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关大战什么生肖解哪个生肖?

铁血聚合阅读 &
山海关大战
山海关大战介绍
关于 山海关大战 的介绍,暂时空缺。
山海关大战新闻
当时,吴三桂是明军少有的猛将,他的部队敢于与八旗兵进行野战较量,在反复厮杀中打出了“关宁铁骑”的威风,成为威震关外的劲旅。但在山海关大战中,吴三桂那久经战阵的“关宁铁骑”,竟然难以抵挡李自成大军,几度陷于危急。这说明起义军仍有顽强的战斗作风和高昂的战斗士气。
但是,同...
弘光帝朱由嵩
摄政王多尔衮
多尔衮. - 山海关大战(他应该属于世界军事史)
300多年来,吴三桂一直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在中国历史的紧要关头,他“冲冠一怒为红颜”,导致直接清八旗入关和闯王李自成最终兵败殒命,使中国进入了清朝。
在1642年,皇太极率满蒙八旗与洪...
李自成在山海关大战清军
公元1644年李自成四月二十一日抵达山海关下,在石河西岸与吴三桂部成对峙之势。同日,李自成的大顺军与吴三桂于一片石、西罗城进行恶战,甫开战吴军小胜于西罗城,接着李自成军猛攻东罗、北翼二城。
又是一年,趁着现在还不是很忙,把家里收拾收拾,今天太阳还说的过去,就把书拿到院子里晒晒,忙了一个小时,晚上收拾的时候,特意留下了以前上学时候的几本书和笔记本,我想回忆回忆以前的生活。
岁月流逝就是这么残酷,转眼间我们都已步进了中年,在一本教科书里我发现了...
多尔衮 (32岁)
吴三桂(33岁)
李自成 (38岁)
吴三桂终于剃了发,终于投降了满清,终于留下了“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千古骂名。
  多尔衮在吴三桂答应剃发后,大喜道:“天下入掌中矣。”
  当时三方的兵力状况,多尔衮大约十万余人,李自成大约十...
在河北山海关老龙头,几名工人在维护长城城墙(6月12日摄)。  
长城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结晶和世界文化遗产的精粹。“天下第一关——山海关古城”是万里长城东部起点。山海关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作为万里长城上最为完善、最为知名的军事城防...
巍巍雄关万千事,只道明亡清兴时。
十三铠甲伐暴汉,铁血胆豪撑大旗。
四军惨败萨尔浒,新宾告天聚义士。
一陷抚顺寒贼魄,再克清河焚明志。
巍哉沈阳二百年,举城重迎兴盛世。
熊孙李洪四魍魉,回天无术跪八旗。
萧显奋臂丢一字,太祖巡明只一骑。
古勒山上血弥天,万...
巍巍雄关万千事,只道明亡清兴时。
十三铠甲伐暴汉,铁血胆豪撑大旗。
四军惨败萨尔浒,新宾告天聚义士。
一陷抚顺寒贼魄,再克清河焚明志。
巍哉沈阳二百年,举城重迎兴盛世。
熊孙李洪四魍魉,回天无术跪八旗。
萧显奋臂丢一字,太祖巡明只一骑。
古勒山上血弥天,万...
李自成(公元年)陕西米脂人,本名鸿基。童年为财主放过羊,当过驿卒。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随高迎祥参加农民起义。因体格粗壮,颇有臂力,勇猛有胆略。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在荥阳会战中,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战的方案,大获全胜。次年高迎祥战死,他继任闯...
顺治元年(、22两日,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同吴三桂及其引来的清军,在山海关前进行了激战。这是关系着大顺政权和满清政权兴亡的一次重要战役。从此大顺政权由盛转衰,未能重振。满清政权则迅速占领北京,进而逐步统治全国。关于这次战役,史上说法颇多,且耐人寻味。让我...
山海关古称榆关,也作渝关,又名临闾关,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徐达中山王奉命修永平、界岭等关,在此创建山海关,因其北倚燕山,南连渤海,故得名山海关。据史料记载,山海关自公元1381年建关设卫,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自古即为我国的军事重镇。
“天下第一...
山海关于明洪武14年(公元1381年)建关设卫。明万历46年(公元1618年)设山海关总兵一职,历23任总兵。如果说山海关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军事堡垒,山海关总兵府就是这座堡垒的指挥中枢,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不尽的名人传奇,23任总兵官、兵部尚书袁崇焕、名将熊廷弼、孙承宗...
北京何不改名“山海关”
  外地人来北京,先要看看天安门,看看升旗。“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北京的旅游景点中国第一,如故宫、北海、景山、十三陵、长城、颐和园、圆明园等应有尽有,让你玩不够,眼花暸乱。当然,也有令人不快之处。比如那...
拍摄时间:日
天气状况:晴
拍摄地点:河北秦皇岛山海关·老龙头景区
摄影机型:NIKON32OO
从Google earth上看到的飞机。
看不出是什么,望科普
山海关机场
300多年来,吴三桂一直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在中国历史的紧要关头,他“冲冠一怒为红颜”导致清军八旗铁骑入关和李自成最终兵败殒命,使中国进入了清朝。今天重读历史,我们不禁会问:如果吴三桂归顺李自成,清军是否只能望关兴叹?
明朝覆亡后,与清军作战的重任就落在农民起...
山海关城外护城河
清顺治元年(大顺永昌元年,1644)四月,李自成大顺军(亦称农民军)在山海关内外与清军和吴三桂率领的辽东明军进行的一次决战。
  明崇祯十七年(大顺永昌元年,1644)正月,李自成在西安称新顺王,建国号为大顺,改元永昌。二月一日,李自成...
热点图文信息山海关大战背景是什么(2) - 武林网
>> > 山海关大战背景是什么
山海关大战星为什么没支援山海关大战牛为什么没支援一直是历代学者争先研究的内容。史书当中并未提及牛金星未参与到山海关大战中的原因,也没有对他个人进行过多介绍。但是一些历史学者通过牛金星人物生平分析,概括得出山海关大战牛金星为什么没支援的原因。山海关大战图片山海关大战牛金星为什么没支援原因如下:首先,牛金星想要叛变,希望李自成战败。牛金星是一位文人,性格精于计谋,心胸狭窄,李自成作为起义领袖善于用人,但牛金星在其身边迟迟得不到重视,所以想要另谋高就。他是李自成身边的出谋划策者,在李自成攻入北京后,牛金星开始宰相弄权,不断劝谏李自成,杀害吴三桂全家,为引进清兵创造了绝佳借口和机会,也让他的叛变之路更近一步。其次,牛金星想要借此机会谋权篡位并为自己明哲保身。其一,李自成大顺军打败清军,赢得胜利。其作为皇帝身边的大学士,多年宰相弄权,可借机挑拨人心,谋权篡位,成就自己多年夺取政权想法。其二,李自成战败,他可投靠别人另谋高就,对自己来说并未损失什么。历史证明,牛金星选择了第二条路,在牛金星的策划下,李自成败北西撤逃离北京途中,牛金星谗言诛杀李岩,导致军心涣散,士兵纷纷逃跑。清顺治二年,牛金星便带其亲信投靠朝廷为官。以上就是山海关大战牛金星为什么没支援的重要两个原因。山海关大战结果山海关大战结果影响重大,以多尔衮为首的清军取得最终胜利而告终,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惨败,李自成亦被当地武装杀死。吴三桂画像山海关大战结果是由当时社会背景,参战的各方兵力以及复杂多变的作战过程等众多因素共同决定的。其中主要决定因素在于参战方的领导战略布置。清军能够取得最终胜利的原因包括如下几点:第一,多尔衮性格老谋深算,手下谋士机敏,清军能够洞察作战情况,理性分析敌情。第二,多尔衮领导的清军凝聚力以及作战能力超强,其骑兵作战水平更胜汉人一筹。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战败后狼狈西逃,此时由于骄兵而失败的李自成没有吸收教训,听信牛金星谗言,诛杀大将李岩,原本涣散的军心立刻荡然无存。士兵们看不到东山再起的希望,纷纷逃脱。最后在一处的地方武装势力中,李自成被伏而亡。山海关大战结果关系着民族的危亡,农民起义时期骁勇善战的李闯王在关键时刻失利,自己身死的同时也使得整个中国最后沦为满清的腐朽统治。虽然经历过,可是的排外思想成了整个中华民族最后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山海关大战结果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对后世影响意义深远,尤其是消极影响方面。但是,中华民族凭借自身的坚强和韧性,追上了现代社会的步伐。
/ / / / / / / / / / / / / / / / / / / /介绍/山海关大战
真实的血流成河,堆尸如山的大战!山海关之战&&科学院 &&
概况/山海关大战
清元年(大顺永昌元年,1644)四月,摄政王率八旗军与明总兵吴三桂合兵,在山海关内外击败大顺军的重要战役。八年(明崇祯十六年,1643),清帝福临年幼,辅政的多尔衮洞悉明朝连年与农民军,已呈土崩瓦解之势,认为入主中原时机已到。顺治元年正月,多尔衮以清帝名义致书大顺军,提出协谋同力并取中原的策略,李自成未予理会。四月初九,多尔衮以奉命大将军统率满、蒙、汉八旗军十余万人,离盛京(今沈阳)西进。十一日,至辽河,闻李自成大顺军于三月十九攻取京师(今北京),明朝已亡,遂采纳明降将洪承畴建议,决意率兵经密云(今属北京)、蓟州(今天津蓟县)一带南下,直趋北京。从而,由攻明转为与李自成争夺全国的。率兵4万原驻守宁远(今辽宁兴城),阻止清军径入山海关。在大顺军直逼京畿时,吴三桂奉命率兵进关入卫京师,行抵丰润(今属河北),闻京师已破,崇祯帝朱由检自缢,遂折返山海关。李自成乃令明降将唐通领兵8000赴山海关招降。吴三桂反复思虑后决意归顺,率军离山海关进京,行至永平(今卢龙)西沙河驿时,遇从北京逃出的家人,得知父吴襄在京遭农民军拷掠,爱妾陈圆圆被夺占,于是顿改初衷,打着为崇祯帝复仇旗号,拒降李自成,还师山海关,袭击唐通部。李自成闻讯,即召文武大臣商讨对策,确定征抚兼施。在唐通一再告急求援时,李自成于四月十三偕权将军刘宗敏等率兵约10万(一说6万)向山海关进发。为争取吴三桂,携吴襄随军同行。吴三桂料不能敌,遂遣使致书多尔衮求援。清军在翁后(在今辽宁阜新境)遇吴三桂使者,遂改道从连山(在今葫芦岛市境)、宁远一线日夜兼程,疾趋山海关。李自成对清军情况不明,行动迟缓,廿一日才抵达山海关下,在石河西岸与吴三桂部成对峙之势。当晚,清军进至山海关外15里处一线集结。山海关北依角山,南傍, 城高墙坚, 外筑罗城、翼城互为犄角,易守难攻。守军除吴三桂部外,还有山海关总兵高第部1万、乡勇约3万人。李自成抵关当日,向吴三桂发出逼降通牒,遭拒绝后,一面令唐通、白广恩部近2万人从一片石(今辽宁绥中九门口)出边立营,断吴三桂退路,一面以主力6万分别对西罗、北翼和东罗城猛攻。吴三桂以主力列阵于西罗城石河以西一线,阻止大顺军攻关。双方激战于西罗城附近,守军为摆脱困境,诈降诱大顺军数千人抵近城垣,在城上突发火炮。大顺军死伤甚众,被迫后撤。在北翼城,大顺军利用居高临下地形,猛攻城垣,激战至翌日黎明,迫守军一部投降。但因其他各城未下,大顺军未能进据罗城。廿一日夜,唐通部在一片石被清军击败,余众退入关内。经一日激战,多尔衮已知大顺军虚实,遂采用以逸待劳、后发制人的慎战之策,欲待大顺军与吴三桂部连战时,突出奇兵,一举取胜。廿二日晨,吴三桂见情势危急,带随从冲出重围,至关城东二里的威远堡向多尔衮剃发称臣,归降清军,请其入关进击大顺军。多尔衮见吴三桂归顺非诈,遂偕和硕英郡王、多罗郡王多铎率劲旅8万,分别从南水门、、关中门进入关内,令吴三桂部系以白布为号任前锋。大顺军因攻坚一昼夜未能夺关,乃改取野战,自角山至渤海投入全部兵力,布一字长蛇阵,成决战架势。多尔衮以吴三桂部为右翼迎战,重兵则鳞次列阵于渤海滨大顺军阵尾薄弱处,待机出击,并告诫各部不得急进。大顺军不明清军意图,仍按原计划向吴三桂军紧逼,令旗左右挥动,来回冲杀。吴三桂因有清军压阵,顽强抵御。时狂风扬沙,咫尺不见,双方展开肉搏,大顺军不顾伤亡,把吴三桂部团团围住,至中午,双方均已疲惫,损失甚众。多尔衮见势,急令阿济格、多铎各率2万精骑,乘风势、挥白旗,对阵直冲大顺军。大风渐止,疲惫的大顺军见清军骤至,猝不及防,阵脚渐乱,伤亡惨重,中箭伤。战至午后,李自成见无法挽回颓势,急令余部且战且向永平方向撤退。当清军追至范家店,李自成杀吴襄以泄忿,率余部于廿六日退回北京,旋又弃京西撤。此战,李自成大顺军对清军入关助战毫无准备,同时缺乏对清军骑兵作战的经验,终为清军所乘,精锐遭受重创,未能再起。清军乘势占领北京,取得全国政权。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5次
参与编辑人数:5位
最近更新时间: 21:34:04
贡献光荣榜山海关大战,决定中国历史走向的关键战役详解_明朝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301,668贴子:
山海关大战,决定中国历史走向的关键战役详解
3D双端东方魔幻网游「大青云」勾魂公测,穿越逆转,封神故事,全新演绎!
三桂的定辽大将军炮压阵
四月十一日,清军越过辽河,随即接到消息,得知李自成已攻占北京,身亡。面对这个情况开始犹豫起来,但熟知农民军情况的极力主张马上入关,与军决战:“今宜计道里,限时日,辎重在后,精后在前,出其不意。从蓟州、近京处疾行而前,贼走则即行追剿,倘仍坐据京城以拒我,则伐之更易。”采纳了他的建议,决定取道内蒙,走喜峰口、墙子岭一带入关攻打北京,这是清军入侵中原的一贯路线。四月十五日,杨坤、郭云龙在翁后(今辽宁)遇到大军,传达了借兵的意图。这个时的候立场是相当鲜明的。他在信中称清为“北朝”,自称“我国”,官职是明朝的“辽东总兵”,并声明是“求助”:“奈京东地小,兵力未集,特泣血求助,我国与北朝通好二百余年,……乞念亡国孤臣忠义之言,速选精兵,直入中协、西协,三桂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门,灭流寇于宫廷,示大义于中国,则我朝之报北朝者,岂惟财帛?将裂土以酬,不敢食言。”确实不愧为一个具有相当军事、政治才能的统帅。在这封信里他先说清身份表明立场,以两国之间的谈判为起点,摆明姿态是借兵。然后要求清军从中协、西协入关,也就是当时正在行进中的内蒙——喜峰口、墙子岭路线,而不是从入关。这样一来,多尔衮会从西北方向进逼山海关之军和北京城发起进攻,则从东北方向开始进攻,大顺军和北京城将遭受他们的前后夹击。
同时吴三桂心里很清楚,历年来就是因为山海关掌握在明军手中,导致清军无法建立一条安全通畅的后勤补给线,而且腹背受敌,所以最后因人力物力消耗过大而被迫撤回关外。因此在击败大顺军、收复北京以后,清军已经是长途奔袭外加大战后的强弩之末,只要山海关掌握在自己手里,清军基本不可能马上在关内长期立足。因此所谓的“裂土以酬”,最多就是把崇祯皇帝已经放弃的辽东让给清而已,实际上这是一句空话。多尔衮对吴三桂的借兵之举当然是大喜,但也猜到了吴三桂想让清和大顺鹤蚌相争,他好渔翁得利的借刀杀人之计,外加多尔衮和皇太极两人都一直欲得吴三桂而甘心,于是当即回信表示借兵不成问题,但条件却变成要吴三桂降清。又毕竟因吴三桂和清是多年的对头,现在如此轻易的就自己送上门来,他还是很有怀疑的,所以把杨坤留作人质,并命自己妻弟拜然和郭云龙一起去山海关探听情况,同时索要吴三桂答复。他在信中写道:“予闻流寇攻陷京师,……及伯遣使致书,深为喜悦,遂统兵前进。……伯虽守辽东,与我为敌,今亦勿因前故,尚复怀疑。……今伯若率众来归,必封以故土,晋为藩王,一则国仇得报,一则身家可保,世世子孙,长享富贵,如山河之永也。”
随后他下令大军转向,直扑山海关,如此不但不中吴三桂的鹤蚌相争之计,反而以大军直逼山海关背面,一来胁迫吴三桂不得不降,二来等于拿刀顶着吴三桂的后背,让他冲上去先和李自成杀个两败俱伤,然后自己从容收拾残局。这一年,他们两人的年龄只相差一岁,多尔衮三十二岁,吴三桂三十三岁。两个人都是十六、七岁起就开始了性命搏杀的军人生涯,都是二十几岁就成了独挡一面的统帅,正是一样的精明强悍,两个真正旗鼓相当的老对手再次撞到了一起。吴三桂一边准备决战,一边继续以假谈判拖延李自成的行动,以等待多尔衮的答复。为了让李自成确信谈判是真的,他又派出了山海关当地生员刘泰临、李友松、谭邃寰和乡绅黄镇庵、刘台山、高选六人“轻身绐贼”,这六人在三河附近碰到了正在前来的大顺军主力,于是向李自成转达了吴三桂的谈判条件。这一计,极有效地迟滞了大顺军的行动。
此前吴三桂派去和多尔衮联络的郭云龙,已经带着多尔衮的回信和其妻弟拜然回到山海关。吴三桂于是一面再次派出郭云龙、孙文焕,带自己的第二封书信前往多尔衮处催促他快速进军,一面联合当地士绅准备抵抗大顺军的军事部署。四月十九日,吴三桂开始做战前政治动员。他先在山海关演武堂(至今尚存),“合关、辽两镇诸将并绅衿誓师拒寇”,四月二十日又在校场“与诸将绅衿歃血同盟,戮力共事”,杀“奸细张有起、张五”祭旗,激励士气,准备和大顺军进行最后的决战。这就是记载中所谓的“南郊誓师”。同日,也就是二十日,多尔衮率军到达宁远卫辖下的连山(今辽宁葫芦岛市连山县),准备扎营休息,在这里他接到了吴三桂的第二封求援信。
吴三桂因知道多尔衮大军改道东下,自己已经无法阻止,因此退而求其次,要求对方首先要安民,同时不理多尔衮要他投降之事,依然坚持自己的明朝身份,信中大约道:“接王来书,知大军已至宁远,……三桂承王谕,即发精锐于山海关以西要处,诱贼速来。……今三桂已悉简精税,以图相机剿灭,幸王速整虎旅,直入山海,首尾夹攻,逆贼可擒,京东西可传檄而定也。又仁义之师,首重安民,所发檄文最为严切,更祈令大军秋毫无犯,则民心服而财土亦得,何事不成哉。”多尔衮从这封信中知道大顺军已经逼近山海关,颇为着急,万一山海关为大顺军占领,那后果简直不堪设想。于是清军开始继续急行军,甚至连饭都不吃,饿着肚子赶路。他军中有两个朝鲜人都分别记载了这个情况,《沈馆录》记载道:“达夜疾驰,人马饥渴,黄埃涨天,夜色如漆,人莫开眼,咫尺不辨。……二十一日,……饥过中后所、前屯卫、中前所,至关外十五里许,日已昏黑,屯兵不进,一昼夜之间行二百里矣。”《燃藜室记述》则说:“行五日,欲投宿于连山驿,吴三桂又送将官于九王,言贼兵已迫,愿促兵来救,九王闻即发行驰进。……翌日又早发到关门外,相距十五里地,一昼夜盖行二百里云,翌日平明驻关外五里地。关门内烟尘涨天,炮声乱动而已。”
四月二十一日晚,清八旗军到达山海关外。一场三个不同阵营之间,在战场上和庙堂中多方面进行的真正决战,即将开始。李自成也许是被此前攻陷北京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也许是过于自大,认为在十几万大军的压力下吴三桂怕了,总之他轻易地相信了吴三桂的“谈判”,致使大顺军主力于四月十三日从北京出发后,十五日到密云,四月十七日才抵达永平,期间足足走了五天时间。之前在永平,李自成前锋就已经遭遇到了吴三桂的第一道防线,但这条防线基本是乡勇,轻易被击破。因为未见吴军主力,又加上吴三桂派来的六个当地士绅一再声称吴军“愿一见东宫而降”,所以李自成对前锋来报告乡勇拦路的情况并不在意,继续优哉游哉地一路前进,从永平到山海关,大顺军又足足走了四天。四月二十日,李自成十余万大军方才齐集山海关前十五里的七星寨。不过即使如此,李自成还是比多尔衮领先一步赶到了山海关。大顺军第一梯队四万多人,这时早已经在石河西遭遇到了吴三桂布下的第一道防线。这是由原山海关总兵高第大约一万人部队和临时招募的乡勇组成的混合军团,装备和战斗力都很差。但在吴三桂率领的部分关宁铁骑和吴三桂亲自指挥下,前后已经与大顺军连续十三战,诸书或云吴军“十三战全胜”,或云“十三战无胜负”、“前后十三战,胜负相当”等等,总之不管胜负到底怎么样,双方势均力敌是肯定的。大顺军前锋一直未能突破这道防线。至此,吴三桂前两个部署的战略目的都已顺利完成,成功地最大限度延缓了大顺军的进军速度。
李自成在率大军到达后,随即发现吴三桂派去的六名士绅代表企图逃跑,结果这六名代表有五人被杀,其中一名叫高选的身中三箭逃回吴军阵营。再一看前方迎接自己的是吴三桂严阵以待的部队,这时他方才知道自己中计,于是下令全军发起攻击,但这一日大顺军终究没能攻破石河防线。而吴三桂其实也并未在这道防线上布置他的主力,守营的士兵大多是乡勇。他一直以乡勇和关宁军互相轮换,出阵作战以关宁铁骑出击,防守时则换上乡勇。所以在战斗紧张的时候,关宁军甚至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四月二十一日清晨,李自成先命令吴襄去劝降吴三桂,结果吴三桂以火箭射吴襄左右人,再次示以之前与父亲划清界线之意:“父既不能为忠臣,儿又安能为孝子乎?儿与父诀,请自今日。父不早图,贼虽置父鼎俎旁以诱,三桂不顾也。”这一着和吴三桂前次当着大顺军使者的面大骂吴襄一样,还算奏效,使得李自成没有动手杀吴襄,而是把他继续看押在部队中。
今晚八点半,《范伟打天下》,RMB派送,绝不忽悠!
随后李自成亲自率大顺军主力发动进攻。双方激战半天没有胜负。到了中午,因为正好是吴三桂调回关宁铁骑吃饭休息,换上乡勇和老弱兵士虚张声势之时,加上大顺军兵力已经形成绝对优势,因此李自成一举攻破石河西防线,高第部队和乡勇们损失惨重,大部溃散。但吴军主力却因此未受到此时吴军部分主力把守着附近的四个卫城,坚守第二道防线,吴三桂本人则带部分主力和那支著名的突击队在山海关前结成大阵,居中策应,同时和大顺军的主力正面搏杀。山海关号称天下第一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关下有四座卫城,东西两个分别叫东罗、西罗,南北叫南翼、北翼,和关城主体、长城、敌楼等防御设施互相呼应,形成了一个相当完善的防御体系。《明史》说,“自成善攻,汝才善战”,李自成一旦面临战阵,就马上表现他擅长进攻战的优秀战术眼光。在突破石河防线后,面对山海关关城一带坚固的防御体系,李自成充分发挥自己总兵力占绝对优势的长处,自己率领刘宗敏等人以主力和吴三桂的关宁铁骑正面搏杀,同时猛攻西罗、北翼两城,又派出唐通直扑山海关西面三十里的一片石,准备从那里攻破长城防线,以便绕到关外从背后向吴三桂发起攻击,彻底包围吴军,并切断他们的退路。
一片石,又名九门口、九门关,在山脚下沟谷之中九个水门,《临渝县志》载:“大青河水自关外入,其水分九道而下,今名九门口”,关上建有二十多个敌楼、烽火台、战台等防御工事,在东北方向还有一个小卫城,东西向是二洞城门。一片石在关口和长城前都挖有拒马沟,形势和山海关一样险峻。明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被冠以“京东首关”之名。当日唐通部猛攻一片石,但吴三桂的关宁铁骑战斗力极强,不但防守严密,还在兵力处于劣势的情况下,派精锐缒城而下进行侧翼突击,多次击退了大顺军的进攻。二十一日下午,从北京运来的红夷大炮送到一片石,在猛烈的炮火支援下,大顺军依仗兵力优势不断发起强攻,至深夜,一片石终于被大顺军攻破,残余吴军沿长城退向山海关。唐通部队在大顺军占领一片石后,马上北出长城,开始向东运动,从一片石方绕向东面的山海关立营,向吴军发起进攻。可惜,此时他和部下在夜色中,没能发现隐藏在十五里外黑夜中的十余万清八旗军。从唐通率军攻击一片石起,吴三桂就已经知道自己有可能被包围,但却因兵力不足,陷入了苦战。关宁铁骑的战斗力在这个时候体现了出来。
吴军未遭受太大损伤,就势撤回了山海关这天战斗最激烈的是主战场边上的北翼城,曾一度被大顺军攻破。这里负责的是吴三桂部将副总兵冷允登,他记叙这天的战斗说:“亲王(吴三桂)领兵当锋,派臣守北城。奈此城逼山受敌,贼欲联络直下,故独日夜狠攻,……贼势蜂拥,竟扑边城直上,臣只率亲丁尽力堵战,正在呼吸存亡之间,急请亲王拔兵协剿”,吴三桂听说北翼被攻破,亲自率领突击队赶来增援,击退了已经攻进城内的大顺军,又守住了北翼城。(《明清史料》)
与此同时,大顺军的骑兵乘吴三桂不在,从山海关西北方向突破吴三桂本阵,大批大顺军直扑西罗城下,开始攻城。守城吴军以火炮还击,吴三桂本人因已经赶去北翼,所以派出部将赴援,在城下前后夹击大顺军,终于这一面的进攻也被吴三桂部队击退,大顺军这天“不复来战,相持竞日,遂收兵”。(《临榆县志》)东罗城则是吴军向关外撤退的唯一通路,形势也相当吃紧,“危急劳瘁,倍于两城。”但这里因为离主战场最远,所以吴军凭借炮火和火铳、弓箭等远射武器,大量杀伤大顺军,虽然守得极其辛苦,但没有出现失守的危险。当晚,吴三桂又派出了山海关当地士绅前往关外,告之多尔衮一片石失守,请他马上进军。但多尔衮却奇怪地没有进军,而是全军继续扎营休息。到四月二十二日晨,多尔衮才移营至山海关两里处的欢喜岭上,把指挥所设在岭上威远台,继续观察吴三桂和大顺军动向。
其实多尔衮虽然已经率大军抵达山海关,但他并没有完全相信吴三桂真的会向他借兵。他和吴三桂在关外生死相搏长达十多年,知道这个“小吴总兵”绝不是个善男信女,所以一路上都在担心吴三桂会不会和李自成合谋,想一举诱杀八旗军主力,并吞辽东。多尔衮抵达山海关后,曾经对英王阿济格、豫王多铎说过他的怀疑:“岂三桂知我南来,故设此诱耳?”(《明季北略》)四月二十一日晚上,李自成睡得好不好无法知道,但吴三桂是肯定没睡好,甚至可能压根没睡。
从二十一日晚上到二十二日凌晨,他先后派出了三批使者去要求多尔衮进军,路上探子往返相望于道达八次之多。据《临榆县志》载,乡绅佘一元、曹时敏、冯祥聘、吕鸣章、程印古五人被派为代表“出见摄政王于威远台,拜毕,命坐,谕云:汝等欲为故主复仇,大义可嘉,予领兵来成全其美,但昔为敌国,今为一家,我兵进关,若动人一草一颗粒,定以军法处死,汝等分谕大小居民,勿等惊慌。语毕,赐茶,免谢,各服马先回。”多尔衮虽然对他们和颜悦色,并一再保证不扰民,但却没有真的进军,连一个兵都没动。最后他派出了亲信谋士范文臣随使者回去,只提出了一个条件:要吴三桂剃发面见。
吴三桂知道这一去,就等于低了头,谈起来恐怕处处被动,因此死撑到底,二十一日晚到第二天凌晨这段时间,一直在派使者来回拉锯,而没有去见多尔衮。二十二日清晨,大顺军从山海关内外同时向吴三桂发起了进攻。吴三桂军被严严实实地全面包围,和清军的联系已经断绝。战斗开始不久,压力最大的北翼城少数吴军,估计是乡勇,突然开城出降,但旋即被吴三桂挫败。为了击退东面大顺军的进攻,吴军不顾清军就驻扎东面不远处,以大炮向东侧猛烈轰击,以至多尔衮一度误以为吴军是在向清军开火,戒意更浓。吴三桂看见这样的局面,知道如果再耗下去,必定和周遇吉一样下场,因此终于决定去见多尔衮。但面对大顺军已经形成的重重包围,他首先要突出包围圈,才能达到两里外的欢喜岭。吴三桂当即从中选出一百余人,组成了突击队,在炮火支援下,他率这支卫队突破东侧一万多大顺军的重重包围,冲进了清军大营。
多尔衮此刻还在对刚才的炮击疑惑不定。所以即使是吴三桂到了他的大营,也依然有点怀疑,质问道:“汝约我来,我来何用炮击?三桂曰:非也,闯兵围关三面甚固,又以万骑逾边墙东遏归路,故用炮击之使开,可得间道东出也”(《明季北略》)。在身边洪承畴的支持下,多尔衮终于决定出兵。然而,多尔衮知道,现在李自成兵临城下,正是逼迫吴三桂签定城下之盟的大好时机,如果此时不收服吴三桂,恐怕日后就再无如此之好的机会了。因此他坚决要求吴三桂先归顺清,剃发,他才能出兵:“然无誓盟,不可信。且闯兵众,关内兵几与闯同,必若兵亦剃发殊异之,则我兵与若俱无惮矣。”事到如今,吴三桂即使再倔强,也抵不住形势比人强,不由他不低头,无奈只得承认自己的窘境:“今兵少固然,剃发亦决胜之道也。”不过他此刻也不是全然低头,他对多尔衮还击的态度,既表明了他的无奈,也显得并不那么友好,还保留了一点豪气,对多尔衮依然隐含威胁:“然我固非怯也,徒以兵少止数千[万]。使我有[多]万骑,则内不患寇,外犹可以东制辽沈,我何用借兵于若为?”(《甲申传信录》)凭借这一点气势,吴三桂在当时局面很不利,也不知道南明政权状况的情况下,多少为明朝的残余血脉争取到了多尔衮在协议上的保障和尊重:“毋犯陵寝,访东宫及二王所在,立之南京”,不侵犯百姓,不强迫汉人剃发、穿戴清衣冠,清兵不能过黄河等等。
他和多尔衮在威远台上就双方达成的条件,“白马祭天,乌牛祭地,歃血斩衣,折箭为誓”,归顺了清,成为了清的平】XI王。无论多尔衮以后履约情况如何,至少这时,他在道德上算是给自己有了点交代。吴三桂终于剃了发,终于投降了清,终于留下了“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千古骂名。。多尔衮在吴三桂答应剃发后,大喜道:“天下入掌中矣。”当时三方的兵力状况,多尔衮大约十万余人,李自成大约十万余人,吴三桂大约五万余人。重要的是,吴三桂还掌握着山海关关城和四个卫城,他倒向那一方,那一方就将占据地理和兵力上的双重压倒性优势,足以重创甚至歼灭对方主力。李自成、刘宗敏的个人缺陷,一系列决策错误,还有大顺政权的“追赃助饷”政策和糟糕的军纪,生生把山海关轰开了一个十万人都补不了的大窟窿。山海关其实这个时候已经破了。。。多尔衮在吴三桂剃发归降后,马上下令由图赖率军攻击正在攻城的唐通部队,唐通措手不及,前面又有山海关和关宁铁骑拦路,退无可退,全军被歼,仅余一百多骑脱走。山海关的后顾之忧彻底解除。吴三桂回到关内,按约定命令全军剃发,来不及剃的用白布缠在肩膀上或者背上,以区别于大顺军。清军大将阿济格等率左翼从北水门入关,多铎等率右翼从南水门入,多尔衮自中门入,至此,清军主力已经入关。
李自成这时已经发现清军的到场。顾诚先生在《南明史》注释中说“不少史籍记载清军投入战斗以前,大顺军毫无觉察,等到发现突阵而来的是清军,立即失魂落魄地奔逃。这和当时情况不符。大顺军同吴三桂部作战时包围了山海关,吴三桂往威远台请清军参战时是‘冲’过大顺军阵地的,清军随即入关,大顺军不可能不知道。问题是获悉清军进至山海关地区,大顺军领导人已来不及檄调援军,只有凭手头兵力付之一掷了。”其实,清军的十万多大军全都驻扎在山海关两里处的欢喜岭,并没地形上的遮蔽,哪怕只凭肉眼,也无论如何都不会看不见。只是此刻的李自成还不能确定清军的动向,也不知道吴三桂已经归顺清军。不过即使知道,他除了孤注一掷外,也不可能有什么其他选择。因为在这时临阵退却,无疑结果是毁灭性的。尤其在八旗军和关宁铁骑的骑兵面前,更是如此。他也知道,如果再继续攻城的话,大顺军的伤亡太大,万一清军介入,大顺军很可能会不战自溃。因此他把部队聚集起来,在山海关前从海边到北山一字排开,准备和吴三桂以野战决胜负。此刻,他只有希望清军这次来是想观察双方实力,而不会介入战斗。。。。不过,李自成对自己的野战技法还是很自信的。
这次战斗,是山海关大战开战以来最激烈也是最残酷的,双方都表现出了极强的战力和悍不畏死的气势。吴三桂率领全部关宁铁骑列阵山海关西面,今石河西、团练部落一带。他身后的阿济格、多铎部队被关宁军遮挡起来,东边多尔衮的部队则一直延伸到海边。李自成在野战的技巧和战术上,是相当出色的。《明史》中对他的作战方式,曾作了这样的记载:“临阵,列马三万,名三堵墙。前者返顾,后者杀之。战久不胜,马兵佯则诱官兵,步卒长枪三万,击刺如飞,马兵回击,无不大胜。”这种战法,和汉尼拔的战法惊人地一致,如出一辙。但骑兵和己方其他部队距离极近的情况下在战斗中佯败诱敌,一不小心就会出现大规模的溃退,所以需要组织者具备极强的战场控制能力和很高的个人魅力。不过多年来的战斗记录证明,李自成是具备这两点的。战斗打响后,战场上“炮声如雷,矢集如雨”,吴三桂、吴国贵等为前锋,率领关宁精锐,一马当先杀进了大顺军的“三堵墙”。吴三桂和关宁军都知道成败在此一举,所以格外勇猛,来往冲杀,虽然人数上处于绝对劣势,但一开始在战斗形势上并没有处于劣势。惨烈的搏杀,自早上起一直杀到午后。李自成的“三堵墙“战法慢慢地发挥了作用,吴三桂所部因为兵力上绝对劣势,终于开始显露出败象。吴三桂的四万部队被两倍于己的十万大顺军包围在中间,虽然他左冲右突,多次冲开大顺军的包围圈,但随即又被李自成在庙岗上用旗号指挥机动部队补上缺口,因此始终无法杀出重围。
彭孙贻《流寇志》说:“自成、宗敏知边兵劲,成败决一战,驱众死斗。三桂悉锐鏖战,无不一当百。自成益驱群贼连营进,大呼,伐鼓震百里。三桂兵左右奋击,杀贼数千。贼鳞次相搏,前者死,后者复进。贼众兵寡,三面围之。自成挟太子登庙观战,关宁兵东西驰突,贼以其旗左萦而右拂之,阵数十交,围开复合。”,。。。多尔衮自开战后一直在冷眼旁观。他虽然已经进关,但依然没有仅仅因吴三桂剃了发,就彻底相信了吴三桂。剃发并不算什么,如果存心要设计讹他,就是剃个光头,估计吴三桂也不会怎么样。所以他留了一手。进关的清军大约是五万多人,还有一半部队则在山海关城内和关外驻扎守备。万一吴三桂有什么动作,他只要往山海关里一退,就安全了。不过吴三桂虽然不是什么善男信女,但毕竟他们之间打了十几年的仗,这个人的一切他太熟悉了,多少还有点把握。可对李自成,他则完全不了解,他所知道的全部来自于洪承畴的口述。多尔衮很清楚北京是个什么样的都城,他自己就曾经两次率大军攻打过北京,都是无功而返。而李自成这回轻而易举地一举拿下了北京,这对他的震动极大,他甚至在怀疑李自成会乘胜攻打辽东。所以在战前,他曾对阿济格等人疑惑道:“吾赏三围彼都,不能遽克,自成一举破之,其智勇必有大过人者。今统大众亲至,志不在小,得无乘战胜精甲,有窥辽之志乎?”
他今天一直迟迟不动手,让吴三桂先行发动攻击,实是一举数得之计。万一变生不测,吴、李二人也实力有所折扣,自己不至于全军尽墨,还可以“一以观三桂之诚伪,一以觇自成之强弱,欲坐收渔人之利。”(《明季北略》)现在,仗已经打了半天,他想要知道的,也都知道了。因此当他发现吴三桂的部队开始呈现败像时,他立刻决定全军出击,如果吴军真的被击溃,对他来说绝不是什么好事情。。。。清军终于出击了。列阵在关宁军背后的阿济格、多铎,至少拥有两万骑兵。他们从吴军西面绕出,向大顺军侧翼发起了攻击。也许历史真的由无数巧合组成的。此时在山海关地区,突然自西向东刮起了一阵狂风,一时间飞砂走石,遮天盖日——沙尘暴。大顺军处在下风,在迎面而来的风沙剧烈扑击下,连眼睛都无法睁开,更不要说战斗了,一时乱成一团纷纷后退,战斗力急剧降低,几乎处于无法还手的状态。但清军却是顺风而来,战斗力不但完全不受影响,还因顺风使得弓箭的射程大大增加。密集的箭矢犹如雨点一般落向大顺军,随后骑兵冲进了大顺军阵。瞬间,大顺军阵尾就被彻底击溃。李自成在庙岗听见西面战场突然杀声振天,转身一看,只见无数骑兵“戴缨帽如万朵红云,风卷而西”,“白标兵二队,绕出其后,如发风潮涌,所到之处,无不披靡”,他身边人急忙对他道:“此非吴兵,必东虏也。上位宜急避之。”李自成顿时跌足叹道:“三桂真挟北兵来耶!”二话不说,转身策马离开了战场。(《明季北略》、《烈皇小识》)
李自成的率先撤退,致使大顺军军中无主,失去了指挥。而战场上因清军的介入,兵力对比是十万对十万,还不算关上的五万清军。大顺军的兵力优势不但彻底消失,还转变为劣势。两万多清军骑兵和四万吴军对大顺军形成了里外夹击,加上多尔衮率领的三万多预备队适时发起总攻,大顺军全军溃散,头号大将刘宗敏身负重伤。大批大顺军部队被清、吴联军压向东面,但东面尽头是老龙头的海面,再无退路,跑到这里的大顺军沿着海边继续溃退,或被杀,或溺死,几乎全部身亡,清、吴联军一直追杀到四十里外方才收兵。李自成在这次战役中撤退的很突然,其表现极不负责。大顺军此役败得如此之惨,伤亡如此巨大,他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按说他的战场经验相当丰富,不会如此轻易就弃军逃跑。比较合理的解释是,自清军到达后,他就一直在忧虑清军的介入,但因为已经没了退却的可能,所以只能孤注一掷赌一把。因此当他发现清军真的介入了战斗,自己在兵力上已经处于绝对劣势,并且清军一出手就击溃了大顺军的侧翼,和吴军对大顺军形成夹击之势,另外他也很清楚大顺军已经连续激战两天一夜,疲惫不堪,战斗力大不如对方的生力军,所以立刻彻底失去了战胜对手的信心,话一说完便转身奔回了北京。山海关一役,李自成率领的东路大顺军损失惨重,基本丧失了再战的能力。但具体的伤亡人数,没有明确记载。只是有不少记载说此役大顺军步兵几乎被全歼,骑兵伤亡过半。这个说法似乎比较可信。骑兵速度快,撤退较为快捷,可以很快撤出战场。而大顺军步兵本已激战了两天一夜,又被刚加入的生力军——清的两万骑兵所包抄,加上吴军和多尔衮主力的合击,确实很难逃出生天。这次战役中死亡的双方士兵遗骸,甚至在三年后还依然可以看见,足见死亡人数之多。参与了这场战斗的当地乡绅佘一元在他的《石河西义冢记》记到:“暴骨盈野,三年收之未尽也。”前面提到在清军营中的朝鲜人于《藜燃室记述》中道,当天傍晚,“战场皆空,积尸相枕于旷野之间,贼从城东海边而走,为追兵所掩,溺水死者不可胜数。……翌日,九王下令军中勿侵百姓,吴三桂以下,皆剃发胡服,率数万兵与清兵一时向西。”
山海关之战,吴三桂5万,大顺10万,清军10万
大家好像都不大喜欢讨论这场战役
I am the bone of my experience吾以经验为骨 Water is my body 以水为吾身 And tomb is my blood 以坟为吾血 I have push DuNiang countless time吾曾无数次推倒度娘Never loss 从未失手Nor never satisfied 亦从未满足 With stood pain to crowds of experience吾独醉于经验之中 Yet those hands will never hold anything 故此生已无任何意义 So as I pray 所以吾祈求 Unlimited Water Works无限水制
又要为吴三桂洗白了么?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山海关猜生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