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东北告急 丹东经济这么糟糕,东北告急 丹东经济再度告急的原因

东北经济到底怎么了
李克强责令东北立军令状
4月9日到10日,李克强总理到访东北。电视画面上大家都很欢乐,人们看到总理,纷纷拿出手机来拍照;总理看到大家,也是频频挥手微笑。
但这肯定不是一次轻松的视察。相关的报道也说,李总理很“揪心”。在东北三省经济形势座谈会上,总理说话也是“语气沉重”。
原因很简单,东北经济告急!2014年,东北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经济增速分别是5.8%、6.5%、5.6%,位列全国后五位,滑出经济“合理”区间。
今年一季度,东北三省的多项经济指标继续走低,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增大。具体多少,大家可以想象,反正一些媒体用了这个词“断崖式”。
于是总理赶赴长春,现场“督阵”东北经济。当过辽宁省委书记的他的原话是:“我在东北工作过,算是半个东北人,讲话也就不客气了:你们的各项数据的确让我感到'揪心’啊!”
公开说“揪心”,报道用“督阵”,足见形势的严峻!
为什么是东北,总理估计也有些意外。
按照他的说法,全国四大板块,当前经济指标最糟糕的就是东北。他感到“很奇怪”,东北条件不差啊!要基础有基础,要资源有资源,要人才有人才!
“有人说,东北背着'资源的包袱’,这话太奇怪了!难道有资源比没有资源差吗?”
“我在河南工作的时候,河南的钢厂都是从国外进口矿石,自己没有啊。后来我到了辽宁,看到鞍钢80%都使用本地的矿石,就进口一点精矿粉,难道这条件不比河南好吗?资源是优势,不发展没道理啊!”
没道理归没道理,东北经济就是疲!原因在哪里?
至少其中有一个:体制机制的束缚!
新华社总编辑何平此前专程去东北调研。这位正部级记者领衔撰写的《事关全局的决胜之战——新常态下“新东北现象”调查》长文中,有这样的段落。
调研中,我们曾问多位企业家:“对政府有什么要求?”
他们异口同声:“放手!”
一位市委书记感慨:为什么东北出不了马云?市场化程度不高、民营经济发展不充分的背后,是政府管得太多太细,没有提供马云们成长壮大的土壤。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20多年了,大锅饭、铁交椅、能上不能下,在东北一些国企还是常态……
总理也是有些恨铁不成钢。他去年曾对东北某个民生项目“盖133个公章仍未完成审批”的问题作出批示,要求严肃处理。他在10日的座谈会上再次说,这种问题,在东北绝不仅是个例。
总理这次“督阵”东北,还有一句话“掷地有声”,那就是年底考核:“今年年底,我们要回过头'算总账’,东北三省必须确保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顺利完成。”
必须完成!那就是“军令状”啊,完不成怎么办?
但不管怎么样,东北,按照总理的话说,位于中国雄鸡版图的头部,“你们可不能'打蔫’啊!”
辽宁往北,越走越“黑”:东北“病”得不轻
中国的铁锈地带——东北三省——曾有过十年的超速发展,但从2013年开始,东三省再度陷入低迷。
在经历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大规模的国企破产改革后,东三省的一些官员依然认为他们需要北京为他们提供更多的资金来发展国企。辽宁社科院的梁启东甚至认为,因为其中央计划思维持续了如此之久,东北是全球苏联式经济的最佳典范,“很多人仍不理解或不相信市场的作用”。
中国的铁锈地带——东北三省——曾有过十年的超速发展,但从2013年开始,东三省再度陷入低迷。
东三省是计划时期的重工业中心,改革开放以后,这一光环逐渐褪色,并逐渐变成沉重的负担。经过朱镕基时期的国企改革,东北三省失血不断的庞大国企被大量破产整顿,约750万国企员工下岗。随后的东北振兴战略实施后,从2003年到2012年,东北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十年。
2003年到2012年,东三省国内生产总值翻了两番多,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年均增速分别为12.8%、13.8%和11.7%,同期全国平均增速则是10.7%。
同一时期,东三省(辽、吉、黑)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则分别增至2和17760元,分别是2003年的3.2、2.9和2.7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则分别增至和8604元,分别是2003年的3.2、3.4和3.4倍。
但是,从2013年开始,靠投资驱动的增长方式难以为继,东三省再度增长乏力。
回到过去——东北经济再度告急的6个病状
本周一出街的《经济学人》以《再度告急》(Back in the cold)为题讨论了东北面临的经济问题。搜狐财经整理出了其提到的6个症状:
0.5%——工业产出增长率
东三省2014年前三季度GDP增速在中国31省市中位居最后五位,其6%的增速较全国水平落后1.4个百分点。更糟的是,10月东三省工业产出同比增长0.5%,远低于全国7.7%的平均水平。
65%——投资对GDP贡献率
过去十多年里,中国经济整体上越来越平衡,但东三省则反其道而行之。2013年,东三省第二产业占GDP的比值从十多年前的47%升至50%,第三产业的比值则下降了——和东北振兴战略要求的相反。更令人震惊的是,2013年,东三省经济增长中投资贡献率升至65%,几乎是十多年前的两倍。
-26%——房地产销售额增速
2014年,房地产市场在全国范围内都不太景气,但在东三省,这一问题则尤其严重。前三季度,沈阳房地产销售额同比下降了26%。经济学人认为,这是东北经济重心——重工业——衰败的直接反应。
50%——沈抚新城最高水平开发商的入住率
过度投资造成了大量的浪费,位于沈阳和抚顺之间的沈抚新城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由于重工业不景气,沈阳抚顺 两市自身也遭遇楼市下滑,沈抚新城并没有如设计者预想的那样实现腾飞。经济学人援引德商国际花园的一位售楼员的话称,“以前购房客疯狂到进门转一转就买走两三套房”。德商国际花园在沈抚的入住率大概是50%,但这已经是沈抚的最高水平了。
0.6亿吨——水泥过剩产能
过度投资的另一个后果就是产能过剩。2014年冬季,为化解产能过剩和恶性竞争,东三省103条水泥生产线在政府的要求下停产4个月,涉及到约4000万吨的产能。2013年,东三省共生产水泥1.2亿吨,但其中约半数(0.6亿吨)是过剩产能(unneeded)。水泥在东三省经济中虽然只占极小的一部分,但却是建筑业——占东三省GDP的6%——的关键原料,这也反应了东三省重工业严重过剩的问题。
20000人——罢课教师人数
在重工业上过度(糟糕)的投资意味着在民生上花的钱变少了。经济学人称,11月,黑龙江省会哈尔滨附近的一个城市有近20000名教师因工资过低、养老保险过于苛刻而罢课(注:人民网11月报道指出,罢课教师为8000名)
旧病复发——东北经济再度告急的3个病因
在指出了东北经济面临的问题后,经济学人指出,对于东北三省而言,最重要的问题是,现在的经济下滑,究竟是东三省从重工业基地向当代制造业中心和东北亚贸易中心发展转型过程中的阵痛,还是从计划经济时代继承过来的使其长期受困的历史遗留问题。
经济学人没有直接给出答案,但却试图从三个方面解释东北经济再度告急的原因。
第一,计划经济的旧习根深蒂固。
经济学人指出,在经历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大规模的国企破产改革后,东三省的一些官员依然认为他们需要北京为他们提供更多的资金来发展国企。辽宁社科院的梁启东甚至认为,因为其中央计划思维持续了如此之久,东北是全球苏联式经济的最佳典范,“很多人仍不理解或不相信市场的作用”。
第二,糟糕的地理位置。
经济学人指出,东三省在一定程度上是糟糕的地理位置的受害者。不像南方省份那样位于主要国际贸易线路,东三省南邻封闭的朝鲜,北面西面则是则是俄罗斯和蒙古国漫无人烟的荒凉地带(注:内蒙古北部部分区域归黑龙江管辖)。
东三省最重要的外贸对象是日本,但中日关系近两年趋于恶化。2014年前三季,日本在辽宁的投资同比降低了33.5%。韩国的投资是日本的三分之一,但降幅更大。
第三,严重恶化的人口趋势。
中国即将迎来劳动人口峰值,人口环境趋于恶化,而东北则尤为恶劣。东北一对夫妇平均生育不到一个孩子,比全国水平还要低三分之一,比日本的1.4也要低很多。同时,东北还在快速老龄化,人口持续外流,北京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东北净流出200万劳动人口。
当然,经济学人在这篇文章并不是只提东三省的“负面”,报道指出,东三省经济也有几项值得称道的地方。第一,基建投资方面,沈阳正逐渐将其桃仙国际机场扩建为北亚航运中心,当地的两条地铁看起来也像是不错的投资。第二,国企改革方面,东三省似乎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以沈阳机床集团为例,该集团由三个亏损严重的国企合并而成,经过一系列现代化改革,从2002年到2011年,以销售额计算,该集团在行业内全球排名从36位上升到第1位。但在2014年,该集团和东三省一道,遭遇了困境。
药到病除?
为了“巩固扩大发展成果、破解发展难题”,日,国务院出台了包括简政放权、国企改革等11个方面35条具体举措来支持东北振兴。但能否取得预期成效,关键则是能否克服东三省“从计划经济时代继承过来的使其长期受困的历史遗留问题”。
关于这一“历史遗留问题”,黑龙江省社科联副主席、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祝福恩曾作出如下总结:
“在黑龙江省社科联副主席、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祝福恩看来,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由于东北计划经济比重大,计划经济比较系统化,比起沿海地区,向市场经济转轨相对艰难,并且落在后边,表现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形成独特的东北经济现象,以黑龙江省最为典型。”
他举例说,“有人认为从辽宁往北走,越走越黑,黑指的是黑龙江的黑,政府管的多、管的严,经济发展环境不宽松,政府职能错位、越位,政府之手成为闲不住的手,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成为无用的手。”
至于这一“历史遗留问题”有多厉害,李克强总理和一个生于东三省的学者各举出了一个生动的例子。
在2014年8月的一次政府会议上,李克强总理讲到:
“我最近看到一份材料,东北某地级市一个重点民生工程项目,8个月时间盖了133个公章,原定开工日期早过去了,还有12个公章没盖完。”“这足以说明,一些政府部门束缚企业的条条框框有多严重。”
同期,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企业研究中心主任刘姝威,在一篇标题为《腐败贪婪是黑龙江省吸引投资最大拦路虎》的文章中,举了另外一个例子:
“几年前,一位南方的青年民营企业家不顾亲朋好友的极力劝阻,只身一人前往黑龙江省,想要亲自了解当地的投资环境。在当地朋友的引荐下,青年企业家见到了地方政府官员。青年企业家献上了一幅价值8万元的名画。官员接过名画后,对青年企业家说:'我喜欢XXX画。你为什么不带那幅画来?’青年企业家知道那幅画的价格约50万元。
晚上,青年企业家宴请地方政府官员。结账时,饭店服务员拿来的账单惊呆了青年企业家。青年企业家问:'今晚我的账单为什么这么多?’服务员回答:'领导说:他们以前赊账的账单,今天一起结账。’青年企业家迅速逃离黑龙江省。”
我们每日向大家推荐文章,允许百家争鸣,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与本公众号立场无关!
长按下面二维码,直接加关注
关于【疯言疯语】
这里既谈男人,也谈女人
这里既说笑话,也说梦话,还讲疯话
我们再不疯,Ta们就老了
猛击屏幕右上角,查看官方帐号,加关注,或者直接微信搜索:fyfy007
爱U,再不猛戳下面一下,Ta就老了
馆藏&58902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东北经济再次告急的原因可以有多种归因,如资源枯竭、人才流失的评论评论该主题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
作者:,欢迎留言
提示: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东北黑土地告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