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一个手帐素材打印用什么纸本来进行自我管理

【设计】教你如何把自己的手帐本做得美美的!不仅整齐还很小清新!你需要一本怎样的手帐本记录生活你需要一本怎样的手帐本记录生活乐乐孤峰百家号每天写日记,没精力也没耐心,如果你想记录每天发生了什么,那么你需要一本手帐本。别以为手帐本只是一本笔记本,其实手帐本按用途可以分为很多种,今天就来看看你最需要哪一种手帐本吧。工作手账本功能特点:工作计划、行程备忘、随身携带,工作好帮手日常手帐本功能特点:满足日常需求,可记录工作、生活等琐碎事,功能最为全面活页手帐本功能特点:灵活翻页,写错了要撕掉也不怕留下痕迹,用完换内页即可循环使用。旅行手帐本功能特点:地图标记去了哪,可以存门票、机票、车票票根,贴照片,营造满满的旅行记忆空白裸装本功能特点:可写可画空间大,可大大发挥创意,但也容易提不起兴趣找到一款适合自己的手帐本,开启手帐之旅吧!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乐乐孤峰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社会化媒体
了解更多>>
桂ICP备 号
阅读下一篇
自媒体运营攻略
行业经验交流
Hi,在你登录以后,就可以永久免费的收藏任何您感兴趣的内容,关注感兴趣的作者!
手机注册或邮箱注册
点击按钮进行验证
请输入正确的邮箱
已有帐号请点击
帐号创建成功!
我们刚刚给你发送了一封验证邮件
请在48小时内查收邮件,并按照提示验证邮箱
感谢你对微口网的信任与支持
你输入的邮箱还未注册
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点击按钮进行验证
你输入的邮箱还未注册
又想起来了?
你已成功重置密码,请妥善保管,以后使用新密码登录
邮件发送成功!
我们刚刚给你发送了一封邮件
请在5分钟内查收邮件,并按照提示重置密码
感谢你对微口网的信任与支持
对不起,你的帐号尚未验证
如果你没有收到邮件,请留意垃圾箱 或
意见与建议
请留下您的联系方式
* 留下您正确的联系方式,以便工作人员尽快与你取得联系
转藏至我的藏点& & 相信社区里已经有不少朋友使用手帐进行自我管理与事务管理(什么?你还没有做手帐的习惯?!那一定要读《人生笔记》和《记事本圆梦计划》这两本书,赶紧的!)。磨刀不误砍柴工,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如何在使用&成册手帐&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定制与功能扩充的各种方法。
& & 因为使用者的需求不同,使用成册手帐需要扩充功能:
& & -所谓&成册手帐&,也就是一般具有日程安排、todo、备忘录、通讯录、参考索引的&效率手册&,或者手帐圈里流行的一日一页等功能固定的手帐。
& & -作者除了主手帐之外,还使用另外两本小册子,分别记录&工作流水账&(日行程)和&发现&、&灵感&、&资讯&(备忘录)。
& & -假如成册手帐没有自己需要的某项功能(如&日历&、&todolist&),可以通过打印粘贴的方式,扩充手帐功能。
& & -活页手帐本则更灵活,可以从网上下载打印已经设计好的扩充页,或者自行设计打印。
& & 书中介绍的表格设计师石井规淑设计的&生态观察图鉴&,据说每天要填70多项信息,而且作者不断升级改版,到目前(2016.08)已修订到第24版。果然是执着的日本人&&
& & Issy的心得:使用成册手帐,由于功能受限,的确需要用别册进行扩充。但是白本或者普通活页本就没必要了&&这正是&一本化&笔记的优点:本子越少越容易做回顾。大家做手帐的主要目的是简化生活,而非复杂化,不是吗?
& & 一切为了今后的回顾&&给手帐做分类,打标签的方法:
& & -用贴纸或标签将手帐的备忘页分成几个部分。例如前面提到的发现&、&灵感&、&资讯&等等。
& & -用纸胶带给在页边做标记,起到索引的作用
& & -用纸胶带粘贴剪报、点缀标题,可以使回顾更加方便
& & Issy的心得:给笔记本分类,可能会产生某类信息记录不下,某类信息只记录了一两页的情况,造成笔记本使用效率低下。最好的方法恐怕还是如第二点提到的一样,用颜色给相关的页面或者标题标记(可以是色彩标题,如果信息较多则可以是页边的彩色标签);或者可以使用别册主题手帐(见下文)。
& & Issy要强调的是,不管是用贴纸、荧光笔或者纸胶带做标记索引,颜色的分类很重要。比如Issy的手帐在功能方面,&目标&使用红色页边纸胶带做标签,&资讯&使用绿色纸胶带;而在内容方面,&个人身心灵&使用红色彩笔标注,&工作及效率相关&则使用绿色笔。
& & Issy的手帐-纸胶带页边标签的使用
& & Issy的手帐-用不同色彩的水彩笔,为不同类型的要事做标记
& & 使用别册主题手帐的好处:
& & -成册手帐的备忘录往往页数不够,需要频繁而大量收集某一主题的资讯时,必须用别册手帐;
& & -回顾时,同一个主题的内容不需要在手帐中翻来翻去寻找;
& & -从主题手帐中可以回顾总结出个性化的资讯。例如书中提到的记录&名言感悟&的手帐,可以逐渐从中总结出&自己的个人守则&。
& & Issy的心得:集中一项主题的记事本,无论是书写还是回顾都更容易进入&心流&的模式,使用效率也比书中提到的&用标签将手帐分为几个部分&要高。不过issy也认为,这种主题类手帐不宜太厚太大,否则会产生书写压力,平时也不易携带。
& & 适合各类手帐的小技巧:
& & -日历可以直接打印google日历(或者你使用的任何电子日历),除了简单省事之外,还可以做到&线上&与&线下&同步的功能(当然真要完全同步,还是得勤于记录&&在google日历里或者手帐日历里,要做好&已同步&的标记);
相关文章推荐手帐玩法 | 西渚:从A4笔记法论手帐的自我管理(下)
我的图书馆
手帐玩法 | 西渚:从A4笔记法论手帐的自我管理(下)
小编入坑之初着实阅读过几篇深度好贴,今天就来介绍这一篇小编珍藏多年压箱底的帖子——西渚的“A4自我管理笔记——使用满月总结”, 帖子除了如何用一套A4纸详细记录规划了生活、工作、学习的各方面以外,还有很多关于手帐、时间管理和生活方式的感悟,非常适合认真阅读学习。从A4笔记法论手帐的自我管理(下)一内页使用案例二总结三关于工具四内页设计和版式01.兼容性兼容性很重要,一种内页经过整理,至少可以满足两三种不同的使用功能(比如二.01.),可以做甘特图,可以当打卡表,也可以画折线图,也可以记录收入支出之类的。我看到很多人收集很多种内页,变幻无穷,被各种图标吸引(金字塔表,四项限表,各种图表,甚至有一本书专门收集手帐图表,有个上千种吧)最后堕入收集控去了。保持兼容性的最佳方式是:除了必要的时间轴(必要性这个话题好像又可以单独展开了),去掉其他所有年月日时间的一切数字,随用随填写,没写字的那天纸也不会浪费。以这个年表为例,开始我参考了各种内页的设计,设置了时间条打卡率什么的,但是为了与project plan兼容,需要去掉月份纵轴。其他类型的内页也是如此,最后的结果都是做减法减法减法。为什么很多手帐本都把时间标的那么清楚呢,那是因为——明年这个本就用不上,你得掏钱买新的呀!!!当然现在很多良心企业都知道留下给使用者自主的余地,看一个好的手帐本是不是有设计含量,就是看是否考虑了使用者的感受。这也是接下来要说的简约而不简单的要义所在。02.简约而不简单内页设计尽量简约,以突出记录内容为主,而不是用各种花边色彩喧宾夺主,表括那种没什么用的天气/表情/萌画之类的。(学生另说,工作了的话,随身带一本这样的手帐略有不专业之嫌)。一切设计最核心的内容就是留白的功夫,中国人也讲究这个,这就是为神马muji的产品,留白留到大部分产品都是全白。包括本子这种东西,只有最普通的白页、点阵、条纹。本子的底是背景,如何让简单的背景承载丰富的内容才是重要性,给使用者留下最丰富的余地,而不是先入为主的设置太多条条框框乃真意也。举例说明——比较失败的上面这个,基本就是看画用,怎么写也没有辨识度,放到哪里都显得各种乱(这种类型的本子总会手贱买上一些,其实就没用过),写着写着一翻篇,又,该贴照片啦,贴你妹啊贴!。同是记日记,下面(小图看不清,其实是有点阵的)的已经足够用了,画,写,贴,本子是让我们自己发挥想象力去使用,而不是看画看到眼麻脑残。03.规划与规律性你在这一天的这一秒开始使用一个本子(很多人看到一个心动的本子就出手了),然而经过美一天的每一秒,你买过无数身材各异,风格不同的本(本人以前也这样啊,应该说每个人都有一种收集屁)。结果是缺乏长远的打算,所以日程管理还ok,说到人生规划就歇菜了。假设你一年用1个手帐(我认为一个手帐类似一个信号终端,其实可以对应无数端口,每个端口都是一个人生片段,一个人大概必须的就是工作、学习、自我、家庭四大端口,这个好像也需要展开说……),于是假设你还剩60年好活,就是60个终端对应60X4=240个端口,每个端口又链接若干硬盘(存储设备,就算1个端口对应四个存储器),假设这些存储器都是纸质的吧。那总共是60+240+240X4=1260个本。假设你又一个书架,60年后,你的一生就在这个书架里,一目了然吧。你不规划一下,怎么能迅速了解自己呢。我自己的打算是,达到在这个书架上瞄一眼,就知道自己那年狗屎那天风光,怎么失败怎么成长(这么玩有意思吗,这个因人而异吧,也许有人就是喜欢随遇而安,每天都是新鲜。)。那个写围城的叫什么来着,不是好称两脚书架么。一个人要像一个队伍,一个人就是一个图书馆。我关注自我管理以后才知道图书馆也是专业,而且很牛笔,以前我以为跟超市收银一样,就是扫条码的货(对不起,收银员同志们)。佐藤的办公室,也许有人说真BT啊。sorry,我关乎的是其中安详的禅意。没有人会把家里搞成这样,我知道,但是——我们先不说不想搞的问题,咱先说不会搞的事情。看了半天个人管理的书,这个建议那个建议,从不上图,在那些建议下我能脑补出的场面就是这样而已。。。我的书架现在是这样了。。。 五关于推荐书推荐的书的问题,我分别打了星号,表示难易程度,不代表好坏。 1. 笔记女王那三本(笔记整理) ★★
女王本尊是个小秘,里面大部分讲的是本子使用TIPs及周边配件。有点像地铁电视里常年放送的生活小常识栏目,一个萌妹告诉你如何吃栗子如何抗冰箱如何叠衣服。2. 实现一生梦想的笔记本(笔记整理) ★★★日本人写的,好像也出了系列,我就看了一本,这个菇凉用了比较法,归纳法,,问卷法等一系列严肃的科学方法研读了东大学生的笔记,使用习惯等等。是有一定技术含量的也好读。 3. 番茄工作法(时间整理) ★这本书一句话就概括了——买个计时器,闻鸡起舞。非常入门的读物。 4. 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人生整理) 日本人写的,有点叨逼叨的气势。核心内容是扔扔扔。什么时候扔干净,什么时候拉倒。理念就一条——你把该舍的舍干净了,就知道自己该得什么去。对于那种时常五米三道,人生失去方向感得人(比如我)非常有用。日本人背后得人僧哲学跟咱们文化基因非常通。五迷三道就是六根不净,抱着西瓜捡着芝麻吃着火锅唱着歌,这种态度就是奔向迷途去的。不知道自己该干嘛的TX,扔东西先! 5. 如何掌握自己的时间和生活(人生整理)★★★ 好像美国人写的,管理思想贯穿始末,务实实用,不讲大道理,直接说要1。2。3。好读但死板。外国人的脑子长的很机械,核心思想是分出ABC任务,按照不同原则管理之,done。 6. GTD(人生整理) ★★★★这个是人生管理法的鼻祖写的,大概是八十九十年代写的吧,以后各种管理方法也差不多是一葫芦画瓢跟着这个体系来的。问题只是不太复合现在的时代特性了,因为那会网络工具啊,手机什么的都不普及。但是方法是好的。非常系统,看起来也不那么轻松。我看得电子版(由于翻译和排版的问题,个别地方费解,看几次才明白)。 7. 超级整理术(人生整理) ★★★个人比较推崇这本书,因为是设计师写的缘故。很多工作方法对设计师很有启发。并且有源有流,既说了怎么做,也说了为什么,又通俗易懂。 书就说这么多。小到时间管理,大到人生规划全覆盖了,看完这些,基本上对于自我管理的宏观体系怎么建立也就差不多了。具体的就根据个人三观和喜好填肉去,活学活用之。六关于线上工具线上工具的实用性得考虑至少以下几个变量:网络环境、线上产品、工具载体(这个权当无折损)、续航情况(除非是太阳能的)。这样想一想,上面每道变量打个对折,到最后0.5X0.5X1X0.5=0.125,有效性一定时期内仍然低于纸媒,而且对于纸媒的传统触感的依赖型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所以建议日程管理可以线上处理(尤其月历表),大多数管理软件都支持打印,工作时很有效,因为大多数人都要自觉(或被迫)记录自己workload,填各种timesheet(除非自己是老板吧),经常要打表的人,线上线下都自觉统一了。所以单说一款evernote吧。一些生活琐事,或者碎片化的信息就很方便整理,也不用纠结留下还是扔,记录还是不记录,我能想到的如外卖电话、擦鞋修拉链这种半垃圾信息,以及突然看到的网页美文佳句,生活常识或者突然想到一个什么idea之类的。每个人有不同的用法。而且不用担心丢失或者费工夫整理什么的。而且我也相信国外公司不会突然之间就使出流氓作风对线上储量收费。。。七关于信息整理对于入门的人来讲信息的收集分类是一个初始问题,而初始问题又显得尤为重要(也是GTD思想花最多篇幅讨论的内容,它建议至少要花两周时间做信息搜集工作)。笔记本所谓“管理”重于“形式”可以这样理解,是打造一个信息终端还是弄个花哨点的集报簿。当然每个人都是从没有章法开始,到高深处可能反映出N多层面的信息。(这让我叉题的联想到X局长日志和X叫兽的日志反映出他们严谨干燥的工作和治学作风。简言之就是简单粗暴高效!)总结以两大类方法为主,第一种是顺序记录,电脑辅助索引;第二种是分类记录,分类索引。两者都以一本化为前提,区别在于,前者可以用定页,后者必须用活页。目前我自己使用第二种方法。因为经常上电脑编目录个人觉得麻烦,而且也没有随时记录所有事情的习惯。现在大家的生活普遍碎片化,信息都是到处遗落,觉得强制性的用本子悉数记录不符合现代生活习惯。(不过也有人这样做的,有的书就专门介绍这样做的好处。)所以这里只介绍个人使用习惯下的心得。具体做法如下——1.信息分类就是随想随写,但要注意一张纸只记录一种信息。比如菜谱、减肥、美容、摘抄、心得、采购单、展览信息、一些好的想法、工作安排等等……2.信息处理(配合便条贴)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活页夹里充斥各种各样的信息。装不下了,就统一处理一下,确定没用的直接扔掉(比如过期的展览之类),有用的分门别类的归档到不同的专门文件夹里(我经常说得四大门类——工作、学习、生活、自我,个大门类下继续细分工作如ABCD项目等等,这个通常在单位放着,学习比如语言、各种培训,其他不一细说了),并标注日期。一些需要录入电脑的东西,比如跟工作有关的(工作报告、电影评论等等)。3.线上工具(清单)一些清单类的信息,就直接利用网络工具了,以前我会分别记录相看的书、电影、讲座之类的清单(后来发现一次都没用过,而且一次都没找到过),现在豆瓣都包办了,相买书的时候直接翻翻豆瓣豆列都有了,就是平常随便点两下鼠标的事,没必要专门列这个清单。包括本来就想作为交流的东西,比如我现在这个帖子,直接就网上写了,不会记到纸上先(说明记录本是私人记录,而公开或者以交流为目的可以直接用网媒,因此我不建议在网络上写非常个人化的日记之类的,对别人没用,对自己无益)。多少小三就是这么暴露的,多少干布就是这样揭发的。。。anyway扯远了。4.实体工具(公告栏、留言板)一些家务事,需要家庭范围内共享的,不太方便运用网络工具,虽然googlecalendar也可以同步,但是很多价值不大的信息没必要专门处理。比如家附近外卖电话、打折广告、水电缴费,电影票据等等,都是钉在冰箱旁边的软木板上,跟公告栏的作用差不多。(看到某本书里这种杂务信息也专门收集,我觉得根据个人需要吧,因为哪天想去哪里吃个啥这种事,扭头忘记也不会怎样,我也不是美食老饕。)5.在路上手机拍照+evernote,属于第一种方法,路上随便看到一个什么信息,想着回来要看一下就拍照片然后evernote里面用时间+项目+关键词的方法标注一下(统一文件名方便日后搜索)。我在搜索一种app,就是把拍照和日期提醒功能相互关联的(就是拍个照,然后设个提醒时间不知道有木有)。这个做法我想了一下,觉得日久天长第一种记录方式和第二种记录方式的内容会相互交错。所以我确定了用evernote记录碎片化的完全不重要但必要的信息。重要的内容还是写在纸上,目前是这样。看到这里,如果你执意好奇第一种信息整理方式,那么推荐这本书《A6全能笔记术》。他的宗旨是用很薄的定页小本,随用随换,(个人觉得跟用活页差不多),里面还详细讲解了电脑编目的方式方法。手动编目示意见这里——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目前我自己的信息整理方式暂行如上,还有很多不足和欠缺之处,细节也不做太多描述了。通过文字的方式,又帮助梳理了一下,先共大家参考吧。八关于思维模型01. 三个模型我暂且粗糙的将思维活动分为三大类型:1。解析一项事务/事物。2。催生一种概念。3。建立一种流程。(不知道是否已经穷尽,有待评估)举例说明:(1) 解析一项事务/事物。最浅显的就是旅游攻略,比如我就要去泰国旅游,而这地方完全没去过。我就得尽可能穷尽的了解各方面的信息,所谓穷尽就是关于泰国没有任何信息是不需要的。从起心动念去泰国的那一刻起,到到达曼谷机场之前的全部思考活动我把它归类为解析性思维。(2) 催生一种概念。举个直白的例子,就是设计师天天揪头发想的各种idea,好吧,用比较忽悠的词汇,就是所谓“灵感”。灵感这种东西玄乎的说叫做可遇而不可求,但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设计学院可以关门了,开几个职专教教PS、美图秀秀之类然后等着各种灵感从天而将就行了。所以说灵感是有踪迹可循的,这个踪迹尽管高度“抽象”但仍然可循,用合适的训练方法达到进入日常生产范畴的地步。比较相似的还有作家,作家虽有高产低产之分,但是像JK罗林之类的畅销书作家,是不可能天天等灵感砸向自己的。(3) 建立一种流程。最最直白的例子就是流水线生产模式和劳动分工。这个太深入人心了,但就是这样简单的流程颠覆了整个人类的发展(这才是名副其实的大跃进)。福特汽车最早的生产模式是,一个工人包揽了全部工作,从头到尾组装好一辆汽车。后来的模式是把组装的流程拆解,每个部分由特定的工人完成。这样把一个复杂的工作拆解成简单到几乎不需要培训的地步,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ok,这就是颠覆全人类的工作方式。我想说的是,几乎所有的思维大概都能套进如上三种类型中。后面我会分别说说每种思维方式应用到的整理方法,当然是和笔记法结合的。02. 流程式思维模型关于三种思维模型,我想先说说第三种流程式。举最直接的例子GTD工作法 , 之所以先从流程式模型讲起,是因为它和笔记本管理的方法有交互。先稍微解释一下。我用颜色标记以示区分:红色是待整理的各项事务,可以包括实体的比如书,衣物也包括虚拟的如一个项目计划,一个复杂任务等)。中间的各项是具体的工作步骤,而黄色则是外部工具,这里表示为各种工作夹,或者工作表。稍微了解点编程就非常容易理解,每一步引出的各种思维判断,Y走那条路径,N走哪条路径,S(suspended)走哪条路径。在这个流程中,可以看到对于GTDer来说,作为外部工具的表单或文件夹是一个个的单独工具(电子的或实体的都有)。GTD的核心步骤是收集全部信息——归纳整理信息——分类处理信息,每个步骤都配合实体工具和虚拟工具的使用。实际上一次性的完成GTD如书中所言非常的耗时。在这其中的每个步骤出现的任何不当都会导致最后系统运行不畅,而且在没人指导的情况下,独立的完成GTD的系统建设无疑是非常痛苦的。流程是思维模型的特点:思辨/行动GTD这个图示作为一个思维模型是具有代表性的,它非常清楚的表达了一个复杂任务的整体面貌。其推导过程是思辨的,包含了选择和判断的全部过程,因为和编程的情况很像,所以逻辑也是绝对严密的。泛泛的说,所有的事务都可以用流程法推导,比如把大象放进冰箱里方法是:1,打开冰箱2。放进去3。关上门。(这是个严肃的问题)。感谢各位关注,鞠躬!文丨西渚编丨珍妮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离型纸 手帐 怎么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