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元贬值的影响对中部非洲与中国的贸易有何影响

人民币国际化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利弊影响与对策
我的图书馆
人民币国际化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利弊影响与对策
所属栏目:
作者简介:卢文雯(1982-),女,汉族,福建省厦门市,讲师,经济学硕士,单位:厦门海洋学院,研究方向: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合作。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人民币国际化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在贸易规模、贸易结构、贸易摩擦和贸易条件等方面的有利影响和在贸易逆差、出口增速、出口型中小企业生存压力、对外资的吸引力、外贸风险等方面的不利影响,并提出一些减少不利影响的政策建议。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进出口贸易;对策引言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的过程。具体来说,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人民币的境外流通达到一定程度;第二,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成为国际上主要的投资工具;第三,以人民币结算的国际贸易比重不断增加。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实力增强,商品和服务贸易的境外市场逐步扩展,人民币国际化就是人民币在境外履行流通、支付和储藏手段和价值尺度的职能,由主权国家货币发展到区域货币,最终成为世界货币的过程。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将影响中国进出口贸易结构和贸易规模,决定了未来中国对外贸易企业的发展战略。因此,人民币国际化与中国进出口贸易密切相关,相互促进。研究人民币国际化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将有利于我国外贸的健康稳定发展和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一、人民币国际化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有利影响(一)扩大贸易规模首先,人民币国际化可以加强国家之间的贸易,通过输出商品、技术、资本和服务,使贸易国在其对外贸易中对人民币的依赖程度增加。其次,可以规避汇率风险。中国进出口贸易80%以上是以美元或欧元进行结算。自人民币汇改以来,到目前为止,人民币累计升值约25%。人民币的升值和美元欧元的相对贬值会使中国大量出口企业遭受巨大损失。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开启后,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贸易时不再使用第三方国家货币,因此能有效规避汇率风险。同时,人民币国际化也有助于减少交易成本。外贸企业认为用美元结算不仅手续繁琐,而且要向银行支付手续费。人民币结算对国内企业来说,贸易融资费用降低,汇兑成本减少,因而大大节省了财务成本,有利于企业快速发展。最后,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扩大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进而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二)促进贸易结构升级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人民币升值将激励出口企业更多地追求技术进步和高附加值,用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占领国际市场。同时,人民币升值有利于我国企业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使国内企业走依靠科技含量取胜的道路。另外,以人民币计价的我国制造业产品出口额的增加,将带动整个制造业产品的出口,加速了我国从资源型产品出口国向高附加值制造业产品出口国的转化,使贸易结构不断升级。中国对外贸易产品结构的升级,也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更稳固的贸易基础。出口更多的制造业产品、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差异化程度,都有利于人民币更多的在出口贸易中作为计价货币,从而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三)减少贸易摩擦近年来,我国出口产品遭遇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调查、特保措施调查、反规避、反垄断、美国337调查以及技术性贸易壁垒等也越来越多。中国遭遇到如此多的贸易摩擦,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并且这些商品可能成为进口国本国商品的替代品,因此这将阻碍进口国的经济发展,从而导致进口国实行贸易壁垒保护。二是中国出口增长迅猛,进出口贸易长期处于顺差,其他国家认为人民币汇率定价过低,这也使人民币问题成为导致贸易摩擦的重要因素之一。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人民币升值会提高出口商品的价格,因此进口国会减少需求,缓解进口国国内市场的竞争,有利于减少贸易摩擦、贸易保护、反倾销诉讼等贸易纠纷。(四)改善贸易条件人民币升值将会降低原材料和高科技设备等进口产品的价格。企业将会加速技术引进,提高生产效率,实现产品动态比较升级。同时由于进口产品大部分用于复出口,而随着企业生产率提高,出口产品质量也会得到提高,这有利于我国企业从产品产业链低端发展到中高端,改善贸易条件。二、人民币国际化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不利影响(一)出口增速减慢随着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不断升值,中国出口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相对价格提高,造成出口产品不再具有价格优势。而且由于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与干预,低端产品的出口退税率进一步降低甚至面临取消。劳动力及原材料的成本不断上升,出口企业丧失了原有的利润空间,利润越来越微薄,出口规模受到较大的限制,出口增速减慢。(二)可能产生贸易逆差人民币升值,进口国进口相同商品需要支付更多的外币,从而促使进口国选择其他出口国的商品,我国商品的出口额必然减少。同时,人民币升值后,我国对外国产品的进口数量会增加。当出口商品的数量和进口产品的数量对比过大,我国便会形成贸易逆差。如果人民币长期处于升值趋势,我国就会存在长期贸易逆差的风险,也会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三)出口型中小企业生存压力增加一般而言,国内出口企业垄断程度越高,在本币升值时,企业越容易把不利变化转嫁给国外的消费者。然而如果国内出口商相互竞争激烈且市场势力很弱,这种价格转嫁能力就越弱,企业只能通过本身来消化这种本币升值带来的成本,导致退出出口市场。面对人民币升值,国内出口企业很难通过提高出口价格的方式转嫁出去,而只能自我消化本币升值带来的不利影响。人民币升值幅度一旦超出企业可以承受的范围,加之国内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原材料价格上涨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等诸多不利因素,大量出口导向型中小企业可能走向破产。(四)对外资的吸引力下降人民币升值,出口商品价格上升,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下降,使那些面向出口的外商投资企业利润下降甚至无利可图。导致一些在华外商企业投资转向那些货币价值比较低的国家。由于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进出口贸易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因此,外资流入减少将对我国外贸的持续稳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三、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下推动我国进出口贸易发展的对策(一)优化出口产品结构随着周边国家工业化进程加快,一些对成本较为敏感的产业和产品订单有向周边国家转移的迹象,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面临的国际竞争加剧。同时,人民币升值会减少部分出口企业的盈利空间。因此,注重生产性的出口企业就必须加快自身产品的升级换代,加大企业创新和研发的力度,转变为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的格局。此外,根据现阶段出口产品同质化严重而导致的利润低下的情况,企业应注重品牌的培育,不断提高出口产品抵御利率变动风险的能力。(二)积极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人民币升值直接影响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由于企业的逐利性,人民币升值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内的投资结构和外商投资的流向,使其更倾向于流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政府应当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促进国内产业结构的逐步升级。对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政府应根据各种资源的分布情况和现有的工业基础,鼓励相关产业向最适宜的地区集中,形成产业集群,以获得规模经济效应。同时,配合战略性贸易政策、优惠性的税收政策,保护和扶植幼稚产业的发展。例如,在人民币适度升值情况下,由于沿海地区加工成本升高,一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投资项目逐步向综合环境比较好的中部地区转移的条件基本成熟。这样,既可以为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后腾出产业升级的空间,又可以避免沿海外商投资企业撤离我国市场造成巨大经济波动,还可以推动内地的工业化进程。同时使得中国的劳动力密集型出口企业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实现劳动力资源的价格得到实质的提升。在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地区,政府应当通过税收等政策鼓励企业改进技术,通过引导中小企业兼并重组,企业之间组成行业协会等措施防止本国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和议价能力,最大程度地避免大量企业倒闭,工人失业。但是,对于那些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利润空间小的企业应尽快促进其停产转产,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三)促进贸易市场多元化外贸企业应该大力实施市场多元化外贸发展战略。外贸企业为缓解出口压力,必须摆脱对单一贸易市场的依赖,在巩固传统外贸市场伙伴如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的同时,也应该开拓东南亚、非洲、中东等新兴市场,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对国外商品的进口需求不断增长,对于中国的外贸企业是非常好的机遇。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在开拓新兴出口市场的同时,要熟悉新兴出口市场的金融外贸法律法规,规避贸易摩擦,也要避免使用第三方货币带来的外汇风险,节约交易成本。(作者单位: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参考文献[1] 李镕喆.人民币国际化的可能性及对中国贸易的影响[J].当代经济,-77.[2] 鲁成城.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D].吉林财经大学,2013.[3] 刘晓棠.浅析人民币升值对国际贸易的影响[J].才智,.[4] 李琪琦.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D].苏州大学,2011.[5] 贾林娟,杨宏哲.浅析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对策[J].当代经济,-83.[6] 刘晓棠.浅析人民币升值对国际贸易的影响[J].才智,.欢迎您转载分享: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中国对外贸易形势回顾与展望
&|&&|&&|&&|&&|&&|&&|&&|&&|&&|&&|&&|&
& 今天是:&&& 欢迎您光临[3edu教育网]!本站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您最希望得到的,正是我们最乐于献上的。
◆您现在的位置:&&>>&&>>&&>>&&>>&论文正文
中国对外贸易形势回顾与展望
中国对外贸易形势回顾与展望
&&&&将本站加入收藏,以便日后访问。&&&&
中国对外贸易形势回顾与展望
 一、2002年中国对外贸易运行情况  (一)进出口快速增长,贸易顺差继续扩大  2002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6000亿美元大关,全年进出口总额达6207.68亿美元,同比增长21.8%,大大高于国民经济8%的增长速度。2002年贸易顺差继续扩大,全年累计实现贸易顺差303.62亿美元,比上年增加78.17亿美元,其中出口实现3255.65亿美元,同比增长22.3%,比上年净增594.67亿美元;进口2952.03亿美元,同比增长21.2%,比上年净增516.50亿美元(见表1)。  表1 2002年进出口基本情况 (亿美元)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2002年12月。
  (二)非国有企业出口持续高速增长,国有企业出口增长缓慢  2002年外商投资企业和集体民营企业出口增长很快,分别高达27.6%和66.47%,但国有企业出口困难的局面没有改变,2002年国有企业共计实现出口1228.58亿美元,仅比上年增长8.5%。增速的差异引起出口企业格局的变化,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集体企业出口占全部出口的比重分别为37.74%、52.19%、10.07%,其中国有企业出口比上年同期减少了4.8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集体企业出口同比分别上升了2.1和2.7个百分点。
  (三)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并驾齐驱  2002年,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同步快速增长。全年加工贸易出口1799.37亿美元,同比增长22.02%,占全部出口的55.27%,与上年55.40%的比重基本持平;一般贸易出口1362.04亿美元,同比增长21.70%,占全部出口的41.84%,与上年42.05%的比重基本持平。2002年,一般贸易进口增长稳定,加工贸易进口增长迅速。全年加工贸易进口1222.16亿美元,同比增长32.04%,占全部进口的41.40%,与上年的41.12%基本持平;一般贸易进口1291.22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3.71%,占全部进口的43.74%,较上年的46.58%下降了近3个百分点。  从加工贸易的实际运作来看,来料加工装配贸易增长较为缓慢,为14.86%,而进料加工贸易增长迅速,为29.44%。此外,2002年加工贸易进口迅速增长预示着2003年加工贸易出口将会有很大的增长潜力。  (四)出口商品结构继续优化  1.机电产品出口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2002年,机电产品进出口3126.65亿美元,同比增长30.67%,占全部进出口总额的50.37%,比2001年高出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570.77亿美元,同比增长32.3%,高于全年出口增长率10个百分点,占全部出口的比重从2001年的44.63%上升到48.25%,净增381.11亿美元,占全年出口增加额的64.08%。机电产品全年进口1555.88亿美元,同比增长29.1%,占全部进口的52.71%,比2001年的49.47%提高3.3个百分点,净增350.91亿美元,占全年进口增加额的67.94%。  2.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2002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在2001年快速增长的基础上继续快速增长,全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678.65亿美元,较上年增长46.1%,比2001年的25.4%高出20多个百分点。在全年新增的594.67亿美元出口额中,高新技术产品为214.13亿美元,占36.01%,较2001年有所下降。  &&3.工业制成品进出口增加较快  2002年,初级产品进出口777.52亿美元,同比增长7.8%,占全部进出口的比重为12.53%,较上年下降2.4个百分点。其中,初级产品出口284.80亿美元,同比增长8.1%,占全部出口的比重为8.75%,较2001年下降1个百分点。2002年初级产品进口492.72亿美元,同比增长7.7%,占全部进口的比重为16.70%,较2001年下降2个百分点。  2002年工业制成品进出口5430.16亿美元,同比增长24.09%,占全部进出口的比重为87.47%,较上年上升近2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制成品出口2970.85亿美元,同比增长23.9%,占全部出口的比重为91.25%,较上年略有增长。2002年工业制成品进口2459.31亿美元,同比增长24.3%,占全部进口的比重为83.30%,较上年增加2个百分点。  4.传统大宗商品出仍不理想  传统大宗商品中,粮食出口呈现较好局面,稻谷和大米、玉米、大豆出口数量分别增长94.6%、13.3%和11.1%,钢材、玩具、服装、鞋类平稳增长,增速分别为17.1%、7.9%、12.7%和10.4%,其他传统大宗商品出口不同程度减少,其中原油、水泥、煤和成品油出口金额减幅较大,同比分别减少10.9%、15.7%、5.0%和1.2%。从总体上说,2002年传统大宗商品出口不是很理想,虽然粮食出口呈现较好局面,但是如果按照出口金额计算,玉米和大豆的出口均呈下滑趋势,同比减少1.4%和0.5%。
  (五)大宗商品进口增加较多,关税配额商品已用配额比例普遍不高
  2002年传统大宗商品中,汽车及底盘、肥料、钢材进口增长最为迅猛,分别增长81.6%、51.2%和38%。原木、锯材、纸及纸板、初级形状塑料的进口也都是两位数增长,原油进口数量增长15.2%。关税配额管理的商品中,化肥的使用配额比例最高,为87.1%,其次是食糖、棕榈油、羊毛和毛条,分别为67.1%、66%和65.4%。其他的到目前都没有过半,粮食类使用最低,其中小麦使用比例仅为7.4%,玉米使用比例为0.2%,稻谷和大米的使用比例为6.1%,豆油使用比例为22.8%。  (六)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基本平稳  从主要贸易地区来看,对新兴市场和传统市场出口都实现了快速增长,改变了2001年对北美、欧盟、亚洲市场等传统市场出口增长缓慢的局面。在进口方面,从亚洲和拉丁美洲的进口较2001年增长较快,而从北美的进口较2001年下降较快(见表2)。
  表2 2002年中国对各地区进出口情况 (亿美元)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2002年12月。
  从贸易伙伴来看,2002年中国对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额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中国2002年前10位的贸易伙伴同上年相同,但名次有所变化,台湾省成为中国第六大贸易伙伴。中国对美国等市场出口增长较快,但对日本出口增长仍然不振。中国对美国、欧盟、中国香港的贸易顺差继续扩大,对加拿大的贸易顺差和上年基本持平,与日本的贸易差额从上年的顺差21.61亿美元转变为逆差50.31亿美元,对东盟、中国台湾、韩国的贸易逆差继续扩大,对俄罗斯和澳大利亚的贸易逆差在逐步减少。2002年,日本仍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和最大的进口来源地,美国仍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和最大的出口市场(见表3)。
  表3 2002年中国对外贸易的十大贸易伙伴(亿美元)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2002年12月。
  (七)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出口的不平衡性依然存在  2002年东部沿海10省(市)出口占全国出口的87.9%,所占比重较2001年同期进一步提高。另外,中西部省(市、区)的出口也不平衡,四川、新疆、黑龙江、内蒙古、陕西等出口连续多月为全国增长最快的省份,除北京和海南省外,出口增速在10%以下的全部是中西部省份,而且有3个地区出现负增长。
  二、2002年中国对外贸易实现双高增长的原因分析  (一)世界经济的好转为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增长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002年初以来,中国主要贸易伙伴的经济较2001年都出现不同程度地好转,尽管增长速度较年初预计的要慢。美国经济出现复苏势头,进口也保持了比较高的增长速度,尤其是第一季度主要受补充库存和住房、汽车行业活跃的推动,美国经济取得5%的高增长率;欧盟,特别是欧元区的经济已基本稳定;除日本之外的亚洲各国GDP也都实现了较高的增长率;与东盟改善关系,启动自由贸易区谈判则使中国的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更具有竞争力。虽然世界经济的发展受到一系列不确定因素的制约,但总体上判断,2002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为2.8%,高于上年水平。世界经济的好转带来了国际贸易的复苏,2002年世界贸易预期增长3%左右,高于2001年的负增长,世界经济的复苏为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外部环境。  (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为外贸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2002年中国国民经济的多项指标都好于预期:经济运行中消费需求旺盛,投资自主增长能力明显增强,城市化进程加快,经济效益稳步提高。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万亿元,同比增长8%,全部国有工业企业和规模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31482亿元,同比增长11%,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单位累计完成投资26119亿元,同比增长23.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40886亿元,同比增长8.8%。这种良性增长的局面,给外经贸打开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大大提升了中国出口和引资的竞争力,也给进口的同步增长带来了可能,可以说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为中国进出口的快速增长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物质和经济基础。  (三)加入WTO的积极效应开始显现  2002年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第一年。入世后,按照承诺,中国不断削减关税和调整非关税措施,给国际社会以市场开放和政策稳定的信心,同时,国外原来对中国的一些出口产品设置的限制措施也受到多边的约束,增加了中国商品进入国际市场的机会,如对欧美出口的纺织品、箱包等被动配额限制已部分解除(约40亿美元)等。另一方面,中国充分运用了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利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妥善处理国际贸易争端,维护了世贸组织成员国应有的权利,有效地维护了中国的进出口公平贸易环境,改善了中国的外贸环境,扩大了出口,如月国外对中国的各种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的调查和起诉有47起,明显低于2001年的67起。  (四)国家鼓励出口的外贸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出口的增加  2002年以来,国家充分估计了外贸出口可能面临的严峻形势,在保证外经贸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的同时,根据新形势和新任务,研究制定了新政策,并通过多种渠道开拓新兴市场。  首先,加入WTO后,中央和地方制定的促进扩大出口的政策和措施继续保持稳定。如继续对出口商品退还增值税和消费税;继续实行出口收汇贴息政策;继续对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技术改造贷款贴息;继续管好用好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外经贸公共信息服务专项资金,西部外经贸发展促进资金,境外贸易中心建设资金等;继续推动出口退税帐户托管贷款,逐步在全国各商业银行推广此项业务,缓解出口企业的资金困难;稳定加工贸易政策,对加工贸易中的深加工结转由海关实行保税监管,不收增值税。  其次,在进一步推行出口货物“免、抵、退”等税收管理办法的同时,提高了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加快了退税进度。在前几年连续提高出口退税率的基础上,2002年国家将棉花、大米、小麦、玉米的出口退税率由5%提高到13%,对钻石出口实行17%的出口退税率。2002全国出口退税指标预算安排1000亿元,加上2001年预留的250亿元,共计1250亿元,缓解了出口企业的资金紧张,增加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第三,2002年国家采取多种方式鼓励企业开拓新兴市场。例如,为了发展中俄经贸关系,中俄高层领导多次会晤,朱F基总理还专门邀请俄罗斯企业家代表团访华,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针对中国企业开拓俄罗斯市场遇到的难题,还推出了一些特殊的险种。此外,中国还积极改善和东盟的关系,推动了中国和东盟经贸关系的发展。2002年,中国对俄罗斯和东盟出口分别增加了29.9%和28.2%。  此外,国家对外贸进出口权的放开大大调动了各类企业出口的积极性,生产企业自营出口增加较快。如浙江省1至10月生产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专业外贸企业这三大外贸出口主体出口累计增幅排序依次为:生产企业增长52.22%,外商投资企业增长27.33%,专业外贸企业增长7.17%,生产企业自营出口增幅高于全省外贸出口增幅27个百分点。外贸出口企业的主体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五)美元贬值和美国补充库存是中国出口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  2002年美元对欧元和日元等世界主要货币出现较大幅度的贬值,由于中国人民币汇率与美元挂钩,美元的贬值增加了采用浮动汇率制的我周边国家货币连锁升值的压力,客观上形成了人民币相对其他货币的贬值,从而使中国出口商品成本降低,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中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在国际市场尤其美国市场的竞争力得到增强。东南亚国家与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相似,出口市场均以美国市场为主,我与其存在直接竞争关系,美元贬值对中国2002年对美国和东南亚出口的正面影响比较明显。另外,2002年以来,尤其是第一季度,美国企业大量补充库存,对中国向美国出口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六)世界制造业加快向中国转移,并迅速形成了较强的生产出口能力  2001年以来,在全球经济显著放慢特别是美国经济严重滑坡的大背景下,中国政治稳定、经济快速增长以及加入WTO、申奥成功等一系列因素,使中国成为全球经济的一个“安全岛”。为鼓励大型跨国公司来华投资,提高中国利用外资的效率,从日起,对从事国家鼓励类产业的外商投资企业,其投资者在原合同以外追加投资项目所取得的收入,可单独计算享受企业所得税法定减免优惠。在不少行业出现了跨国公司增加在中国的生产和采购,压缩在其他地方生产和出口的现象。在电子信息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世界上主要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商都将其生产网络扩展到中国,将中国加入其全球生产和供应链之中,如摩托罗拉公司关闭了在欧洲和南美的工厂,增加了在中国的投资和生产。因此,在全球信息技术产业和贸易大幅收缩的背景下,中国以信息技术产品为主的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仍能维持40%以上的增长率。  (七)国家富有成效的进口调控政策的刺激  2002年中国遵守入世承诺,一方面大幅降低了进口关税,平均关税已由15.3%调整到12%,另一方面逐步取消了一批非关税壁垒,2002年中国实行进口许可证管理的商品种类从上年的26种减少到12种,减少了一半多。大量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取消促进了中国进口的增加,但是没有预期增加的那么快,其主要原因在于两方面:一是中国原有50%的进口产品是不交税的,如加工贸易是保税的,外商企业的机器设备进口和国家技改项目的设备进口以及外国政府的捐赠等享受免税待遇,也就是说只有不到一半的产品进口要交税。二是2002年国家对部分进口税收优惠政策进行了适当调整,减少了部分进口。调整的内容主要有三项:一是对日前按国家规定程序批准的技术改造项目、基本建设项目(含重大建设项目)、外商投资项目(包括享受外商投资政策的外国政府贷款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在项目额度和投资总额的剩余额度内进口的商品,实行了《国内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和《外商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的限制。二是依据《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产品全部直接出口的允许类外商投资项目”新批准的外商投资项目的进口设备,一般先照章征收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先征后返,5年内返清。三是今后一般不再受理和审批个案减免进口项目的申请,除国务院规定的一律不予减免税的20种进口商品外,对进口的生产原材料及各地为举办大型活动进口的车辆,也将一律不予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由于国家富有成效的进口调控政策,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由于关税降低、非关税措施减少而冲击国内市场的情况。
  三、2003年中国对外贸易展望  (一)世界经济的复苏将为中国对外贸易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些世界组织和机构对2003年世界经济增长和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的预测高于2002年。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日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预测2003年世界经济增长3.7%,美国预计实现增长2.6%。世界银行的内部报告分析认为2003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将达到2.9%,其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增长速度将分别达到2.4%和4.4%。世界经济的复苏将会带来世界贸易规模的扩张,IMF预测2003年世界贸易的增长速度将达到6.1%,世界银行预测2003年世界贸易的增长速度将上升为8.8%。世界经济的复苏和世界贸易的扩张将为中国的对外贸易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中国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将进一步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  2003年将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年份,一些有利因素将会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稳定发展。首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改革目标将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向更深层次发展,经济发展的环境将会继续改善。其次,从宏观政策看,为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2003年中央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力度不会缩减,稳健的货币政策将向积极的方向发展,金融支持经济增长的力度将加大,这为经济稳定、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政策基础。最后,从市场层面看,随着对外开放扩大和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国际、国内的需求规模将有所扩大,这将为国内经济增长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虽然中国经济的发展仍受一些不利因素的制约,但总体上说,2003年中国经济仍将保持快速健康的发展。  (三)加入WTO和外经贸体制改革的积极效应将进一步显现  中国入世大大加快了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外界对中国经济的信心明显增强,2002年中国入世的积极效应得到初步释放,预计这一趋势在2003年会表现的更为明显。随着对世贸规则的逐步熟悉和入世协议的执行进入实质性阶段,2003年中国入世对改善中国贸易环境的作用将进一步显现,国外对中国出口商品的贸易壁垒将逐步减少,这将有利地促进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为继续发挥出口作为经济增长重要发动机的作用创造良好的条件。此外,为履行入世协议,中国政府所做的一系列政策调整,特别是有关国民待遇和透明度原则方面的政策调整,将会大大改善投资环境,跨国公司将继续进入中国,并以此带动中国的出口。最后,外贸体制的改革仍将继续深化,外贸经营权放开的积极效应仍将进一步显现。  (四)进口关税降低和非关税壁垒的逐步取消将会增加进口  关税水平的降低以及部分非关税壁垒的取消是导致2002年进口快速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预计2003年这一效应将进一步显现。2003年中国将继续履行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在2002年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关税水平,关税总水平将由2002年的12%降低到11%,逾3000个税目的税率将有不同程度下调,其中工业品和农产品平均税率降幅为7.2%和9.6%,信息技术产品的关税总水平,由2002年的3.5%降低到1.5%,降税幅度高达57%左右,共有215类信息技术产品实行零关税。在关税总水平降低的同时,中国也将逐步取消一批非关税壁垒,如从2003年起中国将取消相机的进口配额等。另外,根据入世承诺,实行进口配额管理商品的进口配额将在上年的基础上再提高,如汽车的进口配额在2002年60亿美元的基础上再提高15%。国内进口关税总水平的降低以及一些非关税壁垒的消除将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进口的增加。  (五)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将对中国扩大出口构成障碍  贸易保护主义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将是中国外贸发展进程中的“暗雷”。中国已经是各国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发达国家还以环保标准、质量标准、技术标准、卫生标准、反倾销等各种形式的非关税壁垒对中国产品进口实行限制。另外,由于产品的竞争优势以及加入世贸组织有关配额取消之后,WTO任何成员国可能对中国任何进口产品提请特别保护。以纺织品为例日美国纺织品制造商协会向美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署下属纺织品协议执行委员(CITA)正式提出申请,试图首次启用《中国加入WTO工作组报告书》之242条(纺织品特别保障条款),对中国5类纺织品提请重新设置配额。贸易保护主义的强化,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不利影响。  (六)出口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将直接影响中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  虽然政府在出口退税方面出台了不少政策,但是仍有一些企业反映,出口欠退税时间长、金额大,加剧了资金流动紧张。出口退税帐户托管贷款,因退税滞后时间超过贷款偿还期限,导致贷款预期,影响了商业银行的积极性。部分出口商品低价竞销问题比较严重,导致我企业利润减少,同时也容易招致国外频繁的反倾销等贸易保护。此外,中国出口产品中存在的质量、卫生、安全问题,加之出口环节物流成本高,也对中国扩大出口产生诸多负面影响。
  四、政策建议  (一)密切关注世界经济变动对中国外贸的影响  尽管国际上许多机构预测世界经济在2003年将走向复苏,但是世界经济走势仍受一些不确定因素影响。首先,美国、日本和欧盟这三大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前景仍然不明。美国企业的财务丑闻不断,股市下降,美元贬值,大大动摇了消费者和投资者的信心;日本经济短期走势趋好,但增长的基础并不牢固;欧盟内部的结构问题远未解决,经济复苏乏力。其次,美对伊动武的可能性仍存在,中东等局部地区冲突有进一步升级的可能,将给冲突地区带来不稳定因素,也将影响世界石油等商品的价格,阻碍世界经济的复苏。第三,南美地区金融危机的影响难以很快消除。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以及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前景的不确定性,对未来世界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仍将产生不利的影响,给中国外贸工作也增加了不确定性,因此我们要继续跟踪这些因素的变化,加强对重点地区市场的研究,以应对外部形势突变对中国外贸的影响。  (二)继续保持扩大出口和吸收外资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针对世界经济尤其美国经济前景仍不明朗的情况,应该继续保持出口和吸引外资等各项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不宜做大的调整。在保持现行政策稳定的同时,要研究制订新的鼓励扩大出口的政策,要完善出口退税政策,适当增加出口退税规模,逐步完善生产企业自营出口和委托代理出口的“免、抵、退”政策;扩大出口信贷规模,完善出口信用保险机制,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出口的支持力度,简化通关程序,提高通关效率。此外,还要完善宏观经济政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深化经济、金融体制改革,不断完善法制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创造良好的环境,并抓住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扩大对外宣传,让跨国公司加深对中国投资环境的了解,将其产生加工环节转移到中国,以带动出口增加。  (三)继续加大国际市场的开拓力度,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  美、日、欧盟等国家和地区是中国传统出口市场,我们应给予充分的重视,但市场过于集中,风险比较大。从目前情况分析,阿拉伯市场消费水平较高,增加中国商品的市场份额仍有较大空间;俄罗斯经济增长很快,对消费类机电产品需求量较大,是中国较大的潜在市场;近邻印度经济持续发展,未来10年将保持7%的增长速度,2001年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900亿美元,而中印双边贸易额2001年仅约36亿美元,2002年仅达到43亿美元,中印贸易潜力巨大。为此,在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对美国、日本、欧盟、中国香港、东盟等国家和地区传统重点市场出口的同时,我们可有针对性地挖掘市场潜力,积极拓展新兴市场,切实做好俄罗斯和其他独联体国家、印度、东欧、中东、拉美、非洲等市场的开拓工作。  (四)做好进口管理和调控工作,保持进口的适度增长  为了避[1]&&
《中国对外贸易形势回顾与展望》一文由3edu教育网www.3edu.net摘录,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温馨提示】3edu教育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损害了您的权益,请与站长联系修正。
上一篇论文: 下一篇论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欧元贬值原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