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昌鱼俊的手机号朝鲜族人,1973年出生

  -조남기(赵南起) 上将--原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第9界全国政协副主席
  -리영태(李永泰) 中将-原空军副司令员
  -金仁燮 中将--成都军区参谋长
  -정순주少将
  -최경룡(崔景龙) 少将--陆军第40集团军政治委员
  -김강희 少将...
  -허용규 少将...
  -박갑철 少将...
  -류병훈 少将...
  -박동혁 少将...
  -张千一:总政歌剧团国家一级作曲
  -安承弼(1970年出生):世界六大青年作曲家之一
  -金正平:国家一级指挥、作曲家
  -郑律成;中国军歌作曲家(zhongguorenminjiefangjun junge)
  -崔健 中国摇滚之父
  -:张海东(1967年6月生于哈尔滨市,1991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多次参加各类画展,曾获得金、银、铜等奖项。并有作品在韩国及日本等国展出
  -赵振斌 (辽宁本溪人)被文化部和中国文联等部门授予“’99中国百杰书法家”、“2001中华百名艺术家”、“2002中国百名艺术家”、“中国当代艺术家”等荣誉称号。作品收入《中国书法史》、《国际艺术名人》、《中国历代书画名家宝典》、《中国书画名家精品大型集邮册》等50余部大型典籍。作品曾获国际及全国大展赛金奖、银奖200余次,赴美国、日本、新加坡、泰国等十几个国家展出,被国家纪念馆、博物馆收藏
  -罗致焕(黑龙江海伦人)
  1963年在第57届世界男子速滑锦标赛上,罗致焕以2分09秒2的优异成绩创造了世界锦标赛1500米的最新纪录,成为中国第一位世界速滑冠军。年被任命为国家女队教练
  -孔美玉
  1979年在日本长野举办的第五届中日友谊速滑比赛上,打破中国3000米速滑记录的
  -张冬香
  1995年世界短道速滑锦标赛上获得女子接力赛金牌
  -崔麟 原田径110米高栏世界名将
  -南勇--足协副主席
  -金仁雄高级研究员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강범용(姜范鎔):국무원발전중심산하 국제기술경제연구소 연구원.
  ; 7월 퇴역. 퇴역시 군직은 부사단급, 업무직함은 역심. 퇴역&#5ጤ부터 현재까지 국무원발전중심산하 국제기술경제연구소 연구&#5년 기준)
  -李明星1965年生 年留学日本、英国,攻读经济学硕士、博士。曾任国家经贸委副处长、处长,现任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国际部部长,全国人大代表。兼任中央电视台财经观察员等职
  -金熙德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所对外关系室主任.研究领域:当代日本外交,中日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韩国研究中心常务理事、中国亚太学会副秘书长、中华日本学会常务理事等
  -韩镇涉高级研究员
  中国社科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朝鲜半岛研究中心主任
  -李相文高级研究员(1934年1月生)
  .cn/zjysminglu/zuanjia/zzx/zzx4/lxw.htm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工作。国际贸易学会理事,外国问题研究会理事兼东亚研究中心副主任
  -朴健一博士(1962年生,俄罗斯莫斯科罗蒙诺索夫国立大学地理学博士)
  /gerenzy/showcontent.asp?id=73
  中国社科院亚太所朝鲜半岛问题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国社科院地区安全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是朝鲜半岛、俄罗斯及东北亚安全
  -:韩大元:中国法学会宪法学会秘书长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金明善(1933年生)博士生导师
  辽宁大学国际经济学院教授,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
  -金浩: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博士生导师
  http://www./yxsz/yanjiusheng/d...odao/jinhao.htm
  河北工业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经济学博士后(韩国国立全南大学 1999),数量经济学硕士点负责人,中国数量经济学会高等学校委员会委员
  -安炳浩博士(북경대학)
  北京大学东方学系朝鲜语教研室教授,朝鲜国家学术委员会博士学位(1984年),曾获大韩民国总统奖
  -姜银国(북단대학)
  延边大学朝文系文学博士,复旦大学外文系副系主任 社会兼职:中国朝鲜语学会常务理事
  -文日焕(文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语言文学学院 院长
  -郑仁甲教授:清华大学中文系 教授
  -李相荣:长征四号乙火箭总设计师、总指挥
  -金日光教授:第四统计力学(群子论)创始人
  -北京化工大学教授,流变相态学及其工程技术创始人,第四统计力学(群子论)创始人 ,全国政协常委
  -安泰熵(已故)
  中国牙形石学的开拓者,对胜利油田的发现做出巨大贡献
  -金显宅()中国肿瘤医学创始人
  -姜景山院士 前苏联列宁格勒乌里亚诺夫电工学院毕业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遥感及航天应用科技专家、航天领域空间科学与应用专家组组长、博士生导师
  -裴奉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
  -中国著名核磁共振专家,博士生导师,영국 옥스퍼드대학 물리화학실 방문학자(;--1982) ,중국물리학회 자기공명(核磁共振)전업위원회 부주임
  -柳海峰:中华骨伤医学会 会长 中华骨伤医学会 会长,现任 香港欧基恩医学研究院院长、柳欧基恩国际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北京欧基恩医学研究中心、卫生部国际交流中心首都骨伤病研究所所长、中华骨伤医学会会长、世界中医骨伤科联合会副主席、中华科技文化交流促进会会长
  -金曾孙教授: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金曾孙:博士生导师,曾任国家“863”新材料领域金刚石薄膜研究项目专题负责人,金刚石膜重大课题负责人。现任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金周庚 研究员:中国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兼职教授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防科委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四等奖1项,国防科委光华科技基金会个人二等奖1次,航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金宗哲教授:日本东北大学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空气净化材料和环境净化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学位委员会主任;现任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环保所院长技术顾问,全国政协委员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李光范:中国电力学科学院高压研究所所长  主要从事高电压技研究-电气设备绝缘研究、高电压试验研究、高电压测试仪器、装置的研究及开发、电力变压器运行技术研究、避雷器的研究及开发、高电压套管研究及开发、新型绝缘材料的应用研究  -高仁载(1937年生)地矿部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副主任兼总工  擅长航空和地面应用地球物理和遥感生产和科研的质量监控,航空地球物理数据采集和资料的地质解释。  成功地主持守成部重点勘查项目塔里木东部高精度航空磁测工作;主持完成国家项目中国南海航磁概查工作,获地矿部科技成果二等奖和勘查成果一等奖,200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与加拿大、英国、美国有关公司和大学合作编制中国航磁图的中方负责人之一  -中国鱼雷总设计师---刘永哲  -朴炳奎(1937年生) 博士生导师 现任全国中医肿瘤医疗中心主任,广安门医院肿瘤主任医师. 兼任中国中西医结合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抗癌学会副理事长  -崔征(1942年生)博士生导师 日本大阪大学药学博士学位,沈阳药科大学生药学教研室主任,中国药学会辽宁分会中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金日光:北京化工大学高分子材料科学及工程国家重点学科首席博士生导师 全国政协常委兼民宗委副主任,北京化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东京理科大学课座教授;北京化工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群子生命动力技术研究所所长。全国政协常委兼民宗委副主任;国务院学们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奖评审委员会委员  -蔡天锡(1938年7月生)博士生导师 大连理工大学教授(东京工业大学工学博士),曾担任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学院院长(1993年12月--1997年5月),现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人事部博士后流动站专家评审成员。   主要研究工作领域为催化化学与新工业催化剂的开发  -金明星 博士生导师(1963年生)  吉林大学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所,研究方向为:激  -金景福 博士生导师(1932年6月生)  成都理工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中国铀矿地质学会副理事长,美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员及国际经济地质学会会员等职务。   主要从事铀矿床地质学、矿床学及花岗岩地质的教学、科研及研究生等工作  科技成果通过省部鉴定,其中FCS-100微型机监控系统获1986年中国石化总公司计算机应用成果二等奖,DS-9500集散控制系统获1996年度中国石化总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HDS-8000集散控制系统获1997年度中国石化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  -崔丽晶(1963年):黑龙江省朗信律师事务所律师  第五次全国律师代表大会律师代表  中央民族大学(1979年-1983年),黑龙江省律师协会金融证券业务委员会副主任  2000年黑龙江省司法厅授予二等功  2000年黑龙江省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  2001年黑龙江省委授予优秀青年联合会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部冰上司司长 李万基  -原中国国家冰球队主教练 金亨基 曾前所未有的带队冲入世锦赛B组获得第四,带队获得亚太地区青年冰球锦标赛冠军,带中国队获得第一届冬亚会冰球金牌,这些都是迄今为止中国国家级冰球队取得的最好成绩  -金晶浩 男,1943年11月生,辽宁抚顺人,朝鲜族。谙熟计算机及自动化领域英语。从事计算机及自动化领域里科技开发与经营。现任总经理。高级工程师。中国石油学会会员,辽宁省自动化学会会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主持完成研制开发项目有FCS-100微型机监控系统,石油一厂东蒸馏、催化裂化装置计算机监控系统,石油二厂计量信息管理系统,石油二厂燃料气车间、气分装置、MTBE装置、南催化裂化装置计算机监控系统,石油一厂老区锅炉、热电新区锅炉、石油二厂北蒸馏生产装置DS-9500集散控制系统,洛阳石化工程公司炼油实验厂一催化和二催化生产装置HDS-8000集散控制系统,大连石化公司热电厂MIS等项目。有五项  
  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是中国的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金融、信息、交通以及改革开放的中心。由于其特殊的人文环境和所处的地位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各方面的优秀人才,朝鲜族也不例外。作为跨境民族的中国朝鲜族人口还不到200万,但如今首都北京里已有6~7万的朝鲜族同胞从事着各行各业,其中不少是大学学历以上的优秀人才。本文以中国科技界活跃的北京朝鲜族现状为切入点,要探讨21世纪中国科技界北京朝鲜族的未来发展。  一. 分布情况:  北京朝鲜族科技工作者主要分布在中国科学院属下的各个研究  所、各大院校和国务院管辖的部、委所属研究所。如,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所、系统与自动化研究所、物理研究所、生物物理研究所、中国航天部某研究所、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国防系统的大学和科研单位等。其分布范围甚广无法一一例举,朝鲜族科研人员相对比较集中的地方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航天部等单位。北京到底有多少朝鲜族科技工作者?尚无准确的统计数。据中国朝鲜族科技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金绿松教授介绍,在北京副教授以上从事自然科学的科技工作者至少有200人以上,在北京地区加入中国朝鲜族科技工作者协会的会员有100多个人。  二. 年龄结构  北京的朝鲜族科技工作者正在出成果和已经出成果的年龄范围是35岁以上,副高职以上的人员。他们大都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后被国家分配到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本文把这一部分人员分成两大群体。  第一群体:55岁以上的人,他们是中国朝鲜族的第一代科技工作者(本文所指的是解放以后在中国本土上大学受中国培养的人。)。他们大部分来自农村,出身贫寒,经历过解放以前饥寒交迫的苦日子。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在党的民族政策照耀下,他们上了大学,个别还留过学成为新中国的第一批科研人员。这一群体科技工作者热爱共产党、热爱中国,为国为民报效的愿望特别强烈。他们有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思想境界,自觉把个人的理想和奋斗目标服从于国家的需要,具有使命感、责任感。因此,这一群朝鲜族科技工作者特别能吃苦,不怕累,不计较个人的利害得失。不幸的是风华正茂的青年时代,他们却赶上了《文化大革命》,在那黑暗的日子白白地耽误了10年。但既使在那颠倒是非的黑暗的日子里,他们忍辱负重、抱着坚定的信念,不放弃学习和研究的一切机会,等着科学的春天到来。《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落实,使我们的科学家恢复尊严,重新走上了科研岗位。改革开放政策有如给老虎插上了翅膀,早已摩拳擦掌的他们全身心地投入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原北大教授、已故国际知名古生物学家安太庠,现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航空航天领域应用专家组组长姜景山,北京化工大学教授、国际知名化工专家金日光就是中国朝鲜族第一代科技工作者的代表人物,他们曾经历过坎坷,但他们最终还是成功了。他们不仅在自己的学科或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成为学科带头人,又成为自己研究领域里享有国际国内很高知名度的权威人士。  下面介绍几位在北京工作的中国朝鲜族第一代科技工作者的情况。    安太庠,我国著名古生物学家,地质学家,北大教授,是中国牙形石研究领域的创始人。在他生前由他发现命名的古生物新属11个,新种76个,他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关注,国外学者为了纪念他在牙形石研究领域里做出的贡献,以他的姓氏命名一个生物新属,2个生物新种。安太庠关于牙形石的科研成果给我国石油勘探事业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为我国的胜利油田等几个油田的勘探开发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生前发表了共350万字、56篇的学术著作和论文,曾获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地质矿产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等多项奖。他又兼任北京大学学位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古生物学会副会长兼教育主任、牙形石学科组组长、中国自然科学名词术语审定委员会委员,连续三届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安太庠为中国的教育、科学、民族的振兴鞠躬尽瘁。    金日光,北京化工大学高分子材料科学及工程国家重点学科首席博士生导师。他是我国最早研究新型高分子物理化学方面流变状态的专家。他所提出的线型与非线型群子理论具有独创性受到国内外权威学者的好评。他创立了第四统计力学理论,也可以叫“模糊群子论”。他有“群子统计学理论”、“高分子物理”、“高聚物流变学及其加工中的应用”、“热塑性弹性体塑料合金”等十多部著作和200篇学术论文,20多项研究项目获国家级奖,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曾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全国化学工业有重大贡献的优秀专家,全国高等学校科技先进工作者,美国ABI获得者。现担任北京化工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学科评审委员,连任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政协常委。    姜景山,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的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在中国朝鲜族中第一个当上《两院》院士的人。他是我国最早提出发展遥感技术的专家之一,在我国微波遥感发展中做了开拓性工作,做出系统的创造性的贡献有突出成绩。他主持了“七五”、“八五”国家攻关微波遥感系统建造工程,建立了微波遥感器系统,在国内率先进行航天微波遥感系统研制,创造性地提出多模态微波遥感原理及技术方案,首次实现了星载扫描型散射计风场测量,使我国在这一领域跻身领先行列。他合作主持建立了高空机载遥感实用系统,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取得重大效益。他在80年代中提出重大自然灾害遥感监测技术,使灾害监测技术和时效提高到新水平。他提出的遥感图像的机-星-地实时传输技术在“八五”完成技术攻关,建立了试验系统,曾列为十大世界领先水平攻关成果。这些方法和系统在历年灾害监测中发挥重要作用。姜景山作为863航天领域应用专家组长在制定航天应用发展战略、选立创新项目并组织攻关中作出突出贡献。曾参加主持制定载人飞船应用系统技术论证,在这一航天工程设计中发挥重要作用。他十分重视培养年轻人才,培养了多名硕博士及博士后人才。他的科研集体中青年人已占75%以上并成为骨干。他主持的工程及研究曾获国家、院、部级奖十多项,曾被评为中科院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98年入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999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金宗哲,中国建筑材料科学院的研究员。金宗哲从事无机非金属材料强度评价与设计和脆性固体相关学科的研究工作,对脆性材料强度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首次提出裂纹、破坏发生区和强度三者关系的强度理论:在断裂力学、微裂强度、动态强度、疲劳和统计强度等方面都提出新的理论与方法,解决了经典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难题,在宏观强度与微观结构关系的研究中,提出的内应力及最优颗料配比的计算公式,解决了颗料复项陶瓷材料优化设计的基本问题,上述七项理论与方法已经应用与先进陶瓷材料、玻璃等的评价与研究,国家标准和测试规范中也采纳了其中有关的理论与方法,并多次被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邀请讲学,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  近10年,在无机非金属生态环境净化材料和抗菌材料的研究和开发方面也得到可喜的进展,申报两项国家发明专利,开发的四项技术与产品通过了部级鉴定,已取得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金宗哲学风严谨,以求实创新、不怕艰苦的精神在研究工作中培养了十二名硕士研究生和五名博士生,正在培养三名博士生。至今共发表了200余篇论文及三部著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排名第一,并多次获得部级奖励。他参加组建了亚太地区材料强度研究会,任副会长。1986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0年被批准为博士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92-98年任院学位委员会主任。因在无机非金属材料科学技术领域有很深的造诣和重大贡献,金宗哲曾被提名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代表科技界从七届开始连续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    韩京清,现任中国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系统仿真学会常务理事、控制系统仿真与计算机辅助设计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理事、系统理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朝鲜族科技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  主要简历与贡献: 1958年吉林大学数学系毕业;年莫斯科大学数力系研究生;年美国东西方中心人口所客座教授.从事控制系统理论及其应用,制导理、论,控制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人口系统理论等.提出了“零控拦截面”概念和“零控拦截面”上导引的新的制导方法;创立了线性控制系统理论的&构造性方法&;生育率分析中提出的&生育基数&方法在计生委系统广泛使用;年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控制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工程化软件系统&;提出了&跟踪微分器(TD)&,&扩张状态观测器(ESO)&,&非线性PID&及&自抗扰控制器(ADRC)&等实用性很强的新型控制器结构,已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获奖有: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奖;1980年国防科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983年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1991年中科院自然科学三等奖;1993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及国防科工委“光华”科技三等奖.著有《拦截问题中的导引律》,《极值控制与极大值原理》,《线性系统理论代数基础》,《控制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CADCSC软件系统》,《线性控制系统理论-构造性方法》等,发表论文170余篇。    金绿松,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离心机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中国科技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  1963年8月―2000年11月 长春光机学院毕业后,全国统一分配到生物物理所,当年创建离心机课题组任组长37年。历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高级工程师、研究员。  其间出国工作有:  1980年11月―1982年10月 欧洲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心(西德)访问学者。  1991年2月―1991年8月 日本东京理科大学生命科学研究所访问学者。  1996年1月―1996年3月 韩国机械研究院 国际合作。  出访过美国,英国等9个国家和地区, 也有9个国家的科学家来访过,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Kendrew教授,区带离心机的发明者Anderson教授等。世界上全部主要离心机公司的负责人来访过离心机课题组。  共完成了10项课题,其中国家攻关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级项目3项,国际合作2项;通过院、省级鉴定8次,产业化7次;获奖3次,获利权5项,国内外发表论文21稿; 培养硕士2名、 博士1名。中国第1台实用13000转/分高速离心机的研制(1965)年、中国第1台6万转/分超速离心机的研制(1974年)、我国首次超速离心转子破坏实验成功(1979年)等一系列科研成果往北京、武汉、图们、长沙等地企业的推广,使我国从无到有形成了离心机产业,金绿松研究员是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离心机专业委员会的创始人之一,并历任主任委员至今,这些成果一直代表着我国离心机最高水平。在国际上首次提出自抽连续离心原理并发明了相应离心机(与西德教授合作),在国际上首次提出离心逆流色谱仪的新设计途径。  承担“九五”国家科技功关项目离心机专题中任专题负责人(1996年―2000年),期间带领课题组完成了GLB―24型高速冷冻离心机与DLB―7型低速大容量离心机的研制,在我国首次实现了从有刷电机驱动、模拟控制技术更新换代至无刷电机直接驱动、数字化控制的新技术,达到国际上当今先进水平。而且自己的专利技术的实施,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断轴保险功能,其安全性能优于国外同类产品,在“九五”实施当中合作企业不能进行产业化的情况下,于1997年创办高科技公司实现了DLB―7型等“九五”成果的试生产,实现了产业化,并在任该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2年中,以其英文“Lock―Song” 注册的公司商标,在全国血站系统中已创出国产第一品牌,为该公司及我国离心机事业的继续发展奠定了技术与品牌基础。  
  朴东旭,男,日出生。  博士生导师、研究员。现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人体组织工程研究所所长、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材料分会理事。  从事医用高分子、生物材料及组织工程的基础及应用开发研究(其中包括与日本京都大学合作的{生物材料基础与临床研究}项目。1991年首批荣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以来致力于我国组织工程学科发展的倡导事业。  主要成果:  1. 开发及产业化成果:  ① 导电合成纤维(军事电讯用)1974年实用化。  ② 水溶性降落伞材料(军用)1975年实用化  ③ PVA千纺法长纤维(产业用)1978年工业化。(获1980年度纺织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④ 医疗用可降解高分子纤维(医用),部分成果产业化(1986年度获日本学术振兴会基金资助)。  ⑤ ⑤SA高吸水树脂(农业用、医疗用)1987年工业化(获1989年度纺织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⑥S系列高分子蓄冷材料(医疗用、家用)1990~93年产业化。  ⑦SS医用吸血海绵(医疗用)1990年产业化(获1992年度民政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2. 应用基础研究成果  ① 高分子表面的等离子体改性机理(1984年NSFC资助项目,1987年验收发表19篇论文及2件发明专利。  ② 聚乙烯醇水凝胶形成机制的研究(自选项目,1995年验收),发表12篇论文及3件发明专利。  ③ 聚交酣的合成、成型及降解特性(部级重点项目,1997年验收),发表8篇论文。  ④ 中枢神经再生的组织工程学探索,(1996年自选项目,1999年验收),发表11篇论文。  ⑤ 组织工程方法修复周围神经再生的研究(1998年NSFC及国家计委资肋项目,2000年中间验收),发表5篇论文。  ⑥ 关节软骨重建的研究(1998年国际合作项目,2000年阶段总结),发表4篇论文。  3. 人才培养成果  结合本研究室的课题研究共培养出12名高级研究人员。先后与日本京都大学、韩国汉城大学、清华大学合作培养出4博士,培养提高4名高级研究人员(包括1名客座教授)。  著作  1. 著作:  ①聚乙烯醇制造,041.1336};  ②维尼纶制造,041.1365};  ③纤维的形成、结构和性能,1986.11{ISBN:7-/TS.0004};  ④化学纤维词典,1991.4{ISBN:7--X/TS.0503};  ⑤医用缝合线,{化工百科全书}--4/TQ.488}。  2. 原著论文:89篇;综合论文及综述:12篇。    除了上面列举的人,还有好多有重大贡献的朝鲜族第一代科技工作者。如,航天部的桂德洙、金寿福、董瑞润、朴龙奎等国家级专家为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又如,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超晶子国家重点试验室副主任韩和相、国家地震局原地震防止司司长、地震地质专家李幼彻,原中国中医研究院北京广安门医院副院长、善长于以中西医结合的疗法治癌的抗癌专家朴炳奎,解放军总后军医学校的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免疫学专家委员会委员朴相浩教授等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突出贡献。从他们的成果上可以看出,我们的第一代科技工作者所取得的成果都属于国家的重大项目,他们的成果有的填补了国内空白,有的领先于世界水平,他们真是中国朝鲜族的骄傲。《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可惜的是在北京的中国朝鲜族第一代科技工作者大都已退或既将退第二线。我们把明天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  
  第二群体是35岁以上55岁以下的人。  这批人也可以分为48岁以上55岁以下,35岁以上48岁以下。48岁~55岁这一年龄段的人基本上属于文化大革命期间上中学或上大学的人。因众所皆知的原因,当时的中学和大学将近十年没有进行正规的上课,后又赶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一批人失去了学习的最好时光。文化大革命后期七十年代初到七六年,有的人被幸运地当上了“工农兵”学员也上过大学,但当时的院校偏重于闹革命,没有安静的学习环境。因此,这一批人作为科研人员有其先天不足,即使分配到了科研单位真正搞科研的人为数不多大部分改行从政或搞管理,但也有个别例外的。  如,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哺乳动物研究室主任、理学博士金昌柱教授是1950年出生,1973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上过长春地质学院地质地层古生物专业,毕业后他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他继续寻找机会积极深造,先后在中科研究院语言中心、中国科学院出国人员培训中心、日本大阪市立大学理学部大学院学院,最后获理学博士学位。如今成了中国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领域里的学科带头人。    全军劳模、科技发明家、空军装备部的高级工程师李光男大校是这一群中脱颖而出的自学成才的典型。1970年参军当兵的李光男当时是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空军地勤兵。好学勤奋的李光男在部队里先后自学高中、大学的理科课程,并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地发明创造,如今已是拥有20几项科研成果和发明创新成果的高级工程师。他以自己的研究成果为国家挽回了数千万元的经济损失,为中国的国防航空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现任航空航天部和空军部队的顾问。    35岁以上48岁以下这一批人是幸运儿,时代的佼佼者。他们赶上了好时光,这一批人是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经过始于70年代末的全国统一高考被择优录取上大学的人,大部分读过硕士、博士,留过洋,又被国家分配到科研单位。他们身上既有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那种崇高理想和神圣使命感,又思想解放,视野开阔,见识广,富有创新精神,正在各科学科或研究领域里脱颖而出。下面介绍几位年轻的优秀科技工作者:    金红光,1957年生,工学博士,博士导师,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能源环境部主任。  1991年至1992年在日本东京工业大学为联全国计划发展署(UNDP)项目的访问学者,后任该学校的教官7年,助理研究员和副教授。  1982年毕业于东北电力学院动力工程系,1990年在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获硕士学位,1994年5月于东京工业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  现为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理事,1999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1999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现为973项目课题负责人,中国工程热物学报编委等职务。曾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二等奖、中科院科技进步三等奖、石油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应邀在美国机械工程学会、中日化工会议等国际会议组委会委员做及特邀报告,任权威性国际杂志能源(Energy)的常务审稿人。  主要从事能的梯级利用及总能系统的理论研究,进行了能源与环境领域交叉的前沿课题研究,发现新的化学环境现象,提出根除NOx 和回收CO2新途径,揭示了能量释放新机理,独创性地提出了具有化学链燃烧反应的新一代能源动力系统,获得美国专利和日本专利。该发明在同时解决能源与环境两大问题的研究中,率先使中国学者在此研究领域走向国际领先地位。主持和承担了四项日本国家级科研项目(NEDO)最先进领域研究和(RITE)优秀研究项目等。已在国内、外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十五篇在国际权威学术杂志上发表。  
  禹日成,1964年4月出生在吉林省磐石县。  自1983年在吉林大学物理系读本科、硕士、博士。1993年博士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工作。  1995年博士后出站后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作。  年和2000年先后两次赴德国Mainz大学进行研究工作。现在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工作。曾从事高压下的亚稳相的截获和结构的研究、微重力条件下的形核与过冷研究、离子束溅射法制备薄膜和结构的研究和有机晶体的结构研究。现从事高压下超巨磁阻材料和超导材料的合成、结构和物性的研究。  在博士论文期间,用高压方法以较低的冷却速率得到了常压下以很高的冷却速率才能得到的准晶,并在Al-Co-Ni-Tb合金中获得8种十次准晶近似相,其中5种是其他方法其他合金系中从未发现的,有2种是迄今为止文献报导的具有最大晶胞参数的近似相。在德国Mainz大学工作期间,用电子晶体学的方法研究极易受电子束辐照损坏的有机晶体的结构。运用多方面扎实的基础和能力,采用实验和理论相结合的方法,解决了有机晶体的结构,并用有限的电子衍射强度数据对模拟的结构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得到了德方合作导师的高度评价,被赞为是目前该研究组里最好的研究结果。  以上所研究的结果具有创新性,发表在国际著名的一些刊物上。  曾获吉林省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第八界全国高压物理学术研讨会优秀青年论文奖。鉴于做出的优秀研究工作,1999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    李光范,1982年12月中国电力学院研究生部硕士毕业,被分到中国电力学科学院高压研究所,现担任中国电力学科学院高压研究所所长、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高电压技研究-电气设备绝缘研究、高电压试验研究、高电压测试仪器、装置的研究及开发、电力变压器运行技术研究、避雷器的研究及开发、高电压套管研究及开发、新型绝缘材料的应用研究。  主要成果有变压器局部放电超声波探测的研究应用(获85年度电科院一等奖、86年度电力部四等奖);变压器局部放电测试方法的改进及对大型变压器的现场测试(获85年度电科院二等奖);EPRI-300型绝缘油雷电冲击耐压试验装置的研制(获88年度电科院一等奖);可移动式局部放电试验电源装置的研制(获90年度电科院一等奖、91年度电力部二等奖);FDB-1型交流峰值电压表的研制(获91年度电科院一等奖);变压器、互感器电抗器、局部放电故障在线监测技术研究(获96年度电科院一等奖);城乡电网改造用标书(获2000年度电科院一等奖)。    主要学术论文:绝缘材料的局部放电与树枝状放电的关系-日本第22回绝缘材料研究会(89.10);放电劣化的三元图像处理-日本第22回绝缘材料研究会(89.10);高电压陶瓷电容器的局部放电特性研究-日本电气学会全国大会(90.01);Partial discharge characteristics in ceramic capaciwr with failure                      -ICMR ’91.AKITA,JAPAN;Diagnostics of Degradation by Image Processing-IEEE.EL.VOL.26.NO.APR.1991;大型变压器现场局部放电试验装置的设计与应用-《变压器》.1993.NO.11;全国110KV及以上等级电力变压器短路损坏事故统计分析-《电网技术》.1999.NO.6;  现担任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测试技术及仪表专委会秘书长、全国互变压器标委会委员、全国电力系统高电压工作网电气设备与运行技术咨询工作组成员、全国电力行业变压器标委会副主任、全国电力行业高电压技术标委会主任、《电力设备》光盘期刊专家组成员、编委;《变压器》杂志编委,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李赞东,女,中国农业大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她主要从事于禽类胚胎工程,研究转基因禽类的制备和濒危鸟类的保护。这位中国农业大学的最年轻教授、女博士,早在1991年在鸡受精卵体外培养上作为国内第一人获得成功,在北京鸭蛋壳外孵化上作为世界上第一人获得成功。她是国家863计划的项目负责人,又是学科带头人。    李贤玉,女,1966年生,1982年黑龙江省高考理科状元,考取北京大学通信网专业,在北大读完研究生之后,参军在第二炮兵部队某研究所工作。承担过导弹发射指挥系统的多媒体研究项目,获全国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荣立三等功。李贤玉做为年轻的国防科研工作者,至98年已获4次军队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一次三等奖,当选为第九界全国人大代表。      韩东一,日毕业于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耳鼻咽喉科博士研究生,获医学博士学位。1992年赴日本关西医科大学进修2年,受聘为研究员。1990年从主治医师破格晋升为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医师、教授,1996年被批准为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导师。1998年始担任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1999年担任解放军耳鼻咽喉科研究所副所长。1992年以来先后受聘为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分册、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编委,中华耳鼻咽喉科学会中青年委员及全军耳鼻咽喉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以及军队科技进步奖和医疗成果奖评委。在国际上首次用数字成像显微镜和钙敏荧光染料染色技术,证明哺乳动物耳蜗螺旋神经节细胞内存在L-型钙通道和谷氨酸介质受体,氨基糖甙类抗生素阻断L-型钙通道是耳毒机理之一,为阐明听觉传输机理及病理机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在国内率先建立了客观估计人和动物耳蜗频率选择性的动作电位调谐曲线(AP-TC)的测试方法。首次系统观察了AP-TC的参量变化与内耳毛细胞静纤毛病理变化的关系,为AP-TC用于临床提供了重要依据,为内耳聋的诊断提供了一种新的检查技术,已被军内外推广应用。  近几年在耳显微外科、耳神经外科和侧颅底外科领域做出很多出  色的工作,开展了很多复杂疑难手术如扩大全颞骨切除术,桥小脑角各种占位病变切除术,各种复杂的听力重建及电子耳蜗植入术等。近年来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近40余篇,被《SCI》收录和引用各4篇,参加完成编写四部著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次,解放军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各一次,第四届全军优秀电教教材一等奖一次。获得《首届中国青年科技奖》一项,1991年获得由国家教委、国家学位委员会颁发的《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荣誉称号。1996年被总后勤部授予《科技银星》荣誉称号。1998年获得由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及证书,并获《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杨永明优秀学员奖学金》和中国科协颁发的《求是杰出青年奖》。负责完成军队“九五”指令性课题分题一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一项,于1996年和1998年分别获军队杰出青年基金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林元哲,男,1962年10月出生于吉林省图们市。1980年高中毕业,高考成绩进入录取线,但由于小儿麻痹症,未通过体检而落榜,归乡务农;1982年1月进入乡镇企业,当化验员;1983年又参加高考,但一直到9月初还未接到录取通知,进入图们市第四中学,当民办教员;1983年11月底收到延边农学院的录取通知书,12月1日入学;1983年12月至1990年7月,连续攻读延边农学院学士、硕士学位,1990年获硕士学位;1990年8月至1995年8月,在吉林省延边州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任讲师;1995年9月―1998年6月,在中国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学院攻读博士学位,获理学博士学位,从事农业生态、防治荒漠化等领域的研究工作。1998年7月至现在,在中国林业科学院林业研究所工作,1999年8月聘为副研究员。  1990年参加工作以来,先后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中国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学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工作,获得博士学位,先后担任讲师、副研究员。1990年8月至1995年8月,在吉林省延边州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担任讲师期间,曾任吉林省农业广播电视教育研究会理事、延边分会秘书长。在此期间撰写的教育研究论文《浅谈三段面授辅导法》,曾在1993年吉林省农业广播电视教育研究会第二届年会和1994年中央农业广播电视教育研究会第三届年会上获优秀论文一等奖,并在吉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系统普遍推广;1994年六月在吉林省首届教学辅导讲课大赛中获三等奖;1995年9月至1998年6月,在中国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学院攻读博士学位,从事农业生态、防治荒漠化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内蒙古后山地区荒漠化和植被建设研究》,获理学博士学位,从此与荒漠化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为我国荒漠化防治事业贡献一切的信念始终如一。96年至98年期间,在后山地区进行荒漠化防治科学试验,积累了较丰富的第一手材料,与当地政府和干部群众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并一直保持到现在。1998年7月毕业后,分配到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在该所社会林业研究发展中心工作到2001年1月。在此期间主要从事中国社会林业工程项目中总课题的数据库建立工作,研究成果《中国社会林业工程现状及类型划分研究》一文,于2001年1月获林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颁发的社会林业工程项目优秀论文一等奖。2001年2月,从社会林业研究发展中心调出后,作为主要参加人参与了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西山地区人工林可持续发展的水量平衡基础研究”课题组,一直工作到现在。自1990年以来,先后发表学术论文7篇。    刘海峰,43岁,教授,中国骨伤学会会长、三花阳光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他根据祖传秘方经多年研究和反复的试验研制出一种治骨伤的神奇药物-《三花接骨散》,改写了骨伤愈合必需经过90天的传统,创造了仅需要21天的奇迹。2000年10月由他发起并联合中国文联艺术医学研究中心、中华科技文化交流促进会、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共同主办的《百万骨伤患者站起来D全民健康大行动》活动,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以及广大骨伤病患者的热切关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因为历史的原因,一般来说,48岁到55岁这一年龄段与其前后年龄段相比有成就的科技工作者较少,使大家认为中国科技界朝鲜族青黄不接。令我们感到欣慰的是35岁到48岁这一群人正在迅速崛起来。现在他们正是大干事业的好时光,由于他们无暇光顾社交活动或还没有被媒体发现大力宣传,多数人在各自行业外尚无很高的知名度,但这不等于他们没有成果。这一群人,从数量上暂时还比不上第一代朝鲜族科技工作者,业绩还没有他们辉煌,但他们是有能量和潜力的,他们当中不少人承担着国家级的重大攻关项目,如遇上适当机遇快速裂变的话,他们将会“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胜一代”,他们将无疑是21世纪中国科技界的又一代新星。  
  三.  社团活动  据了解,1992年以前,科技界北京朝鲜族没有举办过正规的社团活动,只是朝鲜族相对集中的中关村、东高地每年举办过新年联欢会。1992年起,由当时任中国朝鲜族科技工作者协会副理事长的北大教授安太庠发起并得到科技界北京朝鲜族的积极响应,每年举行1~2次《中国朝鲜族科技工作者协会北京地区会员学术交流会议》,到现在共举办了15次。每次的会议由3~4人做学术报告并进行专题讨论。如,1999年的第十一次会议,军事医学科学院朴相浩教授作了关于克隆技术的报告;中国农大的李赞东教授做了关于转基因禽类的制备及濒危鸟类保护的报告。北京化工大学的金日光教授做了生命动力和健康水的报告;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与自动化研究所的韩京清教授介绍了自抗扰控制器的工作原理;“延边日报”有关负责人向北京读者介绍“延边日报”情况。这次会议自由讨论的题目是《北京朝鲜族的开发成果如何为朝鲜族集居地区的经济发展做贡献》。  学术交流会议,一方面起到了科学普及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学术交流会议大家互相加深了了解,交流了信息,寻求合作的途径。在这之前,大家只知道对方的姓名和工作单位,并不知道具体搞什么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果。学术交流会议,还起到了一种“传帮带”的作用。开始的几次会议,与会者大部分都是60岁左右的人,后来经金绿松,韩京清等教授们的积极努力下也吸引了中青年科技工作者以及在校的研究生等参加,又吸纳搞社会科学的人参加并请他们进行有关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讲座。如,请经济学专家讲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讲中国加入WTO的前景与加入WTO给中国企业带来的影响,请语言学家讲社会语言学等。北京会员的学术交流会议还和朝鲜族媒体积极配合搞了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如:1999年5月和2000年11月与《延边日报》北京支社合作,专题讨论关于《怎样办好延边日报(朝文版)》。在这里还要特别提到的是《2000年 3.12会议》。《中国朝鲜族科技工作者协会》在延边州党委和州政府的积极支持下,于日在北京和中央民族大学朝鲜语言文学系、延边日报北京支社共同举办了《奋发进取,勇攀21世纪科技新高峰,(祝贺姜景山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活动,这次活动旨在通过祝贺姜景山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活动,唤起广大朝鲜族大学生和科技工作者奋发进取、勇于创新、攀登21世纪科技新高峰的热情,激励他们为国为民族多做贡献。这次会议举办得非常成功,参加会议的有科技界的北京朝鲜族人士,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科教界的代表和委员,在京的朝鲜族文化、教育、学术、出版、报道界人士,还有来自首都各大高校的朝鲜族本科生、研究生代表共200多人。在会议上,姜景山介绍自己的奋斗经历,国家领导人全国政协副主席赵南起,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国家民委主任李德洙,在百忙之中亲临会场祝贺姜景山并和全体与会者见面,延边州政府南相福州长给每位学生赠送了写中国朝鲜族科技工作者奋斗历程的书并附上勉励大学生攀登科技高峰的赠言。这些极大的鼓舞了广大的科技工作者尤其是青年学生,在这次会议上,由北京大学的研究生李成日代表首都的朝鲜族大学生向全国朝鲜族大学生发出倡议《奋发进取、勇于创新、攀登21世纪科技新高峰》。会后,许多大学生纷纷畅谈感想,他们为自己的民族拥有这么多优秀老前辈而自豪,决心学习老前辈,树立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努力学习发奋图强,争当21世纪知识经济社会的栋梁,为国为民为家乡做出贡献。通过这次会议,有的同学改变了原来放弃理工课改读文科的想法,坚定信心继续读理工课,有的打消大学毕业后马上找工作的念头,要考研究生继续深造。  三. 存在的问题与未来发展  1. 北京朝鲜族科技工作者中有突出成果和享有很高知名度的老一代科学家年龄偏高,正在崛起的还没有形成规模有些后劲不足的感觉。  2. 虽然有好多科技发明和专利还没有广泛得到商品化,没有为民族集居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没有和民族资本相结合。  3. 在北京有那么多朝鲜族科学家博士生导师,又有那么多朝鲜族大学生,却很少看到朝鲜族科学家或导师带朝鲜族研究生的。  朝鲜族有这么好的条件,在北京有这么多高级头脑,有这么多的教授,却没能为自己的民族地区好好服务,没有和民族资本相结合,没能为自己民族培养后代,真是说不过去。  
  笔者认为,长期以来,北京与民族集居地之间、科学家与企业家之间、老一辈与青年学生之间,缺乏沟通,相互之间不了解。这就阻碍朝鲜族科技工作者的发明创造在民族集居地区得到广泛应用;阻碍朝鲜族科学家与企业家相认识共同合作;阻碍朝鲜族学子拜朝鲜族科学家为导师。  因此,朝鲜族需要一个宽大的平台供科技工作者相互之间交流,供北京与地方之间交流,共科学家与企业家之间交流,供青年学生与老一辈科学家之间交流,从而形成强大的朝鲜族科技、教育、产学一体化的网。这个网可以是电脑互连网上的,也可以是电脑互连网下的。  座谈会可以说是电脑互联网下的一种平台。近两年,延边日报北京支社与延边办事处搭了桥,延边州政府与北京科技工作者之间进行多渠道、多方面的沟通和交流,在北京多次开座谈会,认真听取了北京专家对延边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意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另外,受《日会议》精神鼓舞而诞生的中国朝鲜族大学生网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金昌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