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哪些现象能表示本国有趣的经济学现象已成为"服务型有趣的经济学现象

为啥“萌”现象这么火?有哪些经济效益?如何抢占这蓝海与商机?为啥“萌”现象这么火?有哪些经济效益?如何抢占这蓝海与商机?Collections类百家号在「 萌物 」当道的时代,顾客连上厕所也在疯狂拍照晒图点赞。为什么人们对“萌”毫无抵抗力?有研究显示,消费者有“求美”和“求新”的消费心理,他们爱追赶潮流,注重时髦和新奇。&萌&现象的起源用&萌&来表示喜爱之情这种用法其实源于日语,流行于动漫迷之间。起初使用对象特指动漫作品中的美少女角色,后来扩大到所有能让人们产生喜欢、倾倒、兴奋或执著等感情的事物。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萌&之所以能从特定群体的小众文化变成一种社会现象,是由于&萌物&使人们在激烈社会中受到压抑的情感得到释放,从某种意义上,有&减压&的效果,让人们对于枯燥、痛苦的事情一笑而过。&萌&文化的发展&萌&现象在社交网络的走红,基于满足消费者情感诉求的全新营销模式应运而生,再借助新媒体的快速、多方位传播的威力,使之逐渐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乃至形成一种新的经济业态。社交网络成为&萌&现象迅速传播的舞台,不仅增加&萌物&曝光的机会,也拓展了互动的渠道。许多&萌&物都有自己的粉丝专页,获得大批网友的响应,长期下来,就积累了消费者对&萌&物的忠诚度。同时,单一孤立的可爱&萌&物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逐渐发展出&呆萌&、&蠢萌&、&贱萌&等带有调侃性质的角色形象;围绕主要形象,再衍生出有着亲属、朋友关系的形象,使形象内涵更加丰满;在形象呈现方式上,从单向展示,转向双向互动,增强粉丝对形象的依赖。这也是&萌&物转换为商机的条件。&萌&产业的效益一些商家看中&萌&形象对消费者的吸引力,纷纷投资&萌&产业。大批&萌&系漫画、杂志上市,提振了原先低迷的日本出版业。又如,日本大型电器公司索尼和日本大和住家工业合作开发&萌家电&,其实就是一个智慧型家电管理系统,将电视、风扇、空调、音响等家用电器拟人化,变身成冷气机萝莉妹、PS3四眼娘、蓝光护士等等,会和&主人&进行互动交流,感受到浓浓的人情味。日本各地政府也充分利用&萌&系营销来进行宣传,促进当地的旅游产业。&萌寺庙&、&萌神社&等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还有代表日本各地的吉祥物也是&萌&物当道。在日本,47个都道府县几乎都有自己拟人化的吉祥物。吉祥物不仅承担着形象宣传的作用,在它走红之后随之而来的经济效应也相当可观。下面就以日本最出名的地方吉祥物&熊本熊&为例说明&萌&产业的经济效益。据日本《朝日新闻》报道,自萌熊在2011年11月在吉祥物大赛中获胜后,至2013年10月这两年间,吉祥物萌熊为熊本县带来的相关周边产品的销售经济效益达到1244亿日元。数据还显示,生产周边产品使熊本县相关产业更为活跃,收入增加使消费进一步扩大,达1232亿日元规模。另外,人们前来参加各种活动,让熊本县增加了18.8万名游客,带来12亿日元经济效益。合计共带来了1244亿日元(约74.25亿元人民币)的经济效益。萌熊在月的&出镜率&高峰期,共带来729亿日元经济效益。在广告效果方面,日银对报道萌熊的报纸版面大小和电视节目播出时间进行计算后发现,若作为商业广告投放的话,萌熊可创造90亿日元的广告收益。从Line friends一开业就迎来两千两百万客流,到各种自带IP的咖啡店、主题乐园,再到让年轻人沉迷的夹娃娃机。抛去其他盈利点,它们似乎都有一个共性:「 萌 」。久而久之,我们也发现了线下引流的必杀技:用“萌”、“拍照”、“晒图”的方式,提高消费者的进店频率和留店时长。消费者希望在这复杂的社会里,回归可爱又单纯的状态,而这些萌物又像玩伴一样,给予他们安全感。是啊!「 萌 」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已经超乎了我们的想象... ...“萌”业态 用“四个必杀技”诠释“萌+”和“+萌”的新商业模式关键点:“萌+”还是“+萌”,其实“萌”是万能的。近年来,购物中心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萌物”:贱贱表情的Line friends和熊本熊、充满童心的IP乐园、与萌感十足的宠萌IP结合的鞋包服饰、萌宠店......“萌经济”在购物中心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也逐渐成为吸引消费者眼球的必杀技。「 萌经济 」在品牌商和购物中心里,如何体现?1. 用“表情”吸引顾客『 必杀技 』萌贱可爱,“挑逗”小表情,撩起消费者购买欲望。『 代表品牌 』Line friends、Hello kitty、熊本熊、轻松小熊、小黄人、小猪佩奇等这些“萌物”在线上通过萌贱、可爱的表情动图,吸引了一大波粉,如今走到线下人气更加火爆,一跃成为购物中心的客流发动机。它们的门店布置卡通梦幻,并擅长通过举办主题展活动制造话题和吸引客流。17年五一,广州天环广场迎来了“网红”熊本熊大型主题展以及见面会,商场内外设有数十个熊本熊主题场景和体验游戏,消费者不仅可以肆意拍照,还可以把这个曾经活在动图和表情包里的卡通形象买回家。在某带娃综艺节目里出现的小猪佩奇(Peppa Pig),也深受小朋友们喜爱。在17年4月底,Peppa Pig主题乐园以快闪店的方式,进驻上海新天地湖滨道购物中心,持续至7月。2. 用“味道”吸引顾客『 必杀技 』用气味和口味,抓住消费者的“胃”,成为社交卖萌场所。『 代表品牌 』Kuma Café、Line咖啡馆、JUICYBAR笨笨鼠主题饮品店等。目前,这些受追捧的IP涉足餐饮主题店,以咖啡、饮品店为主。除了这些,店内还融合零售和一部分体验空间,包括餐具、公仔、小配饰、文具、衣服等。in KIDS with Line friends的美食比如,熊本熊的Kuma Cafe、Line咖啡馆、同道大叔12星座咖啡厅、韩国人气果汁品牌JUICYBAR的笨笨鼠上海主题饮品店。它们的店面布置运用大量主题元素,IP场景随处可见,不仅是休闲拍照的圣地,还进化成日常社交、卖萌的场所。3. 用“萌生活方式”吸引顾客『 必杀技 』涉足穿戴、家居摆设、萌宠等生活方式,渗透到消费者方方面面。『 代表品牌 』宠物店(兔子百货)、多肉植物、服饰鞋包(小猪班纳、芬迪、Charlotte Olympia)。目前,购物中心宠物店主营业务以培训、美容、交易、用品、寄养、洗护为主,未来诸如宠物医疗、宠物摄影、宠物餐饮、宠物游乐等业务的占比也会逐步提升。比如,经营超过20年的兔子百货,在全国已拥有32家店,抓住“商场90%天然客流喜爱小宠物”的特征,品牌主营兔子、龙猫、仓鼠等呆萌可爱的小宠物和宠物用品,还提供培训服务、寄养服务、美容服务等。多肉植物也凭借充满肉感的可爱外表和健康生活的方式,吸引大量客流,给购物中心增色不少。值得注意的是,多肉植物的小店并没有形成品牌化,这给了我们更多市场开发的机会。有一些是品牌的独家标识,比如,芬迪的“小怪兽”(包包设计成萌萌的猫头鹰形象)、Charlotte Olympia“喵咪”(鞋头设计成猫咪的图案)等等。还有一些品牌与热门IP联名推出系列产品,比如,优衣库的迪士尼系列。4. 与IP结合的儿童乐园『 必杀技 』产品不仅面向儿童,成人同样被吸引,最终形成全民“萌经济”热。『 代表品牌 』小童猫、悠游堂、LINE主题乐园等。近年来持续火爆的儿童乐园目光转向动漫IP,将深受消费者喜爱的动漫形象嵌入到儿童乐园,已然成为儿童业态中的一片蓝海。比如,悠游堂,in KIDS with Line friends(Line friends的儿童主题)、小童猫、Hello Kitty室内乐园等。由于这些品牌与IP人物相结合,与普通的儿童乐园相比,其主题性更强,萌萌的IP人物也更能通过儿童,来带动一个家庭的消费力。为何“萌经济”如此受追捧?因为它能带“你”装逼带“我”飞关键点:带你装逼,带我飞。你,指的是消费者;我,指的是品牌商或者购物中心。从纵向来看,如今的“萌经济”已经从最初只覆盖儿童消费,到成年人也关注的“全民消费”;横向来看,“萌”,从最初公仔和个人用品的设计上,涉及到服饰、鞋履等时尚业态。何为“萌经济”?百度百科将它解释为“通过萌系列产品而催生的经济行为,厂商为促进销售印刷卡通形象,吸引消费者购买。”为何消费者这么追捧?这就要从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萌”本身带来的体验优势来看。1. 消费者喜欢“装逼”的消费消费者更喜欢“装逼”的消费,在购物的同时“拍照”、“晒图”、“点赞”上。只要在购物的过程中,满足其虚荣心和自我安全感,就会打破他们的购买防线。从另一角度看,“售货员说,顾客听”的时代过去了,“产品与顾客直接沟通”已成为主流。而“萌经济”锁定的消费群体以8090后为主,随着异地求学工作,单身现象普遍,“空巢8090后”也更容易把这些“萌物”当作情感寄托,通过这些商品设计,得到一些减压、有趣、治愈、陪伴、给予安全感的体验。这也就不难理解,'萌'为什么能从特定群体的小众文化变成一种社会现象,因为它使消费者在复杂的社会中,能释放出受压抑的情感。2.
“萌”激发出的客流优势互动性强:从Line friends到熊本熊,从二维平面到三维技术,它们的表情和肢体语言都带有调侃性和拟人化(也包括宠物店里的宠物)。这样的互动,要比其他体验来得更纯粹、更直接、更能激发人们情感交流兴趣。品牌增值:借“萌物”来蹭客流,是成本较低,效果最快的方式。消费者对商品产生好感,也是对品牌认知度的过程。同时,IP授权的盈利模式,也算得上对自身品牌价值的一种增值。生命力强:虽然熊本熊、Line friends被列为“网红”,但它们却不像真正网红那样生命短暂。就像hello kitty,它一直存在消费者的心目中,这种“萌”,是积极向上的,也是独一无二的。社群经济:Line friends开业当天,吸引了超过两千两百万的客流,这就像明星效应,自带客流的强度是整个群体的追崇。通过这些社群,又能引发不同的市场效应。拉动店内和购物中心的二次消费:每一种“萌”都代表了一种符号,一旦符号形成巨大影响力,就能拉动店内相关衍生品的销售。如何抢占“萌经济”不做「 矮挫土 」顾客喜欢听故事。关键点:“萌”,既蠢又得萌,消费者拒绝盗版和LOW的萌设计。随着“萌经济”在购物中心里占比的逐渐增强,更多业态和“萌”结合,这片蓝海我们该如何抢占?首先,我们看看消费者不喜欢什么?不喜欢LOW、土、质量差、盗版、没有故事性和情感表达的“萌”。可爱只是“萌”的一方面,其引申出来的元素是无限多。其次,“萌”应该如何体现?可以体现在各个业态中,但表现形式可以不同。1. 产品设计:颜值是第一竞争力在同一种产品品质的前提下,颜值高的店一定吸引更多的客流。因为,颜值是最可感知的。而产品“萌”的体验也没有上限。从产品型号大小来看,越大型的萌物,似乎更能被消费者关注,比如,几米高的大笨熊,就能吸引消费者与之合影拍照。当然,这并不代表“小”的萌物不能占领人们的心智。2. 抢占节日营销节点和产品系列设计节日是最能产生消费机会的时机,在节日节点上,借“萌”来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是提高市场热度的一种方式。或者,通过主题和系列性的设计来突出产品的独特性。比如,上文提到的一些大服饰、鞋履和箱包品牌的产品设计。3. DIY手工如今顾客只跟静止的小萌物擦出消费火花的这种单一行为,并非长久之计。我们应该将同一种产品衍生出各自不同的体验价值来适应市场。比如,单一的售卖和手工的互动。通过手工DIY,让消费者更多地接触商品的制作过程,这种价值和体验感是其他产品无法替代的。4. 传达一种生活态度和文化所谓跟生活有关,就是不要离顾客太远。比如,价格和服务。价格亲民,服务随性,就是与消费者之间最好的买卖距离。从细节上看,这种生活则体现在家居、配件、生活用品等。无论是宠物店,还是萌物,设计出一种故事感强的体验,就能给消费者树立出一种生活态度和产品文化,进而长久地影响消费者。5. 打造社交平台就如Line friends和熊本熊的咖啡馆,一切能在店内体验停留时间长的场所,久而久之都能形成一种社交模式。这种社交模式,带来更多的是消费者与品牌之间的信任,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口碑传播效应。6. IP授权不难理解,通过授权IP的形式打开“萌经济”的市场,这也是流量变现最快的方式。7. 增强原创能力和自有商业模式首先,很多“萌物”创想都来自国外,“萌经济”也起源于日本。如今,国内的原创能力并没凸显出来。即使有,也很难像日本和韩国,长期带动国内大量消费群。其次,IP形象授权能否形成标准化和统一化。这里的标准和统一,体现在产品形象与体验环境的风格是否统一,授权形象与线下实体的呈现是否标准化。最后,在这些“萌”体验中,涉及咖啡美食的口感和美味度是否符合消费者,如果产品出品不合格,反而会降低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度。由此可见,“萌经济”不像人们所说的“网红店”生命短暂,稍瞬即逝。只要产品和体验有足够的魅力和价值,就不会被消费者遗忘。同时,带有“萌”属性的店铺,也会让消费者从 “这个店是什么”的关注焦点扩大到四点:品牌名称、新颖的店铺设计、排队效应、有明确而吸引人的店铺文化和产品质量。这些恰恰也是一个品牌本该有的因素。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Collections类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读过几年书,尘世中一个迷途小码农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大趋势之中国经济大转型
&&一、经济大转型的基本前提和发展方向
中国经济转型是顺应全球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浪潮,即新能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三个核心。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从中高速发展向中高端增长转变。调结构、惠民生、促增长,调结构是手段,惠民生是目的,促增长是结果。以下是实现转型的基本前提和未来发展方向。
1、市场机制。
简政放权,建立市场机制,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
2、强力反腐。
反腐与改革是习近平总体战略的“一体两翼”,或称“两个拳头”,他制订了雄心勃勃的改革计划,但在改革因利益而遭到既得利益集团顽强抵制甚至锁定的情况下,就必须通过反腐打开缺口。
3、金融普惠制。
&金融不是少数精英的游戏,而是大众致富的手段,打破金融垄断,普惠大众。只要有劳动能力的人就可获得金融服务,这是金融普惠制的最终目标。
& 金融市场的放开是大势所趋,金融普惠制不仅将带来社会财富和就业的增长,也会带来更多的社会公平。
中国的经济增长,总依靠政府的投资刺激效果并不理想,只有来自民众自己的主动行为,才是经济发展和公众福利增长的持久源泉。
4、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是教育,更是生产和生活,决定着产业素质,代表着民族品牌,关系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品质。国际经验表明,每一次产业变革,无不伴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升级。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从战略全局出发,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人才保障的高度,指明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
5、能源革命。
转变生产方式需要能源革命,最重要的是新能源革命,能源革命最主要是生产方式的革命,倒逼调结构,经济转型。
&6、创新驱动。
& 依靠资源等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和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上。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
二、未来十年的中国经济大趋势。
 (一)、经济增速的新常态:内外红利衰退,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换挡
  1.供给端的新常态:人口红利衰退,储蓄率出现拐点,潜在增速下滑,劳动力比较优势丧失
  2.需求端的新常态:全球化红利衰退,全球经济从失衡到再平衡,外需和外资从涨潮到退潮
  (二)、结构调整的新常态:从结构失衡到优化再平衡
  1.产业结构的新常态:从工业大国向服务业强国
  2.质量结构的新常态:从“吹泡沫”到“挤水分”,实现有效益、有质量的增长
  3.区域结构的新常态:从各自为战到协同发展,打造一弓双箭格局
  4.金融结构新常态:打破金融垄断,让利实体经济
  (三)、宏观政策的新常态:前期政策消化期,从西医疗法到中医疗法
  1.财政政策的新常态:从挖坑放水到开渠引水,从建设型财政到服务型财政
  2.货币政策的新常态:从宽松货币到稳健货币,从总量宽松到结构优化
  3.供给管理的新常态:从浅水区改革到深水区改革
习近平常态: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大趋势
&日&07:51&&作者:&
文/新浪财经专栏作家 管清友(民生证券研究员张媛 朱振鑫 牟云磊 李奇霖)
  “习近平常态”的核心特征:一是增长速度的新常态,即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换挡。二是结构调整的新常态,即从结构失衡到优化再平衡。三是宏观政策的新常态,即保持政策定力,消化前期刺激政策,从总量宽松、粗放刺激转向总量稳定、结构优化。
  我国经济不可能也不必要保持超高速---这是习近平日在同参加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的中外企业家代表座谈时表达的观点。
  如何把握未来十年的中国经济大趋势?习近平总书记近期调研时强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我们把这一提法称之为“习近平常态”(Pinormal)。
  结合习总书记提出的“三期叠加”,我们总结了“习近平常态”的核心特征:一是增长速度的新常态,即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换挡。二是结构调整的新常态,即从结构失衡到优化再平衡。三是宏观政策的新常态,即保持政策定力,消化前期刺激政策,从总量宽松、粗放刺激转向总量稳定、结构优化。
  一、经济增速的新常态:内外红利衰退,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换挡
  1.供给端的新常态:人口红利衰退,储蓄率出现拐点,潜在增速下滑,劳动力比较优势丧失
  2.需求端的新常态:全球化红利衰退,全球经济从失衡到再平衡,外需和外资从涨潮到退潮
  二、结构调整的新常态:从结构失衡到优化再平衡
  1.产业结构的新常态:从工业大国向服务业强国
  2.质量结构的新常态:从“吹泡沫”到“挤水分”,实现有效益、有质量的增长
  3.区域结构的新常态:从各自为战到协同发展,打造一弓双箭格局
  4.金融结构新常态:打破金融垄断,让利实体经济
  三、宏观政策的新常态:前期政策消化期,从西医疗法到中医疗法
  1.财政政策的新常态:从挖坑放水到开渠引水,从建设型财政到服务型财政
  2.货币政策的新常态:从宽松货币到稳健货币,从总量宽松到结构优化
  3.供给管理的新常态:从浅水区改革到深水区改革
  一、经济增速的新常态:内外红利衰退,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换挡
   “我国经济不可能也不必要保持超高速。这是习近平日在同参加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的中外企业家代表座谈时表达的观点。说不可能,主要是一味维持超高速带来的资源、能源、环境压力太大,事实上是不可持续的;说不必要,主要是我们在提出中长期发展目标时就充分进行了测算,实现我们确定的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只要年均7%的增速就够了。因此不必要追求超高的经济增速。”
  ——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经济工作重要论述》
  过去十年的高速增长主要来自两大红利的驱动。从供给端看,内部的人口红利带来了丰富的廉价劳动力,推升了储蓄率和潜在经济增速。从需求端看,外部的全球化红利带来了外需的爆炸式增长和外资的大规模涌入,奠定了外向型增长模式的基础。但目前来看,内外两大红利正在加速衰退,甚至变为拖累,这势必导致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换挡。
  从国际经验来看,高增长之后的“换挡”也是必然趋势。根据世界银行增长与发展委员会的统计,二战后连续25年以上保持7%以上高增长的经济体只有13个,排除博茨瓦纳、马耳他、阿曼这样的小国,剩余10个经济体基本都从第三个十年开始减速,第四个十年能保持7%以上增速的只有台湾,其余经济体基本都掉到了4%以下。而中国目前已进入高增长的第四个十年。
  1、供给端的新常态:人口红利衰退,储蓄率出现拐点,潜在增速下滑,劳动力比较优势丧失
  过去近四十年的时间里,中国人口抚养比从78.5%一路下滑至37.8%,劳动力人口即15-64岁人口占比从57%升至74.5%,在此带动下,国民总储蓄率从30%左右大幅攀升至2008年的53.4%。但从2011年开始,中国的人口结构已经迎来拐点,劳动力人口比例开始下降,老龄人口占比加速上升。未来十年,计划生育对人口结构的冲击将加速显现,老龄化趋势将愈发明显,劳动力人口占比将降至70%以下。
  人口结构的恶化起码会从三个方面拉低潜在增速。首先是拉低储蓄率,而不论是从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还是现实的国际经验来看,储蓄率与经济增速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次会继续抬高国内的劳动力成本,使中国逐步丧失在劳动力成本上的比较优势。未来的世界工厂将向东南亚、金砖、拉美、非洲国家转移。
  最后,从国际经验看,人口拐点往往意味着房价拐点,美国劳动力人口占比2006年见顶,2007年房价开始转向;日本劳动力人口占比1992年见顶,1991年房地产泡沫就已经开始破裂。虽然中国51.8%的城镇化率仍远低于美日房价泡沫破裂时的水平,未来城镇化进程带来的刚需能对房价构成一定支撑,但奢望房地产市场延续过去十年的辉煌已不现实。
  当然,这种人口结构的冲击是个缓慢过程,并不会引发潜在增速的断崖式下行。首先,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同时人口的素质结构也在变化,劳动力人口的绝对和相对数量虽然都在减少,但随着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普及的后续效应加速显现,劳动力人口的素质将明显提高,对冲劳动力数量的下滑。
  其次,政府的人口政策将加快调整步伐,目前单独两孩已经放开,根据卫计委的预测,近几年每年出生人口将因此多增200万人左右,长期来看,有助于延缓人口老龄化趋势。
  2、需求端的新常态:全球化红利衰退,全球经济从失衡到再平衡,外需和外资从涨潮到退潮
  对中国来说,21世纪最初几年是全球化的黄金时代,外需膨胀,外资涌入,双顺差成为中国经济奇迹的核心引擎。从贸易渠道看,伴随着发达国家一轮史无前例的加杠杆,其储蓄-投资负缺口不断扩大。再加上中国加入WTO和人口红利带来的出口竞争力的迅速提升,中国迅速崛起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
  从资本渠道看,发达国家的宽松货币政策尤其是一轮又一轮的QE浪潮,推动全球流动性迅速扩张,外资大量涌入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但金融危机之后,这种趋势已经逐步逆转。
  首先,贸易再平衡正在加速。从需求角度看,2008年的银行业危机之后私人部门去杠杆,2009年的主权债务危机之后公共部门也开始去杠杆,去杠杆的直接后果是发达国家的储蓄-投资负缺口和经常账户逆差不断收窄。从制度角度看,内需不给力,各国开始加大力度抢外需。美欧搞TPP、TTIP实质是变相的保护主义。
  未来十年,WTO红利将逐步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所谓ABC WTO(Anyone But
China,意为排除中国在外的WTO)的巨大挑战。从技术角度看,中国的服务贸易逆差、投资收益逆差以及货物贸易中的能源逆差正在逐步吞噬一般货物贸易日渐萎缩的顺差,未来中国经常账户可能全面陷入逆差。
  其次,资本退潮也已拉开序幕。2014年QE逐步退出,2015年美联储大概率加息,全球流动性拐点到来。伴随着欧美经济的“逆差纠正式”复苏,全球资本将加速回流中心国家。拉长周期看,2008年的(80.3100,&0.0400,&0.05%)很可能已经是个大底部,未来美元升值大周期将加速刺破新兴市场泡沫,中国虽然有资本管制和外汇储备的防火墙,但未来从“资产本币化、负债美元化”向“资产美元化、负债本币化”的转变足以终结外资的单边流入和(6.2277,&0.0027,&0.04%)的单边升值。
  二、结构调整的新常态:从结构失衡到优化再平衡
  “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大势所趋,刻不容缓。国际竞争历来就是时间和速度的竞争,谁动作快,谁就能抢占先机,掌控制高点和主动权;谁动作慢,谁就会丢失机会,被别人甩在后边。”
  ——习近平
  过去十年是结构失衡(imbalance)的十年。从产业结构上看,以加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产能严重过剩,而服务业产能却严重不足,看病难、上学难、融资难问题成为困扰国民福利改善的镣铐。从需求结构上看,政府以GDP为纲的考核机制引发了各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锦标赛,投资和出口超常增长,而消费占比不断下滑。
  从地区结构上看,东部沿海地区快速崛起,中西部地区发展滞后,大城市尤其是北上广深等特大城市的城市病愈发严重,而中小城市及小城镇相对薄弱。未来十年,必须通过优化结构,缓解失衡,当然,这个再平衡过程中的阵痛在所难免。
  1、产业结构的新常态:从工业大国向服务业强国
  中国在出口和投资拉动的增长模式下,迅速崛起为工业大国。自1990年以来,工业在GDP中的比重一直维持在40%以上。但金融危机之后,先是需求大幅萎缩,后是4万亿造成严重产能过剩,中国的工业占比开始加速下滑,服务业占比半被动、半主动的提升。到2013年,GDP中的服务业占比已经超过了工业,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48.2%)也超过工业(46.5%)。未来十年,中国将完成从工业大国向服务业大国的蜕变。
  从主观上看,问题倒逼之下,中央将加大力度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工业部门的产能过剩与服务业部门的供给不足并存是最核心的矛盾。为此,中央一方面将“以伤筋动骨的决心和代价坚定化解产能过剩。对产能过剩,决不能不作为、把问题往后拖。”另一方面,为了解决“看病难”、“上学难”、“融资难”的顽疾,中央必将加速开放以民营医院、民营银行为代表的服务业部门,扩大供给。
  从客观上看,伴随着收入和资本存量的增长,中国正在从投资和出口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经济过渡。从历史经验看,这必将明显提升对服务业的需求,尤其是商贸物流、互联网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
  2、质量结构的新常态:从“吹泡沫”到“挤水分”,实现有效益、有质量的增长
  习总书记曾说过:“增长速度再快一点,非不能也,而不为也。”为什么不为?习总也给出了答案:“增长必须是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是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增长。”这意味着必须刺破过去GDP导向下盲目吹起的泡沫,挤出经济增长的水分。自十八大以来,这种挤水分的动作一刻也没有停止。
  一是投资挤水分。去产能的过程中,新政府通过收缩非标融资、信贷窗口指导等方式断了产能过剩领域的水源,实际上相当于挤出投资中的水分,使稀缺的资源更多的投向有利于转型升级和服务民生的领域。
  二是消费挤水分。2013年以来,“八项规定”掀起的反腐浪潮狠狠打击了三公消费,铺张浪费、无益于人民福祉的消费“水分”被挤出。紧接着的扫黄则有效挤出了非法消费的水分。未来十年,八项规定、反腐不会只是一阵风,新一届领导层的决心毋庸置疑。
  三是出口挤水分。从2013年5月的外管局20号文开始,中央严打隐藏在经常账户下的套利资本流入,虚假贸易的水分被大幅挤出。这个过程中,中央同样顶住了出口大幅放缓甚至负增长的压力,展现出非凡的决心。
  3、区域结构的新常态:从各自为战到协同发展,打造一弓双箭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每届领导层都会在区域发展中寻求突破。邓小平时代设立沿海经济特区;江泽民时代推动浦东新区和西部大开发;胡锦涛时代重点建设滨海新区。但在经济增长的黄金时期,区域经济实际上未成为发展重点。
  当前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新一届领导再一次把区域发展提升为国家战略。核心思路是打破过去的“一亩三分地”思维,顶层设计、协同发展。正如习总书记所说:“区域一体化乃大势所趋”。在区域一体化的基础上,从点到面,逐步实现“一弓双箭”的战略布局。
  “一弓”指贯穿我国东部一线的东北老工业振兴基地、京津冀经济圈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片“弓”型区域基本涵盖了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双箭”指横贯我国东西部地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两只箭连接了我国广袤且资源丰富的中、西部地区。
  “一弓双箭”基本涵盖了我国所有省市区,向东连接东北亚、东南亚、澳洲,向西连接中亚、中东、欧洲,不仅是国内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在政治、经济、外交战略上均具有重要意义。
  “一弓双箭”战略上各有侧重。京津冀经济圈的政治战略比较明显,首先要解决的是首都的安全和环境问题;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外交战略更为突出,目的是解决中国的外交战略突破问题;而长江经济带和东北老工业振兴基地则更侧重经济效益,希望能够成为托底中国经济、推动稳定增长的快速抓手。新一届领导的区域战略明显不同于以往的各自为战、粗放发展,而是强调“全国一盘棋”,着力优化结构、协同发展。
  4、金融结构新常态:打破金融垄断,让利实体经济
  金融混业趋势逐步形成。第一,简政放权,牌照放开,业务交叉。银行业垄断的局面即将打破,首家民营银行或将落户上海自贸区。证券业牌照管制逐步放开,民营资本等各类符合条件的市场主体均可出资设立证券经营机构,券商、基金等可以交叉持牌。金融机构业务交叉、互相渗透。第二,融资方式变化倒逼金融机构分化。
  根据《金融业“十二五”规划》,股票和债券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比重将显著提高。这将导致银行、信托等金融机构的高速增长时代结束,证券、私募等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根据证券业年发展规划,总资产规模按照年均20%-30%增速,2020年或将超过10万亿。
  金融机构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作用更加重要。首先,金融行业享受政策红利,盈利高企。2013年金融类上市公司利润占全部A股上市公司的比重超过55%,但上市企业数量占比不足2%。金融机构的快速发展并没有解决,反而加重了实体企业融资门槛高、
  成本高、负债高等的问题。未来金融机构的角色必需有所调整,加快利率市场化、机构改革、业务创新为实体经济让利。其次,资本市场是国企改革的重要战场。国有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可以跨区域、跨行业引入民资发展混合所有制,并购重组来进行产业或技术的整合、股权激励员工持股来完善治理结构、市值管理来优化股东价值,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满足新兴产业的投融资需求。
  资本市场结构深度分化,体现在主板和创业板市场分化、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板块分化、估值分化、交易分化。宏观经济处于合理区间,波动趋缓,以传统产业为主的主板市场难有明显的投资机会,低估值,业绩下滑,交易清淡,蓝筹股逐步失去弹性。以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为代表的创业板,以及具有成长潜力的新三板公司,有望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领军者,部分企业市场关注度高、估值长期处于高位,交易活跃。
  未来,伴随创业板首发、再融资以及新三板转板制度的陆续推出,资本市场各层次的功能更加明晰化,创业板、新三板、场外市场等服务于中小创新型企业的作用更加强化,债券市场的融资功能凸显,期货、大宗商品、衍生品等市场的金融创新将加快。
  三、宏观政策的新常态:前期政策消化期,从西医疗法到中医疗法
  “如果我们继续以往的发展方式,我们会有更高的增长率。但是,在宏观经济政策选择上,我们坚定不移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宁可主动将增长速度降下来一些,也要从根本上解决经济长远发展问题。”
  ——习近平
  过去十年,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速处于上行通道,经济下行基本是周期性波动,决策者更倾向于从需求端入手,通过“大投资”、“宽货币”实现总量宽松、粗放刺激,弥合产出缺口。这种思路类似于西医疗法,一生病就要吃止疼药、打抗生素,对疼痛的容忍度低。从积极的一面讲,西医对症下药、药劲猛,在治理危机时见效速度快。
  但是,从消极的一面讲,这种疗法治标不治本,而且是药三分毒,长期使用西医政策必然会产生不利的副作用,甚至造成严重的后遗症。从历史上看,凯恩斯主张的干预政策虽然带领各国迅速摆脱战后萧条,但却间接导致了滞胀困境,里根和撒切尔的新自由主义虽然成功克服了滞胀,但却为之后的全球金融危机埋下了种子,同样道理,中国的4万亿虽然保住了经济增速,但却导致了今天严重的产能过剩和债务风险。
  未来十年政府将采取一种全新的中医疗法。面对病痛,不再是简单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休养生息、增强身体的免疫机能,凭借自身力量克服病痛,消除病根。也就是说,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政府不再寄望于通过“放水”、“刺激”等需求管理手段抬高经济增速,而是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着力通过促改革和调结构消化前期政策,发掘经济的长期增长潜力。
  1、财政政策的新常态:从挖坑放水到开渠引水,从建设型财政到服务型财政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其中重要内容就是转变财政职能。过去是建设型财政,政府在投融资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财政资金大量投向铁公基等基础设施建设。但这种模式已经遭遇瓶颈。
  按照财政部的测算,从现在到2020年城镇化带来的投资需求约为42万亿元,仅靠财政存在巨大缺口,而且可能加剧效率低下、权力寻租、政府债务等风险。因此,未来随着政府加快简政放权、转变职能,财政也必须从“挖坑放水”式的建设型财政向“开渠引水”式的服务型财政过渡。
  “开渠”旨在解决财政资金来源问题,未来迫于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政府将不断通过结构性减税支持重点领域和产业的发展,比如扩大中小企业所得税减免,扩大出口退税范围,继续推进营改增等等。税收开源空间有限,完善政府的举债融资机制势在必行。总体的思路是“开正门,堵歪门”。“开正门”,适度扩大地方政府举债权限,引导地方政府以市场化原则在资本市场发行地方债,“堵歪门”,加强对银行同业业务和影子银行监管。
  这一方面有助于解决融资平台政企不分、预算软约束造成的实体融资成本高企和期限错配风险,缓解对私人部门金融资源的挤出效应以及对金融市场的扭曲作用。另一方面,地方债务融资规范化,成本降低,有助于弥补新型城镇化的巨大融资缺口。未来,将会逐步剥离融资平台的政府融资功能,修改预算法,披露地方政府真实的资产负债表和财政收支表,完善地方政府融资机制。
  “引水”有两层含义。一是搭建平台和渠道,引入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公共建设和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政府主导的大规模刺激不会再现。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允许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事实上就是国际上流行的PPP(公私合营)。2014年4月,国务院常务会宣布向社会资本推出首批80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PPP模式已经进入实质推广阶段。
  未来政府将从示范项目入手,继续扩大地方试点,地区性的PPP中心也将陆续跟进。公共服务方面,政府亲力亲为的格局也将逐步改变。未来公共服务将更多的由社会主体提供,政府负责出资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2013年9月发布的《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可以看作纲领性文件,明确了到2020年在全国基本建立比较完善的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制度的目标。
  二是引导财政资金和社会资本的投资重点从经济建设向服务民生转移。近年来,我国财政支出中与民生关系最为密切的社保、医疗、教育占比持续提升。2014年,中央财政支出预算中上述三项支出占比已从2010年的15.3%大幅攀升至19.1%。但从国际经验来看,未来仍有很大提升空间。欧盟的医疗卫生、教育、社保在政府支出中的合计占比为47.8%,美国联邦财政支出中社保、医疗保险、医疗补助合计占比为48.0%。
  2、货币政策的新常态:从宽松货币到稳健货币,从总量宽松到结构优化
  经济增速换挡的新常态之下,货币政策的分析框架和调控思路也在发生适应性的改变。过去总量宽松的货币政策已经不再适用,中国当前需要的是稳健的货币政策框架。所谓稳健,即“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既不放松也不收紧银根”。
  货币政策不能大幅宽松,因为中国经济减速属于结构性的潜在增速下移,并非周期性产出缺口,盲目松银根容易引发滞胀;货币政策也不宜过度收紧,因为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传统行业存在下行压力,但新的经济增长点尚未大规模形成,货币政策必须维持适度,避免经济出现“硬着陆”。
  2012年三季度以来,央行基本放弃了直接的总准备金率和存款利率调控,取而代之的是精细化的正、逆回购操作。央行通过频繁公开市场操作,对货币政策进行预调微调,发挥货币政策的逆周期调节作用,熨平周期性的产出缺口。实际上,自2013年年初推出常备借贷便利(SLF)和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以来,货币政策通过不同期限的搭配使用,通过正、逆回购和SLF、SLO等多种公开市场操作工具调控流动性的手段已是愈发精细和娴熟。
  政策工具的变化最终是为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政策目标服务。过去总量宽松的政策之下,资金大概率流向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和产能过剩行业等资金黑洞。现在,在盘活存量、用好增量的原则下,央行已经通过信贷管控、同业和非标监管彻底堵死了上述通道。
  因非标规模萎缩,金融机构沉淀在银行间的流动性通过正回购主动上缴至央行。央行可以利用这个“钱袋子”,通过定向宽松,支持再贷款促进信贷结构优化,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更多地将信贷资源配置到“三农”、小微企业、现代服务业相关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实现“总量稳定、结构优化”的目标。
  总而言之,货币政策的新常态是:政策基调从过去的宽松货币转向稳健货币,政策工具从过去的总准备金率和利率调控转变为精耕细作的公开市场操作,由此在保持“总量稳定”的基础上引导资金流向,实现“定向宽松、结构优化”,更好的为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服务。
  3、供给管理的新常态:从浅水区改革到深水区改革
  如前所述,中国目前的经济减速不是简单的周期性现象,自然不能单纯依靠逆周期的需求管理,更重要的是打破供给端的瓶颈,寻找新的增长动力。增长动力哪里来?习总书记上任之初就给出了明确的答复:“只能从改革中来”。日,距离十八届政治局常委亮相不到21天,习近平第一次离京调研选择了重走小平路,宣示对攻坚深水区改革的信心。时隔一年之后,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成立,习近平亲自出任组长。
  改革的核心是从制度层面打破未来十年经济增长的供给瓶颈,对冲潜在增速的下行压力。首先是改革基本经济制度,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包括国资国企改革(理顺国企与出资人以及国企内部的关系,提高国企运行效率)、财税体制改革(理顺中央和地方政府关系,降低企业税收负担)、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简政放权、强化市场)和涉外经济体制改革(从贸易开放到投资开放,从制造业开放到服务业开放,探索负面清单管理)四大关键领域。
其次是改革人口和户籍制度,改善劳动力供给,包括放开“单独两孩”,逐级放宽户籍限制等。第三是改革金融体系,改善资本供给,包括理顺价格(利率和汇率市场化)、健全市场(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新国九条)和深化开放(推进资本账户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等。第四是改革土地制度和城乡管理体制,改善土地供给,重点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推进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本文作者介绍:民生证券研究院副院长)
金融普惠制将带来更多社会公平
———访《金融市场化的演进》作者刘小玄
&&&&□记者 方烨 北京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长期关注企业的融资问题,他们在对2004年的企业调查数据研究中就发现,企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融资的影响。当申请到相关国情调研项目后,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刘小玄为首的课题组分赴江苏、河南等地调查,经过三年努力,获得大量第一手资料,并撰写出《金融市场化的演进》一书。日前,刘小玄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专访时说,我国金融市场供需缺口最大处在底层市场,缺口的程度从下至上逐步递减;金融市场放开是大势所趋,金融普惠制不仅将带来社会财富和就业增长,也会带来更多的社会公平,但这需要政府拿出实质性改革政策。
  实地考察金融市场
  《经济参考报》:请您谈谈写这本书的背景。
  刘小玄:为了更好了解中国经济中金融市场化的实际进程,年期间,课题组去了江苏、河南、广东、山西、内蒙古和四川进行调研,选择这几个地区是因为它们各具特色,可以从几个不同角度考察金融市场。
  四川调研主要考察的是县域、乡镇基层和农村市场,这类市场在以前完全是空白,近些年在政府大力推动下,开展了一系列金融创新试点,推动基层商业银行的改制以及陆续推出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的试点和组建,这类新型金融机构不断涌现,发现了不少新的增长点和新价值源泉,有力推动了经济实体细胞的成长和壮大。
  江苏课题组主要考察了南京市和隶属该市的江宁区,这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金融市场。南京地区的金融市场不仅覆盖全省,甚至也可覆盖整个长三角和安徽或浙江部分地区,市场特色是,具有许多国家级的大型项目和许多大型企业客户,吸引各类银行争相进入这个市场,争夺市场份额。
  河南地处不太发达的中部地区,国家大项目和国有大型企业市场份额相对较低。因此,河南不得不更多地依靠自发市场力量解决企业的融资问题。于是,近年来河南金融市场涌现出大量担保公司,为金融市场供需双方牵线搭桥。
  山西是以资源经济为基础的地区,民营经济积累了大量资金。从2008年中期开始,在地方民营企业家积极推动与配合下,晋中地区率先大面积推开小贷公司,以便更好地利用这些金融资源促进经济发展。因此,山西金融市场的放开是由大量民间资本为寻找出路推动的。内蒙古鄂尔多斯的特点与山西相似。
  广东是经济高度发达地区,存在大量外资和港澳台资企业,这些企业的融资大都依靠港台金融市场。然而,没有海外关系的本土中小企业,融资则十分艰难。
  金融创新不断涌现
《经济参考报》:您通过实地考察获得了什么样的结论呢?
  刘小玄:从各地金融市场结构看,供需缺口最大的是底层市场,缺口程度从下至上逐步递减。在大型企业或国有企业为主体的市场,资金供大于求,银行往往求着大型企业贷款,大型国企尤其是央企处于垄断优势地位。相反,中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和个体户为主体的市场,资金供不应求,企业有求于银行,银行处于优势地位。由于资金的可流动性,上层市场或大型国企金融市场吸收了下层市场或不发达地区的存款资金,形成贫穷地区资金流向发达地区的不合理趋势,加剧了金融市场结构的不合理。
  课题组还发现,在许多地方,不管发达还是不发达,都大量存在贷款贷不出去,存款大大高于贷款现象。同时,这些地区也存在大量企业融资缺口。一方面银行资金充裕,另一方面中小型企业嗷嗷待哺,出现资金供求缺口和资金流动性过剩并存现象。
  为什么企业融资需求无法转化为有效需求?原因是,金融市场供给主体不足,缺乏必要市场竞争,金融市场设置过多和过高进入门槛,使大量能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渠道的金融供给主体无法进入市场。
  长期以来金融市场的国有垄断,使金融资源绝大部分流向国有经济或政府控制的经济领域,对高度分散的民营实体经济和中小企业采取某种歧视政策,使这部分潜在生产力得不到有效的释放。
  令人欣喜的是,调研考察中看到各种金融创新行为在不断涌现。各种民间金融创新突破了传统的银行行为,致力于发现新的潜力机会和实现市场的均衡。
  坚定推动金融市场化
  《经济参考报》:在您看来,您的研究对政府的意义有哪些?
  刘小玄:近年来,金融市场逐步放开,出现和形成了许多的新型金融机构。从调研的不同地区看,这些金融机构活跃在传统金融市场无法覆盖的空白与缝隙之处,活跃在市场底端和农村地区,其充分的活力打通了金融资源流向新机会的通道,传统银行高高在上看不到的信息,无法识别的风险,对中小型企业和个体户的传统偏见,难以降低的高监督成本,都可以在新型金融机构的努力下得以解决。
  除试点地区外,其他地区金融市场的放开近几年也逐步松动,各地涌现大量自发的准金融机构或金融中介(例如担保公司)。
  金融市场的放开是大势所趋,金融普惠制不仅将带来社会财富和就业的增长,也会带来更多的社会公平。然而,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大的政策上仍然束缚过多,市场未能真正有效放开;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缺乏合理监管,干预缺少经济手段,蕴含一定风险。
  上述种种问题实际上已经表明下一步需要具体改革的政策建议。为什么政府年年讲月月讲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却总是解决不了?需要政府拿出实质性的改革政策。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推动金融市场化的发展方向。
  现有金融市场存在很多甚至巨大的空白有待开发,蕴藏着很大效益潜力,只有改革和创新才能释放出经济能量,否则金融体制就会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和障碍。以民营为主体的新兴小型金融机构或金融中介的出现,改变了传统银行行为模式,明显地降低了信息不对称程度,通过市场竞争,挖掘出大量潜在市场价值,极大地活跃了金融市场,推动了基层领域实体经济的发展。
  中国的经济增长,总依靠政府的投资刺激效果并不理想,只有来自民众自己的主动行为,才是经济发展和公众福利增长的持久源泉。
为什么习近平必须以强硬姿态反腐?
核心提示:在惩前毖后的经验教训总结之外,强力反腐同样有面向未来的特殊效果,那就是推进改革。反腐与改革是习近平总体战略的“一体两翼”,或称“两个拳头”,他制订了雄心勃勃的改革计划,但在改革因利益而遭到既得利益集团顽强抵制甚至锁定的情况下,就必须通过反腐打开缺口。
随着副国级的苏荣和身份微妙的令政策近期相继落马,江西、山西等省的腐败堡垒相继被攻破,此轮大规模反腐渐入“高潮”,同时提升了人们对反腐的预期。可以说,时至今日,已经少有人怀疑习近平和王岐山的反腐决心了。
自邓小平以来,中共领导人对于“腐败亡党亡国”的论述不绝于耳,但真正把它上升到“亡党亡国”高度,从而将反腐作为一种战略,而非仅仅一种策略的,可能只有习近平。那么,习近平为什么要用这种霹雳手段强硬推进反腐?
按照一般定义,腐败是对公权力的滥用,并因此损害国家或公众利益的行为。贪腐只是其中最为人所痛恨的一种。中国目前的腐败,除了具备腐败发生的一般特点外,也与中国处于社会转型这一特定历史阶段有关。在这个大转型、大变动时期,思想的混乱、道德的沉沦、纪律的松弛、信仰的消失、制度的虚无使得人们一切向权力和金钱看齐,金钱是社会真实的拜物教。每个人都用自己手中拥有的各种资源,包括权力、知识、关系、美色等交换金钱,从而形成了一个全民腐败的环境。
官员作为社会的管理者和实际主宰者,其拥有的各种资源比一般人要多得多,因此,在制度缺失和监督匮乏的情况下,也就非常容易把手中掌握的权力和资源变现为金钱。媒体曾以120个省部级腐败高官为样本,指出高官贪腐行为契合时代经济特征,与市场经济共生共长,呈多发趋势,并在此过程中进化为复杂的高级形态。何况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理论界还有一部分人鼓吹“腐败有理”或“腐败是改革的润滑剂”等论调,为官员的腐败扫清理论的障碍,使得官员腐败起来也“理直气壮”。
这样的客观环境造就了亘古未有的惊人腐败——动辄一个小小的科长,贪腐金额就能达几千万甚至上亿;在一个副局级官员的家里,竟然搜出现金上亿。所谓乱世当用重典,不用重拳无疑已不足以遏制这股祸乱全社会的腐败势头。
而从世界现代化的历史过程来看,包括美国在内,腐败的大量滋生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中都曾出现过的现象。就此而言,中国的腐败似乎合乎历史发展的规律,可称之为转型腐败。然而,中国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一党执政的国家,腐败带来的危害直接针对执政党、侵蚀执政党的权力基础。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分析西方中世纪教会的腐败时就曾指出:这种腐败决不是偶然的、如一些人所说是单纯滥用权力的结果,因此只要遏制了某些人的私欲即可将其消除;相反,这不仅是一种源于制度原因而必然的、根深蒂固的腐败,而且是一种不断地向一切空间弥漫的死症,它注定到处孳生出权力欲、放纵淫欲、种种野蛮和卑鄙的腐败情形、伪善和欺骗。
黑格尔所讲的实际就是一种腐败的扩散效应。当贪腐成为一种文化,一种社会普遍认同的心理,它就会像癌症一样散发、蔓延,多数人对腐败的态度会由开始的“深恶痛绝”转变为“习以为常”,只要不触及个人利益就听之任之,甚至抱着“改变不了环境就适应环境的心理”。在这种“文化”氛围中,腐败被淡化、被认同、被怂恿、被放纵,成为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全面侵入社会的肌体。目前的中国就是如此,这也是当前腐败现象的可怕之处。
09:27:41&来源:新华网&作者:吴晶
北京6月23日电,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23至24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
习近平指出,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要加大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习近平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好支持和帮助职业教育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会前接见与会全体代表并讲话,强调要加快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为推动经济发展和保持比较充分就业提供支撑。
  李克强向全国职业教育工作者和关心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感谢。他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取得长足发展,培养了大规模的技能人才,为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李克强强调,职业教育大有可为,也应当大有作为。要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不仅要围绕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社会公共服务要求和扶贫攻坚需要,培养大批怀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而且要让受教育者牢固树立敬业守信、精益求精等职业精神,让千千万万拥有较强动手和服务能力的人才进入劳动大军,使"中国制造"更多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使中国服务塑造新优势、迈上新台阶。
  李克强要求,要用改革的办法把职业教育办好做大。统筹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作用,既要加大政府支持,又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更多促进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多元化的职业教育发展格局。要走校企结合、产结融合、突出实战和应用的办学路子,依托企业、贴近需求,建设和加强教学实训基地,打造具有鲜明职教特点、教练型的师资队伍。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采取各种措施,关心和帮助职业教育工作者,推动社会各方形成合力,让现代职业教育助推经济社会取得更大更好发展。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会上讲话指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优化教育结构的重要举措,是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内在要求。要进一步突出职业教育战略地位,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体现终身教育理念、面向人人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有机衔接,畅通人才多元化成长渠道。要创新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更多适应经济社会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要改革办学体制,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不断增强职业教育发展活力。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在会上讲话指出,要把握职业教育规律,坚持把促进就业作为办学导向,把提高能力作为办学目标,把校企合作作为办学制度,把立德树人作为办学根本,努力提高技能人才培养水平。要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贯穿劳动者从学习到工作的各个阶段,适应劳动者多样化、差异化需求的职业培训体系,不断完善职业培训政策,大力推行订单式培训、定岗培训、定向培训等与就业紧密联系的培训模式,大规模开展职业培训。
  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杨晶参加会见。
  这次会议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务院召开的第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会议召开前,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会上,天津市人民政府、上海市人民政府、山东省人民政府、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中国民用航空局、中华职业教育社、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铜仁职业技术学院、黄淮学院、四川现代教育集团等10个单位作了典型发言。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有关负责同志,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有关人民团体负责同志,部分行业协会(学会)、企业、职业院校、职业教育科研机构负责同志以及部分特邀代表,分别在主会场和分会场参加会议。
人民日报评论员:奏响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时代强音
www.jyb.cn 日 作者:本报评论员   来源:人民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就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高度重视、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从战略全局出发,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人才保障的高度,指明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职业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是教育,更是生产生活。它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决定着产业素质、代表着民族品牌,关系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品质。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的繁重任务与严峻挑战。多深的根基,筑多高的墙,没有高质量的职业教育,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厦就会失去坚实的基础。各级党委和政府、教育战线和社会各界,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
  贯彻落实指示精神,就是要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养成职业道德,实现全面发展。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广大青年打开通向成功成才的大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贯彻落实指示精神,必须创新体制机制。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跨界性,只有建立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的体制机制,才能办出有特色的职业教育。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和参与职业教育,使发展职业教育成为教育和产业界的共同行动。要转变政府职能,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该放的放掉、该管的管好,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
  贯彻落实指示精神,必须转变社会观念。要坚决破除用人上的各种歧视政策,取消身份、单位、部门、所有制、性别等限制,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要引导全社会转变人才观念,大力宣传优秀一线人才的社会贡献,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
  方向已定,贵在行动,重在落实。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统筹规划、统筹政策、统筹资源,改变政出多门、各自为战的现象,明确时间表、路线图,落实责任制、任务书,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适应多种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让现代职业教育助推经济社会取得更大更好发展。(本报评论员)
习近平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日 08:48:23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2版
新华社北京6月9日电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习近平
各位院士,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群英荟萃,群贤毕至,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开幕了。有机会同大家见面,感到十分高兴。首先,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对两院院士大会的召开,表示衷心的祝贺!向两院院士和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表示诚挚的问候!向前来参加会议的外籍院士和国际科学界的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我国科学技术界、工程技术界的杰出代表,是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长期以来,广大院士胸怀报国为民的理想追求,发扬不懈创新的科学精神,秉持淡泊名利的品德风范,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勇攀科学技术高峰,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我国综合国力,为推动我国科技进步、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国防建设和优化国家决策作出了重大贡献。
  我看了不少两院的咨询报告和院士们的建议,从报告的字里行间,从建议的思考研究中,都能体会到院士们忧国忧民的情怀、求真务实的精神。大家为党和国家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在此,我向各位院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各位院士、同志们、朋友们!
  今年是甲午年。甲午,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具有特殊的含义,在我国近代史上也具有特殊的含义。回首我国近代史,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是罕见的。面对厄运和苦难,中国人民没有屈服,奋起抗争,前仆后继,终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掌握了自己的命运。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而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就必须坚定不移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科技强国之路。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自古以来,科学技术就以一种不可逆转、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16世纪以来,世界发生了多次科技革命,每一次都深刻影响了世界力量格局。从某种意义上说,科技实力决定着世界政治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也决定着各国各民族的前途命运。
  拿我国来说,中华民族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我们的先人们早就提出:“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可以说,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禀赋。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明,我们的先人们发明了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在天文、算学、医学、农学等多个领域创造了累累硕果,为世界贡献了无数科技创新成果,对世界文明进步影响深远、贡献巨大,也使我国长期居于世界强国之列。
  然而,明代以后,由于封建统治者闭关锁国、夜郎自大,中国同世界科技发展潮流渐行渐远,屡次错失富民强国的历史机遇。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更是一次次被经济总量、人口规模、领土幅员远远不如自己的国家打败。历史告诉我们一个真理:一个国家是否强大不能单就经济总量大小而定,一个民族是否强盛也不能单凭人口规模、领土幅员多寡而定。近代史上,我国落后挨打的根子之一就是科技落后。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事业,团结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立起全面独立的科研体系,形成了规模宏大的科学技术队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科技成就。今天,“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依然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科学的春天”依然在祖国的天空上播洒阳光,科教兴国战略依然给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提供着强大驱动。
  “两弹一星”、多复变函数论、陆相成油理论、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等成就,高温超导、中微子物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纳米科技、干细胞研究、人类基因组测序等基础科学突破,超级杂交水稻、汉字激光照排、高性能计算机、三峡工程、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移动通信、量子通讯、北斗导航、载人深潜、高速铁路、航空母舰等工程技术成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支撑,为国防安全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也为我国作为一个有世界影响的大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各位院士、同志们、朋友们!
  当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正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团结奋斗。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强大的科技创新力量。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是党中央综合分析国内外大势、立足我国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
  进入21世纪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全球科技创新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和特征。学科交叉融合加速,新兴学科不断涌现,前沿领域不断延伸,物质结构、宇宙演化、生命起源、意识本质等基础科学领域正在或有望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广泛渗透,带动几乎所有领域发生了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技术革命。传统意义上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的边界日趋模糊,科技创新链条更加灵巧,技术更新和成果转化更加快捷,产业更新换代不断加快。科技创新活动不断突破地域、组织、技术的界限,演化为创新体系的竞争,创新战略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科技创新,就像撬动地球的杠杆,总能创造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迹。当代科技发展历程充分证明了这个过程。
  面对科技创新发展新趋势,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寻找科技创新的突破口,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先机。我们不能在这场科技创新的大赛场上落伍,必须迎头赶上、奋起直追、力争超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众多主要经济指标名列世界前列。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经济规模很大、但依然大而不强,我国经济增速很快、但依然快而不优。主要依靠资源等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和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现在,世界发达水平人口全部加起来是10亿人左右,而我国有13亿多人,全部进入现代化,那就意味着世界发达水平人口要翻一番多。不能想象我们能够以现有发达水平人口消耗资源的方式来生产生活,那全球现有资源都给我们也不够用!老路走不通,新路在哪里?就在科技创新上,就在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上。
  前几天,我看了一份材料,说“机器人革命”有望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一个切入点和重要增长点,将影响全球制造业格局,而且我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国际机器人联合会预测,“机器人革命”将创造数万亿美元的市场。由于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同机器人技术相互融合步伐加快,3D打印、人工智能迅猛发展,制造机器人的软硬件技术日趋成熟,成本不断降低,性能不断提升,军用无人机、自动驾驶汽车、家政服务机器人已经成为现实,有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已具有相当程度的自主思维和学习能力。国际上有舆论认为,机器人是“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机器人主要制造商和国家纷纷加紧布局,抢占技术和市场制高点。看到这里,我就在想,我国将成为机器人的最大市场,但我们的技术和制造能力能不能应对这场竞争?我们不仅要把我国机器人水平提高上去,而且要尽可能多地占领市场。这样的新技术新领域还很多,我们要审时度势、全盘考虑、抓紧谋划、扎实推进。
  各位院士、同志们、朋友们!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面向未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重要的就是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科技整体水平大幅提升,一些重要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某些领域正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转变。我国进入了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并联发展、叠加发展的关键时期,给自主创新带来了广阔发展空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强劲动力。
  我多次讲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我国越发展壮大,遇到的阻力和压力就会越大。从这个经验看,关键是时机和决断。历史的机遇往往稍纵即逝,我们正面对着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历史机遇,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必须紧紧抓住。
  我们有改革开放30多年来积累的坚实物质基础,有持续创新形成的系列成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备良好条件。因此,要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对国家和民族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科技决策,想好了、想定了就要决断,不然就可能与历史机遇失之交臂,甚至可能付出更大代价。
  2013年3月,我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科协、科技界委员联组讨论时讲过这样一个意思,就是从总体上看,我国科技创新基础还不牢,自主创新特别是原创力还不强,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不能总是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不能总是指望依赖他人的科技成果来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更不能做其他国家的技术附庸,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我们没有别的选择,非走自主创新道路不可。
  实践告诉我们,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问题看到了,就要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快马加鞭改变这个局面。不能说了很多年,最后老是没有根本改变。当然,自主创新不是闭门造车,不是单打独斗,不是排斥学习先进,不是把自己封闭于世界之外。我们要更加积极地开展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用好国际国内两种科技资源。
  科学技术是世界性的、时代性的,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当前,科技创新的重大突破和加快应用极有可能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使产业和经济竞争的赛场发生转换。在传统国际发展赛场上,规则别人都制定好了,我们可以加入,但必须按照已经设定的规则来赛,没有更多主动权。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就是要在新赛场建设之初就加入其中,甚至主导一些赛场建设,从而使我们成为新的竞赛规则的重要制定者、新的竞赛场地的重要主导者。如果我们没有一招鲜、几招鲜,没有参与或主导新赛场建设的能力,那我们就缺少了机会。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也总是留给有思路、有志向、有韧劲的人们的。我国能否在未来发展中后来居上、弯道超车,主要就看我们能否在创新驱动发展上迈出实实在在的步伐。
  李四光说过:“科学的存在全靠它的新发现,如果没有新发现,科学便死了。”法国作家雨果说过:“已经创造出来的东西比起有待创造的东西来说,是微不足道的。”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要高度重视原始性专业基础理论突破,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基础性、系统性、前沿性技术研究和技术研发持续推进,强化自主创新成果的源头供给。要积极主动整合和利用好全球创新资源,从我国现实需求、发展需求出发,有选择、有重点地参加国际大科学装置和科研基地及其中心建设和利用。要准确把握重点领域科技发展的战略机遇,选准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战略必争领域和优先方向,通过高效合理配置,深入推进协同创新和开放创新,构建高效强大的共性关键技术供给体系,努力实现关键技术重大突破,把关键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
  “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形。”科技创新永无止境。科技竞争就像短道速滑,我们在加速,人家也在加速,最后要看谁速度更快、谁的速度更能持续。荀子说:“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意思是,骏马一跃,也不会达到十步;劣马跑十天,也能跑得很远;雕刻东西,如果刻了一下就放下,朽木也不会刻断;如果不停刻下去,金属和石头都可以雕空。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敢于担当、勇于超越、找准方向、扭住不放,牢固树立敢为天下先的志向和信心,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勇于创造引领世界潮流的科技成果。
  各位院士、同志们、朋友们!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从明末清初开始,我国科技渐渐落伍了。有的学者研究表明,康熙曾经对西方科学技术很有兴趣,请了西方传教士给他讲西学,内容包括天文学、数学、地理学、动物学、解剖学、音乐,甚至包括哲学,光听讲解天文学的书就有100多本。是什么时候呢?学了多长时间呢?早期大概是1670年至1682年间,曾经连续两年零5个月不间断学习西学。时间不谓不早,学的不谓不多,但问题是当时虽然有人对西学感兴趣,也学了不少,却并没有让这些知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起什么作用,大多是坐而论道、禁中清谈。1708年,清朝政府组织传教士们绘制中国地图,后用10年时间绘制了科学水平空前的《皇舆全览图》,走在了世界前列。但是,这样一个重要成果长期被作为密件收藏内府,社会上根本看不见,没有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什么作用。反倒是参加测绘的西方传教士把资料带回了西方整理发表,使西方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对我国地理的了解要超过中国人。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科学技术必须同社会发展相结合,学得再多,束之高阁,只是一种猎奇,只是一种雅兴,甚至当作奇技淫巧,那就不可能对现实社会产生作用。
  多年来,我国一直存在着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力、不顺、不畅的痼疾,其中一个重要症结就在于科技创新链条上存在着诸多体制机制关卡,创新和转化各个环节衔接不够紧密。就像接力赛一样,第一棒跑到了,下一棒没有人接,或者接了不知道往哪儿跑。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推动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以改革释放创新活力,加快建立健全国家创新体系,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
  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我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我们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完善点火系,把创新驱动的新引擎全速发动起来。
  科技体制改革要紧紧扭住“硬骨头”攻坚克难,加快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科技体制改革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要着力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快制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对重大任务要有路线图和时间表。要着力从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领域改革两个方面同步发力,改革国家科技创新战略规划和资源配置体制机制,完善政绩考核体系和激励政策,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快解决制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关键问题。要着力加强科技创新统筹协调,努力克服各领域、各部门、各方面科技创新活动中存在的分散封闭、交叉重复等碎片化现象,避免创新中的“孤岛”现象,加快建立健全各主体、各方面、各环节有机互动、协同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要着力完善科技创新基础制度,加快建立健全国家科技报告制度、创新调查制度、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大幅提高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水平。要着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聚焦国家战略目标,集中资源、形成合力,突破关系国计民生和经济命脉的重大关键科技问题。要着力加快完善基础研究体制机制,把基础前沿、关键共性、社会公益和战略高技术研究作为重大基础工程来抓,实施好国家重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加快在国际科学前沿领域抢占制高点。要着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全方位推进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到现代化建设整个进程和各个方面。
  在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我国很多重大科技成果都是依靠这个法宝搞出来的,千万不能丢了!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统筹协调,大力开展协同创新,集中力量办大事,抓重大、抓尖端、抓基本,形成推进自主创新的强大合力。
  各位院士、同志们、朋友们!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尊重人才,是中华民族的悠久传统。“思皇多士,生此王国。王国克生,维周之桢;济济多士,文王以宁。”这是《诗经·大雅·文王》中的话,说的是周文王尊贤礼士,贤才济济,所以国势强盛。千秋基业,人才为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我国是一个人力资源大国,也是一个智力资源大国,我国13亿多人大脑中蕴藏的智慧资源是最可宝贵的。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我国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必须大力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
  我国科技队伍规模是世界上最大的,这是我们必须引以为豪的。但是,我们在科技队伍上也面对着严峻挑战,就是创新型科技人才结构性不足矛盾突出,世界级科技大师缺乏,领军人才、尖子人才不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同生产和创新实践脱节。“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我们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改革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机制,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
  要按照人才成长规律改进人才培养机制,“顺木之天,以致其性”,避免急功近利、拔苗助长。要坚持竞争激励和崇尚合作相结合,促进人才资源合理有序流动。要广泛吸引海外优秀专家学者为我国科技创新事业服务。要在全社会积极营造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既要重视成功,更要宽容失败,完善好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
  未来总是属于年青人的。拥有一大批创新型青年人才,是国家创新活力之所在,也是科技发展希望之所在。“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广大院士不仅要做科技创新的开拓者,更要做提携后学的领路人。希望广大院士肩负起培养青年科技人才的责任,甘为人梯,言传身教,慧眼识才,不断发现、培养、举荐人才,为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铺路搭桥。广大青年科技人才要树立科学精神、培养创新思维、挖掘创新潜能、提高创新能力,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超越。
  各位院士、同志们、朋友们!
  长期以来,我国院士制度在推动科技界出思想、出谋略、出成果、出人才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院士制度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社会关注、科技界反映较突出的问题,比如有时院士遴选受非学术因素干扰过多,有的地方和部门让院士称号承载了一些非学术的、带有明显功利性的负担,有的人把有多少院士当作出政绩的一个标志。如此等等,都背离了我国院士制度的本义,必须加以纠正。广大院士对这些现象也有意见。这些问题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使院士制度更加完善,真正守住学术性、荣誉性的本质。
  根据广大院士和各方面意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改革院士制度的要求,主要就是要突出学术导向,减少不必要的干预,改进和完善院士遴选机制、学科布局、年龄结构、兼职和待遇、退休退出制度等,以更好发挥广大院士作用,更好发现和培养拔尖人才,更好维护院士群体的荣誉和尊严,更好激励科技工作者特别是青年才俊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两院院士在我国科技界拥有最高学术荣誉,在全社会具有高度关注度,一言一行对学术风气和社会风尚都有极大的影响。希望广大院士坚守学术操守和道德理念,把学问和人格融合在一起,既赢得崇高学术声望,又展示高尚人格风范。
  马克思说:“科学绝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这是一种很高的精神境界。长期以来,我国科技界涌现出许多受到人民爱戴的科学家,他们代表的是一种时代精神,影响的是一代又一代年轻人。今天,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两院院士发挥作用。希望广大院士善养浩然之气,发扬我国科技界爱国奉献、淡泊名利的优良传统,以身作则,严格自律,在攻坚克难、崇德向善中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带动科技界乃至全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在政治上关怀院士、工作上支持院士、生活上关心院士,当好“后勤部长”。有关部门要加强相关政策保障,让包括院士在内的各类优秀人才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更好建功立业。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是我国科学技术界和工程技术界最高学术机构,是国家科学技术思想库。两院要组织广大院士,围绕事关经济社会及科技发展的全局性问题,开展战略咨询研究,以科学咨询支撑科学决策,以科学决策引领科学发展。
  各位院士、同志们、朋友们!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强大科技支撑,是时代赋予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希望同志们锐意进取、锐意创新,努力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身边的经济学现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