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竞品分析五大维度

鹏徙南冥三千里,抟扶直上九重天
竞品分析怎么做?4要素+6大核心方法论教你迅速掌握竞品分析精髓
好用的核心就是,用户觉得用的比较顺手,或者说在某个点,刺激用户的体验,使用户觉得用得很舒服导师 / 赵毅,《创世兵魂》运营总监,主导过亿级用户产品从0到1的阶段。
理论篇:竞品定义的四要素与竞品分析的四要素
在我们接触竞品分析工作的时候,可能大家的第一感觉是,怎么竞争?我需要怎样超越竞争对手?我在这次竞品的分析中学到了什么?可能还会做一个自我对立的提问,在我们的产品和对方的产品做的差不多的情况下,
究竟是我做了别人也在做?
还是我想做而别人没有做?
或者是我们不做但别人在做?如果做了很多功能,但是这些功能可能并没有太大的帮助,那就没有太大意义了。所以我们在做竞争竞品分析之前,首先要有一个自我的认识,就是要怎样认识、定位自己的产品。之后再来考虑怎样分析竞品,怎样做竞品分析报告。
1.竞品的定义的四要素
首先要说一下竞品的定义,竞品的定义包括以下四点:
1.1 竞品分级。
怎样进行分级?这些分级又是怎么定义的呢?如果以我自身的产品为核心,那些高于我的产品的竞品会被列为重要竞品。那些高于并且非常有竞争力的产品会被列为核心竞品。那些在我之下或者还不如我的产品会被列为一般竞品。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呢?确定竞品分析的关系。在之后的竞品分析过程中,你就需要决定在
核心竞品、重要竞品和一般竞品当中,对哪些模块需要花多大力度去研究和分析。在这一部分,如果对竞品分级不够清晰那后面的分析就无从展开了。就拿网易新闻和腾讯新闻来说,它们俩属于非常核心的竞品,几乎是不分上下。但是,现在用一个很low的客户端,比如说,本地地区的一个APP和腾讯新闻客户端做竞品分析,很明显这样的分析是无法成立的。因为有两点它是达不到的,
第一点,两者不构成竞争关系,这是从用户角度来讲的。
第二点,竞品从规模上和它的内容价值上没有对我方造成影响。所以从这两点来看,我对这样的竞品的分析应该定位为一般竞品分析,没必要研究得那么透。因为它对我影响不大,而且很多东西,都是借鉴我的。这样的话,你和你势均力敌的竞品,比如说网易新闻客户端和腾讯新闻客户端,这两者在你的分析中占的比重是非常大的,因为可能一点点的小细节,就会有很多用户转化成竞品的用户了。所以,竞品分级是至关重要的。
1.2 基础架构。
基础架构这一部分主要分三点。& 信息架构
信息架构主要包括:界面层次跟界面的UI布局。
从直观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用最少的弹出界面,让用户知道我们要表达的事情。& 功能
这需要全方位地了解竞品有哪些功能,并且对自己的产品做一个自我剖解。
在自己产品的功能的基础之上,哪里需要一些细致、优化的功能,包括一些逻辑的功能,甚至包括一些付费的功能。
比如充值功能,
充值有两个渠道,一个是IOS,一个是安卓,在我们的产品中都包括这两个充值渠道。
它们的充值操作行为是不一样的。如果说一样,就是没有问题,如果说不一样,那这个时候就值得深思了。
为什么A产品的某一个充值渠道会增加这一步,或者是减少这一步?
B产品为什么要保留第一步,保留这一步的目的是什么?
是提醒用户充值安全的问题,还是说提醒用户这一步是多余的?
这其实就是在很小的细节当中,让用户觉得我们的产品很贴心、很好用,让用户继续使用。& 交互。
因为最终的目是交互,所以要从一定的功能入口开始分析功能的主体。
从入口开始之后,我们才能知道每一步产品的缺点在哪。
入口的定义又怎么来理解?
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比如我们要注册QQ邮箱和163邮箱。
那么在你注册邮箱的过程中,你需要设置很多问题,有一些是可选的,有一些是必选的。
你会发现,设置一些必选的问题,对你会有很大帮助;
设置一些可选的问题,会让你的注册更有效率。
所以,从基本的入口就会发现,我们的产品都会存在很多不同,进入的时候会发生转变,在使用的过程当中也会发生转变。
1.3 策略分析。
策略分析这一部分可分为三点。& 产品定位。
包括产品的版本推送、版本的反响和版本介绍等,这部分不难理解,我们不多谈了。& 运营策略。
就是从市场和运营的角度来看,怎么让我的品牌、活动还有推广被更多用户知道?
我的这个活动对用户的影响有多大?
这个影响来源于两点,第一点就是它的福利怎么样,第二点就是它的使用过程舒服不舒服,体验好不好。
运营策略从活动的角度来说,从一些充值或者活跃的角度来说,就是用户愿不愿意在这个竞品上花很长的时间来使用。
用户认同这个品牌价值,并且认同这个品牌底下的产品,这个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盈利模式。
如果我要了解我的竞争对手和竞争产品,首先我们要知道,我们的竞争对手是怎么收费的,
是在向投资人要钱、向广告主要钱?还是向用户要钱?
如果你是一个收费产品,对方是一个免费产品,
你可能更需要担心的是,这个收费产品面向的用户中,有多少值得去收费,有多少愿意被收费。
可能部分用户会觉得收费的比较好,但是大部分用户更可能选择免费那个。
如果是向用户要钱的产品,就不能有太多恶劣的弹窗、广告。
还有我的盈利模式究竟是为了做把盘子做大还是为了把收入做高,在做竞品分析的时候,这些都是需要知道的。
1.4 发展潜力。
发展潜力不仅仅是指你的竞争产品的发展潜力,同时你也可以通过你的竞争产品来判定你们产品当前的用户有多少,市场有多大?那么这是一个多维度的综合分析。比如说,你现在做一款产品,做到了200万的用户。然后可能你会感觉是不是不论再怎么拼,市场的盘子也就这么大了。但是如果你发现竞争对手已经做到1000万或者2000万用户了,你会知道,原来你的产品还可以再往上走一走、拼一拼。因为我们的竞争对手把盘子做到那么大也就变相地告知了我们的产品也是可以把盘子做到那一步的。以上就是竞品定义的四大要素。
2.竞品分析4大核心
2.1 用户习惯的消费体验。
这是两方面内容构成的一个模块,首先我们要知道用户习惯和消费体验,从这个角度更适合做战略竞争方面的分析。战略竞争的目的是什么?就是力争达到我的产品的确比竞品好用。好用的核心就是,用户觉得用的比较顺手,或者说在某个点,刺激用户的体验,使用户觉得用得很舒服。这样的话,然后用户就会去贴合我们的行为,会自然而然地对我们的产品进行情感上的关联和传播。
2.2 核心价值。
主要覆盖功能方面的内容,比如对于A产品跟B产品,在双方的设计、细节和定位上赋予它们以价值。希望达到的效果是让用户觉得,在他的使用过程当中,是产品的细节让他停下并最终保留了下来。这是产品方面竞争的问题。
2.3 功能拆分。
这一块其实主要就是产品当中包含了哪些功能?在原有的功能基础之上,我们的产品与竞品之间有多大差异?比如,如果要做网易新闻和腾讯新闻的一个APP竞品分析,可能需要把它的所有的模块全部列到一张表上面。从注册到引导和转化,甚至是新闻的每一个设置,包括颜色、夜间设置、字体设置等。这些罗列下来后,最终的目的其实是想分析从功能上来讲,是内容的占比比较大,还是付费、活跃、展示还有效果优化的占比比较大。大家往往会觉得,如果产品在功能性上面比较好,只是在一些小细节上的展示或者优化不够好没关系。但是,往往核心用户会觉得这些小细节很重要,比如夜间模式上与竞品的差距导致可能会导致产品损失夜间的部分用户,导致用户流失。
2.4 用户盈利的延伸服务。
用户盈利的延伸服务主要表现在两点。
第一点,就是客服,就是说我们的客户服务做的最终有多好?
我们是否能对用户进行一对一地耐心引导,而不是纯粹为了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
第二点,就是我们的盈利模式是怎样的?是在产品以外附加一些服务还是产品以内的服务?
3.竞品分析究竟谁来做?
说了这么多,可能大家会觉得还是会有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呢?就是说,我们老大给我了这个任务,我不知道该怎么做,或者说这个任务究竟是自己做还是交给他人来做?这个问题很普遍。一般的员工可能会遇到这样几个问题:我没有竞争对手的数据,我不知道该怎么做?或者我只是一个运营或者市场,我认为这个东西需要研发或者产品来做,要么就是市场部来负责。还有一种就是说,我只是一个打杂的初级专员,这任务需要我们部门老大来做。谁来做?无非就是你我他,这三个人。从这个角度来说,无论是产品研发的初期、中期、还是发布上线后,我们的需求都会增加。这些需求的增加,是从两方面来讲的,
一种是从研发的角度来讲的增加,
一种是从运营的角度来讲的增加。Fig研发的增加针对的是产品的内在美,什么叫内在美?就是产品实际竞争的内容,就是让用户能够直接看到并且体验到的内容,这是研发的内在美。运营的增加针对的是产品的外在美,这其中不仅包括运营的数据摸底还有它的引导、服务和活动,以及它的货币价值、新增的货币使用方法,这些都属于运营的外在美。当内在美和外在美同时增加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的产品肯定会遇到很多竞品,或是比较接近或雷同的竞品。产品内容就会因为分析上的不明确而没有任何针对性。那么就会出现一些迷盲期,不知道该怎样下手,怎样去做。以上我们划分了两大部分:就是研发和运营所需要做的事情。知道做的事情之外,那么接下来具体怎么做呢?
实操篇: 6个方法手把手教你做好竞品分析
1.掌握资源
这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前面说了,我们要做竞品分析核心的一些数据可能一般员工根本接触不到。第一,要主动收集一些竞品的信息。
这些信息并不是非得到需要做竞品分析的时候才会用到。
在日常工作当中,偶尔看到的竞品的信息我们都可以把它记录下来。第二,扩展人脉。
在日常的工作当中,或者私下的交友当中,多认识一些行业内的朋友。
在这个过程当中,对于一些我并不能直接得到竞品数据,可以请朋友代为打听。
这样得来的数据相比我闭门造车收集过来的数据更有说服力。第三,关注公司日常运营的状况。
要关注竞品公司的日常状况。
竞品公司的日常状况,一部分是通过他们的门户网站、微信平台、用户反馈得到的。
更大的一部分,来自论坛。现在很多人觉得论坛这东西没有意义,但其实跟用户接触论坛是最可靠的。
在这个过程当中,你可以知道有多少用户是实实在在沉淀下来的,对你的帮助有多大。
而且你还可以了解到哪些用户可以为你所用,去做一些用户调查。
2.资源的把握
如果你不太了解这个资源的价值,或者资源无法调动起来,这个时候,你需要返回去跟拥有资源的人进行沟通,请他帮你协调,帮你把分化的资源进行整合。
3.市场运营研究
市场运营研究包括这六点:第一,我们要知道竞品的营销方式。第二,要进行竞品的流量分析。
流量分析可能是有两种:
第一种就是它的带宽成本;
第二种就是它的UV、PV。第三,分析竞品的用户成本。
用户成本无非就是两点,
第一点是一个注册用或者一个活跃用户多少钱?
第二点是免费用户跟付费用户的比重,分别是多少。第四,预估竞品的营收。
如果我们大家没有办法直接看到它的产品数据流水,
我们可以根据一些行业媒体的数据报告和业内的数据网站来了解。当然这个得需要长期做积累。第五,分析竞品的盈利模式。
当然盈利模式你可能不会分析地过于全面,但是你仍然可以从用户的角度去体验它,从运营的角度去分析它。第六,查看竞品的市场占有率。
市场占有率必须完完全全根据行业报告来看,市场占有率跟投资人占有率都可以通过行业报告得到。
在竞品的官方网站上也会有一些投资介绍,你能够知道竞品公司他最近在做什么,投资方向是什么。
4.竞品的产品研究
第一,我们要研究产品的动态。
包括之前和现在的版本以及预告即将发布的版本。第二,我们还要研究对象的定位。
它的代表功能是怎样的,它的功能模块是怎么玩儿的?第三,我想强调的一点是,非常希望大家扮演一个用户去消费。
只有你真正扮演用户的时候,你才能知道究竟它哪一点比我做得好,哪一点值得我消费。第四,研究它的功能分布。
这方面可以通过查日志,查一些历代停滞产品以及过往版本的一些功能特色,
来跟你现有的以及历史的版本做一个对比,看看到底差异有多大。第五,UI布局习惯。
研究用户的使用习惯是怎样的,要尊重用户之前积累的使用体验,
做一个比较另类的东西会影响到用户使用习惯。第六,竞品的技术点。
当你做竞品分析的时候,要去看它的产品架构,
从技术方面来看,规避它们发生的那些问题,研究在当前怎么才能创新。
也可以针对某些系统遗留下来的BUG做一些优化和创新,把用户遇到的问题进行一个很好的解决。
5.用户方向
第一,我们可以采取口碑调查的方式。
我们可以去看竞品的论坛、微信,搜索它的关键词,查看它的官方的媒体。
我们甚至可以扮演成一个用户跟他们的用户进行聊天,看他们的用户在反馈什么。第二,分析它的行为趋势。
可以直接用当前市场上已有的谷歌或者百度指数,各类的APP工具、搜索软件都是免费的,
我们只需要合理地运用它们。通过这些工具我们能够获得很多用户实验数据来帮我们做一些合理的分析。
6.一些容易忽略的部分
第一,可能我们前面做了很多内容和开发,但是也要注意,凡是大公司做的我们肯定需要做。
大公司做的肯定是没错的,这是一个方面。第二,凡是未来的趋势性的也都要做。
趋势有两种,一种是确定的,没有风险的;一种是非常有风险的。
因此,做之前你需要一定的数据支持,来判断所谓的趋势是不是一个假象。第三,竞争对手有的功能,我们也必须要有。
不过有的功能可能用户并不接受,因为我们的用户跟竞争对手的用户,并不是完全一样的。
所以这块我们也要有所细分,不要盲目地去做。第四,如果认定这是我的需求,那么也要去做。
当然这样决策的做出,需要运营配合的调研,否则方向很可能出现偏差。这四点是经常被大家所忽略的。
提高篇:怎样分析出竞品的优势和劣势?
1.如何定位竞品的长与短?
1.1 创建excel表
Fig 另外,我们还需要知道我们竞争产品的长与短,怎么来定义它的长与短呢?其实用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就可以。我们可以创建一个excel表,从一级、二级、三级功能逐步地记录,记录下来之后,我们只需要在里面打对和错。我们的竞品有的功能我们就打一个对钩,我们竞品没有的功能我们就打一个叉。这样做下来,光从列表上面就直接能看到我们跟竞争产品的差异有多大。
1.2 通过版本发布
我们的版本发布了哪些东西?这个版本里面可能会涉及到新的活动、新的资源、新的图片,然后也有一些新的玩法、新的介绍、新的内容。我们的竞争产品新版本的发布频率是多久,他们发布的内容与我们相比又如何?这是从发布的内容上面直接能够看到的双方的差距。
1.3 把功能图截屏
其实对于竞品长短的分析我们并不需要做一个流程图,因为流程图真的很不直接,很不明显。反而是我们比较笨的方法,把它每一个功能图截屏截下来,然后对截屏的功能做一下说明,再把两个对照产品的功能同时放到一起,很容易就能看出来两者的差异有多大。为什么不建议流程图呢?从逻辑上面来说其实没有问题,但是用户看到的不是逻辑上的问题,用户看到的是表现上面的功能。功能表现和逻辑是两个事情。
2.自身的长与短
Fig 做了这么多了解后,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的产品跟竞争产品的优势和劣势,以及谁的劣势多,谁的优势多。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做一个自检自查。自检自查的目的是什么呢?我们解剖自己的长短,是想知道我们的目标人群、用户定位、交互方式、核心功能跟我们的竞品之间的差异究竟有多大。从产品角度自检自查完毕之后,我们还要从开发的角度来审视我们的产品的架构。包括我们的信息架构、通讯协议和运营策略等,我们和竞品的相同点、不同点在哪里?此时双方产品的优势和劣势就已经全面展现在面前了。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来分析我们的用户及其需求,我们产品的优势和劣势,我们缺少什么内容,应该怎么去改。在改的过程当中,我们还会发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有大量的空隙及其功能。这里的空隙是指什么意思呢?空隙在这里可以用来满足某种需求,或者可以使用某种功能,实现某种心理价值。因为我们不能保证每一个产品设计都是满满当当的,百分之百的丰富和完美,肯定会有一些瑕疵。因此我们就有见缝插针的机会,添加新的功能或者将已有的功能进行调整。这也就是空隙需求的一个理论,这个理论是我们在工作当中总结出来的,我觉得是非常好用,大家可以借鉴。
3.精准还原竞品
最后一步就是来还原我们的竞争产品。这其中关于竞品的战略定位也许我们没办法清楚地描绘出来。但是其他三点一定要完完全全地高精度地还原。也就是产品竞争、用户/盈利还有产品的覆盖范围。只有这样,你才能通过数据还有分析,知道竞争产品的优势究竟在哪里。但是,最后依然会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当我们的资源、优化和整理分析的方法不同,我们的目的、分析重点不同,我们也没有灵活地去分析竞品和自身的优劣势就随便给了一个定论。这样的分析报告是万万不行的,我们宁可不写这个竞品报告也不能蒙一个错误的结论。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因为当你做出一个错误的结论,就会影响到你的产品,甚至你的公司可能因为这样一件事情就没了。所以,当你不确定的情况下,千万不要随便给个结论。你可以把自己的个人主观意识加进去,但是你的个人主观意识也一定要基于你对竞品的了解才可以。如果大家随随便便就得出结论,这样的人哪家公司也不敢用你。哪怕你现在写了这个报告,公司对你的人品也会有疑问。所以大家宁愿没有结论也不要去蒙一个结论,这是非常忌讳的。
没有更多推荐了,最好的竞品分析报告的思路应该是这样的 |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我的图书馆
最好的竞品分析报告的思路应该是这样的 |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来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起点学院】,BAT实战派产品总监手把手系统带你学产品、学运营。
&img class=" size-full wp-image-271978 aligncenter" src="http://image93.360doc.com/DownloadImg/8/.jpg" alt="jingpsdfaf" width="680" height="400" /&&/p&
在上一篇文章“”,我们已经谈到了如何去规划产品体验报告的思路框架,在报告的框架中,我们也涉及到了产品与产品之间的横向比较的内容,即竞品分析。但是毕竟产品体验报告的主题是“体验产品”,而非“分析竞品”,故而竞品分析只是其中一部分内容。那么这次,我们就来谈谈到底应该如何去做竞品分析,竞品分析报告的思路应该是怎样的!
下面我们就直接进入主题,做竞品分析的思路框架应该是这样的:
(一)确定目的
对于大部分事情来说,目的决定一切。竞品分析自然也不例外,一切不以“目的”为目的的竞品分析都是耍流氓!我们在做竞品分析之前必须先把自己的目的搞清楚,否则很容易盲目,并且把事情想得过于复杂,做分析的时候也就会变得很吃力。
那么,这个目的是什么呢?这个目的就是我们做竞品分析希望得到的东西,这就是我们的目的,不同的目的决定了我们做竞品分析的思路是不一样的。
从普遍性的角度来说,竞品分析的目的就是用来指导我们的产品的研发改进的,我们需要通过竞品分析,了解市场行情,竞品的战略以及功能等资料信息,或者了解我们与竞争对手的差距,然后得出一些有用的分析结论和获得一些新的产品切入点,从而借鉴于产品的研发和迭代,用来增强我们自身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最终实现占领市场的目的,有时候甚至可以为运营作参考。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嘛!当然,这个普遍性角度的说法还是有点空泛。
那么从特殊性的角度来说,那么就要根据每个人每个公司当下产品的实际情况来决定,这里我用举例来阐述吧:
比如说,团队对我们产品里面某个功能是否需要修改犹豫不决,因此希望借助竞品分析来给这个功能是否修改提供一个依据,那么从这个目的出发,我们只要找到有相关功能的竞品,然后主要对这个功能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即可。
又比如说,在战略层面上,团队对产品的商业模式有一些疑问,因此想通过竞品分析来拓展商业模式方面的一些思路,那么从这个目的出发,我们就要从宏观上找到相关的竞品,看看它们的运作方式,了解它们的盈利点,再与它们进行对比分析。
再比如说,我们对自己产品的交互设计以及视觉UI设计不够满意,领导也希望能有个改进,变得更加易用并且美观。那么从这个目的出发,我们就要找到那些交互和视觉设计都做得不错的竞品进行比较分析,然后主要从交互和视觉角度去比较分析即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当然,例子是举不完的,我在这里只是想表达一个意思,做竞品分析也要有针对性,从目的出发,这样才能提高竞品分析的效率。在这里,你需要明确通过这个竞品分析,你和你的团队到底想要得到什么?是想验证一个结论呢?还是想得到一致的共识?又或者是想作为启发产品迭代的入手点?总之,你要搞清楚自己的目的。
不过,有时候我们还要考虑的是竞品分析报告到底是给谁看的问题。
至于客服,运营等等部门,我觉得一般不会要求看竞品分析报告;如果确实要看,那么对于他们来说,并不需要很复杂,主要把竞品的一些比较新或者比较好功能做对比说清楚就行了。
但是,有些竞品分析报告可能是给领导看的,这里就要注意老板比较关心什么的问题了。如果老板关心的比较细,那么我们还是要从产品团队或者研发设计团队的角度去作报告。不过一般来说,老板关心的层次会比较高,比如说竞品与我们在业内的地位比较,行业的方向,产品的发展方向以及竞争力等等,那么我们的竞品分析报告就要往这些方面侧重。
大部分情况下,我们做竞品分析还是给自己的产品团队或者研发设计团队看的,我觉得这种报告也是最接地气的报告,那么我们就按照我们的目的来分析就行,我们自己想得到什么东西,那么我们就去分析什么!
好了,在这一步,你把你的目的确定了,那也就等于你确定了以下三点:
你的竞品报告是为了谁(产品团队、研发设计还是运营、老板)而做
你要着重分析哪些内容
这个报告需要为谁(产品团队、研发设计还是运营、老板)带来什么有价值的结论和建议。
那么下一步我们就要选择竞品了。
(二)选择竞品
在选择竞品数量方面,我建议不宜太多,如果是做全方面的竞品分析,那么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我觉得这样的竞品分析一次选择1到2个优质竞品即可;如果根据目的只是做某一个方面的功能或者设计的比较分析,那么可以同时多挑选几个一起进行比较分析。大家一般都说可以根据80/20原则,密切关注20%比较突出的竞品即可。
在如何选择竞品对象方面,一般选择当前市场的直接竞争对手或者将来的潜在竞争对手的产品来进行分析,同时,这里一定要结合之前的目的来选择。一般来说,在筛选出优质的竞争对手产品之后,我会这么考虑我的竞品选择:
(1)核心目标用户都是同一群体(但是满足的需求不同)的产品:
对于这一点,也许大部分人都没有考虑,但是往往大部分人都没有考虑的点,而你考虑了也许就能发现更多新鲜有用的东西。核心的目标用户相同但是解决的需求不同的产品,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不算是竞品,甚至一般来说可以是合作伙伴,但是不管是什么,它们对我们自己的产品也是有很多借鉴价值的。
举个可能不太恰当的例子,比如说:
一个做程序员招聘的垂直网站的目标用户是程序员,然后一个做程序员社区或者博客的网站的目标用户也是程序员。这两者之间并不存在竞争关系,也不会是竞品。但是两个产品的目标用户都是同一群体,那么假如做程序员社区的网站的程序员用户数量和活跃度都很高,那么做程序员招聘的网站就可以分析这个社区网站的产品的吸引点在哪,运营的吸引点在哪,然后获得一些参考的思路。当然,这两个网站毕竟核心功能都完全不一样,所以在借鉴对方产品的时候一定要分清楚到底对方的哪些优点是值得我们借鉴,是符合我们产品的实际的,而不应该不考虑实际,直接就套用过来,那肯定不对,毕竟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产品。
这个例子可能也许不太恰当,但是在这里我要表达的意思就是:就算不是竞争对手,但是对方的目标用户跟我们的目标用户基本一致,那么我们就可以去分析对方,看看对方在“产品”和“运营”角度是如何吸引目标用户的,而我们又可以从中学习到关于“产品”或者“运营”方面哪些好的经验并应用到我们的产品和运营当中去,当然,这个好的经验一定是要符合我们自己的产品的实际的。
不过一般来说,分析这类产品获得的借鉴经验往往在运营方面的多,而产品方面的相对来说会少一点,毕竟还是那句话,两个产品核心功能完全不一样。
(2)满足的都是同样的需求的产品(当下直接的竞争对手):
对于这一点,基本上就是大部分竞品分析直接选择的竞品对象了,也就是直接竞品,直接竞品很容易理解。比如说,我们的产品是音乐类app,那么qq音乐,酷我音乐等等就是我们的直接竞品了,他们的共同点就是核心功能都是提供听歌服务。直接竞品属于我们最容易想到的竞品,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选择比较优质的那几个进行对比分析。
(3)其他的产品(未来潜在的竞争对手):
当然,还有其他可以考虑的点,比如说能够取到替代需求的一些产品,不过这些都属于替代竞品或者说潜在竞争对手,往往不如直接竞品明显,如果通过前面两点依然没有找到合适的竞品,那么就可以从潜在对手里面去挑选,也就是间接的一些竞品了,这里也就不过多展开讨论。
基本上从第1点和第2点你就可以找到比较多的竞争对手,然后从中挑选优质的拿来进行比较分析即可。
这里说的可能只是通用的方法,并不适合所有产品。关键在于,对于我们来说,根据自己产品的实际情况和竞品分析的目的来决定选择哪些竞品,这才是最有效的选择竞品的方法。
这一步,我们选择好了要分析的竞品,那么下一步我们就要开始搜集资料和数据了。
(三)资料搜集
在进行资料搜集的时候,一般我会搜集这两方面的资料信息:
(1)搜集并分析用户的意见:
在这里,我们主要要做的就是了解我们产品和竞品的核心用户对于产品的看法和意见。比如说:
他们是如何看待我们和竞品都有的功能,他们是如何比较这个功能的;
我们没有的功能但是竞品却有的功能,他们又是如何看待这个功能的,用户会不会因为这个功能而选择用竞品而不是我们;
我们有的功能但是竞品没有的功能,他们又是如何看待这个功能的,这个功能能不能帮助我们从竞品那里抢夺用户。
主要从这三个角度来分析用户的意见,分析的方法可以有很多,比如说:
A app store、app annie、知乎、应用软件社区、产品行业网站、咨询公司的一些相关报告,行业内的一些红人或者牛人的博客以及自媒体,还可以是竞品的官方微信、微博的评论等等;
B 从公司同事了解一些关于我们产品和竞品的评论信息,与我们产品的客户进行沟通,了解他们对我们以及竞品的评价,与朋友家人也可以进行相关讨论;
C 做用户访谈,与用户聊天,或者做用户测试,让用户同时使用我们的产品和竞品,观察用户的行为,问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了解用户的想法,从而获得用户的意见;
D 还有一点,别忘了自己要使用并熟悉竞品,还可以咨询对方的客服和技术支持,把自己的感想和评论也要记录下来。同时,潜入敌营,通过微博等等方式勾搭上竞品的员工,了解他们的想法。有些竞品可能还会有一些社区或者论坛甚至是微信群或者QQ群,在社区论坛微群里面你也可以收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
在获得用户的意见之后,我们要把这些意见记录下来,等到我们在做竞品的功能分析的时候就可以作为评判我们产品与竞品的功能、设计等方面差异的参考依据,从而为我们得出一些有益的产品改进建议提供帮助。
(2)搜集并分析竞品的数据:
在这里,我们主要做的就是了解我们和竞品的市场或者产品等方面的数据对比。比如说:
我们与竞品的市场份额占有比例,下载量对比;
我们与竞品的用户数量对比,用户增长率,增长趋势,活跃度对比;
主要就是获得这些数据,至于获得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说:
百度指数,淘宝指数;友盟指数;
艾瑞咨询,易观智库,CNNIC,比达咨询,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A
App store,app annie;
与获得用户的意见之后的做法同理,我们要把这些数据记录下来,等到我们在做竞品的功能分析的时候就可以作为评判我们产品与竞品的功能、设计等方面差异的参考依据了,同样也可以为我们得出一些有益的产品改进建议提供帮助。并且,通过了解竞品的市场份额,我们在做竞品比较分析心里也就会有一杆秤,比如竞品A的市场份额为30%,竞品B的市场份额为5%,那么我们在对这两个竞品分析比较同一个功能的情况下,我们要侧重分析的肯定是A,而不是B。
但是,不管是用户评论还是数据,对于产品和竞品来说,依然有很多主观上的不确定性以及特殊性,也就是说,我们在下一步进行竞品比较分析的时候,不仅要结合用户的评论和产品的数据,还要考虑竞品的特殊性和实际情况,这样就不会完全落入用户或者数据的“圈套”。要相信用户和数据,但是不要迷信用户和数据。
并且,搜集资料和数据并不是目的,搜集资料和数据是为了在做竞品比较分析的时候有一定的参考和依据,能够给你一些思路和指导,从而帮助你更好的专注于竞品的比较分析。
那么在这一步,搜集完资料和数据之后,就要正式进入竞品分析了。
(四)竞品分析
对于产品经理来说,竞品分析的主要关注点一般还是在产品功能设计(包括功能、界面、交互以及视觉设计等)以及产品的战略等方面。
在进行竞品分析之前,这里还是要强调一点,如果把竞品之间所有的功能和页面都拿来比较分析,是很难做到深入细致的,大而全则容易肤浅。所以说我们还是要从自己的目的(我们是想优化某个功能的用户使用流程呢?还是想把界面设计的更美观?或者是想设计一个更漂亮的引导或者启动页面?或者我们想改善交互设计等等?)出发来得出我们到底要着重展开哪方面的竞品分析,找到我们需要分析的功能或者页面去进行比较,才能更有效更深入,才不至于泛泛而谈。
在做产品体验报告思路分析的时候,我是从用户使用的流程的角度来进行分析的,那么在做竞品分析的时候我还是会从用户使用的流程的角度来进行竞品分析(如果从用户体验五要素的角度来分析,还是会陷入大而空的境地,也不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和逻辑流程),不过在比较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结合用户体验五要素进行分析。进入具体的竞品分析,主要有以下三个步骤:
(1)画出竞品的结构图:
首先把竞品的结构图画出来,这样就可以从整体上对竞品进行一个认识和把握,通过对比了解竞品之间的差异,主要是了解功能方面的差异,从而为后面的功能分析做铺垫。
(2)画出竞品的用户使用流程图:
把竞品的用户使用流程图画出来,如果流程图里面的用户任务路线比较多,那么我们就可以根据我们的目的选择其中需要分析的流程路线进行对比分析,把竞品的这个路线流程所涉及的页面和功能进行对比分析,这也就是下一步要做的事情。
(3)以用户使用流程图为线索进行竞品分析:
在依据用户使用流程图进行竞品分析时,通常情况下可以从以下五个角度进行分析(下面要提到的五个分析点,并不是每一份竞品分析报告都要涉及,我们还是要从目的出发来选择我们要具体从哪个角度进行分析,这五个分析角度只是我的个人思路,可以作为参考。):
A 核心功能的用户使用路线流程比较分析:
找到我们与竞品最核心的一个或者多个(具体数量根据产品来定)的用户使用路线流程进行对比。在这个使用路线流程中,把涉及到的功能和界面(交互方式、视觉表现)等方面都进行比较分析,然后结合之前分析的用户评论和市场数据进行综合比较,得出自己的改进建议,并给出理由。
比如说,我的产品是一个听歌的app,那么对于用户来说,核心使用路线就是找到歌曲(随机找或者有目的搜索)并且听到它。那么我们就要把这个过程拉出来对竞品进行分析,竞品在这个使用路线流程中是如何设计的,这个设计包括竞品的功能设计,界面设计,视觉设计,以及使用路线路径的长短等等方面。
目的:通过对比竞品的核心功能,得出可以改进我们产品核心功能的方案,包括功能设计,交互设计,视觉设计等方面。达到人有我优的境界!
B 非核心功能的用户使用路线流程比较分析:
这个就是找到我们与竞品的几个非核心功能的用户使用路线流程进行对比。然后,同样把涉及到的功能和界面(交互方式、视觉表现)等方面都进行比较分析,然后结合之前分析的用户评论和市场数据进行综合比较,得出自己的改进建议,并给出理由。
比如说,还是以听歌的app为例,听歌是这个app的核心功能,那么可能“歌曲分享”或者“歌曲评论”等等就可以作为非核心功能设计,如果有用户希望分享歌曲,那么我们就要分析用户在找到歌曲并分享出去的过程中会经历哪些页面;如果有用户想评论歌曲或者查看其它用户的评论,我们就要分析用户在找到歌曲评论页面并且查看评论或者发送评论的过程中经历的事情。
目的:通过对比竞品的非核心功能,得出可以改进我们产品非核心功能的方案,包括功能设计,交互设计,视觉设计等方面。同样达到人有我优的境界!
C 对方没有但是我们有的用户使用流程或者功能点分析:
由于对方没有这个用户使用流程或者功能点,那么这里最主要的分析点可以是:
对方为什么不做这个功能,他们的目的是什么,这个功能与他们企业或者产品的目标是什么关系?
我为什么做这个功能,我们的目的是什么,这个功能与我们企业或者产品的目标是什么关系?
目标用户以及竞争对手是如何看待这个功能的?这个功能能不能帮我们从竞品那里抢夺用户?又或者我们会不会因为这个功能而失去用户?
在分析的过程中结合之前分析的用户评论和市场数据进行综合比较,得出自己的改进建议,并给出理由。
D 我们没有但是对方有的用户使用流程或者功能点分析:
对于这个方面,我们要考虑的就是我们到底需不需要加上这个功能,同样可以这么考虑:
对方为什么做这个功能,他们的目的是什么,这个功能与他们企业或者产品的目标有什么关系?目标用户对这个功能是如何看待的?他们会不会这个功能选择竞品而离开我们?
我们现在为什么没有做这个功能,我们的目的是什么,这个功能与我们企业或者产品的目标是什么关系?
假如我们要做这个功能,会对我们的产品产生什么影响,是否契合我们整体的产品风格,产品目标等等?
在分析的过程中结合之前分析的用户评论和市场数据进行综合比较,得出自己的改进建议,并给出理由。
E 一些其他方面的分析:
上面提到的4个角度基本上已经把竞品分析重要的部分都涵盖了,那么剩下的可能还需要做一些其他细节方面的分析,比如说:
关于app设置功能的比较分析;
关于app启动页面或者引导页面的设计;
关于app全局交互方面的一些设计(比如说网络问题,机型适配问题,特殊情况交互说明,全局手势,退出机制,显示机制,排序机制,刷新机制,缓存机制,控件交互等等页面条件方面的设计),这里的一些比较分析可能会跟前面的核心或者非核心功能的比较分析有雷同的地方;
关于开发了哪些平台的问题,iOS,Android等等。;
在分析的过程中结合之前分析的用户评论和市场数据进行综合比较,得出自己的改进建议,并给出理由。
以上这5个角度就是我做竞品分析时的一个思路,仅此作为参考。
此外,为了在分析时能够做得更好,我们在分析过程中还需要确立一些评判准则,这个评判准则是你在进行功能比较分析时要设立的一些标准,比如说可用性准则,交互准则,视觉标准等等,在分析的时候你还需要依托这些准则,然后再结合你之前所搜集的用户评论和市场数据来对你的竞品进行分析。关于这些评判准则这里不作过多具体的阐释,只以可用性准则为例,而且产品不同,可以参考的准则标准也是有所区别的。
10项比较常用的可用性准则为:
一致性和标准性;
通过有效的反馈信息提供显著的系统状态;
方便快捷的使用;
预防出错;
协助用户认识,分析和改正错误;
识别而不是回忆;
符合用户的真实世界;
用户自由控制权;
美观,精简的设计;
帮助和说明。
同时,在对竞品进行功能比较分析之外,我们还要把握的一点就是:了解竞品的发展历程,通过了解竞品的迭代以及改进信息,把握竞品的发展脉络,并以此作为借鉴,看看我们的产品在现阶段有什么问题,了解差距在哪里,并积极寻求方法弥补这些差距,同时还要思考行业和我们产品未来的发展方向,想办法寻找更加优秀的切入点,为用户提供更加独特并且优质的功能,持续地为用户创造价值,从而占据更大的市场,实现产品的目标。
做好这些事情之后,整个竞品分析也就基本上完成了,在这里你已经通过分析得出了很多关于产品改进的建议和想法,并且把这些建议和想法都记录下来,而且给出了你的理由。那么下一步我们要做的就是如何将竞品分析报告用来指导我们的产品改进。
(五)利用竞品分析报告指导产品的改进
根据我们最开始确定的做竞品分析的目的,那么我们做好了竞品分析之后,我们又要怎样利用竞品报告的分析结果来实现我们的目的呢?我们应该怎样利用它来指导我们产品的设计和改进,要如何具体应用呢?
首先,我们要明确我们的产品目前处在什么阶段,因为不同的阶段对于竞品分析报告可以有不同的应用方式,比如说:
(1)在研究用户和功能需求的阶段:
那么可以将竞品分析作为我们即将形成的用户需求文档(如人物角色)以及产品需求文档的参考。
(2)在确定产品逻辑结构框架或者信息结构的阶段:
那么可以根据竞品分析得出的一些关于功能分析,信息架构,逻辑结构和框架等方面的结论来指导我们这个阶段的产品的逻辑结构规划。
(3)在设计产品的高保真原型图、设计效果图的阶段:
那么可以根据竞品分析得出的一些具体的设计思路和方案,为我们的产品提供思路和灵感。
(4)在产品的可用性测试阶段:
那么可以针对某一具体功能、问题做深入的对比,以此作为可用性测试结果的佐证。
(5)在产品的迭代改进阶段:
那么可以根据竞品分析得出的一些功能或者界面方面的改进思路,用来指导我们产品的改进,以此作为产品迭代的相关依据。
根据我们产品所处的阶段确定了我们如何应用竞品分析报告之后,我们就要根据我们的目的,把从竞品分析报告中得出来的建议进行分析,这里最好是让整个产品以及设计研发团队参与进来,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让市场运营以及客服,销售团队也派人参与,让他们也提供一些意见,这里负责把关的必然还是产品经理。
通过进行类似的竞品分析功能评审会议,敲定我们最后需要改进的功能方案或者界面方案,然后应用到我们的产品改进当中。当然,如果领导对于方案还有他的想法,那么还需要跟领导进行讨论,原则上就是从对产品有利的角度出发。
至于具体的如何将竞品分析报告的具体建议用于指导产品设计,在这里就不详细展开了,还是那句话,根据你自己所得出的报告和产品的实际来进行操作,这里没有方法论,只有实践。
将竞品报告中经过大家讨论并筛选出来的有利于产品的建议进行实践,并在后续的过程中做好数据的跟踪和反馈,进一步论证这个改进的地方是否对我们的产品有好处,有好处则留下,不利则去掉,然后继续进行分析,循环往复,不断指导产品的升级和迭代,帮助产品提升市场竞争力。这才是做竞品分析报告最终的目的!
(当然,至于运营及推广策略方面的竞品分析,我们这里暂时就不过多涉及了,因为这又是一个很大的话题!简单说一下,在运营方面与竞品的比较分析我们主要还是要依靠运营团队来进行,运营团队可以定期跟踪竞争对手的市场活动以及运营行为,了解竞品的动向,从而为我们产品的运营提供借鉴作用。此外,搜集竞争对手市场活动以及运营行为的方法很多,比如说关注竞争对手的官方网站,微博,微信,促销活动,社区,微信群,QQ群等等基本上就能掌握对手的市场动向了,还可以通过浏览一些行业网站,互联网媒体网站等等了解对方的一些媒体方面的投放情况,从而为我们产品的市场运营和推广提供思路和借鉴。那么在这里就不展开了,因为这毕竟主要还是运营团队的任务,就不过多牵扯到产品团队方面的竞品分析里面去了。)
(六)总结
竞品分析,并不是为了输出一份竞品之间的功能对比清单的报告,这样的报告是毫无意义的,我们更需要的是分析这个功能对比清单,并且得出我们的看法和建议。
竞品分析的落脚点在于形成自身区别于竞品的核心竞争力,即我们要如何通过竞品分析来提高我们产品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而这个核心竞争力往往体现在与竞品的差异性方面,这个差异无论是功能需求,还是交互或者视觉方面的,都会成为我们甩掉竞争对手的有力武器!
就像在做竞品对比功能分析的时候所描述的一样,我们有的功能竞品为什么不做,竞品有的功能,我们为什么没有,一定要加上吗?竞品的交互设计为什么是那样的,我们为什么又这样做?这些都是差异性,都是需要深入思考的,不仅仅是从竞品角度,更需要从我们自身的产品本质,我们的市场,我们的目标用户,我们的行业角度来考虑。分析竞品并不是为了求同,更不是为了模仿,而是为了突出我们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使我们与竞品之间差异的地方更加符合目标用户的体验和需求,让用户知道我们的产品更好,让用户明白他们应该用我们的产品。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竞品分析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抄袭,而是为了超越竞品。
做好竞品分析只是做好产品的其中一个环节,这可以让你的产品能够扬长避短。同时,对于我们产品自身来说,我们还要重视研究我们的行业和市场,分析和预测行业的发展走向,同时研究我们的目标用户,去了解他们在思考什么,他们真正需要什么,渴望什么!只有把这些做法都结合起来使用,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我们产品的全面发展!
不过,竞品分析还是会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说我们做竞品分析的时候往往容易将产品和企业文化等等剥离开来,但是对于很多产品来说,产品文化却是很重要的东西。另外,竞品分析往往把产品的功能元素都进行了分离,也就很容易忽视这其中的相关性,分析的时候就有可能导致片面或者出现误差。这些东西只有通过我们不断地进行实践,不断地去熟悉行业,熟悉竞品,了解它们的文化,不断地改进我们的竞品分析报告,学会从整体上去把握产品的脉络,才能更好地摆脱竞品分析的局限性。
总之,做竞品分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做好了竞品分析,不管是对产品经理个人的成长还是对产品的设计改进来说,都是很有益的。
任何事情都是很难一蹴而就的,不仅需要技巧和方法,更需要坚持。不断去实践,总结,积累;再实践,再总结,再积累;循环往复,你就能做好!
本文由 @休言万事转头空&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竞品分析怎么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