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了红包以后屏幕如何关闭qq红包提醒不上别的什么都行

亲测抢微信红包外挂……发红包的积极性遭到打击……
钛媒体注:全民微信群里抢红包,但是好难抢有木有?原来抢红包都已经有插件了,小编只能惊呼佩服。微信团队反映更神速,突然发布新版本,使某微信抢红包外挂插件发布停止下载公告。有钛媒体作者体验过外挂软件抢红包的神速,微信团队要多防着点他们:
去年微信推出红包以来,一直有外挂的“狼来了”之声,眨眼一年过去,外挂真来了。昨夜,我亲测安装某抢红包插件,果然秒杀一切红包。
如图,这外挂安装后,只要打开,即能自动抢所有群里的红包,而且秒速,基本就是第一个,晚上睡觉后,手机开着,屏幕上就是一大堆你又抢了多少钱红包的提示,感觉就像在河里下了一张网,晚上回家睡觉,早上来起网收鱼一样。
上面这个待机提示界面,不用外挂绝对收不到。
程序自动抢红包是很多人有过的设想:一直盯着屏幕多累,如果有个自动抢红包的程序多好?但这种程序真的来了,人们又议论纷纷,因为有的人有外挂,有的人没有外挂,难免产生不平衡的情绪,我所在的一些群里,甚至有人提议把用外挂抢红包的人踢出去。
然后又有人反驳:从本质上,用程序抢红包跟在网上买火车票有什么区别呢?IT精英在网上买火车票,无网络知识和网络条件的农民工在火车站熬夜排队,也没听说白领们会为了公平而放弃网络购票,转去火车排队。在这里,就像中国的大多数问题一样,变成了屁股决定脑袋,成了利益纷争。嘴上说不公平的人这边抱怨,背后也去四处打听怎么装外挂。
据外挂开发商私下说,抢红包外挂推出后,一夜之间,净增20万用户。其后有丰厚的经济利益。
在中国互联网上,对外挂的态度,从来是测试根性的利器,但这其实都是小节,真正的关键问题是,会不会像以前很多外挂泛滥的网游一样,被搞死。
因为外挂刚刚出世,最终对微信红包生态的冲击还不可知。但至少在微信用户察觉有外挂存在的最初这一阶段,对红包的打击还是很明显的,人力永远无法胜过“人工智能”,总是抢不着使很多用户沮丧,的积极性也遭到打击,有的发红包企业已经开始转到支付宝红包上。
按理说,如果大家都用外挂,其实就公平了,但问题是不可能所有人都会用外挂,而且假如都用了外挂抢红包,会变成一群“死人!”在抢红包,发红包者活跃气氛,攫取人气的目的也无法达到。
客观说,作为测试者而言,我对红包外挂并不太反感,因为抢红包游戏确实太耗费时间了,你得一直盯着屏幕才能参与娱乐,但有了外挂,在玩游戏的同时,你还能聊个天啥的。至于说外挂所带来的公平性问题……在本质上,网速和手机的不同也存在不公平,但却没人对此抱怨……这等于又回到网游时代的老话题,说外挂破坏公平,那么游戏运营商培育人民币玩家,销售装备所带来的不公平又怎么说?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吗?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微信的环境与网络游戏还是不同的,网游是对抗型的,陌生人之间的游戏,微信则是熟人社交环境,如果熟人群里存在强大的舆论压力,很多人会承受不住而主动放弃外挂的使用,归根到底,还是红包抢的那点钱太少,犯不着为此得罪朋友或者毁灭自己的社交形象。
但问题是,如果用外挂的人成为主流以至逆转了娱乐环境呢?
【作者公众号:信海光微天下】
(关注更多钛媒体作者观点,参与钛媒体微信互动(微信搜索“钛媒体”或“taimeiti”))
本文来源:钛媒体
关键词阅读:
不做嘴炮 只管约到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社交平台的红包功能是抛砖引玉,而发红包行为却是隔靴搔痒_独木成林
您所在的位置:
社交平台的红包功能是抛砖引玉,而发红包行为却是隔靴搔痒
编辑:robin
阅读:4 次
遥想当年,红包就是春节时期长辈给晚辈的压岁钱,而发红包则是一种喜庆的习俗,象征着来年好运相随;顾及现今,红包被加上了更多的社交元素(以表感激、礼尚往来&&),但不变的仍是这封塞在红纸里的礼金。随着21世纪信息技术浪潮袭来,红包也融入了互联网的元素,无论是微信、QQ等社交软件,抑或是支付宝这样的支付工具,都猛然地把红包放进手机小小的屏幕上。移动互联下的社交红包之战,一触即发。
根据企鹅智酷发布的互联网红包报告,截止2016年1月,互联网红包在城市手机网民中的认知率为93.2%,渗透率为89.5%,相当于每100个知道的人中有96个人会使用;高频使用率为58%,即是每100个曾经使用过的人中有65个人经常会用。红包普及已超额完成,越来越多人&深陷&红包大坑。
另外,对于用户&首次&使用互联网红包的场景,有80.8%的货币互联网红包用户,通过收发信任人群的红包,开启了互联网红包之旅(亲朋同事互发货币红包为51.6%,社交群里抢发货币红包为29.2%)。可见,因为社交需求,很多人献出了发红包的&第一次&,社交和红包有着颇为紧密的联系。
社交究竟是什么?
人是社交的动物,每天都进行着各种各样的社交行为。为了更好地了解社交和红包之间有着何种关系,有必要先看看社交究竟是什么?百度百科对社交的解释是:人们运用一定的方式(工具)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意识,以达到某种目的的社会各项活动。由此可知,决定社交的三个关键点是通过一定的媒介、有互动、具有目的性。
媒介。文字、声音、图片等等,这些都是社交的媒介。没有这些载体,信息就不能在人们之间传递,社交这一说法也会不复存在。红包,或者说红包里的数字,算是一种特别的媒介。尽管红包本身并没有什么明确的意义,但是其隐藏的内涵却是十分丰富的。
互动性。A把信息传递给B,B获悉后应该把信息反馈回A,然后A再根据B反馈的信息继续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就是所谓的互动。不然,A把信息传递给B后就如石沉大海一样没有回响,何来社交的说法。把红包发送出去后,接受者通常会以各种形式(文字、回馈包等)以表感激,这确实互动十足。
目的性。社交都是带有目的性的,如果不是为了获取某种东西(愉悦感、物质、排解寂寞等),基于人的懒惰性,他是不会以时间、精力等为代价来和别人打交道的,而蕴藏在红包背后的则是金钱驱动的利益关系。
也就是说,收发红包的确是一种社交行为。红包,是社交场景化的产物,是多种社交场景之一;社交,则是红包得以迅速发展的源头,发红包是为了和别人打交道。
抢红包是兴趣社交
按照人际关系的强弱,社交可以分为熟人社交、半熟人社交以及陌生人社交。而与看电影、听音乐、玩摄影一样,收发红包也算是一种特别的兴趣,是基于偏熟人关系的兴趣社交。之所以说它是兴趣社交,因为人们是由于红包这种娱乐消遣、节日喜庆活动而聚拢在一起,围绕这一主题进行互动的。
然而,兴趣社交的社交关系是脆弱的,一旦打破,就很难再次黏合起来。《怪诞行为学》一书中就指出过,我们同时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里&&其中一个世界由社会规范主导,另一个则由市场规范来制定法则。前者是友好的,不要求即时的报偿;而后者意味着利益比较和及时偿付。此外,一旦社会规范与市场规范发生碰撞,社会规范就会退出。换言之,社会规范很难重建。
小包怡情,大包伤身。如果收发红包仅仅是作为一种节日喜庆的互动,是由社会规范所主导的,由于它是基于社交而发展的,那么就会对社交有一定的刺激作用,这种反作用力会推动社交关系的沉淀,推动社交产品的壮大。不过,倘若收发红包的行为从社会规范范畴变成市场规范范畴,即是涉及更多的利益关系,那么这对社交关系抑或是社交平台而言,影响都是恶性的,甚至会令到关系破裂、平台臭名昭著。
所以说,如何在&抢红包&之潮爆发后还能够维护好社交关系,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红包过后,一地鸡毛
回顾过去一个多月前的除夕夜&红包大战&,支付宝&咻一咻&互动的总参与次数达到了3245亿次,是去年春晚互动次数的29.5倍;微信全球&摇一摇&的总次数超过了110亿,22:34这一分钟春晚摇一摇互动出现峰值达8.1亿次/分钟。为了获得更大的曝光度,商家们都对&摇一摇&、&咻一咻&这类互动趋之若鹜,参与其中,大派红包。
不过,红包过后,却是一地鸡毛。商家们本想着慷慨解囊后就会有更多的消费者产生购买行为,但消费者似乎对此并不买账,依旧只关注着自己钟爱的品牌。
如同电商玩价格战、O2O企业搞补贴一样,商家在社交平台上发红包也只是获取新用户的一种途径。但是这种机关枪扫射式的方法只会是一个粗放型的&大面积杀伤型武器&,还应该配合更加精准有效的营销。不然,这会令到平台上的用户无辜躺枪,而平台本身也会被弄得遍体鳞伤,以致被有机可乘。
因此,就像支付宝搞&集五福&的活动,那幸运的79万用户不一定会感谢你,路人不一定会转粉,本来的粉丝也会继续当你的粉丝。顾客都是遵循着知道&&了解&&购买&&忠实的线路来和各种品牌接触,红包最多都只是令到他们知道此品牌,但不一定会激发了解的欲望,更遑论产生购买的欲望了。
一言以蔽之,社交产品的红包功能只是抛砖引玉,这块玉就是社交关系的沉淀,人们在上面收发红包,令到社交产品在此路上迈出了踏实地一步;而商家通过社交平台派红包就如隔靴搔痒,真正痒的地方却没有触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关闭红包提醒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