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挖闽南童玩之魂到底有哪些

“童享蓝天?灵动两岸” 第十届海峡论坛?两岸特色庙会 两岸青少年研学营即将开幕_国际新闻_大众网
<meta name="Keywords" content='两岸;集美;青少年;文化;庙会;旅行;交流;基地 “童享蓝天?灵动两岸” 第十届海峡论坛?两岸特色庙会 两岸青少年研学营即将开幕' />
<meta name="Description" content='两岸特色庙会作为“海峡论坛”的重要配套活动,至今已成功举办了七届,在两岸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两岸民众喜闻乐见、踊跃参与的民间交流活动,也成为充实完善海峡论坛草根性、民间性的重要品牌活动。5月31日上午,第十届海峡论坛?两岸特色庙会两岸青少年研学营在厦门市集美区政府集美厅举行新闻发布会。,“童享蓝天?灵动两岸” 第十届海峡论坛?两岸特色庙会 两岸青少年研学营即将开幕' />
新闻>国际新闻' />
  央广网厦门5月31日消息(记者 吕叶松 通讯员 陈季玉)两岸特色庙会作为“海峡论坛”的重要配套活动,至今已成功举办了七届,在两岸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两岸民众喜闻乐见、踊跃参与的民间交流活动,也成为充实完善海峡论坛草根性、民间性的重要品牌活动。5月31日上午,第十届海峡论坛?两岸特色庙会两岸青少年研学营在厦门市集美区政府集美厅举行新闻发布会。本届庙会将于6月8日――11日在厦门灵玲国际马戏城举行,将延续“童享蓝天?灵动两岸”为主题,在继续发挥对台交流的优势基础上,盘活集美文化旅游资源,打造集研学旅行、商贸交流、亲子童玩、文创集市等为一体的大市集和嘉年华,为两岸同胞特别是两岸青少年的交流搭建起一个富有童趣、相互学习、同心协作、共享快乐的交流平台,让“学中游、游中学”的理念深入人心,突出集美亲子研学品牌寓教于乐、互动趣味的特质,扩大了“海峡论坛”品牌的对外影响力。  厦门市集美区积极打造亲子研学品牌  激发文化旅游创新活力  作为嘉庚故里、百年学村、著名侨乡、闽台交流前沿以及十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扎根的现代化文教区,“书卷气” 浓厚的文教氛围与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厦门市集美区发展研学旅行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独特的嘉庚精神及华侨文化、闽南文化、学村文化(即“一精神三文化”)为其发展亲子研学旅行“赋能”并注入了多元化基因;学村建筑群、嘉庚故居、鳌园、大社和各高校的海外学院,兼具风景和文化内涵,提供红色旅游、海内外文化交流和千年闽南文化传统体验,是研学旅行不可或缺的课程基地;此外,集美还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形成了 “集美学村”“环杏林湾”和“泛双龙潭”三大旅游板块,以及十多个知名景区,其中的诚毅科技探索中心、灵玲马戏城、园博苑、集美汽车小镇、集美动漫小镇等尤其以亲子游、研学游为特色。  依托这些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厦门市集美区不断深耕独有的研学资源,自主实践亲子研学旅行尤其是对台研学交流,打造“亲子胜地、研学之都”,目前已构建了多元化的精品研学课程体系,包括人文集美、艺术集美、自然集美、科学集美等多条研学路线,并且正以“打造中国南方国际研学旅行之都”为目标,不断完善研学旅行从基础旅游到行业引领的全产业链,力争将研学旅游打造为具有国际视野的“集美IP”,吸引更多海内外学子到集美来。  庙会四大亮点突出研学主题  共筑两岸青少年研学记忆  去年两岸特色庙会首次落户集美,突破传统以“吃”为主的逛庙会模式,对庙会进行改良优化,将对台研学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首次开设有台湾青少年和家长参加的特色研学课程,吸引了来自两岸的游客近5万人次,庙会现场收入超过200万元,形成了新的“旅游热点”;庙会期间开办的首届对台旅游研学营,共有200多名来自台湾的青少年及家长,在集美展开了三天两夜的研学、亲子之旅,为集美区两岸研学交流开启了一个新篇章,打造出了知行合一的“研学”品牌,进一步提升人文集美作为国际研学之都、全域旅游目的地的国际范“含金量”。本届庙会在去年的经验基础上,将更加突出对台研学主题,并以此为契机升华两岸青少年研学旅行品牌,奠定厦门市集美区对台研学基地的资源优势地位。  亮点一:落地全国首个对台研学基地  以研学、亲子、两岸青年融合为主要内容的厦门(集美)对台研学旅行基地已于去年获批福建省首批对台交流基地,在本届庙会开市仪式上正式揭牌,这也是全国首个对台研学基地。它包括四个国家级4A景区――嘉庚公园、厦门园博苑、诚毅科技探索中心、厦门老院子景区,以及厦门灵玲国际马戏城、三圈日化科普教育基地、双龙潭景区、正新轮胎博物馆等多个景区、科教基地,可谓“一网打尽”集美优势文化旅游资源。  总面积2万平方米的对台研学总部大楼作为“大本营”,规划设计有展览馆、文艺馆、多功能教室、主题活动区域、旅行集散中心、研学产业园区、服务中心、阅读区等功能区和配套设施,是国内少有的研学主题场馆,是青少年研学的集散中心,是开展各种研学课程的场所,也是两岸青少年分享交流的乐园。基地将开设特色研学课程,形成研学旅行产业体系,比如鳌园、陈嘉庚故居、大社文化街区、集美学村等人文集美研学旅行路线;兑山艺术区、嘉庚剧院、灵玲马戏城等艺术集美研学旅行路线;园博苑、双龙潭、天沐温泉等自然集美研学旅行路线;诚毅科技探索中心、正新国际汽车文化中心、三圈模型科技基地等科学集美研学旅行路线。  亮点二:率先出台利好政策“激活”市场  今年,国台办、国家发改委发布“惠台31条”,我市相应颁布出台了“惠台60条措施”,其中第24条提出“鼓励台湾青少年来厦门开展研学旅行,参加各类夏令营及青少年交流活动,对主办单位按以奖代补形式予以资助。”为贯彻落实惠台政策,集美区率先在全市制定出台《关于鼓励对台青少年来集研学旅行奖励办法》,并于本届庙会开市仪式上正式发布,进一步发挥厦门(集美)对台研学旅行基地作为全省对台交流基地的作用,开拓对台研学旅行合作新空间,吸引更多的台湾青少年来集美研学旅行,了解大陆经济社会建设成就,增强两岸青少年交流互动,增进台湾青少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  亮点三:升华两岸青少年研学营品牌  厦门市集美区通过政府支持与市场化运作有机结合,积极开展对台研学旅行活动。作为首批享受对台青少年来集研学旅行奖励的研学旅行团,“中华六艺2018年两岸青少年知行合一研学营”也在本届庙会开市仪式上同步启动开营仪式。  本届研学营在去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扩大影响人群,特别加大对之前从未到过祖国大陆的台胞“首来族”的招募,同时增加高中生和大学生,涵盖小学、初中、高中、大学4个年龄段的两岸青少年,以文化为纽带,以“中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核心,以“知行合一”为目标,搭建两岸青少年交流互动的有效平台,并针对不同年龄段设置不同的行程和内容,进行独立分组,创造出属于各个年龄层的“独家记忆”。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研学营将技能体验与文化体验相结合,利用集美丰富的人文、体育、科技等各方面资源和优势,策划包括体验厦门老院子景区等闽南传统文化、诚毅科技探索中心等航天科技文化、灵玲马戏城等动物科普文化、厦门园博苑等园林景观文化、三圈科技基地等模型科技文化等为核心内容的综合课程,让来厦的台湾青少年在研学旅程中领略祖国大好河山,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强对祖国和民族的归属感;也让两岸青少年在共同活动中相互学习、同心协作,促进彼此心灵融合,真正做到融合两岸教育文化、知行合一、同根共融。  未来还将加大与各类教育机构、旅行社等共同运营合作,定制如以诚毅科技探索中心、三圈青少年车模基地为主题的“科技研学之旅”;以龙舟、自行车、羽毛球为主题的“体育夏令营”;以嘉庚建筑、闽南戏曲、闽南童玩为主题的“文化研学旅行”、“手作夏令营”等的研学旅行线路和课程,逐步转向常态化、市场化,实现两岸文化旅游产业及青少年教育的共赢发展。  亮点四:“边学变玩”创新五大区域  本届庙会现场设置两岸童玩区、两岸青少年研学区、两岸商贸交流区、两岸青创集市区、两岸主题演绎区五个主要区域,以两岸青少年为主题打造青年创业、特色研学、亲子旅游、商贸交流等促进两岸融合发展的高品质特色庙会。  传统美食是一个地方文化、自然、历史的浓缩,也是研学课程的重要一环。以两岸美食、伴手礼为主打造的两岸商贸交流区,除了邀请数十家台湾著名夜市代表美食商户和集美本地美食代表商家、精品伴手礼商家入驻,展示两岸特色美食和伴手礼外,更是加入了“吃的课程”,通过品尝一道美食,了解到它的历史文化,将“美食”转化为“知识”,边吃边学,从而弘扬传统美食文化,打造“舌尖上的课堂”。  文创交流仍是本届庙会的一大亮点。两岸青创集市区将以“文创+旅游”为特色的台湾青创商户为主,包括花艺、布艺、木艺、烘焙等,以其文创产品为主要展示对象并开设文创课程,“让创意走进现实”。  两岸研学体验区以福建省对台文化交流基地和马戏城内的两岸研学主题馆为核心,围绕中华传统文化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核心内容开展特色研学课程,结合闽南童玩、科技探索、熊猫科普、社区营造、风土人文等,为孩子们打造交友、玩乐、学习、融合的平台,让两岸学生在研学中感受生活,丰富知识,拓展视野,全方位了解集美自然人文景观、历史文化和风土民情,增进台湾青少年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促进心灵契合,共同发展。  “闽南童玩”是厦门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届庙会依旧注重凸显闽台童玩文化的互动性、合作性及传承性。两岸童玩区将围绕熊猫科普中心为核心,打造两岸童玩主题乐园,引入新颖、好玩的闽南童玩如旱地龙舟、拍米糕、跳皮筋等,同时加入台湾传统童玩项目如空竹、竹蜻蜓,结合熊猫馆开展大熊猫趣味探秘科普知识讲解、网络分享,让两岸家庭在体验古早童玩和熊猫互动游戏中增进感情,增强了解,建立友谊。同时特设嘉年华主题会场,以亲子体验互动为主要内容,从另一个角度来体现海峡两岸血脉融合、和谐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占地3000平方米的灵玲马戏城熊猫馆已于上月正式开馆,是福建省唯一的熊猫科普教育基地,来自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一对大熊猫兄弟――“思念”、“思筠筠”也有了他们“入乡随俗”的闽南语昵称“古锥”(意为:可爱)、“古意”(意为:热情好客,忠厚老实)。在本届庙会期间,两岸研学青少年可以近距离了解国宝大熊猫的生活日常。  作为天生的“流量小鲜肉”,“思家兄弟”与集美结缘、入驻对台研学基地,将为集美区的研学教育提供更丰富的内容素材,成为科普、对台研学交流的“流量担当”,吸引更多海峡两岸的学子、家庭来集美研学、交流。去年12月开业的厦门灵玲大酒店也专门设置了“大熊猫主题亲子房”,作为福建首家亲子主题酒店,厦门灵玲大酒店开创了“景区+酒店”复合型旅游产品的经营模式,扩大了集美游玩空间,带来“吃、住、行、游、乐、购”为一体的全新体验。  此外,两岸马戏演绎区将以灵玲马戏城园内表演队伍为主体,有机会融合台湾表演团队“同台秀技”,对马戏节目进行优化升级,协力打造特色鲜明的两岸主题演出,并以此为契机,鼓励更多台湾青年来大陆学习、就业和创业,更加密切两岸青年的交流和合作。  如何“逛庙会”?  本届庙会免费对外开放,届时可关注“天下集美”微信公众号及各大微信号进行免费抢票。(注:因活动场地为封闭式园区,入园总人数有限,所有庙会参观券均采取线上抢票的方式参与,抢完即止,活动现场不发放庙会参观券;另两岸特色庙会举办期间购买灵玲马戏城演出票也可以免费参观庙会。6月8日马戏演出时间为晚上19:00一场,6月9日―11日马戏演出时间为每天14:30 19:00各一场)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admin
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中央文明办主办的“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开展10年间,定格了成千上万普通人善行闪光的瞬间。人们身上都有善念的种子,不经意间的善行闪光,都值得被标记呵护,成为映照我们心灵的“光源”。
06-04 15-06中国文明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全面系统地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要构筑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下的生态环境治理格局和生态价值观念。
06-04 15-06中国社会科学网
天生爱美丽的30岁女子小美在一家美容店花了8万元购买塑形美体内衣,希望塑造并保持挺拔傲人的身材,却未见明显效果,她向商家提出退款被拒。此后,小美严格按照购买协议的指引,每天穿着8小时以上,配合喝白开水5至8杯,按时到该店售后进行内衣调拨、换码。
06-04 10-06中安在线
电影《太阳帝国》中展现了上世纪二十年代上海的哥伦比亚圈:园丁包着头巾,修剪着草坪,藤蔓悄悄攀上外墙,一片田园牧歌式的景象。1925年,英美工部局在哥伦比亚路建造了乡村俱乐部,也就是现在番禺路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的老厂房。
06-04 15-06东方网
:拥有2100多年历史的喀什噶尔古城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迷宫式城市街区。喀什以其厚重的历史和独特的位置成为了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而喀什老城就是喀什历史的“活见证”。
06-04 15-06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在美国5月初正式决定退出“伊核协议朋友圈”后,欧洲国家仍然选择维护伊核协议。眼下,欧洲与伊朗已经进入抢救伊核协议的关键对话时刻,美国在中东地区的铁杆盟友以色列也再次展开游说之旅。
06-04 15-06中央广电总台央广网
Copyright (C)
&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主办 Email: &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闽南童玩"相关图片上传时间:
厦门新视纪空竹俱乐部在第四届闽南童玩节,日在厦门灌口。
56官方微信
扫一扫发现精彩闽南童玩进校园-闽南网
闽南童玩进校园
来源:海峡都市报闽南版
  用力抽,别让陀螺停下来
  海都闽南网讯 竹蜻蜓、抓石子、跳格子……昨天,一阵阵银铃般的笑声,从鲤城开元刺桐幼儿园传出,小朋友兴致勃勃,沉浸在闽南童玩的乐趣中,就连一旁的大人们也忍不住上前玩了几把。
  昨天上午9点,刺桐幼儿园的小院子里,几十名中班的小朋友,用鞭子一圈圈卷起陀螺,静静地蹲在地上。只听哨子声响起,小朋友抽动鞭子,陀螺在地上疾速旋转。这位小朋友有点紧张,一刻不停地抽着陀螺,生怕停一下就没跟上;那位小女孩就淡定许多,待陀螺快不转了,才轻轻地补上一下;还有个可爱的小男生,抽鞭子的幅度很大,每扬一下鞭子,就犹如武侠小说中飘逸的侠客在舞剑,惹得大家开心地笑。
  这第二届闽南童玩进校园亲子活动,是刺桐幼儿园联合刺桐社区举办的。刺桐幼儿园园长杨君荔说,闽南童玩是传统的民间游戏,不仅有趣、好玩,还能锻炼小朋友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克服困难的恒心。自去年开始,刺桐幼儿园就把多项闽南童玩引进校园中,每个年段有不同童玩,老师利用每天的户外活动,教小朋友们玩游戏。
  听说刺桐幼儿园开展闽南童玩活动,新海路保护中心主任龚勤勤很欣慰。他说,闽南童玩有几百年的历史,是闽南文化的组成部分,这些游戏可以健身,还能益智,是几百年来,在玩耍中不断总结形成的很好的游戏形式。如今,把闽南童玩引进校园,能让闽南童玩得到传承,有利于这种淳朴的快乐得到延续。(本网记者林继学李秋云谢明飞实习生王见明文/图)
责任编辑:hdwmn_cjf
“夏夜与美食更配”在泉州人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趁着夜里的些许凉意,约上亲朋好友一
48小时点击排行榜城镇化是大时代的缩影,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结局。
“打车软件”的出现,冲击了传统“招手停”式打车方式。
人民币的贬值究竟会牵动我们生活的哪些花销?
从农村到城区从校园到广场 闽南童玩“重生”
作者:苏丽艳
白鹭洲广场,爷孙一起滚铁圈,共享童乐。
■童玩&揭秘
格子童玩:
就地画线 瓦砾当棋
格子童玩项目的共同特点是要在地上画出格子,在格子里玩游戏。
有些是比较大型、需要集体性配合、可能奔跑冲撞的游戏,地点必须选在较开阔的地方,过去的孩子们往往是在操场或晒谷场上玩。比如过五关、依(玩)救国、跳格子和踢砾仔。至于行直棋、虎豹狮象、大王吃小鬼、趴落屎缸这些项目,其实则属于棋类,可以就地画线,也可以在纸上画线,至于棋子,也十分随意,只要有石头、瓦砾或者小木棍,就可以布阵开玩了。
如今,在灌口的几所小学里推广比较多的格子童玩,除了过五关、跳格子,还有行直棋、虎豹狮象棋。值得一提的是,行直棋在闽南本来叫&■■直&,其中,&■■&两字曾出现在闽南古谜语里,是开关门的声音,也有&转来转去&的意思,这个游戏以一方的3个棋子同时在一条直线上取胜,规则简单,却深受大人、孩子的喜爱。而&虎豹狮象&也是一种典型的闽南棋,两人对阵,每次须走四步才能吃掉对方棋子,且口中都要用闽南语念&虎豹狮象&。
童谣童玩:
边抛沙包 边念童谣
沙包有多种玩法。一种是丢沙包,在规定场地内两方对阵互投沙包,深受男生喜欢;一种是女孩玩的游戏,沙包很小,往往只有一寸见方,数量需要3个,一般两个人以上一起玩,可以在地上玩,也可以在桌上玩。她们必须边丢沙包边念唱,跟着词意做动作,做完所有规定动作无误,才算过关获胜,半途失误就要换人。
■童玩&观点
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陈耕:闽南童玩的闽南味在于和闽南童谣、歌子的结合。一边玩童玩,一边念童谣,可以让孩子们在玩中体会闽南文化中感恩、敬畏、宽容、悲悯、开拓、创新等积极元素。应该充分认识到闽南童玩在推动两岸交流方面的作用,加强规划,挖掘闽南童玩更深远的文化内涵。
厦门市教育学会会长许十方:闽南童谣、答嘴鼓、闽南语、歌仔戏&&几年来,和闽南童玩一起,作为闽南文化代表推进校园的项目有不少,相比而言,闽南童玩与孩子的年龄段结合最紧,具有广泛的行动基础,有更强的生命力和发展余地。不少闽南童玩往往强调多人协作共玩,可以培养孩子的团队精神,甚至可以把爱国精神融入其中。
■童玩&趣事
[王雨辰,21岁,集美后溪人]从小跟奶奶一块生活,上学以前唯一的游戏就是奶奶教她的跳格子,一根树枝,一个砖块就可以在泥土地上画格子玩游戏。
[王阿姨,60岁,厦门人]上世纪50年代,家家户户都有养鸡,于是,拿一个古代的铜板,从家里养的鸡身上拔几根尾巴,用针线将鸡毛固定在铜板上,一个简易的毽子就诞生了。
[颜小茹,25岁,泉州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边跳皮筋边念口诀&马兰开花二十一&&&只要跳过皮筋举过头顶的高度,就会感到很有成就感。
[胡明清,46岁,厦门人]上世纪60年代,滚铁环是男孩子的炫技法宝,男生会滚铁环,就跟现在的男生会跳街舞一样受欢迎。
闽南童谣《放鸡鸭》,就是在丢沙包时唱的,这首童谣的歌词,按照闽南音译,大致是:&一放鸡、二放鸭,三清(分)开、四拾搭(叠),五啊(搭)胸、六拍手,七玲球、八摸鼻,九咬耳,十拍脚,十一扫土脚,十二浓总莎。&
闽南童玩中的捉迷藏也自有味道,称为&掩呼鸡&。参加这项游戏的孩子分为三种角色:主人、母鸡和小鸡。游戏开始时,主人用双手把&母鸡&的眼睛蒙住,&小鸡们&分头躲藏,这时,主人开始念唱童谣:&掩呼鸡,掩白卵,一粒含,一粒舔,呼鸡子躲也没,放母去找贼,找无来,抓来抬(杀),找无来,抓来锯,要吃土?啊要吃米?吃土!放你去七桃。要吃米!找甲半小死。&
&母鸡&一般会说:&要吃土&,主人就放开双手,让母鸡开始找小鸡,过一会儿,主人开始叫:&足呼,足呼来吃米。&小鸡们赶快跑到主人面前拍主人的手说&吃米!&就算过关。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捉迷藏叫&点丁丁&,以及拍手游戏&决米糕&&炒汝葱&,集体游戏&跳脚家&&光新娘&等,也都配合有趣味十足的闽南童谣。
田野童玩:
初冬季节 瓠土瓮
瓠土瓮即现在所说的烤地瓜,有趣的是,它也作为田野童玩被收入《闽南童玩童乐》一书。
书中介绍,瓠土瓮一般在初冬季节,那时稻谷已收入仓,田野上只剩下田园里的地瓜正在收成,天气有点凉,是瓠土瓮的最好时机。首先要在园里挖一个坑,直径约40厘米,深度约15厘米,坑边还要留一条宽约15厘米的沟,做烧柴口。坑的上面要&拱&上整块的田土,接着捡来木柴生火,一直把田土烧红,再通过烧柴口把地瓜丢进坑里,再把烧红的拱土用锄头敲碎盖在地瓜上面,过一个多小时,用锄头把压在地瓜上的田土扒开,香喷喷的烤地瓜就大功告成了。
为了让孩子们有感性的认识,灌口的学校组织的闽南童玩夏令营,还把孩子们带到田地里演示瓠土瓮的过程。而除了瓠土瓮,挖沟当(抓)鸟、抓肚猴(蟋蟀)、斗三斑(小溪里一种长不大的鱼)、捡金蝉壳、摸田螺、抓俺婆齐(知了)等新生代孩子听都没听说过的闽南童玩,也详细作了记载。其中,抓俺婆齐(知了)也配有脍炙人口的闽南童谣。
相关新闻: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网个人中心
请先登录再进行操作
记住登录状态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03/09 16:46
02/24 09:56
03/09 16:45
03/09 16:45
02/27 16:10
03/13 08:17
03/12 08:43
03/12 07:22
03/12 07:57
03/20 09:48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48小时点击排行
财经 · 房产
娱乐 · 时尚
汽车 · 旅游
科技 · 健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挖闽南童玩之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