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诚锁业民用锁匠用品品销售价格是由什么组成的?它们都占了什么比重?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中国民族体育用品品牌发展策略研究.pdf 56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200 &&
中国民族体育用品品牌发展策略研究.pdf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Athesissubmittedto
ZhengzhouUniversitydegree
developmentstrategy
China'snational
sportsgoods
Supervisor:Prof.ZhendongZhang
humanitiesand
DepartmentPhysical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
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
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
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论文及相关的职务作品,知识产权归属郑州大学。
根据郑州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
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郑州
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者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本人离校后发表、使用学
位论文或与该学位论文直接相关的学术论文或成果时,第一署名单位仍然为郑
州大学。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学位论文作者: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体育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各个行业中的地
位不断上升,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我国人民随着经济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
平的提高,对体育活动和体育用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体育正在成为全社会的一
个投资和消费热点,尤其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使得体育用品行业
迅猛发展。中国的体育用品行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呈现于垄断竞争状态。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体育产业的扶持力度。2010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
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其中指出,到2020年我国体育产业将形成
2万亿元的市场规模。然就目前发展现状来看,我国体育用品企业的品牌国际
竞争力仍然逊色于国际品牌,由于起步晚、起点低,科技含量较高的产品与国
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同时,我国民族体育用品品牌产业经历了2008
北京奥运会后的迅猛扩张和“粗放式&发展,现已进入深度调整阶段。民族体
育用品品牌在市场化竞争下存在着诸多问题。诸多问题的存在使得后奥运时代
民族体育用品品牌发展过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扫码登录更安全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在线时间 小时
美国物价为什么比中国便宜
作者:中国虽然属于发展中国家,但是物价却有赶超美国的迹象。造成中美物价异常的因素固然很多,除了国际政治经济分配体制使然,更是两国内部各自司法、经济体制差异的结果,这种制度成本的差异体现在从生产到流通以及交易等各个环节。  一直将美国作为参照物和追赶目标的中国民众,忽然发现,一直以发展中国家自居的中国,有越来越多的商品价格开始“赶英超美”了。  拿着世界上低水平的收入,承受着世界上高昂的物价,而且物价还在上涨,放在银行的储蓄仍在不断缩水,中国民众的当下生活空间越来越显逼仄。
物价“赶英超美”  经济越发达,物价越贵,这个常识硬壳曾经年累月地深埋在民众大脑。但是当数亿大陆百姓纠结于周边物价的腾云驾雾时,一些出国赴美的人走下飞机后,惊奇地发现,美国的很多物价,竟然比中国便宜。  而“美国物价低于中国”的图景,从前年华尔街金融危机起,就被有心人勾勒,之后越来越多的人携带证据加入,填画这个新《海国图志》。  两年前的一次网购,让网民小秦印象深刻。作为一个户外运动爱好者,小秦一直想买一件能够保暖防水透气的冲锋衣,在国内市场上,只要是稍微正规的品牌冲锋衣,即使是国内品牌,价格动辄上千元;哥伦比亚冲锋衣等国外著名品牌更是高达两千元左右。  这超出了小秦的心理承受能力,一个偶然的机会,小秦在一个美国的购物网站上发现,一件哥伦比亚冲锋衣打完折后只要60美元左右,折合人民币不到500元,通过一个代购网站,加上手续费,最后这件衣服仅花费了小秦五百多元,而国内同样的衣服价格在1500元以上。  财经评论家时寒冰关于中美物价对比的一篇博客,近期更是在网上疯转。时寒冰最近去了一趟美国,在洛杉矶“遇到一群中国游客,购物之多可用疯狂来形容。在一个卖箱包的商店,几乎每个从中国去的人都买两个以上的箱子,因为,他们要装下所买的商品。他们一边挑选着商品一边惊诧着:这里的东西怎么会比国内便宜这么多?!”  时寒冰随后对比了上海和美国洛杉矶的物价:在中国一套卖3万元左右的Armani(阿玛尼)西服,在洛杉矶用四分之一甚至五分之一的钱就可以买到;宝马Z4的价格,洛杉矶的广告上标注报价为29881美元,中国的价格,听一位朋友介绍,大致在50万元到80万元人民币之间……。  受过统计学严格训练的经济学家左小蕾,也参与了物价的跨国***对。她发现,美国加州机场商店的美制风衣,按照1比8的兑换率,不到北京赛特商场风衣价格的五分之二。若按人民币升值后的1比6.8兑换率,价差更大。  带给中国人沮丧的不只是美利坚合众国。某一法国制造的服装价格,进口到中国后,左小蕾按照1比11的欧元汇率测算,结果是中国国内价格几乎高出法国当地价格一倍。“如果加上按照法国服装出关后退税的价格,就不止一倍的价差了。”  不过,这些国际名牌商品,考虑到进口到中国要征收很高的关税,再加上运费等因素,所以在中国卖得比西方贵,并不令人吃惊(尽管贵四五倍仍然有些不甚合理)。但是,一些中国制造的商品在中国居然比美国贵,实让人匪夷所思。  美国一位研究中国经济的华裔学者就吃惊地发现,他在美国超市沃尔玛买到的中国大陆生产的质量不错的登山鞋,一双价格只要2.99美元。之后,他给一位中国经济官员打电话讲了此事,对方不信,说在中国大陆出售的登山鞋,“三百元人民币买的还是烂牌子,好一点的都要一千多元。”  在中国生产的levis牛仔裤在中国商场大多数要卖到上千元一条,而在美国levis的官方网站上大部分价格都在50美元左右,低的只要35美元,高的也不超过80美元,换算下来,价格只有不到国内的一半。  厨房用具是中国制造的长项,但享受此福音的似乎是美国人民。刚到华盛顿工作半年的老吴最近发现,梅西百货一套七件套的锅,既有平底炒锅,也有汤锅、奶锅和煎锅,全都有厚厚的不锈钢锅底,“MadeinChina”,打完折70美元,不到500元人民币。而这种高质量的不锈钢炒锅,在国内价格一只就得数百元。  比较总是让情绪跌宕。一个在美国的留学生在天涯论坛上发了一个帖子:行走在美国的超市里,我的内心充满忧伤。不止一个中国人在逛了美国的超市或者商场后心生酸楚。那些在国内价格高高在上的所谓名牌,在美国是以国内几分之一甚至十几分之一的价格在出售。  即使是构成普通百姓最大消费支出的农产品,包括粮食、水果蔬菜、肉蛋家禽海鲜等,美国的一些价格也相对比中国实惠。在美国生活的中国记者高娓娓在自己最新出版的书中记录道:在纽约法拉盛的华人超市,活螃蟹海鲜,一打12只任你挑,价格根据季节、质量而变,从5.99美元到12.99美元。猪肝、猪心、猪脚、骨头之类,每磅价格都在0.50-0.99美元之间。泰国米,50磅(约45斤)装的,18美元左右一袋;葡萄,0.99元1磅;6瓶百威啤酒7美元;橙子,3—5个1美元。  “一家三口,在生活上,如果你不出去吃喝,平平常常,一般的日子,每个月差不多300美元(2000元人民币)就够了。”高娓娓称。  当然,农产品方面,由于在中国居民消费支出中占据了绝对比重,而美国并不是,因此绝对价格大多还是美国贵。如在美国,大白菜,1斤价格相当于大陆人民币3.3元;西红柿1斤价格相当于大陆6.7元。  住房方面,一位赴美的中国留学生做了统计后对《凤凰周刊》记者说,在美国的二线城市,购买两室一厅的90平米联体别墅(不算地下室),在一个不错的区需要20-25万美元;如果是租房则需600-800美元/月。  而即使在洛杉矶、加州和纽约、华盛顿这样的一线城市富人区,其房价也远低于中国的北京和上海。洛杉矶富人区的一栋使用面积350平方米左右、相当于上海500、600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别墅,价格仅为15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相当于1.8万元到1.9万元每平方米,这个价格在上海市区连一般的商品房都买不到。而且这栋别墅还附带一个能停两辆suv的大车库,附送一个600平方米的院子。  除此之外,美国的房产都是永久产权。在美华人沈群最近在推销新书《美国也荒唐》时,回答网友提问说,美国的房子不仅是永久产权,而且房子上面的天空,房子下面800米以内的地也是属于房主的。只有高于一定的高度之后,天空才是国家的,如果在地下800米以内发现了石油或者其他矿产,这些资源都归房主所有。  这些都是绝对价格(按汇率直接换算物价)比较。如果按照购买力平价来计算,或者考虑相对价格(物价在中美两国居民收入中的相对份额),这个差距将更加惊人。  目前可用的权威公开数据是,世界银行2007年12月底公布,中国2005年的购买力平价为3.45,即1美元相当于3.45元人民币。那么上述这些商品的价格折合成人民币的价格之后,将比现行汇率的计算还要便宜一半。  想象一下:一套Armani(阿玛尼)西服3000元人民币,宝马Z4跑车10万元人民币。猪排骨4元人民币一斤,泰国香米45斤只要60元。三口之家一个月的食物花销,只需1000元人民币就搞定!  而按照物价收入比,差距将更加刺眼。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17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月均收入为1431元和430元人民币;而2009年美国居民人均收入为42240美元,月均收入为3500美元左右。  在美国,一杯星巴克的咖啡只要1美元,看一场电影只要8美元,占美国公民每月收入的万分之三和千分之二。而在中国,一杯星巴克的咖啡在20元人民币左右,一场电影平均也需要50元人民币左右,占中国城镇居民每月收入的1.5%和3.5%左右,相当于美国居民负担的费用的50倍和17倍左右。  另外一个尚未被提及的价格则是政府公共服务的价格,美国也比中国便宜。被中国人称为新三座大山的教育、医疗和养老,在美国这个以资本为主义的国度,基本上对居民没有形成什么压力。  前述中国留美学生花三天调查后得出,医疗方面,美国不同的人会在不同的保险公司买保险,一些企业更直接帮员工买完保险。尽管医疗保险丰厚程度不同,但看病基本由医疗保险覆盖,只需要极少的药费。  教育方面,儿童享受12年义务教育不用交学费,并且政府对18岁以下的每个儿童给予每月400美元左右的补助金,当地叫做牛奶金。  对于老人,60岁以上的有1000美元左右的生活补助,65岁以上的老人则除了政府有补助外还可以领取自己的退休金了。若是残疾人,福利待遇更是超乎想象。  在交通方面,美国的高速公路全部免费,中国养车,则要面临森林般的费用。“因而这些福利也解除了美国中年人的很多经济负担。所以这里的老外从不存钱,而且常常是负资产,想想也许是没有后顾之忧的缘故吧。”一位在美打拼多年的华商反思后说。  美国的低价秘密  影响物价的因素有很多。美国物价低廉,一个无法回避的因素是美国多年来保持了极低的通胀率。数据显示,1990年到2000年,美国则几乎实现了“零通胀”;2000年到2010年,美国CPI一直在2%上下浮动。当下,美国通胀率又接近历史低谷,而中国恰好处于近10年的高峰。以最近一个月10月份的物价指数为例,美国10月份CPI为1.2%,而中国10月份的CPI为4.4%。  从美元诞生100多年来,美分作为最基本的货币单位,仍然在市场上流通,美国物价的稳定由此可见一斑。而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分”作为人民币最基本的货币单位,几乎已经退出了流通领域,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物价上涨速度之快。  于是,美国居民过去二十年所经历的生活,被形容为:居民收入年年上涨,而价格始终在低位保持稳定,相对于越来越高的收入,物价显得越来越便宜。这种“低通胀高增长”的效应,让人感觉美妙。  根据主流经济学派的观点,失业率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反向关系。即当经济增长时,一般也会出现通货膨胀。根据这套理论,中国一些政策建议者10年前力主通过温和通货膨胀政策,以实现高增长。但通胀的过程也是一个财富向富裕人相对集中的配置过程,于是2000年以来,中国经济在高速增长中也扩大了贫富差距。  但美国在长达二十年的时间内,为何能够保持低通胀和高增长并存的局面?  部分是源于美国处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顶端,因而所带来的红利。一些学者认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逆差国,美国首先是大量进口消费品的物价持续下跌,直接带动物价下降,然后是大量工业用廉价初级产品进口,亦降低了美国公司的生产成本。据估计,进口价格的下降对美国消费物价指数的下降贡献了约0.6个百分点。  美国的低通胀,更在于美元的霸主地位,而使得全世界人民不愿意美钞不值钱。  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采取促使美元越来越值钱的强势美元政策后,全球对美元需求日增,现今全球外汇储备中,美元约占6成;在国际贸易中,有2/3是用美元结算的;国际证券发行总额接近50%用美元;国际贷款总额中以美元计价部分也接近一半;所有美钞66%都是在国外流通的,约3/4的新增发美钞被外国人所持有。  美元保值升值的强势,一边使得进口产品的价格变得相对便宜,使得国内旺盛的消费无法推高物价;一边吸引全球资本大量流入,推动投资扩张,促进经济增长,使得低通胀和高增长得以同时实现。  但从2008年美国陷入金融危机以来,经济增长放缓,为了刺激经济,美国采取了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甚至不惜动用类似直升机撒钞票的行为来刺激经济,先后两次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共计向市场注入了超过1.7万亿美元的流动性资金。在同样的时间段,中国面对拍岸而来的经济寒浪,也掀起了天量放贷潮。   同样是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国却没有出现通货膨胀,而中国是通货膨胀得火热。经济学家赵晓认为,最关键的原因是美元放水,其他国家吸收其流动性,这个过程中美国坐收铸币税,这与中国大陆放水淹自己百姓是两回事。  “美元三分之二是在国际市场流通,他们实际上在用全球的通胀来解决自己国内的通缩。”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谭雅玲认为,由于美元是世界货币,大量的美元在国际市场上流通,因此全球所有的美元持有者都共同分担了美联储增发货币所带来的成本。  也有学者认为,中美两国构成如此差异的根源在于,两者在参与全球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十分有利于美国的经济关系。  中国不断以解决就业为驱动,通过各种政策工具推动对美国的廉价出口,这全面压低了美国的商品价格,特别是日用品价格,同时中国又将挣得的大量美元兑换成各种形式的证券资产,在美国安安静静储备了起来。这从供给和消费两个方面“友好”抑制了美国物价上涨的空间。  反观自身,近三十年来,中国经历了1988年、1994年、2007年和2010年四轮通胀,通胀高峰CPI的涨幅分别为18%、21.7%、8.7%和当前的4.4%。人民币的币值贬值速度远远超过美元,购买力也不断下降。  不同的交易成本  中美物价反常的背后,除了国际政治经济分配体制使然外,更是两国内部各自司法、经济体制差异的结果,这种制度成本的差异体现在从生产到流通以及交易等各个环节。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聂辉华最近撰写的一篇文章被广为转载:《为什么“中国制造”在美国更便宜》聂辉华认为,市场资源是否得到合理配置、能否实现规模效应,是能否降低商品生产成本,从而降低物价的一个因素。  以知识产权为例,如果政府能保护好企业的知识产权,市场上就不会有那么多假冒伪劣商品,优势企业就可以实现市场扩张,从而像美国那样形成规模化生产,并最终通过降价让消费者得到好处。相比较而言,由于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够,中国企业创新的产品往往迅速被“山寨”,无法获得应有的回报,同时市场份额也被瓜分,无力实现市场整合和规模效应。  和规模效应有关的还有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聂辉华认为,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上,一旦一个企业通过降低成本或者创新产品在竞争中胜出了,它就可以通过收购其他企业进行大规模扩张,因为其他企业根本不能生存下去。所谓“赢者通吃”其实就是充分竞争的必然结果。  经过长期的生存竞争,每个行业就只剩下少数几个品牌可以相互抗衡。例如,运动服装业由耐克和阿迪达斯平分天下,碳酸饮料业由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分而治之,而皮包业由Gucci、LV、Fendi和Coach四强称雄。  优胜企业凭借品牌声誉,一旦有了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成本自然降低,售价也相应降低。例如全球500强老大沃尔玛连锁店,靠的不是高利润,而是薄利多销。  而中国存在很大的资源误置,很多国企亏损却不能退出,很多私企盈利却无法扩张,从而难以形成大品牌、大扩张、低成本、低利润的良性循环。中国商品生产中的流通成本也居高不下。美国一位研究中国经济的华裔学者也发现,目前中国大陆的铁路货运是超负荷的,要想申请一个车皮指标,在运费之外的额外支出有时竟然高到五千到五万元之间。  此外,大陆高速公路收费之重,交警罚款之多,更是将运输成本推高。据媒体报道,广州到北京的特价机票大约在700元左右,但如果开车从广州出发到北京,仅仅是高速公路的过路费就已经高达1400元。  这还是你一路上没有遇到任何检查。一位常年从广州送货到北京的司机说,他每次往返大约有7000元的罚款和敲诈。各种成本如此算下来,从广州运货到北京的运费比从广州运货到美国还贵。缺乏完善的司法保护以及诚信制度的缺失,也是使一些企业宁可产品低价出口,而不愿冒风险在国内销售。  一位在大陆投资的台商直言,大陆贸易商缺乏诚信,拖欠货款比比皆是,生产商只有提高出厂价格才能保障自己的利润。而出口只需与外商签订合约,其他不用担心,发货之后,钱就到手了,“没有麻烦,钱少赚点,但风险也小。”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外贸出口订单下降,尽管有关方面呼吁企业扩展内销,但一些外贸企业宁愿降价出口也不愿意做内销。国内的高风险必然要求更高的回报。安朗童话世界(香港)有限公司业务推广总监林彩朗告诉本刊记者:“现在我们出口美国的一双鞋价格是八九美元,而内销价格要200元至300元人民币。”  聂辉华认为,更多的不确定性来自事前的交易费用和事后的交易费用。在关系横行的中国市场,一个工厂要拿到订单,要花多少时间和财力去请客送礼?好不容易拿到订单,又要花多少时间和财力去拿到货款?与国内各方打交道的这些“公关费用”,最后都被算进生产成本里,国内价格只能水涨船高。尽管表面看起来,相对于美国,中国仍是生活水平较落后的国家。
来源:《凤凰周刊》2010年第34期& & 为什么?为什么?相信大家都明白。欢迎讨论。
在线时间 小时
在线时间 小时
说的好&&分析的非常不错
在线时间 小时
同期周刊的其他几篇相关文章。。贴出来给大家看看。。
深港物价大逆转
10:14:11 阅读8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
深港物价大逆转
□ 特约撰稿员 戴平
越来越多深圳民众开始习惯性南下赴香港购物。不过,他们现在习惯购买的并不是LV、GUCCI等名牌货,而是一般的餐具碗碟、家居饰品,甚至还有纸巾、洗发水、蔬菜鸡蛋等日常用品或食品。
去香港打酱油
距离香港上水地铁站只有五分钟路程的龙琛路龙丰花园,附近有五六家药房。近月来,这些药房的门口都不约而同地堆起一栋栋的厕纸、洗发水及各种护肤品,招徕顾客。就记者观察所见,这些面积不大的药房,均聘请了四五名员工专门负责拆箱搬货,连在门口收拾纸皮箱的阿婶也都忙个不停。店内则挤满了来扫货的客人,一一排队等待付款。
据某家药房一名职员表示,在早期,药房出售的药油最受客人欢迎,其次是奶粉和纸尿片,现在则连洗头水、护肤品、消毒药水和厕纸也成了抢手货。
“以前100元港币可以兑换107元人民币,许多香港人就排队过关返深圳吃暍玩乐;现在人民币85元兑换100元港币,买什么东西都变相为八五折,他们很自然地会选择来香港购物。”该名职员说。
该名药房职员口中的“他们”,明显是指深圳民众。以往都是香港人上深圳扫货,购买便宜日用品,但今年以来,在深港关口却出现一批专门到香港扫货的深圳人,大包小包背的油盐酱醋、洗涤用品和婴儿奶粉等日常用品。11月的上水火车站,每日都有不少内地居民带着大包小包的生活用品返回深圳。
根据国家发改委最新的统计,10月份内地CPI比去年增幅4.4%,其中食品价格更上升10.1%,直接影响内地居民生活。而深圳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更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同时逼近甚至超过了香港的水平。
事实上,将与深圳只有一个海关之隔的香港上水区超级市场或药房的日用品价格,与深圳超级市场的货品对比,便可以发现两者部分货品的价钱已相差一大截。
例如,香港超市的鸡蛋价格折算约每斤4.25元(人民币,下同),但深圳往往每斤约5元左右;而十斤装大米在香港的售价折算约38.25元,但深圳则要上42元。其他如洗面奶或奶粉的价钱也可相差达三成之多。更令不少深圳主妇感到困惑的是,就连一些内地制造的产品,也是在香港更为便宜,譬如部分内地出口的肉菜及水果。
深圳居民掀起的“南下扫货潮”,大大刺激了香港新界屯门、元朗一带商场的生意。而香港一些连锁超市,也纷纷在上水和粉岭地铁站张贴广告招牌,招徕深圳客人光顾。
深圳居民也在网络论坛编制了“香港攻略”、“省钱秘笈”,定期更新信息,与网民交换到香港扫货购物的心得,包括哪家超市最便宜等。一位深圳网民坦言,约每月两次到香港购买日用品,每次购物一千、数百元,扣除车费仍可省钱;而深圳已实施了赴港签证“一签多行”,往返香港也非常方便。
内地人对香港日常用品的渴求,也间接“养肥”了一群以此为生的水货客,这是一个专门从事偷偷进出海关交易货物而不缴纳关税的群体。香港地铁上水站对开的彩园路,各路水货客围在一起拆包装及分货的档位有数十个。由于水货客太多,水货客拉推车排队进入地铁站的场面鲜有间断。
负责分配货品给水货客的张先生表示,以往深圳只有两三家向他们找港人带货过关的摊档,但现时几乎一整街都是行家,生意愈做愈大。
一名水货客透露,现时拖推车过关到深圳的水货客多是家庭主妇,带日用品走一圈可赚50元港币;男人则多带电子产品或风险稍高的手机等,收入视数量而走,一般走一圈可赚100元港币。
旅行社的新口号
随着内地通胀持续升温,到香港购买日常用品的风气近日开始蔓延至内地其他城市。而圣诞节的越来越近,吸附内地不少城市精明的“血拼族”开始蠢蠢欲动,提前计划赴港扫货。一些内地旅行网站借机打出“通胀+汇率,去香港打酱油也划算”的广告,吸引不同层次的消费者赴港旅游。
据北京中青旅一位工作人员表示,从10月底至11月初开始,就陆续接到查询香港圣诞游的电话,这比往年12月上旬才开始的圣诞游预定高峰期,提前了近1个月。而且“基本都是自由行旅客,也几乎都要求住在商圈附近,便于购物;不仅是圣诞期间,现在香港的客房就已经基本爆满了,会一直持续到新年之后。”该工作人员说。
一位前来查询的北京民众,本来打算圣诞节期间去香港旅游,但是酒店已全部订满,所以只能延至明年一月出行。
不过,旅行社方面也表示,由于赴港扫货的游客众多,目前,香港的酒店十二月价格比去年同期已上升了5%至8%。受此影响,今年圣诞打折季赴港自由行的成本也随之上涨,较去年增加约一成。
香港低价之源
在香港的工作收入比内地高,为什么却出现生活用品价格倒挂现象。香港港九罐头洋酒伙食行商会副理事长李广林说,这是因为香港是自由港,免税政策造就了香港进口商品相对低廉的价格,相比之下内地生产销售商品有增值税,进口商品则有关税,再加上汇率问题,故令内地部分生活用品的价格比香港贵。
当然还有更深层因素。中山大学一位经济学教授分析说,大陆通货膨胀预期,一些行业因垄断而竞争不充分,政府服务不到位,也导致了内地制造的产品在深圳比在香港还要贵。
香港的农产品售价比内地便宜,这是一个很困惑深圳主妇们的事。由于保鲜度和运输要求都比较高,因此很多是来自于中国内地。据了解,香港早在—九四六年就成立了蔬菜统营处,统一管理香港的蔬菜供应。这是一个非盈利单位,市场管理仅收取较低的服务费,还要将其中一部分反馈给市场。同时,在特区政府法令政策敦促之下,香港市场的蔬菜供应省掉了很多中间商环节,也使终端价格相对低廉。另外,某些企业为了市场竞争故意压低价格,实行倾销政策进入香港市场,两相加减使得本应便宜的内地价格渐渐高于香港相同商品的价格。
对于一些中高档产品,香港比内地便宜,也在于创新机制的确保,使得新技术不断采用,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了劳动成本;新材料、新能源的持续利用,降低了生产成本等,从而出现经济增长与物价不同步的现象。
香港人回流
由于深圳物价相对香港已没有便宜优势,加上北上的车费一来一回要数十港元。如今开始令不少以前经常北上消费的港人却步。
已退休的65岁香港巴士司机王先生表示,早两三年前,他每周会上来深圳3、4次,现在深圳的消费贵了,每周减少到两次,“如果深圳物价再贵点,就不会上来了。”
王先生表示,他每次来深圳消费约为150元人民币,合180港元。“港元愈来愈不值钱,现在我在内地吃饭会特地找一些便宜的餐厅。”
除了北上消费次数减少,一些住在深圳的港人亦打算回流香港。四年前开始到深圳工作的何先生,见证了100元港元兑换105元人民币到跌至不足87元的历程。以港币支薪的他,被变相减薪两成。
“人民币升值,我的收入就贬值,再加上内地每年通胀近5%,开支愈来愈大。因为妻女未申请到单程证,我才居于深圳,否则早就搬回香港居住了。以目前这个租金水平,我在新界可以租到一间挺大的村屋。”何先生抱怨。
何先生太大是内地人,女儿刚满一岁半,原本租住福田口岸的五百尺单位,月租2650元人民币,连排污费、管理费及清理垃圾等杂费,每月开支接近4500港元。
为了节省开支,何先生趁租约期满,最近以月租1900元人民币,转租较偏远的深圳布吉,并把住宅当写字楼,商住两用。
他说,“内地消费很高,一顿午饭也要二十六七元人民币。我现在每天往返香港,午餐会选择在香港吃,放工时则顺便购买日用品返回深圳,例如一包尿片,香港卖140元,比内地便宜近40元,能省就省吧。”
香港社区组织协会干事吴卫东近来接获了不少在内地的香港长者求助个案,原因是内地生活指数愈来愈高,物价飞涨,在内地养老的储蓄不够用,想要向港府领取生果金,帮补在内地的安老生活。
“这些个案多是二三十年前,拿着几十万回内地退休养老,以为可以颐养天年,但由于
平均寿命长达八十四岁,内地的东西愈来愈贵,储蓄渐不够用,所以有些长者希望可以返港领取生果金。”吴卫东进一步补充。
对此,本港《星岛日报》发表评论文章指出,在不少香港人眼中,深圳一直是他们的“后花园”,在此吃喝玩乐,不亦乐乎。但是,随着深圳物价持续走高,加上人民币不断升值,这一切似乎已成过去。
文章慨叹,“长远而言,人民币升值仍然是趋势,港人减少到深圳消费难以避免,不排除一些港人会回流。在以往,北上消费以至居住,是退休人士或基层享受较佳生活的方法,可惜这种好日子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无情流逝。”
在线时间 小时
凤凰周刊:物价暴涨中国之谜
2010年第34期 熊剑锋
谁也无法否认:这一次,通货膨胀真的来了,而且席卷全国。冬寒风瑟中,曾经喧嚣的反驳言辞已无踪迹,只剩下焦灼惶惑的普罗大众和未落下帷幕的尴尬四万亿刺激计划。
周六早晨,位于北京朝阳区团结湖附近的一个露天早市,熙熙攘攘,人流比往常更加密集。这里和北京奢华地段国贸CBD只有一箭之遥,但是和CBD的一掷千金相比,这里是另外一个世界:每一元每一角都要精打细算。
在摊主周福义的印象中,最近一两个月,早市的人流量持续增加,以往多是推着购物小车、步履蹒跚的老年人,而近来年轻人越来越多开始涌入那到处掉着菜叶、泥土的早市街道。
蔬菜和水果是这些年轻人购物的主要目标,由于摊位成本费用比超市里的菜市场更为低廉,这里的水果蔬菜比菜市场每公斤还能便宜0.5元到2元不等。
“北漂者”小郭说,尽管和超市菜市场比起来,早市的蔬菜和水果质量都相对较差,需要仔细挑选,但是按照买够一周所需的量来计算,一周能够省下四五十元。这对于刚刚工作、每月收入仅三千元的小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即便如此,小郭对早市还是越来越不满意,“水果的价格最近疯涨,玫瑰香葡萄早市价格已经从此前的每公斤4元涨到了8-9元,一种名为高粱饴糖果的价格一周之内从10元上涨到了15元,菠菜从此前的每斤2元涨到了每把2元,一把只有半斤多一点。”
但是小郭以及和她一样收入不高的年轻人还离不开早市,这里除了能让他们饱足之外,还提供温暖。冬天来了,今年刚来北京工作的她需要一件羽绒服,但是逛过西单之后,她发现羽绒服比去年几乎涨了一倍,稍微好点的羽绒服都在千元左右,“听说是棉花等原材料最近价格疯涨。”
无奈之下,小郭只好回到早市中选择了一件三百元的高仿双层冲锋衣,“暂时应付一下,到时不行的话再去服装店定做。”
“最近怎么了?为什么所有的东西都在疯涨?”小郭印象中,从国庆节前起,几乎所有的商品都在涨价,从米面油到水电煤气,从水果蔬菜到快餐小吃,连每天早上喝的豆浆都从1元上涨到了1.5元,而房东也开始透露出房租要上涨的意思。
这不是小郭一个人的焦虑,整个国家的底层百姓都在面临物价飞速上涨、购买力下降的煎熬。
一些地方已经开始出现了抢购和囤积的现象。在11月初的湖北粮油展销会上,一个参展商的10吨大米瞬间被一抢而空。当地媒体报道说,不少摊位前排起了百米长队,有的家庭甚至一次性买了20袋大米,分批运回家。
在河北,各大超市均出现了抢购现象,鲁花、金龙鱼、福临门等平时消费量较大的食用油甚至出现了“货架无油”的局面。
一个新的名词出现了:海豚(囤)族。海豚族囤积的物品无所不包,从米面油,到卷纸食糖烟酒,甚至化妆品和毛巾。在绍兴,一些市民迅速将家用电器作为囤积的目标。
通胀苗头最早出现在今年4月初,当时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从2009年底的负增长率悄无声息地爬到4月份的2.8%,在背后,有色金属、大豆、橡胶、钢材等大宗商品价格也蠢蠢欲动,短期内出现猛涨。
彼时,主管物价的国家发改委价格司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表示,4月CPI高涨主要是由于翘尾因素;而粮价的持续小幅上涨是政府提高最低收购价政策调控的结果;至于菜果等价格的上涨,主要受灾害性天气等短期因素影响。
食品对CPI的影响非同小可。大多数国家都编制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反映城乡居民购买并用于消费的消费品及服务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并用它来反映通货膨胀程度。
目前中国CPI的调查内容分为食品、烟酒及日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等八大类。其中食品类在CPI指数中的权重高达34%,这意味着如果食品价格上涨10%,那么CPI将被推高3.4%,食品价格的变动成为CPI走向的决定性指标。
四月份,发改委的结论是“物价变动并没有超出此前预期,CPI的变动仍处于温和上涨范围”。随后全球和中国经济出现了出乎意料的放缓,政府开始放松了对通胀的警惕。
但是从七月份开始,第二次大规模的物价上涨开始出现,国内多个区域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以绿豆、蔬菜为代表的农产品价格突破年内最高纪录。当时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全国36个城市中近7成食用农产品在涨价。
由于食品价格的季节性和波动性,食品价格对CPI的决定性影响通常被官方用来作为否定全面通胀的理由。在2008年那一轮通胀过程当中,一些官员和不少经济学家之所以坚持认为是“结构性通胀”,依据是当时的物价仅仅是由食品价格单轮驱动,而食品价格是随着季节波动的,高峰过后就会下降,且政府对农产品有强大的控制力,因而“一切尽在掌握”。4月的这种乐观,被纷呈的各种市场研究报告进一步推高。
但随后CPI并没有理这些政商精英,仍步步攀高,从4月份的2.8%一步步走到3.1%、3.3%、3.5%、3.6%……,而官方口径仍然是年内3%通胀率可控。
9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成为一个转折点,3.6%的CPI创下了两年以来的新高,形成了强烈的通胀预期。一位投行分析师说,国庆节后价格突然失控,从现货到期货,从批发到零售,所有商品的价格如脱缰之马,都在上涨。
更要命的是非食品类价格开始抬头,涨价的商品似乎一夜之间从食品扩展到了所有的商品。受到租金到水电煤气涨价的影响,10月份“居住类”价格同比上涨4.9%,直接拉动CPI上涨0.64个百分点。
衣食住行之一的衣服价格也随之起舞。一位纺织业业内人士对《凤凰周刊》记者表示,今年服装原材料的价格大涨,丝价涨了一倍多,棉价也涨了七八成,麻的价格刚刚开始涨,“大家都压着不愿意出货,都觉得还会涨。”
在11月前十天之内,大宗商品掀起新一轮涨价高潮。PTA(一种大宗有机原料)现货涨幅超过2675元,达到每吨11250元;MED(生产长丝的化纤产品)十天内涨幅达1385元,至9100元;螺纹钢和热轧板卷品种的钢材现货价格自11月1日开始几乎每天上涨30元左右……。
全面通胀的局面已经无可避免,11月9日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在“全国煤炭工作会议”上正式表态,今年的CPI上涨将超过3%的政府预期调控目标。按照国际公认标准,CPI超过3%即为通货膨胀,CPI超过5%即为恶性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究竟是从哪个泉眼噗噗冒出?货币过多、流动性泛滥,是被当下各方提及最多的关键词。
2008年年底,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中国出台了规模高达四万亿元的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在快、准、狠”中,决策层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但事后证明,所谓“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实际上是“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吴晓灵坦言:“过去相当一段时间,央行存在货币超发的问题,特别是2009年,为了应对金融危机采用了‘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从金融危机开始以来,中国M2(即广义货币= 流通中现金+银行活定期存款+储蓄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的供应余额,已从2007年末的40.34万亿元上升至 2009年末的60.6万亿元。短短两年的时间,货币的供应量激增50%以上。
根据央行数据,今年9月末, M2余额已经达到了69.64万亿元,按照美元计算超过十万亿美元,为全球第一。
与美国相比即可发现问题所在。美国2009年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GDP)为14万亿美元,而M2仅为8.7万亿美元;中国2009年的GDP换算成美元只有4.9万亿美元,而M2却高达10万亿美元。
按照货币学基本原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每增长出1元价值,作为货币发行机构的中央银行也应该供给货币1元,超出1元的货币供应则视为超发。按照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前三季度GDP达26.866万亿元计算,超发货币将近42.774万亿元。
在新兴市场国家,由于资源商品化,广义货币供应量适度高于经济发展GDP增长,常是一个策略。但过高的货币供给却极易带来通胀。
据统计,2009年底,大陆33.54万亿元的GDP规模,是1978年GDP规模的92倍。但同期,广义货币供应量却从1978年的859.45亿元增长到2009年底的60.62万亿元,为705倍。
北大教授、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周其仁说,讨论货币问题始终要牢记一点,货币别无他用,只能用来购买商品与服务。
货币泛滥之下,过多的货币追逐一定的商品,其结果必然是商品价格上涨。
对于货币和价格之间的关系,一个著名的比喻是货币如水。周其仁在其专栏中写道:货币无非是给商品的交易充当媒介。因此,过量货币投入市场,不会增加商品,却一定会提升物价的总水平。打个比方,直升飞机在一个封闭的迷你国上空大手抛撒现金,使该“迷你国”每个人的手持现金都增加了一倍。接着会发生什么?是那里的每个人都多得到一倍的商品,还是该国的物价总水平上涨一倍?
类似的还有奥地利学派“货币如蜜”比喻,但是两者本质上都告诫货币过多将提高价格总水平。实践也在不断地验证这一观点。早在2009年四万亿元计划出台不久,就有学者和官员指出,未来的通胀恐怕不可避免,2010年初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在多个场合就预言今年的CPI将超过5%。如今,离“预言”已触手可及。
在这轮物价上涨中,货币对物价的推动在绿豆、大蒜等各类杂粮的价格变动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流动性在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政策调控的打压下出现转移,在农产品市场得到释放。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自2009年底开始大幅度放量,平均每个月的交易量为此前一年的同期的2.54倍,单月交易额接近5万亿元水平。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表示,从8月以来,在房地产新政持续加码作用下,大量资金开始向其他投资品市场转移和释放,直接导致贵金属、收藏品、个别农产品价格出现轮番急剧上涨,其中,最为凸现的就是农产品价格沿着大蒜、生姜、大豆、苹果、籽棉路径进行击鼓传花式的蔓延。这些产品都是数量、存量相对而言较少,在现货市场上可以进行较长保质储存,但生产和保存周期又使得其囤积行为不可能跨年,于是乎出现了轮转性的现象:从大蒜转到生姜,从生姜转到籽棉。
刘元春说,在目前的这种格局下,农产品价格机制已经出现了重大的变异,市场价格推动收购价格,而不是以往收购价格推动市场价格,新粮上市价格不跌反涨,“农产品资本化取向非常严重,改变了以往单纯的消费属性,粮食价格可以脱离供求,受炒作资本的控制。”
近期随着央行加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农产品价格下跌,更无疑显露了农产品涨价中的炒作资金因素。
除了国内资金,热钱涌入也加剧了国内的流动性泛滥的程度。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11月19日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自三季度以来,非贸易、非FDI项下的外汇储备出现激增,规模达到1100亿美元左右,处于历史上的最高水平,显现热钱涌入的趋势在加剧,央行却不得不向国内市场投放相应的人民币,以回笼这新增外汇。
货币过多,也难以收回,本可以用“水多加面”的办法来消解。如果将一些国有资源市场化,让更多的货币对应更多的商品,这样,通胀也可以避免。但近十年期间,中国的市场化步伐放缓,阻滞了货币之水的河道疏通。特别是国进民退的浪潮,一边拒绝民间流动性货币的进入,一边积极寻求国家货币的增发。
高成本时代来临
货币过剩并不足以解释百姓眼中的物价乱象。
仔细分析食品价格以及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原因,除去飞流直下的资金因素,成本推动因素,包括劳动力成本上升、国际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节能环保导致的成本上升,成为消费品价格上涨的另外一个支柱。
这些因素,离百姓的感觉更近,便也成为了官方着墨重彩的解释方向。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直陈,当前的通胀主要矛盾是成本推动型的,辅助性因素是流动性过剩。
数据显示,2010年10月,全国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0%。为当月高达4.4%的CPI,贡献了3.4个百分点。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由于土地、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农产品价格会是一个长期的上涨趋势。
事实上,这也意味着未来将进入一个高粮价的时代。“中国CPI 波动的中轴水平将出现系统性抬升,从过去十年2%的均值水平上升到3-4%”。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认为,这可以集中判断未来的通货膨胀。
这一现象的关键原因在于随着中国经济走过刘易斯拐点,以及未来青壮年劳动力数量的下降,低端劳动力工资水平持续快速上升,从而全面推高农产品价格。
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把劳动力需求增长速度超过劳动力供给增长速度,因而导致工资水平的上涨,作为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转折点,即“刘易斯拐点”。
今年以来,北京、上海、广州等多个省市纷纷上调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幅度都在10%以上,一些省份超过20%。富士康等多家标志性出口制造业企业大幅提薪更是引发社会震动。
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表示,新疆摘棉花工人的日工资已经从过去几年的三四十元上涨到了100元。发展改革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给出的版本是,新疆的采摘棉花报酬现在是按公斤算,采摘一公斤皮棉需要3元钱。
四川大地震灾区青川县的一位灾民对本刊记者说,这两年当地重建,小工的价格一路飙升,目前一个什么都不会的小工的价格已经上涨到了120元每天,而有技能的大工的价格已经超过200元一天。
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结束将直接影响农产品以及低端服务的价格变化,高善文发现,大概最近六七年,食品价格开始系统性地超越整体物价水平。
这样的现象连续出现五年以上,很难认为是食品生产部门的超额利润导致的,也很难认为是天气波动因素导致。
随着进城务工工资的提高,对于农村居民来说,在农村务农的机会成本也在提高,更多的农民将进入城市,从而恶化农产品的生产和供给。
江西农民黄茶花今年4月来到北京打工,在北京她每个月刨除花费可以存下两千元,半年下来就给正在上大学的女儿寄了一万多元,而此前在家她花了半年的时间养了五头猪,刨除所有饲料等成本之后仅赚了一千余元,平均每个月赚了两百元。“暂时是不会回去养猪了。”她说。
由成本上升来解释产能过剩和通货膨胀这一矛盾现象,也显得很圆满。正常情况下,产能过剩会导致供大于求,压低物价,但是在目前大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情况下,中国仍然出现了通货膨胀,原因就是成本上升。
除了“人”的因素之外,农业生产的“物”的成本也在快速上升。“化肥、种子、设备、土地,什么都在涨价。”江西一位菜农对本刊记者说。
“去年碳氨的价格是30多块100斤,现在44块钱100斤,一袋涨了10多块。”这位菜农抱怨。碳氨是蔬菜的主要肥料之一,用量较大。
菜种的价格亦不例外。国家发改委价格司编写的《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显示,从2003年到2008年,种子的均价从2.61元/公斤涨到4.72元/公斤,到今年则总计上涨了1倍多。
此外,农资设备租购价格和油价也一直涨势不断。综合这些因素,上海郊区菜农赵如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和去年年初相比,今年种一亩花菜的一季成本至少涨了100元,而一亩菜地的总收入也才1000来块钱。
地租尤其是城市郊区地租的不断上涨,已成为影响农产品价格的重要原因。据大陆媒体报道,苏州一家农产品公司与苏州西山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有限公司签订于2002年的《土地租赁协议书》显示,签约当年每亩地的租赁价格为450元,然后每年以递增10%的标准计费。假如严格按照协议,则2010年该农产品公司仅需每亩支付725元的租金。
而实际情况是,苏州地区的农田承包价格现在已经涨到1500元一亩。离上述农产品公司租种地段不远的镇上,工厂林立,目前其工业用地土地出让价格至少为20万元每亩,而商业用地价格更高。
城镇地价的快速上涨,市郊土地的“农转商”、“农转工”的出让机会成本也不断增大。这导致农田承包经营权转包租金坐上了过山车。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室副主任李国祥做了一个调查,发现2003年以来,粮食主产区土地流转的平均租金已经从每亩200元涨到了500元,部分地区甚至涨到了700元,而在山东等经济作物产区,每亩土地租金已达2000元左右。
大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急速推进,减少了城市郊区农产品种植面积,进而影响到供应,从而提高了生产价格。
持续关注这些现象的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对《凤凰周刊》记者表示,劳动力成本上升成为通胀的发动机,流动性过剩成为通胀的燃料,未来五到十年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将不低于5%,而且这种高通胀的趋势难以扭转。
又逢价格闯关
已经开始有学者将此次通胀和1988年的通货膨胀相提并论。
1988年,价格双轨制的弊端使得决策层痛下决心,实施物价闯关:少数重要商品和劳务价格由国家管理,绝大多数商品价格放开,由市场调节;提高工资、适当增加补贴,以保证大多数职工实际生活水平不降低,实现这两大目标的时间是5年左右。
但是在物资短缺和此前形成的改革即为涨价的思维定势下,此次物价闯关迅速引发了一场全国范围内的大抢购,人们倾其所有疯狂抢购,结果当年物价涨幅高达18%,恶性通胀。
时任国家物价局局长的成致平至今刻骨铭心:“1斤装茅台酒从每瓶20元蹿到300多元,汾酒从8元涨至40元,古井贡酒从12元涨至70元,中华烟从每包1.8元涨至十几元。”
尽管现在产能过剩,难以出现当年的物资短缺现象,但相同的是:都面临物价改革的压力。1988年时是普通商品物价闯关,现在则是面临资源价格闯关,实现经济结构升级。
今年6月1日起,大陆国产陆上天然气出厂基准价格每立方米提高0.23元,提价幅度为24.9%,由此揭开了各地天然气价格调整的“序幕”。
与此同时,北京、天津、上海等数十个城市召开听证会,纷纷上调了自来水价格,涨幅从0.2元到0.6元不等。
10月,国家发改委就居民用电实行阶梯电价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准备将居民用电量划为三个档次,电价实行分档累进递增。第二档和第三档用电量的电价涨幅为0.05元和0.2元。
尽管阶梯电价遭受舆论阻击,但据广东金融学院副院长陆磊计算,考虑到资源税改革已拉开,资源价格将完全传导至下游,拉动水、电、燃气等价格上升,而水、电、燃气等价格每上涨10%,将分别拉动CPI上升0.66个百分点。
对此,央行承认,资源价格改革可能对物价上涨造成压力。在央行10月27日发布的三季度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指出,未来物价上涨的压力仍不容忽视,粮食价格上涨、收入分配及资源价格改革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不确定性将影响中国的物价。
但是资源价格改革不能停,原因是资源价格改革已经成为中国调整经济结构和再平衡的国家战略的组成部分。央行行长周小川11月5日在公开场合表示,再平衡包括提高工资、提高能源和资源价格。资源价格改革也能够减少汇率升值压力,吴晓灵19日表示,“中国汇率到底是低估还是不低估?首先要看可交易商品价格的情况,目前中国存在着严重要素价格的扭曲。如果把要素价格理顺了,未必人民币低估。”
为了平衡投资和消费、内需和外需的关系,中国只能提高资源价格,让价格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由此,中国的经济战役,由年初的保增长与保(结构)升级的踯躅,转为年末的保升级与抑通胀之争。
这是在一条钢丝上艰难行走。
但通胀问题这一极,向决策层施加的压力越来越大。对于一些收入不高的城镇家庭来说,如今每月新增的500元到1000元食品支出已经接近能够承受的极限。“蒜你狠、豆你玩、糖高宗、姜你军、油它去、粮要嫁”等新词,纷纷从民间涌现。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今年10月在接受美国CNN采访时,明确将“腐败”及“通胀”列为威胁政权的两大因素。
在对通货膨胀的治理上,此次官员和学者吸取了两年前的经验,不再一味强调收紧货币政策,更多的强调“中西医结合”,在收紧货币的同时,辅之以市场秩序治理、供求平衡、预期引导和价格适度释放等。
加息被认为是最有杀伤力的政策手段, 10月20日开始,央行上调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此番近三年来的首次加息,被认为是货币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的重大转折。
利率就是货币的价格,价格上升需求减少。但加息这一政策工具对热钱却也产生了更大的吸引力,反向助力推高通胀。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现逢美元又一次大泛滥印刷,中美之间本来就有利差,加息后进一步扩大,必将对资金的进一步流入产生影响。
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大陆单月新增外汇占款持续处于高位,尽管由于欧债危机影响,5、6月增速大幅放缓,但三季度随即大幅反弹,9月更是以2895.6亿元的规模创下年内新高。
辜胜阻分析,热钱进入国内可以获得三重收益,首先进入股市、房地产等资产市场,获得资产升值收益;其次存入银行获得利差收益;第三流出中国时获得人民币升值的汇率收益。
对于热钱,央行行长周小川在11月初表示要将热钱存放在“池子”中。为了避免股市和楼市成为这个池子,11月19日央行宣布,从11月29日开始上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至18%,这是十天内央行第二次调高存款准备金率,也是今年以来第六次调高存款准备金率,这意味着商业银行每100元居民存款中有18元冻结在银行无法放贷出去形成货币供应。
吴晓灵对此解释说,此举不仅仅可以冻结3500亿元的资金,更重要的是可以控制银行间流动性和市场流动性,逼高市场利率,减低房地产等资产泡沫程度,因而也是一个价格工具。
除此之外,迅速从供给方下功夫,11月20日,国务院公布了16项稳定物价的措施,包括价格补贴、取消收费,让生产和流通能力短期不足的农产品或者蔬菜增加供给。
同时放大汇率波动的区间,通过可控的、渐进式的汇率升值化解国际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压力。
但争议最大的是价格管制措施。病急之时,有形之手挥舞。11月17日至20日,对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和生产资料,从上到下纷纷实行价格临时干预措施。
偏离市场供求决定的价格管制,极易产生与囤积居奇相类似的扭曲结果:政府管制的价格水平如果高于市场价,那么这种商品的需求量就要减少,供给量就增加,于是出现供过于求的“缺口”。反过来,管制价格低于市价,就出现供不应求,因为此时需求变大,供给变小。
而无论哪个缺口,受伤的总是种菜种粮的农民。
在线时间 小时
凤凰周刊:仍未消逝的价格双轨制
2010年第34期 吴婷
虽然物价在持续上涨,但很多由财政拨款的单位人,却能够在稳定低廉的餐饮享受中,过着某种程度上与社会相隔的生活。分化的价格双轨在诠释着两级分割的幸福指数。在通货膨胀过程中,穷人所从事的行业通常是价格上涨最晚,持续时间最短、幅度最小的。而富裕的人、距离权利最近者所在行业的情形却截然相反。
1元钱能吃到什么?7、8道热菜自选,有荤有素;4、5种主食搭配,粗精结合;另有餐后水果和酸奶。时下物价飞涨,可能很少有人相信这是真的。然而,这正是国家某部委食堂的午餐标准。
享有如此福利的,并非只是行政机关。各大国企、事业单位,这些国家财政拨款或经营着全民资产的部门,几乎都配有设施良好的公共食堂。
当社会民众在物价狂浪里颠簸起伏时,上千万体制内人群却生活在一个安静的小湾里。
那些吃食堂的人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一日三餐对于稳定军心而言,可谓头等大事。于是,大陆的单位食堂成为国家机器运转后勤保障系统的重要一环,各大单位也依据各自的实力,竭力在吃饭这一问题上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
供职于某大型央企的小郭,基本上一日三餐都在单位食堂吃“免费餐”。对于像他这样的单身汉而言,食堂为其吃饭解决了大问题。坐落于该集团办公楼二楼的职工食堂,设施清洁一新,两排放满餐盘的横桌分别置于食堂的两端。在食堂就餐,只需刷门禁卡,然后签上名字,就可以随意取食。这种自助餐的形式为大多数单位食堂普遍采用。
这家央企午餐一般有两个凉菜、五个热菜、三种汤可供自选,此外还有玉米、红薯等粗粮,米、面、饺子一应俱全。小郭介绍,食堂的菜品每天更新,像排骨、鸡翅、牛蛙、牛羊肉都会供应。
该集团下属的一家子公司为其提供所有物业服务,其中包括员工食堂。所以,在单位吃饭是不需要个人花一分钱的。“打卡的时候上面显示的是十二块五,这可能是单位内部结算的价钱。”小郭猜测。
小郭坦言,并未感觉物价上涨对吃饭问题的影响,单位伙食标准似乎也没有什么变化,“每天菜式不同,有时可能多几个喜欢吃的菜,有时可能少一些,但看不出标准降低了。”负责员工食堂运营的何经理介绍,现在是冬季,天气干燥,所以最近的蔬菜比肉食多了一些,但并不是在降低标准。
不过,单位实力不同、级别相异,其食堂待遇也有明显的差别。
在某市国税局工作的小刘,对其单位食堂却不甚满意。单位午餐有2个荤菜、3、4个素菜,并有1、2种主食选择。品种少,味道也一般。这一顿饭的价钱是12元,其中10元由单位每月定时打到饭卡上,算作福利的一部分,其余的2元则是单位直接补贴给食堂。“地税的待遇普遍比国税要好很多。”小刘表示。
食堂的差别与所在机关在资源分配体系中的地位息息相关。
据熟悉各大国家部委伙食的小郑介绍,那些国家部委的机关食堂,菜式十分丰富,有的甚至有20多种菜可供选择,而餐费却是象征性的1、2元钱,“这种水平的饭菜,市场价格应该是20多元左右。” 小郑认为。
某市的市政府食堂,也是让人流口水。两元钱一张饭票可以打到三菜一汤,而且分量十足,荤素搭配。该政府部门职工小张一天三餐都在食堂解决。不仅如此,他们三口之家基本从不开火做饭,他每天晚上下班在食堂买5份饭带回家,一家三口的晚餐就可解决,还能留下一份供太太第二天带饭去上班。
谁来买单?
北京某饮食有限公司,主要为国家机关后勤服务。该公司的左师傅介绍,他们公司主要承包的是北京市区一级政府机关的食堂,以午餐为例,一般都是15元每人每餐的标准。根据这个标准,他们为单位固定人数准备饭菜,大概4菜一汤,或者6菜一汤。
然而,物价的上涨给该公司的运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公司每月跟机关食堂结算一次,合同则是按年签订的。左师傅介绍,目前市场上价格涨幅,肉类浮动不是很大,但是粮、油、米、面、蔬菜,涨幅都在30%以上。
早在四个月以前,公司就跟各机关部门进行价格协商,但由于崇文、宣武两区撤销合并,很多机关的一把手都还没定下来,这件事就被一拖再拖。“怎么也得元旦吧,元旦之前把这件事处理了。现在的差价就只能由公司来承担,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左师傅颇感无奈。
某国家级事业单位的老杨介绍,通胀目前还没有对食堂就餐造成影响,食堂一直是有补贴的。食堂提供一天三顿饭,午餐和晚餐员工需要各支付2元钱,按份计算,内容通常是两三个菜搭配主食,市场价大概每份8-10元的标准。
他们单位的食堂属于单位后勤服务中心管理,聘人运作。单位补贴直接补给食堂,所以价格稳定、便宜。后勤服务中心有一定的盈利渠道,但食堂是属于补贴性质的。“这部分补贴是国家财政支付,在这方面我们一般是参照政府部门的做法。”老杨表示。
根据1991年7月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发布的《中央国家机关食堂管理办法》,中央国家机关食堂是实行内部核算的集体福利性机关后勤服务单位。在财务管理上,机关食堂实行核定管理费收支,定额补助,结余留用,超支不补的内部核算办法。食堂为保证职工正常就餐需要所提供的食品,以食品成本作为定价标准。
有关人士认为,政府预算中尽管没有关于食堂补助的明确规定和项目,但这笔款项通常都在预算之内;而由于政府福利待遇一贯较为优厚,因此,那一丁点伙食补助并不为体制内人所关注。
另一种形式的“特供”
机关员工能够吃到价廉物优的饭菜,一方面得益于政府的财政补贴,另一方面还在于机关食堂由于需求量大,容易作到成本控制。前述北京某饮食公司的左师傅介绍,由于公司承包了十数家机关食堂,进货一般到大型批发市场,进货量大,价格就能降下来了,比起一般市场,每样菜每斤大概能便宜三四毛钱,比起超市就便宜更多了。但是从食品安全的角度考虑,调料都需要去超市购买,不允许到露天市场上买。
上述某央企食堂的何经理表示,虽然现在物价上涨很快,但现在并没有向单位申请更多的补贴。“我们的成本控制一直做得比较好,所以以前的结余可以应付现在的物价水平,比如说上个月我们可能有1万块的结余,那么这1万块钱就可以补足这个月的差价。”
此外,她介绍,他们还会通过选择价钱低的菜规避物价上涨带来的影响,“价钱低并不是说不好,比如说,韭菜和西兰花的价格没有涨,反而比前一阵低了,还有牛蛙,现在1斤只要8、9块钱,这时候我们就会选择这些菜品。”
不仅价格便宜,选材上乘才是机关食堂的更大特点。某国家部委历来关注机关食堂的质量,部长助理还亲自到寿光定点采购企业考察,叮咛嘱咐。在近期该机关服务中心有关人员和部门会议上,部长助理强调要严把食堂食品原材料质量关,以确保部机关食堂、小卖部供应和出售的食品绝对绿色安全。
据悉,负责该部委海鲜供应的,是河北海产品企业,有专门采购员到当地捕鱼船上收购,以防止收购商使用防腐剂、保鲜剂;而其采购的东北大豆油、大米、鲁花花生油都是天然、绿色、营养、安全和非转基因产品;蔬菜则全部来自山东寿光欧亚特菜有限公司的“无农药残毒放心菜”。
在社会大众普遍关注食品安全问题时,有财力的大机关、企业也都开始实施“自救”。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何兵在其博客上惊爆,“机关为保命,开始自建农场。”他提及,去年他去西部某省开会,晚间在某机关食堂吃饭。陪同的领导对他说,他们机关食堂的饭菜可以放心食用,都是绿色食品。原来,该机关在农村租了几十亩地,雇用农民种植,完全不施用化肥和农药。
据悉,政府机关、大型国企开辟这种蔬菜和家禽自供基地的情况并不鲜见。而这种放弃市场分工,实行生产供应消费一条龙的方法,实际需要更高的财政经费支出。
物价:谁的脆弱
11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紧急发布《国务院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要求各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对优抚对象、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发放价格临时补贴。
但是另一方面,对强势群体的各种餐饮补贴实际上一直在进行,使其不至与社会市场价一起波动。
临时补贴,只是临时。如今,以食品价格为龙头的物价飙涨列车,使得主要消费支出为食物的低收入者,陷入痛楚境地。而政府欲推行的房产税、车船税,也对中产阶层产生实际支出压力。
低收入者如菜农、粮农,本可从物价疯涨中收获果实。因为房价、资源价格上涨终会波及到最终消费品—食品上。但是等他们所生产的产品价格上涨时,通货膨胀就已经成熟,政府必然要采取强有力措施干预价格,于是,他们本来要得到的好处就流失了。
在通货膨胀过程中,越来越显现规律的是,穷人所从事的行业通常是价格上涨最晚、持续时间最短、幅度最小的,而富人、距离权力最近者所在行业的价格上涨最早、持续时间最长、幅度也最大。
这样,一个确定无疑的趋势是:穷者相对愈穷,富者相对愈富。
在线时间 小时
本帖最后由 myself2 于
22:50 编辑
《凤凰周刊》:中国——LV的上帝
浏览 967 次 | 评论 1 条
& &每年中国人购买的LV包大致不下300万个,占据LV世界销量大半江山,拯救了这个世界第一箱包奢侈品品牌。(《凤凰周刊》2010年第34期,12月5日出版)
中国:LV的上帝
大陆民众全年购买300万只LV包
日,全球经济复苏后的第一个圣诞节,又将有多少中国人买LV的包作为圣诞礼物?
法国人也许已经习惯了这样一个场景:巴黎路易威登(下简称LV)总店门前每天总是排着长长的中国游客队伍。由于顾客众多,LV规定一本护照只能买两样产品,还不能是同一款式,大包更只限买一个,这几乎是“凭票供应”时代的再现。但这显然没办法向国内殷切期望者交差,于是不少在外中国人都曾遇到陌生的黄色面孔向自己借护照买LV的经历。
法国知名购物退税服务机构全球回报集团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内地游客2009年在其位于法国的加盟购物商店消费大约1.58亿欧元,占法国当年退税购物贸易额60%。
“好多奢侈品店聘有亚裔员工,从店内导购到退税员,都有会说中文的服务生为中国客人提供服务。”一位留法念书的中国留学生说,她常受国内亲朋好友的委托,定期来到奢侈品云集的法国香榭丽舍大街代购。
在奢侈品生产商惊叹中国人购买力的同时,另外一家法国公司家乐福在中国正经历着另一种惊叹:在超市的特价鸡蛋、大米前,每天同样排起了长队,一张会员卡同样每天只限购两桶食用油。
LV们的“提款机”
“毫无疑问,近年来奢侈品在中国发展势头迅猛,尤其是在金融危机下更显独树一帜。”对外经贸大学祥祺奢侈品研究中心主任朱明侠对《凤凰周刊》记者表示。这个研究中心成立于2009年,并开始培养国内首届奢侈品管理研究生,他们的理由是,奢侈品消费在当下中国已经形成强大的文化现象和经济现象。
而在西方,奢侈品遭遇寒冬。2008年和2009年,香奈儿集团辞退200名员工,裁员比例达到1/10,因定制时装闻名于世的法国公司克里斯丁.拉克鲁则宣告破产,同样发出“可能被迫申请破产保护”警告的还有拥有国际著名时装品牌费雷、范思哲的意大利时尚业巨头ITHolding集团。
美国《商业周刊》为这些奢侈品牌支招:如果他们更加关注中国顾客的需求,那么中国就会在其他市场衰落时,成为一个“奢侈品的天堂”。
事实上,中国市场早已成为救命稻草。LV及其所属的母公司路易酩轩集团(下简称LVMH)是中国市场的最大分享者。作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集团,LVMH可以说是行业标杆。逆市中,由于中国市场的强劲表现,其营业利润实现了增长。世界奢侈品协会的统计称,2009年,LVMH集团中国内地和香港市场占总销售额由2003年时的13%增加到40%,中国国内和在海外度假的消费者成为LV服装、手包还有轩尼诗洋酒的最大买家。
2009年,LVMH集团全年销售收入接近180亿欧元。被中国大众熟知的LV品牌,营业额占该集团总营业额1/4,而 LV的中国内地市场比重占其全球量的30%以上。一位曾经在LV市场部工作过的人士称,“由此我们可以粗略测算出,LV每年在中国的销售收入达到15亿欧元,假设LV包包均价为1000欧元,中国人每年要买150万个LV。而超过一半的中国消费者选择在欧美购买LV包,因此中国人每年购买的LV包大致不下300万个。”
开店速度被视为做奢侈品品牌发展的指标。今年4月28日,LV在上海的淮海路和浦东,同一天内新开张两家分店,创下LV150年历史上在同一城市同时开张两家旗舰店的新纪录。同时,LVMH还与澳门赌王何鸿燊一起在上海盖一座奢侈品中心,规划成为LVMH旗下60个高档品牌的集成店,这也是LV的史上第一次。
目前,LV品牌在中国内地的门店达到了34家,覆盖到长沙、西安、青岛、厦门、无锡等二、三线城市,而在另外一个新兴经济体印度,LV的门店还不到10家。另一个中国人近几年逐渐熟悉起来的奢侈品品牌GUCCI,未来两年内计划在国内开设13至17家门店——奥运会刚落幕时,它在内地的门店数量累计也不过16家。
除了加快开店速度外,奢侈品品牌还尝试将营销活动和中国元素联系起来,以获得公众认可。在上海世博会上, LVMH是法国馆的四个首席赞助商之一,也是法国馆唯一参展的奢侈品品牌,LV的展厅就在法国馆陈列国宝的展厅旁,参观者不经意就会步入LV的空间。
强势的表现让高盛、贝恩等专业机构表达了对中国奢侈品市场的美好预期。年底,这些咨询公司纷纷公布自己的调查数据——2009年,中国奢侈品市场增长近12%,以高达96亿美元的消费额(全球占有率约为27.5%)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2004年时,这个数字仅为20亿美元,其增长速度比中国高增长的GDP还要快许多。他们认定,中国将在2015年成为全球奢侈品消费的领头羊。
大陆媒体称,“Made in China”如今已经摇身变成“Made for China”了,中国正在成为奢侈品大牌们的提款机。
海外代购阶层
无论大陆的专卖店门前队伍有多长,都还不够说明中国人对全球奢侈品行业的贡献。世界知名战略咨询公司贝恩发布的《2010中国奢侈品市场研究》称,56%中国消费者选择在境外购买奢侈品,这份报告认为,中国人在欧美和香港购买奢侈品的消费额达130亿美元,比内地市场高出近1/4。
LV们踏上中国的1992年,即使是中国最有钱的上海人,月平均工资还不到200元。因而当时只有港深交界的“中英街”和北京、上海少数大型商场有琳琅满目的外国品牌,而且还曾引来质疑——《经济日报》指责当时卖国外品牌的北京赛特商场,用的标题是“赛特你太离谱了”。
2004年,中国兑现入世承诺,外资品牌全面准入,奢侈品牌纷纷抛弃将他们带入中国内地的贸易公司,品牌连锁店开始在内地攻城略地。次年,上海首次举办国际奢侈品展览会上,短短三天,成交两亿元。
但这些中国门店更像是巨大的海报,超过一半的人们只是透过橱窗认识这些品牌,然后选择到海外拥有它们。咨询公司贝恩的观点认为,近年来中国境内的奢侈品品牌纷纷降低营运利润率,主动缩小中国市场和海外市场的价格,但是价格较低和产品选择更广仍然是众多中国人选择境外购买奢侈品的主要原因。
以GUCCI的一款手包为例,它在美国官网上折扣报价约合人民币2300元,中国香港的价格为2500元,上海门店的价格则为4200元。而且在法国等地购买奢侈品,还有额度不小的退税。有大陆媒体做过统计,从区域上来看,奢侈品在自己的原产地欧洲的价格比美国低5%,而欧美价格要比日本低10%-15%,而中国香港则要比内地低20%-30%。
“缴纳完进口关税后,奢侈品进店还需海关检测、进店检测,这些都要收费,销售过程中还有增值税、营业税。此外,奢侈品消费税也是大头,达到17%。”内地一家LV店的销售经理告诉本刊记者。这些数据他背得滚瓜烂熟,以便随时向那些对箱包价格产生质疑的消费者解释。
“除了税收外,人民币对内购买力下降,对外升值,也是中国富人出境购物的主要原因。”世界奢侈品协会中国代表处首席代表欧阳坤对本刊记者称。
价格差的存在,除了导致中国出境游购物消费的激增,海外代购也填补了这个市场空间。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2010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显示,截至6月底,海外代购的市场交易规模达到了78.2亿元人民币,年底规模更有望达到110.3亿元。留学生、空姐成为海外代购群体,淘宝、易趣上,海外代购店比比皆是,满足了一些“囊中羞涩”无法出国购物的白领们的需求。
通胀的诺亚方舟
当海关出台了54号令后,引来一片质疑声。海关这项新政策的内容是,自8月1日起进境居民旅客携带超出5000元人民币的个人自用物品,经海关审核确属自用的,海关对超出部分的个人自用进境物品征税,对不可分割的单件物品,全额征税。
海外代购和出境购物成为被打击的主要对象,淘宝网论坛上,代购商家、买家抱怨声不断。
不久前,欧阳坤作为行业代表曾受商务部邀请参加了一个内部咨询会议。“这个会议主要探讨,如何实施奢侈品进口关税调整草案,希望平衡与海外市场的差价,将奢侈品消费市场留在国内。”据悉,相关部门的另一个考虑是,由于奢侈品是额外需求,而房价、物价是民生刚性需求。当后者调整到一定阶段后,明年6月份有望下调奢侈品关税、消费税。
但奢侈品一直都有保值的功能,对于不少富豪来说,购买奢侈品可以转移对通胀的焦虑。欧阳坤认为,“买房受到限制,在通胀预期下,奢侈品投资成新宠。”而这将直接推动中国更早成为世界奢侈品最大的消费国。
奢侈品研究者乐观地认为,在资产价格和粮食在上涨的同时,奢侈品已经越来越多的承载过剩货币的重要领域。奢侈品成为减缓通胀的一个办法。富豪们多了个消费和投资的渠道,减少了货币的流动性,这些资本就不会操纵民生物品,比如大蒜。
但是另外一个场景不断刺激着中国普通公众——法国为日消费额超过5万欧元的客人专设的VIP退税服务办公室,桌面堆着的大都是中国护照。年初,MSN中文网的调查结果显示,支持开征奢侈品税的网友达到七成。这部分网友认为,开征奢侈品税有利于调节社会收入分配,避免社会贫富差距拉大。
“中国人正在重复当年日本人的奢侈品消费狂热。上世纪80年代,日本消费者曾陷入对奢侈品的疯狂迷恋,甚至他们可以‘三天不吃饭,也不能不背LV’。各种奢侈品第一次心无旁骛地将所有心思花费在同一个消费市场上。这一局面在中国重演了。” 欧阳坤说。
而奢侈品品牌也发现,与欧美、日本等传统市场相比,他们的“新上帝”中国消费者群体有很大不同,大款变多了,年轻人的身影少了。而欧洲奢侈品的消费主力是普通中产阶级,年轻日本女孩92%有一件LV产品。
不少经济学家认为,中国奢侈品消费的暴涨有一定的社会基础——收入的两极化。高收入阶层占有社会财富比例过快增长,这个阶层追求财产性收入的结果,造成资产价格膨胀;追求消费升级的结果,造成奢侈品市场的旺盛,进而又拉大了收入的差距。每当通胀时,富豪总有更多的保值升值手段率先登上了“诺亚方舟”,逃离苦海。
“在收入分配比较合理的情况下,有钱人大量购买奢侈品无可厚非。但中国富裕家庭比例还很低,少数人的炫耀性消费会让贫富差距增大,并不有利于社会稳定。”长期研究奢侈品的广州大学副教授姜彩芬接受记者采访说。
虽然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白领加入购买LV,但比起购买LV限量版、动辄数十万名表、数百万名车的富豪们,他们对中国奢侈品行业的贡献消费只占很小一部分。祥祺奢侈品研究的中心的一份报告认为,除了中产阶级外,包括企业高管、商业大亨、暴发户、问题富豪在内的富人阶层以及演艺明星和时尚人士是奢侈品消费者中的主力军。朱明侠认为,收入的合理分配更是中国奢侈品市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只有中产阶层在中国大量形成,奢侈品消费才能稳固发展。”
麦肯锡发布的一项调查数据,2009年中国市场50%的奢侈品消费主要由“送礼需求”构成。《纽约时报》的报道称,北京的各奢侈品店每年3月和春节期间都会迎来销售高峰,彼时分别是一年一度的两会和年终答谢。这部分人有不少是政府官员和企业管理人员。“真正有钱人是不会在乎那么点钱,选择大老远地去海外购物。当然,选择国内专卖店购物也有好处,很多奢侈品可以开礼品、办公用品发票。”上述LV销售经理称。
一个LV员工在接受大陆媒体采访时自嘲,“LV严谨得太不上道——礼品型发票必须无一遗漏地列出所购物品,事业单位报销最容易的“办公用品”发票是绝对不允许开的,如果没有这条刚性规矩,LV的销售量会更高。”
渴望与现实
贝恩公司连续两年报告,中国消费者最想购买的奢华品品牌排位中,LV排在第一位。自登陆内地以来,LV几乎成为奢侈品的代名词。1992年,LV在王府饭店开了中国第一家专卖店,主营皮具。当时,出入王府饭店是身份的象征,LV的品牌特征明显,辨识度高,一下子成为第一批富人身份的象征。而奢侈品在中国的异化也折射出当今中国社会很多的畸形现实。
人们对LV的认知充满了矛盾,既想拥有LV,又对背着LV的暴发户们无情地嘲讽。年轻的白领们会用数个月的积蓄买下LV,在过地铁安检时,小心翼翼地套上外罩。而在淘宝网上,聚集着大量以第一时间仿造LV等名牌包为追求的买家。通常不到一个月,他们就能把杂志上明星们背着的新款包包的样式复制到网页上。而这些高仿制品被称为A货,销量十分好。
大陆媒体称,“普通国人也能用假货哄哄肩膀上的LV梦想,真假是次要的,50米开外都能被看到的LOGO才是关键。”除了被民众热捧外,一些大型商场也在追捧奢侈品品牌。一些商场为了吸引奢侈品入驻开幕,不惜大量调整店铺。这些举措也让商业地产变得更加昂贵。
与之相对应的是,一个被微博热传的段子称:在一场奢侈品特卖会上,一中国提着LV手提箱排队入场,被保安拦住,“先生,我们只允许带钱包进去”,该男打开满是人民币的箱子,“这就是我的钱包……”。11月初出刊的美国《新闻周刊》,封面故事为《China is too rich》,而封面图片是一个中国女孩背靠着一堵贴满LV标志的墙。
“中国人买LV包,‘我拥有’的心态要多于‘我喜欢’,很多是因为跟风、攀比。欧洲人看上了某款包包,大部分因为款式很喜欢,很合适,不会因为价格低而觉得档次不够。日本市场也很有趣,很多人买LV包包是因为刚性需求,因为觉得带着它会有品位,而不是一种投资。一些奢侈品产商也因自己经营的百年品牌在中国被曲解得太厉害而感到无奈。”欧阳坤说,不少中国消费者购买是为了送人,因此也不挑款式,只管价位,什么级别的受赠者对应着同样价位的礼品。
大部分国人并不了解LV的历史和品牌的内在精神。上海世博上的LV百年回顾展,不少国人感到诧异,原来最经典的LV产品不是用来背的,而是用来推的旅行箱,LV的精神一直是推崇旅行和自由。
“这是中国集体主义文化下的产物,中国人更关心个体在集体中的角色和地位,因此偏向于购买具有社会财富地位显示功能的奢侈品。另一方面,大量涌现的新富阶层需要通过奢侈品显示个人成就,有logo的奢侈品就成了最好的武器。”朱明侠说。
几乎所有研究机构都对中国未来经济作出了美好的预测,但是中国年轻人短期内显然还无法成为LV的购买大军,这些被视为奢侈品品牌看好的潜在消费者,现在正被压在了 “蜗居”、“豆你玩”、“蒜你狠”的下面。(《凤凰周刊》2010年第34期,12月5日出版)
/uploadfiles/blog_attachment/045_a3d74ea88ecaabaf5bc5c0.jpg
在线时间 小时
本帖最后由 myself2 于
23:30 编辑
顺便补点。。。
主贴漏的文字部分和图。。
聂辉华认为,更多的不确定性来自事前的交易费用和事后的交易费用。在关系横行的中国市场,一个工厂要拿到订单,要花多少时间和财力去请客送礼?好不容易拿到订单,又要花多少时间和财力去拿到货款?与国内各方打交道的这些“公关费用”,最后都被算进生产成本里,国内价格只能水涨船高。尽管表面看起来,相对于美国,中国仍是生活水平较落后的国家。
哥伦比亚冲锋衣在美国梅西商场的价格为什么仅仅相当于中国的一半,还和商业模式有关系。一位业内人士表示,欧美百货商场是买入制的,中国的百货商场是联营制的。所谓买入制,就是指梅西商场的这件哥伦比亚冲锋衣是梅西商场从品牌商手里买入后再销售的,梅西百货赚取进货价和零售价之间的差价。
而中国北京王府井百货的那件哥伦比亚冲锋衣是品牌商或代理商放到商场销售的,王府井百货从每一笔成交金额中按合同约定的比例提取利润。
在进货方面,由于梅西本身是采购商,同时其供应渠道是垂直的,制造商—品牌商—梅西,梅西控制着零售终端,所以是梅西向品牌商压价,品牌商向制造商压价,为了尽可能地获得利润,梅西有动力也有压力去尽量压低进价。
横向上,为了和别的卖场竞争,类似梅西这样的国外卖场也必须尽量压低售价,定价高了卖不出去,否则一旦错过季节就变存货了。如果一个商场存货增多,流动资金很快就枯竭,倒闭不可避免。
相比之下,中国的百货供应商是金字塔层级:制造商—品牌商—中国总代理(可能之前还有个大中华区或亚洲总代理)—分级代理—商场,这每一层都要加价赚钱,虽然商场是终端环节,但是由于它不需要花钱购入商品再销售,并且如果成交价越高其抽成利润越大,所以商场根本没动力去压价。
在销售环节,联营制的王府井百货不用采购商品、不用库存、不用损耗、不用占流动资本、不用支付营业员薪金,扣除水电物耗后就是净利了,所以王府井百货不在乎定价高,价格越低其抽成越少。
作为一种重要的制度安排,税收也是决定物价高低的重要因素。税收被称为公共服务的价格,2009年中国政府实际收入超过10万亿元人民币,宏观税负超过了30%,即政府收入超过GDP总量的30%。而美国2009年的财政收入为2.8万亿美元,占当年美国12.9万亿美元GDP的21.7%。
对于消费服务和购买商品中所包含的税款,中国老百姓一直没有“被”遗忘。
“一袋价格为2元的盐,包含大约0.29元的增值税和0.03元的城建税;你去餐馆吃饭,最后结账时不论多少,餐费的5.5%是营业税及城建税;如果花100块钱买一瓶护肤品,其中除了14.53元的增值税外,还包含25.64元的消费税和4.02元的城建税……”这是NGO组织传知行社会经济研究所发布的一份公民税收手册中提到的数字。据统计,中国国内商品价格含税量高约35%以上。
而美国商品的价格都是把商品价格和税分开缴纳,各州的消费税税率最高只有10%左右。同时在购买商品或消费服务的时候,美国税收制度存在大量的免、抵、扣条款,纳税人在填写年度纳税申报表时,可以依据有关规定将某些开支从其年度应税毛收入中扣除,以形成经调整的应税总收入,再以此为基础进行纳税。
另外,部分个人退休账户、个体经营者的退休年金计划、学生贷款利息、赡养费、某些教育费用开支以及搬迁费用等也可依据有关规定从应税总收入中予以扣除。
中国各个地区也存在大量的针对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但是由于这些政策大多数反而是针对开发区内的出口企业,给企业降低的成本好处并没有为中国的居民所享受到,而是成为促成美国低物价的另一原因。
中美之间的贸易也影响着中国和美国的物价对比。和国内商品价格的含税量相比,中国出口商品的出口含税相对较低,一方面因为出口商品的资源成本较低,如出口加工企业获得的劳动力、土地、税收优惠;另外中国为了鼓励出口,对出口商品实施出口退税,同时对进口商品实施较高税率。而美国经过数十年的关税贸易谈判已经把海关税率降到目前的2%以下。
物价里的租金
中国连续多年飙升的房价,也对物价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过去十年,全国的房价平均上涨了500%,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地方,涨幅超过1000%。房地产价格的提高,直接提高了商业地产的租金价格,增加了经营成本。
从2006年到2009年,在全球最贵商铺的排行榜上,北京王府井和上海外滩的租金从前50名逐渐上升到前20名。目前北京前门商业街每平方米的年租金已经达到了3700美元,如果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已经接近美国第五大道的租金水平。
抛开这些皇冠上的钻石,普通的商铺租金最近几年也开始急剧上涨。北京一个普通街道临街店面的每平方米年租金已经达到3000元,一个40平方米的小店面月租金高达万元。而仅仅在两年以前,这样店面的租金只要三千元左右。
据媒体报道,在广州,一个小区内的商铺平均租金在8月份还是150元/平方米/月,而现在即使是位置靠内的毛坯商铺,租金也要230元/平方米/月,短短的一个月内上涨幅度超过80%。
这些租金飙升,必然体现在最终的商品价格当中,由消费者来承担,更为重要的是,高昂的渠道和商铺成本,让一些本有意做内销的外贸企业打消念头。
除了房地产的有形租金之外,更为重要的是来自权力的租金。权利的租金包括利用特权进行合法的寻租和非法的寻租。交通费是居民的一项大支出,而中国大城市的出租车行业属于典型的合法寻租。
在美国,人工成本贵,车本身很便宜,以至于租车比打车便宜,在奥兰多租一辆很新的轿车,一整天不过18美元(还包括保险在内)。在泰国曼谷,车和人工成本与中国北京上海相等,但出租车起价7元人民币,如果打表,价格一般比京沪等城市便宜40%。
在北京上海打车价格不菲,在于司机经营出租车,首先要缴纳高于汽车款两倍到三倍的价格购买出租车,然后再每个月上交五六千元的所谓份子钱,出租车管理公司收取费用的依据是由权力分配的经营牌照。而这些费用全部都要由乘客来承担。
另外一种租金形式为非法寻租产生的各种腐败。依据相关学者的研究,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一度称,“中国租金总数占GDP的比率高达20-30%,年绝对额高达4万亿到5万亿元。巨额的租金总量,自然会对中国社会中贫富分化加剧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而这些租金都陆续摊入了物价,交由弱势阶层买单。正是这些非法以及不合理但合法的租金,生发出了超越国情的奢侈品消费、庞大的地下经济、日益脆弱的民生感受等一系列“不正常经济现象”。这也由此撑开了一个命题:擒拿通胀之虎也需仰赖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
(实习记者 黄昕 胡元 唐文竹对本文亦有贡献)
网页已经被删除的。。
中国比美国贵
@北京厨子:【中国实际比美国贵】悲催了!假如你今天飞往美国定居,一下飞机,您直奔商场购物,20种食品您各买了一斤,并且神经病地买了汽油和柴油各一升,于是你在商场结账的时候会发现:我日!美国竟然比中国便宜!请注意表格中的总计项。
@王佩:发布《中美物价比较图》,数据采集地点:美国波士顿,中国杭州。采集时间:2010年12月。采集人:美国 @Nana-P 中国 @王佩 。图表制作 @北京厨子。
@北京厨子:【中国比美国贵】2。接下来,您决定在这个州平均每家庭月收入3万4千人民币的波士顿市哈佛大学对面,买一个公寓房,恩横,100平,精装修,您花275万人民币就够了。如果您要在浙江大学对面,买一个90平的单元,您要花350万。啧啧,有点晕哈,别拿杭州欺负波士顿,人波士顿可不是乡下,也是美国大城市
【中国比美国贵】3。衣服。这就是绝对悲剧了。我回国5年,基本没敢在国内买衣服,到现在还在委托朋友从美国带。免熨裤,美国130人民币一条,国内700。男士冬靴,美国700人民币一双,同品牌同款同尺码,国内3000人民币。如果是女士用的化妆品,价格对比将是灾难性的。回国至今不敢逛服装店,心理素质差
在线时间 小时
哦。。还有最新一期的南都周刊。。也可以看看。。难得贴了。。自己google。。/
南都周刊年度第48期封面:中产万税
  在这个冬季,关于税的新闻热闹了起来,土地增值税预征率上调、房产税开征试点、环境税征收方案定案……而此前,车船税的立法、物业税的传言、个税免征额的调整,都曾引发以中产群体为主体的公众热议。
  征税—纳税,总是最能触动中产的政治神经,因为,比之低收入群体,中产被更多的税包围,而比之富人阶层,中产对税负的承受能力也更加敏感。
  作为一名城市中产,当你在购房、购车、购物、炒股、乘坐飞机、开办企业、领取薪酬之时,在一张钞票从你的钱包或银行账户进进出出之际,你知道你已经缴纳了多少项税目、多少钱税款吗?
  我们需要知道,我们究竟交纳了多少税。为此,我们为你开列一份明晰的纳税清单,清单的主角,是生活中的你、我、他。
  我们也需要了解我们的税负孰轻孰重。为此,我们邀请财政研究专家比较了中美两国在个人所得税征收上的差异。比较不是目的,目的是见贤思齐。
  最后,我们要说明,所谓“中产万税”,并不是意味着我们的税赋项目繁多,而是反映了中产对于税负的敏感。任何社会的长治久安,显然离不开强大中产的支撑,如果中产感觉税负重了,那么我们呼吁,请为中产减税。
【封面报道】中产万税
【封面报道】税单 剪不断 理还乱
【封面报道】谁动了Mr.A的税单?
【封面报道】中美个税,孰轻孰重
【封面报道】请为中产减负
凤凰周刊:中国为何没有新的“中产阶级”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id=6596219&boardid=1&page=1
在线时间 小时
中国的经济已经全面恶化了,尤其是投资环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民用体育用品市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