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滴滴快车和顺风车哪个挣钱挣钱还是滴滴小巴挣钱麻烦你们说清楚点

为什么滴滴从人人安利,变成人人喊打?
文|吴晓波频道文/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冬日里,寒风呼呼,左等右等,却怎么都等不来一辆滴滴,加价的钱从5块变成8块再到15块。无奈去拦Taxi,只见一辆辆空座Taxi呼啸而过,正赶去接滴滴乘客。
临近年关,滴滴越来越难打了。大伙都说,哪是什么“滴滴一下,马上出行”,分明就是“滴滴一下,马上加价”。
昨天中午,小巴的滴滴打车软件还收到了一份《出租车体验问卷》,问卷内容关于出租车线下议价,其中深意我们也不去猜测。
小巴特意做了一份调查问卷,统计了全国各地22个城市200余名小伙伴的打车情况。(*以下数据图中小圆为滴滴推广初期数据,大圆为近期数据)
59.5%的人觉得滴滴在刚开始推广期的时候确实比平时打车快得多,方便了日常出行。近段时间却比原来没有滴滴的时候要多等10-30分钟,有时甚至要等30分钟以上,已经失去了便捷性。
大部分人认为,滴滴在推广期时,打车的价格比原来便宜3-5块。然而近期用滴滴打车却比以前没有滴滴的时候还要贵,54%的人说贵了0.5-2倍,有少数人常碰到加价2倍以上的情况。
此外,超过半数的人认为高峰时段加价是合理的,这样可以让真正急用车的人打到车,但不能接受2倍以上的加价幅度。也有40%的人认为不合理,现在不加价根本打不到车,以前出租车时代可没有给司机加价的说法。
其实,本来这锅也不能全让滴滴公司背。但就在去年8月,滴滴和Uber合并了,之后便几乎垄断了网约车行业,所以现在也被骂得最厉害。
昨天,滴滴高管回应了“打车难、打车贵”问题,说是因为司机减少25%而订单增加30%。但大家似乎并不买账,事实真的如此吗?背后还有什么原因导致我们打车难、打车贵?小巴请教了几位大头,来听听他们的看法。
前Uber中国区战略运营联席主管
《重新定义分享》作者、公众号:十一维客栈
“根本原因是滴滴的派单逻辑存在问题”
作为曾经的专车行业从业者,我认为造成现在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滴滴的派单逻辑存在问题,导致其引导了司机的故意加价和接单速度慢。
打车时,界面默认在加价的选项上,而且加价的选项还不少,用户可以选择加不同的价格,而平台会告诉你加不同价格的接单可能性,如果加一次没被接单,可以调整加价再次叫车。
刨去平台盈利压力的因素,这样的规则制定会给平台双方带来什么激励呢?司机知道用户可以多次选择加价,于是司机选择不接第一次不加价的单子,他知道你叫不到车就会提高小费,就故意等着。
这个规则的结果,是乘客反复加价才能叫到车,浪费了时间,还付了更贵的钱。这个规则下,双方都能够玩“自作聪明的游戏”,但结果是双方都浪费了时间,这是打车系统效率最大化的最重要参数,用户花了更多的钱,给了规则制定者更多牟利的空间。
乘客要花费更多时间和金钱才能叫到车&
这个规则从诞生之日起,就可以被人投机取巧,且整体效率更低。这不是滴滴创始人程维的错,也不是滴滴产品经理的错,它甚至不能算是个“错”,因为数千年的人民都习惯于这样的规则。
如果不让司机做选择了,司机会不高兴的,他觉得他本来可以多收26块,结果必须接受平台算出来的13块,赚少了,但他不知道,如果节省了时间、加上得到单子的概率,他会赚更多,平台整体效率也会更高。两千年来的“这一届人民”一直如此,这不是一个程维可以去改变的。所以,不要抱怨什么,我们承受的果,是我们自己种下的因。
除以上原因外,还有其他原因:滴滴的盈利压力导致其需要赚取更多的剪刀差价(向乘客多收钱、给司机补贴减少)、政府限制本地牌照的专车新政等,都是原因,在此不进一步分析。
万擎咨询CEO
“滴滴面临风险需要转型”
滴滴打车不能说是所谓的共享模式,主要还是依靠来自外地的全职司机。如今,很多司机都回家过年了,司机少了,而大家的打车需求并没有太大的变化,甚至还有所增长。车少了,就会出现需要加价的情况,越是大城市,加价情况越明显。
滴滴最初设计加价模式,是为了用这种方式去鼓励司机加入到专车大军中,因为只有带动司机参与的积极性,才能建立起专车市场。
但这是一把双刃剑,就像现在这样,开车人少,加价的费用高,打车也不方便,一些消费者干脆就不用滴滴,去打出租车了。这时候也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用户可以随时抛弃滴滴,滴滴就面临着一些风险。但问题是抛弃滴滴后,出租车也打不着了。
不用滴滴后,却发现连出租车都打不到了
滴滴一直以来都面临很大的压力,除了政策原因之外,实际成本也不低,并没有盈利,现在不愿意补贴了,但消费者却想要更合理的价格。
其实,滴滴和Uber还是有很大的区别,Uber是真正的共享经济,很多开Uber的是上班族,但这种模式在中国行不通,上班族嫌赚得太少不愿意干,目前都是专业的司机在做。
滴滴遇到的问题,只是在春节时更严重了。滴滴正面临转型的问题,将来也有可能会介入出租车的运营,还有可能通过投放无人驾驶车来降低成本。就像程维说的,2017年是滴滴转型的一年。
天奇阿米巴基金投资合伙人
科技专栏作者
“对司机和乘客两头补贴,对企业而言不长久”
最近滴滴打车难、打车贵的原因有两个:
?网约车新政出台后,北京、上海等地区开网约车要求本地户口、本地牌照车辆,导致网约车大量减少;
?春节快到了,很多司机都要回老家过年。因为很多网约车司机为外地人,导致供给量减少。
我觉得打车难主要出现在滴滴快车和顺风车类别中。费用较高的专车情况如何还不清楚,就我个人来说,前两天体验了没什么变化,这两天还没有体验。
滴滴打车对于城市交通来说,短期内肯定引起了城市车辆增多的现象。事实上滴滴类所谓的专车和快车,并不是共享经济,而是一种新型的出租车,很多人并不是闲暇时才出来开车,而是专门买了车全职在工作,将其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所以对大城市交通拥堵起到加塞作用。
滴滴类专车和快车是一种新型出租车&
但长期看,有可能对城市的交通有缓解作用。因为如果打车很方便,就能减少私家车的购买量。会促使更多人选择打车,而不是买第二台车,甚至让很多人放弃买第一辆车的打算。因为北京、上海等地买车上牌照并非容易之事。
滴滴打车在推广期很便宜,大家都叫好,现在推广成功后加价,大家又骂它。其实是有其他原因的,不能全怪到滴滴头上,而且当年之所以那么便宜,是因为滴滴公司对司机和乘客采用两头补贴,这对企业来说不是一个长久可持续的行为。
滴滴公司现在还没有盈利,而且已经不盈利很多年了。想办法盈利,这才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冰川思想库特约评论员
“打车难可能在年后继续上演”
将“打车难”的矛头指向网约车公司,认为是其产品设计中的调度费、加价等选项,让出租车司机变得利欲熏心,有些不公平,也只是看到了问题的表象。
去年年底,大家感受不到“打车难”,是因为政策未定,网约车司机还都有所期待,很多人还都想趁着年底再挣一笔。
今年,网约车新政尘埃落定,大家也就没有了盼头,加上地方执法打击,大量非法司机只能在年关之际,以过年为节点,放弃开网约车,早早返乡。其中大多数司机恐怕都会选择放弃这个行业,在春节之后另作打算。“打车难”或许不仅仅是年前的问题,可能将在年后持续上演。
在寒风中打不到车,确实很惨,但真正的问题或许不在企业身上,而是所有人在为网约车新政买单。
滴滴在和Uber合并之后,也出现了补贴减少、打车涨价等问题,大家也都有所抱怨。但这和现在的“打车难”是两个问题。“打车难”本质上是不能为用户提供服务。
滴滴、Uber合并,不少人抱怨补贴少、涨价&
一出现“打车难”,很多人又怀念起了出租车独家垄断的旧时代。其实,这也只是一种美好的想象,或者说是自我安慰。过去同样存在拒载、加价等问题,而且是多年打击、整治也改变不了的老问题。
如果年后大城市的“打车难”仍得不到缓解,有必要对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最好是,暂停新政实施,其次,设定更长的缓冲期。此前海淘新政、网游新政都曾因为对行业冲击太大而暂停实施。这有过先例。
至于针对滴滴这些企业的行为,我们当然也应该监督,但我们监督的应该是“企业是否存在利用垄断地位侵害竞争者和消费者权益的行为”“网约车的价格及服务是否存在欺诈行为”“网约车是否达到他们承诺的标准”“对待纠纷的处理水平如何”等等,因为这些才涉及企业该承担的责任。
本文由知事&转码显示
Sina.cn(京ICP0000007) &滴滴真的要去海外做打车生意了,它还有多少机会?_智能_好奇心日报
社交账号登录
新用户注册 上传头像拖拽或者缩放虚线框,生成自己满意的头像预览 忘记密码
设置新密码
智能滴滴真的要去海外做打车生意了,它还有多少机会?
不得不在国内市场收缩,滴滴必须要去海外了。
滴滴和 Uber 又要开始大战了,这次不在中国。
最近,少数使用英文系统安卓手机的中国用户,有可能会在使用中遇到英文界面,那是滴滴正在内测、还没有在应用商店上线的国际版本。
在上周四,滴滴 CEO 程维和总裁柳青宣布成立国际化业务部,并委派原本负责投资的朱景士带领该部门“启动实质性全球业务拓展”。
现在滴滴全球业务的第一站定在了巴西,滴滴任命了巴西团队的负责人,原来在总裁办任职的顾涛直接向朱景士汇报。
上月底,滴滴 1 亿美元投资了巴西打车软件,估值达到 12.5 亿美元。消息公布后,Uber 向当地的团队追加 6000 万美元投资。
谈了好几个月的国际化之后,滴滴现在终于从巴西开始了。而它的对手也没什么变化,仍然是在中国以收购和解的 Uber。
滴滴不得不去海外了
在 11 月的中,程维说:“Uber 离开中国不是因为政府的保护,是在市场上拼杀的结果,滴滴主场的比赛已经结束了,下一步我们要去客场试一试。”
滴滴对海外市场的态度发生转变是在去年的 10 月。柳青在要去全球市场。在那之前,滴滴说的都是与合作伙伴合作,让用户在海外可以用滴滴直接从别的平台叫车。比如中国用户到了美国,可以直接在滴滴里叫到当地专车服务 Lyft 的车。
滴滴收购了 Uber 中国之后,在国内市场的主场比赛似乎结束了,但是 Uber 留给滴滴的却不是一个能够撑起数百亿估值的市场。
根据深圳的创投云服务提供商
向《好奇心日报》提供的数据,自从滴滴、优步合并之后,每天打开这两个应用的人数都出现了。
在去年 8 月 1 日到 11 月 17 日期间,每天打开滴滴出行的用户比例从 4.5% 下跌至 3.4%,下跌幅度达到了 27%,而优步中国的数字,则从原来的 0.5% 下跌至 0.1%。
去年 10 月,北上广深领头,上百城市颁发网约车地方管理方法,大多对司机户籍、牌照和车型做了严苛要求。滴滴挣扎了几个月也没能改变北京、上海驱赶外地户籍司机的最终决定。互联网公司带来的打车革命被政令限制为高端出租车。
价格便宜的快车其实才是滴滴的竞争力所在。早在 2015 年 5 月,上线不久的滴滴快车每日订单量就超过了专车。但是现在在政策的限制之下,价格更贵的专车,又出现了新的竞争对手。
广州、浙江、贵州的地方政府都开始扶植本地的手机叫车应用。首汽约车宣布和上海大众出租车旗下“大众出行”达成合作后,在去年 12 月的最后一周宣布了扩张计划,宣布开放地方品牌加盟——主要是各地政府扶持的公司。
更麻烦的是,那些互联网公司觉得新政出台之后,和滴滴又站到了同一条起跑线上,服务本地吃喝玩乐生活消费的美团,最近也开始在南京开始试运营打车服务。
为了保证用户量和订单量不下滑,支持滴滴庞大的系统能持续运转,滴滴现在不得不拉来出租车公司合作,“促进出租车和快车的融合”是去年下半年滴滴持续在做的事。
它推出“智能派单”,通过距离、拥堵情况、运力供需等因素自动为。去年 8 月-11 月间,与滴滴达成合作的出租车公司有至少 200 家。
在这次组织结构调整中,出租车业务正式被并入快车业务。滴滴快车、出租车、优步几个事业部被合并到快捷出行事业群,由快车和平台运营负责人担任事业群负责人,出租车业务也由其兼任负责人。
此外,2015 年成立的滴滴大巴事业部现在正式更名为公共交通事业部,归属于新成立的智慧交通 FT 团队,这个团队由滴滴从阿里巴巴挖来的首席科学家章文嵩负责。出租车、公交车乃至其他公共交通方式的接入,对滴滴来说都只产生流水、而不产生收入和利润。
即使是与出租车公司合作,滴滴也面临着首汽这样的具有国资背景的竞争对手——和快车接入不一样,作为滴滴优势的地推,不一定比大公司直接对接来的有效率。
并购优步中国之后,滴滴估值 380 亿美元。这是垄断 8 亿城市居民出行的估值。一个高端出租车公司值不了那么多钱,接入出租车、公交车的地图应用也值不了那么多钱。
拓展海外市场,在政策更宽松的地方挣钱成了滴滴面前显而易见的选择。
在去年年底的演讲和采访中,程维和滴滴 CTO 张博都谈到了滴滴准备开始做国际化的计划。
现在真的去海外了,滴滴要怎么做?
在二十天前的上,程维表示下一个阶段滴滴的国际化,不会像上一个阶段那样更多的通过合纵联横的资本投入。“我们会有精锐部队成立滴滴远征军,去到巴西、日韩、欧洲。”他说。
韩国的代驾还在半夜里发卡片,巴西财政补贴公交不如中国那么多、有很多黑公交,所以小巴业务会有前景,这都是程维当时用来说明要对走出去“有自信”的例子。
但这些业务本身在海外市场就不算上升期。
去年 11 月,滴滴宣布和境外汽车租赁服务商安飞士巴吉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为中国用户在近 175 个国家和地区提供境外安飞士(Avis)和巴吉(Budget)的租车服务。这项合作在今年 1 月正式上线,出境游的中国用户在滴滴应用里,可以直接租到这两家租车公司的车。
但是这为滴滴国际化带来的影响是有限的,这类合作也不能解决滴滴如何支撑 380 亿估值的问题。
Uber 与全球第二大租车公司赫兹租车合作,以相对便宜的价格将中型车(凯美瑞、帕萨特等车型)租给 Uber 平台上的司机,赫兹公司实际已经成为了打车软件公司的汽车供应商。赫兹公司在去年 1 月就曾公开表达过打车软件已经影响了公司的增长。
现在,滴滴向巴西派出的是负责投融资、并购业务的战略副总裁,而不是快车、专车的高管。
在二十天前的滴滴年会演讲上,程维将“国际化”列作了 2017 年的关键词之一。“下一个阶段滴滴的国际化,不会像上一个阶段那样更多的通过合纵联横的资本投入。”他说。
所谓“合纵连横”的资本投入,说的是滴滴和 Uber 还在中国打补贴大战时,在东南亚、南亚以及美国市场建立的“反 Uber 联盟”。
2015 年 12 月,这家当时还叫滴滴快的的公司宣布将和 Lyft、Ola 、GrabTaxi 四方打通产品。作为 Uber 在全球几个最大的市场的竞争对手,这几家出行公司曾宣布要打通彼此的产品,让用户在到达新的地区时,可以直接使用对方的服务。
投资,是滴滴能建立这种跨国商业联盟的前提。2015 年 5 月,滴滴就在 Lyft 一轮 5.3 亿美元的融资中投了 1 亿美元。在 Grabtaxi 和 Ola 的融资中,滴滴也均有参与。
但是这些公司的估值都不低,滴滴的投资在其中也都不算多。
这个松散的商业同盟,也随着滴滴收购优步中国而产生了变化。优步中国以 70 亿美元价值合并进滴滴,Uber 全球则占有滴滴 17.7%的股份。Lyft 和滴滴在美国对接服务之后,另外几家也没有再继续“彼此打通”。
在这封具体介绍内部调整的邮件中,程维和柳青写道:
“国际业务事业部将把我们在中国探索出来的创新产品、技术与服务,在全球市场进行推广,服务更广大的人群、更多元化的城市。”
滴滴这次派出了担任过战略与投资负责人的朱景士。朱景士曾经担任高盛亚太区执行董事,2014 年下半年,朱景士跟随柳青从高盛加入滴滴。滴滴因此成立了战略投资部,在滴滴的两年时间里,朱负责的就是融资事宜,在 30 天内主导了滴滴 30 亿美金的融资,程维在 2015 年的年会上专门指出,说那“破了全世界所有未上市公司融资的记录”。
如果要像 Uber 做全球扩张那样,滴滴应该派出专车、快车业务的高管,而不是负责融资业务的战略副总裁。从这一点来看,滴滴的国际化业务还是以收购、投资为主。现在算上来自招商银行的 25 亿美元借贷,滴滴可以调用 100 亿美元左右的现金。Uber 可以调用的现金也差不多,截至去年 6 月,Uber 的资产负债表中拥有超过 110 亿美元的现金。
去年在《华尔街日报》WSJD Live 大会上,柳青说滴滴正在评估应该进军哪些新的市场。如果滴滴觉得新市场里的企业实力不够强大,滴滴就会直接进去参与竞争。
现在,滴滴选择了用投资加上技术支持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巴西是第一站,接下来可能还有程维提到的日本、韩国、欧洲。
接下来,还有哪些市场可以去?
社交媒体畅销书《认知盈余》的作者、最近在中国观察科技公司的纽约大学教授克莱·舍基(Clay Shirky)曾为我们提供了两个分析的维度。
“在实践中,中国公司的全球战略首先会是区域战略为先,就像是小米在印度会比在巴西更成功一样,中国的叫车公司要把生意扩张到马来西亚和菲律宾,会比从尼日利亚和阿根廷开始来得容易一些。”他说。
另一方面,有足够多中国游客会去的国家和地区,也是一种方向,这样,创业公司不需要从获取本地用户开始,直接抓住中国游客在海外的使用,就已经有一定规模了。
但是这些市场,也不是完全空着等滴滴来。
在退出中国市场四个月之后,Uber 又回到了中国区的应用商店里——他们又为中国用户出国打车做了个应用。
如果曾经在 Uber 中国退出中国之前注册过,那么你原本的账户还可以登录,所有的乘车历史也都还在,在中国大陆之外的地区,Uber 希望你用这个应用打车。根据携程最新发布的春节出境游数据,中国游客排名前十的热门目的地中,有八个都是 Uber 正在提供服务的市场。滴滴和 Lyft 合作的国际版版本,现在还只能在美国叫来 Lyft 的车。
Uber 在过去两年内已经把可能的市场都尝试了一遍。
两年前,北京是 Uber 进入的第一百个城市。接下来两年中,Uber 一边与滴滴酣战,一边在全球各地进入了 400 个城市。 Uber 的惊人估值也帮助它的竞争对手吸引到了大量资本——它们都想成为下一个滴滴。
早前和滴滴结成“反 Uber 联盟”的 Grab、Ola 和 Lyft 是其中比较大的几家,他们所在的市场,也是 Uber 投入最大的几个市场:北美、印度和东南亚。中国市场的补贴大战在这些地方也同样上演着,投资人跟着 Uber 的榜样,都想在当地扶持一个滴滴出来。
这几个市场都不是柳青说的实力不强的市场。但以今天滴滴的钱,也不容易一边在全球多个市场扩张、一边重整中国业务、一边买下这几个公司——除非它们被 Uber 彻底打垮,那样可能也不需要买了。
这些公司也未必愿意卖。不久前,Lyft 宣布 2016 年订单量同比增长了 3 倍,达到 1.6 亿人次。不过这仍然远落后于 Uber,后者去年 12 月在美国完成 7800 万次乘坐量,远高于 Lyft 的 1870 万次。
我们统计了在中国大陆之外,人口超过 200 万的城市分布。
中国大陆之外,有 12.31 亿人居住在 215 个人口过 200 万的大城市里:
这当中,美国、印度、东南亚都是当地已经有至少 30 亿美元以上估值公司的地方,Uber 在这几个地区也都非常活跃,比如印度已经成了它在美国以外订单量最大的国家。滴滴和 Uber 的竞争可能还会像中国市场一样打下去——人口众多,存在一个有潜力的市场,
剩下来,还有 8.1 亿人聚集在 152 个 200 万人以上城市里。这已经比中国市场要大。
当中除了少数战乱和极度贫困地区,大多数市场未被充分开发都是因为监管。
比如 Uber 在西欧已经做了几年,但在大多数城市都受到严格限制。同时当地的专车创业公司也没有任何一个能到 10 亿美元估值。
其它像日本、加拿大、韩国、南美地区也差不多。
日本禁止非职业司机提供出租车服务,Uber 暂时只是提供手机叫出租车的业务和外卖,等待政策成熟。
这些市场都会开放。专车加上拼车以后的运营效率比出租车——哪怕是手机叫出租车——也高太多了。当一个一个国家的城市交通因为新模式变得高效起来,其它地区迟早会发生变化。
这个事情在北美已经很明显。2012 年,Uber 连纽约都进不去,它的 CEO 在活动上公开指责说腐败是阻止技术普及的主要原因。今天,纽约市已经调整政策,Uber 也在当地把拼车服务的价格做到了传统打车的数分之一。
北边的加拿大魁北克也一样,Uber 2012 年没进去,现在已经获得测试资格。总统、市长、交通部长们几年换一次,政策不会永远不变。当这些市场打开的时候,Uber 相对滴滴没什么先发优势,两家公司理论上又在同一起跑线上。
但那可能也是在拉美、日韩、东南亚尝试过后的事情了。
这比在中国滴滴去海外,要做成非常难
今天的 Uber 有 680 亿美元估值,而且没能盈利,很容易给人一个它只会烧钱的错觉。
但这家 2009 年成立的公司直到 2013 年 8 月才拿到第一笔上亿美元投资。
而那时,Uber 已经在全球扩张到数十个城市,以它出名的三人团队低成本试探每个新城市:在 Uber 快速进入新城市的时候,打开市场的一般只有三名工作人员,城市总经理、负责管理司机的运营经理和处理其他事务的专员。
今天 Uber 运营的 500 个城市分布在地球上每个有人居住的大陆,在超过 20 个不同时区相互沟通。它分布在欧洲和美国的工程团队已经习惯了几年来的开发协作。
在资本和高调的 CEO 背后,Uber 已经是一个极其高效运转的跨国公司。
滴滴倒不缺乏管理一个大公司的能力。不久前的滴滴年会,有 6800 名员工参加。
在和优步中国正面对决的一年半时间里,滴滴每新增一个业务,就新增一个事业部,从最初的出租车和专车,陆续新增了快车、代驾、顺风车、大巴、租车、企业用车、小巴等事业部,每个事业部都配备了产品、技术、运营、市场团队。快速成长的同时,滴滴也快速变成了一家臃肿的大公司,团队规模从 2014 年的 1400 多人迅速扩张到今天的规模。
舍基教授评论说,因为中国市场太大,在需要走出去之前,中国公司就已经拥有了庞大的规模、学会了如何运作一个巨大的公司。
滴滴的大不仅仅体现在人员上,根据滴滴公布的数据,它的系统每天要完成 2000 万个订单——从乘客接单、分配订单、规划行程、导航、收款付款,每天处理的数据达到 2000 TB。
只是滴滴目前覆盖的 400 个城市还都在东八区。它没有招募海外团队开辟市场的经验。更现在,它终于开始尝试解决内部的效率问题。如程维在去年 11 月的那场闭门对谈中所说,在这一轮快速增长之后都要去补课,规模可以靠烧钱堆出来,但是团队、技术这些并不是简单可以买过来的。
“第一个五年,滴滴希望能够成为全球最大的一站式出行平台。第二个五年,我们希望能够把滴滴打造成世界级的科技公司。”这是程维在去年年底的一场演讲中谈起的未来。
去海外也不一定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最近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Uber 的早期员工可以出售其所持股票的最多 10%。这意味着 Uber 在短期内是无法上市了。而滴滴要留住员工,可能要比 Uber 还难一些。
现在滴滴已经走到第五年,本土政策变化,从头开始参与海外竞争,滴滴要学的还有很多。
在和 Uber 的缠斗中,滴滴成功的原因有资本的支持、有投资方的流量支持、有靠着人多不计成本的地推,在滴滴身上能看出中国互联网公司和海外互联网公司的竞争差异:美国互联网公司可以拿下全球几乎任何市场却怎么也进不了中国。但同时,在中国市场环境下成功的互联网公司,包括腾讯、阿里巴巴和百度,也都没法将产品弄进海外市场。
硅谷著名投资人,很早就投了 YouTube、Instagram 的 Roelof Botha 此前市场上的钱太多,让许多创业公司不需要面对最终问题。
“市场上有那么多钱,这就像考试的日期被推迟了一样,你根本不需要更努力地学习,只需要晚些再用功。”他说。
现在滴滴要上真正的考场了。
喜欢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
,每天看点不一样的。
你觉得滴滴在海外市场能成功吗? (单选)
没有更多啦
没有更多啦
好奇心微信公众号滴滴出行高级运营:快速低成本用户增长策略
文末有彩蛋哟~
本文为滴滴出行高级运营李森在鸟哥学院线上分享的内容整理。李森|滴滴出行高级运营滴滴出行高级运营,前优信二手车运营总监,前站台网co-founder。专注精准营销、用户拉新。滴滴顺风车车主及巴士乘客期间实现日订单从零到百万突破。一、我的运营观现在我已经形成了一个思维习惯,当我接触一个项目的时候,我会关注三个模块:首先,这个项目的整个目标是什么?;然后,在这个项目过程中如何去把控过程?;最后,通过什么样的手段达到结果?从我们做的很多项目到今天,三句话总结下来:定目标,追过程,拿结果。这也可能是每一个人不只做你眼前的事情,当你去关注一个团队,当你管理一个公司必备的三个基本功。今天也会通过这样的一个主干进行延伸。首先,你要定目标,然后教你去如何把控过程,最后是对结果的判断是什么样的。所有的这些都围绕“拉新”这个层面去延展。运营其实分“拉新”、“留存”、“促活”今天我们更多的会讲“拉新”。然后,再往下深一步说,我们在讲整个目标制定过程中,我个人会讲到三个驱动(这个也是在滴滴的时候更多的去讲的):一个是数据驱动,一个是产品驱动,还有一个体验驱动(通过一些数据你会发现通过体验,你的渠道的转化率会提高的很明显)。今天的课程是“快速低成本”,在我眼里,就是精准化,今天我们也会分享很多“精准化”“渠道转化率”这方面的。1.结果目标我们先从目标谈起。在我们做目标的时候,通常会有这几个维度去考虑:1.用户量。无论拉新用户,还是促活老用户,其实就一点,就是业务量,也就是你的这个业务能拉到多少用户。2.活跃度。就是整个业务带来的对你的用户的活跃度,有些是日订单数,有些是周订单数,或者是月订单数。在APP中,就是DAU,那么整个的用户活跃度指标、活跃量指标就构成了整个运营的活动指标3.成本。我们说我们可以拿到规模,但是成本怎么办?成本直接取决于你拿到规模,你的老板或者你的投资人给你的指标。那么整体规模成本里面就有单个成本。2.过程指标有了结果以后,我们就可以倒推过程。过程指标,我就结合我在滴滴做过的一个项目做一下讲解,帮助大家去进行一个梳理。1.围绕一个“订单”去进行。2.那么订单是由谁承担的呢?乘客、司机。乘客发单,司机接单,在这个过程中,就会产生一个指标,叫做效率指标。这个效率指标产生在接单和发单之间。3.乘客继续往下细分,有新乘客、老乘客。你每天都要许多新乘客、老乘客去促活。司机同样也分新司机、老司机。当乘客、司机都区分出新、老之后,我们的效率就分成了三类:派单、成单、完单。这三类正好又成了一个漏斗。当乘客发单的时候,司机去接单,这就形成了派单中的一个效率的指标。派单的效率指标结束了之后,就是一天的成单,一天的成单完成之后,就是完单。也就是最终的乘客完成之后的一个指标。二、产品各周期应重点关注的指标在座的每一个人,所在的公司或者所做的业务,从产品的角度讲,就是处于不同的阶段。不同的阶段就有不同的方法。1.种子期产品。中国90%的APP都处于种子期,为什么呢?因为这里有一个指标,就是留存率。这个留存率有很多家公司都在去看,但是我不知道这个留存率你们是否重视?但是我认为这个留存率是种子期最为重要的一个指标。在2015年的时候,中国90%的APP留存率,3个月的留存率为0(就是说今天你手机里面装的APP,3个月之后你就会卸载。即使你不卸载,也不打开)。那么这也就造成了一个在增长中的一个瓶颈,留存率更多的是在你的产品上下功夫,去打磨你的产品,去考虑你所做的产品是不是满足真正的需求?是不是真正的核心的能够满足社会生产力的需求?2.当你的APP留存率处在剩余的10%的时候,你就进入了爆发期。那么在爆发期这个阶段,当你的留存率达到一个值以后,就需要关注一个数,就是拉新量。你要无间断的往里面拉新(在这个时候你的留存率很好),你拉进来的用户会留住他,你的用户会成为你的刚性用户。这个时候你需要关注两个层面东西:拉新量所配合的渠道、拉新的场景。3.进入爆发期,你就要把你的用户提上去,最终你会发现,越来越多的资源去铺,你的天花板会出来。就是你所有的渠道都用了以后,你的成本特别高,你的单个业务成本无法让你往前。这个时候,你就进入了下一个阶段:平台期。这个时候需要关注一个指标,叫做活跃度。回过头来看,我们产品是一个种子,慢慢的用户有了,但是这些用户有一些活跃的,有一些死的。这个时候你应该去回过头来打磨你的产品,做一些产品促活的功能,比如签到、抽奖、社群、活动,让你的用户能够在你的产品里面产生滋生裂变。这个时候你的产品就会进入下一个爆发期。平台期的产品更多的是去修自身,让自己的活跃度越来越高。当活跃度高的时候,产品就会形成滋生性,当你看到滋生性的时候,就进入了下一轮爆发期。滋生性一句话简单说就是好产品会说话。他自己就会拉来更多的用户。三、MVP在座的如果有处于创业型公司、成长型公司,MVP是可以极大的帮助你的(MVP是在种子期之前,最小规模的去测试产品可行性)。那么在MVP之前,你需要先了解你的产品,用户是谁?你提供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服务?产品在接下来的一个阶段,你需要更好的为这些用户服务什么?MVP其实也是一个最好的验证需求的一个手段。整个的MVP其实就是帮你去做三点事情:1.用户。在前一段时间,在我接触的一个朋友过程中,他在做一个美食的MVP。因为很多人选择恐惧症,不知道做什么饭。他就会每天推荐你一道菜,然后让你去做。早期他的用户并不明确,经过MVP,他很明确其实就是家庭主妇。会做饭,并不是哪些不会做饭的人。2.场景。这些用户出现在什么样的场景里面?在MVP过程中最好的办法就是地推,然后他来到了菜市场,就跟这些家庭主妇去聊,去跟这些家庭主妇去沟通,看看这些家庭主妇的想法。3.手段。在整个种子期过程当中,还需要找到手段,手段就是取决于你在未来如何拉到你的用户。线上的手段?还是线下的手段?线上是通过投放类,还是朋友圈类的?线下还是通过地推类的?MVP就直接取决于你用什么样的手段去找到他们。其实MVP就是一个很重要的保险丝。在对于很多你未来不确定的情况下,它可以给你一个很强的确定性。四、营销手段在MVP过完之后,你可能就会大范围拉新,这时候你面对的无非就是两类用户:主动用户、被动用户。其实只要每个产品你定位清楚,她都是有很强的主动用户。主动用户基于最强的渠道,就是搜索类的渠道。早期就是百度、谷歌,移动互联网兴起之后就是app store等各大应用市场,还有一些在用微信朋友圈搜索。在用户主动搜索你的过程中,有三个地方是你特别需要关注的:1.你的排名。有很多刷榜,你的排名越高,你的量就越多。2.你的权重。3.你的内容。不管怎么样,最终所有的搜索还是要看内容的。排名、权重有很多手段都可以进行提高,但是你的内容不好的话,最终还是要被干掉的。第二类就是被动用户。很多在增长期、爆发期的产品用户需求很旺盛,很渴望去获得更多的额用户,那么被动用户其实是他可以更容易去改变用户行为的一些方法。所有被动用户的场景,我们简单分成六类:1.线上的DSP。就是程序化广告购买的形式。2.榜单和预装。比如免费生活榜这类的榜单,还有一些装机,很适合一些高频的一些产品、或者工具类的产品。3.TVC和插片。爱奇艺、优酷、土豆的流量是一个极其旺盛的源泉,贡献的流量可以占到很大的人口比例。4.推荐类目。更多的是让大家去关注一些搜索上的,比如你是家政类的,你在百度上搜索“保洁”就会出现北京保洁、什么什么保洁最好这样的。可以让你精准化低成本的获得用户。5.户外/地铁/LED。这类的可以通过地理维度、场景维度去找到你的用户,但是对于创业型公司,不建议直接就用这些。因为这块的确也有很强的品牌因素在里面。6.楼宇框架。之所以单独说,是因为是户外驻足最长的一种吸引形式。比如你可能在等电梯,这个时候你可能就会来来回回走、等,挤的时候可能有3~5分钟。当你下班回家的时候,你比较累,你就可能会目不转睛的看着这些牌子。这个时候,你就可以跟你的用户去讲一些你的产品的一些故事、介绍你的产品的一些功能。五、影响转化率的因素哪些因素会影响你的转化率?这些因素是如何让你的效果提升?你在你现在投放的产品手段、或者拉新过程中,哪些没有效果的手段、没有效果的渠道,想想怎么提高效果?1.需求。如果你没有需求,你不可能有转化率。当你的需求不是刚性,或者不是可持续的低频需求的时候,数据自然就会低。2.品牌。很多品牌的因素会直接影响到你的转化率。用户在对品牌的感知过程中,尤其是跟其他极其相关的品牌中,对他的感知率是极其相关的。如果你的产品的客单价越高,那你的品牌影响因素越大。比如你花几元钱买个牙刷,就不会太在意品牌。3.场景。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滴滴打车为什么能够火起来?有一句话不知道大家听过没有,一场雨和一场雪之后,订单量就涨起来了,而且不会掉下来。那个时候我们就在想为什么呢?是什么原因呢?雪和雨能带来很多的需求吗?那么这个场景的重要性是说,在这个写字楼门槛,所有人都在等车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一辆司机开车过来,所有人拉开车门,司机会跟在场的所有人说一句话:抱歉,我的车已经有人用滴滴预约了,没办法接你们。那么这时候,在场的所有人都懵了一下,所有人在疑问滴滴是什么?同时一个人很轻松的从写字楼里面走出来,拿着手机,跟司机简单沟通了几句话,上车了。接着,开走了。我们设想一下,在那时候,在场的所有人就像无数把刀子捅进心里。那么这个时候就是场景让口碑变的那么的重要。它像刀子那样触动所有人的心。在这个情况下,直接让你的所有产品的转化率提的非常非常高。很多家公司在做地推的时候问,为什么我们做地推效果不好?我的地推花了钱却看不到东西?最主要的是想在地推的时候,你在哪?你的人在哪?你是什么样的人?你是不是解决了哪些人的需求?前一段时间我们小巴在做地推,但是我们在大街上盲目的扫是没有效果的。当时我们主要在3个点:<font size="3" color="#.从地铁站出来的那群人,他们要回家,我们给他们发传单,转化率的话基本是可以到2%~3%。<font size="3" color="#.公交站,就是这个人正在等公交。公交站是可以驻足的,这个时候转化率可以到10%,甚至20%。<font size="3" color="#.小区门口。那么什么时候是转化率最高的呢?当时我们做了一个小实验,一个7座的小巴车,在公交站、小区门口停下来,下来一个人做地推,说我们是滴滴小巴的,我们来接你到地铁站,两块钱一位,你可以随便坐。这个时候,转化率可以达到70%。所以,场景直接取决于你的转化率,你跟用户沟通的那一刻,是不是用户有需求的那一刻?如果不是的话,你要去优化你的整个拉新的逻辑。还有一点,在北京的一些自行车租车亭,自行车租车一般是1元钱半个小时,那个时候我们的一个同学,带了一帮人去自行车的租车亭跟租自行车的人说别骑自行车了,自行车还累,还得花钱,你们坐小巴吧,小巴今天免费,还不累。然后很多人都不租自行车了,现场直接改坐小巴。这个转化率也是非常的高的。4.渠道。简单说就是线上和线下的,那么现在所有线上的无外乎都是从搜索来的,通过这种精准的,能够直接找准用户的,然后就是线上的被动的用户,通过线上DSP、今日头条等。线下的主动的比如很常见的在场景内找用户,被动的就像户外的硬广之类的。5.用户教育。在我之前在做推广的时候,转化率非常的低,当时遇到一位同事,一句话点醒了我,他跟我说你的这个产品到底是什么?用户为什么要用你?用户为什么非要用你?你所有的短信的文案,所有的图片,所有的素材物料,没有任何的提示我。当时我们是做了一个很文艺的卡册,这句话当时就点醒了我,我自己回过头来看这些物料。有些就像局内者迷,局外者清,回过来看看你的那些宣传物料,你就问问你三点:你是什么?(你知道吗?)用户为什么要用你?(你觉得够响亮够简单吗?)用户为什么非要用你?(你的诱惑力够吗?)这一点其实直接决定用户教育、用户转化率。用户教育怎么做?其实用户教育最终展示给用户的就是图片和文字。六、手段因产品而定线上的、线下的、主动的、被动的,你的手段直接取决于你的产品。这个社会中所有的业务,是基于需求而来,需求只分高频需求、低频需求。你每天吃喝拉撒去超市就是高频需求,那么你买房买车就是低频需求。那么在这里面,所有的需求分类分为高和低。有一个结论就是高频需求最好的办法就是以被动广告为主。因为高频,所以用户就在世界上的每一个位置。肯德基、麦当劳的广告位经常出现在公交牌、公交站的站景上,王老吉加多宝经常出现在电视里,很多饮料的需求就是高频需求。那么低频需求,买房买车这类的需求往往时间段是比较长的,那么这个可能是低频决策长的。也有低频决策短的,比如你请个家教、请个搬家公司。从来没有看过某个搬家公司在某某某LED或者电视里做广告。那么这些低频的需求最好的手段就是以主动广告为主。比如在百度里有多少搬家公司在做竞价。但是在所有的低频需求里面有一点,就是决策时间很长的产品需要更多的场景营销。比如说你买一辆车。我们可以想买一辆车的决策过程是什么样子的呢?首先,当我有一个想法的时候,我可能先去汽车之家、易车网去看一些信息;接下来看完信息以后,我就要去4S店或者问问朋友这个这个车怎么样?看一看这个车的外观,或者去试驾一下。最后再去4S店,我会反复琢磨一下,再去签一个协议。这是一个整个的买车的过程。在签协议之前所有的东西都是汽车厂商故意的去引导你,比如在汽车之家发软文,在户外做一些露出的广告,去做一些口碑的事件,去搞一些活动,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你签字的那一刻。所以,单价越高或者决策时间越长你的产品是需要更多的场景营销。七、给【地推】的3个建议在我看来,地推的管理更像是客户关系管理,不要把你的工作人员当作一个兼职,你要把他当作你的客户。比如平安保险,你今天只是去登录了一下他的官网,今天不买,明天又来了;明天不买,后天又来了。其实地推就是这样,你要时时刻刻的跟进他,就是今天你做了什么、在哪里做了什么你要反馈给我,明天我又问你在哪里做了什么反馈给我,然后你遇到了什么问题要反馈给我。当所有信息反馈给了我以后我就能更了解一些线下的情况。在整个地推过程中,人和人一定要交融,不要认为他们自己是一个个体,一个兼职,你要让他们认为他们是一个团队,每一个团队要有一个团队奖,每一个个人有一个个人奖。分开之后就容易形成凝聚力,互相形成对比、比拼。对比、比拼形成之后,很多在他们眼里看着不可能的事情就很容易实现。最后,在地推的过程中,每天你一定要无论多晚,要碰个会。碰个会其实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受,这些感受经过交流以后,就能让自己很快的成长。激励+刺激很重要,还有就是制度。如果你没有一个制度,这些人就会觉得无所谓。很多的企业、地推公司在做的时候都可能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没办法统计,你做了多少事。比如地推的人说今天拉了20个,但系统里面只有10个,没办法解释这个事情。其实最好的一个办法就是照片。当然最终还是需要整理,需要系统,通过库进行整理,把每一个客户与拉的人进行绑定。八、降维在我个人看来,课是课,用是用。在滴滴这边,有一话:书要看厚,事要做薄。你学了那么多东西,如果你不去用,或者你用了那么多,在你真正用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些东西是会给你造成障碍的。所以,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要找重点。比如一个产品在拉新时候,拉新渠道和手段很多很多,但是你会通过数据、通过你的主观、通过你的用户调研找到一个点(或者两个),极其重要的点,你需要把你所有的资源、所有的钱、所有的人集中起来,把这个点打透就可以了。在现在的互联网,尤其是需要线上、线下结合的时候,这是一个很好的线下主动拉用户的手段(比如我在滴滴做的地推),当这个点打透以后,你会发现,接下来其余的点会很容易。降维其实就是当我们把一件事看的维度特别多的时候,我们把这些往下压了以后,其实这些就那么多。彩蛋:【滴滴出行高级运营|李森 销售增长逻辑脑图】下载链接:https://pan.baidu.com/s/1geKXkyv 密码:ktrw(要用思维导图软件打开呦)
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还未登录,后即可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太原跑滴滴快车挣钱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