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到底开不开战做市场营销到底有什么不同

创客在中美生长,有哪些不同的气候土壤?
作者:陆乐
创客做的是硬件,拼的是软件和服务。这对中美创客来说都是一样的。
关键字:创客
中美创客的物质基础
美国创客的物质基础好。在美国,一个人工作,可以养活一家人。很多创客没有衣食之忧,可以专心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在深圳,我认识的很多人即使当上了小工厂的老板,都是被生活压力压迫着往前走。来深圳的买手们都特别精,最关心的就是报价。如果一个东西最后只能挣五毛钱,你做不做?做也是死,不做也是死,虽然你加工的是高科技产品,但实质上和做外贸加工的缝纫女工没什么差别。
在物质环境的压力下,大家都是直接盯着经济利益。我在深圳的科技界做了十几年,每天两部手机响个不停。半夜十二点看完一家工厂,凌晨两点再去下一家。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静下心来想做点自己的硬件。到了美国后,手机不响了,我才能安静下来,想想自己真正想做的产品是什么。
中美创客的商业环境
总体来说,美国的商业环境成熟很多,消费者也很理性。美国消费者愿意为好东西付合理的高价。如果换了国内的消费者,首先考虑的是价格,总是希望你比别家低,然后看功能有多全,即使是他完全用不上的那些花里胡哨的功能,他也希望越多越好。最后为了迎合消费者,大家只好打价格战。
中美创客的资源优势
前几年,我在硅谷还碰不到太多做硬件创业的人。这两年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来创业的中国人越来越多,配套的投资机构、孵化机构也越来越多,讲座活动几乎每个周末都有。我也认识不少做创客的美国人,他们的东西设计出来,大批量的还是要送到深圳去做。中国创客如果有这方面的经验或资源,就会有很大的优势。深圳有两万多家大厂小厂,美国人过去,怎么知道哪家可以做他们的东西,哪家的质量最高?比如我知道在Kickstarter 上很火的一款产品,视频做得很漂亮,众筹拿了很多钱,但是东西一拖再拖,就黄了,没办法啊,因为他们在深圳找了一家行业内口碑一般的厂,开始说得好好的,但是到了时间就是出不来货。
创客做的是硬件,拼的是软件和服务
创客如果想把自己的产品商业化,要考虑的方面太多了,刚毕业的学生做创客,有很大的风险。前面提到的生产环节是一部分,前期的市场调查也是,不是你一拍脑门有了idea 就可以的。比如我们做一款和苹果笔记本电脑有关的设备,要去调研美国市场上现在有哪几款,价格如何,消费者满意程度如何,然后我们把自己的东西设计得比苹果门店里卖的第三方类似设备还要漂亮,价格定得和它差不多。东西卖出来,软件还要跟上,给用户提供不同平台的APP 应用,后台追踪用户的使用习惯,及时改进软件,提高用户体验。最后,创客做的是硬件,拼的是软件和服务。这对中美创客来说都是一样的。
&联合创始人
Nonda 公司联合创始人,位于硅谷Palo Alto,设计的多款智能硬件在kickstarter 等平台众筹。曾在深
圳硬件行业从业多年。
关于复旦商业知识(FBK)
复旦商业知识(Fudan Business Knowledge,简称FBK)是传播与分享创新型知识产品的综合媒体平台,由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商业知识发展与传播中心创建。
以“思维构架未来”为核心理念,依托复旦大学丰厚的学术底蕴,FBK致力于通过其原创报道和整合资讯服务,深入解读当下商业热点,转化学者研究成果,与商业菁英和社会公众分享国际国内先进的管理思想与实践经验,发现中国本土商业新生力量;同时亦重视社会责任意识与人文修养的全面提升。
FBK旗下平台包括:FBK在线(bk.)中、英文频道,iFBK移动互联平台,FBK TV节目及衍生出版物,《管理视野》杂志,“复理学堂”以及复旦管理案例库等。
其中,iFBK微平台囊括安卓及iPhone/iPad 应用、微博、微信公众账号等多种传播方式,针对移动用户量身设计精品内容,带来革新性的阅读体验。
《管理视野》杂志是新一代的商业管理读本,由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和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IACMR)联袂出品,秉持“管理推动中国进步”的理念,促进管理思想与实践对话,致力于成为中国管理学界及商界的思想源动力。
复理学堂是一个在线学习平台,包括对学生和校友开放的预备课程、第二课堂等,以及为企业人群定制的移动学习课程。
关于商业知识发展与传播中心(KDCC)
商业知识发展与传播中心(Business Knowledge Development and Communication Center,简称KDCC),是创新型的综合性知识产品研发、出品与传播机构,由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于2010年创立。
KDCC以“传播管理思想、分享实践智慧”为宗旨,致力于成为学院、企业及社会各界人士的沟通桥梁,联结并吸纳社会各界最优势资源,促进前沿管理理念与当下商业实践的对接与融通,并成为社会公众分享商业思想与企业经营智慧的终身学习平台。
KDCC分享资源:
复旦商业知识(FBK)平台:无边界的网络商学院、随时随地的在线学习;
案例开发与研究:以发展中国本土化案例和促进中外商学院案例教学与科研交流为愿景,提供案例线索、资金支持、数据协助、版权推广管理等案例开发服务,同时为本土企业的成长及海外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发展提供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借鉴。
FBK学术顾问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国际经营、跨国公司管理(战略、营销)、企业集团、国际商务管理、大公司变革、集团的管理和控制以及欧洲企业研究。对管理学与经济学、社会学交叉的一些跨学科问题也有较大的兴趣。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主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营销渠道、组织间营销、市场营销理论,及中国企业营销战略。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管理科学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供应链管理、商业模式,及服务管理。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财务金融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司金融、金融市场,及金融机构。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产业经济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司治理、产业组织、产业政策,及战略管理。
主任: 于保平
复旦商业知识主编: 程亚婷
课程开发总监: 王颖颖
运营与推广总监: 陈颖燕
编辑: 潘琦 黄漪 黄颖 宋旸
案例研究员: 陈扬波 杨华颖
视觉设计: 戴云
行政: 马晓楠
欢迎关注FBK - 复旦商业知识
官方网址:
官方微博:(新浪)
官方微信:公众号“复旦商业知识“
上海市国顺路670号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李达三楼615室
新浪微博:/fudankdcc
腾讯微博:/kdcc_fudan
Email:caseinst@
读者服务:
Email:bkservice@
Email:bk@
学术合作:
合作伙伴:
媒体伙伴:
商业评论网 世界经理人网
友情链接:
复旦商业知识在线网站(包括移动终端)的所有内容,包括视频、文章、图片等均由复旦商业知识在线www.bk.拥有版权或由内容合作伙伴授权提供,未经复旦商业知识在线书面许可,对于复旦商业知识在线拥有版权和/或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包括博客及个人空间)不得复制、转载、摘编或在复旦商业知识在线所属的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一经发现,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复旦商业知识在线社区,以及评论问答的内容(包括文章、问题及问题回答等各种形式的内容)版权由内容发布者所有,未经内容发布者许可,对于发布者拥有版权和/或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包括博客及个人空间)不得复制、转载、摘编或在复旦商业知识在线所属的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
复旦商业知识在线严禁内容提供者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在复旦商业知识在线评论或社区中发布了他人拥有版权或其他知识产权的内容,严禁一切侵犯他人的版权或知识产权的行为。
凡复旦商业知识在线、社区或移动终端内容中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已经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或获得书面授权的第三方,在引用、下载或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复旦商业知识在线BK.(XX频道)”字样,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站内容中涉及复旦管院内外专家学者人物的观点和著作,引用、下载或转载中如有使用需做出和本网站一致的标注,不得随意隐匿、修改。
3. 本网站以下内容亦不可任意转载:
a. 本网所指向的非本网内容的相关链接内容;
b. 已作出不得转载或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声明的内容;
未由本网署名或本网引用、转载的他人作品等非本网版权内容;
本网中特有的图形、标志、页面风格、编排方式、程序等;
本网中必须具有特别授权或具有注册用户资格方可知晓的内容;
f. 其他法律不允许或本网认为不适合转载的内容。
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必须是以知识性或资料性公共免费信息为使用目的的合理、善意引用,不得对本网站内容原意进行曲解、修改,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5. 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不得进行如下活动:
a. 损害本网或他人利益;
b. 任何违法行为;
c. 任何可能破坏公秩良俗的行为;
d. 擅自同意他人继续转载、引用本网内容。
转载或引用本网中的专家学者及其他署名文章,请按规定或咨询协商向作者支付稿酬。
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
对不遵守本声明或其他违法、恶意使用本网站内容者,本网站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特写|热点观察|学术发现|产业|人文|TV
声音|政经|管理|创业|职场|专栏
战略与变革|领导力与组织|市场营销|信息系统|运营|金融/投资|公司治理
科技/创新|零售/流通|时尚/创意|旅游/会展|金融/地产|制造业|可持续|研究报告
读书|管理人生|文化|生活方式
专访|圆桌|公开课
官方网址:
官方微博: (新浪)
官方微信:复旦商业知识(账号BKfudan)
付费会员服务
请输入真实Email下载《管理视野》:
此下载服务仅供付费会员个人研究,本刊保留所有版权,文字和图片未经版权方书面批准,不得以任何方式转发或使用。
上海市国顺路670号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李达三楼615室
新浪微博:/fudankdcc
腾讯微博:/kdcc_fudan
Email:bkservice@
Email:bk@最多3个标签,单个限12个字符内,用','或空格分隔
最多3个标签,单个限12个字符内,用','或空格分隔
字号: T | T
导读:目前国内百货企业采用的“O2O”模式,无论从运营重点还是概念本身,都比较具有中国特色。而在美国,类似的运营模式,通常采用的概念是“全渠道零售(omnichannel)”。尽管字眼上有所差异,但从运营层面来看,二者没无本质差别。
目前国内百货企业采用的“O2O”模式,无论从运营重点还是概念本身,都比较具有中国特色。而在美国,类似的运营模式,通常采用的概念是“全渠道零售(omnichannel)”。尽管字眼上有所差异,但从运营层面来看,二者没无本质差别。国内O2O运营都怎么玩?目前国内已经有不少百货企业开始了“O2O”实验,从这些案例中大致上可以总结出两个特点:第一,基本上依赖于阿里或者腾讯的产品(目前还不能称为解决方案),核心是以客流导入为主要目标的场景和业务设定。包含的运营内容通常为:优惠、导流、移动支付、会员及管理,后期会延伸到CRM管理、数据分析、会员精准管理,但仍然注重于市场营销层面;第二,所有的案例中提到的核心O2O体验,在应用场景方面都依赖于平台化的产品,在自然和常识性的体验设计方面有局限性。为了进一步理解这些特点,可以来看看国内百货典型的两个应用场景:场景之一:以移动支付产品为核心的业务设计。这个场景通常是由移动支付企业提供一个优惠或者返利的补贴,商家提供一些商品和运营环节的支持,双方共同进行营销和宣传。当顾客在实体店铺内决定购买某一商 品后,将拿着导购手开的交款小票到收银台,在支付时选择某种移动支付。当然做的好一点的可以在专柜支付,但国内百货主流模式为联营,为了控制“跑单”,基本上都是统一收银。这里最大的问题就是并没有明显提高业务效率,当优惠和活动结束以后,因为不是自然和常识性的体验设计,往往很难持续。场景之二:虚拟商品墙二维码购买业务设计这是一个相对闭环的业务设计,实体店铺将一些促销力度比较大的商品组合后放在虚拟墙上,并生成二维码。顾客在扫二维码,完成移动支付(这个场景下移动支付就是符合常识性的环节)后,需要选择自提或者快递。如果选择自提,则要到专柜出示已经支付的凭证提货。这种方式的麻烦在于:专柜如何验证?这必然需要在专柜配备移动终端或者固定终端设备,以及相应的后台系统。也可以安排在客服统一提货,或者把这些促销商品集 中在一个特定的柜台,但这个运营细节的成本和业务流畅性都不是很理想。如果选择快递,这个场景变得很有意思:为什么不通过网上商城购物?而是跑到实体店来 折腾这么一下。更主要的问题在于这个购物场景的设定,不符合消费者在实体店的消费习惯和真实需要。同时,用于推广的商品只是在搞活动的时候才推出,难以形 成持续业务。而如果百货企业把这些促销商品持续用于虚拟墙二维码销售,就非常类似部分传统百货摆在入口的“促销花车”一样,是一种非常有害的经营举措。因为促销商品应该沿着实体店动线布局以引导客流在全店浏览,这也是零售经营的常识。美国百货企业怎样设计全渠道业务?如同他们的普世价值一样,北美任何行业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一定会把“常识性”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百货企业也不会例外。在设计一个创新体验的时候,企业都会充分考虑消费者最自然的状态是什么,而不是以强迫改变某种习惯为出发点。如果有机会走进位于纽约Herald Square的梅西百货,体验一下他们在部署IBEACON后的应用场景,就会比较理解“自然”和“常识性”的含义了。处于IBEACON这种基于蓝牙的室内定位解决方案第一阶段,消费者目前可以体验到的场景不是很多,但非常实用。进入门店后,消费者将被提示开启APP并完成双向确认的签到(这个环节是尊重消费者隐私的核心步骤),然后入口的传感器会推送本店促销信息以及电子优惠券 等。当进入浏览动线后,经过每个区域你都可以从你的智能手机APP中浏览到附近区域商品的促销情况和查询进一步的信息,例如评价、商品原材料和价格比较 等。而这个步骤,自然的就可以链接到虚拟渠道和各种社交媒体,完成了渠道间的无缝转移。接下来基于该技术的体验将会逐步深化。在支付方面, 顾客将可以在完成购买选择后自行扫商品上的条码,通过移动支付完成,也可以在设定的一些有人或无人的收银点通过传统方式或者非接触电子钱包支付。在购物体 验和管理方面,顾客可以提前通过APP设定自己的关注商品和一些提示信息,当进入实体门店后将得到相关的信息。例如设定了“晚装”,进入门店和经过相关商 品的时候,都会得到精准提示以及相应的促销信息,甚至是针对特定消费者的特殊折扣或者电子券……总体来说,截至到目前的状态来看,北美运营的核心是围绕“商品”进行,很“自然的”的采用新技术,提高消费者的体验为目的。国内O2O运营的核心是围绕“营销活动”,通过优惠或者电子券的形式,以改变消费者的某种习惯和客流路径为目标。美国与国内O2O运营体验有哪些差异?在美国,根据IBM在2014年最新发布的一项针对3万名全球消费者的调查报告显示,消费者最关心的五项全渠道能力分别是(从高到低排序):1、保证跨渠道商品价格的一致性体验这在国内是个有争议的问题,最近看到有专家指出苏宁业绩滑坡就是因为线上线下同价。但这在北美是个常识性问题,如果消费者看到同样一件梅西百货的商品,在网 上、实体店或者移动终端上价格不一样,第一反应会是梅西百货的系统出错了!为了保证这个一致性,美国百货企业也会为了营销目的设定一些专供某个渠道的商 品,但一定会避免同一商品不同价格的情况出现。2、在实体店铺发生顾客所需商品“缺码断货”时,能够异店或者从仓库直接快递至指定地址的体验这是实体店中经常发生的场景,当消费者发现一款心仪的商品但遭遇缺码断号,通常非常沮丧,而这又是百货企业最常见的现象。全渠道背景下,消费者可以通过自己 的智能终端或者在店终端查询到是否和在何地有库存,然后通过快递方式完成购物。虽然这个业务环节从消费者角度来看需求很大,但过去大多数美国百货企业做不 到,原因主要是成本问题。但全渠道下,由于虚拟渠道已经存在,使得配送调拨环节的成本得到优化,因此,部分百货商已经开始支持这项服务。国内百货企业绝大 多数没有实现单品管理,连起码的库存实时查询都做不到,也就无法完成后续的交付过程了。3、可以对各渠道订单进行实时跟踪的体验在这方面,国内的电子商务企业做得非常好,但百货企业相对滞后,尤其在O2O背景下,跨渠道的业务逻辑更加复杂,对企业的技术开发和系统支持能力考验更大。4、不同渠道稳定的商品分类的体验美国百货企业多数已经处于成熟阶段,定位清晰,因此在品类管理方面非常谨慎,不会轻易拓展品类。即使面对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这样的新渠道,他们仍然会坚持自己的经营特点,往“深”做,而不是往“宽”做。5、能够在店完成虚拟渠道订单的退货体验美国百货企业的连锁规模相对大,因此可以很好支持这个体验。国内百货区域性特征比较明显,但在门店集中的区域,应该可以实现这样的体验。中美O2O业务存在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形成这样的差异的主要原因,可以从企业内外部进行分析归纳。外部影响:二者O2O的推动力量不同国内的O2O实践的主要推动力量是互联网平台。作为平台,其产品是普适性的,因此百货企业在应用的时候,只能按照既定的产品设计业务场景和体验流程。同时,平台作为一个独立的盈利组织,需要考虑自己的战略和盈利模式,很难兼顾到百货企业的消费者体验的深度运营层面。而国外推动力量是百货企业本身,因此出发点都会考虑到自己的定位、目标消费者、商品组合等特征,围绕提升消费者核心体验为目标来开展全渠道销售。同时,国外 百货企业大多数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考验,经历或无数次的周期和各种冲击,非常明白零售是“围绕商品开展的一项无终点为消费者服务的马拉松运动”,因此 每一项设计都会关注“可持续运营”和“可盈利”两个基本判断指标,营销通常只是其中一个环节。反观国内,国内传统百货由于最近几年销售下降比较快,盈利和 生存压力非常大,更需要“快”的解决方案,来迅速减缓顾客流失的速度。最核心的原因其实来自于企业内部长期的联营制,国内大多数百货企业已经事实上形成了商业地产运营思维,不关注商品的经营习惯很难被改变。在全渠道背景下,仍然是“以场控人”的“二房东”思 想。因为缺乏单品管理的技术基础,只能绕开零售管理的核心——商品及供应链管理,去关注相对容易见效快的市场营销环节。北美百货企业绝大部分商品为自有自 营,而且信息化投资和水平相对较高,因此可以基于商品设计全渠道的体验。营销之外,线下零售的O2O机会在哪里?由于样本为全球采集,本文列举的IBM的调查报告提到的体验重点,不一定构成对中国百货企业行动的支持。但可以提供借鉴的是美国百货企业决策的方法论——从消费者真正关心的问题入手,更多的通过常识性来判断,而不是从百货企业管理运营角度出发或者专家咨询来解决。在 已经过去的“旧世界”零售历史上,没有一家零售企业是依靠营销成功而保持基业长青的,这个规律不仅适用于美国,而且适用于全世界,当然包括有特色的中国。 因此,百货企业在获得互联网平台的流量支持后,更需要的是全业务链重点环节“内功”的全面提升,来保证客流沉淀和重复购买的运营指标。作为全渠道关键节点设备——智能终端的普及,将使消费者在各个渠道中无缝跳转的体验成为可能。但对于国内的百货企业而言,单品管理是前提技术,类似 IBEACON的室内定位技术则是实现自然流畅全渠道体验的关键技术。缺乏这两个技术和相应后台系统的支持,任何形式的O2O只能在营销层面开展。最后,仍将引用IBM调查报告中提到的一组关键数字作为本文的结尾:实体店购买比例从2013年初的84%下降到72%;“实体店试穿网上购买”行为的占比已从2013年的50%下降到30%,意味着70%的消费者已经习惯直接在虚拟渠道完成购物,实体店铺竟然连想当“试衣间”的机会都在逐渐消失。
[来源:O2O观察]&&作者:佚名&&编辑:薛瑞红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文章来源:糖酒快讯”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糖酒快讯网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糖酒快讯”。
&&&&本站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的文章,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
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欢迎各类型媒体积极与本站联络,互相签订转载协议。
&&&&如著作人对本网刊载内容、版权有异议,请于知道该作品发表之日起30日内联系本网,否则视为自动放弃相关权利。
&&&&投稿邮箱:,欢迎赐稿。
新闻报料热线:028-&&&广告服务热线:028-&&&90天使会会员热线:028-&&&90天使会沙龙咨询热线:028-
投搞邮箱:&&&&
投诉咨询热线:028-&&&&
投诉邮箱:
成都九石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川B2-  国际市场营销实务 - 浏览新闻
暂时没有公告。
  您的位置: >>
>> 新闻中心
美国政府复兴制造业背景下的中美经贸关系
【日期】 10:21:28 【浏览】534
4月2日,美国供应管理协会(ISM)公布的数据显示,3月份美国制造业加速扩张,制造业各个领域普遍报告产值增长,未来数月订单状况强劲。这标志着美国制造业复兴计划初见成效。
虚拟经济的不可持续性,使美国国内民众意识到要想摆脱金融危机的泥潭,必须重新回归可持续增长的模式,实施“再工业化”,改变美国经济过分依赖服务金融业,从而复兴制造业。众所周知,全球有21%的产品在美国制造,其中大部分是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品,这些产业为美国提供了1860万个就业岗位。由此可见,美国制造业在促进经济增长、增加社会就业方面所发挥的主导作用不容小觑。
然而,美国制造业的复兴,并不是简单的恢复与重建传统制造业,而是在既有产业基础上的“再工业化”,实质上是以高新技术为依托,推动产业升级,其中,新兴产业成为“再工业化”的主攻方向。在美国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中,基建、科研、教育、可再生能源、智能电网、医疗信息化、环境保护等成为投资重点。
2011年底,美国制造商协会提出美国制造业复兴的四大目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优越的制造中心;美国制造业的市场扩大到全球的95%;美国制造业拥有所需的优秀劳动力;美国制造业成为创新的引领者。然而,众所周知,美国推动制造业发展的保障政策不足,以及劳动力成本过高等诸多因素使美国制造业的复兴目标面临着巨大挑战。
第一.美国企业与美国经济形成反差。富可敌国的企业追逐利益的最大化,而跨国公司通过全球采购中形成最低的生产和运输成本可以轻易获得高额利润,从而利润值高的企业与财政状况走下坡路的美国政府存在反差与分歧。
&&& 第二.美国目前的一些政策法规阻碍制造商在美国本土发展,税率高和一些政策因素也限制着美国制造业的发展
面临国内失业率过高以及政府财政赤字日趋严重化的局面,美国政府鼓励企业家把制造业工作岗位重新带回美国,推动制造业向高增加值转换、提高制造业竞争力。在过去的两年中,奥巴马政府为重现制造业辉煌作出了积极而重要的努力。第一,减免企业的税收;第二,刺激新能源生产;第三,堵塞税收漏洞,《海外账户纳税法案》堵塞税收漏洞的措施成为美国政府“开源节流”开源的重要手段
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在多种因素带动下,美国制造业切实正在复苏。不过,这种复苏是衰退过后的一次反弹,还是长期结构性改进的一个迹象,目前看来仍是个迷局。
美国商务部表示,过去两年美国制造业开始出现积极发展势头,制造业就业岗位增加了40万,这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制造业部门首次出现持续性就业增长。
《纽约时报》2月4日报道称,过去两年来制造业状况改善,而发展中国家工资水平升高,美国工人工资下滑以及弱势美元都为美国企业回流本土提供了优厚条件。这些现象让白宫一度认为,这是降低美国高失业率和复苏“美国制造”的法宝。但很多经济学家批判说,这只是奥巴马为赢得连任的又一个幌子,他只看到了制造业过去两年的改进,却忽视了过去30年,美国在汽车生产和纺织等制造业共裁减了750万个就业岗位。
美国人擅长将钱从一个口袋转移到另外一个口袋,已不擅长制造任何产品。
――索尼公司创始人盛田昭夫
美国这只凤凰正在缓慢地浴火重生。在5年左右的时间内,美国很有可能会实现燃料和能源的自给自足。制造业将在一些关键行业缩小与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差距。经常项目收支甚至可能会出现盈余。
――英国《每日电讯报》
冲击中国新兴产业,加剧中美贸易摩擦
2012年1月25日,奥巴马发表在位期间的第三次国情咨文讲话。在上述国情咨文中,奥巴马5次提及中国,在对华贸易政策的表态上更趋强硬。他表示,美国需要采取更多措施,应对不公平贸易行为,重振美国制造业。不少中美经贸观察家认为,此举表明奥巴马当前面临外界压力,需向商界和选民证明他对中国采取强硬立场。
2012年3月初,美国众议院通过《1930年关税法》的修订案,以扫清对中国和越南等所谓“非市场经济国家”商品征收惩罚性关税的法律障碍。中美贸易摩擦再起波澜。
美国近期频举“贸易大棒”与其产业调整不无关系。在中国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之时,大洋彼岸的美国也在紧锣密鼓地实施“再工业化”。中美两国经济转型在某种程度上互为“镜像”。这种可能引起“撞车”的同步转型正在成为影响两国贸易的长期因素。
中国银行纽约分行资深经济学家陆晓明指出,美国的制造业复兴计划主要竞争领域是中国正在兴起的高科技和新兴产业领域――节能减排相关的领域。有数据表明,自2008年以来,美国在2011年首次超过了中国,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生物燃料和能效投资的最大市场。这会加强中国在这些领域加大投入的紧迫感。
同步转型可能加剧中美贸易摩擦
  当美国制造业重整旗鼓之时,中国制造业也在调整升级。最大的发达国家与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各自不同的原因走上了相似的经济转型之路。
  隆国强说,随着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产品技术含量提高,中国产品与美国本土产品有了更多的竞争。随之而来的是,中美贸易摩擦频发。
  自去年以来,美国频频针对中国企业发起“337调查”,涉及新材料、新技术的专利产品占很大比例,遭受调查最多的是机电类专利产品。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企业遭受“337调查”案件中,九成以上涉及专利。
  在美国涉华知识产权纠纷增多的同时,其他领域的贸易摩擦并未减少。2011年底以来,美国不断发起针对中国企业的调查,中国输美螺旋形弹簧锁垫圈产品、太阳能电池板、晶体硅光伏电池和组件产品、钢质高压气瓶、应用级风塔产品、汽车零部件等等,均被美国商务部、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等部门陆续纳入反倾销、反补贴范畴,中国相关企业损失巨大。
  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2月22日宣布,对平板电脑、激光打印耗材、照相手机等三类产品发起“337调查”,共涉及包括中国公司在内的数十家企业。如果调查确认相关公司存在侵权行为,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将禁止相关公司产品出口到美国。
  中美贸易摩擦正向纵深领域发展,不仅涉及传统贸易领域,还涉及服务贸易、知识产权、甚至牵扯到国家能源政策。隆国强判断,中美贸易摩擦事件的数量会越来越多、范围将越来越广,贸易摩擦焦点将由原材料等初级产品向技术含量更高的产品转移。
正确看待贸易摩擦
  作为“世界工厂”,制造业崛起是中国经济高速成长的重要原因。随着美国等发达国家“再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中国未来可能不得不面临“双线挤压”:既要应对越南等发展中国家对低端制造业的争夺,又要应对美国等发达国家对高端制造业的争夺。
  即使发生贸易摩擦,中国企业也不必过分紧张。有学者认为,我国可利用行业协会、国际知名中介、海外商会等民间机构与国外企业加强沟通交流。中国可以借鉴日本当年面对美国政府对其经济制裁时的经验,增强与美国利益集团的沟通,改变美国利益集团看法,进而改变美国对日政策。
也有学者认为,对美国“再工业化”不必过分担忧。美国的劳动力成本远高于中国,同时受到政府财力限制,美国难以持续提供相应的补贴促使制造业回归。如果美国为发展制造业将部分资本撤出中国,中国正好借机强化自主创新能力,走一条逐步摆脱对外资依赖的振兴之路。
我国企业应注意反思自己的发展模式,不要单纯依靠优惠政策发展,应调整发展思路,进行创新和有意义的对外投资。同时,外贸转内贸也是一种思路。尽管企业可能不愿意这样做,但是与其一味出口屡遭双反调查,不如转向国内市场,开发内需。参考:《南方周末》、《半月谈》、《人民日报》、《新华新闻》等
Powered by:
Copyright & 2003 - 2006
.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62.500 毫秒
共使用了76个缓存对象。&数据库查询5次
访问量:1332361
今日访问:162
昨日访问:409
本月访问:7163
上月访问:8342
运行天数:3636
平均访问:366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美到底开不开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