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经济矛盾和思想涉众金融领域社会矛盾的矛盾?

<meta name="dc.description" xml:lang="en" content="From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stage of capitalist society, the capital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To a certain extent, capital makes the social productivity get more improved quickly, but at the same time, with the social productivity improving gradually, class conflicts also sharpen, and interest are embodied as a more adversarial form in the class contradiction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interest thought in Das Kapital, we are enlightened as follows:analyze the interest conflict in wage labor system and contradictory relationship bet analyze the social conflicts of interest under class struggle, and study and realize the current harmony i analyze the economic benefit as the social contradictions to interpret the importance of market economy development contradic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reasonable distribution system." />
从《资本论》中的利益思想看当代中国的利益矛盾
&&&&2016, Vol. 18 Issue (4): 59-67
从《资本论》中的利益思想看当代中国的利益矛盾[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 59-67.
WANG Lian-fang.
Seeing Interest Contradictions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from the Interest Thought in “Das Kapital”[J]. Journal of UESTC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59-67.
从《资本论》中的利益思想看当代中国的利益矛盾&&&&
龙岩学院 龙岩 364012;
山东大学 济南 250100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方法论研究”(14JD710011);2013年龙岩学院博士项目“红色旅游产业对闽西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研究”(LB2013007)..
[摘要] 从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发展阶段来看,资本在社会发展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资本使得社会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越来越快的提高,但同时阶级矛盾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逐渐尖锐起来,利益在阶级矛盾中也体现为更加对立的形式。通过分析《资本论》中的利益思想可以得出:分析雇佣劳动制度下的利益对立,联系当前贫富差距的矛盾;分析阶级斗争下的社会利益矛盾,考察当前和谐利益关系的实现;分析经济利益作为社会内在矛盾,解读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矛盾和构建合理分配制度的重要性。
资本论&&&&
市场经济&&&&
分配制度&&&&
贫富差距&&&&
Seeing Interest Contradictions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from the Interest Thought in “Das Kapital”
WANG Lian-fang1,2
LongYan University LongYan 364012 C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 China
Abstract: From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stage of capitalist society, the capital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To a certain extent, capital makes the social productivity get more improved quickly, but at the same time, with the social productivity improving gradually, class conflicts also sharpen, and interest are embodied as a more adversarial form in the class contradiction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interest thought in Das Kapital, we are enlightened as follows:analyze the interest conflict in wage labor system and contradictory relationship bet analyze the social conflicts of interest under class struggle, and study and realize the current harmony i analyze the economic benefit as the social contradictions to interpret the importance of market economy development contradic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reasonable distribution system.
Key words:
Das Kapital&&&&
interest&&&&
market economy&&&&
distribution system&&&&
poverty gap&&&&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学者深入学习和研究了《资本论》中的利益思想,这对我们全面认识资本主义,选择社会主义,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同时从其中提取了很多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发展的精华,来指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变革。现今社会,在经济发展日益全球化的趋势下,任何社会变革归根结底都必须调整人们的利益关系,以促进和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不断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的利益需要。因此从《资本论》中的利益思想也能够分析出当代中国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利益分配问题。
一、《资本论》中的利益思想及其占据的重要地位
利益思想贯穿于马克思的《资本论》整个理论之中,是马克思论述一切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马克思通过分析劳动和资本之间的各种关系,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一切矛盾的主线,即利益。
(一)《资本论》中的利益思想
利益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体系,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阶级中,利益的表现不尽相同。单就“利益”这个词来讲,就有很宽泛的解释,它包括社会利益、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等等。那么,先从利益的概念、属性和表现形式着手,对利益的基础属性进行阐释。简单地说,利益就是“好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利益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它包括社会利益、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等。王伟光在《利益论》中提出“所谓利益,就是一定的客观需要对象在满足主体需要时,在需要主体之间进行分配时所形成的一定性质的社会关系的形式。”
在资本主义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斗争下,无论是资产阶级还是无产阶级,都将利益作为自身的统治者,利益在一定程度下成为社会中能够调和阶级矛盾和联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纽带。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述了资本的生产和积累过程,体现了不同的阶级对于利益不同的理解和不同层次的需求,但无论如何理解,利益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都是以人的统治者形式而存在。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利益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即是货币在市场中的交易,所有的人付出劳动的唯一目的,已然失去了原本职业的区别和特点,剩下的只是纯粹的金钱交易。
(二)《资本论》中利益思想的特征和表现
从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发展阶段来看,资本在社会发展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资本主义生产最美妙的地方,就在于它不仅不断的再生产出雇佣工人本身,而且总是与资本积累相适应的生产出雇佣工人的相对剩余人口”[]。通过剩余人口的生产,剩余价值也不断的加倍增长,资本使得社会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越来越快的提高,但同时阶级矛盾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逐渐尖锐起来,利益在阶级矛盾中也体现为更加对立的形式。通过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揭露和劳资关系的论述,《资本论》中的利益思想表现为几个方面:从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雇佣劳动制度来看,劳动和资本体现了利益上的对立性;从历史唯物主义来看,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个人利益和共同利益也处于尖锐的对立矛盾中,并且最终向着协调统一的方向发展;从社会矛盾存在的实质来看,经济利益是资本主义制度下最根本的矛盾所在。
“在资产阶级社会里,资本具有独立性和个性,而活动着的个人却没有独立性和个性”[],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利益的表现形式,整个社会中充满了商品、市场、交换、劳动力、剩余价值等资本主义特有的内容,所有这些内容运行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利益。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利益思想同样具有各个时期利益的普遍特征,如普遍性、目的性,但同时又具有资本的特有特征,如对立性和统一性,在《资本论》论述的理论当中都体现了利益在其中所起到的主线和基础作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在表面上看似成为独立的个体,但这一独立性质只是相对而言,因为工人阶级一旦成为自由支配自己劳动力的角色,其人身自由就已经被不得不出卖劳动力换取生存和生活资料所禁锢。此时,所谓的利益已经单纯的被货币和金钱所代替,也正是在拜金主义的影响下,整个社会出现了畸形发展和病态腐化的消极现象,人成为物的主导,而社会财富的创造和积累是在多数人的利益牺牲基础上实现的。
(三)利益思想在《资本论》中的重要地位
利益思想在马克思《资本论》中体现为对立统一的矛盾发展关系,正是这一矛盾的不断发展,推动了两大阶级之间的矛盾发展,从而推动了整个社会的最终进步。资本和劳动是《资本论》中所分析到的最基本的两个要素,无疑也就涉及到了资本所有者和劳动力所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所有者和劳动力所有者是相互对立又相互依赖的关系。一方面,资产阶级虽然盘剥了无产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但同时也会付与无产阶级相应的工资,以保证无产阶级的基本生存来继续为资产阶级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另一方面,无产阶级会通过出卖劳动力来获取与自身劳动力并不相符的工资,来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这其中的纽带便是工资,而工资正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进行敌对斗争的决定性因素,也是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的关键因素。
在工资的纽带关系下,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利益在表面上表现为惊人的一致,因为如果资本家不去雇佣工人,工人必然灭亡,如果资本家不去剥削工人,获取剩余价值,资本就会灭亡,而要获取剩余价值又必须购买劳动力去雇佣工人,二者之间体现了利益的高度一致性。但“资本家通过同工人的交换过程——由于资本家事实上为包含在工人劳动能力中的生产费用向工作支付了等价物,也就是说给了工人维持他的劳动能力的资料”,即工资,但同时资本家“就占有了活劳动,他无偿的得到了双重的东西:第一,得到了增加他的资本价值的剩余劳动,第二,同时得到了活劳动的质,这种质使物化在资本的各个组成部分中的过去劳动得到保存,从而使原有的资本的价值得到保存”[]。马克思正是通过分析两者之间的工资关系,以严重的不公平特征深刻揭示了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之间的利益矛盾。
但同时,由于社会发展阶段的局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也必然存在着两大阶级及其利益的对立统一。马克思分析了这一对立统一的关系,继而分析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这两者之间的矛盾运动,这一矛盾运动正是马克思《资本论》中最基本的矛盾,推动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阶级利益关系作为阶级矛盾的根本原因,既有利益的对立,也有利益的统一。利益的对立也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具有其积极性的一面,资产阶级如果要满足无产阶级对于其自身利益的需求也必然会努力去把资本继续扩大并进一步发展生产,最大限度的发挥资本的作用。因此,利益思想在马克思《资本论》中起到了最基本的理论基础作用,马克思甚至也肯定了资本在特定社会阶段的正当性,这同利益矛盾、阶级斗争和社会进步都是密不可分的。
二、雇佣劳动制度下的利益对立与当前贫富差距的矛盾分析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必然出现雇佣劳动制度,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积累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以那种以自己的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消灭为前提的,也就是说,是以劳动者的被剥夺为前提的”[]。在资本的原始积累之后,社会中出现了可以自由出卖并且必须出卖自己劳动力的工人阶层,以换取自己能够继续生存的生活资料。在这里,雇佣劳动制度下产生的两个阶级和其对于不同利益的需求,而且两者利益需求相互对立,无产阶级的利益需求就仅仅存在于对于生活资料的获取,但相反,资产阶级却通过雇佣劳动制度,以无产阶级的劳动力作为自身利润无限增殖的条件和手段,形成了其在利益上的需求。
(一)劳动二重性导致的不同阶级利益需求的差异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工人阶级首先具有自由支配劳动力的前提,继而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而进一步获取自身在社会中应该得到的利益,即维持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生活资料。马克思《资本论》通过分析劳动的二重性,揭示了劳动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已经不是为了满足工人自身的需要而进行的活动,而是毫无思想、毫无激情的重复折磨和痛苦,并且此时的劳动者对自己的劳动产品也并非是一种直接占有的关系,而是以工资为表现形式的金钱来体现的异化了的利益。因此,对于劳动者而言,他们在社会中付出的劳动越多,遭受的剥削和折磨就越多,他们创造的财富越大,自身得到的财富比例反而更小,被剥夺的就更多。
具体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体现在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对象、生产工具、操作方法、生产路径等各方面的具体过程。“每个商品的使用价值都包含着一定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或有用劳动。各种使用价值如果不包含不同质的有用劳动,就不能作为商品互相对立”[]。也就是说,正是具体劳动在商品的使用价值中体现出来,如果某一商品没有任何使用价值,那么,即便此商品付出再多的劳动也只是毫无意义的活动而已,各种不同量和不同质的具体劳动体现了商品不同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价值,同时体现了商品的价值由劳动力自身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共同构成,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表面上,工人的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格,表现为对一定量劳动支付的一定量货币。在这里,人们说劳动的价值,并把它的货币表现叫做劳动的必要价格或自然价格。另一方面,人们说劳动的市场价格,也就是围绕着劳动的必要价格上下波动的价格”[]。也就是说,资本家不可能付给工人与之劳动价值相当的工资,工资仅仅是其付出劳动的价值的一部分而已,剩余的价值部分是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并且资本家往往通过这些剩余价值来满足自身的利益需求,而工人却只能依靠付出劳动所换得的工资来维持自身生存和生活,即其追求的利益。
(二)劳动异化导致阶级之间利益矛盾的不断加深
商品中体现的劳动二重性,充分证明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同一劳动都具有不同的规定形式。“同一价值,即同量是对象化社会劳动,在同一个商品占有者手里,起初表现为他的商品的形态,然后是该商品转化成的货币的形态,最后是由这一货币再转化成的商品的形态”[]。可见,具体劳动创造出的商品的使用价值,在商品占有者手里,首先表现为商品,继而通过流通阶段转变成货币形式,体现商品的价值,而再将货币形式转化为商品就又一次实现了具体劳动创造的使用价值。
首先,资本的本质不变,劳动的异化就不停。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资本的本质是生产,是无限度的扩大生产和获取剩余价值,只要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不变,这一本质就不会变。“资本是生产的,也就是说,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的关系。只有当资本本身成了这种生产力本身发展的限制时,资本才不再是这样的关系”[]。此时,资本生产的本质始终不变的目的是为了发展社会生产力,而一旦社会生产力达到一定程度改变了社会生产关系之时,资本的性质就会改变。在改变性质之前,资本依然无法离开劳动,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利益矛盾也始终没有变。资本生产过程中,更为现实的利益需求使得劳动不得不异化成为商品的价值,而作为工人通过自身劳动创造出的产品,此时也异化成为市场上表现使用价值的商品。
其次,劳动的异化不停,资本就不断增大价值。“价值在这里已经成为一个过程的主体,在这个过程中,它不断的变换货币形式和商品形式,改变着自己的量,作为剩余价值同作为原价值的自身分出来,自行增殖着”[]。也就是说,资本以价值的形式,在生产过程中不停的循环,并且自身也以剩余价值的形式增殖着,而剩余价值正是在劳动的异化过程中产生出来,正是劳动的不断异化成就了资本的价值不断扩大。正如马克思所言:“它所以获得创造价值的奇能,是因为它是价值。它会产仔,或者说,它至少会生金蛋”[],这里的价值正是资本家通过无偿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而不断积累起来的,所谓的它会“产仔”,或会“生金蛋”,只是积累了工人的剩余价值而已。
劳动的异化揭示了劳动和资本质之间的利益矛盾,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个矛盾同时促使了资本家如果想继续更多的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就必须想方设法改进生产设备和生产条件,相对提高工人的劳动力价值,使其能够心甘情愿继续为自己出卖劳动力。故而,即便在今天,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依然具有其自身的先进性,对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依然具有积极作用,这也是我们今天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采取这一生产方式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是奴役劳动的最高形式
一来,资本占有者占据着生产资料,但自身又不可能投入到生产过程当中,因此凭借拥有生产资料的优势购买劳动力来为自己服务,为自己的资本增殖,这一过程正是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深刻体现。“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它必须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资本占有者虽然雇佣工人,购买了劳动力,但并非仅凭劳动力的购买就能够实现资本的增殖,而是通过购买劳动力占有工人创造出的剩余价值来实现,如果要实现剩余价值的增殖就必然通过整个资本的循环过程。因此,在资本的流通过程中,并未产生剩余价值,但剩余价值的实现又不能离开资本的流通和循环。
在雇佣劳动的制度下,资本家对于剩余价值的表现形式货币的追求是极尽疯狂的,因此为了资本的增殖可以生产任何商品。因为“资本家知道,一切商品,不管它们多么难看,多么难闻,在信仰和事实上都是货币,是行过内部割礼的犹太人,并且是把货币变成更多的货币的奇妙手段”[]而根本不用考虑生产出这种商品是否真正的合理,或者是否对生产者自身造成危害,雇佣劳动制度对于劳动的奴役又一次深刻体现出来。
二来,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相互分离,少部分人占据着生产资料,剩余的大部分人只能以工人的角色进入到就业的状态来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劳动能力不卖出去,对工人就毫无用处,不仅如此,工人就会感到一种残酷的自然必然性:他的劳动能力的生产曾需要一定量的生存资料,它的再生产又不断的需要一定量的生存资料。于是他就和西斯蒙第一样发现了:“劳动能力……不卖出去,就等于零”[]。此时的无产阶级必须且只有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获取相应的利益,而且他们所得到的利益在资本家的排挤和剥削下,已然大打折扣,和自身原本应该得到的利益相差甚远。
“要从商品的消费中取得价值,我们的货币占有者就必须幸运的在流通领域内即在市场上发现这样一种商品的使用价值本身具有成为价值源泉的独特属性,因此,它的实际消费本身就是劳动的对象化,从而是价值的创造”[]。此时的工人完全具有这种特性,资本家在雇佣劳动的制度下很幸运的也占有了这一部分劳动,成为自己的资本增殖的重要源泉。在看似合理的雇佣制度下,工人的劳动其实已经被奴役,因为工人无法摆脱被雇佣的命运,否则自己将无法继续生存下去,个人发展更无从谈起。
(四)雇佣制度与当前社会中贫富差距问题的分析
现阶段,我国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下,贫富差距也逐步拉大,甚至在某些领域和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两极分化严重的现象。根据马克思在利益层面的分析来看,贫富差距是社会物质财富分配不公的原因造成的,尤其是市场经济体制下,一部分人的收入渠道和收入方式较多,故而能够取得社会中的较多财富,但另一部分人却因为单一的收入方式只能取得社会中较少的财富。而且伴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种现象越来越严重,越来越少的人取得了社会中越来越多的财富,而社会中大部分人却只获取了整个社会的少数财富,贫富差距的现象愈发应该引起社会分配制度的进一步改革。
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必然离不开平衡阶级之间、行业之间、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等各部分的利益关系,尤其重点关注弱势群体和弱势区域的利益获取。在目前我国的状况来看,社会中的不同分工形式造成了社会中的各种职业,不同职业具有不同的劳动收入,一大部分人的收入仅占社会总财富的小部分。故而在利益获取较多者的奢靡生活面前,低收入者自然在内心出现不满和愤怒的情绪,对于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必然不利。在利益的权衡上,更应该重视社会公平,从最合理的角度去调整分配制度,以缩小贫富差距改变两极分化的现状。改革的过程中不但要追求效率的提升,更加应该重视对利益公平的追求,社会中所存在的群体之间的不睦表象,本质上还是对社会利益分配不公的不满。因此,社会利益分配中,最基本的价值取向首先应该注重社会公平,尤其是对于弱势群体的重视。
三、阶级斗争下的社会利益矛盾与当前和谐利益关系的实现
阶级社会中存在的最主要的矛盾就是阶级矛盾,生产力是否先进、生产关系是否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都是通过阶级矛盾来体现。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同样体现了此时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适应程度。
(一)阶级斗争为主要矛盾下的利益关系
在马克思《资本论》看来,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三个层面的利益关系,分别为资产阶级内部的利益关系,无产阶级内部的关系和两大阶级之间的利益关系。
首先,资产阶级内部的利益关系。在资本家寻求利润无限扩大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他们最关注的是商品的利润率,“如果利润率下降,那么一方面,资本就紧张起来,个别资本家就用更好的方法等等把他的单个商品的个别价值压低到它的社会平均价值一下,因而在市场价格已定时赚得额外利润”[]。社会中的资本占有者形形色色,多种多样,必然有些人为了利益而同其他资本占有者竞争,尤其在资本的增殖方面,不择手段进行自己的商品在利润上的提高,这一利益关系势必造成资产阶级内部的竞争和矛盾。“另一方面,就出现了欺诈,而普遍助长这种欺诈的是狂热地寻求新的生产方法、新的投资、新的冒险,以便保证取得某种不以一般平均水平为转移并且高于一般平均水平的额外利润”[]。可见,资本家在利益的追求上是热情的、疯狂的,并且是可以想尽一切方法来实现的,无论是欺诈的形式,还是寻求新的方法和冒险的形式,都体现了资产阶级内部的利益关系和其间的利益矛盾。
其次,无产阶级内部的利益关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无产阶级想要维持自己的生存和生活,想要获取生活资料,但自身却没有生产资料,只能依靠出卖自身劳动力来获取,于是“货币占有者找到了这样一种独特的商品,这就是劳动能力或劳动力”[]。因为“劳动力的价值,就是维持劳动力占有者所必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和其他商品不同,劳动力的价值规定包含着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要素”[],所以一旦工人的劳动力没有出卖或者无法出卖,就会出现无产阶级无法继续生存的局面。因此,伴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机器大工业的发展,机器代替了一部分工人的工作,必然出现工人失业的现象。为了能够维持自身的生存,无产阶级内部也出现了竞争和矛盾,以争夺自身所需的利益。同时,资本的积累在促进社会生产力提高的同时,也为大批工人创造了提高自身整体素质的机会,故而资本的生产也为资产阶级的灭亡埋下了隐患,“无产者组织成为阶级,从而组织成为政党这件事,不断地由于工人的自相竞争而受到破坏。但是,这种组织总是重新产生,并且一次比一次更强大、更坚固、更有力。它的利用资产阶级内部的分裂,迫使他们用法律形式承认工人的个别利益。英国的十小时工作日法案就是一个例子”[19],这无疑也表现了无产阶级内部的利益关系。
最后,两大阶级之间的利益关系。这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最主要的矛盾。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从根本上的设置即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而排挤和剥夺无产阶级的利益,故而两大阶级已然从本质上产生了利益上的关系和矛盾。资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追求的唯一目标就是以利润形式体现的剩余价值的无限增殖,而剩余价值则是无产阶级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为资本家创造出来。因此,两者之间的利益是完全对立的,因为资本家所需要得到无限扩大的高额利润,是无产阶级所创造的并不想让资本家占有的剩余价值。正是这种对立的利益关系,两大阶级之间的利益矛盾根本无法调和,但是“随着资产阶级即资本的发展,无产阶级即现代工人阶级也在同一程度上得到发展;现代的工人只有当他们找到工作的时候才能生存,而且只有当他们的劳动增殖资本的时候才能找到工作”[20],两者之间的利益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又得到了调和。
(二)阶级斗争导致的利益矛盾
资本主义社会中三个层面的利益关系,同时也成为当时社会中的利益矛盾的表现。在三层利益关系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两大阶级之间的利益矛盾,这一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主要矛盾往往最突出的体现在他们之间的利益矛盾中。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从本质上是根本对立,不可调和的。因为,“不管阶级对立具有什么样的形式,社会上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剥削却是过去各个世纪所共有的事实。因此,毫不奇怪,各个世纪的社会意识,尽管形形色色、千差万别,总是在某些共同的形式中运动的。这些形式,这些意识形式,只有当阶级对立完全消失的时候才会完全消失”[21]。可见,无产阶级在社会中对于利益的需求不可能仅仅局限于对于自身生活资料需求的满足,而是最终消灭不同的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带来的不公平利益分配,建立新的社会中人与人利益一致的共产主义社会;但资产阶级对于利益的需求却表现在最大限度的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社会中从个人利益到共同利益体现的都是资产阶级的利益,故而他们不可能希望社会中出现有新的分工和新的制度。不可调和的利益矛盾下,在不断的运动和发展中,一步一步的推动着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
在工人阶级的利益诉求下,要求整个社会消灭剥削和压迫,在新的社会制度下实现个人利益和共同利益的真正统一。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产物,故而具有其自身的先进性和革命性,最终彻底消灭两大阶级之间的根本敌对矛盾。“在原则上,共产主义是超越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敌对;共产主义只承认这种敌对在目前的历史意义,而不承认它在讲来还有存在的必要;共产主义正是要消除这种敌对”[]。虽然在目前的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阶段来看,在人类历史上具有其合理性和先进性,但是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最终必然被新的共产主义制度所代替。“所以,只要这种敌对还存在,共产主义就认为,无产阶级对他们的压迫者的愤怒是必然的,是正在开始的工人运动的最重要的杠杆;但是共产主义比这种愤怒更进了一步,因为它不仅仅是工人的事业,而且是全人类的事业”[]。
(三)阶级斗争中利益矛盾的根源
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利益矛盾源自于阶级之间的矛盾,而阶级矛盾源自于此时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正像马克思尖锐地着重指出资本主义生产的各个坏的方面一样,同时他也明白地证明这一社会形式是使社会生产力发展到很高水平所必需的:在这个水平上,社会全体成员的平等的、合乎人的尊严的发展,才有可能。要达到这一点,以前的社会形式都太薄弱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才第一次创造出为达到这一点所必需的财富和生产力,但是它同时又创造出一个社会阶级,那就是被压迫的工人大众。他们越来越被迫起来要求利用这种财富和生产力来为全社会服务,以代替现在为一个垄断者阶级服务的状况”[]。
作为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决定阶级矛盾的重要因素。当生产关系不在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之时,阶级之间的利益矛盾自然随之尖锐起来,必然导致新的适应生产力的阶级出现。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经济基础实质是社会中存在的经济和利益关系,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总和。正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度下,整个社会中充斥最多的就是社会经济利益,并且阶级之间的社会经济利益呈现对抗性的特点。因此,看似一个政治范畴的阶级关系,其本质上却体现了经济范畴中的经济利益关系。
在对抗性的经济利益关系下,基于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统治阶级必然利用政治权利和国家工具来维护自己的利益。正是在经济利益的矛盾斗争基础上产生了国家、法律等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暴力机器。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经济关系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尤其是代表新兴生产力的阶级取得政权之后,此时的生产关系必然代替了另外一个阶级和利益集团的利益。社会经济利益关系的改变,使得经济利益格局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此时的经济利益格局正是国家政治体系的反应。
(四)当前主要矛盾下实现社会中的和谐利益关系
在社会主义国家,当前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阶级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重要的是将利益最为公平的分配到人民群众当中,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社会主义和谐利益关系并非一帆风顺的过程。市场经济中重要的关系是劳动和资本的关系,以正确的方式处理二者的利益关系无疑成为实现社会主义和谐利益关系的关键一环。
首先,我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国际形势和国际环境时刻影响着整个国家的发展,在既有机遇又有挑战、既是“黄金发展”又是“风险高发”的时期,劳动与资本的利益关系与世界也联系密切起来,一旦处理不好二者的关系,很容易影响国内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动与资本的关系在世界每个国家的处理方式上都不尽相同,都是根据自己国家的特点选择一种最合适的处理方式。我国在社会制度和前进道路上与资本主义社会差别较大,如果没有合理的劳资关系协调处理机制和矛盾处理制度,在面对时刻可能出现的新的矛盾形式和格局上,就可能产生错误的判断和处理方式。
其次,利益矛盾在我国现阶段是社会矛盾的主要表现形式。在现阶段主要矛盾的影响下,全中国的力量都放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上来,把提高社会生产力作为第一要务,在发展过程中,往往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出现不均衡和不全面的特点。因此,人民群众对于物质、精神、政治、生态等各方面的利益需求越来越高,但不均衡发展的社会却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这一需求,造成了人在各方面的提高上也出现不均衡和不全面的现象。市场经济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尤其使人民群众的利益矛盾表现在经济利益的层面,“我国社会呈现出了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来源多样化,利益差别扩大化,利益关系复杂化,利益表达公开化,利益冲突尖锐的局面”[]。在这样的情况影响下,一方面要处理好人们群众对于各领域的利益需求,另一方面更要重视将利益的多样化重点把握,从而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最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过程中,劳动与资本的关系已然成为社会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市场经济下,许多资本占有者和劳动力拥有者之间出现各种矛盾,全国多个地方曾经发生过二者之间的矛盾激化的事件。究其根源,正是因为资本占有者的违法要求工人加班或者付给工人的工资过低等经济利益的原因,而作为劳动力拥有者的工人却无法通过正常渠道维护自己的权益,故而二者之间的矛盾剧烈升级,出现一系列影响社会生产的现象。在对待这些问题上,必然要求我们通过了解劳动与资本之间的矛盾原理来制定一项合理的处理二者之间矛盾的协调机制。
四、社会内在矛盾之经济利益与当前市场经济发展问题解读
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始终在进行着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每一个阶段的物质资料的生产都需要一定的生产方式的基础来实现。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无产阶级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所进行的物质资料生产已然异化,他们的劳动产品已经不能归自己所有,而是已经被工资所体现的劳动力的价值进行了交换,交换后的劳动产品以商品的形式进入市场,并以货币的形式又流入资产阶级手中。这样的循环过程中,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利益矛盾大部分都在经济利益的矛盾中体现出来。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核心是经济利益关系
资本主义生产中,工人对于利益的需求是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生活资料,以金钱或货币的形式体现,而资本家对于利益的需求是满足其对于剩余价值的无限追求,同样以金钱或货币的形式体现。此时的金钱或货币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二者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并且是整个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的核心关系。
首先,从资产阶级角度来看,其追求的是最大限度的资本增殖。“当资本家把货币转化为商品,使商品充当新产品的物质形成要素或劳动过程的因素时,当他把活的劳动力,同这些商品的死的对象性合并在一起时,他就把价值,把过去的、对象化的、死的劳动转化为资本,转化为自行增殖的价值,转化为一个有灵性的怪物,它用“好像害了相思病”的劲头开始去“劳动”[]。社会任何阶层进行生产活动和资本增殖的目的都是为了经济利益,因此,此时社会中的每个领域、每个环节都最直接体现了经济利益关系,并且成为社会中的人热情追求的核心。但在马克思看来,这一现象具有其本身存在的合理性,因为正是通过对于经济利益的不断追求,人和人类社会才能不断得到提高和发展,即便此时的各种利益所代表的均是统治阶级的利益,没有此阶段的发展,也必然没有整个社会的进步。
其次,从无产阶级的角度看,工人的剩余价值在商品的流通过程中被资本家以一种看似合理的方式堂而皇之的无偿占有了。“货币占有者在交换中得到的使用价值,在劳动力实际使用即消费过程中才表现出来。这个过程所必须的一切物品,如原料等等,是由货币占有者在商品市场上买来并且按十足的价格支付的”[]。可见,资本的流通和循环过程中,无论是机器、厂房等固定资本,还是原材料、燃料等资本在资本家手里都是以十足的价格来交换。但“劳动力消费过程,同时就是商品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劳动力的消费,像任何其他商品的消费一样,是在市场以外,或者说在流通领域以外进行的”[]。即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具有其本身的隐蔽性,资本家用最为合理的方式进行了解释,但却掩饰不住无产阶级在利益需求上同资本家的经济利益矛盾。“因此,让我们同货币占有者和劳动力占有者一道,离开这个嘈杂的、表面的、有目共睹的领域,跟随他们两人进入门上挂着“非公莫入”牌子的隐蔽的生产场所吧”[]。
(二)社会利益分配格局的调整要求生产关系变革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出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即存在于社会中的财富占有方式和分配方式、社会生产的组织形式及劳动的交换方式等都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任何形式的生产关系都是在当下的生产力水平下,最符合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社会阶段的各阶级之间的利益分配状态,尤其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往往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但相对来说,这一时段的生产关系具有本身在历史上的合理性,即便是在利益的分配中有不公平的现象出现,也是在社会发展的某一阶段存在的必然性。
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任何不合理的社会利益分配现象都会最终消失,生产关系也自然会得到变革。在当下相对合理的生产关系下,能够最大限度的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进而提高整个社会生产力水平,而生产力的提高又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工人,逐渐使社会资源和生产要素得到最为合理的配置,生产关系在此时体现了对于生产力起到推动作用的角色。但生产关系在阶级社会中毕竟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正如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代表的资产阶级利益一般,这一生产关系自然会随着生产力的提高,最终成为生产力的阻碍条件。一旦生产关系无法体现社会存在的先进性,就必然需要新的代表时代发展和先进方向的生产关系来替代,这一利益集团或许可以依然是统治阶级的共同体,或许已经转变成为整个人类社会的共同体。而且旧的生产关系并非轻而易举的被新的生产关系所替代,往往需要新的利益集团以革命等形式取得政权,最终改变社会利益的分配方式。
(三)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启示
社会生产关系总是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着,新的生产关系始终代表的是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和现实状态,代表的是这个时期能够作为统治阶层的新兴阶级的集团利益。从而在新兴阶级的统治下,他们往往能够一方面考虑自身的利益基础,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此时的社会生产力优势,以最高效的生产方式和最先进的生产组织形式体现此时的社会发展模式。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式,正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和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选择了能够最为有效的促进整个社会生产力高效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即市场经济模式。
市场经济体现了中国在充分考查当前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基本相适应的经济发展方式,从根本上对于推动社会生产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此时的社会生产关系表现为社会中的基本经济制度,经济制度建立起来后的一段时间内,由于其和生产力之间的相互适应,自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较快的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但生产力作为社会中最为活跃和最为革命的因素,始终不停的在发展着,生产力的发展使得社会中出现了一批一批新的生产资料,新的生产设备和新的生产方法,当然,在这些新的因素的影响下,可能会很快产生更为先进的新兴阶级,而新兴阶级额产生往往呼吁着新的社会生产关系的转变。
故而,市场经济发展方式下,更应该时刻重视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的发展阶段,能够真正的将最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建立起来,建立最为合理的经济发展制度。一旦原有的社会生产关系和经济发展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的时候,就会在社会中表现出各种各样的矛盾,此时的生产关系自然转变为制约生产力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当维护原有统治阶级利益的生产关系应该转变其利益分配形式时,如果新兴阶级要求的新的利益格局影响到旧的统治阶级的利益,就必然会导致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虽然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中不曾存在这种尖锐的阶级矛盾,但同样一方面提防社会各阶层的矛盾尖锐化,另一方面更应该时刻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调整他们之间的关系,协调他们之间的矛盾,才能从根本上真正促进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
(四)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合理构建
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归根结底是社会利益分配的状况,而现阶段,经济利益分配又是整个利益分配的基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面临着来自于整个世界的巨大挑战和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因此,此时的利益分配得到合理的处理,就自然能够在发展中有更为快速发展的进步。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关系到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市场经济的发展又为整个国家能否顺利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因此,调整经济利益关系,使经济改革和创新成为满足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公平调整。
社会主义制度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也有赖于经济利益在整个社会中的分配和格局状态,尤其在中国的经济发展现状下,市场经济的发展本身就具有其自身的各种矛盾,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变动较大,及时调整各种利益关系使其能够最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因素。通过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于资本主义经济利益矛盾的揭示,一方面指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两大阶级之间不可调和的对立性矛盾,另一方面指出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经济利益矛盾即便能够得到一定的协调,但却有可能导致更为尖锐的矛盾,这无疑需要分配制度从根本上进行转变。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式下,分配制度的制定必然呈现多元化和多样化的特点,利益分配上也必然出现诸多的特点和问题。在经济利益分配制度的制定上,更加应该重视各方的利益权衡和内在矛盾的处理,从而来实现经济利益各个方面的和谐与统一。在改革开放进入新的时期,利益在社会中的分配更加重要。新的时期,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对于协调整个社会中的利益和全体人民群众的利益获取都有重要的意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下,分配制度的合理和高效是对整个社会财富分配的根本基础,以公平公正的原则体现利益的合理分配。当前阶段,缩小贫富差距和社会利益公平是整个社会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这无疑也需要以利益原则来协调各方面的矛盾。
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作为社会中的基本矛盾决定了社会每个时期的主要矛盾。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主要矛盾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其最主要的表现就是两者之间的利益矛盾。这同资本主社会的社会性质有密切的联系,资本主义私有制导致了两大阶级之间的利益矛盾是完全对抗性的矛盾,是从经济利益矛盾上根本不可调和的。从政治角度来看,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共同利益代表的是作为统治阶层的资产阶级的利益,而且是在排挤和剥夺无产阶级的个人利益的基础上实现的。但任何一个社会形态都具有其本身的先进性和存在的合理性,资本主义社会也不例外,即便在社会发展的现阶段,资本主义制度都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其优越性,也是通过自身的发展彰显了其存在的合理性。因此,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还体现着它的先进性,不会在短时间内消亡。
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整个社会的进步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同时,社会发展的不均衡现象也随之出现,成为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从马克思的利益思想出发,对于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准确分析问题本质所在,从而建立起最有效的协调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各种利益关系的管理机制。利益是人们在社会中从事一切社会活动和实践过程的最终目的,因此,人们在永远不会满足自身所得到的利益的同时,也促进了整个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也成为社会永恒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
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
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
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
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
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
人民出版社,
利益协调与社会和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困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