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保卫战雨花台台之战的问题出在哪儿

6千国军VS4万日军:日军眼中南京雨花台血战
南京保卫战虽然只打了短短的8天(日—12月13日),但这8天却是抗日战争中最惨烈的一役。当时装备落后的中国军队拼死抵抗日军,并反击日军数次,先后攻破日军两个旅团司令部,并差一点吃掉了日军一个联队本部和一个大队本部,其中最为惨烈的当属雨花台战斗。
美国记者拍摄大屠杀后的南京。
http://img3./photo/-04/600x450_ACJVHDNV4T8E0001.jpg
http://img6./photo/-04/t_ACJVHDNV4T8E0001.jpg
美国记者拍摄大屠杀后的南京。
http://img2./photo/-04/600x450_ACJVHDV54T8E0001.jpg
http://img3./photo/-04/t_ACJVHDV54T8E0001.jpg
美国记者拍摄大屠杀后的南京。
http://img5./photo/-04/600x450_ACJVHE4F4T8E0001.jpg
http://img6./photo/-04/t_ACJVHE4F4T8E0001.jpg
美国记者拍摄大屠杀后的南京。
http://img2./photo/-04/600x450_ACJVHEC94T8E0001.jpg
http://img4./photo/-04/t_ACJVHEC94T8E0001.jpg
美国记者拍摄大屠杀后的南京。
http://img6./photo/-04/600x450_ACJVHEGQ4T8E0001.jpg
http://img2./photo/-04/t_ACJVHEGQ4T8E0001.jpg
美国记者拍摄大屠杀后的南京。
http://img5./photo/-04/600x450_ACJVHEN24T8E0001.jpg
http://img6./photo/-04/t_ACJVHEN24T8E0001.jpg
美国记者拍摄大屠杀后的南京。
http://img2./photo/-04/600x450_ACJVHERL4T8E0001.jpg
http://img5./photo/-04/t_ACJVHERL4T8E0001.jpg
美国记者拍摄大屠杀后的南京。
http://img3./photo/-04/600x450_ACJVHF1M4T8E0001.jpg
http://img5./photo/-04/t_ACJVHF1M4T8E0001.jpg
美国记者拍摄大屠杀后的南京。
http://img6./photo/-04/600x450_ACJVHFAH4T8E0001.jpg
http://img6./photo/-04/t_ACJVHFAH4T8E0001.jpg
http://img2./photo/-04/600x450_ACK1D7NA4T8E0001.jpg
http://img5./photo/-04/t_ACK1D7NA4T8E0001.jpg
http://img5./photo/-04/600x450_ACK1D7ON4T8E0001.jpg
http://img4./photo/-04/t_ACK1D7ON4T8E0001.jpg
http://img2./photo/-04/600x450_ACK1D7VC4T8E0001.jpg
http://img5./photo/-04/t_ACK1D7VC4T8E0001.jpg
http://img3./photo/-04/600x450_ACK1D81P4T8E0001.jpg
http://img2./photo/-04/t_ACK1D81P4T8E0001.jpg
图集已浏览完毕重新浏览
南京保卫战虽然只打了短短的8天(日—12月13日),但这8天却是抗日战争中最惨烈的一役。当时装备落后的中国军队拼死抵抗日军,并反击日军数次,先后攻破日军两个旅团司令部,并差一点吃掉了日军一个联队本部和一个大队本部,其中最为惨烈的当属雨花台战斗。雨花台位于南京中华门、雨花门外的一个小山岗(整个雨花台防御区正面7公里左右),是当时的重要战略要地,雨花台如果丢失,中华门和雨花门便全部暴露在日军面前。为了守住这个地方,南京卫戍军司令长官唐生智命令守备军中最为精锐的第88师驻守该地。第88师是中国军队20个调整师(即“德械师”)之一,但在淞沪会战中损失极重,重武器更是损耗精光。南京保卫战中,第88师只剩下少量迫击炮和4门—6门75山炮可供使用。12月8日,第88师师长孙元良命令第264旅附炮兵两个连驻守雨花台,第262旅则在中华门内作为预备队,也就是说最开始驻守雨花台的只有一个旅3500余人。而进攻的日军到底多少人呢?根据日本官方编写的《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记载:“在第10军方面,第114师团和第6师团并列向雨花台方向攻击。”进攻雨花台的日军实际兵力如下:第10军:司令官柳川平助中将第6师团配属:独立山炮兵第2联队(欠第2大队):41式75毫米山炮12门野战重炮兵第14联队之第1大队:4年式150毫米重型榴弹炮12门独立装甲车第2中队独立装甲车第6中队第114师团配属战车第5大队,野战重炮兵第14联队之第2大队(4年式150毫米重型榴弹炮12门)。炮兵算上师团联队火炮,仅75毫米以上火炮就有山炮40门、野战炮72门、轻榴弹炮4门、重榴弹炮24门,合计140门火炮。惨烈死斗:雨花台争夺战12月10日,攻下牛首山、将军山的日军第10军向雨花台发起猛攻。由于作战地域小,日军4万人挤在一起导致一度陷入混乱。《步兵第五十联队及步兵第一五零联队史》对此描述道:“本来第150联队的作战地域为张家山高地附近。但不知道怎么回事,出现了混乱,第115联队越过作战地界,把150联队一个劲地向右挤压,就连第150联队的预备队也被挤压到曾家门东侧。”悲催的是,这里是第528团的重要防线,还没回过神的日军当即被打得晕头转向。而守军打着打着,才意识到这里竟然是日军第9师团一个联队的作战区域。进攻雨花台左翼的第6师团方面,师团长谷寿夫命令,第23联队主攻安德门阵地,第13联队第1大队掩护第23联队右侧,联队主力和第45联队与第114师团127旅团一起进攻雨花台中央地带。《都城步兵第二十三联队战记》中的雨花台战役左翼安德门阵地攻防图在进攻安德门时,日军遭到中国军队的顽强反击,《都城步兵第二十三联队战记》写道:“敌军据守着围着有铁丝网、配置有机枪掩体的坚固阵地,并凭借野炮、迫击炮以及相当数量的自动火器进行相当顽强的抵抗。”激战中,日军第23联队第1大队长驹泽中佐、代理大队长金田大尉先后负伤。就在日军第23联队陷入苦战的时候,日军援军第47联队(附独立山炮兵1个大队)赶到。10日中午,到达前线的日军47联队士兵已经感觉到这将是一场恶战。他们在战史《乡土部队奋战史》中写道:“城墙和野战阵地上配有无数坚固的碉堡,摆出集中全部火力迎击日本军的架势,使得勇猛无比的日本军也不能像先前那样简单地进攻了。平日就配置完备的火线又夜以继日地得到进一步增强。在这坚固阵地上配属的是敌人最强的第八十八师精兵,足以说明敌人死守南京城的决心非同一般。”增加兵力的日军逐渐达到5个步兵大队和2个炮兵大队。而驻守安德门的中国守军却只有第527团两个营的兵力,团长李杰命令全团固守安德门与阵地共存亡。接到命令的第47联队从第23联队右翼、第13联队的左翼展开攻势。在进攻到一个叫“82高地”的地方遭到第2营的顽强反击。《乡土部队奋战史》记述道:“敌人的狙击技术高超,加上集结了强大的火力,使日本军的伤亡不断增加,攻击难以进展。再低的洼地,也会有敌人的子弹不分昼夜地不断飞来,使我军无处藏身。”打头阵的第5中队损失惨重,中队长吉田光治大尉当场被打死。为了拿下“82高地”,日军第47联队第11中队组织起一支94人的敢死队,准备夜袭中国军队阵地。日军拍摄的激战后的“82高地”刚潜入高地的日军遭到了第2营的合围,《乡土部队奋战史》写道:“首藤中队处于暗夜之中,加上是人生地不熟的战场,又被兵力和火力都强于自己的敌人所包围,伤亡人数不断增加。首藤中尉的右大腿也被子弹打穿,身负重伤,滚入战壕中。各小队长也都相继负伤,最后由老准尉仓迫敏雄为首,指挥着仅存的24人。”但毕竟实力悬殊,在日军压倒性的炮火覆盖下,第2营自营长陈斌升以下500余名勇士全部战死沙场。12月11日22时许,日军占领安德门高地。在雨花台中央地区,日军主力猛攻雨花台核心阵地,而中国军队利用碉堡工事拼死反击。进攻受挫的日军,集中百余门火炮向中国军队猛烈射击。炮击整整持续了一个多小时。炮击结束后,数万日军士兵在50多辆战车、装甲车的掩护下猛攻中国军队阵地。日军各个大队集中全部轻重机枪掩护步兵冲锋,子弹密集的程度连天上飞的苍蝇都能打掉。雨花台战役中国军队的碉堡工事遗迹当时日军可谓真的打疯了,一天24小时不间断地猛烈进攻中国军队阵地。在淞沪会战最惨烈的罗店战役里,日军第11师团44联队第3大队1个月打了20万左右的步机子弹。而在雨花台战役中,日军第114师团115联队第3大队在三天内就打掉了118608发子弹,第2大队三天内更是打掉了153471发子弹。在炮弹消耗的统计上,第13师团在淞沪会战一个月内打了75毫米炮弹两万多发,而第6师团进攻南京从6日—13日的短短8天就打掉了75毫米以上炮弹9540发。可以说,南京战役的惨烈早已超越想象,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根本无法了解战争的残酷,也无法想象当时装备落后的中国军人是多么的英勇顽强!雨花台迟迟攻不下,日本天皇的弟弟秩父宫雍仁亲王(左)亲自上阵鼓舞士兵。英勇的中国军人令日军士兵感动流泪虽然中国军队作战英勇顽强,但毕竟兵力太少,激战到11日晚上,第264旅已经接近极限。为了固守雨花台,师长孙元良命令第262旅旅长朱赤带领第524团和军补充旅4个营2000余人增援雨花台。为了争取战场主动权,旅长朱赤和第264旅旅长高致嵩商定发起一次反击战。12日凌晨0时,两位旅长亲自带领两千勇士对日军展开反击。当时部队冲锋到日军附近时,发现周围全是铁丝网和障碍物。原来日军为了防范中国军队再次反击,利用中国军队休整时构筑起新的防御阵地。发现中国军队的日军,一个劲地向中国军队投掷手榴弹,中国军队也用机关枪猛烈地射向日军阵地。左:88师262旅旅长朱赤少将。右:88师264旅旅长高致嵩。关于这次夜袭,日军战史也有详细记录,《我们的大陆战记——步兵第六十六联队第三中队的历程》记载:“这时,约两千名敌人在野炮、迫击炮、机关枪的掩护下进行反击,但铁丝网挡住了敌人,隔着铁丝网双方互投手榴弹,拼死相搏的攻防战持续了30分钟。敌人吹起军号,撤回阵地。面对2000名敌人,在50米开外的手榴弹战是登陆以来最为激烈的战斗……”从日军部队史可以看出,当时反击战打得十分惨烈。但中国军队火炮少,无法压制日军,兵力不足又缺乏后援,不得不退回原阵地。12日上午,日军第114师团集中全部火炮,向雨花台发动猛烈炮击。激战中,第262旅旅长朱赤、补充旅第1团团长华品章先后牺牲。由于第262旅阵地尽数失守,使264旅阵地失去依托,呈孤立态势。在这种情况下,高致嵩命令副旅长廖龄奇带领百余伤兵突围,他自己仍然尽其军人本分坚持抵抗,最终于下午1时许中弹身亡。
12月12日下午1时,日军占领了雨花台高地。对于日军来说,在艰苦奋战之后能够占领目标,这本是一件喜事,但当时的日军却有不少人在哭,他们在哭什么?这是为什么呢?根据日军《熊本兵团战史》的记载,当时察看中国守军碉堡时,发现碉堡的门早已被反锁。不少日军士兵想到碉堡中死守的中国士兵,不禁令人深感同情,不少日军官兵饱含泪水为他们祈福。雨花台一战,第88师几乎全军覆没,该师战死旅长2名、团长3名、营长11名、连长以下官兵6000余人,其中第262旅仅剩80余人。可以说,雨花台战役是号称精锐“德械师”第88师的终结之役。雨花台战役只是南京保卫战的一个缩影,在整个战役中数万中国军人为了保卫国家,只能抛下自己的父母妻儿,与日军血战到底。但军队总体实力与日军差距巨大,南京最后还是兵败城破。请不要忘记那些为国牺牲的中国士兵,他们曾经为祖国而战。
本文来源:澎湃新闻网
关键词阅读:
不做嘴炮 只管约到
跟贴热词: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立场。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组图揭秘1946年南京雨花台刑场枪毙日本战犯
日上午10时,中国第二受降区在广州中山纪念堂举行侵华日军受降仪式,日军在广州七年的侵略宣告结束。
1946年2月成立的广州审判日本战犯的军事法庭是公开的,可以旁听。因为父亲的关系,我有幸到现场目睹了这场大审判。
日中午,贵阳大街上突然枪声、鞭炮声、欢呼声、锣鼓声、汽车喇叭声、单车铃声和各种敲击声骤然响起,枪弹和鞭炮的硝烟弥漫着城市上空。人们奔走相告:“日本仔无条件投降啦、日本仔无条件投降啦!”
那年,我十一岁,和母亲随着在“桂柳大会战”惨败后的父亲,跟着张发奎将军的第四战区长官司令部抵达贵阳。
广州受降仪式后不久,父亲带我们从贵阳经柳州,沿西江水路,于1945年10月初回到广州。为了不耽搁我的学业,父亲安排我就读于广州国民大学附属中学(今惠福路广东省人民医院宿舍处)。
日,国民政府成立“中国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广州行辕审判战犯军事法庭”,简称“广州审判战犯军事法庭”。我的父亲黄健生,时任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军法执行监部少将督察官,参与协助审判的文书记录工作。
“女,今晚早b(早些睡),听朝(明早)爸爸带你O(你们)去睇(看)审判日本仔田中久一。”一天傍晚,父亲下班回家后对我和母亲说。
1946年5月中下旬,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早晨,父亲穿上烫得笔直的土黄色呢军装,头戴桶形军帽,衣领上是镶着一粒金黄将星的领章,腰扎双孔武装皮带,肩跨皮礼带,袖口缝着醒目的红杠条,脚穿擦得锃亮的黑色皮鞋。懂事以来,我还从未见过父亲如此英气迫人的打扮。
我和母亲穿上洗得干干净净的碎花棉布旗袍。早餐后,父亲带着我们从住处大德路沿着中华路(今解放南路),快步走向审判侵华日军华南头号战犯田中久一的法庭――广卫路广州行营会议厅。
法庭四周用约五尺高的木栅栏围着,大厅正面墙上高悬孙中山先生巨幅画像,国民党党旗、国民政府国旗分列两旁。主要审判官坐在正对门口的小高台上。小高台下,两旁为其他审判工作人员;小高台前,几张靠背椅是被告和翻译座;被告座后面是旁听席,整齐地排列着的十几排疏格长条木椅。能容纳百来人的大厅,警戒显得外紧内松。
日,中国政府正式成立国防部审判战犯军事法庭,任命石美瑜为庭长。图为日,南京雨花台刑场,日军战犯鹤丸光吉被枪决的瞬间。鹤丸光吉为较早遭到枪决的日军战犯,罪名为虐杀无辜的平民百姓。
行刑前,谷寿夫剪下自己十个指头的指甲和三束头发,装在用白手帕做成的小袋子里,并写下绝命诗:“樱花开时我丧命,痛留妻室哭夫君。愿献此身化淤泥,中国不再恨日本。”之后,谷寿夫被押往南京雨花台刑场,很多人前来围观。谷寿夫一枪毙命。图为谷寿夫被押往刑场途中。
内容编辑:红潮历史
??????????
红潮网-中国军事历史故事()版权所有&闽ICP备号 站长QQ:
红潮网声明:本站文章未署名部分来自合作平台福宁客的博客,部份由网友搜集转载自报刊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地址:中国.福建 邮编:355100&& 技术支持:无忧互联&南京的亲们,请问靠近雨花台的是哪个?
全部答案(共2个回答)
出站口?3个吧,一个东出站口一个西出站口,还有一个地铁,往下走直接坐地铁。
主要的还在使用的客运站有南京火车站、南京南站、中华门站,编组站有南京东站,弃用的有南京西站和南京北站(浦口站)。
答: 介绍火车票细节一是普及客票知识,二是每一个要点都可以作为辨认火车票是否真实的依据
大家还关注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我的战争》问题出在哪里?
来源:观察者网
一个靠解构家国情怀来突出所谓人性真实的战争电影,怎么可能表现出先烈们浴血奋战的壮烈呢?一个用打了鸡血的战斗场面来诉说战争残酷的战争电影,能得到的也只是廉价的感动。
  在近年中国电影商业化大潮下,很少有一部电影会像《我的战争》一样,在上映之前就受到如此多的关注。
  一方面,它是十五年来第一部以抗美援朝为主题内容的战争电影。在《上甘岭》、《英雄儿女》等一系列老影片已经成为经典的今天,《我的战争》作为首部运用新技术手段拍摄的抗美援朝电影,承载着太多国人的期望&&期望他能用更好的观影体验和视觉效果,向新一代国人展现半个世纪前那场光荣而悲壮的立国之战。
  另一方面,在当今的舆论环境下,抗美援朝的主题本身就能刺痛很多人敏感的神经,尤其是当《我的战争》的预告片放出时,更引起了很多&友邦惊诧&式的反对之声。
  所以这部香港导演的作品,本身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一部电影或一部商业电影的范畴,无论是故事的构架、人物的刻画、反映的思想主题,还是历史的还原、军事题材的考据,无一不处在众多的关注之下,笔者也抱着很大的兴趣在上映的第一天观看了这部影片。
  但在观影近两个小时后,不得不说这是一部让人非常失望的电影。哪些地方处理失当?故事构架、人物刻画、历史还原和主题思想?不,是所有这些!而且全都弄得非常糟糕。《我的战争》最大的问题在于,整个拍摄团队既不懂抗美援朝的历史,也不懂战争电影的拍摄。
  《我的战争》的第一个问题出现在剧情构造上
  影片讲述的是抗美援朝战场上,一个战斗连队和一个文工团之间的故事,在开头赫然写着故事改编自巴金先生的中篇小说《团圆》。熟悉的人都知道,拍摄于60年代的经典抗美援朝电影《英雄儿女》也是改编自《团圆》。
《英雄儿女》剧照
  然而随着情节的发展,笔者发现导演并不想拍摄一部和《英雄儿女》一样,讲述战争背景下家与国之间、父亲与子女之间情感联系的电影,而变成了一个九连连长孙北川、文工团团长孟三夏、司号员张洛东三角恋的故事。
  影片的战斗主线是孙北川带领的九连入朝作战,其主攻目标是一个代号537的美军师部,在这个过程里经历了&入朝列车被伏击&、&固守山头阻敌撤退&、&小镇作战突出重围&以及最后的&总攻537&。
  而配合孙北川及九连的是孟三夏带领的文工团,她们全程跟着九连参与战斗,导演团队似乎想通过一个连队及一个文工团作战的缩影,反映出志愿军在抗美援朝中所经历的突击、防守、拉锯的全过程。
  通过战争的大背景,描写基层人物命运起伏、事件经历和情感纠葛,这并没什么;相反,这种源于真实而高于真实的糅合创作,确实是很多优秀电影的主要表现手法。然而《我的战争》的问题并不是在选材上,而是根本没有把一个故事条清理顺地处理好。整个的剧情发展、故事脉络极其生硬突兀,甚至莫名其妙。
  在第一个场景&入朝列车被伏击&里,九连遭遇了美军空军和铁路线附近美军暗堡的伏击,伤亡惨重。
  火车运兵一般只用在被己方牢牢掌握的区域,抗美援朝期间因为美军掌握制空权,为防止集结过程遭遇空袭,志愿军一般都是通过步行为主、车行为辅的方式分散进入战区,除非是紧靠鸭绿江边的区域才会有火车运兵的情况。
  那么问题来了,无论是志愿军军列傻头傻脑直接冲向敌占区,还是一队美军&穿越&到中朝控制区的腹地,修建一个暗堡伏击运兵专列,这都是不可能发生的。导演团队似乎想通过这次伏击来表现入朝第一战对志愿军的冲击,然而这种显然违背常理的设定只能让第一战打得莫名其妙,让人摸不着头脑。
  而随后九连在经历了一场极其糟糕的阻击战后,开始了穿插任务。志愿军的穿插敌后作战一直是朝鲜战场上让&联合国军&闻风丧胆的战术,然而电影偏偏要选择&被包了饺子&来表现穿插。
  一个连队穿插失误当然是有可能发生的,但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孟三夏带领着一群赤手空拳的文工团女兵也莫名其妙地出现了,甚至比九连还早地进入了美军的伏击圈。穿插任务一般交给作战能力强悍的主力部队,那么这群连枪都没有的文工团女兵是怎么跑到主力部队前面去的?
  九连和文工团被包围在小镇里后与美军交火,按照之前的剧情介绍,这是美军伏击了志愿军穿插部队,但是交战过程中并没有发现美军的包围圈,更像是是志愿军与美军仓促相遇交战,双方在夜里乱打,交战到一半,文工团的女兵又赤手空拳地要突围,在遭遇巨大伤亡后,这个场景结束&&
  看到这时,笔者已经完全不明白影片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全片只看到九连和文工团总在错误的时间和地点,莫名其妙地相会,好像是导演为了让分属于九连和文工团的男女主角们碰面而强行拼接的剧情。
  以至于到了最后一个场景&总攻537&里,本来是文工团设定的女主,摇身一变竟然成了卫生队,前去救援男主。这把文工团和医疗队强行结合的设定,更反映出导演团队生搬硬凑剧情的尴尬。
  影片除战争以外的另一条主线,是三角恋的感情线。孙北川带着九连战士在火车站台当着文工团女兵的面小解,和文工团团长孟三夏发生冲突又和解后,莫名其妙地爱上孟三夏;爱上之后不会表白,就借酒撒疯,再让司号员张洛东代写情书,张在代写情书的过程中也对孟三夏暗生情愫,在最后决战的炮火里,孙北川和张洛东还你一言我一语像过家家似的说着如何追孟三夏。
  如同前面的场景设定一样,整个电影的感情戏份也充满了生搬硬凑的味道。孙、孟、张三人的感情缘何而起,又怎么发展完全没有交代,孙、孟二人的感情经历完全是过时偶像剧里霸道总裁偶遇出身低微女主用烂的桥段:你怎么讨厌我,我就怎么作给你看,然后你会喜欢上我。
  不仅主线感情戏没有处理好,导演团队居然还加入了另外一个支线的感情戏,这段感情戏发生在文工团内一个出身极好的女兵和一个知识分子出生的男兵身上,似乎想通过这段感情来表现战火下那种超越阶级的感情。然而问题是,整个电影里留给这对次要情侣的恋爱戏份不超过1分钟,在笔者还没注意到这对情侣是否存在过时,这个女兵就死在美军枪下。留下了突然&觉悟&的男兵在最后配合孙北川奋勇杀敌。
  纵观《我的战争》的整个剧情,脉络混乱不堪,情节生硬无比,似乎是导演团队为了表现他们认为的主题思想,而不停制造不可能出现的场景、不可能出现的偶遇、不可能出现的战斗,作战场景中志愿军的战斗就只是像打鸡血一样地开枪,感情戏里主角配角的关系全靠哭和死来支撑。
  不仅如此,影片在拍摄表现上的问题也层出不穷,比如女主孟三夏在战斗中失去右手,战斗结束后看着自己心爱的手风琴伤心不已,为了安慰自己而单手去教另一名女兵如何弹奏手风琴。这个桥段大概是想表现战争的残酷和对年轻生命的摧残,但之前的叙述里,完全没有关于女主如何热爱弹奏手风琴的铺垫,这个单手教琴的桥段显得异常突兀。而类似的情况在整部电影里数不胜数。
  《我的战争》的第二个问题出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产战争电影一直被诟病充满着空洞而过时的主旋律,主人公为了表达家国情感,表演生硬浮于表面,形象伟光正而不真实。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随着社会的进步,陈旧的、过于直白的表演艺术不能完全符合受众日益增长的观影需求。
  影视行业本该大刀阔斧改善表演手法,提升战争电影的演绎艺术,然而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这把刀斧却直接落在了主人公所塑造的家国情怀形象上&&为了表现&不落俗套&,解构家国情怀反而成了战争影片的一种主流表现手段。
  何谓解构家国情怀?原本的主旋律战争电影被粗暴地认为是突出集体主义而抹杀个人主义人性的作品,这种表现手法是&不真实&的,那么为了和这种&过时&的表演手法一刀两断,只有解构原来电影里所注重的因素,突出原来电影所忽略的因素,才能达到效果。所以影片的重点从描写主人公家国情怀的伟光正,变成了突出主人公个人主义、个人功劳、个人情感,似乎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拍摄的电影,才是一种与时俱进、符合观影群众口味的电影。
  而在《我的战争》里,导演团队把这种方式发挥到了极致,整部电影发生在抗美援朝的大背景下,却成了主角展现所谓&真实&个人的小舞台。
  主角孙北川被刻画成了一个行为粗俗、冲动莽撞、蛮横无理的志愿军连长形象,这种刻画就是对传统主旋律电影里主角&伟光正&形象的解构。以前的影视作品里志愿军基层军官聪明睿智,如果这不真实,那么真实的应该是野蛮粗俗;以前的影视作品里,他们为了家国大义隐藏自己的儿女私情,如果这不真实,那么真实的应该是敢爱敢恨;以前的影视作品里他们爱兵如子,如果这不真实,那么真实的应该是破口大骂像个兵油子;以前的影视作品里,他们服从上级指挥,如果这不真实,那么真实的应该是偷窃友军军械处处鸡贼&&
  导演团队似乎想通过这种粗暴的反向塑造来告诉观众,既然以前主旋律电影里的主角太伟光正,太不真实了,那么我们这个反过来的形象,一定是最真实的。整部电影都在不停地用这种反差,塑造人物形象,不仅仅是孙北川,每一个角色都在被强行地套上这种反差,表现导演团队想要的&人性的真实感&。
  严格来说,在战争电影里突破主角伟光正形象来展现一代军人的真实性格并没有什么问题,《亮剑》里的李云龙形象也是粗俗野蛮,《集结号》里的谷子地面对上级的抛弃也会怒火中烧,再远点《冰山上的来客》里主角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不谈恋爱,这并不影响上面三部作品塑造的形象深入人心。
  然而一切对人物真实形象的刻画源于真实素材的积累和构建,而不是对之前形象简单粗暴的反转理解,一个志愿军基层军官可以在性格上野蛮粗俗,但是不可能在作战中像头野驴乱打乱撞,置战友兄弟的性命于不顾;一个志愿军基层军官可以在战地上遇到自己心爱之人,但是不可能把儿女私情每时每刻带入到战斗中去。
  整部电影里,导演团队努力想要展现的是&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志愿军群像,无时无刻不在刻意描绘着个人主义和个人情节在整个电影中的地位,无论是配角们超越阶级的爱恋,还是主角勇猛的杀敌,都似乎想告诉观众,这样的抗美援朝才是真实的抗美援朝。然而,观众看到的,却是一群别扭到可笑的臆造群体。
  《我的战争》的第三个问题,出现在战争历史还原上
  作为一部战争电影,关于军事的还原自然是重点。当然,战争电影毕竟只是一种艺术创作,从成本、观赏效果等很多方面考量,百分百还原真实战争本身是不可能的,很多已成为标杆的军事电影,也会或多或少出现一些道具、历史上的错误。如果不影响电影的整体节奏和主线,而且只是军迷才会发现的专业性错误,那也无伤大雅。然而《我的战争》里出现的问题,显然不属于无伤大雅。
  可能是由于这些年国内战争影片拍摄数量增长,有相当多新制或修复的战争电影道具可用,尤其是有优秀的抗美援朝电视剧《三八线》做参考,《我的战争》在道具还原上的错误并不突出。然而影片对志愿军作战能力的描述,简直是对先烈的侮辱。
  在全片主要描写的四个战斗场景里,无论是遭遇伏击,还是阻敌增援或主动出击,志愿军全部都是一种打了鸡血状态的冲锋射击,宛如抗日神剧一般。
  在第二个作战场景&固守山头阻敌撤退&里,九连上百号人乌泱泱地围在一起,拿着轻武器向坦克扫射,如同像《金陵十三钗》里的国军一样,完全没见过坦克,然后无脑地倾泻着子弹。
  打不下坦克,上百号人又乌泱泱地撤退,撤退到一处后,所有人又乌泱泱地围在孙北川周围,听到孙北川打算炸山封路的命令后,又乌泱泱地散开,整个过程就看到孙北川一个人通过对全连喊话的方式指挥战斗,九连完全没有基本的组织架构,从头到尾都是一群人跑来跑去。
  到了最后一个场景&总攻537&里,导演更是把志愿军密集排列起来,几乎是人挨着人地向美军火力点冲锋,虽然国内大部分战争电影都无法拍出志愿军特有的三三制阵型,但是这样密集的人海战术,真的仅仅是导演团队想更好地表现志愿军勇敢的作战吗?
  在总攻537的战斗里,作为一连之长的孙北川,面对部队进攻受阻伤亡巨大,完全没有想起来组织有效的攻击,而是一边像兰博一样乱射,一边开始和司号员张洛东满嘴跑火车地谈论其如何追求孟三夏。
  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纵观全片,从头到尾都没有出现过政治主官&&连队指导员的影子,支部建在连上作为从三湾改编一直延续至今的中国军队的传统,在电影里被导演团队忘得一干二净,全部用来衬托主角个人英雄主义的形象去了。
  虽然用专业的军事眼光去考据一部战争电影多少是有些严苛,然而《我的战争》对志愿军战斗场景的刻画与描写,已经不仅仅是军事层面错误,而是无知到令人发指,只有在完全不了解志愿军甚至丑化志愿军的影视作品里才会出现这样的场景。
  作为十五年来第一部反映抗美援朝题材的战争电影,《我的战争》承载的远远不仅是一部商业战争片所要表达的内容。
  它被寄予的是我们这代年轻人的厚望。我们看着欧美战争大片成长起来,终于有机会看到自己国家拍摄的、描写半个世纪前共和国立国之战壮烈景象的影片。
  所以在电影未上映之前,笔者就觉得,不应该对这部电影有太多的苛求,毕竟这是从无到有的一个开端,这是打破一段尘封历史的起点,以后还有太多的路要走。
  然而拍出这样一部电影,还是太令人失望了,或许是这部电影的导演团队的身份,让他们并不能理解那场战争意味着什么;或许是因为这部电影的导演团队只拍摄过小格局的恐怖片题材,而从没拍摄过战争类电影;更或许是这部电影的导演团队只愿用自己臆想的历史,去勾勒出一副只会让他们自己感动的战争画面。
  但无论有多少理由,《我的战争》怎么说都远远算不上一部合格的电影。它的不合格不是体现在拍摄的硬件上,而是在电影的内核上,一个靠解构家国情怀来突出所谓人性真实的战争电影,怎么可能表现出先烈们浴血奋战的壮烈呢?一个用打了鸡血的战斗场面来诉说战争残酷的战争电影,能得到的也只是廉价的感动。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乌有之乡
责任编辑:晨钟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wyzxwk0856)
联系值班编辑
值班电话:010-
联系办公室
电话:010-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科星西路106号国风美唐综合楼3号楼1008室
&乌有之乡.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号 /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雨花台区三大攻坚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