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能力具有的特征的评价指标有哪些

国家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比较分析--《科研管理》2015年S1期
国家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比较分析
【摘要】:本文选取六个国内外主要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比较,这些指标的共同特点包括都采取了综合性指标体系取代单一指标;主观指标与客观指标相结合,以客观性指标为主;指标体系多为投入-产出型,逐渐大到政策体制、创新环境方面;强调创新主体在国家创新能力建设中的作用。在上述结论的基础上,对我国国家创新能力评价工作提出了政策建议。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G321【正文快照】:
1引言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经济和社会发展越来越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科学技术作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和关键因素,对于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促进公民社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具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政府已将提高国家创新能力摆到战略高度。2006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科技大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邱均平;谭春辉;;[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肖桂华;;[J];中国科技产业;2014年04期
宋卫国;朱迎春;徐光耀;陈钰;;[J];中国科技论坛;2014年07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江成山;孟卫东;熊维勤;;[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余泳泽;刘大勇;;[J];管理世界;2013年07期
马述忠;陈颖;王笑笑;;[J];管理世界;2013年07期
潘勤华;张诗娟;宋丽媛;;[J];北方经贸;2013年09期
杨荣;;[J];科技和产业;2013年11期
桂黄宝;;[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年05期
张望;;[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14年02期
谭琨;何志毅;;[J];科技和产业;2014年01期
陈岩;翟瑞瑞;张斌;;[J];财经论丛;2014年03期
王斌;谭清美;;[J];系统工程;201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进忠;;[A];全面小康:发展与公平——第六届北京市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12)论文集[C];2012年
桂黄宝;;[A];第九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潘雄锋;刘清;赵一霖;;[A];第九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李凡;章东明;;[A];第九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李进忠;;[A];全面小康:发展与公平——第六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12年
谭琨;何志毅;;[A];第十一届中国技术管理(2014`MOT)年会论文集[C];2014年
陈岩;张斌;翟瑞瑞;李毅;;[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公司治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3年
卢博科;唐清泉;袁莹翔;;[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行为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唐清泉;卢博科;袁莹翔;;[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管理科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赵惠芳;吴敏洁;徐晟;陈辉;;[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管理科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万勇;[D];厦门大学;2009年
孙玉涛;[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贾宪洲;[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刘丽萍;[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窦伟;[D];浙江大学;2013年
贺灵;[D];中南大学;2013年
高宏伟;[D];辽宁大学;2013年
王忠福;[D];辽宁大学;2013年
杨莹;[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刁丽琳;[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海基;[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刘新艳;[D];南昌大学;2011年
徐鹏飞;[D];河南农业大学;2010年
周雷;[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崔家岳;[D];河北工业大学;2012年
姚巍;[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李红飞;[D];河南大学;2013年
竺学锋;[D];浙江工业大学;2013年
张玉伟;[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许涛;[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曹邓;[J];当代财经;2005年11期
张义梁;张嵎喆;;[J];经济学家;2006年06期
杨云;[J];科技管理研究;1995年04期
温桂兵;[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年06期
周献中,郭钟,孙斌;[J];科技与经济;1999年03期
王广泽,张甦,薛静,修国义;[J];科技与管理;1999年03期
张宏性,程晞;[J];统计研究;2005年07期
江兵;[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年03期
官建成,余进;[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5年03期
王伟光,唐晓华;[J];中国科技论坛;2003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J];公安研究;2009年04期
杨金凤;;[J];民营科技;2007年06期
刘凤朝;孙玉涛;;[J];科学学研究;2008年04期
牛润霞;陶春;;[J];创新科技;2010年11期
张燕;;[J];红旗文稿;2012年12期
刘焕成;[J];科研管理;2001年05期
高稷;[J];上海工业;2003年06期
魏华;[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03年03期
贾根良;王晓蓉;;[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孙玉涛;刘凤朝;李滨;;[J];科学学研究;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魏守华;;[A];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联谊会2008年年会暨青年经济学者论坛论文集[C];2008年
郑宗生;吴述尧;何传启;;[A];第四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6年
刘晓敏;;[A];2001年中国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曾国屏;李正风;;[A];“邓小平理论与21世纪中国”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于钦读;;[A];时代·创新·先锋队——黑龙江省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理论研讨会文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N];中国航天报;2009年
大连理工大学
孙玉涛;[N];科技日报;2012年
本报评论员
王亚欣;[N];长江日报;2011年
杨靖;[N];科技日报;2013年
;[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5年
张林;[N];莱芜日报;2009年
王屏;[N];国际商报;2007年
柯文;[N];中国航天报;2009年
驻美国大使馆科技处
曹学军;[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2年
双华斌;[N];中国教育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孙玉涛;[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云;[D];湖南大学;2012年
傅瑶;[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李聪;[D];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
最新播报:
中国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发布
新华网北京8月18日电(记者林红梅)一个城市的创新能力如何,用什么来衡量?《中国城市创新报告(2013)》18日在此间发布,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成为其亮点。
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从2006年开始,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开展了城市创新能力科学评价的课题研究。《中国城市创新报告(2013)》以创新基础条件与支撑能力、技术产业化能力、品牌创新能力为主体框架,研究了上海市杨浦区、北京市海淀区、天津市滨海新区创新型建设的特点,开发出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中国城市研究会副理事长周天勇在此间介绍,根据指标体系的评测结果显示,在综合创新能力中,排在前10位的城市如下:
副省级以上城市分别是: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广州、天津、南京、厦门、大连、宁波市;
地级城市分别是:苏州市、东莞、佛山、无锡、中山、珠海、常州、嘉兴、长沙、绍兴市;
县级城市分别是:昆山市、江阴、常熟、晋江、吴江、张家港、宜兴、义乌、诸暨、即墨市。
科技部研究室主任胥和平在此间表示,城市在注重建高楼、修道路的同时,更要关注具有长远发展能力的创新能力建设。城市创新能力指标体系对我国建设新型城市具有很深的指导意义。
[责任编辑:中国创新能力什么样-光明日报-光明网
您想去哪里?
10版:科技天地
&& 往期回顾 & && &
中国创新能力什么样
——《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4》解读
作者:宋卫国
《光明日报》( 日&10版)
&&&&◆&国家创新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哪些指标?
&&&&◆&中国在全球40个主要国家中居第19位说明什么?
&&&&◆&与国际上其他类似评价有什么异同?
&&&&近日,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了《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4》(相关报道见本报7月9日《教科新闻》版)。报告显示,依据2013年统计数据测算,中国的国家创新指数排名在全球40个主要国家中居第19位。那么,国家创新指数的指标体系是如何构成的?如何看待中国的结果?对此,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宋卫国研究员&进行了解读。
&&&&A.简介国家创新指数指标体系
&&&&目前对于具有多目标属性的大系统的综合比较与评价问题,国际上大多采用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即通过构造分级指标对不同的子目标进行评价,指标值通过归一化去量纲处理后逐级加权求和,最后汇总为一个综合指数,以得分高低进行排位与比较。如国际竞争力评价和全球创新指数评价均采用这一方法。这一方法又称为标杆分析法。《国家创新指数报告》也采用了这一方法。
&&&&研究团队组织了多次专家研讨会,分析了“创新型国家”和“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内涵,参考了《欧洲创新记分牌》(European&Innovation&Scoreboard,EIS)、《全球竞争力报告》、《世界竞争力年度报告》和《全球创新指数》等,经咨询部内外专家意见,最终形成了包含“创新资源”“知识创造”“企业创新”“创新绩效”和“创新环境”等5个一级指标和30个二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
&&&&在《国家创新指数报告》中,我们选择了40个国家作为评价比较对象。这是因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主要取决于国家创新能力的培育和积累,而不是人口数量的多少和自然资源的贫富。世界上能够适合与中国进行创新能力比较的国家并不多。中国没有必要与那些科技与经济落后的小国进行比较。在当初设计分析框架时,研究团队根据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和OECD《主要科技指标》数据,发现年期间全球有经济统计的197个国家、地区中,有R&D活动经费的国家、地区只有112个。2007年,这112个国家、地区R&D经费总量约为10725亿美元,其中有40个国家R&D经费合计10507亿美元,占世界总量的98%,GDP占全球的88%。统计数据显示,这两个比值几年来基本未变,表现出一种稳定格局。因此,最终选择了这40个国家作为研究比较对象。
&&&&B.中国创新能力在世界中的位置
&&&&《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4》显示,在世界40个主要国家中,中国国家创新指数得分位居第19名,与创新型国家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在全球创新格局中处于中上游位置。从国家创新指数得分和排名变化,可以看出中国创新具有如下特点:
&&&&中国国家综合创新能力稳中有升。尽管近两年世界经济受到需求萎缩和局部地区突发事件的影响,许多国家经济在衰退,但全球创新格局并未发生明显变化,入围全球前十强的国家与上年相同。前5位国家排名保持不变,依次为美国、日本、瑞士、韩国和以色列。丹麦、瑞典、荷兰、德国、芬兰分列第6—10位。金砖国家除中国外,排名仍然处于落后位置。俄罗斯、南非均比上年下降1位,分列第33和36位;巴西和印度排名不变,分列第38和39位。中国处于竞争最为激烈的第2梯队,虽排名第19与上年持平,但指数得分比上年提高3.2分,与后面的加拿大、卢森堡和新西兰等国家间的优势从原来的高出0.6~1.3分增加到2.9~3.3分;与排在前面第18位的比利时的差距则大幅度缩小。
&&&&中国创新能力呈现跨越式发展,大幅领先人均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从历史看,国家创新能力与国家经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只有那些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的少数国家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研究显示,中国创新能力已大幅超越处于同一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2013年,中国人均GDP刚刚超过6800美元,在40个国家中仅高于印度和南非。但是,中国创新指数得分已接近许多人均GDP在5万美元左右的欧洲国家。这一特征与同样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战略的日本、韩国十分相似。
&&&&中国创新活动重心正由知识创造向技术创新延伸,企业创新成效明显改善。与上年相比,中国除知识创造指标排名下降1位外,其他4项指标排名均有所提升,企业创新绩效提升明显。创新资源指标位居世界第29位,比上年提升1位,主要得益于我国R&D投入规模和强度的持续上升。知识创造指标排名第19位,比上年下降1位,主要缘于单位研究人员专利产出效率的下降。企业创新指标排名第13位,提升2位,原因在于我国企业创新投入和国际竞争能力同步增加。创新绩效指标排名第11位,提升3位,主要归因于我国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快速发展。创新环境指标排名第13位,提升1位,表现在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和市场经济政策取得了明显成效。
&&&&中国创新产出正在从注重数量增长向注重质量和价值提升转变。指标数据显示,在创新产出数量大幅增长后,反映我国创新质量的指标正在持续改善。2007年我国科学论文数量即已达到世界第二位,但论文质量相对不高,科学论文引证数世界排名曾经多年大大落后于论文数。但2013年我国科学论文引证数世界排名已经从2007年的第8位上升到第3位。三方专利数量的世界排名则从第11位提高到第6位。我国创新发展已经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阶段。
&&&&综合判断,我国多年科技投入的累积效应开始显现,创新能力仍处在上升通道,国家综合创新能力在全球创新格局中已处于中上游位置,与创新型国家的差距仍有望进一步缩小。
&&&&C.与国际上其他类似评价有什么异同
&&&&目前,国际上有许多评价报告,对中国都有评价排名。中国在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竞争力报告》144个经济体中排名28位,在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的《世界竞争力年度报告2015》61个经济体中排名22位,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全球创新指数个经济体中排名29位。尽管大家所用指标差异较大,评价对象数量不同,但综合来看,上述报告对中国的评价排名都显示出:中国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目前处于世界中上游,且中国的排名均大大领先于其他金砖国家。考虑到评价对象数量的差异,可以说,《国家创新指数报告》对中国的综合评价排名与其他同类评价排名并没有太大或本质的差异。
&&&&《国家创新指数报告》与《全球竞争力报告》《世界竞争力年度报告》以及《全球创新指数》报告的差异主要源于评价目的和定位的不同——
&&&&竞争力评价看重人均经济指标和经济竞争力,力求反映评价对象(经济体)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能全面反映一个国家(地区)在科技方面的创新能力及其对全球创新(包括科技)的贡献。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竞争力报告,主要依据自己的调查指标从基本要素、效率因素和创新因素三个方面评价全球经济体的国际竞争力,但真正反映创新的指标仅有7个。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的世界竞争力年度报告主要评价全球主要经济体的经济竞争力,科技竞争力评价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内容。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全球创新指数,力图从体制机制、人力资本与研究、基础设施、市场成熟度、企业成熟度、知识和技术产出以及创意产出等方面评价全球经济体的创新活动。该报告的创新概念非常宽泛,指标选择更多反映了英语国家的价值偏好。
&&&&选择不同的评价指标对中国会得出不同的评价结果。尤其是利用单一的指标和数据看中国创新,会有很多困惑,并可能得出矛盾的结论。单从总量指标看,中国位列世界前列,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创新资源大国、知识产出大国和经济绩效大国。但从人均等相对指标看,中国是一个排名落后的国家,甚至落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只有通过一套相对完整的指标体系来观测和评价中国,才能得出相对更科学和客观的结论。《国家创新指数报告》的作用就体现在此。
&&&&国家创新指数评价,突出反映创新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力图从整个创新链来反映和评价国家的创新能力,因此在创新资源、知识创造、企业创新、创新绩效和创新环境五个方面选择指标。在指标选择上,坚持了以下原则:突出反映创新竞争力,以相对指标为主;兼顾大国小国的平衡,以总量指标为辅;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指标数据具备可获得性、权威性和国际可比性。在中国目前发展阶段,创新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国家经济结构的高级化,突出表现在知识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商品增加、创造同样价值或财富所耗的资源减少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比重上升等方面。这应是中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要目标之一。因此,这套指标体系能够充分反映一个国家在整个创新链上的优势与劣势,适合科技创新能力的国际比较。
&&&&应该承认,《国家创新指数报告》与《全球创新指数》等报告对国家综合创新实力有不同认识。在国家创新指数报告中,国家综合创新实力被认为也是国家创新能力的一种表现,体现在创新活动(包括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的规模上。只有总量指标才能反映出国家创新活动规模。全球竞争力评价和全球创新指数评价全部采用相对指标(尤其是人均指标),导致一些几乎没有多少研发活动的小国或小的创新体(如中国香港等)排名靠前。不可否认,像排名靠前的新加坡等小创新体可能在某一领域或某一小行业创新活跃和绩效显著,但是其创新活动的规模及其对全球创新的贡献显然不如美国、日本和韩国这样的国家。国家创新指数报告通过引入4个反映创新规模的指标来兼顾国家创新竞争力和综合创新实力,这导致美国排名第一、日本和韩国排名靠前。
&&&&需要指出的是,《国家创新指数报告》通过一套指标体系反映国家创新能力,但二者并不能画等号。因为国家创新指数好比从几个角度给“国家创新能力”这个对象照了很多照片,但是,再多的照片依然不是全息图,所反映的信息与对象总会有偏差。评价国家创新能力,监测中国创新能力的变化,需要不断探索和深入研究。我们希望通过国家创新指数年度系列报告,为社会提供一个认识和评价中国创新发展状况的窗口;同时汲取各个方面专家学者的宝贵意见,不断完善国家创新指数,为政府完善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更多的参考信息。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光明网版权所有15、以下哪项不是与挫折密切相关的因素:D;A.挫折情境B.挫折认知C.挫折反应D.挫折影响;16、以下哪项不属于任务水平指标范围内的任务特征;A.任务具有长期性B.任务具有挑战性C.任务对专;D.成员所承担任务的相互依赖性;17、将水壶的特性分别列举成名词特性、形容词特性;A.焦点法B.形态分析法C.主体附加法D.特性列;18、钢筋混凝土是属于哪种异类组合
15、以下哪项不是与挫折密切相关的因素:D
A.挫折情境B.挫折认知C.挫折反应D.挫折影响
16、以下哪项不属于任务水平指标范围内的任务特征:A
A.任务具有长期性B.任务具有挑战性C.任务对专业领域知识的相互依赖性
D.成员所承担任务的相互依赖性
17、将水壶的特性分别列举成名词特性、形容词特性和动词特性的方法属于:D
A.焦点法B.形态分析法C.主体附加法D.特性列举法
18、钢筋混凝土是属于哪种异类组合A
A.材料组合B.方法组合C.技术组合D.原件组合
19、以下哪项不是TRIZ理论的特点和优势:C
A.成功揭示了创造发明的内在规律和原理B.其目的是完全解决矛盾,获得最终的解决办法
C.采取折中或者妥协的办法D.分析问题的情境
20、以下哪项不是三星集团成功的因素:C
A.多种渠道或成功揭示了创造发明的内在规律和原理B.利用媒体的宣传为其造势
C.不引进成套技术,而是通过多种渠道获取非成套技术D.大力鼓励创新成果
21、以下哪项关于技术学习过程对组织产生的影响,描述是错的:B
A.组织性转化过程 B.挑战决策机制 C.扩展战略行为的范畴 D.改进管理能力
22、福特在设计捷豹牌汽车时,拆看了50多种品牌的汽车,这个例子恰好说明应向()学习B
A.供应商 B.竞争对手 C.销售商 D.科研机构
23、发展中国家的研发水平总体来说起步较低,隐形技术知识的存量相对较少,所以技术追赶要以理解与运用国外主流技术为基础,因此发展中国家隐形技术知识的重要来源是:B
A.购买专利 B.跨国公司 C.国际论坛 D.与国外大学的技术联系
24、解决方案是在研究开发的哪个阶段中被执行的:D
A.发射 B.吸收 C.收敛 D.实施
25、全面的知识管理不包括:C
A.企业的外部知识管理 B.设立知识主管 C.对知识使用设立权限 D.知识的交流和共享
26、以下哪项属于创新型人才?C
A.一字型人才 B.T字型人才 C.十字型人才 D.I字型人才
27、以下关于创新型专业技术人员的胜任力的描述,哪项不正确?C
A.胜任力是影响一个人大部分工作的一些有关知识、技能和态度,它们与工作的绩效紧密相连
B.胜任力是可以通过广泛接受的标准进行测量
C.胜任力包括外显胜任力和内隐胜任力。外显胜任力中社会角色、个性、态度等影响胜任力的直接发挥
D.胜任力是可以通过培训和发展加以改善和提高
28、有关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下哪项不正确?D
A.创新人格、战略思维、市场意识等属于创新者的创新素质
B.信息获取与处理、团队协作能力、学习能力等属于创新者的创新技能
C.组织结构、组织创新文化、任务特征构成了组织的创新氛围
D.专利、标准、新理论、知识产权运用等属于创新者的创新成果
29、在国外组织的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美国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的开发模式的举措不包括以下哪项?D
A.技术中心吸引专业技术人员B.超前培养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技术人员
C.推动技术创新对专业技术人员的使用D.出台特殊措施厚待科技专业人员
30、企业要掌握国外技术,真正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关键在于:C
A.依靠低成本劳动占领市场B.依靠自身禀赋和特长
C.学习领先企业的隐形知识D.学习领先企业的显性知识
31、在确定用户需求和产品定位之后,须进行质量功能展开保证产品从设计到生产。以下关于质量功能展开的4个阶段,哪项是正确的流程:D
A.产品规划 工艺计划 零件配置 生产计划B.生产计划 工艺计划 产品规划 零件配置
C.生产计划 产品规划 工艺计划 零件配置D.产品规划 零件配置 工艺计划 生产计划
32、在追求创新过程中,在了解用户需求方面须注意了解顾客的必要需求、单维需求和取悦需求,以下说法哪项不正确:B
A.高级行政人员乘坐轿车要求的宽敞、昂贵是满足用户需求的必要需求
B.高级汽车的加速和刹车性能是满足用户的必要需求
C.高级汽车配备的高级超声辅助泊车系统和座椅按摩功能等属于取悦需求
D.高级汽车的品牌差异等是满足用户需求的单维需求
二、多选题
1、以下哪些对方面是创新对获取竞争优势的贡献:ABCD
A.提升新产品开发能力B.提升工艺能力,打造先进的制造优势
C.提升服务能力,赢得持续竞争优势D.提升组织适应环境变化的动态能力,构筑战略发展优势
E.提升品牌效益
2、在组织层面上描述创新能力的,以下哪些方面是正确?ABCD
A.技术引进能力B.技术创新能力C.技术吸收能力D.技术检测能力E.技术循环能力
3、哪些因素会在创新过程中影响创新的结果:ABCD
A.社会因素B.政治因素C.市场因素D.技术因素E.人员因素
4、以下哪些方面是评价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ABCD
A.创新素质B.创新技能C.创新氛围D.创新成果E.创新知识
5、以下哪些方面是构成创新素质的要素:AB
A.市场意识B.创新人格C.学习能力D.知识产权运用能力E.竞争意识
6、以下哪些方面是构成创新技能的要素:CD
A.市场意识B.创新人格C.学习能力D.知识产权运用能力E.竞争意识
7、为什么说创新能力培养是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与开发的重心:ABCD
A.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开发式企业获得永续创新的制胜之略
B.现代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就是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和开发的制度体系
C.公司的价值和竞争力是由掌握并应用知识的员工所创造的,公司在创新上的成功离不开专业技术人员的贡献
D.在企业中培养专业技术人员,为企业带来可观的业绩发展
E.专业技术人员是企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
8、以下哪些方面是建立良好的心理契约的前提:BCD
A.强调企业的宏观制度特点B.了解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特点C.实行产权激励手段
D.重视专业技术人员的个性特征E.注重有效的沟通机制
9、以下哪些是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则:ABDE
A.战略原则B.理论联系实际原则C.按资排辈D.注重投入产出原则E.全员开发和重点提高相结合原则
10、成功企业在转变传统的人才观念,在技术创新中不断催化对专业技术人员,在以下哪些方面可以体现:
A.发挥技术创新带动作用ABCEB.对技术创新进行探索,加强人才使用与管理
C.设立管理培训中心,准备良好的多方面培训条件D.控制人才的流动
E.完善专业技术人员创业机制,促进应用技术人才的成熟
11、我国企业在专业技术人员重新能力培养,应在以下几方面学习国外的经验:ABCDE
A.建立企业专用技术人员使用机制B.建立企业专用技术人员创新能力的激励机制
C.确立政府政策导向D.建立企业专用技术人员创新能力的培养机制E.确立政府资金支持
12、下面哪些是战略的5P中包括的内容:ABDE
A.远景(Perspective)B.策略(Ploy)C.人力资源(People)D.模式(Pattern)E.计划(Plan)
13、选择领先创新战略的组织通常具有较强的信息力量,哪些人员愿意接受风险和挑战?ABCDE
A.员工 B.高层 C.研发团队 D.市场部门 E.技术部门
14、领先创新战略中的新技术,应具有:ABCD
A.导致成本或差别优势B.通过专利、专有技术、商标专用权等手段繁殖被其他组织模仿
C.具有持久的竞争优势D.改进整个产业结构E.增强企业的整体创新意识
15、微软所实施的领先战略的特点是:ABDE
A.具有强大的竞争力的产品B.保持技术前沿的领先地位C.争分夺秒将新产品推上市场
D.让雇员拥有公司股份E.培养员工的创新意识
16、在《工作中的创造力》一书中,将创造力分为四种模式:ACDE
A.孵化育成型B.组织领导型C.想象型D.提高改进型E.投资型
17、准备阶段要发现问题,并对问题进行选择与评估,有意识地积累知识,该阶段主要内容包括:ABDE
A.消化材料B.收集数据和资料C.孕育和引出思想火花D.通过思想假设积累各种方案B.消化材料
18、在验证阶段,创新主体必须要有以下优良的特质:ABC
A.自信心B.勇敢精神C.坚强毅力D.幽默感B.同情心
19、以下哪些选项是影响创造力环境的因素:BCD
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各类资格考试、文学作品欣赏、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专业论文、应用写作文书、2015年最新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测验及试卷答案57等内容。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测验及试卷答案年最新汇总_其它考试_资格考试/认证_教育专区。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试卷 (Ctrl+F 查找关键字) 第...  2015年最新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测验及试卷答案_从业资格考试_资格考试/认证_教育专区。《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复习题 一、单选题 1、以下哪些...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测验及试卷答案年最3新汇总_制度/规范_工作范文_实用文档。继续教育 专业技术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试卷第 1 部分...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测验及试卷答案年最新汇总_电大_成人教育_教育专区。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试卷 (Ctrl+F 查找关键字) 第 1 部分...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测验及试卷答案年最新汇总_教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试卷 (Ctrl+F 查找关键字) 第 1 ...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测验及试卷答案年最新汇总_其它考试_资格考试/认证_教育专区。一、单选题 1、以下哪些关于创新的描述是错误的:(B) A....  最新2015年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章节测验及考试答案(满分哦)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试卷 (Ctrl+F 查找关键字) 第 1 部分:单选题(每题 2 分...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测验及试卷答案年最新汇总_公务员考试_资格考试/认证_教育专区。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试卷 (Ctrl+F 查找关键字) ...  2015年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课后测试答案_其它考试_资格考试/认证_教育专区。2015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 1. 1912 年,()提出了著名的“创新理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创新能力评价的原则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