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魁智的著名唱段大全经纪公司

Sina Visitor System最新公告:
尊贵的会员,玉和娱乐目前推出首存100送100活动,取款无上限!温馨提醒:公司入款卡号不定期更换请每次入款核对卡号或联系客服咨询、如将款项存入已过期账号
导致无法查收,恕不负责 敬请留意,谢谢!
玉和娱乐城为您提供最专业的娱乐平台
与现场玩家同时下注,公平公正公开
欢迎光临玉和娱乐城
真人百家乐
百家乐游戏分为庄、闲、和、对子四门,这里的庄、闲,并没有具体的含义,只是代表游戏的双方,和与对子则是为了增加娱乐性而设立的一个彩头。客人根据自己的想法可任意选择庄、闲、和与对子或其他任意一门下注。
龙虎,以牌面大小来决定输赢的桌牌游戏,可以猜算【龙】和【虎】两者之间接近总共9点的牌。玩家可以选择投注任何一方 – 或选择投注【平局】。牌面大小不比花色,只比点数,K为最大牌,A为最小。
牛牛,又名斗牛,最早流行于湖广一带,可同时多人进行的简单押分类棋牌游戏,牛牛游戏满足坐庄条件玩家可坐庄,闲家分别与庄家比较牌型大小定胜负。
DIANHUATOUZHU
客人通过打电话的方式给现场的接线员,客人指挥现场的接线员下注。【网络资料】讨论一下当年王佩瑜当年的工作室。【芳华李敏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5,056贴子:
【网络资料】讨论一下当年王佩瑜当年的工作室。收藏
其实,都是网上的。怕以后找不到了。都列在这里。
我所知道的就是,成立时大吹特吹了一下。然后就垮台了,瑜老板又悄悄地回上京了,从此不提工作室。
王佩瑜 重捏一个新**期: 作者:张裕 来源:文圞汇报
王佩瑜在京剧明星公开课上授课。&&&王佩瑜(左)与马志明主演《乌盆记》&&&王佩瑜在《文昭关》中饰伍子胥&&&王佩瑜在《赵氏孤儿》中饰程婴&&&王佩瑜深信:“将传统京剧整合好了,一样能吸引观众。” (均资料照片)&&&&&&&&&&&&&&&& &&&& 本报首席记者&& 张裕&&&&题记&&&&&&&& 26岁,是王佩瑜人生的一条分界岭。&&&&&&&& 26岁之前,王佩瑜视自己为“小超人”,驾着京剧这辆老坦圞克,在成功的道路上恣圞意狂飙。对这个建圞国以后圞戏校培养的第一位京剧女老生,梨园人也极尽宠爱。&&&&&&&& 15岁,王佩瑜凭一出《文昭关》,就让京剧名家梅葆玖赞叹不已;18岁那年,京剧名家谭元寿看了她的演出,惊呼其为“小孟小冬”;20岁前,她将各类京剧大赛大奖悉数拿下;25岁,进剧院工作才一年,就当了上圞海京剧院一团的副团长。惊喜之际,人们迫不及待地将余(叔岩)派第四代传人、梨园小冬皇、当今坤生(女老生)第一人的桂冠统统戴在她头上。&&&&&&&& 那时,一切的成功,都来得太容易。年少气盛的王佩瑜,在光环中,迷失了,进而毕露锋芒。&&&&&&&& 26岁那年,王佩瑜自组京剧工作室,一年半后,以惨败收场,“灰溜溜”地退回剧院。昔日宠儿,从高空被重重摔下,一刹时,伤痕累累。人生的落差,让她幡然醒圞悟:再这么聪明下去,天赋迟早用尽,老本终究会吃完,聪明必被聪明误。&&&&&&&& 醒圞悟后,她把原先的王佩瑜砸碎,“凤凰涅盘”,重捏一个新我,踏上新的人生之路。&&&&&&&& 昨天下午,在逸夫舞台上唱着《二进宫》的王佩瑜,已然洗却浮华,散发着淡然恬静的气息。&&&&梅葆玖:“你怎么唱得这么好”&&&&&&&& 15岁,王佩瑜第一次见到京剧大师梅兰芳之圞子、梅派掌门人梅葆玖。因为梅葆玖的“大造舆圞论”,一个戏校女老生的命运,从此有了另一番景象。&&&&&&&& 那一年,影视演员程之为纪圞念父亲、京剧名票程君谋,邀来梅葆玥、梅葆玖、尚长荣等京剧名家同台演出。没想到,临演出前,受程君谋指点的梅葆玥突然失声。慌乱之时,程之却笃笃定定:“上圞海戏校有个小姑娘,王思及的学生,叫王佩瑜,她唱《文昭关》蛮灵的。”&&&&&&&& 程之是在一次票友聚会上,偶尔听到王佩瑜唱《文昭关》。王佩瑜一张口,程之即觉新型别致。京剧舞台上,常见的是杨(宝森)派的《文昭关》唱。而王佩瑜的恩圞师王思及却根据其老师张文涓的表演路数,按照余派法则,重新“捏”了个充盈着余派精神的《文昭关》,最具特色的是第一句“一轮明月”中的“一”字被拉长,内有13个小腔,俗称“十三一”。这“十三一”的唱法,古老却已鲜见于舞台。程之当即邀请王佩瑜来填梅葆玥的空缺,唱“开锣戏”《文昭关》,大轴则是《霸王别姬》,剧中,梅葆玖饰虞姬,尚长荣饰楚霸王。15岁的王佩瑜,即与“四大名旦”之后同台演出。
&&&&&&&& 演出前,程之设“接风宴”,王佩瑜也是座上宾。梅葆玖一见王佩瑜,就盯着她的额头看:“这额头,勒上头,肯定好看。是个唱老生的料。嗯,真像孟小冬。”梅葆玖拿起相机,镜头对准王佩瑜,拍了一张又一张。&&&&&&&& 第二天,演出在兰心大舞台进行。王佩瑜演《文昭关》时,梅葆玖就站在侧幕条边观看。王佩瑜一下场,梅葆玖一把抱住:“你怎么唱得这么好?”回到北圞京,梅葆玖拿着王佩瑜的照片,见了同行就说:“上圞海戏校出了个小姑娘,叫王佩瑜,唱得真好。”在玖爷眼里,王佩瑜的好,是赛过那时最当红的京剧老生演员的。&&&&&&&& 15岁的王佩瑜,为何能将当时舞台上难得一见的“余派”唱得那么好?其恩圞师王思及自然功不可没。王思及原是上圞海戏校京二班的高材生,毕业后患了重病,每年要换血,只好放弃舞台生涯。然而,他在戏校当录圞音室资料员时,依然坚持带病钻研余派艺术。1992年,王佩瑜从苏州来投考上圞海戏校时,王思及发现她乐感出众,主动提出要给王佩瑜说戏。王思及说戏,与众不同。上课铃一响,只见他捧个茶杯,笃笃悠悠踱进课堂。他并不急着说戏,而是侃梨园掌故,聊戏曲故事。王佩瑜正听得入迷,王思及一看表,4节课180分钟,已过了170分钟。“赶紧,你唱一段。”王佩瑜早已听熟了余叔岩的“18张半”唱片,王思及只需“鼓励”加“点拨”:这里要有劲头,那里要有阻力……下课铃一响,王佩瑜就跟着去老师家里“蹭饭”了。&&&&&&&& 余叔岩的唱腔讲究中锋用嗓、“提溜劲”原则,处处有法而不见法。余派艺术讲究中正平和,故而典雅精深,研习者往往难以抓取要领。王思及以“18张半”唱片为蓝本,“拎”出余派法则与技法,说与王佩瑜听。譬如,《搜孤救孤》中的“白圞虎大堂”一句中的“白”字,这唱腔劲头怎么使?王思及比喻说:踩脚踏车。踩脚踏车,你得先把脚放上踏板,然后,才能使劲。唱“白”字,就是如此。演员得先找准了头腔共鸣位置,行腔中途合适的时候才用劲,这样才显得跌宕有致。下次说戏,王思及一说“踩脚踏车”,王佩瑜即心领神会。这戏教到后来,师生俩已然心有灵犀,老师很得意:“到底聪明啊!”&&&&谭元寿:“这不是活脱脱一个孟小冬吗”&&&&&&&& 梅葆玖在京圞城为王佩瑜大造了两年舆圞论后,上圞海戏校让正读4年级的王佩瑜赴京演出了。京剧名家谭元寿一看王佩瑜的《文昭关》,惊呼:“这不是一个活脱脱的孟小冬吗?”1947年,19岁的谭元寿亲历了梨园界的那件大事。那一年,上圞海滩大亨杜月笙为庆六十大寿,遍邀京剧名伶,最后两天的大轴戏就是孟小冬主演的《搜孤救孤》。&&&&&&&& 那晚,谭元寿就站在舞台侧幕条边观看。之后,孟小冬告别舞台,“冬皇之声”成绝唱。谭元寿的父亲、“四大须生”之一谭富英回京后感叹:“小冬把这出《搜孤救孤》给唱绝了,反正我这出戏是收了。”收了,就是不唱了。&&&&&&&& 见到“活脱脱一个孟小冬”之后,谭元寿欣喜万分,当即提出:“我来陪这个孩子唱出戏。”戏码就选了《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谭元寿“蹲底”演《斩马谡》,而让王佩瑜演出前两折重头戏。梨园行赫赫有名的“谭门”掌门人,陪一位戏校4年级的学生同台唱戏,这般提携,非同一般。从此,“小孟小冬”、“小冬皇”的名号,不胫而走。&&&&&&&& 让梨园行外的人知道王佩瑜的,还是在陈凯歌拍了电影《梅兰芳》以后。电影中,最初有3段梅兰芳与孟小冬对唱的戏份。这3段唱段,都选自京剧《游龙戏凤》,第一段唱,是梅孟初识时;第二段唱,则是两人的现场演出;第三段,则是梅孟分手之际。听说电影里有孟小冬的唱段,王佩瑜就心生期待。果然,剧组打来电圞话:“葆玖老师推荐我们来找你。梅先生说了,当下能给孟小冬配唱,唯有王佩瑜。”
&&&&&&&& 于是,又有了当下正“整合”着的这台“墨壳丹青”版《赵氏孤儿》。“赵氏孤儿”是京剧舞台上的常客,余叔岩等京剧大师都擅演其中的《搜孤救孤》,1947年孟小冬在上圞海演出《搜孤救孤》,更是成为广陵绝响。与当年的京剧老生一样,马连良也不再演《搜孤救孤》,而将其增添首尾,改成全本京剧《赵氏孤儿》。&&&&&&&& 在当今的京剧老生演员中,王佩瑜是唯一一位既唱“余派”的《搜孤救孤》,又唱“马派”的《赵氏孤儿》演员。作为“余派”传人,不可不演《搜孤救孤》。然而,当年,马派名宿张学津将全本《赵氏孤儿》细致地教与王佩瑜,这部“马派”的《赵氏孤儿》,王佩瑜甚至可以“说全堂”,连演员服饰、台上道具、乐队演奏等都一一说全。再说观众喜欢,不演也是可惜。&&&&&&&& 坚守“余派”那传承不多折子戏,还是顺应市场需求,演一些《杨家将》、《四郎探母》、《赵氏孤儿》这样的老生大戏?从艺以来,这个问题始终困扰着王佩瑜。&&&&&&&& 最初,王佩瑜选择坚守“余派”,只唱《洪洋洞》、《捉放曹》、《搜孤救孤》、《击鼓骂曹》等“传承有序”的“余派”经典,而将排大戏的愿望搁置一边。等她羽翼渐丰,自觉能以自己的方式“过滤”其他流派的大戏时,她开始排演《杨家将》等大戏了。&&&&&&&& 《搜孤救孤》精炼,无奈却缺少跌宕的故事情节;《赵氏孤儿》虽好,然而3小时40分钟的演出时间,却吓退很多年轻观众。将这两出经典之作,各取精华,捏在一起,一直是王佩瑜的梦想。当陈凯歌推出电影《赵氏孤儿》时,她觉得时机成熟了。&&&&&&&& 上圞海京剧院全力支持王佩瑜的创作理想,剧院投资出品,放手让王佩瑜出任制圞作人,恢复梅兰芳时代“角儿中心制”的做法,让主角全权处置“墨本丹青版”《赵氏孤儿》的排演事宜。所谓“墨本丹青版”,是依照最早的“墨壳老本”,同时以马连良主演的《赵氏孤儿》为基础,删减冗长情节,留存经典唱段,确保2小时内演完全剧。演出时,舞台上,没有新编大戏常用的转台,也不用干冰制圞造烟雾朦胧的气氛,更没有令人眼花缭乱的灯光,而山水丹青画卷代替了常见的实景道具,凸现京剧写意之美。&&&&&&&& 王佩瑜以“余派”法则来处理全部唱腔,饰演草泽医生程婴。剧中,她只给自己安排了4段主要唱段。如今的绝大多数新编戏里,主角往往唱个不停。王佩瑜坚持:不该唱时乱唱,比该唱时不唱还要糟糕。最后,当程婴冤仇得报,15年屈辱尽情释放时,王佩瑜也只用了一段“反二黄”唱段,来揭圞示这一人物悲剧性命运。&&&&&&&& 经历坎坷后的王佩瑜,如今,懂得了谦卑与珍惜,懂得了要将自己融入京剧这个行业中,“迈小步不停步”地推动艺术创作,踏踏实实地走向京剧艺术的彼岸。
对的,但是这是一个极好的研究样本。。。我不厚道了。对于其他的戏曲人是一个巨大的经验,至少知道了我们戏曲剧团体制外到底是是个什么情况。对于其他剧团也有指导意义。
王佩瑜——物以稀为贵(图)
文化中国-中国网 culture.china.com.cn&&&& 时间:
16:15&&&& 责任编辑: 小溪
&&&& 王佩瑜,著名京剧余派女老生。年纪轻轻的她,在京剧界已然是个传奇。青少年时,有“小冬皇”美誉的她被视为“神童”。出生于苏州的她,由票友舅舅领进京剧大门,开蒙学的是老旦,才几个月工夫,就以一出《钓金龟》获得江苏省票友大赛第一名。后来改学老生,听着余叔岩先生留下来的十八张半唱片咿呀学唱,度过晨昏。1992年,她考入上海市戏曲学校专攻老生行当。从1994年起,分别在“新苗杯”、“宝钢杯”、“梨园杯”、“蓝岛杯”四项全国少儿京剧大赛中荣获一等奖。16岁的王佩瑜以一折《文昭关》技惊四座,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谭元寿惊叹道:“这不就是当年的孟小冬吗?”从此,“小孟小冬”芳名远播,戏迷们亲切地称她为“小冬皇”。之后,她荣获全国优秀青年京剧演员评比展演一等奖,又获全国优秀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奖赛最佳表演奖榜首,将能参赛的大奖悉数拿下。毕业后,她进入上海京剧院,25岁便任一团副团长。头顶余(叔岩)派第四代传人、“梨园小冬皇”、“当今坤生(女老生)第一人”等多重光环。京剧界泰斗名师都非常赏识她。为了提携这位后辈,70岁高龄的谭元寿激动地亲自为她献花,更主动与她合演《失空斩》,让年仅18岁的她一下跻身“京剧名家”行列。在电影《梅兰芳》中,梅葆玖和王佩瑜分别为黎明扮演的梅兰芳和章子怡扮演的孟小冬配唱《游龙戏凤》选段,在银幕上再现“梅孟之好”。她同样是“特立独行”的代言人和年轻戏迷眼中“最酷的青春偶像”。一头漂染的个性短发,时尚而中性的打扮,甚至被人称为“京剧超女”。2004年底,因为“呆在体制内瘆得慌”,她丢掉铁饭碗,成立个人京剧工作室,投身京剧市场化道路,一石激起千层浪。但残酷的现实、生存的艰难,使她又重新回到了上海京剧院。她的骄傲独特给了她惨痛教训,也为她赢得了更多年轻“粉丝”的追捧。这些年,她红遍大江南北,被尊称为“瑜老板”,拥有上千人的粉丝群“瑜门”;在北京人气尤其旺,连办几次专场,场场叫好叫座。6月16日,在纪念梅兰芳京剧团重建15周年举办的梅派经典剧目系列演出中,她又受邀和梅葆玖等共同主演《四郎探母》,再续“女生男旦”的梨园传奇。如今,她的头发更短,眼神里的骄傲和锋芒却收敛了许多,整个人器宇更加从容平和,英气中带着儒雅沉稳,言谈举止更具大家风范。30岁之后为人更从容记者:你的头发怎么剪得这么短了?!王佩瑜:我前些日子刚把头发全都染成了一种特殊的白色,看到的人都说“好看”、“太帅了”,但因为后来黑色的头发长出来了,所以我就干脆把它剪成这么短了。记者:有人称你为“京剧超女”,你怎么看?王佩瑜:拿我和“超女”这样两个完全不同领域的人做比较,可能因为我们的打扮都比较中性,所以很容易被大家联想在一起。也许这个标题够吸引人吧,但从我个人来讲不是太喜欢。记者:那你为什么总是中性打扮呢?王佩瑜:应该是与生俱来的天赋吧。我骨子里看事情,眼光特别中立,不会从纯粹的性别角度出发。不是我刻意要这样的。有人问我,是不是因为唱了老生,所以变得这么中性?其实我是因为从小就很像男孩子,所以才唱得好老生。记者:像李宇春、曾轶可这些“超女”,都被称做“春哥”、“曾哥”,你知道吗?王佩瑜:她们被叫做“哥”,可能有一些戏谑、贬义的味道吧。这点上,我沾了京剧艺术的光,没有那么多的是非。记者:现在“中性”很流行,女孩被叫做“哥”,男孩则被叫做“娘”、“伪娘”,你对这种社会现象怎么看呢?王佩瑜:我觉得这个现象,是这个时代应运而生的产物。只要是健康的,就没有什么理由不能存在。记者:在京剧界,现在男旦很流行,你这个女老生也是物以稀为贵。王佩瑜:我跟唱男旦、女老生的演员说:千万不要把自己小众化、边缘化、异化,要进入京剧的主流。你看大家提到梅兰芳,不会说男旦演员梅兰芳,而是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对于社会上对男旦、女老生的态度,以及自身的发展,既别太悲观,也不要盲目乐观。要唱戏,就要受得起委屈。记者:那你对年轻人的追捧怎么看?王佩瑜:我一点不介意年轻的、不是很专业的粉丝,一开始只是来追星的、来喜欢偶像的,慢慢地,他们就会被京剧艺术的魅力所吸引。像我现在的粉丝圈“瑜门”已经有上千人了。记者:除了京剧,你平时还喜欢什么呢?王佩瑜:我从小就特别喜欢邓丽君,四五岁的时候就开始听,那是我儿时的一个梦。后来可以听的东西越来越多,现在特别喜欢苏打绿,主要是喜欢主唱青峰,他们的音乐做得很独立。他们开演唱会,只要我有时间,一定会买第一排的演出票,坐飞机到那个城市去看。还一直特别喜欢张国荣。我唱歌唱得特好,要不我给你唱一个吧!我还爱看美剧,不过最近天天在看《手机》。记者:你的工作室怎么样了?王佩瑜:工作室目前暂且搁置在那里。以前特别在意用什么样的形式唱戏、推广京剧,太纠结于是不是体制内的人,但现在看得更开更透了。我现在在上海京剧院办了个“京剧跟我学”的普及班,我亲自做公开课。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小资白领,还有老外来参与。有个老外说:“西方音乐剧的演员都做不到这样!”其实以前也没有什么京剧演员这么做。我希望能因此吸引更多的非传统京剧观众走进剧场。不是因为我好,而是因为京剧有这个魔力。记者:那你对自己的未来有什么计划或梦想呢?王佩瑜:我很幸运。我最喜欢的是京剧,又从事了这一行;唱老生,能够实现我的自我价值;上海京剧院很重视人才;我取得一定成绩,得到大家的关注……艺术道路很顺畅。我以前取得的一切成绩,主要是靠天赋,靠聪明和悟性。但是三十岁之后,知道了天高地厚,为人要更从容,要有更大的心胸,更大的格局。记者 王润
还有不少。我这个网络考古学家。。。
排练仍在京剧院&&&& 记:资金从哪里来?准备投入多少?现在有着落了吗?&&&& 王:我一直提倡“贫困戏剧”,即便要投资,也本着节俭朴素的宗旨,这样既不冒险,也有利于大大提高演员队伍的能动性。戏主要应该“折腾”演员,而不是别的。&&&& 记:有长期、固定的排练场所吗?有长期、固定的演出场所吗?&&&& 王:目前和京剧院还保持着合作关系,剧团愿意为我提供这些场所和其他资源。开头赔钱,不会太久&&&& 记:如果一直赔钱?你还会坚持吗?如果你认为不会赔,理由是什么?&&&& 王:开始一定是很艰难的,但我觉得我的方针肯定是对的。假如过去的旧体制给戏曲事业以及从业人员带来了丰厚的利润的话,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都在想各种办法改变现状?我看好未来的市场,是充满了商机的,但要去开拓,观众的审美情趣和感知能力也是需要不断提升和引领的。只要决策是正确的,机制是符合市场规律的,技艺是过硬的,赔钱的状况是不会太久的,关键是每一个环节都要绝对到位。我不怕别人说什么&&&& 记:第三届研究生班的学费是院里给你出的吗?研究生刚毕业、又刚当上团长不久,选择现在离开怕不怕别人说闲话?&&&& 王:学费好像不是上海京剧院出的。但上海京剧院对人才的培养一直是不遗余力的,他们对于我们这些青年演员寄予的希望,除了要专业好以外,还希望我们具有开拓精神。我目前的举动是符合“三个代表”精神的。虽说有句老话说是枪打出头鸟,但我不怕别人说什么,因为我在做的事情也许不成功,但会为以后的探索者提供一些经验教训,这也是意义非凡的事情。&&&& 记:目前准备工作进行得怎么样了?&&&& 王:在进行,还没正式启动。工作室年内成立&&&& 记:与院里的聘用合同什么时候到期?&&&& 王:8月底。&&&& 记:听说你正在筹建自己的中英文网站?能介绍一些详细情况吗?&&&& 王:目前还在搜集相关材料。我想把它建成综合性的京剧网站,从不同的视角来推广京剧,而不仅仅限于我个人艺术生活方面的内容。&&&& 记:自己的班子打算什么时候正式成立?&&&& 王:我不着急,哪天成熟就哪天成立,当然不会太久,今年年内成立。&&&& 记:你的这个班子打算用什么样的名称?公司?剧团?工作室?&&&& 王:理想是做成公司化的剧团,但先得从工作室开始入手。请老艺术家任总监&&&& 记:你的这个班子常演剧目准备了哪些?在剧目建设方面有些什么设想和打算?&&&& 王:除了我已经常演的剧目以外,会考虑整理复排已经濒临失传或已经失传的传统戏,这也是我们在研究生班的重要课题之一。&&&& 记:《王佐》是要带到你的班子里去创作吗?&&&& 王:《王佐》因为诸多原因,暂时还在修改剧本,时机尚未成熟。&&&& 记:你的新班子里其他行当的主演也都是年轻人吗?&&&& 王:不一定都是年轻人,但我要用的年轻人一定都是真有事业心、真敬业的,一定是不怕压力、有干劲的年轻人。&&&& 记:新班子的艺术总监是你自己担任还是聘请老艺术家?
&&&& 王:还是想请老艺术家来担任,我尊重京剧艺术的特殊性,不能盲目相信自己,这是个啥时候都不能没有师傅鞭策的行业。就想自主、痛快地唱几十年戏&&&& 记:离开上海京剧院,阻力有哪些?&&&& 王:主要还是来自自身观念的阻力。&&&& 记:你对未来的困难考虑得充分吗?&&&& 王:最坏的打算和最大的努力相结合,这是我的心态。&&&& 记:如果市场运营不成功,你会回到上海京剧院吗?&&&& 王:我做事不喜欢瞻前顾后,没把握的事也不应该去做。我要强调的是,我和上海京剧院会一直保持某种依托或合作的关系,而不是对立。我是要为今天的重大决定负责的,为自己负责,为上海京剧院负责,也为广大关心我的人们负责。我的市场运营成功与否,都不是我回到原点的理由。事实上,这步真的跨了出去也许就是大好前景。我的目的无非就是想自主地、痛快地唱几十年戏,老的时候回头想想没有什么遗憾。我的后台是市场&&&& 记:你有“后台”吗?你的“后台”是谁?&&&& 王:我的后台是市场,是自信,是来自四面八方的呼声,是前人给我们留下的、珍贵的精神财富,更是京剧这个大剧种在世界舞台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记:上海的文化领导知道了你这个决定后,是什么态度?&&&& 王:上海的各级领导都十分支持我的想法,但也希望我慎重。&&&& 记:《新民晚报》报道后,上海戏迷有什么反应?&&&& 王:大家都持观望态度,但他们都会祝福我和我的伙伴们。家人担心并支持着&&&& 记:在上海京剧院让你感到最压抑、最无奈、最困惑、最愤怒的是什么?&&&& 王:我从不抱怨环境,也没有那么多的悲观,我总是相信英雄能创造时代。我对于上海京剧院有太多感激,在我这么年轻的今天,他们已经给予了我很多荣誉、奖励、地位、待遇,除了感激,还能有什么呢?所以闯出一片天空,才是我对上海京剧院最好的回报。&&&& 记:你的家人支持还是反对你的决定?&&&& 王:在父母眼里,我永远是孩子,他们永远都会担心我,但一定是尊重我的一切选择的。因为在他们眼里,自己的孩子是最优秀的。京剧,需要引领“轻狂”&&&& 知道王佩瑜要单干的消息,并不是特别吃惊,总觉得像王佩瑜那种性格,自己组团闯市场是迟早的事。记得四个月前在星巴克咖啡馆,听了她的一番洋洋洒洒的剖白,就知道了她绝不是个简单的“小子”。她的语速非常快,但逻辑性却很强,虽然滔滔不绝,不该说的却绝对只字不谈,口风紧得很。&&&& 这几天,身边一位连“女老生”都不知是什么的同事总在我面前感慨,说王佩瑜太厉害了!才26岁就当了团长,现在又要自己下海。而自己也是个同龄人,却不能为自己做主。&&&& 这让我想起了在民间流传颇广的对联: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横批:不服不行。这话虽然有些偏激,但在一定意义上倒也说明了现行人事制度的弊端。比如,在日常中,我们常说“安排工作”,你做什么,领导说了算;但是你能干什么、能够干好什么,却并不见得在领导考虑之列,你也就未必能有施展拳脚的舞台。不少单位现在还在公开或不公开地实行着熬年头、排资历的陈规,很多有冲劲、有激情的人才在这种机制下,有的会失去动力而“泯于众人”,有的意欲“跳槽”却又为“关系”、“编制”所羁绊困扰。&&&& 无论是反对者,还是赞成者,有一点大家都会承认——“此处不留‘才’,自有留‘才’处”,激活人力资源,将对文艺界的体制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 有人说,王佩瑜太年轻,言外之意是她太轻率,太不知轻重、太不知深浅。我倒希望中国的戏曲界多些王佩瑜式的少年“狂徒”,多些张火丁式的“死心眼儿”,冲出几条沟渠来。也许,庄重、厚重、稳重、沉重的京剧界,因此会有了点清纯、清新、清爽、清秀,有了点别样的景致。(记者 唐雪薇)(摘自 《北京娱乐信报》)
(这是一个天涯的帖子,有不少东西。这个就贴第一个帖子) 『舞台艺术』[消息]“王佩瑜戏剧工作室” 元旦江城首次亮相访问数:1302&& 回复数:11楼主回复 作者:北兵马司剧场&& 发表日期: 16:29:19&&&& “王佩瑜戏剧工作室” 元旦江城首次亮相 &&&&&&&&&&&&& 原上海京剧院的青年女老生演员王佩瑜,日前成立了“王佩瑜戏剧工作室”,期望尝试开拓真正的京剧演出市场,成立后的第一次对外公演选定江城武汉。&&&&&&&& 、2日晚王佩瑜在武汉人民剧院举行两个专场,分别上演骨子老戏《坐宫》、《击鼓骂曹》和《武家坡》、《搜孤救孤》,参加此次演出的主演还有上海京剧院著名武生演员奚中路,优秀张派青衣赵群,武汉市京剧团将协助演出,其间还将举行“现在需要贫困戏剧吗? ----王佩瑜走进校园和大学生交流活动”、“王佩瑜演唱专辑签名暨与戏迷见面会”等活动。&&&&&&&& 湖北(武汉)是京剧艺术的发祥地之一,在200多年前,从长江汉水间,走出了谭志道、余三胜等京剧艺术的第一代创始人。这里曾经是闻名全国的戏曲艺术大码头,是几代京剧艺人向往的朝拜之地,拥有一大批痴迷的观众。王佩瑜是京剧余派老生艺术的第四代传人,她觉得把第一次放在武汉应该是“回娘家”,是一次探询京剧历史传统的行动。&&&&&&&&&&&&& -----------------------------------------------------------&&&&&&&&&&&& “女老生”王佩瑜送来京韵元旦夜&&&&&&&&&&&& ( 08:55:53)&&&& 荆楚网消息(楚天都市报)(见习记者向舒)昨晚,武汉市人民剧院里座无虚席,现场近800位京剧爱好者,对王佩瑜京剧专场演出的声声叫好,烘托出一个京剧韵味十足的元旦夜。&&&&&&&& 王佩瑜被称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位女老生”。这次武汉演出,是她辞去上海京剧团职务后全国巡演第一站。昨晚到场的观众,有公务员、学生,还有从外地赶来的戏迷。对京剧的共同爱好,使他们相聚在2005年第一晚。&&&&&&&& 演出开始前,武汉戏剧家协会理事刘绍棣饶有兴致地对记者说:“王佩瑜学的是余(叔岩)派盛年时期的唱腔,她的表演身段大气,虽是女老生,但绝无雌音,既阳刚又细腻,韵味十足。”&&&&&&&& 《四郎探母》经典唱段开演后,记者身旁一位观众不禁有板有眼地小声唱和起来,一问之下,原来是千里迢迢从济南赶来的年轻戏迷。她说王佩瑜不仅把余派风格表演得原汁原味,而且辞职成立个人工作室很有胆量,自己很欣赏她。&&&&&&&& 当“杨四郎”与“铁镜公主”间一番字正腔圆的唱谈之后,全场齐声叫“好!”随后上演的《击鼓骂曹》,也赢得阵阵掌声。
2005年的头两天,“王佩瑜戏剧工作室” 在汉口人民剧院打响头炮,王佩瑜的两个双出《坐宫》、《击鼓骂曹》和《武家坡》、《搜孤救孤》倾倒了在场的每一位戏迷,剧场内阵阵叫好声,把新年之夜烘托得韵味十足。&&&& 元旦第一场,王佩瑜一亮相,便得一个“碰头好”,一张嘴“金井锁梧桐,长叹空随—阵风”又是上个“满堂彩”……现场捧场的除了中老年戏迷,也不乏年轻观众、菁菁学子,据说还有从北京、济南专程赶来的观众。为答谢戏迷的厚爱,王佩瑜两场分别加唱了《乌盆记》、《捉放曹》选段。与大制作的评奖戏相比,观众热捧经典骨子老戏,个中原由令人回味。&&&& 与王佩瑜配戏的赵群是上海京剧院优秀青年旦角,她嗓音脆亮、扮相靓丽端庄、表演细腻,是张(君秋)派当代优秀传人之一。&&&& 和王佩瑜同台演出的还有上海京剧院著名武生奚中路,他表演的《八大锤》、《挑滑车》颇有原武汉京剧团杨(小楼)派传人高盛鳞的遗风,自然受到“老家人”的挚爱。从上海来的资深鼓师许国华、年仅20岁的琴师陈平一同样赢得观众的亲睐。&&&& 武昌黄鹤楼小学的退休教师龚秋义撰写了两幅对联在元月2日晚演员谢幕时分别赠给了奚中路和王佩瑜。&&&& 赠奚中路:华中艺苑呈锦绣 云路洞萧任风流&&&& 赠王佩瑜:昔日小冬展风采 今日佩瑜唱辉煌(武汉电台 杨俊杰)
张军和赵志刚相继辞去在各自剧团的重要职务,成立个人工作室,都铆足了劲想以一己之力去探索戏曲市场化的新思路,其实早在2004年底,有“梨园小冬皇”之称,时任上海京剧院一团副团长的王佩瑜就尝试过这样的做法,她才是真正意义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由于种种原因她在2006年回到了京剧院。&&&& 时至今日,“瑜老板”回想起自己当年的“惊人之举”时,仍显得意犹未尽,“当时的方向是对的,也得到了剧团领导的支持,一开始的市场运作、舆论都非常好,但可能是因为剧种的特殊性,离开了传统的平台,就会走得非常困难”。随即她又表示戏曲走市场化道路方向是不会变的,那个时候的自己过多地用对抗、叛逆去对待是不成熟的,而现在会选择融入这股市场化的浪潮,所以不会再去辞职。
北京宽带网互动我世界 &&&
3:01:00 著名青年老生演员王佩瑜&&&&&&&&&&&&&&
&&& &&&&&&& 王佩瑜,生于1978年,1992年考入上海市戏曲学校,1999年考入上海市师范大学表演艺术学院,2001年毕业,现为上海京剧院演员。王佩瑜师承王思及老师,并先后得到朱秉谦、关松安、孙岳、李甫春、王世续、曲永春、童强等老师教诲。&&&& 王佩瑜扮相俊秀,台风儒雅,书卷气浓厚,演唱古朴隽永,颇具大家气派。她的表演追求“恬淡雍容,内涵筋骨”的境界,于淡泊中寓神韵。&&&& 擅演剧目:《文昭关》、《法场换子》、《捉放曹》、《搜孤救孤》、《击鼓骂曹》、《武家坡》、《大登殿》、《打渔杀家》、《碰碑》、《甘露寺》、《断臂说书》、《战太平》、《乌盆记》、《清官册》、《四郎探母》、《南阳关》、《群借华》、《夜奔》、《杨门女将》等。&&&& 所获奖项:少年时期在各类全国性的比赛中(“新苗杯”、“宝钢杯”、“梨园杯”、“蓝岛杯”等)均获奖,2001年全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评比展演一等奖,2001年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最佳表演奖。&&&&&王佩瑜:京剧界的超级女声 &&&& 王佩瑜来北京跟一位90多岁的名家学戏,有一位为了看她一眼赶来的记者说:“她就是京剧界的‘李宇舂’。”这话王佩瑜可能不爱听,总有人把她比作“超女”,说她长得像周笔畅,又说她在京剧界的影响堪比李宇舂,造成的震动不亚于郭德纲。实际上,王佩瑜在圈内的成名早于上述任何人,她的唱念做打也不像李宇春那样有争议。1978年出生的她被《人民日报》称为京剧界的传奇人物,谭元寿有一次看到她演出说:“这不是孟小冬吗?”孟小冬是梅兰芳的外室,解放前最好的女老生,从此,王佩瑜被称为“小冬皇”。 &&&&&&&& 14岁才正式学戏的王佩瑜不是世家子弟,只是因为有个票友舅舅入了行。她在从艺道路上没有经过坎坷,一上台就是碰头彩,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个女老生,她25岁就当上了上海京剧院一团的副团长兼支部书记。近几年京剧界有主演当团长的惯例,但在论资排辈的圈子里,50年来从没有王佩瑜这么年轻的团长,以至于在她很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有了“瑜老板”这个称号,在电视台做节目时,杨澜也恭敬地称其为“瑜老板”。
一次未完成的实验 &&&&&&&& 瑜老板在京剧圈真正造成的震荡不只是她十几岁就开始唱40多岁的演员也拿不下来的戏,而是在2005年初,她辞职自办了戏曲工作室。在她之前,于魁智等名家办过以自己名字为招牌的工作室,著名青衣张火丁的工作室发展得还有声有色,不过,这些工作室都是挂靠在中国京剧院,以国企形式存在,拿的是国家工资。王佩瑜的工作室是第一个自负盈亏的,她带领厂12个人的班底,像解放前名角独立挑班唱戏一样,在武汉开了第一个个人专场。 &&&&&&&& 京剧和曲艺不太一样,郭德纲组织七八个人可以组成德云社,这些人日常照样有别的工作和收入,可是京剧票友和专业的区别很大。像王佩瑜这样的女老生或男旦,各地戏校培养了不少,除了她和胡文阁,没有一个能进入正规院团的,全在江湖上串场子,日久年深,功夫就废掉了。即使是专业演员,京剧和舞蹈一样,也是改行最多的,她们中稍有姿色的都去做了演员。有个前景很看好的武生刘子蔚曾是扮演梅兰芳的候选人,他在十几年前就改拍琼瑶剧了。京剧看似容易,真正唱起来却很闲难。央视戏曲频道曾经请戏曲行当出身的影视演员表演,徐帆曾是武汉京剧院的大青衣,如今她上台,对着词还磕磕绊绊唱不成句子,她在电视剧《青衣》里的所有唱段,都是由张火丁幕后配唱的;中国戏曲学院毕业的秦海璐,已经不敢开口,在戏曲频道表演居然唱了首流行歌曲了事。以前的戏曲专业学生定向分配,入学前有严格把关,现在有钱就可以上学,学完后立即失业,这也是京剧演员大量改行的原因之一。 &&&&&&&& 在走上社会之前,王佩瑜曾经考虑过各种问题,只是困难比她想象的更多,或许她还有上海京剧院这条退路,就没有郭德纲那样无产得更彻底。京剧是政府扶持的国粹,有很多领导票友,这是有利因素,只是这些政策支持只针对国企。王佩瑜想学习旧时的戏班制:名角不须养团,只要养他的行头,低成本运作,票款由主角、后台、剧组三家分成,人数最多十来个。目前的国企形式的演戏方式是:到外地演出会有七八十人的建制,交通、食宿、收入按固定工资计算,龙套也要跟着长途跋涉,而实际上在当地找龙套演员要经济得多。以前角儿挑班时,琴师不好好拉可以拿小棍抽他,如果琴师家中有事,角儿又要全部包揽费用。现在新社会当然不讲这些,主角觉得琴师拉得不好也不好说什么,唯有委婉商量,大家都拿一样的工资,龙套的资历或许更长。京剧界是汪混水,一直说要改革,不过是排些新编历史剧,或是把《哈姆雷特》做成改良京剧,用现代诗的词、普通话念白加上英文字幕,糊弄一下外国旅游团。很多演员无戏可演,尤其是女生男旦,他们不能演现代京剧,必须扎上靠、勒上头才能雌雄莫辨。王佩瑜成为了角儿还好些,他们的演出有90%的观众是为了看她,但没名气的只好坐冷板凳。 &&&&&&&& 王佩瑜希望实现剧团股份制,固定人员只有化妆、鼓师、琴师和主要配角,每人月工资有一两千块即可糊口,余下的收入全部按卖座分成。为了实现这个乌托邦理想,她在一年中做过旅游演出、进高校、下农村、给企业唱堂会,日常开销还是不能保证,试验以失败告终。她又回到了上海京剧院,没有丫团长的职位,重新做回普通演员。她辞职时议论四起,包括一些戏迷都认为上海京剧院对她悉心栽培,她这样做是忘本。王佩瑜说:“难道我出去是作贱自己吗?我也不是要和培养我的人作对。”她想以个人力量改变体制的痼疾,颇有些堂吉诃德的理想主义。现在的退回她不认为这是一种失败,一旦时机成熟,她还会再次下海。“我想到了这个结果,但是我要让所有人看到我的姿态,我不是混吃等死的,还是有人会做这种傻帽儿的事,即使有点悲壮。”
&&&&&&&& 失利的原因有很多:一是观众看白戏的风气,京剧长期不景气的状况下,很多新戏需要观众,于是剧团送票给赞助企业,台下的都是昏昏欲睡的非戏迷,漠然地鼓掌。王佩瑜说她一面临这种观众,就没法兴奋起来。按一个戏迷的说法,京剧是不能听唱片的,看电视也不行,一定要听现场,演员的劲头全靠观众的叫好刺激起来,在沸腾的环境里观众也容易激动;去年的昆曲《牡丹亭》吸引了不少白领观众,有些媒体认为国粹的春天到来了。王佩瑜对此不以为然:“他们是冲着白先勇来的,如果我找余秋雨写戏,连演一个月,同样爆满。现在我也可以很轻易地找到赞助商,掏几十万元整场演出,但难就难在常态演出没法维持。”常态演出需要真正的戏迷买票维持,而观众已经没法习惯传统戏曲的审美模式。 传统戏的新偶像 &&&&&&&& 想要克服对京剧模式的不习惯,说穿了,就是要有偶像型演员的出现,而王佩瑜就是应运而生的。在她之前,京剧界的偶像人物是十魁智、张火丁。王佩瑜也是因为迷上于魁智的华丽唱腔和英俊外形才立志学戏,无论专业人士怎么批评于的唱法,王佩瑜还是认为他在引导观众上“功德无量”。张火丁是大青衣,她的忧郁、神秘、羞涩对中年男戏迷有很大的杀伤力,但她过于低调,很少接受采访。 &&&& 王佩瑜在十几年前就是中性打扮,但随着中性风越刮越烈,很多人才突然发现在“腐朽”的京剧行居然有她这样吋尚、不顽固的年轻演员。王佩瑜的“粉丝”群叫“瑜门”,按照一个她的反对者的说法,都是些女大学生在崇拜她,当然这其中有老年观众,但在王佩瑜的博客里,留言的绝大多数是青年女性。她们用的都是一种花痴语调。例如王佩瑜提到自己定制西服的讲究,“我的西服肯定得同时区别于纯男式和纯女式,要集中突出中性美。所有的西服都是在Newyorker定制,款式基本选择‘英国式’,带点掐腰”。有一个“粉丝”就说:“看了老板几张穿西装的照片,觉得所有赞美的词放上去都还不够。”或是“一个词:儒雅”。 &&&& 她的博客留言多是这种内容:“老板真帅啊 ”“昨晚又梦到瑜老板了。”这些人可能并不听戏,就是来表达对王佩瑜个人魅力的喜爱。对于这样的关注,她自己也略有无奈:“为什么总要看我这张脸呢?这脸也没什么好的。”但她并不反感这类声音,“只要能让京剧之外的人注意这行,别人怎么说我都行。如果他因为我这个人,能上网查、看戏曲频道,通过王佩瑜这三个字找到无数相关名词,有可能成为京剧观众,克服开始的欣赏过程,我宁可做块垫脚石,哪怕她们以后不喜欢我也没关系。”所以有任何借力借势的机会她都不会放过。比如王佩瑜并不喜欢和男旦同台演出,因为她曾经参加的这类演出都一塌糊涂。乾生坤旦是个非常好的噱头,实际情况是,没有一个女老生的身材能比男旦高,王佩瑜又是身材比较瘦小的类型,站在舞台上总有些滑稽;男人的凋门本来就比女人低沉,这种戏又要求男人比女人嗓音尖细,唱起来很吃力。有一次王佩瑜和一个男旦演出,因为对方提高调门很累,她就降调处理,结果压不下去,很多词是哼哼出来的。观众不答应,堵在门口,把她看戏的父母也围在当中,要求给个说法:要么是她重唱一遍作为补偿,要么不许走。虽然有过这种经历,但在杨澜节目做客吋,王佩瑜还是很痛快地和男旦胡文阁合唱了一曲《武家坡》。角儿是不轻易开口的,可王佩瑜即使在普通的饭局上,也会主动提出唱一段。 &&&& 电视的传播作用比她在舞台上唱几年都管用,自从做了访谈节目,采访她的记者突然多起来,人们才发现京剧界也有另类的人物。王佩瑜从学戏时开始穿男装,唯一一次女装是她20岁生日时,为了安慰母亲,拍了一组女装艺术照,生活中她穿T恤,上台时西装、马褂。今年“三八节”她去西单看电影,买票时售票员看出她是女人,告诉她今天半价;转脸她上厕所时,被清洁工轰了出来:“男厕所在对面。”这种情况很常见,一个戏迷以茅威涛为例训诫她:再不恋爱、结婚会引来流言纷纷,但王佩瑜坦然到在博客上回应:这是我自己的事,不用别人管。电视上男旦胡文阁表示,别人把他当女人,他会非常愤怒,卸下妆他会以说脏话来显示自己是男儿身;而王佩瑜完全是一副爱谁谁的状态,她最喜欢的艺人是张国荣,张死时她大哭了一场,连着三天眼睛都是湿的,同时她又擅长模仿邓丽君,几能乱真。 &&&& 除了具备外在的偶像气质,王佩瑜比“超女”多了一些文化积淀。像她在博客上写的某段评论:“穿上是为了脱下,出生是为了死去,走近是为了离开,相爱是为了散失,这样一琢磨,就有一种很幻灭的感觉。还是用伊夫.圣罗兰的一句话来结尾吧:‘但我没有找到这样快乐的人。”’她最喜欢的戏是《捉放曹》、《击鼓骂曹》和《打棍出箱》,因为这几出可以展示她的秀气扮相和余(叔岩)派唱腔身段,最讨厌的是《四郎探母》,原因是这个人物吃软饭,又爱哭,“哪有那么多委屈,不是个爷们儿”。每天要练两三个小时功夫的王佩瑜也会看“超女”和“加油 好男儿”,她对自己适应当下的中性审美潮流很清楚一一“瘦、白就是美人”。对于20岁的小女生喜欢俊俏的中性男女也觉得无可厚非。“我也是从肤浅过来的,20岁的人喜欢帅、酷,当她们25岁时就会开始对艺术有理解,经过互相扶持的阶段,到了60岁时就会分析我的唱腔和余叔岩、孟小冬有什么差别。人最幸福的就是能和偶像生在同一时代。”王佩瑜对自己偶像身份的认同有异于前辈的意气风发,她说:“年少气盛者往往有真情怀。”而现在的“粉丝”,喜欢她的就是不谦虚和年少气盛。 写给王佩瑜的诗:申江有女好风仪,不爱西施爱西皮。昔日裙钗挥剑戟,今朝粉黛扮须眉。铺陈武将英雄气,演绎文臣儒雅姿。玉润珠圆腔更美,粉丝哪得不迷痴。
青年女老生王佩瑜:大胆走路 小心唱戏日15:03 [我来说两句] [字号:大 中 小]&& 来源:北京青年报&&&&& 王佩瑜——她是电影《梅兰芳》中为章子怡饰演的孟小冬配唱的人,她在戏迷中有着“小冬皇”的美誉,她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专业戏校培养的第一位女老生,她还是沪上最“酷”的青春京剧偶像,拥有点击量很高的个人博客……这个从苏州走出的书卷气极浓的女孩,本应是温婉、娟秀的江南小女子,却在舞台上以女儿身演绎男子百态。
虽然身量比男演员小了一号,但她的演唱中气十足、满宫满调,气质上的沉静从容更是颇有大家风范。继上个月在梅兰芳大剧院举办个人专场之后,6月5日晚,她将挑梁《珠帘寨》,为长安大戏院十大流派新秀的展演收官。&&&& ■“不做孟小冬第二,要做王佩瑜第一”,回首往事,她不禁感慨当时的年少无知&&&& 去年12月21日,王佩瑜在上海为纪念孟小冬的活动登台演出《乌盆记》,那天恰逢“冬至”。前一天,剧组同仁冒雪到“冬皇”曾居住的居士林遗址前上香,用硬币占卜“冬皇”是否来看戏,连问三次都显示“来”,于是他们给王佩瑜发短信说:“明儿,冬至。”&&&& 事情要从当年谭元寿一句“这不就是当年的孟小冬吗”说起——那让王佩瑜的艺术道路陡然开阔,从此,她便与“冬皇”有了缘分和默契。&&&& “那是在1996年,我还是戏校三年级的学生,一次,谭元寿老师看过我的戏后,说了句‘这不就是当年的孟小冬吗’。后来我明白了,拿一个戏校还没出科的孩子和大师相比,其实是老师给一种舆论,如果当年没有这句话,我可能还要走很多弯路,而有了这句话,我便跳跃式地进了京剧殿堂,现在想想,这么多年来真是受之有愧。”&&&& 不过当年尚未毕业、意气风发的王佩瑜并没有完全领会谭先生的苦心,面对“小孟小冬”的美誉,她竟然“狂妄”地说“我不要做孟小冬第二,我要做王佩瑜第一”。五年后再回头看这个称呼,王佩瑜不禁感慨当年的年少无知。“如果真能成为孟小冬第二,那何尝不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呢!想通了这件事,我觉得自己无论对于艺术还是人生的理解都上了一个层次。”&&&& 如果把这样的变化称作王佩瑜成长的第一个阶段,那么此后她又经历了艺术修养逐渐沉淀的第二个阶段——做王佩瑜第一容易,但做孟小冬第二,甚至余叔岩第三却太难了。“这需要你先踏踏实实做一个继承者,于是我跟老艺术家开始了抢救式地学习,不一定今后要唱,但一定要先装进自己的兜里。只有先把自己充实了,才有资本把这些东西拿来自己用,总是跟着别人,无论如何也走不远。”&&&& “小孟小冬”的称呼,也让王佩瑜和谭元寿成了“忘年交”,如今,几乎每次王佩瑜来北京,都会到谭先生家拜访,而谭先生对她也是倾囊相授。他希望能把当年谭富英跟余叔岩学的《定军山》和《战太平》传授给王佩瑜,能唱最好,即使不能唱也要把它传下去。
&&&& 为电影《梅兰芳》中的孟小冬配唱《游龙戏凤》,给“小冬皇”王佩瑜又添了一把火。去年12月,《梅兰芳》首映后的第二天,等待了一年多的王佩瑜自己买票走进了影院,一向对自己很苛刻的她,自我评价是发挥得不错。另外,她自然对孟小冬这个人物的处理最为关注:“梅孟的情感处理很含蓄,对孟小冬没有任何的玷污,章子怡的形象很清秀,能够感觉到她很用心地去贴近老艺术家的做派。不过唯一遗憾的是章子怡的形象与我的声音有点配不上。但是我和葆玖老师的合作单从音乐角度来说还是很有价值的。”影片结束字幕滚动时,王佩瑜听到后排的观众在小声议论,“你看我说是王佩瑜配的吧。”一句简单的对话,无疑是对她最好的褒奖。&&&& 虽然为《梅兰芳》配唱仅仅是王佩瑜从艺道路上的小插曲,但她对每一次与观众的“对话”,哪怕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谋面”,都丝毫不敢懈怠。“观众对你的期望是很高的,我也希望自己能与这样的期待相匹配。刘曾复老师(有京剧通天教主之称)曾经对我说,‘佩瑜,你也30岁了,以后千万不能乱唱,有底的你唱,拿不准的一定要问老师。你已经成了一个参考的范本,唱戏已经不再是你一个人的事,所以一定要小心翼翼、谨小慎微做好唱戏这件事。’”&&&& ■工作室这条路没有错,只是当年我高估了自己,也低估了市场的水有多深&&&& 对于很多北京的戏迷来说,熟悉王佩瑜其实是从她离开上海京剧院,成立工作室开始的。2006年,上海《新民晚报》突然登出一则消息,称王佩瑜“扔掉铁饭碗,誓死不回头”。那时,25岁的她已经是上海京剧院一团的副团长了,可在这件事上,她没和团里打招呼就先跟媒体讲了,在上海文艺界掀起了不少涟漪。虽然后来工作室无疾而终,但她至今认为工作室这条路并没有错。&&&& “这种形式对于从业人员来说是很健康的一条路,但就目前的局面来看,靠几个人的力量还是有些力不从心,很难支撑。梅兰芳先生当年是角儿里面戏班最大的,最多时也没超过21个人。要撑起一个很大的场面,管理经营团队是最重要的。开始时,很多人都来劝我,但我必须到黄河,否则我不死心。也有很多人说我无知,或是太拿自己当回事了,其实我的想法很单纯——我也不想荣华富贵,我就是想唱戏。可当我真正走上了市场才发现,原来所有要打交道的人都是体制内的,我最大的困惑是我要唱戏还是要管经营,这对矛盾似乎没办法克服。有一天我想明白了这件事,一晚上都没睡着,原来那段时间是我把自己给孤立了。”&&&& 想通了这个,王佩瑜又陷入了另一个困惑:“回到剧院,承认自己失败倒是小事,我知道跟领导一通嬉皮笑脸,人家不会拒绝我,但我是选择仍旧棱棱角角地在那里支撑着,还是在团里装孙子呢?”在考虑了一个晚上之后,第二天一早,她回到京剧院找到了院长,表达了自己想回来的愿望,于是,王佩瑜在别人眼中“瞎折腾了一通”之后,又回到了体制内。&&&& “这件事让我一下子就成长了,你是一个演员,你有经营思路没错,但你没这个能力,在这个年纪做这些事是成功不了的。不过直到现在我仍然有成立工作室的理想。过去不仅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也低估了这个市场的水有多深。那时我处处和京剧院作对是不对的,京剧界论资排辈的现象肯定存在,老师们拿我当晚辈、当学生也很正常,我在尊重老艺术家的同时,也逐渐找到了自己的使命。现在想想,当初工作室这件事闹得沸沸扬扬,不仅占了媒体很多的版面,也抢了很多人的风头,这都是自己的失误造成的。”&&&& ■京剧也需要生态保护,我们能做的就是不去浪费国家的钱&&&& 我们所熟悉的京剧大家,无一不有自己的代表剧目,然而对于现在的京剧演员来说,能够拥有属于自己的剧目似乎已成了奢望,身为上海京剧院演员的王佩瑜同样面临这样的尴尬。“拥有自己的剧目是需要机会的,你有意愿,还要看剧团是不是有可能,还要找人写,找人导,一系列的问题。所以,我从学校毕业八九年了,几乎没怎么期望能够排新戏。”
&&&& 在她看来,能够把骨子老戏唱出新声音来就不容易了,而且自己也没到拿来个本子就能当半个导演参与二度创作的程度。王佩瑜说:“我的艺术造诣还没到那个火候,因此我不能拿自己的无知去糊弄观众。我知道这样说会打击一批演员,但这是我最真实的想法。也许明年我会有新的尝试,但我不会用别人的投资,服装都可以不用新的。京剧也需要生态保护,我们能做的就是不去浪费国家的钱。所以我会自己出钱,只有这样才能拿它当自己的羽毛一样去珍惜。”&&&& 其实很多大企业家都是王佩瑜的朋友,但她从不向他们开口,甚至没让人家冲自己的面子包过场,哪怕她面对的剧场里只有5个人。“你看人家张火丁、于魁智,贴什么戏什么戏满,我跟他们相比还有不小的距离。至于找人投资排戏,我首先要付出,让你看到京剧的好,看到这门艺术有文化潜质和商业价值在,那时我出艺、你出钱,我们共同做一件事,我不是索取。”&&&& 如今,王佩瑜一年的演出有近30场,这在京剧演员里已经算多的了,只要环境允许,一旦找到她,无论报酬多少,她都会答应。虽然已经是挂头牌的演员,但她一直觉得:“少了你照样开锣,你牛什么呀。”于是,当团里给她重要的角色时,她会竭尽全力,即便是团里不太重要的日场演出,她也愿意演个角色。&&&& ■无论女老生还是男旦,千万别把自己边缘化,不要老把困难挂在嘴边&&&& 多年顶着“新中国成立以来专业戏校培养的第一位女老生”的头衔,王佩瑜在戏曲界的珍贵程度可想而知,但她一直忌讳人们把“女老生”挂在嘴边。“虽然我是女的演男的,但我一直用一个京剧演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我不希望别人总是认为女老生不容易,以此来原谅和接受我的不完美,总提女老生会把自己边缘化的,这样的评价我不要。”&&&& 当年,梅兰芳与孟小冬的合作一直被视作梨园佳话,女老生和男旦这种看似错位的组合也给人一种不同寻常的审美感受。当今京剧界,女老生和男旦可谓凤毛麟角,仅有的几个演员间也有着一种难以名状的惺惺相惜。近两年,国家京剧院的两位男旦刘铮和杨磊十分活跃,王佩瑜也非常关注他们的一举一动。“其实男孩唱旦角,比女老生的生存环境还要恶劣。我们聊天时,我常常说千万别把自己边缘化了,不要总强调自己是男旦,不要老把困难挂在嘴边,剧团里的龙套演员比我们苦多了,而且这个行业本身就很困难。媒体上也不要总说我们是多么的举步维艰,一个男孩子在舞台上把女孩子演得那么传神,而他生活中又很时尚、很敬业,这多好啊。我们的心态一定要好,要让大家看到,我是唱戏的,我很快乐,我也开车、住别墅,要让大家知道其实我们很会生活。”&&&& 生活中的王佩瑜总是很酷,一副中性时尚达人的装扮。她希望改变人们头脑中京剧演员总是土土的、很板正的印象,而且她看重的,不仅是外在的形象——&&&& 陆地园,这是一个正逐渐被人们遗忘的名字,日,这位曾经的“四小须生”之一英年早逝,18岁的年纪令人扼腕。为了挽救他的生命,艺术界举行了若干次义演,其中日在解放军歌剧院的那场义演,就是由王佩瑜发起的。为了有尽可能多的票房收入,3月1日,王佩瑜只好自己去跑票,然而一天下来却收效不大,她急得坐在北京的街头哭泣,想起自己冒着大雪去卖票的情景,再想想京剧界一些有影响的人反而不积极,她第一次尝到了寒心的滋味。“我们这个队伍对于社会和公益的付出太少了,一心只想着拿‘梅花奖’,参加‘青京赛’……不仅仅是唱戏而已,我们也应该有社会责任感,有好的社会形象。”(责任编辑:小青)[我来说两句]
&& 跌宕人生 不言后悔&&&& 26岁时,王佩瑜已出任上海京剧院一团的副团长,院团领导对这位颇具潜质的年轻人寄予厚望;舞台上,她获奖无数,得到专家的肯定,拥有自己忠实的粉丝群,可谓星途坦荡。然而正当意气风发,功成名就之时,她却毅然辞掉“铁饭碗”,2004年年底正式“下海”创立了个人工作室,一石激起千层浪,圈内圈外沸沸扬扬。面对质疑她曾说:“我的后台是市场,是自信,是来自四面八方的呼声……”。虽然由于种种原因,她的工作室最终没能经营下去,但她说并不后悔当初的选择,这是对传统艺术走向市场的一份探索,也是她人生的宝贵财富。如今重新回到体制内,王佩瑜比以往多了一份从容和淡定,她声称:“我可以同流但不合污,一个演员不能孤立于群体之外,但也不能随波逐流。”
京剧界尝试经纪人制度 来源: 北京商报 资讯类型:新闻中心 时间:08-02 10:22 点击:80&&&& 著名京剧余派女老生-王佩瑜,已然是京剧界的传奇,年轻戏迷眼中“最酷的青春偶像”,时尚而中性的打扮,甚至被人称为“京剧超女”。2004年底,因为“呆在体制内闷得慌”丢掉铁饭碗,成立个人京剧工作室,投身京剧市场化道路,一石激起千层浪。改革道路上摸爬滚打,体制内外徘徊往复,将年轻一代京剧演员的改制锐气上升到极致。 &&&&&&& 成立戏曲工作室 &&&& 探索以市场养艺术之路 &&&&&& 14岁入行的王佩瑜一出道,就在家乡苏州所有的京剧竞赛中拿了名次,当初因为喜欢于魁智而稀里糊涂地选择了“余”派,后来才知道此“余”非彼“于”,1996年的竞赛中,因为老生前辈谭元寿的评价,王佩瑜得到“小冬皇”美誉。毕业后,进上海京剧院,26岁便任上海京剧院一团副团长。 &&&&&& 这个信息发达的时代,京剧作为激进艺术,应该以更多的方式宣扬进来。王佩瑜对于京剧做过很多探索,认为目前国有剧团的体制对年轻演员的培养非常到位,但是由于人员众多,每个人登台的机会很少,也许只有1/10,这在王佩瑜看来远远不够。 &&&&&& 京剧有政府拨款,生存没有压力,主要演员和群众演员拉不开距离,吃大锅饭。 随便找个本子,再找几个人排一两个月就拿出来演,操作很粗糙,又会花很多钱砸在不必要的地方。 &&&&&& 2005年初,为了进行一些体制上的改革和实现独当一面的想法,王佩瑜做出一个大胆决定,辞去上海京剧院一团副团长的职务,成立自己独立的京剧工作室。 &&&&&& 2005年元旦,在武汉推出了以“王佩瑜戏剧工作室”为名的第一场演出。工作室固定人员只有化妆师、鼓师、琴师和主要配角,每人月工资一两千元,其余人马到演出地临时找,这比国家剧团演出时几十人的队伍所需成本少很多。挑梁做实验剧目,大家都持观望态度。 &&&&&& 因为演出机会不稳定,利润又小,工作室的生计很快出现危机。与此同时,上海京剧院也不再宠爱王佩瑜,虽然没有解约,但不给她演出机会。事业与生计都亮起红灯之际,王佩瑜放下身段回到上海京剧院。回去时发现已物是人非,老一辈退休了,原来的年轻演员也当上了副团长,“觉得很不爽啊”王佩瑜一点不掩饰自己的心情。 &&&&& 实现个人品牌商业价值最大化
&&&&&& 看来,京剧是“角儿”艺术,人不红剧种就不会红,换言之,京剧必需要有“明星”对于王佩瑜来说,如何让自己成为明星是最重要的 。 &&&&&& 如今,以她个人名字为品牌的论坛、QQ群早在2004年时就已经开始做了,她会经常在论坛和群里与粉丝沟通,发布最新消息。 &&&&&& 看来,京剧界有很多30多岁的优秀青年演员,自身包括很多商业卖点,但没有一个类似经纪公司这样的团队来发掘她 。 &&&&&& 预想的方式是将个人品牌的商业价值最大化,让更多人先喜欢她然后再去消费京剧。一套已故恩师王思与她京剧教学及欣赏的DVD已经录制完成,希望这是又一个开始。 &&&&&& 现在,个人品牌打造计划已有成熟思路,出唱片、出书、讲座、上电视、上报纸,扩大自己名声的同时,实现个人品牌商业价值的最大化。 &&&& 尝试京剧经纪人制度 &&&&&& 现在的王佩瑜真的当上了老板,尝试在团里建立经纪人制度,开创了一种“京剧院+王佩瑜+社会力量+经纪人”模式,吸收专项资金、开发长线项目。以前,院团,制作人就是领导班子,有了经纪人制,制作人就是经纪人了形式就比较灵活,如果完全依赖京剧院做项目,那么一个项目立项、申报的时间太慢,不太现实。王佩瑜表示,其实还有很多像我这样有创意、有想法的年轻演员,作为一个开路者,希望自己能成功,更希望这种成功能复制,带给别人启示。 &&&&&& 下半年,王佩瑜和她经纪人将尝试跨界合作,将京剧与其他艺术形式合作,互相借势。时尚是文化消费的主流,现在不能把京剧变成很时尚的东西,就先从人做起。今年1月,王佩瑜在天津和北京演出了墨壳原态舞台剧《乌盆记》将相声、评书、京剧三种艺术形式熔于一炉,有单田芳说书,马志明跟黄族民的激进相声段子,演出内容围绕激进剧目《乌盆记》展开。给自己的新定位是做“最古老的激进艺术,最时尚的演绎者”,前者是要将台上的专业做精,后者是要将台下的自己推销给大众。 &&&&&& “京剧断层已经几十年了让观众一下子进剧场并且疯狂爱上京剧肯定不现实,这个市场需要慢慢培育,让观众慢慢消除对京剧的误解。”王佩瑜说。
做京剧界的本山传媒如今,回到京剧院已经四年,王佩瑜的身份还原为一个纯粹的京剧演员,她将这段时间定义为“事业飞跃期”。有戏迷评价,王佩瑜是做回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唱好戏就行了。败走京剧院以及工作室夭折,对她来说都是很大的失败。但这也让她与体制达成了和解,“京剧的事情不是我能解决的,我只能让大家喜欢我,我再引领他们进剧场看京剧”,她想以打造个人品牌的方式来曲线救国,也救自己。与当年不同的是,这一次她会呆在体制内,“那时候过于注重形式,现在关键是怎么能做成事,做成功了我很高兴,不成功我还是中国一线的京剧演员”,她没有断掉自己的后路。有熟悉京剧行情的人说,京剧95%的成本花在剧本、服装、灯光等上面,演员的酬劳占比很低。即便是于魁智、张火丁这些一线名角,每场能要价一万元算是难得。绝大多数一流主角每场能有几百上千元算是正常,王佩瑜每场戏能从上海京剧院拿到800到1000元,这已是上海京剧院一线名角的价格。“我现在完全不计较能从院里拿到多少钱,这个价格和我的商业价值是无关的。”王佩瑜的自信依旧如当年,做个人品牌正是因为觉得自己有潜力才要去做。个人品牌打造计划已有成熟思路,出唱片、出书、讲座、上电视、上报纸,扩大自己名声的同时,实现个人品牌商业价值的最大化。她给自己的新定位是“做最古老的传统艺术,最时尚的演绎者”。前者是要将台上的专业做精,后者是要将台下的自己推销给大众,“时尚是文化消费的主流,现在不能把京剧变成很时尚的东西,就先从人做起”。作为京剧界的“时尚偶像”,王佩瑜的演出已经开始这样的尝试。2010年1月,王佩瑜在天津和北京演出了墨壳原态舞台剧《乌盆记》,将相声、评书、京剧三种艺术形式溶于一炉,有单田芳说书,马志明跟黄族民的传统相声段子,演出内容围绕传统剧目《乌盆记》展开。整部戏用最原生态的表演方式与观众见面,连宣传海报用的都是旧戏报。谈到未来计划,她的参考对象是赵本山的本山传媒,做连锁剧场,拍电视剧,做广告代言,发展签约演员,“二人转很草根都能做到这步,京剧的根很正,但也可以很民间,只是需要有人去整合资源”。在朋友眼中,虽然演的是老生,但生活中的她走的是时尚偶像派风格,摄影、瑜伽、高尔夫、茶道、香道她都很精通。行事风格也很男性化,讲究行动力,言出必行,有什么事习惯自己扛,“我渴望戏人合一,但我可以跳出来”,王佩瑜强调。以她个人名字为品牌的论坛、QQ群早在2004年时就已经开始做了,“都是我自己手把手捏出来的”,她会经常在论坛和群里与粉丝沟通,发布最新消息。在她看来,京剧界有很多30多岁的优秀青年演员,本身包含很多商业卖点,但没有一个类似经纪公司这样的团队来发掘他们。“我是一直在这种环境中咬着牙不让自己沉沦,想办法跳出来。”
&&&& 楚天都市报讯 本报记者刘微&&&& 在戏曲界,王佩瑜绝对是个另类。“青春偶像”、“京剧超女”这些头衔,是她有别于传统的一面;而“新中国第一女老生”“小冬皇”等名号,让年轻的她,真正拥有了睥晲一切的资本。&&&& 昨日,“2010上海京剧万里行”行至武汉,王佩瑜带来了她的拿手折子戏《文昭关》。演出前,她在酒店接受本报记者的专访。&&&& 出名:梅葆玖是她的“大喇叭”&&&& 说起《文昭关》,免不了要说她跟梅兰芳之子梅葆玖的忘年情;提起“小冬皇”,又不得不提首先叫出此名号的京剧名家谭元寿;而领她迈进“余派”大门的,是知名余派研究者范石人。25岁以前的王佩瑜,在众多名家泰斗的提携下,于成名之路上一路狂飙。&&&& 你一开始学的是老旦,后来因为什么而钟情“余派”?&&&& 王:其实20年前,我根本不知道“余派”。12岁时我去电台录音,遇到范石人先生。听了我唱老旦,他建议我改学余派,又送了我一套余叔岩、一套孟小冬。听完唱片,对我来说是一种飞跃式的认知。一张白纸的年纪,它让我相信这是最好的,然后往深、精里去钻。后来考戏校时,别人还不知道京剧为何物,我已经学会唱余叔岩的十八张半唱片了。&&&& 后来遇到梅葆玖先生,又是何种机缘?&&&& 王:第一次跟葆玖先生同台是在1993年,我临时顶替梅葆玥演《文昭关》。演完后葆玖先生说,“太意外了!”。那次以后,他把我的名字带到了北京,逢人就说上海有个王佩瑜,学余派的,给我当大喇叭。94年、95年我去北京演出,一报名字,对方就说:噢,就是梅葆玖说的那个。&&&& 2008年你为电影《梅兰芳》配唱《游龙戏凤》选段,也是梅先生举荐的吗?&&&& 王:对。他跟导演说,为孟小冬配唱“非她(王佩瑜)莫属”,找别人都不行。&&&& 闯荡:自砸铁饭碗,来汉闯荡&&&& 25岁戏校毕业,王佩瑜当上上海京剧院一团副团长,2004年,她主动丢掉铁饭碗,成立了个人京剧工作室,在武汉推出了首场演出。不过一年半后,王佩瑜又回到京剧院,如今,她把这段经历称为“一段弯路”。&&&& 为什么把工作室的第一场演出定在武汉?&&&& 王:武汉是京剧名家谭鑫培、余叔岩的故土,来这里,是带着一种朝圣的心情。而且武汉观众的京剧基础很好,第一次在人民剧院,我自己挑班演了两天,票房挺好。&&&& 回头来看,这段经历对你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王:当时的我过于理想主义,而公司化的运作牵涉了太多精力。这件事后我的想法变了:自己不过是沧海一粟,做好自己该做的,用什么方式并不重要。&&&& 成长:希望大家忘掉“科里红”&&&& 少年学戏时,她一举成名,几乎拿到了所有能拿的奖;而今的京剧舞台上,她所到之处,必能惊起一片赞叹;京剧之外的她,热衷摄影、做派时尚,是“不像唱京剧的京剧人”。&&&& 正规学戏的时间比别人短,却能得到名家青睐,你觉得天赋占了多少?&&&& 王:任何学戏的人都要受皮肉之苦,只是我忽略了那些东西。30岁之前靠天赋吃饭,但天赋是吃得完的,所以这些年我做了很多努力,目的就是让大家忘掉我是“科里红”。终其一生,我的目标是从“学谁”变成“是谁”。&&&& 因为时尚,因为特立独行,有人说你不像演京剧的,你如何解释?&&&& 王:我只是以一个现代人的身份存于京剧,戏班味道淡一些罢了。其实京剧需要被正常化,它不是边缘的老人艺术,不用夸大它的功能,也无需夸大它所受的冷落。
转载) 一次没有完成的实验------记王佩瑜( 20:46:39)转载标签:瑜老板女老生王佩瑜京剧市场指导杂谈&&(这应该是一个广播节目的整理稿)片花:她是新中国京剧界培养的第一位女老生。曾经不知道余叔岩为何人的她,是怎样变身为当代舞台的孟小冬?又是什么原因让她辞去上海京剧院的领导职务,走上京剧市场化的探索之路呢?欢迎收听今天的《百姓故事》——一次没有完成的实验。&&&& (压混出电影片段)现在您听到的,就是前一段热映的电影《梅兰芳》,故事中章子怡饰演的孟小冬和梅兰芳演绎了一段“传奇爱情”。而电影中为孟小冬配唱的,就是上海京剧院的著名“女老生”,有着“小孟小冬”之称的王佩瑜。今天我们节目的主人公就是王佩瑜,故事要从2006年元旦的一场演出说起。&&&& 话说这天,在上海天蟾舞台,传统京剧《二进宫》生旦净三个行当的对唱正在上演,舞台上的三位主要演员分别是王佩瑜、刘铮和耿露。熟悉京剧的朋友可能会为这样的组合叫绝,怎么说呢,这三位分别是女老生、男旦和女花脸,也就是说,他们所扮演的角色和演员自身的性别都是相反的。这个演出够有创意的吧,现场的观众自然是带着满心的期待买票入场,但是演着演着,台上的王佩瑜就觉得有点不对劲,台下的叫好声越来越少,戏迷们开始是窃窃私语、交头接耳,之后干脆是相互大声的议论起来,到最后,王佩瑜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发生了。&&&& 录音:男旦女老生女花脸在一块演出,创意点子是很好的,但是这个技术问题解决不了,所以这个问题出了之后,现场的观众就叫倒好了,我从来没遇到过。&&&& 观众叫了倒好,这对于演员来说可不是小事啊,更别说遭遇这个事情的,是早已经成角的王佩瑜啦。其实,观众到底为什么叫倒好,王佩瑜是心知肚明,刚才她不是说了吗,“技术问题解决不了”,那么,到底是什么问题能难住了这个著名的女老生呢?&&&& 录音:因为男旦的调门非常低,女老生女花脸调门非常高,在这个问题上没协调好,而且刘铮到上面他说我调门上不去,都是高腔,他只能唱D调。二黄唱D调,对我来说,我是二黄唱G调,差三个调门,那就基本上是在那叹气呢。&&&& 这还真是个专业性很强的问题,《二进宫》这出戏,从“千岁爷进寒宫休要慌忙”到“各自分班站立在两厢”一段,老生花脸完全按照自己的调门唱。而后马上更换青衣的胡琴,一直到全剧结束,当中都没有换调门的时间和机会,所以老生花脸再开口的时候只能随青衣的调门唱了。我们平时所看到的《二进宫》大多是女旦角和男老生男花脸的组合,在调门的问题上不会觉得别扭。而作为男旦的刘铮和女老生王佩瑜,一下子差了三个调门,这在王佩瑜的舞台生涯中,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录音:因为,我又没有唱错,也没有出现其他的问题,就是调门太低,声音特别低,因为观众是买了票听你演出,你们怎么是这样的一种状态,人家就受不了了,这个问题,谁也没错。观众不管你,人家说,你们如果认为调门的问题解决不了,你们就不应该唱,你唱就应该为观众负责。这是你在演出之前根本想象不到的事。&&&& 要说观众的说法也对,人家花钱是为了听个过瘾,你演员既然知道有难以克服的技术性问题,为什么还要这么演呢?可这个尴尬的情况已经发生了,也只能凑合着唱了。那天的后半场戏,就是在一片倒好声中完成的。散戏的锣鼓是打完了,可是观众却丝毫没有要走的意思。&&&& 录音:(当时观众不让你们走?)就让我在唱一段,那意思就是说,我要为此付出责任,我要为此承担责任,我就觉得这个责任不应该是我承担,所以最后闹的很不愉快,如果当时我唱了一段,可能这个事也这样了了,但是我觉得如果我唱了一段也就是承认,这是我错了。我就觉得我为什么要来承担这个事。然后我甩头我就走了,我就卸妆,就走了。
&&&& 王佩瑜以为一走了之这事就过去了,可让她没想到的是,这场不欢而散的演出经过媒体的报道,越闹越大。就在这时,上海京剧院出面了。有朋友会说了,有单位给兜着,王佩瑜的压力应该就小多了。咳,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人家京剧院说啊,这场演出跟我们没有任何关系。呦,这是怎么回事啊,王佩瑜不是上海京剧院一团的副团长吗?怎么这演出跟京剧院没关系呢?&&&& 感情这个时候的王佩瑜早已经向单位提出了口头辞呈,成立了王佩瑜戏剧工作室,自己挑班演出了,说白了吧,就是干了个体了。难怪人家京剧院得把责任撇清了呢,也难怪现场的观众把矛头直接指向了王佩瑜呢,因为你现在不仅是主演,而且是整个演出的负责人。那么,当时也就是27、8岁的王佩瑜怎么就敢辞职单干呢?这可就说来话长了。&&&& 1978年,王佩瑜出生在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苏州,儿童时代就展露出艺术天赋。最初,是喜欢唱戏的舅舅把她带进了京剧的大门。王佩瑜一开蒙学的是老旦,才几个月工夫,她就以一出《钓金龟》获得了江苏省票友大赛的第一名。逐渐的,王佩瑜这个名字开始被当地的戏迷所熟知,电台电视台也经常请她去录音录象。有一次在电台录制节目的时候,王佩瑜正巧碰到了当地的京剧老生名家范石人,这范老师一听小佩瑜的演唱,顿时是眼前一亮、耳边一震啊。&&&& 录音:这个范老师就问我,这孩子条件挺好的,你是不是想学学老生,我就说,恩,我很喜欢老生,他说你知不知道有什么流派,我说我知道于派,哎,他说好,我就是教余派的。&&&& 这范老师一听,更是高兴啦,这小姑娘喜欢余派,自己就是教余派的,他觉得,跟眼前这个小姑娘真是有缘。可范老师哪知道啊,王佩瑜嘴里说的“于派”跟自己所研究的“余派”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录音:其实当时我的脑子里的于派,是于魁智,这个时候于魁智当红,经常在电视里看到他,觉得扮相嗓音很让我喜欢。确实这时并不知道余派是余叔岩。(出余叔岩于魁智唱腔录音)&&&& 好嘛,这是哪跟哪啊,此“于”非彼“余”啊。余叔岩是光绪年间的人,他在全面继承谭鑫培艺术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的发展创新,创立了“余派”,孟小冬就是“余派”传人;而于魁智呢,1961年生人,是中国京剧院的老生演员,到是,他主要攻的也是余派。&&&& 录音:当时这个范老师以为我说的是余叔岩,就歪打正着啦。后来去他家里,他就说余叔岩,我这才知道。后来,跟范老师改老生之后,他就拿出一套余叔岩的“十八章半”,说你就应该学这个。&&&& 在范石人老师的指点下,听着余叔岩先生留下来的十八张半唱片,王佩瑜一学就是四年。1992年,在老师的鼓励下,小佩瑜报考了上海戏校,准备走专业京剧演员的道路。报考戏校不是那么简单的事,也要过关斩将啊,王佩瑜遇到了没有想到的阻力。&&&& 录音:头一关,就说,可能我们不要。头一关就是性别的问题,行当的问题,年龄的问题。&&&& 王佩瑜当时已经14岁了,而戏校招收的学员一般不超过10岁,因为14、5岁的孩子,骨骼已经开始定型,对练功非常不利。可年龄问题还不是最挠头的,关键是性别。王佩瑜是个女孩啊,可他要报考的行当是老生,是男性角色。要搁票友只是自娱自乐,当然没有什么,可建国以来,作为培养专业戏曲人才的戏校,还从来没有招收过男旦或女老生。所以,王佩瑜吃了闭门羹。&&&& 录音:我没打退堂鼓,这时候的我是一个心眼,就是想唱戏,而且你让我唱别的行当,索性就别干了,必须要唱老生,这个决心是下的非常狠的。&&&& 为了能让小佩瑜进入戏校,范石人老师可是没少走脑子,他找到了同样是京剧名票的《新民晚报》记者翁思在——就是前一段时间在《百家讲坛》讲梅兰芳的那位,找他商量这事怎么办?翁思在说,招收女老生是个打破传统观念的好事,应该助王佩瑜一臂之力,于是就大胆写了篇报道。&&&
&&&& 录音:标题就是,苏州女孩演义孟小冬惟妙惟肖,戏校可能破例招收女老生,王佩瑜可能成为建国以来戏校招收的第一个女老生。戏校领导一看,行啊,那就来吧。&&&&& 最后,上海戏校是以招收师资的名义,破例录取了王佩瑜,她也成为新中国建立后戏校培养的第一个女老生。经过七年的勤学苦练,王佩瑜已经以优异成绩从上海戏校毕业,并以第一名考进上海师范大学表演艺术系,继续深造。京剧表演艺术家谭元寿有一次看到她演出的《搜孤救孤》时说:“这不活脱是当年的孟小冬吗?”。(出王佩瑜唱腔)&&&& 录音:当然其实一种捧我的话,因为孟小冬学的是余派,我学的也是余派,因为他解放之后就不在内地,很多人很多年都看不到她的演出,后来我的出现就勾起了很多人对她的怀念。&&&& 简短截说吧,毕业后王佩瑜进上海京剧院工作,因为业务出色,而且善于思考,属于有想法的年轻人,所以,她在26岁的时候就当上了京剧院一团的副团长。不过,就在大家都认为王佩瑜前途无可限量的时候,她却选择了辞职。顿时,整个京剧院是议论纷纷。&&&& 录音:你不要这些东西,你就想走,很多人就觉得,哎,这孩子,好象有点不大知好歹。 是啊, 14岁才正式学戏的王佩瑜从艺道路没经过什么坎坷,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个女老生,26岁就当上了副团长。这在长久以来论资排辈的梨园行里,可是前所未有的啊。那么,这王佩瑜怎么就这么“不知好歹”呢? 片花:她是新中国京剧界培养的第一位女老生。曾经不知道余叔岩为何人的她,是怎样变身为当代舞台的孟小冬?又是什么原因让她辞去上海京剧院的领导职务,走上京剧市场化的探索之路呢?欢迎收听今天的《百姓故事》——一次没有完成的实验。 &&&& 刚才咱们说到,王佩瑜放着好好的副团长不干,到底是为什么呢?&&&& 录音:要进行一些体制上的改革和独当一面的想法,不是说在当了团长以后,我在戏校三四年级就一直有这样的想法,我就觉得这个京剧的市场应该有人去做。&&&& “改革体制、独当一面”,您听听,这口气可真是不小。感情王佩瑜是想弄一个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工作室,进行一种不同于目前演出形式的全新尝试。&&&& 录音:本来最早的愿望是上海京剧院王佩瑜戏剧工作室,而且我承诺每年向京剧院上交多少钱,但是你得给我人和演出需要的东西,这个方案否掉了。他们说,你要是走了,张三李四都要走怎么办呢?都让我们支持怎么办呢?不就乱了吗?&&&& 其实啊,在王佩瑜之前,于魁智等名家也办过以自己名字为招牌的工作室,著名青衣张火丁的工作室发展得还有声有色。不过,人家那些工作室都是挂靠在中国京剧院,以国企形式存在,拿的还是国家工资。上海京剧院不同意王佩瑜的想法也不是没有道理,今天批准了王佩瑜工作室,明天张佩瑜、李佩瑜都提出同样的要求,你同意不同意呢。可王佩瑜左思右想,觉得这样的尝试,没什么不对。&&&& 录音:小团队的编制非常灵活,我跟着上海京剧院出去演出,起码四五十人,舞台装置,灯光,剧务,我自己弄的话,我一般带十个人左右,我可以唱三天大戏,(一个是四五十人,一个是十几个人,省的人在哪,龙套?)对,底包你自己不用带,全国所有重要的地区都有京剧院团,你只要把跟自己有关系的人带齐了,基本上就能唱起来。一个是给,接我们这个演出商,减少了很多经济上的压力,也让当地的剧团能经常换新鲜的血液。我只需要负责这几个人的衣食住行,劳务费演出费就行了。&&&& 确实,目前国家剧团到外地演出会有好几十人的队伍,交通、食宿、收入……那开销可大了,龙套也要跟着长途跋涉,而实际上在当地找龙套演员要经济得多。王佩瑜希望成立的工作室,固定人员只有化妆、鼓师、琴师和主要配角,每个人的月工资有一两千块就可以了,余下的收入全部按卖座分成。
&&&& 录音:想来想去,这个事还是一个好事,还是一个积极的事,所以我就决定要做一做。后来我就跟院里提出来,一方面我不是说,不识抬举,年纪那么轻,领导那么重视你,结果你还跟领导叫板,我说不是这个意思,我的意思是,趁着自己还年轻,想出来搏一搏,看看这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因为京剧院不同意自己在团里搞所谓的个人工作室,2004年10月,王佩瑜提出了辞职。不过,因为当时她正在中国戏曲学院的京剧研究生班进修,各种关系没法办理,所以京剧院没有同意她的辞职要求。但是,2005年的元旦,以“王佩瑜戏剧工作室”为名的第一场演出,仍然按照计划在武汉开演了。(出王佩瑜唱腔)&&&& 湖北是谭鑫陪和余叔岩的故乡,作为老生演员,又是余派的老生,王佩瑜觉得,武汉应该是她的福地。和以往不同的是,这次的演出,从剧场的选择、演员的阵容、戏码的敲定,完全由王佩瑜直接和有关方面接洽,而演出的票房收入,也完全是自负盈亏。龙套、乐队都是“租借”武汉京剧团的,王佩瑜只带了几个主要演员和一个琴师一共12人,就好象早年间名角挑班唱戏一样,在汉口打响了头炮。&&&& 录音:应该说是实现了个人工作室在演出打炮的第一次成功,这个成功是名和利的双收。其实我们要的价钱很低,也就是京剧院平常出去的价,但是这些钱,足够大家分,还略有赢余,而且是没有一分钱赞助,所有的,挣的钱都是从票款里出。如果营销做的好,市场规范的话,剧目合理的话,完全可以做到赢利的。&&&& 有了挑班走汉口的第一次成功,王佩瑜一鼓作气,以“工作室”的名义接连在山东、天津等地演出,又在上海演出了全本《伍子胥》,还率队赴香港艺术节演出,全都实现了赢利。可有的朋友会问了,前边不是说了吗,上海京剧院并没有同意王佩瑜辞职啊,也就是说,她还是京剧院的演员,可她这走南闯北自己挑班,团里的演出怎么办呢?&&&& 录音:(基本不参加团里演出了吗?)不是我不参加,是它不让我参加了,它觉得也不必去找你了。他是以不变应万变,你不管怎么闹怎么折腾,我就这样,我也不支持你我也不反对你。&&&& 上海京剧院对于她的做法不以为然,王佩瑜和京剧院的关系渐行渐远。而与此同时,王佩瑜发现,自己的工作室也出现了问题。&&&& 录音:问题是常态的演出,比如纪念什么什么,有什么主题的演出,这种演出都好办,常态的,比如我们要找一个场地,每天演出这就难,或者一个月演十场,这就难。我们这个小的运做班子,平常有一定开销,如果平常没有固定的稳定的收入的话,维持的话还是有困难。&&&& 除了维持日常运做的资金出现问题之外,王佩瑜作为工作室的灵魂人物,可以说事无巨细、事必躬亲阿,这让她这个还不到30岁的姑娘感到焦头烂额、力不从心了。&&&& 录音:京剧院的演出是统一给安排,我准备专业上的事情,其他都不用管,卖票好不好,观众反映好不好,我没有任何责任。可是你要出来的话,我作为主演领头的人,所有的事情都得自己做,跟人谈价钱,谈日程,我唱什么戏,跟谁唱,专业上的事,你得自己想,行政上的事你也得自己想。&&&& 是啊,你光看到了小团队运作所节省的成本,却没有考虑到一个人承担那么多工作是不是能够吃得消呢。一个人又要当好企业家,又要当好艺术家,对于王佩瑜来说,难度确实大了点。就像咱们在节目开始所提到的那场不欢儿散的演出,就是因为,光想怎们找噱头、找卖点,而没有考虑到艺术本身的规律。
&&&& 咱们还把话头拉回到那场演出,虽然当天王佩瑜是拂袖而去,但事后,她还是在自己的官方博客上写了一篇“致日上海天蟾舞台全体观众”的公开信。在信中,她对于当天演出的失误,作了详细地解释,并接受所有观众的批评和指责,希望这样令观众不快的事情永远不会再出现。吃了平生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倒好”的王佩瑜,事后想了很多,也明白了很多。&&&& 录音:我觉得我的专业是演员,其它的事我可以懂我可以参与,甚至将来可以做制作人,但是我觉得有些风险没必要完全要自己去抗。后来回去跟院长谈了一次话,作为演员也好,作为晚辈也好,当时出去是我,现在回来,同样的姿态还得去跟他们谈去,院长的意思就是说在外面是很艰苦的,能靠着这你就靠着这,那就回来呗。没有失败还是成功的问题,因为这就是一种尝试,而且我知道这条路必然是走得通的,如果条件成熟的话,还是要走。(出王佩瑜唱腔)&&&& 王佩瑜戏剧工作室的招牌暂时摘下了,一场没有完成的实验暂时终止了,但她的这次尝试,让人们看到了在很多院团中艺术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性。实际上,我国一些更早进入市场的艺术门类,如影视、绘画等行业早已出现了“个体户”。王佩瑜辞职走市场,是传统艺术从业人员的一种探索,这种探索的无果而终,关键是条件还不成熟,如果没有演出公司的扶持和成熟的演出机制,戏曲演员不管以什么方式走市场,都会有很大风险。正所谓“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却一不可,营造更好的演出环境,培养成熟的观众群,才能为传统艺术走向市场创造条件。(注:以上部分内容为虚构)
好了,这些东西基本就够了。
我们来理出个头绪。
登录百度帐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于魁智的著名唱段大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