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智能硬件创业到底有多难想成功有多难

国内智能硬件创业想成功有多难
11:49:32 &&来源:环球网
  三、项目能走多远?  即便在硬件和软件方面的难题都得到很好的解决,并把产品推向了市场,项目能走多远仍然是个未知数,笔者总结以下值得思考的几点:  1、很多移动互联网应用公司做硬件,主要目的是在于跟风或者商业变现;他们没有把心思放在打造拥有极致用户体验的产品上,这样的公司大多不会下定决心不断优化自己的产品,失去创新精神的团队和产品也仅仅只是昙花一现;  2、“软件+硬件”结合并不一定就能提升盈利能力,硬件的品质和体验才是最关键;  3、移动互联网公司做硬件,产能和渠道是关键。如果无法控制成本,自然也就无法控制定价,要想用低价获得市场,只能依靠“赔本赚吆喝”的方式,而这种方式能支撑多久,笔者在这里先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且看市场如何解答。
& ( 11:48:56)
& ( 11:46:18)
& ( 11:46:16)
& ( 11:45:52)
& ( 11:45:42)股票/基金&
智能硬件创业 你需要知道几件大事
  的硬创圈流行着这样一句话“hardware is hard”,硬件创业很难。从组建团队、开发产品再到融资、量产,每个过程稍不留意就有可能导致前功尽弃或者是还没开始就结束了。  最近,硬件创业企业孵化器 Bolt 创始人 Ben Einstein 根据自己在硬创圈多年“摸爬滚打”的经验,整理出了 110 个硬件创业需要注意的数字,用量化的方式为创业者提供创业指南和借鉴。我们从中挑选了一些对国内创业者有用的数字,希望硬件创业者们能少走弯路。  一、2 个创始人,8 人团队  Ben Einstein 一个硬创公司的标配是 2 个创始人加 1 个 8 人的团队。其中两个创始人最理想的搭配应该是:一个懂技术的“hacker”,另一个是会“忽悠”的多面手,可以处理技术以外的所有事宜。  两个人确定好之后,接下来就需要各司其职的 8 人组合:硬件团队 4 人;软件团队 2 人;运营、商务拓展、市场营销 2 人。想要一个产品从概念直到消费者的手中,硬创公司最好要具备这个最基本的 2+8 组合。  二、不伤感情的钱、权分配  一般情况下,创始人之间股权平分是没什么错,但那是在创始人没有认真考虑这个问题的情况下。但事实上,如果其中一个创始人贡献的比其他人多的话,他应该得到更多的股权。即使你们坚持要平分,那也最好列出合理的理由。  而对于初期员工的股权分配,Ben Einstein 建议第一位员工可以给到 2-5% 的股份,让他成为董事会成员,然后拿出 10% 分给接下来的 10 个员工;5% 给后进入公司的 20 人分;再有 5% 分给 50 人,这样就为公司的长远发展培养了一个 80 名核心员工构成的大团体。另外,像一些专才,缺了他就不行的任务,其实可以大方一点,直接给其 3-10% 的股份。  当然只承诺股权,不兑现也不行。一般的股份兑现时间为 4 年,其中第 1 年属于 cliff vest 期限。  三、3-5 人董事会,至少 1 个独立董事  为了避免创始人被权力过大的董事将创始人“扫地出门”,最好是建立一个 3-5 人组成的董事会,并保证 1 个人既不是投资者,也不在公司任职,这样才能使权力相对平均。  四、 产品研发至少要花 6 个月  人事问题解决了,接下来就是产品研发和生产了。 Ben Einstein 认为,不管人事构成,市场情况如何,有一点是雷打不动的:核心产品的研发至少需要 6 个月。少于 6 个月是没法打造一个像样的产品原型的。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还要保证 1 周更新一次。哪怕是增加一个功能、改进一个缺点也好,1 周一更新,要造出来才知道哪里好还是不好。  五、30 个 潜在用户,净推荐值 70%  产品原型开发出来后需要找人来试用。仅仅把原型放在商店,给人展示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从消费者那里得到反馈。 Ben Einstein 发现,至少需要与 30 个顾客保持紧密联系,从他们那里得到有关产品外观、功能、大小、便携性等方面的意见,并反复改进,让他们满意为止。而产品的净推荐值最好能达到 70%。  六、花多少钱做设计,10 万还是 50 万?  很多创业公司都没有自己的设计部门,所以一般他们会外包给其他公司,或独立的设计师。当然花费也就各异了。其实创业公司没有必要花 50 万美元这么大笔钱去找像 IDEO,Frog 这样的顶级设计公司,报价 10 万美元左右的本土设计公司其实也很不错,主要是要找到和自己的产品切合的设计。  七、守住底线 20%、25%  产品原型搞定后就到了融资阶段。融资时要记住,20% 是底线。很多风投看中了一个项目后是想直接收购的,所以他们会争取占有尽可能多的股份,20% 正是风险投资人的目标。这时公司的创始人们就要守住这个 20% 的底线。  一般的创业公司会经过 4 轮融资。为了防止失去对公司的控制权,融资过程中也要保持清醒, 25% 是底线。  八、不要太依赖众筹  虽然我们经常会看到,不少项目都通过 Kickstarter 或 Indiegogo 筹集到了很多资金,大获成功。但大多数的众筹其实是没多大用处的。有统计称,众筹成功的硬件创业公司,平均众筹金额为 9.2 万美元,2 个或 3 个小的天使投资都能超过这个众筹金额。  因此,Ben Einstein 建议,即使要众筹,也是要在融资完成、团队建设、产品原型设计都搞定之后再上众筹。  九、开发时考虑量产  钱和产品准备好之后,就到了量产阶段。这时需要提醒工程师在研发产品时就考虑好量产的便利性。因为一个小小的改动,有可能导致工厂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调整。  十、寻找代工厂,至少先找 10-12 家  为产品找到合适的代工厂有时候比找人生伴侣还要难。为了找到最合适的工厂,硬创公司需要先锁定大一点的范围,大概 10-12 家公司。之后再缩小到 5 家进一步谈判。最后,也要留 2 家让他们试生产,以保证选择权在自己手中。  (ifanr)
11/25 11:0911/25 10:3111/25 07:4611/22 21:2911/21 17:5611/18 15:2911/17 09:4811/17 09:42
科技精品推荐
每日要闻推荐
精彩焦点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国内智能硬件创业想成功有多难_业界新闻_元器件交易网
关注我们:
国内智能硬件创业想成功有多难
如果说去年大家还在讨论&智能硬件&是未来的流行趋势的话,今年则彻彻底底的是智能硬件的&元年&了,无数国内外的巨头都开始谋划自己的智能硬件布局和发布产品。智能硬件成为最受投资人、传业者以及媒体热捧的关键词。而国内的智能硬件创业团队更是如雨后春笋一般诞生在各个角落。这些团队想要成功,将要面临着很多难以跨越的困难。
一、硬件的门槛有多高
大神Allen Kay曾说过,&People who are really serious about software should make their own hardware.&说的是,真正在乎软件的人,应该去制造属于自己的硬件。这句话后来被乔布斯用于表达苹果公司的产品开发理念。软硬件结合可以更好的为用户提供服务,提高用户粘性,通过更好的体验从而赢得更多的用户。但是硬件产品的门槛很高,对于国内创业团队来说更是成功路上最大的一个困难。
做自己的硬件很&烧钱&
创业团队基本上无法自己做硬件,他们在初期无法应对供应链的挑战。在这个&山寨都很艰难&的智能硬件产业圈,开模成本,供应链各个环节的监管,品质管理、成本控制,每一个细节都需要大量的行业经验、时间精力和资本投入。创业公司很容易在这点上面临资金链断裂的&灭顶之灾&。我们在众筹网站上就可以看到很多例子,项目很不错,创意很棒,也顺利完成了融资任务,可是到出货时间货发不出来,这就是这些团队对硬件行业没有一个&从头到脚&的清晰认知的后果。
完美的工业设计很耗时
硬件的工业设计也是一门非常深的学问,同时也是一个非常高的门槛,在中国很多硬件生产商都是以为核心的,缺乏设计创新的能力。工业设计在硬件领域往往起到决定性作用。真正美的东西,完全超越时间,好的设计从来没有过时一说,很多几十年前设计制造出来的产品,即使在今天看来依然优雅美好,宛如来自未来。硬件的工业设计非常重要,这直接决定了你的用户会不会喜欢你的产品。然而要设计出这样一件尽善尽美的事物,非常人能够完成。因为一个对工业设计不讲究的团队,不会耗费过多的时间在0.1毫米的差别上。
&山寨抄袭&水太深
笔者今年参加了很多的硬件交流展示会议,一些初创公司的硬件仅仅停留在拥有某些功能的层面,还有一些公司则直接&拿来主义&地用别的公司多年沉淀的设计&拷贝&出自己的硬件,这或许是一个&快速致富&的好方法,也反映出这些初创公司在硬件上不注重工业设计,产品体验,只强调省时省力的&揠苗助长&心态。
为此,笔者曾经在几个月前采访了AirScale 的主创,产品经理人Dan表示,很多国内的创业团队只强调智能硬件的功能部分,而忽略了作为一个与用户生活息息相关的硬件,工业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所以AirScale 是开发和产品设计两手抓,宁愿把步伐放慢,也不愿意把不成熟的粗制滥造的产品推向市场。笔者认为此举过于冒险,极易变成产品仍在研发过程中,理念已经被拷贝并在某个地方被量产。对此,Dan表示,一些只单纯打概念牌谋求融资的产品,由于争分夺秒地让产品面市,必定会面临用户体验不完美这个硬伤。AirScale 整个团队对自己的产品非常有信心,从理念到实现,依旧坚持细火慢熬,完全无惧被拷贝的风险。
果不其然,在笔者截稿前,就爆出某同期开发已推出市场半年的品牌暗指在点名时间进行众筹的 AirScale 涉嫌抄袭。这也正应了山寨抄袭水太深这个说法。
二、软件好不好用-用户体验是根本
智能硬件的创业团队很多都是来自于互联网行业,他们有着互联网思维也有软件开发经验,这是他们在智能硬件领域最重要的一个优势,但要做一款让用户叫好的手机应用还是需要费些功夫。近期老罗的&锤子手机&开始预订,在如今的低价手机市场,&锤子手机&定价到3000确实是一个华丽的冒险。笔者试用过锤子手机,很多方面的用户体验都做得很棒,难怪老罗对自己的产品信心满满。软件做的好不好用,根本还是要有良好的用户体验。要研发出一个好的应用,其困难不比制造自己的硬件少。
人员配备要到位
要做一款好的手机应用,那就得考虑开发出iOS和Android两个平台的同款应用,一个好的开发团队必不可少,不然做出来的应用基本上会有很多问题。人员配备方面需要有项目经理、UI设计师、IOS开发工程师、Android开发工程师、后台工程师、测试工程师。从设计、开发、测试很多环节都需要花费的时间和人力成本可想而知,这对于一般的创业团队而言,这是一个极大的压力。
对交互和体验到底爱有多深?
前面讲到的是仅仅只是做出一个功能完善、BUG较少的应用所需要的成本,这个阶段研发出来的应用还仅仅停留在具备基本使用功能的阶段,如果要做出一个好用,能在同类型产品中&脱颖而出&的应用,择需要整个团队对用户体验有自上而下足够多的重视。用户体验应以用户需求为核心,用户需求则会因为主管或客观因素产生变化,如何匹配用户需求变化,紧跟而上,是所有创业团队都需要思考解决的难题。
快速敏捷的迭代
敏捷开发是一种以用户的需求进化为核心、迭代、循序渐进的开发方法。简单来说,当你脑子出现了一个简单的主意的时候,就应该以最快的速度把它呈现在你的用户面前。如果用户不喜欢就立即丢掉它,然后开始思考下一个主意,如果用户喜欢它,就给足编程人员足够的时间来提高和完善它。这种方法可以让我们更快的开展功能试验。
为什么需要迭代?因为在很多项目中都有很多的&限制条件&,比如预算、时间表和功能。预算往往在创业公司不是很充裕,最好的情况也是仅仅够用而已,如果你的时间表是不能改变的,比如说要在某个营销活动前推出某个功能,那就要用到敏捷开发的思路去灵活处理这类情况。
很多创业团队,虽然有一定的软件开发经验,但是还是很缺乏项目管理的经验。如果还是沿用老一套的&瀑布式开发&方法,很有可能到了规划的时间点还是出不来项目,因为&计划没有变化快&,要想做出好的APP,还是要优化自己的开发方法。
三、项目能走多远?
即便在硬件和软件方面的难题都得到很好的解决,并把产品推向了市场,项目能走多远仍然是个未知数,笔者总结以下值得思考的几点:
1、很多移动互联网应用公司做硬件,主要目的是在于跟风或者商业变现;他们没有把心思放在打造拥有极致用户体验的产品上,这样的公司大多不会下定决心不断优化自己的产品,失去创新精神的团队和产品也仅仅只是昙花一现;
2、&软件+硬件&结合并不一定就能提升盈利能力,硬件的品质和体验才是最关键;
3、移动互联网公司做硬件,产能和渠道是关键。如果无法控制成本,自然也就无法控制定价,要想用低价获得市场,只能依靠&赔本赚吆喝&的方式,而这种方式能支撑多久,笔者在这里先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且看市场如何解答。
扫描左侧的二维码
科技圈最新动态一手掌握每日砸蛋,中奖率100%>>国内智能硬件创业想成功有多难
国内智能硬件创业想成功有多难
如果说去年大家还在讨论“智能硬件‘是未来的流行趋势的话,今年则彻彻底底的是智能硬件的“元年”了,无数国内外的巨头都开始谋划自己的智能硬件布局和发布产品。智能硬件成为最受投资人、传业者以及媒体热捧的关键词。而国内的智能硬件创业团队更是如雨后春笋一般诞生在各个角落。这些团队想要成功,将要面临着很多难以跨越的困难。&&&&
一、硬件的槛有多高&&&&
大神Allen Kay曾说过,“People who are really serious about software should make their own hardware.”说的是,真正在乎的人,应该去制造属于自己的硬件。这句话后来被乔布斯用于表达苹果公司的产品开发理念。软硬件结合可以更好的为用户提供服务,提高用户粘性,通过更好的体验从而赢得更多的用户。但是硬件产品的门槛很高,对于国内创业团队来说更是成功路上最大的一个困难。&&&&
做自己的硬件很“烧钱”&&&&
创业团队基本上无法自己做硬件,他们在初期无法应对链的挑战。在这个“山国内智能硬件创业想成功有多难-科技新闻圈子社区
科技新闻、最新科技新闻、科技新闻网、科技新闻网站、最新的科技新闻、科技新闻资...
国内智能硬件创业想成功有多难
加为好友发信息
   如果说去年大家还在讨论&智能硬件&是未来的流行趋势的话,今年则彻彻底底的是智能硬件的&元年&了,无数国内外的巨头都开始谋划自己的智能硬件布局和发布产品。智能硬件成为最受投资人、传业者以及媒体热捧的关键词。而国内的智能硬件创业团队更是如雨后春笋一般诞生在各个角落。这些团队想要成功,将要面临着很多难以跨越的困难。   一、硬件的门槛有多高   大神Allen Kay曾说过,&People who are really serious about software should make their own hardware.&说的是,真正在乎软件的人,应该去制造属于自己的硬件。这句话后来被乔布斯用于表达苹果公司的产品开发理念。软硬件结合可以更好的为用户提供服务,提高用户粘性,通过更好的体验从而赢得更多的用户。但是硬件产品的门槛很高,对于国内创业团队来说更是成功路上最大的一个困难。   做自己的硬件很&烧钱&   创业团队基本上无法自己做硬件,他们在初期无法应对供应链的挑战。在这个&山寨都很艰难&的智能硬件产业圈,开模成本,供应链各个环节的监管,品质管理、成本控制,每一个细节都需要大量的行业经验、时间精力和资本投入。创业公司很容易在这点上面临资金链断裂的&灭顶之灾&。我们在众筹网站上就可以看到很多例子,项目很不错,创意很棒,也顺利完成了融资任务,可是到出货时间货发不出来,这就是这些团队对硬件行业没有一个&从头到脚&的清晰认知的后果。   完美的工业设计很耗时
使用兔云家账号登录
你输入的账号密码不对
还没有账号? 马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智能硬件创业有多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