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说出用来促进福建省青年创业促进会活动的税收政策吗

&nbsp&&&>能说出用来促进创业活动的税收政策吗[文献翻译]
能说出用来促进创业活动的税收政策吗[文献翻译]
编号:888-147562 | doc 格式 | 53.50K |
Ta 们刚刚下载了...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温馨提示:请在右上角的搜索文本框中输入关键字如:“论文”、“毕业论文”、“硕士论文”、“营销”、“PDF”、“文案”、“双色球”或查看本人文档分类,可以快速找到您要找的资料。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促进创业的税收优惠政策研究
下载积分:2000
内容提示:促进创业的税收优惠政策研究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
上传日期: 01:16:41|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促进创业的税收优惠政策研究
官方公共微信您所在的位置:
& 滚动新闻 & 正文
促进劳动者创业,税收政策将发挥什么作用?
日20:51  
  新华网杭州6月12日电题:促进劳动者创业,税收政策将发挥什么作用?
? | ?推广 |
  新华社记者杜宇
  促进劳动者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税收政策将发挥什么作用?在12日举行的2008中国促进创业带动就业高层论坛上,国家税务总局政策法规司巡视员丛明透露,税收政策将从五个方面发挥作用。
  推进税制改革促进企业发展
  丛明说,今年,国家统一了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为各类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税收条件。下一阶段,国家还将实行多项税制改革,比如推进增值税转型的改革,在总结东北地区、中部地区部分行业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政策试点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行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的政策。
  丛明表示,这些税制改革将有力促进企业发展,只要企业发展了,就会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
  研究完善进一步支持中小企业、个体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
  实践证明,中小企业作为活跃市场的基本力量,吸纳了社会上大多数就业人员,已经成为我国就业的重要渠道。
  但是,我国现行税制中还存在一些影响中小企业、个体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因素。一些征管制度和办法增加了中小企业经济活动的交易成本。
  丛明说,针对这些问题,国家要继续研究和完善相关的税收政策,进一步支持中小企业、个体经济的发展。
  对第三产业实施税收扶持政策
  丛明说,在实施产业税收优惠政策方面,要对第三产业、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和行业采取税收扶持政策。
  第三产业与传统产业相比,具有投资少、效益好的特点,特别是在就业方面,第三产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从有关数据看,我国第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分别为7.7%、50.1%、42.2%,与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占70%以上的比重相比,我国第三产业发展不仅大大落后于发达国家,也落后于不少发展中国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丛明说,过去我们偏重强调发展大型工业企业,使得大型工业在资金筹集、土地使用等政策方面享有优势。今后,在促进工业由大变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同时,应结合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特点,以解决民生为根本出发点,进一步采取针对性的税收扶持政策,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
  进一步完善促进特殊群体就业的税收扶持政策
  多年来,国家对一些特殊群体就业,实施了税收扶持政策,主要包括残疾人、下岗职工、军队转业干部、城镇退役士兵、随军家属、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并失业一年的困难人员等。
  实践证明,这些税收政策在促进特殊群体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改善了他们的生存状况,维护了社会稳定。
  据丛明介绍,目前,税务总局正在按照法律规定,积极研究下一阶段扶持特殊群体就业的税收政策,适当扩大扶持范围,改进扶持方式。
  丛明说,就业税收政策直接关系到民生,社会影响大,涉及面广,同时我国的就业形势又比较复杂,既面临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遗留的历史问题,又面临经济发展中的新问题,因此税收政策要做到统筹兼顾,在促进就业困难群体方面要保持政策的平衡性,既要考虑到公平,又要考虑到每个群体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同时,我国在不同的经济阶段有着不同的经济发展战略,税收政策还要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相适应。
  实施有利于提高劳动者技能的税收政策
  目前,我国劳动者技能不能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职业教育培训市场不够发达,为劳动者提供的公共服务不足,是造成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结构性矛盾、摩擦性失业的重要原因。
  丛明说,今年实施的新企业所得税法,提高了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支出的扣除比例。下一阶段,税务总局将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鼓励企业、社会对劳动者实施岗前培训、在职培训,鼓励发展专业教育培训机构和社会服务机构。
  (新华网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支持和促进重点群体创业就业税收优惠政策解答
 来源: 
来源:作者:责任编辑:
一、支持和促进创业就业税收优惠政策主要包含哪些内容?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财税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出台实施了一系列包括促进下岗失业人员、残疾人、随军家属、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退役士兵等重点群体就业以及扶持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发展等有利于促进创业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二、享受支持和促进重点群体创业就业税收政策的重点群体有哪些变化?
1998年,我国把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和再就业作为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下岗失业人员成为就业重点群体。2010年对支持和促进就业税收政策进行调整时,扩大了享受自主创业税收优惠政策的人员范围,由原先的下岗失业人员和城镇少数特困群体扩大到纳入就业失业登记管理体系的全部人员,下岗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以及零就业家庭、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劳动年龄内的登记失业人员等就业重点群体皆可涵盖在内。同时,将毕业年度内的高校毕业生也纳入了优惠政策体系。
三、为什么要取消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行业范围限制?
原政策对从事个体经营的,将建筑业、娱乐业以及销售不动产、转让土地使用权、广告业、房屋中介、桑拿、按摩、网吧、氧吧排除在外;对企业吸纳就业的,将从事广告业、房屋中介、典当、桑拿、按摩、氧吧的服务型企业排除在外。新政策取消了上述行业限制,主要是考虑到就业重点群体发生了较大改变,适当增加行业范围,有利于扩大就业渠道,增强税收支持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支持和促进重点群体创业就业税收政策扣减范围扩大了哪项税费?
原政策出台时,地方教育附加只有部分地方征收,因此未将其纳入扣减税费范围。考虑到当前各地已全面征收地方教育附加,为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新政策在扣减税费中增加地方教育附加。
五、支持和促进重点群体创业就业税收政策扣除额上限有什么新的变化?
新政策在维持从事个体经营每户每年8000元扣减限额和企业吸纳就业每人4000元扣减定额基数不变的前提下,适当调整限额(定额)浮动幅度,地方政府可按规定再给予比过去更大的税收优惠。具体为:在从事个体经营税收政策中增加“地方政府可根据情况最高上浮20%”的规定;将企业吸纳就业的扣减定额标准由“可上下浮动20%”调整为“最高可上浮30%”。
六、安徽省对持《就业失业登记证》人员从事个体经营及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新招用持《就业失业登记证》人员,税收优惠定额标准是如何规定的?
对持《就业失业登记证》(注明“自主创业税收政策”或附着《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人员从事个体经营的,在3年内按每户每年9600元为限额依次扣减其当年实际应缴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和个人所得税。
对商贸企业、服务型企业、劳动就业服务企业中的加工型企业和街道社区具有加工性质的小型企业实体,在新增加的岗位中,当年新招用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登记失业一年以上且持《就业失业登记证》(注明“企业吸纳税收政策”)人员,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在3年内按实际招用人数予以定额依次扣减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和企业所得税优惠。定额标准为每人每年5200元。
七、持有《就业失业登记证》(注明“自主创业税收政策”或附着《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人员主要是指哪些人员?
1.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登记失业半年以上的人员;2.零就业家庭、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劳动年龄内的登记失业人员;3.毕业年度内高校毕业生。高校毕业生是指实施高等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高等学校毕业的学生;毕业年度是指毕业所在自然年,即1月1日至12月31日。
八、支持和促进创业就业税收政策中所称服务型企业是指哪些单位?
支持和促进创业就业税收政策中所称服务型企业是指从事现行营业税“服务业”税目规定经营活动的企业以及按照《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251号)登记成立的民办非企业单位。
九、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人员如何申领《就业失业登记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等凭证?
[责任编辑:yfs001]
光明网版权所有1. 创业政策的内涵/创业政策
&&& 1.1& 创业政策的生成& && 到二十世纪末,关于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主要共识就是由较大的(large)、好组织的(organized)几个代表企业主导推动一个国家的创新。政府力量则集中在支持国家代表企业(national firm champion)上。为了这几个企业政府实行特别法规、税收优惠、保护贸易政策,帮它们节约成本、保持竞争优势(Reynolds et al.,1999)。 &&& 在产业政策主导的时期鼓励创业活动的政策(stimulation of entrepreneurship activity)只是被认为整个产业政策(industrial policy)中的副产品(Audretsch and Thurik, 2001)。此中,Birch(1979)发现在美国新出来的大部分就业是从中小规模企业来的。这一关建环节发现之后,1980年代后期和1990年代前期人们开始逐渐地注目对中小企业政策(small medium-sized enterprise policy)的重要性。但是即使有关政策已经倾向于现有的中小企业,而新创企业并不是政策支持的对象。 &&& 1990年代后期欧洲国家的失业率上升让这些国家考虑新创企业以推动经济增长、带来创新、创出就业的主导动力(OECD,98)。许多研究成果证明这个观点的有效性而现在一群学者认同新创企业进入是经济增长、就业创出、生产力改善的主要因素(Baldwin,1999;Reynolds et al., 2004)。尤其是 Audretsch and Thurik (2001)主张从管理中心经济(managed economy)到创业中心经济(entrepreneurial economy)政府必须得采取创业政策。更加上,他们主张全面政策组合一定要转变。政策导向转变是为了创造出以知识基础经济 (knowledge based economy) 、服务分野发展 (service sector) 、新创中小企业中心(small firm-new firm)为特点的创业中心经济(entrepreneurial economy)。
&&& 1.2 政府介入的正当性
&&& 那么,政府在一定程度上牺牲现有产业政策,开展创业政策的理由是什么? 我们在什么地方可以找到创业政策的正当性? 关于这个问题OECD(2003)推出多样的说法。其外,Reynolds et al.(1999)主张,虽然宏观条件有利于创业活动,只是这个宏观条件不能够促进一定水平度以上的创业活动,因此需要政府的微观介入。 Audretsch and Beckmann(2007)从历史角度来主政策的重要性。他们从历史经验看到在Solow经济下的资本投资(physical capital)促进政策和在Romer经济下的研发投资(knowledge capital)促进政策没得到在经济增长方面上的成功。所以,他们强调以经济增长跟现有政策的连接环节所创业政策的重要性。
&&& 一般来说,关于创业政策的正当性,我们可以先讨论市场失败。支持创业政策的学者们认为政府介入可以改善市场失败对创业活动和中小企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因为信息不均衡(information asymmetry)、不完善的市场结构(uncompleted market structure)、在产品和服务供给方面上的规模不经济 (economy of scale in the supply of good and service)、房地产不足( of premises)、事业需要的服务和培训不足(business development service and training)、结构性市场失败(systemic ),中小规模新创企业可能会失去竞争优势。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通过介入会改善中小新创企业面临的困难状况。还有关于市场失败,Auerswald(2007)主张到目前为止学者们一般指出以不完全占有性为市场失败的主要原因,但是根据实际经验来看的话比不完全占有性更重要的市场失败原因是信息不均衡。然后他还主张为了改善信息不均衡问题政府得实行更细心的政策。
&&& 还有,关于创业政策的正当性,我们可以考虑创业活动带来的外部效用。虽然,对创业活动带来的外部效用还没有充分的实证研究结果(Parker,2005),而实际上是领先创业者的创业活动本身转移给另外的创新者宝贵的信息,更加上促进社会全面的创业活动。OECD(2003),Reynold( 1999)等详细说明创业活动带来的正面外部效用。 &&& 1.3 可能的政府介入渠道
&&& 我们通过上述片段探讨了对创业活动政府介入的正当性。关于这些创业政策的正当性和内涵问题 Audretsch and Thurik (2007)进一步推进探讨引用 Carree et al.,(2002)介绍均衡创业活动水平这个概念(entrepreneurship activity equilibrium, E*)。他们的意思就是各个国家或地区拥有经济固有的均衡创业活动水平,因此各个政府为了达到均衡创业活动水平必须得介入实行有关政策。 Carree et al.,(2002)在研究过程中利用的创业活动水平指标是均衡自己事业所有比率(business ownership rate)。他的研究表明,创业活动水平不太均衡的国家的增长率不高。 对关于这个均衡创业活动水平影响的因素,Audrtsch and Thurik(2007)综合 Verheul (2002), Wennekers et al.,(2002) 等的研究提示一个框架(framework)。与此同时,他们建立对创业活动水平有影响的因素以及政府可能会介入的渠道(channel)。 &&& 1.4 创业政策的内涵
&&& 通过整理上述文献,我们可以说 “创业政策”是在一个地区或国家为达成经济目标促进创业活动并保持均衡创业活动水平的有关政策。尤其是,Lundstrom and Stevenson(2005)认为, “创业政策”是为激励一国或地区经济主体的创业精神并提高其创业活动水平而采取的政策措施,它针对创业过程的前期、中期和后期各个阶段,着眼于创业者的创业动机、机会和技能,并以鼓励更多的人创建自己的企业作为首要目标。Hart(2003) 认为,“ 创业政策”可以从“创业”和“政策”两个角度来理解:对于“政策”,可以采用一个宽泛的政府政策的定义,而“创业”则可定义为开创或扩张新企业的过程。创业政策的目的就是为Schumpeter式的企业家从事创新与创业活动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创业政策的范畴涵盖从地方到中央甚至国家以外的多方位政府活动。Degadt (2004) 认为 “创业政策”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激励更多的人创建企业,提高初创企业的存活率;二是营造更好的创业环境,为新企业创造更好的成长机会等。实际实行可能的创业政策我们在下个章可以深入讨论。(李政、郑丰 2006)
2. 创业政策的外延/创业政策
& & 2.1& 创业政策的范围
&&& 关于创业政策的范围,学者们具有不同的意见。Hart,(2003)主张创业政策局限于对新创企业(emerging firm)有关的政策。他对创业政策得包括创业活动促进的宏观政策和教育政策的见解不太同意。其反对理由就是这一些宏观政策和的对象不是具体限定的。相反,Lundstrom and Stevenson(2007)主张这一些宏观和教育政策对创业环境发挥决定性影响作用,因此创业政策应该包含这一些政策在内。 不过,这些学者们都同意创业政策应该针对除了现有中小企业之外创业之前的组织或者新创企业。 Stevenson and Lundstrom(2001)表明创业政策是在开始前阶段、开始阶段以及开始后42个月的阶段里的创业过程,通过设计和传递动机、技能和机会这三要素来鼓励更多的人选择创业,使他们开始步入创业幼儿期和早期阶段。 Hart(2003)也强调创业政策就是政府在地区、产业及国家层面促进创业活动的政策,其作用是用来减少初创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 (Hart, 2003)。
&&& 2.2 跟中小企业政策的差别
&&& 为了更深入地探究创业政策的外延我们一定要讨论创业政策和跟创业政策类似的中小企业政策的关系。 从政策的目标对象来讲,创业政策与传统的中小企业政策具有区别又存在相互交织的关系(Stevenson
and Lundstrom,2001)。创业政策的目标对包括开始前阶段、开始阶段、开始后42个月之内的新创企业。不过,中小企业政策的政策目标对象包括现有成立的中小企业。因此,两个政策的政策在政策目标上有一定程度的交织部分。中小企业政策局限于已成立的现有企业,但是创业政策的目标对象范围比较广泛。(Stevenson and Lundstrom 2005) &&& 然后,我们接着讨论创业政策和中小企业政策的另外的差别。首先这两个政策具有不同的总体目标。创业政策是对创业的环境产生正的影响,通过一些措施激励较多的人才走过创业的历程。相反,中小企业政策是创造比较好的条件,来提高中小企业的生产力和竞争力。 中小企业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增强现有的中小企业,使它们有自己的舞台与大企业的竞争中;创业政策的目标是通过培育出大量的创业者,刺激高水平的创业活动,自然主要关注个体。&&& 第二,这两个政策采取的政策方向不一样。创业政策关注在人们从创业警觉、创业前的动机到创业过程中的需求支持,而中小企业政策强调对现有小企业的支持。(Stevenson and Lundstrom,2001)
&&& 第三,创业政策很大部分是通过软的政策措施,例如指导和促进创业,而中小企业政策更多利用硬的政策手段,例如采取财政补贴的方式降低购买厂房和设备的成本 (Stevenson, Lundstrom,2001)
&&& 第四,往往所有国家的政府里面中小企业政策专门负责的政府机构存在。但是创业政策专门负责的政府机构不存在。因此创业政策的推行需要各个地区或者国家很多有关部门的合作和支持(Audretsch and Beckmann, 2007)。
3. 创业政策的类型/创业政策
&& 3.1 经济社会背景和创业政策
&&& 各个地区或国家都处于不同经济社会背景,因此它们实行不同体系的创业政策。Lundstrom and Stevenson (2007)通过实证分析下了结论,各个国家根据它们处于的不同经济社会背景采取不同类型的创业政策。他们比较13个国家的创业政策综合性指标(entrepreneurship policy comprehensiveness, EPC)、创业活动人口比率(total entrepreneurship activity index, TEA)、 自己事业所有比率(business ownership, BO)。他们的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澳大利亚、台湾、爱尔兰、挪威等已经创业活动水平高的国家不再采取全面的创业政策,而它们国家聚焦于新创企业支援、技术创业促进等特定创业政策。相反,英国、荷兰、芬兰、瑞典等创业基础较弱的国家还注重于创业教育、创业文化改善等基本政策。根据这一些实证分析,他们主张政策执行者在政策采用时应该考虑各个地区和国家处于的经济社会背景。
&&& 3.2 4个创业政策导向和其框架
&&& 之前,他们根据10个国家的创业政策分析分类各个地区和国家采取的4种创业。(Lundstrom and Stevensdn 2001).
然后,他们进一步推进对13个分析进一步完善这4种分类体系。(Lundstrom and Stevenson, 2007) 。简单整理如下。
&&& 第一类是中小企业政策推广。对采用这类政策的国家来说,创业政策是聚焦于对已存在的中小企业政策的推广。它们的政策主要集中于信息提供、事业计划咨询、自营业培训、小规模贷款等。澳大利亚、加拿大、瑞典、台湾等采取等采取这类政策。就是因为它们已实行比较完整的中小企业支援政策。
&&& 第二类是新企业创立政策。这类政策聚焦于减小有关创立企业和市场进退的限制规定。采用这类政策的国家用公司法改正或建立一站式服务平台促进新企业的创立。这类国家一般处于经济增长停滞、高失业的状态。
&&& 第三类是细分创业政策。这类政策刺激特定人群增加创业活动。目标人群被分成两类,一类包括妇女、青年、少数民族、原住民、移民者等在内。这类政策追求就业创出、社会和谐、性平等、劳动市场整合和富创出。对这类人群实行创业政策是美国、加拿大、瑞典。另外一类是技术创业者。对这类目标人群细分的政策包括大学孵化器资金支持、研发成果商业化目的基金造成、大学风险投资支援、创业咨询平台建立、国家级事业计划比赛在内。荷兰、澳大利亚、台湾、丹麦、英国等国家集中于这类创业政策。
&&& 第四类是全面创业政策。13个国家中采取全面创业政策的国家总共4个就是英国、芬兰、荷兰、丹麦。这些国家通过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合作推进整个方面的创业政策。是因为这些国家认为创业政策以整个经济运用政策的主要一部分。
这分类模型可以成为判断有一些国家采取的创业政策属于什么类型创业体系结构的判断标准。所以这模型可能会很有用于评价实际创业政策评价过程。--------------------------------------------------------------------------------------------------------------------------------------------
参考文献/创业政策
Acs , Zoltan J . ,(2001) ,A Formulation of Entrepreneurship Policy ,The FSF2NUTEKAward Winner Series.
Audretsch, David B. and Roy Thurik (2001). What is new about the new economy? Sources of growth in the managed and entrepreneurial economies.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 10,267-315.
Baldwin, John (1999). A Portrait of Entrants and Exits. Research Paper No. 121. Micro-Economic Analysis Division. ttawa: Statistics Canada. June.
Byers, Tom (2003), “Top 10 enduring elements of high-technology entrepreneurship”, Stanford Technology Ventures Program, Stanford University, 30 January.
Carree, M.A.,A.J. van Stel, A.R. Thurik and A.R.M. Wennekers (2002),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business ownership: an analysis using data of 23 OECD countries in the period ’,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19(3),271-90.
David B. Audrtsch, Isabel Grilo and A.Roy Thurik, (ed.) (2007),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Entrepreneurship Policy, Cheltenham, UK, Edward Elgar
Davidsson, P. (1989). Entrepreneurship- and after? A study of growth willingness in small firms,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Vol 4, 211-226.
Davidsson, P. (1991). Continue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need and opportunity determinants of small firm growth,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6, 405-429.
Degadh , Jan ,(2004) , For a More Effective Entrepreneurship Policy : Perception and Feedback as Preconditions , Research Center for Entrepreneurship , Rencontres de Saint2Gall.
Gabr, H. and A. Hoffmann, (2006), ‘A general policy framework for entrepreneurship’, FOR A Working
available at www.fora.net.dk.
Hart, David (ed.) (2003). The
of Entrepreneurship Polic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vancevich, R. E. and M.T. Matteson, (1996)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management. 4th edition, Chicago: Richard D. Irwin.
OECD(2003), Entrepreneurship and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gram and Policy Recommendations, Paris: OECD.
OECD (2005) Micro-Policies for Growth and Productivity: Final Report, Paris: OECD
Parker (2005), ‘The Economics of entrepreneurship: what we know and what we don’t know’, No.1805, Discussion Papers on Entrepreneurship, Growth and Public Policy, Jena, Germany: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Economics.
Reynolds, Paul D., M. Hay and S.M. Camp (1999). Global Entrepreneurs hip Monitor, 1999 Executive Report.
College, Kauffman Center for Entrepreneurial Leadership and the London Business School.
Reynolds, Paul D., William D. Bygrave and Erkko Autio (2004). GEM 2003 Global Report. Babson College, the London Business School, and the Ewing Marion Kauffman Foundation.
Stajkovic, A.D. and F.Luthans(1998).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and self efficacy: going beyond traditional motivational behavioural approaches,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 Vol.26, issue 4, spring 62-74.
Stevenson, Lois and Anders Lundstrom (2001). Patterns and Trends in Entrepreneurship/SME Policy and Practice in Ten Countries. Stockholm: Swedish Foundation for Small Business Research.
Stevenson, Lois and Anders Lundstrom (2005). Entrepreneurship Policy. Theory and Practice, International Studies in Entrepreneurship Series, Vol. 9, New York:Springer.
Verheul, Ingrid, Sander Wennekers, David Audretsch and Roy Thurik (2001). An
theory of entrepreneurship: policies, institutions and culture.
Research Report 0012/E. Zoetermeer: EDVI Business & Policy Research. March.
Waasdorp, Pieter (2002). Innovative entrepreneurship: a Dutch perspective. In Innovative entrepreneurship. New policy challenges. Zoetermeer: EIM: Business & Policy Research. 27-42.
Wennekers, A.R.M., L. Uhalaner and A.R. Thurik (2002), ‘Entrepreneurship and its conditions: a macro perspectiv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1(1) 25,64.
高建、盖罗它,2007,国外创业政策的理论综述,国外社会科学,第1期
李政、郑丰,2006,面向的创业政策模式与结构研究, 外国经济与管理,第28卷,第6期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3次
参与编辑人数:1位
最近更新时间: 21:41:35
贡献光荣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促进就业创业需要 的文章

 

随机推荐