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转型升级:深圳政府补贴贴是一项有效的政策吗

江苏工业转型升级影响因素及策略研究
时间: [ 大 中 小 ] 浏览次数:
&十二五&以来,面对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和风险挑战,全省各地紧密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以转型升级为主攻方向,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有力促进了江苏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率先发展,但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根本解决,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当前,世界经济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中国经济正处于深层次矛盾凸显和&三期叠加&的阶段,江苏经济同样到了爬坡过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新形势新阶段,客观分析江苏工业转型升级现状特征,深入剖析转型升级影响因素,探索研究转型升级路径选择,助推江苏工业进一步实现又好又快科学发展,既是新时期江苏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客观需要,也是打造江苏工业经济升级版的内在要求。
  一、&十一五&以来江苏工业转型升级特征表现
  转型升级是一个战略性、全局性、系统性的变革过程,涉及理念转变、模式转型和路径创新三个方面。一般来说,转型升级可以从转型和升级两个层面来理解。转型,就是从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转变,即在不同产业之间的转换和不同发展模式之间的转变,如从第二产业为主向第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转变,从劳动密集型为主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为主转变。升级,就是实现产业链和价值链位置上的提升,将传统的加工组装主体形态转向以研发为基础的制造,大幅度提高研发、设计、标准、营销、品牌等环节在价值链中的比重,如研究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打造知名品牌产品等。工业转型升级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所在,&十一五&以来,江苏工业在发展中求转变,在转变中促发展,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成效,特征表现呈现&六个优化&积极变化。
  (一)工业经济运行稳健,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2013年,江苏实现工业增加值25612.2亿元,较2005年增长了1.7倍,年均增长13.2%,增幅快于同期地区生产总值(GDP)0.9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43.3%,对GDP增长的贡献率51.4%,较2005年分别下降7.5个、5.6个百分点,但工业仍为拉动GDP增长的第一大动力。依托于强大厚实的工业基础,江苏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其增加值总量由.2亿元提升至.6亿元,对GDP增长贡献率由36.5%提升至42.3%。江苏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8.0:56.6:35.4转变为2013年的6.1:49.2:44.7,三产比重提升明显,产业结构优化、协调发展格局日趋显现。
  图1&江苏工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及贡献率
  (二)提质增效成效显现,质量效益改善优化
  工业经济的发展,不能单纯关注增长速度的高低快慢,更应注重经济发展内在的质量与效益相统一。作为转型升级的中心任务,提质增效一直是江苏工业经济追求的发展目标,也取得了积极成效。2013年,江苏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亿元、利润8379.5亿元,分别较2005年增长3.2倍、5.1倍,年均分别增长19.5%、25.2%,利润增幅快于主营业务收入5.7个百分点。从相对指标来看,年规模以上工业盈利能力、运营效率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影响虽有阶段性下降,但总体呈上升态势。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总资产贡献率15.8%、成本费用利润率6.7%,较2005年分别提升5.3个、2.2个百分点;应收账款周转天数由天缩短为2013年41天,产成品周转天数由天缩短为天。
  图2&&江苏规模以上工业主要效益指标走势图
  (三)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发展动力趋于优化
  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在于努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制约,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促进由价值链低端向高端跃升,加快推动发展动力向创新驱动转变。近年来,江苏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创新对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不断增强,全省区域创新能力已连续五年位居全国前列。一是科研投入显著增加。2013年,全省研究与发展(R&D)活动经费1430亿元,占GDP比重达2.4%,较 2005年提高0.9个百分点。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907.3亿元,较2005年增长4.2倍,户均投入增长1.4倍。二是创新产出数量提升。2013年,大中型工业企业专利申请数50776件,较2005年增长8.7倍,年均增长32.9%,其中发明专利数18052件,较2005年增长11.8倍,年均增长37.6%;新产品销售收入16735.1亿元,占大中型工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为19.9%,占比较2005年提高7个百分点。三是以技术、知识密集为特征的高新产业快速发展。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由24.2%提高到38.5%。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年均增长26.5%,高于同期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年均增速7.2个百分点。四是创新载体建设推进有力。2013年,全省已建国家及省级重点实验室、科技服务平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885个,较2005年增加2719个,年均增幅达42.9%,其中2009年、2010年增幅超过90%。
  (四)区域发展统筹兼顾,空间布局结构优化
  按照主体功能区和&四沿&产业布局的要求,全省各地依据自身基础和区位条件,互补长短、协同发展、联动发展,加快推动工业布局向集约高效、协调优化转变。一是三大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提升。2013年,苏南、苏中、苏北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9.4%、12.8%、14.4%,苏北连续六年增速领先;苏中、苏北对全省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达60.9%,贡献率较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较2005年提高32个百分点。二是以开发区为主要载体的工业集聚区优势突出。2013年,全省国家和省级开发区实现业务总收入187512亿元,较2005年增长7.1倍,年均增长29.9%;实现进出口额4488亿美元,较2005年增长1.8倍,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81.5%,占比较2005年提高9个百分点。三是骨干企业集群效应凸显。骨干企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决定产业发展水平、参与区域竞争的主体力量,2013年全省产值超百亿元的工业企业共108家,累计实现产值2806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20.9%。围绕骨干企业形成的多层次、多形式的合作配套体系,有利于提升区域产业整体实力,如以悦达起亚为龙头,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集聚38家汽车产业规模企业,实现产值838.6亿元,占该开发区产值总量的89.5%。
  (五)&两化&融合加快推进,信息应用推广优化
  &两化&深度融合是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不断加快推动制造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变才能实现工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江苏&两化&融合具有较好的物质基础和发展优势,江苏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特色和产业优势明显,信息化建设系统装备和技术支撑能力较强,是全国电子信息产品重要制造基地之一。2013年,江苏微型计算机设备、集成电路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分别达21.3%、32.6%,固定宽带接入用户1431.4万户,普及率18户/百人,位列全国前列。基于此,近年来江苏深度推进&两化&融合,工业企业信息应用水平不断提升。一是总体发展水平较高。据工信部报告,2013年江苏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总指数86.5,居全国第一;信息化发展水平指数95.3,位列全国第五。二是大多数企业采用信息化进行生产经营管理。2013年,江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94.9%的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采用信息化管理,其中,86.7%的企业用于财务管理,54%的企业用于购销存管理,40.4%的企业用于生产制造管理,36.9%的企业用于客户关系管理,35.2%的企业用于人力资源管理,14.9%的企业用于物流配送管理。三是电子商务不断发展。2013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电子商务销售金额6039.9亿元,较2008年增长1.1倍,其中通过自营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实现的销售额4380.6亿元,占比达72.5%。
  (六)节能减排效果显著,资源环境不断优化
  为化解环境资源给经济发展带来的瓶颈制约,全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在工业领域不断加大节能降耗力度,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严格控制高耗能产业发展,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能源消费强度不断降低,以较低的能源消费增长支撑了全省工业经济的较快发展。一是工业能源消费增幅放缓。2013年,工业能源消费量为23314万吨标准煤,较2005年增长66.3%,年均增幅6.6%,低于同期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6.6个百分点。二是工业用电占比逐年下降。2013年,江苏工业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达76.5%,占比较2005年下降4.3个百分点。三是高耗能行业能耗比重及增速双下降。2013年,全省七大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总量18993.6万吨标准煤,占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耗的83.5%,与2005年相比,比重下降1.3个百分点;高耗能行业综合能耗年均增长6.4%,低于工业能耗年均增长速度0.2个百分点。七大高耗能行业能耗增速的回落和所占比重的下降为抑制能源消费的过快增长奠定了基础。四是主要工业污染物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由2005年的5.19千克/万元下降到2013年的2.48千克/万元,二氧化硫排放强度由2005年的7.38千克/万元下降到2013年的2.03千克/万元(采用2005年价格)。
  二、江苏工业转型升级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关于江苏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特征表现,我们更多地关注于宏观层面分析,着眼于企业微观层面不多,但任何一个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是要通过企业的微观发展来实现,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同样是要建立在企业转型升级的基础之上,有鉴于此,为有助于实现江苏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本文拟重点从企业微观层面入手,基于2013年企业成本费用调查年报相关数据资料,选择反映企业转型升级的衡量及影响指标,建立多元统计线性回归数学模型,对企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一)企业转型升级衡量及影响指标选择
  经济学者研究指出,企业转型升级的衡量标准可以分为五种:产品技术含量与附加值增加,产品功能增强,实现OEM(贴牌生产)&ODM(自主设计生产)&OBM(自主品牌生产)的升级,形成新产品、新服务乃至新市场,形成战略性资产、创造性资产从而形成核心竞争力。概括来说,企业转型升级就是企业提高竞争力和提高产品附加价值的过程。因此,根据指标涵义与作用,在构建企业转型升级影响因素计量经济模型时,我们选取&增加值率&作为评价企业转型升级的衡量指标。基于科学性、合理性与可行性原则,考虑到对企业增加值率的预期影响,我们拟着手从企业生产经营的六个方面角度,选择确定企业转型升级的影响指标。
  1、研发强度(RD):研发是促进技术进步的重要手段,能够通过创新效应和学习效应,给企业带来新知识和发明创造,降低生产成本、节约要素投入。本文以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作为衡量研发强度指标。
  2、营销能力(YX):营销能力是整合企业资源应用于市场需要,使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增加价值从而满足竞争的要求。本文以销售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作为衡量营销能力指标。
  3、资金保障(ZJ):企业转型升级需要持续充足的资金予以保障,企业资金按来源一般分为内源资金(自身积累)与外源资金(外部融资),内源资金是企业资金保障的重要基础。本文以净资产收益率作为衡量资金保障指标。
  4、出口规模(CK):出口对企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一方面能反映企业利用&两个市场&的能力,能促使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提升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如果企业出口以加工贸易为主导,可能会出现低增加值率现象。本文以出口交货值占销售产值比重作为衡量出口规模指标。
  5、政府补贴(PT):来自于政府部门的补贴收入会促使企业增加研发投资,包括技术设备更新、生产流程升级、高端人才引进等,进而带来生产经营的改善。本文以企业的补贴收入与主营业务收入比值来衡量政府补贴指标。
  6、职工素质(RL):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能够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必要的人力支撑,重视职工的教育与培训并加大投入力度,是企业提高员工素质的重要途径。本文以职工教育经费占管理费用比重来衡量职工素质指标。
  (二)模型建立与回归结果
  基于上述企业转型升级衡量与影响指标变量选择的基础上,我们建立多元统计线性回归数学模型,具体公式如下:
  Y=C0+ C1RD+ C2YX+ C3ZJ+ C4CK+ C5PT+ C6RL +u
  本文选取2013年成本费用调查企业为样本企业,为避免部分企业原始数据的统计偏误影响分析检验结果,剔除部分非正常营业等样本企业后,得到实际用于实证分析研究的样本观测值,共有样本企业7929家。借助Eviews软件,我们得到样本企业的初始最小二乘法多元线性回归结果,为消除异方差,以回归残值平方值的倒数为权重,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对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异方差修正,经修正后的最终回归结果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回归方程的拟合程度与整体显著性都较好,所有变量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模型回归效果比较理想,可以据此进行企业转型升级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表1 &&加权最小二乘法估计(WLS)结果
  (三)主要分析结论
  一是:企业研发强度等六个方面的确不同程度影响到企业转型升级效果。同时,研发强度、营销能力、资金保障、出口规模、政府补贴及职工素质对企业转型升级均具有正面效应,符合预期。
  二是:研发强度的提升对企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最为突出,变量系数达0.5374,表明科技创新是企业转型升级最重要驱动力量;其次营销能力(0.3946),表明在同质趋同、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加大销售经费投入,提升品牌竞争力有利于企业转型升级;再次职工素质(0.2700),表明企业加大对在职职工教育培训投入力度,提升职工队伍整体素质有利于企业转型升级;政府补贴(0.1563)紧随其后,表明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支持,积极合理的政策扶持措施既能激发企业转型升级的动力,又能解决企业转型升级资金不足问题。
  三是:资金保障及出口规模对企业转型升级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正向效应不够突出。资金保障变量系数0.0380,表明持续充沛的内源资金不可或缺,可以为企业转型升级带来正向拉动作用,但由于内生积累缓慢而又有限,正向效应不太明显;企业转型升级在注重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的同时,更应注重选择资金投入方向,加大对科技研发、营销费用、职工培训等方面投入,积极释放资金保障对转型升级的正向效应。出口规模(0.0297)正向效应不明显,表明一方面出口可促使企业提升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出口产品的低附加值特征仍较明显,并没有对企业转型升级起到更大的拉动作用。
  此外:我们预期信息化管理会对企业转型升级产生正向效应影响,信息化与工业化的两化融合,能够更加有效地配置企业各种生产资源和要素,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用。但由于信息化涉及企业整个复杂经营体系的方方面面,受现行统计制度方法所限,目前难以选择合适衡量指标及取值,上述回归模型存有一定缺陷,未能反映信息化管理因素的影响效应。
  三、江苏工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和现实羁绊
  (一)工业企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
  转型升级是一项系统工程和全面发展的动态过程,涉及企业多个层面,具体表现有转行、转轨、创新、整合等。基于数据的可取性、可定量性,本文从六个方面考量了企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虽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但却为工业企业的转型升级指明了努力方向。
  当前,工业企业不论是出于长远发展的考虑,还是受宏观环境、市场竞争、企业成本等因素倒逼推动,转型升级已势在必行、毋庸怠慢,可通过以下三种主要策略实现转型升级:一是通过增加研究开发的投入,大力发展具有技术和品牌优势的产业,其发展重心放在技术创新或工艺设计等高附加值环节上,增强企业的产品竞争实力;二是弱化或放弃低附加值环节,通过产业链延伸、产业转移、专业化等方式逐步整合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实现价值增量的最大化;三是完善内部运作体系,通过开拓市场、引进人才、信息管理等方式改善企业投入产出关系,达到节支减耗、运营高效的目标。按照上述三种策略,当前工业企业转型升级的可选择路径主要有:
  路径一:实现由OEM(贴牌生产)向ODM(自主设计生产)、OBM(自主品牌生产)转变。对于从事OEM生产的企业来讲,应通过增加科技投入、增强研发能力逐步形成自主产权,建立自有品牌。
  路径二:实现由OBM(自主品牌生产)向自主名牌生产转变。这是基于自有品牌基础上的升级过程,专注于基于自有品牌的市场扩张,包括品牌策划、品牌定位、品牌提升和维护、营销渠道建设以及售后服务等。
  路径三:实现由生产制造方向设计发包方转变。若企业拥有了技术创新潜力和品牌提升(或市场拓展)能力,则可以由原来的生产制造方转变为设计发包方,经营的方略则由扩大规模降低成本转向技术创新和品牌提升(或开拓市场)。
  路径四:实现高成本要素资源向低成本要素资源的转变。对于不具备技术和品牌优势的企业应抓住全球资本重组、产业转移的机遇,主动向投资红利、人口红利尚存的地区转移,并力求在转移过程中更新设备、升级产品。
  路径五:实现粗放型经营向信息化经营的转变。信息化不仅可以促进工业生产更快地提高效率,而且将导致工业生产方式和竞争方式的根本性变化。信息化涉及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如生产环节的工业机器人、管理环节的ERP系统等。
  路径六:实现由追求利润最大化向追求效益最大化的转变。所谓效益最大化,是企业盈利最大化和社会效应最大化的统一,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不应以损害社会利益为前提,即减少污染排放、降低资源损耗。
  (二)工业企业转型升级的现实羁绊
  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需要摆脱传统发展理念的束缚与限制,从内外两个方面考虑,不断寻求产业价值链上位置的不断攀升或者选择退出,并依据自身的经营现状、禀赋条件以及比较优势,选择适当的转型升级路径。但在当前宏观经济发展环境不佳的大背景下,企业转型升级仍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1、市场风险积聚,经营策略趋于保守
  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市场不确定性导致获利空间收窄、投资风险剧增,加上劳动力成本上升、土地等资源供应趋紧、融资困难、人民币汇率上升等多重压力,多数企业采取观望态度,经营策略趋于保守,力求平稳渡过市场萧条期,对转型升级更为审慎。2013年,江苏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98,连续两年徘徊于下降通道之中,产品价格的持续下跌表明市场需求低迷,企业销售受阻;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额18387.5亿元,比上年增长17.5%,增速低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个百分点,且同比回落2.9个百分点。
  2、政府定位模糊,服务配套发展滞后
  推动转型升级,关键在于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激发企业活力。但当前,政府与市场的边界界定还是不够清晰,政府替代市场成为重要要素资源及创新资源配置的主导者,土地、能源、资源价格形成的扭曲诱发企业的寻租行为,严重影响企业在研究开发、技术工艺的改造升级以及市场开拓上的积极性和投入强度。另一方面,政府为转型升级构建良好的制度环境及市场环境方面进展缓慢,主要表现为完善的公平竞争制度和市场环境仍未建立;知识产权制度和执行机制中的根本缺陷依然存在,企业创新活动难以得到正常收益回报;资本市场发育不足,利率市场化推进缓慢,多元化、多层次的投融资机制尚未形成;科技研究与市场、经济脱节问题突出,科技公共服务支撑体系不健全且整体服务水平、服务质量不高,科研成果转化率低。
  3、短期行为影响,企业意识亟待转变
  转型升级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法宝,但同时也是一条充满了风险和挑战的成长之路。据统计,美国高科技企业的成功率仅为15%至20%,某些高技术项目的成功率在3%以下。另一方面,转型升级尤其是创新驱动的转型升级,短期之内不会给企业带来收益,反而会带来支出的增加、收益的降低。因此,基于风险和周期的考虑,不少企业重生产、轻研发,只追求当前经营收益,对长期发展战略缺乏思考,其突出的表现为:一是技术层面停留在引进和模仿阶段,产品层面停留在跟踪和仿制阶段,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普遍缺乏;二是低水平的盲目投资扩张,产能过剩矛盾日益凸显,产业内部竞争加剧;三是市场公平竞争秩序被打乱,假冒伪劣产品使品牌企业形象大受影响。
  4、高端人才短缺,自主创新缺乏支撑
  人才,尤其是创新型科技人才是转型升级的核心力量。近年来,通过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引进、高技能人才引进、企业博士集聚、创新团队计划等的实施,江苏逐渐成为科技人才集聚高地。2013年,全省科技活动人员达109.5万人,总量位居全国前列。但多数企业片面追求人才使用的成本最小化,缺乏有效的人才引进、选拔和激励机制,高层次科研技术人才占人才总量的比例偏低,占据科学前沿、把握重大发展方向、做出开创性科技贡献的科技领军人才匮乏,人才&出不来、用不上、引不进&的现象还比较普遍。2013年,江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占比仅为9%,从事科技活动人员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占比39.4%。
  5、资金投入制约,要素保障有待加强
  转型升级需要资金的支持保障。但当前,企业转型升级面临着资金投入过大而融资渠道不畅这一突出问题。企业转型升级的资金保障,除了立足于自身经营积累资金之外,一方面要在保持财务稳健的前提下通过外部融资方式解决,另一方面要辅之于政府鼓励企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政策补贴。然而,资本市场发展的不完善使得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不畅,间接融资难度大且成本高,导致企业资金整体投入不足,尤其是科技研发投入比重偏低,极大制约了企业转型升级的步伐。2013年,江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仅为0.9%,投入强度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政府补贴范围有限、金额不高,对企业转型升级的引导促进作用未能充分释放。2013年,江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只有6.1%的企业获得政府补贴,补贴金额120亿元;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中,政府资金仅占2%。
  四、加快江苏工业转型升级进程的对策建议
  经过三十多年高速增长,支撑经济发展的因素已经发生深刻变化。面对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的困境和日益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传统的以投资和人口红利带动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为此,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聚焦转型升级、着力提质增效,真正使江苏经济行稳致远&新要求,转型升级已成为江苏工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为加快江苏工业转型升级进程,力促江苏工业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现结合本文前述研究分析结果,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一)着力构建以市场为中心的经济制度体系,为转型升级提供制度支撑
  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是促进创新和提升效率最为有效的制度安排。政府必须尊重市场规律,为转型升级提供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体系,创造良好的公平竞争环境,让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激励创新、效率提升中充分发挥其决定性作用。一是完善相应的市场制度。加快要素市场改革,重点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加快推进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价格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使价格能充分反映稀缺程度和社会成本。加强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建设,依法严惩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强化创新激励机制。二是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调整产业政策取向,将政策取向从&干预微观经济和限制竞争&转为&放松管制与维护公平竞争&。简政放权,取消不必要的审批、核准与准入,让不同所有制、不同规模企业具有公平进入市场的权利。制定完善的公平竞争法,切实保障各类企业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三是营造宽松开放的创新氛围。加大基础科学研究、产业基础技术研究开发、科技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加大对企业在市场化运作基础上进行自主技术研发的财税倾斜;加大支持企业创新的财政资金投入并对其分配使用实施监管与评估;加大集业务咨询、技术培训、人才流动、先进示范等于一身的综合服务平台建设。
  (二)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为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
  紧紧抓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这个中心环节,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为工业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技术支撑。一是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有机结合,企业是主要载体和生力军。引导和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提高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的比重,提高企业研发人员和发明专利的比重,充分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的内生动力,推动创新成果向企业集中、创新政策向企业倾斜、创新人才向企业流动,加快培育一批集研发、设计、制造于一体的科技型骨干企业。二是推进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强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建立产学研经常性交流机制,拓宽企业自主创新的视野,建立行业协会、产学研之间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非竞争关键共性技术联合研究、关键零部件研究开发、创新型人才培育等方面展开合作,进一步发挥企业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三是加大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力度。加强创新资源的集成整合,有效吸纳利用国际创新资源,突破制约产业高端发展的技术瓶颈,在关系产业高端发展的重点领域开展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前沿技术的攻关,不断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具有竞争力的自有品牌和企业。
  (三)着力构建以人才为考量的选人用人机制,为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
  推动企业落实人才纲要和人才政策,探索实践选人用人新机制,为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一是坚持扩大总量与优化结构相结合。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专业化人才培训,培养一批熟练掌握生产技术和工艺的高技能人才,以及适应企业转型升级需要的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同时,通过有序流动、科学配置和优化组合,盘活现有人才资源,提高人才素质,改善人才结构。二是坚持开放引才与自主培养相结合。树立开放的人才观,依托博士后工作站、企业技术中心等企业创新平台引进企业发展高端紧缺人才,促进骨干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加快中高端人才培养,提升企业人才队伍层次。同时,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鼓励企业员工不断自我完善、探索创新,充分发挥各类专业人员的学术和技能专长,增强企业自身人才建设的&造血功能&。三是坚持经济国际化与人才国际化相结合。通过组团赴海外招聘、开展&海外高层次人才江苏行&等活动,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开发引进等方式,有计划地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开辟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创业发展的&绿色通道&。同时,以国际化标准培育本土人才,从高等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入手加强与国外高校的合作办学,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    
  (四)着力构建以科技为重点的金融服务体系,为转型升级提供资金支撑
  以建设国家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省为契机,积极引导产业金融与现代产业支撑发展,加快形成产业转型升级的金融体系。一是加快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抓住上海自贸区建设机遇,不断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资金价格形成机制,通过利率汇率市场化降低企业的资金使用成本,切实解决目前企业融资成本居高不下的问题。二是调整和优化银行信贷结构。改变银行信贷结构大小失衡问题,增加和扩大中小企业信贷资金的比重及其规模;改变银行信贷结构长短失衡问题,增加和扩大中长期信贷资金的比例及其投放数量。三是推进金融市场融资渠道的多元化。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在证券、债券市场进行直接融资,发挥民间资本的创值能力;积极发展能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中小金融机构,不断健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建立产业发展基金,促进创业投资、风险投资等各类机构加快发展,以推动区域加快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探索设立转型升级专项补贴资金,提高资金使用集中度和效益,优先支持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项目。
  (五)着力构建以信息化为核心的企业管理机制,为转型升级提供效率支撑
  加快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信息技术普及应用,不断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推动现代企业管理机制的完善与发展。一是要转变企业经营观念。摒弃传统守旧的经营管理思想,尽快树立适应市场经济新形势的经营战略思想意识,包括竞争意识、战略意识、人本意识、创新意识、风险意识等,不断增强企业转型升级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二是促进信息技术在企业的推广应用。围绕实现设计数字化、装备智能化、生产自动化、产品数字化、管理网络化、商务电子化,深入推进企业产品研发设计、资源计划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全部业务管理的信息化系统建设,推进信息技术与产品和装备设计、制造的融合,大幅度提高产品、装备的信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三是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工作。制定和研究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加快推进通用解决方案和共性技术的普及;搭建行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及时发布产品供求、价格变动、技术合作、工艺变革等相关内容,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撰稿:伍祥 康长进 马俊 汪雪敏
  核稿:康长进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1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政府补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