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哪些因素细节决定成败了大国崛起的成败

 现在所在的位置是: &&&&&&&&&&
《大国崛起》读后感
来源: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总队&&&&&&作者:杨际昌&&&&&& 16:49:00
&两年前,中央电视台播放了大型纪录片《大国崛起》。我自小喜欢历史,不但对中国史,对世界各国历史也很有兴趣。当时就认真观看了每一集,就感觉这是一部非常优秀并很有教育意义的好片子,想着如果有关于这部片子的文字版本,我一定会购买并珍藏。前段时间,人民出版社结集出版了《大国崛起》这本书。通过仔细阅读并认真做笔记,我感觉收获很大,并引发了诸多思考。
&这本书主要描述了自十五世纪以来五百多年的时间里,包括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等九个国家相继称霸世界,成为当时的超级强国的历史,从政治、经济、思想、宗教、艺术、军事、外交等多个角度分析大国兴衰的成败得失。几百年来,历史的尘烟逐渐消散,但为什么葡萄牙、荷兰这些无论面积、还是人口都不及中国一个省的国家能成为历史上的殖民大国,又为什么昔日的大国都仅能维持百年左右的霸权?这些不同篇章的文字和片段留给我的是深深的震撼。
&位于欧洲伊比利亚半岛西南部的葡萄牙,十五世纪时还是不到100万人口的小国,当初仅仅是为了获取香料这个简单的愿望,却开创了真正意义上的大航海时代。十五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当年,在恩里克王子指挥下,葡萄牙一批杰出的航海家们进行航海冒险,开辟了从大西洋往南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的航线。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更是人类历史上的空前壮举。当麦哲伦完成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后,原先割裂的世界终于由地理大发现连接成一个完整的世界,世界性大国也就此诞生。从葡萄牙的崛起我们可以看到,国家的昌盛并不是以人口、面积来衡量的。葡萄牙人用自己的勇气和不屈的傲气向全世界证明了他们的力量不可小觑。
&回顾五百多年来各世界大国发展的历程,思考九个大国崛起的关键因素,其中都离不开重视科学和教育。尤其是位于欧洲中部的德国,历来重视教育和人才的培养。德意志民族诞生了黑格尔、康德、马克思、贝多芬、歌德等思想界和艺术界的伟人。在这个教育普及的国家中仅柏林洪堡大学就有29位科学家加冕过诺贝尔奖。难怪德军总参谋长毛奇早就自豪的说过:“德国的胜利早已在小学生的讲台上决定了!”精心培育下一代是历届德国政府的重要任务,人类不断延续、永不熄灭的香火,是国家精神传递的骨干,德国正是依此换来了国家的强大。
&到了二十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给德意志民族带来了重大创伤。但二战后德国人能认真反思历史,勇于悔过,从而得到了全世界的原谅与支持。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集中营纪念地长跪忏悔,真实地展示了这样的精神,也打动了世界各地爱好和平的人民。“跪下去的是勃兰特,站起来的是德国”。这样的总统,才能永垂史册,这样的国家,才能熠熠生辉。
&二战后德国迅速崛起,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创造了高度的物质财富和社会文明。德国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一大批杰出的各方面的优秀人才,尤其是工程技术领域,这也奠定了德国现代工业的基础。今天,德国生产的汽车、电子通讯产品等遍及全球,世界各国的青年学子都喜欢到德国留学。德意志民族实现了再次的崛起,其文明和发展令人叹服!
&书中让我强烈震撼的还在于几百年以来,西方主要大国的强盛无不是在历史发展的重要关头选择了适合本国特点的发展道路,建立起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经济制度。放眼欧美大国,无论是伊比利亚半岛的葡萄牙和西班牙通过海洋冒险成就的海洋霸权,抑或荷兰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创立的商业帝国,还是率先发起工业革命推动自由贸易成就的大不列颠“日不落”帝国,以及法、德两国的随后兴起等。这些强国的崛起无一不是通过制度改革和体制创新实现的,英国君主立宪制、法国大革命、美国南北战争、独立宣言和三权分立、德国俾斯麦的改革等等无不如此。而位于大西洋彼岸的美国的崛起、日本和俄罗斯的后发制人,除了自觉的赶超意识,也都曾经历了制度转型的阵痛。所以,国家的强弱、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主要看政治上是否具有进步性。
&说起制度改革,与我们一衣带水的日本,可能更有启发意义。熟悉近代史的人都应记得,十九世纪中叶,中国和日本分别经历了两次革新运动,日本经历了明治维新,中国经历了洋务运动。其后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到十九世纪末,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当时,满清政府倾全国之力打造的北洋水师在这场战争中几乎全军覆没,也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很多,但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在于,日本当年的明治维新是进行了比较彻底的制度改革,建立了君主立宪制,从而推动了经济、社会、军事等多方面的迅猛发展,而中国当时进行的洋务运动只是兴办了一些军工企业,根本没有触及阻碍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腐朽的封建制度。主导洋务运动的也多是当时的一些封建官僚,这也注定了这场运动不可能救中国,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事实上,为了学习西方进步国家,中日甲午战争几年后进行的百日维新运动,由于受到封建顽固势力的极力阻挠,昙花一现般地也失败了,中国再次失去了革新、发展的机会。
&今天,中国共产党人选择了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改革开放真正解放了生产力,真正改变了中国积贫积弱的落后面貌,改善了人民的生活,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三十年来,中国创造了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奇迹,令世界刮目相看。改革是一场影响深远的革命,它再次验证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个论断。
&这本书同样给我震撼的还有几百年来大国的开放视野。打开国门向发达国家学习,无疑是后发国家走上强盛之路的重要一环。我不禁想到了我们中国几百年来的闭关锁国的政策,真是让人觉得可悲。早在十七世纪中叶到十八世纪中叶的一百多年时间里,西方列强逐渐完成工业革命的同时,我们中国却陶醉在所谓的“康乾盛世”之中。当年,乾隆皇帝在接见英国使节时还闹出了不少笑话。中国的封建统治者沉浸在泱泱大国的梦幻之中,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外面的世界多么精彩,终于到1840年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响起,英法联军凭着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大门,当时昏庸的道光皇帝甚至还不知道英国在那里。之后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华民族受尽了屈辱。落后就要挨打,在今天落后甚至要被开除球籍。古往今来,弱国无外交,连生存的权利都有可能被剥夺。
&今天,我们中国政府果断选择了打开国门、对外开放的政策,虚心学习人类一切文明的优秀成果,学习世界上一切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先进的管理,大胆引进外资、鼓励出口创汇等。尤其是创办经济特区,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前沿。近三十年来的实践也证明,以深圳为代表的中国经济特区获得了巨大成功,也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看完了《大国崛起》这本书,思绪却难以平息。今天,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方兴未艾。我们中国也站在了新的起点,但读懂几百年来几个大国的兴衰起伏,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九个大国在过去近两百年间和中国都发生过直面接触,还有一些不堪回首的痛苦记忆。但是历史的潮流毕竟浩荡向前。今天的世界是开放包容的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滚滚向前。中国要实现民族复兴和大国崛起首当其冲地要融入这个世界。改革开放、制度创新、科学发展、和谐社会等理念都为中国在新世纪的发展注入了鲜活的力量。这些既是中国从既往强国的兴盛中总结的经验,也是从某些强国的衰落中汲取的教训。
&聆听历史是一种伟大的智慧,回望大国风云,让历史照亮我们未来的行程。五百多年前,人类通过海洋搭建起真正的世界舞台,大小强弱的国家都在这个舞台上表演了自己的角色。五百年后,随着登月计划的完成,人类又把这个舞台延伸到了遥远的太空。从地球仰望天空,是那样地遥远清澄。今天的这个舞台,到底是人类和平与发展的温床,还是未来大国竞争的疆场?或许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已经放弃陈旧的思维模式和全球对峙时代的种种偏见;或许,在未来五百年,乃至更长的时间里,世界的发展仍将经受各种考验。但需要指出的是,近代以来中国虽受尽了列强的蹂躏和种种磨难,今天中国的崛起却走的是和平发展的道路,中国不称霸也永远不会侵略、威胁别的民族。二十一世纪的世界潮流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建立永久和平、各国家各民族平等和睦相处、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将是人类共同追求的方向!
版权所有: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总队&&|&&&&|&& 
地址:广州市东风中路483号粤财大厦26楼&&|&&邮政编码:510045&究竟哪些因素决定了大国崛起的成败?
我的图书馆
究竟哪些因素决定了大国崛起的成败?
大国崛起,永恒的话题。亦是坐观君感兴趣的话题。我之前推送过的不少文章都是有关这个话题的。回顾历史,许多国家都对大国霸主地位孜孜以求,但没有谁能永保霸主地位。大国潮起潮落,背后究竟是哪些因素在起作用?这方面的研究不可谓不多,各有各的观点。今天,坐观君(ID:china_2049)来给大家分享一篇最新的研究成果。从多个方面对大国崛起成败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分析。我觉得,这些因素不仅是对国家,相信对公司、企业和组织,乃至个人都会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来源: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ID:cdrf_news)特别说明:该文是2015年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的研究成果。课题组成员包括: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李强教授,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赵磊教授,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张斌,国务院研究室处长王卓明,总装备部大校王强,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西亚非洲中心副主任张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研究学院研究员邢来顺,北京外国语大学日本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周维宏。报告由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方晋、俞建拖、郝景芳执笔完成。一、崛起失败的经济因素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总是与其经济实力成正比。近代取得世界霸主地位的大国(英国、美国)在经济规模和生产力水平方面均达到世界领先。德国、日本、苏联等挑战霸权失败的国家,经济规模和生产力水平都和霸权国有较大差距。历史上,大国崛起失败直接的经济原因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1、没有与时俱进地塑造经济核心竞争力,难以再长期可持续地提升生产力。一些曾经领先的传统海洋大国在经济上被赶超甚至被边缘化。在大航海时代,经济的核心竞争力是开拓新的殖民地和市场、海上的航线。但是在18世纪工业革命以后,科学技术、商业模式创新成为新的核心竞争力。英国抓住了这一先机,取代了传统葡、西、荷三个传统海洋大国的地位。2、未能充分解放和动员能够适应新时代生产方式的人力资源。一战前的德国和俄罗斯、二战前的日本在现代化过程中,保守落后阶层实际上起了主导作用,使得技术和生产方式变革的收益更多地为保守落后阶层所获取,新兴的资产阶级则在很大程度上被排斥在外,广大农民或农奴则依旧被束缚在土地上并受到严重的盘剥。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计划和指令配置资源的方式,尽管在一些领域和特定时段显示出强大的动员能力和高效率,但是在更广泛层面上抑制了个人和企业的自主性和创新。&3、资源的错配和经济结构的扭曲。一个国家如果未能处理好资源在财富创造与扩军备战之间的平衡,很容易招致衰落和失败的命运。历史上的荷兰、法国、德国、日本以及苏联都曾在军备扩张中投入太多资源,挤占了创造财富的经济资源。此外,经济结构的严重畸形也导致经济失去可持续性,使得经济中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短缺并存,削弱了国家长期竞争的基础。苏联经济就是突出的例子。&4、后发国家的追随惯性。相对于英法等老牌强国,德国、日本、俄罗斯/苏联等国家都属于后发和赶超国家。这些国家在低起点的基础上,通过技术上低风险的模仿往往可以获得超常的增长。长期的追随惯性使得后发国家忽略了技术积累和创新,无法适应从追随者到领先者的身份转换,以及由此而来的巨大创新风险。&5、没有充分利用好自身的规模和速度优势。从历史上看,国家冲突最容易发生在霸权国和挑战国实力相近的时候。后发大国在成长初期,往往能够获得较快的增长速度。此时,后发国家如果不能利用人口和资源的规模优势实现对既有霸权国的经济总量的快速超越和摆脱,反而因为国内的乐观自大情绪而膨胀,就容易被霸权国的挑衅所牵引而背离发展的主线。两次大战前的德国是典型的例子。在直接的经济原因背后,制度原因更加关键,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尤其值得重视:第一,缺乏鼓励创新和生产力发展的基础性制度。英国能够抓住工业革命的先机并非偶然,这与其在产权、专利、贸易以及司法等方面的基础性市场制度有密切关系。相反,一些传统海洋大国的衰落以及一些新兴大国缺乏相关的基础性制度,因而不能激励资源向具有更高生产率的部门配置。&第二,对国家主导体制的依赖。后发国家由于初始条件不利,在发展初期通常需要过度依赖行政主导发展经济,这是必要且必然的选择。这样一种国家主导的体制一旦形成惯性,就容易挤出社会和市场的发展空间,难以建立起能激励普遍、持久的创新的机制,也不能形成合理的创新成本分担机制。加上大众动员机制,决策失败的风险与后果被加倍放大。二、崛起失败的社会因素一个社会群体的结构、行为及互动关系会对一个国家经济、政治乃至外交、军事等各方面产生影响。从社会角度看大国崛起失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值得引起重视:首先,落后的阶级在社会中占据主导力量,抑制了新兴阶级和阶层的崛起。一战前的德国、俄罗斯,以及大革命前的法国,地主阶级和权贵阶层在社会中扮演了主导力量,他们或是拒斥建立统一的市场和工业化,或是在工业化和市场化过程中利用特权过度地攫取利益和压榨新兴的资产阶级和劳工,因而抑制了新兴阶级的崛起、经济的发展以及政治的民主化。&其次,社会两极分化严重,中产阶级疲弱,催生极端势力。一战后,德国战败,在不平等的凡尔赛条约下,协约国向德国无度索取战败赔偿,导致德国在20世纪20年代经历了恶性通货膨胀,使得中产阶级普遍破产,为纳粹的社会动员准备了党员骨干。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军队成为社会中相对民主、高效和更注重业绩考核的部门,由于经济结构的畸形导致城市和工业部门就业吸纳能力有限,大量农村的无地青年加入军队谋求凭战功改变命运,构成日本军队屡屡“下克上”的社会原因,助燃了军国主义。&第三,没有处理好多民族社会的国家认同问题。一战战败后的奥匈帝国和冷战失败后的苏联都走向了解体,其共同的问题在于没能有效解决国内民族的国家认同。这两个国家中都有独立、稳定且规模(力量)较大的民族聚居区,不同民族之间语言互不相同,文化上也缺乏互动交融。此外,因为地理区位造成的发展差距很容易在形式上表现为“民族分层”,构建国家认同就更加困难。一旦维系各民族统一的纽带被削弱,国家就很容易走向解体。&第四,国家权力过分膨胀,过多地入侵社会领域甚至消除了与社会的界限,反过来损害了国家的自主性。一旦国家权力无限扩大,导致国家与社会二合为一,国家就难言有自主性和独立性。国家政治也会因此受到宗教因素(如哈布斯堡王朝)、特定种族(纳粹德国)、特定党派和意识形态(如苏联)的捆绑,背离了国家意志与利益。社会过于弱小还有一重副作用,即在强势国家的背景下,社会容易被动地动员,因而无法对国家的错误行为进行纠正,从而使错误决策的后果被放大,造成巨大的政治代价。三、崛起失败的政治因素对大国崛起失败的政治因素的考察侧重于一个国家的政治权力结构以及权力的运用,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训:第一,脆弱的顶层权力结构。德国、日本选择以战争手段挑战世界秩序,与其国内脆弱的政治结构,特别是脆弱的顶层权力结构密切相关。德意志帝国有皇帝、帝国宰相、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这四大权力支柱,但实际上是皇帝与宰相的双头体制。俾斯麦本人的政治才能,加上德皇威廉一世的支持,双头体制能够成功运行。但是威廉二世继位后,由于皇帝和宰相的冲突,这一制度失效,皇帝的个人野心膨胀使德国在一战中葬送崛起成果。日本的宪政架构缺陷更明显。明治维新的实质推动者是带有军事封建集团性质的藩士,这就使得政治架构中军部拥有超然的地位。没有军部的首肯政府无法组阁,中央政府也一直无法清除藩士力量极端思想的影响,日本走上军国主义扩张道路几乎无可避免。 &第二,政权依靠落后力量。在普鲁士统一德国后,代表落后农业资本主义的容克贵族地主控制了议会的主要议席,操控德国的经济与外交政策为自己的利益服务。例如农产品保护政策,导致新兴的工业发展困难。俄国沙皇政权的主要依靠力量也是大地主和军事贵族,导致其资本主义带有高度落后、保守的封建特征。&第三,政治架构缺乏包容性,精英吸纳机制狭隘,利益表达与协商机制缺失,从而损害了国家的能力和活力。政治体系吸纳精英的渠道越狭隘,政权依靠力量就越趋于保守,新兴阶级的精英就更加难于进入体制,形成恶性循环。这使得国家对新兴阶级、利益集团以及民众诉求的协调能力、政治整合能力越弱。国家无法有效代表各阶层的利益,一旦遭遇重大危机,被排斥在体制外的新兴精英阶层和下层民众的不满会迅速爆发,威胁国家的稳定。&第四,民族政策失效失败,各民族在政治上的分割分裂,埋下国家解体的祸患。奥匈帝国就曾以政治和制度固化了民族之间的隔阂,造成国家权力实质上的分割化。奥匈帝国境内民族数量繁多,一直用旧式宫廷政治中的赎买方式来替代平等的民族政策,严重影响了政府与军队权威的贯彻执行。四、大国崛起失败的外交因素大国崛起是一种国际体系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通过外交妥善处理好与其他大国的关系,大国崛起失败在外交方面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缺乏前瞻性的国际体系构想,价值观表述缺乏合法性基础。历史上,成功崛起的大国都把握甚至引领了当时的历史潮流,建立了与自身实力相符、且能够得到较广泛支持的规则体系和价值观。荷兰开启了新的更加开放和广泛的全球联系;英国推动了现代宪政制度、国家财政制度、自由贸易体系等的创建;美国拓展了自由贸易体系,提出了以人类自由为主体的价值观阐述。相反,德国和日本对国际体系的构想更多地关注了当时国际丛林的黑暗一面,将正在走下坡路的殖民主义和领土扩张作为仍将长期持续的世界潮流,进而错误地发动战争以追求“阳光下的地带”/“生存空间”、和“大东亚共荣”。德、日这些国际体系构想和价值诉求,不论在价值观上还是实际利益上,都无法得到广泛的认同,因而从根本上缺乏合法性基础。&第二,外交战略上缺乏耐心与定力,急于挑战既有霸权,陷入战略上的冒进与冒险。德国在19世纪70年代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并抓住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契机。在错误的国际体系性质认定和价值观下,这种实力的迅猛增长成为了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的助燃剂。整个社会从上到下都弥漫着一种的激昂情绪,产生对自身的过高定位以及对自身影响力的过高预期,急于在改变世界格局上有所作为。外交战略耐心缺失的表现,一是在外交战略上抛弃了能够为本国实力巩固赢取时间的均势策略,表现得更富有侵略性,忽视了国际形象的塑造,导致了外交孤立;二是面对既有霸权国的诱导性挑衅缺乏警惕和审慎。一旦战争爆发,对本国与对手的实力对比缺乏系统的评估和理性认识,军事和外交战略制定过于理想化,从而不可避免地招致失败。&第三,结盟上的战略性失误,轻率地弃置已积累的外交资源,使国家过早地陷入战争风险并屡屡受盟友的拖累。在威廉二世时期,德国在向英国伸出橄榄枝的同时,又毫无节制地推行以争夺世界霸权为目标的世界政策,最终导致英德关系的破裂。不仅如此,德国没有意识到与奥匈帝国的结盟延长了其风险链条和战争的易感性,最终被动地卷入战争并以战败告终。在二战中,德国重蹈覆辙,在与英国的战争未结束的情况下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对苏联开战,再次陷入东西两线同时开展的局面。还因为与意大利的结盟被拖入北非战线,影响了其在欧洲的战局。五、崛起失败的军事因素军事实力的增长及其有效运用是大国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军事因素在大国崛起进程中的作用,需要辩证看待:一方面,国防力量的提升和军事手段的运用对国家统一、国家利益的维护和拓展、民族意识的形成有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对军事手段的迷信和滥用,使其凌驾于国家经济、政治正常的发展之上,则往往是导致大国崛起失败的重要原因。&从日本、德国、苏联等国的崛起失败案例来看,军事方面有几个教训值得注意:第一,落后和错误的安全观往往是导致崛起大国军备扩张、引发冲突的重要诱因。德国和日本国土狭小缺乏纵深和资源,俄罗斯(前苏联)缺少不冻港,这些地缘政治的突出短板导致这些国家长期缺乏安全感,诱发这些国家加强军备,甚至以攻为守争取主动,带来一系列连锁的反应乃至军事冲突,反而失去了和平发展的良机。但实际上,“国家安全”是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因素平衡的结果,而不单一取决于军事。&第二,片面追求军事胜利并被短暂胜利所带来的利益所诱惑,偏离国家长期的战略目标和根本利益。军事斗争是维护国家现实利益的手段之一,军事上的胜利是“手段”而非目的,其功能和实际作用有限。九一八事变中的日本以及二战之初的德国,都从军事上的冒险中获得了巨大利益。尽管当时国内一些人士反对进一步扩大战争,守住既得利益,然而初期军事冒险所带来的利益如此巨大,使得政界军界主流的贪欲不断被刺激扩大,超出资源支撑能力,最终走向彻底的失败。第三,片面追求军事效益,造成外交和道义上的消极后果。无所顾忌地滥用军事手段,付出外交和道义方面的代价,常常使军事胜利变得得不偿失。德国作为一次大战的发动者和“侵略者”,被置于国际法与道义的审判席。后来又发动无限制潜艇战,将美国推入对立阵营,最终陷入被动和孤立。&第四,过于突出军事斗争要求,使国家的发展道路偏离了正常轨道,扭曲了经济结构。当后发国家试图以超水平军备与先发国家对抗,就需要把国民收入较大比例投入军备生产,忽视甚至压抑民用部门发展。及至战时,经济结构正常的国家以民用部门作为税收来源,刺激军事工业发展;经济结构扭曲的国家将军事储备消耗殆尽,不断压榨农业和一般工业部门,使得经济枯竭。二战至最后阶段,德国为了军事支出不断压榨一般经济部门,以致引起反战情绪和经济溃败。冷战时期苏联将过多资源分配于军备竞赛。国民收入的15%以上用于军事消耗,致使国民经济失去持久增长基础。第五,强化了专制集权,扭曲了政治制度。当国家在其政治生活中赋予军事因素以过大权重时,军事上的集权要求就可能反作用于政治体制,促使政治体制走向专制,甚至使军事凌驾于政治之上。德意志第二帝国和明治维新后的日本,都施行了形式上的普选制和代议制。然而,由于军事因素在帝国前期崛起过程中的突出作用,军队地位被过度抬高,形成了军队与政府平行的运行机制。中央政府和议会对军队约束力的缺失,使国家难以对国防建设、社会动员以及运用军事手段等重大政治问题实施有效把控,成为政体上的重大漏洞,国家战略和对外政策也因此无法实现协调同步。&第六,纵容军国主义,扭曲了意识形态。由于崛起中的社会对实现国家富强的急功近利心态,历史遗留的屈辱感,以及既有霸权主导下的不公正国际环境对民众心理的刺激等因素,社会情绪极易走向偏执。军国主义主张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军事化,并将侵略扩张作为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正迎合了这种偏执的社会情绪。当大国处于社会变革尚未完成,社会分配、公民权益和政治民主等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的历史阶段,统治集团往往对军国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持纵容和利用态度,并倾向于将外部斗争和对外扩张作为转嫁内部矛盾的重要途径。但民众(也包括社会精英)情绪一旦被军国主义点燃,就很可能朝着超出理性控制的方向发展,构成国家战略决策偏差的重要社会心理基础。六、崛起失败的文化因素文化是一个社会或群体所共享的价值、观念、知识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文化作为一种隐性制度,既塑造着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面貌,又深受这些因素的影响。&从文化角度看大国崛起失败,有几个方面的教训值得注意:第一,落后的文化禁锢了经济发展的空间。封建文化强化了社会结构中的等级和秩序,使得经济缺乏包容性,无法吸收和容纳创新,导致国家失去发展活力。此外,意识形态对抗使得国家偏离正常轨道,导致国家陷入旷日之久的战争和对抗中,挤占了发展的资源,损害了经济可持续性的基础。&第二,从政治层面看,落后的文化也使政治体系失去了包容性和自我完善能力。在纳粹德国和日本,仍保留着浓厚封建传统和等级观念,对领袖的绝对服从内化为社会的价值观。在重大军事外交决策中,尤其依赖于领袖的才能以及运用理智折樽冲俎。对于领袖所犯的错误,即使被意识到也少有人能够指出并且予以纠正。尚武的文化传统演变为军国主义,和极端的民族主义思潮相结合,成为驱动德国和日本走上对外军事扩张的重要因素。&第三,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融合缺乏长期、系统的战略,文化现代化动员不充分,阻碍了社会的现代化。德意志第二帝国、沙皇俄罗斯、明治维新后的日本,都有在最高层自上而下推动的文化“西化”(现代化)过程。但是这些依赖少数领袖开明意识推动的西化,在内容上是选择性和功利性的,而且在方法上也急于求成,缺乏长期性和系统性。因此,在这些国家均没有妥善处理好外来文化与本国文化的有机融合问题。主张文化开放的势力与主张本土优越论的势力的对抗,导致现代意识在许多核心的领域难以注入,留下了激进民族主义和极端思潮的温床。此外,文化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缺失,也导致了社会迫害,损害了国家的形象和政权的合法性,加剧了国家的人才外流。竞争对手国家则采取了相对包容性的文化政策,延揽了大量的人才,促进了本国的发展。坐观君:以上就是决定大国崛起成败的六大因素。现在,我们需要思考的最关键问题是,当今的中国正处于崛起进程之中,但中国的崛起背后有一般的规律,更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以上有哪些经验需要借鉴?又有哪些教训必须汲取?想打赏?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细节决定成败读后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