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私大数据与隐私保护开启有危害吗

对文章打分
[图]我们存储隐私数据的地方有那些潜在风险?
阅读 (60302) 评论 (3)
阅读 (24028) 评论 (11)
阅读 (23834) 评论 (1)
阅读 (60337) 评论 (3)
阅读 (50816) 评论 (26)
阅读 (41071) 评论 (17)
Advertisment ad adsense googles cpro.baidu.com李彦宏:中国人对数据隐私可以更开放,愿用隐私换效率李彦宏:中国人对数据隐私可以更开放,愿用隐私换效率AI财经社百家号3月26日,中国高层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百度公司董事长兼CEO李彦宏发表了以“中国经济的新动能”为主题的讲话。在谈到人们关心的数据和隐私的问题时,李彦宏首先肯定了数据在这个时代的重要作用,“网上能搜到的数据只占数据总量的20%,还有80%在企业手中,如果能把更多数据放在一起,实现的能力就会指数级上升。”其次,李彦宏指出,百度在当下会更加注重隐私问题,中国也在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我想中国人可以更加开放,对隐私问题没有那么敏感,如果他们愿意用隐私交换便捷性,很多情况下他们是愿意的,那我们就可以用数据做一些事情。但我们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如果数据会使用者收益,他也愿意,我们就会去做,这是我们的基本原则,这就是什么该做的,什么不该做。”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AI财经社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专注未来,以及更好的生活。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大数据让隐私暴露无遗 如何保护成当务之急_大数据,隐私,智能穿戴设备,传感器_企业关注_中国安防展览网
大数据让隐私暴露无遗 如何保护成当务之急
  【中国安防展览网 企业关注】 大数据概念相对&年轻&,但是对于很多人并不陌生。数据的爆发归功于社交网络、电子商务和物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前,人们只是将上网当做娱乐方式之一,现在,人们更多的是生活在网络平台上。这使得每18个月,数据量就会翻一番。海量数据的影响力是不可小觑的。这些数据在让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又个性之外,是不是还会暴露了我们的隐私?  大数据让隐私暴露无遗 如何保护成当务之急    隐私数据有好坏两面    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各种数据成井喷状态,今天你在微博上分享生日如何如何,明天又书写在家心情怎么怎么低落,这些数据实际上都包括了你的各种信息,这让各种隐私无处可藏。    这些隐私数据看似无关重要,实际上却价值连城。是的,洛杉矶警察局和加利福尼亚大学合作利用大数据预测犯罪的发生;谷歌流感趋势(Google Flu Trends)利用搜索关键词预测禽流感的散布。而商家利用这些数据,可以对消费者的喜好进行判断,预估用户的需求,从而提供一些比较独特的个性化服务。这一块的应用,还包括百度利用搜索记录进行推荐,包括逐渐完善的Google Now。    但事物总是两面性,以上只是好的一面。在这些人性化的背后,是令人战栗的隐私安全。你在互联网上分享出来的各种信息,很有可能会在明天成为别人攻击你的最有一根稻草。知名白帽子&猪猪侠&曾展示过这样一个画面:他将数十亿安全漏洞、十亿多账号和密码字典、数千万攻击脚本、数亿数万种网站配置信息输入到一个分析工具中,对这些大数据进行统计和分类。然后,只需输入一个网址或一个网友的上网信息,就能够发现其存在的安全漏洞,然后就可以直接进行攻击。    如果这些数据都是某个人产生的,而不法分子的目的也是针对这个人的,那这个人的过去以及未来,近乎是&全裸&在别人面前,这样的结果你想要吗?而会有什么样的结果你能预料到吗?    隐私泄露无处不在    明年苹果就将发布可穿戴设备Apple Watch了,它的发布很有可能将各种大大小小的可穿戴设备普及开来。这种普及是好事,因为它能够给用户带来各种便利,但它健康状况记录、运动追踪(GPS)等功能则给互联网隐私带来了更大、更多的挑战。    可穿戴设备由于体积小,所以语音就成了这些设备最主要的交互方式,这也就使得一些设备会记录用户的声纹数据。但如果声纹隐私无法得到保护,现在的声音合成软件又到处都是,那么肯定会有不法分子利用你的声音去诈骗。试想下,如果有亲友在QQ上向你借钱,你的第一反应肯定是通话验证下是否真假,如果不法分子用声纹信息合成的声音,这时你还能辨别得了?    这还不是最致命的,最致命的是你的喜怒哀也尽被人掌控。《程序员》杂志2014年10月刊上探讨了智能穿戴设备安全性问题。里面有一段这么说到:    除了家人、医生和竞争对手,还有谁会关心我们的心率是否正常?但请别忽视这个问题。一旦将心跳数据与其它数据相结合,所能泄露的秘密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试想,攻击者可以实时听到我们的语音,并能实时了解我们的心跳,那么我们就会像在《尼基塔》中被阿曼达用专业仪器测谎的艾丽克斯一样。区别在于,攻击者躲在暗处,而我们对这种&测谎&毫无戒备。结合智能手环的心跳数据和智能眼镜的实时影像,攻击者可能比我们自己更了解我们的真实情感&&喜怒哀乐等。    上面的内容看似和互联网隐私无关,但实际上还是有很大关系的。因为我们这个时代,强调云、强调大数据,我们的这些健康数据虽然是记录在自己的设备上,但最终多多少少会被上传到云中。如果有权限查看你数据的人别有用心,那么他只要记下与你谈话的时间再结合这些数据,你在生活中就有时刻被监视的可能性。    除了这些外,可穿戴设备上的GPS传感器也是种威胁,它泄露了用户个体的行踪,让你无处可藏。    互联网、大数据无隐私不等于不去保护隐私    提到互联网,很多人都明白互联网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意义。我们可以用互联网来交流沟通、查资料、购物、玩游戏等等,但很少人会关注互联网的隐私问题。    而对互联网有所了解的人,他们基本都认同只要上网就没隐私。是的,互联网是一个全球性的庞大网络,正是因为全球性、开放性,所以互联网它没有隐私性可言,否则怎么互联?这是互联网出发点所决定的,只要你在互联网上有所动作,你的所作所为一定会有痕迹。    这也让很多谈到互联网隐私的人认为互联网没有隐私,总是秉持&&上网就别要隐私,要隐私就别上网的论调。的确,互联网是没隐私的,但互联网没隐私就不能去保护隐私了吗,这里面有一个逻辑在里面,没隐私不等于不能去保护隐私。    我觉得Sir Tim Berners-Lee说的很对,并且这个预测非常有可能实现:未来将会是这样一个世界:人们有权看清他们的数据将被如何使用,也应该能够控制自己的数据并自行决定将数据卖给谁。用户们拥有个人数据的控制权、访问权和所有权。    是的,在互联网时代,个人隐私已经荡然无存了,这种威胁并不算大,也不算致命,因为并不是万物相连,但随着云、大数据、物联网的发展,建立起能够保护个人隐私的系统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这是未来发展的基础。    千万别让大数据成大窥探    需要指出的是,互联网隐私的挑战,并不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减少,而会越来越大。尤其是万物互联的时代正在到来,任何设备都将接入互联网,大到汽车,小到戒指、耳环、手表。各种传感器、各种设备产生的数据,足以让别有用心的人跟踪普通用户一生,因此而带来的隐私挑战真的是前所未有的。    未来是一个遍地都将是数据的时代,我们真的要重视隐私、保护隐私,千万别让大数据成为大窥探。
声明:凡来源标明“中国安防展览网”的文章版权均为本站所有,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所有未标明来源为“中国安防展览网”的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均不代表本网立场及观点,“中国安防展览网”不对这些第三方内容或链接做任何保证或承担任何责任;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内容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请输入正确验证码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2018年,安防行业定调高质量发展,快马加鞭不下鞍。当
5月16日,由浙江省安全技术防范行业协会主办,中国安
&  7月3日,由湖北省安全技术防范行业协会、武汉市安
&湖北省安全技术防范行业协会定于7月3日至8月7日先后在
安防草莽时代已过。低门槛,鱼龙混杂的模拟监控时代,已经渐
  在广东省公共安全技术防范协会带领下,来自全国各省市安
  自动驾驶作为当前火热的产业之一,备受投资者的关注,安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
咨询中心服务咨询在线客服媒体合作展会合作隐私权受威胁 大数据到底有何弊端?_百度知道
隐私权受威胁 大数据到底有何弊端?
我有更好的答案
数据由来已久,但大数据则是近1年来才频繁出现在媒体报端。大数据具有大价值,这似乎是每个人都认同的观点。人们往往总是关注事物好的一面,却往往忽视随着大数据所带来的弊端。毋庸置疑,大数据能够给企业、机关等机构带来大量的经济价值和利益,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未来走向。其实,大数据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企业带来无往不利的前进动力的时候,往往也会对企业和个人带来伤害。请看下面的小故事:以前的情人,在你聊天工具上已经显示了可能认识的人。上面的情况是通过大数据分析工具而提供的一种服务器,虽然只是一种特例,但却让双方甚至双方的家人都感到尴尬。但这确实真实存在的。无论是在我们的微博上,后者聊天工具上,都会出现这种问题,虽然看起来一个非常方便的功能,但是对于一些人来说却是麻烦。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大数据所带来的弊端。个人隐私受威胁:对于个人来说,其在大数据时代往往是作为数据的来源。无论是个人的生活情况,还是消费习惯,身份特征等,都变成了以各种形式存储的数据。这虽然对企业来说可以根据用户数据去分析数据,得到价值,但是对于个人用户来说,无疑是以个不得不被动接受的事情,而这种数据在收集、分析、传输等过程中都可能对用户带来不利的影响。隐私受到威胁企业在传输这些私人数据的时候可能会遇到麻烦,企业很难保证在整个传输过程中是否有人会查看你的数据,很有可能有人对这些私人的数据进行了监控等操作,这就大大加大了其泄漏的可能性,数据一旦泄漏,很可能为个人带来难以挽回的损失,而个人却又不知道自己的数据时如何泄露出去的,对这让个人用户的隐私权受到无限大的挑战。大数据不等于大价值:只有当存储数据的量达到一定值才会有价值,单独出来的数据即使有一定价值但也没有整体的参考价值。这往往给企业一种错觉,大数据定于大价值。其实,大数据并不等于大价值。大数据分析存储产品设备往往对企业IT设备有更高的要求,企业原有IT设备很难满足大数据时代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企业IT部门面临这样一种情况:需求越来越多,但满足这些需求的能力越来越弱。而且企业投入价值与所得信息量价值成反比。当数据达到一定值时,投入的价值甚至超过所得数据价值。大数据对企业有更大挑战:近年,由于服务器出现故障而造成服务不能提供的事件时有发生,而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这些故障可能会进一步增多。而这些故障往往会直接造成数据的跌势,服务的中断。例如谷歌泄露个人隐私事件、盛大云数据丢失事件、亚马逊服务器宕机事故等等。当这些服务中断的时候,用户是毫无解决办法的,只能等待服务提供商的修复,而对数据丢失、损坏等方面,用户对数据保护更是束手无策,只能等待提供商。这样很多用户在发生故障并不能及时作出反应,使损失降到最低。无疑,大数据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大数据使企业面临厂商绑定:当我们提到大数据的时候,总是提到大数据的诸多优点,但是却很少提企业如何将大数据变成切实的价值。容易被厂商绑定目前,很多厂商都针对大数据推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而这些方案虽然号称兼容性非常强,能够兼容其他厂商的设备,但是当你真正的采用一个提供商的设备(软件、硬件)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真的很难去改变一个提供商,尤其是在软件方面。很容易被一个提供商绑定。这就大大限制了企业IT基础设置的灵活性。总结:大数据时代虽然一切勾画的都是那么美,但是离真正的为企业提供价值的路之间还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大数据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完美遍地黄金,企业在接下来应考虑如何应对大数据的挑战,而不要仅仅空谈价值。
采纳率:59%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隐私权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大数据入侵隐私到底有多可怕
我的图书馆
大数据入侵隐私到底有多可怕
大数据入侵隐私到底有多可怕
入侵隐私,是大数据的“基因”性格。我们需要大数据,但只要使用它,这性格就会发作。如果不加以节制,受侵害的就是广大消费者,遭破坏的则是平等、公正、互相关爱的社会基本准则。
隐私,现代社会的一项基本价值,正在迅速退出大数据时代人们的生活。
没了隐私,如何生活?然而,日复一日,我们被告知:放弃一点隐私,完全值得。因为,换来的是领先国际的科学管理和高技术创新,一种市场空前繁荣、办事越来越方便的新生活!更何况,人不干坏事心不惊,干嘛害怕与大数据为伴?
如此看来,倒是那些执着于隐私意识的人心虚,不愿做贡献了。道理竟可以这样讲,人的尊严与自由得让位于所谓科学管理、创新和市场,这里面,一定有什么难言的隐情吧。
原来,新兴的电商资本有一种贪欲:依靠实时实地收集用户的隐私信息,由此全面掌握并准确预测消费者的行为,用于、开发各种产品。只不过,未经许可攫取用户的隐私,至少依照现行的法律是违法的。所以就需要一套冠冕堂皇的说辞,借用一些时髦的话语,然后才能否定,并最终让人们忘却隐私信息的初始产权;才能拿“洗过”的跟没“洗过”的数据,在交易所公开合法地买卖。今天,手机和电脑用户,谁没有被“瞄准式广告”(targeted advertising)跟踪追逐过?仿佛广告熟知了你从小到大的一切,包括早已遗忘的某一次浏览、点赞、选购或者退货记录。当然,如果你觉得烦人,可以点击“关闭”,把它当一只苍蝇赶开。但是,假若你以为这是电商收集隐私的主要用途,那就大大地小看了资本“创新”的能耐。
听说过“消费者剩余价值”(consumer surplus)吗?就是商品成交时,消费者能够,或潜意识中愿意支付的最高价和实际支付价之间的差额。差额越小,商家的利润就越高。例如,客人愿意花二十元买一样商品,定价十五元,便留下了五元消费者剩余价值。不用说,消费者要的恰好相反,希望物美价廉。淘宝网、双十一、饭店、超市,一切消费,都可以上演一场买卖之间的剩余价值拉锯战。常言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信息,就是决定这拉锯战(学者称博弈)胜负的关键。消费者的支付意愿或价格承受力,依其生活需求、财力、心情、环境等各样因素,可有很大的差异和波动。弄清楚这些因素同商品定价、市场营销策略等的复杂关系,就能获取消费者剩余价值。基于这一认识形成的理论和实践,即以价格歧视(price discrimination)为导向的动态定价系统。其基本策略,便是同一商品以随时变动的不同价格出售给不同的买家;其着眼点不在商品的质量或成本,而是随时发现并引导、控制每一个消费者的需求和支付意愿。
价格歧视大致有三个类别。大数据之前,因为没有工具来大规模获取个人消费行为的真实数据,商家只能通过划分消费者群体,对特定群体的一般或平均需求和支付意愿做一估计,据此实施第二级和第三级价格歧视。前者即按数量定价,类似于近年流行的团购:购买量越大,单位价越低。后者则是分群体定价,例如,公园门票分外地游客和本地居民两个价。这种简单的价格歧视随处可见,但“吸金能力”有限,因为定价基于大略估算的某个平均值,而非每个消费者不断变化着的需求和支付意愿所包含的剩余价值。后者才是商家真正心仪的东西:第一级价格歧视。
大数据让电商看到了曙光。大数据追踪、记录信息,描写并预测行为模式的能力,正是第一级价格歧视所必需的。大数据来到我们中间收集隐私,无声无息成就的便是这个。没错,人们照常用电脑、玩手机、交朋友、过日子,隐私却高速海量地流入了电商的数据库,无限期地保存起来,不管是收入、职业、行踪、心理、人际关系,还是消费需求、偏好、支付能力和意愿,没一件落下。接着,商家用算法处理数据,剖析用户隐私,发现他的行为模式,预测他的购买意向、每一次欲望和感情的波动。商家变得比消费者自己还要了解消费者。然后,就可以把数据分析的结果付诸使用了,如瞄准式广告的推送。而消费者对广告的每一次反应,都生成对特定商品的行为数据,这些都是大数据的素材,用以激活智能算法自我学习、自我调节的功能。这样循环往复,不断完善,大数据做出的预测就越来越精确;第一级价格歧视的条件也就成熟了!研究表明,由瞄准式广告推出的商品,其平均价格一般比传统广告要高(艾斯特夫)。更让商家激动的是,用互联网浏览行为数据甄别人群,实施第一级定价歧视,非常有效,被瞄准的消费者(如周二周四白天上网,并浏览wiki)可接受高出他人一倍的定价,而商家获利高达全部消费者剩余价值的百分之四十二(西勒)。
说到利润,商家的喜往往是消费者的忧,没法双赢。我们来看一个实例。“按使用保险”(UBI)是一款大数据保险,正迅速占领多国市场。它被保险商吹得神乎其神,既能大大降低险费,又能有的放矢地改善参保人的驾驶习惯,使道路更加安全。UBI不同于传统车险的一个特点是,第一次把个人驾驶行为的“真实因果数据”(true causal data)引入了风险评估模型,据此量身定价,设置参保人的险费和保单理赔。它是这样操作的:在车上安装实时探测(telematics)装置,联网追踪驾驶行为、车况、路况和周边环境,上传至保险商的数据库。该装置的数据采集功能极强,除了时间、地点、公里数,连急刹车的次数和用力强度,急转弯的次数和弧度,是否听收音机、音量强度,是否接打电话、声调情绪如何,都一一记录。当然,常规的类聚群体变量,风险评估模型也照旧使用,如年龄、性别、婚姻状态、居住地、职业、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信用得分等;再加上环境变量,如区域天气、治安、路段事故发生频率等。如此,UBI的风险评估模型所用的变量参数,从传统的数十个、上百个,一下飙升到一百多万个!有了这样精密的大数据分析,保险商就可以识别并预测各种差异细微的风险。风险评估不再是类型化的平均值估算,而是十分接近参保人的真实风险,使得第一级定价歧视能够实施了。统计表明,UBI在美国上市不久,个人风险评估预测的准确度,较大数据之前提高了三倍。可以预见,随着个人驾驶行为数据的迅速积累、智能算法的自学和调节,风险评估型将进一步趋于“真实因果”,从而大大降低保险商的理赔风险,其利润的增长也可想而知了。
那么,参保人在失去隐私,被一刻不停地追踪记录之后,能得到什么好处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因人而异。如果参保人被评估为低风险,他的险费很可能会下降。但只要上路,就会有风险,而UBI保险商掌握了参保人的所有风险信息,包括隐私,很容易在保单上做文章,瞄准风险设定条款,将随机风险和遗留风险尽可能多地放到参保人身上,压缩参保人的实际受保护(即理赔)范围。
但如果参保人被锁定为高风险,情形就更不妙了。既然有“真实因果数据”的记录和预测,保险商就有充分理由将他的险费和保单设定在与风险相匹配的水平上。结果险费上涨,直逼事故发生后损害赔偿的实际费用;或者,罗列排除条款,严格限制理赔条件和范围。这样,车险在事实上失去了风险集体分担的基本功能,成了损害赔偿专项费用的事先存放。可以想象,因为难以承受大幅上涨的险费和苛刻的保单条款,多数高风险驾驶人将不得不离开车险市场。
也许有人会说,即便如此,大数据保险对消费者整体和全社会仍有好处。因为知道了哪些人有高风险及不安全行为的细节,保险商就能有的放矢地提出建议,敦促他们改正。这样,总体风险就会下降,道路也就更安全了。这的确是美好的憧憬。不幸的是,保险商恐怕不会对此感兴趣。帮助高风险人士改正驾驶习惯,成本太高了,保险商还得披露自己的风险评估模型和操作细节,承担遭调查和打官司的风险。何况另有一种简单、诱人的市场策略可供选择:以第一级价格歧视,用高额险费和排除条款将高风险人士驱逐出本公司的服务范围。保险商从来就不欢迎高风险人士,总是想方设法甄别他们、剔除他们。只是过去不容易办到。现在,有了大数据技术,瞄准了歧视就只是举手之劳。而高风险人士一旦受市场排斥,无力购买保险,不能合法驾驶,生活、工作都大受影响,反弹是必然的。他们很可能豁出去,非法上路。据统计,2010年美国有百分之十二点六的驾驶人没有车险,给道路安全和社会秩序带来极大的隐患。
所以,UBI在实际运作中,并没有兑现保险商宣传允诺的众多好处,无论对参保人,还是对社会大众。难怪,美国州保险专员联席会议的2015年UBI研究报告直言不讳:从消费者和公共政策角度看,UBI 走的是一条歧路,是市场的失败。报告提醒我们,大数据是工具,效用取决于掌控者。我们不能只期待大数据的好处,而忘记了掌控它的电商同消费者和公众的利益有冲突。资本的本性是追逐利润,我们的隐私就成了他们榨取利润的利器,而经常损害我们的利益,综合表现在以下各个方面。
首先,随着用户隐私流入商品交易平台,大数据急剧扩大了市场信息的不对称。网络时代,日常消费不再是简单的货币商品交换;买方不仅要支付货币,还得交出隐私,才能成交,无论自愿与否。结果,电商可以实时追踪用户行为,攫取隐私,对消费者了如指掌。而后者面对铺天盖地的瞄准式广告,接受的只是为他定制的诱惑性信息。同时,他又被眼花缭乱的“创新”手段挟持,不得不配合商家的追踪,否则,就会遭到互联网屏蔽,被市场抛弃,而难以正常生活。更有甚者,用户还无法得知自己的哪些隐私被交易平台掌握,被谁利用,会有什么结果。常有媒体专家提醒消费者:多加小心,谨防网上暴露身份隐私,必要时,可以考虑匿名、用不同的方式上网、做假动作迷惑数据收集者。但是,大数据的追踪哪里是躲避得了的?在这虚拟同真实高度重合的时代,要在网上装扮一个人,你就得在生活中变成那人,告别自己。或者,你希望让网络世界“忘却”自己,但那是要有足够的财力和权位才能做到的。“被忘却”的权利,现在是奢侈品里的奢侈品,普通人哪敢奢望。于是,市场对大多数人越来越神秘,第一次,真的变成了一只“看不见的手”;对少数人,却是用隐私大数据编织的一张大网,捕捉的不是别的,就是消费者剩余价值。
其次,大数据的红利分配是弱肉强食的。照理说,用户交出了隐私(往往是被迫或不知情),电商才有了大数据的“食粮”和巨大收益。可是用户得到的是什么?是无数商业兼公关广告加上专家学者的鼓吹与不断重复的一个许诺:隐私数据换来“高大上”的商品和服务,投入市场造福于消费者。然而,这诺言在法律看来,并没有约束力。因此,许诺者不必受任何监督,也不用承担任何义务。即使利用隐私信息,开发新产品、新服务,赢了红利,也不会与消费者分享。甚至,可以拿用户隐私做损害用户利益的事,也无须承担法律后果。例如,商家在大数据交易中买卖隐私数据,挣了大钱,但拥有数据初始产权的消费者却一无所得(详见拙文《大数据卖的就是隐私》,《上海书评》日)。又如,电商盘剥消费者剩余价值,消费者在法律上没有任何救济手段,大数据的控制者成了红利的绝对占有者。而可怜的消费者就必须承受双重的侵害:交出隐私不算,钱袋还被掏空。
第三,生活必需品因为消费多,特别容易受到大数据市场营销策略的攻击,是消费者的软肋。大数据推动新的市场伦理规范,要求大家接受第一级价格歧视演绎的原则和实践,视商家利润最大化为理所当然。生活必需品就难逃厄运了。消费者个体的生活必需品需求弹性小,支付意愿刚性,大数据算法可以便利准确地用隐私数据分析预测出来,恰好是第一级价格歧视的理想靶子。这不是预言,而是现实,如Airbnb租房定价算法。医疗保险业更是首当其冲,药品价格乱象丛生。据报道,某抑制癌症呕吐的药,在美国,用保险购买三十天剂量是九百美元,而不用保险,仅需四十五美元。能这样定价,就是大数据的功劳:医药资本吃透了医保系统的“消费”意愿和支付能力,是针对新出炉的奥巴马全民医保进行利润最大化的做法。当医药业、保险业同大数据联手,利用DNA等高度隐私的信息,又能轻而易举地锁定有潜在高风险的患者,或以价格歧视等手段将他们逐出市场,或疯狂提价,榨取患者(消费者)的剩余价值。这噩梦般的医保失控的前景,在引领大数据技术的美国已经浮现;在我国,医改屡屡屈服于商业逻辑,更有青出于蓝之势。也许,天真的人们还在寄希望于市场竞争与那只“看不见的手”自动调节。但是,这念想被大数据斩断了。
这是因为,第四,隐私信息的滥用,提高了市场准入门槛,会促成垄断。自从有了大数据,囤积消费者隐私和高端算法处理已经成为许多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前提条件。一切产品设计、定价营销都要依靠“真实因果”或实时追踪的消费者行为数据的优化。投资者也期待企业拥有这些条件。而有效的数据和算法,只有通过长时间、大规模的营运才能获得。后来者很难加入竞争,弱小的竞争者也很容易被击垮或吞并。例如车险,先行的大保险商已经甄别、留住了低风险、高利润的客户;剩下的在市场上寻找车险的,多数是高风险驾驶人,基本上没有利润潜力,甚至是赔本的买卖。UBI的迅速发展就是这市场垄断趋势的一个注脚。消费者交出了隐私,得到的却是永远瞄准着自己的商品定价。而公众的消费被大数据定价和营销手段割裂,碎片化的个体消费者的市场谈判力极低。所以才有这样恶劣的涨价:今年美国Turing制药公司给艾滋病非专利药Daraprim重新定价,猛涨五十五倍,从十三点五美元升至七百五十美元一片。它钻的是该药毒性大、处方需严格控制的空子,通过大数据限制配药,使潜在竞争者拿不到该药来测定成分和药性。而新药研发必须向联邦药品管理局(FDA)证明新药的同等药性,否则不会获批。就这样,消灭了竞争而形成垄断。对失去了隐私的患者,疯狂提价就成了宿命。尽管Turing公司后来迫于舆论压力,答应降低涨幅,但它居然能够宣布涨价五十五倍,而公众没有任何法律手段来抵制,不能不说是社会的悲哀。
第五,大数据之下,个人隐私及信用评估被少数公司垄断,公众所能选择、获得的服务就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时报》称,今年初,央行已授权八家机构试行信用评估系统,目标是到2020年建成覆盖全国的评估系统。问题是,这些巨无霸信用系统,拿什么做标准,用哪些数据,如何评分、使用,谁来评分、使用,公众即隐私交出方是完全蒙在鼓里的。一切由掌控隐私、生产大数据的电商说了算,毫无透明度。例如据报道,某智能手机厂商旗下的金融服务机构正在试验一个信用评估系统,其评估数据包括用户的财务记录、网购产品和使用该厂品牌手机的频率等。这样的信用评估,不是在鼓励或变相强迫消费者使用特定产品,是在干什么?还一举两得,排斥了竞争。
入侵隐私,是大数据的“基因”性格。我们需要大数据,但只要使用它,这性格就会发作。如果不加以节制,受侵害的就是广大消费者,遭破坏的则是平等、公正、互相关爱的社会基本准则。怎么办?对这类搅局型新技术,我们的唯一对策,大约就是严格的、民主的监督了,就像对核能和一些化工产品的安全监督。大数据不应例外。但大数据很特殊,看似无邪无害,不仅有用,还很神奇。它入侵隐私是无声息的、非暴力的;它还用海量的数据为自己营造了貌似客观、科学、公平的形象。它目标性强,在损害他人利益的同时,为掌控者谋取暴利,因而受到强势资本集团的推崇和保护。因此,我们真正要应对的不是大数据技术,而是躲在幕后的掌控者。这就需要公开辩论,加强民主监督,并立法规定数据的财产性质,即确认用户享有隐私数据的初始财产权。这应该是必须跨出的第一步。因为进入大数据时代,民主参与和知情权、财产权一样,不应是少数人的奢侈品或可有可无的消费选择,而是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是我们保护隐私、不让钱袋子被人掏空的唯一可行的一条新路。这条路能不能走通,则要看民众的觉醒、民众的发声了。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