扫道路面积128万平方米。
全年环境保护投入资金12589万元。工业废水排放量314.37万吨,排放达标量285.92万吨,排放达标率90.95%;二氧化硫排放量2077.35吨,减少1238.55吨;工业粉尘排放量2.52万吨;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718.97万吨,处理量608万吨,污水处理率达84.56%;县城垃圾处理量9.26万吨,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全县含四旁树的森林覆盖率49.3%。
全年共发生火灾以外的各类安全生产伤亡事故27起,较同期减少3起,死亡人数30人,减少7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53万元。其中道路交通安全事故17起,死亡17人,比上年减少6人;煤矿安全事故5起,死亡8人,金属与非煤矿安全事故1起,死亡1人;建筑施工事故4起,死亡4人,分别比上年减少2起和2人。全年火灾事故36起,较上年减少44起,无火灾事故死亡人口,火灾直接经济损失48.36万元,减少3.38万元。
九、金融和保险
2011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984033万元,比上年末增长15.7%。金融机构贷款余额355705万元,比上年末增长17.4%。年末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12834万元,不良贷款率为3.61%。
表4 2011年末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及其增长速度
单位:万元
比上年末增长(%)
各项存款余额
财政性存款
各项贷款余额
个人贷款及透支
单位贷款及透支
中长期贷款
财产保险和人寿保险全年完成保费收入14895万元,较上年下降12.0%,其中财险收入3495万元,增长12.1%,寿险收入1.14亿元,下降17.4%;实现赔付支出总额3810万元,其中财险赔付支出1285万元,寿险赔付支出2525万元。
十、移民、扶贫和农户万元增收
策划后续工作项目267个,总投资额为539.10亿元;共补助移民搬迁建房困难631户,补助资金1059.03万元,92年增建房屋16户,资金73.18万元;共结算生产安置7859人,兑现结算资金1041.77万元;开展农村移民后扶人口信息清理,新增加直补到人101人,集体摊薄1094人。清理城镇移民困难救助基本信息,兑现2010年困难救助2491人资金99.56万元;完成对口支援项目3个、投入经费90万元,争取到位云南省对口支援资金290万元,占目标任务的107.4%;完成了全年850人的培训任务。
全年争取各类扶贫资金1.76亿元,实现1.81万人脱贫。投入1428万元打造乡村旅游示范点132户,打造2个村5个组特色示范片1248亩,发展错季节蔬菜2500亩,种植茯苓103万袋;67个贫困村村级互助资金1176万元,全年累计发放借贷3286人次910万元;扶贫创业示范园新建公路4.25公里,硬化人行便道9000米,新建钢架塑料大棚3万平方米;方斗山辣椒片区实施项目109个,新建和改扩建公路614公里;组织各类培训14628人次。
顺利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县78.6%的农户实现万元增收,其中本年新增5.47万户。全县建成主导产业覆盖面达80.0%以上的“亿元镇”10个、产业覆盖面达60%以上的“千吨村”46个,参与农户16825户;抓好6个市级良种场建设,种鸡良种场、种鸡育雏场、长毛兔示范场建成投入使用,抓好种苗基地建设;新建或改扩建农产品综合市场20个,建成特产品直采基地20.36万亩,签订各类农产品销售合同6.8亿元;全年新增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0个,带动7.5万户农户增收;新注册专业合作社72个,累计达到275个,入社农户5.25万,农民入社率达到41.9%以上,带动8.9万农户增收;全年发放“三权”抵押贷款952笔59205万元,发放农业担保贷款5800万元;完成1297个村民小组12.1万农户家庭承包面积确权颁证,共确权78.61万亩。
十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全县普通高中招生4010人,在校生11669人,毕业生2973
人,专任教师722人;普通初中招生7059人,在校生23536人,毕业生8744人,专任教师1240人;普通小学招生7645人,在校生40822人,毕业生6985人,专任教师2655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5.3
%;职业中学2所,招生1676人,在校学生3766人,毕(结)业生1626人,专任教师231人;成人中等专业学校1所,职业高中学校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幼儿园56所。
县图书馆、文化馆全面升级,占地面积分别新增450、600平方米,达到平方米;建成21个乡镇173个文化工程共享服务点,完成3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241个村(社区)书屋建设;直播卫星村村通工程解决21178户农村居民收看电视问题,广播村村响工程建成县级广播电台1座、32个乡镇级广播控制中心;完成以公益性电影为主题的电影放映4200多场;稳步推进文物普查和文物保护工作;有效开展市场文化管理和“打黄扫非”工作;举办“黄水林海消夏旅游节暨土家摆手舞决赛开幕式”7场比赛、篝火晚会100余场和唱响“啰儿调”土家歌王大赛。
卫生系统全年实现总收入27792万元,增长14.8%;全县共有卫生机构40个(不含个体诊所),实有病床1690张,在册(未包括卫生室、个体诊所、医务室和临时招聘人员)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357人,其中执业医师403人,执业助理医师188人,注册护士509人,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5人。
全县共有体育运动场地50.8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面积由去年的0.9平方米增长到0.94平方米;完成30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扩大国民体质监测范围,完成1700人的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为88.0%;组织正规体育活动120余次,组织500人以上参加的群众体育活动19次,积极参加各类大型竞赛活动;增加2个体育彩票销售点,组织12次体彩销售人员技能培训,完成体彩销售800万元。
①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最终数据以《石柱统计年鉴》为准;
②公报中除GDP部分按可比价格计算,其它未注明的均为现价增速。 
全县在校学生8.75万人(其中普通高中0.83万人,初中2.39万人,职业中学0.28万人,小学5.25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5%。普通高中毕业生1703人,初中毕业生6168人,职业中学毕业生1378人,小学毕业生8366人。普通高中招生3262人,普通初中招生8529人,职业中学招生370人,小学招生7805人。全县共有专任教师4554人,其中普通高中467人,普通初中1082人,职业中学167人,小学2838人。专任教师中,取得中级
(含中级) 以上职称1710人。
石柱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集中体现出绿色生态、土家风情、历史文化三大特色。黄水国家森林公园里的原始森林大风堡、土家乐园毕兹卡绿宫、高原明珠黄水湖、中国一号水杉母树、天然画廊油草河等景区(点)和喀斯特地貌千野草场、明清西沱云梯街、千年古刹银杏堂、秦良玉古战场遗址万寿寨、全国最大的龙河岩棺群等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长江三峡旅游黄金线上,土家族人千年的历史积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土人情,《太阳出来喜洋洋》唱出了土家人的情怀;饮咂酒吸出了“五龙棒出擎天柱、吸尽长江水倒流”的气势,西兰卡普(土家织绵)织出了“五谷丰登”、“福绿寿喜”……这是一片美丽、神奇的土地,更是一片开放的土地。县委、县政府抢抓西部大开发和三峡建设的大好机遇,调整产业结构,着力培育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制定了一系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形成了“一园”(黄水国家森林公园)、“一场”(千野草场)、“一街”(西沱土家风情街)、“一人”(巾帼英雄秦良玉)的总体发展布局,充分利用新三峡环湖游给我县旅游业带来的良好机遇,营造大环境、拓展大市场、发展大旅游,把石柱建设成为三峡库区融休闲观光,民俗欣赏和购物娱乐于一体的民族、生态旅游大县。
绿色生态,堆碧砌玉。“走石柱,不问路,公路两旁柏杨树”。走进石柱,满目苍翠,置身其中,如履画中,良好的生态蕴育了一方净土,巧夺天工的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密布县境。石柱是闻名的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和生态建设先进县,全县森林资源丰富,现有林业用地199182公顷,活立木总蓄积72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43.4%,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林木覆盖率、活立木总蓄积均位居全市前列,是重庆市七大森林资源大县之一。境内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有高等维管束植物2182种、野生脊椎动物329种、昆虫1053种,其中,有国家I级保护植物7种、Ⅱ级保护植物46种;国家I级保护动物5种、Ⅱ级保护动物37种,还是我国水杉的原生地之一和三峡水库建成蓄水后我国唯一的荷叶铁线蕨的原生栖息地,是三峡库区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同时,全县绿色天然森林食品资源丰富,如莼菜、竹笋、银杏、板栗、香菇、蜂蜜、猕猴桃、蕨苔、蕨粉、葱木、豆腐柴及野生蘑菇等特色森林食品资源,年产量达1万余吨。
土家风情,神秘独特。土家族人千年的历史积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土人情,
3000多平方公里的石柱是一块民族文化艺术的沃土。非物质文化遗产“啰儿调”的代表作《太阳出来喜洋洋》即诞生于石柱,由四川昊天影视有限公司在我县拍摄的反映题材的电影《太阳出来喜洋洋》,已成功投放市场,较好的宣传了我县旅游及经济社会情况;咂酒是土家人的佳酿,曾诗赞之“五龙棒出擎天柱、吸尽长江水倒流”;土家织绵演绎了“五谷丰登”、“”,、土家摆手舞、哭嫁、盘歌、薅草锣鼓、摆手舞……都是土家族人千百年来的真实生活写照。这片三峡库区美丽、神奇、唯一的少数民族地区,是您领略土家民俗风情的绝佳之地。
历史文化,厚重渊远。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乃石柱建县之始,历史渊远,人杰地灵。郭沫若先生曾诗赞“石柱擎天一女豪”的秦良玉就是杰出的代表,她一生三次勤王,是上唯一正史登录的巾帼英雄,秦良玉陵园-三教寺,秦良玉率土家白杆兵筑寨御敌遗迹-古战场万寿寨都是较为著名的旅游景点。万寿寨是人们领略古战场磅礴气势,想象古战场猎猎雄风,引发思古之悠情的旅游圣地,电视连续剧《秦良玉》已被市委宣传部列入全市“五个一”重点文化项目,正在进一步打造剧本和做好相关拍摄准备工作;与“”石宝寨隔江相望的全国首批十大历史文化名镇-明清古镇西沱,因其建筑垂直于长江布局,和长江沿岸其它市镇建设别具一格而闻名海内外,被考古学家和建筑学家称为“万里长江第一街”;川东名刹银杏堂位于河嘴乡,占地8200平方米,因有两棵大银杏树得名,果聪、大舟、广渊等高僧先后在此修行,佛法大振,香火繁盛,成为川东各地寺僧传戒的。银杏堂依山面水,形如龙头,四周苍松翠柏环绕,塔院、、鼓楼、正殿、法堂、方丈及斋堂、禅房、客房、香积厨等建筑保存完好,金碧辉煌。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
重庆市行政区划
国别:  市政府驻地: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
注:带“*”标示的为县级行政管理区,带“**”标示的为副省级行政管理区,均非在册的行政区。参:中华人民共和国县级以上行政区列表、重庆市乡级以上行政区列表。
发表评论: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