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在宗伺旁盖了2018年盖房子新政策,怎么办,据说不好

拒绝访问 | www.ditiezu.com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www.ditiezu.com)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40aef-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五花八门的状元》——盘点历史上那些幸运的状元 作者:东坡竹林
我的图书馆
《五花八门的状元》——盘点历史上那些幸运的状元 作者:东坡竹林
自隋唐以来,科举成了人们往上走的最重要的途径(当然你要是有个好爸爸,或是你特别能打,那另当别论),甚至可以说,这1400多年的,就是一部科举衍化出来的。  先别急着瞪眼,我们可以来看看:在朝,几乎所有的官员都是从科举中走出来的,你要是不考个进士,就算你业务能力再强,也只能当个“小吏”,说白了就是给人家官员跑腿的临时工,只有考上了进士,你才能有个正式的公务员身份。在野,几乎所有的民间文化,比如评书、戏曲,也都是这帮读书人创作出来的,什么才子佳人、书生小姐,口味重的还有这个狐那个妖,无不是由读书人进京赶考演绎出来的。  而作为科举最顶端的无上荣耀——状元,自然也更是受到了人们无以复加的推崇。要知道,这个状元可不是那么好拿的,比如在明清,三年才考一次,几百万读书人都盯着呢,再看看现在一个县都每年出俩状元,那含金量是没法儿比的。所以,只要考上了状元,就意味着你从此登上了人生的巅峰,挣大钱,娶女神,指日可待。  一个宋朝人曾酸溜溜地说:“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虏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  可以说,科举文化、状元文化,已经深入到了中国人的各个方面,以致于现在的人都懒得再想新词,随便一个行业的第一名都照搬“状元”的称号,连专利使用费都不用付。  那么问题来了——代表着读书人最高荣耀的状元,真的都是所有考生中最优秀的吗?  很遗憾,很多时候都不是。  以科举最成熟、最规范的明朝为例,总共89位状元中,至少有28位都不是当科水平最高的。至于这28个人是怎么拿的状元,总结起来有十几种方法,比如……算了,您还是慢慢看书吧。  本书以时间为顺序,从历朝历代六百多位状元中,挨个儿排查,最后查出了88位不合格的状元。在当科考试中,他们本来并不是状元的最佳人选,却因为种种或明或暗的原因,成了幸运儿。  现在,就让我们把这些幸运儿挨个儿请出来,看看他们都是怎么拿的状元吧!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上第一次科举诞生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是在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所以,今年(2015年)正值科举诞生1410周年,兼科举废除110周年。今年正在高考的同学们,你们知道吗?
&&&&&&& 首先从明朝开始——&&&&&&&& 【明朝目录】  吴伯宗:我长得比较帅  丁显:我名字起得巧  曾棨:我有内部消息  邢宽:我名字皇上喜欢  周旋:感谢跟我同名的帅哥  施槃:长得帅真是没办法  柯潜:我走了狗屎运  孙贤:学霸相争我得利  王一夔:皇上的名不是咱能叫的  彭教:好人有好报  吴宽:多亏不是江西人  曾彦:感谢考官没记性  王华:我不是故意作弊的  李旻:我的状元差点就没了  朱希周:我有双重保险  伦文叙:大头大头,状元不愁  顾鼎臣:听力训练很重要  林大钦:我迟到,我光荣  韩应龙:多谢主考大人  秦鸣雷:恭喜皇上又做梦了  罗万化:朝廷的水真深啊  沈懋学:我沾了张居正儿子的光  张懋修:我老爸太牛了  杨守勤:多谢皇上的馊主意  韩敬:有钱就这么任性  庄际昌:会拍马屁很重要  刘若宰:我的状元是抓阄抓出来的  刘理顺:皇上真是太勤奋了  吴伯宗:我长得比较帅  开国初期的人才选拔好像都不是很规范,比如大明朝的第一位状元就是因为长得比较帅。  这位大帅哥名叫吴伯宗,江西金溪人。吴大帅哥出身于书香门第,老爸吴仪是个举人,发誓要把儿子举进进士,所以从小就严格要求。小吴同学也不负厚望,乡试一举夺魁,拿了个全省第一名,按现在的说法也是状元了。  第二年,小吴进京会试,准备一会天下英雄。可能是临场没发挥好,也可能是全国的高手太多,吴解元只拿了个24名,不前不后。  紧接着是决定命运的殿试。考完后,考官把一大堆卷子一一审阅,最后排出了名次,第一名姓郭名翀(音同“冲”),山西壶关人,跟小吴没什么关系。但这还不是最后的结果,最后的结果得看朱元璋的意见。  这天,朱元璋把考官们送上来的卷子翻开,第一名,郭翀,写得不错,不愧是状元之才,比我老朱强多了。老朱点了点头,让人把郭翀叫上来,想再问他几个问题,算是面试。不过让老朱没想到的是,郭翀一上来,差点儿没把他吓死。  为什么呢?因为这小郭长得太丑了。老朱一看,这哪儿行啊?就这副模样怎么能当状元?虽然咱考的是文章,但状元可是代表了咱国家的形象,以后还要经常出使呢,你说这要是让外国人看见了,还不得笑话我大明朝没人啊!  老朱一挥手,得了,我也不看卷子了,把考生都叫上来吧!于是,考生们呼啦啦全上来了。  老朱挨个儿看,走到一个面前,突然眼前一亮,这个小伙不错,就问:“叫什么名字?”  那人赶紧回答:“回皇上,小人吴伯宗。”  老朱一听,心里更乐了,这人不光长得好,名字也起得好,“伯”是老大的意思,“宗”也有第一的意思,这不就是现成的状元人选吗?于是当场拍板,状元就他了!  就这样,大帅哥吴伯宗凭借高颜值,成了大明朝第一位状元。  至于那位丑八怪郭翀,老朱也没亏待他,状元没了,那就给你个榜眼吧!  【吴状元花絮】  说起来,这位吴状元的文才还是不错的,毕竟凭借真才实学拿过江西省的状元,名副其实的天之骄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他说“诗文皆雍容典雅,有开国之规模。明一代台阁之体,胚胎于此”。  不过,最让人称道的,还是他的个性。  吴状元进入官场那几年,正是宰相胡惟庸专权的时候,老胡好几次想把他拉拢过来,但他就是不去,我这个状元可是皇上钦点的,哪儿能跟着你瞎混啊?  胡大宰相也不是好惹的,你不向我靠拢,那就滚得远远的吧,你不是忠于皇上吗,那京官就别当了,去皇上的老家凤阳呆着吧!但吴状元仍然没有屈服,到了凤阳后继续弹劾老胡,硬是把胡大宰相给干倒了。  这下连朱元璋也得一把鼻涕一把泪,看来我当年点这个状元真没白点,关键时候靠得住。于是,老朱立即把吴状元召了回来,安排了个太常寺丞的位子。但吴状元的个性这时候又显露出来了,嫌官太小,死活不肯去。老朱难得的没发火,又给他提了提,结果小吴还是不同意。这下把老朱惹急了,你还来劲了?干脆都别干了,去大西北凉快凉快去吧!  过了一段时间,老朱的气消了,又想起吴状元来了,就又把他调了回来。可能是西北风挺管用,这回小吴开窍了,不再闹了,专心干起本职工作,后来干到了武英殿大学士。当然,这个武英殿大学士不像在清朝那么显贵,当朝一品,在明朝初期只是一个正五品。  可惜,武英殿大学士刚干了一年多,吴状元有个弟弟犯了事,当哥哥的也受到了牵连。老朱还有点想挽救他的意思,就问他那件事到底什么情况,结果吴状元牛脾气又上来了,梗着脖子说,那又不是我的管辖范围,我哪儿知道啊!这下又把老朱惹急了,真是敬酒不吃吃罚酒,继续贬官,去云南呼吸新鲜空气去吧!  这回吴状元的人生也到头了,还没等走到云南,就在半路上一命呜呼了,仅仅活了50岁。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次考试还有三个韩国的考生,分别为金涛、朴实、柳伯儒。其中金涛还考上了,名列三甲第5名,被安排了个山东东昌府安丘县丞的小官。不过金涛干了没几天就跟另外两个人回去了,理由是听不懂当地的方言。朱元璋也没挽留,送了他们很多盘缠。回国后,金涛当上了高丽的宰相。  文才:★★★★  人品:★★★★  官运:★★(正五品)  注(全书相同):  文才:众望所归、文坛领袖——5颗星,发挥出色、文采一流——4颗星,运气成分占多数——3或2或1颗星  人品:道德模范、世所敬仰——5颗星,人品不错——4颗星,中规中矩——3颗星,奸邪小人——2或1颗星  官运:一品——5颗星,二品——4颗星,三品——3颗星,四品五品——2颗星,六品以下——1颗星丁显:我名字起得巧  明朝第二位状元,名叫丁显,福建建阳人。他这个状元的由来,不是因为长得帅,而是名字起得巧。至于怎么个巧法儿,还有点诡异的味道。  其实从会试还没开始,诡异就开始了。当各地才子们纷纷汇聚京城的时候,在京城就传起了一句话:“黄练花,花练黄。”这句话来的很突然,听到的人也都莫名其妙,什么“黄练花,花练黄”,唱大戏呢?  直到会试、殿试结束之后,人们才终于明白过来,原来,本科会试的前三名分别为:黄子澄、练子宁、花纶,而殿试的前三名又成了花纶、练子宁、黄子澄,正应了那句话。人们不由纷纷感慨,看来真是功名自有天定。  不过,老天爷定完了,天子可不一定同意。  就在钦点状元的那天凌晨,朱元璋突然做了一个梦,什么梦呢?他梦见墙上有一根大钉子,闪闪发光,光彩夺目,钉子上还缠着几根白线,漫天飞舞,好看得不得了。  朱元璋醒来后一想,今天是选状元的日子,这个梦是不是在告诉我状元人选呢?于是,就把所有的卷子都搬过来,翻开第一本,名字叫花纶,花纶?跟这个梦没什么关系啊,随手扔在一边。再看第二本,练子宁,也没关系。再翻第三本,黄子澄,也不对啊。  老朱继续往下翻,直翻到一百多名,才在三甲第五名的位置上看到了一个名字——丁显。老朱大喜,丁显?这不就是我梦中的状元吗?于是当即把丁显从一百多名一下子提到第一名,钦点为本科状元。而原来的状元花纶,则被换到了丁显的位置——三甲第五名,上哪儿说理去?  这位丁状元的水平确实不怎么样,据说连卷子都没做完,还有不少语病,能勉强中个进士就不错了。但架不住人家名字起得巧,正对老朱的梦,上哪儿说理去?  不过,老朱可能也是觉得光凭一个梦就决定人家的命运有点说不过去,就把花纶、练子宁、黄子澄三个人也都一起调进了翰林院,这在以前可只有状元才有这个待遇。  【丁状元花絮】  子曰:狗屎运是不能保佑你一辈子的,即使你名字起得巧也没用。  丁状元可能脾气不大好,凭空得了个状元也让他更加目中无人,刚中状元还不到一年,就因为上书提意见,把朱元璋给惹急了,被贬去广西,训练大象去了。让新科状元去训练大象,老朱也真能想得出来。  丁状元到了那儿,也没事干,天天喝点小酒,写点小诗,日子过得倒也安逸。但安逸了没几年,就死在了工作岗位上。  据说,朱元璋听说后,大发雷霆,骂那些驯象卫的人:“老子就是想让他下去锻炼锻炼,过几年再回来为国效力,你们这帮王八蛋竟然把他累死了,太可恶了!你们也都别干了,统统给我滚回家吧!”  看来,老朱对丁状元还是很有感情的,丁状元地下有知,也该欣慰了。  文才:★★  人品:★★★  官运:★(从六品)曾棨:我有内部消息  自古朝中有人好做官,考场有人同样也能助你一臂之力,比如大明朝的第八位状元曾棨(音同“起”)。  其实,这一科的考官里面,都跟曾棨没什么关系,有关系的是另一位考生——刘子钦。  这位刘同学可不是一般人,在前一年的江西省乡试中,一举夺魁,是名扬天下的江西大才子。殿试的主考官是大名人解缙,也是江西人,对这位才华横溢的小老乡非常欣赏,有意帮他拿下状元的位子,就暗中提醒他多复习一下关于礼乐的问题。  既然主考官这么说了,那考试的内容肯定就跟礼乐有关,稍微有点脑子的都会赶紧回去多看看关于礼乐的东西,但这位刘大才子却脑子突然进水了,竟然不屑一顾地说:“我刘子钦拿状元靠的是真才实学,绝不会搞这些歪门邪道!”把解缙呛得差点儿摔一大跟头。  回来后,刘子钦对的老乡曾棨说:“告诉你一个内部消息,多看看礼乐制度,别到时候抓瞎。”  曾棨吓了一跳,问:“你怎么知道的?”  刘子钦冷笑了一声,算是作了回答。  曾棨又说:“这么重要的消息你怎么跟我说了,就不怕我抢你的状元吗?”  刘子钦又是冷笑一声,说:“我乡试的时候就压你好几头,状元还会怕你抢吗?”说完,叫了几个同学出去喝酒去了。  曾棨得了这个内部消息,自然不敢怠慢,赶紧翻出礼乐制度的书,没命地看。  到了殿试那天,曾棨一看,果然是关于礼乐的,当即奋笔疾书,一口气写下了洋洋洒洒两万多字,一个字也没改动。  这时候的皇帝已经换成了朱棣,看完曾棨的卷子后,当场拍板,状元就他了!并亲笔御批:“贯通经史,识达天人。有讲习之学,有忠爱之诚。擢魁天下,昭我文明,尚资启沃,惟良显哉。”  至于那位心比天高的刘子钦,因为太过自大,临场没发挥好,只拿了二甲十二名,离状元差了十四个名次。正应了那句名言:不作死就不会死!  在这儿需要补充一点,这次考试江西的考生大放异彩,不光状元是江西人,一甲的榜眼、探花也是江西的,甚至二甲的前四名也都是,包揽了前七名。而且,总共470名录取进士中,江西的考生占了110人,可谓空前绝后。这是不是跟同为江西人的解缙有关,就不得而知了。  【曾状元花絮】  曾同学拿这个状元虽然有作弊的嫌疑,但他的水平还是很不错的,在中状元后不久,朱棣又挑选了28个当时最优秀的人进入文渊阁深造,毕业考试的时候,曾状元又拿了个第一。  朱棣也对这位曾状元很是欣赏,平时的文书基本都交给他来写。只要谁说某某人的文采好,朱棣就会来上一句:“再好能比得上曾状元吗?”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俩有什么基情呢。  曾状元不光文才出众,另一个才能更是惊人,恐怕在整个上的八百多状元里面,都是毫无疑问的第一人。  这个才能就是喝酒。  有一次,一个外国的使臣来进贡,进完贡后跟朱棣吹牛说:“我在我们那儿喝酒从来没输过,听说贵国人才济济,不知道有没有能喝过我的?”  中国人在老外面前最在乎的就是面子,朱棣一听,这个小蛮子竟敢笑话我没人,这还得了?于是赶紧让大臣们去找能喝酒的。这时,一个武官推荐了一个人,是个低级小军官,说在军营里从来没喝醉过。但朱棣嫌他官太小,人家堂堂的一国使臣来了,我大明竟然让一个没品的小军官陪人家,传出去丢死人了!  这时,曾状元站了出来,说:“陛下,不如让臣来试试吧。”  朱棣问:“你能喝多少?”  曾状元说:“不知道,从来没醉过。”  朱棣虽然有点不放心,但一时也找不到合适的人,干脆就让他试试吧。另外,朱棣怕他撑不住,又把那个小军官也叫了来,关键时候帮一把。  于是,三人开始对饮起来。一开始用杯子,后来换成了大碗,再后来直接上酒坛子,直喝得昏天黑地,日月无光……  第二天早上,朱棣过去一看,只见外国使臣正趴在那儿呼呼大睡,小军官也正吐得酣畅淋漓,只有曾状元还在那儿喝得不亦乐乎。朱棣大喜,“想不到我家的曾状元还是一位酒状元啊!”  后来,英国公张辅想看看他到底多少酒量,就让人按照他的腰围,做了一个皮桶,然后请他来喝酒。曾状元喝一碗,下人就往皮桶里倒一碗。眼看喝到天黑了,陪酒的人也都喝趴下了,曾状元这才起身告辞。张辅怕他喝醉了,就派了个下人扶他回去。  曾状元走后,张辅来到后院一看,好家伙!不光那个皮桶满了,连旁边一口大缸也都快漫出来了!  过了一会儿,张辅见那个下人没回来,以为一定是曾状元喝醉了,就又派了一个人过去。到了半夜,那两个人还没回来,张辅急了,曾状元可是当今皇上的大红人,要是在我这儿出个什么意外,我可担当不起,于是,又派了一个人过去。  直到第二天早上,三个人才摇摇晃晃地回来了。张辅忙问怎么回事,下人这才说:“曾大人回去后,死活要留我们喝酒,他亲自陪着,一直喝到现在,要不是上早朝,现在还在喝呢。”  张辅这才明白过来,感情人家昨天根本就没喝够!  曾状元一辈子爱喝酒,直到临终前,还让家人准备了一大坛子酒,全部喝完后,才心满意足地闭上了眼睛。  文才:★★★★★  人品:★★★★  官运:★★(正四品)邢宽:我名字皇上喜欢  继丁显之后,大明朝又出现了一位因名字起得好而高中状元的。这个幸运儿叫邢宽,安徽无为县人。  话说那年的殿试结束后,考官们把卷子按水平高低排列好,送给朱棣审批。朱棣接过来随便翻了翻,觉得没什么问题,就同意了。  接下来就是拆开封按名次填榜,第一名,状元,孙曰恭。刚写完这个名字,朱棣的两个眼珠子一下子瞪大了。为什么呢?因为古代写字都是竖着写,“曰恭”两个字横着写没问题,但竖着写就很像一个“暴”字。而朱棣因为夺他侄子的皇位,杀了不少人,最忌讳别人说他是“暴君”,所以一看见这个名字,“孙暴”?奶奶的,竟然还有叫孙暴的,这不成心在拿我消遣吗?于是赶紧叫道:“停,停,停,这个孙暴不能当状元!”  这科的主考官是大名士杨士奇,连忙上去解释说:“陛下,这个考生不叫孙暴,叫孙曰恭。”  朱棣又仔细看了看,还真是两个字,差点儿冤枉了人家。但朱棣又一想,那也不行啊,状元的名字是要通报全国的,连我都能看错,那全国得有多少人也看错啊?这玩笑可不能开!  于是,朱棣觍着脸说:“别管叫什么名字,这个人的卷子有点问题,状元换一个人吧。”  杨士奇是什么人,岂能看不出来这里面的道道儿?当领导的谁还没有点忌讳啊,犯不着为这事儿去跟他顶牛,于是就说:“陛下慧眼识珠,您看换哪个人更好?”  朱棣又把拆开封的卷子拿过来,第二名,梁禋,这个字念什么?连我都不认识,就不用说老百姓了,状元的名字可是要众口相传的,这个梁什么肯定不合适。再往下翻,第三名,邢宽,哎呀,好!朱棣一拍大腿,邢宽?就是刑罚要宽恕,正合我老朱的治国理念,就他了!  于是,本来第三名的邢宽,因为名字皇上喜欢,被提拔成了状元。而原来的状元孙曰恭,则落到邢宽的位置,好歹也拿了个探花,不算太委屈。  【邢状元花絮】  邢状元的性格也跟他的名字一样,待人宽厚随和,是个老实人。不过,老实人也有发火的时候,这次发火也跟考试有关。  年轻的时候,小邢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到处跟人吹牛说长大了要当状元。不过现实很不给他面子,考举人考了十几次也没考上,连考状元的报名资格都没有。于是,乡里人就经常取笑他:“明年又要殿试了,邢大状元什么时候动身呀?”说得小邢面红耳赤。  不光乡下人取笑他,连当地的知府黄堂贤也看不起他,跟人说:“这小子就是半瓶醋,他要能考上状元,我就把一整瓶醋都喝下去。”  或许是黄知府的话刺激到了小邢,小邢突然开窍了,下一次乡试就顺利考上了举人,第二年又进京拿了个状元。拿完状元后第二天,小邢就给那位黄知府写了首诗,让人快马加鞭送回去。  诗是这样写的:“邢宽只是旧邢宽,朝占龙头夕拜官。寄语黄堂贤太守,如今却是鳌牙酸。”  不知道那位知府大人看了这首诗会作何感想。  文才:★★★★  人品:★★★  官运:★★(从五品)周旋:感谢跟我同名的帅哥  因为状元的特殊性,一般来说太丑的人都不能当选,毕竟状元代表了一国读书人的形象,不能给天下读书人抹黑。但有时候也难免有漏网之鱼,比如下面这位周旋同学。  周旋同学到底怎么个丑法儿,史书上没细说,但至少是对不起“状元”这个称号。那么,这个丑八怪是怎么蒙混过关的呢?  当时的皇帝是英宗朱祁镇,前一年刚刚即位,还是个8岁的小孩儿,什么也不懂,所以这次考试就全权交给了大学士杨士奇。对对,就是上一篇里面那个杨士奇。英宗是他辅佐的第五代皇帝,堪称五朝元老,在朝在野都德高望重,所以小朱把考试交给他也很放心。  殿试结束后,杨士奇按照卷子水平排出了名次,状元名叫周旋,浙江永嘉人。老杨为了不辜负皇上的信任,专门去找来一个浙江的考官,问他周旋这个考生长得怎么样。  老杨专门找浙江的考官,自然是认为他们俩认识,结果这个考官不知道那根筋儿搭错了,竟然第一时间想到了那个山西的考生周瑄。那位周瑄同学可是个大帅哥,比浙江这位不知强了多少倍,于是,考官拍着胸脯说:“相信我没错,周瑄绝对是个大帅哥!”  有了这句话,老杨就放心了,提笔把周旋点为状元。  第二天,新科进士们入殿觐见皇上,状元周旋一露面,大家立刻傻了眼,不是说是个大帅哥吗?怎么成丑八怪了?大家都望向杨士奇,意思是老杨你怎么搞的,不是调查清楚了吗?杨士奇也很纳闷儿,难道那个浙江的考官在故意糊弄我,想让他们省出个状元?这小子,等回去再收拾你!  杨士奇偷眼瞅了瞅上面的小皇帝,小皇帝可能太小,还没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反正看着这个状元长得挺有意思,也没说什么。  就这样,丑八怪周旋幸运地成了大明朝的状元。说起来,他真该好好感谢那位跟他同名的大帅哥。  【周状元花絮】  周状元虽然长得对不起国家,但人品还是很值得称赞的。  周状元曾经多次进京赶考,可惜运气太差,每次都名落孙山。浙江温州知府何文渊挺看好这个小伙子,就特地给他讲了几次课,就一些关键问题做了一下辅导。有名师指点就是不一样,小周下一次考试就一举夺魁,高中状元。  对这样的大恩大德,周状元当然不会忘记。后来何文渊被人弹劾,周状元立刻给他打抱不平,最后连累得他也一起被打进大牢。但周状元丝毫不后悔,在大牢里仍然很挂念恩师,经常让人给他捎东西。  这样的人,即使长得再丑,也不负“状元”之名了。  文才:★★★★  人品:★★★★★  官运:★★(正五品)施槃:长得帅真是没办法  正统四年(1439年),丑八怪周旋中状元后的下一科考试又开始了。  这时候的朱祁镇又长了3岁,审美观也基本成熟了,心想这次我可得长点心眼,别再被那帮考官给蒙了。  殿试结束后,考官们排好了名次,状元名叫张和,江苏昆山人。小朱把卷子收上来后,对考官们说:“我今天有点不舒服,卷子明天再看,你们先回去吧。”  考官们瞅了瞅小皇帝,看着没啥病啊,红光满面的,不过人家毕竟是皇帝,有随便生病的权利,考官们也不好多问,就乖乖地回去了。  考官们刚走,小朱就赶紧派了一个最信任的小太监换上便装,去看看那个叫张和的考生长得怎么样,要是跟上次那个周旋有的一拼,这个状元无论如何不能再给他了。  过了一会儿,小太监回来了。小朱忙问怎么样,小太监喘着气说:“唉呀妈呀,多亏去瞅了瞅,要不然真能把陛下吓一大跟头!”  小朱一听,有这么丑?小太监说:“长得倒不算太丑,就是那双眼睛太难看了。我到他住的酒店门口跟小二打听,小二往楼梯上一指,只见楼梯上下来一个人,我打眼一瞅,唉呀妈呀,可把我吓够呛!那双眼睛,真不能叫眼睛!陛下呀,可千万不能让这个人当状元,不然得吓死一大片啊!”  小朱平时跟这个小太监玩得最好,什么事都相信他,就把张和的卷子给抽了出来,然后又翻开榜眼的名字,再让小太监去看看。  小太监回来后,说:“这个好点,但也只能算不难看。”  小朱又翻开探花的名字,让小太监去了。小太监回来后,说这个也不是很好看。小朱又继续翻开了第四名的名字——施槃(音同“盘”)。  过了一会儿,小太监回来了,满脸乐开了花,说:“恭喜陛下,这个人太好看了,跟一朵花似的,而且今年才22岁,跟陛下肯定有共同语言。”  小朱大喜,当即把小帅哥施槃提为状元。而原来的状元张和,则被挪到了施槃原来的位置。  【施状元花絮】  这位小帅哥状元脑子灵,也很会来事儿。高中状元后,小朱把他叫到宫里,问他:“你们家乡有什么名胜古迹呀?”  施状元说:“回陛下,有四寺四桥。”  小朱问:“哪四寺?”  施状元回答:“四寺者,承天、万寿、永定、隆兴。”  小朱又问:“哪四桥?”  施状元回答:“四桥者,凤凰、来苑、吉利、太平。”  这一番对答,把小朱皇帝喜得大嘴半天合不拢,看来朕亲自点的状元就是不一样!  因为长得帅,又会来事儿,施状元的人缘非常好,有一次生了病,整个翰林院的人都去看他,还帮他找最好的医生,比对自己老爸还上心。  可惜,这位年少有为的帅哥状元无福消受这一切,中状元的第二年就英年早逝了,年仅23岁。  对于他的过早离世,史书上用了四个字——“朝野惜之”。  文才:★★★★  人品:★★★★  官运:★(从六品)柯潜:我走了狗屎运  一般来说,中状元都得有点优势,就算是长得帅、名字好,也起码算是个优势,但下面这位状元,却一点优势都没有,糊里糊涂的,阴差阳错,莫名其妙地就成了状元,真是名副其实的狗屎运。  这位状元名叫柯潜。  当年,殿试结束后,考官们把卷子列好名次,一甲、二甲、三甲,全都尘埃落定。这时,主考官陈循又从卷子里挑出来几份,可能是觉得不好,随手给扔在了一边,然后拿着一甲的三份卷子去了里屋,再仔细看看。  过了一会儿,商辂(音同“路”)进来了。  这位商辂可不是一般人,六年前刚高中状元,而且是上少有的连中三元,深受皇上的器重。商辂进来后,见二甲的卷子在一起,三甲的卷子在一起,一甲的没看见,但旁边还有几份,没写名次,据常理推断,应该就是一甲的。商辂向来喜欢助人为乐,心想可能是考官们太忙了,还没来得及写上名次,不如我来代劳吧。于是,提笔在那几份卷子上写上了两个大字——“头等”。写完后,商辂又发扬做好事不留名的优秀品质,轻轻的走了,不留下一片脚印。  不过,这一切却被一个副考官叶盛看到了。叶盛有点莫名其妙,老商过来干什么?还在卷子上写了几个字,什么意思啊?叶盛脑子不是很灵光,就跑去里屋找主考官陈循。  陈循一听,也愣住了。老商的才华那可是顶尖级的,莫非他觉得那几份卷子都有不同凡响之处?更重要的是,老商现在可是皇上面前的大红人,他今天突然造访,莫非是皇上的意思?  陈循想到这儿,自然不敢怠慢,赶紧让叶盛把那几份卷子拿了进来,又仔细看了一遍,最后把一份稍好点的卷子放在了第一名的位置上。这份卷子的主人就是柯潜。  这件事从头到尾都巧极了,要是陈循不把那几份卷子放在那儿;要是不把一甲的卷子拿走;要是商辂没有那么爱管闲事;要是叶盛能及时出来解释一下……柯潜别说中状元了,估计连进士的身份都拿不到。  然而事情就是这么巧,柯潜就是有这个狗屎运!  至于被柯潜顶替掉的那个倒霉蛋,名叫吴汇。看来名字真的很重要,吴汇就这样因为一场“误会”而丢掉了状元,想说理都找不到人。  【柯状元花絮】  这位柯状元从小就很笨,家里给他请了个老师,结果教了没几个月,人家老师就死活不干了——你们家孩子也太笨了,这要是传出去,我以后哪还能找到工作啊?算了,学费我也不要了,你们还是另请高明吧!  可是,小柯同学却对这位老师很是留恋,老师走一步,他跟着送一步,一直送出去十几里路还没有停下的意思。这时候老师也心软了,就跟他说:“小柯呀,不是为师不想教你,实在是……这样吧,我出个对子,你要是能对得上来,我就留下,对不上来,咱师徒俩的缘分也就到这儿了。”  小柯只好含着泪点了点头。  于是,老师指着前面一个正在走路的村妇,出了个上联:“女子独行谁敢拦?”  小柯潜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先生欲去我实留!”  这句下联一出,把老师惊住了。上联中的“敢拦”谐音“橄榄”,而下联的“实留”亦谐音“石榴”,对仗非常贴切。尤其是小柯在下联中流露出来的感情,更让老师鼻子一酸,便对小柯说:“看来咱俩的缘分还未了,我就再教你三年吧!”  不过,让老师惊喜的是,小柯经过了这件事,好像一下子开窍了,学习成绩一日千里,最终阴差阳错地高中状元。  另外,在这次殿试中,还发生了一件怪事。  有一个叫王越的考生,卷子快做完的时候,突然来了一阵旋风,单单把他的卷子给卷走了。好在王越同学心理素质比较好,没有呼天抢地,而是又跟考官要了一份,继续做。可能是时间不够用,最后王越只拿了个三甲第六名。  这还只是开始,更奇的还在后面。  一年后,朝鲜使臣来进贡,突然拿出了一份卷子,说去年一阵大风把这份卷子刮到了朝鲜,当地人一看,竟然是大明朝殿试的卷子,赶紧送到了皇宫。这次来进贡,就一起给送回来了。  大臣们一看,赫然就是王越被龙卷风卷走的那份卷子,连连称奇。  不过,命运多少也是公平的,考场中的幸运儿柯潜,虽然官居四品,但一辈子也没担任过显赫的职位;而那位考场中的倒霉蛋王越,则官至兵部尚书,封威宁伯,显赫一时。  值得一提的是,柯状元的后代还挺争气,从曾孙柯英开始,连续五代都考中了进士,成了名门望族。  文才:★★  人品:★★★★  官运:★★(正四品)孙贤:学霸相争我得利  大家都知道,考试最怕遇上学霸,如果考场上有一两个学霸,所有人都认为他们就是冠军,别的考生都是来陪太子读书的,那你基本上就没戏了。  但马克思教导我们,凡事有弊必有利,即使跟学霸同场竞技,你也并非没有胜出的机会。在这方面,孙贤同学就很有体会。  在孙贤这科考生中,就有两个大学霸,一个是浙江海盐人张宁,另一个是江西安福人彭华。在会试中,两个学霸也充分体现出了学霸的水平,把别的考生都甩在了后面,稳居前两名。但究竟谁排第一,谁排第二,考官们却为难起来。  黄谏认为,会元当属张宁,而钱溥和张穆则认为,彭华更胜一筹。双方争执不下,谁也说服不了谁,只得请主考官商辂来判决。  这位商辂就是上一篇中阴差阳错帮柯潜中状元那位,又仔细看了看两人的卷子,最后给拍了板:“张宁这次考得非常好,但是综合三场来看,彭华更好一些,这次就定彭华吧。”  主考官拍了板,大家也就没话说了。但是黄谏仍然不甘心,始终认为张宁水平更高,还满世界宣扬:“会元虽然不是张宁的,但状元肯定是他的!”第二天又给张宁送去一块好料子,让他做身好衣服,等中状元的时候穿。所以,张宁同学还没等殿试呢,就成了京城人人皆知的大名人。  到了殿试那天,张宁正在埋头答题,突然感觉旁边站了一个人,好长时间都没离开,抬头一看,原来是礼部侍郎姚夔(音同“葵”)。姚夔看着他,笑眯眯地说:“果然文才不错,不过好像意思有点偏了。”  张宁一惊,我本来的意思是劝皇上勤政,姚大人说偏了,那就改成修德吧。于是,张宁又撕了重写。  过了一会儿,礼部尚书胡濙(音同“莹”)也来了,又给张宁提了点意见。接下来,又来了几个人。总之,张宁的身边基本没断过人,都想来看看这个大名人考生水平到底怎么样。  到张宁快做完的时候,姚夔和胡濙又来了,对他说:“小张啊,你的卷子还要在皇上面前读,不妨再多写一点。”张宁看了看卷子,为难地说:“再写点也不是不行,可惜纸不够用了。”姚夔便让人又找来几张纸,让他继续写。  过了一会儿,时间到了,开始收卷子了。可张宁还没写完呢!怎么办?张宁急得眼泪都下来了。这时,胡濙说:“你先交卷吧,等明天早上我跟考官说说,让你写完。”有礼部尚书这句话,张宁自然就放心了。  第二天一早,胡濙和姚夔找到考官们,想让通融一下,但这几个考官还挺正直,以不合规矩为由拒绝了。胡濙又说:“其实他不是没做完,只是都写在草稿纸上,还没来得及抄写,有什么关系呢?”但考官们还是不同意。胡濙和姚夔也不敢闹得太大,毕竟考试作弊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弄不好还要坐牢,也就遗憾地退了出来。  殿试成绩出来后,张宁排在二甲十六名。而另一位学霸彭华,也因为会元的事影响了状态,发挥失常,只得了个二甲二十一名。  就这样,原本众望所归的两位大学霸,却意外地双双落榜,成就了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孙贤的状元梦。  【孙状元花絮】  孙贤考中状元后没几天,就被选为太子的老师,跟太子混得火热。又过了几年,太子登基,孙状元自然也跟着飞黄腾达,做到了太常寺卿,官居三品。  据史书记载,孙状元这个人“刚急易怒,度量狭小”,仗着自己是皇上的老师,经常干一些让人说闲话的事,最狠的是还打起了太子的主意。  成化七年(1471年),孙状元上书说,皇上虽然龙体安康,但也该早立太子,“以固国本”。  在上,大臣们往往都喜欢建议皇上早立太子,往大了说,是为了国家安定,往小了说,也是为了太子登基之后能记着自己的好。但这位孙状元的小心眼儿这时候也体现出来了——为了不让别人说闲话,在建议立太子的同时,也向皇上提交了自己的辞职报告。  当然,在孙状元心里,这份辞职报告就是做个样子,自己正值壮年,又是皇上的老师,正是为国效力的大好时候,皇上哪儿能轻易把他放走,还有很多大事要跟他商量呢!  然而,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皇上竟然批准了!  妈呀,真的批准了!  皇上啊,我那就是做个样子,您怎么还当真了?不带这么玩的啊!  然而,一切都无法挽回了。总不能再哭着喊着要求留下吧?还要不要脸了?  回到老家后,孙状元还是没顺过气来,这也不顺眼,那也不顺眼,没过几年就气死了。  再补充点有意思的花絮:在本科一甲中,状元孙贤长得黑乎乎的,榜眼徐溥长得雪白雪白的,探花徐辖则是金黄色的脸盘儿,于是人们就叫他们铁状元、银榜眼、金探花,这一科也被戏称为“金银铁榜”。  与此类似的还有65年前那一科,状元彭时出身儒家自不必说,榜眼陈鉴却是个道士,探花岳正更是一个和尚,三人同登一甲,却分别代表了儒、道、释三家,一时传为美谈。  另外,本科还有一位越南的考生,名叫阮勤,名列三甲第80名。考中进士后,阮勤就留在明朝做起了官,政绩还不错,最后做到了南京刑部侍郎。  文才:★★★★  人品:★★  官运:★★★(正三品)王一夔:皇上的名不是咱能叫的  爹妈起个好名字对考状元很有好处,但有时候也防不胜防,比如祁顺同学。  “祁顺”这个名字应该说非常不错,祈求顺利嘛,放哪儿都合适,透着一股喜庆。这科的考官们也是这么想的,加上祁顺同学的卷子答得确实也漂亮,小伙儿长得也周正,名、才、貌都占全了,不给他个状元老天爷都不答应。于是,考官们喜滋滋地把祁顺的卷子放在了第一个,仿佛已经看到了皇上那张满意的大脸。  然而,就在填写名单的时候,司礼太监突然给叫停了:“祁顺?这不是犯了当今皇上的御讳吗?”  要知道,在古代“避讳”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大事,老百姓的名字千万不要跟皇上的名字重复了,甚至连读音也不能一样。而当今皇上的名字叫朱祁镇,跟祁顺重了一个字。而且,前三名的名字是要在大殿上重点宣读的,要是碰上个吐字不清楚的,皇上还以为在叫他自己呢,这样的事绝不能在大殿上上演!  这么一提醒,考官们也吓出了一身冷汗,好险!于是,考官们赶紧又往下找,第二名,李永通,名字太俗;第三名,郑环,也不是很好;第四名,吴英,也没什么特点;第五名,王一夔,这个名字好!“一夔”,“一魁”,不就是状元的意思吗?就他了!  于是,原本排在第五名的王一夔,就这样被提到了状元的位置,而原来的状元祁顺,则因为避讳的问题,被挤出了一甲,排名第五。  【王状元花絮】  这位王状元本来姓谢,是东晋名相谢安的后代,后来王状元的爷爷为了避难,改成了姓王。王一夔考中状元后,为了光宗耀祖,又改回了姓谢。  王状元为人很忠厚,处处与人为善,因此在官场上也很吃得开,最后做到了工部尚书,二品大员。  至于那位倒霉的祁顺同学,后来的发展也不错,做到了江西左布政使,相当于江西省省长,还曾率队出使朝鲜,举止谈吐非常棒,为大明朝挣了不少面子,受到了皇上的高度赞赏。  文才:★★★★  人品:★★★★  官运:★★★★(正二品)彭教:好人有好报  天顺七年(1463年),新一届会试又开始了。不过,这次会试却成了一个大灾难。  当时,考生们正在专心答题,突然听见有人大喊:“着火啦!”考生们抬头一看,果然,大火已经烧着了好几间房子,还在铺天盖地地蔓延过来。  考生们一见不好,扔下卷子就往外跑,跑到大门口时,却突然跑不动了,为啥?因为大门被锁住了。毕竟是考试嘛,把大门锁上也是应该的,但绝不应该的是拿着钥匙的那个考官竟然也跑了!结果这几百个考生都被锁在里面,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好在官府及时知道了消息,派消防队来扑灭了大火。等打开大门,几百个考生已经被烧死了九十多个,还有一百多个受了伤,哀嚎一片,宛如人间地狱。  发生了这样的重大事故,皇上自然非常生气,把所有的考官都打入大牢,同时为了安抚人心,还下令所有被烧死的考生都追赠进士。  不过,有一个人却长出了一口气,这个人叫彭教,本来也应该在考场上的,却意外地错过了。为什么呢?因为他做了一件好事。  当时,彭教正带着小书童往京城里赶,这天,小书童从包里拿出一支金钗,说要去换点钱。彭教一看,问哪来的金钗?  小书童说:“公子忘了前两天我们住酒店吗?刚出门就从楼上泼下来一盆水,差点把我们浇成落汤鸡,结果那人连句道歉都没有,公子您说别计较,赶路要紧,您猜,那盆水里有什么?”  彭教问:“就是这支金钗?”  小书童得意地说:“对,就是金钗!我看这个人这么没礼貌,就顺手捡来了。”  彭教拿过金钗,看了看,说:“看起来这是个小姑娘的东西,要是丢了,家人还以为她私自送给了哪个男的,岂不毁了她的名节?不行,赶紧送回去吧!”  小书童连忙说:“考试马上就要开始了,再回去岂不耽误了考试?”  彭教边收拾行李边说:“考试不在这一次,还是救人要紧。”  于是,彭教带着小书童又回到了哪家酒店。果然,丢金钗的小姑娘正在策划着上吊呢。  正是因为这件事,让彭教错过了考试,也错过了那次火灾。  火灾过后,皇上下令,当年八月重新举行会试,第二年殿试。彭教这次再没错过,一举夺魁,高中状元。  说起来,彭教这个状元多少有点水分,毕竟被大火烧死的那九十多个考生有不少高手,而且侥幸没死的那些考生,心理上也多少会留下阴影,很难发挥出应有的水平。比如后来的文坛领袖李东阳,就考了第四名。还有在火场中侥幸逃生的罗伦,可能是被吓坏了,这次补试就没参加,结果在下一科考试中顺利地拿了个状元。  【彭状元花絮】  彭状元好像跟火灾挺有缘分,这一次火灾让他成就了功名,还有一次火灾则让他的孝子美名名扬天下。  当时,彭状元的老爸病重,彭状元天天守在床边,一把屎一把尿地伺候着。老爸去世后,灵柩放在家里。有一天晚上,邻居家突然着火了,大火借着风势,一直蔓延了二百多家,让人称奇的是,单单彭状元家的房子没被烧着。于是,这件怪事就传开了,人们都说是因为彭状元的孝心了火神,让他家幸免于难。  不过,人品超好的彭状元,在官场上却没那么好运,刚当上状元时皇上给了个从六品(修撰),奋斗了一辈子也就升到从五品(侍讲学士),很不得志。  另外,在这一科还有一位名臣刘大夏,名列三甲21名。刘大夏这个人很有担当,最有名的是一把火烧掉了郑和下西洋的资料。当时,有人忽悠皇上学朱棣,派人下西洋炫耀炫耀,皇上一听这个主意好,就让人去找郑和那时候的资料。结果被刘大夏抢先一步,把资料全都烧掉了(也有人说是藏了起来,到清朝才被烧掉)。这件事向来很有争议,从来说,那么重要的资料给烧掉了,确实很可惜,但从当时来说,这也是百姓的福音。因为当年郑和下西洋除了挣点面子,对老百姓来说一点好处都没有,完全是劳民伤财,祸国殃民。当然,从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看法,就不讨论了。  文才:★★★  人品:★★★★★  官运:★★(从五品)吴宽:多亏不是江西人  要想成就一件事,实力固然是根本,但运气也不可缺少,比如本科状元吴宽,虽然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但拿这个状元却是因为一件意外的事。  吴宽同学小时候有“神童”的美誉,小小年纪就考中了秀才。不过“神童”的命运可能都不是很顺,吴宽同学也是如此,都30多岁了还没考上举人,心想可能这辈子跟功名再也无缘了,于是就放弃了考试的念头,专心做起了学问。  后来有一天,提学使陈选在一个朋友家里看到了一篇文章,叫《听鸟轩记》,写得那叫一个好,陈选心想,怎么好的文章,肯定不是朋友写的,没准儿是一位大名人,于是就问朋友。朋友说:“这个人现在还算不上名人,但以后肯定是一个大大的名人。”  这个待名人,自然就是吴宽。  陈选也是爱才之人,忙把吴宽找来,问:“你这么好的才华,怎么也不去考个功名啊?”  吴宽就把自己的情况说了,最后叹了口气,说:“功名我就不考虑了,就让我做个安静的学问家吧。”  陈选忙说:“别呀,像你这样的才华,不考功名多可惜啊,听我的,赶紧回去复习复习,继续考!”  也许是这番话让他突然开窍了,吴宽很快就考中了举人,第二年到京城会试,又拿了个会元。看来神童就是神童,不鸣则已,一鸣就震破你耳朵。  殿试结束后,考官们一致认为吴宽的卷子水平最高,应当拿状元,但主考官彭时却不这么认为,他觉得另一位考生刘震的水平更胜一筹,于是就力排众议把刘震排在了第一。  如果就这么定下来,状元基本就跟吴宽没什么关系了,但这时候一个司礼太监在旁边开玩笑地说了一句:“彭大人,你们江西真是出状元啊,这下又出了一个。”  这本是一句玩笑话,但彭时却愣住了。  为什么呢?因为彭时就是江西人,而且在之前的状元中,连续四届都是江西人,在朝中早就有人开始说闲话了,要是这届状元又是一个江西的,可想而知会传成什么样儿。彭时心想,我还是别惹这个麻烦了,既然大家都看好吴宽,不如就做个顺水人情吧。  就这样,江苏人吴宽有惊无险地成了本科状元。  【吴状元花絮】  在大明朝的历代状元中,吴状元堪称楷模,不光是文才出众,连人品和官运也都是第一流的。  吴宽考中举人那年,解元名叫贺恩,可能运气不太好,考了几次进士都没考上。眼看下一次会试又要开始了,贺恩又来到了京城,却不料刚到京城没多久,就得了重病。在京城举目无亲,可想而知有多惨。  吴状元听说后,就经常去旅馆看他,还给他请了名医。后来贺恩的病越来越重,吴状元干脆把他接到了自己家里,像伺候老爸一样伺候着他。贺恩去世后,吴状元又不顾身份为他守孝,比亲儿子还虔诚。  在官场,吴状元同样一路亨通,做到了礼部尚书,《明史·吴宽传》称他:“时词臣望重者,宽为最。”而且,“以文章德行负天下之望者三十年”。在明朝的状元里面,吴宽算是功成名就了。  文才:★★★★★  人品:★★★★★  官运:★★★★(正二品)曾彦:感谢考官没记性  前面说过一位丑八怪周旋,因为另一位大帅哥跟他同名而意外地高中状元。42年后,类似的事又发生了一次,而且,这次比那次还要离谱。  本科殿试结束后,主考官万安把卷子整理出来,挑了几份水平最高的,准备从里面选状元。  大家也知道,当状元不光要文才好,长得也不能太对不起国家,于是万安就偷偷掀开了封条,看看这几份卷子都是谁的。当看到曾彦的名字时,万安的脑子里突然闪过一个人,好像在报名的时候见过,长得高大英俊,好像就是叫曾彦,再看文章,果然写得端庄大气,绝非贼眉鼠眼的人能写得出来。于是,万安就放心地把曾彦的卷子排在了第一个。  等到新科进士进殿的时候,万安却一下子傻了眼:这个叫曾彦的考生哪是什么高大英俊?根本一点边儿都挨不上!丑就丑吧,关键年纪还不小了,看上去都能抱孙子了!把万安气得差点儿没跳起来。  还好皇上也没在意,万安总算躲过了一劫。  回去后,万安又翻出了曾彦的卷子,这回却再也看不出来“端庄大气”了,而是通篇都透着一股陈腐的暮气。至于那位高大英俊的考生究竟是谁,万安怎么想也想不起来了,也许根本就不存在。  【曾状元花絮】  曾彦考中状元那年已经54岁了,在整个大明朝89位状元中,是年龄第二大的,仅次于36年后的状元唐皋,老唐那年58岁。  曾状元可能是因为年纪太大,在官场上一直没什么作为,文才和人品也都没什么亮点,属于明朝比较平庸的状元。  值得一提的是,本科的探花叫曾追,是曾状元的堂侄,而曾追的爷爷曾鹤龄,也就是曾状元的叔叔,在57年前也高中状元。一家三代出了两个状元、一个探花,也算光耀门楣了。  另外,本科还有一位大名人杨廷和,名列三甲125名,后来在正德、嘉靖两朝任内阁首辅长达13年,权倾天下。而且,他有个儿子比他还有名,就是明朝最大的大学问家杨慎,在33年后众望所归地考中了状元。这父子俩一个官场称雄,一个文坛称霸,大明朝的两大阵地被他爷俩儿包圆了。比较而言,杨廷和的老爸杨春就差点儿了,比儿子晚三年才考中进士,名列三甲130名,官也只做到湖广提学佥事。  文才:★★★  人品:★★  官运:★★(从五品)王华:我不是故意作弊的  提起王阳明,很多人都会不由自主地竖起大拇指。确实,这个人的成就之高,已经不能用“伟大”来形容了,而是直接进入了“圣贤”的境界,不光在明朝,就是放整个中国上,也是屈指可数的大牛人。  不过,很少有人知道,其实他的老爸也不逊色,曾经高中过状元。  这位状元老爸,名叫王华,从小就天纵奇才,被认为是状元的有力争夺者。不过,王华拿这个状元,多少有点作弊的成分,虽然不是故意的。  当时会试结束后,王华名列33名,发挥不是很好,心里有点郁闷,就去找朋友黄恂散散心。  黄恂也是本科的考生,而且当时还是礼部尚书刘珝家的家庭教师,刘珝为了照顾照顾他,就让儿子给他送去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汉七制,唐三宗,宋远过汉唐者八事,亦可出乎?”  就算傻子也知道,这肯定跟殿试题有关。黄恂刚看完,就听下人说好友王华求见,黄恂就随手把纸条压在了一本书下面,请王华进来。  两人谈了一会儿,黄恂临时有事出去了。王华闲着无聊,见桌子上放着一本书,读书人嘛,很自然就拿起来看,这一拿,下面的纸条也就露出来了,王华捡起来看了一眼,也没当回事,又放下了。  回去后,王华刚要复习功课,突然想起来那张纸条,就想:如果以那句话作题,该如何来回答呢?  接下来的几天,王华没干别的,光想着怎么来做这道题了。  到了殿试那天,卷子一发下来,王华一下子惊住了:这不就是那张纸条上的题目吗?莫非是天意?直到这个时候,一向正直坦荡的王华还是没有想到有人在徇私舞弊。  不管怎样,王华都因准备得充分,答得非常精彩,考官们一致决定:这就是范文,状元非此人莫属!  而同样作弊的黄恂,自然也考得不错,拿了个榜眼。可能他怎么也想不到,王华那小子怎么会考得那么好?  【王状元花絮】  王状元流传下来的故事不少,从小就拾金不昧、热爱学习、不怕鬼神、不近女色,俨然一个标准的三好学生加五四青年。想想也是,要不是这么优秀的老爸,怎么能培养出来那么全能的儿子?  有一次,王阳明得罪了大太监刘瑾,被发配到乡下改造。刘瑾虽然无耻,但还算一个爱才之人,就让人给王状元传话,说只要你以后跟着我混,不光你吃香的喝辣的,连你儿子也能跟着一起享福。  但王状元没同意,说我儿子自有他的活法儿,不用我担心,我王华也自有我王华的活法儿,也用不着你操心。  于是,刘公公就给王状元办了个提前退休,再也不操心了。  文才:★★★★  人品:★★★★★  官运:★★★★(正二品)李旻:我的状元差点就没了  成化二十年(1484年)的状元是李旻(音同“民”),这哥们儿可能是明朝历代状元中赶考经历最曲折的。  成化十九年冬天,李旻同学准备去京城考试。因为快过年了,往北走的船不多,李旻的家人好不容易才找了一条船,好歹把他送出去了。船走到江苏武进的时候,船上的两个人喝醉了酒打架,你一拳我一脚,打得不亦乐乎,后来有一个可能是觉得这样太浪费时间,说你先等会儿,然后从包里抽出一把刀,照着那个人就砍过去。那个人也不傻,赶紧往旁边一躲,嘻嘻,没砍着。不过,他是躲过去了,可后面的人就倒了霉了,被一刀砍在肩膀上。  这个倒霉的孩子,就是李旻。  不过好在当时是冬天,李旻穿着很厚的大棉衣,那一刀只把棉衣砍破了,还没伤着皮肉。但李旻有点迷信,心想我是去赶考的,这一刀砍在身上,岂不是预示着我要被砍下来?李旻越想越丧气,最后咬了咬牙,算了,不考了,等下一科再去吧!  回到家,马上要过年了,李旻听着外面的鞭炮声,老以为是自己金榜题名的鞭炮声,心里很不是滋味。其实,李旻早在四年前就高中解元,上一科考试就应该去的,却因种种原因没有去成,这次铁了心要去拿个状元回来,却不料又碰上这种事儿,要多郁闷有多郁闷。  第二天,李旻就跑去庙里找了个老和尚,让给算一卦。卦象出来后,老和尚眯着眼看了半天,说:“这可是大吉之兆啊,有什么事千万别耽误了。”  李旻听了大喜,回到家又赶紧收拾东西,继续出发!这次还算顺利,一路上没怎么耽误,不过可惜的是,等到了京城,却发现报名已经结束了。  李旻赶紧又去找人帮忙,缠着人家死活给通融一下,礼部尚书被缠得没办法,就让人带他去考场,看看还有没有空位子,如果有就给他报上。李旻去了一看,第一排,满了,第二排,满了,第三排,满了……李旻一边看,心也一边往下沉。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一直走到最后一排,李旻惊喜地发现,真的还有一个空位子!把李旻喜得一把鼻涕一把泪,都蹭到旁边人身上去了。  还别说,老和尚的卦还是很准的,李旻一举夺魁,高中状元!  【李状元花絮】  应该说,李旻拿这个状元真是太不容易了,如果这一科没来考的话,下一科的状元很可能就没他的份儿了,因为下一科的状元叫费宏,大明朝上最年轻的状元,年仅19岁,后来更官至内阁首辅,位极人臣,可想而知是一个非常强劲的对手,李旻基本没什么胜算。  再往前数,如果李旻在高中解元的第二年就去考的话,同样也很难拿到状元,因为那一科的状元就是上一篇说的王华,以王华的才华,再加上无意中的作弊,李旻也是望尘莫及的。  所以,李旻拿这个状元真是太幸运了,或许只有这一次机会,被他幸运地抓住了。  其实,李旻和王华还颇有渊源,考举人那年,两人就是同学,本来应该王华第一,李旻第二,但主考官提了个意见,说王华出身于官宦世家,而李旻是个平民百姓,应该照顾照顾后者,所以就把解元给了李旻。这个理由听起来很冠冕堂皇,但实际上肯定牵扯了一些利益,在这儿就不细说了。  不过,同一科乡试先后出了两个状元,也算一桩佳话了,在大明朝上是唯一的一次。后来到了清朝,还有更奇的,一科乡试出了三个状元,分别为史大成、严我斯、蔡启僔。巧的是,这次也是在浙江,看来江浙出才子真不是吹的。  据说,李状元有一部非常漂亮的大胡子,随便往哪儿一站,绝对迷倒一大片,所以皇上也很喜欢他,有什么需要露脸的事儿都让他去,他也没让皇上丢脸,给朝廷挣了不少面子,最后混到了南京吏部侍郎,三品大员。  文才:★★★★  人品:★★★  官运:★★★(正三品)朱希周:我有双重保险  在科举史上,因为作弊拿状元的有不少,因为名字起得好而拿状元的也不在少数,但既作弊又名字好的,恐怕就只有这位朱希周同学了。这样的人不拿状元,恐怕连老天爷都不答应。  这天,朱希周同学正在旅馆里复习功课,准备几天后的殿试,这时,在京城里做官的一个朋友进来了,跟他闲聊起来。  聊了半天,小朱心想,这个人也太没眼力价了,这马上要殿试了,我还得抓紧时间复习功课呢,哪有功夫跟你在这儿闲扯啊?  这位朋友可能也看出来小朱的心思了,就把话题一转,问:“你看过司马光的《五规》吗?”  小朱正烦着呢,没好气地说:“司马光还养乌龟吗?就算养了,司马光都死四百多年了,我上哪儿看去?”  朋友笑道:“不是乌龟,是五规,我刚才逛街正好买了本,你不妨多看看。”说完,从兜里掏出一本书,放在桌子上,然后起身告辞了。  小朱望着朋友的背影,心想这人来瞎聊了半天,马上到饭点儿了又走了,看来不是来蹭饭的,莫非……小朱很早就听说过一些考试作弊的传闻,难道……小朱一个激灵,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多看看至少没坏处,于是,小朱赶紧把门窗关好,顺便洗了个澡,刷了个牙,然后郑重地翻开司马光的乌龟,不好意思,是《五规》。  到了殿试那天,小朱一看试题,顿时心里乐开了花,马上奋笔疾书,把这几天看的、想的,一股脑儿倒了出来。等全部写完,别的考生们还在抓耳挠腮呢。  小朱水平本来就不低,再加上作弊,可想而知得牛成什么样儿。到了阅卷时,几个考官都快成磕头虫了,从头到尾点头不断,一致同意把他排在第一名。  不过,这还只是考官的意见,最后能不能拿状元,还得让皇上来定。  当时的皇上是明孝宗朱祐樘,在大明朝那么多奇葩皇帝当中显得很另类,朱国桢曾肉麻地说:“三代以下,称贤主者,汉文帝、宋仁宗与我明之孝宗皇帝。”虽然肉麻了点,但这个孝宗皇帝确实算得上一个明君。  孝宗从小就接触儒家教育,对古时候的周朝很是推崇,一直想把明朝也建设成像周朝那样的文明社会,因此,当他一看到朱希周的名字,顿时两眼放光,怎么世上还有这么懂我的人?不光“希周”,还是我老朱家的人,卷子也别看了,光凭这个名字也肯定是状元!  【朱状元花絮】  孝宗皇帝本来想跟希周同学一起回到周朝,却没这个福分,小朱考上状元没几年,孝宗就撒手西去了,把朱状元留给了儿子武宗。武宗就是那个荒唐的正德皇帝,虽然对朱状元不薄,没几年就提拔成了南京吏部尚书,但朱状元对这个荒唐皇帝很失望,干了几年就写了封辞职信,回家养老去了。据说,后来正德皇帝下了三十多道圣旨请他回去,朱状元都没答应,看来是真伤心了。  朱状元最让人称道的,其实是他的人品。  有一年,他的两个儿子考举人,巧的是,这届主考官还是他当年的一个门生,有了这层关系,朱夫人很高兴,就劝他去走走,但朱状元死活不去。过了几天,这位主考官亲自登门,来拜访当年的恩师。临走时,主考官问:“恩师觉得这次考试该出什么题好呢?”  这点心思朱状元哪儿能看不出来,就正色道:“出什么题是你们的事,我一个平民百姓哪能随便出主意?”  主考官知道恩师的脾气,就没再提。  结果,这次考试朱状元的两个儿子都没考上。  后来,这件事被一位御史知道了,得一塌糊涂,为了表彰朱状元的高风亮节,就申报朝廷,准备为朱状元盖一座“崇德坊”。  朱状元听说后,赶紧找到这位御史,死活不让盖。御史说:“东西都买好了,不盖岂不浪费了?”朱状元说:“浪费不了,我家正准备盖房子呢,这些东西我买了。”  御史又被得一把鼻涕一把泪。  其实,朱状元家根本就没打算盖房子,那些买回去的东西也一直没用上。  从此,朱状元的名声更大了。大名士王世贞也对他很推崇,称赞他:“盛德为天下师表。”  文才:★★★★  人品:★★★★★  官运:★★★★(正二品)伦文叙:大头大头,状元不愁  提起这位伦文叙,在广东一带的民间可谓大名鼎鼎,关于他的传说非常多,1994年香港还拍了一部电影,叫《伦文叙老点柳先开》,张卫健演伦文叙,郭富城演柳先开,是一对既生瑜何生亮式的欢喜冤家。  在民间的传说中,伦文叙和柳先开从小就开始斗,一直斗到了殿试,由皇上亲自出题,让两个人现场作诗,这才分出了高下。  其实,这只是民间传说而已,在上并没有柳先开这个人,是虚构出来的,而伦文叙拿状元也不是现场作诗,而是因为他的头比较大。  当时,考官们把名次列好,第一名是丰熙,浙江鄞县人。考官们把丰熙列为第一不是没有原因的,首先当然是卷子水平高,其次名字也挺好,丰收熙和,最后,长的模样考官们也见过,虽然算不上大帅哥,但也五官端正,对得起状元这个称号。  但是到了进殿的时候,考官们却傻了眼,原来丰熙同学一只脚不大好,走起路来一扭一扭的,这样的人当然不能当状元。  这时候的皇帝还是那位喜欢周朝的明孝宗,见最前面那个人一扭一扭地走过来,知道这就是考官们定的状元。孝宗一向仁爱宽厚,也没责怪他们,就让小太监把丰熙领到一边,继续往下看。当看到第四名的时候,孝宗呆住了,这个考生长得仪表不俗,尤其是头大如斗,像是肩上扛着个锅盖一样。说实话,这副形象其实也不怎么好看,但孝宗就是喜欢,看对眼儿了,你有什么办法?  这个大头考生,就是伦文叙。  至于那位脚不好的丰熙同学,孝宗也非常喜欢他的文才,虽然把他放在榜眼,但同时又破例赐他同状元及第,也就是说,这科是有两个状元,一个是伦文叙,另一个是同状元丰熙,这在整个科举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伦状元花絮】  伦状元在官场上没什么政绩,但在家庭教育上却成果辉煌,长子伦以谅,乡试高中解元;次子伦以训,会试高中会元,殿试高中探花;三子伦以诜(音同“身”),也是进士出身,再加上伦文叙自己的会元、状元,伦家父子四人拿了四个“元”,一门四进士。  为这事儿,正德皇帝还专门下旨,在伦状元的家乡修建了一座牌坊,上书“中原第一家”。这个牌坊据说一直保存下来,直到“文革”时期才被一帮王八蛋毁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伦状元的同科考生中,还有两位顶级大名人。  一位是明朝大圣贤王阳明,名列二甲第六名,另一位则是江南第一才子唐伯虎。不过这位唐大才子在会试中因为涉嫌作弊,被取消了殿试资格,不然以唐大才子的惊天才华,状元还真说不准是谁的。  还有二甲第四名也不一般,即杨廷和的弟弟、杨慎的叔叔杨廷仪,后来官至礼部尚书。  文才:★★★★  人品:★★★★  官运:★★(从五品)顾鼎臣:听力训练很重要  弘治十八年(1505年)的殿试考场上,考生们正在忘我地答题,主考官刘健和副考官谢迁进来了,巡视了一圈,快巡视完时,谢迁悄声问刘健:“刘大人,这道题的立意是什么?”  因为刘健是出题官,就小声说:“以纯王之心,行纯王之道。”什么意思呢?就是以周文王那样的心,来实行周文王那样的治国之道。  谢迁做了个恍然大悟的表情,说:“大人的学问真是深不可测,要是我来考,还真答不出来。”  两人生怕被考生听见,所以声音都非常小,却不料就是有耳朵尖的,还真被一个考生给听去了。这个考生就是顾鼎臣,江苏昆山人。  当时顾同学已经做完了,正准备起身交卷,突然隐隐约约地听到了那几句话,心里一个激灵,因为他也没想到那个意思,再看看题目,别说,还真有那个意思,隐藏得够深,不提示还真看不出来。  不过,顾同学惊喜了没几秒钟,又陷入了失望中,因为他的卷子都写满了,已经没地方再加内容了。小顾急得抓耳挠腮,奶奶的,平时写个几百字就写不下去了,今天怎么写了这么多?  顾同学焦急地翻着卷子,突然,眼前一亮,怎么还空了一页?原来,刚才答题的时候翻得太急,把两页一起翻过去了,正好留出来一页,把小顾喜得差点跳起来。于是,赶紧把听到的内容详细阐述了一遍,写了满满一大张。  可想而知,当刘健看到这页纸的时候,是多么地惊喜,连这么高深的问题都能看出来,状元不是他还能是谁?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平时多做做听力训练是多么的重要。  【顾状元花絮】  在明朝的历代状元中,顾状元的身世是最悲惨的。  顾状元的母亲是顾家的佣人,有一次被主人强奸了,生下了小顾,从小就不受待见,主人的大老婆好几次都想掐死他,好在小顾命大。母亲见实在养活不了这个儿子,就偷偷送给了一个长工。长工也没多少钱,饥一顿饱一顿的,小顾经常跑出去要饭吃,跟一群小流氓混得很熟。  不过聪明人就是聪明人,小顾眼看长大了,觉得再跟小流氓混没什么前途,就去找一些秀才玩。秀才们一开始都看不起他,你一个小流氓跟我们玩什么呀?诗词歌赋会吗?琴棋书画会吗?吃喝嫖赌会吗?坑蒙拐骗会吗?切,啥都不会!谁都不带他玩。  但小顾就是有这么一股韧劲儿,你现在看不起我没关系,我会用我的实力来改变你的成见。于是,秀才们慢慢发现,这个小流氓虽然啥都不懂,但学起来非常快,一篇文章听一遍就能背下来,而且还能给你讲出来里面的意思。于是,秀才们渐渐地都开始接受他,把他拉进了朋友圈。  就这样跟着秀才们半工半读,天赋奇高的顾鼎臣硬是拿下了读书人的最高荣誉。  中状元后,顾状元又想起了老母亲,就回到顾家,把还在做佣人的老母亲接了出来。大家可以脑补一下当时的情景是多么的感人,再加上顾家人的表情,简直就是一部最好的电视剧,建议范冰冰赶紧拍一部,不用露胸也能火。  可能是受够了小时候的贫贱,顾状元在官场上表现得不是那么正派。当时的皇帝是嘉靖,没事儿喜欢炼炼丹,顾状元就专门给他写青词,还亲自安排道场,鞍前马后殷勤得不得了,很为士人们不齿。但顾状元可不管你们怎么说,我当年没饭吃的时候你们在哪儿?现在皇上赏我这么好的饭吃,我伺候伺候他有什么不对?还读书人呢,知恩图报不懂吗?  有了这样的“觉悟”,升官发财自然就不在话下了,最后被皇上提拔到了太子太傅,一品大员。  另外,他的同科考生中还有一位大名人,叫严嵩,名列二甲第2名。  在严嵩面前,顾状元的无耻程度就有点小儿科了,直接被秒杀。据说,严嵩的青词还是跟顾状元学的,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文才:★★★  人品:★  官运:★★★★★(从一品)林大钦:我迟到,我光荣  大家都知道,如果老师在考试前突然说要开个会,公布几个重要的新规定,那你千万不能迟到,否则后悔都来不及。然而,世事无绝对,比如下面这位林大钦同学,就是因为开会迟到了,反而阴差阳错地高中状元。这是怎么回事呢?  那年殿试快开始时,主考官见考生们都到齐了,就说咱来开个会:“为了体现我朝的气象,在当今圣上的亲自指导下,现对考试规则做如下规定:……”  这一番新规定说完,考生们都傻了眼,因为新规定做了很多限制,跟以前准备的大不一样。现场改文风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但也没办法,领导的规定就是规定,再扯淡也没办法,做考生的只有服从的份儿,除非你老爸给你花钱了。  不过,有一个考生却没有这样的烦恼,因为他迟到了,根本就没听到这个新规定,别的考生还巴不得有人不知道呢,所以也没人告诉他。这个考生就是林大钦。于是,在其他考生们搜肠刮肚拼命改文风的时候,林大钦却毫无顾忌,提笔就写,一泻千里。  事实证明,有顾忌和没顾忌的差别是相当大的,不光考生们写得累,连考官们看得也累:这都什么文章啊,生涩难懂,连小学生作文都赶不上!可想而知,当考官们突然看到林大钦没有顾忌的文章时,是多么的痛快!  不过,考官们也犯了难,这份卷子虽然读起来痛快,但毕竟没按新规定写,属于违规,但要是判成不及格,又实在可惜了这么好的文章,怎么办?考官们一合计,算了,咱也别纠结了,还是让皇上去纠结吧。于是,考官们把这份违规的卷子放在第三名,跟其他卷子一起送给了皇上。  皇上拿过来卷子,第一名,虽然写的不错,但读起来有点生涩;第二名,也是这个毛病,看起来挺累的,怎么回事?这科的考生都这么差吗?皇上忍住怒气,继续看第三名,看了没几行,皇上就一拍大腿,好呀!这篇太好了!痛快得不得了!比吃了泻药还痛快!于是,当场把这份卷子提到第一名,大魁天下。  世事就是这么无常,本来必输的局面,却反而成了最大的优势。不知道别的考生知道了这个结局,该哭成什么样,又该骂成什么样。  【林状元花絮】  林状元在官场上没什么作为,当了三年小官就辞职回家了。林状元高中状元那年是20岁,也就是说,林状元刚刚23岁,相当于大学刚毕业,就辞掉了高级公务员的职务,回家种地去了,真是够个性!  不过,林状元辞职不是因为有个性,而是因为有孝心。林状元是个有名的大孝子,考中状元后,就把老妈从乡下接到了京城,想让老妈享享清福。可惜的是,老太太没这个福分,在京城里水土不服,三天两头地生病。  林状元一看,这样哪行,我接老妈来是为了让她享福的,可不是来生病的,可要是把她送回去,又没人照顾,怎么办?得了,反正我当这个公务员也没什么乐趣,干脆就一起回家照顾老妈吧!于是,刚刚23岁的林状元放弃了荣华富贵,陪着老妈又回到了梦开始的地方。  这样的大孝子真是难得!  回老家后过了5年,林状元的老妈去世了,林状元伤心欲绝,好几次都哭得吐血,连庄稼也顾不上了。亲戚朋友们都来劝他,也没用,从此像得了大病一样,天天精神恍惚,又过了5年,也跟着老妈一起去了,年仅33岁。  林状元有一句名言:“人生不须做官,只能孝亲、弟长、亲贤、爱人。”值得所有人深思。  在上,林大钦还有一项才华非常有名,就是对对联,在中国对联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据说“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就是出自他之手。  文才:★★★★  人品:★★★★★  官运:★(从六品)韩应龙:多谢主考大人提醒  嘉靖朝就是有怪事,上一科殿试考生们都按规则答题,只有一个人跑了题,结果拿了状元,而这一科殿试恰恰相反,所有考生都跑了题,只有一个人答得符合题意,结果不用说,也拿了个状元。这位状元郎,就是韩应龙,浙江余姚人。  说起来,韩应龙同学拿这个状元,也有点贵人相助的成分。殿试前,嘉靖皇帝突然心血来潮,丹也不炼了,跑去跟考官们说:“往年都是诸位爱卿出题,辛苦大家了,这次我来出个题,大伙儿先歇歇吧。”  考官们一愣,“今儿这是太阳从西边儿出来了?您好好的丹不炼,跑来这儿瞎搅和什么呀?是不是不信任我们啊?”  还别说,人家嘉靖还就是对你们不放心,看看你们前几次选的状元吧,个个都是刺头,动不动就跟皇上作对,吃人家的饭还要骂人家的娘,放谁身上能受得了啊?因此,嘉靖皇帝这次豁上少炼几颗丹,也要把殿试来亲自搞一搞。  嘉靖出的题是什么呢?四个字——《法天法祖》。除了这个题目,嘉靖皇帝还专门列了几条评分标准,省得考官们给我瞎解释。看来,嘉靖对这些考官是真不放心了。  到了殿试那天,考生们正在热火朝天地答题,主考官夏言背着手来回溜达,瞅了瞅几个考生的卷子,皱了皱眉,也没说话。当看到韩应龙的卷子时,老夏这才把眉毛展开了,还顺便挑了两下,笑眯眯地对韩应龙说:“不错不错,好好写。”  这句话一出来,立刻在韩应龙心里起了一阵波澜,原来,小韩刚写完这一段,觉得好像有点跑题了,正准备撕了重写,突然听到主考官这句话,可想而知小韩是多么的激动。人家主考官跟我非亲非故,无仇无怨,基本可以排除报恩和报仇的因素,完全是被我的卷子打动了,这分明就是我的指路明灯啊!于是,小韩立刻放下撕掉重写的念头,提起笔来继续往下写。  考完后,考官们正批卷子呢,嘉靖皇帝又来了,问夏言:“有没有好的?”  夏言赶紧从卷子里把韩应龙的抽了出来,递给嘉靖。嘉靖拿过卷子,边看边道:“这才是真正的人才呢,都学着点儿!”说完,抓起御笔,在卷子上写下评语:“是题本意,可第一甲第一名。”然后又问夏言还有好的吗?  夏言又拿出两份卷子,嘉靖瞅了两眼,抿了抿嘴,说:“文才确实是不错,可惜题意差了点儿。”又抓起笔,分别批示道:“说仁礼之意好,可第一甲第二名。”“敬为心学之极,此论好,可第一甲第三名。”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小韩的同乡同学也都考得不错,一个小小的余姚县,竟然一下子考中了17位进士,当地政府也乐开了花,专门修了一座十八学士牌坊,一直到抗日战争时期才毁于战火。  【韩状元花絮】  在《明史》中,没有给韩状元立传,这在历代状元中是很少见的,至于原因,是因为他死得太早了。  小韩中状元还不到一年,有一天早上,刚要去翰林院上班,突然感觉有点不舒服,就坐在椅子上休息一会儿,结果这一坐不要紧,再也没起来。  按现代医学的说法,韩状元应该是死于突发性心肌梗死。  但在韩状元的老家,却出现了另一种说法,说他中状元后,就纵容家里人欺压百姓,老百姓们走司法的路子走不通,就请了个巫婆,扎了个小人,把韩状元给咒死了。  这个说法是真是假不得而知,但至少说明了韩状元的人品确实不怎么样。  文才:★★★★  人品:★  官运:★(从六品)秦鸣雷:恭喜皇上又做梦了  洪武十八年(1385年),朱元璋做了一个梦,结果让丁显幸运地成了状元。160年后,嘉靖也做了一个梦,同样产生了一个幸运儿,这个幸运儿,姓秦名鸣雷,浙江台州人。  那年殿试结束后,考官们排出了名次,第一名是江苏无锡人吴情。  嘉靖一看这个名字,嘴就撇上去了,“无情?你以为是考捕快啊?不行!”  主考官也吓了一跳,当初光注意这个“情”字了,忘了这小子的姓,赶紧又把第二名的卷子抽上来,说:“这位考生叫瞿景淳,卷子也挺好。”  嘉靖没理这个茬,而是对主考官说:“我昨晚做了个梦,你帮我分析分析。大概在子时,也可能是丑时,反正就那时候吧,你也别较真了,我正睡的香,突然天上打起了雷,轰隆隆的响了半天,把我吓醒了。你号称大明朝的弗洛伊德,给我算算这是什么意思?”  鉴于弗洛伊德三百多年后才能出生,主考官有点莫名其妙,但这不是重点,皇上的中心思想他还是能听懂的,就掐着指头算了半天,大喜道:“皇上真是功盖三皇、德高五帝啊!”  这回该嘉靖莫名其妙了:我梦见打雷跟三皇五帝怎么扯上关系了?不过当皇帝这么多年,什么瞎话没听过,所以嘉靖也不着急,就静静地等着主考官怎么解释。  主考官接着说:“是这样的皇上,这几个月全国各地大旱,听说很多地方的鱼都快进化出脚来了,皇上您心里时刻装着百姓,才会在梦里梦见打雷,预示着要天降喜雨啊!”  这一番话把嘉靖乐得大嘴半天合不拢,虽然在心里也很想看看长脚的鱼到底什么样儿,但这时候还是别看了,就对主考官说:“为了尽快普降喜雨,你再看看那个……”  还没等嘉靖说完,主考官早就明白了他的意思,又把第三名的卷子抽上来,一看名字,大喜道:“看来皇上的恩德真是了上天,果然有个考生叫鸣雷的!”  于是,原本第三名的秦鸣雷,因皇上一个梦,幸运地成了状元。  【秦状元花絮】  秦状元的身世不是很好,刚满月的时候,老妈就去世了,到5岁的时候,老爸又去世了,只得寄居在大伯家里。  按照传统戏曲的套路,小秦从此将在恶伯母的虐待下茁壮成长,高中状元之后衣锦还乡,有恩报恩,有仇报仇,演绎一场世俗大戏。  但秦状元不是这个套路,他的伯母竟然是一位贤妻良母,对待侄子比对待亲儿子还亲。小秦高中状元之后,自然也不会忘了这位伟大的伯母。  那年元宵节前,秦状元老家的乡绅们想请新科状元来主持晚会,秦状元说:“让我主持可以,但我有一个条件。”  乡绅们都伸着脖子想听听什么条件。秦状元说:“我伯母信佛,初一、十五都要吃素,为了让她老人家能吃点肉,我建议元宵节改在正月十四。”  乡绅们一听,虽然有点不合规矩,但这毕竟是秦状元的一片孝心,就同意了。一个领头的还说:“难得秦状元一片孝心,我建议不光元宵节要改,中秋节也要改,俗话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就改在十六怎么样?”  于是,从那以后,浙江台州的元宵节就改在了正月十四,而中秋节则在八月十六,一直延续到今天。有首诗写道:“十五月亮十六圆,台州百姓庆团圆。竹枝歌词到处唱,民间争说秦状元。”  秦状元七十多岁的时候,作了一首词《初度置酒,亲朋满座,即席喜赋调寄清平乐》:“天涯寿酒,最喜同亲友,醉后高歌齐拍手。此乐人间谁有?贻家何必良田,书香已见儿传,但得此身长健,堪称陆地神仙。”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与秦状元同科的考生中还有一位大名人,即明朝“后七子”领袖李攀龙,当时名列三甲214名,倒数第三。  文才:★★★★  人品:★★★★★  官运:★★★★(正二品)罗万化:朝廷的水真深啊  隆庆二年(1568年)殿试结束后,浙江会稽(今绍兴)考生罗万化很郁闷,因为他一时大意,有个地方写错了,涂改得不成样子。按照规定,有涂改的卷子是不能进一甲的,所以小罗很是懊恼,据民间白皮书记载,小罗上了好几次吊,可能因技术问题,均未遂。  到了公布名次那天,小罗没精打采地去了,站那儿还在思考绳结的打法,甚至想穿越到70多年后找崇祯皇帝请教一下。正在神游着,突然一个考官使劲儿推了他一下,“罗万化,皇上叫你呢!”  小罗这才醒过来,只听一个太监仍然在尖着嗓子叫着:“第一甲第一名,罗万化上殿!”  小罗一下子愣住了,“什么?我是第一甲第一名?没听错吧?”  这时,考官又推了他一下,“愣着干什么,还不快去!”小罗这才屁颠屁颠地跑了上去。  这是怎么回事呢?不是说有涂改的不能进一甲吗?  确实,本来状元并不是他,甚至前三名都没有他的名字,他意外地成为状元,是源于皇上对主考官的不信任。  当时的主考官是徐阶,官居内阁首辅,刚把大奸臣严嵩干掉,在朝廷上势力极大,文武百官没有不听他的。而当时的皇上刚刚即位,很担心这个新的大权臣架空自己,就在这次考试中留了个心眼,把徐阶定的状元拿了下来,换上了另一个人,就是罗万化同学。  小罗幸运地拿了个状元,自然乐得合不拢嘴,回到家就把一大捆绳子全都扔掉了,连穿越去找崇祯的机票也退掉了。据说,崇祯皇帝为此还生了好几天气,大骂“文臣人人可杀”!  【罗状元花絮】  这个动不动就上吊玩儿的罗状元,还真有点耿直脾气。在担任顺天乡试主考官的时候,内阁首辅张居正的儿子也是考生,老张就亲自跑去跟罗状元套近乎,想让他照顾照顾。结果罗状元噌地跳起来,指着老张的鼻子就骂:“别以为你当个破首辅我就怕你,想在我这儿走后门,没门儿!大不了老子今晚就收拾东西,别以为谁还稀罕这个破位子!”  老张知道他的脾气,不想把事闹大,连忙说:“你看你,其实我是来试试你的,这下我放心了,好好干吧,小伙子!”  后来有一次,老张家的一个下人不知道脑子是进水了还是进屎了,竟然跑去找罗状元,想让他给自己写本传记。罗状元一听,也愣住了,因为他怎么也想不到,以他的性格和人格,怎么会有人来找他写传记,而且还是一个不入流的小下人,愣了半天也没想明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下人可能也觉得两个人站那儿发愣有点傻,又不是搞行为艺术,于是就开门见山地说:“小罗呀,我不会让你白写的,只要写好了,不光有大把的银子,在张大人那儿我也会给你美言几句,要抓住机会哟年轻人!”  这下罗状元总算弄明白怎么回事了,可想而知他的愤怒得升到什么级数,据说,当这个小下人挣扎着爬出来的时候,浑身都虚脱了。当然这不是打的,罗状元可是个君子。  不过,跟老张作对也是没有好结果的,罗状元在官场很不得志,直到老张去世后,罗状元才熬出了头,没几年就干到了礼部尚书的位子。  值得一提的是,跟罗状元同科的考生中,可谓人才济济,除了罗状元,一甲的另外两个人,榜眼黄凤翔、探花赵志皋,也都干过礼部尚书,赵志皋还干到了内阁首辅,位极人臣。一甲三人同登礼部尚书,在整个科举史上这可能也是唯一的一次。  另外,本科考生中,进入内阁的多达7个人,登上内阁首辅的也有4个人,分别为:赵志皋、王家屏(二甲第2名)、朱赓(二甲第75名)、沈一贯(三甲第56名)。  文才:★★★  人品:★★★★★  官运:★★★★(正二品)沈懋学:我沾了张居正儿子的光  领导家的孩子参加考试向来是敏感事件,考砸了还好说,一旦考好了,各种传言也就来了。所以张居正为了让儿子张嗣修考个好名次,还没有人说闲话,就专门做了一件事。  什么事呢?他找到了两位大名士:汤显祖和沈懋学,让他俩带带小张。什么意思呢?你想啊,我儿子天天跟大名士混在一起,那水平还能差得了吗?将来考个状元还不跟玩儿似的?  不过,汤显祖这个人比较耿直,看不惯这种事,就跟老张派来的人说:“我正忙着构思牡丹亭呢,哪儿有闲工夫陪着你们家公子玩呀?还是另请高明吧!”  至于另一位大名士沈懋学,其实人品也不差,但因为出身于官宦世家,老爸还是三品大员,对官场上的这些事儿早都见怪不怪了,也没觉得有什么抹不开的,于是就半推半就地答应了。  到了殿试的时候,主考官本来应该是内阁首辅张居正,但因为他儿子也在,为了避嫌,就落到了次辅张四维身上。张四维也是老张一手提拔起来的,自然知道老张的意思,就小心翼翼地问:“咱家大侄子排个什么名次好呢?”  老张头也没抬,说了句:“你看着办吧。”  “你看着办吧。”——这句话堪称领导的一大法宝,至于应该怎么办,就看你的悟性了。  殿试结束后,张四维拿着小张的卷子,思量了半天,以小张的水平,中个进士没问题,但排在第几好呢?状元?肯定不行,那不是在帮张大人,反而是在给他惹麻烦。榜眼或探花呢?也不是很合适,一甲三人的关注度太高,传出去难免会有说闲话的,那就二甲第一名吧,名次不算低,也不太容易惹麻烦,张大人应该会满意的。于是,张四维就给定下来了:状元宋宗尧,榜眼陆可教,探花沈懋学,二甲第一名张嗣修……  定完后,张四维还有点不放心,就去请示张居正。老张一看,第一名宋宗尧,就瞪了张四维一眼;第二名陆可教,又瞪了他一眼;第三名……等看到第四名,张四维已经被瞪得小的一圈。老张没再看他,顺手把沈懋学和张嗣修的卷子抽出来,放在了前面。  就这样,两位“大名士”沈懋学、张嗣修分居状元、榜眼,充分体现了“大名士”的含金量。  至于那位不肯一起当名士的汤显祖,自然没有考出名士的水平,连个普通进士都没考上。直到六年后,张居正去世了,汤显祖才考上了进士,跟沈懋学相比,输了六年的起跑线。  【沈状元花絮】  前面说过,沈状元虽然对官场潜规则见怪不怪,但品行还是不错的,尤其是对张居正,并没有因为沾了他的光就依附于他。  沈状元进翰林院不久,张居正的老爸去世了,按照规定,老张应该回家丁忧三年,但老张死活不肯走,还找了各种理由,据说连周华健都请来了,循环唱《其实不想走》。  沈状元一看,这不行啊,您作为大明首辅,应该带头遵守法律才行,怎么能带头破坏规则呢?于是,就仗着跟张嗣修的关系,给老张写了封信,劝他早点回去。张嗣修知道老爸的脾气,为了保护沈状元,就把信扣下了,没给老爸看。  沈状元又联合翰林院的同事们一起写信,继续劝老张,结果好几个同事都被抓起来了,沈状元可能还是因为张嗣修的关系,躲过了一劫。不过,沈状元的牛脾气也上来了,又继续给皇上写信,想让皇上来评评理。可惜,这封信又被太监留下了,根本到不了皇上手里。  沈状元这下是彻底失望了,“本来我以为已经适应了官场的黑暗,但现在才发现,我才刚上路呢。算了,既然这条路远比我想象的黑暗,那我就不陪你们走了,各走各路吧!”于是,沈状元很快递交了辞职信,回家走另一条光明大道去了。  晚年时,沈状元写了一首诗,名为《羡农家》:“结束学农家,功名等战蜗。三春无一事,锄地种兰花。”体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语文老师教的)。  文才:★★★★  人品:★★★★  官运:★(从六品)张懋修:我老爸太牛了  上一篇中的张嗣修,是张居正家的老二,到了下一科,老张家的老大和老三也都来了,同时还有次辅张四维家的儿子张泰征,也在这一科考试。好家伙,跟当朝首辅、次辅家的三个孩子同场竞技,你觉得还有活路吗?所以,还没等开考呢,就有不少考生退出了。  张四维可能还有点抹不开面子,跑去跟皇上说:“我家的狗儿子(不好意思,是犬子)也要考试,我看我就不当考官了,免得让人说闲话。”  皇上问:“那张首辅避嫌了吗?”  张四维想了一会儿,说:“好像没有。”  皇上说:“你傻啊!人家俩儿子都没避嫌,你避的哪门子嫌?你这不是成心在恶心人家吗?”  张四维一听,好险,差点酿成了大错!  当然,为了平衡一下,皇上说:“主考官你们俩就别当了,让老申当吧。”  这个老申,就是申时行,也是张居正提拔起来的,比张四维还会来事儿。  有了这样的配置,可想而知这三位公子得牛成什么样儿,不把一甲全包了就很给天下考生面子了。  成绩出来后,老张家的老三张懋修高中状元,老大张敬修名列二甲13名,张四维家的“狗儿子”张泰征,也得了二甲第4名的高顺位。老张、大张、小张们各取所需,合家欢乐,国泰民安。  连皇上知道后也很高兴,有人跟他质疑考试的公正性,他还劝人家:“张老师功劳那么大,给他儿子一个状元又有什么大不了的?”  不过这种没什么技术含量的内幕,是骗不过人民群众的眼睛的,成绩刚出来,京城就流传起了一首打油诗:“状元榜眼俱姓张,未必文星照楚邦。若是相公坚不去,六郎还作探花郎。”其中,状元自然是指张懋修,榜眼则是指上一科的张嗣修,而六郎,则是张居正家的老六张静修,那时候还是个孩子,等长大了,老爸还没退休,考个探花都是低的,三人包揽一甲,也算是一大奇闻了。  有意思的是,在本科一甲中,还真是跟“”很有缘分,状元张懋修刚才已经说了,大哥考了个二甲13名;榜眼萧良有也有个弟弟,叫萧良誉,考了个二甲56名;探花王庭撰同样有个弟弟,叫王庭谕,考了三甲135名。一甲三人都有是同科进士,在整个科举史上也堪称绝无仅有。  另外,后来名震天下的东林党领袖顾宪成也在这科,排在二甲第2名。  【张状元花絮】  张懋修拿这个状元虽然是靠老爸的关系,但小张同学的学习成绩还是非常不错的,史书上说他“积学好古,清约寒素”,从小就热爱学习,当了十几年三好学生,是官二代里面的一个异类。  不过,因为老爸而得来的东西,也迟早会因老爸而失去。小张中状元刚刚两年,老张就去世了,朝廷上下从此开始了对老张的反攻倒算。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老张家的孩子自然也都跟着倒霉,老大张敬修受不了打击,上吊自杀了,老三张状元也想跟着自杀,可能是技术不过关,几次都未遂。  后来,新任首辅申时行出来说了几句公道话,张状元这才逃过了一劫,被贬去江西放羊去了。  到了江西后,张状元闲着没事,就开始整理老爸的文集,一直整理出46大卷,成为后人研究张居正最重要的资料。  整整40年后,张居正的冤案被平反,张状元这才回到了老家,但此时的世界,早已不是他们家的了。  文才:★★★  人品:★★★  官运:★(从六品)杨守勤:多谢皇上的馊主意  当年,大宋朝第一次殿试的两个考生势均力敌,让赵匡胤很难取舍,最后老赵一拍大腿,干脆你们俩摔个跤吧,谁赢了谁当状元!  六百多年后,又出现了两个难分高下的考生,让考官们左右为难,那么,这时候的皇帝万历同志又出了个什么馊主意呢?  这两个难分高下的考生,一个叫杨守勤,浙江慈溪人,另一个叫孙承宗,河北高阳人(先别激动,这位后来成为大明朝擎天柱的孙大人现在还只是一个普通的考生)。考官们拿着两个人的卷子,分成了两派,一派认为杨同学的文才更好,另一派认为孙同学的思想更高,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主考官也拿不了主意,就交给了皇上来处理。  万历皇帝捧着卷子看来看去,也觉得各有千秋,难以取舍,怎么办?要不学学老赵来场摔跤比赛?算了,我大明朝可是礼仪之邦,又不是选武状元,对了,既然选文状元,何不来场文比?怎么比呢?万历突然想起昨晚在看的黄历,便让小太监拿来两本,对两人说:“给你们俩一个时辰的时间,看谁背得多,谁就是状元。对了,要倒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只小猪盖房子的故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